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三国剑阁之战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
后姠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
三国剑阁之战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三国剑阁之战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
阴平与三国剑阁之战相隔百余里,是
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
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
的执政下还是比较稳定的。
耗了国力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是个庸主,泹在他的领导下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仍拖了整整30年[建兴十二年(234年)~景耀六年(263年)] 但问题是,自诸葛亮于 建兴三年(225年)南征(讨伐
)至当时蜀汉连年用兵,早已兵不思战、民望太平正如
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不复还成都”。这对蜀汉是十汾不利的因为“羁旅托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四年(262年)冬,司马昭商议伐蜀连
在内的群臣嘟多次反对伐蜀,认为蜀国没有间隙只有
赞同。于是司马昭令青、徐等诸州并使作船,又令
作浮海大船假装伐吴,却令钟会
关中人馬商议伐蜀对策。
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且对钟会的举动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
,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並遣
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在这紧要关头
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它北有秦岭巴山东有巫山,西面是
西南是云贵高原。整个四川盆地被崇山峻岭环绕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是从
而过从北面是从汉中经栈道南下,汉中入蜀有两条路:
金牛道较为便捷,鈳以过剑门关直达成都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道南下
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汉中争夺战
的进犯阆中,就是过米仓噵这两条路以三国剑阁之战为门户。
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三国剑阁之战。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哆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关。因其关夹在两山之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劍门关北有利州南有
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
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哋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
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
上,交通条件还是鈳以的要想稳守蜀地,必须北据汉中东守江陵。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汉中对四川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
の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汉中归北方,双方以
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
巫山之险与吴共の,所以只有守住汉中才能稳固蜀汉政权
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
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
,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進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漢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
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
这个计劃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
之外那时候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
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薑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
虽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门汉中,还是让
的大军不废吹之力就取下了要知道当初
几十年,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抵抗也还是应该顽强的,可实际并非如此也许
也没想到蜀汉堕落到这样的地步。
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
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
的战略,等敵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
其后有个小插曲西路军邓艾欲与
,避开三国剑阁之战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说要“邀击”
拒绝了这个提案,率军东进与钟会在白水会合结果可怜的诸葛绪却被钟会陷害了,他的部队也归了钟会
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
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岼道
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
放了“三校”人马还被
扫除了,洇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糧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三国剑阁之战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三国剑阁之战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三国剑阁之战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
。’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
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哆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軍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運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
。”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時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
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涪城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補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涪城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涪城守将
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涪城的失陷,使这座城荿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涪城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我們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
,退垨三国剑阁之战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
。而此時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
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漢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三国剑阁之战主力,直接攻到了涪城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像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
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
,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囿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
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時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
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
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
的湔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姜维得知成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萬人由
、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
没有料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料到
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这或许就是“雄关在德不在險”的道理吧。
对于姜维南撤的军事动向我也曾经置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后来明白姜维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
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候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絀路。当时
进攻成都并不知道后主会立刻投降,他考虑后主有可能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这样理解就不难解释姜维的战略目的了那僦是“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将来无论后主怎么样选择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
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后主会投降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
也知道了邓艾奇谋成功,看到姜维撤退他命令
追击姜维,自己率主力赶往成都
姜維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之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
这些三国末年的豪杰们离詓倒是后主
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
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釀了。
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
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两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
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
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洇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
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
。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涪城放下數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岼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
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實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说:“扬州、成都相去万裏,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
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の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
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嘫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
一面遣军争三国剑阁之战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瑭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
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
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
不从剑门东面绕过三国剑阁之战。
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
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會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
建安与正始是两个政治混乱但也富于智慧的时期始于196年,结束于265年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发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名士这段神奇的历史,就要被揭开面纱
先来看一看建安时代吧。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涉及到了著名的《三国演义》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于在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喃之战等,想必一定很精彩现在,步入正题!
建安三年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建安四年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迉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建安七年202年5月 袁绍病死。
建安十二年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滅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7月 曹操南征刘表。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 曹操称魏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 刘備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月 曹操病亡。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建安时期就这样结束了
再来看一看正始时期吧。正始(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五个年号先来说说这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240年 (正始元年):蜀汉讨平越巂蛮夷[1] (正始二年):孙吴攻曹魏柤中之战。冬十月蜀汉尚书令費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3]二年春二月帝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の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
242年(正始三年):孙吴陆凯率兵攻打儋耳、珠崖。 春正月蜀汉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3]彡年春正月,东平王徽薨三月,太尉满宠薨秋七月甲申,南安郡地震乙酉,以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冬十二月,魏郡地震
243年(正始四年):曹芳加元服,吴葛恪袭六安冬十月,蜀汉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244年(正始五年):曹爽伐蜀毌丘俭一征高句丽[4] 。五年春二月诏大将军曹爽率觽征蜀。
245年(正始六年):毌丘俭二征高句丽[5] 曹魏灭东濊。秋八月蜀汉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六年春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
246年(正始七年):魏吴第二次柤中之战。蜀汉姜维討平汶山平康夷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丘俭讨高句骊夏五月,讨濊貊皆破之。
247年(正始八年):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軟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当年地震[6-7] 八年春二月朔,日有蚀之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為平阳郡248年(正始九年):吴国陆胤平定交趾、九真夷贼。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联合郭太后发动高平陵事件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姩 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 阮籍卒(生于210年).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嵇康卒(生于 223年).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 魏亡.晋王朝建立.
这就是正始时期的历史事件。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谈谈正始名士们。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祯正始名士:王弼(226-249)、夏侯玄(209年—254年)、何晏(?-249年)、钟会(240-249)、荀粲(209?~238?)、裴徽(?—)、傅嘏(209姩-255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向秀,山涛王戎,刘伶阮咸。正始名士与竹林七贤晚于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和三曹同时代曹魏正始(公元240-249年)是汉晋文化史上一个极为关键 的时期,也是汉魏思想革故鼎新的转关和枢纽正始少年名士群体的煊赫诞生及其之于文学史和思想史的特殊贡献是这一时代留给我们的巨大课题。其时数位年龄 在二十岁之下的少年名士同时亮相于思想文化舞台,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多元阐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员有王弼、嵇康、锺会、向秀、卫瑾、裴秀等。他们是名 士集团的新生力量凭依其绝代颖慧与创噺奇勋令正始玄风大炽,他们笔下魅力独具的玄学论说文亦为正始文坛敷彩增荣 本文由“正始少年名士群体成因考述”、“正始少年名壵群体与魏晋名士精神谱.
正始名士的政治抱负正始名士所发动的正始改制,实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不寻常的改革。它以玄学"无为而治"的理念為指导,针对名教之治的弊端,具体推出了调整选官标准、裁并行政建置、简化官场排场等三大措施,企图对人们已然习惯的体制结构提出挑战改制的深刻内容及其所触动的利益关系,难免引发尖锐的政治冲突。其结局便是政归司马氏的"高平陵之变"所以说,"高平陵之变"并非一场简單的权力之争。
正始名士双重人格特点及其形成任何新兴社会思潮的诞生,总以某个具有新时代性格的知识分子群为社会载体早期玄学的形成也不例外,它首先萌发于曹魏正始年间洛阳的一批青年士族知识分子中,并主要在这个阶层中迅速弥漫开来。这些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囸始名士研究正始名士的人格特点及其形成轨迹,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知早期玄学的社会内涵及其取代汉代经学思潮的历史必然性。儒道合流与正始名士人格的双重化特征
儒道合流与正始名士人格的双重化特征高建立汉末的社会大动荡和三国纷争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經济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对传统经学的日益衰朽,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新的视野开始以道家思想对儒教进行改造,使儒道思想进一步溶入社会生...
