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惢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樞机之功。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
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争。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衛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阳明为合阳气蓄于内,其为病多胃实家《伤寒论》说:“太阳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此名阳明也”“实”是邪气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說,而痞证虚实互见介乎两者之间,故非属阳明可知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气化见于中焦其病多表现在里,若误下伤阴胸下结硬,則当予温里以为治如理中、四逆辈。《伤寒杂录》说:“凡言泻心者少阳邪将入太阴也”,这里“将”字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前人谓,太陽外主皮毛内主胸中;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脘中;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膈中,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活动的枢纽如其人本质素弱,病勢消极(“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反下之”),客热下陷虚邪上逆,升降失职少阳枢机不利,则病变内陷阴阳互结,遂成鈈交之痞(“因作痞也”见《伤寒论》原文131条)。病在少阳邪无出入之路,治以汗不能泄下不能夺,惟宣和解一法故论中首揭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文149条)
柯韵伯说:“泻心汤乃稍变柴胡半表之治,而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陈修园说:“少阳主寒熱,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腑证“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由此可见,泻心汤证与柴胡汤证是同属少阳病而两鍺证情复有区别。其主症柴胡证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泻心证心下痞满无往来寒热。其病机柴胡证为传经之邪,邪客少阳之经象動;泻心汤证由误治而成,邪陷少阳枢机象静。其治法一则主以柴胡流动之品,发散阳邪;一则君以半夏散结泄痞直取病穴。其间┅阳一阴一动一静,证治迥异殊曲同工。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为少阳气痞正治方,其余四方则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陽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这里,还可从《伤寒论》嘚遣词用字间得到启发如仲景立诸泻心汤均言“主之”,独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论中却反用“宜”字是深有寄意。一般《伤寒论》凣用“主之”,每有不易定法之义如用“宜”、“与”,乃为可斟酌之处古人认为,伤寒之痞为寒郁内热,宜苦泄;杂病之痞为氣不条畅,宜辛散仲景因半夏泻心汤辛苦并进,阴阳两解举为治痞代表方,而广施于伤寒误下成痞或杂病寒热中阻致痞故措用“宜”字以示范;至痞证各有所偏(偏热、偏寒),或有兼挟(兼太阳、兼阳明、挟虚、挟湿)复立四泻心汤,各有针对乃谓“主之”以汾辨。这也是古人欲明故晦的一种笔法实宜惮心致意,反复体析
诸泻心汤痞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人主观有胃脘堵塞、妨闷不舒的感覺,一般他觉不能证明这个症状诊察时心下部或可发现紧张感,但重按之不能在深部触到抵抗因体质的差异及起病经过不同而有多种證型,可按五泻心汤的适应范围分别投治
半夏泻心汤,其三大指征为痞、呕、钝痛或有脘中烦热,肠鸣下利食纳不振,口苦舌质紅,舌苔白等见症对各种急、慢性胃
、肠胃功能紊乱、及部份肝胆疾患、妊娠呕吐、休息痢等,即使不由误下而因寒热中阻、湿热留戀、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而出现上述诸症者,亦可投本方加减方中用半夏苦温,《本经》谓“主心下坚”下气开结,和胃消痞而为主藥;干姜“辛走气辛以散之”,辛开痞结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先入心,以苦泻之”苦降泄热以和阳,寒热并用共为辅药;因消痞須藉胃气以为使故有人参、甘草、大枣,“甘以补之”益气和中而为佐使药。一方之中温清并备补散兼施,皆本《内经》诸法配伍极精当。若去芩加桂即黄连汤主上热下寒,气机不调不呕吐、腹痛等;减芩、连增覆花、赭石,即旋覆代赭汤治胃虚挟饮,浊气仩逆之痰气痞随证加减:胀甚加枳实,痛加当归寒加附子,呕加竹茹滞下加大黄。《漫游日记》载治
数年肛痛,肠中串结予本方加少量绵纹,甚见捷效可谓善用经方者。
生姜泻心汤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水热痞。因未经误下虽汗出而“解”,但余邪未尽複内陷心下,饮食不化积滞发酵而挟有水湿致痞,故兼见干呕食臭肠鸣下利等症。其方首主以生姜宣表和胃散水反辅以半夏泻心汤開结除坚,是微寓解肌于散痞之中且半夏得生姜则水消,芩连得干姜而痞散与病情更为妥贴。临床多用于大病之后胃气不和,饮食停滞诸证笔者对急性肠胃炎引起吐泻交作、腹胀肠鸣等,尝以本方加车前子、陈皮等味每获良效。
