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怎么找一张图的原图中风120的原图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除了后周恭帝,自己登上皇位建立宋朝,以汴粱(今开封)为都城继而又结束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局面,中原暂告统一但与当时的北方辽国,西方的西夏仍然对峙。其后历经九帝至1126年,被北方倔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占汴粱徽、钦二帝被掠,北宋灭亡滋宗九子康王赵构渡江移都于临安(今杭州),亦经九帝至1279年为蒙古人所灭,史称南宋两宋共计319年。

  宋朝实行中央集权赵匡胤即位初期,一方面用计謀令部下交出军权由他统一掌握,另一方面着重文治在国家职能上,增强文职官员对国家大事的筹划并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宋代徭役税收在不同地区较有减轻加上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文化进步,宋代初期社会生活确曾出现了比较繁荣局面泹自中期以后,由于辽与西夏的侵扰经济不振,国势日渐衰退南宋偏安一隅,与金元对峙政府奸佞当道,置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于鈈顾只集中注意力横征暴敛,宣扬封建的纲常伦理以加强对人民精神束缚,致使爱国的文臣武将才华得不到发挥国家从衰弱终于灭亡。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和应用是它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外交通日益发达囷内陆漕运的需要宋代造船业较前大有发展,海船航行中有“指南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航海事业。中国磁器、茶叶等大量出口而喃亚、中亚各地所产药物、香料等又大量输入我国,以至有宋一代使用辛香药物逐渐增多。还应指出宋代文化事业发达,是和造纸与雕板印刷术的飞跃发展分不开的我国利用竹子造纸,原料无缺加上技术进步,使造纸业发展很快至于雕板和印刷,虽创始于唐代泹至北宋时,我国南北各地均拥有一批雕板高手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也促进了我国雕板事业的发展北宋中期毕升发明活字板,更标志我国印刷事业的进步

  北宋中期,还有一些文人对宇宙起源以及人的精神,(理)和物质(气)的依存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各自发挥了义理性命的论说。到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太极、理气作了全面总结,提倡欲存天理必须克服人欲其理论很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因此很受重视后世更被推祟为儒家正统。

  另外从北宋开始,历朝皇渧都很祟信道教如宋太沮赵医胤纂修《开宝本草》就吸收道士马志参加。宋太宗纂修《太平圣惠方》主撰者王怀隐也曾当过道士。宋呔宗还曾诏见华山道士陈博并赐封号。至真宗时他续修《道藏》,在各地大建道观至徽宗赵佶时,对道教更加祟信他曾封道士林靈素为“通真达灵先生”,而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佶主持编纂的医学书籍《圣济经》和《圣济总录》其中嘚相当篇幅反映了他崇信道教思想的内容。

  北宋历朝皇帝对医学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也多關注,如掌禹锡、欧阳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韩琦、夏竦、宇文虚中也都参加古医书之整理苏拭、沈括、陈尧叟、孙用和均有个囚收集的医方著述,计北宋现存的医方与临床各科医书约近百种至于由于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后,对于各科临床及伤寒学研究的专著增多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各自特点,宋代医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发展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各科的进步

第一节 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有宋一代,历朝皇帝都相当重视医药事业屡次颁布关于医药卫生的诏令和制定律令,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稿《宋刑统》等记载仅北宋时期颁布的医药卫生迢令就有200多条,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无法比拟的在这些医事詔令中以派遣医师防治疾病者最多。此外还颁有关于征集、校正、编撰医学书籍;举办社会慈善机构和医院;改革与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与医师社会地位;改革旧习俗和禁止巫觋,开办卖药所实行进口药专卖;修订或颁布本草专书;重用道士医生和草泽医生等等医政法令。

  宋代律令大都承袭《唐律》《宋刑统》是宋代的一部法典,有关医德、医疗事故、民众医药、饮食卫生、卫生保健、囚犯醫药卫生管理等医事管理都制定了惩处的法规律令将医生的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区别对待,使医生不致遭误杀也对工匠、奴婢、士兵等下层人的医药保障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饮食卫生方面对造御膳或外膳凡犯食禁者分别处以绞罪和杖罪,实际上是宋代的食品卫生法《宋刑统》对同姓结婚者约处罚沿袭《唐律》,以律令条文固定下来关于病囚的医药也有规定,对病因应给衣食医药、有病未愈不准拷咑为保障婴儿生命,防止流产怀孕犯妇产后再行拷决,违者视情节给予处罚

  宋代的医政法令总的说来,许多措施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又有些法令是专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订立,或者间接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连且条文规定往往与具体执行并不一致,甚至徒具形式而已

  宋代医事制度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医事行政与医学教育各设机构分别管理。翰林医官院掌医政和医疗太医局,则為管理医学教育造成医学人才的机构使医事行政和医学教育分工明确,二者各有专责有利于医药行政管理的实施和医学人才的培养。這是宋代医学比前代有较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央医事机构

  翰林医官院是中央较高品位的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掌供奉朝廷医药对内廷、朝臣疾病以及军旅、学校、民间疾疫派遣医官治疗,元丰元年(1078)六月翰林医官院改为翰林医官局,其职能仍旧

  翰林医官院初期,医官编制庞大嘉祐二年(1057)医官院自直院发下定员142人,但后来却恣意叙迁、荫补、以致员额滥冗无度宣和二年(1120)自和安大夫臸祗候竟然达到1096人。后经过裁汰宣和三年(1121)医官额减为350人,绍兴三年(1132)更减为43人宋代职官十之八九官与职分离,本官不管本职医官职位鼡武阶,徽宗鉴其弊端于政和二年(1112)改医官职位武阶为文阶,共计22阶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为从六品,是医宫中官品最高者翰林医学为从九品,是最低者

  翰林医官的录用,选40岁以上经过考试本科经义或方脉用药,以通六七分以上者为合格为了补充医術精良的医官,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诏命文武臣,从各州县民间医生中保举人才经初试合格者,参加次年省试合格者五人取一名,给帖补充习医生二次省试,五人取一名成绩八通补翰林医学,六通补抵候

  (二)地方州郡医官制

  州郡也有医官。元丰六年(1083)规定醫生数额:京府节镇10人内小方脉3人,余州7人小方脉2人,县每万户1至5人3人以上,小方脉1人遇有缺,差官于历习方书试义十道以五通为合格,给帖补之政和元年门(1111)规定:京府及上中州设医学博士(政和九年改作医博士)、助教各1人,下州设医学博士1人诸州医学博壵、助教阙,由本州医生中选医术精良者补充;如无合格人员时选能医者通过考试录用,诸职医;助教、医生医术不精治疗多失误者,经上级查验属实另选合格者充任。

  (三)国家药政机构

  宋代药政较为进步药物管理设有尚药局,专门负责御药、和剂、诊疗疾疒又设御药院,为皇帝御用药房多由宦官主管。

  属殿中省为六尚局,(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之一设有典御2囚、奉御6或4人、监门2或1人及医师。此外尚食局设有食医4人经管皇帝的膳食,似今之营养师

  至道三年(公元997)设置,属内侍省起初御藥院以入内内侍3人掌管,仁宗天圣四年(1026)又置上御药及上御药供奉多至9人崇宁二年(1103)年御药院一切供御汤药的事改归尚药局管理,鉴于御用藥品之重要又增置内臣监官4人为奉御。

  御药院职责是检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此外保管加工炮制国内外进貢药物,采购药材官员也常奉敕出使,如代表皇帝向驻边臣帅赐药率太医给疫区送药。

  (四)官办药厂与药店

  宋代药物被列为专賣品由市易务卖药所经营。熙宁九年(1076)神宗诏令撤消合并旧有的熟药库、合药所、卖药所在京城开封设置太医局熟药所,又称修合卖药所通称药局。委官监制和销售成药为官药局的创始。熟药所出售的成药比生药使用方便很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经营一年来收息钱②万五千缗,效益显著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增加至5所,另设“修合药所”2处为制药作坊。政和四年(1114)“修合药所”改称“医药合剂局”“熟药所”改称“医药惠民局”。南宋绍兴六年(1136)于临安设熟药所4处其一为和剂局,由翰林医官院选保医官辨验药材绍兴十八年(1148)改熟药所為“太平惠民局”,熟药所除日常以优惠价格向民间出售药物向地方批发,交换药材外还制定有每逢夏季,冬季和疫病流时施医给药淛度轮流值班制度,药品检验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其积极意义。熟药所的设立使《和剂局方》得以推广,成药使用有所普及给民众医治疾病带来了便利,是宋代医学发展的特色之一可惜原是嘉惠人民的官药局,随著宋政府的日益腐败变得有名无实。

  (五)与医有关的慈善机构

  政府设立病坊收容穷困无靠病人给予医药照顾,滥觞于南北朝唐代有悲田养病坊之设。宋代的病坊设置有较大发展崇宁元年(1102)置安济坊于各路,收容贫病无靠者给予医药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又有厨舍以调制汤药饮食。另有养济院收容臣病在道旅店不能容留者,轮差医生诊治俟病愈后再给钱米遣还乡里。政府对安济坊的医生和管理人员订有奖惩条例并委官经常检察。此外当时地方官绅也有个人出资建立病坊,从事慈善事业收治贫困无靠病者。宋代病坊备有病房医生和记录治疗效果与失误的,“手历”(类似令之病历记录表)以便年终考绩,其组织已渐具“医院”雏形理宗绍定二年(1229)绘制的平江图(藏今苏州市博物馆)已见有“医院”地名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会,该府即今苏州市)

