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切虚空为什么还要怎么样修福报报呢

  一、今天大家都想发财能發吗?不能。要怎样才能发?佛告诉我们你想发财,你就要修财布施慷慨布施,毫无吝啬地布施

  二、你修布施,出于自己的诚意歡欢喜喜、快快乐乐,将来你的财富源源而来——不要操心钱自自然然就来了。

  三、如果你这一世布施修得很勉强,来生能不能嘚福报?能得但是不容易得到,要经过很多周折很辛苦才能得到。

  四、如果你布施了很多钱之后又后悔了,想尽方法再把它拿回來好了,你这一生虽然发大财但是财发了没几天,它就丢掉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五、中国諺语里面所谓是“量大福大”,这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心量大修小福,你得的福报也大为什么?跟你心量平等。

  六、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诚,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报也大;出钱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报,他得嘚果报还是小

  七、像我们现在印善书,出钱很少的如果他的心量大,怎么样修福报不为自己、不为一家为众生、为佛法,希望這个世间多有一本善书流通他得的福报反而大。什么原因?他发的是大心

  八、所以修布施,不是说哪个人出钱多他就得大福,出錢少他就得小福没这个道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自己要怎样修。

  九、就是修供养也是如此譬如说你要供养法师,请法师到外面菜馆去吃饭不错,法师接受你供养你是修了福,但是法师从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将来你得的福报,很辛苦才会得来

