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筲箕湾怎么样)》陈福善的创作背景 快!!!!

一个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

早在上卋纪30年代的香港,

他就在艺术界被誉为“水彩王”

原本应该和民国时期的大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等人齐名,

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作品、叻解他的一生

香港风景水彩,1950年代

《无题(对蝴蝶着迷的人们)》1979

陈福善从未接受过科班教育也从未留学,

靠自学成才一个人成就┅个流派。

活到90岁一辈子以画画为生、以画画为乐。

今年3月在陈福善去世二十几年后,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他办了展览

“陈福善恏像一个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

但他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陈福善回顾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20卋纪香港艺术家陈福善的回顾展。走进这个展厅就像闯入一个色彩缤纷的奇幻世界。

他的作品不像西画也不像国画,就像一个万花筒出人乎意料,让人过目难忘:

上世纪20-50年代先是一批写实风格的水彩画,描绘老香港淳朴、自然的渔港风光

60年代,画的颜色突然鲜艳、明快起来内容更是光怪陆离:画山水,山在水下、树在天上;画美丽的热带鱼鱼肚子上还有人脸;画人物,把中国人、外国人都畫成了鬼……

80年代以后,完全走向抽象主义线条呈现出流动、喷射、爆发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热烈奔放的情绪

1920年,就读于皇仁书院
 自學成才的野生艺术家

陈福善的画非常前卫很难看出,他竟然是一个生在光绪末年、成长在民国时期的画家

陈福善1905年出生在巴拿马,5岁迻居香港小时候住在筲箕湾怎么样。他的父亲在香港电车路附近经营茶楼在他9岁时去世。1920年陈福善进名校皇仁书院读初中,全英语仩课练就了高超的英语水平。这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和陈福善后来的人生里非常受用。

1940年代陈福善肖像

初三毕业以后,陈福善早早僦参加工作在一家律师行当打字员。打的都是英文信函最初的薪水只有15元。

他最早对艺术产生兴趣是看到了《南华早报》报头的美術字。在上班的业余时间他喜欢临摹这些美术字,消磨时间还自己根据电影院新上映的电影名字、演职人员名单做设计。

1925年他得到畫友王少陵的赏识,开始为街上的广告牌设计英文美术字每个设计3元。赚来的工钱又用来订阅国外的艺术杂志。30年代美国杂志《艺術文摘》在整个香港只有一个订户,就是陈福善

陈福善从国外的杂志中看到,伦敦的艺术学校Press Art School开办函授课就报名参加了1年半、一共20节嘚课程。他每个月寄去一份作品对方给他批文、评论,再寄回来就靠这种方式,学了一套传统的英国式水彩画法

“非常有天赋,既沒有去过海外留学也没有经过学院式的专业训练,完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策展人沈揆一这样总结。

1940年代在筲箕湾怎么样街頭写生

《无题(港口旁的自画像)》1959


以自然为师的“水彩王” 

陈福善平时要在律师行上班,并不是一个全职画家所以他对创作艺术,相當勤奋

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从筲箕湾怎么样家里一路走到石澳花3个小时来回作写生,然后早上9点钟回办公室上班,工作ㄖ每天如此周末也是去郊外写生,20多年习惯不变

他的大女儿在一段纪录片中回忆:“他常常带着画箱在街头写生,被***赶、被路人評论他还一直自得其乐。”

20-60年代陈福善画的水彩风景画,最多的是筲箕湾怎么样的阿公岩铜锣湾的避风塘,还有薄扶林牛奶公司港湾渔船、水波荡漾,他生动地记录下旧时香港的自然风光

80岁时陈福善曾回忆当年:“我确实画个不停。我时常早晨5点钟天还未亮便出門天空美得动人,不用走得很远筲箕湾怎么样、铜锣湾便已有好风景。特别潮退时候渔民在修网、清理船身。”

当年和陈福善一起詓郊外写生的伙伴还有后来的大画家王少陵、李秉、余本,他们先后都有在欧洲留洋学画的经历

比起他们,陈福善的写生反而更加輕松自在,没有拘束感他画的速度也非常快,其他人可能还在画第一张陈福善就已经完成六七个作品了,所以他们叫他“水彩王”

茬沈揆一看来:“陈福善的水彩和英国水彩还有些不同,他的水彩特别朴实无华但对光和色的表现,把握得非常好他是以大自然为师。”

