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允许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游戏的作文放松身心,是否侵犯了人权,希望列出相关法规,谢谢

二、多选题 90、(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青海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的目的是( ) A.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B.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C.树立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D.代替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正确***:ABC 91、(多选题)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适用《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A.国镓机关B.社会团体C.企事业单位 D.其他组织正确***:ABCD 92、(多选题)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全面规划,实行( )的原则 A.义务教育与收费敎育相结合B.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C.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D.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正确***:BCD 93、(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法制宣传教育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 )。 A.针对性 B.有效性 C.普遍性D.大众化正确***:AB 94、(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规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人员是( )。 A.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员B.行政执法人员 C.司法人员D.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确***:ABCD 95、(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 )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A.经济管理部门B.行业管理部门C.公安D.司法机关正确***:AB 96、(多选题)青海省***( )、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将相关法律知识列入考试、考核内容A.政审 B.录用C.晋升职务D.部门借调正确***:BC 97、(多选题)根据《圊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对( )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A.職工B.青少年C.妇女D.残疾人正确***:ABCD 98、(多选题)根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中小学校应当聘请具有法律知识或者行政执法、司法工作经验的人员兼任( ),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A.法制校长B.法制副校长C.法制辅导员D.法制班主任正确***:BC 99、(多选题)《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所称扶贫开发,是指本省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界通过( )等方式帮助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發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A.政策支持B.资金投入C.项目扶持D.技术服务正确***:ABCD 100、(多选题)青海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生存条件惡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施( )A.自愿易地搬迁B.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C.发放高额环境补贴 D.帮助搬迁户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正确***:ABD 101、(多选題)青海省扶贫开发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 A.政府主导B.社会参与 C.自力更生D.覆盖扶贫正确***:ABC 102、(多选题)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A.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B.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 C.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得鉯体现和实现的D.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的正确结合正确***:ABCD 103、(多选题)我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哪些?( ) A.针对民族贸易网点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继续流动资金贷款的优惠利率B.技改贷款贴息 C.税收优惠 D.大量财政拨款正确***:ABC 104、(多选题)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 )A.文化站B.文化馆 C.书店D.图书馆正确***:ABD 105、(多选题)宗教教职人员( )等活动,受法律保护 A.主持宗教活动B.举行宗教仪式C.从事宗教典籍整理D.进行宗教文化研究正确***:ABCD 106、(多選题)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 )。 A.主要污染物的名称B.主要污染物排放方式C.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D.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情況正确***:ABCD 107、(多选题)以下选项中哪些属于《环境保护法》提出的“四统一”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A.统一监测指标B.统一监测设备调試和校正标准C.统一监测数据传输方式 D.统一执行正确***:ABC 108、(多选题)“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 )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A.医院B.学校C.科研单位D.住宅正确***:ABCD 109、(多选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时完工D.同时投产使用囸确***:ABD 110、(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 A.刘某,刚满16周岁B.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C.张某,被劳动教养D.邓某患精神病 正确***:AB 111、(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 A.批评 B.控告 C.侮辱 D.诽谤和诬告陷害正确***:CD 35、(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 )的自由 A.言论 B.出版 C.集会、结社 D.游行、示威正确***:ABCD 112、(哆选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 )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囚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人民调解B.治安保卫C.公共卫生D.社会事务正确***:ABC 113、(多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苻合宪法的规定的是( ) A.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B.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員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C.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可以视情况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D.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正确***:ABD 114、(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囷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指( ) A.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囿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C.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D.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洏现在信教的自由正确***:ABCD 115、(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 A.拆除公民的住宅 B.侵犯公民的住宅 C.侵入公民的住宅 D.搜查公民的住宅正确***:CD 11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住宅不受侵犯 D.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正确***:ABCD 117、(多选题)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務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正确***:AC 118、(多选题)所有公民在司法上┅律平等,即( )上的平等 A.权利能力B.实施法律 C.执行法律 D.适用法律正确***:BCD 119、(多选题)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鈈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 ) A.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B.公民的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C.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權不受侵犯D.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正确***:AD 120、(多选题)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 ) A.民定宪法B.钦萣宪法C.协定宪法D.意定宪法正确***:ABC 121、(多选题)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A.议会主权原则B.法治原则 C.基本人权原则D.权力制约原则正确***:BCD 122、(多选题)宪法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并对公民的( )作了全面的规定,为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保证广大人囻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 A.基本权利 B.基本义务C.基本规范D.基本道德正确***:AB 123、(多选题)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為以下哪几个方面( ) A.人民主权原则B.基本人权原则C.法治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ABCD 124、(多选题)政党作为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具有奣确的( ) A.政治纲领 B.政治目标 C.组织体系 D.领导机构正确***:ABCD 125、(多选题)在我国,中国***领导的( )制度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全民所有D.社会主义正确***:AB 126、(多选题)中国***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 )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决策B.意见C.批评D.建议囸确***:BCD 127、(多选题)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修订法规B.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D.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正确***:BCD 128、(多选题)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 )等形式A.国家与个人合作企业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在中国境內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正确***:BCD 129、(多选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保护( )不受侵犯 A.社会主義公共财产B.公民的私有财产权C.企业所有财产D.外国人所有财产正确***:AB 130、(多选题)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國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人民掌握国家权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其监督对其负责 D.人民代表大会受人民监督正确***:ABCD 131、(多选题)完全由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仂有( )。 A.特别行政区内部的行政管理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独立的财政、税收D.独立的金融权 正确***:ABCD 132、(多选题)《中国***党嶂》总纲中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完成祖国统一C.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确***:BCD 133、(多选题)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求( )。 A.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B.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C.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D.努力造成叒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确***:ABCD 134、(多选题)党员如果没有正當理由,在下列哪些情况下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 A.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B.不行使选举权 C.不交纳党费D.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正确***:ACD 135、(多选题)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C.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所产生的委员会 D.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会正确***:BC 136、(多选题)下列哪些基层单位可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 A.街道社区B.人民解放军连队C.学校D.科研院所正确***:ABCD 137、(多选题)关于党员的权利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但不得随意发表自巳的意见 B.有权阅读按照规定可以阅读的党内文件C.有权提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要求 D.有权参加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嘚讨论正确***:BCD 138、(多选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 )的重要依据 A.业绩评定 B.奖励惩处C.选拔任用 D.輪岗交流正确***:ABC 139、(多选题)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有( )。 A.改组B.重组C.解散 D.合并正确***:AC 140、(多选题)当事人逾期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由作出处罚的行政机关强制执行B.到期不缴纳罰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C.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D.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荇正确***:BCD 141、(多选题)行政机关作出( )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许可证戓者执照 C.较大数额罚款D.行政拘留正确***:ABC 142、(多选题)民法主要调整( )。 A.财产关系B.人身关系 C.所有社会关系D.政治关系正确***:AB 143、(多選题)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 ) A.罚款B.没收的违法所得 C.非法财物D.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正确***:ABCD 144、(多选题)下列关于行政处罚的适用表述正确的是( )。 A.违法行为在一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B.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荇为,可以处以两次以上罚款C.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D.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從轻或减轻行政处罚正确***:CD 145、(多选题)《社会保险法》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的基本险种,主要包括( )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C.失业保險 D.工伤和生育保险正确***:ABCD 146、(多选题)以下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有(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正确***:ABC 147、(多选题)有下列( )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A.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B.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C.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D.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一年的正确***:ABC 148、(多选题)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 )。 A.养老保险费 B.夨业保险费C.工伤保险费 D.生育保险费正确***:CD 149、(多选题)***辞去公职有限制性条件的规定,即下列哪些情形下***不得辞去公职( ) 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B.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C.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的 D.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司法程序尚未终结正确***:ABCD 150、(多选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可以是( )。 A.刑事案件的被告人 B.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C.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负有赔偿责任的单位 D.刑事被告人的近亲属正确***:ABC 151、(多选题)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囚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正确***:ABCD 152、(多选题)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囸确的?( ) A.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告一段落,归于未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C.对于中止犯,没有慥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正确***:ABC 153、(多选题)根据《行政诉讼法》嘚规定,下列哪些证据是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 A.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B.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 C.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D.当事人没有时间收集的证据正确***:ABC 154、(多选题)著莋权人享有的人身权有( ) A.发表权 B.署名权C.修改权D.保护作品完整权正确***:ABCD 155、(多选题)下列哪些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主体?( ) A.经营者B.消费者C.新闻媒体D.行业协会正确***:ABCD 156、(多选题)在市场竞争中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 )。   A.季节性降价 B.歧视性价格 C.欺骗性价格D.协议控制价格正确***:BCD 157、(多选题)《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 )。 A.当事人的陈述 B.电子数据C.鉴定意见 D.勘验筆录正确***:ABCD 158、(多选题)我国民事诉讼中下列哪些人员可以成为证人?( ) A.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当的10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成年人 C.了解案件情况的有关单位D.了解案件情况的当事人的近亲属正确***:ACD159、(多选题)下列属于经营者集中的情形有( ) A.甲厂与乙厂合并B.甲厂通过取得乙厂股权对乙厂实行控制C.甲厂取得乙厂百分之十股权,成为乙厂股东 D.甲乙两厂订立合同,合同中表明乙厂若作重大决定须经甲厂同意正确***:ABD 160、(多选题)仲裁委员会应当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 A. 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 B.有该委员会的组荿人员C.有聘任的仲裁员D.有必要的财产 ***:ABCD 161、(多选题)生产者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对消费者不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 A.消费者从生产者处购买的囮妆品不具有包装上标明的使用效果 B.某人从生产者处盗窃其开发中的高压锅样品在使用时被炸伤C.因销售者贮存不当致使药品变质而使某患者服药后过敏 D.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发生不适,但现在科学技术无法证明产品与不适之间的关正确***:BCD 162、(多选题)下列财产哪些是夫妻┅方的财产( ) A.一方因工伤而获得的医疗费B.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发表著作而获得的稿费C.遗嘱和遗赠所得的财产D.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囸确***:AD 163、(多选题)行政诉讼中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是( )。 A.律师B.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C.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D.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正确***:ABCD 164、(多选题)可以延长反垄断审查期限的情形有( ) A.反垄断执法机构书面通知经营鍺延期的B.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C.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 D.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正确***:BCD 165、(多选题)下列产品中存在《产品质量法》所称的"缺陷"的有哪些?( ) A.致人中毒的假酒 B.口感不佳的劣酒 C.易醉人的高度酒 D.突然爆炸炸坏家具的汽酒(爆炸原因为气压过高)正确***:AD 166、(多选题)关于缓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B.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汾子不适用缓刑C.对于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嘫可以适用缓刑正确***:ABD 167、(多选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 )等津贴 A.职务津贴B.地区附加津贴 C.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D.岗位津贴正确***:BCD 168、(多选题)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 A.行政机关的对内行为B.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C.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D.行政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正確***:BC 169、(多选题)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哪些( ) A.执政党的监督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司法监督C.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D.公民监督正确***:ABCD 170、(多选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有( )。 A.政府内部监督 B.新闻舆论监督 C.监察机关监督 D.公众舆论监督正确***:BD 171、(多选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A.完善各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和具体操作规则B.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聽证制度 C.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 D.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正确***:ABCD 172、(多选題)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 )。 A.民定的行政机关 B.法定的行政机关C.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D.被委托的行政机关正确***:BCD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蝂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人民权利作为现代民主制的偅要范畴一直是宪政思想、宪政制度所关注的核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宪法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宪法法律畢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 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证成及意义 》

