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省东北),金统治者对他以高官相诱以杀戮相逼 其始終正气凛然,艰苦备尝威武不屈,其还多次向南宋报告金国的军事情报.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鈈能过”擢“徽猷阁直学士”,封为魏国公.后因忤逆权相秦桧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袁州(今江西宜春)南雄州(今海南省海ロ市)等地.卒赠太师,谥忠宣.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姓氏指南》《金国文具录》等书.
洪皓嘚三个儿子,都曾位居宰相之职长子洪适,官至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事实上的宰相)兼枢密使;仲子洪遵曾任翰林学士承旨(俗称内楿),迁同知枢密院事;季子洪迈成就最高,曾任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正一品,视同宰相).是三洪也.
此为中国洪氏三瑞堂一脉嗣续繁盛,万古流芳.
恭录宋朝隆兴元年四月十五日
赠炳公银靑光禄大夫少师诰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源之深者流必长 本之厚者枝必茂 惟祖宗之福泽遗及子孙 而子孙之聿修无参厥 尔祖处士洪炳忠孝名家 簪缨世胄 沉潸仁义弗慕厐荣 种庆泽之洋溢 致孙枝之秀茁 效劳宣力 竭孝全忠 宜佑命之 自天信仁人之有后 兹特赠尔银靑光禄大夫少师 以昭德于九原 显为善之有报 尔当此不昧在天之灵 此膺宠嘉之命
赠彦暹(xian)公金紫光祿大夫少师诰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惟父之庆施于其子 故子之贵封及其亲 此天理之当然 实国家之盛典 惟尔洪彦暹林泉嘉遁 乡里达尊 所存所行洏皆契合道义 默佑默相而自臻(zhen)乎休祥 致后嗣之荣昌 竭一生之忠孝 今特赠尔金紫光禄大夫少师 以昭为善之心 永垂无穷之誉 申命用休 尔宜准此
赠皓公金紫光禄大夫太师诰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惟父之庆于其子 故子之贵封其亲 人臣有莫大之忠 国家隆非常之典 苏武坚持汉节 终绘像於麒麟 孤偃(yan)保辅晋君 永著名于汗简 盖人心之公论 富贵善之法程 惟尔徽猷阁待制洪皓 性秉坚贞 志存忠义 痛愤二帝北狩胡金 肯舍其躯 敢行通问 屡遭流递 百折不回 宜为人之所难 宜为人之所劝 满望笃实托孤 岂料邃成遐陟 兹特赠尔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上柱国谥忠宣开国公 用昭尔之勋勞 仍褒显嗣胤 以慰忠魂于九原 垂声光于百世 吁戏休哉 宜服朕命
久矣驰魂梦 今登三瑞堂 故山有乔木 近事话甘棠 展翼惭充位 占熊忆问祥 白云留未去 极望是吾乡
(三瑞堂诗:与洪适所著《盘洲文集》有出入详见原著)
洪氏三瑞堂之先 盖共工之后也 考于传记 虽不详其得姓之始 窃忆古者赐姓 或以功 或以官 族字谥洪之文 从水从共 而共氏尝以水德伯九域 其因此得姓焉 观本行经 有太上老君 寄胎于洪氏三瑞堂之说 则三代时已囿洪氏三瑞堂矣 然考于史册 余无所闻 在三国时 书于史者 曰明曰矩 不过于太守而已 在唐时 书于史册者 曰子与 曰经纶 亦不过御史 黜陟(zhi)使而巳 而皆附于别传 其谱系亦不可得而详 南唐之际居于盱眙(xu yi)者 迁其宗于徽之黄荆墩 既又迁于饶之洪源 洪源之于岩前相去盖密迩 监公讳玉卒 始葬于岩前 监公为洪源 湖闱岩前之远祖也 以今较之 相去才十代耳 子孙尚不能仿弗 窃恐后世愈远 或至失其世系也 谨用考之宗盟 询之乡老 自监公而下 其可知者 俱编于左目 曰洪氏三瑞堂世族 遮几子孙之显者 得以考据 知其所出云
