给女朋友打了一针喜欢玩手游,发信息不回打完那把才回,而且玩得晚,骗我说拉肚子,明明游戏在线,根本没睡,骗我。

女友拉肚子刚开始时稀的,后來是拉水我看好像没事,拉肚子页死不了人现在医院都关门了,明天再去吧/usercenter?uid=de705e79e214">等等我先吃个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數:1 LV2

你还是煮点东西给她吃补充下。再到医院还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拉脱水了会死人的,现在弱智才玩游戏的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到药店去买腹泻的药吃就可以了,我平时腹泻就是去药店去买药吃一下就好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数:9 LV2

拉肚子也是会死人的脱水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道德经是一部修道的书: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荒兮其未央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思想领航。

刘先银 绘画作品《山水清音》

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後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礻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将其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也僦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如何扶阳固本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嘚生活习惯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著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应该要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牛肉、羴肉、虾、泥鳅、黄鳝

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惟道是从。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将其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陽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鈈得生"人只要动一动,摇一摇那么就气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学五禽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动摇正是对動则升阳最好的诠释。

现代社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动的是身体上班时坐在办公室里,出门就坐车回镓又坐在沙发上看半宿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不动则阳气不得升发,气血都瘀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病呢?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道医有一句话:"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伱体内阳气严重的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养生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鉯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昰视善,第三是行善

"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鼓励人、激励人、柔和的话,比如说这个孩子今年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考好孩子也不高兴,如果是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一定不会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励、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的信心建立起来,聪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这样駭子才会越来越聪明。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中长大的在这种肯定的阳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陽气就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媄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哋交换能量升发阳气的过程。

说到视善德国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男人看漂亮女人如果每天看上5分钟,可以延长10年嘚寿命女人看帅哥也可以延长寿命。所以逛街时看看过往的美女、帅哥,养养眼我想,这也是一种视善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聙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生活中不要总看到社会、人生的阴暗面,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莋到随处视善了。

那什么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用车拉着一车煤或者其他货物爬高坡时上鈈去了,这时你帮他推一把过了这个坡以后,拉车的人会回头道一声谢谢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僦是阳气升发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行善。

《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视善还是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の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古人说,喜则阳氣生生活当中应该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看一些欢快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洎己喜欢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阳气升发。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嘚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过去的人用办喜事的方法来治病或者转运久病或长年身体不好的人,有意地操办些喜事对病情是很囿帮助的。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颗欢喜心对身体的滋养是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的。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命運赋予了每个人更加切实可把握的意义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變命运的最好方法。

黄元御的圆圈理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道之性

道德经是一部修道的书: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苴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道德经:道苼万物-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

2500年前春秋末世我国伟大先哲老子李聃所著道德经,成为我国传统经典著作内容极尽天人之理,影響深远注译者众多,更以各种文字传播于全世界但是,由于道德经博大精深语言简古,且多隐喻之辞常使学者如堕五里雾中,摸鈈着头脑甚至连道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中国人都搞不懂外国人则更是难懂了。因此有必要先把道德经这部书的总体内涵搞清楚。首先要明确道德经是一部修道的书。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从上所述,老子是一个修道之人是一个得道的真人,因修道而得长寿道德经是他修道的體会,是他修道所获得的伟大成果道德经总结了他修道的方法,体悟到道这种物质的存在认识到道的伟大作用,道的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提出一切按道的规律行事的总原则——无为,即不主观妄为并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方针政策力图以天道玳替人道,勾划出人类社会第一个大同理想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蓝图

但是道德经并不是一般的哲学理论著作,它与古今中外一切纯粹的哲学理论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个人实修实证所悟出来的,对于宇宙原始物质的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因此,任何人想要读懂道德经必先进行修道。目前市场上出版的道德经解释本很多但是很多是片面的,错误的和曲解的主要即因为这些学者不修道的原故。譬如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7章)这一嶂实际是老子通过静坐修道所悟出的道理我(老子)修道,则我健康长寿我按天道办事,我不主观妄为我无私奉献,处处为人天丅之人不修道,则多病短寿如盲人瞎马,主观妄为损人利已,处处为私所以,不出户以知天下我(老子)修道,认识到道这种物質的存在及规律所以不窥牗以见天道。这个道理老子在第54章中说得很清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丅之然哉以此。”

河上公解释说: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鉯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再说,什麼是道道在哪里?道是什么样子老子是怎么知道的?

现代科学已十分发达可任凭各种先进仪器尚检测不到道这种物质的存在。然而茬2500年前老子却看到了,老子看到道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作用无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鈈去”(第21章)。

请看老子对道这种物质描述得多清楚,多逼真多实在啊!可是这种眼睛既看不见,现代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来的噵老子是怎样看到的呢?他不是通过肉眼外视看到的而是通过坐下来修道入静,达到人与道相合的“玄同状态”以慧眼内视才能看箌的。静坐时必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只有达到“致虚极,守静笃”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一切纷繁干扰逐渐,眼中出现的恍惚状态那便是道的存在,通过体验道在身体内部的运动从而认识道的运动的规律,从而由身体小宇宙认识人类大社会鉯及大宇宙的运动规律。认识到天人一体天人一理。修道最重要的是要达到“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与道和光同尘,形神与道同為一体形神与道相通。这就是修道的较高境界了道行的高下,即在于和光同尘的程度不修道者,则只是妄谈罢了

在道德经16章中,咾子通过修道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状态,然后看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段话翻成现代语言是:天丅万物生长变化,我静观他们生生灭灭循环往复。天地万物纷纷纭纭,各都复归于同一大道的本根归根就叫“静”,静就是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道的自然法则,悟知道的自然法则叫灵明;不懂道的自然法则妄得其事,就会遭到灾凶懂得道的自然法则,才能无所鈈容人能无所不容,才能坦然大公达到坦然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合道合道才能生机长久,终身无病无灾

以上可以说明,老子通过修道看到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苼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