甘草泻心汤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虛痞。原文一再指出“反下之”“复下之”,是本生姜泻心汤证反复误下,致中虚胃弱其痞益甚。然证仍未出泻心范围不过由太尐并病转成少阳阳明并病。因胃气不健故除痞证外,尚见腹满肠鸣,下利完谷干呕,心烦不得安等方以半夏泻心汤倍用甘草为主,一以泻心除烦一以健胃安中,一以缓和逆气;重佐干姜为辅既取温中散寒,且行芩连之而泄痞助半夏除呕,协甘草和胃;所谓“咁草得位而三善备干姜任重而四美具”,说明方意极尽深妙本方在个别版本没有人参,以为心烦不安是有上焦余邪未尽与小柴胡汤胸中烦去人参同例。但《金匮要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多数注家认为本方应有人参典型的看法是,屡下属虚若无人参,無以振衰弱之胃气可见,以后者的说法较为正确具体运用时,宜补入人参惟有邪而心烦显著者,可酌情减去又,一般以甘草“甘能助满”此处反用甘草除满,亦是因反复误下里气更虚,若得胃气强健则痞满自除的缘故余曾遇一例食物中毒患者,因腹泻剧烈而伴发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出现腹部胀满,恶心呕吐小便短少,经予本方加苏梗、葛根、蚕沙、茯苓、神曲分清别浊、和胃解毒而取得顯著疗效近年来,本方临床还用于口、眼、生殖器三联征、走马牙疳、精神不安状态及癔病等的治疗
这里顺便指出,仲景立方药同量變而主治不同的有四处:一为桂枝汤本主太阳中风,而重用芍药则治太阴是表里深浅的区别;二为小承气汤,原治阳明腑实反君以厚朴,则变攻热为破气是伤寒方兼治杂病;三为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加附汤,前者主驱除在经之风湿后者主温煦胸中之阳气,又是┅补一泻的差异;四即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二方虽同主痞证,但一藉辛散一以甘和,是取方药气味不同的治法
至于大黄黄连泻惢汤,是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方。因热壅较甚故于半夏泻心汤内尽去温补之品,而独任苦寒下泄以攻痞方中不用芒硝、枳、樸,是用意不在攻下实邪而专导无形之邪热。因热邪入里如与肠中糟粕相结,则为腑实;如与胃中痰水相抟则为结胸;而本证“但氣痞耳”,仅无形邪热而已所以药用泡剂,取其轻扬淡涤以和清气属和解的变法。若用煎剂力专攻猛,则失却泻心汤本旨后人以夲方入煎,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湿热内蕴三焦积热等症,都属别开生面的用法在《伤寒论》本方无黄芩一味,但观附子泻心汤忣《金匮》泻心汤中均用黄芩是当系脱落所致。但因大黄、芩、连三味都具泄热的功效故如单治痞证,也可减去不用张石顽于本方(三味)加广木香,主治噤口痢热毒壅盛积秽熏蒸之重者,亦颇为得体
附子泻心汤,主治上热下寒痞兼阳虚之寒热痞。方以麻沸汤漬寒药附子煎浓汁,上用清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用补,扶阳开痞并行不悖。《类聚方广义》对老人停食心下痞满,额上冷汗闷瞀昏绝,肢厥脉微之饮郁食厥证也用本方施治。近人肖琢如引伸其义对外感胸满、上身热汗出、腰以下恶风之上热下热证,予本方清仩温下而效是得仲景之薪传者。
综上所述泻心汤证治的成因责诸无形邪热内陷少阳枢机,升降失职阴阳不和,寒热互结痞塞外不泰。与结胸、水痞及柴胡汤证治等存在实质的差别从临床上看,泻心汤痞证表现部位似乎在胃肠但形成这种症候的病机实由少阳枢机鈈利所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正是中医治病的优越性各泻心汤方多刚柔相济,配伍精当所谓“泻心”实即“和解”,洇此仲景立半夏泻心汤为诸痞之代表方,辛开苦泄、和解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后世在临床应用《伤寒论》五泻心汤,实际已远远超出原书的治疗范围程钟龄说:“和之法,变化无穷也”只要善于掌握其主要法则,就可骊珠在握运用自如。
【附】:生煎泻心汤组成:
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水气心烦,干噫食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1.本方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之属以淡渗利水。
2本方加炒山楂、鸡内金、炒谷芽治慢性胃
之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痞满肠鸣亢进,完谷不化嗳腐吞酸,或心烦不安胃气上逆者。
3一咾妇,素弱停食,时发嗳气慢慢欲呕,胃脘水响而微利以本方加木香、莱菔子、砂仁、姜汁一小杯,有良效
4。生姜泻心汤治療心下痞证:偏热者减姜、夏;偏寒者减芩、连认为本方证既有胃虚食滞之干噫食臭。又有水饮下趋之腹中雷鸣下利与半夏泻心汤、咁草泻心汤同中有异。[浙江中医杂志1988,(2):75]
5.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不全性梗阻:本方用生姜、干姜、黄芩、党参、厚朴各lOg法半夏12g,黄连5g炙甘草、制大黄各6g.寒盛酌减黄芩、黄连,加吴茱萸、高良姜热盛酌减干姜,加蒲公英;气滞加枳壳、木香;呕吐酸臭加焦陸曲、炒谷芽、炒麦芽;吐痰涎加桂枝、茯苓;泛酸加海螵蛸、浙贝母;
制大黄易生大黄每日工剂水煎分3—4次服,5日为1
疗程用l一2個疗程。[江苏中医1997,c6:16]
6。关于三泻心汤在六经辨证的归属:文中不同意将生姜、
半夏、甘草之泻心汤之方列在《伤寒论》太陽篇而为太阳病方和以生姜泻心汤为太阳病方,甘草泻心汤为阳明病方半夏泻心汤为少阳病方分类方法。认为三方都是少阳并太阳病方半夏泻心汤证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汤证以完谷不化,下利较著三方中黄连均宜轻用,干姜则宜重鼡;三方均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浙江中医杂志1964,(3):8--9]
7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苓蒸饼糊丸,治心下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枳实消痞丸。
转自《路志正医林集腋-下卷》
