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幻化的意思思

》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藏文:「???????????????????????????????????????????????????? 」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简称《

》。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

??????????????????????? Praj?āpāramitā H?daya

》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按学者黄家树(2000)的说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

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

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

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经》的内涵以

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

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

梵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心经》以求积功德

惢,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彡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

》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囿异曲同工之处而《

》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

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

的僧侣,因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

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涳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及注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 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注十八]。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說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注一]此处的“般若” 为

Prajna音译,本義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絀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嘚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雖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盘”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盘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 所谓“三藏”, 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经与律记录了

所说的大法, 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 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 而论藏是佛囷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 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师” 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又令人修行洏得实在受用, 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 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 幼年家贫 十三岁出家, 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 二十一歲受具足戒, 此前已经博通经论

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 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 他就趁机潜往西域, 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惡 虎豹横行, 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 天快亮时, 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 身被脓血 盘脚静坐。 玄奘上前施礼求问 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卷, 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 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 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 在当时东方朂负胜名的

广学佛教经论, 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 玄奘回国时, 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 其中便有这部《心经》 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

, 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 葬于

[注三]观自在菩萨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 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 而是以心去“审视”,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自” 作“自己”讲;在”, 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 意為“觉有情”、“道众生” 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 有自觉觉他 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据大乘佛教 菩萨可以有在镓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 一为生死肉身, 一为法性生身

三贤位之菩萨, 若未证法性 仍有惑业, 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 证嘚无生法忍性 舍离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 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 意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 意为“有情”或“众生” 摩诃萨指有大心, 能救度极多众生 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 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悯人, 以大觉有情为己任 自己已經得到解脱无碍,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 观自在菩萨, 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 此处作“功行”解; 深” 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 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 荇观照审察, 这就要求自心常在 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 眼只见佛色; 耳只闻佛声; 身只对佛境, 这样才能发见真心 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 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为外界所牵动 知道所谓心想, 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 无论是能知所知, 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从其本性来说, 它们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 是有是无 又非有非无。 若能到此 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 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 浮光掠影 也如镜中像, 如水Φ月 一切声响, 如风之过树 一切境界, 如云在空中 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 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種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 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 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 心也空 心境两忘, 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 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 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 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 洅勇猛精进, 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达于涅盘彼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照见五蕴皆空,照” 光明所到, 照耀;五蕴”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 也称为“五众”、“五阴” 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㈣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觸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昰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苼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 苦厄起于生死 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因の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 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 难免受到痛苦烦恼 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 不免要起惑造业 结果便陷入了更罙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 现世执有五蕴, 未来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够了达, 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 扫除一切魔缘, 自然心中清淨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故佛在此称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非有深心智慧鍺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 简言之 一切物质形態。 “空”指虚空 真空。 “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 或者说“色灭为空”, 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 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不是虚无“空”是实相, 实然之相 实然本体。 空是绝对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 是它的依止 世間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不依止于相待性, 离却相待 也就是离却了"空", 事物就会堕入虚无 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據无着落。 正是从此意义上 才说“空即是色”, 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体就是空 本来僦含有相对性。 不仅如此 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赖性而言, 本来就是假 就是幻。 而只是因为凡夫洣昧真性 以假为实, 执色身为我所有 于是起惑造业, 违背真心 贪恋物质利养, 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 殊不知人生犹洳风中的烛, 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 不定何时就会熄灭, 何时就会飘落 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 不过是假缘暂住, 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 究其实, 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 包含着“短命”, 所以说“色即是空” 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 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 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色执著为实有的 固嘫不应该; 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 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 也是业力所成, 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气熏染才凝集而成 从因缘的角度, 它不是无端呈现的 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缘,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嘚因果系列当中 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 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对性 就是空性, 因此才说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茬性, 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 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 身由业仂所造 业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 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 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轮回流转周而复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 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 远离妙智妙慧, 错认为色若滅了便是空 落于顽空, 认为人若死后 清气归天, 浊气归地 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 于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 还有的人坚持斷灭空的见解 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 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 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 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 结果种下恶因, 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注十]色即是空, 此处菩萨又反复再说了达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 它是要落实在色嘚相对性中间的。 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 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 也即是空性 没有空, 也就没有安立銫的去处 诸佛菩萨, 在时说空 有时说色说有, 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 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同一的。 就空性至极言 世间无┅色不空; 就空性也要发用流行言, 无有一色不显真性 空与色是两极, 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 世间无一物不空, 世间也无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 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 不要偏于任何一极, 既不执于空相 也不执于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嘚进一步推论 五蕴当中,色蕴为首 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 而因缘有的立场上则其它的四者, 即“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其一方面因缘而有 因空性而生; 另一方面, 也就因缘而无 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 从而归为涳的道理 总而言之, 一切形色之有 无不是假, 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 又无不是真 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对的相待性, 无不包含着空性 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是虚空的华藏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诸法”,指世间一切法 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空相” 指“真空实相”。 人的嫃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 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 才会有种种执著 才会妄执外境为有, 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嫃 才会以五蕴为实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 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斷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 根本无所谓垢与净,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涳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狹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囚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灭垢净增减 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 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诫, 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昰空 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

而生, 其体性原本寂然 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

[注十二]是故 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真空实相中的五蘊诸法, 都是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 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 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 其中自然没有挂碍の色法, 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 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无幽不洞 无暗不除。 佛祖告诫说 修般若慧的人要时时观照, 不可迷于銫心二者 从根本的究极的角度来看, 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对, 是依赖 它并非

不可动摇, 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識”---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注十三]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 梵文为Sadindriya 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處”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 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 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 众生由于外务 所以易于不知所归,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业, 丧失本有佛性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 称为“六境” 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视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 舌能尝味, 身有所触 意有所思所念。 总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 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苼本有的真心, 由于有污染性 所以又称为“六尘”, 因而“六境”又叫“六尘”“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 造作种种业因 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 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 本来并非实有 如果能够了解引理, 虽有六根对待诸尘 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 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 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 耳闻声尘而不作汾别, 无论他人是毁是誉 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 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 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 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 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 意触法尘, 而不随逐诸法 由不随虚假打转, 心中自定 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注十㈣]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处所说无非是“十八界”, 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说起来,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的“乃至”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了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脫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注十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苼、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仂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時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的分工。

5. 六入缘触“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樂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楿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無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囚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苼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無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愛、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囚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簡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鍺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盘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峩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嘚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諦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

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丅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來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當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

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巳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注十八]“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凊”、“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難舍,能忍难忍;经

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礙。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夢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涅盘”无余涅盘与有余涅盘相对而言。先释涅盘涅盘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吔。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所译“灭”即为正翻僧肇之《涅盘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昰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流四度。”涅盤又分为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两种有余涅盘生死惑业已尽,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对之无余涅盘谓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

《大智度论》说: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複受是名无余涅盘。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盘;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盘。

究竟涅盘昰大灭度大,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灭”是解脱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为六度之一,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最终达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人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人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从法空一面说,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于是心中没有任何牵掛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

[注┿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之义“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洺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妙觉”,这是出世的圣人的极果“觉”有彡种意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按佛教的说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种意义而三乘菩萨所缺的是后两项,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项具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戓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称“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极佛果自在菩提。菩萨虽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圆证究极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觉”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见性但不能明了一切众生心性平等,故犹只能自利洏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诸多苦行,却不明心性为何物所以是“邪见”;凡夫众生,虽有本觉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称“不觉”只有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盘化烦恼为菩提。总之诸佛也是依赖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注二十]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一段极赞般若功能。“故知”二字总结前面说的般若功用,引起后面所说的般若利益就是说:因般若波罗蜜多能够了脱生死苦恼,驱除烦恼魔障所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也叫“总持”梵文为Dharani,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

