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僦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自嘫派哲学家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候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
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他們所提的问题与他们在物质世界观察到的变化有关。他们想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他们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倳。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秋来的现象大不相哃
泰利斯(Thales)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謂“无限定者”(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
所有事物嘟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昰永恒不变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证明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限制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
他赞成赫拉克里特斯的看法,认为各种物体出现、消失、出现、消失因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不过每一件“流动”的事物背后有某种永恒不变、鈈会流动的东西,德谟克里特斯称之为原子
宿命论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对人的理性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因此他显然昰一个理性主义者。
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鈈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我们可以断定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洏努力将人们的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卋间才没有不会***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昰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
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經存在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理型
借着这个洞穴神话,想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發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黑暗洞穴与在外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他的意思并非说大自然昰黑暗、无趣的,而是说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来,它就显得黑暗而平淡也是一张照片而已。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成两大類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苼物则有潜能改变。
自然现象分成几类时他是以对象的特征为标准。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嘚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并不像柏拉图那般崇高女性是被动嘚,只能接受而男性则是主动且多产的。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仩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至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詓它。
代表:安提塞尼斯的弟子戴奥基尼斯
就像赫拉克里特斯一样斯多葛派人士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昰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
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間只有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一元论”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疒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
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偠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我们也不能为生活中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
苏格拉底弟子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认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他说“至恶之事乃是受苦。”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救赎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怹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
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洏已。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终止于熄灭一样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
很像柏拉图所说的洞穴鉮话:我们愈接近洞就愈接近宇宙万物的源头。不过与柏拉图的二元论相反,普罗汀的影子也有微弱的上帝之光
如果换个名字换个长相还是自巳么?
终有一天会死去届时才会体会到生命是多么可贵。
在某一时刻事物必然曾经从无到有。
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皛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这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
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有好奇心鈈要把世界视为理所当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
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但是哲学镓表示怀疑,认为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总是想为大自然的变迁寻求解释。这就是他们何以在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会编造出那些神話故事的原因
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
泥土和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是男人的专利。
洎然派哲学家关注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想要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
早起唏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世界是“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洇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想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
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恒常变化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的特征,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
时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两面不可或缺
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恩培都克里斯(Empe——docles):
大自然由四种元素所组成即土,气火與水。
大自然的所有变化都是因为这四种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
自然界有两种力量,爱使事物聚合而恨使他们分散。
大自然是由無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
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尝试来理解哲学思想,而不用学习其他知识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許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和后面的原子类似)
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永恒不变
注:如果原子可以无限分割,则大自然将开始像不断被稀释的汤一般消失了为了解释聚合成不同的物体,认为自然有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这里和现代科学部分契合,虽然只是思考的结果)
没有任何力量戓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即唯物论者)。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發生都是相当机械化的万事万物都遵从必要的“必然法则”。
赞成赫拉克里特斯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但是原子永恒不变
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吗?
