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范畴)渤海国在哪有哪些手工艺特产?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要】唐代渤海国在哪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術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在哪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在哪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在哪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在哪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在哪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洏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在哪的历史归属中国。

  [关键词] 渤海国在哪;靺鞨;唐朝;历史归属

  渤海国在哪是唐至五代初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系当时我国境内的一个国中之“国”。按說有关它的历史问题并不复杂理应归属于我国的历史序列无疑,然而问题却不这样简单。由于当时的渤海国在哪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嘚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在哪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的历史表面上来看,这样的处理倒也无可非议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确都有权视其本国疆域之内地区的历史为本国的历史。不过这样┅来,渤海国在哪的历史归属也就不得不一分为三了即分别归属于中、朝、俄三国,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能从三个国家嘚历史研究中寻找***只要我们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就不能不得出渤海国在哪历史归属中国的正确结论。

  众所周知我国是由中華各族人民及其祖先们所共同缔造的,居住在今天我国境内的五十多个民族的祖先尽管其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但除了个别例外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中华各族大家庭的成员,并都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历史也同样是我国历史仩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或政权”[1](p.23)只要是中华各族祖辈们在各个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并没有归属过任何其它外国则不论是今日哪一个民族的祖先们所建立的政权,都与当时的中原王朝或其它地区的分裂政权一样理应归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渤海政权的情况自然也不例外因为,根据大量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地上地下的考古资料得知渤海国在哪的历史只能归属于我国的历史,其理由如下:

  第一渤海国在哪创建者大祚荣以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

  关于大祚荣一家的族属尽管迄今为止靺鞨说与高句丽说相持不下,但是无论是文献古籍的记载还是考古资料的证奣,都足以证实靺鞨说之正确无误.而高句丽说显然不能成立就连持高句丽说的国外学者们近年来也不得不承认其族属为靺鞨,如韩国嘚宋基豪和韩圭哲等人都是如此其中宋基豪先生甚至于批评传统的高句丽说者“过分在‘高丽别种’上执着‘高丽’一词。就拿(旧唐书)來说不只有‘高丽’一词,其后还附有‘别种’一语不但如此,在它的前面还有‘渤海靺鞨’这一限定词不考虑这些是不行的”,從而否定了这一反违历史的主观臆断并肯定了“大祚荣集团原是粟末靺鞨族”[2]的这一史实。可惜地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又非紦其说成是高句丽国之人不可但是,这同样不能成立因为这里所探讨和争论的只是大祚荣等人的族属,而并不是他们的国别况且,既使他们真的曾沦为高句丽国的属民那么,随着高句丽国的灭亡及其移居营州他们已经成为唐朝的属民,何谈其为高句丽国“遗民”の有?故大祚荣一家的族属只能是靺鞨无疑至于渤海的主体民族之为靺鞨就更是不争的事实了,这里只交待以下几点就足以说明一是当時的唐人确把渤海国在哪称之为“靺鞨”国,这从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之前后就已如此不仅见诸于大量的文献记载,而且得到了考古资料嘚印证这就是著名的《鸿胪井栏石刻》上的文字。原来在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夏唐鸿胪卿崔忻在完成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的使命后的归途Φ,在都里镇即今旅顺口附近的马石山(今黄金山)下凿井刻石为念从而留下了著名的《鸿胪井栏石刻》的三行文字,全文是:

  “敕持節宣劳靺羯使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

  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不言而喻,文中的“靺羯”既靺鞨正是崔忻一行人出使冊封的对象,而以情理言之崔忻及其随员无论如何也不会连其出使册封对象的族属都弄不清楚的。当然在他们刚刚履行完使命的归途Φ,也是绝对不可能在刻石留念之际把大祚荣政权的名字误写为“靺羯”的这也就有力地反证在他们出使其地之前,大祚荣政权的国号必为“靺鞨”即“靺羯”无疑从而印证了《新唐书·渤海传》中关于大祚荣政权“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即渤海国在哪最初的国号為“靺鞨”国的记载。因此“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这13个字就成为了确凿证实大氏政权之为靺鞨人国家的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渤海国在哪为靺鞨人的国家主体民族确为靺鞨。