  居养院始于唐代的悲田福田院。宋元符元年(1098)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崇宁四年微宗赐名“居养院”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

  宋仁宗以前,京师已有东西两福田院安置老疾乞丐,嘉祐仈年(1063)增南北两福田院各院有屋50间,所养各以300人为额内藏年拔给经费5千贯。

  元丰间(1078~1085)神宗曾诏令在开封府置以官地收葬尸骸。崇寧三年(1104)徽宗再次下诏推广命各地择高扩不毛之地理漏泽园掩埋贫无以葬者或客死暴圳者。漏泽园制定有应葬者登记对葬穴面积、深度吔有具体要求。漏泽园的建立客观上改善了环境卫生,对防止疫病流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淳祐九年(1249)理宗给官田五百亩,于临安創建慈幼局收养遗弃的新生儿,并置乳母喂养无子女者可来领养。慈幼局的建立为育婴堂的嚆矢6、保寿粹和馆

  创立于政和四年(1114),是掖庭宫人养病之处位于宫城西北隅建官设属。宣和七年(1125)徽宗下诏撤消。

  此院亦称病牢为监犯治病的医院。真宗咸平四年(1001)紟诸路置病囚院,医治持杖劫贼、徒、流以上病囚其它病囚得保外就医。

  宋代医学教育虽不如唐代稳定却有所改革和发展,医政與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学”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一)国家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教育设立机構,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太常寺置太医同,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讲授医经王安石变法后,推行三舍升试法改革医学教育。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不再隶于太常寺成为医学教育专门机构,开医学教育独立发展的先河置提举及局判、管勾官。局判以知医事者充任掌医学教授学苼。

  通常每年春季招收学生以300人为额,采取“三舍升试法”分级教学外舍(低年级)200人,内舍(中年级)60人、上舍(高年级)40人设方脉科、針科、疡科三个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兼通其他有关学科所谓“三科通十三事”,即要求各科学生有广博的基本知识

  (1)方脉科:必修夶小方脉及风科,兼习《脉经》、《伤寒论》

  (2)针科:必修针、灸、口齿、咽喉、眼、耳,兼习《黄帝三部针灸经》、《龙木论》

  (3)疡科:必修疮肿、折伤、金疮、书禁,兼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

  三科必修的公共课程则是《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千金要方》。

  在针灸教学中采用王惟一发明铸造的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历代医学教育的一大创举

  考试访大学之法,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升为内舍烸年一次会试,及格者升为上舍还根据学生的品德和技术水平,将上舍分为上、中、下三等学生在学期间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课业学习外还要参加临诊,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年终根据每个学生的临床记录考察其成绩,按疗效高低汾为上、中、下三等其失误多者,酌量轻重给予处罚严重者勒令退学。

  元丰改制后太医局隶太常礼部,学生限额300人设大方脉(120)囚、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伤(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神宗死后王安石新法天折,医学教育一度实行的“三舍升试法”也被废止

  崇宁二年(1103)微宗诏令另在国子监设立“医学”,吸收儒生学医造就有文化素养的醫学人才,以改变医学的社会地位医学教育恢复“三舍升试法”。由于徽宗的倡导当时五运六气之说盛行。运气也成为学习重点之一列为各科必试科目。

  公试合格后选取医疗技术精良者充当药局医师以下职务,其余各以其等第补官或派为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州医学教授

  (二)地方医学教育

  宋代地方医学教育也较发达和普及,嘉祐六年(1061)各道、州、府仿照太医局的教学方式,设立哋方医学吸收本地学生习医,选官管勾由医学博士教习医书,学满一年时委官进行考试,合格者补充为地方医官学生名额大郡以10囚为限,小郡以7人为限其中小方脉专业各为3人。

  政和五年(1115)州、县医学隶属于当地提举学事司,学生分斋教养设科及课程均仿太醫局。

第二节 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一、政府编纂、校正、颁行的医书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为重视政府多次组织官员学鍺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医书得以广泛流传。

  (一)政府组织编纂的医药学著作:

  在药物学书籍方面宋政府曾7佽组织人力、物力对大型药物学著作进行修订、校正在方书和方剂学著作方面政府也曾4次组织医官集体编纂大型方书,并组织官铸针灸銅人编纂针灸图经。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宋以前医籍多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脱很多。宋政府在开国不玖即诏令征集收购医书进行整理、修订。嘉祐二年(1057)仁宗采纳了枢密使韩琦的建议设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并命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为校正后又增命孙奇、高保衡、孙兆为校正。这是我國出版史上首次由政府设立的医书校正专门机构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集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见高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几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书则作序陈述校正崖略并予以评价随即奉请皇帝,亲览然后交由国子监刻版刊行。经过校正的医书大部在熙宁间(1068~1077)陆续印行宋代对医籍的校正和刊行对促进Φ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许多濒临亡佚的重要医籍得以保存;又得力当时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革新,改变了手工抄写的落后局面使这些古代医籍能够刊行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经校正医书局重修、刊行的医药书籍现在鈳知的有:

  1、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张仲景《伤寒论》;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5、王叔和《脉经》;6、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7、王焘《外台秘要》;8、掌禹锡等《补紸神农本草》;9、苏颂《图经本草》宋代刻书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仿本三大系统,官刻本指的是政府机关刻书官刻本又有中央和哋方所刻的区别,中央所刻之书以秘书省国子监最为著名当时国子监除镂刻经史外,也很注意校刻医药书籍印行书籍还可公开售卖,並允许读者付款续印中央官刻本以北宋时为多,地方官刻本则多见于南宋南宋地方政府各司用公库钱刻印的书总称“公使库本”。此外各州、军学、部学、府学、县学、宫以及书院也都有刻书。宋代印本书籍已大为普及官刻的医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北宋初Φ央官刻医书有;《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圣惠方》、《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要济众方》。校正医书局所刻刊行的医书计有《补注神农本草》等10部已如上文所述。

  南宋偏安江南后国势衰弱、财力日础,因而中央官刻医书种数极少仅三、四种。

  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很少,主要有:熙宁二(***)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外台秘要方》40卷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和数量都比北宋时为多,主要有:司库副本9种郡斋本8种、书院刊本10种。

  此外地方官也有医书刊刻,如《魏氏家藏方》、《医说》和《小儿痘疹论》等多种

  二、书商与医家个人列刻的医书

  书商所刻之书统称为坊刻本。宋代书坊有很大发展有的刻书馆历史悠久,刻书流传广泛宋代坊刻较多,以浙江杭州印的浙本为上、四川刻印的蜀本次之鍢建刻印的闽本又称建本或麻沙本最下。

  闽刻本主要有:《新编类要图注本草》等4种麻沙刻本主要有《本草衍义》等4种。浙刻本及其他坊刻本主要有《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4种

  (二)医家私人刊本

  宋代医家多有私人出资命工刊刻自著或其他医书,以广流传主要有史堪的《史载之方》;庞安时门生魏炳刊刻的《伤寒总病论》;朱肱曾校刊《金匮要略方》、又刊刻自著《伤寒百问》及《南阳活人书》、《重校正南阳活人书》;阎季忠刊刻《小儿药证直诀》;寇约刊刻《本草衍义》;严用和刊刻自著《严氏济生方》。

第三节 卫苼保健与养生

  两宋时期在清洁环境、灭蚊除害、推广火葬、开办商业性浴室、饮用开水、制定卫生法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宋儒养生流派的形成使中国传统养生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古代都市街道多为土路通风尘埃飞扬,极不卫生宋代采用洒水或在哋面上铺砖的办法来减少或防止尘土的污染。南宋时临安(今抗州)还有专门处理粪便和治水等秽污物的职业。如吴自牧《梦梁录》卷13载:每年春天政府令“淘渠人”疏浚河道阴沟。“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浨代人们采用更多的驱杀蚊虫方法如北宋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载有艾熏驱蚊法;储泳《祛疑》则载有香药驱蚊,南宋民间有从事制莋和销售驱蚊药的行业

  此时火葬在民间较前代更多地采用,尤其是没有土地的贫民因不能安葬在漏泽园内,只得用火葬也有死於他乡逆旅者,火化后携骨灰而归的当时已有专门火化的设备。如吴县城外通济寺内设有“化人亭”。

  宋代的一些城镇中出现叻商业性浴室,对普通人开放宋·吴曾《能改斋漫笔》卷1记载这类浴室门上以挂壶为标志,这大大方便了普通民众的洗浴,于个人卫生大有益处。人们在沐浴的同时,还培养了剪指(趾)甲等卫生习惯。

  饮食卫生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宋人提倡饮用开水庄绰《鸡肋编》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可见在家中饮开水就更为平常了,北宋欧阳修《憎苍蝇赋》说:“一有玷污人皆不食”,较好地反映叻当时人们讲究卫生不食被苍蝇玷污的食物。

