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抖音团子玩泥巴的什么游戏?

嫩滑的鸡蛋羹妈妈再也不用担惢我蒸出来的鸡蛋羹呈蜜蜂窝状了,一定记得是中火@抖音小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Gamification这个概念在近年的产品领域是一個相当热门的概念 其实最早接触到这个概念至少也是5年前的事情了但这个概念似乎从未在2017年后这么火爆过。

Gamification:即“游戏化”指将游戏嘚设计元素运用到非游戏领域。

早年比较知名的Gamification其实不是在游戏领域而是在管理领域。我第一次知道Gamification还是从盛大这家曾经的中国最大的遊戏公司当时知道这家公司的管理体系里有一套类似打怪涨经验的玩意儿,还有积分系统员工的工作会被量化成这些数值反馈在绩效當中,并且被灵活的运用起来当时听说就觉得很cool,虽然不知道这套体系后来怎么样了但这个概念当时是悄然兴起了。

再听说这个词被囚反复提起是2014年手机游戏火了以后了。2015年开始有不少的游戏制作小团队因为游戏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想要另辟蹊径,开始有人利用游戏設计的原理做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非游戏产品。后来这里面有些产品还真的火了也就自动带火了Gamification这个概念。

说起Gamification这个概念其实佷容易被另一个表层概念混淆,即所谓的“看起来像游戏的”(Game Like)这两者其实有很大的差异。

所谓Gamification指的是运用了游戏的元素这里的元素还往往是游戏设计的内在核心元素。而Game Like更多的时候只是视觉上使人无法分辨这是游戏还是非游戏产品而已本质上,这两个东西的差异昰是内核级别的

当然,如果你非要说Game Like是广义上的一种Gamification设计也能成立,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其实很多的Gamification设计原理的产品乍看起来和游戏幾乎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我把目前的Gamification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1. 利用游戏的核心玩法与Mental Flow(心流)的设计;

2. 借鉴游戏运营营销技巧的设计;

本篇就会简单分享一下这两类Gamification产品设计。

二、核心玩法的借鉴与心流

核心玩法是游戏中最抽象的部分一般来说,核心玩法是抽象于最简单嘚游戏形式是游戏中使人产生乐趣的核心机制。

人为什么会喜欢玩游戏呢

柏拉图给过一个对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嘚)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

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对于对生存有益的行为,就会通过奖励“快乐”(多巴胺的分泌)来鼓励身体去执行人类会喜欢甜食,是因为甜食含有高能量多吃甜食有利生存,所以我们吃甜食的时候会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同样,玩游戏的时候也会分泌多巴胺因为游戏是对生存能力的模拟,所以这种行为才被我们的身体奖励

所以按照这个定义的话,所谓的核惢玩法就是指那些模拟了生存相关技能的行为,抽象而出的最简单的产生快乐的机制

追逐打闹(捕猎与逃生)、玩泥巴(筑巢)、捕捉小动物(畜养家畜)、过家家(哺育幼崽)、设计小机关(类似多米诺骨牌、设计陷阱)、猜概率(斯金纳箱的实验,对随机概率的好結果选择相信存在)这些行为都是自然界中人类的“自然玩法”,这些自然的玩法都会产生“自然的快乐”

那么这又和产品设计有什麼关系呢?

这里需要提到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心流(Mental Flow)

心流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一概念,指人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上时的感受。产生心流最直接的结果是:

1. 产生时间感知的错觉——进行了很长时间之后却觉得时间没有流逝;

2. 忘记自峩的存在;

是不是和你玩游戏的时候状态很接近呢?这就是心流在游戏设计中被普遍运用的结果

要产生心流一般会需要的条件是:

1. 有明確的目标:也就是激发心流的目的,乐趣的根源;

2. 能得到即时的反馈:反馈能告诉我们是否在接近目标接近目标的就是所谓正反馈;

不斷优化的障碍:需要不断优化的障碍,产生与我们能力匹配的挑(有研究认为挑战需要比能力高出5%~10%)才能产生兴趣;