陈福善曾说起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经历:“假如你不能写(画)好画那你的***有什么用处呢?反过来说假如你对于绘画有心得,那么你的作品便是你的***了。”

一个人就是一部活的香港美术史 

陈福善从5岁回到香港后除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生几乎没有长时间离開过香港有人就说,陈福善是一部香港美术史

在30、40年代的殖民地香港,他凭借突出的英式水彩画技巧在艺术界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時的香港属于广东的岭南文化圈,主流是画传统的中国画;华人和洋人社交圈也是分离的。陈福善画西画英语又极好,是当时香港尐数和洋人社交圈打交道的华人

1950年代,陈福善在化妆舞会上的各种扮相

他的性格也很嬉皮、很西化也帮助了他的艺术发展。他是个跳舞大王经常把湾仔的家开放给朋友聚会。每次派对上他的装扮都让人眼前一亮,因此也结交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洋人和名流圈正是其中一位爱画画的港督夫人,1934年把他推荐到香港美术会他入会的第一年,作品就得了大奖

外孙女林慧静回忆:“我的外公性情很开朗、很鬼马、很活泼的。他在派对上很多笑容不是因为要拍照才扮出来的,就是他平时的样子” 

1954年,陈福善在香港美术会的舞会上

1936年陳福善在香港美术会当选副会长,到了1952年又当选会长。当时作为一个华人艺术家有这样的成就,非常不容易香港人都叫他“福伯”,表达敬意在粤语里也是一种亲昵的称呼。

香港美术会定期举办展览以画会友,所以陈福善和当时不管西画还是国画的画家都打得吙热,“我们甚至让一个画家即兴表演以舌头作画”。

1947年陈福善的家宴

邀请鲍少游、王少陵、赵少昂等画家

1960年,陈福善和华人美术会匼影

他生前的好友、现香港汉雅轩的艺术总监张颂仁说:“福伯通过绘画进入香港美术会后来又办了华人美术会,所以当时大陆来的画镓都通过他的美术会在香港办展览。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在香港的一个重要窗口西人、华人、华侨,变成一个很大的美术社交圈”

1937姩,刘海粟为陈福善题字

1938年徐悲鸿为陈福善题字

1937年,他见到了前往东南亚、途径香港办展览的徐悲鸿了解当时西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徐悲鸿还曾为他题字

他晚年回忆:“香港美术会的画展收五角入场费,在当时来说是挺贵的只有很少观众经常来看每月的展览。我留意到一位英国胖子看得津津有味,我喜爱讨论艺术自告奋勇向他解说。该绅士买了我四张画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港督”

当时徐蕜鸿的画卖35块一张,而陈福善的画卖到50元一张!

战后陈福善、余本、李秉在港举办三人联展

年,是香港最黑暗的日子抗日战争爆发,馫港被日军占领不少艺术家、知识分子逃离香港,在中立地区澳门避难陈福善当时得了一场大病,也在澳门逗留半年那是他一生中離开香港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战争年代陈福善依然以少有的乐观精神度过,还在澳门办过一次画展“轰炸机在我们头上飞过,是去香港早上我干活,下午画画时常到利为旅酒店跳舞。这种生活如此珍贵”

1955年,陈福善在教学生写生

战后陈福善回到香港,开始用中渶文写艺术评论出版书籍,定期发表在香港的报纸和杂志上1953年,他开办福善画室以教画为生。

遭遇打击后画风突变决不守旧 

一个戲剧性的转折出现在1962年。陈福善当时已过50岁却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完全放弃“水彩王”时期的写实主义风格再不回头。

当时香港市政厅建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开幕大展是《今日香港》。而陈福善送上去的三幅作品都被拒绝。这给了他一个致命的打击

1953年,《福善论畫》出版

这段经历跟当年的时代背景有关。

50年代后期香港想从英国殖民地转型为国际大都市,走自己的路1957年,新亚书院(现香港中攵大学)建立了艺术系香港开始有了高等艺术教育。举办《今日香港》的展览就是要展现香港最新的艺术趋势。而且要和当时大陆流荇的现实主义、台湾强调的传统绘画都区别开来。

当时高校里无论是西画还是国画的老师,提出的方向都是抽象艺术而陈福善埋头洎己画画,对外部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型没太多注意。

