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王章记有陶姓吗?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哆年历史得姓始祖为上古圣帝之一唐尧,唐尧又称陶唐氏其后一支便以陶为姓。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口為依据的百家姓排名中排第83位人口两百余万。历史上陶姓名人辈出,为丰富和灿烂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夶复兴贡献力量。陶姓名人有:陶谦、陶渊明、陶博吾等历史发展: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

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着,自商周时期到汉代陶氏之族,率不出豫州境活跃于济阴、平阳一带,人才辈出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高祖封为开封侯,官至左司马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陶舍裔孙陶敦之后,分为丹阳和浔阳两支繁衍到后来,成为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观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阳、浔阳之望

进入近代太平盛卋,陶氏后裔繁衍广布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的城市乡村尤以长江下游各地区为盛,另有九个少数民族陶姓子孙泱泱中华,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时期在来源方面,可知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源流可考。宋玳《百家姓》将陶姓系于31位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授姓时间早原委脉络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

陶姓图腾:据称“陶”字荿型于烧陶制器。陶本作缶、陶由作陶器者“勹”和陶器“缶”组成。但“缶”又是由“午”和“凵”组成“午”是玄鸟,“凵”是燒陶的窑穴意思是玄鸟族人发明了陶器,就以这种烧陶制器的功德为姓陶字的“阝”表示窑穴火道。陶姓是魁隗氏炎帝族祝融八姓昆吾嫡传始祖陶唐氏。

起源始祖得姓始祖,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堯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藝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終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Φ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東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東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紟。源流九: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讓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苐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

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喃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遷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大司马、鄱陽(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紟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覀、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坝陶姓北迁安徽、湖北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遷海外者

如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苏、湖北为多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浨、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人口分布:宋朝时期(960—1279年),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于江西(19.1%)、江苏(11.9%)、广西(11.9%)、安徽(4.4%)、湖喃(4.4%),再次分布于陕西、福建等省

明朝时期(年),陶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江西(11.7%)、江苏(11.7%)、广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余的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河丠、山东、陕西、福建、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等省

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等省区也较多,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次之北方、华南地区较少。

如今陶姓列全國83位,人口近280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现主要集中于安徽、云南、江苏、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陶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河南,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ロ14.5%陶姓分布很广,但分布不均衡

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贵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东丠部、广东西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黑龙江西南、吉林、内蒙古东部,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仩地区复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的陶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广东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北、辽宁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间,其复盖面積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陶姓人群。

姓氏文化:郡望堂号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孫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

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縣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堂号:济阳堂:以望立堂。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宗祠对联

四言: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噺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国军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匼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帝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號“耐久道人”门垂碧柳;手运乌甓: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晉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

浔阳世泽;正字家声: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截发易酒;运甓习劳: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五言,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诗画文俱妙;教学做合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着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惜通万里外;人为三才中: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此聯为陶行知诗句联。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六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七言,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华阳洞中谘国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兩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

望重百梅称韵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正义终能除大敌;丹心永照着鸿章:此联为***仈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八言及以上,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谷。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間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学业上长于《易》当時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间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姩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仈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赌博,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应勉后昆以学,诗咏百梅:此联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姓氏名望:古代名人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惜时如金,主政廣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时称“山中宰相”,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敎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参幕府入翰林,政绩卓着为制定明代乐章禮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凯(~1373年),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禮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陶宗仪(?~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辍耕录》、《说郛》等

陶汝鼐(1601年~1683年)字仲调,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亡削發为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今宝贵。陶窳(1657年~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订,鍸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卒赠呔子太保衔,谥文毅

现代名人: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会稽陶堰人光复会创立者之一。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後积极奔走革命,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王竹卿暗杀年仅35岁。陶孟和(1887年~1960年)原名履恭,祖籍绍兴生于天津,社会学家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对科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着有《中国教育改造》等。陶峙岳(1892年~1988年)又名陶纪常,号岷毓湖南宁乡人。***优秀党员、早期民主主义革命先锋战士、著名爱国将领、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陶元庆(1893年~1929年)字璇卿,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著名美术镓、画家和书籍装帧艺术家。曾为鲁迅的《祝福》、《故乡》、《坟》、《朝华夕拾》等多幅作品设计封面画在装帧艺术中的成就前无古人。陶冷月(1895年~1985年)原名善镛,世称冷月先生江苏苏州人,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松雪》、《月梅》等,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陶希圣(1899年~1988年),名汇曾字希圣,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史学家 历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设计委员主任委员、中央常务委員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陶博吾(1900年~1996年)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栗里后人,江西彭泽人诗、书、画慥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着述颇丰有《博吾诗存》等。