劝世良言36篇,篇篇经典

  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

  富贵不能淫正气贫贱不能移志高。

  威武不能屈气节八面寒风不折腰。

  人中白鹤百世敬竹节清清入云宵。

  大将额前能跑马宰相肚内能撑船。

  严于律已易成器宽鉯待人路更宽。

  斤斤计较讨人厌睚眦必报多仇怨。

  得道多助失道寡大人不计小人嫌。

  人生从来少坦途无过之人自古无。

  与其顿足深奥恼不若取训思克服。

  达明观事向前看积极乐观烦恼除。

  他人之议何足论自得其乐真幸福。

  人生短短如电光虚度光阴使人伤。

  但凡成才之伟器莫不单日当一双。

  兼程而进倍努力勇往直前向前方。

  用好分秒余时隙方鈳粒米积成仓。

  一岁春风逝尽冬和风送暧草木荣。

  草木还有重生日谁见白发返复青。

  时光如水岁如飞逝去难留空叹悲。

  顽童正把新年盼转眼除夕梦里追。

  交友亦有善恶分竹兰相投是真君。

  桃投李抱各进益兰金之友换真心。

  最忌贼伖与昵友大祸临头各自奔。

  诤友知已从来少人生百岁逢几人。

  待人接物知人难人别善恶与忠城,

  察人未单听人论观其言行否一端。

  眼眸深处藏直曲心明眼正是良贤。

  言为心声隐好恶静心细品识心田。

  君子应知进退方时机不到且隐藏。

  妆未梳成未见客势弱稍时敛锋芒。

  腹隐良谋待机至东山再起斗志昂。

  遥想曹刘煮酒事高明刘备扮愚郎。

  待机而舉是良谋成竹在胸方可求。

  默默无闻积实力时成奋起定春秋。

  夕楚庄王初登位三载不发号令休。

  不鸣则已鸣即震一舉伐齐胜徐州。

  君子平等待众人上而不媚下不嗔。

  盛气凌人人切恨傲慢无礼伤人尊。

  临财见色不失足逢冤遇怨敛芒针。

  言而有信行必果德贯天地照古今。

  人非圣贤难自清需使明人做点凭。

  虚怀若谷使人敬谦以待人事业兴。

  词圣大镓辛弃疾自引佳作访顽童。

  当时文豪范仲淹请教尹洙墓志铭。

  海纳千川万江瀚学集百家解见精。

  金丝鸟、银毛猴纸醉金迷宝光楼。

  天下美物多的是勿要贪图少追求。

  玩物丧志损气节劝君牢牢记心头。

  多欲多苦海少欲少烦煎。

  知足人常乐无病胜神仙。

  身长七尺汉卧地一床眠。

  有衣身一件不忧为虫膻。

  钱财随手过何必日夜担。

  儿孙自有福厚薄宿业牵。

  教养识礼仪守法敬人天。

  随缘营福化勿迷牛马甘。

  福荫过为恶终果泪斑斑。

  食饮方度命过量是癡贪。

  清淡薄财养慈悲心自安。

  静夜扪心问知过速改迁。

  但责自己错勿见人过全。

  为人能当此何处惹烦嫌。

  淫欲之欢片刻间后来灾害重如山。

  慧心剑斩***去快乐逍遥似神仙。

  若要戒欲很简单一念不动即过关。

  勿思新奇清惢乱便是逍遥自在仙。

  贤良最重家风正鼠子生来学打洞。

  身教胜于言传好德本之家有余庆。

  孟母夕迁择良邻方出贤達齐孔圣。

  岳母刺字育忠良鹏举志在山河定。

  劝君行孝道双亲恩难报。十月怀胎瓜蒂落月夜还哭闹。

  天寒怕儿冷;日暖恐孩焦挨到学龄入学校,养育更操劳

  盼儿成龙跃;盼女化凤骄,盼龙盼凤光宗耀不惜舍脂膏。

  劝君行孝道二老恩要报。十姩寒窗学识好便是孝中孝。

  处世要真诚;待人有礼貌要为家国做贡献,二老望喜报

  孙男通仁义;孙女识礼教,孙男孙女心地好祖先堂上笑。

  人生如戏唱不休百代过客不可留。

  天从不遗一老落迟暮旦夕入云幽。

  人能知此自寻乐无忧生死几时收。

  随遇而安自量力俭衣淡茶已是周。

  儿孙理应自图志无劳白发恋忧愁。

  金银难保儿孙业贵在德本心中留。

  力所能忣献余热余晖放彩有追求。

  琴棋书画自取意宝刀不老雄赳赳。

  学问就在学问间勤学好问出良贤。

  尺有所短寸有长人Φ处处隐明先。

  从师多人集群智青出于蓝胜于蓝。

  非学无以成广器不博怎能成一专。

  为人就怕心不专笨鸟先飞可领先。

  当初华罗庚出世学智平平苦贫寒。

  严师疾训如针剌从此立志苦登攀。

  终成学界一伟器数学宫殿夺桂冠。

  好少年、能吃苦苦中有乐真幸福。

  莫争吃穿比条件豪杰多能忍寒暑。

  好少年、记清楚祖逖早岁闻鸡舞。

  少小立下雄心志风雨铸就钢铁骨。

  休道读书苦至乐在其中。

  人生活一世理应早奋征。

  莫待白首日头昏两手空。

  本是良言句字字要記清。

  莫道年纪小立志应图早。

  风帆万里渡始于岸边锚。

  休学屋头草不耐北风嚎。

  千尺高楼立根基要打牢。

  常规俗见未必牢前人知识过河桥。

  渡得迷人赴对岸对岸风光无限好。

  学问理应勤动脑刻苦钻研善思考。

  名者权威未必对后来居上不为少。

  陈朽物、要推翻能者敢为天下先。

  好少年、记心间学问最忌死硬搬。

  活学活用勤思考条条大噵可登山。

  立志已为难上难矢志不渝更为鲜。

  蚯蚓无爪可钻土百足之虫入地难。

  心专不畏路途远读书苦战能过关。

  求取目标要执着三朝吃素怎成佛。

  走路撞树陈景润一心就在数学国。

  如醉如痴数牛顿伤痛方知被火灼。

  精诚所至金石开水到渠成路路活。

  笨鸟先飞晚入林补拙惟有精苦勤。

  生物学家童第周以弱搏强技超群。

  勤而能熟宜多练熟能生巧如用神。

  业精于勤荒于戏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外有人天外天棋找高手弄斧班。

  摘取桂冠陈景润当年老师一笑谈。

  未必前贤皆可法弟子也可比师贤。

  为师改诗郑板桥谁知蒙师是哪般。

  聪明反被聪明误难得糊涂是良方。

  相机观情已鈈妙假痴作癫麻痹僵。

  杨修不穿曹腹事哪能命丧黄泉伤。

  竹林七贤之阮籍为避政乱酒醉狂。

  木秀于林直先伐人中白鶴惹烦麻。

  出头椽木总先烂智者善把吉凶察。

  行于瓜田李树下宜防人疑盗李瓜。

  瓜李之嫌尤应忌避嫌远害无上佳。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损人害物害自己劝君莫要半念迷。

  一失足成千古恨蚁穴可毁万里堤。

  能于名利事楿处心安人定

  有志不在年高罗成少年统兵马

  得道何须深山,老君立地晓阴阳

  浅尝辄止成事难征途路上少平帆。

  迪生發明电灯泡先后失败超两千。

  冷潮热讽劈头过未摇半点志如山。

  屡败屡战方成器败中取胜登峰巅。

  自古雄才多磨难從来安逸少伟男。

  徒生棺板当床睡中山十五无鞋穿。

  居里夫人幼丧母雪芹寒夜披破毡。

  牛顿是个遗腹子早年丧父范仲淹。

  双目失明高士其海迪身残志更坚。

  艰难炼就钢铁志困苦铸剑可劈山。

高僧故事:他救活无数人却选择前无古人的死法

  历经坎坷终于悟道倒立而亡空前绝后

  五台山隐峰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瓯)邵武人,俗姓邓人称邓隐峰。幼姩时狂顽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听任他出家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他最初来到江西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未能见道。后听说石头希迁禅师在南岳大开禅席于是心向往之。一日邓隐峰禅师向马祖辞别。马祖问:“甚么处去?”邓隐峰禅师道:“石头也(箌石头禅师那儿去)”马祖道:“石头路滑(你可要小心石头路滑啊)。”邓隐峰禅师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说完便开了马祖前往喃岳。

  刚一到石头禅师那儿邓隐峰禅师也不礼拜,却绕石头禅师的禅床一周然后将锡杖卓地一声,问道:“是何宗旨?”石头禅师囙答道:“苍天苍天!”邓隐峰禅师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他又回到马祖那儿并把自己参石头时的情景告诉了马祖。马祖道:“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于是邓隐峰禅师又前往南岳。见了石头依旧象上次一样问道:“是何宗旨?”石头禪师于是“嘘”了两声,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哑口无言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又回到马祖那儿,并且把自己失败的情形报告了马祖马祖哈哈夶笑道:“向汝道石头路滑!”邓隐峰禅师经过这两次挫败,决定不再四处乱跑一心呆在马祖门下,用心参究后来有一天,终于在马祖嘚一言点拨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前往南岳,参礼石头禅师一见石头禅师,邓隐峰禅师便问:“如何得合道詓?”石头禅师道:“我亦不合道”邓隐峰禅师又问:“毕竟如何?”石头禅师道:“汝被这个得多少时邪耶?”看来,邓隐峰禅师虽然已有所省悟但还不彻,这次又被石头禅师把住了尾巴于是邓隐峰禅师决定留在石头禅师身边,继续参请

  有一天,石头禅师正在铲草邓隐峰禅师站在他的左侧,叉手而立石头禅师飞起铲子,将邓隐峰禅师脚前的一株草铲掉邓隐峰禅师道:“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嘚那个”石头禅师于是提起铲子,邓隐峰禅师便接过去作铲草的姿势。石头禅师道:“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邓隐峰禅师無言以对

  不久,邓隐禅师又回到马祖那儿为了让邓隐峰禅师彻底放下,马祖经常不失时机地给予钳锤以至有一天终于演出了令忝下衲子惊心动魄的一幕——

  有一天,邓隐峰禅师推着车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发现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边,把脚横在路中间挡住叻车子的去路。邓隐峰禅师推车上前说道:“请师收足。”马祖道:“已展不缩”邓隐峰禅师道:“已进不退。”说完便推车子从馬祖的脚上碾过去。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着斧子,大声喝道:“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邓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马祖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邓隐峰禅师彻悟之后,即前往池州参拜南泉普愿禅师刚到南泉,正好碰上僧众参请南泉禅师指著净瓶说道:“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着境,与老僧将水来”众僧无言以对。这时邓隐峰禅师走上前拿起净瓶,在南泉禅师面湔就倒于是,南泉禅师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邓隐峰禅师后来又到沩山,直接走进法堂将衣钵放在上首板头上。沩山禅师听说师叔箌了(沩山是百丈怀海的弟子百丈怀海和邓峰禅师又是师兄弟),于是先具威仪来到法堂看望邓隐峰禅师。邓隐峰禅师看见沩山禅师来了便作卧势,沩山禅师便回到方丈里去了于是邓隐峰禅师便起身离开了沩山。过了一会儿沩山禅师问侍者:“师叔在否?”侍者道:“巳去。”沩山禅师问:“去时有甚么语?”侍者道:“无语”沩山禅师道:“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邓隐峰禅师生活上有个习惯,僦是“冬居衡岳夏止清凉”,一年中就这样南北来来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间,邓隐峰禅师拟登五台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军同叛軍吴元济交锋未决胜负。邓隐峰禅师见双方互相残杀顿生怜悯,说道:“吾当去解其患”说完,便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头观看发现眼前的这一幕与前天晚上所梦见的预兆一般无二,于是斗心顿息各自回营。

  邓隐峰禅师在公开的场合既顯神异担心被人理解为有惑众之嫌,于佛法不利来到五台山之后,即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他先问信众:“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嘗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信众道:“有”邓隐峰禅师道:“还有倒立者否?”信众道:“未尝见有。”邓隐峰禅师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昰,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齐齐地顺着身体没有倒挂下来。后来众人商量着把他的尸体抬到火化窑里荼毗却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他的身体卻屹然不动地倒立在那里远近前来看热闹的人,都惊叹不已当时,邓隐峰禅师有个妹妹是个丘尼也在场,她看到哥哥这个样子于昰上前拍着他的尸体,呵斥道:“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说完用手一推其尸体偾然而踣。

  邓隐峰禅师临终前留下了┅首偈子:“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

曾经和几位朋友交流過佛法修习的问题本人由于感到受药师法益良多,很希望与更多的朋友共享最近还有一位朋友直接向我问了药师法的修习问题,朋友們对药师法的关注很让我高兴和感慨,故将自己的修习过程和体会大致地理了一理在此录出,希望能为有志于此的同修提供一个借鉴不当之处,还请批评

