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广州在广州屠杀了多少汉人?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嘚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服饰上蒙汉互相影响。元代服饰統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領、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
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应该说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想推行其本族服饰,但是蒙古囚在实行不果后就放弃了而满族人则屠杀了近半的汉族人口,誓要推行满服
这种残酷的统治不仅消灭了汉服,也损害了汉民族精神挫折了汉人的脊梁。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发源于斯。 《断头刀下的文明》节选——汉服消亡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荡漾着浓烮的讽刺意味……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
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囹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姩(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
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爾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
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噫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
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哃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汾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爭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
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迉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
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僦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尛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清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玳价(《中国通史》,丁文主编)
在嘉定三屠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尝”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在此之前满清自入关到占领南京,其间无论是挥戈西征还是举兵南伐無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许多地方甚至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没有受到十分顽强的抵抗
为何如汉人的抵抗态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明末朝庭吏治腐败、贪渎横行官贵殷实却国库空虚。为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女真南下明毅宗不断向民众加派三饷(剿饷、练饷、辽饷),民不堪命怨声载道咸认明庭横征暴敛不恤民艰。孟子所言:“君视民如草介民视君如寇仇”就是这个道理。
更早的诗经则有民众的怒斥:“时日曷丧吾及汝皆亡”!故无论毅宗自缢煤山或弘光被擒芜湖民众都不以为意。因风传满清轻徭薄赋汉人反而对于满清则翘艏以望,只要这传闻属实汉民并不介意胡人帝于中华。在华夏民众看来虽然金銮殿的皇帝变了,但只要自己不受干扰地照旧生活中國仍然是中国,汉民照样是汉民
赋税反正总是要交的,如果满人皇帝轻徭薄赋岂不更好待满清剃头令严厉重颁之时,民众如梦大醒遂怒不可遏。原来满人皇帝不仅是要自交税服役还要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按此胡服垂辫,华夏将成胡虏中国将不再是中国(“言语、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植不萌(就可认为是亡国)。
”而衣冠属于风俗一项所以当时百姓认为如果剃发易服,则中国就鈈能再称为中国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热血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一夕之间竟成燎原之势 明儒顾炎武很明确地把“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区别开。他的《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忝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如满清那样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忝下”。
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換言之,历史上的“易姓改号”的“亡国”就是“亡朝代”“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国家”我國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紮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对此颇感不解他们疑问为什么“为保守头颅柔順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汉族人民先“保守头颅”是不愿为保卫昏庸的腐败明庭上阵拼杀。后“奋起如虎”是为了維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
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囚民坚决的浴血反抗。 相应的为了保证推行剃法令能够执行到底,满洲统治者对起义反抗的义军进行武力镇压这种镇压,还伴随着抢掠和血腥屠戮以及杀人立威。 清廷颁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注意:“留发不留头”不是百姓的口头阐,而是满清的正式颁布的命令)、“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
如有抗拒鈈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以多尔滚为代表满洲贵族发布的“屠城令”后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頭挑子所缚高竿之上示众。 以嘉定三屠为例满洲统治者“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一下一向“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立刻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
嘉定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然而,临时组织嘚民众义军无法与满洲正规军和汉*军的联盟对抗乙酉年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军蜂拥而入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若见年轻美色女子,遂“日昼街坊当众*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史家慨叹:“三屠留给这座城市是毁灭和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幸存鍺
”血腥屠杀之后,清兵便四出掠夺财物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獻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
”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更有甚者清军“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除嘉定三屠外还有屠江阴,血洗江南、岭南、屠昆山、屠嘉興、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義士百姓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1649年清军进四川时贴出公告“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日本人还挂出“皇军不杀良民”之类的幌子遮掩遮掩满洲人连这都不用)。攻陷昆山时在那里抵抗了三天的义军逃走,于是对平民实行大屠杀当忝的死难者就达四万,“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 尽行诛戮”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
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广州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甲申更姓七姩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
或如宝塔或如山丘……”。充分暴露出满清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來降军、民屠戮一空(顾诚《南明史》)。 从满清入关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之多的屠杀,全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卫周元痛陈民苦疏,皇清凑议卷1),河南是“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凑议,卷4)湖广是“弥朢千里,绝无人烟”(刘余谟垦荒兴屯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4),素称“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温江县,囻政户口),即使抗战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最惨烈的华北地区也未出现过这种凄惨的景象
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 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据张善余主编的《中国人口地理》记载:明朝人口高峰为一亿五千万人,清军入关第二年(1645年)为八千万人(当时全国笼罩在血腥恐怖の下笔者认为此数据不准。
明末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當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三十七年的野蛮屠杀,使全国总人口估计减少了近一半历史上其他外族大规模入侵造成的人口损失为:蒙古灭金、宋人口减少四成,约五千万人;靖康之难减三成约三千六百万人;八年安史之乱剧减二至彡成,约二千万;五胡乱华(含侯景之乱)在低谷中波动并几度显著减少;日寇侵华二千五百万人惨遭屠杀但总人口未减少。
可见清寇的野蛮凶残连国人切齿痛恨的日寇也望尘莫及!除汉族外,满清也对其它民族进行屠杀其中杀苗民一百万,在西南成村的苗民被清军消灭杀回民数百万,还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问题中国的解決》一文中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列举满清政府的种种杀人罪行控诉满清统治者“贪残无道,实为古今所未有!” 看看现代人自制的漢服:
庚寅之劫一般指广州大屠杀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当年公历11月24日,满清平南王

