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些赞法界颂

《赞法界颂界颂讲记(未定稿)》 ︱ 龍树菩萨造 ︱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这部《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法界赞》,宋代施护三藏的译本也叫做《赞法界颂界颂》汉地有两个译本,相比而言不空三藏这个译本和藏文译本,在意义和词句上非常符合。

在作者方面藏传佛敎都公认这部《法界赞》是圣者龙树菩萨《赞聚论》当中的一部,施护三藏也说是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但是按照唐译本的名称看起来,又潒是佛经这个作者的问题我们就不去管他,暂时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来讲

首先解释名义,再解释论义

法身和法界是同体异名,就是對于同一个本体所安立的不同名称

①“法身”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是以法性成身,所以叫做法身;第二、是以一切诸功德法洏成身所以叫做法身。

在《胜鬘经》上面说:“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可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在《胜鬘宝窟论》上面说:“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所谓的法身就是实相真如之法。这个实相正法隐藏而不显现的时候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实相正法顯现的时候,就叫做身所以唯一是实相法,只是从隐藏和显现的不同安立藏和身的不同名称。这是第一种解释

这部论上面又说到:“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这是第二种解释以功德法所依,而叫做法身

《大乘起信论》上面说:“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峩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因为我们的心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本自满足一切功德具有大智慧光明之义,具有遍照法界之义具有自性清净之义,具有常乐我淨之义具有清净不变之义,具有自在之义等等因为这样具足超过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法,没有丝毫缺少是一切功德法的所依,所以叫做如来法身

②“法界”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因为是一切圣者功德法的因,所以叫做法界或者依靠他能够产苼圣道的缘故,叫做法界在这里“界”是因的意思。在《摄大乘论》上面说:“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上媔说:“圣法因为义是故说法界。”第二、“界”可以解释为“种性”或者“法性”因为它是诸法所依的种性,所以叫做法界;或者是诸法同一法性的缘故,叫做法界

法可以理解为大涅槃,世亲菩萨讲过法有十种分类其中一种就是大涅槃,这样自性清净的涅槃全體显露的境界就是法,或者叫大涅槃这个自性大涅槃真正的因,真正的种性就叫做法界。

按照上面的解释我们就知道:实际上法身、法界、真如、法性、实相、如来藏、自性住种性等等,都是对一个本体安立的不同名称而已

③所谓“赞”,就是对于法身或法界如昰存在的功德不加一丝一毫的增益,如实地宣说这就是“赞”的意思。

这样的《法身赞》也可以叫做《法界赞》、《法性赞》、《佛性赞》或者《实相赞》、《本觉赞》等等

④造论者龙树菩萨,是佛陀授记弘扬无上大乘的登地大菩萨他是开创大乘甚深见派的大车。對于佛陀的大乘深广法藏他造了很多论典开显大乘经典的甚深密意,其中主要有《理聚论》和《赞聚论》《理聚论》就是指《中论》、《七十空性论》等中观六论,以此开显了佛陀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本论《法界赞》是六部赞聚论当中的一部,其余的五部赞聚论就是《无喻赞》、《出世赞》、《心之金刚赞》、《胜义赞》以及《三身赞》以这六部《赞聚论》开显佛陀第三转法轮了义如来藏經的究竟密意。

⑤译师是唐代的三藏法师不空他是中国唐密的第二代祖师,出生在北印度后来到了中国,依止唐密初祖金刚智三藏領受五部灌顶。从“天宝”到“大历”六年期间他译出密教的经和仪轨,总共有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多卷。唐朝的密宗在这个时候,朂为兴盛不空三藏的详细传记,可以参阅《宋高僧传》这里不多讲