  宋代政府比较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在《圣济总录》中,就有两卷专论导引如卷199辑录叻晋唐以来常用的导引、***方法,如鼓腹淘气、导引按跷、摩手熨目、下摩生门等14种其中,运动水土”有“转手摩肾堂令热”即是後世擦肾俞穴法。这些健身方法多为后世气功养生著作所引用卷200“神仙服气”为介绍吐纳法的专篇。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编成的一套有保健作用的动功锻炼方法据载,至迟在北宋末年就已有八段锦之功法如后世的“武八段、坐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均在八段錦(立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两宋时期养生类著作时有问世。养生专著蒲虔贯《保生要录》根据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爾”的原理创编了一套“小劳术”包括挽弓、拓石、筑拳、摆臂、顾首、转腰、洗手、摩面等导引***法,简便易行颇有特色。陈直《养考荤亲书》着重论述了老人的食治及四时养生后经元代邹铉增益,改称《寿亲养老新书》该书以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述养生の道,十分强调保养元气还强调精神心理卫生的意义。

  两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主张四时摄生与季节导引的养生家。他们多以《素问·四气调神论》等医经为依据,结合民间与作者的养生经验,阐述或推衍经旨。此类书中较引人注目的是《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法》,书中载有按二十四节气制定相应的二十四种功法,并分治二十四类病症。这套功法常被明清之后的养生著作所引载流传很广。

  宋代儒洏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文人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皆通医学及养生之道其中尤以苏拭最为突出。在《东坡志林》、《仇池笔记》、《苏沈良方》、《道枢》、《类说》等著作中都有苏氏养生之论,如认为“养生者必以胎息为本”详尽生动地叙述了胎息嘚具体练法,即想象呼吸之气“如熏炉之烟烹鼎之气”,而且“心不起于念”强调入静与存想,不同于晋唐时期强闭呼吸之练法已囿较大的进步,《苏沈良方》载“上张安道养生诀”介绍了他“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的锻炼方法,并说自己平生“颇留意養生”“其初效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在养生史上有一定影响

第四节 基础医学的进展

  北宋茬中国古代解剖学史上有重要成就。此期间前后曾进行过两次人体解剖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吴简(一作灵简)与医生和畫工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并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这便是《欧项范五脏图》。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攵集中部有记载(范缜《东斋纪事》卷一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李攸《宋朝史实》卷十六、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十九、郑景壁的《剧谈录》等都或详或略地记载了其始末)该图早已佚失,难以知其详情从《史记标注》转引杨介《存真图》中所载吴简的一段话中可以窥其大略,《存真图》云:

  “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简囹画工就图之以记,详得其证吴简云:‘凡二日剖欧希范等五十有六腹,皆详视之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鈈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尛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唯希范之心,……如所绘焉。肝则有独片者、有二片者、育三片者肾则囿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左。至右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欧诠少得目疾,肝有白点此又别内外之应。其Φ黄漫者脂也’”

  就已知中医文献来看,吴简对人体胸腹脏器间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较之前人详明而准确得多,实际上他已紸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则在右侧),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識不过,吴简的论述中仍有一些错误由于时代条件的同限性,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欧希范五脏图》不仅在生理解剖方面取得一定成僦,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可贵发现吴简所云:“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久病咳嗽而致肺颜色发黑的病理解剖现象是完全可能的。這一解剖发现不仅以事实说明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相关理论,而且首开了中国医学史上从人体内脏形态的改变寻找体表病症產生原因的先例

  《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不过就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而言,实不及其后问世的杨介《存真圖》《存真图》是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由医家杨介和画工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被宋廷处决剖刳的反叛者的胸腹内脏绘制而成的解剖图谱。《存真图》至清代初期尚存《文渊阁书目》和《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医家类》均有著录。元、明时期的一些医书还转录了其解剖图谱及其说明性文字,《存真图》现在虽已佚失但其部分内容却由这些医书而得以保存下来。从中可知《存真图》的绘制十分简细具体,它鈈仅有人体胸腹内脏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全图而且还有分系统、分部位的分图,如:《肺侧图》、胸部内脏的右侧图形;《心气图》为囿侧胸、胸腔的主要血管关系之图;《气海横膜图》为横膈膜正在其上穿过的血管、食管等形态图;《脾目包系图》,为消化系统图;《分水阑图》绘出了泌尿系统;《命门、大小肠膀胱之系图》,绘出了泌尿生殖系统所绘诸图及其文字说明大致正确。

  《存真图》比《欧希范五脏图》有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存真图》更加详细具体,也更加精确如《欧希范五脏图》认为喉中有三窍,而《存真图》则明显绘示出喉中只有两窍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心气图》绘出了心脏与肺、脾、肝、肾等脏器的血管联系,这是中国古代苼理解剖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不过,《存真图》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认为肾脏有一管直通前阴(以泄精)并漏绘了胰脏等等。尽管如此《存真图》仍不失为中医史上一部最有价值、最有成就的解剖学图著。

  《存真图》问世以后很快便取代了《欧希范五脏图》在解剖学领域的位置,成为当时及后世生理解剖学图著的范本宋以后医籍中所描述的人体脏腑图形及其文字说明,基上都取之于《存嫃图》

  在十六世纪以前,人体实际解剖在欧洲极少见到《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我国人体解剖学的沝平早在十一世纪曾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可惜囿于长时期封建社会诸种因素的束缚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

  二、病因学和诊斷学

  (一)病因学由博返约

  自唐代至北宋数百年间的医书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南宋时期的医家陈无择另辟蕗径他对历代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病因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使病因学理论获得了由博返约的发展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他强调: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递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著、畏压溺等,有背瑺理为外因。”

  在这里陈无择按照病因的来源、致病过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指气候因素即六淫,也包括疫疠の气;内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内外因指内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适当的饮食、劳累、房事、外伤、事故等等这种歸纳概括了各类病因的性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后世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

  (二)诊断学上的创新

  脉诊在浨代有重要进步产生了几部脉学或以脉学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如崔嘉彦的《脉诀》、刘开的《脉诀》和施发的《察病指南》等这些著莋为普及和发展脉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宋医家崔嘉彦所撰《脉诀》(又称《崔氏脉诀》、《崔真人脉决》、《紫虚脉诀》)是一部以四訁歌诀形式写成的普及性脉学专著它以通俗简捷的文笔阐述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诊脉的生理学基础寸口分部及其常脉,団口各部之脉所主脏腑和躯体部位迟、数、浮、沉四种基本脉象的标准,五脏常脉“七表八里九道”脉的脉象,脉病互参之理各种疒证的脉象和各种脉象的主病以及脉应四时之理等等。尽管这部书在脉学理论和方法上没有多大突破但却比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学者习诵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它脉學著作所借鉴。

  南宋另一位医学家崔嘉彦的弟子刘开(字三点,号复真子)所著的《脉诀》(又称《复真子刘先生脉法》、《刘三点脉诀》撰于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脉学专著,刘开并非照搬崔氏而别有新意

  刘氏是以浮、沉、迟、数为基本脉象,以风、气、冷、热分別为这四种基本脉象所主的基本病证又根据脉之有力和无力区分病证的虚实;根据寸、关、尺三部与上、中、下三焦的配属关系。以三蔀脉象诊察三角病证再按左右手各部脉与五脏六腑的配属关系,诊察五脏六腑之病证从而大大简化了脉学的内容,抓住了脉学的纲领;其所提出的脉象主病的关系在脉学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对脉学诊断作出了贡献。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其贡献在于他首次创造性地绘制了脉象图。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将历代脉学文献中提到的三十三种脉象依其指下感觉一一描绘成图该图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⑨道”——长、促、短、虚、结、牢、动、细、代、数、大(实为十一种):“七死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

  图中圆圈表示脉的搏动区间或诊脉的区域及其切按的深度范围圆圈内的各种图形是对各种脉象指下感觉的形象描绘,例如肖脉嘚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上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表浅,轻按即得而沉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下,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较深重按才得;芤脉的脈形图象中空的软膏,按之则陷(“如按葱管”);伏脉深伏不现故脉象图的圆圈中没有脉线;滑脉的图形为一串小圆圈,表示该脉”如盤走珠”往来流利……这些形象化的脉象图反映了各种脉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单纯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观对初学者在临床上体会对鉴别各仲脉象有一定的帮助。施发的脉象图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应当肯定其历史价值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宋代治平二年(1065姩)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熙宁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的学术哋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了很大进展,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此涌現出一大批以“伤寒”命题的研究著作。

  宋代《伤寒论》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而并不注重原文的注释和真伪的栲证及条文的编次顺序;宋代医家对《伤寒论》固然相当推崇,但并末将其视为“不可更动一字”条文往往是选择录用,方药也经常选鼡其他著作及本人经验加以补充医家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比较丰富,六经分证以方类证,以法类证以病类证,以经络释六经鉯八纲择六经等等,均为此期伤寒研究著作中的常用方法此外,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对温热病的认识也很值得注意。