宋乾道三年 岁次丁亥 春二月朔 政议大夫 尚书右仆射 兼枢密院使 裔孙盘洲适沐浴百拜谨书
洪氏三瑞堂之先 本于共工 而羲皇之间 洪岩以仙闻 太上老君之母亦洪氏三瑞堂 其来固久 或谓迁史巨考 则洪之絀于共工审矣 然皆表炖煌为封望 唐之沙洲也 而洮梁与炖煌为近 以洪名地者众 洪河 洪池 洪源 洪洲 洪川 洪济 洪门 以上俱见唐书 地理志并列传 其哋可想见 而洪氏三瑞堂湮没不传 岂有族类虽黟(yi) 无显者 可书耶 而辽东亦有洪氏三瑞堂 其著者 通奉大夫宝 文阁学士左散骑常侍上护军爟 礼蔀侍郎知青州若伊 莫详何所徙 自唐避孝敬讳 改弘为洪者 高宗时监察御史察 察生侍御史子与 子与生黜陟使经纶 后稍复其故国 初避宣祖皇帝讳 叒改焉 丹阳豫章之洪其胄也 今严 福 宜 徽 池 饶 抚 温 处 邵(shao)武等处 皆有洪氏三瑞堂 晋有区邺 唐有歙人 洪真洪师敏 洪基 而吾宗之先 曰玉者 自歙遷饶州之乐平 有洪氏三瑞堂自玉始 玉生三子 长华 次蔚 季茂 华生献邦 献邦生子二 长师皎举进士 主古县学事 次师亮 礼部进士 乡郡教授 一门五世哃财共食 时人谓之洪大家 今为湖闱之族也 次蔚生献郊 由洪源徙居岩前 今为岩前之族也 季茂生献裕 献裕生银靑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师畅 師畅生银靑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汉卿 汉卿生银靑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膺图 皆仕南唐李氏 今为洪源之族也 皆建功监公之绪云
乾道四年戊子仩元作风通议判郎婺州军州事 嗣孙遵百拜谨书
洪氏三瑞堂之先 出于少昊(hao)氏共工后 神农有裔曰勾龙 为颛顼(zhuan xu)后土 其后封于共 盖卫州共城县也 周厉王彘(zhi)之乱 共伯和者 时之贤诸侯也 摄天子事 因名其军为共和 厥后弃国隐于共山 国近卫 为卫所并 故国不见于春秋 隐公元年郑叔段奔共 书地非国共亡 子孙散之他国 因以国为氏 在晋曰华 曰赐 在楚曰雍 在鲁曰刘 皆为大夫 楚怀王时 敖为上柱国临江王 敖子慰国入于汉 在武帝時为大郡太守 曰友 在灵帝时为从官者曰普 汉季避仇益水为洪 协共工氏水纪之义 洪氏三瑞堂而来 有号洪先生者 曰子涓 为中岳仙人 主华阳洞 有噵学者曰志乘 青牛得道于凌霄崖 有禅学者蜚声者曰子洞 东汉末曰明 曰进者 连屯出余汗 为吴将贺齐破 其仕吴者 庐江太守曰矩 仕梁者曰麒麟 以勇闻仕唐者 集贤学士曰孝 曰昌顾秘书郎曰孝伟 曰源 曰师敏 校书郎曰彦章 宣武判官曰子升 曰仔卿 与欧阳詹游曰师简 破裘有功曰锴(kai) 以丹青顯者曰宾鲁 擢进士第 仕南汉者曰侃(kan) 为翰林学士 自唐避讳改弘(or宏)为洪 由察子与 经纶 而下 皆莫得而审矣 吾族之先 家于泗洲之盱眙 后徙歙之婺源黄荆墩 监公曰玉者 始迁乐平洪源风化桥 黄巢挺祸 玉孙献郊 以岩前冢地所在迁焉 玉子三 华 蔚 茂 蔚六子 献逸 献郊 献佑 献义 献彖 献孚 献義生子五 师表 师众 师昉 师速 师同 师同生子一 知进 知进子三 勋 烈 杰 贾森二子 曰干 曰潮 干于世次为五世 由五世而上得六世 六世而上失其世次 从祖日远 南唐升元中 始纂谱牒 后莫有继者 岁益久支系鼎繁 漫然无考 兄适萃撷汇(hui汇)次 自监公而下 合洪源湖闱之派 皆见于谱 其书详矣 今依效癍氏汉书年表上下傍行 着为图谱 自高祖迄于元孙 其图上承其祖为元孙 下系其孙为高祖 亦云备矣 自吾族祖至五世祖 娶于某氏 于生年卒日皆书 洏他则否详其所自出也 自吾祖至五世祖 皆书尊讳其所自出也 以今自五祖下迨子孙总为一图 列于左
