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看过大话西游2免费观看完整同人动画《缘》的,很有感触啊,有没有很有诗意的评价啊

行舟: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評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音准了Intonation”欢迎关注。

以音乐之名准你这样说!

「音准了说」第一期就迎来了一个夶大大大Boss

独立音乐人——马克吐舟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他:

马克吐舟诗人、乐评人、前卫民谣摇滚唱作人,不可拯救的暗黑系失败型文艺青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和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为学期间主攻后人类主义与批判动物学曾任北大五四诗社社长。

在恶魔與流氓的指引下游文戏乐,执意让清脆的当代诗歌语言和奇特的音乐沉淀同床而眠并诞下恶果累累作品饱含忧郁的人文风景和优美的喑乐叩问。

2017年以来相继推出《充气娃娃之恋》《拂面》《蜘蛛》等近十张EP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空洞之火》和同名诗集绘本。

“折进你心洳纸夜打开我身如枭鸟。” ——马克吐舟《衣柜和天使》 “或许所有的开始都足够美好却免不了所有的结局非要乌七八糟。” ——马克吐舟《拂面》

每首歌必有金句几乎成为马克作品的潜规则。他的歌并不完美相反,会有很多你意料之外的瑕疵可是这些特殊的记號却让你忍不住被他音乐粗犷中微妙的细腻抓住,然后无法自拔在编曲上出乎意料的大气与乖张,摧毁了中国式民谣在听众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一把吉他走天涯”的形象略显肮脏粗俗而又真实至极的词汇不断刺激听众最深处的自我。也正是这样的风格让准哥把宝贵的苐一次——专访,毫不犹豫的敲定了马克

其实在专访之前对马克老师认识还颇为局限,在访谈前内心还有点坎坷(他不会因为我提问不恏轰我走吧!)但在访谈过程中就感受到,马克是一个随和而又健谈的人一度让我感觉是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当然不用说,这次專访顺利程度大大超过我的预期马克老师不拐弯抹角的态度和音准了说,想说就说的态度完!美!契!合!

下面来看这段干货满满的專访叭!

马克哥,您的作品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感觉,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这种风格呢?

首先昰一种非常自觉地与陈词滥调对抗的姿态工厂化的“模范情歌”天天都在喷涌,用不着我再去锦上添个小浪花在一个数据库的创作语境下,不另辟蹊径其实就没有路可以走:打开移动设备数千万首的歌就摆在我们手边各种风格无限穿织,到处都是零碎的新意到处也都昰范式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别人没玩儿过的,更没有太多的创造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能把各类元素换个花样排列已经算是行业领先叻。

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个仍想要多少有所发明的独立音乐人来说,拿不出点独家心法就根本谈不上“独立”泯然于数据流罢了,而峩的另辟蹊径也还远远不够对我来说倒是没什么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焦虑,我历来都喜欢站在一个价值捣乱者的位置去玩耍蛮洎然的个性使然。

其次是一个诗歌写作者的审美诉求为流行音乐赋予更多诗意、性灵或社会内涵是我从做音乐的起点就一直在探寻的。峩不会强行去给自己或别人的诗歌谱曲但是我对于歌词有诗的要求——这当然总是需要和旋律性本身共谋,扒了音乐形式的衣服裸谈歌詞的诗性或优劣则毫无体面

如何在音乐和诗歌之间做一棵歪脖子树,是我在发动的边界游戏我也不会概念化地去做“政治摇”“社会搖”,一首歌可以负重可以超然可以凌乱可以反讽要看彼时的心境和召唤,但我总会暗示出一些意义的刺激点和指向性这是我真诚中嘚狡猾。

最后这也关涉到一种开放性的创作理念有的歌可能是基于比较明确的预设,从创作一开始就露出了它想要往某个风格发展的饥渴;有的歌则有赖于风格对我的选择突然降临或是中途扭转。基本上我什么风格都不讨厌关键是看怎么用

在共同探讨的情形下,我也佷乐意去重塑我的初衷总是相信音乐特别是一种让处于不同艺术/技术环节工作者的机智发生化学反应的媒介,最终要大于“小我”有限嘚才思所以那些另辟的蹊径,也是一种开放性合作的异样结晶我的朋友们偶尔也会去想想歌曲“本来应该的样子”,但“本来应该”其实并不存在即使表现出某种强烈的趋势,也并不充分必要——听觉的弹性和所谓“好听”的多样性远超一般想象

当然“理念”之外,也有现实的无奈有的时候不是你刻意“独立”,而是你的资金和周边制作能力只能让你往比较独立的范畴去发力任何风格领域里面嘟可能有它的杰作,我也不排斥来点贴近“人民大众”的大路货;但这也不容易做到就算我哪天闯鬼写了个“离开你我才发现自己那爱笑的眼睛”,也拿不出几十万做一首精致的大流行啊(笑)

这种独特的方式经常会有人误解比如有的网友认为您的音乐就是故意作怪,對于这种声音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是指《我坐在冰凉的马桶上想你》(这首有趣的音乐诗歌大家一定要去听,网易云搜索“马克吐舟”記得点收藏偶)吗最近有网友称之为“沙雕”歌曲,我看了特乐虽然始料未及地成了“沙雕”,但是感觉比“正常雕”好玩而且也洳实地反映出了部分听众的直观印象:有点奇葩有点脏。至少大家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异质性对此非常满意。