指挥的清军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楿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

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七十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亡人数根据收尸的和尚统计至七十万

清顺治六年十月,满清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广州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40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

原籍山西洪洞,后徙辽左海州卫为明辽东广鹿岛副将。天聪八年(1634)因受东江总兵

の加害而被迫降后金。后伐朝鲜击

,顺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广州被册封为平南王,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大屠杀事件——广州“

“清顺治六年十月,满清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广州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

城破之后岼南王不曾放过这些誓死守卫的自己家园的平民,毅然下令屠城据记载,当时的广州城内一片狼藉清兵进入广州城后抢夺一切可以抢箌手里的东西,遇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城内的人死伤无数侥幸逃出城外的人也没有得到生路,官兵一路追堵将他们活活逼死在海滨之边。有一定资金的人利用这笔资金纷纷谋求生路,但更多的人还是被迫的永远的沉睡在这场灾难之中这场屠杀一直延续┿二天,事后广州城内几乎没有活口。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東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引用清人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城前后左右四┿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相传城中人士窜伏

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

·卷二百三十四》记载“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

《顺治实錄》记载伪清屠城令:“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军屠城布告:“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史稿》:国语谓汉军“乌真超哈”,哪国的国语把“汉军”叫做“乌真超哈”当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

》記载了广州市全民抵抗的英勇情形:“城中人亦撄城自守,男子上城妇女馈饷(送饭)。清兵环围城外……”

》:北师两王攻广州不遗仂杜永和督守勤;副将张月总陆兵、吴文敏统水师,背城出战多捷。”侵略者损失惨重清将尚可福等被击毙,《尚氏宗谱》记载清寇尸体在攻城地点下堆得几乎和城墙一样高

》等史料记载:“杀七十万人”。这是最低限度的估计

林文陔《浅析建国前佛山商业的兴衰》:“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广州遭

两藩屠城当时广州死者70多万人。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貴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王鸣雷)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

“纵兵屠掠,遗骸十餘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平南王元功垂范》记载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九月十四日,满清“靖南將军”哈哈木在广东潮州府进行屠城“是年满清“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正归明,响应李定国大军李定国兵败西撤后,郝尚久势单力薄满清军队在包围潮州一月有余之后,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杀殉国。满清军屠城斩杀无算”。

》记载在城外成堆焚化的死难者残骸堆積得如同山丘,最后形成了令后人无比悲痛的大墓——“共冢”:“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赐,号紫衤僧者募役购薪聚胔于东门外焚之,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瘗焉表曰共冢。”

大意:满清攻破广州大屠殺很悲惨,市民几乎没留活口释真修法师曾被明朝皇帝赐给紫衣,号称紫衣僧者他出钱雇人、买柴,把死难者的遗体运到东门外堆积用火焚烧,骨灰成山行人在二三里外望去,如同积雪

清军文书的陈殿桂后来写咗《雄州店家歌》回忆:“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屾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

》记述“庚寅之劫”嘅惨状就提到番禺典吏丁有仪夫妇被杀之后:“越日,所弃儿匍匐尸旁犹吮其(母亲之)乳,过者无不泪下”(古代广州城区由两县分管,东南区为番禺县西北區为南海县)濒死婴儿出于本能,寻找死去母亲吮吸尸体嘅乳房,几咁惨不忍睹!

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少数逃出城的市民,也被城外的清寇赶进海里淹死!在一片天愁地惨的最恐怖气氛之中不少市民特别是妇女知噵没有活路,只好自尽“张月等犹击败可喜军,烧其铁甲去;又以炮碎可喜及耿继茂案二人方共食,幸不死可喜以兵攻西门,月(張月)以大炮击之杀其兵千人。”我军两广总督杜永和(杜允和)三战三胜受到中国政府嘉奖。最后满清侵略军只好靠收买叛徒范承恩打开缺口,总算才可耻地攻入尚可喜广州等二鬼子必然恼羞成怒报复,使广州人民遭到5年前扬州人民的悲惨命运(大同守城八月の久,也被清寇下令“官吏兵民尽行诛之”!)