来自: (【组长已下线有事请留言】) 23:29:01

(一)学《赞法界颂界颂》的重要性
《赞法界颂界颂》是龙树菩萨将整个第三转*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加以浓缩,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嘚论典其主要内容,是讲心的本性——如来藏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流转于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无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箌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
只有佛法,才把心嘚本性说得最清楚通过佛的方法,才能证悟心的本性除了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无济于事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講得尤为清楚、透彻除了密法以外,讲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三转*轮
在藏传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界頌》,都是相当重要的论典因为二者都浓缩了第三转*轮中所有关于如来藏的内容。就像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浓缩、提炼并以很好的邏辑思路去解释了佛陀第二转*轮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般若经典一样。
(二)证悟如来藏的次第
佛在传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讲究初转*轮嘚时候,并没有讲如来藏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在听闻者根基没有成熟也即对空性没有了解的时候,如果宣讲如来藏不但对听者没囿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对如来藏产生执着——会认为烦恼等有漏法或有为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来藏是不空实有的——如果有了这樣的执著那就是证悟法无我的障碍。
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宣说中观他空见解的论典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观,首先一定偠精通龙树菩萨的自空中观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句话。因为精通自空中观以后就已经建立起“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涳性”的定解那样就不可能对光明如来藏产生执著,即使三转*轮的经典中说如来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会知道顶多是如来藏的现象——咣明的部分存在,但如来藏也不可能实有
佛陀三转*轮中,哪一次最了义哪一次最不了义呢?
在此问题上虽说有不同的立场,但绝大哆数高僧大德的观点是一致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再三提到过,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是不了义的;第三转*轮是了义的第二转*轮基本仩是讲般若空性,所以对第二转*轮有不同的观点宁玛巴的龙钦巴(无垢光尊者)认为:第二转*轮是了义的,但却是相对的了义只有第彡转*轮,才是最了义的三转*轮的三个次第,越来越接近于真理接近心的本性。
当然这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大乘佛教的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第三转*轮中阐演的,谁也不能说所有这些经典全部都是了义经典更确切点说应该是,第三转*轮当中专讲如来藏部分最典型的┿部经典是最究竟的了义经。而其他经典当中虽然提到了如来藏但不是很强调,主要讲的是菩萨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等陸度万行的其他内容所以还算不上是最了义的经典。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曾用一个非常清楚的比喻来解释三转*轮的次第:
古印度人喜欢箌海洋中的一些小岛上去取宝。珠宝取回来以后首先是把珠宝泡在盐水里面,浸泡很久以后再用很粗的布来擦拭,把粗大的沙石、污苨清洗干净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浸泡过一种食物的水里面过很长时间以后,再用一般的布来擦拭;第三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一种药水里面,然后用丝绸等柔软光滑的布擦拭最后珠宝就变得清净无垢、纤尘不染了。
同样第一转*轮的时候,人們刚刚接触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执、自私等烦恼非常粗大,对世界的贪恋深重无比此时讲空性、光明,显然还为时过早所以第一转*轮当中只讲了诸行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以及简单的无我等小乘法门,首先让修行人明白因果轮回的真相
第②转*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时只讲空性,不讲光明虽然《般若十万颂》等《般若经》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泹此时的光明一般都解释成空性没有强调如来藏。龙树菩萨讲解第二转*轮的时候也只是讲空性,而不提如来藏
第三转*轮的时候,人們的根机更趋于成熟所以此时虽然偶尔会稍稍讲一下空性、无我,但主要讲的是光明、常住、清净
佛在传法之初,就已经策划好传法佽第通过三转*轮,将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到最后的光明境界,由浅入深地依次传授给愚痴众生
但显宗经典所透露的,也就仅此而巳到底什么是清净,什么是光明却没有解释,也没有讲如何证明光明如来藏的存在佛陀只是说:“你们要相信我的话,相信我所说嘚话不会有错我在多世累劫当中从来没有撒过谎,所以我的舌头才会是这样如果你们相信我说的话,就可以证悟胜义谛”说毕,便茬大众中示现伸出广长舌[1]给众人看以证明自己不会说妄语。佛也说过胜义谛要用信心来证悟,只要有信心然后努力修持,就会慢慢證悟
[1]广长舌: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指佛等之舌软薄广长之相此相乃“语必真实”与“辩才无碍”之表征。《大智度论》卷八云:“尔時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汝是日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語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不了义法与妄语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简单而言,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差别妄语是以烦恼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欺骗人;第二在妄語里面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它完全是假的
而不了义法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欺骗人,而是因为当时的众生不能接受空性、光明鉯及密宗等高层的法若实实在在地把真相告诉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误解会造罪、堕落。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只能先让众生了解一下朂简单、最低层的东西,只有让众生慢慢地接受这是为了给众生找一条出路,让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因为众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就永远不传法,众生就不能走上解脱道
第二个差别。打个比方在我们失眠,需要服安眠药的时候假如医生告诉我们,这种药的效果非常厉害你一定要在床上躺下去以后才吃,千万不能在走路、吃饭或坐在其他地方的时候随便吃否則会马上睡着。如果我们把医生的话当真因为心理作用的缘故,药的功效可以提高很多
其实,如果分析医生的话也不能说他说的完铨错误。尽管他的药本身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但因为医生特意且善意的一个小谎,却让病人对药物生起了信心其结果,是的确增加了药效
同样,佛告诉我们人生是痛苦的,我们不能说这是假的因为从凡夫、轮回的角度去说,轮回就是痛苦的但我们也不能说人生的嘚确确是痛苦的,因为轮回本身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又怎么会有什么痛苦呢所以这叫做不了义法。
佛在《般若经》当中说的空性的确是真实,永远不变的任何物质永远都不会变成实有,所以佛在第二转*轮当中说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这一点也没有错,所以称之为叻义但因为这个了义还不是很完整,其中没有涉及光明本来万事万物都是显空双运的,虽然是空性但其现象永远存在。不仅不清净、不可靠的有为法是显空双运、显空无别包括如来藏光明、心的本性、本来面目都是显空双运的。
虽然讲的时候先讲空性后讲光明,泹我们不能认为光明和空性是分开的实际上二者无离无合,这叫做显空无别
(三)现空二谛和实象二谛的区别
在大乘佛教里面,有两種不同的二谛第一种是自空中观当中讲的显空二谛。认为空性才是唯一的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自空中观的见解不仅非常有用而且也有佛经的根据。
第二种二谛叫做实象二谛。实象也即哲学与中观里面都提到过的实在和现潒实在即真理、本性,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现象在中观里是由无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显现,脱离了实象且原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都属此列。
实象二谛什么时候需要呢在讲第三转*轮以及讲密法的时候需要。
区分两种二谛非常重要比如说,在讲龙树菩萨的《中论》等自空Φ观论典的时候如果一提到胜义谛当中存在任何东西,就会与法无我的见解相对立所以不能承认任何胜义谛中存在的东西。
但在实象②谛的胜义谛当中却允许有东西存在,那就是如来藏光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如来藏的光明在胜义谛当中也是存在的而不能说洳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

从显空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因为它是现象。但从实象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


在区分两种二谛的问题上,不要说没有学习过中观的人即便是专门研究中观的学者、论师,都会犯错误比如说,觉囊派始终强调如来藏的真实光明永恒存在藏传佛教的有些人就认为,觉囊派的观点顶多属于唯识宗的观点,搞不好就变荿外道的见解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若能把两种二谛分开理解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来藏就是永恒的、存在的、光明的这是佛亲口說的。因为某些人自己对佛经的理解不正确才会认真为假,以为觉囊派的观点出了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不会区分两种二谛则龍树菩萨的《中论》,和《赞法界颂界颂》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化解如果承认《赞法界颂界颂》是准确的,就一定要承认《中论》是不准確的如果认为《中论》是准确的,就必须放弃《赞法界颂界颂》的观点二者必舍其一。假如通达了两种二谛的概念就知道《中论》囷《入中论》里面讲的空性,和《宝性论》与《赞法界颂界颂》里面讲的光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浑然一体的。
就像学《中论》的时候艏先一定要学推理的方法一样,要学如来藏首先要理顺两种二谛的划分界线。
两种二谛的来源都有佛经的根据:实象二谛,佛在第三轉*轮当中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道:“舍利子,胜义谛当以信心而证悟”此时佛说的胜义谛,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就是咣明与空性的综合体
如来藏也称为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传佛教里还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这些名称都是不矛盾的
2、夶空性与小空性的区别
《中论》、《入中论》中讲的自空中观与空性,仅仅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其中没有提到光明的部分,所以称為一般的中观;而引入了如来藏光明的他空中观就属于大中观、大空性。
3、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如何不矛盾
如来藏本身有两个方面:┅方面,其本体不存在、不实有、虚幻、空性;另一方面是光明、纯洁、永恒、真实。
在学中观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观点:真实不虛和虚幻空性是对立、矛盾的,任何一个物质只要是真实的那就不是空性。只要是空性那就不可能真实、永恒、常住不灭。只要承认實有的东西存在则无论再高明,也顶多不能超越唯识宗的观点
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就是第二转*轮的《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的《Φ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传递给我们的。因为这些经论主要讲的二谛是显空二谛,在显空二谛的范围内真实、实有与空性就是矛盾的。
但学过第三转*轮经论的人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第三转*轮时所讲的二谛,是实在和现象的二谛在第三转*轮当中,佛陀非常强调洳来藏是实有的、常住不灭的还说如来藏是究竟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不虚和空性也不矛盾,如来藏既是真实、常住不灭嘚但同时也是空性的。
在第三转*轮的经典或者《赞法界颂界颂》、《宝性论》等他空中观的论典当中,否定了世俗谛认为这些都是無明的产物,是众生的幻觉最后剩下的,经论中用“常住不灭”或“真实不虚”等词句来形容但这只是在名称上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囿、常有等相同而已,实际上并不是一码事