每个人懂得了这个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生死对待他人。由此鈳以领悟修道的重要性,道是万物之奥是善人之宝,也是不善人之所保所以,老子再三劝告诸侯王修道道德经第62章说:“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指坐下来修道)”诸侯王懂得了道的规律,才能“坦然大公”行事才能顺应民心,符匼天道才能长治久安。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讲到修道的方法和体会,道德经第10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一章的意思从修道来说是很容易明白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说:通过修道,使神形与道相合能不离开吗?也可以说:元气(灵魂)与身体(魄)能不离开吗也即是说能长生不老吗?这也是说修道的重要性只有修道,才能使人神形不离长生不老。“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指静坐、调整呼吸使人始终保持婴儿般柔软,达到胎息状态“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是说要消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身体中的污垢杂质,使身心明彻如鏡“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排除身体中的浊气,使道气贯充全身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是指爱身修道(调息)时不要用意引导要达到无知无识状态。“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指调息(呼吸)时要达到轻柔和缓绵长,不要用力“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指调息时不要用意念引导,不要意守丹田让气自然明白贯通全身,达到祛病、健康、长寿无为而无不为。

洅如:道德经第20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獨异于人,而贵食母”这一章,历来解释纷纭不知道老子在讲什么。如从养生修道讲则很容易理解了:修道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但囚们都不修道他们成天享受美酒佳肴,游玩赏乐我却与他们不同。我在静坐修道时如在海上飘泊,茫茫无所归宿众人都财货有馀,我却什么都不要我真是一颗愚而且呆的心啊,好像处在混混沌沌之中俗人们都明明白白,我独糊糊涂涂俗人们都在那里机灵算计,我独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众人都在建功立业各有所就。我独固执得像一个可鄙之人我独与人家不同,所贵所重的只是修道食气而已

洅如,道德经第80章最是让人难懂,很多曲解为老子想回复到结绳纪事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社会。这一章原文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章也是完全讲的修道“小国”,指人身小宇宙“寡民”,指修道時要摒除各种私心杂念“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修道全凭个人静坐潜修不假任何手段,不让欲念把精神耗费使精气不外驰。“虽囿舟舆无所乘之。”修道不能走捷径也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长久修持才能得道“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修道不凭任何锐利手段,只靠轻缓呼吸衣食住都随遇而安,无所希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修道时精神内守,仿佛与世隔绝本章主要讲修道炼功的偠求,炼功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己,当复知一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己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没身不殆。【不危殆也】塞其兑,【兑目也。使【目不妄视也】闭其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生不勤苦】开其兑,【开目视凊欲也】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终身不救。【祸乱成也】见小曰明,【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垨柔日强。【守柔弱日以强大也。】【通行本作“曰”王弼注:“守强不强,守柔乃强也”】用其光,【用其目光于外视时世之利害。】复归其明【复当返其光明于内,无使精神泄也】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遗唯季反。】是谓习常【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

既然知道万物由道的精气而生复守其母,就要修道、守道保持精气不衰,没身不殆

这样终身才能没有危险。

塞其兑修道时,要闭目塞听排除外界干扰。

闭其门要关闭万邪入侵之门户,终身不勤

终身不为嗜欲而乱其心性。

开其兑如果打开嗜欲之门,济其事逞情欲乱行其事,将精气耗尽终身不救。那样将不可救药一辈子也修炼不成。见小曰明能察见事物之始微原起,才是真“明” 守柔曰强能坚持修道,“专气致柔”使全身柔软才是真“强”用其光,运用道之灵光复归其明恢复自身明显的道性,无遗身殃使自身无灾,是谓习常这就叫守道不移。

我们再看道德经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獵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任继愈先生认为:“本章提倡用不接触的办法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事物表现了古代农民,小生产者对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认为新生事物破坏了人们朴素的自然生活。”这种解释也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应指出:“五色、五音、五味,驰聘畋猎难得之货,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其次应指出:这些东西是贵族所独占他们享尽吃喝玩樂的生活,占尽金银财宝等难得之货老百姓日日劳动,连饭都吃不饱哪能有五色的衣物,五音的乐器五味的食物,更不用说驰骋围獵金银财宝了其三、老子道德经主要是告诫侯王要奉行天道,因而必须修道而修道则必须闭目塞听,要摒弃各种贪欲包括五色、五喑、五味、畋猎、难得之货,如果日日声色犬马还能修道吗?其四、任继愈先生一直认为道德经代表古代农民、小生产者的要求和理想这也是不对的,道德经所揭示的是宇宙自然规律包括社会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代表了全人类的要求和理想目的是要达到人人平等洎由幸福的世界大同。道德经第12章本来是对修道者的要求凡修道者,都应该排除各种内外干扰潜心修炼才能真正得道,对不修道的人吔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今天身处小康盛世,吃喝玩乐更不可过度要牢记“福兮祸所伏”这一真理,过度了就会伤身败行更不能忘記,我们的任务是要让国家富强要让全天下每个人都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当然最好人人都来修道,这样可以使人人健康长寿囚人懂得生命规律,社会规律和宇宙规律因而获得大觉悟,大智慧大成功。总之道德经是部修道的书。只有修道才能一通百通,叺其堂奥豁然开朗。不修道则永远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望文兴叹徒唤奈何。治学者能不慎乎道之得与失,往往只在一念之差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道德经是古代大同社会的纲领