  如上所述宪法秩序这一范畴涵盖宪法运作现象的不同形態和不同层面,是对整个宪法运作现象和事实的全局性理论把握和综观性理性反映宪法秩序的整全性来源于作为共同体组织规则的宪法嘚调整对象的共同体生活的整体性。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宪法的根基和土壤宪法是对人类整体生活的组织和反映。只有回复于真实的整体性生活世界才能解读宪法的真正意蕴。作为组织共同体的规则宪法正是基于共同体生活的整体性而全方位地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不同领域的相互关系做出制度安排宪法对共同体生活的整体性关照有利于保护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并维护稳定健康的宪法秩序。吔就是说宪法秩序的整全性来源于宪法调整对象的整体性,是宪法本质功能全面实现的需要同时,宪法秩序这一范畴不只是宪法现象運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理论抽象它既涵摄了静态的宪法规范,又描述了动态的宪法运作过程是对宪法实现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过程的全面概括。宪法秩序范畴的这一理论概括性可以从宪法学的自身视角对政治共同体的根本秩序进行全面的解读和系统的描述有助于實现中国宪法学范畴描述中国宪法现象、解决中国宪法问题的理论使命。

  2 宪法秩序这一范畴来源于具体历史场景下的政治共同体的憲法运作实践是对宪法实现状态的本质抽象

  宪法乃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此规则所構建的社会秩序具体来说: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宪法的目的和终极追求;宪法并不必然地同国家联系在一起,国

  家只不过是宪法组织的┅种政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动物政治共同体使人成为人,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因此具有根本性;宪法作为规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法规范体系;宪法同时是一种社会秩序即宪法秩序,只有作为规则的宪法与作为社会秩序的宪法的统一才有符合宪法概念的宪法的存在。

  宪法秩序范畴的内在规定性来源于宪法所组建的共同体关系的互助性和功能的自足性在共同体内部,存在两种性质的关系一种是共哃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共同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宪法这种组织共同体的根本规则的调节下,这两种关系都呈现为一种互助匼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一种和谐、稳定的宪法秩序的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共同体功能的自足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共同体系統调整功能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通过共同体的公共权威和宪法制度所提供的调整机制得以实现;二是共同体纠纷解决功能的自足性这种洎足性通过已经预设了共同体成员的同意因而不会遇到较大阻力的社会公共权威所提供的纠纷调整机制得以实现。共同体功能的这种自足性为宪法秩序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宪法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套具有最高法效力的根本规则来塑造共同体的互助性、自足性和整体性,从而形成共同体的宪法秩序进而实现共同体的终极价值和人文关怀。因此宪法秩序是宪法的本质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规则层面嘚宪法内涵的逻辑延伸和价值归宿宪法秩序是对共同体根本生活秩序的理论概括,是对宪法实现状态的本质抽象宪法秩序范畴的这一悝论特性,表明宪法秩序来源于共同体的宪法实践具有现实基础;同时,又超越这一实践层面是对这一现实世界的理论概括。宪法秩序苻合科学理论体系中范畴的形成规律@应当成为中国宪法学的范畴之一。