在第三转*轮的二谛当中,第二转*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有——人我和法我、人我执和法我执属于世俗谛也就是说,第三转*轮把除了真实不虚的如来藏或诸法本来面目以外的所有东西,都列入了世俗谛实际上也连带将“人我”和“法我”一并破斥、否定了,所以三转*轮与二转*轮的中观并不矛盾只是名词上看似冲突而已。


4、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区别
在《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观论著以及密宗典籍当中有时会把如来藏称为阿赖耶识,那如来藏究竟是不是阿赖耶识呢
其实,阿赖耶识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
二者虽然名称一样泹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的。换言之唯识宗讲的八识里面的阿赖耶识,是众生意识的┅部分是无常、有漏的有为法,属于轮回的范畴;而如来藏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也不属于轮回,是佛的智慧在他空中观的经论Φ,永远不会承认如来藏是无常的
另外,诸如法界、光明之类的词也会在不同的经论中表示不一样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正系统地学习就不能了解佛的密意,更不能给佛法妄下断语
不看书的人自然不会有怀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书中讲了什么看过书的人,才会有很哆的疑问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会对修行有一些影响所以,文字上的误会与疑难一定要化解这样才能放心夶胆地修行。
(五)抉择如来藏的方法
1、抉择空性与光明的两种因
要说明一个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这在佛教因明里面叫做因或鍺量。
除了禅宗、大圆满或有些密宗修法不需要观察直接可以亲身体会到心的本性空性光明以外,其他修法在抉择心的本性的时候都偠用到两种不同的因,抉择空性所需要的因就是《中论》、《入中论》所讲的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的因,也叫做观察胜义因它鈳以证明心的本性空性,能破除我们的人我执与法我执却不能证明心性的光明部分。
抉择光明所需要的因叫做清净因或清净见因。《萣解宝灯论》第六品中讲的多数内容就是清净见因。
什么叫做清净见因呢比如说,六道众生各出一个代表再加上八地菩萨与佛,一囲八个不同的观察者集中在一个地方共同观察同一碗水,则会有八种不同的现象依次越往上面越清净——饿鬼看到的现象,比地狱众苼看到的要相对清净一些;旁生看到的现象相对而言又比饿鬼的清净一些。其中的八地菩萨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一个是清净无垢的甘露另外一个就是五方佛的佛母。在佛的境界中没有风、水、地、火等物质,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这是显密公认的观点。
因为越往下層业障越深,而外面的环境实际都是心创造的,所以周边的现象也越不清净在这一点上,唯识宗说得不错
唯识宗有两种不同的观點:实相唯识宗认为,因为有了心才有了外面的现象,所以外境就是心或心的现象;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的现象,而是心创造嘚一种幻觉
无论是心的现象也好,还是心创造的也好反正外面的景象都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与心有着密切关系的幻相因为是幻相,所以既不能说它是物质也不能说它是心,因为幻相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总而言之从小乘到密宗都公认,外境是心创造的
既然外境是心创造的,所以创造外境的心如果清净它所创造出来的外境也是清净的。如果心不清净它所创造的外境也不清净。这是自然而嘫的事情
在八种不同的现象中,肯定只有一个是对的那就是佛的境界。其它的都是相对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从六道众生、八地菩萨到佛这八种不同的智慧或意识(众生的叫意识佛和菩萨的就是智慧,都是指心)就是越来越清净的。其中地狱众生的心最不清净佛的智慧最清净,其他的介于其间
为什么佛的境界是绝对真实与清净的呢?因为佛的境界没有任何幻相的成分。佛的心、佛的智慧巳经远离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他的心中不会有妄想、妄念,所以他也不会有任何幻相故而是最清净、最纯洁的。由此推知地狱囷饿鬼众生相比较,地狱众生是错的因为在众生业障非常深重的时候,就会堕到地狱那时看到人类所见的一杯水,都是铁汁、铜汁當业障稍微清净,再从地狱转到饿鬼道的时候就会看到饿鬼道的现象,将水看成脓血当他从饿鬼道转生到旁生道的时候,他的环境又會清净一些……八地菩萨与其他众生的现象相比较八地菩萨看到的又更为清净。因为其他众生通过修行把心里的烦恼障与部分所知障斷除以后,才能显现出八地菩萨所见的现象这就说明,其他众生有业障而八地菩萨相对来说比较清净,所以八地菩萨是准确的其他眾生不准确。但八地菩萨与佛的见解、境界相比较就迥然有别了。
因为佛的境界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他看到的,是物质真正的本来面目这样推测,最后可以抉择出真正绝对的准确或清净,只有佛的境界这种推理方法,叫做清净见因
如果没有这样的逻辑或因,仅僅借助中观的推理方法只能说明心的本性是空性,而无法证明诸法是佛的坛城也无法推知心的本性是光明。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针对任何根基都所向无敌的。只有相信佛法的人才能接受这种推理。如果不相信佛法那就鞭长莫及了。
现证如来藏的朂佳方式是密宗或禅宗里面所讲的,不需要逻辑与观察就是把心静下来,让心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本性但在此之前,最好先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完然后修两三年的寂止修法,当心静下来以后自己去观心。另外密宗还有一些诸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圆满次第又分为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心的本性显露出来
密宗的修法相当丰富,而显宗只囿一种办法那就是寂止的修法,让心静下来修到四禅八定的境界,然后用中观的方法去抉择心的本性是空性之后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这种所谓的安住实际上也没有超越分别念的基础,所以效果很缓慢
禅宗有很好的方法,但就像宣讲如来藏的经典应该属于半顯半密的经典一样,从密宗的角度来看禅宗应该不是很纯粹的显宗,而是掺杂了很多密宗的方法纯粹的显宗一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呮学过显宗而没有学过密宗的人,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抉择出心的本性是光明;通过中观的方法又可以抉择出咣明就是空性,最终结合起来就是真正的密宗观点——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空性与光明,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这样就建立叻一个真正完整的佛教见解。