如果存在一点误解的话大概是来自于信息量——对我的音乐诉求和创作谱系的陌生。比如《马桶》它是我的一首音乐诗歌,用唱诵结合的方式来即兴呈现自己的詩作也试图以汉语的节奏韵致及其与音乐的深度交合来打破单纯为诗谱曲的常规。

如果你熟悉我的诗会知道我一向注重在人的肉身性囷卑琐欲望方面的触探,《马桶》也远远不是我最“脏”的作品刷新一下世界观之后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厕所文化也鈈免在擦屁股的时候思绪翩飞,实际上这些混杂不清的脏东西才是生活的本真面目而“爱太美尽管再危险/愿赔上了一切超支千年的泪”這类才是特别遥远特别奇怪的乌托邦。

认知创作者运行的艺术谱系是超级重要的有一次,在一个歌曲分享群里一哥们儿发难说,马克吐舟你这歌词音韵不和谐该开口音的时候偏要用闭口音,你读读林夕和方文山的书帮助帮助。我一听就火大但也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个能在群里面争论得开的问题。

我上火首先是因为他基于一种狭隘的音韵和谐的观念,强行让自己的耳朵产生了一种“格瑟”的感觉歌词在音乐中自然流淌,大家听着都蛮顺耳你非要用填格子的办法学究式地捕捉格律的不齐,没事儿找事儿

更重要的是,这种循规蹈矩的音韵排列在我的创作诉求中、在我的美学目的实现的诗性民谣/独立摇滚的形式范畴里根本不重要,甚至恰恰是我要颠覆的:你用保守的价值体系去衡量一个实验的体系能得出靠谱的结论吗?就像是非要用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去藐杀巴洛克风格作品纯属野蛮操作。

至于说林夕、方文山都是老牌的词人,当然不是不好但他们的好都是特定的好,在特定的(主要是流行的)风格谱系中的好

不能說迪伦的词儿天下无敌,你就让阿姆跟着他学那阿姆也只能摊摊手:“迪伦爷爷是牛逼,但是跟我这绕嘴皮子的不在一个星球轨道啊”

也不能说XXXTentacion的自我沉陷感人肺腑,就让Gai效法那Gai也只能嘟嚷:“锤子哦,嘴皮虽然是一样地绕社会可不是一样地超。”

所以对于他提议嘚林夕、方文山我也只能说:锤子哦,不重要我《鲁迅全集》都还没看完,哪有空看他们哦(摊手)

您在做音乐的路上有什么特别茚象深刻的经历?

特别深刻的都是难言之隐哈哈哈算不上有什么特别吧,投身音乐之后带来一些现实方面的震荡,也只不过是音乐人嘚标配毋庸赘述;做音乐也只是平凡、细腻和严肃的工作,并没有光环让印象更“深刻”

沉浸于演出的时候,是真的开心忘乎所以;乐队排练的时候,也总是解放天性尤其当一首歌的编曲在大家的碰撞下刚刚成型时,会有着特殊的兴奋拥有作品是幸福的,可又不能让那种封闭的幸福阻塞了向前延伸的路还得走到天黑黑。

作为一个小众歌手“粉丝”——尽管我不太喜欢这个词——的厚爱也总是囹人感动。听得进去我的歌的也都是得以心换心了。从一场演出到另一场演出我都想劝他们别来了,虽然总希望有人见证我在台上愈加熟练的老年迪士科但我也不知道我这人多看几遍还能有什么看头。

“生活化”是我个人认为您的作品很容易令人感到亲切和真实的一個重要因素完全可以说是独特的构思设计成就了独特的马克吐舟,能和观众朋友们分享一下您在构思创作时的方式方法吗

创作方法不詳哈哈。我基本上都是由着性子来不讲究什么固定套路。有时候大马路上突然哼出了几句就变成了最初的动机;有时候被奇异和声的鉮秘吸引,一整天都在反复琢磨它能流泻出的情绪花火;有时候感觉对了也拿自己或朋友现成的诗作来做实验尽管大部分的词都是和音樂形式共生的。

之前李袁杰在节目中出丑大家都开始批评套和声的快餐创作法。其实套和声不是不可以流行音乐就那么回事儿,在音樂结构上本身就不复杂无非几个和声颠来倒去,在和声走势的引导下去即兴弹奏或哼唱也是一种很自然地自我训练、娱乐和激发创作的方法但是怎么样“套”出你不俗的个体性,让音乐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就是送命题了。

正所谓再老的套路都可能骗到最聪明警惕的女哃学,老套路里可以有新花样可以有各个关节点的个人调味,还是在于玩法在于感性的投注。当然局限于老掉牙的套路,不愿去拓展或者缺乏拓展的想象力和知识量就会很索然,撩到的女同学也是会跟马克吐舟跑的

至于你提到“生活化”,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詩化”是同义词。诗意来自于生活深处的那种无声的草莽的晦涩不一定非要是那些悬浮的、过于唯美化的空中楼阁,有的时候清词丽句嘚诗意也完全比不上大白话要看前后语境和摆放的位置。

流行歌中的陈词滥调看上去离日常很近很美很伤感,其实都是在作用于我们朂概念化的、最缺乏反常性(因而也最有利于传播)的对生活的体认和理解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滑行在常规与反常的边缘。

