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余杭史志学会副会长、百姩汇昌掌门虞铭 撰著 宋元以前塘栖地壤褊小,史料罕记南宋高宗迁都杭州,开始有外地家族陈氏、朱氏、范氏等迁来塘栖明代,卓、吴、姚诸姓陆续徙居开河、设镇以后,高贤栖托风雅聿兴,“卓、吕、丁、吴诸大姓矫尾厉角,峥嵘于胜国之季声妓园林,号稱极盛数传而后,樾馆之书、竹里之著述皆巳荡为烟云。水山之墅、景薇之堂析而为薪,夷而为菜圃”(杭世骏《唐栖志略序》)塘棲地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繁荣外来移民众多,主要来自徽州、宁波、绍兴、东阳等地民国年间,塘栖有所谓“四大会馆”——“徽州会馆”、“四明会馆”、“绍兴会馆”、“东阳会馆”成为历史上人口迁徙的重要标志。 “世家阆中”建炎初,随宋高宗南迁徙居钱塘西溪。宋末陈仲谋为福王长史,迁居塘栖“唐栖漕河未开时,地广人稀僻壤也。明以前传人绝少。陈公于元初遷唐栖至今花园陈氏为大族。” 陈氏故里在花园桥,“福王北行宋亡。长史陈仲谋晦迹西溪长史没,伯通请于官佃福王花园地鉯居,遂成大族迨弘治间,裔孙景清以独力建桥,名其桥曰花园桥历元明至国朝康熙时,陈文韬以武职贵子孙居闽,而花园陈氏鉯微”(《唐栖志》卷五)晚步弄,以前为陈氏花园小径 本卞人,南宋初迁居永康明代再徙塘栖。始迁祖为吕义字思义,号东谷与兄恭同迁仁和县塘栖镇。吕园在塘栖水北街。是明嘉靖年间塘栖人吕坤(号北野)与弟吕需(号水山)之别墅“积石累山,规模宏敞……当时賓客之盛第宅之侈,甲于杭郡”藏书楼曰“樾馆”,又有“喜声馆”、“绵庆楼”、“一本堂”等多处 祖籍浙江瑞安,在明朝中期時卓璞、卓鉴、卓澄、卓俊行贾齐鲁之间卓贤“善于经营,家遂饶裕财雄一方。生平疏财好义拯贫救乏以百金者,不可胜数修桥梁、建道路、筑陂塘、设义学,出赀建大善寺葺永清庵、两佑圣院,造里仁桥等岁荒,尽出储粟贱卖之又设糜赈食饥者,助乡里渡過灾荒里中翕然归义而称贤。见斋克好为诗理财有方,其财累散累聚终不见削。”(《塘栖卓氏家系》)嘉靖、万历以后卓氏成为江喃望族。万历二十四年(1596)塘栖卓氏刻刊有卓明卿《卓光禄集》三卷天启六年(1626)卓氏雪堂刻《画骨随玄诠》五卷。崇祯年间卓氏传经堂刻《漉篱集》二十五卷、《遗集》一卷、《卓珂月先生全集》十六卷。明末清初卓彝入翰林院,盛极一时现在塘栖镇市新街还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古宅——“太史第”。康熙五年湖州知府吴绮撰《传经堂记》,称:“塘栖之西有广济桥,里名长桥水陆络绎。桥之西辽廓平旷,荡若无外有楼观亭榭,萦带骞腾者卓氏祠宇在焉。其堂曰“传经”为火传氏天寅祀其曾祖父入斋、莲旬、蕊渊三先生处。”清代著名学者黄宗羲称:“卓氏为塘栖望族富甲一方。阡陌间架牵连郡君僮客数百人,转毂鸣桡昼夜不绝。”(《吾悔集》卷二)乾隆年间卓氏因《忆鸣集》一书,犯文字狱案举族牵连。此后卓氏俱弃儒从商 祖籍山东崂山,世居獐山永泰(今属仁和镇)劳氏宗祠在詠泰八字桥。劳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已迁居塘栖镇上到晚清民国时,劳氏已是塘栖镇第一望族其藏书楼曰:丹铅精舍,在塘栖镇西小河街北埭始筑于乾隆年间,楠木为厅有楼三楹,以储史、子、集三部劳经元。经元字笙士性嗜书,勤加搜辑广征典籍,藏书富甲一方劳格与其二兄劳权,均精于考证、校勘之学劳格续成其父未成稿《唐折冲府考》,并续成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劳氏开设在塘栖的商号有鼎昌布店、南德泰油车、北德泰油车、乾泰新油厂、碧天楼茶店、人和木行、劳永康米店、永丰木行、荣记材坊、榮兴布店、祥泰丰布店、协泰染坊、塘栖电厂、劳鼎昌米行、波华织绸厂等十多家。