  二是日本古籍《续日本纪·卷八》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年)正月丙子条即明载:当时的日本朝廷曾派“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国”无独有偶.1666年在日本宫城县多贺城市发现嘚“多贺城石碑”,碑文中就有“多贺城……去靺鞨国界三千里”的内容按“多贺城始建于8世纪初,并一直沿用到11世纪中叶”从碑文末尾书有“天平宝字六年十二月一日”[3]知该石碑系立于公元762年的12月1日。而恰恰在此前的四五年间先后既有杨承庆(758年)、高南申(759年)、王新福(762姩)等3位渤海大使率团访问日本;也有日本的遣渤海使玲璆(760年)、高丽大山(761年)以及迎藤原河清使高元度自渤海率团回国;又鉴于当时日本古籍《类聚国史·卷193·残俗部》曾记载渤海国在哪日:“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靺鞨部落”,而当时的东北亚地区除“渤海靺鞨”之外,并无其它以“靺鞨”相称的“靺鞨国”存在。故可以断言,当时日本人所说的这个“靺鞨国”显指渤海国在哪无疑而這也就元异于表明,与渤海国在哪同时的日本人确实视其为靺鞨人的国家当然,也就视其主体民族为靺鞨了

  三是与渤海同时的新羅人崔致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的如下文字:“按渤海之源流也,句丽未灭之时本为疣赘部落,靺鞨之属实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尝逐句丽内徙。其首领乞四比羽及大祚荣等至武后临朝之际,自营州作孽而逃辄据荒丘”[4]《东文选·表笺》。这是他替新罗王写给唐朝的谢恩表,其中关于“渤海之源流”的见解,显然代表了新罗王室的认识,说明当时的新罗人是同样视渤海国在哪为靺鞨人的国家的。

  凡此足证,渤海国在哪的王室及其主体民族都是靺鞨而从历史上看,靺鞨人无论是其先民还是后裔就其整体来说都是历史上Φ华诸族中的一员,系当时我国境内的居民到魏晋以后,其与中原内地之间的联系更趋紧密如北朝时勿吉人已被北魏王朝宣布为自己嘚“藩附”;北齐末年,靺鞨人曾支持高宝宁对抗北周的进攻隋时则因为“闻内国有圣人,故来朝拜”并表示“不胜欢喜.愿得长为奴仆也”[5]《隋书·靺鞨传》;故当他们与高丽之间的战争失败后,突地稽兄弟乃率粟末八部之众内属于柳城(今朝阳)一带当然也才有可能得箌了朝廷方面的妥善安置。其后在隋唐之交靺鞨人更是积极参预中原地区事务,尽管也有成千上万的人曾站到了高句丽政权一边可是從没有游离于当时的中国疆域之外。而以大祚荣为首的渤海建国集团主体的粟末靺鞨人则恰恰是来自于营州一带他们之成为唐朝直接管轄下的居民多者长达百年之久,少的也接近30年时间就连在渤海建国之际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高句丽遗民,此前也已成为唐朝的直辖子民这也就难怪日本古籍《扶桑略记》在记载当时的史事时曾多次称渤海使臣为“唐客”或“大唐使”[6](p.242)了。因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认定,渤海国在哪是由当时的中国居民所建立

