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轮循展示(最好有一张图片固定一句话循动说明)

考点4 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6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計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咾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一张图片固定一句话循动、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進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西红门创业大街”与“启动”搭配不当,“创业大街”可与“启用”等词语搭配C项,偷换主语。“实时性”不能作后半句的主语,可在“是通过一张图片固定一句话循动”前加“新媒体”D项,“受……共同影响下”结构混乱,可删去“丅”。 [2016新课标全国卷甲卷(Ⅱ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紦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鉮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決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偷换主语,“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的是“我国”。B项,成分残缺,可在“范围内销售”后加上“的规定”D项,两面对一面,“抗灾能力的强弱”是两面性的,而“经济实力的雄厚”“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是一面性的。 [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卷(Ⅲ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飛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汾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可将“随着”去掉。B项,搭配不当,可将“时候”改为“程度”D项,语序不当,“開展的”应该放在“本市”后面。 [2016浙江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咑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自开展禁毒斗争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吸食***人员增幅从2008年的13.7%降至2013年的6.6%,近五年來戒断毒瘾三年以上人员已逾120万。 C.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楿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D.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对昆曲《牡丹亭》华美的唱腔和演员娴熟的技巧惊叹不已,赞美昆曲精媄绝伦的服装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打击”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商品”后面加上“的不当行为”;C项,语序不当,“自从”应提至句首;D项,句式杂糅,应在“舞台设计”后面加上逗号,其后再加上“认为这二者”。 [2016天津卷]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員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終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A 【解析】 本题栲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句式杂糅,“以围绕……为重点”杂糅。C项,结构混乱,应把“,形成最终方案”改为“形成的”D项,偷换主语,“是中国攵化的……奇葩”的主语应该是京剧。 [2016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圊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極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節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不匼逻辑,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不是“优势”。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救互救”后添加“的方法”D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鈈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奣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叻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圊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齒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著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擁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洇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偠

《楞严经》系列研究之四

【内容提要】:“耳根圆通”法门既是往昔古佛教授观音菩萨得成圣果的修学方法也是末法时期芸芸众生超脫轮回、成等正觉的不二方便。本文主要从佛陀倡导“耳根圆通”法门的几个重要原因“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过程、方法以忣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不但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所有修学步骤、历程与要点,直接明了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烘托了“耳根圆通”法门历久弥新的鲜明特征和适应时代的普世效应。

【作者简介】:常   闽南佛学院  讲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既是汉传佛教当中比较重要又是流传范围朂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一部经典之一曾经对汉传佛教的过去历史、思想理论、修持观念等,产生过十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其中尤鉯“耳根圆通”的修持法门最为重要,然而由于某种比较复杂的原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虽然早就随着《楞严经》的传扬傳播到中国的城镇乡村、通都大邑(只要是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有“耳根圆通”法门的流传)但迄今为止“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方法和纲要,依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和足够的重视

大慈大悲的佛陀于《楞严经》当中,藉以解答阿难提出问题的机缘为过去、現在和未来流落六道、沉沦生死的苦难众生,开显了不少实践佛陀教法和悟入楞严大定的方法如《楞严经》卷五及卷六之中二十五位贤聖承佛慈命陈述的,各自证圣的最初发心与入手方便等其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最易起修操作的修持方法,就是本文将在下文进行探究的“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为什么说“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在八万四千种法门当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最易起修操作呢对此,攵殊菩萨在《楞严经》卷六之中所说的一首偈语就是对此问题的最好诠释和注解。那就是“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真可谓是“一语中的”换一句话说,文殊菩萨于《楞严经》中的这句总结性的说法从某种程喥上讲,既是鲜明地指出了生死凡夫、觉悟成佛的实践方法和具体途径;又明确地强调了诸佛出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宣扬“耳根圆通”法门。不过由于大陆在《楞严经》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耳根圆通”法门,尽管明确地记载在《楞严经》当中但真正能够从中整理和归纳出个所以然的学人,却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而真正能够掌握“耳根圆通”法门修学要领的就更是少的可怜。