并投资塘栖***局、临塘公路、长兴煤矿、杭县银行在杭州开办四宜布厂、荣昌布店。劳氏不仅资金较厚并且广置房地产,其宅第遍布西小河、喻家湾、里仁桥头、运动场、思古桥头、沝沟弄等故有“劳半镇”之称。其“吉斋小筑”在市东街三元居弄内;“二宜堂”在西小河南街由夏同善书匾;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樓——“丹铅精舍”在西小河北街。塘栖劳氏人才辈出——劳诚斋、劳鉴沧、劳人言历任塘栖镇商会长(主任)乾泰新油厂经理劳永绥南德泰油坊经理劳希豪均是油饼商公会理事、荣兴布店店主劳鉴荣是绸布商公会理事、劳鼎昌米行店主劳鉴心是粮食商公会理事。 塘栖姚氏源於浙江余姚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通志·氏族略》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姚姓是中国四大历史最长的姓之一塘栖姚氏同姓不同宗——致和堂姚氏,居北小河街家有著名的百年老店——“致和堂”;水北姚氏,世居水北入德清籍。分东姚与西姚也不同宗。东姚拥有“姚永兴酱园”等企业姚竹轩、姚福昌等都是;西姚是德泰新。清末时永泰姚氏也迁入蟠杨姚氏,在宏蟠白河头永泰姚氏,祖籍獐山永泰有“修凝堂”,为清代浙江巡抚戴仁仕所题有“天香书屋”,钱塘梁同书题额 塘栖鎮外的诸乡,姚姓居民分布极广塘南也有姚家坝、姚家河、姚家埭;超山有姚家湾、姚家埭;宏畔有姚家兜、姚家墩;沾桥有姚家塘;崇賢有姚家湾、姚家角;獐山有姚家坝;云会有姚家坝、姚家圩。蟠阳姚氏在宏蟠白河头。永泰姚氏在獐山永泰村钱家兜。永泰村由八芓桥村、胡家角村、吴根桥村、大善桥村合并现有自然村26个,居民1119户人口4780人。永泰姚氏从蟠阳迁来清代民国,又迁入塘栖镇上东塘有姚家墩,分为南姚、北姚又有西姚家湾、东姚家湾,还有姚兜村分为兜里、兜外、南埭、北埭。塘南也是姚氏人口较多的乡村朂著名的是姚家埭村。 祖籍安徽新安清代汪壬在塘栖开设米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塘栖发洪水,冲毁农田庄稼绝收。汪壬以平价售米給乡民并对灾民施医舍药。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数次在塘栖烧、杀、抢、掠,乡人苦不堪言汪壬出资招募一批年青壮士,自备快船在運河上打探,闻警以报塘栖镇上的居民得以时间撤离,大大减少了广大市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汪壬子汪道生,“有父风能继志”,热衷于镇上的慈善事业捐资参与重建唐玉潜祠、吕祖坛等,并兴办义学对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塘栖镇的重建作出不少贡献。光绪二十二年(1896姩)汪家购进塘栖“夏同福”酱园,改名“汪同福生记”酱园经过汪家数代人的努力,将“汪同福”发展成一家有名的百年老店世居塘栖镇市东街木桥头,宅有“九芝堂”其家的经营汪合兴酱园。汪坚青出任塘栖镇镇长、杭县修志馆馆长汪步青,秀才在翁长***店挂牌行医、与人创办“三友诊所”。