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我的成就徽章积分是735为什么没有成就高手背景图

网易门户网站产品经理,博客只谈产品与工作。写的东西不入流,只懂深度挖掘小宇宙内的灵感和反思。 @Beijing.Netease | 谈产品和工作
( Tue, 26 Jul 2011 00:00:08 +0800 )
Description:
  上周偶然的机会对周鸿祎先生的一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建议产品业者安心做事别写博客别吹水。同时我也更认同国外某些公司的做法,当一个团队效能不足时,要从团队中拿走一个人而不是加人。这两典故的共同目标是:扼杀蛋疼的想象力,从而解放生产力。
  若干个产品设计人员聚在一起,胡扯的想法就多了,顾忌也多了。整一屋产品设计师开会,研究未来,简直是蛋疼世界中的集大疼者。产品设计师不能创造需求,不该创造模式,但职业的产品设计师必定擅长这两件事。他们会把Twitter、Facebook、Google+、Tumblr、Quora、Foursquare、Color、Hulu等等东西挂在嘴边,每天盯着RSS和其他信息源,每天有新产品就去测试,然后得出结论它是XXX模式和XXX模式的结合体,它是XXX模式的改良,它是一种新的模式。他们熟谙各个模式之间的区别,知道是谁动了谁的timeline,谁又是谁的profile。这些就好像兵法,牢记于心,运筹帷幄的感觉特好,职业精神淋漓尽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爱研习兵法。
  这一类比是否清晰多了,兵法再强,打仗还要靠人靠武器,靠天时地利人和,靠大家领会为什么而打,打了能干嘛。社会进化中自然有人出来解决社会问题,互联网产品也是如此。当社会认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信息组织解决方案,有能够提供这个解决方案的人。这个人关键在于认知社会问题,不是认知兵法。谁在头脑风暴时说“这个模式一定更有前途”“XXX模式的改变能整合现有资源打通信息”之类的云云?就好似说"XXX姿势能够降低敏感度能更持久"之类,你究竟爱得爽不爽,跟人有关跟洞有关跟时间地点跟默契有关,姿势并无大碍。
  很多时候,产品设计师没有存在的必要。他没有直接的生产力,而大多数的思考力又是没价值的。
  改说社交,因为每天都有人说Google+。先摘抄早前的一段的言论。
SNS是解决社交问题的产品,中国社会的交往有独特的性格,类似日韩,在少数人看来是病态社交模式,但它真实存在者。所以这里就有个大误区,没有人规定Facebook和Yammer和Linkedin就是SNS!真的不是,这是欧美社会模式的产物,他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由此而生。我们中国社会交往模式,谁规定了就得是我对着一个界面吼吼,我的朋友们就都看到了。你没发现到最后,变成我跟同事要说的话发开心网,我找同学玩去校内,我的亲密朋友在Qzone,我的业界朋友在5gme。把所有这些产品聚合在一起,加上我们的BBS、贴吧、博客,这一个大聚合,才可能是我们中国SNS的雏形。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人们这种社交心理,你才有可能成功。
  的确因为信息过载,我们想到了对信息在发布时做管道细分。的确因为捭阖要术,我们希望发布一些私密信息给私密的人。所以Google+的确是让好多人眼前一亮,似乎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了。的确有很多朋友已经在上头天天更新Status,还形成了许多小圈子。可是,首先Google高估自己了,当前它的用户量级和用户类型并没复杂到需要管道细分,就是说我的同事和同学在上头,但我妈不在,我不需要细分。若职场上的确有些事情不能说个某同事,我在一个没他的圈子里说,但是那是网状圈子,没有明显边界。普通用户的不理解,可能会加速挫折。也许形成的小圈子小工作组会增加粘性,但圈子中某人的沉默,可能会传染并加速大家的离开。
  观点一:
人们对于网络圈子的划分并没那么明显的需求。