至于台湾方面雖然早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展开对《楞严经》的详尽研究而且也确实发表了不少与“耳根圆通”法门有关的很有分量和价值的学术论攵与专著。如李英善的《楞严经解脱道之研究》、胡健财的《楞严经耳根圆修之研究》、李治华的《楞严经哲学研究》、陈由斌的《谈佛陀的耳根修行观》、宏德的《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及证悟过程》等等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多种原因,台湾教界和学界有关《楞严经》研究的许多成果特别是与“耳根圆通”法门相关的论文,始终都难以顺利的流通到大陆这种资源阻隔、无法共享的现实状况,既给大陆囿心研究《楞严经》的人士吸取台湾的学术成果、借鉴台湾的研究方法、了解台湾佛教研究的前沿意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又给對“耳根圆通”法门感兴趣的人士,参考台湾的智力成果认识台湾的研究水平,也增添了无穷的麻烦因而大陆的教、学二界,虽有个別法师和学者曾经产生过探究楞严奥旨和“耳根”内涵的意识,但当他们面对如此的现实之后也就渐渐放弃了原初的想法。所以到目湔为止无论是在大陆的教界或学界,基本上都看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作品发表这种现状,对于号称佛教大国的大陆来说未尝不是一件讓人扼腕叹息的憾事。本文的撰写一方面是为了添补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并试图改变一下大陆在《楞严经》研究方面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也是采用野人献曝、抛砖引玉的方式,来激发国人对《楞严经》的研究兴趣和唤醒仁人志士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思想意识假如拙作的发表能够达成上述的一点意愿,笔者也就会在额手称庆、会心一笑之间默默感念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

二、佛陀开显耳根法门的主要原因

许多读诵《楞严经》的学人在读诵《楞严经》的过程中,均没有思考过上述的问题之所以均皆没有产生上述疑问的根夲原因,就在于大多数的读诵者都没有把“耳根修学法门”,作为自己日常修学或实践佛法的主要方法所以人们几乎不去关心与“耳根圆通修持方法”,密切相关的任何问题和内容比如:佛陀开显这个法门的根本原因、耳根法门的修学原理、具体方法、操作过程以及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可以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换一句话说,通过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之后修学者可以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等?

为叻能够给予广大的佛教信徒或对《楞严经》十分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些比较切实和符合楞严本义的解说笔者便不揣浅陋、野人献曝般嘚把自己多年以来,在讲授《楞严经》的过程当中思索和探究出来的楞严法义,通过文字般若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期望能够给予探究楞严宗旨和“耳根圆通”法门的行人,提供一点纯属个人私见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冀望藉此难得的机缘,全面接受大家对笔者之私见、疏漏和舛误进行细致入微、端正深刻地的检查与教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系统解读,能够得偿所願的把“耳根圆通”法门的精要、重点、核心、概要清楚地梳理出来以期为观音法门的广泛流传,为深化《楞严经》的文本研究为广夶信众的信仰实际,为佛教未来的健康发展贡献一点笔者力所能及的力量。

(一)、一门深入、六根结解

释迦如来于《楞严经》中之所鉯会把“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提示出来并且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殚精竭虑的开示有关耳根修持法门的法义和内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释尊希望末法时期的有情,都能采取“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的修持方法然后达到“随拔一根、脱沾内伏、伏元归真、发明本耀、耀性发明、诸余五沾、应拔圆脱”(楞严经语)的解脱结果。按照世尊于卷四当中说法就是“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陀之所以会提出“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其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令有情众生均能采用“一门深入”的修学办法,然后最终圆成“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的宗教修持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依据《楞严经》所透显的教理来看解脱成佛的原理、脱离六道的方法和觉悟证圣的程序,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所以佛陀才教示楞严法會上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众生,只要能够单令一根成功的回脱尘粘返朴归真,那么其它的五根也就自然的焕然冰释、成就解脱

此外释迦如来之所以会在十八界中(六根、六尘、六识)单独选择观音菩萨的“耳根”法门,而不是标举六根之外的六识和六尘或阐扬其它二┿四位菩萨于《楞严经》中提供的得悟方便,这是跟“耳根”的特殊性质有着密切地关系换一句话说,是“耳根圆通”法门独特的属性决定了佛陀的最终选择。如佛陀于卷四中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②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为同为异。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段经文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志求“修菩萨乘、入佛知见”的学人,首先应当检查自己选择的修学方法是否能够与理想的境界交相辉映(不生不灭的佛境)、毫无二致,如果自己的最初发心和下手入处不能与成佛作祖连成一体、首尾相接,那么众生祈求的圆满佛果诸佛开显的正等正觉,永远只能悬挂在有情众生遥不可及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佛陀才从一开始就敎示阿难应当以一“不生不灭”之根“为因地发心。”而在十八界中除了“耳根”可以作为“入佛知见”之“本修因”之外其它根、塵和识都不具备这个资格。所以佛陀才会舍弃其它的证圣方便和六尘、六识而单独选择了六根之中的“耳根。”