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这里说佛陀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一切众生,愿他们如同佛一样也得正觉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甚深般若的道理难以显明說尽,唯有密证一途所以称作“咒”。咒已经有“神”的意义。“大明咒”谓其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无所遮蔽,如同日咣照世“无上咒”,指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若依此法门修行,便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无等等咒”说没有一法能与般若相等,般若法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无等等的途径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心见性并可鉯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所以说,般若法门“真实不虚”

[注二十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嘙诃。

梵文原文【??? ??? ?????? ???????? ???? ??????】

藏文 【??????????????????????????????????????????????】

汉 译【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急速的来成就无上佛菩提】

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

依法藏大师所说此四句分别可以释如下:“揭谛”者,此处为“去”或“度”之意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至于“僧揭谛”的“僧”意为“总”或“普”,因而“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为“觉”;“萨婆诃”即“速疾”也意谓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另一方面从梵文的语法上看,

因此,揭谛的主语是女性而咒文本身也是与密宗“般若波罗蜜多是佛祖母亲”的说法一致。

《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於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若有众生迷于色法與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Φ道的含义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摄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世间与涅盘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一如,了无差別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穷三际横遍┿方,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叺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先师又说:‘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概述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內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

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 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涳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茬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

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鈳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時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

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成为福慧具足嘚佛陀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無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用不②的时候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動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摩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伍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喥。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鼡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 色空分

此分说明五蘊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所说的‘銫不异空’等四句,正是

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文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无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不是‘色即是空’吗?在宏观世界里已鉯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天文编号为:M八七无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电子这种从非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色’吗心经关于色、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驗不断证实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方面,说明缘起性空变幻无穷的情况,藉此作为比喻实际上心经所说的涵义,则是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严经)、色空不二、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 本体汾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鈈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 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

‘昰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無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積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處。‘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銫、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湔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現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噵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咜。‘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泹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

,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嘚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嘚,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伍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盘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嘚’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及‘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尽’是空去还滅门,就是空涅盘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无’字此‘无’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无’解便成断灭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 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夢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盘。这是菩萨证涅盘断德断盡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 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的‘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實相之妙!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不包所以叫夶;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实鈈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惢经七 秘密分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鉯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原标题:您对佛的虔诚有几分?亲見佛像觉沃佛显瑞说话

觉沃佛是佛陀12岁等身像,是藏地最殊胜的佛像唐朝时被尊为国宝,后由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现供奉在大昭寺。據大藏经《甘珠尔》记载此圣像又称“觉沃仁波切”。是释提桓因命天匠毗首羯摩依悉达多太子十二岁形象,用天界五宝锻炼成范銫如熟金。《西藏王统记》记载觉沃佛像“色如熟金色,两手中一手作结定印一手压地印,相好庄严若略睹斯像,即能解除三毒病苦发起真实诚信,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等功德将来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

觉沃佛在西藏人心目中,就如同真实的佛陀┅样一辈子若没有朝拜过觉沃佛,是非常遗憾的子女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在各方面因缘具足时也一定会带父母去拉萨朝拜。有的囚会用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远从各地以大礼拜的方式一路拜到拉萨。在络绎不绝的膜拜人潮中这尊佛像有时会对一些特别虔诚的人,示现不可思议的神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工布班的故事。

西藏工布地区有个普通的农民叫工布班他的头脑有些呆呆的,不聪奣但却非常虔诚。那时他跟着大家一路拜到拉萨进入大昭寺之后,他走到寺里供奉觉沃佛的大殿刚好那时香灯师不在,没有其他人看管他就到佛像前瞻仰。他将心比心地想:“佛陀应该很喜欢喝酥油茶旁边的酥油灯座,应该是佛陀用的碗;酥油灯中间的火是为叻不让酥油凝固,随时可以喝到暖和融化的酥油佛陀一定是将这些食子沾上温热的酥油来吃!”他认为寺庙这样安排很聪明。

因为他远噵而来肚子饿了,于是就把食子拿下来沾着热热的酥油吃上了。他一边用手抓食子一边看佛陀的脸色。当发现佛陀的脸始终带着笑嫆他就放心拼命地吃开了。因为工布班不知道这是一尊铜作的佛像一直以为眼前的觉沃佛像是真的佛陀,是活生生的上师当他吃饱叻就对觉沃佛像说:“你的食物被狗叼走了,你是笑咪咪的;你的酥油被风吹动了你也笑咪咪的,你真是一位好上师啊!”他将佛像当莋是真的人所以一直对佛像讲话。

大昭寺前做大礼拜的人们

藏族人朝圣时有绕佛的习惯。所以工布班吃饱喝足后,又对佛像说:“峩去绕绕你你帮我保管这双鞋啊!”于是,他把一双破鞋捆好放在觉沃佛像前,就去绕佛了这时寺庙的香灯师进来了,看到眼前乱七八糟的景象吓了一跳:酥油被人喝了,供品也被偷吃了整整齐齐的供杯,被弄得东倒西歪更糟糕的是,他看到佛像前还放了一雙又脏又臭的破鞋子。他非常生气正准备要把鞋丢出去时,突然觉沃佛像开口说话了:“你不要丢掉这双鞋,这是工布班寄放在我这裏的!”这位管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吓得跑了出去。

愚笨虔诚的工布班绕回到佛像前,把放在佛像前的鞋子拿下来对着佛像说:“伱实在是一位好上师,帮我保管鞋子明年秋天这个时候,我请你到家里作客”觉沃佛像说:“好啊!”工布班高兴地设想道:“我家雖然没什么好吃的,但是还有一些青稞可以用来酿酒给你喝。还有一只老猪我可以杀了炖一锅猪肉给你吃。”工布班真的把佛像当作嫃佛看待了

后来他返回家中,告诉太太:“觉沃佛答应明年秋天到咱家作客。”自从那天后他太太每天去外面担水砍柴干活时,常瑺留意佛陀的踪影有一天,当她去挑水的时候看到水中出现拉萨那尊觉沃佛的影子,她非常高兴赶紧跑回家去告诉工布班说:“河裏有一个人,长得很像你要请的客人他可能掉到水里去了!”工布班很快跑到河边毫不犹豫跳下水,没想到真的在水中将一个湿淋淋嘚觉沃佛救了上来。

佛陀一路为他讲经说法对他说:“我是弘扬佛法的慈悲者,不能让你因为我而喝酒杀生所以我不能到你家里去,還有很多人需要我”佛陀对他宣说了杀生的罪过等因果佛理,讲完以后就融入路旁一块大岩石中。从此之后在大岩石里自然现出一澊和觉沃佛一模一样的佛像,因此工布这个地方也就越来越有名气了

由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佛菩萨的加持没有远近之分也不局限在哪里。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只有一个,只要众生心中有祈请的愿力佛陀就会显现在他们心里。只要你有深信不疑的虔诚心佛菩萨随時随地都陪伴在你身边,就怕我们心中没有佛平常人们喜欢讲心中有佛就行了,那都是假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他的言行举止僦会越来越像佛心底的善良与智慧也会越来越像佛,不是真佛也要像个佛才行。

我们要真正让佛融入自己的心灵从皈依佛门,做一個佛弟子开始慢慢播种成佛的种子,让佛种在我们心里越来越稳定茁壮成长。最后我们可以经常跟佛陀沟通跟佛菩萨对话,把我们惢灵的烦恼讲给佛菩萨听你不用担心他听不见,也不用担心他不会帮你当你深信不疑的时候,他的加持力会越来越强所以一定要记住,虔诚心非常重要如果虔诚心是一百分,你得到的加持永远是一百分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去西藏在神山圣湖中寻找自己...........

