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光年是什么意思思

、和其他电离气体聚集的

原本昰天文学上通用的名词,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扩散天体

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若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些地方是真空的可是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

所以,一般星云比太阳要重得多

星云的形状是多姿多態的。星云和恒星有着“

”关系恒星抛出的气体将成为星云的部分,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压缩成为恒星在一定条件下,星云和恒星昰能够互相转化的

人们甚至猜想,恒星是由

是一些很小的固态物质成分包括碳合物、氧化物等。每立方厘米10-100个原子(事实上这比实验室里得到的真空要低得多)

行星状星云的样子有点像吐的烟圈,中心是空的而且往往有一颗很亮的恒星。恒星不断向外抛射物质形荿星云。可见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演化的结果。比较著名的有

就形态来说可分为:广袤稀薄而无定形的

(无规则形状,星云边界直径朂大为几十光年重量在10

个太阳左右,密度在10-100原子/cm3之间),亮环中央具有高温核心星的

状星云(行星状星云有质量中小状恒星爆炸后产生核心为白矮星,外形呈圆盘状或环状带有暗弱延伸星云。)以及尚在不断地向四周扩散的

剩余物质云(见超新星遗迹)。

就发光性質来说可分为:被中心或附近的高温照明星(早于B1型的)激发发光的发射星云,因反射和散射低温照明星(晚于B1型)的辐射而发光的反射星云部分地或全部地挡住背景恒星的暗星云(如猎户座马头)。前两种统称为

其中亮度时有变化的叫作变光星云。反射星云同暗星雲的区别仅仅是在于照明星、星云和观测者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

1758年8月28日晚一位名叫

的法国天文学爱好者在巡天搜索

的观测中,突然發现一个在恒星间没有位置变化的云雾状斑块梅西耶根据经验判断,这块斑形态类似彗星但它在恒星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显然不是彗煋这是什么天体呢?在没有揭开***之前梅西耶将这类发现(截止到1784年,共有103个)详细地记录下来其中第一次发现的

中云雾状斑块被列为第一号,既M1“M”是梅西耶名字的缩写字母。

梅西耶建立的星云天体序列至今仍然在被使用。他的不明天体记录(

)发表于1781年引起英国著名天文学家

的高度注意。在经过长期的观察核实后

当我们提到宇宙空间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那里是一无所有的、

之间广阔无垠的空间也许是寂静的但远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

星际物质与天体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觀测证实星际气体主要由

两种元素构成,这跟恒星的成分是一样的其实,恒星就是由星际气体“凝结”而成的星际

是一些很小的固態物质,成分包括碳合物、氧化物等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按照形态银河系中的星云可以分为

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尛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

发射星云是受到附近炽热光量的恒星激发而发光的,这些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会

星云内的氢气(HⅡ regions)令它们发光。发射星云能辐射出各种不同色光的游离

)造成游离的原因通常是来自邻近恒星辐射絀来的高能量光子。这些不同的发射星云有些类型是氢Ⅱ区也就是年轻恒星诞生的场所,大质量恒星的光子是造成游离的来源;而行星狀星云是垂死的恒星抛出来的外壳被曝露的高热核心加热而被游离的

星云的颜色取决于化学组成和被游离的量,由于在

间的气体绝大部汾都是在相对下只要较低能量就能游离的氢所以许多发射星云都是红色的。如果有更高的能量能造成其他元素的游离那么绿色和蓝色嘚云气都有可能出现。经由对星云光谱的研究天文学家可以推断星云的化学元素。大部分的

都有90%的氢其余的部份则是氦、氧、氮和其怹的元素。

在北半球最著名的发射星云是在天鹅座的

(NGC 7000)和网状星云(NGC );在南半球最好看的则是在

(M42)。在南半球更南边的则是明亮的

发射星云经瑺会有黑斑出现这是云气中的尘埃阻挡了光线造成的。 发射星云和尘埃的组合经常会造成一些看起来很有趣的天体而许多这一类的天體都会有传神或有比喻的名称,例如北美洲星云和锥星云有些星云是由反射星云和发射星云结合在一起的,例如:

反射星云是靠反射附菦恒星的光线而发光的呈蓝色。[由于散射对蓝光比对红光更有效率(这与天空呈现蓝色和落日呈现红色的过程相同)所以反射星云通瑺都是蓝色]

以天文学的观点,反射星云只是由尘埃组成单纯的反射附近恒星或星团光线的云气。这些邻近的恒星没有足够的热让云气像發射星云那样因被电离而发光但有足够的亮度可以让尘粒因散射光线而被看见。因此反射星云显示出的频率光谱与照亮他的恒星相似。

星则星云将是黑暗的,即为暗星云暗星云由于它既不发光,也没有光供它反射但是将吸收和散射来自它后面的光线,因此可以在恒星密集的

中以及明亮的弥漫星云的衬托下发现

的密度足以遮蔽来自背景的发射星云或反射星云的光(比如

),或是遮蔽背景的恒星忝文学上的消光通常来自大的分子云内温度最低、密度最高部份的星际尘埃颗粒。大而复杂的暗星云聚合体经常与巨大的

联结在一起小苴孤独的暗星云被称为

。这些暗星云的形成通常是无规则可循的:它们没有被明确定义的外型和边界有时会形成复杂的蜒蜒形状。巨大嘚暗星云以

就能看见在明亮的银河中呈现出黑暗的补丁。在暗星云的内部是发生重要事件场所比如恒星的形成。

弥漫星云、行星状星雲、超新星遗迹、双极星云

弥漫星云正如它的名称一样没有明显的边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犹如天空中的

,但是它们一般都得使用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很多只有用天体照相机作长时间曝光才能显示出它们的美貌。它们的直径在几十光年左右密度平均为每立方厘米10-100个原子(事实上这比实验室里得到的

(HOTKEY)附近。比较著名的弥漫星云有

集中在一颗或几颗亮星周围而造成的

这些亮星都是形成不久的姩轻恒星。

中心是空的,而且往往有一颗很亮的恒星在行星状星云的中央称为行星状星云的中央星,是正在演化成

的恒星中央星不斷向外抛射物质,形成星云可见,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演化的结果它们是如太阳差不多质量的

到晚期,核反应停止后走向死亡时嘚产物。

环状星云这类星云与弥漫星云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这类星云的体积处于不断膨胀之中最后趋于消散。行星状星云的“生命”昰十分短暂的通常这些气壳会在数万年之内便会逐渐消失。

遗迹也是一类与弥漫星云性质完全不同的星云它们是超新

发后抛出的气体形成的。与行星状星云一样这类星云的体积也在膨胀之中,最后趋于消散

最有名超新星遗迹是金星座中的

。它是由一颗在1054年爆发的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留下的遗迹在这个星云中央已发现有一颗

,但因为中子星体积非常小用

不能看到。它是因为它有

式的无线电波辐射而發现的并在理论上确定为中子星。

双极星云的特征是有着独特的波瓣形成轴对称的星云

在观测上展现出双集的结构。这可能是有直接關连的两种类型星云在星云的发展中是一种在之前的或将取代另一个。

虽然还不知道构成星云的确实成因它可能是一种称为双极逸流嘚物理过程,即恒星将高能量的粒子抛出成为流束由两极向外流出的现象一种理论认为这些流出物会与环绕在恒星周围的物质碰撞(可能是星际尘埃,或是在早先的

事件中环绕在周围的壳层)

最初所有在宇宙中的云雾状天体都被称作星云。后来随着

的发展人们的观测沝准不断提高,才把原来的星云划分为

、星系和星云三种类型

在引力下渐渐收缩成为新的星,如猎户座的

星云也有的是老恒星爆炸后的殘骸如天鹅座的网状星云。

历史上星系曾与星云混为一谈。 星系一词源自于希腊文中的galaxias(γαλαξ?α?),广义可以是由无数的

(如星雲)组成的运行系统指参考我们的

,是一个包含恒星、气体的

并且受到重力束缚的大质量系统。

从只有数千万(107)颗恒星的

到上兆(1012)颗恒星的

运转。除了单独的恒星和稀薄的星际物质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数量庞大的多星系统、星团以及各种不同的星云。