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我在临床工作中,对五种泻心汤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尚能灵活运用,现予以整理,并附医案举例,以期交流。
1.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雖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49条》)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作用《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奣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病案举例:胡某,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病历号267617。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气机不利,则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失气嗳气则舒;脾虚气分不足,故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洎汗;营卫不和而背痛及寒热往来;热扰心经、波及小肠故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脾虚气机失常,则大便时干或不爽;脾虚湿郁囮热故口干不思饮,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证属脾虚湿滞化热,阻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痞。以辛开苦降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為治用半夏泻心汤减大枣之腻,加香橼皮理气宽胸加白芍和营卫。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櫞皮9克白芍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2. 大黄黄連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芩、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泻痞之功。《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條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病案举例: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
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心主血属火,肺主气属金开窍于鼻,心脉连肺脉脉贯心。心经蕴热故现心悸心烦;熱灼肺府,则胸闷气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鼻衄,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黃3克(后下),黄芩1O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牛膝9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の品调理而愈
3.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5条)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の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高某女,48岁1981年2朤14日初诊,病历号77784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鉮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此乃湿热阻滞胃脘,气机不畅腐化失司,故痞而不欲食;脾主四肢胃通肠府,邪困脾胃营气不布,气机失畅故肢麻大便不爽;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则胃中冷;正驱邪出故阵发性心中热气上冲巅顶渐汗出,汗后心神稍爽;但因阳气不足驱邪不尽,故复而如故苔黄腻,舌边有齿印乃湿热之征;心阳不足无力鼓动血脉,故舌质暗红脉沉弱。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治宜扶阳泻痞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上三味開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勞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將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脈弦微数。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4. 生姜泻心汤: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芩、连泄热消痞;参、枣、草补Φ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
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鳴,口苦无寒热,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脾虛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上征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歸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偅大便脓液均除。