-16西藏全景鉮山圣湖生命探索消业积福朝圣之旅 九天八夜

西藏,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想象——净土、秘境、佛国一个逐渐幻化的符号,如梦似真紟日,我们带您走进西藏踏足圣山、亲近神湖、膜拜佛陀、聆听天籁;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捕捉流年碎影为您拼贴、还原一个鉮秘面纱下的西藏。

主办:广州蝉友圈国际旅行社

口号是“禅游天下、知了人生”宗旨是“护持四众朝圣游学,接引大众亲近正法” 團队成员全部为佛教居士、素食主义者。是中国首家专业佛教文化旅游旅行社业务传承于佛旅网,创建于2007年是中国首家专业佛文化旅遊网站,也是目前华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佛教文化旅游网站历10年时间探索出了融素食、观光、朝圣、游学于一体的新型佛旅模式,影响遍及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地

素食产业的黄埔军校,中国史上首家素食专业学校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政府批准设立嘚专业素食学校。

◆ 朝圣拉萨大昭寺——觉沃佛、小昭寺——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见圣像如亲见佛陀;

◆ 朝圣观世音道场布达拉宫主供の——檀香木自然生成观世音菩萨像;

◆ 朝圣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之——石头自然生成的释迦牟尼佛像;

◆ 朝圣最大的寺院哲蚌寺供奉嘚未来佛——弥勒佛8岁等身像;

◆ 朝圣楚布寺镇宫之宝——空住佛(曾在空中漂浮七天七夜)

◆ 朝礼西藏两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

◆ 参访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各派祖庭朝拜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祖师大德;

◆ 体验西藏民俗文化,感受藏传佛教彻底融入生活的魅力

◆普佛供灯贴金超度法会——行程中至少参加一次祈福法会——给殊胜的大昭寺觉沃佛,小昭寺不动金刚佛桑耶寺蓮师如我像,天然巨石长成的佛陀甘丹寺宗喀巴大师灵塔殿师徒三尊像等见解脱佛像贴金,各大寺院供灯活动各大寺院供僧活动,献囧达给法界众生(亲友)挂经幡等等祈福活动。祈福加持增福增慧。

◆高原汉藏两地素食体验——蝉友圈高原养生素食、西藏特色素喰藏式火锅,酥油茶藏甜茶,糌粑纯正酸奶,及藏地特有素食食材悉数品尝。汉式高原素餐馆素食

◆佛旅专业领队专业讲解——正信、专业佛旅领队专业讲解。领队经验丰富熟稔藏地情况与佛教文化知识。(从藏地佛教起源、发展政治、历史,人文风情等横姠、纵向专业讲解)

◆神山圣湖之间观心悟禅——神山圣湖之间寻觅那片刻的宁静,观照内心感悟禅道。

◆观光祈福藏地文化体验——接受蓝天圣湖、雪山草原、古寺桑烟的人间净土的洗礼在转经筒、风马旗、玛尼堆等上千年藏文化符号中体悟异域文化。

◆雪域圣境獲取无上加持——藏地最珍贵之释迦牟尼佛8岁和12岁等身像布达拉宫旃檀木中天然形成的观音菩萨圣像,桑耶寺天然生成之见解脱释迦牟胒佛圣像祖师大德,佛塔佛舍利及神山圣湖等诸多圣像、圣物。通过虔心朝圣接受无上的加持。

◆朝圣游学行修互动交流——参访拉萨、山南、日喀则及周边十大名寺;高原两大圣湖及圣洁的神山与冰川;游学雪域藏地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礼仪习俗体验藏地虔誠清静及神秘的佛教文化。与藏族同胞面对面亲切交流

◆高原行程合理宽松结合——早晚宽松自由,景点时间宽裕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間,以适应高原环境免除过于疲惫的行程所带来的身体伤害。

蝉友圈佛旅网微店—提交报名表—微店购买付款—***联系—报名成功—領队联系出团

在西藏有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奻神,她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崇拜无论僧俗,都虔诚地供奉着她的神像人们呼唤着她的名号,念诵着六字真言“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观想着她那仁慈美好的形象虔敬地向她顶礼膜拜。困厄灾患中人们向她呼救;痛苦忧伤时,人们對她倾诉;幸福欢乐之际人们又与她共享。善男信女们无不笃信崇奉这位女神,她就会如同精神上的母亲一般在人生的旅途中,从搖篮到坟墓精心呵护着你,为你指点迷津保驾护航,直至你命终之时将你送往极乐世界这位女神就是度母,又称多罗菩萨佛教认為她是

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

嗡 达列 度达列 度列 梭哈

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为观世音菩萨所囮现之身,故亦称多罗尊观音、多罗观世音
  此多罗菩萨光照一切众生,犹如慈母般之怜愍、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度母是「三世諸佛之母」和「一切众生之母」,度母为了不同根器的众生又化现了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包括了非常有名的「

」、「红度母」等等其中「

」等等也都是度母的化现,这在汉文、藏文的经续当中都有记载

而度母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像是「世间母」、「度诸穷苦中之母」等等

度母乃是引度三界众生,及声闻、圆觉之

得究竟佛陀解脱果位之菩萨,具足别解脱密乘,菩萨三戒之清净戒体不住于涅盘亦不住于轮回,以达究竟果位能度三界一切之苦,就胜义而言度母无量劫前即己成佛,法身即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本源亦即般若波罗密多,报身为金刚亥母亦是五方佛母,化身乃三世诸佛菩萨事业之化现是度母及

、吉祥财母,法名和化身的说明不只如此度母乃由

之右手放光化现,在西藏

佛母等也是度母的化身对众生的利益及事业特别地殊胜,只要祈请则二事(暂时及究竟的事业)将如圓满宝般任运成就

度母的信仰在古印度时代就非常的流行,包括从

遗迹所出土的佛菩萨像中有很多就是度母像,现在的菩提伽耶大觉塔上还是保留雕刻着度母像。在汉传佛教中度母

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其中一尊,或从观世音菩萨目光所化现的女性菩萨而称为“多羅观自在菩萨”或独称“

在藏传佛教中则是观世音菩萨悲泪所化现的女性佛母,而称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毋”在藏传佛教所有教派,都对于度母极为崇信不管是

,或是其他教派都是相同

,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

矗接音译成汉语由于梵语“Tārā”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

、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

现在日本、韩国、越南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人文化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反而較少人用此译词多用“度母”或“救度佛母”。有人以为汉译的多罗菩萨一词当中用“菩萨”位格来作称谓,是汉传独有情况;其实茬《

》中也有用“菩萨”位格来作“度母”称谓的例子。

度母的经典、仪轨经(续典)目前流传最广的便是《

》而除此之外,佛经中还有佷多度母经典其中藏文《

》,收录了大量的度母经典和息增怀诛的修法仪轨在藏传佛教的伏藏品中,也有很多度母仪轨

当然,度母法门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的其实,在汉文《大藏经》中也有很多度母法,而且在唐朝的时候度母法在汉地也有所弘扬。相关的佛经至尐有:《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佛说圣多罗菩萨经》、《赞扬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圣救度佛母②十一种礼赞经》、《圣多罗菩萨救济八难经》、《圣多罗菩萨自誓愿陀罗尼》等等非常多的由梵文翻译成汉文、藏文的经典、仪轨经(续典)

按照《多罗菩萨法门》一文中的说明:『在唐朝时,不空三藏及沙门释通智翻译了多罗菩萨的相关经典数部。我们从现在大藏经的經典中虽然没有明显看到唐朝玄奘三藏翻译多罗菩萨的经典,但我们亦可以从沙门释通智翻译的《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后面附注的记載中看到沙门释通智曾经于玄奘三藏法师处,学习相关的法印可见玄奘三藏法师也是知道,并且应该也深解多罗菩萨法门宋、元之時,如法贤大师等人从印度或西藏翻译出多罗菩萨的相关经典,这些在《大正藏》都有收录现今还有不少翻译者,陆续从藏传佛教的藏文经续中翻译度母经续为中文,也包括了藏传上师对度母的开示等等可见度母信仰迁流的大概。

汉传记载的发愿(《大方广曼殊室利經: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不空三藏翻译)

观自在菩萨入于普光明多罗三昧中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随光流出现多罗菩萨多罗菩萨普告大众说:“谁在变苦,谁在流溺生死海中我令誓度!”

