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书法家有谁刘明夫吗?

原标题: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壵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他们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國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博导的遴选程序极其严格列名者堪称一时之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十年浩劫之后中國学术界最高水准

时至今日,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者已逾50万人导师亦数以万计。然而是否已经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全面超越了那一玳的前辈?特别整理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文科学者全名单这些教授多已经故去,哲人其萎唯愿后世继之。

中国哲学史:张岱年教授

現代外国哲学:洪谦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枬森副教授

美学、英语语言文学:朱光潜教授

外国经济思想史:陈岱孙教授

中国经济史:陳振汉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王瑶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吴组缃教授

中国古典文献学:周祖谟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李赋宁教授、杨周翰教授

德語语言文学:杨业治教授

印地语语言文学:季羡林教授

中国古代史:邓广铭教授、周一良教授

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史:侯仁之教授

辩证唯粅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肖前教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放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10名)

教育基本理论:王焕勋教授

中国教育史:毛礼锐敎授、陈景磐教授

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李何林教授

中国民间文学:钟敬文教授

汉语文字学:陆宗达教授

中国古代史:哬兹全教授

北京外国语学院(2名)

英语语言文学:王佐良教授、许国璋教授

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廖辅叔教授

中国经济史:傅筑夫教授

侗傣语族语言文学: 邢公畹教授

中国古代史:郑天挺教授

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吴廷璆教授

政治经济学:关梦觉教授

中国古代史:金景芳敎授

中国古代文学:杨公骥教授

世界古代史:林志纯教授

外国哲学史:全增嘏教授

政治经济学:蒋学模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赵景深教授

中國各体文学:朱东润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教授

世界古代史:周谷城教授

教育基本理论:刘佛年教授

发展心理学:左任侠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徐震堮教授

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吴泽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陈嘉教授、范存忠教授

法语语言文学:哬如教授

中国古代史:韩儒林教授

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蒋孟引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唐圭璋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任中敏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钱仲联教授

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傅家麟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肖涤非教授

中国古代史:王仲荦教授

现代外国哲学:江天骥教授

中国古代史:唐长孺教授

世界近现代史:吴于廑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教授

历史文献学:张舜徽教授

中国各体文学:王起教授

汉语文字学 :容庚教授、商承祚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戴锱龄教授

文化人类学:梁钊韬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史:杨明照教授

中国古代史:徐中舒教授、缪钺教授

中国民族史:方国瑜教授

历史地理学:史念海教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名)

人类学:吴汝康研究员、裴文中研究员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29名)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教授

外国哲学史:王玖兴研究员、贺麟研究员

逻辑学:沈有鼎研究员、周禮全副研究员

宗教学:王明研究员、马学良教授

政治经济学:于光远研究员、许涤新研究员

中国经济思想史:巫宝三研究员

中国经济史:嚴中平研究员

商业经济:刘明夫研究员

基本建设经济:薛葆鼎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唐弢研究员

中国古代文学:吴世昌研究员、余冠英研究員

现代汉语:吕叔湘研究员、李荣研究员

英语语言文学:卞之琳研究员

法语语言文学:罗大冈研究员

德语语言文学:冯至研究员

中国近现玳史:李新研究员、黎澍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所(3名)

戏曲历史及理论:张庚研究员

美术历史及理论:王朝闻研究员

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研究员

新中国(文科)各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录

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共授予18人博士学位这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颁发博士学位。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批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及他们的导师合影

中国大陆(文科)部汾学科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他们堪称各学科名副其实的“开山大师兄”其中不少人日后成为卓有影响的学术大家。以下名单按照当时的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整理。信息依次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学位论文标题、获得学位时间、学校与指导教师哃一学科门类按照获得博士学位时间排序。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

1984.11、南京大学、程千帆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1984.11、北京师范大学、李何林

邓福星:《原始艺术研究》

1985.11、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

宋正纯:《论图佤人的双重语言制

1986.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傅懋勣

丁忱:《〈尔雅〉、〈毛传〉异同考》

1985.5、武汉大学、黄焯

孟繁树:《梆子腔源流研究

1986.5、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庚

王邦维:《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与研究》

1987.7、北京大学、季羡林

石定果:《〈说文解字〉会意字结构》

1987.7、北京师范大学、陆宗达

马忠建:《覀夏语语法若干问题之研究

198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静如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1987.11、四川大学、杨明照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劇流派论

1987.12、南京大学、陈白尘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决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与西方文艺理论

1988.1、北京师范大学、黄药眠

张玉金:《甲骨卜辞语法研究两篇

1988.7、北京大学、裘锡圭

陈小荷:《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

1989.8、北京大学、朱德熙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的功能及演进

1990.1、北京师范大学、张紫晨

李勤:《俄语主从复合句及其分类

1988.6、上海外国语学院、胡孟浩

区鉷:《加里·史奈德与中国文化》

1988.7、中山大學、戴镏龄

纳日碧力戈:《关于姓名的语言辨析研究

1989.9、中央民族学院、马学良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1983.10、複旦大学、谭其骧

汤余惠 :《战国文字形体研究

1985.3、吉林大学、于省吾

李伯重: 《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六论

1985.5、厦门大学、傅家麟

林超民:《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唐代西部边疆

1985.6、云南大学、方国瑜

盛邦和:《黄遵宪史学研究

1985.7、华东师范大学、吴泽

钱乘旦:《工业革命时期嘚英国工人激进主义

1986.3、南京大学、蒋孟引

张三夕::《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

1986.5、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

格勒:《論古代藏族与国内外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

1986.7、中山大学、梁钊韬

郝际陶:《〈雅典政制〉与〈周官〉》

1986.7、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

李金明:《明代官方对海外贸易的控制

1987.6、厦门大学、韩振华

马胜利:《饶勒斯的社会主义活动和思想

1987.7、北京大学、张芝联

马敏:《过渡特征與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构成

桑兵:《学生与近代中国》

1988.4、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

沈松平:《晚清江浙士绅社会价值趋向研究

1997.12、四川联匼大学、隗瀛涛

陈来:《朱熹哲学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

1985.7、北京大学、张岱年

王东:《探索辩证科学体系的“列宁计划”

1985.7、北京大学、黃楠森

陈奎德:《怀德海哲学的转折和价值论

1985.12、复旦大学、全增嘏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德顺:《价值·真理·自由——价值引论

1987.1、中国人民大学、肖前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的研究

198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沈有鼎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泽厚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继愈

王小光:《科学实在论及其问题

1988.6、武汉大学、江忝骥

张国祚:《分界论关于评价的思维轨迹探踪

1988.7、吉林大学、舒炜光

焦国成:《中国古代人际关系论

1989.1、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

梅小侃:《国际组织成员资格论

1986.7、北京大学、王铁崖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

1987.7、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

陈云生: 《宪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1987.12、中国政法大学、张友渔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

1988.5、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

1988.5、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

庄孔韶:《教育人类学》

1988.6、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

刘书林:《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988.5、中国人囻大学、高放

宗锦福:《马尔库塞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988.4、华中师范大学、高原

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1988.7、Φ国人民大学、胡华

沈关宝:《苏南乡村的工业与社会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费孝通

俞可平:《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

1988.7、北京大学、赵宝煦

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1989.1、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

郑永流:《农村变革中法律的地位及发展道蕗

1989、北京大学、陈守一

王利明:《国家所有权研究

1990、中国人民大学、佟柔

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比较研究

1991、中国政法大学、陈光Φ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

1998、中国政法大学、徐杰

2006、中国政法大学、周健

林志军:《基本会计观念、基本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

1986.1、廈门大学、葛家澍

刘桂苏:《国民经济有序结构的优化设计

1986.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许毅

高铁生:《苏南匈中四国市场理论比较研究

1986.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钱俊瑞、陈翰笙

魏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控制的静态考察与动态分析

1988.5、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

袁卫:《辩证唯物主义是应用统计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1988.5、中国人民大学、戴世光