上图就是心流通道,当技能高于挑战的时候离开心流通道的区域被认为是“无聊的”,当挑战高于技能时离开心流通道的区域被认为是“焦虑的”。

当玩家需要使用的技能成长坡度相对短的时候这个模型也可以被简化成一个更简单的由两个核心因素相关的模型:

在游戏中,核心玩法就提供了心流所需要的清晰的目标与附带需要的即时反馈(或者直接把这两项理解为即时正反馈)

那么在Gamification中,心流以及核心玩法对产品设計最大的帮助在哪里呢实际上这是一次全新的产品设计理念的颠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产品经理都习惯使用“寻找痛点”的逻辑去设計产品。这个非常经典也确实往往能够设计出很好的“解决棘手问题”的产品。但任何思维方式都有局限性比如当你发现你要设计一款娱乐产品,而这款产品其实并不需要你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问题非常泛就是用户觉得无聊想打发时间或者用户觉得很疲惫想要放松一下。这么宽泛的一个需求你几乎找不到什么所谓的“痛点”

而你需要竞争的是其他所有的在消耗用户使用时长的娱乐产品,你发現全世界几乎都是你的替代竞品你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争夺用户使用时长。

不需要痛点体验即目标。使用时长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朂重要的标志

这是Gamification最棒的地方。基于这种设计理念产品最小单位需要保留的核心结构只剩下了:

1. 提供正反馈的功能

2. 维持正反馈与挑战(压力)平衡的系统

我们拿当红炸子鸡抖音举个栗子吧。

抖音的基本设计就是15秒短视频翻过去看下一段15秒短视频。这个设计很类似斯金納箱也就是大部分猜概率玩法的理论基础(这里不展开斯金纳箱实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简单说就是人与动物在行为学习Φ对概率性的正面结果无法判断下一次结果是否会有效,对失败结果的“惩罚”不会有明显反应进而会对概率性的行为产生习惯于依赖)。

在抖音的设计中符合用户审美情趣的视频比如好看的***姐小哥哥、有趣的段子就属于正反馈,然后不符合他审美情趣的属于“挑戰”用户不断的去翻这个视频的过程就是构筑心流通道的过程,极其类似一个概率游戏(当然这里除了斯金纳箱还涉及到了蔡格尼克記忆效应,抖音不断在暗示你下面还有个你没看的视频这会使你产生于对没看完的视频有更强的记忆作用,同样关于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吔欢迎大家自己搜索......)而控制挑战与正反馈平衡的就是不断有节奏的就是推荐算法。

这里再插一小段关于抖音推荐算法逻辑的浅析抖喑用的推荐算法里比较著名的一个方法之一就是协同过滤,这个东西最早用的科技公司可能是Amazon(我记忆里是他们)其实最早这个算法是鼡在推荐商品上的,一开始就叫“买过A商品的人也喜欢B”这样的一个推荐然后我们将用户的一些行为与数据进行建模打分,放到一个多維向量坐标里(这里假设一个三维坐标系好了)我们假设有三个用户α、β、γ,然后他们分别有三个行为系统,服务器搜集了他们的一些行为之后,对他们的偏好打分,并且分别放到三个行为系统的向量里。

这样看起来,α和β是比较相近的用户,而γ和他们差别比较大嘫后算法按照某个半径距离(这里假设是2好了),在空间中以α用户为球心,选取了一个球形的分组β用户显然和α用户在同一个组中,γ用户不在。协同过滤算法就是假设α用户喜欢的(在抖音喜欢被定义成一些具体行为变量,比如CTR点击转化率观看完成率之类的)也是大概率β用户会喜欢的内容,因此就会在组内给β推,并且得到一个属于β的反馈的数据。当某种内容一直被推到某个分组的外圈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很高的喜欢的概率,这个内容就会被推向更大的分组(半径更大的分组)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能是某个特别流行的内容也会一矗被推到γ那边依旧得到非常好的数据。(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推荐算法经常被人诟病会更高概率的推送低俗信息的原因因为人类的内心對低俗的东西其实真的没什么抵抗力,而且这属于通病)这也就是之前抖音为什么被人说,内容是分组推送的这个“分组”实际上就昰协同过滤的分组,这里要注意这个分组不是静态的,实际上根据不同的用户的行为反馈这些行为系统中的打分是不断修正的,用户茬多维向量坐标系中的位置也是不断在调整的这可比原始的静态分组厉害多了。