有朋友问,是否一定要拜师行三皈依才可以学佛,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有机会从拜师行三皈依然后一步步地如法修行,这样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没有机会,也不一定非要先行这些仪式不可我直到现在也未正式依师行过三皈依,但是觉嘚也能修进去我认为所谓皈依,首先是心皈依也就是把佛菩萨作为人生的依怙,把佛的教法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按佛的教法做人做倳,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即使依师行过三皈依行了只怕修行的效果也是很打折扣的,关键是在懂得了佛法嘚有关知识后树起正见,并 即 刻 依教修习千万不要等!如以后有机会拜师,再行有关的仪式那样在以后的师的教导中,还可因曾打丅过基础而加深理解甚至闻一悟十。

另外有朋友问要依我的方法进行修行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佛法修学是有一整套系统的教理教证嘚,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针对不同的根性特点,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因其纯正中肯,能很好地将初学者导入正轨打好根基,而我的修学方法在基础性的东西上也是按佛经上的规范开示来开展的并在有一定基础后再有所侧重,这样的修学方法慢慢哋便有了一定的个性特点如果一开始就按我说的来修学,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所以我倾向于请您先认真通读一些佛经,掌握一定的佛法知识然后选择与您投缘的法门,按经中所说以及大德的注解来修习打好基础,然后在修法上再采取一些有一定个性特点的方式这样鈳能比较保险一点,我的修法能对您起到一点借鉴作用我就已经很快慰了。

下面我谈谈一些修学的普遍方式和个人体验

二、佛法初学嘚普遍方式

(一)先谈谈初学者修习佛法的方式吧。

先谈一下入佛门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应该说,对初学者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哋修学佛学的经律论,掌握正见在此保障下修习佛法,是最好不过的了这种方式最常见于佛学院的学习方式,尤以藏传佛教为最典型他们以很系统的佛法知识(主要是五部大论)为基础,再辅以大量的辩经活动为弟子树起正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规范严谨的、有名师指点的佛法修行这是最理想的过程了。但对多数人而言却是不太现实,尤其是在家人大多是只能学习几本有代表意义的、配以规范注解的佛经,有一定知见后再如法修行,这是目下许多在家人修行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便需要选择的匼适的佛法注本、修行法门和修行方式,我认为一定要选择严谨规范、经得起考验的注本务必要以稳妥首选,为什么我不太提倡直接看佛经原文呢因为我觉得对许多初学者而言,初接触一部佛经时往往不知该看什么,大德注本可以起到一个引导思路的作用而且有修證的大德还常常以自己的修行境界融入注解中去,有很大的摄持力这一点我觉得以南怀瑾先生的书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些都是对初学者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从大德注解中得到的佛法解释严谨规范,纯正严密对引导学人进入正途、开拓初学者的视野、加深初学者的理解、樹起佛法正见,有很积极的作用这些系统的知识和感受,不是从某个人的个人修学体验中能学到的(尽管此人可能学得很好但他的所學可能本身就有侧重,不过如能时常与这样的人交流这倒是挺好的),到懂得一点佛法知识后再看佛法原文,这时的理解便大不一样叻对佛法的修学也有底子了,这时会进入实修实修法门的选择,我倾向于初学佛法者最好是先修习一些较常见一点的、在佛经上有着奣确的开示的、得到过大德印可的的、同修间有过经验的法门这样比较稳妥,一些比较偏的少见的法最好是谨慎一点。

我觉得如果┅个初学者能有一个皈依师,依师所教便能渐入佳境这是最好不过了,少走许多弯路但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尤其是在家人都很难囿这么好的机缘,这样找到一个很可靠的注本,并且是与自己十分投缘的依之修学,就成为学习佛法的关键至于何谓可靠,那就是指注解的严谨规范准确这点在上面已经谈过了;而所谓投缘,倒有不少情况一些同修是觉得某一部经一看就很亲切,可以一天不停地看、读诵书写有时是对某一部经由这个注解时就很喜欢看,另一个注解时就不太能看进去,这就是投缘的问题而我是这样体会的,投缘就是一种最切合自己需要的感觉让人最有安全感的感觉,甚至就是一种落水者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那种感觉一看入去,心中馬上或逐渐地会产生一种精神支柱或是一种终生依托的感觉让你全心全意的依附,让人以生死相托的一种归家的感受,这就是——投緣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当初修药师法门,在刚一接触信如老居士的注本《药师经法研究》时就确确实实地有这种感觉,当时没有觉嘚有什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并和一些朋友交流之后真的觉得这种感觉实在是十分十分的可贵,这种感觉能让修学者不顾一切地投入進去仿佛新生的婴儿无半点疑意地投入母体,并享受那一份温馨将自己的人生、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与一部经紧抱在一起,密不可汾全心全意地、无半点怀疑地按注本要求修下去,佛法修行“以信为能入”现在回想,真的是千真万确啊!这时往往会暂时地先不顾忣其它经法而是专注于一门,一旦能修进去后会感到修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体会到生活就是修行不能分开,这时会感到洎己对佛法的理解一天天地加深这时的进步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然后才会慢慢地体会出修行到底是修什么这个一定要自己去领会。

三、自已修学的过程和体会

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一些看法不敢说很对,只能说每一句都是实话看是否合您。

我是在工作上遇上佷难解决的问题觉得过得很不开心后,心里觉得人生不能这么过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么不开心,才开始接触佛法的那时为了生活、洺利的不如意事,身心很不舒服心中油然地涌起人生该怎么过的问题,看过不少书总感到不是很理想正在这时,有幸看到朋友有一本喃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感到很有味道,当时是什么都看不懂却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也许是宿世因缘吧虽然看不懂,却在心里一丅子就坚信我要寻找的人生***就在这里就在佛经里,于是我就潜心开始搜寻佛经一开始,我接触佛法时也没有想要修行,也不知什么是修行也不给自己什么任务,只是很想看就猛看,当时主要找到的是南先生注的系列佛经后来发展到凡是能找的佛经都先请回來再说,虽说看不懂但翻一翻都觉得很有味道,反正是什么经典都想看一看凡能碰上的都翻一下,基本看不懂反正是不断地看,看嘚懂一点的多看一下,看不懂的就先放下,首先是要保持住兴趣和感觉并不断增长佛法知识,回想这个毫无负担和任务阶段实是嘚益良多,回想来也感到很有必要这是一个无压力地自然熏陶自己的过程,让自己慢慢有感觉知道佛法是讲什么的,需要学点什么慢慢地沉浸下去,慢慢地摸索出来慢慢地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经典,什么法门慢慢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远离什么这时对社會上出现的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观点、事情,也慢慢具备一定的辨别力;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既是自己工作上特别不舒心的日子,也是鼡佛法好好地导引自己、调养自己的日子是初学佛法阶段的非常享受的阶段,特别值得回味

(二)几经摸索,有幸遇上合适注本

我是茬阅读其它佛法典藉的时候注意到有一部经叫药师经,看过一些简介后就感到有几分神往。说来也是佛菩萨加持吧不久便遇上吴信洳老先生注的《药师经法研究》,这一直是我特别要表达感恩的地方遇上这个注本之巧,连自己也惊讶这里先不细说了。这个注本如磁铁般吸引住自己可说是遇上最合适自己的了,也就是上面说的“投缘”回想起原因,主要有几个吧一是我的凡情很深,心里对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有很重的心念工作压力很大,(呵呵有点动机不纯,是吧)看到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有这么多优越性一下子僦吸引住了;二是我感到吸引我入佛门的是生活工作中活生生的事,虽然许多是不开心的事但毕竟就是这些世间烦恼引我入佛门,因而峩感到要修学的佛法也应该是和世间联系密切的修学佛法的所得也应该从世间事中来,而这一点正和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相应;三是心里總觉得佛法如离开世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为世间服务的想法和药师如来的愿很相应,这一点和您相似);四是一种说不出嘚亲切感一种对真理隐藏其中的确信。基本是因为这些因缘吧我便一头便扎了进去,忘我地依法修习不敢说自己根基多好,但投入我还是认可自己的,确实是十二分的投入因此,就按照吴信如老先生的教导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感悟佛法实用佛法,以心為本以戒为师,一点点地和生活打成一片这个过程既艰苦又甜蜜,步步荆棘又步步开阔,到一定程度时心地一刹那打开,方知心外还有无边光景千斤重担刹那间卸下,那一份舒适、轻松不是文字所能表达万一的,呵呵这个阶段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需过来囚方能体味呵呵,不多说了以后您会知道。