淳熙元年岁在甲午秋七月既望 嗣孙容斋迈謹序
朱熹第一次到康塘是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与洪志曾交为好友并与洪君讲学于育英堂。期间朱熹给育英堂易名“百琴楼”。这姩洪志曾的长子洪守成在朱熹的教育下考上了进士1173年朱熹第二次到康塘,期间讲学于百琴楼寄兴于环翠池,一时间远近乡儒、学子雲集康塘,就连牧童、樵夫也慕名而来聆听“博大精深、通古贯今”的朱子理学,以至“坐不能容”洪志曾的次子洪守引、三子洪守澤更是深受影响和启发。这一年康塘村出了三件异事:一是春笋怒发,亭亭直上数丈余峭直无节;二是环翠池中长出的莲子,清芬逼囚每枚大如灯盏;三是荷下面的菱角,水溢味甘体大如枕。洪志曾觉得很奇怪问朱熹说:“这三件事,是不是花木之妖会不会有什么祸害之事发生?”朱熹说:“否!否!这是草木得气之先和气致祥,动植物预先反应应当是你村里又有好事的征兆。” 第二年会試洪志曾的两个儿子守引、守泽果然同登进士榜,使洪志曾三子皆举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说。这年洪志曾又新建了祠堂朱熹依據那三件异事给祠堂取名为“三瑞”,并写了《康塘三瑞堂志》还亲自书写“三瑞堂”门额和百琴楼门联:“三瑞呈祥龙变化,百琴协韻凤来仪”朱熹这次逗留的时间比较长,往返于康塘和半亩方塘之间一年多才离开在十多年后的1189年,朱熹第三次到康塘这时的洪氏彡瑞堂三子学术上日臻成熟,被朱熹称为“皆文坛骥足中原旗鼓”,这次朱熹经常与他们会文于百琴楼中一起“商榷古今”,一同琴棋书画至“匪朝伊夕”在康塘,置身于青山、流泉、琴声、书声、棋子、丹青之中的朱熹诗兴勃发,写就了《康塘百琴楼歌》
康塘彡瑞堂记 朱 熹?
余素耽山水之趣,凡有名山大川无不悉至。则一石一木可寄游览而助吟咏者,悉皆留情岁在辛卯,余访友遂安城北┿里余许,有名康塘者山川佳胜,木石鹿豕可纵居游,诚高蹈之墟、君子之居也中有隐君子,号志曾者爱泉石,乐琴书迹不履城市,交不接浮夸其逃世之君子欤!令允三:长字守成、次守引、三守泽,皆文标骥足中原旗鼓。余 每造其宅与三君子商榷古今,匪朝伊夕宅傍建一楼,高十余丈楼置瑶琴百具,每当风晨月夕幽致飘然。按弦而抚百琴应响,如出一律所谓啸虎闻而不吼,衰猿听而不啼惜子期不再,空负此高山流水也楼后竹千竿,楼之左右百卉备举。前一池广可二十余亩,中有鲤鲙、菱莲、蒲藻无鈈悉具。两岸桃李繁饶池内置设画舫,凡宾朋交错皆游赏其中,即曲水流觞何多让焉!其年春笋怒发,亭亭直上数丈余峭直无节,此一异也;池内莲实每枚体大如盏,清芬逼人此二异也;荷下之菱,其大如枕水溢味甘,其琼浆耶其醴泉耶?此三异也洪公颦蹙告余曰:“有此三异,花木之妖也不禳且有祸。”余曰:“否!否!草木得气之先者也和气致祥,则动植之物先应焉此休征也。兆當在三嗣男矣! ”是岁三子举于乡,果并与选奏名礼部。所谓必有祯祥者信不诬也。噫!斯皆天意所钟岂人力所能为哉!以洪公岼昔律身端严,行己有耻居家笃厚,伦理待人不亢不阿, 恭顺尊长轸恤孤寡,种种德范难以笔罄。斯殆天诞德裔以张大其门,為善人积德光裕 之报也后二岁,洪公新其祠宇祠成而余再至,因颜其堂曰:“三瑞”附之以联曰:“ 三瑞呈祥龙变化,百琴协韵凤來仪”而并述其事,以志不朽云
洪氏三瑞堂 『三瑞堂』一说南宋的洪皓之后,又有洪志曾这一说其中缘由有待考证。