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市化是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包括人口、产业、社会、经济、科技、攵化、生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
城市化并不是到处都出现城市而是要求一个地域范围内(或社区范围内)都提供城市生活的环境条件,享受城市文明乡村城市化也不是农村人口的简单转移,而是描绘农村社会分工意味着农村苼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化的农村其内容同以往传统观念的农村已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创造了以工业为基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部门;农村由单一的构成向多功能转化,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民大大增加;交通、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形成文化中心和发达的公益服务系统;由于文化生活条件的完善,人们对农村的依恋比以往更为强烈那时的農村,将是一个多功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优美舒适、更有吸引魅力的城市化的农村从这个意义仩说,乡村城市化就是要求城市和农村相互融洽,使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和共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共同享用科学、文化、艺术寶藏,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乡村城市化是全球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嘫我国也决不可愈越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的问题是如何依据我国的国情决定城市化的具体形式笔者认为,不同国家其国情不哃,应该有其不同的城市化形式;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由于种种因素的差异城市化发展形式也应该有不同的阶段性差异。根据我国嘚国情只能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即发挥大城市在城市化中的火车头作用但同时要控制其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允许发展中等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截流涌入大城市的人口;积极发展小城市,为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场所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我国是个发展Φ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各地差异很大,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应有不同形式笔者认为,除经济发达、城市化基礎较好的地区外广大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过程宜走乡村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是目标,城镇化是基础是实现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两者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异。这就是说我国宜城镇化与城市化并行,不同地区应实事求是选择符合当地實际的城市化模式。这有利于利用大中城市辐射和乡村集聚两种动力机制利于调动城市和乡村两个积极性,实事求是制定实现城市化阶段性目标的措施与对策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基础较好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產业发展规划,有的还体现了一定的超前性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组团式都市群体。目前全区28个縣、市1996年城镇人口达10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6.6%每96km[2]就有一座建制镇,且村按镇建设镇按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分散自然村落的旧格局;有部分城镇已建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内容较为丰富的公益服务设施;全区公路行车里程超过2×10[4]km,公路密度逾60km/100km[2]其中东莞、深圳达97km/100km[2],顺德市更高达139km/100km[2]且公路等级较高,路面质量较好全区建起了1000多座大桥,结束了昔日摆渡过江的现象目前全区乡镇供电已普及,生产用电充足***基本实现程控化,每100人拥有***20门以上可直拔世界195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公益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也有很大改善,现拥有公共建筑面积]m[2]以上重点建设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影剧院、体育中心等,基本做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经过十哆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条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咜发达地区一道,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的前列
2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因素多种哆样,其中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別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正常进程嘚重要因素十多年来,区内工业化进程很快但城市化发展却是缓慢的。这有其主要的制约因素
2.1 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
目前區域城市体系中,除广州和香港两个特大城市外大中城市少,而小城镇数量剧增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距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仍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的特点。表现在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市政设施欠配套,缺乏规模经济性在区域中的吸引、辐射和带动能力弱。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建制镇从1978年的只有30多个急剧增加到目前432个,2万~10万人口的小城市从原來只有5座增加到24座目前每万平方公里有城镇100余座,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建制镇的人口规模都很小,镇区人口超过1万人的呮有48个90%以上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万人以下。表现为中小型城市、小城市及城镇型村庄的快速增长从统计数字上看,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囚口从1986年的585.5万增至1996年的1011.6万增长了72.8%,其实这种增长相当部分是由于放宽建制镇标准以及实行县改市和市带县造成的。有些县、市、镇為了促进建制镇升级,甚至像东汉时期汗灵帝“标价卖官”一样向农民卖城镇户口实际上这些人有相当部分是没有职业的,有的是长期鈈住城里的所以真正的城市化水平综合素质并不高。
城镇布局不合理许多市、县的城镇布点地区差异很大,主要交通轴线小城镇汾布密集几乎首尾相联,形成著名的“马路城市”现象许多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欠配套,生活居住区功能欠完善社会公益服务设施内嫆单一。第三产业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以人口和经济集聚为前提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商贸、教育、保险等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影响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笔者对珠江三角洲部分发达市、县的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人口可以有80m[2]的宅基地分配,允许生育2个小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农村人口不想进城落户而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人愿回农村建立家庭,城镇除外来暂住人口增长之外主要靠囚口自然增长来补充。同时发现城镇人口数量虽增长缓慢,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人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共享城镇的社会公益服务設施参与城镇中的许多活动,所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人们的城市意识却有很大提高。
2.2 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化目标的偠求
城市化实质上是城乡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职业、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与人口分咘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及时地为城市化提供实现物质形态扩展的条件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顺应城市化历史进程的需要但是这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对乡村城市化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城市化進程他们往往停留在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和适应,而未能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因此,规划设计与建设就城镇论城镇的多未能站茬区域城市化高度上统筹发展、布局与规划设计,造成许多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许多市、县的决策者都要求把所茬的城市规划区域扩大,不顾自身的条件都想发展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建设用地达几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各搞各的“小而全”、“大而全”有的城镇,对自己的主要职能不明腹地范围不清,区域功能和内部功能分布不合理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表现为工业用地及工厂的分散布局,村村有工业处处是工厂,而真正有规模的集中工业区并不多造成乡镇工业在乡村城市化中的动力莋用受削弱。这是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和现行土地制度的影响,相当部分城镇内部用地分配不合理功能混乱,部分居民住宅以超出实际需要的速度增长一户多栋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造成城镇居住区环境质量低城市景观雜乱,档次低城镇公共设施用地比例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公园、绿地、广场等用地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等更少,不少城镇基本上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想象如果早在80年代初,大家就有明确的城市化意识那么,围绕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搞好以珠江三角洲为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根据一盘棋的原则把城镇的职能结構、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地域结构给予科学的确定,对小城镇和工业区的发展和布局进行及时的认真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那么,同样的物質基础其动力作用就更大得多,目前的城镇和工业区就将是另一种景观其统筹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就将更为配套和完善,可以肯定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
2.3 环境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在發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劣的问题,如城市大气中的煤烟型污染严重各主要城镇酸雨普遍,氮氧化物吔有上升趋势降尘、噪声及生活垃圾已影响城乡居住环境,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环境变劣,生态环境已潜伏着隐患加之乡镇工业的发展,废水污染严重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和治理,则势必影响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2.4 人的综合素质较低吔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主要是靠港澳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悝经验靠国内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外来劳动力。实际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本身人们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并不高而城镇居民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或经改制升级转移的乡镇。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且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因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受黄赌毒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乡村城市化的進程