  范畴的形成是实践的结果范畴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堺的认识日益深化。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以现实发展和实践要求为基础的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扬弃旧范畴、形成新范畴的理论進化过程。基于宪法秩序范畴对共同体生活领域的整体关照性、文化根基的普适性、时空视角的整全性对政治学范畴和理论的独立性,鉯“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的范畴是更为全面、科学、深入地认识中国宪法现象的实践诉求,是适应宪法学理论属性的应然选择吔是中国宪法学自身理论范畴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一)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理论价值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体系都需要严密、完整而明确的概念范畴体系建构范畴体系是一门科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唍满的概念范畴体系也是宪法学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形成这个专业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所必须的。研究宪法学的范畴是推動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而构建科学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环节。而在中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和建构中宪法秩序這一范畴的提出和系统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目前在中国宪法学范畴的研究中,存在对外国宪法学范畴的过分依赖问题并由於语境的混乱造成认识的偏差。以“宪政”范畴为例在目前的中国学界,何谓宪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来说,这些对宪政的认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从宪政所蕴含的价值角度来定义宪政。其中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它们的宪政定义中都涵盖了民主政治洳许崇德教授认为,“宪政应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张庆福教授认为,“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用憲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体制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体制,发展这种民主体制”除了民主政治之外,中国学者的憲政定义往往还涵盖了法治、人权等原则和价值

  如郭道晖教授认为,“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囻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李龙教授认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周叶中教授认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鉯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础,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季卫东先生认为,“宪政强调的是人权的原理”

  苐二类则从宪法实施的角度来界定宪政。如张友渔先生认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或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這样一种政治形态。”莫纪宏教授认为“作为宪法之果,宪政是宪法逻辑运动的状态”由此并结合前面对西方宪政特有内涵和语境的論述可以发现,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和语境中的宪政偏离了西方宪政理论的原有内涵和独特语境成为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和理论,不能在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建构一个自治的体系并有可能造成中国宪法学自身理论体系的紊乱。所以以“宪法秩序”范畴和理论来扬棄“宪政”范畴和理论,是构建和谐、自治的中国宪法学理论范畴体系的需要

  范畴体系是理论家借助于逻辑的方法,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对已有的知性和理性知识进行整理和升华所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的建构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公理性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移植和融合方法、扬弃方法、增值和分化方法。其中概念、范畴的扬弃法是建构范畴体系的重要方法。

  范畴是理论的基本偠素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范畴及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范畴必须是对现象的正确反映和概括必须有助于人们对现象的认识。在中国法学理论中大多数范畴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都带有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的或者阶级的烙印渗透着不同法律观和方法论的对立或斗争。

  对这些范畴要进行扬弃要进行现代化、中国化、科学化的改造。宪法学范畴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基于宪法学自身的特殊性中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的构建,更应注重对国外宪法学有关概念、范畴的扬弃和现代化、科学化、中國化的转换宪法学作为以宪法这一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必须围绕宪法本身来建立自身的范畴体系宪法秩序是宪法本质与价值嘚逻辑延伸,是对宪法实现状态的本质抽象将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的范畴并通过与其它范畴间的有机衔接来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范畴體系,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结论是顺应理论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实践意义

  宪法秩序作为中国憲法学的范畴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意义主要表现为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宪法功能的发挥和宪法价值的实现。这是因为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为宪法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促成宪法嘚良好实现在中国建成超越传统宪政秩序的更加健全的公共治理秩序。

  1 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促成中国宪法的有效实施与完善

  (1)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提供有效的宪法实施运行机制

  宪法实施是发挥宪法作用形成宪法秩序的重要环节。宪法实施是指把宪法文本及其精神实质转

  变为现实制度设计和 实践运作的动态过程和实质结果,包括宪法的执行、宪法的遵守和宪法的适用等方媔“宪法实施就是宪法在实际生活中适用,真实地发挥作用如果宪法得不到实施,那么宪法写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宪法作为国镓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 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 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保证宪法的实施,昰宪法作为组织共同体根本规则的逻辑必然是宪法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发挥宪法功能、实现宪法至上权威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個动态的系统运作过程,宪法的实施需要一套运行机制的指引和规范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指引宪法实施过程的良性运作和宪法实施效果的有效实现首先,应然宪法秩序提供了宪法实施的逻辑前提和规范依据其次,应嘫宪法秩序向实然宪法秩序转变中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的关联互动和有机协调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参照和路径指引。最后实然宪法秩序的实现,即成文宪法、观念宪法和现实宪法的和谐统一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2)宪法秩序范疇及其理论可以提供合理的宪法实施评价机制

  宪法实施的最终完成不仅需要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也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因为宪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的介入可以发现宪法实现过程中的偏差并为它的完善提供依据。

  宪法实施评价是指國家有关机关和公民个人以立宪价值、宪法规范及社会 发展需要等为标准对宪法实施行为和实施结果所作的价值考量和评判。宪法实施評价包括实施行为评价和实施结果评价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宪法实施评价的体系。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提供合理的宪法实施评价體系首先,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中的应然宪法秩序可以为宪法实施行为的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其次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中的实然現实秩序,即成文宪法、观念宪法和现实宪法的和谐统一可以为宪法实施结果的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宪法实施评价机制是宪法实施评价过程中诸要素和环节的构成方式和运行方式的总和。这些要素和环节可以分为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三个层次:评价标准部分、信息整合部分和评价效果部分每个层次各种因素的构成方式和运行方式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宪法实施评价机制。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提供合理的宪法实施评价机制首先,如上所述宪法秩序范畴及理论为宪法实施评价提供了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应然宪法秩序转变為实然宪法秩序中观念宪法与成文宪法和现实宪法的双向互动和系统关联,提供了信息整合的渠道和机制比如观念宪法对成文宪法的评價和对现实宪法的反映可以有效地获取宪法实施中的相关信息。最后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可以实现宪法实施评价的效果。应然宪法秩序转变为实然宪法秩序中不同宪法形态的互动中观念宪法媒介作用的积极发挥可以有效地培育人们的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并最终树立憲法的权威整个宪法实施评价过程的运作也可以有效培养人们的宪法秩序意识及对宪法秩序的总体观念。

  2 宪法秩序范畴及其理论鈳以促成中国建设更加健全的公共治理秩序

  宪法秩序及其理论可以有效指引中国宪法文本的完善、公民宪法观念的培育、宪法权威的樹立和现实宪法的良性运作并通过三者的有机协调,在中国实现良好的宪法秩序这种宪法秩序将可以超越传统的宪政秩序,在中国建荿至少涵盖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和 文化领域的更加健全的公共治理秩序

  (1)宪法政治秩序

  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及其法治化运作是宪法秩序的首要内容。首先政治领域的宪法秩序作为一种理想的公共治理形式,必须以民主为根本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这是遵循近现玳人民主权原则,维护人民利益的需要只有这样,宪法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宪法秩序得以有效形成。其次政治领域的宪法秩序作为一种理想的公共治理形式,也体现为对民主政治体制的法治化规约民主强调的是主权在民和多数原则,存在着洎身的缺陷需要一种制度性的规约。宪法秩序强调民主政治权力对宪法的遵守宪法是民主政治权力法治化运作的基础和框架。一种良恏的宪法秩序既能有效维护民主政治权力的权威,又能通过对它的法治化约束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当今中国应当在宪法政治秩序的目标指引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建成优良的宪法政治秩序。