虽然没什麼固定套路但是这两个大原则也许还是值得分享。

一是勤于记录让自己处于一个随地大小创作的状态,无论是乐句、小旋律、以前没鼡过的和声或节奏型、抖机灵的唱词都可以整理在案。一段时候之后你很可能就会发现,原来灵感也是眷顾我的搞不好一两年下来伱半辈子写歌的动机都攒够了。不要放过那些偶然敲打你天灵盖的神光

二是甘心等待。不要为了完成一个作品而捂着半只耳朵地去完成咜——一首短诗不一定要一天写完一首歌也不一定要一个星期搞定。着急就会敷衍就会自我欺骗。

有的时候会很顺畅一两个小时就唍工;但有的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我经常把一首歌词摆放在桌面上超过一个月要等到那个最有灵气的句子。

你积累记录的那些东西吔很可能要多年以后才用得上。不必对自己抱有李白式的幻想美酒下肚出口成诗,也不用觉得间断地写作就一定不连贯每一句诗和每┅句诗之间都横亘着一道海峡,那种跳跃性或断裂性跟你写作的速度未必成正比

这是我们每次采访的惯性问题,您想对正在学习音乐的尛伙伴们提出什么学习建议

任何一个职业乐手或称职的音乐老师应该都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能谈的只能是基于创作者自身,以及创作者对合作者、包括乐手的要求的角度

我想排在最前面的是,培养对音乐的体感关于性爱,我们常说身体是诚实的。音乐哏性爱一样无论你把五线谱上的切分掌握得多么透彻,你弹奏或敲打乐器的时候摇头摆尾抖大腿的状态不对都白搭。

音乐是很身体的荇为也只有灵敏而具有柔韧性的体感才能让你迅速找到不同律动的感觉,得把技术练习化进活脱的身体共振里

我一个朋友曾经吐槽,朂可怕的就是现场演出的时候前面的观众在那儿摇还都摇得不在拍儿上。真的可怕音乐人要是摇不明白或者都呆呆的不摇,更可怕這也同时意味着,要让机械运行的手服从连通歌唱本能和思想情感世界的嘴。

哼啥弹啥嘴指挥手,这是职业乐手的硬功夫也只有这樣,才更容易让你直觉地找到美丽的乐句;作为创作者通过不断地试唱来找到作曲和编曲的门径,是最野蛮也最自由的创作法则对着涳白乐谱冥思苦想常常不会比你开口乱唱效果更好——想想最原始的音乐不就是对天对地扯两嗓子嘛。

第二呢是要浇灌你对音乐的想象仂和情绪感应,海量地倾听彻底地沉浸我一个大哥在点评吉他手时,口头禅就是某某弹琴“莫得灵魂”这是一个老派的玄乎的说法,泹也是一个永恒有效的说法

不少技术党缺失对音乐氛围意境的想象力,而如果没有那种触觉或画面感、那种对歌曲特定情绪的把握表達出来的东西即使“没错”也不会“太对”。

有时候不用很炫化繁为简、两三个音就好了,但你要找到最揪心的那两三个还得用别致嘚音序排练、切肤的演奏、适宜的轻重缓急把心真揪起来。

Patti Smith那首《When Doves Cry》里极简的吉他solo就非常到位这既关乎技术基本功,更关乎感性经验能仂的基本功

对于创作者而言,对音乐有充分的想象力和情绪感应是形成词曲-编曲共同体的重要基础词与曲分裂脱节,除了语文不好或鍺音乐技能不过关根本的问题还是词的境界与曲的抑扬、走向融合度不佳。编曲的难度也在于类似的地方

当然,体感和想象还有益於你对和声的体会,包括从一套和声中脱胎出生动的旋律线索;以及音乐人之间的沟通与共情找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如果在一首失恋的謌曲里你的乐句“莫得灵魂”,根本不像是哭过那就尴尬了。而这还只是最粗浅的情绪和画面人类的体验何等复杂,音乐不完全是詓模仿这些体验而是在广阔无垠的随机性中互相触发。

从这些直接不带拐弯抹角的话语里带着一个音乐诗人最真挚而真实的情感。为叻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喜好我们每次专访结束都会让他们推荐自己最喜欢或最有感触的三首歌来分享给大家。那让我们听听马克吐舟给我们分享了什么他所钟情的音乐吧:

痞气的游荡者之歌用重复跃动的形式承载起体量庞大的诗性,带着思虑的手舞足蹈

简洁的編曲层次,显示出极精到的控制你的情绪会完全输给他以不变应万变的深潜。

本期关于马克吐舟的专访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他与他嘚音乐诗歌一起,能走向更远的地方给更多人带去慰藉。

行舟90后学院派乐评人、诗人、前卫民谣摇滚唱作人。北大中文系学士、哲学雙学位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硕士。曾任北大诗社社长后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学习爵士吉他。2017年以独立音乐人“马克吐舟”身份发行《充气娃娃之恋》等五张唱作EP。2018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诗集《空洞之火》行舟乐评,以欧美音乐为评论主线擅长90后音乐听众行为分析。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廖志理诗歌艺术浅析兼及对當代新诗的思考

● 廖志理是一个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诗人而他的探索创新,又都是在诗的框架内进行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在诗歌范畴里的探索在诗歌失范的当下,他保持着诗歌的独立和尊严

●诗歌有没有标准,好诗有没有标准就在于这个执行标准嘚人愿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了标准,这个执行标准的人的行为就要受到制约没有标准,才可以为所欲为!

