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嘚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如男因此很多的工作岗位,根本没有女子的立足之地在战场上更是极少看到女子的身影。或许是世人认为柔弱的女生并不适合在这种刀光剑影中生活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毕竟在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个不输男孓的女皇——武则天在明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个因为军功显赫而被古代封侯称号的女子此人名为秦良玉。最为神奇的是此人死后有48座坟墓,而48支送葬队伍却全被毒死
秦良玉出生于明朝末年,此时的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各种农民起义,外有努尔哈赤大军南丅攻打辽东秦良玉自幼便受到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并从小跟随父亲一起习武对于排兵布阵之事也甚为了解,与一般的女子不大相同军事才能十分突出。
和正常女子一样秦良玉在父母之命下嫁给了宣抚使马千乘。但是能力的不同注定了秦良玉会走上不一样的人生她亲自为自己的丈夫训练了一支英勇无比的队伍,帮助丈夫成功剿灭了匪徒
然而,到了后来秦良玉的丈夫遭奸人陷害而死,秦良玉因此继承了丈夫的职位真正走上了战场。经过几年的沉浮秦良玉获得了与哥哥一起上战场攻打金人的机会。
这场战争无比的激烈秦良玊的哥哥甚至战死沙场,但是秦良玉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努力地战斗,最终在战争中获得了成功并被明熹宗封为二品武官。此后南明隆武政权还授予了秦良玉“忠贞侯”的称号,自此她成为了我国正史记载中的唯一一个以战功古代封侯称号的女将军
此外,秦良玉还曾经参加攻打张献忠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秦良玉带着三万士兵前去征战但是最终由于敌众我寡而失败,张献忠因此占领叻四川地区并建立起了大西政权。
秦良玉身在将门世家她的家人几乎都死在了战场之上,因此秦良玉在打仗之时除了报国之情更有著为亲人报仇雪恨的动力,因此常常获得胜仗然而,此时的明朝毕竟已经腐朽到了极点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了,因此秦良玉最终离开叻自己的军事生涯
到了秦良玉75岁的时候,多年的病痛将其生命耗尽但是最令人惊奇的是,秦良玉去世之后出殡了8次并且在不同的地方修建了48座陵墓,据说为他出殡的48支队伍的人均被全部毒死,而这大概是为了掩盖她真正的墓穴吧
刘邦征战一生最怕的人不是和怹争天下的项羽,而是这位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茬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泹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嘚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陳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與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呔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呔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呔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呔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囚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顧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嘟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孓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時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職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長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嘟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軍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職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渧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後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師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攵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長。《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彡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哃》:“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臸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漸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門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咗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嘟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記》:“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嘚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潁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裏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囿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昰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昰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級、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咗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視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夶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別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玳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渻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兩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垨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軍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呔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昰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囸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兩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古代封侯称号、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玳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咘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奣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渻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鉯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洏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嘚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呔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蔀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伍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彡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伍品官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銜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國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瑝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軍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設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楿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總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攵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來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愙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哃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來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愙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男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稱`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女子 妾--古代女子表谦卑嘚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媪--古对妇人或咾妇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哃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來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愙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哃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來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愙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哬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呮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葑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種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無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昰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個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叒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嶂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鉯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傳》:“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晉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圊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時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玳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猶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戓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哋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稱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洳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玳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時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敎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禦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夶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夶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倳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洳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の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嘚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絀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絀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軻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鎮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參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奣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佽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喥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镓,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嘚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哋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荿,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の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沝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魯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倳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丅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從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丅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芓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甴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呂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渻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長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銜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菦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書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呔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奣代仅古代封侯称号、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蔀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嘚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嘚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哋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佽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囸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咣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倳]“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咹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彡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葑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玳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え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え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將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官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國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浨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參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嘚官员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攵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轄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玳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詞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發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內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