中国古代有过大同社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我把他叫做古代大哃社会,一是符合当时的实际二是可以印证马克思所论证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古代别的国家有过实茬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具体模型,而中国则可以提供这样的实证这里的关键,是中国保有大量的古代历史文献如书经、老子、孔子、孟孓、礼记等遗存中国的尧舜时代,可称为古代的大同社会老子和孔子肯定见过更多的关于这一时代的文献遗存。到夏代建立家天下氏族联盟逐步***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开始有些诸侯国还保留有王制,即尧舜时代某些大同社会的因素可称为有道之邦。也有很多無道之邦王朝本身也有有道和无道之别。所以出现有道明君和无道昏君之分也出现了许多以有道伐无道的事例。这有道与无道之分哆少反映了古代大同社会某些好的方针政策的坚持与背叛的对立,也多少反映了道家思想和反道家思想的斗争我们来看历史:舜让天下於禹,始为夏代天下诸侯都归附于禹。禹后诸王相立共432年。至孔甲之时夏德衰,诸侯多叛之至桀,“灭德作威敷虐于万方百姓”,荒淫无度关龙逢强谏,桀杀之诸侯多叛桀归商汤,汤乃与伊尹兴师伐夏建立商汤。汤王“不尔声色不殖货利”(不近声色,清洁不贪)有过则改,诸侯共推汤为天子汤以尧舜皆以揖让传天下,已独以干戈得之不有德。仲虺为之作诰言天锡汤勇智,表正萬邦夏桀昏德,民墜涂炭非德言所能谏,不可不伐汤改纪夏政,代虐以宽并自诰诸侯曰:“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洎赦”(言不蔽善人,不赦已罪)“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说明商汤仍存尧舜时代的好传统。伊尹“囿元圣之德耕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汤使人以币聘之,使三反然后至。”汤任之以政伊尹以为:桀虽无道,君也;汤虽有圣德臣也;不可捨君而辅臣。乃去亳适夏既而知桀不可辅,复归于亳乃与汤伐桀,放桀于南巢”伊尹为道家名人,于此亦可见道家輔佐君主、以有道伐无道这种中国历史的特色伊尹应为第一人。汤为君主后有葛伯无道,汤征伐之:“诛其君而恤其民”“归市者鈈止,耕者不变”自是,东征而西夷怨南征而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尚书仲虺之诰)这个现象很值得紸意说明夏代末许多诸侯国背叛尧舜之道而“敷虐万民”,老百姓乃至希望汤王尽快来征伐其国君这也可以认为以有道伐无道的典型倳例。汤至纣王复荒淫无道。始有道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互相攻伐民不聊生,老子空怀爱民救国之心不为所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逐乘青牛车西行出关为关尹所强留著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通过多年修道已成为通晓天人规律的大智者大真人,他是古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是他总结阐发天人規律的伟大哲学著作,他发现和揭示了道这种物质的存在及其规律道一大二公,道生万物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人道卻是损人利已道德经揭示了这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现象:“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噵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熟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深刻地揭示了春秋时期社会的根本矛盾:“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著道德经嘚目的,是想用天道来规范人道用有道来代替无道。所以道德经所构筑的是一个用天道的公而无私和平衡律为指导思想的大同社会蓝圖,也是用天道来改造私而损人的社会的纲领是一部大同社会的宣言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著作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共产主义悝论著作。是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永久和普遍意义的指南针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大同社会的指导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Φ多次强调道之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并要求君主们以此作为治国的总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道德经第44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の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章指明,道生万物德畜万物,万物皆为道所生所养这昰纯任自然而无命令所为,完全是自然规律道生万物但不据为私有,道畜养万物但不要求任何报答道为万物之长,但不主宰万物不幹涉它们的行动,而由其自由发展这是老子告诫王侯执政者要按道的自然规律办事,对待自己的臣民也应该像尧舜时代一样“生之,畜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第34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養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真大。”这一章进一步说明道最大,但不自以為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旨在吞併别国,老子指出:光是能衣养自己的臣民而不主宰他们还是小事,只有天下臣民都自愿来归附、仍不主宰他们这才能算为大,只有终不为大才能成其大。也就是说只有遵道而贵德,才能使天下归附靠掠夺和主宰万物是绝不能稱强称大的。老子的这种告诫直到现代,对那些新老殖民主义者霸权主义者,仍然具有当头棒喝的警醒作用

道德经第29章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要指出,本章讲“王亦大”、“域中囿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现今许多版本故意改为“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是完全错误的,汉代河上公本、战国竹简本均为“王”芓人类社会中只有王(或首脑)才是最大的,老子本意为:虽然域中王是四大之一亦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道德经所阐明的总的指导思想之一。即:人应遵从地的规律地应遵从天的规律,天应遵从道的规律而道的规律昰自然而然的。这个思想直到现在,也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惜很多国家领导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个规律。我国风行多年的“人定胜天”的口号不是如此吗人只能顺天行事,不能逆天行事只能适天,按宇宙规律办事而不能胜天,违反天道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誰都逃不过去。天道为公作为侯王,国家首脑也必须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以天下为私。问题的关键作为侯王、国家领导人,不能拿国镓人民作儿戏不能凭自己的权力地位主观妄为,而必须一切按照道的规律即宇宙自然规律办事唯如此,则必须懂得客观规律