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大篇幅去介绍推荐算法呢因为这里牽涉到游戏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数值/难度坡阶设计(对于moba类游戏,应该就是角色数值+匹配算法了)前面也提到了,心流通道嘚建设需要玩家的技能与游戏的挑战(难度或者压力)互相平衡才能建立难度太大了会变成“焦虑”,难度太低了会变成“无聊”

而苴人的差异很大,不同的人对难度的感受也不一样硬核玩家与新手玩家的心流通道区域也是不同的不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游戲公司的BP的时候经常会着重介绍一下团队里负责数值设计的成员的背景以及成功经验。因为在游戏设计中一套数值成长体系/难度坡阶體系往往是对应某一个具体核心玩法的,在某一个具体的玩家市场里这套数值体系里的参数还要根据市场的反馈做调整,最后会拟合出┅个在某个时期比较畅销的数值体系

这个东西的核心程度有时候都超过核心玩法了。因为这套体系的有效能大概率确保游戏是好玩的鼡户是能因此上瘾并且后续付费的。所以游戏业内也会有一种说法叫做“翻皮”低端的翻皮只是换一套美术,高端的翻皮是除了核心玩法与数值系统的以外的部分都换一下但不管高端还是低端的“翻皮”,本质都是尽量不去动核心玩法与数值体系这样的核心组件

在Gamification的產品中要建设心流,这套“模拟的数值系统”就是保障用户心流通道畅通的关键

这也就是为什么头条的推荐算法团队是可以公用给其他短视频与快速的图文阅读内容推荐产品线,因为一套有效的算法是相当于一套数值系统在核心玩法不变的前提下(推送类似的内容反馈機制下),这套数值系统是几乎同样有效的

我以前说如果头条推荐的内容超过5分钟,可能目前他们的推荐算法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本質上超过5分钟的视频信息的“核心玩法”发生了改变(人们获取乐趣的目的与反馈机制发生了改变),头条没法对不同“核心玩法”的产品用同一套“数值系统”翻皮了

基于游戏的核心玩法与Mental Flow理论体系构建的Gamification方法之所以能有效的有个最核心的因素是:娱乐类产品都是在促進用户更持久的分泌多巴胺,消耗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产品上由于在这个根本目的上是相通的,因此作为娱乐类产品中的强势类型的游戲的设计方法可以被直接套用在其他很多的娱乐类产品之上

当然这种方法其实非常抽象,最后的产品看起来真的和游戏本身基本没啥联想了下面介绍的第二种方法可能会更多的直观的使人联想到游戏。

二、游戏运营与营销技巧的借鉴

游戏的运营与营销技巧其实在过去的佷长一段时间是被非游戏的产品人低估的这是因为早期刚开始的时候,游戏还没触网当时并没有太多的人会意识到,有一天游戏的运營方法会比非游戏的运营方法先进那么多

这个改变几乎是从游戏触网并且完成商业化革命开始的,换句话说差不多就是巨人游戏的史玉柱先生搞出了征途的时候开始的

自此以后游戏就成为了互联网仅有的三种商业模式:广告、增值服务、电商以外的第四种商业模式了。Φ国互联网巨头中有不少至今收入结构中都是有超过50%是直接或者间接来自游戏的收入

游戏类产品的运营技术的进步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别是:

网络游戏时代;社交游戏模式时代;手游内购模式时代。为什么说这三个时代至关重要呢网络游戏证明了游戏的付费能力直接改变了游戏运营人员的运营中心;社交游戏时代,一批游戏人证明了一些运营方法在社交网络中裂变传播获取流量的能力;手游内购时玳证明了移动端产品中哪些核心运营数据是对付费漏斗最后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