反馈现实生活,人们的确会混迹不同圈子,在不同圈子里听不同的故事说不同的话,但这是有明显时间空间限制的。“晚上跟同事去酒吧”,时间空间特征很明确,所以我明白该做什么说什么,换一个场景也如是。可是在网络上,就已经是一个特定环境了,还有许多不同类型言论的必要吗?网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手机网络和桌面网络,它的会话场景和沟通人群都是类似的。
  观点二:
网状圈子的边界不明确这对于注重局部隐私的人来说不可信不可靠。
这是网状圈子,没有明显边界,你不确认信息到底会不会被某人看到,也不确定某人一定看不到。你发的信息可能别朋友再RT下,就有新的属性了,它本质上还是public的。这跟Q群不同,我很明确Q群里有谁,每个人对于这个圈子而言是对等的。再说了,Q群我至少明确消息是发在几个人机器上不在服务器,就算在也是腾讯的群空间,绝不是公共的。
  解决信息过载问题,Google+不是最终解。事实上信息不是到了微博时代才过载的,在博客时代就看不完,在WEB1.0时代也看不完,甚至在藏经阁时代也翻不完。再古老的年代也有信息的口碑传播,人为根据口碑做出筛选判断。反复探求模式优劣,不如关心人们的真实想法,你深入聊一个人观点就变一次,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对的。那么你去尝试,然后你很可能错了。但没事,总有人是对的,然后世界更进一步。那就没事,世界一定会不断更进一步的。你最好不断试,别折腾模式,嗯所以我不说了。
( Sun, 29 May 2011 01:30:46 +0800 )
Description:
  轻博客(light blogging)在2010年开始风靡,2011年在中国开始风靡。其实习惯于叫它Tumblr模式,而Tumblr在2007年就创立了。在中国有了点点和推他,也还有其他个别类似的服务在努力。但现在来随想,主要是因为上周新浪启动了轻博客模式,而我想对新浪此举阐述些观点,也许对一些朋友也有帮助。
  首先我认为轻博客是又一个中高端用户向中低端用户辐射的产品,它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接着我认为另起炉灶做轻博客没有问题例如点点,但是新浪不应该另起炉灶做。这要从博客、空间、微博说起了。说之前还要再做一个定义,互联网信息服务分类环节——内容和渠道。每一种信息模式都会涉及这两个部分。
  &am am   首先说博客,博客是在BBS和CMS两种内容布告系统之后诞生的针对个人的内容布告系统。这三种内容布告系统的共同点是都负责产生内容,只负责站内的渠道(推荐阅读、相关新闻、上一帖下一帖)。他们没有在站外内容渠道,就是说他们没办法告诉互联网上的用户,他们那有什么新内容,或者有什么用户需要的内容。在内容布告系统的时代下也就是传说中的WEB1.0时代,为他们提供渠道的是搜索引擎。所以说博客模式是不自建渠道的,它所能考虑的渠道策略,就是做好SEO、标签、反链。
  但理论上的Blog模式是有渠道概念的,也就是为其改进的RSS协议。这点比BBS和CMS有进步。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太到呢?原本Blog模式遵循RSS或者ATOM订阅协议、引用通告甚至还有同步回复,但这在中国博客早期都难以见到。博客模式在中国是以门户附属频道形式存活下来的,这主要跟人们上网习惯相关。早年的RSS聚合服务在中国都告失败,人们只会通过上网导航和门户网站浏览。搜索引擎都是被部分门户抛弃的产品。所以了,博客在中国就没有规模化的特色信息渠道,是用门户网站进行一站式内容阅读的。
  &am am   后来出现了空间概念,个人认为,这是My ace模式在中国的催化。记得当时猫扑朋友圈算是独立的空间,而05年诞生的Qzone当然就是其中最醒目的作品,其博客模式后发力的状况也让其赶上了空间概念的先发。而后经过洗礼的博客霸主也就是门户博客,纷纷在博客的基础上整合空间概念。空间模式,按My ace的交代,就是更多个性化,更多媒体形式例如图片音频和视频,但是最主要的是形成了用户关系。跨站点之间的RSS聚合变成了站内的单向或双向订阅关系,而订阅的信息会在个人空间里动态出现。
  所以说空间关键是去解决了渠道问题。Qzone之所以火得一塌糊涂,百度空间之所以没太火,一定程度上是新旧两代渠道的交锋战果。Qzone用的是基于IM关系的动态推送,百度空间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搜索截流。Qzone能快速精准推送信息,门户博客通过内容推送能提供实效性和价值内容,百度的搜索它只能是搜索场景的辅助渠道了。