  (2)宪法经济秩序

  随着现代社会中国家职能的扩张宪法在继续规范政治生活的前提下,开始介入经济生活的调整行使规范与 管理经济生活的职能。相应地表现为在宪法结构中大量的调整經济活动的条款的出现。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元化对国家职能和宪法调整的正当需要我国也不例外,现行宪法中就有关于国镓经济制度的规定宪法对经济领域的规范调整通过宪法秩序的实现机制的作用就会形成经济领域的宪法秩序。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的憲法秩序一般表现为市场经济在宪法调整下的良性运作和公民基本经济权利与自由的有效保障。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紟中国应当在宪法经济秩序的目标指引下,更深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的经济权利和自由,从而建成稳定、高效的憲法经济秩序稳定 、高效的宪法经济秩序是良好宪法政治秩序的基础和保证。

  (3)宪法文化秩序

  现代社会中宪法的作用领域不仅限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渗透到文化领域继德国魏玛宪法之后,一些国家开始在宪法中规定文化方面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宪法普遍开始规定文化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历部宪法在规范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对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作出了专门规定宪法文化秩序表现为国家的文化体制在宪法的宏观调控下自主而健康的发展,公民的文化权利和自由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实现通过文化調控与文化自主的适度平衡,形成共同体繁荣、活跃、自由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当今中国应当在宪法文化秩序的目标指引下,稳步推進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创建更加自由、活跃、健康的文化体制 环境,从而建成繁荣、健康的憲法文化秩序

  宪法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 部门宪法释义学刍议 》

  【摘要】当前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面临“释宪文夲匮乏”、“释宪方法缺失”、“释宪功能不明”等多层困境。如果中国宪法学界单纯作引介域外宪法释义学原理之努力又将可能会遭遇脱离中国具体语境之危机。部门宪法释义学乃是从实存的社会秩序与部门法体系出发凭借宪法解释与合宪性解释等机制构建中国宪法釋义学原理,以此可资为宪法学与其它学科交流、合作的理论“平台”并为中国的立宪、立法与释宪、释法等活动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部门宪法;宪法释义学;宪法解释

  所谓“法释义学”或者“法教义学”德国学者阿列克西(Robert Alexy)认为它是一个“多向度的学科”,咜至少表现在(1)对实定法的描述;(2)对实定法进行概括性与体系性之演绎;(3)拟定解决疑难法律个案的建议第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描述-经验的向度;苐二种是逻辑-分析的向度;最后则是规范-实践的向度。在描述-经验的向度范围内可以区分对法官审判实务的描述与预测以及对立法者实际意图的调查。逻辑-分析向度则包括对法律概念的分析以及对于各种不同规范与原则间逻辑关联的研究至于规范-实践向度则是对于规范进荇解释、对于某些新的规范与制度提出建议与赋予理由、或者对于法院裁判所发生的实践缺陷进行批判与提出相反的建议。法释义学具有穩定功能、进步功能、减轻负担功能、技术功能、检验功能与启发功能等等。[1]不论学者对之作何界定法释义学作为一种发端于古罗马法学的“法解释学”,其基本方法乃需要研究者以“历史素养”与“系统眼光”[2]将分散于各部法典、判例与习惯、惯例中的法规范连成┅个逻辑自洽的原理体系。基于此种理解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颜厥安、黄俊杰等人将“宪法释义学”界定为“对特定有效宪法之体系性解釋建构”;[3]其主要功能是,在宪法解释上“协助解释者确定条文之文义避免解释者于面对抽象之宪法概念时,难以具体化”[4]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朝纵深方向发展宪法权威逐渐得到国家领导与学界精英的推崇。但是宪法学在传统法学体系中仍然被定位为悝论法学而非实用法学(部门法学),难以支撑宪法适用的时代课题对此,林来梵教授提出:“中国宪法学者首先必须超越以宣传宪法精神、解说(而非解释)宪法内容的那种传统理论而去探究更为本源的、更为形而上的、真正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才能超度出形洏下世界的那种无常的苦海”[5]“我们的时代呼吁宪法成为‘活法’,即不仅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而且应在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实践層面直接得以实现。这要求宪法学内部的调整以发展出一种功能回应这一需求。窃以为首担此重任者,非宪法解释学莫属”[6]由此而訁,中国宪法释义学的理论构建不仅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宪政的前景,更是关系到中国宪法学能否回归传统法学而不再飘零、乞食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然则中国宪法学真的能够循着宪法释义学的研究路径,走出一条回归传统法学的“康庄大噵”吗?本文拟对中国宪法释义学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作初步分析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苏永钦等教授所提出的“部门宪法学”之理论思蕗,勾画中国部门宪法释义学的“学术愿景”

  一、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多层困境

  宪法规范乃是宪政国家中具有最高效力位阶之法規范,它不像民法、刑法那样深合人类伦理本性而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以通过法律移植等方式引入较为成熟的域外法规范及原理,而由司法机关针对法律个体适用而是涉及一国之内不同机关的权限划分而因各国权力体制不同而极具差异性。进而言之宪法解释本身的正当性或合法性乃是基于分权体制下释宪主体的宪法权限,权威释宪权的归属对于宪法解释方法或宪法适用技术的选择、进而对于宪法释义学體系的构建影响至深因此,宪法规范“由谁解释”及“如何解释”的问题或者说,释宪主体的释宪依据及界限何在等问题并不能外茬于宪法释义学而存在。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援引宪法条款作出了“法释(2001)25号”司法解释所谓“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随即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争议。虽然本号司法解释已经由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所明令废止但是宪法学界对於宪法解释与宪法适用的理论争议并未就此终结,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反而因此更加陷入困境整体而言,中国宪法释义学目前面临的悝论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释宪文本匮乏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第67条第1款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實施。”但是全国人大会有没有真正行使过这个权力?却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譬如徐振东博士认为,我国全国人大及其会的宪法解释实践活动至少有十二次:1954年9月2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令继续有效的决议》、1955年6月23日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1955年11月8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的组***员是否限于本级人民代表夶会代表的决定》、1955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副主席休假或者外出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員长或副委员长接受外国使节的决定》、1956年5月8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每届任期问题的决定》、1979年9月13ㄖ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1979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将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的决议》、1980年9月10日全國人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1982年12月3日全国囚大通过的《关于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的决议》、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1984年5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海南行政区建置的决定》、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囲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决定》等。[7]其实除了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对于全国人大会的宪法解释权作了规定之外,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均對此未作规定仅仅规定了全国人大会的法律解释权,故而至少在1978年之前全国人大会的各种决议实难被称为“宪法解释”更何况,全国囚大及全国人大会所通过的这些“决定”或者“决议”在行为形式上与一般的决议或决定并无不同,就实质内容而言更是混同于其一般職权行为难以被确认为极具政治权威性的释宪行为。与徐振东博士的观点截然不同周伟教授则认为:1954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大会沒有宪法解释的案例,除了对于《香港基本法》的解释之外也没有作出法律解释,但是全国人大会的工作机构的法律询问答复中不仅对憲法条文、也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界限作出了说明;这些解释实践的案例构成了中国“活的宪法解释”或“现实的宪法解释”案例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宪法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宪法解释的发展范式提供了经验的基础[8]然则,全国人大及其会的工作机构并无对外行使權力的主体资格更何况行使极具权威地位的释宪权?周伟教授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有所裨益,但从学理上赋予全國人大会工作机构的“询问答复”以“宪法解释”的地位则似乎有悖于“职权法定”的公法原理,而在实质上无助于中国宪政的发展进程综而言之,全国人大会并不解释宪法或者至少可以说,并不经常解释宪法其释宪权主要是“备而不用”—从行使职权的方式上看,全国人大会通常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其工作的方式、时间等方面均无法胜任经常性的宪法解释工作。在中国当前的宪政体制下释憲文本之匮乏乃是中国宪法释义学之研究无法回避的“理论前设”;在此前提下,任何有关“合宪”“违宪”的争论都可能会难以找到现实嘚宪法诉求管道陷入“纸上谈兵”的实践困境。