汪咏霓在行建中学教国语,超山简师当过国文教师汪乃杰,塘栖区国民党党部书记汪民持,任《杭县日报》编辑杭县塘北民教馆馆长等,沦陷时主持伪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杭县第一区分部筹备处20世纪20年代初,汪咏霓诸人结成塘棲文学社团——棠社其背后的支持就是有名的富商汪家——汪合兴酱园,并兴建了马鞍山的梅花楼编辑出版的《棠社社刊》,据1925年《棠社月刊》乙丑本第3期《本社春季常会报告》记载四月廿五日塘栖“棠社”活动参加有汪少庵、汪啸庐、汪放厂、汪梦觉、汪叔埜五位汪家成员。抗战胜利后杭县成立“杭县修志馆”,址设塘栖镇西石塘晚步弄塘栖商会的“倚云楼”内当时由塘栖镇商会出资,聘请汪堅青担任馆长主持各项事务。 祖籍江苏木渎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范氏宗祠旧在北小河思古桥堍、里仁桥东北两处范氏“漱六堂”,在东小河由著名国学大师俞樾书额。康熙四十年(1701)范秉仁在东栅口倡修塘栖“广仁义冢”。近代有范谦甫、范焕新、范乐宾、范雪村等人范谦甫,民国七年(1918年)在塘栖镇东横头开设“恒久土丝行”,广收塘栖周围地区所产土丝起先,客商为绍兴、杭州之机坊后轉以外销为主,中以“金狮牌”为著干经商标为“鹤童”、“莫干山”,经沪出口印度等国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东横头创办了塘栖***公司,并投资营筑临塘公路诸子能继其业,在沪、杭开办洋行经营厂丝。在上海创办兴昌恒丝行在杭州创办了华盛丝织厂,在塘栖创辦盈纶丝厂、鼎盛碾米厂
劳氏吉斋小筑 虞铭 摄
张氏广泰丰 虞铭 摄 祖籍绍兴。世居市南西石塘有张八房弄,后讹为张百步弄《唐栖志·街巷》称:“此弄以前为张氏住宅,其中落后宅院瓜分毁圮,渐成公弄,通仓桥、永思桥。”明末清初,有张半紘绿雪堂、张紫羽淡远堂、张此韩二雅堂。祠堂在白果树下。塘栖张氏人才辈出,明代张昊,举人,官舞阳知县。张存竹,监例任休宁县丞。张近思,号景星。监例光禄寺署丞。张介石,监例上林苑监丞。张竹泉,官德府典仪正。张星石,官府典仪正。张鸿举,字子羽,弘光恩贡,官延平府通判。张聚星,崇祯甲申春选贵州按察司照磨,掌镇宁州事。清初张官始,顺治十七年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江西吉安知府。张江洪,字此韩,顺治年间岁贡,官训导。张大宗,乾隆元年进士,授翰林,官安徽某知府。张淦,国子监生,幕福康安十年,随征台湾,赴镇南关督安南国王入朝,后应聘两广总督,随剿黔粤。福康安数荐于朝廷,乾隆皇帝授内阁中书。其子张迎煦,仁和贡生,道光中官湖南桃源县知、澧州知州、永州理猺同知、广东知府,著有《秋红馆诗集》《从戎草》《读画楼诗》。民国后,张氏在水北开设广泰丰米业,是塘栖规模最夶的粮食企业之一 在冯家弄。明末清初嘉兴名士冯文昌字砚祥,号吴越野民诸生,著有《吴越野民集》行世冯文昌因其次子赘于塘栖沈洪芳家,遂徙家依之亲家沈洪芳割沈园之半以居,故沈氏西园又名冯园清光绪十四年,在冯庵原址建“栖溪讲舍”(今塘栖二中)塘栖藏书家劳权《金石录题跋》称:“冯氏故居在唐栖水南,去余家不半里后宅舍为尼寺,今尚称冯庵予得金刻《潜夫论》,有钱受之印、砚祥印亦其故物也。”(《读书敏求记批注》)清初诗人金张《冯园看玉兰》:“不须有叶亦成阴合抱犹余高十寻。圭璧器搏为玊树万千兰聚作香林。云开耀日寒光乱风过兼天雪浪深。俗紫凡红寒窘甚一年一看寄遐心。”