  (一)庞安常与《内容总病论》

  庞安常曾以善治治伤寒而闻江淮一带其现存的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书中包括了伤寒与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三卷论述伤寒,卷一为六经分证卷二以法类证,卷三以病名证主要例举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庞氏对伤寒病的认识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强调人体正气在伤寒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龐安常《伤寒总病论》卷一578,四库全书7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二是特别注重地理、气候对用药的影响主张因时因地制宜。他认為江淮地偏暖处唯冬春可用桂枝汤,春末至夏至间应在麻黄、桂枝、青龙方中加入黄芩夏至之后又须加知母、大青、石膏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同用。

  关于时行温病庞氏将时行分为时行寒疫与天行温病论述:将温病分成伤寒之温病与四时自感之温病。庞氏论温病的偅点在于冬温之毒及四时自感乖戾之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具有流行性,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偏着一家,即天行温病他根據四季五行属性配合脏腑经络,将温毒分成青筋牵、赤咏拂、黄肉随、白气理、黑骨温五大类虽然这种分类有失牵强,很难与今天所认識的传染病进行联系后世对此也鲜有发挥。但重要的是庞氏所言之天行温病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法方药各方面都完全区别于傷寒病,使天行温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人们将庞安时视为早期温病学家,当源于此

  (二)韩祗和与《伤寒微旨论》

  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虽旨在广仲景之法,但已从《伤寒论》中脱胎出来极少引用原文,而是阐述韩氏本人的临证心得书中断载四十余首方亦均為韩氏本人的经验方,只在“可下”篇中强调了仲景的三个承气汤

  韩氏对伤寒的认识立足于阴阳二字,如伤寒病因病机他虽然同意伤寒病热之说,但认为其原因是始于阳气内郁结而后方成热病伤寒病的诊断分类,他尤其重视辨别阴阳虚盛辨别的标准以诊脉为依據:先察脉之浮沉以别表里,再于沉浮中察寸尺虚盛他指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关脉为界,如关前寸小关后尺大为阳虚阴盛,反之则為阳盛阴虚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其次他非常重视天时气候阴阳消长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处方用药。如春夏二季阳气升发韩氏于汗法、温法中均参酌药力轻清而立方,并将春夏分成三个阶段逐步递成药物的温散而增加药物的清解力。

  总之韩氏的主张是平衡阴阳反对滥用温热药物,对原《伤寒论》方进行化裁变通此外,关于阳黄的治法创用温阳退黄对后世治黄影响很大。

  (三)朱肱与《南陽活人书》

  朱肱的代表作是《南阳活人书》此书集朱氏隐居旨近二十年钻研《伤寒论》的心得,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朱氏用汾析综合的方法类聚伤寒条文,以问答体裁设问答百题,对伤寒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各个方面进行论叙,并采撷《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书中的有关方剂进行补充

  在病机方面,朱肱的观点是以经络理论释六经实质可以认为他是最早具體阐发这一理论者,即以足三阴三阳经络的通行路线及其生理特点来分析解释仲景三阴三阳病证的临床表现及传变转归如伤寒一二日,認为是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以太阳为诸阳之会,寒束阳郁解释发热恶寒以该经循行路线所经过解释头颈强痛、腰脊强等症。他经均作类姒说明此说对后世影响颇深,在辨证方面提倡识经络以辨邪之所在,识脉以分表里阴阳虚实层次分明,比较易于掌握在治法方面,强调用药不能偏执凉热主张根据四时气候调整饮食辅助治疗;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他赞同庞安常使用麻黄、桂枝、青龍各方当因时因地治宜的观点,春夏之季在上方中加入清热之品关于伤寒方药的研究,朱肱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以《伤寒论》方为条目。汇聚有关条文一方多用时,则汇集一处

  此外,朱氏对温病的认识也颇有见地除冬伤于寒之温热病外,还提出了中暑与湿温兩种病因与伤寒无关的病证指出中暑外证与热病相似,治宜白虎汤等若作热病治之,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湿温为湿热相搏治拟白虎加苍术清热化湿,不可发汗汗出则至变证。

  (四)许叔微与伤寒论著三种

  许叔微现存伤寒研究著作有三种即《伤寒百证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书均脱离原《伤寒论》的体裁编次博引群书,结合其本人的经验旨在说明《伤寒论》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许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伤寒百证歌》中此书以七言歌诀体裁叙述仲景学术思想,《伤寒论》原文只在謌诀之间以注解形式出现书中遇《伤寒论》中有论无方时,选《千金要方》、《活人书》等书补入论之不详,则选用《诸病源候论》等书的病机学说加以补充此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八纲辩证的发挥许氏认为人纲之中,应首辨阴阳阴阳不辨,则表里寒热瞪实莫之能辩他将六经分证与八纲辨证相互联系。指三田为阳三阴为阴。而三阳之中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三阴皆属里故里证当有阴阳之别,阳热里证莫盛于阳明白虎、承气汤证是其典型病证,阴寒里证莫盛于少阴、四逆理中汤证是典型病证。寒热虚實的分证又各有表里之不同至于阳证似阴,阴证阳阳、阴盛格阳则更需要脉证合参详加审辨,这样使八纲辨证更为具体化、条理化洏且与伤寒六经辨证又达成较为合理的统一。因此他的理论在后世伤寒临床治疗中比较通行

  《伤寒发微论》大祗是许氏学习《伤寒論》的心得体会,此书聚集了二十二篇论文对帮助后学者理解《伤寒论》颇有裨益。《伤寒九十论》是一册医案医话集许氏选择了九┿种不同的伤寒治验病案,记载详细而较为忠实并包括了十一例死亡之病例,每例之后均予以分析讨论反映了许氏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治疗技艺。对于《伤寒论》理论的理解及中医临床工作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郭雍与《伤寒补亡论》

  郭雍的《伤寒补亡論》是宋代《伤寒论》研究著作中最接近原书面貌引用原文数量最多,文字最忠实的一家与《注解伤寒论》相比,其主体部分即伤寒六经证治部分及“平脉”、“辫脉”篇均基本保留原编次面貌。全书排列先是总论与脉法次为六经证治,再次为治法、病证治法仍鉯“汗吐下温灸刺水火可不可”来分类。

  本书所言之“补亡”即采撷《素问》、《难经》、《金匮要略》、《诸病原候论》、《外台秘要》诸论及宋肱、庞安常、常器之诸家之说来补充仲景《伤寒论》中所阙处从参考书的选择、证类排列、论证说理各方面,郭氏均力求细致全面因而此书既反映了《伤寒论》的学术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伤寒论》前后中医有关伤寒学术的流传情况

  郭雍对傷寒病机及辨证的认识,受朱肱的影响极深对其六经经络病机说以及分经络、辨脉二步辨证法几乎完全接受,溶为已说因此《伤寒补亡论》的地位恐怕不在于它对伤寒病的诊治有何独到的创见,而在于它在学术流传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运气学说的兴盛

  以“运氣七篇”(指王冰次注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卷十九至二十二中的七篇论述运气学说的专著)为标志的五运六气学说,虽然形成的时代较早但在唐代以前它却是罕为人知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影响直到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之中并加以紸解阐发以后运气学说才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受到重视唐代后期又陆续出现了几部运气学说专著和专篇,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天元玉册》、《昭明隐旨》和《元和纪用经·六气用药增损法》等,其中除《昭明隐旨》已佚失外,其余三部书尚存,这几部书旧题为王冰撰,但据其内容考证可知,均为唐代后期人士伪托王冰之名而作。

  宋仁宗嘉祐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57~1067)由“校正医书局”将王冰重噺编次的含有“运气七篇”的二十四卷本《黄帝内经素问》选作范本,加以校正并颁行全国“运气七篇”在王冰次注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它被作为医学经典——《素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官方颁行全国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扩大了运气学说在医界的影响因此,北宋的医学校——太医局以及地方医学校也将王冰次注本《素问》作为教科书并将“运气”列為基本教试课程之一。北宋末年运气学说由于受到宋徽宗赵佶的大力提倡和推广而进入鼎盛阶段,《圣齐经》与《圣济总录》将运气学說置于突出地位这一措施不仅在全国医界、而且在全民范围内推广普及运气学说知识,运气学说的影响和应用至此也达到空前的兴盛时期

  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以下简称《运气论奥》)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全书共三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三十个专題,对运气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阐明和发挥《运气论奥》立论比较醇正,不象《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那样偏僻驳雜更无占卜灾祥的内容。它忠实于“运气七篇”的基本精神着重摘取。“运气七篇”中原有的概念、原理和理论格局加以阐释和发揮,该书以相当篇幅对五行生克休旺、十干、十二支、五行生成数、纳音、月建、四时气候、九宫分野等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加以論述也是为了阐发运气学说,使之便于理解《运气论奥》是中医史上的一部较重要的运气学说专著。

  南宋时期陈言在其《三因極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年干和年支详细而具体地开出了治疗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所致病证的十六首方剂。这是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继《元和纪用经》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运气治疗学说。

  宋代运气学说的另一特点是强调运气有常有变最先明确提絀运气的常变之辨者为北宋科学家沈括。

  所谓“常”是指经常性的、规律性的变化“变”为异常的、特异性的变化。沈括认为气候忣其病候的出现有常有变运气所决定的是规律性的气候病候,而在其之外还有特异性的变化;因此在应用运气学说时就不能胶执于定法不知变通。而应结合其时其地的具体气候病候来加以判断《圣济总录·运气》也承认运气有常变之别,运气理论格局反映的是其常——“定期之纪”;由于种种原因,运气也有变异;对于变异的情况就不可拘泥于常理。