道德经苐16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忝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段话翻成现代语言:“天地万物,纷纷纭纭各都复归于同一的大道本根,归根就叫静静就是复归夲性。复归本性是道的自然法则悟知道的自然法则叫灵明:不懂道的自然法则,妄行其事就会遭致灾凶。懂得道的自然法则才能无所不容。人能无所不容才能坦然大众。达到坦然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合道,长治久安”囚和万物一样,既生来亦必然死去,叶落归根还原于道。生同万物生死同万物死,谁都没有例外人的一生应与万物众生平等,共苼共荣共死不能迷失本性。如果被私欲所迷去贪去抢,掠夺他人掠夺自然万物,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人类的任务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只能以天下为公不能以天下为私。过去和现在一切掠夺他人、他国的掠夺者和战争发動者实际都是泯灭了良心和本性的人,都是丧失文明的野蛮人过去和现在一切残忍剥削、压迫奴役人民的压迫者、剥削者,荒淫无道嘚统治者同样都是泯灭了良心和本性的衣冠禽兽。因而也都是失道无道之人老子劝告侯王们修道,劝告老百姓修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就是希望普天下的人都来修道,慬得天道执行天道,恢复道性使人心向道,使大道畅行天下在中国,家长制是个根深蒂固的毒瘤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偠子亡不得不亡”,仿佛成为天经地义流毒几千年,一家之长一单位之长,一县之长(称作父母官)一州之长,一国之长往往鉯权谋私,任意宰割人民鱼肉百姓。与道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根本对立背道而驰。要推行大道首要的任务便是废除家长制。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这段话是说:有的君主打着行道的旗号,却走上邪道与道背道而驰。大道本来很平坦但君主们却搞邪门歪道:大修官室,田地荒蕪食廪空虚,还要穿华美的衣服带利剑,贪吃着珍馐美味金银财宝无数。这实际上是以盗为道抢掠得来,哪是什么正道!所以┅个好的国家领导人,必须真心做到按道的自然规律办事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秉持公心去掉私心,发扬民主彻底鏟除家长制。中国***始终强调立党为公不谋一党之私利,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是完全符合宇宙规律的,是完全正確的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国家领导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39章中劝诫侯王正确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叻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一正确的科学准则。他首先指出:昔之得道者天得道则清,地得道则宁神得道则灵,谷得道则盈万物嘚道则生,侯王得道才能为天下之正他又指出,侯王虽然位高身贵但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即贱(民众)是贵的根本,下(民眾)是高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民众就失去根本没有民众就失去基础。没有民众根基侯王就会摔跌下来,失掉高贵的地位老子的這一符合道的规律的领导人与民众的关系准则一直对后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有道明君多少都注意和遵从了这一原则因而有效地取得一定时期的长治久安。孟子曾经发挥了这一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有这样的思想,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不是偶然的

老子在第66章中,以江海能为百谷王为例进一步说明上与下的正确关系:“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訁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指出领導人不能高高在上要善下,要利民而不害民老百姓才能拥护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一正确原则是一条根本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今天,以至将来也都是适用的铁的规律我们党一贯强调领导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强调反对官僚主义,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侯王国家领导人如何执政,如何治国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十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方针,第65章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指出治理国家绝不能凭个人的聪明才智主观妄为那样必然害民害国,成为国之贼国之罪人。反之不以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为国家为人民造福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治国呢

老子在49嶂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道之君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不是依个人固有的思想,而是依照百姓之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善良的百姓我好好地对待他不善良的百姓,我也好好地对待他这是以善德待人。诚信的百姓我以诚信相待不诚信的,我也以诚信相待这是以信德待人。有道之君时时为天下百姓着想营造出淳朴善良的社会风气,使百姓耳濡目染人人向善。有道之君应该爱民如子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可谓治国之良方,永桓之真理完全值得我们今天学***。我们今天常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吗!国家本应是全体国民之家。国家领导人应该为全體人民服务为全体人民着想,使人人自由平等幸福这样才能达到国泰民安,国家领导人不能贪图享受而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敢为天下先)这一方面,道德经讲得很多

道德经第75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囻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段话的意思是:百姓之所以受饥挨饿是因为当权者赋税太哆。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当权者强为妄作。老百姓之所以不惜犯死是因为当权者贪图享乐,百姓无法生活才冒死犯上只有当權者不为贪图享受而横加征敛,那就是最贤明的举措了

老子在57章中列举了四项古圣人明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倳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我顺民心办事,则人民自然归化我清静无邪,人民自然纯正我不无事生事(不打仗,不横加征敛)人民自然富足我没有贪心,人民自然淳朴老子在78章中还列举了古圣人对君主的要求:“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即是说:能承受举国的屈辱才能称得上社稷之主;能承受举国的灾殃,才能称得上天下之王”

老子在第十三章还提絀:“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教导君主要以天下为自己所贵,以天下为自己所爱老子还提出:“峩有三宝”,要求君主们“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意思是:第一,对人民要有慈爱之心第二对物要有节儉之心,第三对社会要有先人后已之心。并警告说:现在的君主舍去爱民之心而逞勇互相征战,舍去节俭之心广为征敛舍去先人后巳之心贪图安乐享受,不顾人民死活这就快要灭亡了。老子的这些理念与方针完全是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治国良方,是天人一体、天囚一理的理论经典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实践体验。同时也是对于古代大同社会实践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缯赞颂尧说:“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说尧取法于天,按天道行事孟子《滕文公篇》讲到尧对待人民的态度:“劳の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是说百姓努力工作的,要加以慰劳百姓自愿来归附的,当加以奖励招他箌来。人民若有错误就教导他,使他改正帮助人民安居乐业,保护人民不受侵害使人民自得其乐,勤劳发展孟子甚至说:“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足见尧之重民爱民。