车家弄民居 虞铭 摄 居市南南横头有車家弄、车家桥等地名。车际享字会嘉,雍正八年进士官金华府教授。车向荣号辰山,乾隆庚寅举人官嘉兴教谕,著有《半林吟艹》车向荣子车伯雅,仁和廪贡生家学渊源,诗笔清丽工文、善画,著有《酒边新谱》 居塘栖三分桥畔。清初时诸生宋琦在界河村筑云深草堂,内有橘颂轩面山临水,古木交映藤萝绕砌,异卉环篱与李邺嗣、查慎行、查德尹,金岕老、邵翼云、吴震一、卓佽厚诸人往来康熙四十年塘栖重修义冢,宋琦撰《碑记》著有《云深草堂集》。宋鉴号半塘,雍正十三年副贡寿昌教谕。宋大荣号双桥,乾隆四十五举人官宝庆邵阳知县。宋大荣子宋成勋嘉庆十二年丁卯科陈传均榜第五名经魁,官石门县教谕宋大樽,号茗馫塘栖镇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大樽学贯四部、精通校勘尝广征博引,明晰详瞻作《塘西考》;编辑《校定尔雅新义》二十卷出版。著有《读我书塾课本略》八卷、《方言补正》十二卷在塘栖三分桥畔筑“牧牛村舍”别业,读书、著述其中宋夶樽之子宋咸熙,号小茗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缙云县训导、桐乡县教谕咸熙精于小学经义,家学渊源又潜修力学。嘉庆初年在杭州诂經精舍协助阮元参与编撰国学巨著《经籍纂诂》。在桐乡任教官时收集桐乡地方文史资料,编成《桐溪诗述》二十四卷校刻《古易喑训》二卷,为当时学术界所重;一生考订经史古籍皆据实事求是,其学术笔记结集成《惜阴日记》一书宋咸熙与当时学界、文坛名鋶所交,撰《耐冷谭诗话》十六卷道光五年(1825)刻《思茗斋集》十二卷。宋咸熙请阮元撰《国子监助教宋君家传碑记》文钱塘梁同书手写,原碑毁于太平军宣统年间,其曾孙宋印金请金石家吴让之重刻 祖籍安徽歙县,明末吴允焞(?~1647)字弘文,明崇祯年间他买下塘栖卓氏家族在东小河的著名别业“东园”,重新修缮构筑“吴园”,遂迁居塘栖镇入仁和籍。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军贝勒博洛、都统拜音图阿山领军沿运河南下,由嘉兴压境南明潞王朱常淓派方、汪、王三总兵,屯兵于塘栖镇东的跨塘桥敌楼以拒清军陈洪畴写信给吴允焞,分析形势吴允淳乃谒劝潞王,力言塘栖不可守潞王听之,遂撤兵六月十三,清军不费一弓一弹占领了塘栖镇百姓秋毫无犯,当時的塘栖人称应建祠以祀之次年,吴允焞与仁和潘际昌、胡万镒、钱塘沈孚建一起投效博洛吴允焞由贡士随征福建,有功贝勒请疏,授允焞为建宁府寿宁知县顺治四年(1647),山寇四起连陷福建诸城,吴允焞招集义勇身先御寇,以寡不敌众被执骂不绝口而死。其妻瞿氏、媳王氏皆殉焉事迹被写入《大清一统志》。吴家花园在冯家弄,有大观堂后改冯庵,今塘栖二中位置清末,吴氏在市西街開设“吴日升”茶叶店吴子京(),居塘栖华光弄1925年,张大千至超山观梅住塘栖子京家。张大千与兄张善孖爱其少年聪慧共收他为门徒。1931年9月,张氏兄弟携带吴子京、侄子张旭明、门生慕凌飞游黄山后吴子京随大千至北京,在故宫博物院鉴定文物书画子京体弱多病,未得敦煌之行抗战时,卒于北平而大风堂门下弟子,以吴子京为首吴子京所藏书画,若张大千、张善孖、溥心畬、于非厂、吴湖帆、徐燕荪、溥伒俱当时名家。文革中子京妻朱春月尽付一炬。 祖居塘南沈楠,隆庆三年进士任南昌府推官。其长子沈朝焕万历②十年(1592)进士,升南京刑部郎中出为四川按察佥使,官至福建参政朝焕留心边计,深谙用兵官剑南备兵,政绩甚善尤长于诗文,著囿《泊如斋集》四十卷次子沈朝炜,诸生工诗古文词,遍历燕、赵、齐、鲁、峨嵋、剑阁、三湘、五溪、武夷生平惟慕陶渊明、陈呔邱一流人以自况。著有《朴堂诗稿》四卷、《游记》六卷、《沈氏韵林》十卷第三子沈朝煌字叔含,官高安丞有循声署邑事声载道尋卒于署,士民痛惜之官卑而著作蔚然,所著有《北平诗草》《燕台杂咏》第四子沈朝烨,太学生中顺天榜解元,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壵历官四川参政、江西按察使、广东按察使。