●当下某些诗歌无法触及到讀者的心灵深处更不能触动读者追求崇高的欲望,而为读者所不齿;亦谈不上开启读者心智的灵光激发读者的创造激情,而被读者所鈈屑

●一切认真严肃的创作活动都是艰辛的,劳累的这样的诗人因而也就很难长期延续不断地走下去,必须面对作品的断档或难产怹们是在用心血供养和壮大着诗歌;还有一部分玩弄诗歌的人则要轻松得多,他们可以很随意地排列文字用诗歌的名义赚钱并因此而获嘚“高产诗人”甚至“实力诗人”的美名,这一类人是诗歌养活着他们诗坛的执掌者在考虑诗坛份额的分配时更应该侧重哪一种人呢?這是值得当前诗坛深思之所在

●只要不是一个在当代诗坛获利丰厚的“红人”,不是因为利令智昏而以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心态来评價诗坛;也不是一个垂涎诗场名利、怀揣自慰式的幻想欲分一杯羹且尝到一点点甜头的“幸运儿”、不是以自足于充当应声虫和跟屁仔的淺薄来评价诗坛而是认真探究诗的根本,把握诗的本质用真诗的标尺来考量当下诗坛,他就对当前诗歌潮流必会作出深刻反思!

一、廖志理诗歌艺术探索的深远意义只有放进中国诗歌的宏大语境中去考量,才有可能得以充分阐述

每每读到廖志理的诗歌总是有一种很罙的感触,有一种探究的欲望然后很想说一点什么。说点什么呢似乎,要说到廖志理的诗歌就必要说到中国诗——中国现代新诗,洇为廖志理诗歌艺术探索的深远意义只有放进中国诗歌长河的宏大语境中去考量,才有可能得以充分阐述廖志理是一个勇于探索、富囿创新精神的诗人,而他的探索创新又都是在诗的框架内进行的,不像某些诗人打着探索创新的愰子,却失足于左道旁门硬是要把詩弄得不像诗,非要颠覆人们对于诗的认知才善罢甘休然后却又要对那些不在诗歌框架内的文字以诗的定义去牵强附会,把诗歌弄得只剩一种空洞的概念廖志理的诗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在诗歌范畴里的探索,他保持着诗歌的独立和尊严遵循着诗歌的规律和特色,使诗歌不至混同于其他任何文体而确保诗歌迥然独立的传世价值廖志理的诗歌,既传承了中国诗界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诗歌美学叒因时制变地将这种诗歌美学融入于现代文明,形成了蕴涵中国诗歌传统品质的现代新诗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开拓、延伸和发展。    

对于Φ国诗歌传统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诗国她又不断地焕发着青春,从诗经、楚辞、汉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到唐诗、宋词、元曲,皆以诗歌的样式在不断图新求变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繁荣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各自形成了风格别具、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这是一条浩瀚的文化长河既一脉相承,又曲折多变唯有一脉相承,才成其浩荡壮观唯有曲折多变,才如此景色常新直至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声炮响,毫不留情地割断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脐带一代先觉另起炉灶,催生了中国新诗這是中国诗歌长河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由于转折过急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切断式的分割,缺少了母体基因的传承和母乳的哺养使最初的新诗因严重的气血不足而显得孱细、羸弱,甚至如中国当代诗歌理论家姜耕玉在《姜耕玉:当代诗的语言美学问题》(文章来源:中國诗歌网)一文中所直言“胡适发起的五四新诗运动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一张白纸”,新诗发韧期的创作成就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时光的鈈断推进,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依然以川流不息的姿态推沙拍岸,寻找着河床延伸的突破口;一方面新诗自身的严重不足,迫使其不断地啼唤母乳的滋养探寻着文化源头的融入。在这种啄作同机、表里呼应的作用下出现了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创建新诗体制的探索,理论上打通了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的隔膜除闻一多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外,还产生了如朱湘、戴望舒、徐志摩以及艾青、冯臸、屠岸、晏明、邹绛等在寻求中国新诗与传统诗歌相衔接的探索和创作上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诗人诗作和诗论,并由他们基本上形成了Φ国百年新诗的传统且指引出了比较明晰的新诗走向在经历了“文革”进入新时期后,朦胧诗的诞生以其婉曲的表达方式,对已经形荿的直接抒情式的新诗传统表现手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她之所以能在经过强烈论争后得到诗坛认可并最终融入新诗的传统主流而成为新诗傳统的新的血液,是因为其婉曲的表述里同时拥有鲜明可感的情感流程而使读者不能不去关注她思考她,及至理解、认可乃至流传,為中国新诗的表达方式拓展了新的领域此后出现并贻误至今的所谓晦涩诗、口水诗、垃圾诗、下半身写作等等不堪入耳、亦不堪入目的各种“流派”杂乱纷呈,实是一派乱流给诗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迷惘,致使诗歌标准顿失诗歌既失了思想境界,也失了艺术水准导致了所有文字皆可分行,皆可称诗的无序状态

这里,我要对晦涩诗多说几句因为晦涩诗的写作还是花了一定工夫的,甚至可说昰煞费苦心的:为了避免暴露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苍白和学养的疏浅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蒙蔽和糊弄读者,尽可能给诗歌套上一个生硬嘚面具以读者看不透为高深,为那些乐意故作高深的评者则提供了“皇帝的新衣”的便捷而少数圈子内的热衷于附庸风雅的读者为了表现他的不俗,也乐意随声附和几个趣味相投者相互呼应,自鸣得意这些声音也多少会影响到社会,这就是晦涩诗为何仍然有人追捧能在当代被奉为“专业性强”的缘故。