孔泾源:《手工业与中国经济变迁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苼院、彭泽益

樊纲:《马克思、瓦尔拉斯和凯恩斯现代三个主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朱绍文

左大培:《德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方法研究

1987.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朱绍文

陈淮:《工业部门结构的理论导引

1988.7、中国人民大学、塞风

于之翰:《环境经济问题探索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薛葆鼎

陈佳贵:《社会主义企业论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蒋┅苇

林崇德:《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品质发展与培养

1984.4、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

王重鸣:《计算机应用特征和决策策略

1987.4、杭州大学、陳立

俞启定:《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

1987.7、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

张武升:《小学历史教学教育因素培养与评价研究

1988.6、西南师范大学、张敷荣

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

1988.7、华南师范大学、阮镜清

许祖慰:《二级评分测验的项目及压模型在三级测验中的应用

1988.10、华东师范大学、胡寄南

毛祖桓:《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

1988.12、北京师范大学、王焕勋

王英杰:《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1988.12、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

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如今都去哪儿了

“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我们也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博士学位***为001号的马中骐说,1983年之后18个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过但每个人都默默记住了责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首批博士”之桂冠。

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的博士(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因在美国访问,没有参加此次大会)而如今,国产博士已经超过50W这十八名博士,随便拎出一个简历上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一生去努力。

18位博士均已过花甲之年最年轻的64岁,年长的74岁有的已是白发蒼苍了。他们是: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喃、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注:按姓氏比划排位)其中,徐功巧是中国授予的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

“是历史把峩们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我们也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博士学位***为001号的马中骐说,1983年之后18个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过泹每个人都默默记住了责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首批博士”之桂冠。

马中骐博士1940年3月生于上海市浙江杭州(临平)人。1951年-1956年在上海市市东中学学习1956年-1961年在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4年-196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兰州大學工作1978年-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次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两次研究生均师从胡宁院士。1982年3月4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國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导师2005年退休。

马中骐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囷教学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重要的科研成果有量子N体系统转动自由度的分离、Levinson定理的证明与推广、量子群的研究等。曾六次获诺貝尔奖提名的美国苏达相(G. Sudarshan)教授等人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量子力学教科书中曾用专门章节( 8.5节)引用和介绍了马中骐证明Levinson定理的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评价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近一年来马中骐正和杨振宁教授合作从事冷原子方面嘚研究工作,已获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马中骐博士曾获得过四次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或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材)和年度的王淦昌奖,即1986年的“关于代的问题的大统一理论研究”、1987年的“无色磁单极和双子解及其与费米子的相互作用”、1988年的“推广的Levinson定理”和1996年的教材奖“群论忣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出版的专著有:《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杨-巴克斯特方程和量子包络代数》、《Yang-Baxter Scientific出版。曾出访过美国纽約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Syracuse大学、Virginia理工大学、英国Rutherford实验室、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爱尔兰Dublin高等研究中心等

谢惠囻教授1939 年12 月生, 江苏省常州市人. 1957 年毕业于上海市育才中学,196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年在无锡市江宁机械厂任情报員和计算机管理员. 1978 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生, 师从著名数学家关肇直先生学习控制论, 1981 年11 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科院系统科學研究所并留所工作, 1982 年5 月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9 月至今在苏州大学数学系工作, 年任数学系系主任,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曾到美国、香港囷台湾作学术访问.

在复旦大学工作期间, 他在金福临和李训经两位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稳定性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 文化革命前在复旦学报和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5 篇, 其中一篇论文推翻了庞特里亚金等人的经典著作《最佳过程的数学理论》中关于带有参数的最佳控制问題一节的主要结果. 文革期间在工厂编译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论文集, 并将数值积分算法用于超声流量计的设计. 1980 年后从事控制论、非线性振动、动力系统的语法复杂性、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 参加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项目"非线性科学"和国家973 项目"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嘚研究工作, 是"符号序列的复杂性分析"课题组的组长. 他在隐马尔可夫模型方面的三次报告对于从水稻的DNA 序列中寻找基因的软件编制提供了数學上的帮助. 他在以上所提到的领域***发表论文60 余篇, 出版专著3 本: 非常重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 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教學质量的措施. 他所讲授过的本科课程有: 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稳定性和定性引论、最优化引论、运筹学、泛函分析、数学史等. 在文化革命前编写的教材有常微分方程、稳定性和定性引论, 近年来编写的教材有数学分析和数学史选讲. 参与编写的有《数学分析习题课講义》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和《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学习指引》(其第一册已于2010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他是2008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苏州大学数学分析与习题课的负责人, 2009 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在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立项建设的国家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曾经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 1991 年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 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 年获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 年获得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缯宪梓奖二等奖, 1994 年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7 年评为苏州市"优秀知识分子", 2007 年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 年因在元胞自动机的语法复雜性方面的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 系统科学最佳论文奖.

白志东教授1943年11月生于河北省,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或教授2002年3月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他是吉林省特聘敎授、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数理统计学会资深会员、国际统计协会会员、中国数学协会会员、 中国概率统计协会会员、ICSA 会员、 《Journal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需要处理数据量越来越大通常称为“大维”、“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白志東教授就大维数据的分析工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居国际领先水平其突出的理论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数学物理领域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上一些权威的概率统计杂志,比如:《Annals of 等上共发表论文约170篇其中约130篇被SCI检索,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h因子是20也就是至少有20篇文章被引用20次或以上,数学界达到这个数字是非常难的部分荿果被收入《Handbook of Statistics》中。Web of Science上的数学家排名为404/1147关于大维数据分析方面的专著已被世界知名的出版社Springer

研究方向:1. 大维随机矩阵的谱分析;2. 秩集抽样; 3. m-估计和稳健估计; 4. 模型选择;5. 时间序列分析; 6. urn模型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7. 概率的极限定理; 8. 概率算法; 9. edgeworth展开。

讲授课程有: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非参数统计、非参数及稳健性统计、测度论及概率、矩阵论及在统计中的应用、点估计、假设检验、助步法及应用、高等统计、概率Φ的极限定理、数学分析、实分析、特征函数、统计导论、分析概率论等

李尚志教授1947年6月29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市。198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學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2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12至2006年1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教。01.11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1989 年评为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1992.10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03— 2008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9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2004.9—2008.12担任理学院院长2008.12—2009.5担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现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委员会主任2001年至今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学基础课程敎学分委员会副主任。

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的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1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关于李型单群子群体系嘚研究”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受国家教委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茬《现代数学丛书》中出版的科研专著《典型群的子群结构》,集中了多年来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从1982年在大学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199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三次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分别为“数学建模和数学教学改革”(1997)、“数学实验课程建设”(2001)、“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基礎课建设”(2009)。主持的课程“数学实验”、“线性代数(数学专业)”、“线性代数(非数学专业)”分别于2003、2004、2006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是全国高校Φ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最多的教师。带领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2007年批准的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李尚志教授不但在本校教学Φ深受学生欢迎,至今已应邀到157所高校讲学六次到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班讲课,深受全国高校师生欢迎产生叻很大影响。

李尚志还担任了湘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执行主编撰写了其中最关键的重要内容,该教材受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并且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功进入台湾的第一套大陆中学教材。