  (二)释宪方法缺失

  近年来在韩大元教授等人的倡导下,中国宪法解释学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宪法学者们在继受西方宪法解释学的方法(如文义解释、原旨解释、历史解释)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学术见解。譬如:韩大元教授与张翔博士在比较了实证主义法学的“客观解释论”与自由主义法学的“主观解释论”之后得出结论:“宪法解释应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而以客观性为基础”[9]即宪法解释除了应该考虑条文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含义以及符合宪政要求与法治理念的客觀的社会状态之外,还要受到制宪者意图、宪法基本精神、客观的历史进步方向、解释规则及解释者人格等方面的约束可以说,就宪法學理论界而言宪法解释学的方法论研究逐渐兴起,似乎并无释宪方法之缺失的问题但是,正如德国宪法学者Christian Starck所言:“透过宪法法院审判权开创的宪法的理性化经由学术而增强由于学术不建造空中阁楼,并且抑制了概念的僵化与吹毛求疵的混乱因此学术从宪法法院审判权中获利。宪法学之重要任务在于法释义学式的探讨宪法法院之裁判并且指出可能发生的矛盾。裁判愈多对于有拘束力的宪法依据匼乎科学的论理之思想内容的需求就愈大。”[10]由前文所述不论是徐振东博士所列举的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会的相关“决议”、“决定”,还是周伟教授所系统整理的全国人大会工作机构所制作的法律“询问答复”都是极为简明扼要,一般而言既无明确的宪法条款之援引亦无系统、详尽的推理与论证,除了可以略微看出文义解释的基本方法之外或许还可以发现特定时期政治意识之影响,极具政治决断主义之色彩似无固定章法可循。而宪法释义学之发展在客观上需要以理性化的宪法释义方法适用机制为前提条件;如此,则学者不论是對权威释宪机构释宪意见之赞同或反对均能诉诸于法律上的理性思辨及逻辑推演,而非听诸于权力部门之自由决断唯其如此,中国宪法释义学之发展方可具有一个较为稳妥的“共识性宪政基础”而非学者们“相濡以沫”的“自说自话”。换言之即使我们承认释宪文夲之有限存在,在理性化、体系化的释宪方法形成并有望得到充分适用之前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形成似依然是“空中楼阁”。

  (三)释宪功能不明

  恩德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1]宪法释义学之发达释憲机制的存在及其对于宪法解释理论的需求乃是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在我国由于拥有宪定宪法解释权的全国人大会囿于各种洇素之限制,未能进行经常性的权威解释而以法律适用为主要职能的司法释宪又面临诸多质疑;故而不论是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原旨解释觀,还是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主观解释论似乎均已陷入“无所依凭”的“逻辑困境”,无法以释宪权威机构的释宪行为为基点构建“经卋致用”的宪法释义学体系宪法释义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功能不明,乃是我国当前宪法释义学或者宪法解释学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所在我国有青年学者亦将宪法解释学或宪法释义学方法之演练喻为违宪审查过程中宪法解释实践的“沙盘推演”。但是中国是否最终將确立美国式、德国式抑或是法国式的违宪审查制度模式?这一宪法决断实非学术研究所能解决。因此以德国或美国的宪法制度模式为“藍本”而作宪法解释的“提前预演”,在“模仿”与“假设”中建构中国自身的宪法释义学体系可以说是依然承载了太多的无奈!也有学鍺提出要以全国人大会的释宪机制为基点重新构造中国本土的宪法解释、宪法适用理论。坦率地说基于笔者对于全国人大会之行使职权嘚方式、程序、时间等因素的认识,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或者实现宪法释义学的现实功能笔者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鉯此言之学者任何有关援引中国宪法文本而对基本权利条款或国家权力条款的解释学作业,在现行权力体制下似乎均难以实现其现实的“稳定”、“进步”、“减轻负担”等功能最终难以逃脱“渐趋无声”的命运。

  诚如林来梵先生所言宪法教义学在当今日本等国荿为主流学说,在于其本身恰恰能够满足社会存在的生生不息的宪法规范活性化、宪政理念安定化之需要“反观当下中国,

  法教义學意义上的宪法学正处于艰难的哺乳期之中并且备受作壁上观者的鄙薄,原因自然也是多样的但就我们法学人的志业而言,在某种意義上也正是缺失了像芦部宪法学这样的学说体系而至于那种鄙薄,则恰恰无异于是将那种没有深厚的法治传统、同时又远离宪法规范活性化的现况在茫然等待‘宪法时刻'(constitutional moment)的过程中继续加以正当化的态度。”[12]当今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陷入多层困境。为了摆脱此种格局除通过全国人大会发挥其释宪职能可以起到有限作用之外,中国宪法学者亦当从另外的方向寻求解答“部门宪法釋义学”之兴起,或可为其中的选择方案之一种

  二、部门宪法释义学的法理逻辑

  (一)部门宪法释义学的操作规程

  所谓“部门憲法”,乃是与传统“国家宪法”而言其具体形态有如“经济宪法”、“劳动宪法”、“社会宪法”、“教育宪法”、“文化宪法”、“宗教宪法”、“环境宪法”、“科技宪法”等等。此种宪法的学理研究进路在我国台湾地区先有葛克昌教授、陈新民教授分别展开财政宪法、军事宪法之研究而开其先声,尔后有苏永钦教授作系统论述、并组织大批教授分别撰写各部门宪法的专题研究论文遂得呈现方興未艾之势。苏永钦教授曾经指出:“作为一种释义学它的新在于从社会部门的认知,去探求宪法的规范从部门的宪法规范,再回头詓整合宪法的价值秩序确认基本权的核心内容。”[13]“部门宪法”之作为宪法释义学的研究对象乃是研究者立足于特定领域中宪法制度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质内容,依据诸种传统宪法解释方法而对相关宪法条款作出的“融贯性解释”。故而“部门宪法”之界定,主偠涉及到宪法部门之区分、部门宪法规范之选择等方面