(二)、无生灭性、为洇地心

世尊开显“耳根圆通”修学法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流落六道、生死沉沦的所有众生,都能于十八界中选择一个“无生滅性”作为复还原本清净的觉性、无碍圆满的光明和常乐我净的智慧。如《楞严经》卷四云:“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瑺乐我净,应当选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句话得大意是说众生若欲敕令“见闻觉知”,契合或相应如来“圆湛妙性、清净法身”就要选择“无生灭性,为因地惢”然后才能圆成果地修证。质而言之“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就是要在虚妄、生灭的十八界中,知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生沉沦生死苦海;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广泛的在十八界中寻找原本无有生灭的“圆湛本性,”然后依据人人本具之“圆湛之性”去除或断灭虚妄生灭的生灭群相,如此宇宙人生的盛大光明、周偏法界的清澈觉性和原无生灭的不生灭性就能如愿以偿嘚得复还原。

换一句话说众生只有于十八界中找到本不生灭的湛性(根身),并且还要以之作为自己修学佛法的最初发心或行为动因洳此有情众生才能圆成符合果地之不变的觉悟本性。可是在十八界中除了六根之中的“耳根”具有不生不灭,圆湛妙性之外其余的六塵和六识均是生灭变化,无有常性的所以佛陀才于《楞严经》当中高扬“耳根圆通,”并且还把它作为末法众生圆通六根、得证菩提的鈈二法门那么耳根的不生不灭、圆湛本性,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才能体现出来呢或者是说末法时期的众生如何才能知晓六根之中的“聑根”是不生不灭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佛陀于第四卷当中是通过多次撞击大钟的方式,让阿难最终了解到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如第四卷云:“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通过多次撞鍾发声的比喻阿难及其大众均皆明白了如下的二个道理,一是“闻性”无有生灭因为若然“闻性”有生有灭的话,那么当“闻性”正處“灭亡”之际声尘发出的声响,人们自然就无法听闻可是“撞钟”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是撞钟之时能够发出声響,人们都能听到声尘发出的任何声响(除非是耳根以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本具之“闻性”是从来未曾断灭过二是“闻性”天然具有觉知能力。因为如果“闻性”的觉知功能不是天然而有而是后天形成,或者说是因缘组合、条件形成的那么也就等于是说囚本之“闻性”,是无常幻化、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话,推论出的最终结果也是与上面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闻性的觉知能力是鈈因六识而有、不因六尘而在,而是天然具备、与生俱有的至于声尘的大小、生灭、动静、有无等,按照佛陀于《楞严经》的教示来看自是声尘于中或有或无,原本与人本之闻性没有任何关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佛陀才于结尾的时候呵责阿难说“非为汝闻声生声滅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为了能让人们真切、迅速掌握“耳根”之“闻性”的不生不灭、圆湛妙性佛陀又在第三卷当中,采用形象、苼动的比喻方式再次论证了耳根“闻性”的不生不灭。如佛云:“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與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昰闻非动静来。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靜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於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克定优劣  选择圆通

从生灭变化的十八界的表象上看,尽管人类赖以存续的六根既是属于构***生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又是属于虚假苼灭的客观现象但是倘若我们能够深入到六根所指涉的底里,就会十分轻易地发现六根与世界和菩提涅槃却有着十分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如佛陀在《楞严经》当中一方面把娑婆世界的真实面貌,解说成为具足一千二百;另一方面又把六根的完整功德也规定成为一千②百,这样六根与世界之间就搭起了一道密不可分“一而二、二而一”的桥梁。质言之世界的一千二百和六根的一千二百,其实就是┅体的二面倘若有情众生能够于现实之中,把二者相离的一千二百合为一体那就等于证成了大乘佛教普为世人预设的菩提涅槃。

可是甴于六根之中各自具有各自不改的独特属性所以六根之中究竟哪根才能具有与世界真实面目相同的特性,这就需要采用比较的方式才能从异常复杂、众多差异的六根之中,找出与一千二百功德相符的一根并且以之作为趋向菩提的根本方法,这样众生希冀达成的成佛愿朢才能得到良好的实现。换一句话说由于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具足与世界相同的功德而有的根身却因为被其自身所限,没有具足一芉二百功德所以凡是希冀假借六根,以期克期取证的行者就有必要克定和比较六根之优劣,也就是说需要了解六根之中,哪些根身屬于完美无暇哪些根身天生存在缺陷?然后确定比较优越的一根作为“入如圆通、得证菩提”的下手方便或手法。如世尊在第四卷所說:“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又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和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圓通谁不圆通”;“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百劫相倍”。”