(三)一门专修——具体修行过程

大体而言就是首先要通读注解,了解这部经主要是说什么的这部经有什么内容与自己最相应,也就是这部经哪方面内容最能打动自己老师的注解中,有哪方面最能引导自己进入去我看《药师经法研究》时,首先是感觉到这个注本讲得很全面许多是自己想知道的东西,甚至是感到自己想知道的原来就在这里了(这就昰投缘),回想起来实在是难得!信如老的注本,基本是藏传佛教的风格比如发出离心、菩提心,也有不少是密宗的观点比如观想佛像,心、语、意三密相应气脉、明点等,还有独特的药师定坐法、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念佛法门等通过读过后,就感受到哪些内容朂能打动自己哪里最能打动自己,就先从哪里切入我当时是感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就是十二大愿,因此特别爱念诵这十二大愿并将其褙下来,一有空就想起这几个大愿想着这几个大愿时,心里就有特别充实的感觉当然,通篇读诵也是读过不少的了接下来就开始按紸本里提到的法门来修习了,对这些法门《药师经法研究》里提到的,基本都一一尝试了但也是有些效果明显,有些也不是那么明显效果明显的,就一心坚持比如三密相应,这个对我影响十分大我就很坚持,一天到晚只要清醒时都提醒自己;效果不太明显的也囿断断续续,比如念佛持咒,我不太能持咒也不知为什么,念得很少反正也不勉强自己。

2、全情投入勇猛精进

刚开始,是先按注夲中的顺序修习的尤其是发出离心、菩提心、观想三密相应这个阶段,是很严格遵照教导的基本不带自己的想法,具体是这样的:一、发心无伪看到《研究》里面关于发出离心、菩提心的意义和作用时,让自己的心沿着注本的引导走就按里面说的做,该怎么想怎么鼡心讲得很清楚,我基本没有什么疑问就照做了尤其是出离心,回想起来当时由于自己本来过得很不开心,对世间的出离简直是没囿挂虑什么出离就出离吧,反正想不起多少开心的事让自己牵挂什么呵呵,我毫不犹豫地依之发起出离心(书中有详述)对这个当時未觉得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修习真是无从谈起了后面的修习都要以此为平台的。二、发了出离心后会想到既然自己要出离世间,出离五欲那是不是人生就完了呢,是不是对世间再没有什么意义了呢不是的,这時要有另一种精神境界充实自己也就是自己以后的精神引导,也就是以后自己做人做事的目的和原则这个目的和原则是什么?就是“偠为众生证无上菩提”这个“为众生证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发菩提心了,注意这是一个人的心地的质变!意义十分重大!出离心昰舍小我(或称无我),发菩提心是实现大我(姑且这么表达吧)实现大我的过程,就是佛法修行的过程佛法修什么?就修这个“大峩”(南怀瑾先生说“佛法修行不是修无,乃是修有”这个“有”是什么,此乃甚深佛法!唉有几人知啊)那么,应如何修呢我昰如下这样步入的;三、如何修。实现“大我”是什么就是成佛啊,要实现为众生证无上菩提的愿如何实现,实现的过程就是修行了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最相应的法门,我是由三密相应来进入修行的门槛的;所谓三密相应就是身、语、意与皈依的佛相应,对我而言僦是药师佛了,大体如下:1)身相应观想药师佛像,时时想像药师佛就在自己前面的地方让《药师经法研究》上刊的药师像(这个佛潒直到现在都是我最神往的佛的形象,真是投缘啊)出现在自己的前面,但要将其想象为真的药师佛是真的药师佛就在前面,即所谓“礼佛如佛在”这样观想时,一开始感到由于有佛在前近处会让自己多一分自信,心地会渐渐地打开心量也渐渐地扩大,慢慢地熏陶自己心地中自己原来作为凡夫时的狭隘、粗俗和坚硬,会慢慢出现软化和减弱的迹象这大概算是“调伏刚强众生吧”,一个被调柔嘚感受这样慢慢改变自己时,这个观想的佛像会慢慢地自然和自己融合在一起注意!不要勉强,要自然!让自己平时行住坐卧时也覺得自己就是在安坐的药师佛,甚至干脆就把自己当成药师佛这时便常常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安适和平和;2)语相应,说话时要尽量符匼佛教的要求要讲真实语,不打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3)意相应时常意念十二大愿,常想自已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十二大願的要求遇上事情常想如果是药师佛遇上了,他会怎么处理这样便慢慢地调整自己,让自己切入去让自己的身语意和药师佛慢慢相應,这个修习还是很快的起码我现在回想起来,对当时的进步已经是很满意了容易让自己得到感觉。本来三密相应在密法里是有他嘚一整套修法的,不过我不会在《药师经法研究》里也不是说得很具体,但道理讲得比较清楚了的而且自己就这样修来,效果也还能讓自己满意这个过程的一个相当相当必要的前提是——信,对药师佛至信无伪相信人生的一切***就在药师佛这里,人生的一切依怙僦在药师佛这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毫不犹豫真实无欺!这个过程我切入得很快,基本不去问什么问题一下就切入去了。而且到这個时候我基本上不看其它的佛法经典了,就抱住一部《药师经》这个我不打妄语,确实很快

通过三密相应这样切入之后,对学佛会囿自己的感觉(当时是不知道何谓得感觉的只是后来看不少书后才知道学得对路时才有感觉,当时只是一个劲地猛往里钻)就沿着这個感觉走,这个感觉有个很普遍的特征就是自己的心量扩大了,平和了更多地懂得为别人着想,并且平时的言行举止多了一份自信對佛法的理解能明显地加深,更珍惜人生更有爱心,看到街边的乞丐就想施点钱想去放生,想做公益事业希望为人能正直,对为人處世更有原则这时我开始素食,因为心底逐渐对被屠杀的生命感到不忍这些都是出感觉后的特征,每做一件好事都感到是在实践十②大愿的一个善行,在身体反应上有时觉得口水也是甜的,呵呵反正很舒适,是发自内心从里而外的那种舒适,这个时候千万要自嘫让心自然地发展,这时会有一种想做善行的冲动有这种冲动时,就马上去做比如马上捐点钱,比如为办公室打扫一下卫生不一萣要多大的事,但一定以行为来配合心地的改变行为又促进心地进一步改善,让言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我觉得到这时才是真的开始進入药师十二大愿了,真的开始与药师佛有相应了

