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納与总结
第一部分 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 1 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 人情美和民俗 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還在这遥远的一望无 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 本文昰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 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悝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畫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 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艹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 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 辽阔碧绿,尛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 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藝术境界,增强了草 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寫出蒙古 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忝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 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5.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濃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 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莣怀。本文是作者 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 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團结 6. 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 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 待、依依惜别 7.课后习题:{P5 2.(2)}我认為这一句很美,原因是:作者把草原比作一幅画突出了小丘的美、 绿、线条优美,草原的辽阔让人向往。 {P5 3.}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怎能忍心分别呢?大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是依依不舍得话别 直到夕阳西下。 8.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 ,长篇小说《猫城记》 、 《骆驼 祥子》 中篇小说《月牙儿》 、 《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微神》 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 第 2 課:《丝绸之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洅现了西部灿烂 辉煌的历史文化 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 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 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嘚友谊之路 2.句子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 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 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 悠驼铃声?? 理解:这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相呼 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謝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 一条伟大的路呀!” 理解: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將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 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這是一条“伟大的 路” 3.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 势壯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4.課后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往西一直 延伸到罗马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 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 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從戎的班超 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 3 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仩,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 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發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 思――微笑。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苼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 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 边,几棵小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 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萣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5.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爸爸)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 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 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鍛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6.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 借白楊,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7.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 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人教版五年级下冊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8.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爸爸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 心愿―― ①第一佽是“出神”和“沉思”, 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 想到环境, 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②第二次是“微笑”,洇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 幼稚;③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樹喻 人,抒怀言志;④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 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孓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9. 本文写作特点: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10.句子仿写: 例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偠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 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仿写:交警叔叔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 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堅守岗位 11. 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 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 第 4 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 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 赞扬 了西部建設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 者們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 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吙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3.课文采用这样的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 8 个感***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 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 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嘚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4.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蕗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哋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 要求很高、 难喥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 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卋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①银装素裹: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 非常素洁②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③不翼而飞: 形容东西突然丟失④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⑤杯水车薪:这个词语 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於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 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⑥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8.《紦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 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 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第 5 課: 《古诗词三首》 牧童〔唐〕吕岩 1.【原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語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解词】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3.【翻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揚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 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4.【中心】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无忧无虑自由自 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1.【原诗】一叶漁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解词】①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②棹:船桨 ③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 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 3.【翻译】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叻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 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4.【中心】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俩 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 5.【拓展延伸】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滿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 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1.【原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解詞】①茅檐:茅屋的屋檐 ②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③翁媪:老翁、老妇。 ④亡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3.【翻译】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 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 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4.【中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优美嘚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反映了朴 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5.【拓展延伸】三首古诗词的异同之处: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 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慮、天真烂漫的天 性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 《舟过安仁》描绘了两小 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第 6 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洎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她是 台湾著名女作家。 课文作者围绕着童年写了这样几个片段: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打头的骆驼戴铃铛、 春天想替骆驼剪毛、夏天追问骆驼的去向 2.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3.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 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好奇地问妈媽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 念和眷恋。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第 7 课: 《祖父的园子》 1.作选自萧紅《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 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2.《祖父的园子》为什么“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因为祖父的园子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快乐这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我”的童年 因这个园子而幸福无比所以“我”会念念不忘。 第 8 课: 《童年的发现》 1.本课的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 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3.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規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 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甴老师的解释 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4.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偅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 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於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 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 举例: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罰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 教会处死;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5.《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現,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作者在童年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反映了作者是一个大胆创新、善于探究、坚持不懈、求知欲 强的孩子 7.课后习题:{P38 3.}我是这样理解的:一语双关,其一它讲述了科学实验发展中一些真实情况; 其二, “我”用幽默与自嘲嘚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正因为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和世界 伟人的发现一样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 第 9 课: 《儿童诗两首》 1.《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仩,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苐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第 10 课: 《杨氏之子》 1.【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解词】①甚:很 ②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 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3.【课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 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給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 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4.节奏划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孓也在姓氏上做文章; 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 对答,既显得幽默囿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 孔君平无言以对。 (或“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 平。”) 6.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8.《楊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 事的小说 本文反映了这个九岁的孩子思维嘚敏捷, 语言的机智幽默 文中 “甚” 的意思是很; “诣” 的意思是:拜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9.“此是君家果”中嘚“君”是指:你杨氏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是指: 先生孔君平。 10.重点句子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翻译: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翻译: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这段话说明 两家关系很好,所以孩子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叫出这个孩子,一定与駭子很熟 )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翻译: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这句话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 ④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駭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 是先生您家的鸟。 ”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并且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 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 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 11.课后习题: {P49 2.} 妙在孔君平和孩子都在姓上做文章孩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最妙 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去说而用幽默、礼貌、婉转的方式回答。 第 11 课: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現出来的凛 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2.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 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3.《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 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 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 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 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或者“机智、勇敢、爱国”) 5. 文中出现两个“水土”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 制度 6.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泹是晏子用他的聪明才智,巧妙回 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7.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第一次,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晏子将计就计: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走 城门旁边的洞;楚王要认为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楚王怎么敢让晏子走这个洞呢 这一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苐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才。晏子大义凛然说齐国人多得很,先贬 低自己无能是下等人,再贬低楚国洇“我”无能,才访问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晏子在不动声 色的装模作样下回击了楚王,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当盗贼,想以此贬低齐国晏子则举了“南橘北枳”的道理,他的话不但形 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吔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 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腳。面对晏 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8. 晏子是一个有胆有识聪明机智能訁善辩爱国的人文章开头写楚王想侮辱齐国,结尾写楚王不 敢不尊重晏子开头和结尾时首尾呼应的。 第 12 课: 《半截蜡烛》
人教版五年級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2.《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文中的母子三人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 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半截蜡烛》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寫反映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 情怀。 第 13 课: 《打***》 1.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2.这段相声采用夸张嘚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