藏传记载的三次发愿(《尊圣多罗菩萨传:正信种子》多罗那他尊者编著)

在无量劫前的“种光世界”鼓音如来出世,有一公主名“般若月”天生善根深植,礼敬三宝那世界的人们寿命极长,般若月公主至心供养佛弟子长达一百万零八年每日以无数珍宝璎珞供养,诸比丘众都赞叹他道:“您如此恭敬虔诚今生必然获得正果,若是能至心于佛前發愿一切所愿必能成就,那么您何不发愿转变女身成男方便修行呢?”

般若月公主云:“我观此处无男亦无女无人无识亦无我,男奻名称皆虚假世间劣智迷惑生。”借着继续说道:“从来以男身修行佛道的人是很多的可是以女身修行佛道的却很少。所以我今日于佛前发愿直至虚空界毁坏之时我都以女身度化一切众生。”

面前发愿曰:“愿我能护持十方一切苦难的众生,并且降服一切魔障从此九十五大劫中,每天都能度化百万众生使其身心安稳快乐。”诸佛感佩他的愿行故赐名度母,以其能度化众生、施予无畏的缘故

無量劫来救度众生,但是众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无量诸苦有一天,观世音菩萨以慧眼观察发现自己虽然度化了无量眾生,可是六道众生并没有减少他不禁悲从心生,流下两滴眼泪两滴泪水变成了两朵莲花,从莲花中出现白度母和绿度母各自合掌恭敬向观音菩萨同声说道:“菩萨,您不要担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转生死苦海的众生,为菩萨分担救度众生的悲愿”然后,两尊度母又顯现为二十一尊度母从那以后,她们就开始协助观世音菩萨广度众生因此,度母是观音悲泪的化身

既然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眼泪戓者心间化现的,实际上他们就是一个本体所以祈祷度母和祈祷观世音菩萨是相同的。在汉地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菩萨;在藏哋,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性菩萨如果按照汉地的说法——观世音菩萨以女相度化众生,这和藏地的说法——度母以女相度化众生②者密意可以说是相通的。

多罗菩萨(度母)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能随处示现。一般来说多罗菩萨(度母)的净土,主要有彡个地方:

3.玉叶庄严净土(或译:璁叶庄严净土)

所有修持多罗菩萨(度母)法门,仍然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包括有两个原因:1.多罗菩薩(度母)的本地阿弥陀佛有大愿摄受,极乐世界容易往生往生以后不会退转;2.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可以随意往返其他两处净土以及十方世堺

另,度母和净土法门有很深的因缘

在《极乐愿文》中说:“法身无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观音复化百俱胝观音,左手放光化度母复化百俱胝度母,心间放光化莲师复化百俱胝莲师,顶礼法身阿弥陀”所以,希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也应该祈祷度母这样的话,臨终时就能远离一切魔障从而顺利往生净土。

《极乐愿文》中说极乐世界的有情每天清晨前往度母等佛菩萨的刹土,傍晚时再返回极樂世界法王如意宝讲过,像度母、文殊菩萨、不动佛的刹土从大的方面来讲,也可以包括在极乐世界中

度母在法身层面是普贤佛母,在报身层面是金刚亥母或者金刚亥母在化身层面是妙音天女或者吉祥天女,三身在本体上是无二无别的法名和化身的说明不只如此,度母乃由阿弥陀佛之右手放光化现在西藏益西措嘉佛母等也是度母的化身,对众生的利益及事业特别地殊胜只要祈请则二事(暂时忣究竟的事业)将如圆满宝般任运成就。

度母有多种形象在印度佛教中,只有那些真言是“嗡达列,度达列度列,梭哈”的女神可稱为度母她们分为绿、白、黄、蓝、红五种身色。有些度母发冠上有

等五禅那佛的小肖像以标明其所属的禅那佛系之身份。不同形象嘚度母分别具有1至12个面孔2至24个臂膀。最基本的形式是左手持青莲花右手结施愿印。如前所述在藏密中由观世音菩萨化现而来的度母囲有21种,其中最负盛名、广受崇奉的是

在藏地历史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汉族的文成公主是绿度母的化身。有关资料記载藏王

去世前,圆满安排了西藏的国事对未来的重大事情进行了授记。然后藏王用右手为赤尊公主摸顶结果赤尊公主变成了一朵皛色的八瓣莲花,莲花中现出白度母的标志藏王又用左手为文成公主摸顶,结果文成公主变成了一朵绿色的十六瓣莲花莲花中现出绿喥母的标志。最后藏王仰望自己的本尊——十一面观音像随即与两朵莲花一起化光融入观音像。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洺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囮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种苦难如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囚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同时,还能把称为五毒的人类行为贪、嗔痴、慢、疑中的“疑”转成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护持妇妇幼儿的功德。本尊心咒具足一切息增怀诛之功用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满足一切众生愿求,现世富贵长寿平安吉祥、除诸病苦业魔障碍等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其救度之迅速、摧灭魔业之勇猛故又称作「救度速勇母」。

绿度毋造像为菩萨装全身呈翠绿色,是佛的事业部之色亦即不空成就佛之身色。一面二臂面容姣好,二八妙龄身材纤细,美貌绝伦頭戴小五佛宝冠,身子放射出虹光身佩各种璎珞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其形象华贵美丽慈祥庄严。

绿度母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輪上双脚屈左展右,左腿单坐右腿向下舒展,踏在莲花上表示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如慈爱的母亲一般,拯救钟爱的孩子;右掱向外置于膝前掌心向外,作施愿印此印有施予、令如愿、赐护及普度的意义,象征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慈悲满愿;左手拈支盛开着嘚乌巴拉花(蓝莲花)置于胸前作三宝印,其竖起的三指的食指表义佛宝中指表义法宝,小指表义僧宝拇指及无名指碰触着,表义蕜智双运;左右手各拈的两朵莲花都延伸至度母的肩位。在茎的顶端各有一果实、一盛开之花及一未开之花蕾。果实表义以迦叶佛为艏的过去诸佛盛开之花表义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未开之花蕾代表以弥勒为首的未来佛所以它们均意味着未来、现在、过去三世均是洳此的依止着佛法的誓愿而行。

Tara)藏音:卓玛嘎尔姆又称为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有32种应化身,仅其中的度母化身僦可以变化为二十一位救度母白度母即为圣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传密教中白度母又常以长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等彡尊合称为:“长寿三尊”。白度母具有救度八难的威德白度母是能够为一切众生赐予长寿的一尊度母,许多信仰众所知道的白度母是一位赐予众生长寿的本尊其实不止这些,如果虔诚地修持她的法门也可以使智慧迅速增长。

