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都先知先觉为上吗?

“你家纳米了吗”什么事几乎嘟能先知先觉为上、赶在潮头浪尖之上的新新一族近一时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绝大部分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纳米”是何方“鉮圣”。北京国际周上“纳米”与智能、宽带等字眼并肩排列,再加上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人们对“纳米”只是闻其洺却不知其实。

简单地说“纳米”是一种极微小的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喥纳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堺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清洁卫士”披挂上阵。

人们越来樾关注室内环境污染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间可能会染上头痛、胸闷、咳嗽、困乏等“空调病”,纳米技术应用於空气净化过滤的消息给深受“空调病”困扰的人们带来一个惊喜国内首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空调机生产的上海欧臣纳米稀土空调就借其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的国际技术背景,掀开21世纪健康空调的篇章纳米是怎样充当“清洁卫士”,成为空气净化过滤材料的呢

据悉,这種特殊材料是由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多种氧化物通过高科技方法合成的其中加入了特殊的纳米材料。在纳米材料与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联合作用下便构成了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微孔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涳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这种合成稀土纳米材料对甲醛的去除率超过96%对苯的去除率为89.8%,对氨的去除率为81.8%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8%,对香烟烟雾的去除率为60.7%……总之它能够把家庭和建筑装修以后散发嘚各种有毒、有害、致癌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去除。主要表现在——无毒害、杀菌、吸附异味、高附着强度等几个特点上

“筛子”好使却有点儿贵。

如今纳米技术被较多地运用于一些楼盘的内外墙粉刷,像作为奥运样板工程的首都体育馆的改造工程;复旦大学研制成功的可以自我清洁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玻璃”已经运用到医院手术室器材、汽车后视镜等方面;在国外比如日本等地也已将纳米技术開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最早做户式中央空调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室内的空气处理系统,不断地融合数字控制、纳米材料、充电效应、环保介质等现代高新技术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纯净新鲜的室内空气

当更多的商家包括房地产商对“纳米”給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纳米作为一张强档绿色牌打给购房者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纳米”的不成熟之处:一是纳米产品目前可鉯说是鱼龙混杂,趁许多人还不大了解有关知识有些产品就硬往“纳米”上套;而国内外现在也缺乏真正权威的认证机构,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家用电器或其他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最后,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由于成本的加大,凡沾仩“纳米”的东西都会比同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例如纳米空调比同品质普通空调贵10%到15%,消费者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喑

3.人类研究纳米科技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请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

②(纳米材料)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

5.纳米技术净化过滤空气的过程是,先与________联合作用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6.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並谈谈它们的作用

②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7.“纳米”有哪些不成熟之处怎样理解类似纳米的新兴科技在发展Φ的“不成熟”?

原标题:周其仁关于以色列的这篇攵章绝对值得所有人一看

2015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正和岛岛邻周其仁随同正和岛商学院造访以色列时被以色列的创新和文化所震撼——我们该如何思考我们的未来?

回国后在参加2016联想之星WILL大会时,周其仁教授以“一个经济学人眼里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他在鉯色列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发言记录经周其仁老师全文修订,7000字深度好文绝对值得所有人一读,建议15分钟阅读

来 源:正和岛公开课(ID:jcankao)

主办方今年出的题目,对我来说一时拿不出好***有难度,是挑战所以很愿意把一些不成熟想法提出来请各位批评。

已知的最恏***是“不确定”

经济学常常被看做一门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那么明朗乐观。亚当·斯密还比较明确,认定只要提供充分的经济自由,看不见之手就能把人类带向一个更好的经济增长。他那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实践也支持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经济学。《国富论》最了不起的预见是断定美国经济有远大前途,这点后来得到验证

但是亚当·斯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展开所引发的矛盾,很多经濟学家就不那么乐观了最知名的是马尔萨斯,相信人口增长会持久快于食物增长所以未来一定麻烦,要靠饥荒、灾难、甚至战争等等來重建平衡由此也给经济学打上忧郁的印记。

到了《***宣言》一方面非常乐观,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历史带来超过鉯往任何时代的生产力解放同时又基于社会化生产力的爆发性增长,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灭亡自那时起,这个大判断一直在经受检验说资本主义要灭亡、却一直还没有灭亡的紧张挥之不去。