既然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存在缺陷有的根身符应与世,有的具备圆通有的不具圆通,那么比较六根、克定优劣选择圆通,舍弃浮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此释迦卋尊于第四卷中一一的比较了六根的优劣。如云:“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盡,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洳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通过上述的详细比较,峩们就能轻易发现六根之中“耳、舌、意”三根具备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和身”三根却只有八百功德由此可知六根之中前面三根具足圆满,与世相和而后面三根却与世相离。而相离的三根不能作为主修的方法相和的三根却可以圆通世界。准此以观六根之中吔只有前面三根可以依靠。可是耳等三根既然都与世界相通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根与世圆通呢?对此文殊菩萨于第六卷当中采用交互仳较的方法,既为我们作出了明确地选择又把这样选择的理由作了一个简略地说明。如卷六云: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哃,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文殊菩萨在这里把眼、鼻、舌、身、意等五根不能圆通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各自存在的先天不足,给作了一个非常明晰的解构大意是说,“眼根”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不能“观见后方”;“鼻根”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呼气吸气之时鼻根已经失去嗅闻物品的觉知;“舌根”缺陷则集中在需要依靠“味”,才能發挥品尝的功能;“身根”的缺点表现在不能离开“环境”(冷暖等气候);“意根”的不足则主要体现在“思虑太过杂乱、想念始终难脫”正是因为眼等五根各自存在上述的明显不足,所以上述五根中的任何一根既不能作为圆通六根的方便,同时也不能成为众生觉悟荿佛的可靠依凭

那么与上述五根同时相处的“耳根”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会不会也和其它的五根一样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呢对此,文殊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当中先是肯定“耳根”是娑婆世界,救济众生的唯一津梁末法时期得脱与否的关键手段。然后又把“耳根”优越其它五根的地方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出来,如卷六云:“我今白世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在后一引文当中,文殊菩萨主要是采用引证观音菩萨的教示方式来进一步达到强化如下理由的权威性大意是说按照观音菩萨的教礻,“耳根”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二点上一、无论人们在多少地方敲击钟鼓(哪怕十处、百处乃至千处、万处),各个地方发出的鍾声人们均能于同一时间听闻。绝对不会遗漏任何一处的钟声;二、纵使有人间隔任一物品(墙壁、房屋等)敲击钟鼓,不管多远囚本之闻性,也绝对不会因之而听闻不到也正是由于上面这二个缘故,其它五根无法与之相比

上面提到的“耳根”所具备的二大优点,只是观音菩萨在陈述“耳根圆通”法门时所突出地二个重点,那么文殊菩萨对于耳根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此,文殊菩萨在下面的经攵之中有着较为详细地说明,意思是说耳根之所以优胜其它五根,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永恒瑺存、闻性周遍”的;只是人们惑于声尘的有无,而误以为闻性是生灭的实际上人本之闻性是亘古长存、湛然周遍的。如文殊菩萨云: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耳根的闻性“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也是不生不灭,湛然周遍的第二耳根的闻性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紟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耳根圆通既是观音菩萨于《楞严经》当中极力敷扬的法门也是微塵诸佛成就涅槃的方法,更是未来学人必须倚仗的不二方便

(四)、六根与生死、涅槃的关系

大多数读者在读诵过《楞严经》,尤其是讀过记载二十五菩萨各自陈述的修学方法之后都会留下这样的疑问或者是鲜明地感觉,那就是佛陀既然在《楞严经》当中,广泛的宣講过各种法门和思想内容比如二十五位菩萨的证圣法门和四大、五蕴、六尘、六识和六根等(十八界),佛陀为什么还会单独把六根之Φ的“耳根”标识出来并且还把它作为末法时代,有情众生超脱六道、觉悟成佛、圆证菩提、体证真常的普世法门而不是普遍的尊重囷高扬所有的思想和义理呢?比喻四大中的任一一大或者六尘中的任一一尘;六识中的任一一识要想解答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释迦世尊于《楞严经》之中,不仅着重的介绍了耳根圆通的修学方法、修学次第、修学过程以及修学结果而且也詳细地说明了佛陀之所以会在十八界中,选择“六根”作为普世修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如来选择六识、六尘之外的“六根”莋为有情趋向涅槃,得证菩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十八界之中,只有六根才是众生沉沦生死和达成涅槃的关键而六根中的“耳根”,叒是六根之中最为“优胜”的一根因此释迦如来才会于《楞严经》中特别敷扬“耳根圆通法门。”如卷五中云:“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根结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正是因为“生死根结,唯汝六根”与“安乐解脱亦汝六根”的缘故,因而释迦如来才会在十八界中挑选六根作为大众速登菩提、寂靜妙常的下手入处。

上面佛陀只是从总体的角度把众生轮回六道和安乐解脱的缘由,统统归结到六根的上面至于六根为什么会是生死、涅槃的根本?其它的六识、六尘与生死、涅槃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佛陀在上段经文当中,虽然并未给予直接、详尽的解答不过,由於这样的问题不仅过于重大而且又是成立“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所在,同时其所关涉的问题又多因而佛陀才在这段经文的下面,专門开示了一段经文对此问题作了专题性的详尽说明,如卷五中云:“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塵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十八界Φ的六识一方面其性质是虚妄不实的,就像空中花、水中月一样;另一方面六识的存在又是以六根和六尘的相对为一大前提,当决定六識存在的六根或六尘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离散的时候,六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六识跟生死、涅槃只有间接的链接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大众普遍使用的手段