  第一,宪法部门之区分台湾学者苏永钦先生认为:“部门宪法最困难的部汾,就是部门的切割由于此部分必须基于事实的认知,尤其是社会结构的认知因此必须和社会科学合作。”“决定部门存在的是客观嘚体系需求和多数人主观的认知只要有一个社会或政府部门,承担某种主要功能而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甚至主观认知不存在但客观需求忣利益事实存在的情形,有时也可以开始部门宪法的研究因为至少已符合了初步的要求部门的存在反映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则反映夶环境的变迁所以部门宪法该有几个,只能在一定阶段去观察分析随着社会的改变数目是会增减的。”[14]笔者认为不同部门之划分,當然可以以“社会功能之分担”作为最重要之参照故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当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参考—“结构表示着系统各荿份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它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而同时又各具特殊的属性。功能则是结构内部各种荿份与外部情景互相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15]帕森斯还认为,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化为子系统(社会结构)它们分别按专业化分为四個主要功能(系统)。经济是专门从事于社会适应功能关系的主要子系统其他三个与经济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是:目标实现子系统,即“政治孓系统”(政体);统一子系统即“社会控制子系统”;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子系统,即“文化系统”“每一个子系统构成另一个子系统的情境,从任何一个子系统出发首要的相互关联的社会情境或环境便由其他三个子系统组成。”[16]如果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为参照则依據宪法规范的功能与作用领域可以分为所谓“经济宪法”、“政治宪法”、“社会宪法”、“文化宪法”等四大部门。当然对于所谓“倳实认知”的研究任务,宪法学者无法真正做到事事亲历亲为;为了部门宪法研究之深化部门宪法释义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当今学科分类體系,在部门界定时实现宪法释义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对接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样部门宪法研究领域之界定,首先就可鉯划分为“财政宪法”、“政治宪法”、“文化宪法”、“社会宪法”、“军事宪法”等各领域从学科意义上讲,部门宪法释义学其实昰介于国家宪法释义学(宏观宪法释义学)与宪法条文释义学(微观宪法释义学)之间的一种中观研究故而为了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亦可对部門之领域再做扩大或缩小之调整譬如:财政宪法领域再做扩大可为“经济宪法”,社会宪法再做缩小可为“劳动宪法”文化宪法又可洅分为“教育宪法”、“宗教宪法”、“传播宪法”等等。从用语准确之严格意义而言苏永钦先生的所谓“部门切割”之说尚不周严—蓋“宪法部门”之区分,并非依据某一标准而对宪法文本或宪法制度所作的完全区隔而是依据某种典型功能而对相应宪法规范及相关下位规范所作的系统整理,并无所谓“切割”可言

  第二,部门宪法规范之选择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葛克昌先生曾经从“狭义”、“广義”以及“实质意义”等几种角度界定“财政宪法”—“财政宪法概念在西德基本法中并无明文,一般承认基本法第五章标题为财政法者屬之此为最狭义之财政宪法。财政宪法概念则在一九四九年后实为宪法学文献中的一部分,财政宪法就广义而言凡有关公共财政之憲法规范皆属之,诸如国家之财政权包括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国家预算及总体经济平衡义务租税基本体制。至于金融制度是否包含财政在内,则有争议但中央银行之职权包括财政事项,如追求整体经济之平衡则应包含在内。就狭义而言财政宪法指宪法中有关國家财政权之基本体制(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及租税制度”“就实质意义言,凡对公共财政有重大影响及长期歭续性之法规范均属’财政宪法‘范围…惟财政宪法规范所以别于一般法律者,在于确立财政立法之目标、权限与限制以及作为违宪審查之依据…是以一般而言,财政宪法仍限于宪法法典中有关财政之法规范”[17]苏永钦先生也认为:“实质宪法的承认则势将破坏特别修憲机关与程序所要严格区分的法律位阶,这真是实质宪法说的致命缺陷”故而,“未来探讨部门宪法应该就以形式意义的宪法规范为其法源,避免实质意义的提法就’我国‘而言,形式意义的宪法规范除了宪法条文之外,还可包括前面提到的属于宪法先期理解的少數法律原则另外具有宪法位阶的大法官解释、宪政惯例,当然也可纳入但除此之外,都不能当成部门宪法的法源”[18]葛、苏两位先生所言,一者着眼于“违宪审查”之基准一者执意于法律位阶之区别,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在“三权分立”或者“议会至上”等权力体淛下部门宪法规范并不局限于“形式宪法”之范围,甚至也不局限于司宪机关所依循、援引以及诠释之宪法规范而需扩展至本部门领域内已经“生活化”、“具体化”的一切实质性宪法规范。尤其是宪法学者欲以实存法律秩序为基础,而以宪法的视角对部门法规范作系统整理则法律、法规等其他法规范之考察尤其不可缺少。因此部门宪法之释义学研究,虽然需要高度重视宪法文本中功能部门之相關条款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宪法条款;宪法惯例之考证、宪法原则之发现及宪法性法律、法规之考察,等等均不可缺少。

  (二)部门憲法释义学的研究风格

  邓正来先生指出:“从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它的根本問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合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自己理想图景嘚法学时代。”[19]如前文所言所谓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多层困境”,从根本上讲乃是由于中国现阶段尚缺乏宪政传统与健全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所致但是,中国宪法学者之欠缺“中国宪法释义学自身的理想图景”或者徒为域外宪法释义学之单纯引入,或者固守政治宣传式样的所谓“政法宪法学”传统甚至带着“鄙薄”眼光单纯“作壁上观”(林来梵先生语),亦为中国宪法释义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从一萣意义上讲,“部门宪法释义学”的研究进路正是针对此种问题而生。

  第一部门宪法释义学在研究方法上与全然继受西方宪法释義学的所谓“进口宪法释义学”迥然有别。苏永钦教授认为我国台湾地区宪法释义学在蓬勃发展下的困境主要在于:“直接移植造成的混乱”、“释义学明显脱离文本”、“新旧规范间冲突显现”及“规范与现实落差扩大”。另一位台湾地区学者张嘉伊更是明确指出:“’我国‘宪法释义学虽然在解严后十几年来蓬勃发展但是政治历史因素在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之间所造成的脱节,却形成重要条件使嘚解严前倾向于宪法理念学的宪法释义学,在解严后却成为外国宪法理论与学说较劲的场所有时明明是属于’我国‘宪法解释的争议,卻仿佛成为外国宪法释义学的’代理人战争‘目前’我国‘宪法学界对此的认识与反省与日俱增,对于直接移植外国学说的做法也逐渐采取质疑与批判的态度正面的说,宪法释义学现阶段发展的’理性化‘正是以’本土化‘为目标’部门宪法论述‘则是在此问题意识丅所提出的解决对策之一。”[20]如前文所言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所发展的宪法释义学,其在寻求理论证立路径上也逐渐形成了(几乎)完全依赖西方法学资源的现状。然而欧美诸国的宪法解释原理本身也因其国别背景、尤其是因为其分权体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宪法释义学方法及原理是否具有当然的普适性,能否真正对应于中国社会的问题情境等等,均值得学界同仁慎重对待如果域外宪法释义学的方法與原理不能被当作“当然的前提”而予以全盘移植,则中国的法学家们又该从何处寻求有效的理论支持?部门宪法释义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示中国宪法学者在“进口宪法释义学”与“本国宪法文本”两者之间寻求“制度合意”的解释学方法,更可以“实质宪法”观发掘与整悝各部门领域内的“宪法规范”、诠释其宪政内涵提升中国宪法学的“本土意识”、“主体意识”与“使命意识”,使其在整合部门法秩序、调适部门法冲突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而非徒为域外宪法释义学原理之单纯引介。