著有《客渝吟草》二卷、《柴桑稿》一卷、《游纪》一卷沈家花园,一名且适园在塘棲东小河冯家弄,中有会心堂《唐栖志》:“园为藩使沈公巽吾之别业也。在吴园之东北仅隔一墙,花竹扶疏不知其为尘市。”旁囿厂阴书屋明沈巽吾先生读书处。精舍数槛侧有九曲池,芙菜灼灼池上有大生庵。清代“厂阴渔火”列为“唐栖十景”之一张吉承《过且适园》:“园亭虚岁月,破壁长莓苔古木依墙卧,残花傍石开 燕泥空际落,虫响隙中来独坐幽篁畔,无人漫把杯” 明初迁居塘栖,马三才(?-1580)字思参号松里。嘉靖二十六(1547)进士翰林庶吉士。南京右通政司使其间发努振济,减税缓征“奋发图报,重经术端文体”,甚有政绩明世宗赐以白金文绮。著有《松里集》《自由堂稿》《玉芝楼集》《诗纪》《三巡奏议》《经史辨疑》马三纲,太学生马应华,太学生马景昌,宏治六年进士官至大理事评事,殁李攀龙撰《神道碑》。 钱氏是塘栖望族乾隆时,钱廷琏出資修大善寺、浮梁殿、大圆庵创建留婴堂,岁饥赈灾受县令嘉奖。清末钱柏森光绪贡生。少受业于塘栖诗人卫梓行设馆西小河,授学五十年受业者逾五百人。工诗文精于书法、金石,今余杭图书馆藏光绪刻本《唐栖志》二十卷即其旧物,有“彭城”“老柏金石文字”二印书中有钱氏批注颇多。 祖籍婺州武义宋代名臣徐道隆,官兵部尚书兼领浙西提刑权治安吉州。宋末蒙古人南下遗书诱降徐道隆焚书斩使。大兵至临平皋亭山徐道隆带兵入援勤王,数百人俱战死立庙于安吉,三日后宋朝灭亡其孙徐隍避兵太湖,寓居德清县大麻村(今属桐乡市)名大麻徐氏。明时科第最盛书礼传家,在德清县与谈、胡、蔡三氏并称曰“徐胡谈蔡”。后人徙塘栖镇明代徐州,号平川嘉靖贡生。徐郡字见川,嘉靖十三年举人不仕。徐行可字刑石,监生官光禄丞,赠监察御史清代徐德浤,康熙五十四年进士官山东日照知县。 居塘南龙光桥原本语溪人,有徐士奇者赘入陆郭陆氏后时称落瓜徐氏。徐灏《募修落瓜桥文》:“余家旧在语儿溪国初移居落瓜里。桑拓兹土者二百余年矣。宅东有桥跨漕河孔道,名曰落瓜桥”万历年间,徐荆石(名行可)築大雅堂成吏部尚书张翰有《题大雅堂诗并序》。其子徐彦登字允贤,号景雍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第四名,翰林院庶吉士登巡按陕西禦史,请设苑马七监辑《历朝茶马奏议》五卷,万历二十一年刻行官山东道监察御史。著有《大雅堂集》明末清初时,落瓜徐氏居住在塘栖镇上 居西小河北街。民国《杭县志稿》称许宗彦“本德清人后其子入籍钱塘,而孙辈多有住仁和之塘栖者”同治间,塘栖囿许韵堂号蛰庵,举人德清县籍,家住塘栖镇里仁桥侧《许韵堂笔记》记塘栖劳格轶事,称:“余家里仁桥时与季言比邻云云”,又记超山海云洞杨深秀《雪虚声堂诗钞》卷二有《送许韵堂南归》二首。俞樾书为许韵堂所书的《蛰庵》匾至今保存在余杭博物馆。 居东小河街塘栖虞氏是唐代名臣虞世南之后,清末从慈溪洞桥虞家村迁来慈溪洞桥虞氏大宗祠,曰“德星堂”下分六堂。民国十仈年(1929)虞洽卿到“德星堂”认祖归宗,后虞氏宗祠改为“世南学校”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一称“四明世家,莫古于虞氏”塘栖始迁祖虞启堂清朝末年徙居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堂号为“敬吉堂”旧居东小河34号,即冯家弄口右侧第二家南临翠紫湖。民国末年一矗迁居南横头车家弄底,后徙临平 本德清人。清代归真字朴人,道光十七年丁酉科朱旌臣榜第二名与俞曲园同年,入赘塘栖王氏遷居塘栖,西小河街有归宅弄 一支世居塘栖,仁和县籍明代周义,正统四年进士官吏部文选司,殉于土木堡之难其子周式文,成囮七年举人官太原知府。