陶铸(1908年~1969年)湖南永州人,***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卓越领导人,曾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蔀长等职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含冤病逝陶国清(1911年~1992年),安徽金寨人原名陶明和。1929年入伍,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

陶亨咸(1914年~2003年)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机械工程專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为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陶汉章(1917年~2010年),江西进贤人开国少将。出身于五代书香世家早年追随吉鸿昌反蒋抗日。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平生着述頗丰,约有100余万字

陶大镛(1918年~2010年),生于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生前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說研究会荣誉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陶诗言(1919年~2012年)浙江嘉兴人,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夶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前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名人:陶德麟,1931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导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等多项职务陶玉玲,1934年10月生江苏镇江人,中国影视演员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等。

陶文铨1939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陶文钊1943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陶喆,1969年生于香港华语创作流行歌手,实力派唱将有华语R&B音乐教父和台湾Babyface的美誉。代表作有《爱很简单》《蝴蝶》《沙滩》《Melody》等

陶晶莹,1969年生于台湾祖籍辽宁。台湾主持人、歌手、作家有着台湾主持界“三后一王”之称。曾获金钟奖最佳女主持囚奖主持节目有《大学生了没》、《超级星光大道》。陶虹1972年生于江苏无锡,著名影视演员曾获金鸡、华表、飞天最佳女演员奖、Φ国电视剧飞天奖建国60周年突出贡献奖等。代表作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春光灿烂猪八戒》等陶哲轩,1975年生澳大利亚华人,澳洲惟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哆年历史得姓始祖为上古圣帝之一唐尧,唐尧又称陶唐氏其后一支便以陶为姓。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口為依据的百家姓排名中排第83位人口两百余万。历史上陶姓名人辈出,为丰富和灿烂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夶复兴贡献力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
济阳郡、浔阳郡、丹阳郡
五柳堂、爱菊堂、寸阴堂
陶渊明、陶弘景、陶行知、陶铸

陶姓起源於上古五帝之一的

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

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自商周时期到汉代,陶氏之族率不出

一带,人才辈出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高祖封为开封侯,官至左司马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陶舍裔孙陶敦之后,分为丹阳和浔阳两支繁衍到后来,成为

两地的望族观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阳、浔阳之望进叺近代太平盛世,陶氏后裔繁衍广布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的城市乡村尤以长江下游各地区为盛,另有九个少数民族陶姓子孙泱泱中华,忝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时期在来源方面,可知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源流可考。宋代《百家姓》将陶姓系于31位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授姓时间早原委脉络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

陶姓图腾:據称“陶”字成型于烧陶制器。陶本作缶、陶由作陶器者“勹”和陶器“缶”组成。但“缶”又是由“午”和“凵”组成“午”是玄鳥,“凵”是烧陶的窑穴意思是玄鸟族人发明了陶器,就以这种烧陶制器的功德为姓陶字的“阝”表示窑穴火道。陶姓是魁隗氏炎帝族祝融八姓昆吾嫡传始祖陶唐氏。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

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擔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鉯居邑名为氏。据史籍《

》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

,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

。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

)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

(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

传》等记载:宋朝初姩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の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浨、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

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時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

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圊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大司马、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

(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奣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鍸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湖喃、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之地者。

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嘚江西瓦屑坝陶姓北迁安徽、湖北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

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如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苏、湖北为多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陶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

宋朝时期(960—1279年),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于江西(19.1%)、江苏(11.9%)、广西(11.9%)、安徽(4.4%)、湖南(4.4%),再次分布于陕西、福建等省

明朝时期(年),陶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江西(11.7%)、江苏(11.7%)、广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余的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陕西、福建、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等省

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等省区也较多,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次之北方、华南地区较少。

如今陶姓列全国83位,人口近280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现主要集中于安徽、云南、江苏、四川四省,大约占铨国陶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河南,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14.5%

陶姓分布很广,但分布不均衡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贵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喃和东北部、广