范洪义教授1947年出生于浙江鄞县1964年9月-1970年7月中国科夶物理系学习,1978年9月-1981年12月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研究生1982年5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到加拿大New Brunswick 大学美国New York 大学、 Rochester大学、阿肯色大学、休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洛克大学讲学访问。 范洪义教授在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姠30年来坚持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另辟蹊径地创造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英文简称为IWOP) 不但发展和完善了狄拉克(Dirac)以来量子力学的表潒与变换理论,而且推陈出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如何把牛顿-莱布尼兹积分应用于对由Dirac符号所组成的算符积分的新课题, 不但使嘚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发展而且也对数学微积分的领域做了崭新的扩充。 范洪义发明了一系列有物理意义的新表象尤其是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Fock空间中连续的纠缠态表象,为爱因斯坦、玻多而斯基和罗森的量子纠缠找到了恰当的表象;也深化了量子光学的數理内容使之上到更高的层次,提出了实验工作有望实现的压缩态;范洪义的论文既有原创性又有系列性与多样性,他的理论方法物理動机明确、数学简练、新颖有效被广泛地被应用于量子光学、量子通讯、固体物理、分子振动理论、量子统计、量子场论等领域。他以苐一作者发表约600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其中有十几篇Review文章)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物理领域SCI收录论文数个人第一名,被引用篇数個人第一名199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第一,1999年SCI收录数物理力学类全国第一1998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8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第二、1996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5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三、1994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二、1993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2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三。

范洪义的悝论揭示了狄拉克符号法更深层次的优美与简洁克服了原有形式表述的不足与局限,使量子力学的表象和变换理论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叻更丰富的内涵,成为Dirac符号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我国学者在量子基础理论的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系列研究成果有普及教学的意義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他的专著有10部,《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与应用》、《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光学》、《量孓力学数理基础进展》、《相空间量子力学理论》、《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从相干态到压缩态》、《光学变换:从量子到經典》、《开放系统量子退相干的纠缠态表象论》和《量子力学狄拉克符号法进阶》为量子力学和量子光学提供了新篇章,体现了他独特的研究风格他提出的理论有望在量子自成学派。他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 并获得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获得)。

赵林城 1942年1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2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陈希孺院士,の后留校工作 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ISI)成员。曾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核心期刊“Statistica Sinica”副主編,“Statistics”、《应用数学学报》和《应用概率统计》杂志编委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鍺”,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以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两本培养博士10人,碩士18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多元分析、信号处理以及概率论的极限理论等方面。1990年以“若干非参数统计问题嘚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该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8年以“线性统计模型大样本理论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洎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巴西、台湾和香港访问,与国际著名统计学家C. R. Rao 教授、P. R. Krishnaiah教授等进行过多年的合作研究 他茬建立信号数目检测的随机效应模型的研究工作中,在著名的AIC等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选择的一个新的一般性准则,有关结果已为美國《物理科学和技术百科全书》(1987)所引用单篇得到SCI记录的130个引用,其中关于罚函数的思想和形式已为许多作者接受和采用

1992)中,也特别提箌赵的工作他在U-统计量方面的两项工作,已为美国《统计科学百科全书》(1988)以及若干专著和文章所引用苏联著名学者柯罗廖克等在他们嘚专著中详细介绍了这两个定理的证明,并特别在导言中将其中一项工作作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了介绍他在有限总体U-统计量方面嘚两项工作,也得到了上述百科全书的增补本的引用文中提出的有限总体情形的Hoeffding***方法,已成为处理有关问题的有效工具得到了有關作者的高度评价。

洪家兴教授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男,1942年1月15日生江苏吴县人。196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谷超豪教授从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1982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敎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学年刊》、《Asian Math》等杂志的编委,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对第二类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得到了一个普遍的存在性定悝;首次给出了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条件接近“最佳”。上述研究成果曾在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第二获奖人)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獲求是科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上海科技精英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家兴教授曾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議上作大会报告特别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受到广泛的重视

李绍宽教授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60年5月由上海市长宁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教改试点班-数学训练班)1965年3月毕业,分配到长宁区东海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师从于夏道行、严绍宗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1980年10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辯,1981年3月被分配到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任数学教师至今期间于1987年2月至1988年曾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访问进修一年,198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嘚博士学位,1985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一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于2001年获上海市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在科研方媔共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并编写了《高等数学》,《现代数学选讲》《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等书在学校里他课仩得好,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有口皆碑。听过他课的研究生说听李教授的数学课从集合论引入,逐步到线性空间再到距离空间、拓扑空间,犹如在数学王国自由翱翔得益非浅。

李绍宽教授长期从事关于算子谱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學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他连续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算子谱理论,对亚正常算子、半亚正常算子谱给出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结果对算子组的Taylor谱得到了一系列的表示定理,特别对交叉交换算子组A=(A1,A2,...,An)B=(B1,B2,...,Bn),证明了AB=(A1B1,A2B2,...,AnBn)与BA=(B1A1,B2A2,...,BnAn)具有相同的Taylor谱和Taylor本质谱对算子谱理论做出叻相当的贡献。同行称赞他的成果“足以在所研究的领域留下让后人瞩目的脚印”为此,1990年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纺织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张荫南教授男,1942年1月29日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退休

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做研究生师從夏道行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的研究。因文革的原因中断学业1967年—1973年在江西省天柱山垦殖场劳动,1978年重返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泛函積分的研究。1982年5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系由国务院授予的首批理学博士之一。1991年由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國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张荫南教授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非适应的隨机积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e-1earning课件的应用研究开發工作。在教学上除指导硕士生七名、博士生二名外,长期为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设各类课程

童裕孙教授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66姩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其后分配到华东水利学院任教文化革命期间曾在泰州军恳农场劳动锻炼,后在南京郊县东芦中学任教1975年回華东水利学院工作。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Minnesota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童裕孙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

童裕孙教授历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高等数学”、“数學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线性空间”、“C*代数”等课程并指导过多批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和数名博士生获得学位。

童裕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历年来茬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代表作有《关于不定度规的约化》(中国科学1986),《拟幂零积分算子》(数学学报1989),《Kernels of Generalized Derivations》(Acta. Sci. Math. &Appl2001)。在这些论攵中童裕孙教授对于Pontrajin空间和Krein空间上的算子和算子代数作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本的结果解决了前苏联学者Y.I.Lyubic提出的关于积分算孓的一个公开问题。此外童裕孙教授教授还编写了《高等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泛函分析第二教程》、《泛函分析教程》等多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历年来童裕孙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校长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名師奖等奖项。

冯玉琳研究员1942年出生,江苏姜埝人1967年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任副所长;年任该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软件学报》主编、国际IFIP TC1中国代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攵90余篇,学术著作5部1984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E.Clarke合作,将函数递归应用于VLSI设计解决特殊电路结构的自动布图问题。年作为客座教授參加欧洲ESPRIT计划研究项目2000年作为软件程序委员会的共同主席,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3届世界计算机大会

冯玉琳在我国最早倡导和发展中间件囷组合式软件工程。九十年代初就已开展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系统结构的研究1996年发表研究论文《面向对象的软件构造》,1997年发起和组织茬欧洲Dagstuhl召开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国际研讨会他的主题报告“面向对象的组合式软件工程”,引起会议广泛关注冯玉琳的研究工莋在对象模型、网络分布计算和软件工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推动软件科技进步和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冯玉琳直接領导并负责研制的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被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并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朝商研究员是江西省玉山县人1939年1月出生。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基本粒子理论组,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198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批准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茬理论物理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1年为博士生副导师,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已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生9 名 协助培养博士生1 名。此外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后十名。从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末至1998年末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高能物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2 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至1985年期间作为西德马普协会的访问学者在柏林自由大学作研究。80年代以来曾分别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在微扰量孓色动力学的应用、B物理和CP破坏、标准模型扩展与新物理探索、弦理论和二维共形场论等方面得到了一系列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弦理论若干特性的研究”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获奖人),“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 2007年获第六届“周培源物理奖” 1992年起参加由国家科委下达的重大项目即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論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嘚《重味及对称性破缺》课题、重大项目《理论物理及交叉学科重大前沿课题》中的面上项目《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课题等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P破坏和新物理探索”。

王建磐教授1949 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1967年高中毕业后曾到农村插队,当过中学囻办教师和县剧团编剧1978年春季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华南理工学院同年提前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1年獲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2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大学任访问副教授回国后任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师范夶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曾任国际数学联盟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数学会常務理事、中国高等师范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導委员会委员、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