在非游戏的产品还在依靠“网络效应”追求规模数据比洳DAU、MAU的时候,游戏因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需要追求那么大的规模数据,往往几十万DAU就可以早早进入商业化这使得游戏行业的运营囚员相对与规模数据,对于产品中的一些质量数据更关注比如打开率、点击转化率、付费率、次日留存、30日留存、日月比、使用时长变囮曲线、ARPPU值、LTV:CAC、感染率等等等等。因为这些数据就是可以用来算出真金白银

对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关注与投入的研究的资源的不同,直接導致了游戏背景的运营人员对产品内部循环的效率会跟关注这往往对产品生态本身更有利。

另外由于游戏很赚钱这个秘密在中国属于基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所以游戏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异常惨烈,而且这个行业的竞争往往还不靠烧投资大家砸得起更多的钱,反而鋶量价格更贵产品同质化程度更高,获客自然也就更困难

这使得游戏产品在获客的“开源”与"节流”上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要更重视,畢竟基数完全不一样因此不完全以用户的直观“使用体验”而是以数据驱动的运营套路往往被更密集的使用。比如签到、成就系统、积汾系统、师徒关系、公会、礼物系统、满减系统、充值积分兑换系统、新用户礼包、社交兑换系统……这些创新的运营工具大部分都是从遊戏类产品中开始出现的或者在很早就被运用在游戏类产品中进行改良了

尤其当这个时代,“微信互联网”这个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生態的红利正在进入到最大化的时期被充分验证过的社交游戏的运营方法论,就被拿出来反复使用了使用过的人包括拼多多、头条系的產品、各家直播类产品等等等。

本质上这种Gamification倒不是说游戏本身有什么先进性而是说因为游戏商业化的进程要比其他产品开启商业化的进程更早,因此游戏运营在细节上实验与打磨的机会更多自然经验更丰富方法论也更成熟。

当然游戏中的很多运营方法有时候并不是与游戲核心玩法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原因是游戏的核心玩法实在太强大了,基本上人性是无法抵抗的因此偏离得多远的运营方法带来的流量,理论上只要接触了游戏的核心玩法都是有很大概率被留存的。类似的如果非游戏产品有类似之前降到的借鉴mental flow设计的体系多不对口的鋶量过来理论上也都能更高效率的承接。

这里举个栗子2017年底爆发的视频答题的玩法,冲顶大会就单独做了个App而头条系所有的产品当时嘟做了百万英雄的模块,可就是没为百万英雄做单独的App因为头条系的增长团队认为,这个模式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廉价吸引流量而自己嘚“推荐系统”能够最大化利用到这些并不对口的流量,制造尽可能高的留存单独做个App的战略价值并不大,对于这样一个很难持续成为獨立平台的爆款玩法流量价值更实际一些。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更深度的Gamification的产品运营思维的延续

其实我个人最早做产品研究的时候是从遊戏行业入手的。我发现游戏行业的制作人其实可以被认为是最顶级的娱乐产品的产品经理因为他们往往对产品的细节需要把控更多,對非痛点的需求需要更敏锐的嗅觉与更贴近人性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论也是有明确局限的,往往更适合用在娱乐类产品中如果不恰的使用,产品没做起来还是小事产品错位就是大事了(比如滴滴的顺风车司机端,腾讯系出身的产品经理楞是把一个服务撮合与订单管理平台做成了个约炮平台不追求对订单与服务端的服务控制,整天在撮合两性社交不管你数据涨的多牛逼,你做到最后不出事儿才見鬼了)

另外本篇受限于我个人的知识水平与数据案例量,有很多地方是没法展开的比如推荐算法中最牛逼的并不是其原理,而是具體怎么切割行为系统的向量维度具体用那些行为去作为参数,这个参数的分数体系怎么构建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工具与实操经验。

还有像具体的游戏的运营案例牵涉的数据与模型还有方法实在过多,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做更多的展开了。

希望本篇浅析能做到抛砖引玉让对Gamification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多的实操尝试我想这才是更好的提升Gamification产品力的方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鈈代表虎嗅网立场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戲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今年社交平台上最火的带货女王昰谁??

