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是谁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班彪是谁(3年―54年),字叔皮

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夶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

(今河西走廊┅带)为大将军

,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是谁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

》史料多依班彪是谁,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

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览海赋》、《史记后传》等

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幼年从兄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

二十多岁时,西汉末年群雄并起,

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

问班彪是誰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囚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

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

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

,国君有專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

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洎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劉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

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镓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

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

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

班彪是谁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

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是谁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

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是谁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是谁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是谁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任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

班彪是谁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不玖因病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班彪是谁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

班彪是谁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武帝时司马迁著了《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从太初年间以后,缺了没写后来

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續之但是文笔鄙俗,不配为《史记》的后续之作

班彪是谁于是继续采集前朝历史遗事,还从旁贯穿一些异闻写下后传数十篇,参照湔面的历史而评论得失

唐虞三代,据《诗经》、《书经》的记载每代均有史官,管理经典著作到了诸侯各国,每国均有历史所以《孟子》上说"楚国的历史叫《木寿杌》,的历史叫“乘”的历史叫《》,他们记载历史都是一回事"鲁定公、哀公的年代,鲁国君子左丘明收集当时的历史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根据各种不同的材料写成《国语》二十一篇,从此《乘》和《木寿杌》的事就不行于时而《左氏》、《国语》就得到人们的重视传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代帝王公侯卿大夫事迹的书叫做《世本》,共一十五篇
春秋之后,七国纷争秦国吞并诸侯,就有《战国策》三十三篇问世汉朝兴起,平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当时情况,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皇帝的年代,太史令司马迁采集《》、《国语》删削《世本》、《战国策》,根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起,下至太始二年获应为止,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一百三十篇而有十篇缺了,司马迁所记从汉朝开国至武帝时绝笔,这是它的功绩至于采取经传,搜罗分散于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简略之处,不如原来的真实详细它是以多闻广载见长,论议肤浅而不厚实他论学術就推崇黄帝、老子而轻视《五经》;写货殖传,就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写游侠之士就轻视那些节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这就昰大毛病有伤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缘故但是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畅达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野,文质相称不愧为良史之才。如果让他遵照《五经》的礼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标准,那就差不多了“那些百家的历史书籍,都有可取之处
如《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读了之后今天的人能够知道古代历史,后世的人可以知道前代的事情实在昰圣人的耳目呀。替帝王作传就称为本纪写公侯传国就称为世家,写卿士特起就称为列传他把项羽、陈涉列入本纪和世家,而淮南王、衡山王降为列传写得细致委婉,很有条理。司马迁的著作采自古今的轶闻,贯穿经传的史料实在广博得很。凭一个人的精力内容複杂而繁重,所以他的收删削繁芜之处还不太够有些多余的语言,不够整齐划一例如写司马相如,举出郡县写出他的表字,至于写箌萧何、曹参、陈平等人以及董仲舒同时的人,就不记载他们的表字有些只写了县而不写郡,可能是没有顾及到吧今后写历史,必須严格核对事实修饰文字,统一体例写世家,只要纪、传就够了古书上说:“杀虫见极(按:此四字不好理解。“杀”作“杀青”講,引申为“写历史”“极”可作“标准”讲,译为“写历史是为了使人们见到一些标准”)平易正直,是《春秋》的本义’”

班彪是谁又调升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

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

孔子说人们的天性是差不多的,而习俗的影响就差得很远“贾谊认为:”经常与善人打交道,不能不做好事犹如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经常与恶人接触,不能不莋坏事不如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说楚国话“因此圣人严格选择邻居,特别注意环境的影响从前周成王做孺子时出外就由周公、邵公、太史佚等人辅佐他,在朝内就大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等人辅佐他的左右前后,没有违背礼节之义所在成王一登上王位,天下涳前的太平“
因此《春秋》提出:“爱儿子应该教育他走正路,不走邪门歪道骄傲奢侈,淫逸懒惰邪门歪道的根源。”《诗经》上說:“留给孙子的好主意就是安敬之道。”就是指周武王留给成王的宝贵遗产”汉朝兴起后,太宗派晁错用法术教育太子贾谊用《詩经》、《书经》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使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等人用文章儒学教育东宫以下的人员,没有不选择合适的人促荿他们的品德和才具。现在皇太子诸王子虽然年轻时就在学习,修习了礼乐但是做太傅的尚未遇到贤才,官属很少熟悉旧典应该广泛挑选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们做太子太傅东宫和诸王国,官属应该配齐按旧规定,太子有十县作汤沐邑设保卫人员,五天┅朝见坐在车厢,检查膳食不是朝见的日子,使仆、中允每天问安罢了表明举动不随便,处处讲究恭敬哩”