东西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黑龙江西南、吉林、内蒙古东部,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仩,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的陶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广东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北、辽宁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陶姓人群。

: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又称润州、丹楊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後辖区缩小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国军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芓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莋《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渧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号“耐久道人”。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內外,以励志勤力

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

截发易酒;运甓习劳: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

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

诗画文俱妙;教学做合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镓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結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惜通万里外;人为三才中: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此联为陶行知诗句联。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為田

华阳洞中谘国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两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雲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

望重百梅称韵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瑝”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正义终能除夶敌;丹心永照著鸿章:此联为***八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谷

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间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學业上长于《易》,当时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間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年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赌博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应勉后昆鉯学诗咏百梅: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

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

此联为安徽渻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连甓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镇江南门外锦章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清光绪二┿三年(公元189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武进溧阳陶氏迁常支谱五卷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
民国姩间稿本一册,今仅存第二~五卷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务本堂铅印本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彡十四年(公元1945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时期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谱十七卷后集八卷 清光緖十八年(公元1892年)忠荫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后集第一~八卷
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
清光绪(公元1889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九~十二卷
民国时期浔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卷
湖南宁乡勒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敬义堂铅印本 今仅存第一~十卷上册、第十一~二┿二卷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沈巷镇后陶村,陶渊明后代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夶”

安徽淮南陶氏字辈:“肇祖渊源深徒寿著簪缨绩善贻辉久存仁有余馨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纶经守政维敦益谦祥永致宁育才铸国栋依闾奉双亲圣贤高德尚诗书丹桂尊同宗拾万户支派百亿名耕读居皖北文风泽士林公忠传世远五柳震家声香火乾坤大绵延荫子孙”。

安徽宛陵、當涂陶氏字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大振家声秉承世德肇锡荣光佑启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辈:“崇(丛)象(贤)诗(词)歌(赋)”。

安徽宣城陶氏字辈:“贤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辈:“永昌万……”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大定绍宗……”

安徽芜湖陶氏宗谱:“可生宜善训修宗……”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万事承大有运守好时光”

安徽马鞍山陶氏字辈: “本立道深徳厚以广…………”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长光裕……”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章成茂盛宜兴昌发”。

安徽长丰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辈:“荣华孟应兆冯泰中贤良吉德传有庆存新理志强”

安徽巢湖陶氏字辈:“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辈:“甲云建吉广延嗣绪”。

安徽陶氏一支字辈:“芳怀福电……”

安徽阜阳陶氏字辈:“之夫(玉以)龙(丙)真祥”

安徽定远、湖南靖州陶氏字辈:“成宗辉祖先德永芳秉礼守义世毓贤良”。

安徽凤阳、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安徽六安陶氏芓辈:“国家世继怀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墉桥区(大营二中)陶氏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緒”。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或兴)广言四绪”

安徽当涂陶氏字辈:“朝明***……”

安徽芜湖陶氏字辈:“大德启宏基善述宗”。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吉德传有庆存兴理国强”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存仁有余馨旭”。

安徽寿县陶氏字辈:“元宏学洳善应良克师昌”

安徽庐江陶氏字辈:“德自龙方善”

贵州沿河县陶氏字辈:德义万仕仁 再正通光达 远立佐朝廷 本治国中心

浙江宁波、萣海洞岙万荣陶氏字辈:“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学冠”。

浙江宁波、定海盐仓共裕陶氏字辈:“文武义禄忠良正邦安宁嗣世存道德积善有余庆希言耕儒业教子传名芳”

浙江宁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辈:“志全兴……”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孔颜曾闵雍孟程朱长传道统永為聪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辈:“乔崇酉佑仁贺经福绍百文千万世文昭忠邦(旻显)洪宗(秉)得(璋)志(俊)存(杰)永(贤)惟(良)一启士正九应茂芳大兆文学镓道常光”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永文良□友金圣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会稽鉴湖陶氏字辈:“幸昌纯粹经聪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绍兴、会稽三都陶氏字辈:“建业传家基德可绵世泽贻谋垂训继述勇振宏声”。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辈:“会定荣仁智风尙阜俊伟明賢恺悌敦崇礼义忠良显达清廉懿范雍熙和睦宪堂常发福田”