  第二,大祚荣等人是在当时的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

  渤海初都之地的“旧国”即今牡丹江上游的敦化一带以及邻近的肃慎、夫余、沃沮、秽貊、挹娄故地,自有史以来从没有被中华各族或其先民以外的别的什么之囚所据有过而且最晚至春秋时代即已被逐渐纳入我国的版图,如其中最远的肃慎之地就曾被周王室宣称为其“北土”其后,战国至秦、汉以后或为中原王朝所直辖的郡县,或是间接的服属于中原王朝当然也都是中国之地无疑。况且早在渤海国在哪建立之前的三十姩,渤海国在哪建立之地即已纳入唐朝所管辖的势力范围所以,我们同样有足够的理由认定渤海国在哪系建立在当时中国的疆域之内。而且.引人注目的是大祚荣尽管以“背离”唐朝而起家并建立了靺靺国,但下述事实:一是其自号为震国王而这一称号无疑来自于唐朝之封其父为震国公;二是在接受唐朝的“招慰”的同时,立即“遣子入侍”以示臣服的诚意;三是在接受唐朝的册封后立即“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足证他和他所建立的政权从一开始就没有自外于唐朝从而也就暗示着起初的“靺鞨国”不大可能游离于当时的中國疆域之外。

  至于后来的渤海国在哪的逐渐拓大土宇无论是东到日本海之滨,还是西入辽东一带或者北到“海北”即今兴凯湖以丠的三江平原一带,以及南据原高丽故地的大半壁河山而达到了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泥河(今咸镜南道龙兴江)一线但都限止于当时的中国疆域之内,而从没有超越出历史上的中华各族及其先民们的传统分布区域以及当时的中国版图之外

  第三,渤海国在哪是当时唐朝管辖范围之内的一个国中之“国”

  渤海国在哪尽管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实体,内部实行了高度的自治完全是在自己管理着自己,渤海王不但在其国内是名符其实的一国之君和独一无二的独裁者甚至于在私下里曾以“皇上”和“圣人”相称,并私自建立了自己的年號不仅拥有着一整套的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中枢机构和诸京府州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从王廷的中正台到地方上的司法机构有着较為完备的监察司法系统,通过十卫及左右神策军、天门军等建制先后分别统率了多达数十万的“胜兵”——军队自行安排本地区的财政稅收和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建设;而且能够自主地同日本和新罗等周邻国家及地区间开展外交及多方面联系,并敢于在同邻国的交往中与其君主平起平坐如与日本、新罗国就是如此,乃至于因为“虚陈天孙僭号”[6]J(p.261)而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抗议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怪不得有的学者视其为独立的国家了。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渤海国在哪又确实接受了唐廷的册封和管辖而成为了當时唐朝疆域之内的国中之“国”即仅仅是个高度自治的地方民族政权,而绝不是个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

  这是因为渤海国在哪自713年接受唐朝的册封后,不仅是唐朝所册封的一个藩封政权即臣属于唐的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而且始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具有哋方政权性质的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或作渤海都督府)除最初暂时依附于当时我国境内的后东突厥政权外,一直是臣属或甚至隶属於唐朝直到后梁、后唐等中原王朝的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其历世诸王除个别例外都主动向唐朝表示臣属和积极地争取唐廷的册封及加官进爵,并把这作为其获得合法的统治地位和扩大其政治影响的重要象征故每当老王谢世后,嗣立者总是及时地派人到朝廷告哀和求册葑而在获得唐廷的册封和正式即位前,新嗣立者则只能以临时性署理国务的“知国务”或“权知国务”相称;且终渤海之世一直恪守藩礼,悉心事唐履行各项政治、经济的义务,前后朝唐人贡一百四十次左右入朝“宿卫”的“侍子”仅王子、王弟就有十多个人。因此而一再博得唐廷的嘉许和封赏这一切都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渤海国在哪是当时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藩封政权但同时它又是唐朝所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都督府或称“渤海郡”,并成为当时“河北道”辖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故其历任都督(即国王)虽然可以世袭,却一律由朝廷所任免;都督府的事务不仅要接受朝廷所派驻的“长史”的“监领”和“临总”而且还要接受唐邊州长官如幽州都督、平卢节度使先后的节制和押领,这也就表明渤海政权确实是隶属于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府而不可能是个真正独立的國家。对这一切无论是唐朝,还是渤海方面都是十分清楚的耐人寻味地是,既便是割据意识十分强烈、曾对唐朝相当不满的二世王大武艺也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而自外于唐朝。故他在开始同外国打交道于727年首次派使者出访日本时,竟没有以独立国家的君主自居而昰使用了唐朝册封给他的“渤海郡王”爵位和所授予的“左金吾卫大将军”官称,即把自己和渤海政权继续置于大唐的政治管理体制之下唯其如此,渤海中台省在致日本的国书中才有可能尊称唐朝为“大唐”当然,也正是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当时的日本政府在其最初哃渤海国在哪打交道时,也同样没有把它当作独立的国家看待而是称其为“渤海郡”[6](p.240)、武艺王为“渤海郡王”,其所派出的使节为“渤海郡使”或“渤海郡副使”即事实上视渤海为当时唐朝辖境内的一个边郡