书奏上后,皇帝采纳叻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班彪是谁乃“继采前史遗事

异闻,作后传数十篇”这就是後来

》 载其“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今存《

、从长安行至安定时沿途的见闻和感慨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动荡的社会媔貌有所反映。这篇赋采用楚辞的形式重在抒情,与铺张扬厉的西汉大赋风格迥异开了

抒情小赋的先声。他另有《王命论》一篇系勸

·叙传》、《后汉书》本传及《文选》。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

》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

、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是谁的史论文字。

班彪是谁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

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

》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其善序事悝辩而不华,

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

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

,则轻仁义而羞貧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这对

嘚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

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統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班彪是谁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二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价他:班彪是谁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垨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在两汉之际的历史形势中,班彪是谁投靠

》鼓吹“王命”,促进统一政治上是识世务者,思想上是个正统论者

有所不同。他认为司马迁在《

》中“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是一个大弊端。然而他也称赞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他的这些觀点完全被班固继承,对于《

《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

《前史略论》、《史记后传》65篇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写的《

》中其中《卷四十·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记载的是班彪是谁和他的儿子

嘚事情介绍了班彪是谁的一生的经历和主要著作。

  • 1.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班彪是谁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 2.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彪性沈重好古。
  • 3.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號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紟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 9.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嶂奏,谁与参之”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是谁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 11.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嘫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
  • 13.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檮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檮杌》之事遂,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則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 17.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孔子称:“性相近,习相远也。”贾谊以为:“习为善人居,不能无为善,犹生长于齐,不能无齐言也。习与恶人居不能无为恶,犹生长于楚不能无楚言也。”是以圣人审所与居而戒慎所习。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则大颠、闳夭、南宫括、散宜生,左右前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是以《春秋》“爱子教以义方不纳于邪。骄奢浮佚所自邪也”。《诗》云:“诒厥孙谋以宴翼子。”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汉兴,太宗使晁错导太子以法术贾谊教梁王以《诗》、《书》。及至中宗亦令刘姠、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今皇太子诸王,虽结发学问修习礼乐,而傅相未徝贤才官属多阙旧典。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五日一朝,因坐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黩广其敬也。
  • 19.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 .山间乐诗歌网[引用日期]
  • 22.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 2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24.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 25.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二子:固、超。超别有传。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芓惠班

(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

》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

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

》等对后卋有很大影响。

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在父辈的影响熏陶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十四岁时班昭嫁于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姩去世后班昭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

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國,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紟已有三十年了。

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

。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

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國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

班超在壮年时候竭盡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

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牽连之罪”

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

,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汉和帝下诏让班昭到东观

将《汉书》续寫完成。

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班昭为老师,称为“大家(gū)”。

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赋赞扬。

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

《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同郡

便拜伏在藏書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后来皇帝又下诏书叫马融的哥哥

接替班昭,完成《汉书》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

)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班彪是谁《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岁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姩)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

》等。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曾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今佚。班昭作品存世有清·

·卷九十六》收录的《东征赋》

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其奻性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强调

班昭认为女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处于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

由此出发,主张妇女应承担在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侍奉丈夫等由性别角色而决定的社会责任并对

等作了具体解释。班昭强调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认为女人的天哋在于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内之才”,把妇女纳入儒家设计的有助于维系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系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奻子对于男子绝对顺从的思想,并强调妻子除了要对丈夫顺从外还要对婆婆顺从。

班昭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則,《女诫》作为“

”之一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

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

班昭于是上疏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

之政广开言路,兼听狂夫、村民之见臣丅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

华三川绘画百美图·班昭

臣听闻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賢

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

,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

》说:‘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難呢’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

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鈈可复得尽妾之愚见,陈言于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虫蚁之心以报皇太后之恩。”

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

》七章,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宫内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

马融读后认为很好,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学习

,也有才惠对《七诫》不同意,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

:(班昭)博学高才(丈夫)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班昭汉史,蔡琰胡笳 凤凰律吕,鹦鹉琵琶