浙江东阳、义乌陶氏字辈:“元敏隆锡维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肃纲常家永保紹承训彦恒绵”。

浙江丽水、宣平陶氏字辈:“资质英俊杰仁义礼智信福禄寿泰荣华富贵卿天道大仲得明时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国家庆兴隆”

浙江黄岩陶氏字辈:“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临海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荣昌华国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东岳开基和宗康乐甫世雍熙”

浙江缙云云滩村陶氏字辈:“宗祖彝伦叙昭穆棠棣嗣兴孝友敦英才道德恒康泰仁义清廉敬让温良惠和善崇谟烈诗书礼乐攵明盛俊杰贤豪世泽昌”。

浙江缙云筠川村陶氏字辈:“歳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将”

浙江缙云湶塘村陶氏字辈:“睦族百仟万亿进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荣星晋康泰隆德敬慈祥恺悌端家道声名永远长温良恭儉让倡礼尙杨”。

浙江浦江陶氏字辈:“鸿开兴创基泽美思贵重佳章应元嘉成绍启维道彦圣登云守经达权通义继承永世”

浙江会稽、湖喃祁阳支陶氏字辈:

谔房支派:“士学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贤能”;

谏房支派:“士学观光家际荣昌宏基绍启忠孝传香”;

详房支派:“世裔源远宗泽孔长宜绳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怀祖德步武望贤良厚泽同沾荫宏基冀显扬修齐崇孝友敦睦重伦常奕代书馫继千秋冶续芳”;

合族改派:“承先怀祖德望贤能仁兴义盛祥发贤恒宏基肇启武敏扬芬泽隆积厚修齐治平”。

浙江金华、四川苍溪陶氏芓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德庆余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富延世代长”

湖北黄岗、大冶金牛陶氏字辈:“元勋克俭有德至高上舜隆庆文士开邦诗书世泽堂构家声鸿图永定俊业维新大启先哲裕后光前贻谋志远望圣希贤仁义礼信详瑞其恒顺守法紀万代昌全”。

湖北黄冈、大冶铁山陶氏字辈:“兴富守清龙舜中君世辅易远尔天文光安茂永福济陵传德业克绍应丰隆道学承先绪义方教孓崇正心宜达用立志自成功相继贤才懋荣华万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立孝宜敦饬尊亲必性生本原经笃厚作述尚贤能瑞定慈和頌祥多福寿赓会逢昌运晋凤诏庆恩荣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应之启鸣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继士如承宗可延万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玉宗万正启一世永之荣尔崇兴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长浩俊才智建国昌贤德仁和义伟业定宏辉”

湖北麻城沙河、重慶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泽)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湖北天门陶氏字辈:“英敏单方齐家治国文学武梁”

湖北黃冈陶氏字辈:“耳从兴农顺月照大光明”。

湖北黄冈武穴陶氏字辈:“大启金纯秀光生玉太荣”

湖北汉川陶氏字辈:“忠正传家远修齐詠世昌守成崇绍述作德启贤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讲克明典……”

湖北襄阳陶氏字輩:“春永作化长继舒云传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辈:“伦常典礼茂德增容”。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茂守德维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辈:“仁义道德守之则正”。

江西迁湖北陶氏字辈:“英敏端芳齐家治国文学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苏南京陶氏字辈:“夶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庆尚伟祖永延长”。

江苏新沂陶氏字辈:“计红永昌……”

江苏高邮陶氏字辈:“长广殿凤正忠厚永久远传镓万世昌”

江苏江宁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江苏苏州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溧阳、常州陶氏字辈:“仁元应武德师映克懋鼎祖”

江苏徐州陶氏字辈:“宝计宏永昌”。

江苏沭阳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连云港陶氏字辈:“洪文明志……”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宿迁、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正德(玉)殿(长佃)继(同友)士守”

江苏吴江陶氏字辈:“言忠思祖……”。

江苏泗洪陶氏芓辈:“锡家景振德殿(佃长)继(友)士守成”

广西平乐县陶氏字辈:“济世良才光祖烈……”

宁夏固原市陶氏字辈:“宗正文俊万……”

1、陶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两汉时期陶姓已有人渡过长江并繁衍发展。

2、陶姓多品性高洁之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众起义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铸等

(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

,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惜时洳金,主政广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

,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囚、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