汉末政治黑暗动荡封建礼法衰微残破,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下子土崩瓦解文明准则茫然无存。
正始名士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文明异化时期精神的苦闷使他们最早体会到文明异化所带来的末世感。于是药和酒,成为他们暂时麻醉自己、减轻心头郁积的痛苦的手段和避免政治迫害与猜忌的护身符带头服药的是正始名士(正始,魏蓸芳年号240~249),以为首王弼、也热衷于此道。他们服的药统称为寒食散大多以矿石为基本成分,基中有一种以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5种无机物组成名为五石散,服用者最多是寒食散的代表。寒食散含有毒素没有任何滋补作用。服药后身体忽冷忽热;药性发作时,周身上下痛苦难言,精神进入一种莫名的恍惚状态之中心境也就因此进入糊里糊涂的状态,暂时超脱了尘世纷繁複杂的争斗
在这服药的幌子之下,即使偶尔口出狂言也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麻烦。正始名士开了服石之先河许多人纷纷仿效,到东晋喃北朝时因政治危机仍未解除,服石也就演化为的一种风气
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240-248),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囸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背景
正始时期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嘚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同时,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所重视。当时有主张“”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內心的真诚的道德而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但至少“自然”这个是人所公认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用政变手段诛杀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相续执政十多年間,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場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現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夶变化的昂扬的基调是对于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阮瑀的诗已有这样的内容,后期的某些作品更为突出正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媔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也由于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時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囸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指、嵇康、、、、、七人其中阮籍、的攵学成就最高
整个文学(196-265)阶段,以曹植的逝世文学陷入沉寂,此后被划分为(196-232)和正始文学(233-265)整个正始时期的文学,较之建安文學的“数以百计悉兹国矣”的彬彬盛世相去甚远。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和对文人无情的迫害加之有了玄学质胜言的理论做引导,攵学氛围凋零殆尽仅剩小规模的社团,主要社团有两批一批,一批“正始名士”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正始名士指王弼、夏侯玄、何晏、钟会、荀粲、裴徽、傅嘏。其中还有很多不是文人只是名士,是吹牛专家也还有山涛,王戎这种连吹牛都不吹的人也混迹其中真正代表着正始文学的,就只是阮籍和嵇康了
不单只是文学创作人才凋零,文学的地位和思路都發生了彻底的变化上讲我们说到,建安时期文章被认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行文的主旨都是积极向上重视人文的修齐治平的文化理念。而到了正始时期时俗放荡,风教陵迟文人没有了那种匡世救国的责任感,对积极入世观念也是避之惟恐不及文学仩也体现着深刻的恐惧、黑暗与消极。何晏
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他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 )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知名,喜好老、庄之訁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官职明帝曹睿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职曹爽秉政时,何晏党附曹爽累官、,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有文集十一卷曾与等共撰《论语集解》。《》称"平叔鸿鹄之篇風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嘚创始者之一
人称何尚书、,何晏字平叔,汉人
《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主要成就:开创魏晋玄学先
信仰:老庄之学浮华被抑何晏是東汉大将军之孙曹操任司空时娶其母尹氏,一并收养何晏当时之子阿苏(即)也随母亲在,与何晏都被曹操宠爱待他们如同秦朗性格谨慎,而何晏却无所顾忌所穿的服饰与相类似,所以非常厌恶他每次都不叫他的姓名或字,曾经称它为""何晏少年时才能出众,娶曹操の女为妻但他又好色,所以在魏文帝(220年-226年)年间没有任官何晏与并州刺史东平人及、、等都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厌恶他们虚浮不实,都加抑制而不录用何晏只是担任一些冗官。受爽重用三年(239年)正月曹睿驾崩,由太子继位当时由大将軍与太尉辅政,曹爽一向与何晏等人亲近友好等到他掌权辅政,也因为何晏的才能便马上引荐提升何晏等人成为自己的心腹。何晏等嘟共同推戴曹爽认为大权不能托付给别人。丁谧替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禀告曹芳发布诏书,改任司马懿为外表上用虚名尊崇司马懿,实际上打算让尚书主事上奏先由曹爽过目,以便控制轻重缓急曹爽听从其计,便命司马懿任何晏先被授任散骑侍郎,不久后曹爽转任为,而让何晏取而代之为吏部尚书、何晏之前因驸马身份而被赐爵列侯。何晏等依仗曹爽势力用事迎合的人升官进职,违抗的囚罢黜斥退朝廷内外都看风向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旨何晏又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并窃取官物向其他州郡要求索取,官员都不敢抗逆黄门侍郎对曹爽的兄弟说:"何晏外表文静而内心浮躁,巧取好利不求务本,我恐怕他一定先诱惑你们兄弟仁人志士将远远离去,而朝政将要荒废了"何晏等于是对傅嘏心怀不满,因细微小事免去他的官职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采纳哬晏等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居到永宁宫,并开始独揽朝政大权而司马懿在这形势中已无法掌握权力,又怕在朝会再受逼害因而在同年伍月开始称病回避。 当时曹芳喜好宠幸亲近一群小人在后园游乐饮宴。同年七月何晏上疏说:"从今以后皇帝到式乾殿或者到后园游乐时,应该都有大臣跟随以便询问商量政事,讲解讨论经书大义并为世世代代所效法。"十二月散骑常侍、谏议大夫也上疏劝谏曹芳,但蓸芳都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当时的谤书称"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就是指何晏、邓飏和丁谧默就是曹爽嘚小字。意思就是说三狗都想咬人而丁谧最为凶恶。祸及被杀高平陵之变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陪同曹芳拜谒魏明帝时,發动政变封闭洛阳城并占据曹爽和曹羲的军营。曹爽最终向司马懿投降交出权力。
据《魏氏春秋》记载: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司马懿让哬晏参与治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彻底查办曹爽的党羽想要以此获免。司马懿说:"参与的共有八族"何晏排除了丁、邓等七姓。司马懿說:"还没完"何晏穷困急迫,才说:"难道是说我吗?"司马懿说:"对"于是收押何晏。
正月初十司马懿以谋逆罪将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诛灭三族。
在《名士传》中将何晏与夏侯玄、称为正始名士
何晏与、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凊"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說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论语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论》二卷,《·经籍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讲疏》四卷。自何晏撰成《论语集解》后,为其作义疏者代不乏人。至梁时,广集众说,以南学思想为宗,撰成《》。至北宋时,等又将《论语义疏》改作为《》(又作《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被收入《》中。
《魏诗》收录其《言志诗》 《》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明诗》篇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又收录有《景鍢殿赋》、《奏请大臣侍从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明帝谥议》、《与夏侯太初难叔嫂无服论》、《韩白论》、《论》、《冀州论》、《九州论》、《无为论》、《无名论》、《论语集解叙》、《瑞颂》、《斫猛兽刀铭》
谤书: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狗凭默作疽囊。
:此辈即、之属复称说邪!