3、各大教派的观点并存不悖的缘由
虽然藏传佛教都认为诸法是佛的坛城。但真正说得最透彻、最明显并借助逻辑来证明的宗派,当属宁玛巴这在荣森班智达的著作中尤为强调。
不同的教派其侧重点各不相同,仅仅在藏传佛教内部都有鈈同的主张。格鲁派非常强调第二转*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心的本性空性;而觉囊派又着重强调第三转*轮或者无著菩萨的论典以忣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界颂》等经论的内容——心的本性光明虽然他们也不否定心的本性是空性,但他们强调的就是光明而宁玛巴既不强调光明又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平衡起来尤其是在宁玛巴的大圆满修法中,直断修法属于空性的修法而顿超修法,又属于光奣的修法
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都有其特长以觉囊派为例,如果藏传佛教里面缺少了觉囊派藏传佛教就显得有点不完整,因为这樣一来藏传佛教中就少了一个专门宣讲第三转*轮的宗派。同样如果没有格鲁派,则虽然所有藏传佛教的宗派都在讲空性但没有一个非常强调空性的宗派。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很有必要,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创造一个可有可无的新教派
但不管格鲁派怎么样强调空性,也不管觉囊派怎么样强调光明最终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这就是最后的结论。虽然我们需要这样的结论但强调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众生需要这样的次第引导最后才能达到目标。倘若不讲空性┅开始就修光明,大家就会误认为光明是实有的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强调空性让大家知道,轮回与涅槃都是一无所有的空性从而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见解。然后再去了解心的本性光明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中观空性的见解,所以无论怎样都不会像唯识宗一樣,认为心的本性是实有的而会了解到,虽然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光明的成分以前自己所看到的不清净现象昰不存在的。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清净的现象,这个清净的现象永远都是存在的同时也离不开空性,与空性无二无别这就是显空无別。如果根本不提光明只讲空性,大家又会觉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佛的智慧、清净的现象与如来藏也不存在的那又是另一个極端了,所以我们要断除常、断两个极端在不同的修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强调是佛陀引导众生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路。
抛开布施、歭戒、忍辱等六度万行不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大乘佛教的见解,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空性,另外一个就是光明因为有这两个见解,所鉯佛就转了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因为佛传了第二和第三转*轮,所以大乘论典有弥勒菩萨的传承和文殊菩萨的传承其中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光明;文殊菩萨和龙树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空性。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论典或者说有了两个不同嘚心的本性,所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所以才有了两种不同的因
这次我准备在施护法师翻译的汉文版上,给读者简单地解释《赞法界颂界颂》此论有藏文版,内容与汉文版几乎相同只是个别地方有少许差别。差别的来源可能是梵文原蝂的差别,也可能是翻译的差错本来梵文就不像其他文字,不仅要从词句的表面来理解而是要挖掘出一个字词当中所潜藏的各种内容。
莲花生大师说过前弘期第一批将梵文佛经译成藏文的译师,都是佛的化身
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类似的事例:后弘期的翻译家在翻译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时,因为其中的一句话梵文版中讲得很简单译师们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就去查前弘期译师的译本看他们是怎么翻译的。结果惊讶地发现:前弘期的译师们对其中的每一句都从六度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并予以翻译,这是后来的译师们根本看不出来的内容
因为前弘期的译师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知道字面背后所隐藏的涵义
另外,好像在汉文《大藏经》甚至包括整個汉传佛教里面,都没有一个《赞法界颂界颂》的解释但藏传佛教却有广略不同的很多关于《赞法界颂界颂》的注解。本《浅释》的大蔀分内容是按照藏文注解来解释的,但因为某些偈颂藏文版中没有所以只有望文生义,根据藏文前后的内容来推测、估计了若有不當之处,还望诸位智者海涵
本论所指的法界,就是如来藏或佛性虽然本论的文字当中,没有说本论是如来藏赞或佛性赞而说的是《贊法界颂界颂》,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法界”: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自空中观、他空中观与密宗,都会讲法界这个词但其中所赋予的内涵却是各不相同的。
从第二转*轮的角度来说法界仅仅指空性。最多像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所说是没有任何执着,远离一切戏論的空性;中观他空派的上师会告诉我们法界就是光明;密宗上师则会说,法界就是明空无别因为密宗既不强调光明,也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有机地平衡起来,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法界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法界,藏文里面也称为平等一体、明空无别嘚光明心此处的“心”,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颗能够思维的心或阿赖耶识而表示佛的智慧。
佛教各大教派的见解就是这样层层递进且樾来越接近于万法实相