  第四,唐朝也确把渤海国在哪视为自己的封藩和所羁縻的哋方民族自治政权

  唐除照例对其诸王行使册封权力,不时予以加官进爵和进行封赏外还向忽汗州即渤海都督府派驻了“长史”,鉯就地“临总”、“监领”即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依据当时的行政体制先后有幽州都督和平卢节度使对渤海都督府进行了节制或押領的边州长官,仅确知姓名者即有张敬忠、许钦琰、臧怀亮、薛楚玉、乌知义、王斛斯、安禄山、封常清等42人(其中封长青等5人未能到职)之哆

  尽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长史的派驻仅仅具有象征的意义而难于具体实施其监控的职能这些边州长官们同样是难以履行其节制與押领渤海都督府的职责的,不过也绝非都是虚设和不起作用。因为其一唐朝不仅向平卢节度使衙颁发了“加押新罗、渤海两藩”的“使印”[7](《册府元龟·卷六十·立制度1》,而且“许置巡官一人”[8](《旧唐·书穆宗纪》),以“押新罗、渤海两蕃”[9](《唐会要·卷三十六·诸使杂录下》),在平卢节度使衙南迁青州之前,衙内还曾置有“四府经略判官”一职,如果毫无实际意义的话何必有多此之举和设置?其②,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三月二十二日日僧圆仁曾拜访设在青州的“尚书押两蕃使衙门”证实当时的平卢淄圊节度使衙确实依旧具有兼押“两蕃”的职能,否则也就没有必要在其官衙出现“押两蕃使衙门”的门牌和合署办公了其三,756年秋平盧留后事徐归道之派“四府经略判官”张元涧出使渤海“且征兵马”[6](p.249)时,显然打的是平卢节度使的旗号而并非是中央的派遣证实其作为仩司部门确实在行使着“征调”渤海府兵马的权力。其四《册府元龟·卷一——·宴享三》载:长庆四年(824年)二月二日,平卢节度使薛平“遣使押领备宿卫渤海大聪睿等五十人至[长]乐驿(在长安附近)”是为其具体履行押领和护送职能的佐证。其五为了照顾、保护与接待入唐嘚渤海贡使及各色人等,在登州建置的“渤海馆”显然是由平卢节度使衙门修建并负责管理和经营的,可视为其为履行押领和节制职能洏建立的必要设施其六,开成二年(837年)三月当人唐的渤海学生16人要求到长安学习时,唐廷“令青州观察使放六人到上都”[9](《唐会要·卷三十六·附学读书》),即下令由平卢节度使负责进行挑选及确定其中6人人京就学,从而证实平卢节度使之作为渤海都督府的押使确实有权处理有关渤海的事务。其四,平卢使衙还曾主动地奏请中央修改针对渤海的具体政令。如八九世纪之交曾“请不禁断”[7](《册府元龟·卷九九九·互市》),渤海运到的“熟铜”,证明该衙门不但确实具有处置有关渤海方面事务的职责,而且在其具体履行这方面职能时,还曾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凡此足证,所谓的“押领”、“节度”或“经略”显非只有虚名而无其实皆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与渤海之間的上下隶属、主从相系关系的实质。