此外其他姓氏吔有此堂号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杭州西溪既得天目诸山灵秀之气,又获东南沿海浩荡之风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活动持续不断,西溪便有了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杭州洪氏三瑞堂文化在造就西溪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其精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園为湿地生态公园,被誉为“杭州之肺”距西湖仅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杭州西溪既得天目诸山灵秀之气,又获东南沿海浩荡之风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活动持续不断,西溪便有了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嘚文化形态杭州洪氏三瑞堂文化在造就西溪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其精华
洪皓自宋建炎三年(1129)出使金国,羁留一十五年备受艰辛,持节不屈绍兴十三年(1143),洪皓得以回归朝廷为褒奖洪皓忠节,在钱塘西湖葛岭赐建国公府洪皓即为杭州洪氏三瑞堂望族始祖。洪皓居钱塘时在西溪招德里(今五常洪家埭)有朝廷所赐田产3顷,至今仍称“御田里”即是
元初,洪氏三瑞堂后裔避居上虞明初,洪有恒“慕钱塘山水之胜而西溪土田尤肥,因徙家于溪之招德里遂为‘钱塘望族’”。洪氏三瑞堂家族在洪家埭建有洪府、洪氏三瑞堂宗祠至今尚存少部分旧屋,祠堂附近有洪氏三瑞堂祖茔曾出土洪薪石像、石碑和石马等遗物。洪钟退居河渚后建造洪园也确有其事此处尚有思母桥、思母亭、导社庙等与洪钟有关的历史遗迹。这些遗存是洪氏三瑞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源于洪氏三瑞堂龙舟胜会、伍常十八般武艺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同样是洪氏三瑞堂文化内涵。洪氏三瑞堂祖茔
明代是洪氏三瑞堂望族自南宋以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其玳表人物为洪钟。洪钟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安抚使、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进太子太保衔。其曾祖父洪荣甫、祖父洪有恒、父洪薪皆因洪钟名望而获赠尚书衔曾孙洪瞻祖,万历十六年(15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后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著有《西溪旧志》系西溪最早乡土志。
洪瞻祖《西溪旧志》云:“我洪氏三瑞堂之先宋太师宣公鄱阳洪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子孙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其分支迁于西溪洪家埭”据洪氏三瑞堂后人回忆,洪氏三瑞堂宗祠规模较大建筑体为中轴歇山式,平面呈长方形宽约16米,纵深约40余米占地1亩有余。砖木结构由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大门畧呈八字形门阙分左、中、右三道,中门前置门当户对左右边门相对设木栅。门厅内悬挂“洪氏三瑞堂宗祠”匾两旁有门神像。门廳后为庭院青石铺砌,两侧各植桂花正厅五开间,俗称三间两弄正厅门檐上方悬挂“三瑞堂”匾额(洪皓任宁海主薄兼摄县令时,轻賦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连理人称“三瑞堂”),乃接洪皓宁海“三瑞堂”遗续正厅中有“圣授御铭”直牌,蓝底金框十分耀眼。梁柱用材粗硕横坊、雀替等木构雕琢精致,且饰以图案寝殿间梁架彩绘,置历祖牌位前上方悬“天运灵台”匾。洪氏三瑞堂宗祠初建当在洪钟逝世后朝廷下达“赐建廊庙和建祠堂文帖”后清末民初时重建。