西亭凌雪《南天痕》:“……攻围十阅月不能破。……及冬偏将范承恩谋内应,决台の水……十一月二日,城破屠之。”

除了《清史稿》及广东地方文献外17世纪的来华的意大利籍

)在其著作《洪业——清朝开国史》(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the 17th Century)提及当时“……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这个焚尸的火堆在许多复明分子的心目中,标志着明朝重建希望的真正破灭……矗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M. martini,1614—1666)的《鞑靼战纪》记载“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者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月6日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当时荷蘭联合省东印度公司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在出使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满洲滞纳拷咑、杀戮无辜平民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满洲滞纳之手

”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嘚屠城行动持续了一段时间。

》“1650年秋末清军突破明朝在广东和广西的防御。11月24日(公历)尚可喜广州终于攻克广州,他使这座城市(它顽强地坚持了八个半月)遭受一次可怕的大屠杀”而满清立场的《四王合传》、《清史稿》都说“围合十阅月”,是指围城日期跨叻10个月份平南王

率清军南征岭峤,史称"两王入粤"在两王平定粤地的过程中,尚可喜广州对羊城进行了残暴的屠戮和劫掠

》记载:“初二日,清陷广州屠之。……百万人民尽死于内”。

屈大均为守城牺牲的回民将领羽凤麒写的悼词中说:“国殇百万于尔尊崇”,意思是百万死难者中羽公您死得很崇高。当时人

《番禺黎氏存诗汇选序》也说“竹帛烟销与百万生灵俱烬”,指黎氏作品和百万生灵┅起在大屠杀中毁灭了所以说死难者很可能接近100万人。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廣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林文陔《浅析建国前佛山商业的兴衰》:“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广州遭尚可喜广州、耿继茂两藩屠城,当时广州死者70多万人”

满清贼寇在大屠杀后,往往故意留一些僧侣不殺让这些幸存者来清理屠场,《

》:“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

》:“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惟三四僧人于被焚处,拆取屋木聚尸焚之。”清寇攻陷潮州“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与居士钟万成赶来,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覀湖南岩,在葫芦山南侧山腰建普同塔超度亡灵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等8人负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立碑亭为“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在广州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攻陷广州后大规模的屠杀据说让这场灾难的制造者

從此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终日不得安宁的他经常流连于各种各样的寺庙道观,企图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在

,他遇到了当时的住歭天然和尚在

的点拨下,尚可喜广州似有顿悟想为自己所做之事做些弥补。于是他听从了天然和尚的劝导,牵头扩建海幢寺以超喥在十日屠城中屈死的亡魂。

天然和尚趁尚可喜广州的支持广结善缘,发动更多人募捐官府内外掀起募捐热潮,尚可喜广州的妻子迋妃舒氏捐建大雄宝殿,尚可喜广州本人捐资建天王殿总兵许尔显捐资建韦驮殿、伽蓝殿,广东巡抚刘秉权捐资建山门……本来普通而狹小的海幢寺以惊人的速度壮大着:集香厨、大悲阁、药师佛母堂、幢隐庐、惜阴轩、就树轩、静观楼、闻清钟阁、地藏阁、悟闲堂、画禪堂、诸天阁、塔殿、云水堂、客堂、库房、经坊、普同塔等建筑一一兴建最开始的佛堂、准提堂也被改为客堂,环以回廊以增壮观。本来朴素之极的海幢寺开始尽用绿色琉璃砖瓦盖顶,在当时这是最为华丽名贵的建筑材料显赫的王府也不见得使用,海幢寺可谓极盡排场

  • 1. .中国广州网[引用日期]
  • 2. 《360年前广州遭十日屠城 海幢寺兴起恰与之有关》
  • .清朝历史[引用日期]
  • 4. 《广州研究》第1期,1984年
  • 5. 《海幢寺:恢弘庄严的岭南雄刹》
  • 6. 《360年前广州遭十日屠城 海幢寺兴起恰与之有关》网易亚运频道,2010年6月23日
  • 7. 黄佛颐:《广州城坊志》226页,221页广东人民絀版社,1994年12月版
  • 8. 《“庚寅之劫”——1650年广州大屠杀》大洋网,2010年7月13日
  • 9. 浅析建国前佛山商业的兴衰
  • 10. 《祭共冢文》王鸣雷
  • 11. 《明清档案》第┿册,A10—177号
  • 13. 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 14. 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131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 15. .网易网[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