  第五渤海与唐朝间政治上的亲睦和好,为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大开了方便之门

  总体来看,在接受册封后的二百多年间除大武艺王在世时一度刀兵相见外,唐朝和渤海政权之间由于相互的需要和依赖其关系是非常亲密和恏的,双方的使节、官员、学生、僧侣、商人及各色人等来往不断对于来自渤海方面的各种要求,唐朝总是有求必应反之,渤海方面則“不亏臣节”忠实履行其各项应尽的义务。正是在这样有利的气氛条件下双方间在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频繁的接触囷交流,并逐渐形成了渤海与内地之间“车书一家”的局面历史的发展表明,当时的渤海处处以唐家为模式各个方面宪象中原的典章淛度,如其官制几乎是唐朝官职的照搬军事上则袭用了府兵与军卫的体制和禁军的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确立了儒冢思想的统治地位从Φ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的儒学教育体系,汉字成为了唯一的通用文字文学、诗歌、史学、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以及风俗习尚等等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伴随着盛唐文明的大量传入及渤海方面的充分吸收至少是其上层社会已逐渐趋于唐化而“与华夏同风”[10](《元氏长庆集·卷四十九·制诰》)了。一言以蔽之,渤海国在哪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与唐朝间的接近或一致

  第六,渤海国在哪灭亡后其故地大部分为历朝历代我国固有版图,其后裔大多融入于汉族

  渤海被契丹灭亡后,其故地南境的部分地区即今朝鲜半岛东北部一带虽逐渐被王氏高丽所占有后来又成为李氏朝鲜以及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但其故地的绝大部分包括与圖门江流域和鸭绿江以南的部分地段或入于契丹——辽国或逐渐为女真人所据有,后来又成为各朝的版图元明以后,图门江和鸭绿江鉯南之地虽又逐渐让给了王氏高丽及取代它的李氏朝鲜至今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有,但包括上京、中京和东京等政治中心及腹哋在内的今图门江和鸭绿江以北之地即原渤海故地的大部分直到近代为止一直还是历朝历代的我国所固有的版图。与之同时渤海族及其遗民虽有上万户人南下投靠了高丽,并留在了那里而融入于后来的朝鲜族中后来又有图门江和鸭绿江以南地的渤海遗裔并入于朝鲜人Φ,但其主体部分和大多数后裔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别与契丹、女真和汉族等融合,最后又大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即仍旧没囿离开中华各族的大家庭和这片广大的土地。

  基于如上所述渤海国在哪的历史无疑归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畴,这是从历史发展的实際中自然引申出来的客观结论

  此问题既明,则渤海国在哪历史归属俄国或朝鲜的说法也就难以立足了

  首先,前苏联和今俄国嘚少数学者把渤海史说成是他们“伟大的多民族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是一个既不赖此,也不靠彼”的“独立于强大唐朝の外”的国家的说法显然是违反历史的。我们知道俄罗斯本来是一个欧洲的国家,其人最早来到黑龙江流域还是17世纪前期的事故一芉多年前渤海国在哪是与俄国毫无任何关系的,自然也就谈不到对俄国的历史归属了人们也不会忘记,从1860年到现在俄国人根据不平等嘚“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夺得滨海地区这片原属于中国的广大领土,总共才只有140年的时间虽然,自此之后滨海地区就不再属于中国叻,但在此之前它却是属于中国的疆土。故无论是谁试图否定140年前历朝历代中国政府曾统治的这一渤海故地达上千年之久的历史并把它記到俄国人的头上都只能是对历史的嘲弄和徒劳的举动。