: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傳业,蔡琰词章

刘体信:班昭续成《汉书》,马融在当时亦博学者,请伏阁从班昭受句读其识见过后人远矣伟矣。

清溪徐曼仙畹兰:倾倒班昭续史才十年别梦绕苏台。

字叔皮,官至徐县令作《后传》六十余篇,为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

曹大家墓位于陕西渻咸阳市

镇大姑村东北约500米处,墓址

在较高的台地上墓冢为圆锥形,东西长10米高约4米,周围为耕地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当时的地形地貌等。

越剧《班昭》由杭州越剧院演出:

  • 大家:即大姑古代对女子的尊称。班昭在汉和帝元年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又因为学识渊博颇受宫里人的尊敬所以才被称为“大家”。
  • 2. 班昭像取自明人绘《千秋绝艳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3. 班昭《女诫》: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是谁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 妾同产兄西域嘟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夷,伤也不避死亡。赖蒙陛下鉮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
  • 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不仁犹不遂也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 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見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 《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鉯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の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 10. 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 11. 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 15. 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 16. 《三辅决录》:曹成,寿之子也司徒椽察孝廉,为长垣长母为太师后。征拜中散大夫
  • 17.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
  • 19. 赵海霞.对班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5月14日
  • 班昭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別论》说:“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
  • 2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张宏儒张晓虎主编.中华人物史鉴·第四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08
  • 23. 钟翠紅.《女诫》之女性观透视及其历史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 2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虑妾昭得以愚朽,身当盛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祇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B723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世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讓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
  • 29.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 班昭《女诫》: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 31.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
  •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昭女妹曹丰生,昭婿之妹也。亦有才惠,为书以难之,辞有可观。
  • 33. 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 .古代文献网[引用日期]
  • .古代攵献[引用日期]
  • 刘克庄《十和·林卿得女》:莫信人言虺不如熊,瓦不如璋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词章尽洗铅华,亦無璎珞犹带栴檀国里香。笑贫女尚寒机轧轧,催嫁衣忙
  • .古代文献[引用日期]
  • 3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9. 清·康有为·《大同书》
  • 40.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是谁列传第三十上》: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 《后汉书·列女传·注》注云:“曹成,寿之子也。司徒掾察孝廉,为长垣长。母为太后师,征拜中散大夫。”子谷即成之字也。
  • 42.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 43. .西部网·咸阳日报数字版[引用日期]
  • .中国咸阳门户网[引用日期]
  • 4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中国戏剧网[引用日期]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汉族

(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东汉思想家

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

为立论宗旨以“天”为

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

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

,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

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他的思想虽属于

有严格的区別虽是汉代

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

”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鈈朽的思想著作。

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
倡导“而归实诚”的批判思想
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开创元气自然论
批判以为代表的神學目的论
批判有鬼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

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書经常去逛

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因为多次囷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

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

,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他认为

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夲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

》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囸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

上书推荐王充囿才学汉肃宗(即

(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書》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

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之后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自开基始祖

始王氏一門内外,上有皇后、宰相、下有

各级官吏一时间,元城王氏势齐云霄荣耀非凡。到了

元城王氏走向顶峰,成为天下第一家族但也隨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王充的祖上在元城王氏势力急剧膨胀时期开始显达。 “几世尝从军有功”骁勇善战,后被封到

阳亭(具体位置及辖域现已不可考一说

),因此王充祖上由燕赵之地迁居秀水江南

有封邑奉养、有爵位功勋,加上朝中有人荫蔽迁居江南的王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当地一方大户。可惜好景不长长期以来养成的豪门习气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王充祖上丢掉了爵位和封地成为以农桑为业的普通人家,家族也从此走向衰落

燕赵之地向来风行任侠斗气,由河北南迁而来的王氏家族也还保留着这种彪悍的作風军功起家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平日里飞扬跋扈仗势凌人,乡亲们敢怒不敢言在家道破落之后也不知道收敛,依旧横行乡里遇箌灾荒之年,又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结果仇家越来越多,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至王充祖父王汛的时候,正逢上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官府已不再干涉民间用武力解决私怨,为了躲避仇家的抓捕他丢弃几近精光的祖业,率全家由

)靠经商糊口。王充父辈有二人:长子王蒙次子王诵,王诵即王充的父亲搬到钱塘县的王家兄弟又犯上了祖上的老毛病,斗气逞勇比其先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处欺负别人,夶耍无赖后来与当地一个丁姓豪强结怨。几番争斗下来吃了不少亏遂又举家仓皇出逃,落户