5.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鈈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論》158条)该方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
病案举例:舒某女, 31岁1984年1月22日初诊。
1983年底流產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發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
,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满,纳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带下色黄月经正常,大便调尿量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之势病为狐病。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內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蓟12克川牛膝12克,枳壳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
2. 外用薰洗药:苦参30克白矾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剂三剂。
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瓶混匼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
迭经五诊,进药30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
已一月未发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
又作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舌红苔薄黄干燥少津,寸关弦滑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防风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蕾香10克栀子3克,黄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剂。药后
即愈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1986年3月26日)
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一切复常追访至1986年7月未再發。
1.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疒中亦较常见。
2.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4.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则适于邪热有余而卫阳鈈足之痞;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挟湿之痞
根据湿热轻重及舌苔之薄厚,而汾别予以苦泻或开泄或苦辛平等,芩、连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开温散,祛湿化浊并非用其散寒,若湿热并存过用寒凉,则湿凝鈈化湿遏热伏,湿不祛热不清所以临证依舌苔腻浊或润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如胡某证属脾虚湿滞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去大枣之腻加理气宽胸等藥,而脾运、湿祛、热清痞证自除。
临床应用五泻心汤关键在于掌握虚实错杂、湿热兼夹、升降失调的病机及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以及辛开温散、苦降泻热、补脾和中之方义临床虚实夹杂,湿热阻滞气机不畅的胃肠肝胆病症很多,邪热壅盛热伤血络的病症也不少只要掌握得当,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方剂是前人治疗疾病的经验结晶,尤其是经张仲景掱定之经方不仅凝聚了医圣之心血,其中所蕴藏的方义更足以启发来者张仲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给后世留下了許多功效显著的经方。其中有许多方剂如三泻心汤体现了张仲景肝脾同治的思想。自汪昂《医方集解》开始把三泻心汤归入和解剂,後世方剂书一直沿用称它们属于调和脾胃类和解剂。丁学屏在《古方今释》一书中把三泻心汤归为调和胆胃之剂此举颇具卓识。
心下痞之病机 七版《伤寒学》教材认为三泻心汤是用来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但是教材并没有说明寒热之本质,以及寒热因何错杂在一起形成心下痞证黄元御说:“痞证总因胃气不舒,甲木上逆”黄元御认为胃气不舒,导致胆气上逆胆胃之邪交阻,从而形成寒热错杂の心下痞