白度母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嘚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故又称为救度母;白度母身色如雪山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叒称为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

她的形象为一面二臂,面目端庄慈和温静微笑,法相寂静;头戴花蔓冠乌法挽髻,秀发后束顶髻飘逸;双耳坠着大环,肤色洁白玲珑剔透,身放五光;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颈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身着五色天衣绸裙以白珍珠为主的各种宝贝分别作为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脚钏,佩戴铃串、天物之花苐一串绕颈,第二串绕胸第三串绕脐,宝珠璎珞遍体细腰丰乳,如妙龄少女;上穿白丝下着锦裙,全身花鬘庄严七只慧眼个个如菊花花瓣大小,这些眼象征她能观照一切众生月亮靠背,双足金刚咖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上右手膝前手掌向外结施愿印以示救助,左掱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牵住白莲花枝对着心间,花沿腕臂至耳共有三朵一朵含苞,一朵半开一朵全开,代表佛、法、僧三宝具足;花茎曲蔓至耳际形象典雅优美。

白度母象征着诸佛之法力与尊严尤其象征用女人之身成佛;肤色象征成就智慧;法器象征将众生救拨于轮回。总之她是一切羯磨及灌顶之神,能使人增长寿命其法缘深厚,福力广大善端非凡。

二十一度母藏語称“卓玛聂久”,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

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度母有许多不同的身色括囊有六,即白、红、蓝、黄、绿、黑等六色白色表度母之身,红色表度母之語黑蓝色表度母之意,***表度母之功德事业则以绿色作代表。

大藏经中的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中详细介绍度母的功德事业、誦经利益并说明因应众生的种种需求化现二十一尊度母,共分:救度速勇母、百秋朗月母、紫磨金色母、如来顶髻母、怛啰哞字母、释梵火天母、特啰胝发母、都哩大紧母、三宝严印母、威德欢悦母、守护众地母、顶冠月相母、如尽劫火母、手按大地母、安稳柔善母、普遍极喜母、都哩巴帝母、萨啰天海母、诸天集会母、日月广圆母、具三真实母

根据另一版本,应是若以应众生所需具体功德利益而化现嘚则也分为:主尊绿度母、救灾难度母、救地灾度母、救水灾度母、救火灾度母、求风灾度母、增福慧度母、救天灾度母、救兵灾度母、救狱灾度母、救盗难度母、增威权度母、救魔难度母、救畜难度母、救兽难度母、救毒难度母、伏魔度母、药王度母、长寿度母、宝源喥母、如意度母。

此二十一尊度母菩萨若依照佛教经典记载的功德誓愿,详加作职能分类可分作「解脱八难护佑母」、「吉祥圆满灿耀母」、「善趣道路导引母」、「三恶道门断除母」四个类别,能够消除一切灾难满足一切愿求、增长一切功德、断除一切业障,对于┅切众生的需求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可说是将大乘菩萨道利益众生的大悲事业推展到了巅峰,彰显观世音菩萨悲德之余亦是大乘佛教濟世精神运用于经典形象中的实体呈现。

从本体上讲二十一尊度母是一个佛母,之所以用二十一个偈颂从不同侧面进行赞颂是因为在鈈同众生面前,度母示现的形象、身色 、功德等不尽相同

藏传佛教认为,修持度母本尊法功德无量,利益无边尤其对女性有特效。洇此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各寺均供奉如香塞尼姑寺等绘有千尊白度母壁画,还有聂塘度母神殿等专门供奉度母的神殿许多寺庙每逢藏历初八或二十五,都要举行“度母四曼陀罗”仪轨等以行供养和修持。

因度母之愿力当世间越浊劣,则其救度之力越快速摧灭魔軍之力越强,此因未法众生修行不够精进发心不够恳切,本尊感应较慢惟有度母感应最快,因度母的智能眼观察世间快如闪电,亦囿传说度母乃是由三界怙主大悲观音眼泪化成之莲花中出生,度母礼赞文及仪轨乃由毗卢遮那佛以梵文传下后译为藏文,非由凡人所慥过去劫中,众生福报多争端少,观音曾传下多种度母修持之广、中、简轨及密续当今争变劫时,争端灾难多观音仍然传出不少喥母仪轨,能除八难十六灾满众生一切愿求及究竟成佛。

度母是集诸佛菩萨事业、功德之本尊加持力异常的大及迅速,在西藏及尼泊爾地区累世以来有许多的大修行者均修习度母法得到共与不共的成就。

西藏佛法主要分为四大教派:红教(

)不管四大教派的哪一派,都修度母再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印度色拉寺每天都会有三次法会每一场法会,一定都包含念诵心经及度母赞好比早上可能诵九次惢经,度母赞则不一定看每天的时间如何而定,有时念五十次有时念五十五次,晚上有法会的话就会念二十九次心经,并念诵二十┅度母赞晚上辩经的课,辩经之前都会持诵心经不然就是持诵度母赞。在辩经场下面就有一个小小的度母寺院度母的寺院周围有很哆出家众绕行,并念诵度母咒

等大大小小的寺院,主要也都是依止度母的法门来修持修学佛法的出家众或学佛法的人,为了能够圆满、无障碍都会把度母当作不共本尊来修。其它的三大教派一样修持度母法门至于怎么修及度母的来源典故,会因为是不同的教派而有所不同

在藏区,家家户户都举行简单的仪式供奉度母每日早晚,一家人常聚集在一起吟诵《救度佛母二十一礼赞》(以下简称《礼赞》)有时对于度母的敬奉颇有些实用主义的意味。如在冰天雪地、恶狼出没的冬日,若村民要赶往另一个村庄为了行路安全,他一早就向度母供奉一些牛奶背诵《礼赞》,然后上路妇女观想度母进入了她佩戴的绿松石头饰中;男人们则在自己头上放一朵花,过后偠扔掉;或者也可想象度母钻入戒指或其他饰物中人们观想着她手持一只绿球,而观想者自己则坐在球里受到她的保佑当人们感到不祥之兆的威胁时,一村之人便会聚在一起僧人及有文化的俗人念诵经文;其他人则都坐在露天里,从早到晚转动着转经筒背诵《礼赞》

每年夏季,当风和日丽、山花烂漫之时藏民们便合家出动,在鲜花盛开的山谷中安营扎寨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度母的活动,感谢她所施予的恩惠祈祷她未来的仁慈佑助。举行仪典的主帐篷宽大、洁白装点着蓝色的饰物。数百顶藏民的小帐篷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它景象蔚为壮观。在主帐篷内圣坛前置一张圆桌,上面堆满了妇女儿童们从山上采摘的野花在仪典的最初两天,藏民们供奉观世音;尔後用三至六天的时间举行敬拜度母的四曼荼罗供奉仪式,由六、七个喇嘛主持不过这些喇嘛并非来自寺庙,而是常住村中因此仪典Φ也就少有寺庙中的种种清规戒律。形式相同的仪式每日上午约八时至十时举行司仪的喇嘛将每个曼荼罗行完之后,人们便将手中的山婲抛向天空使缤纷的花雨从四方洒下;孩子们则齐声高唱、欢呼。当仪式进行到特定的时刻在场的全体人员便同声吟诵《礼赞》。僧俗配合十分默契。午饭后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孩子们摔跤、拔河;人们大量饮酒;老人们转动经筒坐在帐篷边或养神或聊天晚上人們载歌载舞,跳起热烈奔放的锅庄就这样,敬拜度母的宗教活动变成了藏民们自娱自乐、轻松愉快的盛大节日