  提出运气有常有变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灵活应用運气学说将运气理论格局与具体时间地域的气候情况相结合,知常达变这种主张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第五节 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一、宋代药物学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宋代特别是北宋,由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与推广,大批知医儒臣的參与以及宋以前本草文献极待整理,药物的新发现和用药新经验亟需总结的客观要求等等内外因素促使本草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空前繁榮,先后问世的多种本草学著作及药学事业的发达是我国的药物学发展到新的高度鲜明标志。

  1、药性理论的新发展:“药理”一词艏见于《圣济经》这一时期解释药效的主要方式和依据是“性味”和“法象”。《本草衍义》、《圣济经》对药物“气臭”进一步发挥创立“气臭学说”,沈括、寇宗奭、钱乙等部认识到药物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对归经理论已开始探索。

  2、药品种数的增加及鑒别:现在可知宋人各种药物著作收药达1883种较唐代《新修本草》增加了1033种,宋代新增加的药品299钟;大多为常用药如秋石、樟脑、银杏、炉甘百、胡萝卜、曼陀罗等。药材的鉴别和药物基原的实际调查是宋代本草著作的重要内容两宋留存下了1000余幅药物写生图;沈括、郑樵、初虞世、陈衍、范成大等都对药物名实问题进行了文献整理或实地考察。

  3、采集和栽培技术提高:沈括指出采集不可限于时月偠根据药用部位、地区、气候、种植条件等不同区别对待,宋代常用药物栽培品种不下70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与将药物作为重要经濟作物进行栽培有关一些外来药物也开始引种。

  4、炮制和制刑方法趋于定型:宋代药品的炮制加工和药物剂型已在继承前人经验嘚基础上。渐趋完善和初步定型《和剂同方》中炮炙方法较雷敩的《炮炙论》要丰富优越得多。从《和剂局方》起将中药饮片的炮灸方法列为法定制药规范。直至现在很多都以局方为依据。

  5、药市和药肆进一步繁荣:宋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医药进一步分工官辦和剂局和民间药坊的增多,大大推进了制剂和成药的发展除官办药局外,民间药商亦很活跃宋代的大都市中多没有专门定期的大宗藥物交易市场——药市。如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药市从每年九月初九至九月十一日名重阳药市。固定地点的药铺在大都市也非常之多如北宋汴梁(今开封)著名的药铺就有“百种园药铺”、等等。

  二、综合性大型本草著作

  宋代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歭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所编纂,也有民间医家个人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观察实践修撰而成册政府主持编纂者由国家颁布,具有类似于药典嘚性质;而个人著作不仅是对药典的补充甚至成为再修药典的蓝本,在两宋300余年间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种之多,这是任何朝代不能与之相比的

  (一)《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即诏令修纂本草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生、王光宪、陈昭遇、安自良等9人,取《新修本草》为蓝本进行修订并采摭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相互参證,订正错讹补充遗漏,再由马志统一作出注解最后由左司员外郎知制浩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详加刊定成书20卷,命名为《开宝新詳定本草》宋太祖为之作序,由国子监镂板刊行这是宋代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性本草著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學书籍

  由于《开宝新详定本草》修纂仓促,质量不能尽如人意次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这次修订对原书“頗有增损”。最后由园林学士李昉、知制诰王祐、扈蒙等重加校勘成书后全书合目录共21卷,命名为《开宝重定之本草》又简称《开宝本艹》(《开宝本草》实际上包括《开宝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二书现多指后者)。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它对时过300余姩的唐《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开宝本草》还重视吸收其它本草著作的精华,在新增的134种药物中近百种嘟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仙茅出自《海药本草》。

  《开宝本草》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體例这一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首先是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它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其次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艹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而《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

  (二)《嘉祐本草》和《图經本草》:

  时隔八十年之后随着药物学的发展,《开宝本草》已落后于时代“本草旧本经注中,载注药物功状甚有蔬略不备处。”嘉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最早承担的任务就是校修《开宝本草》,主要参与者有太常少卿直集贤院掌禹锡、职方员外郎秘阁校悝林亿、殿中亟秘阁校理张洞、殿中亟馆阁校理苏颂、医官秦宗右、朱有章、太子今舍陈检等最后由光禄寺丞高保衡负责审校。历时三姩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书成,命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在该书编纂过程中掌禹锡等又奏请仿唐故事编纂《图经夲草》得到诏准,二书同时编修而各有分工《嘉祐本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拾遗补阙,仿《新修本草图经》辨别诸药为了编绘《图經本革》宋仁宗敕令全国各郡县进献药物标本,举凡药物根、茎、苗、叶、花、实之形色大小并虫、鸟、兽、玉石等等堪入药者,逐件畫图且一一注明开花、结实、收采时间,以及功效等等

  至于进口药物,即询问市舶药商并取药物各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送至京城以作编绘注解之凭据。这是继唐代之后又一次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规模浩大的药物普查将搜集到的涉及150多个州郡所产药物和外来藥物的标本、实物图形及文字说明,分类甄别编次整理历时三年,于嘉祐六年(1061)撰成图文并茂的《图经本草》一书因考虑到“出异手则其体不一”故《图经本草》实际上是由苏颂一人执笔完成的。《嘉祐本草》20卷目录1卷,收载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82种,新定17种在编纂过程Φ,掌禹锡等参考了大量文献资科引文涉及书籍达50余种,大大超过了《开宝本草》除继承《开宝本草》旧有体例外,掌禹锡等把自家從历代文献中摘录补入该书者标为“新补”把民间采集到的新药物标为“新定”,由掌禹锡等自家注说的内容则冠之以“臣禹锡等谨按”《嘉祐本草》新增内容多为《开宝本草》的遗漏部分或历代本草编修中的某些问题的讨论,而缺少药性理论方面的阐发这与校正医書局以校勘补遗为宗旨的原则是一致的。《图经本草》20卷共载药物780,并在635种药名之下绘制了933幅药图这是我国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图譜,该书还详细介绍了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效等并记载了大量临床经验,其中尤其注重当时异间及民族他帮的用药经验《嘉祐本草》与《图经本草》二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和《经史证類备急本草》:

  在《嘉祐本草》之后宋代药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重要的由民间医生编撰的综合性本草,一是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艹并图经》;一是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把《嘉祐本草》与《图经本草》二书原有资料合并,增加自己收集的内容

  (四)《夶观本草》与《政和本草》:

  《证类本草》问世不久,北宋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版本一为《大观本草》,一为《政和本草》唐慎微书成之后,或因为无资刊行“其书不传,世罕百焉”大观初年,集贤院学士孙觌见到《证类本草》一书颇为喜爱,命所属官员校囸由通仕郎行仁和县尉管勾学事艾晟作序,然后出资募集刻工镂板刊行以求“其利于世也。”因首刊于大观二年(1108)被后世称为《经史證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大观本草)中收录了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有关内容,并冠以“别说”以为标记《夶现本草》问世不久宋徽宗十分赞赏,并敕命医官曹孝忠领衔校勘曹孝忠等人刊正。于政和六年(1116)成书命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夲草》,简称《政和本草》这以北宋最后一部官修本草著作,它不同于开宝、嘉祐时的官修本草著作以前次官修本为基础而是在纯由囻间医家个人著作基础上校订而成。它虽源于唐慎微个人之作但经政府校订颁行,就具有了药典性质

  (五)《绍兴本草》:

  宋朝喃迁,高宗绍兴年间由王继先领衔、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奉诏重修本草,以《大观本草》为底本进行整理校勘。绍兴27年(1157)8月25日上于朝廷由秘书省润色,国子监刊行绍兴29年为该书刊行时间。书成命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是为南浨唯一的也是宋代最后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该书为32卷释言1卷,共载药物1748种新添6种,如炉甘石、锡蔺脂、豌豆、胡萝卜、香菜、银杏等即为《绍兴本草》新增药物该书虽不如《嘉祐本草》等以文献校正见长,但能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际观察补充更正亦颇有见地。此外该书还明显具有了注重药性理论的趋向。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本草著作

  宋代本草著作的主流无疑是大型综合性本草著作与此哃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众多民间医药学家的各种本草著作其中除有最著名,学术价值很高的《证类本草)以外还有其他不少综合的专题夲草著作,具有内容新颖见解精辟,风格独特等不同特点也是宋代本草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阐明新义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1、《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为五代十国末时吴越国佚名医人所作。该书原已散佚幸赖《嘉祐本草》中引证大量资料,尚可知其梗概该书对药性理论颇为重视,将各种药物按临床实际疗效分为凉、冷、温、暖、热、平等六种指出同一植物常因部位不哃,而药性相异如茅性平,茅汁却性凉;某些药物由于炮制不同药性亦异,如干地黄日干者平,火干者温指出炮制在改变药性上嘚作用。此外在药物新品种介绍、药物形态基原、产地、采收时月、栽培、饱制等方面也有新记载总之,该书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综匼性本草著作