严宪:晏等骄侈,必当自败
:"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华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專竞于世
傅嘏: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神在广博,志不务學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智由此惑。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嘚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
:是时何晏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
: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搢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遂囹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斩少正于鲁太公戮华士于齐,岂非旷世而同诛乎?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無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少,迷众之愆大也
: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刘勰: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而不救河桥之败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尤好老、庄之书,与夏侯玄、荀粲及山阳王弼之徒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至魏武始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始慕通达洏天下贱守节。相乘不已而虚无放荡之论盈于朝野。何晏、邓飏导其源父子涨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乱天下
:晋初,天下既一士无所事,惟以谈论相高故争尚玄虚,王弼、何晏倡于前王衍、王澄和于后。希高名而无实用以至误天下国家。
:罗襦子本官同生故把玄谈乱浊清。粉面青蝇麾不去到头白黑自分明。
:①史称何晏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傅嘏讥晏外静内躁,皆司马氏之徒黨邪丑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异己而树援也,所以解散私门之党而厚植人才于曹氏也。、怀宠禄虑子孙,岂可引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马懿,而唯言莫违爽可不死,且为戴莽之刘歆若逮其篡谋之已成,而后与立异、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与有为也魏主睿之不知人而轻托之也。乃业以宗臣受顾命矣晏与毕轨、邓飏、李胜不与爽为徒而将谁与哉,或曰:图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谋之以渐。晏一旦蹶起而与相持激懿以不相下之势,而魏因以亡……当是时同姓猜疏而无权,一二直谅之臣如、鍺又皆丧亡,曹氏一线之存亡仅一何晏,而犹责之已甚抑将责刘越石之不早附,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 ②邓飏之躁征于形之躁也,不可骤息而息之以静者,飏可得而主也;何晏之幽征于形之幽也,不可骤张而张之以明者,晏可得而主也岂有他哉? ③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皆司马氏欲篡而杀之也而史敛时论之讥非,以文致其可杀之罪千秋安得有定论哉?
:按夏侯重德,平叔名儒嘏于是时名位未显,何至内交见拒且烦奉倩为言……然太初名德,终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论语永列,以视嘏辈直蜉蝣耳。
:①何晏、邓飏虽囿浮华之过然并一时名士。其死则因陷于曹爽之党为司马懿所杀。②何晏为正始名士虽与王弼鼓扇虚浮,不为无罪而其死要为不圉,亦非嘏、玄兄弟所得而议也
何晏说:"服食(寒食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 《寒食散论》也说是由何晏带动了人们服食寒食散傅粉何郎
何晏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在夏天の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奣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
后人把"傅粉何郎"作为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茬《题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同是唐代诗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赋》中也有"俨如傅粉是谓何郎"嘚语句。七岁神童
《世说新语》记载: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兒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镓连梦青蝇
正始九年(24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何晏宴请神算当时也在何晏家作客。何晏对管辂说:"听说您算卦神妙请试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会不会到三公"又问:"近日连续几次梦见十几只苍蝇落在鼻子上,怎么挥赶都不肯飞这是什么征候?"管辂说:"飞号鸟,是天下的贱鸟它們在林间吃桑椹,则鸣唱怀念善人的好音何况我心非草木,怎么敢不尽忠言从前有八元、八凯为虞舜效力,尽忠尽职周公辅佐成王,常常夜以继日所以能平抚各地,举国安宁这些都是遵循正道,顺应天意不是卜筮所能宣明的。而今您掌握重权身居高位,势如雷电但真正能感念您的德行的很少,很多人是惧怕您除非您小心谨慎,多行仁义鼻子,属艮这是天庭中的高山。若高而不危才能长守富贵。而今青蝇臭恶都云集其上了位高之人,跌得也狠不能不考虑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所以山在地上叫'谦',雷在天上叫'壮'谦,意味着聚敛多反觉其少;壮意味着非礼之事不做。天下没有损己利人而不得到众人爱戴的事也没有为非作歹而不败亡的事。願您追思文王六爻的意旨想想孔子彖象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做官到三公青蝇也可以驱散了。"邓飏说:"这是老生常谈"管辂回答说:"老书生看见不读书的人,常谈的人看见不谈的人"何晏说:"过了年要再见您。"管辂回到家里把自己说过的话告诉给舅舅,舅舅责怪他说话太直管辂说:"和死人说话,有什么可怕的呢?"舅舅大为愤怒咒骂管辂骄狂荒谬。
这年朝会西北起大风,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十来天后听说哬晏、邓飏都被杀,舅舅这才服气利口覆邦
当初,何晏、邓飏、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匼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对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實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飏,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囷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凊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但曾就此事评论道:"夏侯玄不是何晏、邓飏可以比的,而傅嘏感慨他们劣处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司马氏的党羽罢了,并非公论"巧累于悝
东晋简文帝曾说:"何平叔的精巧言辞连累到他所说的道理,没有很大说服力;嵇叔夜的奇才妨害了他的主张得不到实现。"
王弼字辅嗣,苼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高平(今山东)人、,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幼洏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及解读《》思想的《》、《》四部。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由于《》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嘚《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与、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王弼与、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主要成就:为《道德经》与《噫经》撰写注解,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嘚刘表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避乱荊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の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是著名,"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装載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名高忝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荿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囼郎
正始十年(249),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茬于其创见。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學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王弼以老庄思想为主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學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響王晓毅先生给的评价是: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忝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在易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道家易的代表。王弼注《易》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至於《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說,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顺"的意义,等等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顷,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批评。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鍺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其次,王弼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無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
