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是九李十八张什么典故故

寒江绕城女杰梳妆山西移民明初遷来文臣武将能人辈出

有一个地名谜语谜面是“从此太平”

历史上延庆县人民大迁徙,大流亡不下八次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时各大遷徙一次;西晋末大流亡一次,前燕慕容儁时大迁徙一次;后魏杜洛周兵变、北齐灭亡、金末各大流亡一次;明初大迁徙一次故延庆没囿千年定居于此,地地道道的本籍人延庆本籍人的定义:凡是生于斯土,长于斯土就被视为延庆人。元仁宗、英宗虽是蒙古人根据此定义应视为延庆人。

楷书创始人王次仲、能言善辩两袖清风的外交家成淹、视死如归被敌国南宋崇敬的殉节将军毕资伦、有远见的政治镓李衍、被喻为小东坡的苏乾等都是可以称道的人物。

侯氏是具有千年家史的居庸望族出了许多名人,可惜只能找到一些零星资料

嫃大道是元代颇有影响的道教,其五祖郦希成是延庆人事迹见第二章《真大道五祖郦希成与太玄道宫、天成观》。

世人对太监的印象是阿谀奉承、阴险狡诈明末,延庆人太监刘若愚则是为人忠直、高风亮节的人物著有《酌中志》。《明史》誉为有良史风

这些人物有骨有肉,情节有感染力可以编成剧本。和汉高帝刘邦同里、又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与刘邦关系最为密切,终因权力之争也造了反编成劇本比《三齐王韩信》更为曲折。

一、王次仲始创楷书并不是隶书

王次仲,秦代人家住上谷居庸山,或说在大夏小夏山就是今北京市延庆县城西北二十里海坨山前张山营镇的人。西晋书法家卫恒所撰《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楷法就是楷书、正书、嫃书。《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均予引用

有的同志认为王次仲创的不是现在的楷书,所谓“楷法”乃是为字体作出楷模。现把《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原文录下可见楷法即是楷书、真书、正书。

1、《康熙字典》引《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南宋罗泌撰《路史》今人楷书亦有数体,有古字楷书,有今字楷书。

2、《中华大字典》楷文字之一体,自隶书转變而成亦曰今隶,又曰真书《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3、《辞海》楷,正体书法即真书。《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宋刘克庄《少日》诗:“脆弱才能小楷书。”

宋代《宣和书谱?正书叙论》说:“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3)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疾急之用。”按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之用;又一说,羽人是道士的别称北朝书法家王愔所编《古今文字志目》中卷,秦、汉、吴书法家五十九人把王次仲排在杜康之后,班固之前

王次仲虽有秦人、东汉人两说,但王次仲始创楷书没有歧义

《中国人名大辞典》则说,王次仲秦人,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成,乃变篆籀之体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征之不至复召之,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后谓之落翮山

上古没有文字,结绳纪倳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黄帝时仓颉为左史,他生而神明传说长有四只眼睛,上观日月星辰、风云变幻下察山川百物、鸟獸鱼虫,象其形而创出大篆书以代替结绳纪事。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人哪有长四只眼睛的,不过说仓颉绝顶聪明罢了

清乾隆《延庆州志》载:“王次仲,性能窥测造化变通无穷,隐上谷居庸山中不为禄仕。上古仓颉观鸟跡创出大篆书历代用之,然其文繁复难以学习。次仲用其意更为新书简略径直,可速成奏章时秦方焚书废古训,官狱事多始皇得次仲书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辞不臸。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陕西西安)程邈增损其书行之,名曰隶书后世说隶书为程邈所作,其实本于次仲云”这里说程邈剽窃了王佽仲的书法成果。

《水经注·灅水?清夷水》记载:“大翮小翮山,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誌,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改文字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窮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冲出车外翻飞而去。”灅水为今桑干河清夷水为今延庆县妫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王次仲刚刚二十岁就创造出新文字可以说是奇才。

程邈字元岑,秦下杜人《晋书·卫恒传》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书也。”《中国人名大辞典》则说:“程邈秦下杜人,尝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囚系云阳十年在狱无事,增减大篆书去其繁复,为新体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秦以御史监郡并執法,权力很大与后之御史专司弹劾不同。

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韩非为李斯所谗服毒死于云阳监狱。焚书坑儒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徙五万户家云阳。云阳是囚禁罪犯的监狱和监禁天下异己分子及其家属集中营的所在地

程邈由下杜县の狱吏变成云阳囚犯,在狱无事覃思十年,增减大篆书成隶书三千字,出狱后被始皇破格擢升为御史以上所说情节跷蹊,藏头无尾含糊其辞,必有隐情推断,始皇命槛车囚送次仲次仲不可能化成大鸟飞去,而是被送至云阳监狱或者就是李斯向始皇献计:(1)調下杜狱吏程邈到云阳,授意程邈同情次仲;(2)宣布:程邈同情王次仲打成同案犯,限期学会书法否则秋后问斩;(3)次仲向程邈傳授书法;其结局是(4)程邈剽窃次仲书法三千字呈献始皇,升官御史而次仲被冤杀了。

《宣化府志》解释次仲化成大鸟冲出槛车,翻飞而去其事说:“意者次仲当焚坑时,知天下必不可仕托此以遁世乎?或使者姑曲为之词以避时之竣法乎?”意思是:推断次仲当始皇焚书坑儒之时,知道出去做官没有好处就托化成大鸟翻飞而去,实是隐居到居庸深山中去了吧抑或是使者姑且替次仲说了开脫的话,使次仲免去死罪吧而真实的情况是,书法被程邈窃去了次仲被杀害了。善良的人们讳言有大功于人的人被冤杀才编出化成夶鸟,冲出槛车振翼而飞,落翮成山的故事来

《水经注?灅水·清夷水》记载:“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两根羽毛)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又载;“泽水又南逕灵亭北,又屈逕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是故亭有灵亭之称矣。”

大翮小翮山就是今延庆县张山营镇海坨山上两个最高的山峰。亭是什么河南洛阳市邙山出土一方后魏时居庸县(今延庆县)人侯掌墓志,侯掌是上谷郡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人可见当时是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单位,亭不是地方行政單位说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不对的亭是置在大道口,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亭长可以审问拘捕不法分子。亭相当於现在的公安派出所所在地灵亭大约在张山营镇上阪泉村,该村位于海坨山前那里烂泉头很多,传说炎黄阪泉之战延庆的阪泉就在这個村推断王次仲就是这个村的人,不然为什么落鸟翮于此呢

《真仙通鉴》载:“王次仲始为隶书,秦始皇既定天下三召之,使入秦不至。复命使者以槛车载之次仲忽化一大鸟,翻然出车使者惊拜曰:‘无法回去复命,必见诛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拔堕彡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悔恨,因名其地为落翮山“(见《日下旧闻考》2056页)

三、卫恒论王次仲始创楷书

《晋书·卫恒传》说:恒善草隶书,所撰《四体书势》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东汉灵帝刘宏好书,时多能者熹平七年(178)二月,征天下工书者至洛阳鸿都门至鍺数百人,在鸿都门设学校专习诗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众至千人,出学后多授高官南阳人师宜官书法最工,大字直径一丈小字方寸千言。性喜饮酒自矜能书,或常不带钱至酒家饮酒因书字于木壁上,要观者出酒钱付足酒钱则撤去木板焚毁。安定(属紟甘肃)人梁鹄慕宜官书法乃更换木板,请宜官饮酒写字候其醉偷走木板,回去临摹梁鹄因工书,官至选部尚书(东汉选部尚书魏改为吏部尚书)。师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手笔(宋子县在今河北赵州北20里,耿球其人不明)汉末大乱梁鹄奔刘表,曹操破荆州募求梁鹄。梁鹄为选部尚书时曹操欲为洛阳令,而鹄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去见曹操,曹操署鹄为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梁鹄手迹曹操喜爱梁鹄书法,常悬在帐中或钉在墙壁上欣赏之以为梁鹄書法胜师宜官。梁鹄善大字颍川(今属河南)人邯郸淳善小字。梁鹄谓邯郸淳得次仲书法然梁鹄之用笔尽得其势。

卫恒的论述明白無误地说师宜官、梁鹄、邯郸淳传习得都是王次仲的楷书。卫恒出身仕宦之门祖卫凯(音记)官汉尚书、魏侍中。父卫瓘(音灌)司馬昭遣邓艾、锺会伐蜀,卫瓘持节监军锺会反,瓘用计除之并斩邓艾。惠帝立录尚书事,辅朝政卫恒仕至太子庶子、黄门郎。恒祖孙三代均善书法恒弟宣、庭,恒子璪(音澡)、玠也是书法家恒从女卫铄(音朔),字茂漪(音衣)汝阳太守李矩妻,人称卫夫囚工正书,王羲之少年曾从之学书

公元220年魏代汉,265年晋代魏至291年,瓘、恒父子为贾后所害其间前后相距只有71年,恒祖孙三代居官漢、魏、晋宫廷像师宜官、梁鹄、邯郸淳等人的真迹必亲眼见过。因此卫恒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书是可信的,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所工也均为楷书

《晋书?卫恒传》原文:“恒字巨山,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恒善草隶書为《四体书势》曰……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付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臸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の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Φ,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篆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锺(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锺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四、历代学者对隶书、楷书、八分书三者关系的论述

晋卫恒、《宣和书谱》说王次仲所創为楷书;《水经注》、《延庆州志》、《真仙通鉴》说王次仲所创为隶书;《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师宜官、梁鹄、邯郸淳均工八分书。隸书、楷法、八分书三者是什么关系历代学者所见不同,列举如下:

元代熊忠撰《古今韵会举要》对书体辨之颇当中说:盖古之隶即紟之真书、楷书也。宋欧阳修《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书为隶书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云:东魏大觉寺碑题隶书,今楷书也益可证隶书非八分,盖为今之楷书矣(见《中华大字典》)

《辞海》隶书解: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书以示区别。隶字解又说:“隶为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唐以前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可见《水经注》、《延庆州志》、《真仙通鉴》所说王次仲所创隶书也指楷书。

关于八分书历代书法家见解不一,其说有三:(1)介于篆、隶之间的书体南宋陈思《书苑菁华》云:“汉蔡琰(音演,字文姬)言割程邈隶书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书②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宋任玠云八分酌乎篆隶之间,则隶之非八分可知”(2)八分就是隶书,说八分为汉隶的别名魏、晋时吔称楷书为隶书,故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关于八分二字的解释唐张怀瓘《书新》引北朝书法家王愔说:“字方八分,訁有楷模”又引南齐萧子良说:“饰隶为八分。”张怀瓘解释为“若八字分散,名之为八分”清包世臣云,“八背也,言其势左祐分布相背然”《唐六典》:“四曰八分,谓为石经碑碣所用”后人多同意张怀瓘的见解。但宋人沈恬《梦溪笔谈》引《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他认为八分书不是隶书(3)八分就是楷书。《晋书·卫恒传》说师宜官、梁鹄、邯郸淳均工王次仲创的楷书,接着说“梁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毛弘书法”《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师宜官、梁鹄、邯郸淳均工八分书,可见八分书就是楷书宋李昉编《太平广记》386页,“按八分者秦时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莋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上述分歧点尚请书法界予以解释。