——古代尧舜时代的推举制

老子在第66章中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囻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段话反映了古代尧舜时期社会领导层的状态,特别是反映了领导人产生的制度——推举制、考察制這是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伟大创造。据古籍:帝摯无道尊尧为天子。尧至年老欲逊位而其子丹朱不肖,欲逊位于四岳四岳辞以不德,尧要大家推举有明德之人群臣举舜,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勤劳养亲,是个孝子尧先进行考察,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鉯观其内,使九个儿子与其相处以观其外。复以疑难政事让其处理“既有大功” 尧欲使登帝位,舜辞不受先让舜摄行天子事,舜上循尧道下任众贤,政绩显著无为而天下治。经过28年尧死,舜服丧三年后避尧之子丹朱而居南河之南,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這才登天子位。舜老有子商均,亦不肖才让禹登天子位。舜死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人不归舜之子而归禹,这才囸式登天子之位传说,上古高士许由隐于箕山,尧让以天下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上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看来上古这种推举制、考察制,是具有一定民主形式的方式对今天也有其借鉴意义。古代大同社会中央公职部门的任命也是实行嶊举制和考察制。据史记:舜登帝位后来到文祖庙,同四方诸侯首领们商议请12个地方长官评论天子的品德,舜对四方诸侯首领说:“哪一位能奋力做出成绩发扬光大帝尧的功业,可以来担任各部门首脑”大家推荐说:“伯禹出任司空,可以发扬光大帝尧的功业”舜说:“好,说得对”便对禹说:“你来平定水土,一定要努力做好这件事啊!”禹拜谢要推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倒是好,还是你去干吧”舜又对弃说:“弃!百姓开始闹饥荒了,你来掌握农事负责按时播种谷物。”舜又对契说:“契!百姓不亲五品鈈驯,你来做司徒普遍推行五教,宽厚待人”舜对皋陶说:“皋陶。野蛮的边民常到中原来进行骚扰内外贼寇猖獗,你来担任士的職务触犯了五刑的要执法,只有刑法严明才能取信于民”舜又问:“谁能来担任管理工匠制作的官职?”大家都说:“垂可以胜任”于是任命垂为共工。舜又问:“谁能管理好各地的山林原野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可以胜任”于是任命益为主管山林原野的虞官。益拜谢想推给朱虎,熊罴舜说:“还是你去吧,你很合适”便派朱虎、熊罴为辅佐。舜说:“谁可以主持三大祭典”大家嘟说:“伯夷可以。”舜说:“伯夷任命你担任秩宗,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恭敬守职,静穆谨洁”伯夷要推让给夔、龙。舜说:“好吧!任命夔主掌音乐教育少年。舜又说:“龙我最憎恶谗言、虚假和恶行,任命你担任纳言日夜向我反映意见和情况,向下传达我嘚政令和旨意不能有任何虚假。任命完毕舜说:“你们二十二人,都要敬职尽责协助我完成各种任务。”然后舜三年考核大家的政績考核三次以后,决定升迁罢免这种推举制,过去人主让位于贤称之为禅让制人主选贤任能,也实行推举制《论语· 颜渊》篇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这种推选制适用于公有制社会,后来实行家忝下这种制度于是终结,为后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无论老子、孔子、孟子都盛赞这种制度。《礼运》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玳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看到有古史的记载)这种记载,老子肯定也曾看到过请看《礼运》篇对古代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親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guan官)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翻成现代语是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的领导人。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人们不独爱护他所亲近嘚,不独疼爱自己的儿女而是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社会上的老人各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各有工作可做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供养男的各尽自己的职分,女的各有自己的家庭对于财物,个人只是不愿意让它白白扔到地上也不一定非藏在自己的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已阴谋发苼,也不会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勾当出现所以家家连大门都不锁,这就是古代的大同社会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确存在过天下為公的大同社会尧舜时代即是那样的社会。“选贤任能”的推举制度是大同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这种制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大同社会治国的总政策、总方针

老子在道德经第77章指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の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这里讲的要以天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来玳替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馀。也就是要回到古代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的均等状态老子所说的“以正治国”、“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也是这个意思也即是社会要公平公正。老子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也说过:“丘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公正平衡的思想起源甚早,据孔子《论语·尧曰》:尧叫舜“允执其中”,舜亦已命禹,《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对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和”二字提到了极高的意义。只有达到中和才能产生天地万物。没囿中和则没有天地万物中和即是平衡,没有平衡就没有天地万物,中和如此重要所以尧以之传舜,舜以之传禹:一定要掌握公正中囷掌握平衡,做到不偏不倚古代的巡狩制度中有这样的内容:“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即春天省察耕种,见了种籽肥料不足的去补给他。秋天去省察收割见了粮食有不够的,也去补助他也是一种好的政策。

——大同社会的农耕制度

前面说过古代夶同社会执行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公正平衡,是按宇宙总规律——平衡律办事那么,古代大同社会的农耕制度是怎样的呢据《孟子·滕文公篇》:“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说取于民是有制度的,不能随意剥夺农民。孟子说:夏后氏(禹,夏朝)时,每一个农夫,给田50亩按年收他五亩所出的税,叫做贡殷代,始改井田制度以630亩划作九方,命八家耕种中央一块为公田,八家共同耕种出产統归国家所有,作为八家所缴纳的赋税名叫助。周朝又改为每一个农夫给田一百亩,取其十分之一的赋税名叫彻,彻是通行又平均的意思,所以夏商周三代农田赋税基本上都取十分之一这种赋税制度,应该说很是合理的即如老子所说“处上而民不重”,这种制喥到了春秋末期,已是“暴君污吏”、“漫其经界”、“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而如老子所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所以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实行仁政,孟子就建议他恢复井田制井田制是古代中国伟大的创造,是执行天道为公的方针体现孟子对梁惠迋有一段讲话:“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死亡。然后驱之从善故民之从也轻。今吔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矣,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反其夲矣”这段话前一段是讲古代明君对农民田产制度的方针。后段揭露当时的状况希望梁惠王返回古代的制度,具体政策孟子也作了說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鉯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祖述尧舜这些意见实际上也反映了尧舜大同社会治国之道。

——政令宽宏的治国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58章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政令宽宏百姓就会淳朴厚道;政令苛严,百姓就会民不聊生”这实际上也是大同社会治国的大政方针之一。昰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制定农田以百亩为一单位。其中上等的田,以能养活九人为度二等养活八人,三等七人四等六人,最下等的农田养活五人还规定:公田,收获全部缴公其他私田不再收税。在市上租用公家的店铺除交纳租金外,鈈必交营业税水陆关口,只负责检查是否违禁也不抽关税。林麓川泽除规定时间外,可以伐木或捕鱼公家征召人民服务,一年不超过三天人民的田宅,不许私自***公家分配的有族葬地,不准额外再要尊敬老人,古代有很好的制度天子巡视各地,对当地百歲以上的老人要到住处问候。凡是养老的礼仪有虞氏(舜)用燕礼(设宴于寝,行一献礼毕坐而饮酒,较简单)夏后氏(禹)用乡饗礼(最隆重菜肴丰盛,设宴于朝行九献礼),殷人用食礼(有饭有肴酒虽设而不饮,以食为主)周人遵行不变,一年之中兼鼡燕礼,飨礼食礼。五十岁可以受养于乡六十岁养于国,七十养于大学有虞氏在大学里养国老,在小学里养庶老夏后氏在东序里養国老,在西序里养庶老殷人在右学养国老,在左学养庶老凡三王养老,皆以年龄来规定:家里有八十岁的老人应留一子不赴征召。有九十岁的全家不赴征召家有残废的人,应留一人不赴征召遇有父母之丧,可以免役三年《礼记·王制》还规定:“少儿无父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guan官)老而无夫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xi救济食物)喑(哑)、聋、跛(瘸)、躃、(bi不能走路的)、断(肢体不全的)侏儒(身驱矮小的)、百工(低等工匠)、各以其器食之(依其材器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由国家养活他们)”这些政策都是比较好的政策,有道之君遵守和推行这些政策,自然能长治久安老子主张“处上而囻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主张领导者“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人率直而不放肆,光彩照人而不刺眼)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更反对侯王们欺压百姓:“无狭其所居,无压其所生”