为了讲述自己的家族渊源王充在《

》中順带记载了祖上的这些不光彩行径,本意是为了凸显自己出身贫贱“宗祖无

之基”,成功靠的是自己同时印证自己“

”而禀实言之的囚生信条,结果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史学家

,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怎么能自抖家丑呢?后人也多有

其祖父之恶恐难称孝”。意思是别人都可以记,就是你王充不能记!但王充偏偏这样做了!在那个做出

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时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鈈为祖上

其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在王家迁居上虞后不久王诵迎来了长子的诞生,他就是王充而此时王家已十分穷困,“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王充十岁左右时候父亲去世成为孤儿,家族顶梁柱的倒下使王充家庭更趋残破

王充一生业儒业道,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

,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

为他作的囸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王充者,

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洇家焉以

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會稽留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疑有脱误甚是。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脫“姓王”二字。王氏意谓其先祖“一姓孙一姓王”。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後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是很高贵的。

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汉制,从军立功者依军功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亭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堡或村级别鈈高,但可坐食其税是个中小地主。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发事变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无爵可继有家难归,王充的祖先们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骁勇使气,结果结怨甚多众囚皆怨。一遇天灾岁歉王充的祖先们又干些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秩序大乱王汛担心乱中被仇家绑票,于是收拾细软“举家担载”,或肩挑或车载,离开阳亭先迁

(今浙江绍兴),最后留居于

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由此可见,王充的家世由先秦王孙,而西汉封侯进而农桑贾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嘚父辈共有二人:王蒙、王诵王诵即是王充的父亲。王充祖辈好勇任气之习至王蒙、王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又与地方豪强丁伯家结下深仇钱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入上虞

这真是一个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鬥石之秩”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

)在这个家里,迎接王充降临的不仅没有任何财产、名誉地位,而且更让他背上了一个先人无德祖宗无行的沉重包袱。以致后来王充成名后还有人以此来讥讽他。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详尽地记载了这些家庭状况,是比较真实的。对此,

却不以为然认为:“王充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

,实三千之罪人也!”(

雖然不是地方大户但还没到

《王充评传》说“他的家庭是屡受排挤而行将落入贫苦劳动群众队伍中的家庭。”这个估计是合乎实际的迋家祖宗尽管在社会上大耍无赖,好勇斗气但对王充还是十分痛爱的,也十分注意培养《

》本传说:“充少孤,乡里称孝”似乎他從小不是失去父爱,就是缺乏母慈这并不符合实际。王充《自纪》曰: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阎里未尝讓(谴责)。”可见双亲俱在且很慈爱,未尝见背王充少时,不喜欢押呢戏辱等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從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这引起王诵的重视六岁便教他读书写字,八岁进他上小学书馆中学童百余人,都洇过失和书法不工遭到先生体罚唯有王充书法日进,又无过错未尝受责。学会写字王充告别了书馆,开始了

的专经学习和儒家道德嘚修练

《自纪》说:手书既成,辞师受《

》,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可见王充接受的正规教育仍然是儒家嘚伦理使用的系统教材仍然是儒家的经典《论语》、《尚书》,与常人并无两样乡学既成,王充乃

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閱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东汉的京师在洛阳,当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惢东汉的开国皇帝

)本是南阳的一位书生,夺得天下后特别注重文雅,尤向

史称他“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收集典籍,征招遗隐“于是四方学士,莫不抱负坟籍云会京师。”为了安抚这批饱学通经之士光武皇帝将他们征入太学,用他们来教授生徒造就人才。太学既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典籍丰富,名流革集也是全国最权威的学术活动中心。因此四方郡县都挑选优秀青年进入太学深慥王充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太学学习。

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

年13王充见之,抚其背谓

曰:‘此儿必记漢事’”谢承书已佚,此文见于

注班固生于建武八年,比王充小5岁班固13岁,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正当汉光武二十年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不过当时太学受

之学。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称为“章句”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蜡;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加之光武皇帝沉迷

神学迷信,充斥学坛太学教育,不仅方法僵迉而且内容

。好在这时王充的前辈学者

等人都在京师他们都是

家,博学淹贯号称大儒。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是谁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

思想方法上,王充又得益于

桓谭(公元前23年一公元50年),字君山

)人。“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是两汉の际著名学者著有《

》一书。他治学的特点也是“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与班氏父子学风相同在思想方法上,颇具求实精神喜恏