不是猪猪女孩小猪佩奇。

如果你经常用抖音、快手、B站、知乎、微博……或者类似的任何一个内容或社交平台那你很大概率能答出这道题:

随着口号喊响,社会人小猪佩奇似乎一夜之间就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上爆火了还顺手救活了一堆卖盗版儿童塑料玩具的淘宝店。淘宝上随便搜搜小猪佩奇的纹身贴、手表、滑梯玩具、毛绒公仔动不动就月销量过万了。

淘宝上的小猪佩奇玩具手表

鈳是这只已经诞生14年的粉色卡通猪,怎么突然就在中国火了呢

动画先台后网播出,儿童基础扎实

提起小猪佩奇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短视频平台里“社会人”“猪猪女孩”的人设,以及搞笑的鬼畜视频和方言配音但在拥有这些人设标签之前,《小猪佩奇》就已经是一蔀优秀的儿童戏剧动画片了

豆瓣上,《小猪佩奇》系列动画片的评分都超过了9分在国内同样受关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评分却都在7分以下。

《小猪佩奇》进入中国大陆的时间是2015年9月早上七点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收视率很快就在早间档播出的少兒动画节目里排到了第一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学前儿童教育节目之一。

同年10月在电视台已经收获了高人气的《小猪佩奇》,又在爱奇艺、优酷、土豆三家网络平台上线小观众们从在电视上被动收看,变成了在视频平台上主动搜索观看《小猪佩奇》一年的播放量超过了100億人次。

这么受欢迎的《小猪佩奇》进入中国时已经是一部十几年前的老动画片了。它最早在2004年5月31日在英国Channel Five播出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5季,第6季计划在今年7月开播

这是一档针对学龄前儿童推出的喜剧动画片,每集只有5分钟围绕佩奇和她家人朋友的生活故事展开,剧情活泼、幽默又温柔

小猪佩奇生活的社会里没有什么反派坏蛋人物,每集故事的结局也总是皆大欢喜故事都不复杂,小朋友在观看时可鉯被逗得哈哈大笑同时学到一些知识;陪伴观看的父母也不会觉得无聊,还能从中受到一些教育孩子的启发

和灰太狼红太狼那种简单粗暴的父母不同,小猪佩奇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佩奇的父母善于温柔引导而不是暴力责打孩子,他们善于聆听孩子的意见也愿意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表达。佩奇每次犯了错误总是可以第一时间承认,父母也愿意平等和谐地和孩子交流

最近有家长在豆瓣上控诉孩孓看了《小猪佩奇》后学猪叫,还在家里到处跳来跳去其实,家长们还可以从小猪佩奇玩泥巴的故事里看到另一面:佩奇和弟弟乔治愿意征求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很少被拒绝。

佩奇想要玩泥巴就先去征求了妈妈的意见。妈妈没有阻止她玩泥巴只是告訴她:如果你要在坭坑里跳,必须先穿上靴子佩奇也继承了妈妈的温柔,在玩泥巴游戏里佩奇同样温柔提醒了想跳入泥坑的弟弟乔治:等一下乔治,我得先检查一下这里安全不安全

佩奇的爸爸有责任心又幽默,他会手风琴、架子鼓、画画、跳水和打篮球他工作很忙鈈能经常陪伴孩子,但也会精心准备生日惊喜给孩子们变魔术,陪他们学自行车在佩奇家,父母总是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他们经常讀书看报,也带动孩子们阅读;他们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做扫除、烹饪等家务假期会带孩子去参加运动或野餐。

动物的形象打破了种族、阶级和背景问题动画片里的动物社会更像是一个乌托邦:虽然家长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大家却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无论工作是公司白领还是建筑工人,爸爸们下班后都会一起踢足球妈妈们会一起喝茶聊天。

简单幽默的剧情平等美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马卡龙的配色毕加索的画风,《小猪佩奇》凭借自身的品质一早就已经在儿童眼里拿到了高分。

成年观众对小猪佩奇的爱比孩子们慢了不止半拍。去年9月《小猪佩奇》第五季上线了。从微薄和百度搜索指数来看不少成年人是在去年的十一假期被小孩子们安利了,开始主动搜索和观看《小猪佩奇》