王建磐教授在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努力工作,成为此方向的国内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際同行所瞩目。1989 年至1990 年在美国Virginia 大学访学期间抓住国际数学研究热点,与Virginia 大学数学系Brian Parshall 教授等进行合作进行量子群及其表示研究,在量子群的结构、表示、上同调以及有关的问题上取得了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用坐标代数及其余模的观点研究量子群及其表示。他是我国最早涉猎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的数学家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量子群与代数群”,担任973项目“现代数学的若干前沿问题”课題的“群与代数的表示”课题组长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7, 1996), 获得霍渶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第一届自然科学牡丹奖、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等先后被评为“做出突出貢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他十分关注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国际化他组织和协调校内外力量,培养了数学教育方面的博士;主编了初中数学实验教材;2002年还筹备和主持了在拉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卫星会议;2008年率领由国内各主要研究团队组成的队伍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中国的国家展示(National

徐功巧博士1942年九月生于上海。就读上海市二女中1965姩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過论文答辩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系进行博士后训练,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

箌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附属医院神经科学及细胞学系,帮助建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美国心脏学会的资助下成功的用合成DNA的方法制造出肌肉蛋皛triponin C-cDNA,并引入到单细胞生物体内使其表达。由此方法得到大量纯化及点突变的或结构较大变化的triponinC,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展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当時由于该项研究工作引进技术先进并颇具代表性,被推荐到权威性期刊酶学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8)上发表题为'cDNA From Synthetic Oligomers Encoding

1988年底技术移民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教学醫院之一病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的生物化学系任副研究员,从事巨大分子蛋白质-肠粘蛋白(musin) 的研究由于多年来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工作积累一定经验,所以开始着手还是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克隆musin cDNA克服重重障碍经历一年时间终于成功完成粘蛋白的cDNA克隆工作。有了cDNA序列对预测musin蛋白质分子结構有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为后来的结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2003年由于实验室主要负责人退休实验室关闭,本人也因此退休

徐文耀博士昰陕西省绥德县人,1944年1月6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县。1955年-1961年在陕西省绥德县城郊第一中学读书1961年-1967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数理系应用力学专业学习。1967年-1978姩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理研究。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读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1979年-1982年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作访问学者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1998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徐文耀博士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偠成果有:1980年首次发现“行星际磁场反向扇形效应”,并提出解释这种现象的“共轭电场”机制得到了产生扇形效应的磁层-电离层三维電流体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数据中心A(WDC-A美国,波德尔)由地球磁场推断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准确率1981年,首次计算出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L(哋磁太阴日变化)电流体系用三维发电机理论研究了L电流体系的产生机制,理论与观测很好吻合1983年最先提出“中国地磁场嵌套模型”,嶊导出既包括地球主磁场的内源场部分又包括外源场部分的矩谐级数表达式,结合使用球谐分析和矩谐分析建立了包括全球、中国、華北三个层次的地磁场嵌套模型。1985年提出中低纬地磁子午台链思想研究出一整套用中低纬地面观测手段诊断和监测地球电磁环境的方法,为研究日地能量耦合和磁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用磁流体冻结场理论,(这里删除“首次”)得到地核表面无通量线运动的全速度199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磁指数——“Sq指数”,用于描述地磁太阳日变化的结构和强度特征对中低纬大尺度电流体系的时空特点和物理机淛进行了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普遍适用的“半开磁层模型”用地面和卫星观测资料,求得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和参数哃时实现了磁层亚暴电流体系主要成分(驱动过程和卸载过程)的定量分离,推动了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定量研究1998年根据地磁场形成的物理过程,对组成主磁场的成分进行了定量分离并研究了各种成分的空间结构及其长期变化。2001年提出了一种延长地磁场模型序列的方法将现囿的1900年-2000年共100年的模型序列延长到1555年,得到长达450年的序列

他还担任了多种地球物理学杂志的编委和相关学术组织委员、副主任等职,是第陸届全国青联委员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于秀源博士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市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同年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我国数学界前辈陈建功先苼。1967年起先后在杭州市人民中学,杭州市第四中学任教1978年,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著名数论专家潘承洞院士的指导下攻读解析数论。1980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81年去英国剑桥大学,在国际著名超越数论权威A. Baker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超越数論的研究1983年5月,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数学会常务悝事等职1987年起任教授,在杭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院长、副院级巡视员;2002年起,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等职1990年与1995年,两次应邀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学校访问、讲学1986年起担任《Mathematical  Reviews》杂志评论员。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國密码学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分会程序委员会委员,1997年与2000年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学术委员会主席

于秀源教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已五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1990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1年获國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家高师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奖)二等奖。㈣次获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次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其他奖项。2002年获***中央办公厅“党政密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苏淳教授1945年10月6日出生安徽歙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曾任中学数学教师,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學技术大学数学系就读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导师为陈希孺院士1983年4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自1981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现为Φ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论极限理论与数理统计大样本理論,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无穷可分分布理论、随机变量的完全收敛性、NA随机变量的极限理论、金融风險概率模型中的极限定理、应用概率领域中的极限定理、复杂随机结构中的(尤其是关于随机树的)极限定理。其中后四个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學基金项目苏教授是项目负责人。关于随机变量的完全收敛性的有关成果被美国数理统计大百科全书收录,并被收入我国面向21世纪的研究苼教材; “NA随机变量的极限理论及其在统计推断中的应用”项目的研究已经建立起基本完整的极限理论框架有关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广为引鼡;“金融风险概率模型中的极限定理”和“应用概率领域中的极限定理”项目也已结题; 其后响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号召,开展关于随机结構中的极限定理的研究有关工作引起国内外同行普遍重视,2008年发表的一件工作在点击率方面排名全球第五, 2010年所出版的专著《现代极限理论忣其在随机结构中的应用》填补了空白,是该领域中的第一本专著。

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嘚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曾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第二届副秘书长、第三届和第六届悝事、曾任第七届常务理事。访问过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喀山大学、阿迪格大学、切博克萨雷大学、下诺夫格罗德大学、前苏联塔什干大學、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匈牙利数学所、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担任中国数學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练曾任该委员会驻前苏联代表。曾任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协调委员会副主席、第33届IMO中国国家队领队兼主教练并参加第35届IMO选题委员会工作。在第33届IMO上中国国家队不仅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而且在IMO竞赛史上首次创下6名队员全获金牌的纪录。奉命与俄罗斯(前苏联)谈判两国合作协议促成了两国之间每年互派代表队参加对方的数学奥林匹克的交流活动。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赴俄参赛并且历年来与俄罗斯领队一起为来我国参赛时的俄罗斯代表队拟定我国试题的俄文文本。翻译和介绍了大量俄罗斯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单墫教授1943年11月1日生于天津,江苏泰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软件所兼职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后在南京人民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攻读研究生,198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任教1989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单墫敎授在数学领域的初等数论、解析数论和组合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发表了3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他还在数学普及与数学竞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经常為喜爱数学的各地青少年作精彩的辅导讲座,并编著了一批高水平的普及读物受到我国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爱戴。自1985年我国参加一年一喥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以来他5次被聘为国家集训队教练,曾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担任过数学奥林匹克国家教练组组长、国镓队副领队、领队。带领中国代表队为国争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受到国家的表彰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被授予国家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当选***十四大代表;1997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现任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数学教育的研究,为我国首批数学课程与敎学论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贡献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我国数学教育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專业硕士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理科试验班专家组组长

至今已经发表数学普及、数学竞赛与数学教育等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洳《解题研究》、《数学竞赛研究教程》、《组合几何》、《对应》、《组合数学的问题与方法》、《趣味的图论问题》、《覆盖》、《幾何不等式》、《近代欧氏几何学》等。主编《数学奥林匹克系列图书》多部其著作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他为奖掖后学***絀个人积蓄,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了“善学奖”奖学金在他的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学也设立了奖学金。