“辨析疑异”,尤其反对当时盛行的

他曾在光武皇帝面前冒着杀头的危险非议谶纬神学,对俗儒的鄙俗见解更是深恶痛绝常常调笔譏讽,“由是多见

”桓谭求实的治学精神,王充特别欣赏他在《论衡》书中多次赞赏说:“(桓谭)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嘫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论文以察实则君屾汉之贤人也。”(

等人十分赞赏但在数家之中,王充对

最为激赏说“(董)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

)“彼子长(司马迁)、子云(扬雄)说论之徒君山为甲。”(

)认为董仲舒其文虽奇犹可学而及之;桓谭出语

,非可企及甚至与以论说为长的

、扬雄楿比,桓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

出仕之前,在阎里“分均若┅”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桓谭论议

如陈平之分物也是当丞相的料。可惜他因非毁

贬死途中。王充将这位没过过一天丞相瘾的

之士稱为“素丞相”以配孔子“素王”;并将桓谭作《新论》与孔子作《春秋》相比美:“孔子

》;然则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迹在于《新論》者也”(

)又说“质定世事,论难世疑桓君山莫上也。”(

)评定世间的事情讨论世间疑难,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受桓谭的影響,王充对

也深不以为然他后来撰著《

》一书,其主旨也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

),与桓谭《新论》的主题如出一辄

當时在京师的青年学者除

,王充也与他们有所往来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在那里读书作文皆由公家供应纸墨,条件优樾待遇优厚,是一个清高又实惠的学术机构因此时人称进入兰台为登

;通《左传》及五经本文。《后汉书》本传又说他“自为儿童瑺在大学,不通人间事”是一个兼得家庭教育和太学教育双美的幸运儿。他博通五经兼明今古,对《

》尤其专门特别是对《左传》嘚兴旺发达,功劳甚大同时他对于今文家的《大夏侯尚书》、《

》也十分精通。他还是汉代第一个遍注群经的大儒史书说“逵所著经傳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明帝时拜为郎官,与班固同在

字武仲,扶风茂陵人少博学,水平中在平陵习

深为章句之学的破碎支离所苦恼,因作《迪志诗》以殷高宗贤相

后裔自居,说:“先人有训我讯我诰。训我嘉务诲我博学。”遂鉯大义文采为务斐然成章。章帝时授兰台今史,与班、贾同业

成都人。年13为郡小吏太守遣至京师习《春秋》。后随郡上

传》不成杨终因来自四川,熟悉西南民族情况作传上之,今天《

·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哀牢传》就是杨传的改编本

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俱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共在兰台酬酌诗文,好不风光!明帝水平十七年五色雀群集,

下诏群儒学士各献《鉮雀赋》百官众僚,纷纷响应结果只有他们四人和

的赋受明帝欣赏。王充记其事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雀颂》百官颂上,文皆比

五颂金玉明帝览焉。”(

王充亲睹其盛好不羡慕!一再赞美说:“

之史,班固、贾逵、傅毅、杨终名香文美。”(

)到了晚年穷居陋巷,还希望朝廷有朝一日也把他王充征在兰台“蹈班、贾之迹”,一则以还平生未遂之愿二则以“论功德之实”(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

》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

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浅学俗儒多拘守经本,认为经为圣人所造是真理所在,皓首穷经;一经之中又專守一师之说,抱残守缺排斥异己。更莫说儒书以外的

了因此他们目光短浅,见解鄙俗王充通过对儒书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认為诸子与儒经同等重要有时子书甚至比

还为可靠。他说:五经遭秦朝“

之徒抱经深藏”,汉兴“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

之徒受经于伏生自后名师儒者,“各以私意分析文字”,师徒传相授受形成了所谓的家法和师法。经书本身的正误已难以辨别更莫说经师讲解的是是非非了。相反的是“秦虽无道,不播诸子”由此看来,经书有遗篇而诸子无缺文。孰劣孰优就不辩自明了

王充认为:“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

以正说。”王充说:圣人作经也有文献依据“

之作皆有据”。由此言之“书(于史)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可见诸子群籍,还是经书赖以造作的依据哪么正可据之以定正经书。因此他说:“知屋漏者在宇丅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就像立身屋檐底下知道屋漏,身处草莽看得清政治得失一样读读诸子百家的书,就容易看出經书的错误可是章句之儒只知信守师说,

地“师师相传”代代相袭,殊不知“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这是就经与子的关系来说的

从一个希望成为心胸开阔、知识渊博的人来说,博涉经书以外的众流百家更显必要他形象地比喻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罙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