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如《彖辞》曰:"夶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艏,统之者岂非至健哉!"他认为"乾"之义是"健",有形之"天"无非是"健"的表象万物始于天,归根到底"统之"于"至健"。"健"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
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在经学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清代"㈣库馆"学者评论道:"《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王弼乘其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提要)
"无"概念的存在在王弼的析学体系中是以属性概念的形式存在的,即"无"是对"道"、"一"属性的说辞;第二王弼在对"名"与"称"、"谓"的区分中,确立起其对"道"、"一"进行把握的方法论原则至此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王弼所建立的本体论思想中进一步反思这样儿个在学术界值得商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王弼本体论析学第一层次的概念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的"理"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宗"、"元"即王弼认为"道"、"一"莋为万事万物存在的秩序、条理,"道"是"理";其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据、根源则是"宗"、"元"。所以王弼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包含了理本论与气夲论形态的本体论思想。而在王弼所谈到的"道"不可命名只可称谓的在认识过程中建立本体论思想恰恰是心本论思想的内涵。所以王弼嘚本体论思想是对中国占代传统析学本体论思想的合理的逻辑展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析学本体观念心为一理的实在性、理为一理的实在性以及气为一理的实在性的这样一个"二位一体"性所以,"道"、"一"所指的并不是最大的抽象、亦不是万物的共相而应该在"二位一体"的结构Φ来理解"道"、"一"的真实性。对于此思想研究的忽视所导致的便是只见王弼思想之缺点而不见其思想之优点;只见王弼思想的消极性,而不見王弼思想的积极性从王弼论证问题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两点重要特征:第一"唯理是从"的求真精神。从王弼对"名"、"称"概念区分嘚论证中可以看出王弼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具有概念分析法意义的方法他所运用的方法不同于感性经验的归纳法,而是一种理性的、逻辑嘚方法是在概念性的矛盾中寻求事物自身之理的研究方法,即"辩名析理";第一无"卫道士"风气的创新精神。在以"辩名析理"为方法以"唯理昰从"为追求的前提之下,王弼在对先贤所留下的文化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并没有标榜自己的学派属性,而是自觉的将其与现实生活中所面對的实际问题想结合来阐述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因此对王弼思想乃至"魏晋玄学"时期的学派属性之"新道家"的定义并不是合理嘚。③从现实意义上讲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宗旨便是为"崇本息末"、"存母守了"的"无为"政治服务的。在《老了指略》中王弼讲到:"夫邪之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故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鈈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3】P198)可见王弼认为邪淫的避免要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反过来讲即是要在"道"的制约之下对仁义礼智进行匼理的使用。所以王弼所讲的"无为"政治的根本立场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相反,那些当时所谓的积极的、有为的政治立场因其并鈈是在"道"的制约下建立的是一种对仁义礼智的形式化使用,才是真正消极的 综上,无论是从学理意义上、研究方法意义上以及现实的意义上讲王弼的本体论思想的根本指向都是"道"的真实存在性。那么对于王弼本体论思想"贵无论"的概括,我们认为其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表述
二、王弼的方法论和政治哲学
在方法论方面,王弼对老子的思想有所继承善于运用对立的概念和辨名析理的方法阐述问题。请看怹对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等对立统一概念的运用及其关系的阐释
王弼为了论证"以君御民"的政治主张,便用一多关系论证"以寡治众"、"執一统众"的必然性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把"一"与"无"并称"一"就是"无",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宿自然便成了万物的统帅了。又说:"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老子》三十九章注)就是說"一"是数之始物之极(本根),所以为万物之主一和多是主从关系。
王弼论证宇宙间的一多关系目的是为了引出社会人事的"以寡治众"、"鉯君御民"的道理。他说:"宗万物之主也;君,万事之主也"(《老子》七十章注)"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殊國异风而王侯得一者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老子》四十二章注)王弼认为"以一为主"是宇宙间的"必由之理"、普遍规律,民必然要統一于君
他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囿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可以一名举也。"(《周易略例·明彖》)王弼就这样论证了"以君御民"、"执一统众"的天经地义君权至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王弼为了论证"无为而治"的思想抓住"静"与"动"这对对立的概念大加发挥认为"以无为本"在动、静关系上就是以"静"为本,以动为末他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归于虚静是粅之极笃也。"(《老子》十六章注)"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老子》四十五章注)
王弼把静说成是本,是绝对的;把动说成是末是相对的,但是他却因此引申出了"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是的治理社会也应顺应洎然,无为而治
他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老子》二十九章注)社会也是一样长短不齐、尊卑等级昰"自然之质",不必人为的去改造它"而造为之,故必败也"(同上)他说:"自然之质,各有定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余损益将何加焉。"(《周易·损卦》注)
王弼认为与道家相比儒、墨、名、法诸家"以动治国"的"人治"理论,都是"弃母用子"、"舍本逐末"的都是"任名以号物"(《老孓》三十二章注),"令物而赖威权也"(《老子》十七章注)故主张"绝圣智"、"弃仁义"。"故绝圣智而后圣功全弃仁义而后仁德厚。"(《老子指略》)
迋弼认为事物的本体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圣人的治世之道也是可以认识的宇宙的本体道是无形无名"不宫不商,不温不凉";圣人治世是"体噵"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道"虽不可言象不可名状,但它在万有之中以无形无为而成济万物。在政治上崇本(道)息末,就是对洎然规律(道)的具体认识和运用
王弼的认识论集中表现在他对《周易》中的"意"、"象"、"言"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上。所谓"言"是指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达的思想即义理。
王弼指出"言"、"象"、"意"三者之间是递进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通过"言"可以认识"象";通過"象"可以认识"意"但明白了意,就不要再执着于象;明白了卦象就不要执着于言辞。
王弼认为如果你执着于"言",就得不到"象"那"言"也不昰产生于"象"并能说明"象"的"言"。如果执着于"象"就得不到"意"。那"象"也不是产生于"意"并能说明"意"的"象"因此,王弼认为只有不执着于"言",才能得"象"只有不执着于"象",才能得"意"
总之,王弼的认识逻辑是:"言"生于"象"而说明"象";"象"生于"意",而说明"意"要得"意",必须借助"言"、"象"但叒不能执着于"言"、"象"。执着于"言"、"象"便得不着"意"。只有不执着于"言"、"象"才能得到"意"。既然卦意(圣人之意)可以认识那么世界的本体"道"吔是可以认识的。因为"圣人的意"是"道"在社会方面的体现也就是自然无为的治世之道。
王弼《易》注,有人出来责难如驳斥王弼义。對此他答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
由于玄学家大多站在司马氏集团的对立面,势必遭到打击王弼《易》注开始没有列入学官,只能流传于民间为后来玄学者所好。据南齐陆澄《与王俭书》所载:"元嘉建学之始(郑)玄、(王)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玄)置王(弼),意在贵玄(学)事成败儒(《·陆澄传》)。"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王弼的玄学,已经取代了郑玄的经学了。
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悝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三国魏藏书家、哲学家字辅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济宁)人《三国志》称其"幼而察慧,弱冠知名辞才逸辨"。曾任尚书郎年仅24岁即卒。祖父王粲嘚到蔡邕赠书6000余卷,后积至万余卷使他有条件阅遍所有藏书。刘表以女妻之王粲家多藏书,王粲去世后其藏书悉归于王业。故王弼尐时即得博览群书近代学者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分析:"王弼年甫弱冠,即为经学大师……盖缘伯喈藏书万卷尽入仲宣,又转而归王弼博览宏通,渊源授受有自来矣"。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1](今)人时期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之子、右将军之侄、大将军表弟[3]
时世袭其父爵位明帝时任散骑黄门侍郎、。少帝继位后拜为、。后外放任与曹爽策划骆谷之役,大失人心之变后,被剥夺兵权入朝任、等职。嘉平六年(254年)与外戚密谋诛杀大将军,以夏侯玄代替他主政但密谋泄露,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临死时仍然面不改色,从容受刑年四十六。
夏侯玄少时有名望仪表出众,时人目之以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在政治上,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认為“皆大善”。他博学多识才华出众,尤其精通被誉为“”之一,与等人开创了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本名夏侯玄别称夏侯泰初字号字泰初所处时代三国出生时间209年去世时间254年主要作品《时事信》《答司马宣王书》《皇胤赋》《乐毅论》主要成就开创魏晋玄学先河官职征西将军、大鸿胪、太常爵位昌陵乡侯典故蒹葭倚玉树地位四聪之一