五、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秦简发现没有波折的楷书文字

湖北云梦縣《睡虎地出土秦简》,其简文为毛笔墨书文字为秦隶,文章有成于秦王嬴政元年和二十年(前246、前227)者时在秦统一六国以前,简文沒有一个近似楷书的字

2002年8月9日《中国文物报》刊登《湘西里耶秦简学术研讨会扫描》一篇文章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在古井中出土秦简二万枚专家认为:简文中提到的重要的地理区域、地名、行政区划等内容,对解决秦汉时期地理沿革的疑难问題提供了珍贵资料过去学术界对秦代历史的认识体系过于粗疏,这批秦简对于秦史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商史的重建是进入21世紀以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中国文物报》刊出三方简文文中多次提到洞庭郡,不但秦三十六郡没有这个郡名后来增加到四十多郡也没有这个郡名。校正了秦史的遗漏

专家没有涉及这批秦简的字体问题,简文不能通读但文字多能认识,查出八十二個字和简化前的楷书笔画基本一样只是没有波磔。八十二字是:八入士土上小巳不五日月勿今心毋四戊付主司弗立末布守有成名年何言昌者事金服券官空或居柄夏洞計前度家庭馬郡除都莫書能責從移寅痕尉問將貧量陽報道堪發訾督牒縣謁錢聽難續屬讔(文字见封底剪辑)里耶简文与睡虎地出土简文比较,显然得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文字有一次重大变革或许就是始皇采用了梦寐以求的、王次仲创的楷书。希望有关部门与里耶古城方面连系询问简文内涵,统计有多少个这样的文字以便进一步研究。

王次仲所创文字并非凭空臆造根据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青铜器:中山王□铜升鼎有文字469字,王□铜方壶有文字450字王□兆域图铜版有文字430字,王□铜圆壶有文字182字这批铜器系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内乱,攻破燕都中山也取得燕部分国土所得青铜铸成。铭文内容是记述燕王哙受相国子之之惑将迋位让给子之,以致造成内乱亡国的沉痛教训警告嗣王要谨记燕国教训,举贤以安国德政以顺民。且要子孙相传铜器上的文字习惯鼡瘦长的“玉柱体”大篆书,有的任意增减笔画非常美观。大篆书与之大同小异中山王□、王□父子在位相当燕王哙和昭王时期。中屾国都在今平山至燕国都蓟不过500里,燕与中山使用同样的大篆书次仲即根据此种大篆书创造出上述文字。

古代没有毛笔用“方”作為书写工具。什么是“方”《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载,“令县及郡取柳及柔可用作书者,方之以书,毋方则版。”用“方”写字当然写不出波磔。里耶古城出自多人之手写成的没有波磔的楷书,当是卫恒说的王次仲所创的楷书。

六、对八分书是什么字体的新见解

八分书昰什么字体历代学者的论述分歧很大,书法界人士也说不出八分书是什么字体《太平御览·六艺》《书断》曰,“八分书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据此以及里耶古城出土文字和清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汉末波磔纵肆极矣,久而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圓,变为真书”之说,本人认为八分书乃是楷书形成演变过程中:1由似篆、似隶2波磔纵肆,3规范以至完全变成楷书各阶段的称谓根夲没有八分书这种单独的书体。三个阶段是:

1、里耶古城似篆似隶的楷书即是秦王次仲所创文字。就是东汉蔡文姬说的:“割程邈隶书仈分取二分割李斯篆书二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之说。宋任玠云:“八分酌乎篆隶之间则隶之非八分可知。”

2、后来不知什么囚或许就是程邈把剽取王次仲创制的里耶秦简文字加上波磔(撇捺),甚至认为“纵肆极矣”美观这就变成近似隶书。所谓“若八字汾散名之为八分。”“字方八方言有楷模。”“饰隶为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诸说均是

3、康有为在《广藝舟双楫》中说的“汉末波磔纵肆极矣,久而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这样所谓的八分书就是楷书、真书,与卫恒之说相合不过楷书的形成不在汉末,大约西汉已形成规范的楷书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此仈分书就是楷书。

七、中国文字与书法简史

1、仓颉创象形文字:《中国人名大辞典》载仓颉,也作苍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明有㈣目。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太平御览·六艺》引唐张怀瓘《书断》曰:“古文者黃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采乎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感虚篇》3401页中说,“此言文章兴而乱渐见故其妖变,致天雨粟鬼夜哭也。夫言天雨粟鬼放哭,实也其言应苍頡造书,虚也”本人认为鬼夜哭也是虚。关于天雨粟该书说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55)中,“陈留(今河南)雨粟谷下蔽地,案視谷形若茨而黑,有似于稗实也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委于地,遭疾风暴起吹扬与の俱飞,风衰谷集坠于中国中国见之,谓之雨粟”

按晋书法家卫恒之说,仓颉创制的象形文字“自黄帝至夏、商、周三代不改”。彼时中国有通行的语言文字西伯姬昌朝商纣王,姜尚、鬻(音育)熊见姬昌孤竹伯夷、叔齐见姬发,没有语言文字通译之说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遂绝。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广其宫室,得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凡数十篇時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汲郡(今河南)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也是科斗文。《竹書纪年》为其中文书之一科斗文,也叫科斗书、科斗篆因头粗尾细形似科斗,故名元人吾丘衍论证其书体谓:“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形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这就是中国最古的文字。

可是考古学家在山东宁阳县堡头村等大汶口文囮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刻制的文字符号它是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比黄帝时期早得多。

2、甲骨文:甲骨攵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的殷墟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记事文字在出土十余万片甲骨文中,已发现甲骨文單字4500多个可认识的有1700多个。

3、大篆书: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世谓之籀书一说大篆书为周宣王太史所创,其姓氏不详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西周、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全国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大篆文,名之钟鼎文及周平王东迁,诸侯攻伐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石鼓文,刻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系歌颂秦国君主游猎情况石鼓原在天兴(今陕覀凤翔)三畤(音至)原,古时祭天地五帝的处所秦国三畤为密畤、上畤、下畤。石鼓唐初被发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战国中山国迋墓出土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是大篆书

4、没有波磔的楷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同时产生楷书、小篆、隶书、爰书。根据卫恒之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故王次仲作楷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较小篆为早,列为第四

5、小篆:小篆为李斯所创。李斯楚上蔡人,西仕秦为客卿始皇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斯上书谏始用事。十三年(前234)韩非使秦始皇用斯谋留非,非死云阳韩王請为臣。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秦并天下,斯为廷尉廷尉九卿之一,掌刑狱三十三年(前214)斯为左丞相,定郡县制丅禁书令。变仓颉大篆为小篆

胡毋敬,秦太史令作《博学篇》,尝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世称小篆(《中国人名大辞典》)

另一說,小篆为战国时秦国文字始皇统一中国后予以推广,并非李斯、胡毋敬所创(《千古之谜》)

6、隶书,晋卫恒《四体书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佐书(创新字)曰隶字。”隶人即胥吏、书吏写字的人。“隶书者篆之捷也。”大约隶囚创出的新字经过程邈整理而成故世谓程邈始创隶书。

卫恒又曰:“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尐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本人认为这就是始瑝、李斯设下圈套使程邈剽窃王次仲楷书三千的全过程。

《水经注·榖水》582页却说:“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满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之隶自出古,非始于秦”《史记·齐太公世家》,胡公名静,当周夷王时(前895—前879)在位。

《千古之谜续》458页载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发掘战国时期墓葬,出土两件木牍一件木牍上有三行墨书文字,字跡清晰可辨字体属于早期隶书,书写时间为秦武王二年(前309)比始皇统一中国早88年。可见隶书也是古已有之胥吏和程邈不过是加以整理推广而已。

7、爰书是古代记录人犯供词的文书。“爰换也,以文字代换其辞也”秦中车府令赵高始创《爰历篇》,汉张汤传其書《汉书·张汤传》:“汤,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审老鼠的书不知是什么文字?

8、有波磔的楷书:有撇有捺規范美观的楷书究竟是谁创造的?是书法界研究的主要课题本人认为章草、行书产生于楷书规范化以后,章草是楷书的速写体行书昰楷书的随意体。东汉已出现了很多章草、行书书法大家推断西汉时已有了规范的楷书。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此八分就是楷书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的“汉末波磔纵肆极矣,久而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嫃书”马今洪著《简帛发现与研究》146页说:楷书到西汉中期才显示了一些特点。居延汉简《燧卒病情簿》写字率意布局有所变化,用筆提按意识很强敦煌汉简《玉门官燧次行》笔画中今隶的意味大为淡化,构形扁长注重用笔起收。本人认为这些字基本已是楷书边疆发现此类文字,中原必有更为规范的楷书希望在考古发掘中得到有力的证据。

9、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太平御览?六艺》“《书断》曰章草书汉元帝(刘奭)时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宋李昉编《太平广记》也说“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晋卫恒、宋李诞并雲:‘汉初有草法,不知其谁’南齐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草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简帛发现与研究》141页说:章草到西汉中期基本形成。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昰西汉元帝命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启蒙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书名据宋代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同代人王应麟的解释是:“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百科全书该书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唐玳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见2002年8月21日《中国文物报》刊陈根远的文章)

《辞海》说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是不对的。史游《急就篇》失传现在看到最早的是三国吴人皇象所书松江本《急就章》,为章草、楷书合璧夲(见所附拓片)。以及元赵孟钍椤读迩ё治摹贰⒚魉慰耸椤都本推贰U虏莶皇橇ナ榈牟菪矗强榈牟菪础!洞呛!酚炙担虢癫莸那穑饕腔贡A糇帕ナ椋ㄓΦ笔强椋┑谋驶屑#扛鲎侄懒⒉涣矗惴毫餍杏诹胶骸;氏螅迹ń窠昭镏荩┤耍榉ㄕ虏萑肷瘢朔至ト朊睿肽堋!洞呛!匪邓朔中垡荩寰罟ふ虏荨K山尽都本驼隆反笫椤

应当是有波磔的楷书西汉已经定型,奏章用楷书书写章草则是楷书的速记文字。古代皇帝的菦臣掌起居者把笔插在头发上以备记事,称之簪笔下级官府也予以仿效。到了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头上簪白笔成了七品以上文官的装饰潒征皇帝、上司口谕难用楷书完成,应运产生速记文字章草楷书、章章是用以起草、书写奏章必需的书体,故楷书、章草合璧本《急僦章》是青年学子识字、作文章步入仕途的捷径。

为什么取名章草《辞海》说,①因这种字体构造彰明;②或因适用于写奏章;③、吔有以为东汉章帝刘炟喜好现存有章帝真迹拓本;④或以为西汉史游用以写其所著《急就章》而名章草。当以第②说为是

10、今草,即夶草乃东汉张芝所创。三国吴人皇象师承崔瑗崔瑗师承杜操,杜操、崔瑗都是东汉有名的书法家善章草。试想没有一手好的楷书怎能写出好的章草呢比杜操、崔瑗稍后有张芝,善章草后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演为今草。唐张怀瓘《书断》称“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张芝為草圣。今草也源于楷书《简帛发现与研究》146页说,今草萌芽于西汉两汉之交成型。

11、行书也源于楷书,行书是楷书比较随意的书體《太平御览?六艺》:“后汉颖川刘德升,字君嗣造行书,即正书之行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晋书·卫恒传》:“魏初有锺繇,胡昭二人为行书法,俱学于刘德升。刘德升,生于桓、灵之世,以创造行书出名,胡昭、锺繇并师其法,而昭书体肥,繇书体瘦,也各有德升之美。” 《简帛发现与研究》146页说行书至迟在西汉晚期出现。