  &am am   接着有了Facebook和Twitter。Facebook这里简单带过,它是个赤裸裸的社交产品,跟传统内容没太大关系。Twitter创造了一种微信息的形态,半开关系是重要的渠道创新。它在产品内使用半开关系,就类似把RSS公网协议搬到了局域网内。它的内容可随意输入,就类似用户可以随意为RSS信息写标题,然后分享出去。它限制字数,确保了信息的短小灵活,也确保了不侵犯传统内容商的利益。站好立场,自己主要是个渠道商,所有内容商都可以来合作。接着出现了转发分享工具。流量会主要聚集在某处,而不是具体某个内容商,所以用户上Twitter。Twitter维护用户关系,维护渠道,把流量分散给内容商。这个过程比搜索需求实时而且满足信息阅读的散漫性,所以它价值上又媲美甚至超越搜索引擎了。
  探索下Twitter模式的渠道观。Twitter模式最初的构想并不是为传统内容商做渠道,而是一个信息广播工具。为朋友实时播报状态和想法,微信息。在这点需求上已经站住脚了,形成了社交网络。接着发现用户播报的很多点子都来自外部,连续几轮反思,就卷进来各种内容供应商。
  &am am   经过这么长的回顾,我们发现内容和渠道相辅相成。BBS/CMS/Blog被搜索引擎串联,而Blog模式后来有门户模式快速疏导,再后来用基于用户关系的空间模式进行推送。Twitter的出现把渠道再次剥离出来,SNS服务也扮演着重要的渠道商身份。
  然而时代在变,有人觉得内容和社会化渠道还是可以整在一起,Tumblr就出现了。它延续了RSS到Twitter的半开订阅关系,主要是去完善内容模式。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使其更接近当前的发布和阅读习惯。例如移动应用、摄影相册模式、协同编辑、新潮的个性化、重构信息分类、发现模式。
  回到当下,传统列强对轻博客可能虎视眈眈了,也就是本文最想思考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去做轻博客。网易博客在过去两个月小露了两招:一是希望在博客产品内打造类无觅(wumii)的信息智能关联,但目前也还是手动关联阶段;二是把轻博客的发现功能搬来先用。两招目的都在增强推送能力,都是对价值信息智能推送的探索,在用户关系之前做的事。
  而新浪呢,在内测轻博客了。最早流出的域名是qing.blog.sina.com.cn,给人的印象是基于博客的封装。但昨天发邀请码后,发现域名是qing.sina.com.cn,就是同级产品了。详细一看,新浪轻博并未另辟用户关系,而是跟新浪微博紧密结合。你在微博的Follow关系被实时同步住了,你必须关注你微博内的关注,你若取消关注那在微博上也取消。看起来特不爽,没事咱接着讨论。
  同步或不同步抑或是不对等同步,是个大问题。腾讯在这方面的痛楚更多,更有发言权。腾讯当年做Twitter模式滔滔,信息方面跟QQ签名能双向同步,用户关系不同步只推荐。后面Qzone好友独立维护,跟QQ好友不完全对等,信息方面是Qzone向QQ的单向推送。整合后的Qzone说说,可选同步腾讯微博、腾讯朋友(最近去掉了)、QQ签名。而在用户关系方面,这几个产品都是独立维护。然后通过反复的好友推荐,帮助用户筛选感兴趣且契合产品场景的好友。若新浪轻博客不同步微博关系,就需要这么做。这样好么?
  轻博客的半开渠道的确跟微博一致,但不代表用户群重合。只要有一成不重合,带来的损伤都巨大,那我直觉估计不止吧。半开关注模式,跟博客也是一致的,那么这两个产品用户重合度是否更高?我觉得是。那博客和轻博客差别在哪?上文说了,新的信息广场模式、信息发布和呈现的个性化。这些事情博客做不到?当然可以。制定一个博客变轻的运营计划,底层建筑并不需要改变。让用户更容易的发布图片集更帅气的展示,让用户更方便插入音频视频和其他分享。推送信息不再是动态,在中心页展示就像轻博客那样。加上其他一些表现层和运营手段的调整,博客可以通过增量武装变得更强。
  在博客基础上演进还有一重要理由,就是保持统一平台。轻博客的渠道感更强烈,因为我关注人的信息实时推送进来,我关注的话题有新消息也会推送或是方便点击,我还有一个大搜索框可以实时关注某话题。信息量级对此渠道的影响非常重要,点点现在搜黄图的确有很多了,但跟新浪博客的积淀能比么。那么新浪非要把轻博和博客分拆,检索互通就成一大问题。
  其实不该为固有列强考虑太多对吧?应该鼓励新鲜血液对吧?