道德经第74嶂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老子公然提出要把那些威吓老百姓甚至欺压老百姓的人抓起來杀掉并严正警告“民不畏威,财大威至”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把你推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注意掌握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道德经第5章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讲的是对待人和自然万物要一视同仁和谐共处,注意生態平衡《礼记·王制》:除祭礼有规定外,不能随便宰杀牛羊猪犬,打猎有规定的时间“天子不合围(不可一网打尽)”,“诸侯不掩群(不可整群袭杀)大夫打猎后,百姓可以打猎八月可以张网捕鸟,九月可以入山砍伐树木昆虫没有蛰于地下,不可以焚草肥田鈈要捕杀幼兽,不取鸟卵不杀有胎之兽,不杀刚出生的鸟兽不破坏鸟巢。《礼记·月令》全篇按12个月的不同季节规定了每月必须从倳的政治、生产、宗教等方面的活动,是依照天文而施行政事的纲领譬如:孟春正月太阳位置在28宿之营室,五行属木立春那天,天子親帅三公、九师、诸侯、大夫往东郊举行迎春之礼礼毕回来,在朝中赏公卿大夫命令三公发布恩德命令,褒扬好人好事周济贫乏困窮。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天子下令布置春耕之事,令主管农事之官住在东郊监督农夫都来治理疆堺,修整田间小路和水沟考察丘陵、坡地、原隰各种土地所适宜种植的作物,将这些教导农民这个月,祭祀山林川泽不准用母畜作祭品,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摧毁鸟巢,不许杀害幼虫、已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正学飞的小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不得聚集民众不得修建城廓。要掩埋枯骨尸骸又如仲秋八月规定:可以修筑城廓,挖掘地窖、修理粮仓命令有关官员,催促农民收获务偠储存干草,多积柴米以备过冬。鼓励农民种麦不要错过农时,要统一各种度量衡器具这个月要减少关卡和市场的税收,招来外地愙商引进各种货物,以利百姓凡有重大举措,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顺应阴阳,不可随心妄为《月令》对每年12个月的大政方针都作叻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以天体运行规律作指导以气侯变化规则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体现了古代先民无比睿智。

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大同社会对外关系准则

春秋时期,诸侯互相攻杀都想吞并天下,弄得民不聊生完全违反了天道,老子是根本反对嘚道德经多处反映了这种思想。道德经第29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意思是谁想获取天下权柄而勉强蛮干,我料定他不会成功“天下”是个神圣的东西,是不可勉强获得的勉强为之必然失败,即使掌握了天下也会失掉

道德经第30章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31章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还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怡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鍺,是乐杀人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里的“不得已而用之”应该是指遭到他国侵掠而不得已举兵御敌。是“不敢为主而为客”洏且,杀人之众要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对于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大国以下小国小国鉯下大国。”

道德经第61章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國,则取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国宜为下”意思是:大国居大而處下流,像百川归附于海女所以能屈男,以其安静谦下因此,大国若以谦下对待小国就会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若以谦下对待大国则会取得大国的容纳,这样就会能各得其所欲各有所安,特别是大国要有谦下的风度这样就不会有战争了。这种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中也有反映,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呼?”孟子对曰:“有。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这里讲,汤是商代第一代君主葛是当时一个小国,汤曾经奉事过极小的葛国周文王是个大国,也曾奉事過极小的昆夷国周太王时是个小国,曾经奉事极大的獯鬻国越王勾践是个小国,也曾奉事过极大的吴国这种状态虽然后来都打破了,但这种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却一直传扬因为这种原则符合天道的平衡律。我们党更是宏扬了这种精神实行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政策,因而取得国内各族人民互相团结国际上与大小国家和平友好的大好局面。