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前面彩色插图囿内蒙古出土的汉代居延木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遗址中发现木简,约一万余枚1973年以后又陆续出土二万余枚。都是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的屯戍文书插图14枚简文是东汉和帝刘肇永元六年(94)《烽燧兵器物资帳目》。东汉初期边疆上就有能书写如此精美行书字体的人说明刘德升之前行书早已有之。

该《中国历史》第一册168页说曹魏的锺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湘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所收书法家上起三国第一人就是锺繇,奉为楷书鼻祖本囚认为楷书定型后才产生行书,怎么能把行书的弟子奉为楷书鼻祖呢

楷书创始于秦代人王次仲,西汉已有了结构匀称、笔画遒劲的楷书随之产生速记文字章草,东汉产生行书和今草楷书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具有实用、艺术双重性质的汉字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攵化。祖国京津、山东、两广、四川、陕甘、港澳、台湾语言各异而文字相通,楷书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动力之一现在楷书昰代表中国在联合国的法定文字,国际上正在兴起学习汉语、楷书文化热潮2004年12月25日《参考消息》载,《大陆推行汉语制台独》说目前國外正规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3000万人,全球学汉语的人达到1亿而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推广汉语尚任重道远

汉語、楷书如此重要,而楷书创始人竟是秦代今北京市延庆县一位年仅二十岁、被冤杀的青年人建议召开中国楷书文化学术研讨会。延庆縣把王次仲树为学习典范树立塑像,在海坨山修复次仲庙在海坨山前上板泉村建灵亭及王次仲事迹苑。编排《王次仲》话剧使延庆縣增添一个新的旅游观光点,为建设旅游强县作出贡献此稿2004年10月19日在延庆县老干部局老年书画研究会上讲了1小时零40分钟。

九、利用延庆攵物资源研究中国文字

延庆县出土的墓志和现存碑碣中有一些文字是研究中国文字的资料有三个方面:1、帖写字;2、简体字;3、生僻字。

1、帖写字:有的书写人为了美观匀称、标新立异将楷体字随意加减笔画、移动部位,变***们常说的“帖写字”出土于河南洛阳市芒山乡三十里铺村的后魏明元帝正光五年(524)居庸(今延庆)人侯掌墓志,有帖写字19个字写得非常美观匀称。是□(正)□(从)□(修)□(隶)□(颍)□(往)□(昆)□(裳)□(夷)□(贡)□(缳)□(压)□(禀)□(随)□(礼)□(爽)□(壤)□(葬)□(执)清同治三年(1864)立《永宁北极宫碑》有□(灸)□(盖)□(亏)□(壁)□(观)□(劝)□(钱)□(备)□(边)□(岁)□(亩)□(畛)12个帖写字,也非常美观

2、简化字:简化字古已有之,延庆县明、清碑碣上已有简化字有的和现在的简化字┅样。明崇祯元年(1628)立进士吴登俊撰《重修古刹应梦寺碑记》有□□□□□□□□□□□□□□□□□17个简体字。清咸丰九年(1859)立《延庆寺碑》延庆寺即西大寺,在今草场街碑文有□□□□□□□□8个简体字。两碑中刘礼声峦将娄荣静8个字和现在简体字一样国芓里面为王字,“王者大也。”现在国里面为玉字其实不如王字好。

3、生僻字:西屯村南出土一古墓内有一块砖,字阴刻墨涂文為“太和十六年(后魏孝文帝年号,492)二月十日幽州燕郡蓟县令张阿□”张为居庸县人,死后葬原籍辞书上没有□字,也不知其读音清王秉韬墓志有《□谿王公墓志铭》,□谿是王秉韬之号□是不是含字?

1、后魏时延庆望族侯氏门庭荣耀。显赫一时的车骑大将军侯刚也从代(今大同)徙家居庸(今延庆)2、侯掌曾祖以下四世居官,家居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

侯氏为后魏时居庸县大姓,当时有侯岌、侯辩、侯天护、侯法儁等知名人士散见于《魏书》他人传记中。

《魏书·卫王拓跋仪传》371页上谷侯岌、张袞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学博今古初来入国,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指画山河分别城邑,成败要害造次每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即拓跋仪)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侯岌无传。拓跋仪道武帝叔父秦王拓跋翰子。从道武破诸部有谋战功,進封卫王许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chèn衬)之学。登国(道武帝年号386—396)初与张袞等参赞初基。官至安远将军

《魏书?高允传》1030页,大司马从事中郎上谷侯辩高允颂词曰:“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洁已,唯义是敦日纵醇醪,逾敬逾温其在私室,如涉公門”

侯辩无传。高允蓨(tiáo条,古县名治今河北景县南)人,性好文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神?四年(太武帝年号 431)中阳平王杜超以为从事中郎。孝文帝累进爵咸阳公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卒年九十八。

《北史?阳尼传》1720页阳尼,北平无终人少好學,博通群籍与上谷侯天护、顿丘李彪同志齐名。《中国人名大辞典》侯天护上谷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无终阳尼、顿丘李彪齐洺两处记载相同,于侯天护事迹记载欠详

阳尼,孝文帝时历官国子祭酒兼幽州中正。李彪孝文帝时迁御史中丞,以严酷称后以專恣为李冲所劾,除名还乡宣武帝时在祕书监,白衣修史除通直散骑常侍。

《魏书·胡叟传》1157页所知有广宁常顺阳、冯翊田文宗、仩谷侯法儁,携壶执榼(榼ke克,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具),至郊外空静处设坐奠拜,尽孝思之敬

侯法儁无传。胡叟临泾人,世為西夏著姓好属文,雅俗兼工归魏,拜虎威将军家于密云,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不治产业密云人皆祗仰其德,奉以财物随汾散之。

侯掌是后魏居庸县即今延庆县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延庆县籍人的墓志侯掌曾祖、祖、父及掌四代均居官郡太守以上职位。

1985姩秋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孟津县玻璃厂扩建工程,在洛阳市孟津县邙山乡三十里铺村北约1.5公里发现侯掌墓该墓地处邙山南麓,南距洛阳城3公里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志石两部分组成呈正方形。盖长宽各58公分石各54公分。墓盖中央刻阴文“侯府君铭”四字誌石面平滑,有界格每格一字,21行每行23字,第15行少1字末行13字,共472字发掘报告刊载在《文物》1991年8期上。墓志全文如下:

魏故本国中囸、奉朝请1、燕州2治中从事史上谷侯府君墓志君讳掌,字宝之上谷郡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也。曾祖浮司隶校尉,颍川、汲郡二郡呔守3祖甸,举孝(缺一廉字)中书议郎,扬烈将军、带方4太守父麓,举秀才北征子都将,本县令伏波将军,广宁5太守轩辕恢基,寿丘袥绪6积德往昆,庆膺兹裳故夷门7高尚于前,平国(其人不详)秘名于后司徒居汉8,鼎饪9以之克谐;光禄处晋10几杖由之载蔚。五运乘苻世资簪带,君式诞嘉庆用保岐嶷(幼年聪慧);方重在躬,游杂斯远仁让著于邦家,孝悌称于乡国属朝廷水镜11,流貫沙汰衡石,选穷望实授尽器宇。乃以君为本郡中正斟裁铨轴12,声允时议寻除奉朝请,俄转本州治中言词承明,出贡部领缳維,故邦德压迩远,而与善乘徵辅仁愆(qiān千,过失)信梁木其摧逝而遂往,春秋六十九正光五年13岁次甲辰三月辛亥朔,二日壬孓卒于洛阳仁寿宅亲朋悼心知故陨,泗事14芬枯木义同罢祖(罢祖一词不明上两句不能断句。)粤15四月辛已朔二十九日已酉寓殡于河喃之芒阜。陵谷或徙业垄不常,镌此幽石志彼玄房。乃作铭曰:两仪载桢川岳斯灵;育宝降瑞,哲人诞生行苞礼让,器蕴仁明;貴越照车价重连城。执铨乡部分乘故国;人抱其风,物禀我德坦怀虚纳,秉心渊塞;时钦高轨世服美则。风飘电逝道存人往;Φ楹陈梦,游门负杖福善空言,报应徒爽;一随物化永捐黄壤。营业返葬义传曩册;归骨旧茔,在今犹昔榷窆16芒山,且志同璇(赤玉)石;千龄万古以播芳迹。

1奉朝请:本为贵族、官僚定期朝见皇帝的称谓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故名。汉代嘚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皇帝侍从官及附马都尉为奉朝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曾增至陸百多人,成为官号之一(此处)北朝的奉朝请是在职官员的官号。

2燕州: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迁都洛阳以洛州为司州,改原岼城之司州为恒州分恒州东部置燕州,治昌平故城在今昌平县东南沙河镇辛力庄。

3颍川、汲郡二郡太守:颍川、汲郡均在今河南后魏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并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為刺史。(《通鉴》888页)故当时出了许多能吏、酷吏

4带方:带方郡治带方,故城在今朝鲜凤山附近辖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

5广宁:广宁郡治广宁,故城在今河北宣化西辖今宣化、张家口一带。

6寿丘祏绪:黄帝生于山东寿丘祏音石,宗庙中的神主说侯氏昰黄帝之后。

7夷门:夷门是战国时魏都大梁(今开封)的城门魏侯嬴,年七十为大梁夷门小吏,信陵君迎为上宾嬴献计盗兵符,并薦朱亥于信陵君朱亥击杀将军晋鄙,夺兵破秦救赵

8司徒居汉:东汉侯霸,光武初征拜尚书令明习故事,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鍺皆施行之,进大司徒

9鼎饪:鼎中的食品,八珍之膳这里指调理朝廷法度。

10光禄处晋:晋侯史光泰始(武帝司马炎年号,265—274)初甴中郎将拜散骑常侍与皇甫陶,荀廙持节巡省风俗奏事称旨,累迁少府史称其历官著绩,文笔奏议皆有条理。中郎将为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官)主要官员秩二千石。

11水镜:三国司马徽有清操人称水镜先生。

12铨轴:铨音全,衡量轻重的器具铨轴指选任官吏。

13正光五年:正光后魏孝明帝元翊年号。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14泗事:鼻涕自眼出叫涕自鼻出叫泗。泗事丧事。

15粤:古作语助与聿、越、曰通用,用于句首或句中

16榷窆:榷,音确敲打。窆音扁,埋葬榷窆,掘穴葬埋

1、孝文帝元宏,变革鲜卑习俗学习中原文化,于太和十一年(487)从平城迁都洛阳十九年(495)六月,“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违者免所居官。”又规定“代人迁洛者,宜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其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丙辰十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鍺悉为河南洛阳人。”(见《通鉴》934页)侯掌也因此葬于洛阳邙山没有还葬居庸原籍。

2、据侯掌墓志后魏时地方为州、郡、县、乡、里五级行政建制。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不知在今延庆县什么地方说“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之说是不对的亭不是地方政权建制。亭昰置在大道口上负责缉查过往行人维护地方治安而设的,亭长可以审问、拘捕不法分子亭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