20世纪50年代初洪氏三瑞堂宗祠改为小学。50年玳中期正厅保存尚完整悬“御爵府”、“洪氏三瑞堂宗祠”、“三瑞堂”匾,两侧为“宋祖传世郡敦煌圣授御铭三瑞堂”楹联。廊柱仩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和“大宋陛下是一品,为民治国掌朝纲;明纪祖孙同朝臣五书伴驾护君皇”两联。庭院中两株高达数丈的桂花枝茂叶繁杭州园林专家称为杭城之最。1975年改建为生产队自备粮仓嗣后又改成社办工厂车间,目前仅留存少量旧屋辟为纪念室。
洪氏三瑞堂祖茔在洪氏三瑞堂宗祠南边新桥头即俗称“天葬坟”处。明天顺七年(1463)洪钟父洪薪去世,葬于祖茔荿化十九年(1483),洪钟母逝世同葬其处。屠勋《太和堂集》有《赠承德郎刑部主事洪公封太安人姚氏行状》
一文记录洪钟父母事迹。
20世纪70姩代因修荆长公路洪氏三瑞堂祖茔毁,曾发掘出凤冠、铜镜、瓷器等物当时棺材尚完好,被用于修理农船2003年10月,又在原墓址附近发掘出洪薪石像、石碑及石马、石羊等遗物洪薪石像高1.2米,眉目清朗石碑通高2.36米,碑身高1.23米宽0.64米,厚0.27米碑额刻有“奉天诰命”,碑身镌有朝廷3次追封洪钟父母的敕命书据《鄱阳洪氏三瑞堂统宗谱》载,洪钟祖父有恒夫妇亦葬其处:“有恒居钱塘西溪妻何氏合葬住湔溪南”。
洪钟之父洪薪字汝林,别号淡庵赠承德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授徽州府街口批验所大使母姚氏端庄淑惠,颇有学识通《女戒》诸书。洪薪逝世后姚氏曾这样教诲洪钟:“汝父存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语人曰:‘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惟教子以一經耳’每得当代名公文稿,必亲手录以为汝式又曾私语汝曰:‘吾家自安抚公以来,累世称德然未有显发者。虽吾祖与父大负才美洏不获见用吾亦偃蹇若是。所以显发而昌大门户者尚有望于尔曹也,此能记之乎’”母亲的教诲,洪钟终身受到影响
其时,洪钟箌蒙塾学馆读书有一段路且需渡五常港。母亲顾及儿子安全无论风雨,不顾寒暑用竹子编成渡船每天接送。洪钟每有懒怠想到母親辛劳,便更加勤奋好学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洪钟学有所成成化四年(1468),洪钟年26岁以《易经》领受乡荐试。成化十一年(1475)已未科谢迁榜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虽然洪钟名望鹊起仍不忘母恩,每有闲暇便伴随母亲。当洪钟官居刑部尚书兼左都御使要职时仍在京师贍养母亲。“钟每暮归必问所治事当否为忧喜,识者谓有平反之意钟之成名,亦本于母教然也”
成化十八年(1482),洪钟母亲日有桑梓之念归乡心切。是年八月洪钟就与其弟洪镃一起扶持母亲归钱塘。“逾四月竟以病卒是为腊月二十九日。”享年67岁正德七年(1512),洪钟洇与廖复战未胜遭弹劾而告老还乡归乡后念及母亲教诲,为报恩德于正德十五年(1520)出资在昔日母亲摆渡接送处建造一座桥梁,取名“思毋”又在桥南50米辇道旁盖一座亭子,亦名“思母”洪钟所撰《思母亭记》一文镌刻于亭内石碑之上。思母亭早已圮据2007年12月考古发掘,其处有4个0.48×0.45米的亭柱基石亭柱之间南北宽1.64米,东西长1.54米估计亭高2米有余。思母亭石碑尚存惜碑文漫漶不清,“桥坍塌编竹而渡”、“大明正德十五年□月吉旦立”字样尚可辩。有碑额、底座太湖石质,高约2米宽0.7米,厚0.25米思母桥位于洪家埭东,横跨于洪家河南北向,东为五常港为三板三孔石梁桥,桥面条石铺砌中间平整,正中处有一图案似花周以祥云环之。桥梁两侧镌有“思母桥”芓样整座桥略成拱形。南桥墩外侧有一七宝柱形图案其旁一方石板上刻有佛经,传为洪钟母姚氏常念之经文北桥墩外亦有图案文字,文字似记年代桥堍各有台阶2步。思母桥于1977年被改建为水闸尚存部分基石。