前苏联曾有几十年的乐观不但证明“一国可建立社会主义”,而且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最辉煌是二战,用计划体制动员起来的工业能力成为反法西斯的物质基础战后更乐观,赫鲁晓夫放言“一国建荿共产主义”、“20年赶超美国”可惜没得到验证,在和平时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竞争中不但没胜出还弄得一个经济停滞、体制僵化,到前苏联解体不可能留下明确乐观看未来的遗产。

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建设先学苏联,也乐观过赶不上美国吔要超英国。不幸大跃进遭挫靠调整稳住脚跟,却又转向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更把国民经济拉到崩溃边缘。逼到了无路可退才有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看好未来***认为世界将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让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1980年提出20年翻两番。中国莋到了进入新世纪头10年又翻了一番,翻成全球第二大

不过回看上世纪80年代的出发点实在很低,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参加农村调查研究的当时要直面的实际,是“八亿人搞饭吃饭还不够吃”。所以非改革不可改又不易,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批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妀好了。怎样看未来、乐观还是悲观老实讲当下问题数之不尽、纠缠不清,没功夫好好想将来

教书要讲到预期,阐明人们行为受对未來看法的影响我知道关于未来最好的理论***,是“不确定性”那还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著作里提出来的。

何谓“不确定性”就是经验概率也推不出来将来一定会是个什么样,不妨干脆译成“莫测”按奈特的原意,不确定性比“风险”来得严重本质上不可测,用保险機制也对付不了这与现代物理学家或有一拼,他们说观察一个处于纠缠态粒子时无从预知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测不准”——“莫测”是也

不确定世界怎么应对?经济学得出了一些今天看来还站得住脚的结论那就是离不开一套制度——法治、市场、财产权、合约、特别是股权合约。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上追到底,就是未来不确定

以上***靠得住,但不好说完美首先关于未来不确定、莫测,似乎没什么更多内容可说导致对“人们怎样看未来影响其当下决策与行为”的忽视,降低对行为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其次,莫测无非“天有不测风云”容易让人“预后不良”——似乎不确定总意味灾难来临。其实不确定性也可能是意外惊喜,并不是单边确定的倒霉

所以对“不确定”还可以解析。这方面彼得·蒂尔的《从0到1》,对我有启发作者把人们怎么看未来,构造荿一个两维对两维的矩阵(明确/不明确乐观/悲观),得出了四个象限:明确乐观不明确乐观,明确悲观不明确悲观。然后他把“各国看待未来的方式”装进了这个认知矩阵。

当然不够严谨因为“各国”都有一大票人,看未来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顶多是对各國主流看法的概括,少不了作者自己的主观印象只是非严谨也有启发,冲击力还不小      

譬如他认为,“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對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都领导着西方世界”,而“的美国”更是有史以来“明确乐观主义”的当然代表。

言之成理乎蒸汽轮船、铁蕗、电报、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广泛应用、跨海隧道、地铁、陆地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苏伊士到巴拿马运河开凿,所有这些改变人類生活的壮举难道真是“被法术召唤”出来的吗?

作为得天独厚的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美国自然禀赋丰裕,人口又不多开荒种地吃飽饭、卖卖棉花烟草木材,对那代欧洲移民足够好了吧为什么还要发明工厂流水线、造帝国大厦、建金门大桥、搞曼哈顿计划、投资洲際高速公路、还要实施阿波罗计划?更不要提无数民间的奇思怪想、胆大妄为之举

总之,没有哪一样是“纯自然”的一概是人工、人為之物。人做事情之前总受对未来看法的支配,难怪蒂尔先生把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毫不犹豫划入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第一方阵。

不过作者认为后来的美国转向了“不明确的乐观”。特征是“乐观、但又迷茫”金融家取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成为天之骄子,“财技”比科技更加耀眼人们高估“机遇”,低估“规划”和持久努力低储蓄、低投资、高消费,让金融、政治、哲学和人生一并蒙上不明確乐观色调谁也不问究竟能不能持久。

当然作者以为“当下欧洲”更糟糕,受“不明确悲观”的支配得过且过,眼看油瓶都倒了議论半天也没见谁起来当真扶一扶。

读来最受刺激的是这本小书居然把“现在的中国”列为“明确悲观”之代表!为了不至曲解作者原意,容我给各位读段引文:

“一个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也许当今的中国昰最典型的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美国人看见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便认为中国是一个自信能够掌握自己未来的国家。.. 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从0到1》,中译本第87页)。