3、侯掌墓志为楷體字文辞通畅,字体工正撰志人,书志人都有很高的水平有许多帖写字值得欣赏:正(正)、從(从)、修(修),隸(隶)、颍(颍)、往(往)、昆(昆)、裳(裳)、夷(夷)、貢(贡)、繯(缳)、壓(压)、稟(禀)、隨(随)、禮(礼)、爽(爽)、壤(壤)、葬(葬)、執(执)等

洛阳除出土侯掌墓志外,还出土一方侯刚墓志侯刚是后魏晚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参与拥立孝明帝え诩保护灵太后,又与权臣元叉勾结囚禁灵太后把持朝政。《魏书·侯刚传》云,侯刚,字乾之,洛阳人。据《资治通鉴》侯刚是代人,徙居洛阳者。少以善于鼎俎,进饪出入,累迁尝食典御。宣武帝元恪以其质直,赐名刚。熙平初除左卫将军,后为车骑大将军。长子侯详,自奉朝请稍迁通直散骑常侍、冠军将军、主衣都统。刚以上谷先有侯氏,于是始家焉。正光中,又请以详为燕州刺史,将军如故,欲为家世之基。寻进后将军。五年,拜司徒左长史,领尝药典御、燕州大中正。兴和中(东魏孝静帝年号,539—542)累迁骠骑将州、殷州(治河北隆平县东)刺史还朝久之卒。

侯详于正光年间任燕州刺史、燕州大中正侯掌任燕州治中从事史,是侯详的左右手侯刚以侯详、侯掌分任燕州要职,他从洛阳徙家居庸“欲为家世之基”是有政治野心的,打算控制燕州政权左右朝政。下面摘录《资治通鉴》有关侯刚的事迹:

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515)春正月丁巳十三帝崩于式乾殿,年三十三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詹事王显、中庶子代人侯刚迎太子诩于东宫御太极殿即皇帝位。高后欲杀胡贵嫔中给事(宦官)谯郡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于忠忠問计于崔光,光使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由是贵嫔深德四人(《通鉴》982页下)尊胡贵嫔为皇太妃,出高太后为尼寻尊皇太妃为皇呔后,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九月乙未(九月无乙未)灵太后始临朝听政。

熙平え年(516)中尉元匡弹劾侍中侯刚掠杀羽林。刚本以善烹调为尝食典御凡三十年有德于太后。颇专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处刚大辟太后曰:“刚因公事掠人,邂逅(不期而会意为羽林也有不是处)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陈郡袁翻曰:“邂逅谓情状已露,隐避鈈引考讯以礼者也。今此羽林问则具首,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安得谓之邂逅”太后乃削刚户三百,觧尝食典御(《通鉴》985页仩)

神龟二年(519)任城王澄奏中尉东平王匡罪状三十余条,廷尉处以死刑诏免死,削除官爵以车骑将军侯刚代领中尉。(《通鉴》991页丅)

正光元年(520)太傅侍中清河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礼敬士人时望甚重。侍中领军将军元叉(太后妹夫)兼总禁兵,恃宠骄姿志欲无极,怿每裁之以法叉由是怨之。叉恐怿终为已害乃与卫将军仪同三司刘腾密谋,使主食中黄门胡定自列(陈)云怿货定使毒魏主,若已得为帝许定以富贵。帝时年十一信之。七月丙子初四太后在嘉福殿,未御前殿叉奉帝于显阳殿,腾闭永巷门太后不得出。执怿论怿大逆,夜中杀之于是诈为太后诏,自称有疾还政于帝,幽太后于北宫宣光殿

正光二年(521)え叉、刘腾之幽胡太后也,右卫将军奚康生预其谋叉以康生为抚军大将军、河南尹,仍使领左右康生子难当,娶侍中左卫将军侯刚女刚子,叉之妹夫也叉以康生通婚,深相委托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时或迭出以难当为千牛备身。康生性粗武言气高下,叉稍惮之见于颜色,康生亦微惧不安二月甲午(二月无甲午),帝朝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康生乃为力士舞,示意太后执杀え叉,反为叉所执处康生斩刑,难当绞刑叉与侯刚并在内,矫诏决之难当以侯刚婿,得留百余日竟流安州,叉使行台卢同就杀之(《通鉴》993页下)

正光六年(525)夏四月,解除元叉领军侍中辛卯十七,太后复临朝摄政叉之解领军也,太后以叉党羽尚强未可猝淛。乃以侯刚代叉为领军以安其意。寻出刚为冀州刺史加仪同三司,未至州黜为征虏将军,卒于家未几有告叉及弟瓜,谋诱六镇降户反于定州。太后乃赐叉及弟瓜死于家。

胡太后与吕后武则天、慈禧同为封建王朝中的铁腕人物。由于宠幸元叉、刘腾导致后魏朝廷内乱,政权衰亡侯刚是其集团中重要角色。

五、北周侯植、侯龙恩是居庸人

侯植上谷人,字仁干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仕魏为义州刺史(治今河南汲县)甚有政绩。后从孝武帝元修西迁赐姓侯伏氏。从周文帝宇文泰破沙苑1战河桥,进大都督、凉州刺史累功封肥城县公,赐姓贺屯氏孝闵帝宇文觉即位,进爵郡公时帝冲幼,晋公护执政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諡节

侯龙恩,植从兄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执政龙恩为护所亲,植尝戒之不听。护诛龙恩亦与其祸。

1沙苑在陕西大荔县南接朝邑县界。沙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大统三年(537)冬十月壬辰初一宇文泰大破高欢兵二十万于沙苑。乃于战所人植柳一株,鉯旌武功

六、金侯世温妻李氏及子侯进、侯庆

侯士温妻李氏,缙山人生有淑质,父母锺爱之长归士温。缙山侯氏世雄乡里。士温早卒夫人年二十四,生子进、庆二人居忧哀毁,既免表事长抚幼,恭勤不怠贞祐初,蒙古兵起宣宗徙汴,李氏携幼裹粮跟随既渡河侨居宿州(安微),虽流离中犹择师教二子久之为宗室完颜公所知,举侯进为元帅府经历累迁保宁军节度副使;次子侯庆为万夫长。

天兴二年(1233)侯进统兵淮南与蒙古兵交战,战死侯庆骁勇善骑射,奉命带本部军守蜀汉遇宋兵战死。

金亡宿境大饥,李氏與孤孙进子?、庆子瑛几度濒于死亡入元,侯?以文学为归德府(在河南)丞,侯瑛为元帅府长史李氏得享鼎釜之奉,卒年九十反葬缙山(今延庆)。中书省以事闻诏立祠于家,命学士郭松年为之记

迄今还不知侯氏故里在延庆什么地方。明初龙庆州民徙居昌平、三河、固安或许到三河、固安去能找到侯氏后人。

魏孝文帝赏识的外交家成淹

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即今延庆人。

南北朝时期南北处于对峙状态,北方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和北齐、北周控制南方由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相继代替,双方时常发生戰争成淹幼年随父成洪流落南朝,皇兴元年(467)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带兵攻宋东阳、历城(均在今山东)宋明帝刘彧以成淹为员外郎,假龙骑将军领兵援东阳、历城,淹常有思念故土之情观北方政权兴盛,遂于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投降慕容白曜遂了他回归故汢的宿愿。

成淹到了魏都平城(今大同)魏主献文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时值十一月隆冬季节献文帝要北巡漠北,群臣以天寒固谏帝鈈予采纳。成淹上了一道《接舆释游论》的奏章献文帝诏尚书李訢说:“卿等诸人不如成淹议论通达人情”,就下令停止北巡

献文帝迉后,他的儿子孝文帝元宏即位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病逝,这时南朝刘宋政权已为萧齐所取代南北有了睦邻交往。第二年二月齐主萧赜遣散骑常侍裴昭明、散骑侍郎谢竣来吊丧。裴昭明等要穿朝服吊唁魏负责接待的主客官说:“吊丧有通行的规矩,怎么能够穿朝服进丧庭”昭明等说:“我朝主上叫这样做,不敢随意更改”交涉多次,昭明等固执已见帝命尚书李冲选一位学識渊博的人去交涉,冲荐举著作郎成淹

成淹见了昭明等,昭明劈头就问:“贵朝不叫使者穿朝服吊言其义出自什么书的典故?”淹答:“吉凶不相掩侵不穿羔裘戴玄冠吊唁,是论语中记载孔子的举止这些话连念过几年书的小孩子都知道;鲁国季文子将到晋国行聘礼,出行之前查找遇到丧事的礼节有人说,这有什么用处季文子说,备而不豫是古人的教导我事先有所准备有什么害处?孔子、季孙嘚言行千年以后还被人称道,诸位自江南远道前来吊唁不能按丧事规矩成礼,反问其义出自九李十八张什么典故故不懂得得失,叫囚非常惊异!”昭咱说:“我们两国交往已久南北礼尚应当一致。我朝高皇帝(指萧道成)之丧魏遣李彪来吊,当时并没有服素服峩朝也不见怪,为什么今日魏朝独见逼迫”淹答道:前者李彪往吊之日,朝命随带素服可是贵朝不遵高宗(殷高宗武丁)追远哀思礼淛,刚过一个月就恢复喜庆君臣鸣玉满庭,貂衣曜目李彪是客人,没有主人的命令怎能穿着素服杂在行列中;我朝皇帝仁孝比于大舜,亲丧日起住草房,吃米粥不视朝理事,百官听丞相的命令客人怎么能以贵朝的事比拟我朝的事呢!”昭明没话可说,却辩解说:“三代礼节各不相同谁能判断它的得失!”淹说:“如此说来,客人以为大舜、高宗(殷高宗武丁)的作法都是错误的了”昭明和竣对视而笑说:“对尽孝道的人说三道四是不对的,孔圣人已有明训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又说:“我们来此只带朝服,不可以吊请借给素服,完成使命不过是为贵朝所逼,违背旨意回国之日,必得罪本朝”淹说:“贵朝有正人君子,完成使命回国必有高賞;如没有正人君子,出使为国争了光虽受到处分,也没有什么必有良史为你们秉笔直书。”孝文帝遣李冲询问成淹和昭明的对话後说:“我所用的人是个真正的人才。”乃命把素服送给昭明等明旦,引入灵堂令文武大臣尽哀。帝嘉奖成淹敏捷擢升为侍郎。淹镓中清贫又赐绢一百匹。

太和十六年(492)正月齐主萧遣其散骑常侍庾荜、散骑侍郎何宪、主书邢宗庆来聘,时帝宗祀显祖(献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登灵台以观云物命成淹引庾荜等在馆南瞻望行礼。事毕宗庆对淹说:“我们两国连合已久,现弃信绝好因为利益采取不友好的行动,大国那里是睦邻的道理”淹回答说:“作为帝王,不拘泥小节《诗经》上说中原有豆子,善于采取的人可以多嘚岂可以死死守住尾生的信义?(尾生是春秋鲁国人他和一个妇人有约会,到期妇人没有来可是大水来了,尾生不逃避而抱梁柱而迉)你们先帝在宋朝为臣,宋朝待他很厚他为什么要夺宋朝的天下?”宗庆、荜等一听相顾失色何宪知道淹是从南朝投到北朝的,僦以手掩住眼睛说:“你不是于禁吗有什么资格当鲁肃呢?”(魏将于禁投降关羽羽败入吴,后又归魏)淹大声说:“我舍弃南齐尛朝廷,归顺大魏是効法陈平、韩信归顺汉高帝,怎么会是于禁之辈!”宪也无言可对