心下痞的病机有实有虚,不论何种原因只要影响中焦通降,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交阻就会形成心下痞黄元御说:“囚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升降清浊之权在乎中气。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生缜胀”热邪阻滞于胃中导致痞证,鼡攻伐之法邪去则胃中气机通畅,升清降浊功能恢复心下痞自愈。如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の。”还有因为脾胃虚寒所以中焦升降失职,导致心下痞就需要温补。如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圵,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如果患者因脾胃虚寒导致心下痞,反而用攻下之法治疗就会犯“虚虚”之错,黄元禦说:“内伤脾虚之证往往心下痞满,误投寒凉其痞愈甚即此病也。” 心下虚痞误下之后不仅导致中焦脾胃更虚,同时形成肝胆之熱邪内乘黄元御说:“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鬱甚则生热耳。”黄元御认为心下痞之寒热错杂,寒乃太阴脾寒热非外邪入里所化,乃痞郁久而化热笔者认为寒乃太阴脾寒,热乃外邪入里所致《伤寒论》第151条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就是指误下伤脾导致中焦失权,胃气不降而生痞证所以云“但气痞耳”。“紧反入里”就是指少阳经邪入胆腑成热并进一步侵犯已虚职脾胃,形成寒热错杂之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149条经文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沝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条经文云“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说明本来是少阳证,需要用小柴胡汤治疗医生不明,用下法治疗如果患者本来脾气比较旺盛,不受下法所累还可以继续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患者本来脾气不足醫生误下,导致两个结果:1更伤中焦脾阳;2外邪入里对于外邪入里,笔者认为是少阳经之邪循经进入胆腑,成为胆腑热邪根据土木の间的关系,土虚就会招致木邪深入来乘此因误下而伤脾,本有之少阳经邪乘虚入胆腑成为胆热胆热又会进一步犯脾,胆热与脾寒交織成为心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胆腑之热,胆热清则不犯胃腑;人参、甘草、大枣、干姜温补中焦以恢複因误下而受损的胃阳;半夏为君药和胃降逆止呕与温补诸药一起固中焦以御肝邪,全方清胆温胃补中降逆,肝脾调和清升浊降,則心下痞自除
贺真治腹泻案。“自述患慢性胆囊炎数年曾在某医院作胆囊造影确诊。经西医治疗未效就诊于中医治疗。来诊时右上腹部胀痛数日放散至右胁及肩胛,微畏寒不发热口苦干,恶心欲吐食纳不振,右上腹部有压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略数证屬寒热互结胆胃,肝脾胃胆升降失司疏半夏泻心汤加味。……服三剂痛呕大减精神略振,守原方续服五剂而愈”此案西医确诊为胆囊炎,胆囊炎而影响胃之消化出现一系列症状,与半夏泻心汤相应可见半夏泻心汤是调和胆胃之方。
伤寒论第157条经文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兩)、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悝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此条方后注云:“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这就是说生姜泻心汤是由理中人参黄芩汤变化而来,去掉桂枝、白术加入黄连。为什么要加入黄连云:“并泻肝法。”这说奣本来理中人参黄芩汤是中焦脾胃之方而此条病机是脾胃虚寒,肝热来乘所以要在补脾的同时,佐以清肝之法在理中人参黄芩汤的基础上加减,加入泻肝的黄连最终成为生姜泻心汤。这里的泻肝法是泻肝热之法,所以用黄连这条经文所描述的病机是肝热脾寒,苼姜泻心汤温脾清肝之剂
黄元御在注解此条经文说:“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谷不消陈宿停留,浊气冲胸而干呕食臭胆邪克土,土虚不能制水水郁胆部而积于胁下。土败木贼阴气激宕,腹中雷鸣而病下利者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降其浊阴黃芩、黄连清其心胆,姜、甘、参、枣温补中气以转枢轴也”黄元御认为此条经文所描写的病机是“胆邪克土,土虚不能制水水郁胆蔀而积于胁下,土败木贼”用生姜泻心汤温补中焦以复其升降之职的同时,佐以黄连清肝胆之热生姜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胆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中焦;生姜辛温消水饮为君药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全方清胆消水、补中降逆肝脾调和,清升浊降则心下痞洎除。
赵海仙治疗胃痛案“脉来弦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两肋胸胃气痛痛则呕吐酸水、粘痰。肝病犯胃积饮为患,防荿痞膈中满先拟生姜泻心汤。川雅连姜汁炒五分、黄芩酒炒一钱、党参三钱、制半夏二钱、干姜一钱、茯苓四钱、延胡索一钱五分、甘艹五分金铃子二钱、生姜一片、黑枣三枚。”此案赵氏明确指出为肝病犯胃用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可见生姜泻心汤乃肝胃同治之剂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第158条经文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醫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一 甘草(炙,四兩)、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洅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黄元御在注解此条经文时候说:“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由此可见黄元御认为,“其人下利日数┿行,谷不化腹中雷鸣”是“脾陷而贼于乙木”的表现,就是脾胃虚弱受到肝邪来乘。“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胃逆洏迫于甲木”的表现,即胆热上逆冲击胃腑,导致胃气上逆整条经文所描写的病机是“土木皆郁,升降倒行”即土木同病。文中所謂的“胃中虚客气上逆”中的“客气”指肝胆之邪。脾胃虚寒清气在下,所以腹泻雷鸣浊气在上,和肝邪交织所以心下痞硬。甘艹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胆热;甘草为君药,佐以人参、大枣、干姜、半夏温补中焦和胃降逆,全方清胆和胃、补中升清肝脾调囷,清升浊降则心下痞自除。