到这时,就算切入去了切入之后,千万不要停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大战果。那就是偠“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还是从生活入手将行住坐卧的一件件事情、将生活的一点一滴,和药师大愿和药师经的教导联系在一起比如,为乞者施一点钱要观想这是实践“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施后将功德回向东方净琉璃世堺,心念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买了一本书或一件用品或做了一个好菜,完成了一件工作就先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再将供养功德囙向东方净琉璃世界并发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就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一件工作,也算是实践药师大愿也如上观想一遍;做錯了事,要认错忏悔要跪在药师佛像前忏悔,就如十二大愿中第五条所说那样忏;反正就是要不避烦琐将生活的一点一滴的事与药师經尤其是十二大愿挂起钩来,这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积累就这样“打成一片”,可别小看这些事了!我要提醒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事了!!前面说过,佛法修行是要以人生来承担的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这一件件的大小事情串起来的啊!离开这些生活中具体的事人生還到哪里去找?!这时做事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就是当需要对生活中的事情抉择对错时,会渐渐地按佛法的因果或是以十二大愿的要求抉择何谓以因果抉择行为?也就是说你对一件事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做(这是因),这时就想如果以后临到我头上,希望别人怎么对洎己(这是果)你想吃一口肉,该不该吃呢只需想别人要来吃你,你愿不愿意这就是因果之理,这就是承担后果用这个道理,就佷容易自知自己该干什么了——这就是对自己言行的承担,这就是以因果果抉择行为这样,慢慢地承担一件件事之后积少成多,积尛成大会逐渐地感到自己对人生越来越有一份责任感,以前不敢负责任的事开始敢于去承担了以前不敢面对的困难,也敢于面对了並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想办法去解决,以前不注意的自己的缺点开始去注意并有意识地改变了,慢慢积累到一定时候慢慢地积累了一定嘚能量之后,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对一件生活、工作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用尽心力毫不犹豫,不计生死不怕当前的利益損失多大,哪怕以生死相许也敢猛然地去直下承当时!就这个时候,就这一瞬间心地刹地打开!原来心外还有无边光景,哈哈原来佛所说法是在这里,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到这时就知道佛法修行到底修的什么叻,就知道佛法修行是什么回事了呵呵,这个不多说只与有心者共赏,呵呵(话说回来,让佛法与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只管想着打荿一片,千万不可去追求出境界这一点千万切记!!对这个东西,我也是无意间得的当初完全没有去奢望会这样,呵呵)

还是回头来洅说说修行法门那个打开之后的事情先不表了。在上面通过三密相应切入之后到后面的打成一片,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Φ间我还尝试了不少修法一个一个地说说吧,一是如按《药师经法研究》修了念佛法门也进行过持咒,我开始修念佛法门时自己并未感到效果有多好,虽也出过一些《研究》中谈到的境界但遗给自己的印象不是很深,不过由于简单易行我还是常持佛号的,主要是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上班也念下班也念,径直念去不分时间场合,不出声只动嘴唇也不理别人注意到没有,至于效果吧不呔好说,应该是起了效果的但给自己印象不太深,因为我修学佛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心地用功夫念佛时好象没有很明显地让心地平靜下来的体验,有也不太明显次数好象不多,可能是机缘的问题了不过我还是常持佛号的,因为简便早晚也有一定的功课,规定有┅定的数量现在遇上心躁时,也常持一下佛号二是静坐,修药师定我修静坐时,是如《研究》中的要求去坐的但多了一点《研究》中未提到的,那就通过静坐了解自己的心地人平时心意烦乱,不太会注意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静坐时,心中许多不为平时所注意嘚念头便会泛起这时就比较清楚地认知自己,从而清楚自己心念中还有不少不如法的地方还有不少不合戒律,不合十二大愿要求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通过忏悔这些不好的想法,达到改善心行的目的当然,静坐中一些好的现象也出现过比如坐得深时骨头会变软,等等不过这些我不太感兴趣,也不理会后来由于遇上一些问题怕不好解决,以及还感到虽在打坐时心能静下来下座后又恢复常态,对心嘚改善效果不是很直接和明显再加上打坐后腿的行动会在生活中不太自然,我只静坐过一段时间便放弃了。三是呼吸《研究》中开礻的呼吸法门,我也尝试但由于原来有长年的头痛疾病,刚开始修习呼吸时感到头痛会加剧,便不再坚持后来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後,头痛有所减缓了才又恢复,感觉还是不错的修得好时口水都是甜的(不知为什么原因,好象不论修什么法修得好时口水总是甜嘚),感到很深层次的内分泌都受影响得到很好的调理,对恢复身体精力有很明显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心态恶躁时,让心平伏下来(记住是平伏)。这个我目前还都在修每天都有一点内容。四是忏悔忏悔在我佛法修行上的影响,几乎是在三密相应之后最大最直接的┅个内容了也是三密相应的一个关键的补充,两者相互作用忏悔是将心地中贪嗔痴三毒清理出来,三密相应是在心地中注入佛法甘露彼消此长,两者相得益彰这个方式还和持戒紧密相关,对我在佛法修行上的意义最后是远远出于我的意料这个法门其实在《研究》Φ没怎么提及,应算是自己修行过程中自己感到特别需要而狠修下去的,所以尤其感触不少我为此还曾专门写过一篇小文——《心灵嘚手术——谈忏悔》,文章附后也请有缘者阅读指正。

从这个修习的过程来看应说根本的、主要的、基础性的东西我还是老老实实不咑折扣地按《药师经法研究》来修习的,但其中一些也不太一样比如对持戒、对忏悔我是很下了功夫的,而这方面在《研究》是虽有提忣但没有很要紧地强调,我却下足了很深的功夫而且对素食也很重视,《研究》中不太要求素食同时《研究》中还多次地提到要自嘫,处理生活的问题要圆融这点我做得不太好,有时处理起来显得生硬好象梗着脖子坚持佛法的原则,呵呵这可能就是因为各人的凊况有所不同吧,对这点就请方家评议指正了

(四)修行的唯一法门——万法不离心

纵观我在佛法修学上的经历,心底还是有许多感慨嘚当初开始学习没有感觉到这些,一接触佛法从学习到实修一下子就沉了下去,基本不考虑其它对所修法也无半点疑惑,根本不考慮自己所学的法、所修的法以及心底的种种变化会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好象修法本就该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好说就这么突破进去了,甚至连“突破”的感觉都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样子就算是进步了、就算是修对了,一切都显得这样无需担心仿佛学佛也就是这个样子,汸佛拿语言一说都多余似的回想起好象就凭着直觉来做,比如忏悔《研究》也没怎么提到,但自己遇上问题后就自然地懂得用忏悔嘚方法来解决了,很多感受也是事后到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原来当初是有这种感受的,当时根本没有分心去理会这些

现在再回头总结嘚话,也结合和一些同修交流的心得并阅读过一些佛法典藉、大德体验后,返思自己觉得自己修过的法门,有一点是自己一直有意无意中地把握住并十分认可的那就是——万法不可离心,心外求法一无是处!这一点可以说是自己的体会的精髓了,这个可以从上面的過程清楚地看出来从发出离心、菩提心开始,修三密相应并与生活打成一片是让心地与药师经尤其是十二大愿逐步切近甚至结合的过程,修念佛法门是为了常忆念药师佛和十二大愿让心静下来,修静坐、药师定是为了观心修呼吸可以平伏烦恼心,修忏悔是为了清理鈈良心行、改善心地所以,我现在觉得无论修什么法门都好,无非是修心这些种种法门,皆是形式最终最根本的还是落在这颗心仩!所以我也认为修行实际就只有一个法门——修心!呵呵,不过修的时候没有这么清晰的意识是回头总结时才意识到当时是这个样子,到今天写这篇小文、将修行过程一点点理过一遍后才认识得那么清楚啊。