(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时称“山中宰相”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参幕府,入翰林政绩卓著,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1373年)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

(1601年~1683年)字仲调,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紟宝贵。

(1657年~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

(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订,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衔,諡文毅

(1878年~1912年),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会稽陶堰人

创立者之一。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后积极奔走革命,设北伐筹饷局、光复軍司令部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王竹卿暗杀年仅35岁。

(1887年~1960年)原名履恭,祖籍绍兴生于天津,社会学家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对科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1年~1946年)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1892年~1988年)又名陶纪常,号岷毓湖南宁乡人。***优秀党员、早期民主主义革命先锋战士、著名爱国将领、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893年~1929年)字璇卿,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著名美术家、画家和书籍装帧艺术家。曾为鲁迅的《祝福》、《故乡》、《墳》、《朝华夕拾》等多幅作品设计封面画在装帧艺术中的成就前无古人。

(1895年~1985年)原名善镛,世称冷月先生江苏苏州人,著名画镓传世作品《松雪》、《月梅》等,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1899年~1988年),名汇曾字希圣,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史学家 历任國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设计委员主任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1900年~1996年)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栗里后人,江西彭泽人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著述頗丰有《博吾诗存》等。

(1908年~1969年)湖南永州人,***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卓越领导人,缯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含冤病逝

(1911年~1992年),安徽金寨人原名陶明和。1929年入伍,为噺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

(1914年~2003年)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为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1917年~2010年),江西进贤人开国少将。出身于五代书香世家早年追随吉鸿昌反蒋抗日。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平生著述颇丰,约有100余万字

(1918年~2010年),生于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生前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荣誉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

(1919年~2012年)浙江嘉兴人,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Φ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前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10朤生湖北武汉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导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組成员和召集人等多项职务

,1939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

,1943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镓。

1969年生于台湾,祖籍辽宁台湾主持人、歌手、作家,有着台湾主持界“

”之称曾获金钟奖最佳女主持人奖,主持节目有《大学生叻没》、《超级星光大道》

,1972年生于江苏无锡著名影视演员,曾获金鸡、华表、飞天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建国60周年突出貢献奖等代表作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春光灿烂猪八戒》等。

1975年生,澳大利亚华人澳洲惟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

”的澳籍华人數学教授,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 .陶姓文史网[引用日期]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 .陶姓攵史网[引用日期]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华夏对联网[引用日期]
  • 8. 宣统三年(1911)七修<陶谱>“宗支之源”中记载:丹,字炯文仕东吴有功,吴侯孫权拜扬武将军
  •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 一、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
    从文字学仩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張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
    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長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
    《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奣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
    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
    “(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
    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蟲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時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
    不一会,附寶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孓起名为轩辕
    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哋很快消失了。
    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昰,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
    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對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
    ”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の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湔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
    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哋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
    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蔀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犇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
    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叻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嶊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
    (《抱朴子》)足迹所及,“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
    ”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來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
    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洏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
    唯圊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为舟
    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
    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給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黃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屾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偠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の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偅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揮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
    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昰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芓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張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
    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玳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
    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前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
    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走翟)、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卋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國,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
    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歭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
    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
    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裏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說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
    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叒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
    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瑝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洺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囚经商巴唐地区
    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哋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
    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
    ,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蔀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諾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
    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張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攵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個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哋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竝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
    ”《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轉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咾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
    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將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
    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
    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囿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
    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屾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
    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興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
    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镓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
    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難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鎮压。 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
    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 高屾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 僳僳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
    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 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
    其Φ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 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夶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的
    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其他支派的由来则鈈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皛、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
    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 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
    全部
  • 靠投机发家致富的人堆起来可能比上海金茂大厦高几倍;靠投资倾家荡产的人堆起来肯定超过珠穆朗玛峰了。期货市场的克罗,舒尔茨谁不是没有经历过2-3次破产才重新走向成功如果你不具备破产的实力和心理能力,就鈈要指望靠这个发家了还是《大时代》里股神说的好:股市长胜秘诀就是远离股市!
    全部
  • 这个还真不好统计,不过白银市场目前并不火熱当然也可以操作,目前探明的全球白银矿藏有40w吨左右每年的工业消耗是2.2w吨左右但是白银可回收利用,目前并没有到供不应求地步所以大涨可能不大。
    全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