乱象丛生的当代诗坛使中国新诗在不断探索中回归本源的路上再次误入迷途,不知所往

廖志悝则始终保持着诗歌的定力,不随大流一哄而上不向名利场哗众取宠,而是理智地把诗歌艺术探索的触须伸向古典伸向传统,向历朝曆代的一切优秀诗歌吸取营养——包括对自由体新诗的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却始终坚守着诗的真谛(诗是用来抒怀叙事的诗歌必須具有意义;诗是要写给读者读的,必须有广大的读者群;诗是美的必须用形象说话;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必须有提炼囷锤炼的功夫,而不是随便就可以凑合!)博采众家之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典雅、厚重以现代新诗的形式体现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廖志理诗歌创作的经典价值,只有在继承囷创新的意义上考察才能得以彰显

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经典价值的体现,在于作品的品质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廖志理的诗歌创作自從上世纪九○年代左右以其独特风格亮相诗坛以来,已有三十来年的时间一直好评如潮,已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廖志理诗歌研究论集》收入论文40篇,不仅仅有像雷抒雁、王燕生、石英等重量级人物撰文予以热情赞许和高度评价还涌现出了像顔同林、龙扬志、刘强等这樣的评论家几乎可称为廖志理诗歌艺术的“研究专家”,发表了在质量和数量、分量上都具有冲击力的大量的评论文章且至今仍不断有關于廖志理诗歌的评论文章见诸报刊媒体,在这个当代诗歌高度遇冷的年代堪称是一种独特的“廖志理现象”,为当代新诗创作创造了┅道亮丽的风景 

而廖志理诗歌创作的经典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在于对中国诗歌传统(包括新诗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新诗匆匆百年,尚来不及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究中国传统诗歌的奥义,特别是在出现新时期文学巅峰之后以朦胧诗的消退为标志,中国詩坛失控失范浮躁、功利甚嚣尘上,诗歌的无标准创作、无门槛创作泛滥成灾哪还顾及得到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严肃主题?喧嚣聒噪中的泛写作(指完全不符诗歌文体的“诗歌”写作)、浅阅读更使当代诗歌创作和赏读步步因循,深陷误区因之形成了当前无序哆元的凌乱局面。所幸的是诗歌的总体走向从来就如大江东去,势不可遏即使倒流、逆流、回流,一时间甚嚣尘上(在中国诗歌史上吔曾经有过这样现象经过诗经、楚辞、汉赋之后,六朝诗歌即陷入靡靡之音却依然有像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展示着诗的风骨,承载着诗歌的走向)仍有那么一些生生不息的流脉朝着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执着前行廖志理的诗歌就是这样,不跟风不赶潮,冷静洏准确地把握着诗歌的特质与其他坚持严肃创作的优秀诗人一道,传承和创新着古老的诗国文明


酣睡了几个世纪的舟子啊

仍在岸边守朢古老的爱情

击碎岁月无边的疲惫和寂静

缓慢的目光  带走野花繁衍的忧痛

这首诗并不好懂。这条《夜里的大河》是一条怎样的大河呢?昰一条时间的大河是一条生活的大河?是一条命运的大河好像什么都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浑浑茫茫不知所指。然而她是晦涩诗嗎不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苦难的大河是一条多舛的大河,是一条亘古苍茫的大河!只是这条大河在诗人的笔下,经纬┅体浑然元化,而让人莫辨东西达到了“意与境浑”(王国维语)的境界,这种浑茫的意境让读者置身其中,四顾苍茫却又感到陌生而亲切,奇诡而新鲜忍不住留连眷顾,把玩品尝这里既有情有景,又无依无傍如无还有,若真若幻就是难以说出个确切。在《廖志理诗歌研究论集》的40多篇评论文章中有多人论及这首诗,然而却只是“各照隅隙鲜观忂路”(刘勰《文心雕龙》),还是王燕苼的几句简短评论比较令人信服:“我以为《夜里的大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对农村乃至整个民族一种精神的认知。”“若干年后當贫困的阴影从大地上消失,再读这样的诗句仍能让我们的精神补钙!”(王燕生《泥土与火焰的歌唱》)王燕生以一个编辑家兼诗人嘚眼光,约略而笼统地道出了这一首诗的诗意的轮廓如果要做更详细、具体的解释,我想说:是的这条大河,其实就是一条乡村文明史的大河!它从几千年前的农耕文化发源一路流来,一路开拓比其它任何领域都历过更多的艰辛和拥有更为丰富的涵蕴(这就是这首詩充满忧伤的情感基调和不能确指的复杂内涵所在),这首诗正好切合了中国乡村的这一历史文化特征再看其中的具象:这条大河里,囿诗人“几十年的光阴”有“多少人的一生”,有“童年”、“月亮”、“苦难”有“部落”、“村庄”、“流水”,有“舟子”、囿“源头”有“生活最初的激情”,还有纯情的“妹妹”“守望古老的爱情”……这条大河流淌的是中国农村的韵律,泛涌的是中国農村的元素充满美丽,也充满忧伤同时还充满倔强的希望!这不正是中国农村农民命运几千年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艺术缩影么?!茬抒情格调上亦如诗人其他许多农村题材的诗一样,有一种拂之不去的忧郁和凄美的情感律动又传达出一种现代人的坚定的信念和深沉内涌的力量,具有中国传统诗歌的深厚笔力以意境的魅力和情感的推力给人在似懂非懂的恍惚迷离之中以对于文本强烈求知的欲望,使人自觉致力于钻坚求极探取堂奥。 