  第二重视宪法基本国策條款之研究,乃是部门宪法释义学区别于“进口宪法释义学”的另一大特征关于基本国策条款的效力,德国于“魏玛宪法”中设有对于竝法者单纯作出立法指示的“方针条款”不具有实质、直接的规范效力;“二战”结束之后,宪法规范普遍存在规范拘束力的见解日趋成熟原有的“方针条款”遂经由学说演进而变成具有直接拘束国家权力行使的“国家目标规定”。德国学者Urlich Scheuner认为“国家目标规定”不仅莋为主观权利而存在,亦具有客观法的性质它与其它宪法规范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动态性特质”,用以指出国家将来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題其功能在于为国家之行为指示道路而非设定界限。[21]德国学者对于宪法文本中所谓“国家目标规定”条款的探讨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宪法文本大有裨益。由于我国宪法文本中的序言规定了国家根本任务等基本国策条款不少学者认为宪法规范具有“纲领性”特征。近年来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譬如胡锦光教授认为:“受宪法规范的基本属性即法律性所决定,纲领性不是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否則,将会弱化宪法规范的法律性影响宪法规范的现实社会作用。”[22]其实承认部分宪法规范如基本国策条款的纲领性特征,并非旨在否認或弱化其现实的法律效力;基本国策等纲领性规范的现实功能恰恰在于在基本权利条款与国家权力条款之解释出现歧义或者纷争时,它鈳以成为凸显立宪意图、调适规范冲突的重要依据苏永钦教授即提出:“美国宪法不仅没有基本国策的规定,即使增修的人权规定也相對简约战后德国基本法同样有意的不设国家目标的规定,保持宪法对公共政策基本的中立性这使得民主多数决的唯一界限就是人权,洇此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就决定于人权的解释。不了解这个基本构架即无法了解德国战后人权释义学的主要争议与发展,学者在种種客观效力上的争辩正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间的拉锯,人权解释往往只是巩固或对抗特定多数决的工具因此如果无视’峩国‘宪法相当封闭的构架,制宪者对’国家‘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已经画好了基本的蓝图而未尝试把有关’国家‘作为义务的基本国筞的规定和有关国家不作为义务的人权规定,作一定程度的整合即可说违反了诚实的方法论最低限度的要求。直接把德国基本法的人权釋义学或美国宪法的判例套用在’我国‘宪法人权的注释上,越解释越模糊了国家发展的方向”,诚然!西方各国大都具有强势的政治與经济实力奉行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

  人权成为国家权力行使的唯一界限;而在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宪法攵本大都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于国家的干预,包括直接投融资及间接的财税等政策工具的刺激需注意者,此种国家干预並非如自由主义学者所想象的那样完全听任于公权力部门的恣意专断而是制宪者经由宪法文本之基本国策条款所设定的国家义务,当然偠受到基本权利条款与基本国策条款的双重拘束故而,在中国宪法释义学发展的过程之中精准地把握基本国策条款乃是正确诠释基本權利条款与国家权力条款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宪法文本所设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国家组织原则”等宪法内容,均是峩们诠释部门宪法规范以此整合部门法规范体系并规制其制度变迁过程的重要依据。唯其如此隐含于域外宪法释义学中的自由主义意識形态及其决定的基本国策,方可在引入中国宪法释义学时被审慎地加以处理而不会地在脱离中国宪法文本及其现实语境的条件下,“長驱直入”却又非常突兀地成为中国宪法释义学中徒有其表的“异类风景”

  三、部门宪法释义学的学术愿景

  部门宪法释义学的基本学术愿景,乃是力图通过宪法释义学之方法探析与体系构建探索一条熔各国普适宪政法理与本土具体国情、法制于一炉的宪法释义學之研究路径。

  (一)部门宪法释义学的研究路径

  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乃居于最高之位阶随着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及宪政理念之形成,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受到合宪性控制不仅是“形式法治”之表征,更是“实质法治”之“灵魂”故而,宪法与其它蔀门法之间的内在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就此意义而言部门宪法释义学之研究,亦可充当宪法释义学与其他部門法释义学的“桥梁”或“通道”使宪法条款借助于“宪法解释”与“合宪性解释”等路径,自上而下地灌注于各部门法体系之中促使其形成严整而合理的规范体系。

  第一部门宪法释义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从实存的部门秩序切入去认识整理部门领域的根本规范,从而使本部门领域的法规范体系趋于体系化、合理化诚如苏永钦教授所言:“作为一种结构法,宪法比起民法或刑法那样高度技术性的法律更需要对应于实存的结构去做解释,而从部门切入进行的宪法释义即可使整个宪法的规范体系更准确的对应于所规范的社会,更像一幅人体解剖图一样的让宪法条文之间的关系更如一个有机体的呈现。”“部门宪法正是在宪法针对不同社会部门开始作分殊化解释后顺势发展的自然结果。部门作为一个承担特定社会功能的次体系一个实存的可供参照的秩序,可为释义学在整合人权、国策和政府体制的规定乃至厘清主观权利与其各种客观效力之间的关系时,提供一个较清楚的图像与方向”[24]为了承接传统法学发展之成果,蔀门宪法释义学最为直接而简捷的路径乃是从现存的部门法秩序人手,基于法规范之存在效力位阶体系的基本认识去揭示部门法体系Φ的最高位阶之法规范,并以此统合整个部门法规范这样,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传统隔阂将自然被打破宪法精神将借助于法解释學的技术原理得以自上而下地贯入低位阶的法规范之中,形成部门宪法规范与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法规范之间协调一致、高度融合的法规范体系于是,宪法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所谓“理念法”而低位阶的其它部门法规范亦不能再听诸于权力行使者嘚恣意解释,其复杂的规范体系在宪法规范的整合下趋于有序化、合理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合宪化”。于是超越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態争辩、在实在法体系内部实现正义价值的规范法学理想,正可以由此而达成

  第二,部门宪法释义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现存的憲法解释和宪法适用机制为依托,去界定宪法规范及其下位法规范的法理内涵从而使宪法规范走下“神坛”而得以“生活化”、“具体囮”。如前文所述全国人大会乃是我国宪法文本所确认的权威释宪机关,虽然其工作方式与时间等因素构成了制约其行使释宪权的客观洇素但是在理论上亦存在全国人大会行使释宪权并解决相关宪法争议、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之可能。除此之外人民法院亦可在审判活动Φ,于法律规范之含义存在歧义时适用“合宪性解释”、“体系解释”等方法,甚至以宪法性法律规范为依据反向推演、认定释宪机關的宪法意志,从而实现法规范体系的宪法化与宪法规范的法制化关于此种方法之运用,笔者已经专门撰文作详细阐明在此不再赘述。[25]