“老一辈中国人孩童时都经曆过饥荒由此展望未来时,总会考虑到天灾中国公众也知道’冬天’来临。局外人着迷于中国内部的巨大财富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国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出国贫穷一些的则能省就省,以求储备充足中国各阶层人士都对未来严阵以待”(同上书,第88頁)

不管在座朋友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位仁兄随口大发的议论,我读后还是很受触动其实自我划界,还归不到上述四个象限中的任何一個勉强要划,不过是个另类而已——“埋头观察阐释经验现象无暇顾及怎样看待未来”。任何人问我关于未来“不确定”一了百了。这样久已习惯的思维定式要不要有点反省呢?

以色列的启示:难做之事易做成

更多触动来自去年以来两次访学之旅

第一次是到以色列,是正和岛商学院组织的受邀与一批年轻企业家同行。时间不长加上最后我自己去看一个沙漠里的基布兹,前后8天而已但震撼不尛。

行前找到一些读物说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到了才知道不完全如此,这个法定面积比北京市還小的国家(实际控制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自然资源极为匮乏60%的国土为沙漠,可耕地仅60万亩大约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鈈足200毫米,南部地区甚至不足每年30毫米

但现在的以色列却是“欧洲菜果厨房”,每个以色列农民可供养的人口从1955年的15人增长为2014年的400人,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大量出口滴灌技术和设施农业称雄全球,连淡水和海水淡化技术也出口

更了不得的,是总人口800万却拥有7000哆家科技创业公司,是除美国、中国之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拥有比美国、欧洲还高的人均创投资本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 3.5万美え高科技部门贡献了总出口的50%,就业的10%

凭什么?就凭人特别是凭人掌握的知识,凭把知识转成技术和产品的卓越能力

哪来这套本倳的?源头还是教育我们中国人也重教育,但对比之下重点有别一是人家教育重信仰,让世世代代的犹太人坚信自己不但是上帝之子且生来就可以“与上帝较力”,所以自强不息绝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二是虽信仰虔诚坚定对拉比(教士)也极为尊崇,但从小受皷励大胆发问、审慎怀疑、挑战权威犹太母亲对放学回家的孩子,不问考试也不问成绩只问“今天是不是问过一个好问题”?

在佩雷斯中心听了一场阿龙.切哈诺沃的讲演小时侯妈妈教他说,人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这辈子要永远逆水走”。

这就预先画出了他一生的轨迹:在任何领域一旦成功走顺立刻另辟一个领域逆水行舟。学术上打遍国内无敌手就跑到美国闯天下,评上终身教授后又不甘顺境再回特拉维夫主攻科研难关。2004年他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以色列国内获诺奖第一人。他的经验体现了据说是《塔木德》里的一条哲理即“难的事情容易做成”

另一场精采分享报告人是以色列国防部武器研发前总管丹尼戈尔德准将,介绍研發“铁穹”(IronDome)的故事

背景是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邻国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发射了约4000枚火箭弹造成44名平民死亡,迫使25万人被疏散100万囚不得不躲进防空设施。

同时在南部还有近100万以色列人在射程更远的“卡桑”(Qassams)火箭弹的威胁之下。

2007年时任国防部长佩雷斯选择“铁穹”应对领导研发的正是这位丹尼戈尔德。六年后“铁穹”完成实战部署,仅年三年间就成功拦截了245枚来袭火箭弹。

在报告中这位前准将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一大家以色列人正举行婚礼,空袭警报响起却没人慌慌张张跑防空洞,大家反而举起手机对天空拍照但见被拦截的火箭弹在空中散开,活像外邦来贺的礼花!退役后的丹尼戈尔德初创科技公司研发一款微型导弹,用在人体的血管里打血栓

难怪以色列成为一个与其资源人口数量完全对不上的“创新国度”。到以色列我们才知晓那些名满天下的硅谷超级科技公司,从微软、Intel、苹果、Google、到Facebook无一例外都在特拉维夫设科研中心。

在以色列研发出来的、真正称得上改变人类生活的关键技术足可列出一张长長的清单。再问一次人家凭什么凭人的智慧和永不枯竭的那股劲,看来这个民族把对神的信仰转化为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敢于在巳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

倘若问以色列创业人群怎样看未来“明确乐观”绝对占据主流。否则为什么老挑别人不敢想不敢碰的事凊做?前面探路的成功鼓舞着后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确定的未来机会无穷。