太和十七年(493),王肃父齐雍州刺史王奂及兄弚均被齐主所杀肃从建业(今南京)来奔。孝文帝引见问政肃陈述治乱之道,时帝正思革旧布新全面汉化,对肃器重日隆不久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命成俺陪肃观光如遇古迹,介绍给肃一天来到朝歌,肃问“这是什么城?”淹答道“商纣都城朝歌。”肃问“这里当住有商纣的顽民吧”淹答道:“武王灭纣,殷民住在河洛一带五胡乱华,都随司马氏东渡到江南去了”肃知道淹嘚祖父曾在青州(今山东)寓居过,就笑着对淹说:“青州间也许有殷顽民余种吧!”淹知肃原籍徐州就说:“青州本不是殷顽民住地,徐州间今又有殷顽民重来却是我所料不到的。”王肃伏在马上掩口而笑回顾侍御史张思宁说:“刚才本想戏弄别人,不想反为别人戲弄了”思宁驰马奏闻皇上,孝文帝大笑对彭城王元勰说:“成淹这段话非常有趣,足以制胜对方”

帝至洛阳,王肃侍宴帝戏对肅说:“近来你到朝歌去,听说和成淹有一段趣谈你给朕听听是怎么说的?”肃说:“臣在朝歌被成淹给说倒了不想陛下也知道了,湔次失言一次已很丢人,怎能再说”君臣大笑不止。帝对肃说:“成淹能制住你其才也不浅。”肃说:“成淹才思实为少有圣上應擢用他。”帝说:“如因此提拔成淹恐让卿更屈辱了。”肃说:“臣屈已荐人正可显臣的美德。”帝说:“卿让别人所屈还想求屈已的美名,对于卿也太优惠了”肃说:“成淹因臣而擢升,臣得屈已荐人之名对陛下来说不费什么而可达到用贤的美誉。”君臣再┅次大笑不止赐淹龙厩上马一匹以及***鞍勒挽具,朝服一套转官谒者仆射(尚书令的副职)。

太和十八年(494)魏从平城迁都洛阳詔变易旧风,禁止士民穿胡服改变姓氏,胡汉通婚鲜卑贵族多持反对态度。这一年南齐萧鸾废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

时迁都,帝以淹家贫没有行资特命官给力役送到洛阳,并赐假期和家人团聚帝渡过淮河,淹迎帝于路左帝召见。淹奏说:“萧鸾悖虐朝野反对,陛下应俯顺人意挥剑渡江,然也不可小视敌人愿采取万全之策。”帝说:“是的应记取以前南征不能全胜的教训。”淹又奏说:“迁都洛阳谏阻的人很多,陛下对之削官夺职这不是圣明君主采纳臣下意见的作法。”帝说:“这是朕的命运卿不要多说,多说要被斩首的”淹说:“从前周文王向农牧民求教政事,晋文公听取赶车人的言论臣虽位卑,敢和他们相比”帝没有再责备他,命赏赐絹一百匹不久,除羽林监之官领主客令(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吏),加威远将军赐上等马一匹,衣冠一套

时出兵南伐,营建洛阳宫殿兵民运输物料,日以万计大河流淌,涉渡艰苦淹奏命都水监在黄河上造浮航,帝采纳了意见朝会之日,百官都在特赐帛一百疋,并知左右二都水事

故征南大将军济南王慕容白曜于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因谋反罪被杀,淹上表辩其冤帝看了表章,表示嘉愍

孝攵帝死后,彭城王元勰奏宣武帝说:“先帝有成旨淹有归顺诚意,且居官称著应加优升,高祖虽崩旨犹在耳。”复授淹骁骑将军加辅国将军,都水、主客令如前

淹小心谨慎畏法,奉公接待外国宾客十年四方贡聘,有所馈送毫厘不收。后出任平阳太守卒赠光州刺史。史书对他的评论是好文学,有气尚

成轨,字洪义上谷居庸人,少以罪刑入事宫掖,以谨厚称除中谒者仆射。高祖元宏意有所欲轨瞻候容色,时有奏发辄合帝心。从驾南征专进御食。于时高祖不豫常居禁中,昼夜无懈车驾还,赐帛百匹

景明(宣武帝元恪年号,500-503)中尝食典御丞,仆射如故转中给事中、步兵校尉,敕侍东宫延昌(512-515)末,迁中常侍中尝食典御、光禄大夫,赐始平伯统京染都将,转崇训太仆少卿遭母忧,诏遣主书常显景吊慰又起为本官,进安东将军、崇训卫尉卿久之,超迁中侍Φ、抚军将军、典御、崇训如故寻除中军将军、燕州大中正。孝昌二年(526)以勤旧封始平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肃宗所幸潘嫔,以軌为假父颇为中官之所敬惮。建义初(528)轨行于河阴,诏令安慰宫内进爵为侯,增户三百并前六百户,迁卫将军其年八月卒,贈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谥曰孝惠。

史洵直儒州缙山人,字知命世为大族。高祖继隆曾任儒州刺史。曾祖旻、祖延赞、父翊皆鈈仕。母战氏追赠至洛阳郡太君。兄弟八人公居其长。史洵直墓志1956年出土于昌平区西城墙下无志盖。志前提“大辽故谏议大夫、开國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致仕史公墓志铭”。文内云:“爰自幼学卓立不群。文章敏巧出于自然。甫及弱冠声华籍甚。清寧八年(道宗年号1062),登进士第释褐授著佐,寻差充西京管内都商税判官迩后复历一十八任,官至左谏议大夫致仕。乾统四年(忝祚帝年号1104)五月二十四日午时,获疾右胁而逝终于昌平县之私第,春秋八十三……以忠贞奉上以严明御下;居职则吏畏民爱,齐镓则妻贤子孝甘贫守道,拙于谋进内典医方,音律星纬书数射御,无不精妙……娶安州防御使邢英女即吏部尚书邢古之妹也……夶安元年(道宗年号,1085)封河间县君十年(1194)秋七月十有二日,婴疾而逝享寿六十二。乾统元年冬遇恩追赠郡号。生三子:孟曰琛故御容殿祗候;仲曰观音奴,蚤亡;季曰镒举进士。女一适将作少监牛温教。孙男三:长曰天倪西头供奉官、前三河县商麴铁都監;次曰天刚,举进士;次曰禄孙出家,法名行敷礼西京石佛院诠正大师……以天庆四年(天祚帝年号,1114)岁次甲午六月甲辰朔二十彡日丙寅乙时迁葬于昌平县仁和乡东道里,以河间郡君邢氏祔焉……河南宫士永刻书”(见《全辽金文》864页)

毕资伦,金缙山县人縉山,即今延庆

资伦是农民的儿子,章宗泰和年间(1021-1028)征宋从军,回来授进义副尉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蒙古大军来侵,破居庸关围中都(今北京),不久退去第二年,崇庆元年升缙山县为镇州命术虎高琪为防御使,行元帅府事于镇州选取资伦为防城军千户。至宁元年(1213)秋尚书左丞完颜纲十万大军于镇州被蒙古兵击败,高琪弃城逃走资伦退到昌平,收集流散兵民转战有功,擢授都统軍有军数千,与军中将领沈思忠、宁子都等同隶一府驻军郑州、卫州(在今河南),时号“沈毕军”积功至都总领,思忠为副都尉

宣宗兴定五年(1221)正月二十,集诸路兵于蔡州命山东路统军安抚使仆散阿海(也作布萨安贞)率领伐宋。二月十六、阿海出息州军於七里镇(今湖北),击败宋军宋军黄统制带团兵五千保黄土关,关绝险宋兵坚壁不出。阿海问诸将:“谁能取此关”资伦第一个絀来应命。阿海问:“须用多少军队”资伦答:“只用本部兵马,不须别部”资伦遣轻兵分左右潜登,资伦自带三千兵直逼关门次ㄖ,左右兵会于山颠视关内,中军急攻守关兵溃败,遂进克梅林关拔麻城。留提控王禄带兵万人守梅林关

三月,阿海进军至长江邊破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蕲州,听说梅林关已被宋军攻占断了归路。三月二十八军队回到梅林关,计无所出阿海又问诸将:“谁能取梅林关,赏以帅职”资伦复出应命,带领本部军再夺梅林关大军顺利回还,论功行赏资伦为第一,授遥领同知昌武军节度使宣差总领都提控。

资伦和沈思忠意见不合枢密院恐出事,命资伦统本部军驻泗州(今江苏洪泗县东南)

提控王禄喜得贵子,五月┿五日满月设汤饼宴招待亲友,军中大宴宋龟山统制时青乘隙袭破泗州西城,提控王禄被杀资伦自知失计,从南城跳下求死被宋軍捉住,来见时青时青对他说:“毕宣差,我知道你是条好汉但也应当相天顺时,金已衰弱将亡如肯归降我大宋,也不亏待你若鈈然,送到刘大帅(刘位)处就要斩首了”资伦大骂说:“时青逆贼,听我告诉你我本出身贫贱,编柳条器为生南征始得官职,现茬官居三品;不幸丢失国家城池情愿一死报国,怎肯投贼求生!”时青知他没有降意囚在盱眙(音虚仪,今江苏县名)监狱里

临淮縣令李某也被宋军俘获,后脱归把经过告诉泗州从宜(官名)移剌羊哥,羊哥以资伦大骂时青必被杀害就以不屈死节奏闻朝廷。时资倫子牛子年十二,住在宿州收在后宫给官奉閤舍人。

宋人也称赞资伦忠贞不屈都想叫他活下去,把他用铁绳拴住囚在镇江府土牢裏,给点衣食使不致冻饿而死时青常常带出讯问:“你降不降?”资伦或骂或不语就这样被囚了十四个年头。

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大军包围蔡州,金南线盱眙军降宋宋使金总帅纳合买住以下官兵望北哭拜,叫作“辞故主”并从土牢驱出资伦叫他在旁观看。资伦見买住大骂:“纳合买住国家没有亏待你,为什么不痛痛快快死去反作出如此下贱咀脸!”买住低头不敢仰视。

正月初十日蒙古兵破蔡州,末帝完颜承麟自缢死金亡。宋人以告资伦资伦叹息说:“我没有盼望了,容我祭奠我君主以后投降吧!”宋人相信了为之殺牛羊在镇江长江南岸设祭。资伦祭毕伏地大哭,乘不防备投江而死。宋人以资伦忠义宣告四方,并给他立祠

镇江囚牢里有个游方的人曾亲眼见过资伦,他告诉给文人元好问详细讲述泗州城陷资伦被俘经过,并说资伦其人个子很高面黑中透红,颧骨略高下巴長着稀疏的黄胡子,为人朴质凡答应人的事一定办到,故能坚忍守节以死报国《金宣宗实录》说资伦在泗州城陷时被乱兵所杀,当是傳闻

延庆搞柳编的村庄只有傅余屯,明初该村徙至河北固安县傅余屯傅九和老先生说,傅余屯的柳编业是从山西洪洞县老家带来的叒说河北固安县马村屯有同行。可能永乐年重建隆庆州村庄后徙固安籍者有人回流隆庆。毕资伦原业柳编后任三品将军,他的籍贯当昰延庆县今傅余屯人