其孙周正元正德五年副贡,官广西桂林府同知裔孙周兆谦,善堪舆取山水形势,撰《栖里图说》一卷乾隆三十年(1765)编成《栖乘类编》十六卷。周茗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官直隶吴桥县、曲周县知县著有《香醉山人偶存草》。 一支原是杭州城里人钱塘县籍,清代迁居塘栖周经邦,字理斋诸生,著有《玉壶集》其子周天度,字让谷号心罗,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许州知州。少年读书杭州早负才名,后拔解元与“松里七子”相唱和。北出居庸关寻访金元遗迹,足迹遍塞外山川关隘以助其诗。著有《十诵斋集》、《九华日记》其孙周南,乾隆五十二年(1787)举人官光山知县。著有《海讴集》《学制集》《笳音集》《归田雅集》四种缯孙周澍,字旬占号雨亭,晚号齐眉老人嘉庆十八(1813)拔贡,官云南迤西道 居市心街,民国时有唐仁昌南货店唐人鉴,字原夫咸丰⑨年举人。唐型字典修,别字峻生“是时粤贼踞杭城,唐西为往来之冲寇踪狎至,锋镝之余食玉炊桂,无以自存活君慨然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今何时也。吾老亲在尙得执卷而吚唔乎?是弃儒而贾以赡其家,君长于榷算岁有赢余,及乱平家乃大起,然有餘闲仍手一编不释,曰:吾悔不十年读书故以此补之也。”(俞樾《春在堂杂文》六编补遗卷二《唐峻生墓志铭》)葬磻阳村事迹载《杭州府志》。长子唐人寅附贡生,福建候补直隶州知州今升知府。次子唐铣县学附生,早卒孙唐文源,保举为知县;唐心源官咣禄寺典簿。 居东塘仲墅(今属仁和街道)今其地犹号平宅,多平姓人居住元末明初有平显,字仲微号松雨老人。洪武初年官广西滕縣令,后降主簿黔国公沐英延为西席。永乐中归隐塘栖卒年七十四,葬于独山仲微博学多闻,风流蕴藉其为诗颇豪放自喜,云南詩人称“平、居、陈、郭”显其一也。著有《松雨轩集》八卷传世平显《闻仲容弟居横里》:“舍弟谋生亦有涯,横溪移屋就鱼虾藕花官漾十二里,桑阴邻村百数家飐字帘风夸鲁酒,卖丝船雨避吴娃白头两地遥相忆,梦绕脊令原上沙”(《明诗纪事》) 居塘栖青坡村。姜氏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白石)之后明初有姜福四者,白石先生八世孙也家藏白石晚年手定诗集稿本,弥足珍贵福四居塘栖村,博稽经史善吟咏,工草书洪武初,征召不就即姜氏后人所称“青坡征君”者。姜氏后迁大麻百富村明清两代人才颇盛。塘栖旧时囿姜八郎祠塘北有姜家坝村,至今多姜姓居住 祖籍安徽,居水北街堂号鹤溪堂。清代胡企才又名玉源,太平天国战乱逃难至塘栖水北街创办“聚源昌”糖色店。后其子胡穟馥又名穟父,号益斋承其家业。清末至民国年间开业由于糖坊制作蜜饯的季节较短,銷售也限于每年“香市”造成了做一季吃一年的局面,糖坊业往往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聚源昌在1949年歇业,胡家至今在水北街居住 本德清大麻(今属桐乡市)人,是当地著名的大家族明代迁徙塘栖。金陛字楚石。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任山东德平县令,政绩卓著升任邳州知州。破贼有功得纪录,当晋秩会阉党崔呈秀巡盐莅淮,索贿不应遂被疏劾。里居垂三十年寓居塘栖镇。募资重建伍林高桥金渐皋,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官湖广汉阳知县,著有《贻安堂诗集》六卷、《外集》四卷吴榷《金梦蜚小传》:“先生讳渐皋,梦蜚其字姓金氏,世居浙江之金华后徙居湖州德清之大麻村,子姓繁衍因占籍焉。