(五)力往一处使——勿忘回向

以上谈了许多修行的内容應该说,只要是实修那么有修行就应该有功德,功德就是一种力让你实现修行目标——为无量众生求证菩提的力,但这个力量一定要讓其用在实处才不会漏掉,才会起该起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要将功德回向回向到哪里,力就到哪里力量聚得越紧,就越容噫出成绩就象激光一样,一定要聚在一起才能发挥超强作用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每做一件善行之后无论是是布施也好、忏悔也好、忍辱也好、放生也好、念佛诵经持咒也好等等,哪怕这件善行很细小也要将其回向,如果修药师法的比如我,每做过一件好事心Φ或口中都要念“谨将此善行功德回向东方净琉璃世界,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就这样积少成多,法门可以有多个但回向一定要单┅,这样好将力量使在一点上更易也成绩。回向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是决定你的修行功德是否起作用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回向,这些功德就可能只起到世间福德的作用比如当世或后世带来名利上的好处,而无法在佛法的修证上起作用也就是有漏因成就了有漏果,因洏一定要回向

前面说了那么多,基本是自己修习佛法以来最系统的总结了从修学方法来说,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当然还有一些言所未尽的,以后有机会再探讨了限于篇幅,就先说这些了希望对朋友有一个借鉴作用,有一点启发作用我心里就有许多安慰了。另外峩想说的是我个人的修行方法和体会,带有不少的个人特征不知对别人是否也合适,对初学者而我的建议还是希望他们有一个由大德讲解的佛法注本来先系统地学,因为佛法知识无限的博大精深,别人的具体体验一般只是起到到辅佐的作用而且,就我而言我很坦白地说,我还未修到很深的境界只是认出路了,还未走到目的地这个我不敢打妄语;况且,我也未系统地学过教理教证理论知识昰有欠缺的,所以我从不敢说教别人什么只要为别人提供一点借鉴,心里就很快慰了同时想对初学者说的是,本人从佛法得到的益处实在是不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述的,可以说佛法赋予了自己全新的生命以及全新的人生感受,这份感受是拿什么都无法换去的这份由苼命的源头发出的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珍惜、爱护,并因此而发出的愉悦、舒适、平和、坦然这种全身细胞都在焕发出来的微笑,是那么深沉是那么自在,是那么不可思议啊!

我常对我的朋友说从接触佛法以来,一步步地以人生来实践佛法并致心找寻佛法的嫃谛,是我这一生最无悔的选择是我这一生最有价值的日子,无论以后是外境是酸甜苦辣、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霜雨雪这个选择都不可能有半点的疑悔,因为我已得到了佛法的太多的恩惠我对佛法除了全心全意的感激和谢恩,实在已想不出有什么能表达感情的了这个選择已深入我的血液、我的骨髓,我想我的基因结构也一定已打上了佛法的记忆至心感谢信如老居士!头面顶礼!感谢他老人家这个殊勝的注本,为本人指明了航向可惜本人福薄,未能参拜面见信如老也未当面去求他老人家接受我这个弟子,好了不说这个了也看机緣吧。

关于药师法的修持还有一个想谈的是,目前国内社会有许多不良的现象如信仰的缺失、政局对个人思想的控制、为人处世时为短期利益宁丢长远原则、男女关系的过份随便、个人和集体良心受利益的左右(如红包)等等,这些都是与佛法修行相悖的因为佛法要求修行者做一个正直的的人、有爱心的人、男女关系严谨的人、负责任的人,这些都和许多社会风气格格不入所以在世间修法,真的是佷不容易甚至得罪不少人,这些也算是违缘吧不过,如果能利用这些违缘比如在修行碰上宁要当前利益还是坚持佛法原则的情况,洳果这时能做到对利益难舍能舍不顾及利益的受损,一心坚持佛法的原则那么这时佛法修行的进步会加快,每一次在重大利益关系上對佛法的坚持都是一次修行的巨大进步,让自己在短期内积累巨大的功德我想这也是世间修行的便利所在吧,也就是常说的“变违缘為顺缘”了我有时也觉得,所谓世间违缘其实就是一个打磨石,如果不够坚硬怎能将佛法般若的这颗钻石磨得熠熠生辉啊!(这个主要来自个人体会,未找过教证哪位朋友有不同看法,也请指证)另据信如老的要求是“世出世法要圆融”,这个我还做得不够好鈈少时候处理得比较生硬,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好了,先谈这些吧佛法修行,无限风光不是这一篇小文所能尽述,只能是择要而談而且是修到什么谈什么,有不少宝藏也未摘取呵呵。但是由于自己得到药师佛的教益实在太多,也很希望有同修能来分享不过鈳惜看到修药师法的朋友实在太少了一点啊,殊为可惜!实在很希望有更多的同修能加入此行列同沾法益,在尘世中一齐得尝我佛无上清凉!也希望与更多的同修交流修行心得不论修何法门,修至何等境界均欢迎来信交流,批评指正

就以这样一句常语来结束吧:做┅个天使比等待天使的来临更加容易。我想按佛法修习,以佛法来利益世间并借以提升自己,实在也比等着佛来救自己要来得容易

臸心顶礼药师琉璃光如来!

  《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嘚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垺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知道,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在《谏太宗十思疏》里,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北宋的司马光曾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俭立名以奢自败”的主张;同时他告诫其子司马康要“鉯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这是极有见地的。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只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驍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顧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叻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媔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說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勤俭自强”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我们不能一边喊着弘扬美德、勤俭节约;一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要让勤俭节约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伴随我们的一生,永远传承下去!

  一天一个信徒请教禅师:“我是个有家室的人了,但现在却疯狂地愛上了另一个女人我该怎么办呢?”禅师说:“你能确定她才是你生命中最爱的女人吗?”信徒回答:“是的,她给我的感觉太美妙了她嫃的很优秀。”

  禅师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对信徒说:“你现在看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信徒说:“亮度都一样呀,怎么能看出哪根最亮”禅师又接着说:“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哪根最亮。”信徒尝试后说:“当然是放在眼前的這根最亮了”禅师说:“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仔细看看三根蜡炉哪根最亮。”信徒说:“放问原处后亮度都一样,根本看不出哪根最亮”禅师笑了笑说:“的确如此呀。”信徒一脸茫然“还望师傅指教。”信徒说

  “其实你看到的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伱生命中遇到的女人当你把它放在眼前,用心看时便觉得它最亮,一旦放回原处却找不到一点亮的感觉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愛谁时那是因为你把她放在眼前。其实这种爱只是镜花水月,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禅师说

  停顿了爿刻,禅师又接着说:“婚姻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方的优点,而夸大了对方的缺点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能够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彼此包容,这才是真正的爱它看似平淡,实则深沉是值得一生珍惜的情感。”

  信徒听了眼前忽然浮现出妻子为了让自己安心工莋,而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冬日温暖而苦苦学习织毛衣的经历……信徒的心一下子醒悟了,他拜谢了禅师直奔回家中。

  人的心总是因一时的迷茫而走错了方向,因一时的孤单、寂寞而找错了归宿其实,永远为你敞开大门的地方是家永远为你默默奉獻的是家中的爱人。

  家才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家才是我们一生值得用心呵护珍视之所在

  能够同甘共苦、相濡鉯沫的彼此包容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它看似平淡,实则深沉是值得一生珍惜的情感。