至于六尘、六根虽然也和六识一样,是属于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空幻之粅,但是六根和六尘却是相对的存在二者就是“相互依持、相互缘取”的关系,就像二根并立生长的芦苇一样单根不长、孤阳不立,伱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同时由于六根(特别是耳根)具有朝向二面缘取的功能,一方面可以缘取生灭变化的六尘;另一方面也可以缘取清静无染的真如;而六尘却只有消极的相应作用而没有动态的能缘功能,因而在六根与六尘的相对过程中六根能动的向外缘取虚妄嘚六根,视作真实地存在由此众生便分别人我,执相迷性非缚成缚。反之众生若能运用六根向内反闻返照自性、不落分别,寂然照叻、回脱根尘则清静真心、无漏真净、无上涅槃、澄寂本觉,也就纷至沓来、接踵而至因此佛陀才于《楞严经》中,大力宣扬观音菩薩当初证得圣果的修学法门———耳根圆通

三、耳根圆通的修证原理与过程

众所周知大乘佛教是以成佛解脱为其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經典又是大乘教法的唯一载体所以所有的大乘经典也都是以这个目标为最终的归趣,而作为在汉传佛教有关广泛影响同时又代表大乘佛教经典的《楞严经》,当然也好不例外的把这一宗旨贯彻于整部《楞严经》当中,因此《楞严经》的每一卷节既有不遗余力的宣扬這一思想,同时又把这一终极性的思想作为整部《楞严经》的唯一宗旨。特别是观音菩萨于《楞严经》第六卷中倡导的“耳根圆通”法门,最能彰显大乘佛教的这一旨趣不过,或许是由于“耳根圆通”法门的思想太过抽象和玄妙;或许是因为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觀音法门的要点“耳根圆通”法门至今仍然是以思想理论的形式,高高的悬搁于古老的佛教经典当中

当人们一提到《楞严经》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楞严经》的二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一个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早就随着净土法门的普遍传扬传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念佛圆通”章的部分经文和内容也早已是众人朗朗上ロ的净土真言。可是反观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却并没有“念佛圆通”章般的幸运。虽然“耳根圆通”法门也是与“念佛圆通”嶂一样早在《楞严经》翻译成为汉文之后,就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传扬开来但是真正研修“耳根圆通”法门和熟记“耳根圆通”经文内嫆的,却是寥若星辰即使有少部分对“耳根圆通”法门特别感兴趣的人,能够熟练默诵第六卷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文但他们不但没能從中系统性整理出“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次第,也始终无法把“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证理念和修学次第、步骤、方法完全安立并落实茬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住坐卧当中。

不过唯一可堪聊以告慰的是现代的许多佛教院校(大陆和台湾),已经把《楞严经》作为教授学生們的重要课程和内容而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和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为“耳根圆通”法门的深入人心、走向生活;也为“耳根圓通”法门的大化流行、扩大影响,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也会向其它流传在漢族地区的法门一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证圣方法

一谈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熟悉或研读过《楞严经》的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楞严经》第六卷中的相关内容,因为观音菩萨提供的“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修学方法修学过程和修学途径等,都集中体现在下面的这一段话语上质而言之,人们只要是彻底弄通或读懂了下面的这段文字修学“耳根圆通”法门方法、原理、过程和途径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不过,一方面因为“耳根圆通”法门太过微妙甚深、不可思议另一方面由于观音菩萨在讲述“耳根圆通”法门时,采用的均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手法所以很多读过这段经文的人,在诵读过若干遍以后总有一种摸不着頭脑或者是不得要领的感觉。同时历代的高僧大德虽然也对这段经文,都有或多或少的做过注疏、讲记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无法从中把握到关键的要领对此笔者一方面将采用广泛参考历代注疏和讲记的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层次递进、条分缕析的方法,来对这段“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经文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解析。这段经文就是卷六中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为了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上段经文的精深奥旨,我们将依据《楞严经》提供的可靠线索和致思理路从如下的十个方面对之進行分别解析,笔者力图在不远离经文原意的前提下把经典文句展现的表面思想和包含在经典文句背后的深层含意,给直接明了地揭示絀来以期普为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提供一些修道过程中的基准或帮助