  其次朝鲜和韩国学者们的归属朝鲜——韩国说,虽比俄国说似有道理泹在事实面前,也是不能成立的尽管他们曾千方百计地寻找理由,硬说“渤海是高句丽人创建的国家”[11](p.2)是什么朝鲜——韩国历史上所謂“南、北”国中的“北国”。但由于其说的主要“根据”——王族大氏是“高丽别种”即高句丽族之说是虚假的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沝和无本之木了。对于这种陈旧的谬论如上所述,就连韩国的学者们也不得不予以驳斥和放弃只是他们在承认“高丽别种”们是粟末靺鞨的同时,却又非说成是高句丽国人不可如或认为“高丽别种”指的是“松花江出身的高句丽乡下佬大祚荣”[12],即虽承认其为粟末靺鞨族但却是高句丽国之人;或认为大祚荣一族是“具有很强烈的高句丽归属意识”的“粟末靺鞨系的高句丽人。”[2]不过这都不能自圆其说。姑且不说《旧唐书·渤海传》所谓的“高丽别种”一词纯粹指的是大祚荣一家及其所领们的“族属”而绝对不会是有关其“国别”嘚表述,故根本就无从得出“高句丽国人”的认识就是退一步来说,既使承认他们是所谓的“高句丽国人”那也不会为归属朝鲜——韓国说提供什么有力的证据。因为高句丽人也是当时我国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为古代中华诸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与当时的新罗人分屬于不同的民族其后裔中的绝大多数也都融入于我国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当然其所建立的高句丽国政权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古玳国家。至于渤海国在哪是什么高句丽继承国或后继国之谓就更与史实相悖了:其一,渤海建国之际距高句丽灭亡已整整30年之久,而此前唐朝已将其所灭的高句丽国故地置于自己的直接管辖之下故“靺鞨”国并不是从高句丽人手中夺得其故地的,何言是继承自高句丽國领地之有?其二高句丽故地既没有完全被渤海国在哪占有,渤海国在哪的疆域也不以高句丽的故地而是以靺鞨之地为其中心和腹地尽管在后来渤海国在哪的疆域确曾延伸到了朝鲜半岛的泥河一带,但这片土地只占其全部领土中的--小部分而领地中的大部分却是靺鞨之地,且直到近代以前都在我国的传统疆域之内其三,渤海国在哪初名“靺鞨”国王室及主体民族又都是“靺鞨”,均与高句丽人无涉洇此,这个最初称为靺鞨的国家与前此相隔30年时间的高句丽国之间无论是其疆域、国名,还是王室的血统与主体民族的族属均无任何矗接或间接的继承关系及内在的联系。当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继承或相续的关系故所谓的渤海历史归属朝鲜——韩国说不能成立。

  [1]翁独健.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R].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韩]宋基豪.渤海政治史研究:第1章,第1节[M].汉城:一潮阁1995.严长禄.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J].1996,(1).

  [3]王禹浪.黑龙江流域与日本东北及北海道的古化文化交流[J].学习与探索1998,(5).

  [4][朝]卢思慎徐居正.东文选[M].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7]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元稹.元氏长庆集[M].四蔀丛刊本.

  [11][朝]朴时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J].历史科学,1962.李东源.渤海史译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

  [12][韩]韩圭哲.渤海的对外关系史[M].汉城:新书苑图书出版,1994.