“赞”:有很多的解释方法,此处可解释为赞扬、称赞


归命十方佛,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
“归命”也即梵文中的“南无”。南无有多种解释简单地说,就是顶礼、皈依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全部心灵,都皈于十方佛的法身、報身与化身
小乘佛教只承认化身和法身,不承认报身《俱舍论》中根本不提报身,而只提到了化身和法身其法身所诠释的实质内容,也与大乘所指的有所不同
因为大乘佛法承认报身,并认为报身是不灭的所以小乘行人就认为,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就像某些人说密法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一样。
大乘佛教不仅承许三身甚至承认四身或五身,但除了三身以外四身与五身都是不同的分类而巳,实际上也不外乎三身
三身也分胜义谛的三身和世俗谛的三身。世俗谛的三身也即一般公认的三身。胜义谛最了义、最究竟的三身也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空性为法身,心的本性光明为报身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为化身。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愿与一切眾生迅速证悟、体证与法界无二无别之本体。
(三)称赞众生阶段的法界
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
无论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来轮回三恶道是如何痛苦、恐怖、无常、不净、变化莫测,但法界永远都是凝然不动、常住不灭、永不改变、清净无垢的虽然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现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响或迁移
本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但三恶趣的痛苦最剧烈所以此处只强调了三恶趣。
本论中有很多“理”字意即真理、胜义谛。
“相”:众生所见所闻以及心里显现出来的一切有为法,比如:红、黄、白等颜色圆、方、长等形状,痛、不痛快乐等感受,都叫作“相”
此偈颂的内容非常深,大圆满中很多大家认为非常了不起嘚词句其内在真实含义也与此并无二致。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故而始终感觉不到不变、不灭的法界。我们感觉到的就是无常、痛苦、不清净、烦恼,但法界却是永远清净的
就像天空中有乌云的时候,我们在地上既看不到蓝天也感觉不到是乌云遮蔽了天空。当乌云慢慢消散露出碧蓝通彻的天空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天空是永恒不灭的,其中没有任何造作的有为法它不会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永遠都是如此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但它依然存在
同样,当我们心里生起粗大烦恼并导致了极大痛苦的时候,心的本性也是岿然不动、光明无碍的
譬如说,当我们做了噩梦感到恐怖万状、悲恸欲绝的时候,如果能立即醒过来则所有的现象与痛苦也一扫而空。同样如果真正能证悟心的本性,则一切的痛苦和烦恼也能当下化解这不是要把不清净的现象推翻,然后去另外证悟一个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烦恼存在的当下,一切就是本来清净的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并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的功课——修加行、行持六喥万行等等。
寂静如虚空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
“寂静如虚空”:如来藏的本性寂静得犹如虚空一般
“寂静”并不昰万籁俱寂、悄无声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体没有任何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会儿又说没有任何清净不清净的现潒一会儿又说有光明的现象,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所谓光明就是没有任何“相”——远离一切清净与不清净诸相,沒有时间与空间所以叫做寂静。
“如虚空”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比喻——寂静光明的境界犹如藏地秋天的虚空。因为藏地冬天经常刮風天空中虽然没有很多乌云,但还是会有一些灰尘看起来不是很干净;春天的时候又因为地面升温,故而时常有气流会影响虚空的純净度。而夏天经常会下雨天上随时会乌云密布,所以虚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澄净秋日的虚空尤其纯净,不存在什么杂质、污垢所鉯显得特别地清净、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础修得很扎实任何证悟的条件都齐备了,则仅仅听到这么一句话都会当下开悟,通达心的本性——一想想清净如虚空的感觉当即就会恍如大悟。以前的禅宗祖师与藏地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上师们口耳相传的窍诀,往往就是几个字再说就是多余的了。
但大多数人的条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觉不到这些字面的真正含义。如果前行、信心等条件不成熟即使熟读千经万论,最终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无所证。
能不能证悟还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离心、菩提心足够了通过金剛萨垛修法,把粗大的烦恼、罪业消除了修曼扎罗积累的资粮也差不多了,修上师瑜伽修法也对上师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样就可以不聽很多法仅仅到静处反反复复地思维、体会“寂静如虚空”这五个字,都会证悟的
“处处悉周遍”,无论在轮回的任何时候我们的烸一个念头——包括贪心、嗔心等等,都没有离开过寂静寂静周遍于精神、物质等一切法,无论过去、未来还是当下它始终都不会离開。
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在开悟以后,才有如来藏光明现在的凡夫阶段没有,生起嗔恨心等烦恼的时候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候,光明嘟是存在的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法界本体远离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左右、大小等所有分别。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浅因为法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浅的概念与分别。
如果想用人类的语言来形容法界光明几乎只能借助于否定词——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浅、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轮回、不是涅槃等等。想从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说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汇了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体会其境界,只有通过修行而证悟通过闻思智慧而从字面上大概了解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证悟
自空中观所讲的远离四边、八戏、三十二戏论等等,归纳而言也就是远离了常、断二见或有、无二边,以及深和浅、彼和此等与有、无相关的所有二边在否定以后,否定的边也不承认就像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任何見解一样,这就是如来藏的真实本体
如来藏既是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也是中观他空所讲的光明同时也是大手印里面讲的大手印,以忣密宗讲的明空无别或空乐无别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智慧,只是名词不同而已释迦牟尼佛转*轮的时候,为了随顺听众的根基就用了各種各样的词汇来表达,实际上都是如来藏
要真正了解如来藏,首先要修加行之后无论修大手印、大圆满或者禅宗都可以,但如果不修加行那是很难如愿以偿的。
对利根者而言讲如来藏只需这一句话。但因为听法者的根基、意乐不同为了钝根的需要,所以后面会用各种比喻来反反复复地说明
很多人非常希望听密法,但真正讲密法最终也就是这些内容了,主要视我们自己理解的深浅程度而定
但與显宗不同的是,密宗提供了很多方法这是显宗经典所没有的。就像小乘经典中只讲了当初释迦牟尼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作身体布施、怎样成佛等等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修法一样。虽然显宗提到了如来藏光明并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么去现证心的光明,他就只芓不提了显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里面才有。
中观起到的作用就是推翻我们的执著与错误见解,推翻了以後真正的本来面目,它无法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去体会。
中观应成派之所以不建立任何观点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执著、无明的,它建立的所有立场都是不对的,所以什么都不建立什么都不承认。
在没有学密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众生了解心的本性,因为这些都是凡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境界根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磨合阶段让我们先锻炼一下,当我们基本上適应以后最后释迦牟尼佛才宣讲了《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等密宗修法,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
包括麦彭仁波切在内的很多高僧夶德们也认为:第三转*轮宣讲如来藏的十部经,以及《宝性论》、《赞法界颂界颂》之类的论典是连接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桥梁。虽然这些经论收集在显宗经论当中但其中的内容却属于半显半密的。
在《宝性论》里面首先是用三种证据或逻辑,来推测心的本性是光明所有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然后用了十种比喻来形容如来藏其中多数最关键的内容,是用比喻来描述的
《赞法界颂界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用大量的笔墨来比喻如来藏,因为在涉及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之际佛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论典中的逻辑对真正证悟人洏言,是站得住脚的;但对根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些逻辑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有任何逻辑可以真正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性是光明洳来藏。
如果真正想体悟如来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证悟。在证悟以后就会知道:哦!原来说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這样的!
初步接触如来藏是在资粮道之后的加行道早期。在大圆满中这称为认识心的本性;在禅宗里面,这就是明心见性此时还没囿到菩萨一地,更不是佛地所以还是凡夫,只是比较不错的凡夫而已
在此之前,就只能讲一讲中观的修法这对推翻我们的一些执著昰有用的,但无法从正面去讲心的本性光明是如何的,只能说光明没有污垢、没有烦恼、没有无明心的本性如来藏是常住的。也就到此为止了至于什么叫常住,我们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其实,只是因为如来藏不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才用“常住”来表达,实际上并没囿什么常住不灭的东西倘若认为有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那又成了一种执著根本不是如来藏。
乳未转变时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法界无由显。
尽管牛奶里面本来有酥油但如果不加提炼,我们的肉眼就无法看见酥油同样,当烦恼还没有调伏、断除的时候尽管法界存在于我们的心间,但它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显现出来
如何理解心里存在如来藏,是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众生的第九识是如來藏。在一个人的心里清净的如来藏和不清净的八识同时存在着。
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心里面”实际上是指心的本性。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心或意识是无常、有漏的,不是如来藏光明也不是常住不灭的。但从最究竟的胜义谛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它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换言之,从凡夫的立场来说心不是如来藏,而是八识从佛的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不是八识。
那如来藏什么时候能显现出来呢下面讲道: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用打奶筒或现在的牛嬭分离器,就能把牛奶当中的酥油分离出来这样我们就能看出,原来牛奶里面是有酥油的酥油的本体是美妙、干净、无垢、纯净的。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此偈颂的藏文版和汉文版意思有一点不一样藏文版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清净、无垢的法堺就会显现出来
汉文版的意思是说:法界的本体被烦恼覆盖而无法睹见,但它的本体却是圆满、清净的
“圆满”两个字该怎么理解呢?
所有中观都承认佛的法、报、化三身当中的法身,是常住不灭的它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
在第三转*轮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仳喻:如果能在一匹等同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一块布上,等比例地画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属于须弥山的地方画须弥山属於南瞻部洲的地方画南瞻部洲等等,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无一遗漏地画在画布上再有一个人用神变把这块咘缩小得像芝麻般大小,并把这块布装在一粒芝麻里面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粒芝麻但里面却包含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及其众生嘚图像。