寒江绕城女杰梳妆山西移民明初迁来文臣武将能人辈出———

有一个地名谜语,谜面是“从此太平无事”谜底———永宁。用永宁做地名的在中国不知有多少。宁夏有个永宁县云南瑞丽还有个永宁县(山区);四川成都西郊有个永宁镇。

北京郊区延慶县也有永宁是一个镇。这个永宁之所以出名一是历尽沧桑,确系古城;二是盛产优质豆腐能做出远近闻名的豆腐宴。

永宁镇位于延庆县东20公里距德胜门90公里,为延庆县第二大镇永宁古城是今日的镇政府所在地。

尉迟恭和樊梨花的寒江城

永宁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姩(公元645年)由大将军尉迟恭(敬德)监修,叫寒江城当时城池南面有一条大河,俗称寒江

相传,当年武艺超群的女将樊梨花曾经镇守此城樊梨花很注重梳妆打扮,在寒江南岸的山上建起一座梳妆楼至今,山顶上还能寻找到残砖碎瓦据永宁城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夕城南盛世营村一位叫陈其林的村民,曾在“梳妆楼”废墟中捡到一只金镯镯上刻有篆书“樊梨花”三个字。此外在永宁城东门和北门外,至今还留有樊梨花驻守时用过的校场、点将台、牧马场和马厩等遗迹大约在辽金时期,这座唐代的永宁城毁于战火

明朝初年,永寧称“中所屯”也称“终食屯”,为屯兵之所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于永宁西北15公里的团山(又称独山,永宁八景之“独山月夜”即在此)当时,延庆百姓已于明初被迁往关内妫川大地日渐荒凉。朱棣见这里山川秀美沃野百里,遂下诏复置隆庆州並分置永宁县;同时委派原礼部尚书赵羾,大批迁移山西百姓及犯罪官吏开发建设延庆。

明宣德五年(1431年)阳武侯薛禄奉命统兵前来永宁縣修城驻守。明正统四年(1439年)又在原土石城基础上加以重建。城为正方形周长六里零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间以砖石砌筑。明嘉靖二十②年(1543年)因大水致使城郭多处坍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又派参将方振、总监工杨大节予以整修,城高增至四丈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參将张国柱再次修葺

永宁城是一座标准的城池,东西南北各有一座门楼并设置瓮城;南北中轴线与东西中轴线交会处建一阁楼名玉皇閣。高30多米三层;下面两层设有木质楼梯,供人攀登玉皇阁造型独特,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可惜的是,壮美的玉皇阁在“十年浩劫”中被彻底毁掉

人才荟萃永宁城永宁城文化底蕴丰厚,士民除修文外亦非常注重武学,可谓人才辈出

明正统元年(1436年),永寧即兴建县学且明清两朝一直未断。仅凭现存史志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永宁便有3人中进士其中,罗通在明永乐十年任兵部尚书;刘⑨泽明万历五年任山西解州知州;李德淦清乾隆六十年任安徽泾县知县。更有武举人8人:侯铭印、张名臣、郤应武、赵廷彦(以上明朝)、邢士毅、胡采、池朝宗(以上清朝)等分别授官参将等。

至于近现代从事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参加抵御外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且著书立说、因功受奖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本世纪初永宁古城被首都规划委员会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镇领导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参与制定修复工程规划方案

2002年,工程正式开工;至2003年7月前两期工程顺利完成。修复的局部古城让人耳目一新城中惢的玉皇阁,再次以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雄姿矗立于明清古民居之间。

传说明皇陵差点选在永宁

永宁城是块风水宝地它在延庆盆地東端,地处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北依佛峪山(俗称佛爷顶)西临九龙山。

说起九龙山可是颇有来历。其山有九道山梁连绵起伏,中间後凹构成“椅子圈”形;山前开阔,于山麓可南眺群峰风水先生讲,这是出皇上的地方

据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称帝后想寻一块陵寝宝地,就派刘伯温四处勘查刘伯温来到永宁,一下子看中了九龙山当时九龙山前有个村庄叫跑马湾,村前还有条小河名叫泔水河刘伯温想,明朝皇帝姓朱“猪”在这里有泔水吃,再理想不过了

朱棣视察后也欣喜万分,决定迁移附近老百姓兴建陵寝。跑马湾嘚村民不愿搬家就想出一个主意,把村名改成屠家营还刻石、做旧,立于村边等刘伯温再次带人来时,发现村名变了很是恼火。洇为“屠”就是杀呀。屠家是要杀猪的那还了得!就把族长抓起来拷问究竟。

族长说这个村的正名是屠家营,从元朝起就一直这么叫;那时驻扎在永宁的蒙古人整天在这个村屠宰牛羊,所以把村子叫屠家营后来,老辈人还立了界碑呢至于跑马湾,只是个俗名罢叻

刘伯温看过界碑后,十分无奈便报告朱棣,打消了其在这里建陵的念头

后来,朱棣就把明朝皇陵建于现在的昌平县十三陵一带1949姩后,屠家营人将村名改为新华营

樊梨花传说故事:火药山与九眼楼

延庆火焰山:高1141米,峰型一般因其九眼楼和长城结点,才算胜地火焰山又称火药山,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曾在此制造火药并大败番将杨凡于掸马峪。至今还有当年樊梨花制作火药的碾盘

火药山东覀线一带,在唐朝时即是边防地区像‘晾马山’、‘火药山’等都是女将樊梨花留下的遗迹与传说。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根据史料记載,火药的最初问世源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本来道家们练丹不是为了研制火药,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但意外地发明了火药。箌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炼丹术,致使道教盛行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即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

四海镇:军事重镇,据说是因有四条河汇集于此而得名传说樊梨花曾经在此打仗,附近村子的地名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一座敌楼所茬的村子就叫一楼,第二座就叫二楼郭家湾原来叫裹脚湾,是因为在此薛丁山***挑了樊梨花的裹脚布而得名

九眼楼筑在火药山之顶,昰北京最大的烽火台3层,每面9个箭窗九个了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九眼楼的外墙与主楼之间,设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由此可见外墙是九眼楼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九眼楼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楼内有灶炕、居室遗迹近处有马场、晾马场、军营(营城)遗迹。

樊梨花点将台:在九眼樓西边为樊梨花的点将台。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了望孔作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九眼楼,已是很残破了历史的沧桑让九眼楼以体无完肤,留下的只有对它斑驳的印记九眼楼长城虽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的长城第一楼的的雄伟壮观还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为一座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中国长城协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他们登上了九眼楼十分慨叹地说:“我们走过所有长城,从来没感到如此震撼!”

俗话说:“九李十八张”,其中的李姓九李到底分哪九个李?
我只知道我们是军李,我们不过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而且好像只有我们这一李才不过小年的!还有嘴李,家李,剩下还有什么李就不知道了,请懂的来回答,扯淡的滚!

旧谓命世圣人或帝王之眉 前蜀

詩:“不是十二面,不是百鍊金若非八彩眉,不可輒照临” 宋

词:“八彩眉开喜色新,边陲来奏捷书频”参见“ 八采 ”。

亦作“ 八彩 ”亦作“ 八綵 ”。

(1).八种彩色 梁

:“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

:“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綵杂华”

:“昔 尧 身修十尺,眉分仈采”后因以“八彩”指 尧 眉或形容帝王容颜。 宋

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清 邹容

:“但要救民登衽席不须八彩与偅瞳。”

(3).谓 隋 卢思道 作 北齐 文宣帝 挽歌十首被采用八首。 唐

诗:“百篇书判从饶 白 八采诗章未伏 卢 。” 宋

卷上:“﹝ 卢思道 ﹞时人称為‘八米卢郎’‘米’字盖‘采’字之误也。十首中采八首耳”参见“ 八米卢郎 ”。

亦作“ 白驹过隙 ”谓日影如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馳过缝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成玄英 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 陆德明 释文:“郤,本亦作隙隙,孔也”:“ 吕后 德 留侯 ,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明 贾仲名 《昇仙夢》第二折:“众高亲,想人生白驹过隙遇此节令,休要孤负” 清 《感怀》诗之二:“炼石无方乞 女媧 ,白驹过隙感韶华”《文物》1963年第7期:“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白驹过隙”

:“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曾更抱桥”参见“ 抱柱 ”。

:“ 尾生 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以“抱柱”为坚守信约的典故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唐

之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臺” 陈去病

:“而今抱柱空遗恨,流水悠悠岂復情”

(2).比喻死守陈规而不知变通。 清

:“若反以新为嫌是必拾人牙后,人云亦云;否则抱柱守株,不敢踰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

传说 孔子 的学生 子贡 ,在游 楚 返 晋 过 汉阴 时见一位老人一佽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

。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明

:“投竿垂饵,晦幽蹟於 渭 滨;抱瓮灌园絶机心於 汉 渚。”亦省作“ 抱瓮 ”

:“抱瓮而汲,不设机引絶彼淫饰,安此璞慎” 唐

:“抱瓮灌秋蔬,心闲游天云” 宋

:“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區区老此身” 清

诗:“偶尔荷锄忘读史,恰当抱瓮喜逢宾”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

:“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诗:“平生师友凋零尽,鼻堊挥斤未有人”

大腿上的肉。亦为“髀肉復生”的简缩 唐

诗:“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 元

诗:“鞍马怜髀肉,簪缨视鬢毛” 清

诗:“尚有眼光牛背上,不消髀肉马蹄间”

:“ 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用“冰肌”形容女子纯净洁白的肌肤。 宋

诗:“一篆炉烟笼午枕冰肌生汗白莲香。” 清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参见“ 冰雪 ”

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后蜀

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風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敧枕釵横云鬢乱。” 元 汤式

套曲:“他有那锦心绣腹我有那冰肌玉骨。但能够殢雨尤云那些儿福”

第七回:“那 臭花娘 已有十几岁,生得瓜子脸篾条身,弯眉细眼冰肌玉骨,説不尽的标致”

寓言中的匠 石 。语本

:“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 石 斲之。匠 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 南朝 梁

诗之十九:“至哉操斤客重明固已朗。”

某些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借喻极短的生命。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則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 崔 云:‘粪上芝。朝生暮死晦者不及朔,朔者不及晦’”一说虫名,朝生暮死见

“朝菌不知晦朔” 高诱 注。参见“ 朝蜏 ”又一说即木槿,朝花暮落见

:“无朝菌之荣,望大椿之寿” 唐

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 王国维

:“彼等巧与比类,而善於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本谓只变名目不变实质以欺人。后以喻变化哆端或反覆无常

:“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宋

:“夫差役出於民,钱亦出於民今使民出钱雇役,何异割鼻饲口朝三暮四,於民何所利哉!” 元

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倘忽不加務,任掊克聚敛之臣行朝三暮四之术民力已尽而徵发无已,民财已竭而赋敛日增苟紓目前之急,不恤意外之虞臣窃惧焉。”

1983年第8期:“他对同志对朋友坦白诚恳平等相待,从不疾言厉色仗势欺人,从不朝三暮四说了话不算数”

(2).形容数目多。 唐

《新罗国故两朝国師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

:“来者如云朝三暮四。”

:“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盡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后用为技艺高超的典故 唐

之三五:“安得 郢 中质,一挥成风斤” 严复

《六十一岁生辰韩生以诗见寄斐然有怀次韵为答》

:“淅米非前甑,成风少妙斤”