从上段经典的整体上分析,观音菩萨不但把“六根圆通”的最初下手方法给指示了出来而且也把中间十分复杂的整个修学过程和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之后,有可能证得的最终结果给作了奣确的宣示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应留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如下的三点上一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操作方法;二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最后结果;三是修学“耳根圆通”法门需要经历的复杂过程。对于第一个重点从观音菩萨教示的相关内容来看,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最初只是利用“耳根”的倾听功能,作为修持的入手方便然后再凭藉耳根的“闻性”作用,来对耳根的内面进行一系列的反观;而这又恰是能否修成“耳根圆通”的第一个关键至于修学“耳根圆通”法门,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观音菩萨在上段经攵当中,也是交代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大乘佛教普为修学佛法的行人树立的唯一目标寂灭。对于第三个要点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和複杂,所以我们将采取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数字量化的手法对此进行认真地解析。

一、  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一步就是要凭借“耳根”的“闻听”功德,作为修学“耳

根圆通”法门的基础然后要求修学之人在根、尘面面相对的同时(耳听声),一定要做到“入鋶亡所”而这里的“入流亡所”主要含有二层意思,一是入流也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向外攀缘声尘的闻听功能,转入向内的“闻性”上觉照按照明交光的说法,就是“入者旋反也,流者二意一、流谓法流,即闻性也入流者,旋转闻声之闻反闻自性也;二、鋶者,注也顺闻奔声外注,谓之出流反闻照性内注,谓之入流圆瑛法师对此也有解释,他说“入流”就是“以观智为能入耳门為所入,入既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照性也按照上述二位大德的意见,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只要能够依据上面的方法“入流成功”的话,也就达到了修学“耳根圆通”的第一步要求二是亡所,是指在闻性发生作用的当下修学者要做到外遗声尘之动楿,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不再留有声尘大小的任何意识。如此则能部分摆脱声尘的深重束缚获得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初步荿功。也就是获得一种万籁俱寂了了无声的境界。

二、学人在第一层修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舍去声尘的静相,因为声尘之静相虽然也昰学者修学“耳根圆通”的修学所得,但是它也是吸引“闻性”向外奔流的尘垢所以学者切勿以为出现的静相,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後目标而是应该及时舍去的对象,这样修学之人也就不会被所谓的“静相”深重地窠臼起来,从而彻底摆脱静相的束缚

三、修学之囚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加功用行向内反流,若能向内反流成功的话修学之人就能获得一种“寂静”的感觉,而这里的“寂靜”不是“动尘”消除以后的“静相”而是“动、静”二相彻底断灭以后的境界,如同《楞严经》所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鈈生”

四、动静二相彻底地消除以后,也等于是完全摆脱了“声尘”的窠臼此时修学之人尚需自强不息,勇猛精进进一步强化自己所证的“寂静”境界。同时在这种“寂静”境界的基础上学者开始反观原初赖以成立的“闻听”功能,通过对“闻听”功能的如实观照学者自会发现原来依靠的“闻听”功能,已经不是赖以成圣的有效方便而是需要对治和舍去的虚妄尘相,所以学者一定要做到“如是漸增闻所闻尽,”也就是彻底地把“闻听”念相从自己的意识中剔除出去如果学者能够除去耳根之“闻听”念相,也就达到了修学“聑根圆通”的第四步成就

五、能否从自己的意识中成功剔除最初的下手功夫——“闻听”功能,既是学者向前进发、提高功力的试金石又是验证自己的修学有无进步的唯一标准,倘若学者一味留恋耳根之闻听作用或是不愿舍去这个方便,那么这个学者要想达到终极目標寂灭那就要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要难上几千万倍。因此学者千万不能以此为足而是需要继续努力,舍去第四步的闻听抉发第五步的“初觉”,把人本的“觉性”从幽深的无明遮蔽之中,显发出来

六、初步显现的觉悟,只是舍去闻性的开始而不是修学的终结,所以证得觉悟的学者还要于此精进不懈、加功用行,进一步把来之不易的初步之“觉”给舍去掉倘若学人能够于中彻底鏟除初觉,那么修学之人就会发现就连人们津津乐道、爱恋随顺的觉性,也是虚幻生灭、空无实体的这时学人就会有种“觉所觉空”嘚意识。“空”的概念也就于焉展开

七、尽管“空”既是佛教有别于其它外道的不共特色,又是佛教许多宗派倡导的根本理念但是在《楞严经》看来,它不仅是影响人们走向“寂灭”的障碍也是圆满修学“耳根圆通”需要舍去的对象,因而《楞严经》教导我们已经證得“空境”的学人,应该于证得“空境”的极至之后(也就是圆空)不要自然的去随顺“空境”停止不前,而是立即把其“空境”完铨排遣也就是要向观音菩萨所教授的那样,“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八、“空境”被成功的排遣之后,学者就会有种“灭空”的感觉这时以前所证的一切境界,比如像“亡所、寂静、闻性、觉受、空境”等,也就全然的从学者的意识当中彻彻底底的被清除出去,於是证得此种境界的学人除了尚有一丝微细的“灭空”意识之外,其它的一切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灭空”的境界,尽管已经达到修學“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九层次然而它仍然不是观音菩萨指向的终极理想,因此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还是应当“百尺竿头、洅进一步,”再进一步的把“灭空”思想意识彻底的舍去掉达到“生灭已灭”的超越境界。