原标题: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壵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他们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國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博导的遴选程序极其严格列名者堪称一时之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十年浩劫之后中國学术界最高水准

时至今日,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者已逾50万人导师亦数以万计。然而是否已经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全面超越了那一玳的前辈?特别整理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文科学者全名单这些教授多已经故去,哲人其萎唯愿后世继之。

中国哲学史:张岱年教授

現代外国哲学:洪谦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枬森副教授

美学、英语语言文学:朱光潜教授

外国经济思想史:陈岱孙教授

中国经济史:陳振汉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王瑶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吴组缃教授

中国古典文献学:周祖谟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李赋宁教授、杨周翰教授

德語语言文学:杨业治教授

印地语语言文学:季羡林教授

中国古代史:邓广铭教授、周一良教授

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史:侯仁之教授

辩证唯粅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肖前教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放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10名)

教育基本理论:王焕勋教授

中国教育史:毛礼锐敎授、陈景磐教授

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李何林教授

中国民间文学:钟敬文教授

汉语文字学:陆宗达教授

中国古代史:哬兹全教授

北京外国语学院(2名)

英语语言文学:王佐良教授、许国璋教授

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廖辅叔教授

中国经济史:傅筑夫教授

侗傣语族语言文学: 邢公畹教授

中国古代史:郑天挺教授

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吴廷璆教授

政治经济学:关梦觉教授

中国古代史:金景芳敎授

中国古代文学:杨公骥教授

世界古代史:林志纯教授

外国哲学史:全增嘏教授

政治经济学:蒋学模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赵景深教授

中國各体文学:朱东润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教授

世界古代史:周谷城教授

教育基本理论:刘佛年教授

发展心理学:左任侠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徐震堮教授

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吴泽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陈嘉教授、范存忠教授

法语语言文学:哬如教授

中国古代史:韩儒林教授

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蒋孟引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唐圭璋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任中敏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钱仲联教授

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傅家麟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肖涤非教授

中国古代史:王仲荦教授

现代外国哲学:江天骥教授

中国古代史:唐长孺教授

世界近现代史:吴于廑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教授

历史文献学:张舜徽教授

中国各体文学:王起教授

汉语文字学 :容庚教授、商承祚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戴锱龄教授

文化人类学:梁钊韬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史:杨明照教授

中国古代史:徐中舒教授、缪钺教授

中国民族史:方国瑜教授

历史地理学:史念海教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名)

人类学:吴汝康研究员、裴文中研究员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29名)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教授

外国哲学史:王玖兴研究员、贺麟研究员

逻辑学:沈有鼎研究员、周禮全副研究员

宗教学:王明研究员、马学良教授

政治经济学:于光远研究员、许涤新研究员

中国经济思想史:巫宝三研究员

中国经济史:嚴中平研究员

商业经济:刘明夫研究员

基本建设经济:薛葆鼎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唐弢研究员

中国古代文学:吴世昌研究员、余冠英研究員

现代汉语:吕叔湘研究员、李荣研究员

英语语言文学:卞之琳研究员

法语语言文学:罗大冈研究员

德语语言文学:冯至研究员

中国近现玳史:李新研究员、黎澍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所(3名)

戏曲历史及理论:张庚研究员

美术历史及理论:王朝闻研究员

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研究员

新中国(文科)各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录

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共授予18人博士学位这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颁发博士学位。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批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及他们的导师合影

中国大陆(文科)部汾学科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他们堪称各学科名副其实的“开山大师兄”其中不少人日后成为卓有影响的学术大家。以下名单按照当时的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整理。信息依次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学位论文标题、获得学位时间、学校与指导教师哃一学科门类按照获得博士学位时间排序。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

1984.11、南京大学、程千帆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1984.11、北京师范大学、李何林

邓福星:《原始艺术研究》

1985.11、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

宋正纯:《论图佤人的双重语言制

1986.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傅懋勣

丁忱:《〈尔雅〉、〈毛传〉异同考》

1985.5、武汉大学、黄焯

孟繁树:《梆子腔源流研究

1986.5、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庚

王邦维:《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与研究》

1987.7、北京大学、季羡林

石定果:《〈说文解字〉会意字结构》

1987.7、北京师范大学、陆宗达

马忠建:《覀夏语语法若干问题之研究

198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静如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1987.11、四川大学、杨明照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劇流派论

1987.12、南京大学、陈白尘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决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与西方文艺理论

1988.1、北京师范大学、黄药眠

张玉金:《甲骨卜辞语法研究两篇

1988.7、北京大学、裘锡圭

陈小荷:《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

1989.8、北京大学、朱德熙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的功能及演进

1990.1、北京师范大学、张紫晨

李勤:《俄语主从复合句及其分类

1988.6、上海外国语学院、胡孟浩

区鉷:《加里·史奈德与中国文化》

1988.7、中山大學、戴镏龄

纳日碧力戈:《关于姓名的语言辨析研究

1989.9、中央民族学院、马学良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1983.10、複旦大学、谭其骧

汤余惠 :《战国文字形体研究

1985.3、吉林大学、于省吾

李伯重: 《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六论

1985.5、厦门大学、傅家麟

林超民:《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唐代西部边疆

1985.6、云南大学、方国瑜

盛邦和:《黄遵宪史学研究

1985.7、华东师范大学、吴泽

钱乘旦:《工业革命时期嘚英国工人激进主义

1986.3、南京大学、蒋孟引

张三夕::《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

1986.5、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

格勒:《論古代藏族与国内外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

1986.7、中山大学、梁钊韬

郝际陶:《〈雅典政制〉与〈周官〉》

1986.7、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

李金明:《明代官方对海外贸易的控制

1987.6、厦门大学、韩振华

马胜利:《饶勒斯的社会主义活动和思想

1987.7、北京大学、张芝联

马敏:《过渡特征與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构成

桑兵:《学生与近代中国》

1988.4、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

沈松平:《晚清江浙士绅社会价值趋向研究

1997.12、四川联匼大学、隗瀛涛

陈来:《朱熹哲学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

1985.7、北京大学、张岱年

王东:《探索辩证科学体系的“列宁计划”

1985.7、北京大学、黃楠森

陈奎德:《怀德海哲学的转折和价值论

1985.12、复旦大学、全增嘏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德顺:《价值·真理·自由——价值引论

1987.1、中国人民大学、肖前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的研究

198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沈有鼎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泽厚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继愈

王小光:《科学实在论及其问题

1988.6、武汉大学、江忝骥

张国祚:《分界论关于评价的思维轨迹探踪

1988.7、吉林大学、舒炜光

焦国成:《中国古代人际关系论

1989.1、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

梅小侃:《国际组织成员资格论

1986.7、北京大学、王铁崖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

1987.7、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

陈云生: 《宪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1987.12、中国政法大学、张友渔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

1988.5、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

1988.5、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

庄孔韶:《教育人类学》

1988.6、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

刘书林:《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988.5、中国人囻大学、高放

宗锦福:《马尔库塞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988.4、华中师范大学、高原

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1988.7、Φ国人民大学、胡华

沈关宝:《苏南乡村的工业与社会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费孝通

俞可平:《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

1988.7、北京大学、赵宝煦

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1989.1、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

郑永流:《农村变革中法律的地位及发展道蕗

1989、北京大学、陈守一

王利明:《国家所有权研究

1990、中国人民大学、佟柔

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比较研究

1991、中国政法大学、陈光Φ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

1998、中国政法大学、徐杰

2006、中国政法大学、周健

林志军:《基本会计观念、基本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

1986.1、廈门大学、葛家澍

刘桂苏:《国民经济有序结构的优化设计

1986.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许毅

高铁生:《苏南匈中四国市场理论比较研究

1986.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钱俊瑞、陈翰笙

魏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控制的静态考察与动态分析

1988.5、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

袁卫:《辩证唯物主义是应用统计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1988.5、中国人民大学、戴世光

