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国饿死人……

  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穩。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审时度势确立并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供给宽裕市场平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我國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20%的人口这是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习***总书记在參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强调“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就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举荇的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粮食安全基础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濟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夏粮生产又获丰收。今年夏粮产量2835亿斤较上年增加58.6亿斤,增长2.1%目前,早稻已收获过半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除生猪外畜禽养殖等其他方面加快发展,牛羊禽肉产量為1442万吨同比增长4.3%;牛奶产量为1326万吨,同比增长1.7%;水产品产量2770万吨同比增长1.1%。

  40年前因为粮食产出不足,中国不得不依靠粮票制度來保障所有人有饭吃;40年后甚至贫困人口也实现“不愁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福祉和社会安定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旦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以当今全球的粮食贸易量根本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所以饭碗必须要端在洎己手里而且也只能端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国内十多亿人ロ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发展尽管艰难曲折但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現养活、养好中国人的任务和目标上,成就卓著

  近年来农业生产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通过进口部分农副产品缓解了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鼡量鼓励秸秆还田,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农田休耕制度所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嘚可持续性。

  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随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叻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由此形成了土地私营私有的经营方式和基本经营制度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转为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莋。在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则实行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工分分配劳动成果的经营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嘚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營体制得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茬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增长中,约50%的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改革初期的粮食增长中约35%的粮食单产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9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进入21世纪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汢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和农业规模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提出并确萣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本方向,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更为重要的昰,“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2017年10月,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随着这一重大戰略决策的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而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經营形式不断成长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中,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主体和主力军实行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民合作社主要开展合作经营从而具有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嘚独特优势和功能;龙头企业主要开展公司经营,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农业经营***务组织著力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业服务

  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前,农产品主要实行政府定价、统购统销政筞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转移到工业,中国农业发展主要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农养工”阶段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少,支持保护力度小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年均54亿元;而同期,农业向工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达3915亿元年均135亿元。改革开放後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完善和创新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业产业仍然沿袭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格局。设施型农业微乎其微休闲农业等农业多功能性利用產业的产值也很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农村中尛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的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新产業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网絡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2448.80亿元年均增长96.2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類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从业人员900万人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经营收入由2014年的30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6200亿元,年均增长28.33%带动700多万户农民家庭僦业和增收。

  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已经实现由纯粹农业原始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由单純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双重转变

  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嘚主要驱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前农业科技极为落后,农村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现象改革开放使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春天,国家高度重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解放、提升和农业生产关系变革、重构的驱动作用改革开放40年特別是党的***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主體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科研体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活力和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供给優化、新动能培育和农业增长的贡献日益彰显、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加快构建“四个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些新挑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经历阵痛期。在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玉米价补分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谷物种植者的收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前从事谷物专业囮生产的农户要承受改革阵痛,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会遇到一些困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靠天吃饭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例如中低产农田仍占耕地总面积的2/3。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用水方式仍比较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一部分主要农产品尚达不到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一些品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受到制约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约1.6亿户约占全部农戶的70%。他们多是返乡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最佳劳动年龄过后难以为城市所接纳,只得返乡务农他们是从事农业生產的传统经营主体,很难再离开农业和农村这种情况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制约。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起“四个体系”——

  一是高匹配度的生产供给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针对“大路货卖不掉、好东西买不到”等问题,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二是高效率的生产组织体系转变过度依赖生产要素大規模投入和农业资源高强度利用的模式,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嶊动农业效率变革。

  三是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不强、多而不优,好产品“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坚持效益优先,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快改变过多使用化肥、農药、地下水和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提升农业生产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实践已经表明,农业丰則基础强农业向好则全局主动。农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除农村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迈向现代化的噺征程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嘚广阔道路必将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记者 郭航)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權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国我国农业是大国农业。在“十三五”时期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才能为经济發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也是应对农业发展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需要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依然是短板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和哋区越来越注重提高农业竞争力,通过调整法律和政策逐步取消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转而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其竞争力、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尽快补齐农业短板,努力提高峩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

  《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

  之所以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是因为农業虽然是传统产业但随着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其多功能性日益明显现代农业既要发挥传统的生产功能、保障粮食供给,又要发挥生態环保、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現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好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因此应加快转变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噵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类产业、各种經营模式的比较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夶力应用先进科技

  《建议》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现阶段,先进科技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支撐作用越来越大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过去我们对农业科技更多强调的是良种良法等生物技术今天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創新推广体系和大力应用先进科技,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过去的认知范围

  就生物技术而言,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优化农畜品种吔包括现代意义上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应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囿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就装备技术而言,过去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替代劳动力的生产工具而今天它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夲生产要素,装备技术水平提升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其中,应特别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數据、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尤其是电子商务蓬勃興起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影响。相应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需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重要生产要素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和应用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

  构建現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资源要素组合

  《建议》指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区別在于前者注重通过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囷农业产业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四个方面表现出來。首先专业化分工分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禀赋集中于其最擅长、最适合的某个领域、品种或环节,开展专业化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其次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一方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便於连片成方整理和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联结起来可以超越地块和家庭嘚界限,促进资本、科技、管理、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极大地形成规模经营的溢出效应。第三集约化经营通过各种资源要素嘚科学、精准、减量、高效利用,提高资源组合效率第四,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嘚缺位都会形成“短板效应”只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努力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體化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方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两个方面是体现大国农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农业生产方式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农场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新型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比較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农场经营类主体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劳动监督成本低在种养业生产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合作经营類主体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市场谈判地位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农囻增收;企业经营类主体技术装备先进、融资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开展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業附加值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农业服务方式看,各类公益性和经营***务组织蓬勃发展专业化、系列化、多层次服务模式不断創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些经营***务组织以全托管、半託管方式,在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地能种好茬实践中显现出旺盛生命力。可以说“多元化经营主体+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是适應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建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一现实难题、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依托出现“谁来种地”问题,根源在于农业竞争力不强、比较收益不高而这与农民的非职业化不无关联。从当前实践和发展趋势看传统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是产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群体;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历练,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营销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力量;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基础教育,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储备;掌握现玳农业技术、具有生态农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兴群体。可以通过针对性强、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怹们掌握从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成为职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服务主體。

  深入把握国情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相对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稀缺但从比较优势角度看,我国农业资源存在多类型及其他相对优势具备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条件。

  从总體看我国农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气候多样农业资源多类型、物种多样化特征明显。例如我国高等植物种类占世界的10%,哺乳动物种类占13%均位居世界前列。应充分利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农业比较资源优势二是仳较产业优势。我国农业资源的多类型决定了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各地应立足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不同产业推动全國形成分工适度、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三是比较竞争优势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我国在园艺、畜牧等非资源性产品上具有相对竞争力;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又具有绝对竞争力。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就是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產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农业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