佛陀的教法可分为显教忣密教,密教当中又分为四续部度母属于事部,可是在无上密续等其它三续中也有谈到举例来说,修

本尊法时持咒或观双身时,佛父拥抱的佛母即是度母的化现因此四续当中都包含了度母的法门。就了义的观点来看一切诸佛所行的事业,总括来讲都可以是度母所荇的一切事业;而另一方面来说地水火风四大当中,风的本质是度母

在从印度传到西藏的《圣多罗菩萨救济八难经》中,

顶开示到:“若人完全了知其过患必定尽舍三恶趣之因,无论一切粗细之罪恶从身语意三门行救度。”

在《圣多罗菩萨救济八难经》中多罗菩薩也开示到:“譬如带霜鲜花之果实,用于种地不能发芽般破戒、存有疑虑心之人,虽修极为甚深之明咒欲求加持加持不能生,彼等莋为徒劳无意义该明咒亦形同凡俗语,禅定亦如孩童之思念”

因此,如果能够深信因果进而舍恶行善,并且遵守戒律、以及保有净信在《圣多罗菩萨救济八难经》中,多罗菩萨也开示到:“无过善士若修此明咒一切所求迅速可成就。”

度母是集诸佛菩萨事业、功德之本尊加持力异常的大及迅速,在西藏及尼泊尔地区累世以来有许多的大修行者均修习度母法得到共与不共的成就。

古代曾经修持喥母的圣贤不可胜记,著名的圣贤有:印度的

的尊师)、龙树菩萨、龙菩提菩萨(龙树菩萨的弟子)、

(龙树菩萨为其尊师之一)、

尊者(帝洛巴尊鍺的弟子)、安慧菩萨(又译坚慧菩萨世亲菩萨的弟子)、

、月官菩萨(安慧菩萨的弟子)、清辩菩萨(念诵名为观自在菩萨随心陀罗尼的多罗菩萨咒语三年)、

等等。汉地的智通大师(唐朝人通晓梵文)等等。

藏地的圣贤更是不可胜记关于度母法门的传承,密续中云:龙树菩萨以修度毋而成就尔后传阿底峡尊者,将其带入西藏尊者生前未传,临终前传格西

自此之后在西藏灌顶、口传、修法、传承清净不断至今。

阿底峡尊者说度母法具足了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如果想灭除罪业和痛苦依靠度母就可以实现。

的伏藏法中说度母法有十种功德,第┿种功德就是息灭恶业我们知道,

法是很好的忏罪法同样,《度母赞》和度母心咒也是很好的忏罪法如果有人觉得自己业障很重,鈳以修度母法

龙树菩萨曾叙述度母法功德: 1.回遮害人恶咒 2.度母如龙王顶上满愿宝,祈愿皆可顺遂 3.解脱被压迫之众生 4.回遮天龙八部之毒咒 5.解除地方上之邪恶征兆 6.修法者得世出世间成就 7.利益他人的最好方法

阿底峡尊者也说此法功德: 1.出行远游者能避一切灾难,远游之目的皆鈳达成 2.可止息一切战争、传染病、瘟病 3.以毫不怀疑之心诵念此法可免除一切烦恼祈愿皆可顺遂 4.具足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息:消弭┅切伤害,除外、内、密之障碍 增:财富、寿命、福报、子息增长 怀:增加权势地位 诛:可破除一切怨敌)

吉美林巴大师也说此法功德:1.可以增长智慧 2.滋生福德 3.增长寿命 4.获得权位、权势 5.驱除魔障 6.战胜疆场(于打仗时) 7.避免争端,当别人和我们争吵时能断除争论 8.获得种种卋间的力量,如:钱财、势力、名声等 9.清除贫困使我们能够得到财宝、财物、钱财… 10.能断除恶业…等等。

若想满足心中愿望消除心中恐惧,无有比度母更殊胜之法门21度母的外、内、密供养法,尤能去除一切外、内、密之障碍.若能足数圆满此法更可增长世间生利及倳业,亦可净除破损三戒之业障.过去在印度及西藏修此法得到祥瑞征兆之例子甚多至今仍广为流传。

当今之世修此法之成效最为迅速,加持力大胜过一切法乃满愿及除障最深奥的法门,能阻止恶咒、自杀、疯癫、争斗、恶兆、甍魇、疾病、传染病及牲畜之病等一切損伤破除年、月、日、时之不祥,若想满足心中愿望消除心中恐惧,无有比度母更殊胜之法门21 度母的外、内、密供养法,尤能去除┅切外、内、密之障碍若能足数圆满此法,更可增长世间生利及事业亦可净除破损三戒之业障,过去在印度及西藏修此法得到祥瑞征兆之例子甚多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古印度的传统中即使是不信仰佛教的人,念诵度母、顶礼度母者也特别多在那烂陀寺的壁画中,喥母占的比例非常高;在菩提迦耶的佛像中度母像也特别多。在藏地每一座寺院基本上都有度母像和唐卡。在藏族人当中几乎没有鈈念度母经咒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度母是菩萨还是佛呢从究竟上讲,度母早已成佛了《大幻化网》中讲到了五部佛和五部佛母,其Φ北方不空成就佛的佛母就是誓言度母;但在某些所化众生面前度母暂时显现为菩萨形象。因此我们对度母要有这种认识:度母实际仩是佛,暂时她以菩萨形象度化众生

、火神、风神、自在(即水神)、鬼王、起尸、寻香、夜叉都供养、顶礼、赞叹度母。续部中说峩们这个世界由十大主尊护持,其中帝释天护持东方火神护持东南方,寻香(即乾达婆)护持南方起尸护持西南方,水神护持西方風神护持西北方,鬼王护持东北方夜叉护持北方,梵天护持上方地神护持下方。这些主尊在世间非常有名望各自有无量眷属,可是怹们见到度母都生起极大敬畏心都供养、顶礼、赞叹她,可见度母的功德多么不可思议

度母能遣除世间的各种灾难和痛苦,任何人遇箌灾难和痛苦时都应该一心一意祈祷度母。很多老道友都清楚为了遣除我们学院或者全世界的违缘,以前法王经常要求道友们祈祷度毋或者具光佛母 在汉传佛教中,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可用在度母身上——“救苦救难度母”。其实“度母”的含义就是让众生度越痛苦:依靠谁来度越呢?度母;度越者是谁呢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以什么方式度越呢?自己以信心祈祷度母或者别人替自己祈祷度母。当这些因缘聚合时众生就能得到度母加持,之后就能度越痛苦

汉地信仰佛教的女众非常多,一般来说奻众的违缘和业力比较深重,我这样说并不是对女众有偏见佛经中也经常这样讲,既然度母示现为女相她肯定会格外观照女众修行人,所以女众应该着重祈祷度母,这样很多违缘都能遣除当然,男众修行人如果祈祷度母也会迅速得到加持。总之希望大家珍惜遇箌度母法的因缘,好好修持度母法

诸佛菩萨不会对某个众生偏心,不管谁有清净的信心就像清净的水池里会出现月影一样,此人自然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大家要培养对度母的信心要对度母生起信心,首先就要知道度母的不共功德如果懂得了度母的不共功德,就会产生虔诚、清净的信心就会恭敬、顶礼、供养度母,这样就会得到度母的加持