(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过)
( Wed, 18 May 2011 16:48:29 +0800 )
Description:
  自己参与产品经理工作九个月,过程中面过其他一些人,半数人比我年长。之所以想做小结,是因为不久前跟同事交流起招聘标准。我发现自己并不符合他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是他来招聘,我应该就进不来。事实证明我能把当前的工作处理得很好,比他招进来的人也好些,我与他也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思想上也共鸣。但问题真实存在,如果他招聘我可能进不来。我以全文想探讨此问题,不一定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招聘标准,刚性的柔性的,都在积累都在完善。但无论怎样的标准,都会因此错过目标人才,也会得到错误人才。没有完美的思路和方法论,或者匹配模型,能够把招聘的较准率做到100%。事已至此,节哀顺变,但也想探求原因。
  ————
  产品经理的招聘标准相对于技术类职位来说难度大很多。攻城师的目的很明确,方法也相对明确。掌握各种牛逼的装备武器,火箭筒手榴弹核弹短刀。掌握攻击套路,匍匐前进声东击西步步为营连夜奔袭。这些可能都有大体的标准***。拔高的部分,架构感知度和开发调试部署过程方法论,也有一些能力评定模型可以参考。
  产品经理的也有模糊的能力模型(因具体项目而异),大约分为两类,设计过程和执行过程。设计过程包括需求采集和验证方法论,
反应快速思维过敏,
严谨,表达顺利且可诙谐,内心强大,接受度(尺度)大。执行过程包括理解各业务环节运作原理,理解各业务环节人,意志坚定,坦诚勇敢,以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杂念和贪嗔痴。这个能力模型叙述里省略了大量基础软件适性,包括PPT/Excel/Word/Axure/MM/PS/Visio/Project等。
  其实单看上文提到的能力模型,就已够模糊。然而除开能力模型,对产品经理的招聘标准里还有一套思路,可以称为人格模型。这个人格模型是不可以标准化的,他因公司文化、组织结构、团队风格而异,同时涉及领导力、凝聚力、开明、博学、坦荡、理解力、读心术以及关于这些方面的潜力。这一切都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这里有人说,技术类岗位也需要这样的人,招聘时也需要考虑的。那我说,的确是,有当然好,这里并不讨论产品经理比技术牛逼。
  大多数人在面试时,都有针对这两个模型的考察办法。根据见识,我归为三类。第一类定纲定线,也可称为基础能力考察。主要包括思维导图绘制、流程图绘制、伪码或擅长语言编写、互联网常识、工作流常识。第二类考察实际问题。这里包括三个粒度,提出需求并要求按工作过程来解决问题,或者选取某个工作片段进行深入模拟过程,还有就是假想工作关键点和难点要求解决办法。第三类实施心理干预。这里可以采用的方法极多,但大约有三个初始目标,制造心理压力,制造混***绪,制造挫折感。
  例如针对第二类考察,有人喜欢提供一个现有产品的改进需求,让面试者当场思考,也有针对一个新兴领域的新需求。这里要求面试者实际去思考现状、需求、风险、可行性,然后假定各方面因素和各阶段的工作结果,把工作持续假想下去。而后也就遇上了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纸上原型、流程演进等过程。第三类考察,有个好例子。应该很多人听说了豆瓣菜大树的一个面试过程,被面试者回忆出来发在知乎上然后小风靡了阵。关于人格探索的段子在网路上很多,面试这么短的时间里,总可能发生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互联网江湖血雨腥风,压力测试相对重要,同时也能对团队协作方面做出一定预测。
  常规和非常规战役打完后,还有两个环节也不可忽视。首先,留20%的时间来由面试官即兴发挥也不错。交流总是受益双方的事情,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和锻炼机会。其次,给面试者足够的提问时间。这毕竟是双向选择,而且使提问可能比使回答更能得到一些隐藏信息,也可归为人格模型考察范畴中。
  ————