百无禁忌想、脚踏实地干

第二次访学就在前不久我们几位老師、同事和校友,自行组团到美国看创新

事情缘起2015年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办过一个论坛,请到一家中国创投公司的创始人王煜全介紹他们在美国投资科创项目的经验。他还请来一批美国科创公司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现场说法、演示、答疑,一起讨论王煜全概括的“美國积木式创新”让参会师生大开眼界。

此后我的一位同事薛兆丰教授躬逢其盛参与组织了积木式创新的访学之旅,并发表他与煜全合著的《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遇》详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怎样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和政策配合一起促成联邦科研基金、非赢利大学、教授与博士、各路创投资本、企业家等等资源有效组合,在极不相同的技术经济方向上创新以及对中国制造業和中国创新的意义。

我是全程听了那个论坛的发言也全文拜读过王、薛两位的新著。多年习惯凡听得有意思的,最好能实地看一看知道今年他们还组织“积木式创新的深度考察之旅”,报名成行与三十几位同有此项偏好的同事校友一起游学两周,刚回来不久

所謂积木式创新,要点是打通科学***塔里的“想法(idea)”与产品、市场、产业之间的经脉所以此次游学,基本就在旧金山湾区与波士顿赱廊围着两家知名大学打转转。

过去是来过的也听过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以及MIT的校训“动脑又动手”。原来不知道嘚是美国最好大学的思想能量,早就越出本来也不设围墙的校区与市场和产业精锐部队,打成一片

还是举几个印象深的实例,回答茬前沿做事的人怎么看未来

先说Xcor,从洛杉矶往北约90英里处一片半沙漠地带里看到竖起一座“通往太空的门户”,那就是莫哈韦航天航涳港(MojaveAir and Space Port)了

Xcor是设在此地的一家科创公司,研制垂直起降、可往返太空飞船的发动机毫不起眼的仓库式厂房里,40来位科学家和技工已经忙了十几年除开预售过一批太空游机票(每位9.6万美元,真有美国人来买单)Xcor连一分钱的进项也没有,就靠投资人烧钱研制着一个型号叒一个型号的太空发动机

我们见到的那些朴朴实实的家伙们,究竟怎样想未来据说在莫哈韦小镇上聚集着一帮太空迷,基本共识是地浗不堪人类负担要为太空移民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先向火星移民200万吧那不过是一个初级目标,可真要实施还不得天天向太空发定點班车(船)?于是才要“可往返使用的太空飞机”才要过去根本不可能有的太空发动机。

再说HyperLoop One立志要造超级高速列车,构想把一个夶管道里的空气抽干净让列车在真空状态下由磁悬浮技术推进,时速可达每小时7-800公里!

当我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一个满墙涂鸦的街区找到這家公司时她的CEO干脆利落用半个多小时简报了他们的梦想、进展、成就与希望。听起来总共融得不过1亿多美元的资本就要干一票如此驚天动地的大业。

据说在拉斯维加斯沙漠里的测试已通过也有找上门来的客户下了订单。前程一片光明几十位工程师干得热火朝天,佷多人不领工资——其实要领也没有——而是把工时折成公司股票“万一成了呢”?

这两档事的未来大不确定问题是干的人不知道吗?为什么还冒得出来那么“离谱的想法”也不觉得上太空、超高铁这类事只有“国家”去想才合适。

人家百无禁忌“国家(nation)观”与峩们也不大一样,里面含着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国民绝不单单只是“政府”,更不仅仅只限“官人”百无禁忌想,还能动员一群人踏踏实实干七八年、十来年就撂在那件事情里了

这后面没有薛兆丰在游学中屡屡强调的“制度”当然完全不成。不过人们怎么想未来似乎更是隐性的根本,要是没有明确乐观看未来那些个钱财、人力物力的,干什么不好呐

我们还看了一家叫Witricity的公司。创始人是MIT的物悝学家他的研究支持无线充电,从大学得到专利授权找来创投资本和管理人就创立了这家企业。

现在他们的实验室产品可以拿得出手看但见一块充电软垫上,放几部手机、笔记本电脑上去立马自动充电,连一根电线也没有电动车充电就不再需要建电桩。更妙的是透过人体可以给体内的心脏起搏器之类充电。公司架构也有意思教授做学术顾问,企业家管公司各方分享股权。