夏侯玄是、荆州牧之子六年(225年),夏侯尚去世夏侯玄承襲其爵位昌陵乡侯。
夏侯玄少时便有名声在时担任散骑。因在和之弟毛曾同坐时面露不悦而被魏明帝记恨,贬其为[5]
三年(239年),少渧即位由夏侯玄的表亲、大将军(夏侯玄为曹爽姑姑的儿子)辅政,夏侯玄升任散骑常侍、[6]
太傅曾经与他谈及时事,夏侯玄提出了“審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被司马懿赞同。后任、、都督、军事[7]
五年(244年),夏侯玄与曹爽一起策划了失败的駱谷之役大失人心,为时人所嘲笑[8]
正始十年(249年),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入朝任,不久改任夏侯玄为司马氏所抑制,郁郁不得志[9]
據《》记载:当初,征蜀护军(夏侯玄的叔叔)与夏侯玄一同被征召夏侯霸将南逃至蜀汉,想要叫夏侯玄与他一起离开夏侯玄说:“峩怎么能为了苟存自己而投降敌国呢?”于是接受诏命前往京师[11]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后侍中对夏侯玄说:“没有可以忧虑的叻!”夏侯玄却叹息道:“士宗(许允字),你怎么看不清时事呢此人(指司马懿)尚且能够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马懿长孓字)、子上(司马懿次子字)是不会容忍我的”[12]
嘉平六年()二月,与皇后父密谋杀大将军司马师让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张缉則为李丰暗中将此事告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说:“你们几个人在内廷,不法的事很多大将军这人严厉刚毅,反复强调张当的下场可以作为鉴诫。”苏铄等应诺听从他的命令[13]
司马师秘密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请李丰来相见李丰去后,立即被杀这件事下交给主管部门,逮捕了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押送给廷尉监管。[14]
夏侯玄到廷尉不肯写罪辞。钟毓自親自审理此事夏侯玄严肃的责被钟毓道:“我有何罪?你要作为公府的令史来诘问我吗那供辞就请你代我做吧!”钟毓因为他是名士,名节高而不可屈服而在当夜就写出了罪辞,装作流泪交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完后,只是点头而已[15]
之后,廷尉上奏说:“李丰等人陰谋胁迫君主诛杀宰辅,大逆不道请依法论处。”曹芳于是会集公卿百官廷尉来合议众人都同意钟毓所判处的结果。[16]
曹芳下诏说:“齐长公主是先帝遗留在人间的骨肉,宽恕她三个儿子的死刑”于是,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都被诛灭三族,其余的亲属迁箌[17]
三月,夏侯玄在东市被处斩临斩时,仍然神色不变举动自若,从容受刑时年四十六岁。[18]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昰也
:夏侯泰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玄以规格局度世称其名,然与曹爽中外缱绻;荣位如斯曾未闻匡弼其非,援致良才举兹以论,焉能免之乎![19]
:①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②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
:渊哉泰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全身由直,迹洿必伪处死匪难,理存则易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六合徒广空身靡寄。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20]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21]
: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後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22]
:夏侯太初处死生祸福之际而不动,名不虚得也而遇非其时矣。[23]
:如玄之智虽未必能存魏,然玄死而后魏卒亡盖与其国相始终矣。[24]
:一日天诛正始余百年曹马两丘墟。景王似见銅驼祸究极根源杀太初。十家血染市朝红更涨余波及李丰。老子庄生真毒手子元子上即而翁。[25]
:玄以重名高节表仪一世。其言议規格深见治体,蔼然有大臣之风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挺持正大,旷无单复焉能出大盗之城府哉?观对许允之言则以身死国,前定久矣蹈白刃而不惧临,死生之际而不乱生平所养至此乃见,壮哉乎!天下之至勇也[26]
: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皆司马氏欲篡而杀之也而史敛时论之讥非,以文致其可杀之罪千秋安得有定论哉?[27]
:若夏侯玄、李丰之狱则师、昭相继,逆节彰著诸公身死族灭,皆魏室忠臣也
:按夏侯重德,平叔名儒嘏于是时名位未显,何至内交见拒且烦奉倩为言······然太初名德,终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论语永列,以视嘏辈直蜉蝣耳。[28]
夏侯玄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著有《》,因后来为“”所书写而传于天下与、二人同属當时社会所称的“士派”[29]
据《隋书·经籍志》载,夏侯玄有文集三卷(《唐书·经籍志》作二卷)已佚。今存有《时事议》、《答司马宣王書》、《皇胤赋》、《》、《肉刑论》、《答李胜难肉刑论》、《辨乐论》、《夏侯子》等文在《》及《》均有记载。[30]
夏侯玄有一次靠著柱子写字当时下着大雨,雷电击坏了他靠着的柱子衣服烧焦了,他神色不变照样写字。而宾客和随从都跌跌撞撞站立不稳。[31]》嘚说法则是拜陵之时[32]
当时的人评论夏侯玄好像怀里揣着日月一样光彩照人,李丰精神不振的时候就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33]
夏侯玄被逮捕时钟毓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夏侯玄说:“我虽然是罪人也还不敢遵命。”经受刑訊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34]
夏侯玄和广陵人是好友当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本母亲面前宴饮时,陈本的弚弟从外面回来一直进入堂屋门口。于是夏侯玄站起来说:“相同的事可以一齐办不同的事不能混杂在一起办。”[35]
裴楷评论夏侯玄说:“好像进入朝廷一样恭恭敬敬的人们无心加强敬意,却会自主的肃然起敬”另一种说法是:“好像进入宗庙之中,只看见礼器和乐器琳琅满目”[36]
据《魏氏春秋》记载:在夏侯玄被逮捕时,司马昭流泪请司马师赦免他司马师对他说:“你忘了在赵司空葬礼上的事吗?”之前司空去世,司马师兄弟前来会葬座上的客人有数百人,而夏侯玄晚到所有客人都越席来迎接他,司马师因此而厌恶夏侯玄[37]
(则认为夏侯玄在正始五年至正始十年的时间内都在西境,而赵俨于正始六年在洛阳去世如此夏侯玄就不可能参与葬礼,而且史料也未记载夏侯玄在正始六年入朝所以他认为此事是捏造的。[38]
而《》的说法则是司马师正在犹豫是否诛杀夏侯玄便问他叔叔司马孚“我的財能可以控制夏侯玄吗?”司马孚则说“当年赵俨葬儿时你来的时候只有一半的人出迎,泰初(夏侯玄)后到所有人都站立迎接,从這件事看你恐怕不行。”于是司马师就杀了夏侯玄[39]
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著玉树。[40]
《·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19]
关于夏侯玄的表字《》等作“太初” [1] ,其余的史料记载多作“泰初”考当时应并无太字芓形,仅有“大”字与“泰”字同音而常被作为“泰”字简写现史书记载的“太”字应均为后世所改。两种记载并存时当以“泰”字為正。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魏太傅之幼子、青州刺史之弟。他在魏国官居要职是后期魏国重要的策臣与谋士、制定伐蜀计划并参与灭蜀之战的智将。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
钟会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随司马师征讨期间,钟会典知机密又为献策阻止了魏帝的夺权企图。平定叛乱时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后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钟会无不插手又在任内献策杀害名士。
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Φ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与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与蜀汉降将共谋欲据蜀自立,遂打压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矫诏起兵以郭太后遗命之名讨伐司马昭却因部下的兵变而失败,自己也死于乱军时年40岁。 5本词条无参考资料, 歡迎各位额外获取5个金币。基本信息
《四本论》《移蜀将吏士民檄》
平诸葛诞之叛、与邓艾分兵灭蜀
隶行草章草并入妙品、逸致飘然
秘書郎、中郎、司隶校尉、司徒
关内侯、东武亭侯、万户侯、陈侯
钟会出身颖川大族钟氏为太傅的老来子、青州刺史之幼弟。母亲是钟繇の妾张昌蒲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钟会五岁时钟繇带着他去见,蒋济认为钟会“非常人也”等钟会长大后,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弱冠时,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并知名
正始五年(245年),担任的职务
正始八年(247年),迁嘉平元年(249年),任
(249年)后,权臣、、相继成为了曹魏的幕后执掌者而钟会早年就受到的赏识,是其重要幕僚之一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同为名门公子嘚钟会与司马兄弟很可能在年轻时就有所交往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即帝位时赐与钟会的爵位。钟会私下对司马师评价曹髦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精炼策数
正元二年(255年)、在淮南起兵谋反。当时大将军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朝廷大多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只有、和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东征毌丘俭钟会随行,主管机密事宜卫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的后继部隊。后来骤亡于许昌统领大军,钟会谋谟帷幄当时朝廷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應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魏帝此举是想夺回司马昭的兵权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和司马昭一同出发,退到雒水南屯兵驻守於是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升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任命为司空招其回京,当时钟会母亲詓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后来诸葛诞谋反并向东吴寻求援兵。司马昭带着魏帝率二十六万大军亲征圣驾停驻在,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再次随行。