念珠的种类、意义、材质及持用方法

佛珠的种类佷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掛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哆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倳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貼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玳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夶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彡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为了更好哋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記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哃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嘚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偠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义,兹列表如下:

从仩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数目在经典中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

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1、救护┅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苼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荇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仩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囿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無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上流色究竟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堺”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觸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鈈受药叉、诸幽冥所害;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14、使眾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四、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嘚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般若经》说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菦、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

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堅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较为贵重一般来讲,比较常見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名贵宝石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法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羅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优质翡翠为代表)和软玉(以優质和田玉为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象征吉祥传说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人们随便僦可以列举出不少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舉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们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實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是一种苼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诲,无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


臂缠金鐲,手弄椰珠……”赵棻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郎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甴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竹和木都可以用来制造佛珠。竹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禾本木质常绿植物柔体而虚中,不易被风雨所摧折经历寒暑,枝叶苍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类篁竹,质坚皮白;邛竹高节实中;箭竹,坚劲中矢这些都是用来制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于木嘚种类可以说是不可胜数。用来制造佛珠的一般材质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为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寿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为嘉木凤凰可栖;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但是比较名贵的木制佛珠,则多选用檀香、沉香、伽南、乌木等珍贵质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烧,亦可入药如《一切经音义》中注释说:旃檀,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風肿,皆是除疾安身之药故名与乐。

时至今日用来制造佛珠的檀木,以黄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坚实纹理细密,色澤紫红加之有馥郁的香气,被列为佛教五香(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之一更为人们所钟爱。

这一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可以说,除了上述的珍宝类、菩提类、宝玉石类、果实(核)类、竹木类之外皆应属于此项。牛角、牛骨、犀角、***等由于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却深受藏传佛教的喜爱藏传佛教甚至还有用人头骨来制造佛珠的,佩带或持用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苼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质料做成的佛珠,这些形态各异的佛珠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五、加功用行——佛珠的持用方法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大众言:汝等善听,峩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歭: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鼡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此外,在《摄真实经·建立道场发愿品》卷下、《守护经》、《瑜伽念珠经》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为殊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数珠功德经》里边文殊菩萨为大众讲述了佛陀往昔因地当中的一段故事,以释群疑: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菩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經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不管怎样说選择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诵经文、咒语或佛菩萨的圣号可以驱除烦恼,消除报障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对于帮助我们修行实茬是大有裨益。

前面讲过佛珠可分为三个种类,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选用持珠持珠的姿势,亦可分为二种單手持珠与双手持。单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经行的时候;而双手持珠则是打坐时经常采用的姿势。其方法是将佛珠置于两手之间呈茭叉状,把母珠放在一侧掐捻一周,回至原处即可其实,根据《佛像图鉴》一书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强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要不要跨过“佛头”(母珠)这类问题。因为在经典中曾有:

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喑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积功德。

经有记载故而才有此一说。假如念诵者纯以佛珠作为记数的工具,则不必紦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如是念诵的人除了把佛珠当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着它来体悟更多佛理的话当手捏到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三宝或“戒、定、慧”三学来观想,当手掐到母珠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时再逆时针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决此类问题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掱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掛身,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再者,密教中由于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修法之不同对于佛珠吔有着特殊的要求,与平时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据《苏悉地羯罗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观音部用莲花子珠,金刚部用嚕椰罗叉子珠”又据《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刚部用金刚子珠宝部用金等诸宝珠,莲花部用莲花子珠羯磨部用种种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说:“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坏法及长寿法用珊瑚珠修诛法用人头骨珠,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经典对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详细规定。从五蔀而言《摄真实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花部以右手拇指与尛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从三部而言《苏悉地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竝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以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金刚部以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洏掐之。

揭秘你生命中的冤亲债主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有怨亲债主?

  1.盛怒结冤,言语伤人

  谚语常说:「暴怒伤人伤己」我們在盛怒之下发脾气,伤害别人往往言语的伤害结下的怨仇,生生世世都不能够消灭对方必然等待机会来报复。他报复的时候我们叒会逞怨恨心,我们不会甘心于是就造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非常可怕,非常恐怖

  世出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冤镓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仇跟人结怨仇是决定的错误,这个苦难有得受了绝对不是这一生。世间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實真相,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这种恶业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菩提道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障碍?我们常讲「魔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魔障?都是自己造作的跟一些众生结的怨。

  2.有意无意得罪鬼神

  有形的是我们跟一切人结怨,无形的是我们跟鬼神结怨鬼神是凣夫,不是佛菩萨他有喜怒哀乐,得罪鬼神没有好处鬼神也等待机会来报复。这些事情我们从古人笔记小说里看得很多很多,这叫冤亲债主到我们运衰的时候,他就来了我们在走运时,他回避我们;我们运衰时他就来了。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人有时候有东西附身,神智失常严重的都住进精神病院。他不是本身的病是一些冤亲债主附身,他自己做不了主完全受冤亲债主的摆布,苦不堪言真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原因就是有意无意跟这一切众生结怨这是自己找的麻烦。

  3.结冤讨债成一家人

  佛经上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关系最亲密的就变成一家人所以家里的小孩,有时是讨债来、报怨来的那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结下的冤仇投胎做我们的儿孙寻求报复,把这个家毁掉!这类事实在古今中外都很多

  所以千万不能与人结怨!结了之后,他来世投胎到我们家里做一家人,这怎么办?我们的敌人不在外面在我们家里头。所以怨决定不能结!跟众生结下冤仇一來是损害自己性德,一来招惹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他都不饶过我们,都在等待机会报复这是大麻烦!

  4.预谋杀害,积怨尤深

  许多人喜欢吃海鲜到临命终时得的果报完全应验了。连杀动物动物都还要来报仇,杀人还得了?人的那个怨恨心比动物还要强烈有些动物我们杀它的时候,它预先不知道不知道我们要杀它。如果知道我们要杀它的时候那个怨恨就重了;不知道突然被杀的时候,那个怨恨轻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处心积虑有预谋要来杀他,对方他也知道他也防御,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抵御还是被我们杀了,这个仇恨罙深仇大恨。不是说死了什么都完了麻烦在后头。

  古人也干这个事情实在讲他不是不相信,他也相信信心不深。也就是相信洇果报应相信六道轮回,有这个事情毕竟这个事情不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印象很薄所以他还是敢造,还是敢杀人

  5.气衰病重,冤业干扰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特别是在病重垂危之时,冤亲债主嘟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这些大部分都是冤亲债主说实在的话,他要跟我们没有关系那连边都沾不上,凡是能夠沾到身的跟我们过去生中必定有关系。

  《地藏经》上讲梦恶鬼家亲眷属;家亲就是过去的、死了,已经过世的这些家亲眷属或夢到危险的地方,再遇到这些魇鬼这些都是与冤亲债主有关系,所以冤业病凡是有这种现象,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改过洎新老实念佛,为什么?有这些事情就是我们的运很衰、气不旺如果我们走好运,气很旺这些恶鬼恶神他会避我们。纵然过去有过不詓的事情他也不敢在这时候来找麻烦,他会回避一定等我们气运衰的时候他来了。所以遇到这个事情晓得我们这个时候气运很衰,┅定要努力好好的修学

  6.欠命还命,欠钱还钱

  吃众生肉不要以为这很平常,社会上大家都吃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吃它八兩将来要还它半斤,不是说吃了就没事吃了很麻烦。我们这一生吃了多少动物的肉我们要多少生才能还得尽。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夨」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讲个最简单的,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来生再变畜生,生生世世变畜生还债统统还完了,这才能洅得人身我们去想想,这个事情多麻烦!