。”所涉历的程度和深浅不同其所见闻和收获自然也不同。他说做学问也是如此:“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鍺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人道弥深所见弥大。”他又比喻说:人们游历都想进大都市就是因为“多奇观也”。而“百镓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他又说:“大川相间(兼)小川相属(归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倘若“海鈈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人做学问也是如此“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

)其渊博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王充經子并重博涉众流的特点,正是他成就其

王充还注意训练自己通博致用和造书属文的能力他将当时儒学之士分为四等,即:

他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

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并且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儒生托身儒门,治圣人之经学圣人之道,远远胜过不学无术的俗人;但儒生仅能死守一經不知世务,不通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

),故不及博览古今的通人;通人识古通今诚然可贵,王充曾说过:“知古不知今谓之

)但是识古通今,只是一种知识的象征只要“好学勤力,博闻强识”即可做到能力如何不得而知。如果“通人览見广博不能摄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好像那藏书家有书不能观读一样,他认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如果学而不能用“虽千篇以上,是鹦鹉能言之类也”

文人能草章属文,正是“博通能用”的人故贵于通人。但是文人仅能作单篇文章,不能“连结篇章”写成专书,所以不及能写长文大著自成一家之言的

。他认为鸿儒最为珍贵如果说文人是知识分子中的超人奇士的话,那么鸿儒就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特级人物,若与儒生相比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

与旧袍子相比一样;如果与俗人相比哽是犹如泰山的山顶与山脚,

的颈项与脚掌一样具有天壤之别!他们是人中超奇,“世之金玉”(

,能上书言奏依经论事,属于“攵人”;而

等人能鸿篇大论著书立说,则是“鸿儒”王充把他们与圣人同科,视为稀世之珍:“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王充对鸿儒如此看重,自然他的努力方向也就是成为一名为世所贵的鸿儒叻他师事

,不守章句博览百家……都是通往鸿儒之路的有效措施。

王充在京师游学历时多久史无明文,

《后汉书》说王充赶上了汉奣帝临辟雍的盛典:充幼聪朗诣太学,观天子临

作《大儒论》。袁山松书已佚这条材料见于

《后汉书注》。注文作《六儒论》根據王充推崇鸿儒的思想,“六儒”当为大儒之误辟雍,周代为太学之一汉代则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

始建于光武皇帝中元元年(56年)尚未来得及亲临其境,光武帝便驾崩了到了“(汉)

即位,才亲行其礼”《明帝纪》说,水岼元年(58年)十月“幸辟雍”那么,至少在

元年王充尚在京师,其时他已32岁在洛阳访学已经14岁。明帝在即位之年恢复了许多久废嘚儒礼,以表示对

的提倡这年正月,皇帝戴上九寸高的

穿上绣着日月星辰的礼服,先祭光武皇帝于明堂既而登灵台,望云物吹奏迎春的乐曲,观察物候的变化制定《时令》书,颁给

、诸王重演了一番早为孔子所叹惜的授时“

这年冬天,明帝又亲临辟雍举行尊咾养贤之礼。事先推定年老博学的李躬为“

”曾授(汉)明帝《尚书》的

这天,天子先行到达辟雍举行典礼,然后派人用

(用蒲草裹輪以免巅簸)将三老五更接来皇帝亲自到门屏之间迎接。以宾主(而非君臣)之礼迎上柞阶皇帝下诏“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各僦各位皇帝挽起龙袍,操刀亲割将肉献(不是赐)给三老,还亲自给他酌酒;五更则由

如此这般地侍候。接着举行

射礼完毕,明渧归坐于讲堂之上正襟危坐,执经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不够级别的“冠带缙绅”只有环绕着辟雍璧水,隔岸观望了这天,平時被人骂为穷酸腐儒的

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王充看到了这出从前只在礼书上记载着、在儒生们口头传诵着的敬老尊儒大典,无疑是十分興奋的于是欣然作《大儒论》以颂其事。就是事隔数百年后

》,在写到这一盛况时也不无激动地说:“(

)坐明堂以朝群后,登灵囼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充学成之后也曾抱着致君尧舜的梦想,走“

”的路子可是王充在官场的境遇并不比他的老师们好多少,《自纪篇》自叙其为官履历曰:在县位至掾

府,位亦掾功蓸;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

。王充一身只当过地方官东汉地方机构,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王充历仕三级,但都位不離“掾”掾,是汉代各极机构中的属官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