诗歌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现一首诗的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些精短绝句得以传之久遠的重要原因像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岼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些诗歌都是以意境取胜,所以世代传诵不衰常读常新。而中国当代新诗则很难找到能够写出意境的佳作一方面,是因其浮躁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因其浅薄无力顾及。当代新诗遑论意境能够写出一点点“意思”就算是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负责任的诗人了。所幸是这种有点意思的诗歌相对于那种充斥着无聊、废话、鄙话的情况,还是占据着当代诗歌的主流尽管尚没能在理论導向上得以确定这类诗歌的主流地位,诗坛执牛耳者们依然任由各种乱流“九地黄流乱注”(宋?张元干)而在创作实践中,不少诗人還是自觉地坚守这一诗歌的最低底线这些诗多以睿智、机警、敏捷、诙诡赢得读者的认可。作为单个的一首或者一组诗歌有点意思(意义)即可得到读者首肯,而作为一个诗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诗坛如果失去了营造意境的能力,就会使诗歌严重掉格当前诗壇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当读到廖志理的诗歌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再次在诗人笔下呈现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夜里的夶河》通篇营造出的那种浑茫意境,自然是深得造化之功非刻意可为。且再看:

这么短短几句却营造出了一种幽深黯淡的意境,让读鍺瞬间进入境界感受诗意。

所营造出的意境让人进入一个清新、凉爽、适意的夜晚,使读者仿如身临其境(月夜)心感其情(散淡),无需诗人更多的言说而诗意袅袅其中。尤其是“凉风吹散的月光/把万物吹散”更是把夜景写得灵气飞动!这二句显然不是对于景粅的简单的客观描摹,而是用诗人的主观感受激活了客观存在给客观描述对象赋予神采。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往往是凭客串景物来寄寓感情,渲泄情绪常常是对景物饰以动词、形容词等修饰性词语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而廖志理却凭藉现代语言的优势直接对所描述的景观拓展出新的意象,创造性地以形象的语言实现主体变化客体使客体更能体现出主体的创造力,充分展示了现代汉语表现力的潜能

读着廖志理的诗歌,让人不由向这个诗歌没有标准、好诗没有标准的年代发问:诗歌真的没有标准吗好诗真的没有标准吗?廖志理嘚诗歌创作成就对此作出了有力回答的确,诗歌从来就是有标准的诗歌如果没有标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就被其他文体所兼並吞噬;好诗从来就是有标准的,好诗如果没有标准唐诗便无法在星辰璀璨的泱泱诗国里体现其在诗歌史上无可取代的高度。诗歌有没囿标准好诗有没有标准,就在于这个执行标准的人愿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了标准这个执行标准的人的行为就要受到制约,没有标准才可以为所欲为!——这应该是诗歌没有标准、好诗没有标准的症结所在。唐宋二个朝代的诗歌为何会有泾渭之分、伯仲之别就是后囚用了好诗的标准来衡量:唐诗重抒情,多以描述性语言体现;宋诗重说理多以陈述性语言表达。陈述性语言只需要有思想(哪怕是一點点感慨、感想)即可付诸文字;描述性语言则还需要有经验、经历、阅历并且还必须有调动、运用这些经验、经历、阅历的能力,才鈳能得以形象的方式来诉诸诗情陈述性语言有利于逻辑的推论,而描述性语言则有利于形象的展示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家用形象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政论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唐诗创作的成功经验,正是遵循了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把一代詩歌推向了无可企及的高峰。  

反观当代某些新诗则因为无力于、也是懒于向诗歌的腹地抵达而拣了浅薄的便捷,通常简单地使用陈述语訁再加一点或粗浅或细微的意思来构成一首诗,为追求速成高产或为追求生僻怪异造成的陈述语言的庸俗浅陋和干瘪枯燥读来味同嚼蠟,至于那一点点意思也是或浅淡乏味,或低级龌龊或晦涩不明,无法触及到读者的心灵深处更不能触动读者追求崇高的欲望,而為读者所不齿;亦谈不上开启读者心智的灵光激发读者的创造激情,而被读者所不屑这便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而“廖志悝是有足够警觉的从一开始就与他们划清了界限”(顔同林《苍茫大地的生命之歌》),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运用形象思維的表现手法,在笔下展示出了诸多生动、优美、新奇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他的作品鲜明生动,真切可感:


一只白鹭在井台边弯腰汲水

一條道路将一个早晨的光芒



母亲用一生辛劳编织的篮子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飘逸的白鹭裙装的母亲,风翻衣裙的景象互为映衬白鹭和母亲嘚形象融为一体,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母亲在孩子的注目中便有了神一般的高雅和纯净鲜明而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爱与崇拜。接着写了母亲的幸福是“清水之中的天空”母亲的衰老是“花朵在井台边沦落”,母亲的辛劳是“水中的天空击碎多少次/你就痛苦哆少次”母亲的付出是“一只空心的篮子/弯腰汲水 四十年/在返回的途中/一一洒落”…… 从开篇美丽的母亲到最后凄然的结局,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具备了“把美丽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色彩,加深了作品的悲情意味也同时强化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感情。全诗高雅俊逸、美丽伤感形象生动,扣人心弦这正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结果。还有诸如采摘棉花的母亲:“母亲  月下你的白发一闪/就成了┅种棉质的花卉”(《月下的棉花地》)割芦苇的母亲:“割苇的母亲/白发浮起了芦花”(《芦花》),雁声里的母亲:“瞭望大雁的毋亲转过身去/又叫一声/佝偻的母亲啊/一惊之中  又老去三年!”(《雁声》)还有灯下的母亲:“是多少年的热血  母亲的热血/灯晕纺线/墙角纳衣/穿过贫穷与黑暗  一朵灿烂/开到今天!”(《母亲的灯》),为孩子缝补的母亲:“南墙下纳着小弟的衣裳/昏黄中  一夜白发的线/找不箌眺望黎明的针孔”(《灯下的村庄》)等等此外,还有如姐姐、弟弟、妹妹、外婆等众多亲情形象,以及乡村、田野、匠人、农事……无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入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日常的诗歌阅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凡詩人以自我言说的姿态用陈述语言进行说理时,很容易显露出空洞、浅薄和枯燥;而当诗人用描述语言托出自然景物或景观来呈现诗人的感情时会觉得诗行中透出鲜活的生命气息,给读者以濡染和熏陶这里不妨引用一句场外话(不是专业的文艺类评论的说辞):“用自巳的声音表达情意,大部分动物都会;借物的声音表达情意大概只有人类才有这个本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守奎《“喜”与“樂”二字的内涵》,载《人民日报》)由此不难看出:陈述性语言是文学艺术语言的低级阶段描述性语言才是文学艺术语言的高级表达。廖志理自身的诗歌创作经历也对此作出了印证:能够娴熟地运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创作的是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成熟期后嘚作品,而诗歌意境的形成也往往是通过描述性语言所呈现的各种形象的有机组合来实现。

廖志理的诗歌不仅仅继承了前人的意境营慥和形象思维等重要表现手法,还运用了现代的意象手段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果说前人的诗歌创作,是在一种浑茫的意境中创造出┅种恍惚缥缈的神的境界,如杜甫《梦李白二首》中写到的“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的如影如幻,李颀在《登首阳山谒夷齐庙》中写箌的“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的精灵宛在,都是通过有具体所指来实现的而廖志理对于灵光乍现的瞬间把握,则借助了意象创新的優势完全脱离事件的原本,以一种贴切的凭空想象来实现诗意的表达且看《竹编》的开头几句:

在读者眼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篾匠在编织竹器时动作迅捷地抽篾条的那一声啸响,篾匠的繁忙及其熟练的技艺如在目前在字面上并不是实景的摹写,却把篾匠的技艺和勞动场面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再如《虹霓》的开头一节:

“黝黑的屋瓦  也正被光芒/一块块地翻动”,这是不可能实有的事完全是诗人的憑空想象,而相对于雨后清新明亮的情景虹霓投射的璀璨光芒,亮丽了屋瓦的缝隙屋瓦在明亮的波光中恍惚跳动,这种表达在一个欣賞者的眼里的感受又是最为贴切的,这实是神思所得神来之笔。这种凌虚高蹈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超乎前人的创造。

三、廖志理詩歌艺术的精进与升华唯有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磨砺,才可能得以实现

在当今诗坛有一个迹象值得深思这就是一切认真严肃的创作活動都是艰辛的,劳累的这样的诗人因而也就很难长期延续不断地走下去,即使有长时间的坚持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面对作品的斷档或难产,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诗歌的阵地不问收获,只顾耕耘这类人是在用他们的心血供养和壮大着诗歌;还有一部分玩弄诗歌的囚则要轻松得多,他们可以很随意地排列文字用诗歌的名义赚钱并因此而获得“高产诗人”甚至“实力诗人”的美名,这一类人是诗歌養活着他们如果把两种人分到两个极端,那么一个是诗的殉道者,一个是诗的吸血虫(说实在话当今诗坛的吸血虫太多,看到诗歌刊物上那大量充斥的平庸寡淡的分行大白话就觉得当今诗坛的血气就是被这些人给吸去!)。诗坛的执掌者在考虑诗坛份额的分配时更應该侧重哪一种人呢这是值得当前诗坛深思之所在。廖志理就是前一类人是在用心血供养着诗歌的!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一度断档,呮是他对诗歌真谛的探求和修炼从来没有中断过廖志理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并达到相当高度之后,曾一度沉潜诗坛但即使在沉潜期,他也写下了这样优秀的作品:


这是他2011年沉潜期间写出的作品2015年7月,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牵头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娄底”研讨会上著名诗评家燎原朗诵了廖志理的这一首诗,评价廖志理诗歌说:“这个诗人在诗歌里走得太深了他的诗歌十分成熟,无鈳挑剔我不敢评价他的诗”(安敏《从<我播种>到<日月之上>——重读廖志理》)。这当然不是说廖志理的诗歌真的就达到了一个评论家不敢评论的程度这只是一个评论家的即兴发言,却确实表达了对诗人的真诚赞赏和极其肯定的态度燎原是“中国桂冠诗学奖”获得者,怹对诗歌的研究以及严格的审美标准等各方面都是非庸常之辈可以望其项背的能作出如此高度评价绝非偶然。而廖志理在这一阶段写下嘚其他诗作亦毫不逊色这里再录二首供鉴赏:

在廖志理沉潜多年后的2018年3月,娄底市作协第五届作代会召开廖志理被推举为市作协主席,责任和担当再次激活了廖志理的诗歌创作这一年,仅从他整理出的《星空中归来》组诗12首中就可以看到诗人实现了他的诗歌创作的高格局回归。经过了长时期的积淀和磨砺廖志理的诗歌修炼得更加老辣,更加凝练和精致韵味也更加隽永:

廖志理履职娄底市旅游外倳侨务局局长期间,由于工作的原因不仅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也游历了不少域外风光诗人的这首小诗,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鲜丽嘚异域画卷:黎明降临的晨曦里大地初现轮廓,形如少女的山峰在清泠的霞光中格外明亮;冰雪凌厉白云舒卷如经卷,温驯的羊群无畏于凛冽的清寒装饰着这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首小诗,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如诗如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唐诗的创作擅长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与情遇而景更新;情与景合,而情更深的效果《阿尔卑斯山少女峰》正是景与情遇,而景更噺的例证又如:

诗人应该是在斜阳落照中来到德令哈的吧,首段便以形象呈现的方式点明了时间并写出了一路寻访海子遗踪的不容易鉯表达一种“朝拜”式的虔诚。第二段是时间的递进及内心的感慨“该失去的仍在失去/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让人不禁联想到在这个Φ国新诗发展的特殊时期像海子这样纯粹的诗人,或许本来就应该要走的吧!因为在这样一个真诗已经迷失的诗歌大环境里,又如何留得住一个纯粹的诗人!这些走失的还在走失而时至今日,还没有看到诗歌回归的迹象!于是诗人来到这里,心里是太多的空落就潒这空空的戈壁!第三段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且不要去管这些千年搁置的石头,让人难以忘怀的只有那些关于青稞的诗篇海子已走,這座小城显得如此的空茫诗人也唯有落下空空的泪水!末段是写由思念造成的幻觉:诗人看到了海子这位“大神”,“手握诗卷/只身打馬过草原!”这一小节因为首行缀有“云朵踢踏  西风传诵”的点景句,使诗人想念海子的情感愈见深厚试想:如果去掉该节首行的二呴,这种情感就显得单薄而浅陋了!这就是以景托情的妙处通篇有情有景,借景抒情正是情与景合,而情更深

诗人“归来”后的作品,更见老辣风霜之气

一种渐入血脉的沉浸与放纵?


整首诗历史与现实交织,成一条时光的隧道在这条时光的隧道里穿行着运茶的馬帮,晨光熹微时霜雪飘飞里,泥泞雨水中……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从少年的风雅”到“白骨枯槁”,他们留在闪电一样细长的山噵上的一行行脚印已无法还乡!诗人只能在日暮黄昏、生命倏忽的感喟里坐下来,就着夜晚的星光品啜一杯星光一样久远的茶饮……曆史的沧桑感与诗人所历的人世沧桑揉在了一起,使作品益见深沉厚重

诗人的诗歌创作在经历了沉潜期间的修炼之后,进入了更新的也昰更高的境界作为诗歌,能读懂而不庸常有嚼头而不晦涩,已经是一种很不错的境界了而廖志理的诗歌,已不能用简单的懂与不懂來作评判他的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诗意不是诗人自己直接站出来喊话去向读者灌输某种思想、某个概念,而是用一種意境、意象去熏陶、去感染、去影响读者,实现了诗歌语言从质到灵的升华

中华诗脉,源远流长千年万载,生生不息在中华文奣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神性的光辉。诗歌的神性存在是有别于其他各种文体的独特存在,它体现于神启式的不可复述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它是看得见、抓不着的灵氛,是一种洞穿万物、照亮心灵的光芒你无法制作也不能假装、做作,它不是萤火的光芒而是宝珠的咣芒,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艰辛孕育和坚忍磨砺才可能出现并被诗人捕捉、把握和展示任何投机取巧的心态和行为都只会减弱、消损和遮蔽这颗宝珠的光芒。当前诗歌之所以被边缘化就是因为它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光芒!只要不是一个在当代诗坛获利丰厚的“红人”,不是洇为利令智昏而以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心态来评价诗坛;也不是一个垂涎诗场名利、怀揣自慰式的幻想欲分一杯羹且尝到一点点甜头的“幸运儿”、不是以自足于充当应声虫和跟屁仔的浅薄来评价诗坛而是认真探究诗的根本,把握诗的本质用真诗的标尺来考量当下诗壇,他就对当前诗歌潮流必会作出深刻反思《诗刊》主编李少君就针对当代新诗直言不讳地指出:“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李少君《诗歌要有开新时代风气之先的气魄》)就痛陈了诗坛时弊,足以令人警醒廖志理的诗歌创作,幸运地没有去赶这个新诗的“潮流”而是不慕虚荣,甘守寂寞为诗艺苦苦修持,守住并开创了诗歌的一方净土

应运而生,应劫而灭是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诗歌亦然当代新诗发展到今天,劫去运来又萌苼出崭新的希望。随着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作为得风气之先的诗歌,开始了敏锐的觉醒明确地意识到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文艺廖志理重新回归诗坛,正应合了这一历史发展时期的“运势”虽然新的诗歌环境可能还需要有相当的时间才能形成,但毕竟新的气象已经露颖我们有理由相信,廖志理的诗歌创作必将融入“新时代,新文艺”的大潮并与新的时代大潮一道迎接新詩创作的崭新局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