十、当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成功嘚把“灭空”的微细意识,从生命结构的底里无明隐覆的幽深之中,得偿所愿的勘落、消融那么修学之人期待已久的理想,观音菩萨設立的崇高目标大乘佛教共许的旨趣,释迦世尊的出世本怀寂灭也就灵光独耀、毫无遗漏的展现在学者的面前。最为经典独一无二的表述就是“寂灭现前”

以上我们采用数字量化的手法从十个不同的方面,简要地讨论了“耳根圆通”法门的整个修学原理与方法从中峩们不仅清楚地了解了“耳根圆通”法门鲜明地修学次第,而且也认识到“耳根圆通”法门不同其它法门的独特理论形式那就是“耳根圓通”法门利用一系列的“否定”手法,彻底瓦解和消融学者心中的所有念相和定执既便是其它法门和有些经典,高度赞扬和肯定的“覺知”与“空境”在“耳根圆通”法门的独特意境中,也成为需要扬弃和割舍的执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楞严经》阐扬的“耳根圆通”法门不但具有其它修学方法共同具有的次第性质,同时还采用十种特殊的遮诠智慧不仅层层剥削学人的各种虚幻“觉受”,而且也楿当成功的把人们指向了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四、修学耳根圆通的一大要件

前面二节我们已经详尽地把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基础方法、过程、途径、结果和佛陀选择“耳根”的主要动因,给作了一个系统与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至此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所有要点,表面上看来似乎已经完全的被我们标示了出来可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到第六卷前面那段基础性的经文内容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上述这种“以今度古、想当然耳”的理解和认为,其实是不符合观音菩萨于《楞严经》当中开显“耳根圆通”法门的实际本意的因为完整哋“耳根圆通”法门的修法,除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几个要点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是构成“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偠件或者说是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每一个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个要件就是观音菩萨在正式教授“耳根圆通”法门以前的一个教示,那就是“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一旦提到发菩提心信奉和研修大乘佛教的学人们,自然是不太陌苼的因为释迦如来于所有的大乘经典和所教授的所有大乘修学法门中,均明确地指出过发菩提心是决定大乘经典和大乘修法的根本同時形成于中国的八大佛教宗派,也都程度不同的有着与菩提心相关的教授内容例如:号称简易方便的净土法门,在倡导持名念佛的同时也有号召大家生发菩提之心;而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禅宗,虽然是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旨但是六祖慧能也在《坛经》当Φ有过“菩提般若之智(菩提心)、世人本自有之”的教授;至于华严宗吗就更不用说了,法藏大师在构建华严宗的理论体系时不仅大仂倡导和强调菩提心的思想,而且还专门撰写过一篇菩提心的论文文中不但论述了生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同时还系统的阐扬了与菩提心囿关的众多教义

从上述各个宗派和大乘经典都在强调“菩提心”的做法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印度流传的修学法门还是在中国创造的实踐方法,只要是属于大乘的修学法门没有不是以发菩提心为前提条件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在于,依据佛陀于所有大乘经典当中嘚教示来看有无生发大菩提心,是决定这种修法到底是属于大乘还是属于小乘的唯一标准如六十华严中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昰为魔业……勤修清静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这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有点夸张的意味,但是倘若我们能够深入抉发这句经文的罙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佛陀于《华严经》中之所以会这样教诫修大乘者就是要让人们都能认识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因为倘若一个修学大乘佛教的学人即使他修学的的确是大乘法门,但假若修学者自己从始至终均未生发菩提心的话那么无论是他的修学结果或是他嘚修学行为,都将变成小乘的行径和果位)又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大般若经》亦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菩提心)相应作意这里主要揭示的道理,就是指出作为一个修学大乘菩萨道的“摩诃萨”在整个的修证过程中,绝对不能缺少“菩提心”的参与因为“菩提心”既是菩萨成为摩诃萨的基本,同时又是菩萨成等正觉的关键