但无论何种考察方法和体系,都会错过人才,都会招错人。人是可以挪活的,可以活用的。有强大驱动的人一切的不得志只是表象,合适的环境可以消除阴霾。其实错过,可能是自己的偏见和误区,这个误区可能来自灵魂。见过一些朋友,常感觉眼前这个人跟自己合不来,觉得这个人对公司帮助不大,觉得思路与自己不同再强也没用。但事实上,他跟其他调配来的同事合作一样很愉快,但这个人如果让他面试八成过不了。与自己是否默契的确要考虑,但这个默契与否的判断正确与否,就要反思了。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能跟起初看不起的人变成朋友,我们总能接受起初极其抗拒的事物,我们也发现这叫做进步。FM足球经理游戏的球员养成系统可以参考。我们首先要探索青年才俊,派出几个球探,能够得到一批球员的基本数据,能力值、潜力值、大体性格。筛选出优秀的人,再派其他优秀球探调查,得出另一份报告,也有能力值、潜力值、大体性格。然后综合这些报告,有一个自己的判断。然后培养这个球员,安排合适的训练方法,安排合适提升的比赛,安排性格相近的明星球员和教练进行指导。总有人能一球成名,背后却是复杂的选拔体系和团队关系。
( Tue, 19 Apr 2011 01:49:10 +0800 )
Description:
社交究竟需要我们做什么。先抠需求,人们希望通过社交得到什么。基本的心理慰藉,发出声音,引起关注,得到回应,存在感。然后生理慰藉,享受造物主赐予的乐趣,并享受这个惊险刺激的追逐过程。经济与社会活动辅助工具,结交同好,协同工作,共同兴趣。自我实现,宣讲,教育,寻求贡献。概括不全,但抛的的确是砖。
简单归纳,人们通过社交需要的是表达、存在感、生理、寄托、成就感、自我实现。人们希望通过不断输出输入信息最终得到满足。如何能满足,因人而异。
以社交角度看人该是什么形态?可以用房子来形容。每个人都有一个院子,一个客厅,和一个私密盒子。盒子,用来装完全个人的东西,例如价值观,邪念,痛苦,原则。客厅,用来接纳各种朋友,双向沟通,协同作战,合纵连横。院子,它是用来展示的,影响力,成就感,单向关系,被围观。这三种都是重要的社交活动,我听着歌看着月亮默默流泪,我在K房与某人深情对唱,我在地铁上突然弹起吉他。同样是音乐,你却可以用它从事不同社交。
院子、客厅和盒子的关系,就如下图。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三者为包含关系,当然肯定不如此,但若初始构造的对象就太复杂,后面就没法研究了。 大多数人,总会细心经营他的院子。或者霓虹闪烁光彩耀人,惹方圆十里侧目;又或者阴森灰暗耸人听闻,惹人日夜难眠;还有人喜欢别致淡雅,只为志趣相投的人们向往。用户从选择ID名称开始,就进入定制院子的个性化往复过程,这是构建用户识别性的基础。化妆、衣着、微笑……这都是单向的广播影响。这里输出信息,表达诉求。
各家院子都在源源不断发出信息,接下来要做的是接收,人们要去发现和欣赏别人的院子。人们走在路上,风景优美却遥不可及。工作、朋友聚会、同学活动……都是接触风景的好机会。之所以这类交流成功率较大,有几个原因:带宽大信息量大,双向信息传递,信息应答率高,丢包率少。总之优势是带宽,那劣势呢?接触面太窄,你所见的风景有限。有选择面大、带宽足够大、识别力足够高足够快的欣赏风景方式么?人类在上下求索。
当对彼此院子都比较有兴趣,便从院子社交进入了客厅社交。某模式把所有好友都放在了一起,但客厅的用途并不是这样。你会把所有的好友都请到一个屋子里来玩么?你发现,有些西方人真的是这么做的,但日本人甚至不叫普通朋友进家。社交讲文化,在客厅社交处就变明显了。主人会根据时间和时势不同而安排与不同人交流,一波又一波,相互不干扰。找个例子,那就是赤壁里周瑜夜归时接客。然而最后他并没按照任何一方的意思,客厅社交并没有影响他的私密盒子。
有部分的人,会把私密盒子的信息与人交流。当然,私密也会分成若干级别。但是还有更多时候,私密部分是自我对话,它同样可能来自其他社交场景的触发,例如游览他人院子时,参与他人客厅里他人的社交时。
在这三个社交场景里,都会存在信息输出输入,有信息流动的需求,就有互联网这一信息媒介可选项。互联网本身具有广泛、信息传递富有节奏、沟通方式丰富等特点,从而为社交提供新的可能。
( Sat, 26 Mar 2011 01:09:32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信息传播方式)和物流(内容服务)两者所代表的产品形式及其关系,也许能帮我们更好地做产品定位。
  高速公路时代
  回溯信息传播周期,基本分为四部分,也就是:信息的产生,信息的承载,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呈现。信息的产生是一个动机问题,在这里先不谈。信息的承载和呈现,基本关联的问题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在这里也先不谈。信息的传播,这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在演进,包括印刷术、互联网两个大的变革。而在互联网这个时代中,信息传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TCP和UDP这类临驾于物理链路上的底层协议,而后发展出HTTP、SMTP、RTMP等功能性协议,在这两层协议的支持下,我们有了信息高速传输的可能。