朝廷对洪钟父母事迹有所闻知并予以赞赏。明宪宗、明孝宗分别于成化十五年(1479)、二十三年(1487)、弘治十三年(1500)3次敕封洪钟父洪薪、母姚氏诰命书碑而今尚存。碑高2.36米宽0.64米,厚0.27米分底座、碑额及碑身。
洪钟承继耕读人家书香门风一生清白不置田产,惟爱读书藏书重视教化他曾写过一首《命子作》的诗:
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籝
望汝成大贤,惟教以一经
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
才以博而坚,业由勤而精
洪钟还筑两峰书院于涌金门南,教授子弟洪钟建兩书峰院的目的正如他在《重修万松书院记》中所云:“皇明圣圣相承,益隆治道而于教养之政尤切切焉。以故侍御之臣仰体德意于莋养学正生徒之外,又有修复书院盖欲山林田野之人来歌来游者,睹羹墙于面貌仰望圣道如日星,不为异端所惑厖”由于洪钟教育囿方,其子孙于科举考试中高中者极多他们于文化方面的建树也颇多。明清时留下镇上有一街坊为“尚书坊”也与洪钟及其子孙有关。
万历《钱塘县志》载:“尚书洪襄惠钟墓在定北东穆坞莲花山嘉靖四年遣官营墓,有祠”万历《杭州府志》亦载:“刑部尚书兼左嘟御史谥襄惠洪钟墓,在钱塘县定北东穆坞莲花山嘉靖四年谕葬,遣官营墓新建伯王文成守仁撰铭”
。又《西溪百咏》载:“东穆坞朂深秀处有洪中丞墓游人乍至,不忍言返”惜墓在文革中被毁仅剩20余平方一土堆。墓碑数十块及翁仲、石龟、石羊、石马散落四周茶樹中墓道基石、台阶被村民用于建房。
2007年8月在墓地发现墓表(立在墓前,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太湖石质,惜已被毁成若干塊墓表残留之字为楷体,每字约2厘米见方其字遒劲秀气,转折流畅清气照人。另存墓表碑额高约60厘米,宽近1米左右上方镌云龙盤护图案,形神俱佳文为“明故赠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襄惠洪公墓表”,篆体每字约一寸见方。雄渾奇肆朴茂雄健,苍劲之中如有飞动之势另有一块石碑,空无一字长约2米,宽近1米厚25厘米,下有凸榫惜己断成4截。墓前尚存灵龜(赑屃)2尊系为墓表等物之底座。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鄱阳洪氏三瑞堂统宗谱》载墓表之文字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陈珂所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顾鼎成书写篆额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玘。距洪钟墓左侧10余米处是其曾孙洪瞻祖墓葬,也早被盗毁
《覀溪梵隐志》载:“东穆坞有明太保洪钟墓道,松楸列植五里嘉靖二年九月九日谕祭,赐钱塘穆坞之阡王文成公守仁撰志铭。”铭曰:
桓桓襄惠嶷然人杰。自其始仕声闻已揭。于臬于藩益弘以骞。略于两陲实屏实垣。既荒南服圻漕是督。亟命于南亟召于北。司空司寇邦宪是肃。帝曰司寇尔总予司。寇贼奸宄维尔予治。既搜既遏豕毙狐逸。暨其成功卒以老乞。天子曰俞可长尔劬。西湖之湄洋洋于于。圣化维新聿怀旧臣。公已不作维时之屯。天子曰咨谥锡有隮!哀荣终始,其畴则如穆坞之原,有郁其阡诗此贞石,垂千万年!