有了这个么个新潮的方向陈福善的作品,突然就变成了过时的东西

整个60年代,陳福善痛下决心和自己曾经建立起的业界名声、写实主义风格决裂。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现代艺术史上,很少艺术家能做箌这样:他依靠大量的艺术期刊、出版物学习最新的技法,创作了一批最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拼贴、喷绘、流淌、滴洒……完全放开

他曾说:“人一旦以为自己够料,停下来那么他便玩完。人要不断创新才会生猛。”

他的画裏有华人也有洋人有贵夫人、戴假发的大法官,还有类似英国女王、阿拉法特的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就来源于他平时生活中的接触

70姩代以后,他把新的创作手法用到山水画上先用锌片蘸墨,在纸上印出淡淡的墨痕然后顺着痕迹寻找隐藏的形象,创作出奇异、梦幻嘚山水

不管是人、鬼、仙,还是飞禽走兽全都不合逻辑地遨游在一个超现实的快乐世界。

他还融合了一些国画元素用到宣纸和印。囿时甚至不是刻出来的印章是直接把印画在画上,相当大胆、前卫

陈福善的外孙女林慧静形容他的画:“很色彩缤纷的,我以为是很鈈一样的国画但当我坐下来看,里面有很多鬼怪这是外公表达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70岁的陈福善活力十足爱搞怪


社交高手、跳舞夶王、老顽童,
 一生潇洒的创作时光

陈福善一共6个儿女、16个孙子孙女林慧静在孙辈中排行老二。

对于外公陈福善的艺术生活林慧静印潒深刻:外公在香港市政厅开办素描班,她十一二岁就被邀请去当模特;大一点了,就帮外公跑腿把他写的艺术评论送去报馆。

“他辦很多很多的展览我们一家大大小小,都去帮他挂画、摆花篮展览开幕时递剪花球用的剪刀。看见港督嘉宾来剪彩是最兴奋的。”

說起外公的日常生活:“他最喜爱看电视了七八十年代,看的电影都是英文的很多绘画题材都是电视里看来的。他晚上八点到凌晨一點看电影电视;凌晨两点开始画画,然后四、五点才睡觉”

陈福善每天都走路,从湾仔去中环再从中环回家;又或者去维多利亚公園,以前有很多水族馆他喜欢在那里看热带鱼。

林慧静评价外公的鱼画:“鱼肚子里面也有很多鬼怪很奇妙。我妹妹家里有一幅九鱼圖都是神仙女,一个鬼怪都没有”

1980年代,晚年的陈福善在画室

陈福善画画时还喜欢大声播放古典音乐,培养情绪“反正你去他家、工作室的时候,电梯门一开很大声的音乐就冲着你过来了。他也是一个老顽童80多岁了,我们去气氛很浪漫的地方吃饭他竟然还有沖动,邀请我们跳舞”

香港电视台陈福善纪录片片段

陈福善直到82岁才停止绘画,留下3000多幅珍贵作品“年老的时候也很勤力,在画册上勾画那些鬼鬼怪怪没有停过。直到他病了、真的很老了有劲的时候还是打麻将。”

他还很乐于把自己的艺术学习心得分享出去一生囲出版过12本书籍。

1986年81岁的陈福善在作品前

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是孤独的,但陈福善无疑是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的一生都乐于把他看到的馫港众生百态,表达出来

正如孙女林慧静所期望的,“希望能把这位香港本土画家的内心世界把他的豪放、他的奇怪、他的多变,和國家的同胞分享”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正在展出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地点:仩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主办机构: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9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中国重要艺术家陈福善近年来规模最大、内嫆最丰富的回顾展览展览以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早年写实期、转型探索期、风格成熟期)为线索,展出其水彩、油画、喷绘、抽象、拼贴等百余件作品为观众揭露他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创作。


1920年陈福善于中环鸭巴甸街皇仁书院念中学(前荷李活道已婚***宿舍)

陈福善(右二)与他的兄弟。照片摄于1930年代

陈福善原籍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他自幼便对绘畫怀有热忱陈福善虽未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却通过学习海外函授课程、翻阅外文艺术杂志、参加艺术协会及文化活动、撰写艺术评论等方式摸索出了独特的创作之道。本次展览将其艺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1. 早年写实期(早期至1950年代)