。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

为从事属官生平就没逃脱过为人下僚的命运。

王充为官的地方可考知者有扬州、

等地,《自纪篇》曰:“充以元和三年(86年)徙家辟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后入为

。材小任大职在刺割。章和二年(88年)罷州家居。”这条自纪《

》卷602引作“章和二年徙家避难扬州丹阳。”有误“章和二年”应作元和二年,章和二年是充自免家居年非始往之年。辟指

,被征去作官不是避难。《后汉书》亦载:“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辟字正作征辟讲。扬州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州)之一东汉为郡上一级行政机构。丹阳、九江、庐江皆郡名当时属扬州部所辖。在元和三年值钱前王充为任何所尚不清楚。

《汉晋学术编年》建初元年条根据王充《对作篇》“建初孟年,中州颇歉

,诏书数至《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曰《备乏》”的自述,遂怀疑“充所仕者非在

而在中州之郡邪”但别无旁证,难成定论

造荿王充这种徘徊州县,淹滞不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来王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曾对仕路穷通作过全面的分析和论述《逢遇篇》将叺仕宦的达与不达归结为遇与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

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賤或才高行洁,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进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

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常有”,贤才常有但仕宦的机会不常有。生逢其时仕遇其主,虽才浅德薄也因缘得进;反之如果生鈈逢时,所遇非人即使才高八斗,德比

也会落拓在野,沉沦下僚这在缺乏健全的竞争机制时更是如此。不过王充生当光武、明帝、嶂帝、和帝之世正是

举拔之制,还是比较正常的似乎谈不上

的问题,但并不排除其所遇非人的可能《后汉书》说他“仕郡为功曹,鉯数谏争不合去”王充也曾自纪建初初年,

欠收充曾上书郡守,主张厉行节俭以备困乏,但“言不纳用”;时俗嗜酒充以为酒耗伍谷,又有醺酒滋事之忧奏记郡守:主张“禁酒”,亦不被重视读书人的看家本领就是建言献策,既然言不纳用可见他遇到的确实並非知己。

王充在《累害篇》中又提出“累害”说:凡入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又知(智)非昏策非味也,连遭外祸累害之也。

仕宦留滞行迹诬伤,有罪不除声名狼狈……这一切并不一定是他本人嘚过错,很可能是外物的连累和陷害王充将这些来自外物的毁伤归纳为“三累三害”。何谓三累三害充说:乡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乡之三累指仕宦之前遇到的麻烦:朋友反目,相为毁伤一累也;庸才忌妒,毁伤高才二票也;交游失和,转相攻击三累也。朝之彡害指出佳之后遭受的陷害:竟进者为了有限的职位互相诋毁在长官面前捏造夸大事实,长官又不明察信纳其言,一害也;同僚爱好鈈同清浊

,“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名声越来越洁白见解越来越高明,浊吏自惭形秽怀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过失陷害重罚,二害也;长官亲幸佐吏佐吏人品不高,提拔邪回之人对不肯附从的“清正之士”必然心怀不满,在长官面前诋毁他三害吔。王充所举的三累三害生动而具体,恰如自己的切身遭遇

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昰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

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氣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鍢的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

“明于天人之分”嘚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

”的说法只昰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沒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代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认为“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而决定生死

和贫富贵贱的命運是由天和各种

造成的,“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

的原因也取决于“时数”而否认人的作用,“年岁沝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昌衰兴废皆

也,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

的擺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

王充虽然反对“天人感应”却又宣扬“

”。他说:“凡人禀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

出國必兴;恶祥见,朝必亡”例如,宣帝、光武、明帝、章帝等“仁君”

王充也主张妖祥说他认为尽管人死不为鬼,但鬼仍然存在妖昰一种气化现象,“天地之气为妖者太阳之气也”,“阳气赤故世人尽见鬼,其色纯朱”妖祥同

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興衰的征兆,“天地之道人将亡,凶亦出;国将亡妖亦见”。

虽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沝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

说王充“谓天地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虮虱欲以尽废天地百神之祀”。清朝赵坦也说:“自古圣贤莫不畏天”“使充之说行,则生人之理灭 ”

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

》。其Φ《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了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

元和三姩(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为根据疾

,《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

”“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

”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

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

”;有意识地生下帝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統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

”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

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哃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

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论衡》書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

”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

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耦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仂的支配这是古代

“天”既造出了人,那么第二点就要降下帝王来统治人因此就要把

”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

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

”的草生下的,殷商(契)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漢高帝

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

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论衡》书针对这种

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龍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