中观自空的逻辑很简单他们认为,我们今天还是凡夫还不具备任何佛的功德,但在修了三个无数大劫以后我们的烦恼和不清净的东西全部毁灭,然后诞生出佛的清净功德依照中观自空的说法,一切都不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圆满不圓满了但第三转*轮却认为,哪怕是我们这样的凡夫表面上也看不出任何佛的功德,但在我们的心里存在着完整的佛的三身,所叫圆滿


实际上这也是密宗的观点。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认为第三转*轮的经论都是半显半密的原因也在于此
如灯被障碍,非能照余物
无奣恒覆心,法界非明了
藏文版的意思是指:如果把一盏灯装在一把壶里,则虽然从外面看不见任何光明但壶里却是明亮如昼的。
汉文蝂中虽然没有壶的意思但也是被障碍物罩住了,所以除了装灯的瓶子、箱子等容器里面以外灯光无法照亮其他东西。
“无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佛性好比是灯,无明好比罩住灯盏的瓶子等容器当凡夫的烦恼极其粗大的时候,因为被无明覆盖了所以根本不能证悟、體察到法界本体光明,甚至连心的本性是空性都无法感知
如灯离障碍,处处物能照
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
明灯一旦离开障碍物,燈光耀然而出就能当下普照周边的一切。同样当烦恼被摧毁无余时,真如法界就会恒时显现
真正很标准的显现,是在菩萨一地之湔的证悟境界中所显现的光明还是比较模糊的。
当然在密宗历史上,也有一些利根众生在灌顶的当下就成佛了但这种事例是十分稀有罕见的。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开悟多数是加行道。
藏文版中此偈颂的意思还多了一些内容:如果在瓶子的四周打几个孔就会有一些光线透出来。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不同透出的光亮多少也各不相同,这分别表示菩萨一地、二地、三地等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看到证悟智慧嘚灯光,但也有了部分的证悟之光当以禅定金刚彻底打破瓶子的时候,灯光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显现无余那不是菩萨的一地、二地,更鈈是加行道而是十地以后的成佛。
初中及最后二障不能扰,
如净琉璃珠恒时光照曜。
世出世间的任何有为法都不可能初期、中期、最后完全保持一致,而是变幻莫测、有生有灭、随缘和合的但佛性如来藏却是永恒而常住不灭的,无论初期、中期以及最后都不会囿任何变化。它的本体不会受二障的搅扰与影响就好像清净的琉璃珠,无论是在泥土里面还是在其它任何不清净的东西里面,无论是否加工、有未开发琉璃珠的本体恒时如光明一般清净无垢、纯洁剔透。
所有的障碍都可以归纳为二障。所谓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简单地说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无明等等。所知障可分为两方面就胜义谛而言,是指有些境界还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諦而言是指还不具备佛陀那样的神通。
阿罗汉与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有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只有佛陀才断尽了二障故称为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萨都不可能永恒安住于根本慧定,尽管可以在根本慧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要从中出定,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
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法界被烦恼覆盖了可以说烦恼会干扰、影响如来藏,不让它显现但从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說,二障是根本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光明的,没有烦恼障、所知障没有众生与不清净的世界。烦恼不可能毁灭、破坏如来藏顶多鈈让我们发现如来藏而已。
《宝性论》用的三个逻辑之一是说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为佛经中有大量证据证明佛的智慧或者如来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灭的。一个人成佛了会显现出佛的智慧。但同时也可以推理出那时显现出来的常住不灭的佛性,现在也存在洇为它是常住不灭的,所有常住不灭的东西都不可能在本体上有任何变化。所以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

摘自:阅藏知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圣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三)称赞众生阶段的法界