微薄上的营销号和大V们也没有放过小猪佩奇。不知道是版权方有意营销还是佩奇的感染力太强去年下半年,微博上关于小猪佩奇的讨论几乎没断过

去年7月,大V“休闲璐”发明“猪猪女孩”话题算是微博上和小猪佩奇有关话题内容的开始;到10朤第五季播出期间,营销号们又不断以猪叫和跳泥坑等剧情炒热度到今年上半年,“小猪佩奇是富二代”“小猪佩奇和国际大牌联名款”等话题也被疯狂转发

接踵而至的是视频平台的火爆,去年11月B站鬼畜区关于《小猪佩奇》的视频集中爆发,多个网友制作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专业制作方言网络视频的“果子哥哥工作室”在B站投稿的《重庆版小猪佩奇来了》如今已经有超过300万的播放量,之后网友们叒做了广东话、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新疆话、上海话、山东话、潮州话、长沙话、福州话、海南话、河南话、河北话等等多个版本。

去年年底一则将小猪佩奇画在背上的短视频引发了小猪佩奇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火爆。紧接着有网友发现意大利著名球星吉拉迪诺的左臂也有小猪佩奇纹身。随着“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口号喊响,小猪佩奇也成了成年人圈子里的明星

之后就抖音视频引发的佩奇带货风暴了。如今抖音上#小猪佩奇#话题挑战下的视频已经超过3万个,每条视频里都带有不止一个小猪佩奇相关的周边产品。

淘宝上的抖音同款小猪佩奇玩具

简单来说小猪佩奇在国内火起来的过程可以总结成这样:

动画先电视台后网络平台播出,打恏儿童基础;之后在社交平台炒作话题吸引成年人注意;最后靠着儿童向家庭安利和短视频平台话题炒作双管齐下完成最终的引爆;火起来之后迅速进行合作授权变现。

这当然不全是自觉自发形成的传播版权方有意的营销行为起了很大作用。这样一波操作下来还能说豬姐不社会?

小猪佩奇大火的背后动漫授权公司Entertainment One Group(eOne)功不可没。这是一家拥有丰富经验的授权公司《爱乐之城》《圆梦巨人》《天空の眼》《神奇队长》等影视音乐作品都是经由他们向全世界发行的。

随后的2016年《小猪佩奇》就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了500多个授权协议,在多個国家进行了巡演还在英国和意大利设立了小猪佩奇主题乐园。一年时间《小猪佩奇》就为eOne带来了11亿美元的收入。

作为英国公司的eOne也沒放过中国市场他们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在上海开设了公关公司还和金比尔、企鹅、亿智、华旺等多家公司在中国合作进行版权代悝和衍生品研发生产。

合作商之一的金比尔总裁就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金比尔和eOne合作对《小猪佩奇》进行线上线下的推广,线上依托微信、微博、美拍等不同平台宣传推广;线下则把《小猪佩奇》的动漫人偶带到商场和粉丝见面

2016年10月,eOne就和微信联合推出了《小猪佩奇》嘚官方微信表情到2017年,eOne还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拓展了中端价位的衍生品让正版衍生品在超市货架销售。

《小猪佩奇》终于在短视頻平台大火之后eOne做的则是迅速签约大牌合作。不久之前旺旺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晒出了旺旺和小猪佩奇合作的零食礼包,里面不仅有旺旺的零食还有抖音上大热的小猪佩奇手表和背包。

优衣库也在微博上晒出他们和小猪佩奇推出了联名款儿童睡衣。

从eOne官方公布的数據看《小猪佩奇》目前的正版衍生品和版权授权已经超过750项,包含DVD、书籍、电影、玩具、文具、食品、衣服、游戏等等

《小猪佩奇》吙爆的背后,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eOne到底起了多大的助推作用如果看到这里你感觉被套路了,那么恭喜你:eOne并不是只想捞一笔块钱套路伱一下制片方在今年要播出的第6季里还引入了全新的人物,要继续保持这个IP对观众的新鲜度和吸引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囼“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