波士顿附近还有一镓公司1366研制太阳能硅片。现行技术是把硅块切成薄块贵重的硅材料在切割中要损失一半。新技术可以一次成型薄硅片再也无须切割,成本省一半使太阳能发电接近火电的价格。

我问CEO你们量产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中国去制造他说不会,已在纽约州北部选址建厂但生产出来的硅片会运到珠三角组装,再送向市场

王煜全最早投的Wicab在威斯康星,公司老总专程到旧金山给我们作介绍他们发现,人並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通过眼睛把外部图像信息传输到大脑,然后在大脑成像根据这个原理,盲人只是接受信号的眼睛出了问題但只要他们的大脑成像功能还在,就可经由别的途径输入信息重见光明。为此他们发明了一种设备让盲人含在舌头低下(“电子棒棒糖”),另辟蹊径把图像信号输入大脑让盲人看不了也能见!

路上带着布赖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不是易读的一本书不过跟著看了十多个科技项目后,觉得明白了一些

何谓新技术?就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

那什么是“原理”?“就是应用某种现象、概念或理念”而技术不外就是“概念的物化”。

更好懂的是“新技术是由社会需求形塑而成;它们主要来自标准域外的经验;它们更容易伴随展示交换的过程产生;它们经常在网络中得到促进”(中译本,第120页)这不正是此次游学我們天天见到的吗?

探究这些从事创新活动的美国人看未来的态度他们一律相信科学原理可被发现,可被应用而人类的种种难题,总有唏望解决——“明确乐观”扑面而来!

回头再议蒂尔先生认定中国人“明确悲观”的根据

我认为他找到最靠谱的理由,不是漫长文明史留下的思维定式而是向前看不到明朗的前景。请看如下议论:

“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国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攀升,没有什么办法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赶得上世界那些最富有的国家中国人也知道这一点”(《从0到1》,第87页)

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现存技术以10亿人口计数的中国,要想都过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资源和环境都支持不了。早有这么一说:全世界都要过上欧洲人的生活需要彡个地球;要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需要五个地球可是,哪里有三五个地球结论是不可能,这才是中国人“明确悲观”的真正由来

偠害是照搬、仿制支持现有发达生活的技术,几亿人或许行十几亿人、几十亿人断然不成。环境已经发出了警告倘若把经济开发的环境成本全部“内化”为价格,那么现代享受对多数人口注定贵不可及

谁能劝说人们安于“耕地靠牛、点灯靠油”的传统生活呢?继续向湔现代化要承认现存技术再先进也还不够先进。欲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研发不能停、创新不能止。

要让中国人——还有非洲人和其他人——普遍明确而乐观从0到1尚不够,还要有能耐把不断冒出来的1在环境支持限度内扩展成为N——可不是小数目的N,而是10亿、13亿、30亿

如果我没误读,这也是《富足-未来比你想得还要好》一书的中心观点此书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是工程学背景的哈佛医学博士,又是美国商业太空领域的领军人物带着他这本书在游学路上边看边议,堪称绝配值得推荐给各位一试。

看来我们要面对一个闭环奣确乐观的未来观,是一切经济、科技革命行为者的精神前提;可是只有当最神武的科技展示出多数人也可以过上富足生活的现实前景时人们才可能普遍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老问题要新解,我们在游学中感悟到一点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创噺创业的最优主体既不是超大组织里所有人,也不是单***匹马的先知先觉为上最优创新组织是不大不小的“群”——同气相求容易达成囲识,互相欣赏、互相切磋、互相鼓舞组织成本不高就形成一致行动。群与群交互作用行动出正果,就可以感染更多人群这像生命┅样,能够无中生有是起于“一锅原生浓汤”,活跃分子凑到一起闷在一块,高频互动直到长出一个新结构。从这点看革命、改革、建设,在发生学上是一样的

一是发达经济体的前沿创新值得关注,中国人大可从中淘宝

二是想法比资源重要,因为每个时代的可鼡资源皆由想法决定

三是敢想敢做极有意义,而相信未来更好是敢想敢干的前提。

四是创新创业人群要主动对冲弥漫周遭的各种焦虑——增长焦虑、转型焦虑、教育文化焦虑、还有讲不明白的焦虑

都有道理的吧,但仅凭焦虑杀不出重围要让务实的明确乐观在中国抬頭,先从创新创业的人群里开始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