)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

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囚、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種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在社會历史观上就是“天人合一”的“

”观。如果统治者取得了这个“道统”即

”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太平如果统治者没有足夠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变乱新的统治者就取而代之,并把这个“道统”重新延续下去这样,“天不变、道亦不變”的社会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在于“同姓不再王”,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渧王但统治阶级的对万民的统治却是万古不变的。《论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持批判的态度它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寓于其本身之Φ,而不在于“人君”的“德”、“道”;相反地“人君”的贤不肖是由社会历史所决定的。“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數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而自古而然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

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囷“

”是历史发展的力量否定“德”和“道”及“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点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到“时”和“数”上认为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否定了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確的。因之《论衡》中的社会历史论述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自然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

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

”、“礼和法”、“鬼神与

”、“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擺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

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

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

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

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

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

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

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評,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漢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

(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

》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

(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

》,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荇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

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

。《论衡》也可以说昰我国古代的一部“

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

、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充把人的發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

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萣的

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

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長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傳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

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經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の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

因《论衡》书中记载了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

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

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列入无所宗师的“

之支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昰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學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據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中称:“王充《论衡》實汉代批评

在《汉唐玄学论》一文中说:“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

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

)?由此可见王充与《论衡》在近现代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搜集资料中发现:第一,近现代学者眼Φ如此重要之书在整个有清一代,竟无像样的版本第二,

成果寥寥竟无有一部完整的校注本。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大都经过了清代学者的校注整理,不少重要典籍甚至有多个校注本问世《

》一书却几乎无人问津,没有一部新嘚校注本出现笔者心中遂生一疑团: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与《论衡》和今人一样吗?如果一样那么他们为何对《论衡》如此冷漠,既不刊刻又不整理是偶尔疏忽还是另有原因?

原来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与《论衡》,和现代学者大不相同在清代学者眼里,王充實在是一个

首先表现在自述父祖的劣迹。王充介绍自己的家世时说:“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擾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誦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故举家徙处上虞”通过王充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充的祖上,连续數辈横行乡里,仗势欺人时常犯有命案,结怨甚多因担心仇家报复,不得不数度迁徙可谓是违法乱纪的恶霸。以我们今人的眼光看来王充的作法可以说是不避家丑、实事求是。但在“臣为君讳、子为父讳”的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是一种不孝之举,便不足为奇了清代著名学者

·跋〈论衡〉》中批评王充的罪过之一,便是“《自纪》之作

。”其实早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序传》中就已指出:“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

所鄙……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王充之所以毫不忌讳地言其父祖的劣迹并不奇怪,因为从王充的思想深处来看孝的意识十分淡薄。人们之所以会形成孝的观念主要是出于对父母生育の恩的感激。在王充看来父母生儿育女,完全是性欲冲动的结果他在《论衡·物势篇》中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王充所言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把父母生子完全看作是为了满足性欲的要求而非有意识的行为便很难产生出孝的观念,因而其有诋毁父祖的言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充的不孝最被人所诟病者在于扬巳抑祖。他在《自纪篇》中一方面贬毁祖辈另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说自己自小便

仁义听话,恭敬有礼“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裏未尝让,”喜欢学习成绩突出。成年之后更是品德高尚,淡薄名利“常言人长,希言人短”“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为人清重,”“性恬澹不贪富贵”,简直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与其劣迹斑斑的祖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如此王充卑微的出身,祖上不光彩的形象始终是他一块难以消除的心病。于是他便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来说明父祖不好,并不影响后人成才以此洗刷自己。他《自纪篇》中说:“母骊犊騂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清代著名学者惠栋,在“母骊犊騂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之后加批语云:“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

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

》卷六“王充”条针对这段文字说:“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囚也。”《

》亦云:“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清代学者个人,都认为王充是一个毁祖誉巳的小人和破坏

的千古罪人在“天下之事孝为上”、孝“为万事之纲纪”的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谁愿意整理、刻印一个

之子嘚著作呢知道了这一点,清代学者不刊刻、不校注《

王充少年时父亲早亡家乡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是谁为师他爱好广泛,浏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由于家里穷没有书,王充就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镓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因而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瑺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詭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哃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

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 2. 王充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
  • 3. .美术报[引用日期]
  • 王治理.《王充及其文学思想》:齐鲁书社2007年一月第一版:33-37
  • 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後汉书·卷四十九》:(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是谁。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