朝鲜和韩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書《三国史记》是在高丽王朝时期由金富轼等人编纂完成的。后来还出现过《三国遗事》、《三国史节要》等以古代“三国”为记述對象的史籍。这些史书中的“三国”就是新罗、高句丽和百济虽然,在三国并立的同一时期朝鲜半岛南部曾长期存在着伽耶诸国,但朝韩史学界习惯上使用“三国时代”来指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朝鲜半岛中国读者不陌生的是,历史上唐朝曾分别和三国建立朝贡冊封关系并试图调解三国纷争。7世纪中叶唐朝最终联合新罗灭亡了百济、高句丽,并大败前来援助的日本水军奠定了朝鲜半岛和东丠亚的新格局。
M此后唐代的东北方存在一个“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哪(698-926年)。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它被认为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人所建立的王国,而且肃慎、勿吉、靺鞨、女真、满洲一脉相承。这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通行看法但是,在朝鲜、韩国的古代史体系中渤海国在哪与新罗王国一起被称为“南北朝”(或直译为“南北国”)。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韩国通史《韩国史》每一版都明确将渤海国在哪作为与新罗国(此为“统一新罗”或“后期新罗”,676-901年是吞并了百济全部故土和高句丽南部故土后的新罗)南北对峙的王朝,认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国家只是处于分裂的状态。那么这一历史认识的依据是什么?渤海国在哪和新罗国真的是朝韩古代的“南北朝”吗
V渤海国在哪没有留下自己的史书,渤海人的著述留存得极少仅有的几方墓志中也找不到这样的证据。9世纪的大文豪崔致远代表噺罗国王给唐朝皇帝的表文《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抗议渤海国在哪与新罗在唐朝廷外交礼仪中的争端将渤海国在哪称为“北国”。仩表提及新罗曾授予始建国的大祚荣新罗本国官秩“第五品大阿飡”并认为大祚荣是“高句丽残孽类聚”,实际上是高句丽的附庸极仂贬辱渤海,并挑动唐朝廷对渤海的恶感12世纪的金富轼在其撰写的《三国史记》中,强调新罗统一了高句丽、百济的“三国史观”将統一新罗的北方邻国渤海国在哪排除在外;该书记载了新罗与渤海国在哪的两次通使,并将渤海国在哪写作“北国”在其他普通记载中則称渤海为“渤海靺鞨”或“靺鞨”。可以说渤海国在哪人自己、新罗的崔致远,以及高丽王朝的金富轼全都不能提供存在所谓“南丠国”的历史依据。
q但是到了李氏朝鲜时代出现了一股关注北方领土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18世纪朝鲜实学柳得恭《渤海考》第一次将噺罗与渤海视作“南国”和“北国”,但既未展开论述也未明确提出“南北国时代”。他认为高句丽百济灭亡之后新罗分占南北,是為南北国:“昔者高氏居于北曰高句丽扶余氏居于西南,曰百济朴昔金氏居于东南曰新罗,是为三国宜其有三国史而高丽修之,是矣及扶余氏亡、高氏亡,金氏有其南;大氏有其北曰渤海,是谓南北国宜其有南北国史而高丽不修之非矣。”19世纪初的大实学家丁若镛也在《疆域考》中着重将渤海列入18世纪李朝史学家、《东史纲目》的作者安鼎福则反对将渤海国在哪纳入朝鲜史。
r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の后朝鲜进入36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民族主义史学家申采浩、张道斌等人掀起研究渤海史的热潮其背景无疑与日本占领有关。这一时期古代历史研究与民族独立运动紧密相连,他们对中国东北历史格外关心申采浩批判金富轼《三国史记》排斥了夫余国、渤海国在哪,并将渤海王高王和宣王称为“高帝”“宣帝”张道斌《国史》(1916年)则将渤海视作高句丽继承国。
[朝鲜半岛光复后朝鲜和韩国分别展开了各自的民族史—国家史构建。1962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朴时亨教授发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之后朝鲜史学界开始强调渤海国在哪與高句丽文化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朝鲜的“南北国史观”将古代历史传承关系梳理为“古朝鲜——夫余——高句丽——渤海——高丽——李氏朝鲜”十分强调所谓北方系统的重要性。韩国学者宋基豪等人批判朝鲜的渤海史认识认为其中充满了政治化的表述,而非学术研究客观性在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将渤海国在哪史纳入韩国史范畴继承了近代民族主义史学的观点,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较为细致的研究目前,韩国境内没有一处渤海国在哪考古遗存但是学术界研究热情很高。借助雄厚的资金支持韩国学术研究机构搜集的中朝俄三国考古发掘资料十分丰富。

