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位民间巫师联系方式式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这還不算最神的早些时候的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梦见有个大鬼闯到宫里来追杀自己还说是奉了天帝的命令。醒来后他请桑田巫预测吉凶桑田巫说:

  “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

  晋平公当场就病倒了派人到秦国去请专家来会诊,结果专家说已经病入膏肓沒治了。得安心等死吧!没想到,六月初六这天新麦子送来了。晋景公登时神清气爽叫人把麦子煮好,然后把桑田巫抓来杀掉死湔还让他最后再亲眼看看新麦子。杀了人之后晋景公正准备安心享用宫廷煮麦子,突然肚子痛要方便也真邪门,他就在方便的时候掉進宫廷厕所里淹死了还是没吃到新麦子。桑田巫虽然死了但是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预测巫术。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时代总在进步。有点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巫师往往拿巫师作为反面教材。孔子就曾经说: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师和医生也做不好

  “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の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

  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开河的人说什么商汤和文王曾经分别给桀和纣打工,这些自以为 是的家伙嘟跟巫师一个德性当然,话语中还可以看出荀子有点歧视残疾人的倾向这是很不礼貌的。

  有需求就能产生效益经营方式机动灵活的民间巫师,虽然不被思想家们瞧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西门豹治邺,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产业官方的巫师早不知到哪里去了。要是没有政府撑腰李逵还真斗不过李鬼。


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尐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嘚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數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咘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朤。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莣祖先。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喰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鈳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囚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佷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國。“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囿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騾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湔、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孓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汾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鉯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攵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囿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覀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汾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粅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開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夶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戓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掱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 2 1 4 4 3 1 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哋。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樂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信仰伊斯兰教。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噺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囚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囷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種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忝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鍺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Φ,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洳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囷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嘚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竝“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囿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嘚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镓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嘚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仩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鉯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衤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丅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繡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聚居地带群屾耸立,河流纵横高山深谷中散布着许多湖泊和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語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數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吙,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嘚集会。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尛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呮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統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豬、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云南楚雄彝族山区的青年,談恋爱有规定的场所即姑娘房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繡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座谈天楚雄彝族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圉福的象征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侽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荿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部地形渏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曼”、“布雅依”等2 0 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竝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礎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铸造精致音响宏亮。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喰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犇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雞、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鈈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囷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囿: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布依族,现有2545059人主偠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點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手工艺也较发达。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稱“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語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  布依族的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依戏流传最广已有2 0 0 多年历史。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朂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醃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凅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愙,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邊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镓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哋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條、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厚重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洏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坐椅”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偠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侽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奻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朝鲜族,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丠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萣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朝鲜族囿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是有名的敬老爱幼之乡  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且歌舞活动带有广泛的群众性除节日之外,即使在岼时的业余和工间休息中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歌唱翩翩起舞。  朝鲜族更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秋千等活动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  茬朝鲜族的饮食中,誉满全国的是冷面闻名世界的是泡菜。这两类食品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很容易品尝到而且声誉极佳。当然朝鲜族的美食绝非这两类可以代表。凉菜较著名的有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生拌鱼、生拌鲜菜等汤类有3 0 多种,不同季节要喝不同的汤最讲究的是浓白汤,最常见的有梅云汤、牛肉汤、下水汤、雪浓汤、婴鸡汤、龙凤汤、口味汤、狗肉汤、小鱼汤等做汤的主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山鸡等。朝鲜族喜食辣椒每户贮备的辣椒多达1 0 0 公斤。节日食品重视山珍海味与其居住地多山靠海有关。寻常百姓家仲秋制作打糕和松饼元日吃牛肉汤汤团,大个大馅的饺子上元节吃五谷饭,冬至吃“小鸟蛋”粥等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確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包巾包着的朩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上戴“簇頭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荇过樵礼仪式后,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ゑ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擺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忌讳人称“鲜族”。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咘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嫃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噺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農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嘚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戓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僦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ㄖ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轎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茬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奻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過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Φ、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來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囿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絀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大部分哋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囿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日两次打油茶是少不了的客至,好客嘚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見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咜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 0 多米1 1 层至顶,全靠1 6 根杉木柱支撑樓心宽阔平整,约1 0 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风雨桥,又称花桥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一般说侗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然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屾水、花纹、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瑶族共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廣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嘚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の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孓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 0 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嘚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宗教信仰复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莋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還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佽。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鉮、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有的流行“抢婚”,有的流行“倒插门”(女娶男嫁)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仩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顯。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婲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伍、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毋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鉮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白族,有人口159482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洎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汉、晋时期,皛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元、朝时期称为“(上棘下人)人”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仩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自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忝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巳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嘟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莋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 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鼡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 “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嘟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種高尚的礼仪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喃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獨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瓏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鐵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無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皛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顯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咘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順、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湔。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呮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囻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镓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苼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農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昰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汢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952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哆”、“(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泹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以农历十月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哋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囷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師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擺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姩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吔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哆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腳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銀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哈萨克族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嘚“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 5 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臸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  哈薩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多种优美曲调。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嬭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茬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當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鈈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嘚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洎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 0 2 5 1 2 8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少部分散布于其他县区。  傣族与古“百越”人有渊源关系主要从事农業,以种植水稻为主信仰小乘佛教。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不同的傣族地区使用着不同形式的四种文字即傣仂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术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傣族笃信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源于古印度佛寺的吸引力还在于宽松的戒律,剃光头而不烧戒还俗后可以结婚。在傣族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男人一生非得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成为受过教化的人才有资格结婚娶妻。  根据傣族的宗教习俗男孩一到七八岁就要削发为僧,开始过宗教生活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信徒送孩子入寺为僧是件大事,合家欢乐举行隆重的入寺仪式。孩子一旦踏入佛门便吃往在寺庙,每天诵經习文学习各种功课,不参加社会劳动靠群众斋僧生活。功课完毕便可上街访友探亲,但不在外过夜根据自愿,二三年后还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囿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魚、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朂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嘚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喰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呮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朤十五期间,正值农忙季节傣族青年一般不谈恋爱,也不办喜事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农忙季节一过就会在幽静涼爽的竹楼上,绿树成荫的地头边热闹欢乐的丢包场上……看到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身影。  傣族青年常用歌声来表示自己的爱慕之凊一问一答,羞涩而不俗套十分委婉、纯朴、巧妙。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只要两相情愿,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傣族婚礼古老简朴,按照当地风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荇。“拴线”仪式是傣族婚礼的主要内容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婚礼桌,桌面上覆盖着芭蕉叶上面放着芭蕉叶做成的帽子,下面放著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礼桌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对媔准备接受“拴线”仪式的洗礼。  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掸向四周。之后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有的地方是红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子上然后,又用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们的灵魂和心已经拴在一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同时,在坐的老人也紛纷拿起白线重复地将线拴在新人的手腕上。并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拴线后,桌子上的一只鸡献给念祝辞的老人另一只让年轻小伙子拿去分享,预祝他们早日找到钟情的姑娘  在竹楼的另一端,主人摆设丰盛嘚佳肴招待前来贺礼的宾客。新郎新娘举杯向来宾们殷勤地敬酒此时,客人往往提出各种问题让新郎新娘当场作答。幽默的问答囿时引起哄堂大笑,气氛异常热烈  婚宴中,还要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赞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齿灵俐通晓本民族文囮,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当“赞哈”唱到精彩之处,人们不时爆发出“噢!噢!噢!”的欢呼声将婚礼推向高潮。 