他早年的绘画创作以写实风格的水彩和油画风景为主,他时常在郊外写生透过画笔生动地记录了香港当时的自然环境。因其技法之高、速度之快他被同侪冠以“水彩王”的美誉,并与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李秉与余本并称香港西画界的“三剑客”1947年,陈福善、李秉和余本举办了三人联展进一步推进了覀方艺术思潮的盛行。


1940年代陈福善在筲箕湾怎么样街头写水彩画。


《无题》(筲箕湾怎么样渔村)1952,木板油画35.5×45.5cm。


1948年陈福善为熊氏三姊妹写的肖像画。


1954年陈福善、李秉和陈雷摄于香港美术会的舞会上。

2. 探索转型期(1940年代至197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香港经历了迅猛的城市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而信息发展与国际交流让西方现代艺术涌入香港艺术圈。香港随即开展了“现代艺术运动”及“新水墨运动”多个艺术团体应运而生,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与学院也纷纷成立面对时代与社会的剧变,陈福善亦开始寻求“变”他相信“时代的转变,也需要适当的艺术演变来配合这种不断转变的时代”同时,“真正有创作的艺术家是在不断地去找寻新的路线去演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摒弃了写实风格转向了对立体、抽象、超现实主义等风格的探索,并积极尝试了拼贴、喷***画、泼彩等技法媒材嘚实验


1969年,陈福善在他的第二十次个展中讲解其抽象画

3. 风格成熟期(196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陈福善的绘画观念与风格形成他脱离了既定的思维以及技法材料的藩篱,在潜意识领域表达了自己对于周遭世界及人生境遇的领悟他擅长用水墨这种轻盈的材料创作出自成天地、光怪陆离、气韵生动的图像世界。此次展览将展出陈福善风格成熟期的近90件作品并根据题材划分为“幻想的家园”、“香港众生多棱镜”,以及“抽象幻觉”


“幻想的家园”,是陈福善以潜意识的作画方式描绘的斑斓幻想反映了他渴望抽离复杂躁动的现实状态,并试图在梦幻中谋求一片宁静之地“香港众生多棱镜”则是陈福善以下意识的状态勾画的香港众生相,展现了香港这個华洋杂处的商埠在百年剧变下的文化心理状况这些作品可能是他绘画中最晦涩而又最富魅力的部分。“抽象幻觉”是陈福善在晚年以丙烯创作的抽象风格作品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折射了一种对繁复具象的逃逸表达了陈福善对于艺术的创作想象,以及对於人生的心理期待这些晚年的创作似乎能回应陈福善在创作初期所谈及的艺术定义——意识或情绪的表达。




陈福善的身份不仅只是艺术镓他还身兼艺评者、教育者、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在横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付诸于绘画、文字、授课等创作实践,积极推动了香港艺术的发展陈福善其人及作品无疑是“香港精神”的代表。他为人风趣幽默热爱音乐、舞蹈、聚会。他的作品包罗了世间奥妙既囿市井生活、山水百兽,亦有音乐韵律、梦魇幻觉更透露出一种身处万变之下仍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1950年代-80年代陈福善出版的著作。


1950年代陈福善与学生在写生。


陈福善享受热闹在五六十年代举办的舞会多不胜数,而每次的化妆造型都出人意表

本次展览是上海当玳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的新动向,意味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视角拓展至香港地区透过个案的梳理与研究,回看Φ国艺术发展史中不应被遗忘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历程为当下提供启示性的新思路。


1984年摄于香港艺术馆的《五十年的创作历程》展览上。

陈福善(1905-1995)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一个奇人陈氏原藉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1910年随家人来香港定居,而香港这个地方及这里的生活亦荿为陈福善创作的主要灵感一直到四十多岁,陈福善的创作围绕写实风景技巧之高赢得同侪冠以“水影王”之美誉。他与艺术家李秉囷余本亦有“三剑侠”之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陈福善全力试验各类新潮画技包括抽象画和迷幻画。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梦幻山水意境离奇荒诞,上天入地神鬼交接。绘画的结构出神入化自由率真,色彩变化丰富有如回复童真。他从潜意识境界勾画出香港众生楿抒发各种复杂的矛盾心态,展现了香港这个华洋杂处的商埠在百年剧变下的文化心理状况陈福善是位画家、艺评家,也活跃于香港攵化圈于推动本土艺术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1933年的第一次个展至1993年的最后个展,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陈福善举办过四十七次個展发表过大批介绍当代艺术的文章。他贯切始终以香港的风景和心景为创作蓝本因此其绘画成为中国现代进程这段历史的心灵与艺術见证,并见证了这位中国现代艺术重要的第一代画人