  (二)部门宪法释义学的现实功能

  第一构造宪法学与其它学科交流、合作的理论“平台”。自从19世纪现代学科制度在欧美大学中形成以后虽然历经了诸如“年鉴学派”等学者的猛烈抨击,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区隔或藩篱却并未因此而被打破在知识社会学学者看来,学科的划分其实不过是学术制度运作的结果沃勒斯坦(又译为“华勒斯坦”)即明确指出:“在19世纪的后半部(约在年),有三种主要方法把這些学科制度化:大学以这些学科名称设立学系(或至少设立教授职位)成立国家学者机构(后来更成立国际学者机构),图书馆亦开始以这些學科作为书籍分类的系统”[26]“我们知道自从全世界的大学中有各种学院的系科以来,就存在各种学科、这些学科的毕业学位以及这些学科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者联合会这就是说我们政治性的知道不同的学科存在。它们建立了拥有界限、结构和人员的组织以保护其共同利益并确保它们的发展”[27]尽管学科划分已经受到强烈质疑,其存在的基础即专业划分却是以社会职业的分工为依据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各学科在研究范围上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上取长补短乃至研究理念上相互共享,保持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話仍然是具有重要的价值一国之法律体系乃是该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种因素作用之结果,而非仅仅是“纯粹规范”之集合;宪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位阶之“根本法规范”自然也不能脱离其社会环境与法制环境而孤立存在。如何在建构具有独立法学品格的宪法释义学体系之同时又使其保持适当的开放性乃是当前中国宪法释义学研究伊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此而言部门宪法之探讨,乃是从实存的社会部门及其法秩序为研究对象它一方面将宪法释义学研究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刻对各社会部门的内在结构、實际功能保持足够的注意因而自觉地与社会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保持适度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它亦将宪法释义学研究置于特定的法制环境中随时关注各部门法的运作、发展与变迁,因而得以主动地与各部门法学就法规范的解释与冲突适用、漏洞填补等问题展开互动与合作因此,部门宪法释义学可以成为宪法学与其它社会学科、其它部门法学交流、合作的理论“平台”

  第二,提供立宪科学与立法科学理论发展之学理“引导”正如程明修先生所言:“法释义学首先被视为一门由立法者研究探讨的科學,它根据普遍的观点解释、协调被提出的法律、调和冲突、制订规则并藉此合理化法律的适用但是从这些在法内部活动的法释义学的任务已经可以看出,法释义学是立法之前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它并非直到法律适用时,而是在法律制订时便已经对立法者产生作用”[28]诚嘫!宪法释义学乃是一国在立宪、立法之时就必须具备的前提要件,深刻影响着一国的制宪活动与立法活动西谚有云:“通往地狱的道路昰用良好的意愿铺成的。”一国“善治”之形成并非制宪者与立法者单纯具有良好的意愿即可。部门宪法释义学在诠释宪法规范时乃昰从社会实存秩序与部门法规范体系中解读其宪政内涵,因此它以揭示宪法和法律实际运作的客观功能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为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制宪者、立法者了解、预知立宪、立法之后所必然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解释学应对方案从这种意义上讲,部門宪法释义学或可为立宪科学与立法科学理论之发展提供必要的学理“引导”

  第三,预为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合理运作之学理“参照”宪法释义学欲发挥其现实功能,固然需要以健全的释宪机制为依托;但是宪法释义学研究却并非仅仅充当释宪机关的“应声虫”。毋宁说宪法释义学的研究进路虽然表现为内在于宪法规范的“理解”、“体悟”,其对于释宪机关的释宪行为、普通司法机关的审判行為在发挥“减轻负担”功能之同时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功能。尤其是部门宪法释义学乃是立足于宪法规范及法律体系之内保持對法规范实际社会功能的关注,并促成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方案的内部调整或者发展完善当可成为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合理运作的重要學理“参照”。

  在公法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分歧往往是学派形成的真正基础。在英美国家公法学主要有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風格—“公法中的规范主义风格的根源在于对分权理想以及使政府服从法律的必要性的信念。这种风格强调法律的裁判和控制功能并因此而关注法律的规则取向和概念化属性。规范主义基本上反映了一种法律自治的理想相反,公法中的功能主义风格将法律视为政府机器嘚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关注点是法律的规制和便利功能,并因此而注重法律的意图和目标并采取一种工具主义的社会政策路径。功能主义体现着一种进化式变迁的理想”[29]而在大陆法系,包括德、日、奥诸国则也存在规范宪法学(如凯尔森)与政治宪法学(如施密特)之间的對立。部门宪法释义学之兴起究竟属于何种研究风格或学术派别,抑或是否真正具有实质的创新意义?其目前还面临着学者们的诸多质疑学界对于部门宪法释义学的疑惑,可能会首先体现在宪法部门作适当区分之后其宪法释义学能否成立的问题盖财政宪法等部门宪法学の探讨,难免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此种思路只注重研究特定领域之宪法规范,而不免有“肢解”宪法文本之整体违反现代解释学之“體系解释”方法的嫌疑。其实部门宪法释义学的此种研究,并非旨在对不同的部门领域作完全“切割”;毋宁说其真正的目的在于立足於对社会系统及其功能的整体把握,对于某一部门领域的法规范作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体系解释”—其并不仅仅是着眼于规范体系本身故而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法解释学中的“体系解释”;它也不是仅仅看重社会生活中的事实规范即所谓“活法”,故而也不完全等同于所谓之“社会解释”苏永钦先生曾言:“部门宪法并非新的’解释方法‘,而毋宁为新的’体系化‘方向(分析面)从而也影响到实务整悝(实证面),与批判(规范面)的方向由于它不是要替代,而只是补充(主流)宪法释义学希望经由不太一样的规范分析,提出一些新问题比洳国家辅导文化的合理性问题,或提供新的***比如从宗教宪法的角度重新思考耶和华见证人拒服兵役的问题。故部门宪法的释义方向和以’条文‘为对象的解释方法,有关联的并不限于所谓的’体系解释‘观点实际上它应该全面的影响各种解释方法的操作。”[30]在笔鍺看来在方法论意义上,部门宪法释义学所试图构建的其实是融“体系解释”、“社会解释”与“合宪性解释”为一炉的宪法解释方法体系,其在研究风格上则是力图将“历史研究法”、“经济分析法”、“社会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组合,而将“概念分析”与“功能分析”作融汇贯通因此,或许此种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并无所谓“原创性质”的创新意义但是其在反思传统宪法解释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试图构造一种富有实效的宪法释义学研究进路则仍然有望被视为当今时代宪法学理论創新之尝试。

  周刚志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1]转引自程明修:《行政法之行为与法律关系理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0、19页。

  [2][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頁。

  [3]颜厥安:《那日渐扩大的矛盾—代序》载颜厥安:《宪邦异式:宪政法理学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4]黄俊傑:《税捐基本权》,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版第48页。

  [5]林来梵:《规范宪法的条件和宪法规范的变动》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林来梵:《所谓“围绕规范”—续谈方法论意义上的“规范宪法学”》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7]参见朱福惠主编:《宪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参见周伟:《宪法解释方法与案例研究—法律询问答复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9]韩大元、張翔:《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载韩大元:《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0-63页

  [10][德]Christian Starck:《权力汾立与宪法法院审判权》,杨子慧译载台湾《辅仁法学》第33期,辅仁大学法律学院2007年出版第36页。

有关宪法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宪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浅谈宪法优秀本科生论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