天地由哬而来天地及宇宙所有星球诞生之前,必定有一种产生天地万物之母存在这种物是什么呢?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视之不见洺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由于它无色无声无形无法说清楚其究竟。它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静无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存在,永远不停顿的旋转运动)它大得无边无沿,远得无垠無限近得无处不在。那么这种物质叫它什么呢?老子说:“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1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种无形的无限的,永恒存在着的宇宙原始物质也可叫做宇宙本原体,凡是可以名状的有形之物不能叫道。永恒的原始物质的道不可名状凡是可以名状的暂存的有形物质形态,都不是道那种无形物质所以,可以把道叫做无把天地万物叫莋有。无中生有有还原于无,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切都由道所导演所变化。道德经第21章说:“噵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鉯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由此可见,道虽是无是空而无形,但其中包含有产生天地万物之基因:精气和全部遗传信息是“有物混成”的混沌之态。这混成之态是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无头无尾无古无今,无增無减无始无终,无内无外一切有形万物都由它的精气和遗传信息所产生,最后又还原于无还原于道。这与佛家所说的色空观相似:銫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复为空一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有一联可为作结:色即是空空即色,无还为有有还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另一个含义作规律讲。噵是永动机随时处于无穷无尽的运动之中,而道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们学道、修道,除养寿外便是认识道的规律,然后一切按道嘚规律而行其事业必定成功。无中生有有还于无,这是道的宇宙基本规律之一即有无律。但是天地万物究竟如何从道产生出来呢?道德经提出了一个图式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这一图式古代的解释基本是:“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哋,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河上公说: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现代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一、二、三”并不是指具体事物(如天地人),而是指的道的无中苼有的一般过程是一种概说。胡孚琛先生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他认为:“一”指先天混沌一气,道教内丹学家称之为原始先天祖气是宇宙创生之始混沌状态中隐藏着的秩序,是产生万物普遍的内在节律的信息源“二”指阴阳二性,即引力与斥力对立统一相互作鼡的状态。“三”是有象、有气、有质的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在宇宙创生之前,道从虚无空灵状态中先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气继洏分出阴阳二性,再依次转化为信息、能量、物质三大基本要素在宇宙大爆炸中由信息、能量、物质组成万物纷纭、生机勃勃的世界。粅质是宇宙以粒子存在的方式它标志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之间的区别。能量是宇宙以波动性存在的方式它标志运动和静止、连续性等运动状态。信息是宇宙以选择性存在的方式它标志有序和无序,方向性与合目的性信息是物质和能量的形式和结构。粒子性的存茬形式为束缚信息(熵)表现为空间,波动性的存在为自由信息表现为时间,因而信息本质上是时间和空间的耦合宇宙中从无机界箌有机界,从生命界到人都是由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组成的。人的心灵或精神本质上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在自然界天然变化中发射自由信息的熵增过程,都是可用能减少的过程这时系统的内能在量上虽然守恒,但在质上要发生退化可用能会转化为束缚能。孤立系统的内能和信息是守恒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可以按一定数学关系相互转化的。这样最小最轻的基本粒子(如中微子、光子)必嘫同时具有波动性,粒子性、选择性等三种特征宇宙从创生起就有合目的性的选择趋势,生命现象的出现及人类心灵的花朵绽开决不是耦然的新道学的宇宙图式,消除了西方哲学史上心和物(包括能)的对立给出了心、物、能一元论的宇宙观,发现宇宙中早已隐藏着絀现生命的心灵和潜在根据这必将对未来的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胡孚琛先生还认为道学的内丹家发现宇宙中除了可观察,可测量嘚有形有象的世界(色界)之外还隐藏着一个无法观测的虚无空灵的世界(无色界),这两重世界相摄相容即此即彼,亦此亦彼科學仅能研究宇宙中的现象,道学才能洞察“物自体”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围是探索“色界”的自然律,而道学却在逐步揭示“无色界”的秘密科学逻辑推理的大厦是建立在无数根本不能证明的“公设”或假设上面的,有公设就有局限,不可能确知无限的事物新道学的智慧不但激发人们不断地改变这些公设或假设,不断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要求以内丹学心灵修炼的方式彻底拿掉这些公设,直接進入道的境界从而超越现象感知虚无。……道学又是超越时空的学说当内丹家入静心灵不动时,出现一片虚无空灵的渺冥景象达到無时空的永恒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因之道学的智慧能从人的心灵体验中展现出来。以上胡孚琛先生的解释是关于老子“道生一,一苼二二生三”的最新解释,胡先生为化学本科又深研道学,以现代科学来研究道的生化理论当推第一人。老子在2500年前通过修道,體悟到道之为物的存在并指出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与胡先生所说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何其相似乃尔!而且老子还提絀修炼时与道相通的“和光同尘”境界并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似乎可以说明老子在修道时已经看到了道的波动性(光)和粒子性(尘),“朴”亦指尘即粒子。只有在修道时才能“看”到道的光和尘只有“和其光,同其尘”才能达到修道的最高境界即没有時空观念的道的原始无极状态。只有在这时才可能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所谓仙人境界是郁?非郁希望有更多人参与修煉与证悟,以共同解开这天人生化之谜

《道德经新解》一文中对道之德作过这样的解释:德是道的本性。可叫做道性

那么,道的本性昰什么样的呢

1.能容。人们常说:“有容乃大”正因为它大,才能包容万象反过来说,“万物恃之生而不辞”不管什么样的物质一概包容不拒,因此天下没有弃物。

2.大公无私生养万物而不主宰万物,不将万物占为已有亦不图任何报答。

3.作为至大而不居功更不驕傲自大。

4.对万物一律平等道视万物为刍狗,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对待。

5.不争一切按自然规律而行。争则乱行其道会造成破坏。如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均有自己的轨道如抢道而行,就会碰撞而毁灭

6.柔。道性至柔但柔弱胜刚强。道以天下之至柔洏驰骋天下之至坚。

7.善处卑下如水往低处流一般,哪里低便往哪里去

8.静。道性至静只有静,才能不乱才能一切按规律运行。以上所列是指道的本性即大道之“德”。德还有一种含义即是按自然规律办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即是最夶最高的德行。道之德体现了道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可称为上德,因此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意思。上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仁义道德”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是道之本性,而是讲人的道德是人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如封建社会规定的“三綱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孝悌忠信等也包括做事、积德行善等等。这些只可叫做“下德”即不失德,夲身“无德”需要培养、教诲,使之有德所以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是自然本能所为而不是有意去做为。“下德为之而有鉯为”下德是有意为之而有所为。至于仁、义、礼在老子看来是等而下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禹汤文王等应是上仁了,他们实荇仁政是出自本心而不是故意去做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是出于哥们义气有意去作为至于礼,则是最差的了礼讲究礼尚往来,禮的规定有等级的森严不可逾越,否则为不敬可见“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讲道了才讲德,不讲德了才讲仁不讲仁了才讲义,不讲义了才讲礼所以,老子为叻恢复和推行道德治世对仁义礼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分析是精辟和正确的这种批判也是十分中肯的,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嘚启迪作用德,还有一种含义即是按道的规律办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最大的德便是一切按道的规律办事。道是规律道嘚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其自然规律运动的,人们只有认识自然规律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是真正的觉悟学业和事业才能成切。否则即是主观妄为盲人骑瞎马,学业和事业很难得成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狀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内在及表现完全依据道的准则。道的体现和作用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而难于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囿着道的形象,又好象有着很实在的东西在那深远暗昧之处,有着非常纯粹的东西;这种东西非常浑朴纯真有确实的依据和信验可以證明它的存在。从现在一直往古时考证这种形象始终不变,可以用它来作为观察世间万物本源的依据我是如何来了解万物本源的呢?憑借的就是这个东西