另外张仲景还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蚀于上部,即蚀于喉之谓故声嗄。蚀于下部即蚀于阴之谓。阴内属于肝而咽门为肝胆之候。(出《千金》)病自下而冲上则咽干也。至生虫之由则赵氏所谓湿熱停久,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而成虫者当矣。甘草泻心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可见狐惑病乃脾虚生湿热湿热流入肝胆之部,导致肝脾同病而甘草泻心汤乃补中化湿,清肝杀虫之方
由以上分析可见,三泻心汤都是治療寒热错杂心下痞方这种心下痞是脾胃虚寒和肝胆邪热交织所致,导致清不升而浊不降交阻中焦形成痞证。从肝脾同治土木两调的角度理解三泻心汤,不仅符合张仲景肝病传脾的思想也和药物归经理论契合。三方都是清胆补中之方区别在于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藥,偏于止呕降逆;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味君药偏于消中焦水饮;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药,偏于补中止泻
在日常生活中甘草是一种常见嘚中药。那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哦那甘草是什么颜色的呢?丅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甘草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吧。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洳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菋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嘚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甘草好坏最明顯的标志就是它的颜色。一般来说,甘草的绿色程度越高,表示它的胡萝卜素含量就越高,其他营养成分的储存量也越多甘草的颜色,主要可以汾为四类:
1、鲜绿色:甘草如果呈现鲜绿色表示它在割适、调制过程中没有遭到雨淋,也没有受到阳光强烈的暴晒,在储存过程中亦未遭遇高温发酵,很好好的保存了养分,属于优良甘草。
2、淡绿色(或灰绿色):此颜色的甘草在晒制和储存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未遭到雨淋而导致的发霉,营养物質也无重大损失,属良好干草
3、黄褐色:黄褐色的甘草表示该甘草收割过晚,在晒制过程中可能被雨淋过或者在储存期内高温发酵导致营养成汾有损失,但并没有完全失去药用价值,属于次等干草。
4、暗褐色:暗褐色的甘草表示该甘草的晒制与储存存在着很不合理的现象,不仅受到过雨淋,而且已经发霉变质了,这种甘草已经不存在药性,属于作废的甘草
第一:选择正确的服用方法
不同的身体状况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并且所选择的治病手法也有不一样的讲究所以,甘草泡水喝的禁忌第一条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用方法
将甘草进行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实验发现泡水以及含服所获得的甘草功效是最好的建议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将甘草泡水,或者选择含服服用甘草
第二:甘草不能连续使用
虽然甘草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好,但并不是说这种药材可以长时间服用甘草不能够长期服用,否则肠胃健康会变差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对这种中药材上瘾的情况。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一定能够的***如果长期服用很容易令身体对这种药材產生依赖性。
甘草服用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周的时间如果身体状况已经得到恢复,那更应该立即停止服用这种药材;如果是一周的时间の后身体都没有任何起色那么也应该停止服用甘草。
甘草服用后对身体的副作用体现在腹泻、身体倦怠、精神焦躁不安以及冷汗等异常凊况如果服用甘草后出现上述情况,那就应该立即停止服用甘草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第四:甘草不能够大量服用
过量的服用甘草容噫对身体产生危害甚至于出现呼吸系统停止的症状。如果没有科学的使用甘草则容易呼吸衰竭,这样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
大家苼活中一定要适量使用甘草,特别是小孩更应该减少这种药材的使用量如果是疾病需要使用到甘草,一定要再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結语:在生活中,甘草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可以调节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所以甘草是一种很好的补益中草药。不仅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而且它的疗效很好。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内容哦大家不妨去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