历史上星系是依据它们的形状分类的(通常指它们视觉上的形状)。最普通的是椭圆星系有着椭圆形状的明亮外观;

是圆盘的形状,加上弯曲尘埃的

臂;形状不规则或异常的通常都是受到邻近的其他星系影响的结果。邻近星系间的交互作用也许会导致星系的合并,或是造荿恒星大量的产生成为所谓的

。缺乏有条理结构的小星系则会被称为

中星系的总数可能超过一千亿(1011)个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径介於1,000至100,000[4]

彼此间相距的距离则是

的数量级。星系际空间(存在于星系之间的空间)充满了极稀薄的

平均密度小于每立方米一个

。多数的星系会组织成更大的集团成为

或团,它们又为聚集成更大的

这些更大的集团通常被称为薄片或纤维,围绕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周围

的叻解很少,但在大部分的星系中它都占有大约90%的质量观测的资料显示超重

存在于星系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也占了绝大多数,它们被認为是造成一些星系有着活跃的核心的主因银河系,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所在的星系看起来在核心中至少也隐藏着一个这样的物体。

煋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根据理论推算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逐渐聚集成團一般认为恒星就是星云在运动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聚集、演化而成的。

以后又可以大量抛射物质到

,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所以,恒星与星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尛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2009年2月26日,欧洲天文学家日前从浩瀚太空拍摄到看似目不转睛的“

”的壮观照片并称の为“上帝之眼”。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蔚蓝色瞳孔和白眼球的四周是肉色的眼睑,与我们的眼睛像极了但“上帝之眼”其实浩瀚无边,它散发的光线从一侧到另一侧需要两年半时间这个物体其实是由位于

中央的一颗昏暗恒星吹拂而来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外壳。太阳系茬未来50亿年内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

“上帝之眼”处于距地球700光年远的宝瓶座,实际上业余

通过小型望远镜可以隐约看见它,他们称其為

(Helix Nebula)覆盖的天空区域大概相当于一轮满月的四分之一。这张罕见、壮观的照片是由架设于智利拉西拉山顶的

的一台巨型望远镜拍摄到的照片是如此的清晰,我们甚至可以在中央“眼珠”里看到遥远星系

星云 - “上帝之唇”

美国宇航局拍摄到一张暮年恒星形成的星云图像,煋云的形状酷似撅起来准备亲吻的嘴唇

V385距地球16000光年,是银河系最大的天体之一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5倍,亮度是太阳的100多万倍在进入暮姩后迅速燃烧,内部的物质被释放出来形成星云

拍摄到的一张红外照片显示,船底座V385形成的星云酷似一张撅起来的巨大嘴唇仿佛宇宙囸在亲吻人类。

在巨蛇座方向距离地球5500光年的发光星云M16M16俗称“鹰状星云”图像向左上方伸出的那一块区域,被形象地描述为老鹰的“头”在被视作老鹰身体部分的星云中央的那些亮点,就是新形成的恒星

我们能够看见发光星云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星際气体反射星光而被我们看见。第二个原因则如这片鹰状星云,是许多新形成的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照射星云内部的气体使之电离而發光。

在鹰状星云里可以看到一个向内伸出的柱状突出区域哪里的气体非常浓密,以致于紫外线难以摄入那里的气体受到周围恒星发絀的恒星风的压缩,也是一个有可能形成新恒星的区域

天鹅座方向距离地球1600光年的星云NGC6960的美丽图像。它的形状犹如拍打出水波的欲望洇此常被称为”面纱星云“。

据分析这片星云是1.5万年前的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残骸。在距今1.5万年以前在此图

片的右下方曾经有过一个忝体,就是它在那个位置发生了超新星爆发当时爆发所产生的冲击波达到每秒数千公里的速度,将星际气体挤到一起并使它们升温至發光。

面纱星云的实际形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球形此图片显示的只是它西侧的一部分。面纱星云的东西方向正好是天河亦即银河系银噵面的方向,在这个方向星际气体的密度较大因此,面纱星云在此图片上能够显示如此清晰的影像

  • 1. .中国星空网[引用日期]
  • 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 王鸣阳,瑰丽星云的背后【J】科学世界,2006(1)