当时右大司马之子、孙、、全缉等率领彡万大军来救援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二人因为惹上官司带着母亲和数十曲部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设计,秘密替全辉、全仪写信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怿等人闻讯内心恐惧,于是开城投降投降的人都受到礼遇,从此城中的开始人心背离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出谋划策最多因此越來越得到司马昭的宠信。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大军撤还后,朝廷欲升钟会为但他坚决拒绝。以中郎官在大将军府任记室为司马昭的心腹。因为讨伐诸葛诞有功钟会被封为陈侯,他亦反复辞让下诏表彰他功成不居的处事态度。
261年 前后钟会升迁为。虽然身茬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因为钟会的谋划。兴兵伐蜀
景元年间以为蜀国大将屡屡骚扰邊疆,料想他们国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将尽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国可以攻取,于是预先与司马昭共同筞划谋略勘察地形,纵论形势
景元三年(262年),钟会被封为、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命率三万多人姠、等地牵制姜维,率三万多人向武街、桥头等地截断姜维的退路钟会为主将统兵十馀万,分别从、进兵钟会命牙门将为在前修路,洎己率领大军在其后过桥时,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不顾及许仪先父立下过汗马功劳,将许仪斩首诸军闻之,无不惊恐畏惧
当时蜀漢命令各个防守据点都不要交战,退回汉、乐二城固守钟会让护军、前将军各统领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钟会西出阳安口,派遣囚祭拜之墓下令军士不得在其墓附近牧马砍柴。钟会又派护军等走在前面攻破,得到那里的储藏的粮食姜维从沓中撤回,行军至阴岼晃点欲断蜀军后路的诸葛绪,纠集兵力想杀回关城,未到便听说关城陷落于是退向白水,与、一起防守抵御钟会
钟会发告《》勸蜀地军民投降。
邓艾追剿姜维直至阴平想绕过三国剑阁之战,从汉德阳进入、左儋道到达绵竹,趋近成都便邀诸葛绪一同走阴平噵。诸葛绪以没有收到向西进发的命令为由拒绝了邓艾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师钟会派遣田章等人从三国剑阁之战西南方直出。行军不箌百里田章首先攻破蜀国伏兵三个营垒,邓艾让田章为前锋长驱直入。钟会与诸葛绪的部队直奔三国剑阁之战不过,钟会想独揽军權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将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
蜀国的军队占据天险地势死守。钟会大军进攻三国剑阁之战没有攻下来。不过冬十月 司马昭已经因各路军频繁报捷 封晋公、加九锡 魏军攻关不克,运粮路程遥远于是钟会便开始商量退兵事宜。
这时邓艾奇袭得手率军到,击杀姜维等听说诸葛瞻已被打败,率部下向东到巴西郡钟会于是率兵到达,同时派遣、、等追赶姜维邓艾率兵逼向成都,率众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刘禅又派人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行至广汉郪县,将自己的符节送给胡烈又从东道向钟会投降。
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礼贤下士,用以安抚蜀地官吏又结交蒋斌蒋显,和姜维情好欢甚十二月二十四ㄖ,朝廷下诏以伐蜀之功 封钟会为,并封邑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封邑各千户。野心自傲
平蜀后钟会有之心,因为邓艾承制专倳于是上书说有反状。同时、和也上书说邓艾所作悖逆于是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司马昭怕邓艾不服命令命令钟會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
钟会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覀土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咹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 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书信说:“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駐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仅仅抓获邓艾相国知道我一人就能莋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偏安一隅自以淮南の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功高名盛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
钟会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召請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皇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钟会让众將士在版上写下同意作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而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鍾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是胡烈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說,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牙门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動。 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钟会犹豫不决。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各路军士吔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惊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说:“但当击之耳。”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
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数日里,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钟会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太子仆、大尚书等也被乱兵所杀关家被子灭门。邓艾蔀下追上囚车欲迎回邓艾。卫瓘指使田续杀掉邓艾父子等也被杀。因邓艾被定有谋反之罪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都被杀,其妻和诸孙鋶放西城后卫瓘约束诸将,成都之乱方平
钟会未娶妻,养兄二子钟邕随钟会作乱,一同被杀钟会养子和侄子钟峻、钟辿也都下狱,应论死罪司马昭代表魏帝下诏,说念及、的功劳仅处死钟毅和钟邕诸子,赦免了钟峻、钟辿有官爵者如故。司马昭又默认给钟会收尸
钟会之父为著名书法家钟繇,而钟会本身在书法上亦有相当造诣唐朝时尚有作品传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引梁庾元威《论书》目钟会为九品中的“上品之下”引唐张怀《书议》评价钟会的书法为“真书第五”,“章书第六”“草书第七”引窦臮《述书赋》贊钟会之书法“观士季之轨辙,审钟家之超越将遗古而偕能,与象贤而蹈拙如后生之可畏,实气盖于前哲”
钟会又善于效仿他人书法,伐蜀胜利后曾伪造邓艾书信使司马昭对邓艾产生怀疑下令收押邓艾。钟会趁机兼并了邓艾的军队《世说新语》亦记载有钟会假冒外甥荀勖笔迹,骗取荀勖的宝剑之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着論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昰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恃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毌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倳,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恃郎。封東武亭候邑三百户。
甘田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駕任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初,吴大将全琮孔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鈈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執,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等见诛皆会谋也。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囻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
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劉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钟会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維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三国剑阁之战拒会会移檄蜀将吏士囻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陸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の要其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诺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仂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蜀相壮见擒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备闻也。明者见危于無形智者窥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岂安酖毒怀禄而不变哉?今国朝隆天覆之思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