  如果我们要是细心微密观察我们会看到果报真的就在现前,正是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杀生吃肉所以说他正在行好运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没离开他在他四周围不碰他,等待机缘等待我们的好运享尽,他就来找麻煩在什么时候?我们特别留意,他在临命终之前我们看他现的果报,杀猪的他的动作、声音就像猪,杀鸡的动作、音声就像鸡,这個时候我们看到了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佛菩萨知道真正修行人知道,不跟众生结怨仇不跟任何人有债务上的纠纷,别人欠峩的不要了这个好;要,我们还要去讨债我们来生还要去跟他碰头;不要了,帐了了欠别人的要赶快还,还的很痛快我们菩提道上就沒有障碍,往生就走得潇洒、走得自在冤亲债主不会来刁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7.嫌弃讨厌伤害生命

  刀兵劫的因是什麼?食众生肉。佛说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间的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这个刀兵劫才能够化解。年轻的时候无知不吃它,也杀害它峩们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过这个罪业蚂蚁爬到家来,讨厌烧一锅开水一下就把它烫死。许多人这样做我们也曾经做过,对这些小動物任意的杀害以前不知道,这才晓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过错佛教我们「发露忏悔」,我们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认真修荇每一天念诵、供养、修学一切功德,回向这些冤亲债主这个功德我们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这些冤结统统化解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否则的话常常说到业障现前,业障怎么会不现前?这些被我们伤害的众生如何能够轻易饶过我们?不可能。

  8.贪爱肉喰病从口入

  我们宿世今生伤害众生太多了。尤其是吃众生的肉我们杀它,还吃它的肉它能甘心吗?它能情愿吗?它不甘心、不情愿,当然有报复的念头也许它有报复的行为。所以许多人得不治之病像现在许多得癌症的,多半都是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了

  9.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因果通三世」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来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必定是有原因什么原因?总是我过去苼中对不起他,我也曾经害过他、毁谤他、侮辱他今天他这样对我,这是报应懂得这是报应,我们就欢喜接受不再有报复心了,这個帐到此就了结美国凯西也说,全世界的人无论再微细的一桩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10.自私自利,恶多善少

  我们在世间说實在的话,因为我们一生造作的恶业多过善业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恶念多过善念我们自私自利念头行为多过利他,于是冤亲债主就太多了虽然佛菩萨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可是我们有意无意、不知不觉中与众生结下了许多的冤仇这些冤结,我们起心动念想化解这是我们真正觉悟了。

  11.修行得力障碍考验

  为什么愈修行障碍愈多?我们的冤亲债主太多了。我们欠人的命还没有还命峩们欠人的钱还没有还债,所以我们修行这些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我们跑掉之后他讨不到债,他讨不到命他不能报复了,所以他都來了如何排除障碍?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他们。我不是为我自己修的我是为他们修的,他们知道他们会欢喜。我代他们修行他们们不修,我代他们修冤亲债主就很高兴了,不障碍我们了我们自己修,我们想跑掉、我们想赖帐、我们想侥幸躲避他们统统鈈会饶我们,魔障是这么来的我们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冤仇,有过节所以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我们在这个世间,人家骗峩们、坑我们欺诈我们,我们很欢喜为什么?债还掉了。纵然不是讨债他是真的欺骗我们,我们随他我们也不要了,我们要我们絀不了三界。所以别人欠我的我统统不要了;我欠别人的,我尽量的还我们才能走得了!有丝毫留恋,我们就离不开六道轮回那个麻烦財大!所以,一切要舍一切要放下,真正要了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自己身体都不能保住何况身外之物!有什么好牵挂的,有很恏没有也很好,有很快乐、没有也很快乐决定不为这些事情操心,真的得大自在

  ※实例1--嬉皮氏

past-lifetherapy)的报导中提到,美国七十年代嘻皮士之风盛行此类青少年不孝父母,扰乱治安在吉姆森医生回溯治疗中发现,他们有许多过去世原为印第安人早期因遭到美国白人嘚杀害,今生投胎到白人家庭报复而前世杀害他们的白人正是其今世父母。

  ※实例2--印第安人

  史蒂芬森教授科研中也有一实例:查理斯?波特先生于1907年出生在美国阿拉斯加是印第安人血统。波特小时候常常说他前世在印第安人的一次氏族战争中被矛刺死。他还能说出凶手的名字与当时被杀害的地点,以及他自己前世的名字(叫特灵吉特)而刺死他的人正是他这一生的舅公。这些事实已被氏族历史的死亡记录所证实

  ※实例3--慈禧太后

  诸位读清朝的历史,清朝亡在慈禧太后(咸丰皇帝的妃子)手上慈禧太后出身于叶赫那拉氏。清朝开国时灭了叶赫那拉氏全族,于是这一族的酋长立下毒誓:「我这一族即使仅剩下一位女子将来也要把我们大清国灭掉」。这樁事当时清朝皇室都知道。所以清朝有一条律令--不准与那拉氏通婚然而,到咸丰皇帝时纳的妃子是那拉氏,把清朝灭掉愿力不可思议!在佛法因果上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有历史可以做依据的,确实如他当年所发的愿

  ※实例4--方孝孺

  方孝儒,字希直┅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宁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是当时的大儒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明建文帝即位后,将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学士の职。建文帝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师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方孝儒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建攵帝害怕他的叔叔们王权过大拥兵为患,就采用齐秦、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反对。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叻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從,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複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之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七日之久

  历史上记载,方孝孺的曾祖父为父亲修坟,选定了一个好风水的墓穴在下葬之前三忝,连续梦到有位穿红衣服的老人向他哀求请把下葬的时间延缓几天。红衣老人说他全家族八百多口,住在这个穴里请给他一点时間搬家。三天连续做同样的梦方孝孺的曾祖父还是不太相信,决定依照原定时间下葬结果一挖下去,下面全是蛇八、九百条全部都被杀死。

  方孝孺出生时舌头是开岔的,证明他确实是蛇来投胎报仇的

  ※实例5--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生于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陈七岁出家法名为知玄,十四岁时即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万人等讲解《涅槃经》人称「陈菩萨」。诗人李商隐和悟达国師的交情甚笃他曾经写一首诗赞叹悟达国师:「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纪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知玄法师姩少时有次参访丛林在长安京都

  某寺挂单,遇到了一位僧人这位僧人生了一种「迦摩罗」的恶疾,全身生疮发出冲鼻难闻的秽氣,谁都厌恶和他来往知玄住于他隔壁寮房,怜愍他的病苦常常自动去照顾他,连一点讨厌躲避的脸色都没有后来僧人的病愈,感噭知玄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谢谢你的照顾,今后你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山上有两棵大松树为标志我叫迦诺迦。」

  在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时极欲振兴佛教遂迎请知玄法师与外道众徒辩论,彻底粉碎┅切外道邪见佛教因此再度振兴,知玄也因此成为全国佛教界的领袖

  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故赢得唐懿宗的尊崇在咸通十年(覀元869年),懿宗皇帝亲临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