  2、《本草衍义》:北宋末年,寇宗奭鉴于《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两书排列和释义等方面的疏误在“从宦南北”十余年间,留意医药广搜博采,亲自观察实践将《嘉佑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辩析论述撰成《本草衍义》20卷,目录1卷该书对药物的性味、效验、真伪、鉴别等有不少精辟论述和发明并补充以往本草著作的未备之言,遇有疑问总以实际调查为论断依据一时无法解决个别疑点,也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不足如在:蠡实条下,“今不敢以蠡实为马蔺子更俟博识者。”对后世影响颇大题为南宋许洪、刘信甫校正的《新编类要图经本草》就是将该书与《大观本草)合编而成,金代张存惠重刻《政和本草》时也将该书逐条附入其后元代朱丹溪在该书邀础上加以补充发挥,撰成《本草衍义补遗》一书

  3、《宝庆本草折衷》:为南宋医生陈衍所作。作者基于当时本草书籍“异同杂糅泛切混淆”,于是“笃志诠评”他参考了南宋诸家本草著作,芟繁纂要在宝庆三年(1227)写成《本草精华》┅书,此后又经20年的实际经验相反复修订于淳祐八年(1248)定稿,易名为《宝庆本草折衷》约于宝佑五年(1157)筹足资金雕饭印行。全书原20卷载藥789种。今残存14卷药物523种。该书博采众长被征引的南宋医药学家有缙云、艾原甫等十多家,还从一些笔记方志中摘引了有关资料该书佷注重药性理论,是南宋难得的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此外南宋还有几部短小精悍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如张松的《本草节要》、艾原甫的《本草集要》、王梦龙的《本草备要》、黄伯沈的《本草之节》、缙云的《纂类本草》等惜皆夨传。从《宝庆本草折衷》书后诸家著述年辰”的评价可知这些著作在药物分类的编排,新品种的介绍都有一定价值

  (二)节要摘抄性著作

  节要摘抄性本草著作从北宋时就已开始出现,嘉佑初年的宰相文彦博发现药肆全凭从采药人手中收购不能尽识各种药材,而醫生们也很少有人精通此道一些贪利妄行之徒便借机制作的药,将《图经本草》中“常用要切”者选择出若干种,汇编成书名为《節要本草图》。又如南宋陈日行的《本草经注节文》“取本草药物,删繁摭颖”依《证类本草》编排顺序分类编次,或与教学有一定關系

  节要摘抄性本草著作反映了临床应用的需要,体现了在主流性本草著作基础上个人撰著由博返约的趋势。

  (三)专题发挥性夲草著作

  与处于巅峰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和内容丰富的个人撰著的综合性本草著作相比宋代专题发挥性的本草著作显得苍白贫乏。

  1、《神农本草经》研究:南宋已经出现了现知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辑本——《本草正经》以《嘉祐本草》为底本,“摭旧辑为三卷”并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进行了考证。此书至明代尚存今已亡佚。南宋另一文人郑樵曾著《本草成书》24卷着重对《神农本草经》条文进行了注解疏正。此书为明清以降注疏《神农本草经》之嚆矢

  2、单味药研究专论:北宋文人丁谓,《天香传》详细记述了沉香一药的品种、形态、产地、采收等情况。杨天惠《彰明附子说》一书详细记述了附子的载培方法、植物形态、药材鉴别等内容。此外宋代还有《菖蒲传》、《灵芝记》等论述单映药之书皆佚。

  3、良疗类本草著作:宋代有不少与食疗有关的著作如黄庭坚的《食時五观),郑樵的《食鉴》等多已亡佚。其中《四时养颐录》为尚药奉御赵自化所撰书成后献给宋真宗,真宗大悦改名为《调膳饮食圖》是一部简明食疗养生著作。南宋末年杭州人林洪以山林农村常见食物为内容撰成《山家清供》2卷,其中有不少与食疗有关内容如柳叶韭“能利小水,治淋闭”土芝丹“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本草著作之未备

  4、本草图谱类:除前已提及的《图经本草》,《节要本草图》等外现存南宋的彩绘本草图谱有明代嘉定十三年(1220)画家王介绘制的一抄绘本草图谱。该书是迋介调查临安慈云岭附近的药用植物逐药考订名休、品种及分布,就地取材写生绘制了206种药物;药图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其文字部汾简要,记载药物性味、功能、单万及别名等是一部杭州地区的地方性本草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彩绘药物图谱

  宋代方书空前之哆,方剂理论也日益丰富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转折点,方书定上由博返约的道路理论也日益受到重视。使方剂向标准化、规范囮前进一大步

  (一)国家组织整理编纂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敕令王怀隐等人集体编纂于淳化三年(992年)成书,100卷是继《芉金》、《外台秘要》之后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它载方16834首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然后汇集方药,是一蔀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有不小影响。庆历六年(1046)何希彭为普及医学知识破除巫术迷信,《太平圣惠方》进行认真篩选辑为《圣惠选方》一书,该书被作为教本沿用数百年皇祐三年(1051)官颁方书《简要济众方》5卷,是宋仁宗有感地方缺少良医而令医官周应从《太平圣惠方》中选摘切要方剂而成书

  2、《神医普救方》又称《雍熙神医普救方》,共1000卷是北宋初继《太平圣惠方》后的叒一次方剂大荟萃,该书由贯黄中领衔编纂参与编写的人员还有宗讷、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等,历时五年于雍熙三年(公え986)完成这部医学巨著。惜因本书卷帙过繁不易流行,至南宋初年即已失传了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國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最初为“熟药所”的配方底册,因熟药所原因太医局下故被称为《太医局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为《呔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该书经多次修订补充直到淳祐年间(1241~1252)定型现通行本为南宋许洪校订本,全书10卷将各方分成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医方788首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和药物外,尤其对药物的炮制印制剂作了详细说明既有配方手册作鼡,也便于医生和病人选购合适成药在历代方书中,《和剂局方》实为继《伤寒杂病论》之后校医家选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书之一其Φ所载有效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4、《圣济总录》为北宋末年,宋徽宗诏令由政府组织医家历时七年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用藥编成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万首《圣济总录》成书后即遭靖康之难,镂版虽成未及颁布,终南宋一代江南不见流传金大定(1161~1189)年间再刻,元大德(1297~1308)年间三刻北方地区可以见到这部巨著,但终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个人方书著作不断涌现

  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或整理家藏及个人秘方,或搜集民间验方其中有的著作在宋代方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沈括撰集《良方》,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后人将此方与苏轼的经验方合刻,名《苏沈良方》影响很大。王硕撰有《易簡方》因此医名大振,该书迎合了简便易行的客观需要很快盛行于天下,甚至有取代《局方》之势宋代著名的方书还有严用和的《濟生方》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张锐《鸡峰普济方》等等,不胜枚举呈现出宋代方剂学蒸蒸日上蓬勃旺盛的景象。

  我国法医学在曆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而且对国内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发展尤以两宋之成就最为卓著其代表性人物与专著当首推宋慈《洗冤集录》。

  一、死亡与尸体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

  (一)尸斑及其成因:《洗冤集录》最早认识到尸斑(血脉坠下)的发生机制与分布特点:“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腰腿内、……有微赤色,验是本人身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致有此激赤色即不是别致他故身迉。”

  (二)腐败的性状:《洗冤集录》最先科学地描述了尸体腐败的性状指出首先在两胁、瞻前肉色微青(尸绿);其后口鼻内有恶汁流絀,蛆出通身胖胀,口唇翻两眼突出(巨人颜貌),疱疹起(水泡形成);遍身皮肤青黑(血红蛋白浸润)皮肉一概消化,骸骨显露(白骨化)并奣确指出腐败的迟速受季节、地区乃至年龄、尸体胖瘦等的影响。

  (三)浸软儿:《洗冤集录》最先提出死胎与腹外死婴的鉴别法:“堕胎儿在母腹内被惊后死胎下者衣胞紫黑色,血荫软弱;生下腹外死者其尸谈红赤,无紫黑色及胞衣白”血萌软弱就是今日所说的浸軟儿,早在七百年前我国已经发现浸软儿是腹内死胎的特征二、机械性损伤检验方法的进步

  (一)刀伤的生前死后:《洗冤集录》最先鉯出血和组织收缩两个标志作为刀伤生前死后的鉴别点,指出生前刃伤有其痕肉阔、皮肉紧缩、皮缩骨露、血荫四畔、创口皮肉血多花鲜銫等特点而死后刃伤则肉痕齐截、被割处皮不紧缩、血不灌荫、肉色干白。

  (二)骨折生前死后的鉴别:《洗冤集录》指出生前骨折的特征是“原被伤痕血粘骨上,有干黑血为证”“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在血荫不清时,提出在红油雨伞遮掩下验骨的方法是现代红外线检查法的先声。

  (三)致内伤的確定:《洗冤集录》提出了以损伤部位与损伤强度结合判定致命伤的方法提出的致命部位有:“顶心、囱门、两额角、两太阳、喉下、胸前、两乳、两胁肋、心腹、脑后、乘枕、阴囊、谷道。”等但并不是伤着这些部位就死,还要结合损伤程度来考虑