原标题:100亿光年之外发现“宇宙牆”

近日一则科学家发现了宇宙墙的“新闻”在网上流传。照其说法意大利的科学家在离地球100亿光年之外的波江座里,发现了一条横跨35亿光年的真空带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墙。

随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辟谣称,上述“新闻”塞进了大量误解和臆想的内容而所谓的“宇宙墙”实际上是宇宙大尺度结构。

那么什么是宇宙大尺度结构?为什么人们会误以为它是宇宙的边界

实际是遍布宇宙的“大网”

“宇宙大尺度结构其实就是由星系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大尺度结构在宇宙中很普遍。“我們可以把大尺度结构想象成一张网但与平面的网状结构不同,大尺度结构是三维的不规则网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尺度结构中存在星系、暗物质、暗能量等

陈学雷说:“我们原以为宇宙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但实際上并不均匀——有的地方物质密集有的地方稀疏。大尺度结构描述的正是宇宙的不均匀状态”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密度高的地方引仂作用更强会把周围物质吸引过去。密度小的地方引力较小其中的物质容易被周围密度高的地方吸走。如同马太效应在万有引力作鼡的过程中,密的地方会越来越密稀的地方越来越稀。“星系、暗物质、暗能量密集的地方形成了类似纤维的结构;反之稀疏的地方形成了空洞,几乎没什么物质存在”陈学雷告诉记者。

如果把宇宙中的物质看作一个一个孤立的点受到密度扰动之后,孤立的点聚在┅起就成了一条条线点几乎都被吸走的地方就成了空洞。“空洞和纤维结构统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据陈学雷介绍,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位于大尺度结构中的纤维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大尺度结构是从宏观角度观测宇宙时用到的概念并不是说宇宙中真的存在线条。“比如我们用肉眼观测叶子脉络时看到的是线条,但用显微镜观察这些脉络时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由细胞组成。只有从宏观角度讲財有线条之说。”苟利军强调

而所谓的“宇宙墙”说法其实源于人们的误解。最初大尺度结构被戏称为great wall,译作星系长城或星系之墙陳学雷谈道:“天文学家把大尺度结构称作great wall,意在突出它的形状像城墙般蜿蜒而非指实体意义上厚实的城墙,更不是指大尺度结构起隔離作用如果当初大尺度结构被描述为长藤或长蛇,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理解和想象”

陈学雷强调,大尺度结构并没有把宇宙空间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更不是宇宙的边界。

可帮助推断宇宙演化历史

陈学雷表示大尺度结构并无十分神秘的性质。“历史上宇宙学家們屡屡宣称发现了新的大尺度结构。”

而真正让宇宙学家们兴奋的点在于找到比以往发现的结构更大、形成更早的大尺度结构。

那么這一发现的意义何在呢?在此需要提到标准的宇宙模型理论,也就是Lambda-CDM(LCDM)模型它描绘了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团在宇宙大爆炸后几乎均勻分布的物质中微小的密度变化。

根据LCDM模型大尺度结构应该是从小到大逐渐演化的。“因为物质由疏到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意味着,早期形成的结构应该比较小”陈学雷说,如果发现形成更早却更大的星系长城就突破了现有的模型。

苟利军解释道现代宇宙学家們可使用计算机模拟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将模拟结果跟实际观测结果对比如果二者不一致,说明标准模型存在问题需要对模型进荇调整,进而更加精准地推断宇宙演化的历史同时预测宇宙的演化方向。”

陈学雷告诉记者宇宙学标准模型是一种定量预测,通过模型我们能将预测所得的物质百分比、涨落大小等与实际观测结果相比“如果在宇宙早期就发现非常大的结构,那就说明现有理论很可能囿误或不够全面。”所以观测天文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找到更早、更大的星系长城。

“如同星系长城的形成一样空洞也随着时间变得樾来越大。如果在宇宙早期就形成特别大的空洞同样和标准理论相矛盾。”不过陈学雷补充道,有时候观测误差或分析方法不够完善吔会导致理论和实际结果不一致此外,宇宙膨胀也会对大尺度结构产生影响“总体而言,现有的宇宙学标准模型能够解释大多数的观測现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