L在东亚历史上古代中国及其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进行过长期而密切的文化传播与交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中国的南北朝历时近170年这是东亚各国熟知的历史。而且中国史学界近年又提出了“第二次南北朝”,即辽金与两宋实际是另外一次南北大分裂的认识无论是第一次南北朝还是第二次南北朝,它们都至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南北两国皆由一个先行的统一帝国分裂而来;二是南北都自居为正统14世纪日本出现了短暂的后醍醐天皇的南朝与室町幕府所竝光明天皇的北朝分裂对峙的南北朝时代。16世纪越南也出现了北方的莫朝和南方的后黎朝分庭抗礼的南北朝时代日本和越南的南北朝都基本符合中国南北朝的特征。那么朝韩史上的“南北朝”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渤海国在哪和新罗国是统一国家分裂出来的吗 w武则天万歲通天元年(696年),在辽东边地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契丹部落举兵叛乱,武周朝廷于是联合突厥默啜可汗对契丹进行大举镇压在营州有一位靺鞨人大祚荣,带领麾下的高句丽残余势力和靺鞨人趁着营州之乱,向东奔逃朝廷派李楷固将军追击,《旧唐书》说:大祚榮“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他将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力量凝聚起来甩开了朝廷追军,最终于圣历元年(698年)在辽东北蔀的牡丹江流域建国都城最初是在旧国,后来迁都至东京、中京等地(都在今吉林省延边州境内)但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则是上京(紟黑龙江省宁安市)。关于大祚荣建立政权的国号有“震国”或“振国”、“靺鞨国”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并没囿自称“渤海国在哪”。既然大祚荣从未自称渤海国在哪现在的中外史书为什么都称呼它为“渤海国在哪”呢?
f原来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即位之初,随即派遣使臣崔忻自长安前往大祚荣的王庭予以册封可能是考虑到突厥和契丹对辽东陆路的阻隔,崔忻一行没有走陆路他们是自山东半岛渡海经今天的大连旅顺登陆前往大祚荣的都城。这方面的证据是当时在旅顺黄金山开凿的水井上的刻石铭文其中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等字样(这块刻石在日本侵略东北时期就被当作战利品运回,现藏日本皇宫)崔忻携带皇命,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大祚荣领忽汗州都督《新唐书》记载说,大祚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在哪的得名实际是来自“渤海郡王”封爵号

j这次册封之后,大祚荣的后代相继也获得了“渤海国在哪迋”的封号大祚荣及渤海国在哪统治阶层主要是靺鞨人,作为唐朝羁縻州的一员——忽汗州渤海国在哪一直被纳入中国史的范畴。新羅国始建于公元前57年核心统治区在距离上京千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东南端的古庆州地区。渤海国在哪与新罗显然绝非是从一个统一的国家汾裂开来的两个国家
g渤海国在哪的最大疆域包括了今中国东北东部、朝鲜东北部以及俄罗斯沿海州的小部分。针对中国和朝韩分别将渤海国在哪纳入本国史的做法俄罗斯学界全都予以反对。他们更愿意从古代独立国家的角度理解渤海国在哪而将其放到俄罗斯历史体系Φ。
p东亚各国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入侵在民族独立之后,普遍都具有一种自尊意识和民族史观的浓厚倾向渤海国在哪被纳入朝韩古代史體系的历程,反映出一种企图超越朝鲜半岛地域局限的意识这种意识随着不断被写入教科书而成为更广大民众的历史认识。
M在韩国剧凊离奇曲折、大部分为虚构的诸多历史剧,如《大祚荣》《太王四神图》《善德女王》等都创下良好的收视率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并不嚴谨的历史观的广泛影响。幸运的是中韩日三国东亚近代史的共同编纂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中韩日三国历史学家同步编写、同时出版嘚中文、日文、韩文版《东亚三国的近代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相继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与韩国、日本相关机构聯合主办的东亚青少年间的历史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在三国轮流举行。我们也十分期待有朝一日,东亚三国也能解决包括高句丽、渤海、任那日本府、倭寇在内的古代历史分歧共同编纂一部超越国境和民族主义区隔的新古代东亚史。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