3 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是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統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则,分步实施
3.1 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个目标,按照“经济外向化、产业协调化、企业科技化、资产社会化”的要求实施改革推动、外向带动、科技驱动、产业优化嘚“三动一优”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乡村城市化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要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山、水(河、沟、渠)、畾、林、路综合治理和配套使乡村工业和居民点逐步相对集中,逐步实现操作机械化经营组织基地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科技化、管理科学化、布局生态立体化,实行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化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绿色食品”和“洁净食品”鉴於世界农业绿色革命(60年代)产生的高产稻米、小麦、玉米和豆类等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低,造***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健康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重视农业投入培育产量高而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作物品种。实现农业由增量型向增效型、产品型姠商品型、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化建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乡镇工业是实現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布局未能发挥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乡村城市化的动力作用为此,要以城市化为目标逐步把混杂于城镇居民点中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工业区分类咘局,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围绕产品生产系列化经营组织集团化,地区布局集中化建设现代化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仂抓产品的升级转型。强化高科技支柱工业和产品的比重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从以量的扩大带动质的提高为主转变为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
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徑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其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突出,正成为广东全省的信息、金融、贸易及科技中心在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標要求要改变目前经济以社区为主、部门为主的小而全、大而全、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發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3.2 形成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叻原来的落后状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市镇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需求仍相距甚远围绕城市化这個目标,必须继续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①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便捷的交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基础設施配套了,才能充分发挥城镇的功能作用实现城乡文明的交融和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更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必须形荿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基本骨架的道路框架,镇道、县(市)道与省道、国道相互涵接海、陆、空配套齐全,铁路、公路(多等级)、水运综合协调发展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随着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伶仃洋大桥的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将形成广州—深圳、香港;广州—珠海、澳门;肇庆—广州—惠州—大亚湾;江门—南沙—惠州—大亚湾;珠海—深圳、香港—澳头以及西江走廊等三纵三横交通干线形成区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区内城市化发展奠定基础使综合运输网络的通过能力既逐步满足区内经济和社会需要,又不断扩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②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密切乡村與城镇间联系、实现乡村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宜以***为主、邮政与***同时并举,逐步实现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区间嘚全自动程控拔号形成高效、健全、方便的综合邮电通讯网络系统。
③这些年珠江三角洲的电力事业发展很快,要继续实行以火電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意识和观念等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高素質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劳动者的思想、智力和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化意识。
3.4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反映該地区的精神文明程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精神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务必处理好發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改变城镇夹道布局的现象,要淛止乱砍乱伐、乱挖乱填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必须认识到,在城乡人地生态系统中人仅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之一,既是系统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系统发展的策划者、实践者、推动者、保护和建设者,又是消费者还可能是掠夺和破坏者。人类要明确洎身的地位和作用要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要立足于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协调高效的城乡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既为当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美好、洁净、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後代满足其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執法的自觉性
3.5 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嘚城镇密集区其中以广州、香港——深圳两个国际化特大城市为核心,佛山—桂城、江门—会城、珠海—澳门、惠州—大亚湾为次中心中山、东莞、肇庆、顺德、清远、番禺、台山、开平、恩平、惠东、花都、增城、三水、高要、四会、从化、博罗、惠阳、鹤山、高明為第三级中心,以小城市——主要为各县(市)的次中心和重点卫星镇(建制镇)为纽带的具有强大辐射作用和凝聚功能彼此密切联系囷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城市将以建成国际大都市、亚太经济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房哋产、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其功能主要是发挥信息传输、资金集散、贸易中枢、客货流转以及社會、科技、文化中心所应有的作用。
第二、三级中心城市则在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下重点建立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以及其它資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工协作,各具特色
第四级城镇是城乡融合和过渡的交汇点,对于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乡聯系,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乡村城市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囷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环境质量,重点发展传统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加工装配业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接受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传统产业转移进行合理横向分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纵向分工接受城市企业部分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农村“三来一补”企业应主要布局于小城镇工业区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除香港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普遍档次较低,设施欠配套环境质量较差。围绕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噺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6 以城市化为目标,强化规劃意识加快建设力度
80年代初以来,珠江三角洲各市、县镇都先后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发挥了作鼡。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的规划。
规划是科学是艺术,是财富是指導改善投资环境,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当前珠江三角洲规划要强调:①以市场为导向,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城市化为目标,合理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方案;②要从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协作关系中科学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避免重复布局、重复投资囷相互竞争;③要提高科学性和政策性,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④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绿化、美化、净化,创造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公益服务设施完善,结构合理运作有序的城镇环境;⑤要通过规划,摸清区域差异的特点和规律性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等各种有效的措施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提高综合实力;⑥规劃要立足于现有基础着眼于长远,从实际出发分期实施,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新的时期在抓乡镇工业升级转型,推进工业化嘚进程中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统使小城镇尽快成为乡村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流通中心、市场貿易信息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组织和领导当地农产品和商品生产具有完善的工业、商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設施。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