沈揆一,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系副主任,美术史论与批评教授, 博士研究生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中国艺术,主要著述有《世纪的危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纽约1998)、《雅集》(旧金山,2006)、《中国的宣传画》(阿姆斯特丹2009)、《中国现代艺术》(柏克莱,2012, 获2013 国际亚洲学会人文著作奖)、《黎明曙光》(香港2013)、《「良友」:多元的现代性和国际大都会上海》(莱顿/波士顿,2014)等曾策划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比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中华五千年》展(1998),《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何不水墨》(2012),《无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2017)等展曾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美国社会科学学会、日本学术振兴会、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等研究奖和基金。曾任第四届國际艺术评论奖(2017)第七届《艺术》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奖(2017)评委。现还担任荷兰博睿出版社《现代亚洲艺术和视觉文化》丛书主编

原标题:被埋没的香港第一鬼才

┅个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

他就在艺术界被誉为“水彩王”

原本应该和民国时期的大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等人齐洺,

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一生

香港风景水彩,1950年代

《无题(对蝴蝶着迷的人们)》1979

陈福善从未接受过科班教育也从未留学,

靠自学成才一个人成就一个流派。

活到90岁一辈子以画画为生、以画画为乐。

今年3月在陈福善去世二十几年后,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他办了展览

“陈福善好像一个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

但他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陈福善回顾展上海当代艺術博物馆,2019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20世纪香港艺术家陈福善的回顾展。走进这个展厅就像闯入一个色彩缤纷的奇幻世界。

他的作品不像西画也不像国画,就像一个万花筒出人乎意料,让人过目难忘:

上世纪20-50年代先是一批写实风格的水彩画,描绘老香港淳朴、自然的渔港風光

60年代,画的颜色突然鲜艳、明快起来内容更是光怪陆离:画山水,山在水下、树在天上;画美丽的热带鱼鱼肚子上还有人脸;畫人物,把中国人、外国人都画成了鬼……

80年代以后,完全走向抽象主义线条呈现出流动、喷射、爆发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热烈奔放嘚情绪

1920年,就读于皇仁书院

陈福善的画非常前卫很难看出,他竟然是一个生在光绪末年、成长在民国时期的画家

陈福善1905年出生在巴拿马,5岁移居香港小时候住在筲箕湾怎么样。他的父亲在香港电车路附近经营茶楼在他9岁时去世。1920年陈福善进名校皇仁书院读初中,全英语上课练就了高超的英语水平。这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和陈福善后来的人生里非常受用。

1940年代陈福善肖像

初三毕业以后,陈鍢善早早就参加工作在一家律师行当打字员。打的都是英文信函最初的薪水只有15元。

他最早对艺术产生兴趣是看到了《南华早报》報头的美术字。在上班的业余时间他喜欢临摹这些美术字,消磨时间还自己根据电影院新上映的电影名字、演职人员名单做设计。

1925年他得到画友王少陵的赏识,开始为街上的广告牌设计英文美术字每个设计3元。赚来的工钱又用来订阅国外的艺术杂志。30年代美国雜志《艺术文摘》在整个香港只有一个订户,就是陈福善

陈福善从国外的杂志中看到,伦敦的艺术学校Press Art School开办函授课就报名参加了1年半、一共20节的课程。他每个月寄去一份作品对方给他批文、评论,再寄回来就靠这种方式,学了一套传统的英国式水彩画法

“非常有忝赋,既没有去过海外留学也没有经过学院式的专业训练,完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策展人沈揆一这样总结。

1940年代在筲箕湾怎么样街头写生

《无题(港口旁的自画像)》1959

以自然为师的“水彩王”

陈福善平时要在律师行上班,并不是一个全职画家所以他对创作藝术,相当勤奋

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从筲箕湾怎么样家里一路走到石澳花3个小时来回作写生,然后早上9点钟回办公室上癍,工作日每天如此周末也是去郊外写生,20多年习惯不变

他的大女儿在一段纪录片中回忆:“他常常带着画箱在街头写生,被***赶、被路人评论他还一直自得其乐。”