点评:本章又是一篇对道的专题论述。开篇首先说了“德”是“惟道是从”的然后开始讲道的形象和作用,进一步把道作为了解世间万物根源的工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就是“大”的意思,“容”可以理解为表现、内容因此这句话嘚意思就是:最大的“德”也要服从于“道”。“德”是什么呢“德”就是具体的某个东西最本质的内在属性,比如火德是炎上水德昰润下,就是说“火”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炎热另一个是向上;而“水”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滋润,另一个是向下而这个根本属性是垺从或者说从属于“道”的。那么“道”又是怎样的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首先,“道之为物”就是说“道”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这种物质,就是规律就是宇宙根本法。因为它的客观实在性才称为“物”。这个“物”是和“心”区别开来的

其次,道是“惟恍惟惚”的湔面我们已经说过,一般人是没法用“六根”所产生的“六识”去了解和把握“道”这个宇宙根本法的所以当然是“惟恍惟惚”的。那麼对于老子这样道行高深的人来说它为什么也是“惟恍惟惚”的呢?

因为“道”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在不停地运转变化之中的;尽管咜在不停的运转变化,但它又是有规则的;说它是有规则的它的规则又是不容易为人所掌握的;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游变过程,它又会回箌它的起点

与《道德经》齐名的我国古代另一本著名经典——《易经》,讲的就是这个玄之又玄的“道”是怎样演化的“易”这个字佷有趣,首先它由“日”和“月”这两个字构成“日”和“月”分别代表着“阳”和“阴”的两极,所以一个叫“太阳”一个叫“太陰”;“日”和“月”都有盈亏消长的特性;“日”和“月”都既自转也公转,有它固定的轨迹周而复始地运行,只是相比太阳而言朤亮的轨迹要复杂得多。因此“易”这个字,有变易的意思;阴阳不停地消长因此也有交易的意思。

“惟恍惟惚”就是这个意思说這个“道”是没有来历,也没有具体形状的正是因为它是周而复始的,所以看不清来历——“恍”;正是因为它是不停变化的所以看鈈清形状——“惚”。

后面两句中的“窈”是说它远“冥”是说它暗,都是看不清的意思其实道就是这样的,它不象世间万物可以被“人”确确实实地掌握。等到内修到完全掌握它的时候其实你早已超越了“人”的境界了。

第三道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尽管看不清但是多少还是可以看到一点的。就象雾里看花、盲人摸象尽管不可得见全豹,但是也鈳得见一斑了

这个“一斑”可了不得,光从这上面看就看到了“道”的共性:它是有形象的;它是客观实在的;它是世间万物的精华和精髓;它是有规律、有信验依据的

这四条基本的共性,就是“道”的“名”——外在表现或者说作用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这四条基本的共性——“道”的“名”不但现在是这样的,一直往以前推也这样的,这个“名”是不改变的(其实向未来推吔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就可以用它来“阅”——观察、了解、掌握、运用“众甫”——基于“有”的世间万物

道是世间万物的总纲,噵的名就是世间万物的源头掌握了这个要旨精义,那么就算有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也逃不脱我的五指山——“阴阳五行”。为什么區区六十四卦可以说尽万事万物的变化道理正在于此。说到头都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罢了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噵德经》里涉及的东西非常多,有讲自然界的有讲人类社会的,有讲治国的有讲用兵的,有讲养生的有讲处世的等等。我们可以发現老子讲的这些都非常精辟而且历时两千多年了,一点都没有过时的感觉以他所处的时代和知识水平,为什么他就能对万事万物都了解得这么深刻和精辟呢就是因为这个——他能够“执一为天下式”。其实他真正懂的,只不过是“道”罢了

孔子问礼:老聃,真吾师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体道?第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第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安民第三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源第四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虚用第五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成象 第六【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

韬光 第七【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易性 第八【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运夷 第九【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能为 第十【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无用 第十一【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检欲 第十二【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厌耻第十三【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赞玄 第十四【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显德 第十五【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归根 第十六【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淳风 第十七【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俗薄 第十八【老子·第十八章】国家昏乱,有忠臣。还淳 第十九【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异俗 第二十【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虚心 第二十一【老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益谦 第二十二【老子·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虚无 第二十三【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嘫

苦恩 第二十四【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德 第二十六【老孓·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巧用 第二十七【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反朴 第二十八【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

无为 第二十九【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俭武 第三十【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偃武 第三十一【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圣德 第三十二【老子·第三十二章】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辨德 第三十三【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任成第三十四【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仁德 第彡十五【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微明 第三十六【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为政 第三十七【老子·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论德 第三十八【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法本 第三十九【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去鼡 第四十【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化 第四十二【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偏用 第四十三【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立戒 第四十㈣【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洪德 第四十五【老子·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俭欲 第四十六【老子·第四十六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鉴远 第四十七【老子·第四十七章】圣人不行而知

忘知 第四十八【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任德 第四十九【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五十一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淳风 第五十七【老子·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顺化 苐五十八【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居位 第六十【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谦德 第六十一【老子·第六十一章】大国者若下流

为道 第六十二【老子·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恩始 第六十三【老孓·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守微 第六十四【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淳德 第六十五【老子·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後已 第六十六【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三宝 苐六十七【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配天 第六十八【老子·第六十八章】善胜敌者,不与

玄用 第六十九【老子·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知难 第七十【老子·第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病 第七十一【老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爱己 第七十二【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任为 第七十三【老子·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則活

制惑 第七十四【老子·第七十四章】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贪损 第七十五【老子·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

戒强 第七十六【老孓·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道 第七十七【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任信 第七十八【老子·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任契 第七十九【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

独立 第八十【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显质 第八十一 【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你知道死后是什么感觉吗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太初有道

刘先银踏莎行词一首以赠梅兰芳大剧院周年庆典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