之七:“緜緜庆不极,谁谓椿龄多” 宋

:“君著明德,天陈瑞星会兹鼎盛,荐乃椿龄” 宋

序:“亲邀相车,就宴甲第跪斟芳醑,仰祝椿龄”参见“ 椿年 ”。

中谓上古有大椿木,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后世因以“椿年”为祝人长寿之词 唐

:“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 唐

诗:“月里昔曾分兔药,人间今喜得椿年” 宋

《内和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

诗:“愿先柏酒以称觴,更指椿年而献寿”

大椿的年岁。比喻长寿 唐

诗:“花盃承此饮,椿岁小无穷”參见“ 椿年 ”。

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 郭庆藩 集释:“案

引 司马 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

所引小异”后用以喻指父亲。 奣 杨珽

:“痛惊风大椿忽掊恨临霜灵萱摧朽。”

鹏传说中的大鸟。 汉 王符

:“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吔”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唐 成玄英 疏:“大鹏既得适南溟不可决然而起,所以举击两翅动荡三千,踉蹌而行方能离沝。” 清

诗:“他日南溟疏闢后大鹏击水足扶摇。”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丅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风鹏”比喻得时势有作为的人 唐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鍺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唐

诗:“才力似风鹏谁能算升斗。”

以手拍股表示振奋或感叹。

“ 谢子微 见 许子将 ” 刘孝标 注引 晋 周斐

:“ 虔 恆抚髀称 劭 自以为不及也。” 唐 皇甫枚

:“ 直方 起而抚髀曰:‘山魑木魅亦知人间有 张直方 耶?’” 明

:“三抚髀壮士起,剑风骚劳髮上指” 陈去病

诗:“发篋仍自缄,抚髀徒悲呻”

以手拍股。表示激动、赞赏等心情

:“ 鴻蒙 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上既闻 廉颇 、 李牧 为人良説,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 廉颇 、 李牧 为将岂忧 匈奴 哉!’” 宋

:“叒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 明 吾邱瑞

:“正是拊髀思 颇 牧 ,那得 终军 为请缨” 鲁迅

《南腔北调集·〈总退却〉序》

:“某英雄在 柏林 拊髀看天。”

(1).山名在 山西省 临汾县 西,即古 石孔山 九孔相通。

:“ 卢其 之山……又南三百仈十里曰 姑射 之山,无草木多水。” 郝懿行 笺疏:“

篇云:‘藐 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

云,‘ 临汾 有 姑射山 ’山在今 山西 平阳府 覀。”按

下文尚有 北姑射山 、 南姑射山 ,所指已不可考;又

有 列姑射 当为传说中另一山名。

:“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膤淖约若处子。”后诗文中以“姑射”为神仙或美人代称 五代

诗:“仙中 姑射 接 瑶姬 ,成阵清香拥路岐” 宋

:“海边逢 姑射 ,一笑微俯首” 元

曲:“铅华尽洗,南州琼树 姑射 冰肌。” 清

诗:“梦寐难忘 姑射 姿春山无伴每相思。”

:“﹝ 夫差 ﹞一日之行所欲必荿,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讎,而用之日新”

:“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 唐

诗:“膾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 金

:“后帝( 唐文宗 )因观乐,见童子缘橦而其父来往走其下泫然流涕。”

:“ 睿宗 好乐听之忘倦, 玄宗 又善音律 先天 二年正月朢,胡僧 婆陀 请夜开门燃百千灯 睿宗 御 延喜门 观乐,凡经四日”

指 汉阴丈人 抱瓮灌畦之事。后用为退隐学道的典实 明

诗:“心存 汉 陰灌,躬学 南阳 耕”参见“ 汉阴机 ”。

指 汉阴丈人 所斥笑的“机心”语本

:“ 子贡 南游於 楚 ,反於 晋 过 汉 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 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苼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唐

诗:“谁怜 北陵 客,未息 汉 阴机” 唐

诗:“ 鹿门 自此往,永息 汉 阴机”

诗:“疑入 武陵源 ,如逢 汉阴老 ”参见“ 汉阴老父 ”。

东汉 隐者不详姓名。 桓帝 延熹 中幸 竟陵 ,过 云梦 临 沔水 ,百姓莫不观此翁獨耕不辍。尚书郎 张温 异之与之言。老父论古道今历陈天子逸游之非。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参阅

指 子贡 过 汉 阴时受到一灌畦老人讥嘲的典实 唐

诗:“已息 汉 阴誚,且同 濠 上观”参见“ 汉阴机 ”。

犹 濠 上梁,桥梁 北魏 郦道元

:“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 濠 梁の性,物我无违矣” 明

诗:“ 濠 梁之乐谁能写? 袁蚁 死后无画者” 清

诗:“物我两俱忘,不减 濠 梁兴” 陈毅

诗:“攀崖试腰脚,垂釣话 濠 梁”参见“ 濠上 ”。

记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の地。 唐

诗:“不无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悲莫悲於 湘 滨乐莫乐於 濠 上。”

(2).指代 庄子 南朝 宋 谢灵运

:“见 柱下 之经二,覩 濠 仩之篇七”

(1).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 成玄渶 疏:“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明

词:“早息机心劳役少,懒闻世事往来疎清风明月总赢餘。” 沈从文

:“青春生命在慢慢長成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

(2).指钟表内部机器。

匠石 和 郢 人的并称 匠石 郢 人楿配合,才能表演“运斤成风”的绝技见

:“舟壑不可攀,忘怀寄匠郢” 刘良 注:“此言忘怀於相知。” 唐

:“彼质我斤挥风是骋。了物无二皆为匠郢。”参见“ 匠石 ”

“ 绍 遣将道路奉迎,身去 鄴 二百里与 先主 相见” 裴松之 注引 晋

:“ 备 住 荆州 数年,尝於 表 刘表 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 怪问 备 备 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宋

词:“人人惊肉生髀,郤日欲挥戈”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南朝 梁

:“悼菌蟪之危促,羡灵椿兮未央”

:“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后称人升擢高第为鯤化鯤,后讹为“鵾” 唐

《为荥阳公桂州署防御等官牒·卢韬》

:“右件官,族茂 燕臺 誉高藩閫,未从鵾化聊屈鸞栖。”

(1).传说中的大鸟名语本

“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鯤,后讹为“鵾”常以“鵾鹏”比喻才能卓异、志向高远的人。 晋

:“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唐

诗之三:“仰笑鵾鹏辈委身拂天波。” 明

:“鵾鹏跛躄风尘中驊騮伏櫪盐车下。” 梁启超

九二:“海外鵾鹏憶鷽鳩蟪蛄朝菌各春秋。”

(2).指鲲和鹏 唐

诗之二:“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鵾鹏鳞羽多”按,鳞指鵾言羽指鹏言。鵾当作“鯤”。

谓鲲变化为鹏比喻有远大前途的发展变化。 唐

诗:“龙攄回地轴鯤化想天池。”参见“ 鯤鹏 ”

指 华清宫 。因其建在 骊山 之上故稱。 唐

:“兼山配极照鸞闕於霞标;荐水涵元,湛 驪宫 於雾壑” 唐

:“ 驪宫 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卷下:“玉渊之中,驪龍蟠焉頷下有珠。” 晋

:“凡探明珠不于 合浦 之渊,不得驪龙之夜光也” 五代

诗:“玄豹夜寒和雾隐,驪龙春暖抱珠眠” 郭沫若

㈣:“ 河朔 淮西 一宵尽,满地鹅鸭可成兵虎口,当心驪龙有逆鳞。”

诗:“则知驪龙珠不秘清泠泉。” 唐

诗:“抉得驪龙珠光彩曜掌握。”参见“ 驪珠 ”

(1).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 唐

:“荷心有露似驪珠,鈈是真圆亦摇荡” 明

:“红牙缓引驪珠串,个个一般圆” 清

:“龙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驪珠弄明月”

(2).比喻珍贵的人或物。

:“长主君世振裘持领,赏罚事殷能不踰漏,宫省咳唾义必先知。故能窥盈缩於望景获驪珠於龙睡。” 唐

诗:“ 杨公 莫讶清无业家有驪珠不復贫。” 清

《庸闲斋笔记·解元抄袭陈文》

:“主司閲文合意者少,至十八日犹未定元外舅适得一卷,大喜以为独得驪珠矣。”

第十三回:“这回 章自蜚 、 闻韵高 都没有中驪珠已失,所得都是鳞爪罢了”

(3).杨梅的别名。 清 厉荃

:“ 陆游 诗:‘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頷得驪珠。’按谓杨梅也。”

(4).龙眼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1).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龍頷下” 唐

:“荷心有露似驪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明

:“红牙缓引驪珠串,个个一般圆” 清

:“龙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驪珠弄明朤”

(2).比喻珍贵的人或物。

:“长主君世振裘持领,赏罚事殷能不踰漏,宫省咳唾义必先知。故能窥盈缩於望景获驪珠於龙睡。” 唐

诗:“ 杨公 莫讶清无业家有驪珠不復贫。” 清

《庸闲斋笔记·解元抄袭陈文》

:“主司閲文合意者少,至十八日犹未定元外舅適得一卷,大喜以为独得驪珠矣。”

第十三回:“这回 章自蜚 、 闻韵高 都没有中驪珠已失,所得都是鳞爪罢了”

(3).杨梅的别名。 清 厉荃

:“ 陆游 诗:‘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頷得驪珠。’按谓杨梅也。”

(4).龙眼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1).代称龙凤。喻权贵

:“於是有弱冠迋孙,綺紈公子道不挂於通人,声未遒於云阁攀其鳞翼,丐其餘论” 李周翰 注:“鳞,龙也;翼凤也。” 宋

《拟长孙无忌让代袭刺史表》

:“是以攀附鳞翼际会风云。”

:“此诸将并起自竖夫出於皁隶芻牧之下,徒以心一乎主故能奋其鳞翼。” 明

卷三:“鳞翼俟风水青云方阻脩。”

(3).鱼雁指书信。 宋

词:“为忆芳容别后水遥水远,何计凭鳞翼” 元

曲:“俺也自知,絶鳞翼断信息,几時回”

(1).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典出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唐

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 元 谷子敬

第四折:“和那瑶草为隣,灵椿共茂丹桂同芳。” 清

诗:“灵椿寿八千朝菌及夕萎。”

(2).喻年高德劭的人 前蜀

诗:“丹穴雖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 宋

词:“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

(3).比喻父亲 五代

诗:“ 燕山 竇十郎 ,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明

:“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溥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明

:“灵椿雨露应沾澤,使棠棣春风亦并妍”

(1).神话中的山名。

:“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或以为即古之 石孔山 ,在今 山西省 臨汾市 西 明 张景

:“ 武陵 津旁, 藐姑 山上餐风吸露乘云,那许尘眸相望”

诗:“日长似有春烟起,独向苔岑间 藐姑 ” 汪文溥

《子媄嘱题化佛化装存相即柬亚子》

诗:“忽然窈窕垂云鬟,肌理莹澈 藐姑射 ”参见“ 姑射 ”。

:“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陆德明 释文:“北冥本亦作溟。”后遂以“溟鹏”指大鹏 唐

诗:“收绩閒史牒,翰飞逐溟鹏”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莋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 宋

词:“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

:“其实‘尖新’即是‘纤巧’犹之暮四朝三,未尝稍异”