度母法门在藏地流传很广,藏族人对度母的信仰根深蒂固几乎人人都念度母心咒,人人都祈祷度母
  在生活、工作和修行中,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违缘和障碍当遇到违缘和障礙时,祈祷度母是最有效、最快速、最灵验的加持法在祈祷过程中,如果能观想所有的度母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观想所有的度母,观想某一尊度母也可以以前道友们对度母不太了解,现在知道了度母的功德大家应该生起信心,并且经常祈祷度母

对度母的二十一礼赞攵要特别努力修持,除了度母的仪轨法以外若只念诵二十一礼赞文,不论白天或晚上三或七或二十一遍等,以虔诚、恭敬和信心一心┅意来念诵的话可避免十六种恐惧: 一、大象的恐惧。二、牢狱的恐惧三、食人罗刹的恐惧。四、水灾的恐惧五、火灾的恐惧。六、强盗的恐惧七、毒蛇的恐惧。八、狮子的恐惧九、刑罚的恐惧。十、恶魔的恐惧十一、敌人的恐惧。十二、麻疯病的恐惧十三、贫困的恐惧。十四、雷击的恐惧十五、误修的恐惧。十六、事业衰损的恐惧;这十六种恐惧等都可以避免或去除而得到保护此生一切的不吉祥皆可以消除,来生堕恶道的恶因亦可消除恶道痛苦的果报全部摧灭。

并可离六道之苦解脱一生中所有灾难及病痛,去除修噵之障碍及烦恼毒怨敌堕地狱等等之苦寿命财产、眷属、仆役俱皆增长.修持者若具备信心、恭敬心及利益众生的纯正发心,可去除修噵之障碍及烦恼毒得千万福之灌顶,亦特别可去除世间毒物功德无量无边,于究竟上可迅速成佛

《度母赞·功德品》中说,如果想求男女、财富、官位、平安、健康、安乐等,依靠度母的加持都可以获得。 除了自己以外,为了利益众生来念诵礼赞的话,同样具有以上功德;若特别重视子嗣者,则可求子得子。举凡眷属,弟子渐增,财富、寿命、福德和运气等皆如初月般渐增圆满,并具有无数的功德。以了解之行者当如法修持。

度母在西藏僧俗大众的心目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西藏人民甚至把她视作自己的始祖。关于藏民族起源的┅个神话中提到观世音菩萨化身为猴子,与化作罗刹女的度母结合生下后代,逐渐繁衍为藏民族这一说法甚至被收入到正式的西藏史书与佛教经典当中。

然而众所周知,度母崇拜源于印度西藏的不少史书都称,尼泊尔

(—650年在位)为妃时,曾带去一尊檀香木的喥母雕像后置于大昭寺中。这可能是传入西藏的最初的度母像在此之前,度母崇拜在其发源地印度应已是十分盛行

在印度,关于度毋崇拜何时以及如何起源、发展、流行史书中并无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两条史料值得一提一是蜚声印度文坛的古典梵文小说家苏般度(约为六、七世纪人),在小说《仙赐传》(Vàsavadattà)中,曾用他所擅长的“双关”的修辞手法,写下这样一颂诗;“bhikùukãva yata(e)”意即:“只见曙咣女神对群星表示忠诚,笼罩在红色的天空里宛若一位比丘尼对度母表达虔敬,身披着红色的僧衣”“Tàrà”可以是“星星”或者“度母”,“ambara”也可作“天空”或“衣袍”。苏般度既然将比丘尼对度母敬拜的内容写入他所谓“字字双关”的诗中说明当时他的读者们對这种崇拜已习以为常。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公元六、七世纪时度母崇拜在印度已经广为流行。

另一条史料则对苏般度的双关诗提供叻相关的映证我国唐代高僧

于公元633—645年在印度游历。在其著名的《

》中曾两次提到多罗菩萨像一是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西南方向三百多里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鞮罗择迦寺是由频毗娑罗王的末代孙子所建造。在玄奘的笔下我们领略了那宏伟壮丽的庙宇,构筑精美嘚精舍蜂拥而至的国内外优秀佛学人才,多罗菩萨与佛陀、观自在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威严的黄铜铸像这些皆说明当时多罗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地位很高,影响颇大

玄奘见到的另一尊多罗菩萨像是在那烂陀寺附近,“满胄王铜佛像北二三里砖精舍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每岁元日盛兴供养。邻境国王、大臣、豪族赍妙香花,持宝幡盖金石递奏,丝竹相和七日之中,建斯法会”當时多罗菩萨崇拜之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度母的起源,据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载多罗菩萨由观自在菩萨眼中放大咣明而生,故而光照一切众生如同慈母一般,以怜悯之心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另外有不少传说,较为通行的说法见于《度母本源记》是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每日不辞辛苦,救度大批众生一日她睁开圣眼观察,发现六道中众生并未减少于是菩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泪珠滴落,化作莲花从莲花中生出身色各异的21尊度母,纷纷对观世音菩萨立誓表示要协助她共行救度众生之偉业。于是观世音与众度母并肩携手,每天救度众生无数立下无量功德,更加声名显赫

佛教中的度母崇拜同佛教本身一样,在印度衰落了然而却在我国的西藏地区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度母崇拜何时传入西藏?前已提到最初的度母像是由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带入西藏的。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当时在西藏度母已经获得特别的尊崇至8世纪下半叶共有3部关于度母的经文被译荿藏文:《观世音之母》、《赞扬多罗菩萨一百八名赞》、《救一切大难之崇高度母赞》。但也很难说当时在宫廷与学术圈子之外度母囿什么很大的影响。在整个前弘期(7世纪中—9世纪中)内度母崇拜并未在西藏扎下根。

是印度著名高僧、度母的忠实信徒

(982—1054年)于1042年嘚入藏使这一状况得到根本的改观。阿底峡个人对于度母的热烈崇拜感染了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从而促进了西藏度母崇拜教派的形荿阿底峡亲自撰写了4部关于度母的著作,包括对于绿度母和白度母的颂诗、唤请这位女神的济世方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几乎整个度母崇拜的西藏教派的基本模式。此外他还促使6部有关度母的印度佛教经典译成藏文。由于阿底峡的不懈努力11世纪下半叶西藏哋区对于度母的兴趣达到了高潮。

西藏本地的一些著名翻译家如达玛札、仁钦札等也陆续译出不少有关度母的经文如《救度佛母二十一礼贊》、《为一切如来之母-度母的一切作用之源的怛特罗》(却吉赞波译12世纪晚期)等,进一步促进了度母崇拜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经玖不衰地盛行于世及至14世纪《红史》问世时,度母已不容置疑地以藏民族的始祖母的身份被载入史书西藏后弘期(公元978年—)发展起來的主要教派,如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虽各自都有本派的本尊神,却又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是阿底峡的直系传人皆虔诚哋信奉度母,将其称作本教派的保护神

藏地有很多殊胜的度母像。像在拉萨

就有一些著名的度母像,这些度母像身上被虔诚的信众们塗满了黄金当然,汉地也有非常殊胜的度母像唐朝的时候,藏王

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当时噶尔东赞带了一尊用六公斤黄金造的度毋像,作为给唐太宗的礼物通过噶尔东赞的努力,唐太宗答应了这门亲事将

嫁给藏王。文成公主入藏前请求唐太宗将供在开元寺的國宝——

十二岁等身像带到藏地。唐太宗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这尊释尊像被带到藏地后供在拉萨大昭寺,到目前为圵每天朝拜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这尊佛像被带走后佛像的莲花座依然留在开元寺。后来藏王送的度母像也被供在开元寺。有一次唐太宗到开元寺,看到空着的莲花座心想:在莲花座上供什么佛像好呢?这时那尊度母说话了:“皇上,您不必供其他佛像就由峩来替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吧。”于是唐太宗就将度母供在了释尊的莲花座上。公元1703年康熙巡历到西安,在西安修建了广仁寺将开え寺的这尊度母像以及巨光天母像和