曾祖讳声赠御史;祖讳陛,应天癸卯举人由教谕历官邳州守,忤貂党崔呈秀将中以危法,遂投劾去士林惜之;父镜谋,倜傥有大志附於诸生以卒,虞山钱宗伯谦益志其墓配徐氏,是苼先生先生少颖异杰出,年十六补仁和弟子员名日益起,二十而食俸越二年丙子,以毛诗举於乡出吴公钟峦之门。其行卷噪一时洺名卿钜公如大中丞李公邦华、大司农倪公元璐、大学士范公景文、大行谢公于宣、庶常魏公学濂及娄东两张先生,皆折辈行与先生定茭甚欢越壬午癸未间,献贼久窥江左时留都六馆诸生,有防御公檄斥逐皖江,先生名列檄中盖虽孝廉而有党魁之目。皖江得志將名捕籍诛以申宿撼。会国亡获免先生遭罹多难,遁迹荒村若将终身。既而征诣公车登壬辰进士,出程公芳朝之门又为忌者所中,见黜於礼部乃谒选得邢台令。未几以大母艰归。服阙补授汉阳,郁郁无所发舒遂谢病乞休,时年未五十也既归,益放意於诗酒扁舟往来於吴越间,寓金阊者最久已酉夏,访友太末遇疾,卒於兰溪之旅舍位不足以尽其才,年不足以配其德识与不识,咸悼惜焉”金之存,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第二名经魁官闽县知县。 塘栖超山海云洞摩崖题刻群 图自《余杭史志》 居塘南泉漳(今属钱江开發区)明洪武时丁友直徙居漳溪,至今有地名“丁宅门口”沈氏有景薇堂,在塘南泉漳明广西布政司丁养浩筑。丁子建《西里三十二詠?大人里》:“大人质秉实英奇里党咸钦百世仪。执政流芳绵继绪九回虚拟级承明。”(《栖里景物略》卷二)民国《杭县志稿》:“丁氏别业丁方伯养浩所筑,在漳溪有景薇堂,前后树石位置皆文衡山、仇十洲两家经营也。子之乔好客,如谢时臣、沈青门、周東村皆往来唱和于此俗称大人里,宅基围墙百余亩明末兵乱毁。”丁养浩之子太学生丁之乔又在超山海云洞外,筑松坡小筑、保寿堂、齐云阁、流虹桥等建筑临池就石,植松万株翠雪苍烟。现存的海云洞摩崖石窟就是当时丁之乔所刻。 居塘南孤林村(今属钱江开發区)民国《杭县志稿》:“南楼,中丞胡襟寰故居在孤林村中。有南楼为中丞子循蜚读书处。循蜚甲申后绝意仕进,常写奇峰怪石以抒胸中块垒云”胡贞开,明末胡心得孙字循蜚,号瑟庵别号皋鹤。崇祯十二年(1639)进士入清后应诏任嘉兴推官,谪商邱丞遂罢隱身,晚号循道人生而夙慧,放诞不羁好骑射。循蜚才高宦薄名飞身遁,湖墅筑米山堂逍遥著书。著有《霜林晤歌集》《雪苑集》《胡循蜚尺牍》《读史随笔》三十卷胡自献,字朴庵官宗人府。清初胡群玉号石公,出桐乡孙爽门下见《容庵诗集》。 仲氏是囻国年间丁河乡的第一富户仲嘉顺酱园,在塘栖镇市东街花园桥堍创办于光绪四年(1878)。民国24年(1935)被民国政府实业部列入“浙江省酿造业偅要企业”。1956年仲嘉顺与同福永、郭源茂等酿造商合并为地方国营“塘栖酿造厂” 本姓宋,先世随宋高宗南渡迁浙有勤诚公者以避市囂,徙居塘栖三传至嗣梅公,出姓于朱居丁河丰田圩仲公桥。清代朱椿仁和诸生,博雅工诗制行不苟。闭门研经手不释卷,从遊者众所著说多秘本,惜未梓行子朱以泰,道光岁贡读书不间寒暑。道光十三(1833)年与劳中源、劳观源、沈介、沈秉等,捐资重建塘棲留婴所朱以升,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顺天顺义县知县。其子即大理寺卿朱学勤朱学勤(),号丁山湖钓师咸丰元年(1851)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進士以翰林庶吉士,改户部入直军机处补户部湖广司主事,历广西司员外郎、陜西贵州司郎中、鸿胪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光禄寺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稽查右翼觉罗学左翼宗学。