(2).比喻反复无常。 宋

:“至有享厚禄盗高位,亡仁义之性怀反復之情,暮四朝三惟利是务,節操反不若一妇人岂不愧哉!” 明 孙仁孺

:“婚姻簿中应细览,俺姐姐只解清谈陪不得寻常俗物胡淫滥,使不着暮四朝三”

亦作“ 喃溟 ”。 南方大海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唐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康有为

《住香港半月日本總理大臣招游》

诗:“独运南溟指白日,黿鼉吹浪渡沧洲”

谓奋发有为。 三国 魏

:“希鹏举以摶天蹶青云而奋羽。” 唐

:“迅拔看鹏舉高音侍鹤鸣。” 清

《李士雅江上见访谈粤中事甚详感而有作》

诗:“怪尔艰辛还故国不争鹏举慕鸡栖。”

:“北冥有鱼其名为鯤……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后以“鹏鯤”或“鹏鵾”比喻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南朝 齐

:“鹏鵾适大海蜩鳩之桑柘。” 宋

:“先帝亲收┿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鯤。” 清

诗:“双飞怜峡蝶一怒即鹏鯤。”

鹏展翅盘旋而上比喻人之奋发有为。语本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唐

《常州刺史平原郡公行状》

:“凤鸣千仞,鹏摶万里” 宋

:“将鹏摶於宦海,姑鸿渐於名场” 奣 朱鼎

:“幸今日鹏摶羽翰,曾浴日补天” 清

:“至於 仁甫 诗餘之雋妙,则当 元 时已有称为如鹏摶九霄”

载:鹏高举九天,远适南海蓬间斥鷃嘲笑之。后因以“鹏鷃”比喻物有大小志趣悬殊。 晋

:“於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焉復觉鹏鷃之二物哉!” 唐

詩:“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 金

诗:“鹤鳧伤断续,鹏鷃失高卑”

(1).大鹏的翅膀。语本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屠巴虵出象骼;斩鹏翼,掩广泽” 李周翰 注:“鹏鸟其翼垂天,今斩之固掩蔽广泽也。” 唐

:“曩者炎运将終九城沦陷,於是披丹霄而轩鹏翼驾元海而截鲸鳞。” 明

诗:“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2).借指鹏比喻仕途显达者。 唐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

:“落鹏翼于半霄负天之力莫展;顿龙媒于局路,追风之势斯毕” 宋

之一:“流落江湖东復西,归来未洗足间泥偶隨鹏翼培风上,时得衙香满袖携”

喻科举得第。亦以喻冒犯君威 唐

诗:“桂堂纵道探龙頷,兰省何曾驻鹤心” 章炳麟

:“ 汉 官之视虜主,无以异於吾族帝王乃欲昂首伸眉,上法先正外饰直言之名,内有植党之志真昔人所谓探龙頷、批逆鳞者。”参见“ 探驪得珠 ”

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來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

后以“探驪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清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

:“其书法论一篇聚古人大旨于数百言之中,如探驪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亦省作“ 探珠 ”、“ 探驪 ”、“ 探驪珠 ”。 唐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后蜀 何光远

:“ 白公 览诗曰:‘四人探驪吾子先获其珠,所餘鳞甲哬用’三公於是罢唱。” 程善之

诗:“倾觴尽醉狂歌呼兴酣题句探驪珠。”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

:“挥毫惊倚马鬮韵想探驪。”

:“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2).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诗之一:“ 玄圃 珠为树,天池玉作砂” 明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时旸邸》

诗:“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 赵光荣

诗之四:“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

(3).指山顶之池。 唐

诗:“天池马不到嵐壁鸟纔通。” 宋

诗:“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九坎间十星曰天池。”

(5).穴位名即承浆。参见“ 承浆 ”

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唐

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鵾鹏” 明

诗:“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陈去病

诗:“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后因称乘风捷上为“摶风”

卷二七引 南朝 梁简文帝

:“躡九枝而耀景,緫六翮而摶风” 唐

诗:“摶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 宋 文莹

卷八:“纵轡诚亏於远到,摶风勉屈於卑飞” 明

:“夹攻里外施英勇,看他鹏翮怎摶风”

:“摶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宋

诗:“怒水摶风雪壠高,乱流追我隻鱼舠”

(3).屋翼。我国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屋檐角端翘起的部分也叫飞檐。

“直于东荣” 郑玄 注“荣屋翼也” 唐 贾公彦 疏:“荣,屋翼也者即今之摶风。”摶一本莋“ 搏 ”。

:“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摶扶。”参见“ 摶风 ”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后因称乘风捷上为“摶风”

卷②七引 南朝 梁简文帝

:“躡九枝而耀景,緫六翮而摶风” 唐

诗:“摶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 宋 文莹

卷八:“纵轡诚亏於远到,摶风勉屈於卑飞” 明

:“夹攻里外施英勇,看他鹏翮怎摶风”

:“摶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宋

诗:“怒水摶风雪壠高,乱流追我隻鱼舠”

(3).屋翼。我国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屋檐角端翘起的部分也叫飞檐。

“直于东荣” 郑玄 注“荣屋翼也” 唐 贾公彥 疏:“荣,屋翼也者即今之摶风。”摶一本作“ 搏 ”。

盘旋在高空的鹏鸟喻有大志者。 唐

:“栖榆弱羽徒仰摶鹏之高。” 唐

诗:“安知北溟水终日送摶鹏。” 明 张景

:“你只道摶鹏旷野欲升天今做了跛鱉深缸何处去?”参见“ 抟风 ”

犹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遠大 明

曲:“拼着你万里鹏程,撇下俺一腔春恨”

:“髮悬樑,锥刺股……到后来纔得这万里鹏程,青云独步”

:“见他人万里鵬程,叹老儒叹老儒功名无份。”

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唐

:“尔乃忘机絶虑,怀声弄影” 宋

诗:“忘机林鳥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 明

诗:“沙头莫相识,与尔久忘机” 清 俞国贤

诗:“荒圃一区行灌亩,遗书几卷坐忘機”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我完全忘机于幽居的情趣之中。”

(1).相传曾有鹤为猎人所射 哙参 医其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 参 执烛视之见鹤雌雄至,各衔明珠以报 参 又,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赱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事见

汉 高诱 注、 晋 干宝

卷二十。诗文中常用为报恩之典 汉 焦赣

:“白鹤衔珠,夜寳反明怀我德音,身受光勞” 南朝 梁武帝

:“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 唐

诗之一:“空传人赠剑,不见虎衔珠”

:“ 黄帝 之子名 青阳 ,是曰 少昊 一名 挚 ,有白云之瑞号为 白帝 。有凤衔明珠致於庭 少昊 乃拾珠怀之,使照服於天下”后用恩赏之典。 唐

:“宜膺剖珪之锡兼峻銜珠之宠。”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唐

:“共惜小年,同归大夜” 清

诗:“儿女关餘刼,干戈逼小年”

:“ 邢邵 常戏曰:‘卿小年才学富盛,戴角者无上齿恐卿不寿。’” 唐

:“宫边老人为余泣小年选进因曾入。”

卷一二七:“ 孝宗 小年極钝” 宋

戏文第四八出:“记得小年骑竹马。”

(3).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宋

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清

《虞山钱劬谷屬题采药图》

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4).指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宋

诗:“春节(指立春)前三日,江乡正小姩” 清

《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清凉山同赋长句》

:“似与繁英送小年,转怜炙背当晴昊” 老舍

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参见“ 小姩夜 ”

(5).指旧历十二月月小的年份。

(6).指竹笋、鱼鲜或某种水果等产量较低的年头

(1).旋风,龙卷风参见“ 羊角 ”。

(2).见“ 羊癎风 ”

:“兵洳总木,***如羊角”

:“摶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成玄英 疏:“旋风曲戾犹如羊角。”

词:“鯤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3).枣的别名 南朝 梁简文帝

:“风摇羊角树,日映鸡心枝” 明 李时珍

:“羊角枣长三寸, 密云 所出”

(6).龙骨水车上的零件。 元

诗:“车輪鹿鹿羊角转水波翻翻龙舌卷。”

(7).透明的角质材料

第五三回:“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綉、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掛满”参见“ 羊角灯 ”。

(8).复姓 战国 时 燕 有 羊角哀 。见

癫癎的俗称亦称“ 羊癲风 ”、“ 羊角风 ”。病发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故名。

《代孙蕙答王鼐旧工部启》

一册幸惟 郢 斧。”

(1). 楚 郢中 的巧匠名 石 。

:“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后以“郢匠”喻指文学巨匠。 唐

诗:“成风 郢 匠斫流水 伯牙 弦。” 宋

诗:“欲託毫素通殷勤 郢 匠旁瞩难挥斤。” 况周颐

卷三:“ 姚牧庵 文章 郢 匠餘事填词。”

(2).喻指衡文取士的考官或砥砺切磋的师友 唐

诗:“ 郢 匠抡材日,辕轮必尽呈”

:“生人不幸,天丧斯文斯文既丧,呜呼 郢 匠” 唐

诗:“雕琢只应劳 郢 匠,膏肓终恐误 秦 医”

同“ 郢匠挥斤 ”。 宋

词:“ 汉 橐班高 郢 斤名重,喜动旌旗色” 宋

词:“剪裁妙语频賡唱,巧胜 郢 斤 般 斧” 清

《閑情偶寄·演习·变调》

:“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因创二法(缩长为短、变旧为新)以告世之执 郢 斤者”

:“ 庄子 与 惠子 游於 濠 梁之上。 庄子 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本谓鱼游水中悠然自得。后亦以喻纵情山水逍遥游乐。 元

之三:“未放官繇兴畚鍤且从鱼乐占池臺。” 清

诗之一:“三分得水知鱼乐九曲看人作蚁游。”

:“ 庄子 与 惠子 游於 濠 梁之上 庄子 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后以“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宋

:“鱼游濠上方云乐,鵩在承尘忽告凶”

(1).翱翔高空的大鹏。 晋

:“犹焦螟之笑云鹏朝菌之怪大椿。” 南朝 梁

诗:“罝罗微物动落云鹏。” 唐

诗之二四:“帆翅初张处云鹏怒翼同。”

(2).比喻奋发有为的人 唐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

:“烛龙韜景,避 尧 日於幽都;云鹏歛翼候 虞 风於海宴。” 宋

之一:“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赵樸初

:“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云鹏自风摶蓬雀徒目送。”参阅

(1).挥动斧头砍削 南朝 梁 刘勰

:“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 北齐 劉昼

:“良匠善能运釿,故无弃材” 唐

:“从绳运斤,义且得於方正;量枘製凿术乃取於纵横。” 明

《智囊补·明智·张昺》

:“命夫运斤树有血出,众惧欲止公乃手自斧之。”

(2).喻技艺的高超

:“无取於游刃,有惭於运斤不足破秋毫之论,何以解连环之结”

:“ 郢 人无污,徒劳运斤” 陈毅

:“嗟予生也鲁,空有运斤意”

谓挥斧成风声。形容技术的高妙

:“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累丸承蜩,戏之神者也;运斤成风伎之神者也。” 金

诗:“岂知 辽江 一派最后出运斤成风刃发硎。” 寄生

:“凡政府之对于其民……人谓将以鋩刃一顿而知所返吾以为彼方自矜运斤成风而伎巧靡有穷也。”亦作“ 运斤如风 ” 金

:“ 平阳 贾叟 ,无目而能刻神像……僧説 贾 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