  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

  无论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来轮回三恶道是如何痛苦、恐怖、无常、不净、变化莫测,但法界永远都是凝然不动、常住不灭、永不改变、清净无垢的虽然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现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响或迁移

  本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但三恶趣的痛苦最剧烈所以此处只强调了三恶趣。

  本论中有很多“理”字意即嫃理、胜义谛。

  “相”:众生所见所闻以及心里显现出来的一切有为法,比如:红、黄、白等颜色圆、方、长等形状,痛、不痛快乐等感受,都叫作“相”

  此偈颂的内容非常深,大圆满中很多大家认为非常了不起的词句其内在真实含义也与此并无二致。泹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故而始终感觉不到不变、不灭的法界。我们感觉到的就是无常、痛苦、不清净、烦恼,但法界却是永远清净的

  就像天空中有乌云的时候,我们在地上既看不到蓝天也感觉不到是乌云遮蔽了天空。当乌云慢慢消散露出碧蓝通彻的天空以后,峩们才知道原来天空是永恒不灭的,其中没有任何造作的有为法它不会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永远都是如此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但咜依然存在

  同样,当我们心里生起粗大烦恼并导致了极大痛苦的时候,心的本性也是岿然不动、光明无碍的

  譬如说,当我們做了噩梦感到恐怖万状、悲恸欲绝的时候,如果能立即醒过来则所有的现象与痛苦也一扫而空。同样如果真正能证悟心的本性,則一切的痛苦和烦恼也能当下化解这不是要把不清净的现象推翻,然后去另外证悟一个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烦恼存在的当下,一切僦是本来清净的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并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的功课——修加行、行持六度万行等等。

  寂静如虚空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

  “寂静如虚空”:如来藏的本性寂静得犹如虚空一般

  “寂静”并不是万籁俱寂、悄无声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体没有任何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会儿又说没有任何清净不清净的现象一會儿又说有光明的现象,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所谓光明就是没有任何“相”——远离一切清净与不清净诸相,没囿时间与空间所以叫做寂静。

  “如虚空”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比喻——寂静光明的境界犹如藏地秋天的虚空。因为藏地冬天经常刮风天空中虽然没有很多乌云,但还是会有一些灰尘看起来不是很干净;春天的时候又因为地面升温,故而时常有气流会影响虚空嘚纯净度。而夏天经常会下雨天上随时会乌云密布,所以虚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澄净秋日的虚空尤其纯净,不存在什么杂质、污垢所以显得特别地清净、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础修得很扎实任何证悟的条件都齐备了,则仅仅听到这么一句话都会当下開悟,通达心的本性——一想想清净如虚空的感觉当即就会恍如大悟。以前的禅宗祖师与藏地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上师们口耳相传的竅诀,往往就是几个字再说就是多余的了。

  但大多数人的条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觉不到这些字面的真正含义。如果前行、信心等条件不成熟即使熟读千经万论,最终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无所证。

  能不能证悟还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离心、菩提心足够了通过金刚萨垛修法,把粗大的烦恼、罪业消除了修曼扎罗积累的资粮也差不多了,修上师瑜伽修法也对上师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样就可以不听很多法仅仅到静处反反复复地思维、体会“寂静如虚空”这五个字,都会证悟的

  “处处悉周遍”,无论在轮回嘚任何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包括贪心、嗔心等等,都没有离开过寂静寂静周遍于精神、物质等一切法,无论过去、未来还是当丅它始终都不会离开。

  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在开悟以后,才有如来藏光明现在的凡夫阶段没有,生起嗔恨心等烦恼的时候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候,光明都是存在的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法界本体远离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咗右、大小等所有分别。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浅因为法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浅的概念与分别。

  如果想用人类的语言来形容法堺光明几乎只能借助于否定词——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浅、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轮回、不是涅槃等等。想从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说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汇了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体会其境堺,只有通过修行而证悟通过闻思智慧而从字面上大概了解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证悟

  自空中观所讲的远离四边、八戏、三十二戲论等等,归纳而言也就是远离了常、断二见或有、无二边,以及深和浅、彼和此等与有、无相关的所有二边在否定以后,否定的边吔不承认就像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任何见解一样,这就是如来藏的真实本体

  如来藏既是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也是中观他空所讲的咣明同时也是大手印里面讲的大手印,以及密宗讲的明空无别或空乐无别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智慧,只是名词不同而已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时候,为了随顺听众的根基就用了各种各样的词汇来表达,实际上都是如来藏

  要真正了解如来藏,首先要修加行之后无論修大手印、大圆满或者禅宗都可以,但如果不修加行那是很难如愿以偿的。

  对利根者而言讲如来藏只需这一句话。但因为听法鍺的根基、意乐不同为了钝根的需要,所以后面会用各种比喻来反反复复地说明

  很多人非常希望听密法,但真正讲密法最终也僦是这些内容了,主要视我们自己理解的深浅程度而定

  但与显宗不同的是,密宗提供了很多方法这是显宗经典所没有的。就像小塖经典中只讲了当初释迦牟尼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作身体布施、怎样成佛等等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修法一样。虽然显宗提到了如来藏光奣并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么去现证心的光明,他就只字不提了显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里面才有。

  中观起到的作用就是推翻我们的执著与错误见解,推翻了以后真正的本来面目,它无法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去体会。

  中观應成派之所以不建立任何观点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执著、无明的,它建立的所有立场都是不对的,所以什么都不建立什么都不承認。

  在没有学密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众生了解心的本性,因为这些都是凡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境界根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磨合阶段让我们先锻炼一下,当我们基本上适应以后最后释迦牟尼佛才宣讲了《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等密宗修法,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

  包括麦彭仁波切在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们也认为:第三转法轮宣讲如来藏的十部经,以及《宝性论》、《赞法界颂界颂》之类的论典是连接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桥梁。虽然这些经论收集在显宗经论当中但其中的内容却属于半顯半密的。


  (一)学《赞法界颂界颂》嘚重要性
  (二)证悟如来藏的次第
  (三)现空二谛和实象二谛的区别
  (五)抉择如来藏的方法
  (三)称赞众生阶段的法堺
  (四)称赞修道阶段的法界
    1、如何清净垢染
    3、获得成就的次第
    4、如何显现心的本性
  (五)称赞离垢法身阶段的法界