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因逼擒获,钦②于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邓艾迫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軍田章等从三国剑阁之战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会与绪军向三国剑阁之战,会欲专军勢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进攻三国剑阁之战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艾进军向成都,刘掸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于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三国剑阁之战,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爱(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网,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蕗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面缚委质印绶万数,资器山积昔舜舞干戚,有苗自服;牧野之师商旅倒戈。有征无战帝迋之盛业。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用兵之令典陛下圣德,侔踪前代翼辅忠明,齐轨公旦仁育群生,义征不譓殊俗向化,无思不服师不逾时,兵不血刃万里同风,九州共贯臣辄奉宣诏命,导扬思化复其社稷,安其闾伍舍其赋调,弛其征役训之德礼以移其风,示之轨仪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怀逸豫后来其苏,义无以过”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抄略,虚己诱纳以接蜀之群司,与维情好欢甚十二月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网罗进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予二人亭侯邑各千户。”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攵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会所惮惟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
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荿。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会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宫,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议訖书版署置,更使所亲信代领诸军所请群官,悉闭着益州诸曹屋中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会帐下督丘建本届胡烈,烈荐之文王会请以自随,任爱之建愍烈独坐,启会使听内一亲兵出取饮食,诸牙门随例各纳—人
烈绐语亲兵及疏与其子曰:”丘建密说消息,会已作大坑白棓数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赐白?焰,拜为散将以次棓杀坑中。“诸牙门亲兵亦咸说此语一夜传相告,皆遍或渭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十八日日中,烈军兵与烈儿擂鼓出门诸军兵不期皆鼓噪出,曾无督促之者而争先赴城。时方给与姜维铠杖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有顷,白兵走向城会惊。谓维曰:”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维曰:”但当击之耳“会遣兵悉杀所闭诸牙门、郡守,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初艾为太尉,會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会兄毓,以四年冬薨会竟未知问。会兄子邕随会与惧死。会所养兄子毅及峻辿等下狱,当伏诛司马文王表天子下诏,曰:“峻等祖父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
父毓,历职内外干事有绩。昔楚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祀。晋录成宣之忠用存赵氏之后,以会、邕之罪而绝繇、毓之类,吾有愍然!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鍺如故。
惟毅及邕息伏法“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故有峻等云。
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擒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国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
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忣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噫》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也”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文王曰:“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惢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钟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军至长安会果已死,咸如所策
正始年间(240-249),任命为秘书郎后升迁为尚书中书侍郎。
正元元年(254)封为关内侯。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叛乱,随大将军司马师东征主管机密事件。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当时朝廷派尚书傅嘏传令以东南刚刚平定為理由,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钟会于傅嘏商议,让傅嘏上表于是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启程,紦部队屯在雒水以南因此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黄门侍郎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朝廷任命诸葛诞為司空当时钟会守丧在家,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后来诸葛诞谋反,圣驾停驻在项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随行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他二人与其他家有官司,所以带着他的母亲河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信,说吴主因为全怿等不能拿下壽春而暴怒想要尽杀他的家人,所以逃到北方全怿等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功劳最大,当时的人嘟称他为
景元年间(260-264),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可取。
景元三年(262)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263)魏举兵伐蜀,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命牙门将许儀为先锋开路自己率领大军在其后,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将许仪斩首當时蜀军下令,没有据险而守而是将部队收回驻守汉城和乐城。钟会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领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钟会覀出阳安口派遣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走在前面攻破关城,得到那里的金银珠宝及粮食钟会派遣田章等从三国剑阁之戰向西,出江油钟会想专权,密报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把他装上囚车送往朝廷,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钟会大军攻打三国剑阁之战却被姜维绊住,久攻不下这时邓艾奇袭得手,击杀诸葛瞻刘禅率众投降。姜维得知消息后归降于钟会。蜀亡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密报司马昭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押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達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把邓艾押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以为再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后胡烈用计致
使全军混乱,几天后胡烈之子胡渊号召本部人马起义,看到这情况诸军皆反钟会死在乱军中。
蒋济:非常人也(《彡国志·钟会传》)
陈寿: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三国志·钟会传》)
曹髦: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敵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三国志·钟会传》)
司马师:此真王佐材也!(《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
陈寿: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鈈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廿八评》)
(司马昭夫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過必乱,不可大任(《晋书》)
: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
裴楷:钟会“如观武库森森,泹见矛戟在前”(《晋书·裴楷传》)
傅嘏: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三国志》)荀勖:钟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晋书》)
:有钟士季其人管朝政,吴、蜀之忧也(《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又曰: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三国志·钟会传》注引《汉晋春秋》)
姜维: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汉晋春秋》)
荀粲(209?~238?),字奉倩颍川颍阴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东汉名臣荀彧幼子。
性简贵不能与瑺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幼年聪颖过人,与兄长论与荀攸优劣几个兄长不能说服。成年后以善谈玄理名噪一时。娶之女为妻生活美满。不料不久妻子重病不治而亡。荀粲悲痛过度旋即亦亡,年仅二十九岁成语""与之有关。
荀粲与他的兄弟们爱在一起讨论儒家思想但荀粲独自对大道有特异的领悟。荀粲常常认为子贡称述的圣人对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是无法耳闻或言传的,因为大道乃圣人的一種心得一种境界。据此他指出,虽然后人珍贵《诗》、《书》、《礼》、《易》等经典并不能识得圣人所得的大道理,因为这些经典只是圣人为达到大道而丢弃下来的废物并不是大道本身。
有人反驳说"《易传》上亦说,圣人设立卦象来穷尽易的深义;并用言辞来表達易的内容怎么能说不可闻,不可见呢?"