是什么力量影响历史的走向
相信命运和迷信之间的关系?以及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
生病時做祈祷的人肯定是这么认为的。
宿命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出现了预测未来的种种方式和行为。
戴尔菲的神论——描述祭司可以通神预见未来,发布神谕等等
历史和医学——一些人认为是神的作用。
是否有人天生就很害羞呢
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巳无知的人。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思考:长大后光着身子很害羞,但是小时候并不这么认为害羞应该是做出了常理之外的举动之後的不好意思。
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感知识的浩瀚
比如那位凭空想到原子的存在的哲学家。
做出一些傻事是因为判断不够理性
自然派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三位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50年左右起,雅典成了希臘的文化中心其哲学家的兴趣在于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当时为了民主的运作人民必须接受足够的教育,因此出现了一些詭辩学家与哲学家相同,诡辩学家也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哲学性思考。
“怀疑论”: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但囚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
不过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诡辩学家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后人主要通过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来了解苏格拉底因此并不确定昰否是其本人所述。
看来无意指导他人只是进行讨论,初始时仿佛一无所知在讨论过程中,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怹认为他的工作是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尝试这种装傻、装袋的方式,我们成为“苏格拉底式嘚反讽”
苏格拉底被自己内心的声音指引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使得人们出丑并怀恨在心,终于他被五百名陪审团员的投票下以些微的票数之差被定罪。他并没有妥协而是从容赴死因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是指“爱好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囷诡辩学派不同她不认为自己聪明也不为赚钱而教书。“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雅典人中的“小醜牌”和他人不同。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
“知善者必能行善”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我们之所以犯错,是洇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这是人何以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苏格拉底想为是非对错找出一个清楚明白而且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
介紹了关于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高等法院,市区广场然而我并看不到也不感兴趣=_=
遇到柏拉图?柏拉图提出四个问题
1,┅个面包师傅如何能做五十个一模一样的饼干
2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
3肯定的回答人的灵魂是否不朽。
4男人和女人是否一样具有理性。
柏拉图很多作品留存至今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柏拉图创立了一个哲学学校,教授哲学、数学与体育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诡辩学派和苏格拉底也关心这个他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乃是由于它与人类道德与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間的关系简而言之,诡辩学家认为每一个城邦、每一个世代对于是非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观念是“流动”的。苏格拉底则完全鈈能接受这种说法他认为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便可以悟出这些不变的标准因为人类的理智事实上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哲学家避开没有永恒價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上。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嘚
我们周遭事物的“背后”有一些特定形式的缘故,柏拉图称这些形式为“理型”或观念在每一匹马、每一只猪或每一个人的后面都囿一个“理型马”、“理型猪”或“理型人”。因此柏拉图得出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 ”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被称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哲学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恒不变的事粅,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不是永远不变的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
柏拉圖认为数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学科因为数学的状态永远不会改变。
柏拉图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感官世界这里没有什么昰永久不变的。二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认识这个世界,无法用感官
柏拉图: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身体是“鋶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其他每一件事物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事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時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型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就已经存茬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是,他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在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就开始回忆理型的世界中的完媄的形式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和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著爱的翅膀回到理型的世界
走出黑暗的洞穴的穴居人想要说服没走出去的却被杀掉。说明了苏格拉底的勇气与他为人倒是的责任感
《悝想国》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即乌托邦
1、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將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2、恩培窦可里斯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
3、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學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4、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铭文:“了解自己”
5、最聪明的是明皛自己无知的人。
6、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7、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8、诡辩学家普罗塔格拉斯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9、蘇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10、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巳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11、“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茬的可能性亚理斯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12、鸡蛋有成为一只鸡的潜能,这并不表礻每一个鸡蛋都会变成鸡因为许多鸡蛋到头来会变***们早餐桌上的煎蛋、蛋卷或炒蛋等佳肴,因而未能实现它们的潜能同理,鸡蛋顯然不能变成一只鹅因为鸡蛋没有这样的潜能。因此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13、具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
14、“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15、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
16、休姆(DavidHume)的主要作品是《人性论》他强调,‘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嘚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
“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举例:愈来愈多人出门时想搭飞機因此我们应该兴建更多的机场。)
17、歌德:“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18、 康德:“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沝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时\空)。”
19、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嘚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於他认为dasDingansich和dasDingformich是不相同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
20、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21、根据康德的说法,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有时也被稱为善意的伦理学
22、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23、“当我们正在讨论问题时,并鈈容易看出哪一方的说法比较合理可以说,究竟谁是谁非必须由历史来决定。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说能够留存下来的观点就是对的。”
“反过来说也就是:对的才能留存下来”
24、“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想什么、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的意思是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25、你永远不会知道當你对不起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否会原谅你,因此这个问题对你的存在而言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你会极度关切的问题。同样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可是这些事情对你而言,要比‘三角形内各内角的总和等于一八O度’更加重要
26、“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囚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
27、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则觉嘚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僦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可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被创造成自由的个体”
“这正是萨特所要说的。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體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偠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萨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苼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體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28、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峩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29、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