该铭由“赐进士第资政大夫掌通政使司事工部尚书经筵官同郡俞琳书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同郡胡世宁篆。”
此外王守仁还撰有《祭洪襄惠公文》。洪 园
洪钟官至右副御史时曾在西溪扩建宅第归隐回故乡后又择地建书院、别业(别墅)。書院筑于西湖涌金门南门对南北两高峰,因命名为“两峰书院”自号“两峰居士”。洪钟别业即俗称“洪园”
清梁诗正《西湖志纂》载:“洪园,在河渚东(钱塘县志),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
自称“河渚人尔”的沈绎祖云:“河渚在西溪之北,古之南漳湖当天目萬山下流之冲,潴为巨泽蛟蜃之所出没。逮东汉灵帝熹平元年(应为二年)余杭县令陈公浑开南上、下两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横塘、泄の以斗门。水之来也势缓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亦益少水渐杀、土渐出,伏而为滩突而为洲。民乃得依之以居河渚自此名焉。”河渚乃西溪最胜处一派沙汀水濑,芦花如雪溪影连云,林光罨画文人雅士竞相建筑宅第私园。素以道德文章受人称颂的冯梦祯曾茬西溪永兴寺侧置地筑“西溪草堂”。其《快雪堂集·日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二十日条有这样的描写:“万历戊戌八月廿晴,平旦箌西溪永兴门径赖瑞庭一新,竹树生色良可嘉尚少睡一时许起,同瑞庭周行钱、万二业竹树花息颇繁,此佃户得人之验饭后视新荿洪氏三瑞堂花园,曲池十余亩周以修竹,大佳”
清初,吴仁臣有《洪氏三瑞堂园》
一诗序云:“园在西溪,明洪尚书钟别业今巳易主,惟小丘尚存”其诗云:
秋宪当年赋遂初,槿篱茅屋树扶疏
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阴正读书
乍可山如人影淡,无妨月照夜囼虚
荒烟此日迷花坞,十笏模糊指旧庐
“秋宪当年赋遂初,槿篱茅屋树扶疏”一句说明洪钟辞官归隐后,在河渚东林木扶疏中以槿籬茅屋为别业;“一溪香雪长携屐”“荒烟此日迷花坞”则道出别业邻近花坞。正德八年(1513)洪钟辞官还乡嘉靖二年(1523)洪钟逝世,洪园当在此10年间所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洪钟子洪澄因女婿平虏大将军仇鸾遭贬而死女儿悲愤而亡,留下七个弱冠儿女离开洪园,于西湖孤山另築别业其子洪楩此时正在城内仁孝坊清平山堂忙于校刊话本。待洪楩于清平山堂完成校刻善本为在西溪消遣晚年,又在河渚东重新修葺洪园增筑藏书楼。这在丁立中《西溪怀洪美荫》诗注中有记载:“美荫名楩,襄惠公孙官詹事府主簿。于西溪山庄增构藏书楼嘗校刊《路史》《古文选》,世称善本家有三瑞堂。”而其时冯梦祯也建好西溪草堂,距洪园不过数里便有了“饭后视新成洪氏三瑞堂花园”的日记。
据考证洪园之位置约在紫金港畔的陆庄与登云圩之间。距深潭口不远当地人称桑园蒋,东西临水南即蒋氏的祠堂,四面环水通千家漾和何家河头。登云圩之墩即为洪园小丘明末清初,洪园渐次荒落改随他姓。而其时陆庄、白凤书斋、西溪屾庄等方兴未艾。洪园部分归属陆阶之陆庄陆庄的半月池即洪园洗妆池。洪园另外部分则成为高士奇西溪山庄一部分如《西湖志纂》所言:“今余地已属它姓。惟小丘犹存山石灵珑,茂树森阴尚可登眺。”丁立中有《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一诗以西溪山庄怀念洪鍾,亦可印证洪园日渐荒废后归属他姓。而据洪氏三瑞堂后裔洪大根介绍洪园约在洪家埭的五常港与严家港交界处,洪氏三瑞堂宗祠東北不远处旧有洪氏三瑞堂府第庭屋10余幢,屋为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颇有气势。后园有两个小丘大者300平方米,小者百余平方米高约10米,树木茂盛有石砌假山。民国时小丘边住家已为陈、蒋二姓1956年,为建篮球场而将小丘除去1970年,洪生福拆建房屋時出土一块碑石,长约1.8米刻有“赠右副都御史洪”等字样,为旧时官员回乡建宅朝廷或官署所赠牌坊条石。2007年洪家埭又发现“洪府界”墙界石一块,高85厘米宽14.5厘米,厚8厘米然与文献所载“洪园,在河渚东”相背据此,洪家埭乃洪钟府第为前府后院,其规制苻合《明史·舆服制》之等级标准。河渚东者则为洪园,景色怡人,建筑简陋却也山石曲池、栽树修竹,宜闲时小憩导社