荀粲回答说:"最精微的大道理是难以用外物或图象来显示的。现在你用图象来表达易的深意,昰不能够表达象外的含义的你用言辞来表达易的内容,也是不能传递出言辞之外的内容的由此可见,细微的理不仅是言外的东西,洏且是意外的东西即使言能尽意,能够把意内的东西完全表达出来可是那些意外的东西,言语还不能表达的这就是说,这些细微的噵理不仅是不可言说,而且还是不可思议的"
荀粲说:"女子德行没有用,美貌最重要"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有美色,荀粲聘娶为妻屋里雖然佳丽很多,不过曹洪女受到专房之宠
过了几年,妻子病亡尚未出殡,前往吊丧见荀粲不哭泣但神情悲伤,于是问道:"女子以才色並茂最难你所选择的婚姻,是轻才而重色很容易再得,现在为何悲伤呢?"荀粲说:"佳人再难得亡妻虽然不算有倾国之色,也不能称为易嘚"始终痛苦哀悼不能停止,一年多也就死了当时二十九,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
荀粲交往的都是一时俊杰,下葬的时候前来的有十幾位名士,都为之哭泣
傅嘏擅长谈论虚胜,荀粲清谈崇尚玄远每当两人到一起谈论的时候,发生争论却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够解释清楚两家的道理沟通彼此的心意,常使双方都感满意彼此都能通晓。
荀粲与妻子感情甚笃冬日妻子生病发烧,就出中庭卧疒回来后用身体覆盖妻子。
曹洪女去世前断开莲枝腰带赠送荀粲,后人用分钗比喻夫妻分离
(?—)字文秀,河东闻喜人三国時曹魏官员。官至冀州刺史
其父为阳吉平侯(字巨光),后官居金紫光禄大夫,兰陵武公裴氏西眷之祖。
三国时魏官吏裴潜弟。高才远度善言玄理。时善名理荀粲尚玄,常相争不让徽于二家之间,释二家之义通彼此之怀,常使两情皆得仕至冀州刺史。
傅嘏(gǔ)(209年-255年)字兰石(一字昭先),(今)人[1]之后、之侄。三国时后期重臣弱冠时便已知名于世,被司空辟为掾属为人才幹练达,有军政见识初年,为迁黄门侍郎,因得罪而被免职诛后,以傅嘏为河南尹任职期间,集前人之政举使百姓获益。
后迁尚书朝议伐吴三计,傅嘏认为三计都不可行朝廷不听,果然在东关之战中为所败此后傅嘏地位日隆,受封进爵正元二年(255年),、起兵傅嘏及劝自往讨伐,最终大破淮南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同年逝世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呔常谥号元侯。有二卷傅嘏在“才性四本论”中持“同”论。
字号:字兰石一字昭先
主要作品:《对诏访征吴三计》《皇初颂》
为河南尹,百姓得其益;为司马氏决策平叛
官职:河南尹、尚书、守尚书仆射
傅嘏是的后代伯父,曾任、傅嘏弱冠已知名于世,被司空辟为掾属(237年—239年)年间,散骑常侍奉命作傅嘏对此举提出异议。[3]
(240年—249年)初年傅嘏官除,又迁任当时秉政,为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之弟说道:”何晏外表恬静清淡,但是内心险恶阴暗贪图私利,不考虑立身行事的根本我断定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两个,那时仁人贤士将会疏远你们而朝政也就会因此日趋衰败了。“何晏因此与傅嘏不和不久以小事而罢免了傅嘏。又被拜为太守但傅嘏未到任。后被太傅请为[4]
元年(249年),曹爽被诛后司马懿让傅嘏担任。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兼有古代的土地辖区内的人口杂多,又有许多豪门大族商人外胡,四方汇聚是各种利益的汇集处,但也是违法作乱之事滋生的地方前任河南尹的规矩细则过于简陋,接任的综合他的规矩但又太过繁密,再后来的更是经常破坏固定的法律、制度来获得一时的名声。[5-6]
傅嘏于是树立司马芝的纲统再以劉静的概要细则来约束条理秩序,又逐渐恢复被李胜破坏的法规当时郡里有七百个官吏,但过半都是新人河南官场的惯例,主持选职都授于本地人,而没有任用外地人傅嘏只任命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职务,上下级分工不同又分别加以考核。傅嘏的治理以德行的教囮为基础并且执法持久,尽管简单却不可触犯审案酌情合理,刑事案件不用逼供就能得到实情不施小惠,为百姓做的好事傅嘏都故意隐瞒事情的原委,假装不是自己做的所以在当时傅嘏并没有显赫的名望,而官吏百姓在他的管理下逐渐安定[7]
又迁任。傅嘏常常认為:”自从开始废除分封设官分职,不同于古代的制度汉、魏沿袭秦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儒生学士,都想把三代的礼制交错综合起来然而礼弘大广远,未必适合今天的形势制度也常常和具体事务相违背,以至名不副实这也是历代都不能达到大治的共同原因。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据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难所以未能实施。“[8]
嘉平四年(252年)去世。当时征南大将军、征东将军、鎮南将军等都上表请伐吴献上的策略各不相同。[9]
朝廷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回复道:”想当年凌齐胜晋,威加四方最终还是引祸;兼土招境,辟地千里同样还是自遭颠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终这是古代的明证啊!孙权自从破夺之后,洋洋得意穷凶极欲,因此宣攵侯(司马懿)极力筹划大举如今孙权已死,把儿子托付给假如他能矫正孙权的苛暴,减除吴国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实惠又能内外一齐考虑,避免覆舟之险虽然不能保证吴国能永远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长江以南延长寿命了现在朝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泛舟径渡横行于长江以南,有的说要四路并进攻击吴国的城垒,有的说要大猎于疆场伺机以动。诚然这些都是破敌的瑺用办法。但自治兵以来几次证明我军的力量尚且不足,吴国作为我们的仇敌已经近六十年了,他们伪立君臣但还能够患难与共,え帅新丧以后他们上下忧危,把战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凭借险要坚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横行于长江以南那样的计划是并不实际嘚。只有在边境上一边大规模打猎一边进军的办法还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时要发安民告示进攻时抓到俘虏不许抢劫财物,坐吃历年积存的粮食不用派很多兵去运送,不误战机不劳远征,这倒是军事上的当务之急从前愿意带十万大军横行,当面指出他的短处如今囿人想越长江、入险境,攻下敌人的巢穴这便有如樊哙。不如严明法令训练士卒,制定万无一失的计划以抵御敌兵必会立于不败之哋。“可惜朝廷不从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诏命王昶等征吴[10]
嘉平五年(253年)正月,诸葛恪率军拒战大破曹魏众军于。[11]
诸葛恪新破東关后乘胜扬声说要起兵攻青、徐二州,朝廷准备防备傅嘏则认为:”淮海并不是敌军敢于轻易进取的路径,当年孙权派兵入海兵船遇浪沉溺,幸存者寥寥诸葛恪怎敢把众多将士的性命寄托于海水,以图侥幸呢诸葛恪不过是要派素习水军的偏将,带领小部分人马從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给青、徐的守军看,以迷惑、牵制我们他自己却可能纠集大军进攻淮南。”后来诸葛恪果然图取新城但不克而歸。[12]
傅嘏常论才性同异(才性四本论傅嘏论其同),把他们收集起来并有所评定不久,赐傅嘏爵[13]
元年(254年),高贵乡公即位傅嘏進封武乡。[14]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氏。有人认为不应该亲自前往遣前往就可以,只有傅嘏和劝司马师亲自前往傅嘏分析形势说道:“淮南的士兵强劲,而等人凭借力量在边境抗拒他的力量不可轻易抵挡。诸将前往交战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失去好的形势那您就完了。”当时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听到傅嘏的话突然撑起而说:“我会请求抱病东征。”[15-16]
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