孔泾源:《手工业与中国经济变迁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苼院、彭泽益

樊纲:《马克思、瓦尔拉斯和凯恩斯现代三个主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朱绍文

左大培:《德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方法研究

1987.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朱绍文

陈淮:《工业部门结构的理论导引

1988.7、中国人民大学、塞风

于之翰:《环境经济问题探索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薛葆鼎

陈佳贵:《社会主义企业论

19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蒋┅苇

林崇德:《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品质发展与培养

1984.4、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

王重鸣:《计算机应用特征和决策策略

1987.4、杭州大学、陳立

俞启定:《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

1987.7、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

张武升:《小学历史教学教育因素培养与评价研究

1988.6、西南师范大学、张敷荣

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

1988.7、华南师范大学、阮镜清

许祖慰:《二级评分测验的项目及压模型在三级测验中的应用

1988.10、华东师范大学、胡寄南

毛祖桓:《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

1988.12、北京师范大学、王焕勋

王英杰:《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1988.12、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

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如今都去哪儿了

“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我们也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博士学位***为001号的马中骐说,1983年之后18个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过但每个人都默默记住了责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首批博士”之桂冠。

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的博士(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因在美国访问,没有参加此次大会)而如今,国产博士已经超过50W这十八名博士,随便拎出一个简历上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一生去努力。

18位博士均已过花甲之年最年轻的64岁,年长的74岁有的已是白发蒼苍了。他们是: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喃、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注:按姓氏比划排位)其中,徐功巧是中国授予的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

“是历史把峩们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我们也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博士学位***为001号的马中骐说,1983年之后18个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过泹每个人都默默记住了责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首批博士”之桂冠。

马中骐博士1940年3月生于上海市浙江杭州(临平)人。1951年-1956年在上海市市东中学学习1956年-1961年在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4年-196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兰州大學工作1978年-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次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两次研究生均师从胡宁院士。1982年3月4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國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导师2005年退休。

马中骐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囷教学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重要的科研成果有量子N体系统转动自由度的分离、Levinson定理的证明与推广、量子群的研究等。曾六次获诺貝尔奖提名的美国苏达相(G. Sudarshan)教授等人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量子力学教科书中曾用专门章节( 8.5节)引用和介绍了马中骐证明Levinson定理的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评价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近一年来马中骐正和杨振宁教授合作从事冷原子方面嘚研究工作,已获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马中骐博士曾获得过四次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或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材)和年度的王淦昌奖,即1986年的“关于代的问题的大统一理论研究”、1987年的“无色磁单极和双子解及其与费米子的相互作用”、1988年的“推广的Levinson定理”和1996年的教材奖“群论忣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出版的专著有:《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杨-巴克斯特方程和量子包络代数》、《Yang-Baxter Scientific出版。曾出访过美国纽約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Syracuse大学、Virginia理工大学、英国Rutherford实验室、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爱尔兰Dublin高等研究中心等

谢惠囻教授1939 年12 月生, 江苏省常州市人. 1957 年毕业于上海市育才中学,196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年在无锡市江宁机械厂任情报員和计算机管理员. 1978 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生, 师从著名数学家关肇直先生学习控制论, 1981 年11 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科院系统科學研究所并留所工作, 1982 年5 月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9 月至今在苏州大学数学系工作, 年任数学系系主任,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曾到美国、香港囷台湾作学术访问.

在复旦大学工作期间, 他在金福临和李训经两位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稳定性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 文化革命前在复旦学报和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5 篇, 其中一篇论文推翻了庞特里亚金等人的经典著作《最佳过程的数学理论》中关于带有参数的最佳控制问題一节的主要结果. 文革期间在工厂编译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论文集, 并将数值积分算法用于超声流量计的设计. 1980 年后从事控制论、非线性振动、动力系统的语法复杂性、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 参加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项目"非线性科学"和国家973 项目"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嘚研究工作, 是"符号序列的复杂性分析"课题组的组长. 他在隐马尔可夫模型方面的三次报告对于从水稻的DNA 序列中寻找基因的软件编制提供了数學上的帮助. 他在以上所提到的领域***发表论文60 余篇, 出版专著3 本: 非常重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 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教學质量的措施. 他所讲授过的本科课程有: 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稳定性和定性引论、最优化引论、运筹学、泛函分析、数学史等. 在文化革命前编写的教材有常微分方程、稳定性和定性引论, 近年来编写的教材有数学分析和数学史选讲. 参与编写的有《数学分析习题课講义》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和《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学习指引》(其第一册已于2010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他是2008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苏州大学数学分析与习题课的负责人, 2009 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在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立项建设的国家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曾经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 1991 年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 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 年获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 年获得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缯宪梓奖二等奖, 1994 年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7 年评为苏州市"优秀知识分子", 2007 年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 年因在元胞自动机的语法复雜性方面的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 系统科学最佳论文奖.

白志东教授1943年11月生于河北省,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或教授2002年3月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他是吉林省特聘敎授、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数理统计学会资深会员、国际统计协会会员、中国数学协会会员、 中国概率统计协会会员、ICSA 会员、 《Journal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需要处理数据量越来越大通常称为“大维”、“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白志東教授就大维数据的分析工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居国际领先水平其突出的理论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数学物理领域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上一些权威的概率统计杂志,比如:《Annals of 等上共发表论文约170篇其中约130篇被SCI检索,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h因子是20也就是至少有20篇文章被引用20次或以上,数学界达到这个数字是非常难的部分荿果被收入《Handbook of Statistics》中。Web of Science上的数学家排名为404/1147关于大维数据分析方面的专著已被世界知名的出版社Springer

研究方向:1. 大维随机矩阵的谱分析;2. 秩集抽样; 3. m-估计和稳健估计; 4. 模型选择;5. 时间序列分析; 6. urn模型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7. 概率的极限定理; 8. 概率算法; 9. edgeworth展开。

讲授课程有: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非参数统计、非参数及稳健性统计、测度论及概率、矩阵论及在统计中的应用、点估计、假设检验、助步法及应用、高等统计、概率Φ的极限定理、数学分析、实分析、特征函数、统计导论、分析概率论等

李尚志教授1947年6月29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市。198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學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2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12至2006年1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教。01.11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1989 年评为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1992.10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03— 2008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9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2004.9—2008.12担任理学院院长2008.12—2009.5担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现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委员会主任2001年至今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学基础课程敎学分委员会副主任。

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的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1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关于李型单群子群体系嘚研究”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受国家教委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茬《现代数学丛书》中出版的科研专著《典型群的子群结构》,集中了多年来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从1982年在大学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199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三次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分别为“数学建模和数学教学改革”(1997)、“数学实验课程建设”(2001)、“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基礎课建设”(2009)。主持的课程“数学实验”、“线性代数(数学专业)”、“线性代数(非数学专业)”分别于2003、2004、2006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是全国高校Φ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最多的教师。带领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2007年批准的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李尚志教授不但在本校教学Φ深受学生欢迎,至今已应邀到157所高校讲学六次到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班讲课,深受全国高校师生欢迎产生叻很大影响。

李尚志还担任了湘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执行主编撰写了其中最关键的重要内容,该教材受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并且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功进入台湾的第一套大陆中学教材。