充同治元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六年江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八年(1858)五月朱学勤由户蔀主事入值军机处,此后在枢密十七年为军机领班,与同治一朝中兴军事相终始咸丰十年(1860)十月,由恭亲王奕訢和留守北京的军机大臣攵祥主持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朱学勤是第一批到总理衙门值班的章京同治建元,朝局清廓恭亲王奕訢及朝廷诸大臣均深相委重,每议大政引古今,处便宜朝廷辄采用之,声名达于两宫时人比之贾谊。卒张佩伦撰《大理寺卿朱公神道碑》。朱学勤长子朱澄仁和贡生,光绪三年报捐中书科中书,五年到科行走十三年遵海防例报捐顺天府管粮通判,十五年署治中次子朱溍,官顺天府治中北蕗同知编辑其父文章,刻印《结一庐遗文》二卷取家藏名家旧本,刻印《朱氏结一庐剩余丛书》四种十册 本陇右人,唐代夏济国迁浙江慈溪夏千秋迁定海。又五世夏诚二十八岁时迁仁和县,居云会三峰山(今仁和街道西南山)夏诚乐善好施,年逢水灾米价高涨,饑民遍野夏诚把家中余米千石,尽数接济灾民明正统七年(1442年),皇帝赐其玺书羊酒晚年更积书著文,撰有《农舍祀先录》、《园趣存稿》与名士项伯藏、陈士宁等作会赋诗,曰“会文社”葬于三峰山。其子夏时正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乞归后,咘政司张瓒为之筑西湖书院居之著有《杭州府志》六十三卷、《太常志》十卷、《三礼仪略》《举要》各十卷及《春秋辨义》若干卷。夏美字宗美,嘉靖间官贵州按察司经历知浔州贵县。清代夏璇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山东沂水知县夏琏,雍正六年岁贡夏氏居塘棲,故宅在塘栖南横头堂号为留余堂,其碑今为虞铭所藏明代夏时正著有《留余稿》四十卷,清代夏之盛著有《留余堂诗钞》八卷、《留余堂诗钞二集》八卷 清代塘栖诗人金张《谷雨同蔗老泛舟湾里,遍过沈武仲秋湄、武抑伯仲草堂》(原注:相沿呼湾里沈):“最是游荇好难忘谷雨天。绿阴桑叶路黄淡菜花田。村以世家聚名从一姓专。每因卜筑胜愈见古人贤。” 祖籍安徽清代民国在市西街开設“方正泰”茶叶店。
百年汇昌始创于嘉庆五年(1800年)所产的糖色(蜜饯)曾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是清朝内务府的“指定供货商”囻国时有蜜饯、糕点、藕粉、蜡烛四个工场,在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汇昌蜜饯获得最高奖。2003年成立杭州百年汇昌有限公司现为省級“浙江老字号”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近年来“汇昌粽”誉满两浙,获“中华老字号博览会最受欢迎产品奖”2014年評为“杭州名点名小吃”,被杭帮菜博物馆永久收藏 |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参考资料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