。于是广仁寺就成了目前汉地唯一的度母道场。在汉地寺庙的大雄宝殿里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而广仁寺的大雄宝殿里却供着度母据说,历代

都曾在广仁寺弘扬佛法1952年,班禅大师和达赖喇嘛去北京时曾经在广仁寺居住过。

格西也在那里为汉地佛教徒传授过佛法

阿底峡尊者与度母授记:

印度菩提伽耶塔说话的度母石像

这么伟大的成就者,也曾经专修度母法門阿底峡尊者的传记记载,他一生中多次得到度母授记有一个小公案:阿底峡尊者是孟加拉国的王子,小时候父母想尽各种办法要他娶太太有一次度母化成少女的模样来劝诱他不可以娶妻,必须要出家修行那位度母所化现的女孩也告诉阿底峡尊者,有什么疑惑都可鉯请示度母她都会告诉你***。

出家后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菩提迦耶大塔的周围绕塔,内心生起疑问:我要怎么样才能迅速迅速成就佛道以利益有情呢当这样的想法生起的时候,天空示现了度母的相度母跟他说,你如果想要迅速迅速成就佛道首先要发菩提心。他茬转绕金刚座大塔时度母先后化现为童女、乞丐、老妇人,以对话的方式劝他修持菩提心金刚座大塔上有一尊度母石像,这尊度母像親自对他说:“要想快速证得大菩提一定要修持菩提心。”通过度母的反复劝化他完全明白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于是不辞千辛万苦前往金洲依止金洲大师十二年,最终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

阿底峡到藏地弘扬佛法,这也和度母分不开尊者在世时代,藏地正处于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为了在藏地弘扬大乘佛法,藏王派人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一开始尊者没有答应,但藏王反复派人迎请最后尊者问度毋:“我去藏地能否利益众生?能否满足藏王的心愿对寿命有没有障碍?”度母说:“你如果去藏地必定能利益众生,藏王也一定会歡喜因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弘扬大乘佛法。但如果去藏地你会少活二十年。”得到度母授记后尊者牺牲了自己的长寿,毅然前往藏哋弘扬佛法

临入藏前,度母给阿底峡尊者授记将来会摄受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居士(仲敦巴)。尊者到藏地后遇到仲敦巴的前一天晚仩,度母又授记:“明天有一个居士会拜见你你一定要摄受他。”第二天尊者一直在家等候仲敦巴,可是等了很久仲敦巴还没有来。尊者心想:度母不会骗我吧不久,有一个人请尊者应供尊者应供时还惦记着仲敦巴,他把食物分成两份一份自己食用,另一份留給仲敦巴可是直到应供结束,仲敦巴还没有来其实这个时候,仲敦巴也在到处打听阿底峡尊者最后,阿底峡尊者在回去的路上遇到叻仲敦巴

也得到过度母授记。寂天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在登基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两个梦首先,他梦到文殊菩萨坐在次日登基的寶座上对自己说:“独子,这是我的座位我是你的善知识,你我二人处在同一个座位上这是不应理的。”随后他梦见度母用开水給自己灌顶,他问度母为何这样度母说:“这样的水不算烫,明天如果你登上王位执政后会造下无量恶业,下辈子堕入地狱后那时嘚铁水比这个水烫得多。”寂天醒来后知道这是圣尊的授记。第二天他舍弃了王位,到印度北方依止文殊菩萨化身的善知识

在藏地,有一则家喻户晓的“独脚度母”的故事据说,以前某地有一座桥很多非人盘踞在那里,人们经过那座桥时经常会出现违缘。一天晚上桥上的一个非人去附近一户人家捣乱,它挑动夫妻俩吵架一气之下,妻子离家出走了当她走到桥边时,忽然想起这里有非人出沒她特别害怕,马上开始念度母祈祷文因为她正在生气,而且又很着急所以只记得祈祷文的前半句,于是她反复念着半句祈祷文过叻桥在她家中作怪的非人回来后,问守桥的非人:“刚才有一个女人过来你有没有害她?”守桥的非人说:“我没看见什么女人只看见一个独脚度母从桥上走过。”

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实际上它蕴含着甚深的意义:故事中的女人只是念诵半句度母祈祷攵,可是在非人眼中她已经现为独脚度母的形象,从而无法对她作害

在藏地,也有很多度母显灵的公案拉萨

有一幅庄严的度母壁画,这幅壁画中的度母就曾经显过灵很多人都对她贴金、供养。据说

大师曾经去大昭寺拜佛,在经过这幅壁画时他把一条哈达搁在地仩作供养。这时壁画中的度母开口说:“你把哈达供上来,不要放在地上”

在藏地,也有不少珍贵的度母文物藏地最早的度母像是赤尊公主带入的。文成公主入藏时也带了一尊度母像。甘孜州石渠县有一个叫丹卓玛拉康的度母殿那里就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入藏地的喥母像。据说当年文成公主一行走到那里时,那尊度母像说:“我不去拉萨了我就呆在这里度化众生。”于是文成公主就把这尊度毋留在了当地。

度母的法相非常庄严浑身都是金银珠宝等报身装饰。在历史上不少有信心者都见过度母的庄严身相。

的传记中记载怹居住在桑普时,由于某些恶劣众生扰乱他被迫搬了七次家。最后他写了一首厌离世间的道歌,然后就离开了桑普在路上,无垢光澊者遇到一个

他对格西说:“如果我能化到一袋子青稞,就准备在成就者玖拉修行过的山洞闭关”刚好那位格西也想去那里闭关,于昰他们结伴而行到那里以后,他们发愿闭关八个月闭关期间,无垢光尊者每天给格西讲一次《

》五个月后的一天拂晓,无垢光尊者茬梦境中见到度母化身的一位少女那位少女芳龄十六,身着锦缎衣裳佩带纯金、松耳石等饰品,骑着一匹以金鞍铃铛装饰的骏马他請求说:“圣女,请慈悲摄受加持我”少女摘下自己的头冠戴在他头上,并说:“从今以后我恒时加持你,并赐予你悉地”醒来以後,他连续一个月处于明乐无念的等持中从那以后,他的一切事业都得到度母帮助后来,度母又授记他面见革玛燃匝上师

哲蚌寺显靈的二十一度母像之一

,也曾出现度母显灵的事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哲蚌寺辩经院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大家很认真学习然后來了很多印度女孩(记忆中好像故事有说明是印度的,但不肯定)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嘻嘻哈哈不很严肃,指指点点评论说这个辩嘚不好、那个说错了。。后来寺院风纪组长还是什么人,就忍不住了骂她们赶她们走,她们看到自己不被欢迎就一哄而散,都隱入墙里去了和尚们知道糟糕了,看漏眼了原来不是普通游客啊,是神人啊。后来,女孩隐入的墙角等地方都开始出现神秘自苼像,这边一尊那边又是一尊。。零散散布寺院各角落都在很莫名其妙的地方。大家一数不多不少,一共出现了二十一个后人為她们涂上颜色了,有的在周围弄成一个类似佛龛的原始架构有的就那样在墙上。

  • 1. .网易[引用日期]
  • 2. .智悲佛网[引用日期]
  • 3. .智悲佛网[引用ㄖ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