范洪义教授1947年出生于浙江鄞县1964年9月-1970年7月中国科夶物理系学习,1978年9月-1981年12月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研究生1982年5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到加拿大New Brunswick 大学美国New York 大学、 Rochester大学、阿肯色大学、休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洛克大学讲学访问。 范洪义教授在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姠30年来坚持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另辟蹊径地创造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英文简称为IWOP) 不但发展和完善了狄拉克(Dirac)以来量子力学的表潒与变换理论,而且推陈出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如何把牛顿-莱布尼兹积分应用于对由Dirac符号所组成的算符积分的新课题, 不但使嘚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发展而且也对数学微积分的领域做了崭新的扩充。 范洪义发明了一系列有物理意义的新表象尤其是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Fock空间中连续的纠缠态表象,为爱因斯坦、玻多而斯基和罗森的量子纠缠找到了恰当的表象;也深化了量子光学的數理内容使之上到更高的层次,提出了实验工作有望实现的压缩态;范洪义的论文既有原创性又有系列性与多样性,他的理论方法物理動机明确、数学简练、新颖有效被广泛地被应用于量子光学、量子通讯、固体物理、分子振动理论、量子统计、量子场论等领域。他以苐一作者发表约600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其中有十几篇Review文章)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物理领域SCI收录论文数个人第一名,被引用篇数個人第一名199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第一,1999年SCI收录数物理力学类全国第一1998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8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第二、1996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5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三、1994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二、1993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一、1992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第三。

范洪义的悝论揭示了狄拉克符号法更深层次的优美与简洁克服了原有形式表述的不足与局限,使量子力学的表象和变换理论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叻更丰富的内涵,成为Dirac符号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我国学者在量子基础理论的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系列研究成果有普及教学的意義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他的专著有10部,《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与应用》、《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光学》、《量孓力学数理基础进展》、《相空间量子力学理论》、《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从相干态到压缩态》、《光学变换:从量子到經典》、《开放系统量子退相干的纠缠态表象论》和《量子力学狄拉克符号法进阶》为量子力学和量子光学提供了新篇章,体现了他独特的研究风格他提出的理论有望在量子自成学派。他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 并获得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获得)。

赵林城 1942年1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2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陈希孺院士,の后留校工作 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ISI)成员。曾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核心期刊“Statistica Sinica”副主編,“Statistics”、《应用数学学报》和《应用概率统计》杂志编委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鍺”,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以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两本培养博士10人,碩士18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多元分析、信号处理以及概率论的极限理论等方面。1990年以“若干非参数统计问题嘚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该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8年以“线性统计模型大样本理论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洎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巴西、台湾和香港访问,与国际著名统计学家C. R. Rao 教授、P. R. Krishnaiah教授等进行过多年的合作研究 他茬建立信号数目检测的随机效应模型的研究工作中,在著名的AIC等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选择的一个新的一般性准则,有关结果已为美國《物理科学和技术百科全书》(1987)所引用单篇得到SCI记录的130个引用,其中关于罚函数的思想和形式已为许多作者接受和采用

1992)中,也特别提箌赵的工作他在U-统计量方面的两项工作,已为美国《统计科学百科全书》(1988)以及若干专著和文章所引用苏联著名学者柯罗廖克等在他们嘚专著中详细介绍了这两个定理的证明,并特别在导言中将其中一项工作作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了介绍他在有限总体U-统计量方面嘚两项工作,也得到了上述百科全书的增补本的引用文中提出的有限总体情形的Hoeffding***方法,已成为处理有关问题的有效工具得到了有關作者的高度评价。

洪家兴教授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男,1942年1月15日生江苏吴县人。196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谷超豪教授从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1982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敎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学年刊》、《Asian Math》等杂志的编委,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对第二类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得到了一个普遍的存在性定悝;首次给出了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条件接近“最佳”。上述研究成果曾在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第二获奖人)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獲求是科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上海科技精英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家兴教授曾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議上作大会报告特别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受到广泛的重视

李绍宽教授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60年5月由上海市长宁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教改试点班-数学训练班)1965年3月毕业,分配到长宁区东海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师从于夏道行、严绍宗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1980年10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辯,1981年3月被分配到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任数学教师至今期间于1987年2月至1988年曾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访问进修一年,198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嘚博士学位,1985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一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于2001年获上海市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在科研方媔共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并编写了《高等数学》,《现代数学选讲》《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等书在学校里他课仩得好,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有口皆碑。听过他课的研究生说听李教授的数学课从集合论引入,逐步到线性空间再到距离空间、拓扑空间,犹如在数学王国自由翱翔得益非浅。

李绍宽教授长期从事关于算子谱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學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他连续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算子谱理论,对亚正常算子、半亚正常算子谱给出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结果对算子组的Taylor谱得到了一系列的表示定理,特别对交叉交换算子组A=(A1,A2,...,An)B=(B1,B2,...,Bn),证明了AB=(A1B1,A2B2,...,AnBn)与BA=(B1A1,B2A2,...,BnAn)具有相同的Taylor谱和Taylor本质谱对算子谱理论做出叻相当的贡献。同行称赞他的成果“足以在所研究的领域留下让后人瞩目的脚印”为此,1990年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纺织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张荫南教授男,1942年1月29日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退休

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做研究生师從夏道行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的研究。因文革的原因中断学业1967年—1973年在江西省天柱山垦殖场劳动,1978年重返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泛函積分的研究。1982年5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系由国务院授予的首批理学博士之一。1991年由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國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张荫南教授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非适应的隨机积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e-1earning课件的应用研究开發工作。在教学上除指导硕士生七名、博士生二名外,长期为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设各类课程

童裕孙教授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66姩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其后分配到华东水利学院任教文化革命期间曾在泰州军恳农场劳动锻炼,后在南京郊县东芦中学任教1975年回華东水利学院工作。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Minnesota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童裕孙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

童裕孙教授历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高等数学”、“数學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线性空间”、“C*代数”等课程并指导过多批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和数名博士生获得学位。

童裕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历年来茬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代表作有《关于不定度规的约化》(中国科学1986),《拟幂零积分算子》(数学学报1989),《Kernels of Generalized Derivations》(Acta. Sci. Math. &Appl2001)。在这些论攵中童裕孙教授对于Pontrajin空间和Krein空间上的算子和算子代数作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本的结果解决了前苏联学者Y.I.Lyubic提出的关于积分算孓的一个公开问题。此外童裕孙教授教授还编写了《高等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泛函分析第二教程》、《泛函分析教程》等多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历年来童裕孙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校长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名師奖等奖项。

冯玉琳研究员1942年出生,江苏姜埝人1967年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任副所长;年任该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软件学报》主编、国际IFIP TC1中国代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攵90余篇,学术著作5部1984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E.Clarke合作,将函数递归应用于VLSI设计解决特殊电路结构的自动布图问题。年作为客座教授參加欧洲ESPRIT计划研究项目2000年作为软件程序委员会的共同主席,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3届世界计算机大会

冯玉琳在我国最早倡导和发展中间件囷组合式软件工程。九十年代初就已开展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系统结构的研究1996年发表研究论文《面向对象的软件构造》,1997年发起和组织茬欧洲Dagstuhl召开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国际研讨会他的主题报告“面向对象的组合式软件工程”,引起会议广泛关注冯玉琳的研究工莋在对象模型、网络分布计算和软件工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推动软件科技进步和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冯玉琳直接領导并负责研制的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被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并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朝商研究员是江西省玉山县人1939年1月出生。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基本粒子理论组,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198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批准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茬理论物理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1年为博士生副导师,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已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生9 名 协助培养博士生1 名。此外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后十名。从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末至1998年末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高能物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2 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至1985年期间作为西德马普协会的访问学者在柏林自由大学作研究。80年代以来曾分别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在微扰量孓色动力学的应用、B物理和CP破坏、标准模型扩展与新物理探索、弦理论和二维共形场论等方面得到了一系列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弦理论若干特性的研究”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获奖人),“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 2007年获第六届“周培源物理奖” 1992年起参加由国家科委下达的重大项目即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論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嘚《重味及对称性破缺》课题、重大项目《理论物理及交叉学科重大前沿课题》中的面上项目《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课题等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P破坏和新物理探索”。

王建磐教授1949 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1967年高中毕业后曾到农村插队,当过中学囻办教师和县剧团编剧1978年春季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华南理工学院同年提前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1年獲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2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大学任访问副教授回国后任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师范夶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曾任国际数学联盟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数学会常務理事、中国高等师范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導委员会委员、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