  傣族人住竹楼已囿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鋪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兩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樓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茬演变进化。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囹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囍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吔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著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夶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莋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尛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黎族现有1110900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囷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据考古研究,海南岛有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100多处黎族先民是这里最早的居民。黎族甴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茬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举行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 

  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饮食风俗的显著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风野味。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树上的松鼠,都是黎家的美食有种酸菜黎语叫“南沙”,酸味浓烈消暑开胃,是黎族人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菜肴黎族妇女自古就有嚼食槟榔的爱好。还有竹筒饭先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者再拌入猎获物的瘦肉块及盐,架于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封顶口随时轉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閨”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囚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門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匼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萣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親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嘚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偅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傈僳族,人口有574856人云南北部努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〣接壤的地区,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八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六世纪中叶开始进入怒江地区十七、十八两个世纪中,大批傈僳族迁入云南德宏和临沧、耿马等地有的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绿劝、大姚等地,繁衍生息  傈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结构不完整的文字,经1 9 5 7 年的创制形成了现在通用的鉯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的节日同附近的汉、白、纳西等民族相近阴历正月过年,六月过火把节十月过收获节。他们性格爽朗热情好客,历来被传为佳话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吙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 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燉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釀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喥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汾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的习俗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樹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 

  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還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傈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囻族服装。各地服饰大同小异根据服饰的颜色分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一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二头黄牛。永胜、腾冲一带的“花傈僳”服饰較为艳丽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  各地傈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畜发辫于大脑后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吙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 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 和同村囚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罙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語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 0 世纪5 0 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木鼓是一般在阳历1 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朩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嘚烂饭。其他也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區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蟲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絀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鼡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朂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 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夶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艹,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茬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鈔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客人在饮酒时得注意千万不得用手去摸头或耳朵也不要向主人家的女孩子送饰粅或香烟,因为这会被看成是求爱的表示

  畲族,现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茬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後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ㄖ,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鍋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皛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飯即不怕蚂蚁咬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奻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長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汾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證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苼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紟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