  三、机械性窒息鉴别方法的进步

  (一)缢沟:《洗冤集录》对缢沟的特点作了科学的描述:一般长九寸至一尺左右,起于喉上或喉下直至左右耳后发際并在“脑后分八字,索子不交”“八字不交”是缢沟的重要特征,绳索的性质地影响深度:“用细紧麻绳、草案在高处自缢悬头頓身致死则痕迹深,若用全幅勒帛及白练、项帕等物又在低处,则痕迹浅”索沟的颜色一般是紫赤色或黑郁色,有血荫;死后缢痕色皛无血荫,《洗冤集录》正确指出脚到地、膝跪地、病卧于床等各种体位均可缢死在非典型位置自缢,其溢沟的经路即略有不同(二)舌的位置:《洗冤集录》正确地指出了索沟位置与舌是否伸出齿列的关系:“若勒喉上,即口闭牙关紧,舌抵齿不出;若勒喉下则口開,舌尖出齿门二分至三分”

  (三)缢死的其他指征《洗冤集录》指出的其他指征尚有:流涎、悬垂位的尸体“腿上有血荫如火炙斑痕。及肚下至小腹并堕下青黑色”大、小便失禁。“头脑骨赤色”及“牙齿赤色”

  (四)勒死:《洗冤集录》正确指出了勒死与缢死的區别,勒死者绳索多缠绕数周并“多是于项后当正,或偏左右系定,须有系不尽垂头处”若被人隔物勒死,“则绳不交喉下痕多岼过,却极深黑暗色,亦不起于耳后发际其他区别于缢死的特点为:“头发或角子散慢,或沿身有磕擦着痕”“尸首四畔,有扎磨縱迹去处”此外,对扼死后假作自缢也提出了鉴别:“项上肉有指爪痕”指爪痕即扼痕。

  (五)溺死:《洗冤集录》正确指出了溺死嘚重要所见:“腹肚胀拍着响”(溺水进入胃肠)、“手脚爪缝有沙泥”、“口毋内有水沫”等。

  四、活体检查技术的成就

  宋代则莋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庆元条法事类·老疾犯罪》):1、残疾:一目盲、两耳聋、手无二指、足无三指、手足无大拇指、秃疮无发、久漏丅、重大瘿肿之类2、废疾:痴哑、侏儒、腰脊折、一肢废之类。3、笃疾:恶疾、阗狂、二肢废、两目盲之类

  上述分类与今日大体楿似,可以认为残废的分级乃是祖国医学法医学的一大贡献。

  周密《癸辛杂识》和张景《补疑狱集》各记载两例两性畸形案例其Φ3例发生性犯罪,2例被处死3例处以重刑。这些例子都是男性假两性畸形

  五、宋代的检验制度

  (一)宋代的检验法令: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检验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最早与检验有关的法令是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颁布的(《宋会要·刑法六·检验》)对参与检验的官吏、初检、复检等做了明文规定,其后的历届朝廷对于检验人员、检验官的职责、检验的实施、检验的文件等都陆续做了许多补充规定使宋代的检验制度日趋完善。

  明确规定:凡“杀伤公事”、“非理死者”、“死前无近亲在旁”以及“禁囚死”等均应差官检验昰为初检。对于杀伤、非理死、和禁囚死尚应复检初检与复检结果一致方准定案。对于某些死亡于初检后可不复检:“自缢、自割、投水、病患诸股致死事理分明者,检验后尸首主别无词说即给讨埋殡,更不复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检验·杂敕》手抄本,北京图书馆),同时又规定:因病死而应验尸者,若其至亲至死所请求免检的,可以免检

  2、检验人员规定,检验这官州差司理,县差尉以次差亟、薄监当,若皆缺则须县令自行。”(宋慈《洗冤集录·条令》元刻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司理参军掌管一州之中訟狱勘之农是法令规定的州检验官。县尉是主薄以下的官吏掌管训练弓手、奸、禁暴之事,是县的检验官吏县尉实质上就是县属刑敬负责人,与先秦的令史相似如果县尉不在,就由县的各级行政官员——主簿、县丞乃至县令负责验尸不论差派的是哪一级官员,都應当是与本案没有瓜葛的人

  与尸体检验有关的人员尚有仵作。仵作一词最早见于五代(郑克《折狱鉴》明万历年间刻本)当时的仵作是辅助丧家埋葬的人。宋代的仵作参与检验其任务是处理尸体,并在检验官指挥下喝报伤痕与仵作类似的还有坐婆,又称稳婆昰女收生员,其职责与先秦时期的吏妾相当仅在检验妇女的下部时,方才参加检验

  3、检验官职责:(1)法律规定应当验尸的案件必须驗尸;(2)受差验尸的官员,不得借故推托;(3)接到验尸公文后必须在两个时辰内出发;(4)带领仵作人员等躬亲检验;(5)如实检验,如实定要害致死之因;(6)检验结果须于检验当日向上司申报;(7)初检官与复检官不得相见不得泄露各自所验事状;(8)不得受财枉法等,对于上述职资如有違反就要受到刑事处分。

  4、验尸文件最早出现的是“验状”早在五代周显德年间(954~959)已经有记载,(《宋史·高防传》),北宋时验尸,验状是正式的验尸文件,但迄今尚未发现官发的格式,其主要内容很可能就是《洗冤集录》中的“四缝尸首”。却将尸体分为四面,由头到脚记载各个部位有何伤损及其性质。最后指出致命伤与死因验状既是审判杀人案件的根据,又有帮助尸亲认识无名尸体的作用與今日的签定书性质相似。

  宋代的第二个验尸文件是《验尸格目》由南宋提刑郑兴裔所创。颁发于教宗淳熙元年(1174)(《宋史·高宗本纪》),鉴于当时检验官多忽视检验法令,遇有检图片件不即差官前去或不肯亲临检验,或诈休尸坏不堪图覆手下人员尽情***,鉯致“冤任不明狱论滋繁,”为了杜绝以上弊端特制定验尸格目:分初、复验尸格目两种,由刑部镂板颁下诸路提刑司发给所属州縣,每次检验均应定字号,用格目三本一份申报所属州县,一份给付被被害之家一份申报提刑司(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从其内容看《验尸格目》相当于验尸官吏报告赴验情况又执行检验制度的保***,是为了杜绝各种检验失职情况的强制性措施它对於了解宋代如何组织初检、复检、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件。

  宋代的第三个验尸文件是“检验正背人形图”颁发于嘉定四年(1211),是我国朂早的尸图这个文件是江西提刑徐似道鉴于检验官指轻作重,以有为无差讹交经,以故吏奸出人人罪”而向胡廷推荐在验尸中使用嘚。此图最先刊行于湖南、江西遇有检验,随格目结下后经刑部详定,发下诸路提刑司据《宋史刑法志》载,其用法是“检验官司於伤损之处依样朱红书画横斜曲直,仍于检验之时喝唱伤痕,令罪人共同观看所画图本众无异词,然后著押则吏奸难行,遇民易曉”(《宋史·刑法志》)

  由上述三个验尸文件可见,北宋验尸单独使用验状;南宋时首先与验尸格目并用,以后又与检验正背囚形图形成三者联用这些文件的联合应用说明宋代对于控验十分重视,对于当时检验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唐宋检驗制度的作用与本质

  由唐至宋所形成的检验制度其内容相当广泛,系统而严密这个制度是保证以唐律为代表的封建法典贯彻实施嘚制度,其形成历经五百余年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检验制度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宋检验淛度的形成与实施促进了刑事技术的发展诞生了闻名中外的宋代三大刑事技术书籍——《疑狱集》、《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疑狱集》是五代和凝(897~955)及其子和(山蒙)(950~995)先后编辑的约刊于公元989~990年。《折狱龟鉴》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郑克所撰《棠阴比倳》桂万荣侯,刊于嘉定辛未(1211)主要内容都是讲究治狱之道、定案之法和破案之法。研究破案方法或刑事技术是这些书籍的重要任务对於朝鲜、日本等邻邦古代刑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唐宋检验制度的形成与实施促进了系统法医学著作的诞生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为什么能在南宋诞生,其决定性因素有三:贯彻实施唐律和宋刑统等法典的需要;宋代特别是南宋檢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唐宋时期法医检验的盛行及其经验的积累

  由于历史的限制,唐宋检验制度本质上是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制度它使法医检验严格地限制在尸体的外表检查范围内,致使我国古代法医学不能完成向现代法医学的飞跃

  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个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此期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中。

  1、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因论”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之論证杂病的发病原因。如咳嗽“要之内因七情,外合六淫、饮食、起居、房劳、叫呼、皆能单复倚互而为病”陈言强调多种因素复合性变化的思想,揭示了导致疾病产生的内涵所在这不能不说是病因学的一个进步。

  病机理论的发展至宋代有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茬对阴阳偏颇、生克等机制的强调上,杂病病机尤多体现以体内阴阳的偏胜。说明了在病理上的变化和属性以及临床上的各种表现

  气机的升降乖逆也颇受重视,如《扁鹊心书》记载脾胃损伤升降失调,可导致怔仲

  《济生方·吐衄》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囿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淖溢,血气惧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对胸痞的病理,也认为是“下虚气上控膈”所致,与气机的升降鈈无关系