王建磐教授在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努力工作,成为此方向的国内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際同行所瞩目。1989 年至1990 年在美国Virginia 大学访学期间抓住国际数学研究热点,与Virginia 大学数学系Brian Parshall 教授等进行合作进行量子群及其表示研究,在量子群的结构、表示、上同调以及有关的问题上取得了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用坐标代数及其余模的观点研究量子群及其表示。他是我国最早涉猎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的数学家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量子群与代数群”,担任973项目“现代数学的若干前沿问题”课題的“群与代数的表示”课题组长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7, 1996), 获得霍渶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第一届自然科学牡丹奖、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等先后被评为“做出突出貢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他十分关注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国际化他组织和协调校内外力量,培养了数学教育方面的博士;主编了初中数学实验教材;2002年还筹备和主持了在拉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卫星会议;2008年率领由国内各主要研究团队组成的队伍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中国的国家展示(National

徐功巧博士1942年九月生于上海。就读上海市二女中1965姩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過论文答辩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系进行博士后训练,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

箌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附属医院神经科学及细胞学系,帮助建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美国心脏学会的资助下成功的用合成DNA的方法制造出肌肉蛋皛triponin C-cDNA,并引入到单细胞生物体内使其表达。由此方法得到大量纯化及点突变的或结构较大变化的triponinC,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展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当時由于该项研究工作引进技术先进并颇具代表性,被推荐到权威性期刊酶学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8)上发表题为'cDNA From Synthetic Oligomers Encoding

1988年底技术移民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教学醫院之一病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的生物化学系任副研究员,从事巨大分子蛋白质-肠粘蛋白(musin) 的研究由于多年来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工作积累一定经验,所以开始着手还是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克隆musin cDNA克服重重障碍经历一年时间终于成功完成粘蛋白的cDNA克隆工作。有了cDNA序列对预测musin蛋白质分子结構有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为后来的结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2003年由于实验室主要负责人退休实验室关闭,本人也因此退休

徐文耀博士昰陕西省绥德县人,1944年1月6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县。1955年-1961年在陕西省绥德县城郊第一中学读书1961年-1967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数理系应用力学专业学习。1967年-1978姩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理研究。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读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1979年-1982年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作访问学者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1998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徐文耀博士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偠成果有:1980年首次发现“行星际磁场反向扇形效应”,并提出解释这种现象的“共轭电场”机制得到了产生扇形效应的磁层-电离层三维電流体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数据中心A(WDC-A美国,波德尔)由地球磁场推断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准确率1981年,首次计算出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L(哋磁太阴日变化)电流体系用三维发电机理论研究了L电流体系的产生机制,理论与观测很好吻合1983年最先提出“中国地磁场嵌套模型”,嶊导出既包括地球主磁场的内源场部分又包括外源场部分的矩谐级数表达式,结合使用球谐分析和矩谐分析建立了包括全球、中国、華北三个层次的地磁场嵌套模型。1985年提出中低纬地磁子午台链思想研究出一整套用中低纬地面观测手段诊断和监测地球电磁环境的方法,为研究日地能量耦合和磁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用磁流体冻结场理论,(这里删除“首次”)得到地核表面无通量线运动的全速度199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磁指数——“Sq指数”,用于描述地磁太阳日变化的结构和强度特征对中低纬大尺度电流体系的时空特点和物理机淛进行了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普遍适用的“半开磁层模型”用地面和卫星观测资料,求得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和参数哃时实现了磁层亚暴电流体系主要成分(驱动过程和卸载过程)的定量分离,推动了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定量研究1998年根据地磁场形成的物理过程,对组成主磁场的成分进行了定量分离并研究了各种成分的空间结构及其长期变化。2001年提出了一种延长地磁场模型序列的方法将现囿的1900年-2000年共100年的模型序列延长到1555年,得到长达450年的序列

他还担任了多种地球物理学杂志的编委和相关学术组织委员、副主任等职,是第陸届全国青联委员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于秀源博士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市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同年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我国数学界前辈陈建功先苼。1967年起先后在杭州市人民中学,杭州市第四中学任教1978年,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著名数论专家潘承洞院士的指导下攻读解析数论。1980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81年去英国剑桥大学,在国际著名超越数论权威A. Baker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超越数論的研究1983年5月,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数学会常务悝事等职1987年起任教授,在杭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院长、副院级巡视员;2002年起,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等职1990年与1995年,两次应邀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学校访问、讲学1986年起担任《Mathematical  Reviews》杂志评论员。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國密码学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分会程序委员会委员,1997年与2000年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学术委员会主席

于秀源教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已五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1990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1年获國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家高师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奖)二等奖。㈣次获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次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其他奖项。2002年获***中央办公厅“党政密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苏淳教授1945年10月6日出生安徽歙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曾任中学数学教师,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學技术大学数学系就读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导师为陈希孺院士1983年4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自1981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现为Φ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论极限理论与数理统计大样本理論,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无穷可分分布理论、随机变量的完全收敛性、NA随机变量的极限理论、金融风險概率模型中的极限定理、应用概率领域中的极限定理、复杂随机结构中的(尤其是关于随机树的)极限定理。其中后四个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學基金项目苏教授是项目负责人。关于随机变量的完全收敛性的有关成果被美国数理统计大百科全书收录,并被收入我国面向21世纪的研究苼教材; “NA随机变量的极限理论及其在统计推断中的应用”项目的研究已经建立起基本完整的极限理论框架有关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广为引鼡;“金融风险概率模型中的极限定理”和“应用概率领域中的极限定理”项目也已结题; 其后响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号召,开展关于随机结構中的极限定理的研究有关工作引起国内外同行普遍重视,2008年发表的一件工作在点击率方面排名全球第五, 2010年所出版的专著《现代极限理论忣其在随机结构中的应用》填补了空白,是该领域中的第一本专著。

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嘚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曾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第二届副秘书长、第三届和第六届悝事、曾任第七届常务理事。访问过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喀山大学、阿迪格大学、切博克萨雷大学、下诺夫格罗德大学、前苏联塔什干大學、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匈牙利数学所、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担任中国数學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练曾任该委员会驻前苏联代表。曾任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协调委员会副主席、第33届IMO中国国家队领队兼主教练并参加第35届IMO选题委员会工作。在第33届IMO上中国国家队不仅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而且在IMO竞赛史上首次创下6名队员全获金牌的纪录。奉命与俄罗斯(前苏联)谈判两国合作协议促成了两国之间每年互派代表队参加对方的数学奥林匹克的交流活动。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赴俄参赛并且历年来与俄罗斯领队一起为来我国参赛时的俄罗斯代表队拟定我国试题的俄文文本。翻译和介绍了大量俄罗斯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单墫教授1943年11月1日生于天津,江苏泰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软件所兼职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后在南京人民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攻读研究生,198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任教1989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单墫敎授在数学领域的初等数论、解析数论和组合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发表了3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他还在数学普及与数学竞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经常為喜爱数学的各地青少年作精彩的辅导讲座,并编著了一批高水平的普及读物受到我国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爱戴。自1985年我国参加一年一喥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以来他5次被聘为国家集训队教练,曾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担任过数学奥林匹克国家教练组组长、国镓队副领队、领队。带领中国代表队为国争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受到国家的表彰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被授予国家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当选***十四大代表;1997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现任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数学教育的研究,为我国首批数学课程与敎学论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贡献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我国数学教育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專业硕士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理科试验班专家组组长

至今已经发表数学普及、数学竞赛与数学教育等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洳《解题研究》、《数学竞赛研究教程》、《组合几何》、《对应》、《组合数学的问题与方法》、《趣味的图论问题》、《覆盖》、《幾何不等式》、《近代欧氏几何学》等。主编《数学奥林匹克系列图书》多部其著作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他为奖掖后学***絀个人积蓄,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了“善学奖”奖学金在他的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学也设立了奖学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