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下语出辽代,意为封地、采邑蒙古初期,诸王、贵族、军将等将俘虏的人口从汉地、西域押至蒙古高原,分给各千户、家族视作奴隶。后随征伐战争加快俘虜人口过多,于是便把在汉地俘虏的人口就地安置派官员管领,不属州县灭亡金国后,1236年窝阔台把中原民户分赐诸王贵戚,作为采邑通称为投下。后习惯又把投下一词引申为拥有采邑的诸侯 五投下,即指蒙古征金战争中木华黎统领的札剌亦儿、兀鲁兀惕、忙兀惕、亦乞列思、弘吉剌五部构成五投下的诸部都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就活跃在漠北的蒙古部落,这些部落都没有经过战争就归附了成吉思汗在其部落联盟中是坚定的盟友。这几个部落都地处蒙古高原的东部它们的忠诚使成吉思汗可是一意向西发展,而没有后顾之忧“五投下”这一称呼的出现,是在木华黎征金之初1217年,木华黎率五投下十二个千户、一万两千骑伐金五投下构成了攻金战争的主力軍。此后该五部一直以一个武装集团的形式出现,“五投下”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与蒙古军队由各自千户的士兵编成不同,回回探馬赤军军是由各部挑选的士兵混合而成“回回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回回探马赤军军最早是由成吉思汗所建立从各千户、百户中挑取一定比例的兵源,编成混合军团比如十人中抽一人,遇到大战从十人中抽两人这是蒙古军队最基本、最有效的动员方式。一旦战争結束这些兵将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千户中去。这些混编军团由汗廷指派官员统辖指挥,这种形式固定下来就称作回回探马赤军军。“探马”一词即汉语“探马”,指先锋、侦察兵回回探马赤军军最初出征时多充任先锋、先遣部队。 窝阔台时期被征服的地区增多,蒙古人的统治方法有所进步不再是攻城、抢劫、屠杀、焚毁,最后弃城而走回回探马赤军军不再只用于战争,战事结束后还用于镇戍各地1230年绰儿马罕西路回回探马赤军军打败札兰丁后,窝阔台命令他镇守巴黑塔惕、阿速等西域地区命令也速迭儿率领回回探马赤军军鎮守高丽及女真本土。五投下回回探马赤军军是从弘吉剌、札剌亦儿、亦乞列思、兀鲁兀惕、忙兀惕五个部族中抽调兵员组成的总长官昰木华黎国王。木华黎死后由其子孛鲁承袭国王统领五投下军。孛鲁的儿子塔思曾随皇子阔出征伐金都汴梁其统领的即是五投下军。蒙哥时期忽必烈命塔思之弟速浑察兼领五投下军。之后速浑察子忽林池袭封国王由于忽林池柔弱无能,宪宗命其兄乃燕代行其政统領五投下军。五投下回回探马赤军军在四代国王统领下一直镇守在汴梁、太原、燕京、益都一线。 |
蒙古国和元代由各部族人组成的軍队又译“探马臣”、“探马军”。关于“探马”一词的含义诸说纷纭,有“先锋”、“矫捷者”、“镇戍兵”、契丹语“”(扈从)、漢语“探马”、“管理官”、“烙印”等诸说今无定论。《·兵志一》:“蒙古军皆国人,回回探马赤军军则诸部族也。”太祖十二年(1217)太师木华黎受命攻金,以札剌儿、兀鲁兀、忙兀、弘吉剌、亦乞列思部人组成五部回回探马赤军军又称五投下回回探马赤军军,由按察儿、孛罗、笑乃?、不里海、阔阔不花统领灭金后,则于各重镇随处镇守蒙古征报达(今巴格达)、高丽后,亦于该地立回回探马赤军軍镇守世祖时则列大府驻屯,镇戍中原腹地中统三年(1262),立回回探马赤军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五投下回回探马赤军军俱属东宫②十二年,改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