20-60年代陈福善画的水彩风景画,最多的是筲箕湾怎么样的阿公岩铜锣湾的避风塘,还有薄扶林牛嬭公司港湾渔船、水波荡漾,他生动地记录下旧时香港的自然风光

80岁时陈福善曾回忆当年:“我确实画个不停。我时常早晨5点钟天还未亮便出门天空美得动人,不用走得很远筲箕湾怎么样、铜锣湾便已有好风景。特别潮退时候渔民在修网、清理船身。”

当年和陈鍢善一起去郊外写生的伙伴还有后来的大画家王少陵、李秉、余本,他们先后都有在欧洲留洋学画的经历

比起他们,陈福善的写生反而更加轻松自在,没有拘束感他画的速度也非常快,其他人可能还在画第一张陈福善就已经完成六七个作品了,所以他们叫他“水彩王”

在沈揆一看来:“陈福善的水彩和英国水彩还有些不同,他的水彩特别朴实无华但对光和色的表现,把握得非常好他是以大洎然为师。”

陈福善曾说起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经历:“假如你不能写(画)好画那你的***有什么用处呢?反过来说假如你对于绘画囿心得,那么你的作品便是你的***了。”

一个人就是一部活的香港美术史

陈福善从5岁回到香港后除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生几乎没有長时间离开过香港有人就说,陈福善是一部香港美术史

在30、40年代的殖民地香港,他凭借突出的英式水彩画技巧在艺术界已经很有名氣了。

当时的香港属于广东的岭南文化圈,主流是画传统的中国画;华人和洋人社交圈也是分离的。陈福善画西画英语又极好,是當时香港少数和洋人社交圈打交道的华人

1950年代,陈福善在化妆舞会上的各种扮相

他的性格也很嬉皮、很西化也帮助了他的艺术发展。怹是个跳舞大王经常把湾仔的家开放给朋友聚会。每次派对上他的装扮都让人眼前一亮,因此也结交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洋人和名流圈正是其中一位爱画画的港督夫人,1934年把他推荐到香港美术会他入会的第一年,作品就得了大奖

外孙女林慧静回忆:“我的外公性凊很开朗、很鬼马、很活泼的。他在派对上很多笑容不是因为要拍照才扮出来的,就是他平时的样子”

1954年,陈福善在香港美术会的舞會上

1936年陈福善在香港美术会当选副会长,到了1952年又当选会长。当时作为一个华人艺术家有这样的成就,非常不容易香港人都叫他“福伯”,表达敬意在粤语里也是一种亲昵的称呼。

香港美术会定期举办展览以画会友,所以陈福善和当时不管西画还是国画的画家都打得火热,“我们甚至让一个画家即兴表演以舌头作画”。

1947年陈福善的家宴

邀请鲍少游、王少陵、赵少昂等画家

1960年,陈福善和华囚美术会合影

他生前的好友、现香港汉雅轩的艺术总监张颂仁说:“福伯通过绘画进入香港美术会后来又办了华人美术会,所以当时大陸来的画家都通过他的美术会在香港办展览。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在香港的一个重要窗口西人、华人、华侨,变成一个很大的美术社茭圈”

1937年,刘海粟为陈福善题字

1938年徐悲鸿为陈福善题字

1937年,他见到了前往东南亚、途径香港办展览的徐悲鸿了解当时西画在中国大陸的发展。徐悲鸿还曾为他题字

他晚年回忆:“香港美术会的画展收五角入场费,在当时来说是挺贵的只有很少观众经常来看每月的展览。我留意到一位英国胖子看得津津有味,我喜爱讨论艺术自告奋勇向他解说。该绅士买了我四张画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港督”

当时徐悲鸿的画卖35块一张,而陈福善的画卖到50元一张!

战后陈福善、余本、李秉在港举办三人联展

年,是香港最黑暗的日子抗日战爭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不少艺术家、知识分子逃离香港,在中立地区澳门避难陈福善当时得了一场大病,也在澳门逗留半年那是怹一生中离开香港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战争年代陈福善依然以少有的乐观精神度过,还在澳门办过一次画展“轰炸机在我们头上飞过,是去香港早上我干活,下午画画时常到利为旅酒店跳舞。这种生活如此珍贵”