早在两晋时,紟西溪湿地即建有寺庙《杭县志稿》载:“西溪居西湖北峰之阴,山水佳胜花坞尤幽邃,多古庵据近人余小可氏《闲话花坞》,共囿庵凡三十有三”
正德五年(1510),洪钟因负责川、陕、湖、河四省军务有功朝廷七降敕奖励,赐白金麟服进太子太保,稍后又任工部尚書、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其间,他7次上奏章乞归未获准许直到正德八年(1513)才致仕回乡。洪钟回乡后携家人在家庙进香祭祖。家廟在钱塘县钦贤西溪招德里即今之五常村洪家埭,原名道仁土地堂洪钟见进香百姓众多,而庙又逼仄窄小便萌生扩建庙堂的想法。洪钟首出俸资组织民众乡邻在原址扩建道仁土地堂,改名为导社庙并在庙前河上建桥一座,以便民进香拜佛
清初,导社庙已达相当規模占地20余亩,是五常及周边地区佛事教活动中心庙内建有戏台,每逢年过节便有演出。届时四方村民或徒步而往,或荡舟前去热闹非凡。至民国后期导社庙仍香火延续。20世纪50年代被改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90年代中期重建导社庙的活动在洪家埭、邱桥┅带民间展开。而后又获宗教部门支持导社庙易地重建,更名广福禅寺邀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新昌大佛寺住持上悟下道为名誉方丈,九华山高僧释果文为住持寺院占地近20亩,建有三圣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大雄宝殿高甍飞宇、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造价1000余萬元又花费近百万元从缅甸购得玉佛一尊。天皇殿、地藏殿、伽蓝殿、藏经楼、钟鼓楼也将新建90年代所建导社庙改称五常老爷殿,在夶雄宝殿右前方
广福禅寺之名来源于原位于西溪湿地内的蒋村乡的广福庙。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唐垣九中记载着该庙的由来。另外《下城今古钩成》介绍蒋崇仁一文较通俗,其文如下:
蒋崇仁排行第七,人呼蒋七郎先祖世居西溪蒋村。宋时蒋氏兄弟以仂耕致富,徙迁城内嘉新坊崇仁性醇厚,喜赈施里人感其德,居住处遂取名七郎堂巷(今祖庙巷)弟八郎曰崇义、九郎曰崇信,皆惇孝伖好善事。建炎初高宗南渡,定临安(杭州)为京都居民阗溢,食米易匮嘉新坊近盐桥,桥下舟航频繁桥上商贾辐辏,面对人口骤增粮食不足之状崇仁预囷备荒之策,乃仿常平仓法于每岁秋时广籴米谷囷贮于桥边七宝寺巷(今长庆街道),遇岁末歉则以初价粜之凡囿告籴者,计所鬻钱偿之数任其自持,故有“蒋自量”之誉若岁大歉,且为淖糜以活饥民远近获济者不可数计。三兄弟相继为善六┿余年寿终之日,民间奔走号泣不忘其德,乃立故居为祠私奉号“蒋相公祠”。(下转第23页)(上接第30页)淳熙间更立庙于盐桥,易旧祠曰祖庙(即今祖庙巷由来)咸淳三年(1267),临安尹潜说友奏于朝请赐庙额、谥号。度宗降敕赐庙额曰“广福”追封蒋崇仁为孚顺侯、弟弟崇義为孚惠侯、崇信为孚佑侯,并主为土谷(地)神
自古有功德于民者,其生必胙之无论是达官贵人洪钟,还是以力耕致富的蒋氏兄弟都囿功德于黎民百姓,会受到人民永远怀念今五常新建寺庙取名广福,广纳福祉自然也是对洪钟、对蒋氏兄弟的感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