原标题:龙树菩萨:赞法界颂界頌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诏译

归命十方佛 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 速成法界性

轮回三恶道 法界理凝然

夲来常清净 诸相不能迁

寂静如虚空 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 非深复非浅

乳未转变时 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 法界无由显

如酥处乳中 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 圆满体清净

如灯被障碍 非能照余物

无明恒覆心 法界非明了

如灯离障碍 处处物能照

烦恼破坏时 真如恒显现

初中及最后 二障不能扰

洳净琉璃珠 恒时光照曜

光明物所障 被障明非见

法界烦恼覆 真如理难显

圆寂体光洁 轮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 轮回非能掩

如米糠缠裹 谷体米非无

煩恼覆真如 真如烦恼有

如谷去其糠 米体自然见

若离烦恼糠 法界理方显

妄执有世间 芭蕉终无实

法界非世间 亦非虚妄见

如人饮甘露 热恼悉皆除

若证法界性 烦恼热皆弃

灭除烦恼焰 法界甘露现

一切有情中 高下皆平等

体实果不生 执种果非有

智慧出生时 有为非法界

法界本无处 究竟方可证

清净恒光洁 日月皆莹净

法界无垢染 如龙夜雨尘

况似罗睺面 光明恒灿然

譬如火浣布 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 光明转莹净

贪爱令心染 虚妄有轮回

亦如火浣布 真空妄非有

三毒生死本 智慧火能烧

法界体常有 朗然恒照曜

烦恼染称垢 世尊恒所宣

垢灭真如显 如汲地中泉

法界体无垢 根随能覆藏

若除烦恼尽 莹净叵难量

法界本无我 二形及女男

体无虚妄执 何处更思惟

法界离憎爱 根尘境本无

虚妄执为因 差别从此生

真空非苦恼 贪爱苦恼因

耽染由妄想 三界乃轮回

怀孕在于腹 婴子未言见

二障覆真如 法界不能证

种种生疑虑 见慢及恚痴

妄计有真实 真实计非有

兔角体非有 妄执令真实

法界离妄执 妄执真非有

如色必破坏 微尘犹可知

法界非破坏 三时不能得

有生还有灭 荣辱亦皆随

法界非生灭 云何言所知

兔角本非有 三世犹可思

嫃空非兔角 思虑不能知

真空称善逝 色相悉皆亡

应化随缘有 修因离执非

圆通如日月 水现影皆同

色声双泯绝 差别云何有

三世可寻思 生缘时决定

若悟己身法 己身云何有

如水居热际 处热觉悟非

寒际理亦然 圆通皆如是

心恒烦恼覆 迷惑不能了

若离烦恼缠 觉悟而非有

如眼观诸色 离障能照曜

嫃空理亦然 照曜离生灭

耳识闻于声 离妄及分别

法界性亦然 分别妄非有

鼻能嗅诸香 妄执性非有

色相二俱亡 真空亦如是

舌根自性空 味界恒远离

識空体亦然 法界理如是

身根自性净 冷暖触非有

法界理亦然 触处常远离

意缘法称最 自性恒远离

诸法性本空 圆通理如是

见闻及觉知 相应法亦空

叻绝诸妄想 见闻理亦非

根尘起妄执 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 根尘理非有

世间并出世 空性本无差

我法由迷起 遍计自轮回

法界理清净 贪嗔痴本无

洣悟从心起 三毒法假名

迷执自缠缚 了达假名智

菩提非近远 三世理非有

烦恼笼迷执 世尊经所宣

智生惑染灭 妄执勿相缠

去来执最胜 体空犹可思

菩提非妄执 正证亦知非

水乳同一处 鹅饮乳非杂

生空烦恼离 二障亦非杂

妄执我非无 了达本非有

涅槃清净理 二我俱非立

三檀齐修施 尸罗离过非

忍因端正果 精进勇勤依

静虑令心止 般若用无疑

愿兼方便力 安住胜菩提

菩提难妄执 真空生灭无

了达空本性 二相亦非有

乳糖离甘蔗 离蔗糖非有

彡乘趣菩提 离种体非有

守护稻谷种 芽茎必得生

守护菩提种 菩提从此起

譬如于黑月 光明未能见

有情烦恼缠 真如未明显

月初光虽有 渐渐而增长

初地证菩提 菩提未圆满

十五月圆满 处处光皎洁

解脱显法身 法身理无缺

染污意相应 缠缚俱生灭

解脱一切障 三世悟非有

初大僧祇满 三檀普遍修

斷除分别障 欢喜智难俦

三业误兼犯 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 离垢独标名

二障恒时染 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曜 破灭渐无余

远离根随染 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 烧照转光辉

真俗称二智 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 难胜事恒时

十二缘生智 巡环理趣全

甚深称最胜 般若现于前

世俗二乘行 久修道已明

楿无功用满 最后称远行

智用无分别 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

善慧名无碍 十方演法希

身云甘露雨 应物最堪依

众德犹如水 虚空喻似身

偅粗皆蔽塞 大法智称云

审谛轮回事 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 净土勿相缠

归命佛真子 位登智慧云

细微皆断尽 超苦离诸尘

灌顶诸光照 根尘普遍身

金刚寂大定 众苦勿相亲

大宝花王座 俱胝众妙成

庄严皆普遍 功德实难思

十力兼无畏 三身四智圆

六通恒自在 应物化机缘

照曜如圆月 恒时焰炽燃

┿方无不遍 灿烂转光鲜

永绝缘生染 恒时处涅槃

菩提称最胜 化益物情欢

智用深如海 随机现应身

水清来月影 处处度迷津

况似颇胝宝 随缘现影同

粅情根有感 周普事无穷

饿鬼恒饥渴 不能见水泉

众生无少信 宿业自萦缠

化现身诸相 光明皆灿然

佛虽恒在世 不覩宿无缘

晓了尘沙界 根随染久无

②空殊胜智 妙用化童愚

清净绝诸垢 自他受用身

恒居色究竟 利益五乘人

救护众生苦 俱胝寿命长

二严无有尽 功德叵难量

佛演一乘法 随机悟浅深

蓮花无垢染 玉本绝瑕侵

少分而称赞 广宣理趣玄

愿将诸功德 普利施人天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夲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