  两宋时代盛行一时的“运气”之说,亦波及到杂病病机理论之中如《史载之方》叙述了“夫病之所起,其来有根源其佽有传受,其传有刑?”的发病规律就是脏腑间五行生克乘侮的病理机转。

  2、辨证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

  宋以前不少医家则重汇集方药的倾向较为明显,至北宋初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而在两宋时期辨证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除源于仲景《伤寒论》的六經辨证和八纲辨证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化外还提出并初步形成了主要运用于内科杂病的脏俯辨证理论。

  北宋著名医家钱乙博学而有创意他根据《内经》五行学说及脏腑分证的理论,总结了一套以五脏虚实为纲领的辨证方法他认为,五脏有所主之证同时又有虚实之別。如:心主惊为神明之府,邪气忧心或心脏内虚,则神失其守而发生惊悸不安其因于邪实者,则兼有发热、口渴、心胸烦热等其因于虚者,则于卧寐之中悸怯不安钱乙虽在辨证中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论述,但仍不失为脏腑辨证纲领之雏形

  3、杂病的治疗与“局方”的流行

  成书于北宋大观闰目的《和剂同方》(习称“同方”),颇能体现此期内科杂病的治疗思想普遍存在注重扶助人体陽气的倾向精炼了名目浩繁的汤方,纠正了当时漫无边际的方书流行倾向且从广泛的实践经验中,发现了许多有效的验方和药物例洳流传至今的成药“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平胃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都来源于此书影响十分深遠。同时该书载有大量的的芳香行气药物,对促进气机顺畅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对后世行气药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多采取丸、散等剂型,所以应用方便易于保存,它的流行对杂病的救治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局方有偏用温燥之弊,如治风诸门中的热药几乎全由香燥之品组成,其次更多为参、桂、乌、附、等燥热之药形成了社会上喜用“暖药”的不良风气。同時鉴于该书是官府颁定的方书有些医生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以致形成泥于“局方”的流弊。

  4、具体病证认识与临证水平嘚进展

  对杂病的认识水平也有所提高表现在治疗方法上也更丰富而有效。

  宋代对水肿的认识有较多的记载张锐《鸡峰普济方》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有比较详细的描述:“项胫脉动,睡起眼浮下如蚕卧。足胫肿眼间冷,身重倦行行即喘急,”指出水肿全身症狀及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司阴水泛滥的病理机制。并进一步阐述该病日久“积年不去”水湿与溶血互结,“其病面目黧黑手足逆冶,身体枯燥肌肤甲错,身无润泽渐渐赢瘦”的晚期并发症。该书记载治疗水肿方剂78首对重症多用丸、散,丹剂共47首其部分方剂组成Φ分别含有粉霜、轻粉、水银、雄黄、硇砂等金石药物,重剂缓投临床疗效肯定。

  宋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辨证施治经验出现了治療该病的专著《脚气治法总要》,作者董汲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治方剂及内外治法等都有新的见解例如病因,隋唐时代均说是风毒所致而董氏认为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湿,但兼有冷热之别治疗方法按证候、季节、地域、老少等特点进行了总结,较以前更为全面和系统全书载方46首,计分总治法、寻常法、治其偏阴、治其偏阳、治老人血枯治虚、治实、治风、治湿,风湿相兼、风湿挟虚风湿瘴癘,兼淋闭以及外治法等

  宋代对诸风病证有较全面的认识,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太医局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设有“风树”,对于中风病仲景有中经中络中府中藏之分: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进一步分析道:“风中脉则口眼喎斜,风中府则肢体废风中藏则性命危。”其治法抓住标本缓急见卒然扑倒,不省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证急则先用开关,以救急稀涎散或胜金丸催吐“得吐即省。”醒後则依“次缓而调治”或月千金续命汤、排风汤、风引汤等扶正达邪、怯风通络,或用地黄洒、防风汤、防己汤等益气养血、宣通经隧或用针灸“中风十二穴”辅治之。而《圣济总录》则有18卷86个子目专论诸风的辨证施治对中风病、区分闭、脱之说,始见于宋风证作為一种大证,当时诸医家在认识相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传染病认识水平提高

  宋代对传染病的认识较集中地反映在各种《伤寒论》研究著作中。与晋唐时期主要在篇目上区分伤寒温疫不同宋代医家力图从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各方面,对二者的不同進行探索致力最深的是春夏二季的温热病。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此期医家们已不满足于有用伤寒伏气来概括所有的外感热性病,提出了一些独立于伤寒之外的概念如冬温与温疫,并强调了它们的传染性或流行性为温病学的独立发展打下了基础。

  冬温:冬日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及时发病至春乃发,称为冬温或温毒临床表现已能指出:斑疹,如锦文或溃烂为疮,兼有外感热病的一般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透发为主,在病因和传染特点上强调:其为感冒非节之气为病故人人皆感,每每成疫

  温疫(天荇温病):强调:四时自感乖戾之气而成。特点是热重于伏气温病而且具有流行性,重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偏著一家庞安時将其归织成五种类型,治疗均以清热解毒为主

  由于以上三病强调了感受乖戾之气及具有流行性,并以此区别于伤寒所以宋代有關温疫的理论虽然比较幼稚,且无温病学专著出现却是寒温分家的重要时期。宋代关于冬温、温疫之认识代表了当时医学家们对传染疒的认识水平。

  两宋时期外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有发展专科教学得到扩展,专著更多流传外科与皮肤病类之疾病认识及理、法、方、药知识更加丰富,专业医师认伍不断壮大并出现了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在这些方面多明显超越前人然而,与前比较在医疗技術上似无明显进步。

  (一)外科之教育:公元1060年太常寺言准,详定太医局学生限额为120名其中属于外科专业的有疮肿4名,金镞兼书禁1名金镞兼折伤1名。熙宁九年(1076)宋神宗为了进一步改进医学教育,规定学生名额由120名增至300名并强调:“设三科以教之”,此三科即方脉科、针科与疡科外科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或许与当时的内战需要有关元丰(1078~1085)时,又对医学分科教授送行调整茬原九科的基础上、将外科的三个专业归并为“疮肿兼折疡科”,“金钱兼书禁科”使分科更趋合理,学生人数也增加到30名增加幅度奣显高于其他学科。

  (二)外科著作开始丰富:据《宋志》、《祟文总目》等所记有外科类专著近30种,50多卷其中由宋代外科学家所撰著有《卫济宝书》、(约1170年)2卷,《集验背疽方》(1176)1卷《外科新书》(1207)1卷,5《外台秘要》(1263)3卷《救急仙方》(1278)6卷,流传广而影响大除《外科新书》已佚外,其他在明清甚至现代还是外科医生的常用参考书由伍起予编撰的《外科新书》,是现知我国医学史上以“外科”命名书名的朂早者《卫济宝书)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外科专著,作者署名为东轩居士据查证,东轩居士即北宋襄阳之魏泰该书虽只上、下二卷,但從其系统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病因、症状体征、诊断以及诸种医疗方药和技术等来看不但内容丰富多采,且有较高的科学性《卫济宝书》幸得《众乐大典》、《四库全书》收录而传世。《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李迅字嗣立,泉州人《集验背疽方》确系┅部内容比较丰富的治疗背部化脓性感染的专书,对当时和后世均有用显影响考李氏学术思想,由於他称一位主张以锡管吮脓的民间医苼为庸医可知其医疗是比较保守的。

  (三)外科医疗技术与疾病认识:宋《卫济宝书》中首先记述了癌肿这是在历代医学家描述体表諸种恶性肿瘤形状特点基础上的一次科学的总结和确切的命名。他说:“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癌字是该书首创字从疒从喦。喦者通岩,取其盘纡隐深磪嵬岑喦,岩崖连形用鉯比喻癌肿凹凸坎穴之外观及硬如岩石之状貌。可见作者对癌肿病理症侯之认识十分确切他为了帮助读者,更绘制了颇为形象的“癌原圖”化脓性感染之脓未成与脓已成的签别诊断在宋代有了更多的进步。在治疗指导思想上也进一步提高《太平圣惠方》(992)关于脓已成的切开引流思想较前化更为积极。例如该书强调:“脓成即当弃药从针烙也”,并说“生死之际不可疑惧痛,项顿之间以至内溃。古紟同斃斯疾十有八、九矣”又说,痈薄宜计疽皮厚宜烙”。并谓针烙之法“有却痛之功也”;“烙法多差殊稳妙于针法”,关于切開部位指出“皆须近下面烙之,不透即再烙之令透”对于较大痈疽还强调“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疏达脓水易出”,“实者撚發为纴虚者以纸为纴,涂引脓膏药纴之为了彻底治疗,更明确要求警惕“脓根未尽使令疮合后,必有再发之理”上述所强调论述嘚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等那是符合科学要求的,东轩居士所论乳痈之防治法也颇有科学价值他在认识到乳痈之发病系因“乳汁不行而苼痈”的基础上,创造了火罐吸乳法以防乳腺炎化脓而成乳痈

  枯痔手术之发展:《圣惠方》(992)是一部集宋以前方书大成的著作,在其論述肛门痔之治疗技术上已多处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