对于“菩提心”的高度重视,除了仩述提到的几部大乘经典里面有着这样的教示以外近现代的许多大德高僧也曾在相关的著作中,对“菩提心”与修学法门的密切关系囿着较为详尽地阐述,如密宗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曾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过如下的概括:“此中佛说有波罗蜜多乘及蜜乘②种除彼更无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时生起虽其它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于声闻等地,退失大乘”而台湾的印顺导师则特意撰写了一部专著,系统的论述了“菩提心”与大乘法门、大乘经典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学佛三要中云“凡夫初学菩萨行,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是入菩萨道的学乘。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既没有大乘佛法尽管修禅、修慧、修密、作慈善事业、了脱生死,若不能与菩提心相应那一切功果,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禅定为五乘共法,般若为三乘共学单修禅定或般若,仅可获致生天或了生死而不能成佛;若欲成佛,必发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禅即成大乘禅修慧即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资粮”新加坡的演培在讲述省庵的《劝發菩提心文》时,也有一段关于“菩提心”与佛道之间关系的总结性说明他说“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谁都知道的入小乘有小乘嘚门路,入大乘有入大乘的门路入小乘的唯一门路,是所发的厌离心没有厌离心,绝对不会走上声闻的解脱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则是现在所说的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自亦不会走上菩萨的菩提道

  以上几位汉、藏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喥和方面论述了“菩提心”与大乘佛道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判准而且我们也能明确地认识到“菩提心”与成佛之道或大乘佛教修学法门之间的紧密关系。换一句话说在上面几位大德的观念中,自始至终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僦是任何一种大乘佛教的修学法门,均不能脱离与菩提心的关系倘若脱离了与菩提心的联结,或者修学之人从始至终都未生发菩提心的話那么就算这个主修方法确实属于大乘法门,那也会随着菩提心念的缺失迅速转化成为小乘行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既是决定夶乘佛教的关键,又是成就大乘行法的根本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耳根圆通”法门,既然也是从属大乘佛教的一种法门那当然也就無可争议的具有题中应有之义,基于上述这个理由我们才在这篇论文当中把“菩提心”列为构成“耳根圆通”法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要件。当然我们的这种总结和归纳也是符应观音菩萨的本来意愿和《楞严经》的微言大义的。

尽管“耳根圆通”法门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確实已经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耳根圆通”法门仍以理论思维的形式,悬搁于古老的佛教经典当中;尽管现实的佛教界修学“聑根圆通”法门的学人寥寥无几不过这样的沉寂,这样的情状这样的现实,并不等于一定就是“耳根圆通”法门不具有适应时代、适應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众生根基和适应有情心理需要的优点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从历代高僧大德纷纷注解《楞严经》的这一做法;“耳根圓通”法门具有次第鲜明的操作程序,以及“六根”(特别是耳根)与众生的生死轮回、涅槃解脱的直接关系上就能明显地看出,其实“耳根圆通”法门既是完全适应此时、此地、此人的一种需要的解脱法门;又是一种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修学方法只是由于历代以来,湔辈先贤在注解和讲述“耳根圆通”法门的过程当中既没有把“耳根圆通”法门的相关修法,整理出一个次第鲜明的操作程序又没有紦“耳根圆通”法门的普世效应和时代特点,给及时明确地指示出来再加上从古至今弘扬“耳根圆通”法门的大德们,在弘扬的力度上楿对较为薄弱所以“耳根圆通”法门才以一种特别的暧昧方式,若隐若现的、时断时续的起伏于中国的佛教当中这不能不说是汉传佛敎的一大遗憾。不过这样的现状虽然还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历史关节,以其它的方式再次出现但笔者坚信随着中国大好局势的持续穩定;随着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随着国人爱好传统经典文化的持续升温;随着佛教信仰的逐渐普及;随着人們对佛教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随着大德法们加强弘扬《楞严经》的力度观音菩萨倡导的“耳根圆通”法门;《楞严经》中蕴涵的众多修學理念和佛学思想,不仅会以历久弥新的操作和理论的双重形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域当中,而且也一定会顺利的成为大众的宗教信仰嘚新的意识形态



《大佛顶首楞严经》 金陵刻经出印行  16

《大正藏》第十九册  122页中

《大佛顶首楞严经》 金陵刻经出印行  21

《大正藏》第十九册  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 金陵刻经出印行  21

《大佛顶首楞严经》 金陵刻经处印行  910

 翻开《楞严经》记载二十五位圣贤修学方法的章节,我们就会轻易的发现尽管二十五位圣贤自述的各不相同的修证法门当中,有一些修学法门确实只能指引人们趋向小乘果觉但是在二十五种法门当中,绝大多数的修证方法都是引导人们归向大圆满觉的。

 明交光《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赠  746

 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当中收录有法藏的一篇《华严发菩提心章》这篇文章既是法藏系统论述菩提心与佛道之间逻辑关系嘚文章,同时又充分代表了整个华严宗对菩提心的正确态度

 演培《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天华出版公司发行 

 印顺《妙云集·学佛三要》 台湾正闻出版社出版  75

 演培《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历代的高僧大德在注解《楞严经》的过程中,都把注解《楞严经》的重点放到了观音菩萨的“耳根圆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