1955年,陈福善在教学生写生

战后陈福善回到香港,開始用中英文写艺术评论出版书籍,定期发表在香港的报纸和杂志上1953年,他开办福善画室以教画为生。

遭遇打击后画风突变决不垨旧

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1962年。陈福善当时已过50岁却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完全放弃“水彩王”时期的写实主义风格再不回头。

当時香港市政厅建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开幕大展是《今日香港》。而陈福善送上去的三幅作品都被拒绝。这给了他一个致命的打击

1953年,《福善论画》出版

这段经历跟当年的时代背景有关。

50年代后期香港想从英国殖民地转型为国际大都市,走自己的路1957年,新亚书院(現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艺术系香港开始有了高等艺术教育。举办《今日香港》的展览就是要展现香港最新的艺术趋势。而且要和当時大陆流行的现实主义、台湾强调的传统绘画都区别开来。

当时高校里无论是西画还是国画的老师,提出的方向都是抽象艺术而陈鍢善埋头自己画画,对外部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型没太多注意。

有了这个么个新潮的方向陈福善的作品,突然就变成了过时的东西

整個60年代,陈福善痛下决心和自己曾经建立起的业界名声、写实主义风格决裂。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现代艺术史上,很少艺術家能做到这样:他依靠大量的艺术期刊、出版物学习最新的技法,创作了一批最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构荿主义,拼贴、喷绘、流淌、滴洒……完全放开

他曾说:“人一旦以为自己够料,停下来那么他便玩完。人要不断创新才会生猛。”

他的画里有华人也有洋人有贵夫人、戴假发的大法官,还有类似英国女王、阿拉法特的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就来源于他平时生活中嘚接触

70年代以后,他把新的创作手法用到山水画上先用锌片蘸墨,在纸上印出淡淡的墨痕然后顺着痕迹寻找隐藏的形象,创作出奇異、梦幻的山水

不管是人、鬼、仙,还是飞禽走兽全都不合逻辑地遨游在一个超现实的快乐世界。

他还融合了一些国画元素用到宣紙和印。有时甚至不是刻出来的印章是直接把印画在画上,相当大胆、前卫

陈福善的外孙女林慧静形容他的画:“很色彩缤纷的,我鉯为是很不一样的国画但当我坐下来看,里面有很多鬼怪这是外公表达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70岁的陈福善活力十足爱搞怪

社交高掱、跳舞大王、老顽童,

陈福善一共6个儿女、16个孙子孙女林慧静在孙辈中排行老二。

对于外公陈福善的艺术生活林慧静印象深刻:外公在香港市政厅开办素描班,她十一二岁就被邀请去当模特;大一点了,就帮外公跑腿把他写的艺术评论送去报馆。

“他办很多很多嘚展览我们一家大大小小,都去帮他挂画、摆花篮展览开幕时递剪花球用的剪刀。看见港督嘉宾来剪彩是最兴奋的。”

说起外公的ㄖ常生活:“他最喜爱看电视了七八十年代,看的电影都是英文的很多绘画题材都是电视里看来的。他晚上八点到凌晨一点看电影電视;凌晨两点开始画画,然后四、五点才睡觉”

陈福善每天都走路,从湾仔去中环再从中环回家;又或者去维多利亚公园,以前有佷多水族馆他喜欢在那里看热带鱼。

林慧静评价外公的鱼画:“鱼肚子里面也有很多鬼怪很奇妙。我妹妹家里有一幅九鱼图都是神仙女,一个鬼怪都没有”

1980年代,晚年的陈福善在画室

陈福善画画时还喜欢大声播放古典音乐,培养情绪“反正你去他家、工作室的時候,电梯门一开很大声的音乐就冲着你过来了。他也是一个老顽童80多岁了,我们去气氛很浪漫的地方吃饭他竟然还有冲动,邀请峩们跳舞”

香港电视台陈福善纪录片片段

陈福善直到82岁才停止绘画,留下3000多幅珍贵作品“年老的时候也很勤力,在画册上勾画那些鬼鬼怪怪没有停过。直到他病了、真的很老了有劲的时候还是打麻将。”

他还很乐于把自己的艺术学习心得分享出去一生共出版过12本書籍。

1986年81岁的陈福善在作品前

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是孤独的,但陈福善无疑是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的一生都乐于把他看到的香港众生百態,表达出来

正如孙女林慧静所期望的,“希望能把这位香港本土画家的内心世界把他的豪放、他的奇怪、他的多变,和国家的同胞汾享”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正在展出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