  而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各类功能性的信息组织,包括以特定话题、特定人群、时间轴聚合的信息形式——BBS,包括以特定话题、关联度聚合的信息形式——搜索引擎。03年前后我们迎来一种新的可能使信息更快更精准传播的信息组织形式——社会化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在为搭建我们错综复杂的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历程与海外相比是有明显差异的。例如我们最广泛的用户关系型产品不是Facebook也不是Twitter类产品,而是IM。我们长期保持最高信息活跃度的产品是这个IM产品衍生出来的类Blog产品,尽管这个产品里看似拥有了社会化关系特性,但很明显支撑这个关系的还是IM好友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地位,腾讯公司的生命周期内都难以改变。我们国家单纯的社会化双向关系产品,无法取得普适地位,而单向媒体性十足的新浪微博,在强大的背景支撑下异军突起,甚至取得了Twitter都无法企及的社会地位。
  个人认为,这种特殊局面是特殊文化决定的,在之前其它的文章里有详细阐述过国民社交中的捭阖本能,在这里就不重复,总体来说:中国人本质上是不接受信息对等的,差异化信息传播更符合个人意志,IM与SNS的信息产生量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那么无论信息传播途径的特性和发展如何,当前已能判断出未来12个月的基本状态,渠道发展也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我们必须面对,面对社会化关系渠道要充分利用新浪微博和校内开心,面对信息检索要充分依赖百度,面对媒体传播要依赖四大门户,面对各垂直细分市场均有非常出色的代表。这就是当前我们中国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现状,我们可以选择继续铺路,也可以选择去走路。
物流业务
  籍由社交网络的建立,我们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效率也更高。尽管它还会有变化,可能还有带来新的变革,例如位置和兴趣网络等,但已经是思考在高速公路上跑车的时候了,况且这路上已经跑了很多车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商品,自己在高速公路上传递的可能性很小,那个叫做私家车,这个的力量有限。我们需要的是规模化物流车队。
  那什么是物流呢?让我们反过来看,社交网络上都有哪些活跃的信息。团购首当其冲,没有社会化网络拿来的可信任裂变分享,它是适合这个时期的服务。其次还有音乐、电影、视频这些传统业务,他们以新的传播形式进行更深入精准传播。但不要网络,他们背后的虾米、优酷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他们其实是物流公司,他们每次装载的物品各不相同。物流公司根据内容特性也还会再分,这会影响重度命中社交网络内的用户。
  因为每一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基础设施不同,适合传输的商品也不同,所以总是会涌现出新的竞争力更强的物流公司。而信息和需求又是必然存在的,那么要做的事情很明确:研究什么信息在新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更便于传播,有可能是之前从未上网的信息暗点。例如打折信息和团购信息(Groupon)、超市购物信息(我查查)。
  物流公司本身还可以根据专长进行分类,例如基于位置服务的物流,旗下有位置图片服务(I tagram)、基于位置的社交(foursquare)、基于交通工具的社交(SubMate)。然后有关注生活本身的应用,旗下有会让好友监督你的日程服务(getu )、各类社区化理财产品、社区化股市操作、社区化摄影等等。
  当你处在某个信息时代时,你很难通过思维练习去归纳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明天甚至是下一秒的闪光点又是什么。例如当各种社会化信息高速公路铺开了,我们突然发现他们其实是多个大平台的汇总。平台是开放性的,就自然诞生了平台内的各种APP,它们天然具备了社会化传播条件。所以物流公司开始内部细分,拆解为各种车队,在各个高速公路区域网内高速运输。再继续细分,我们有了专门的针对各区域网的物流公司,它们负责给其它物流公司做外包。而后还出现另外一大类服务,就是去宣传和介绍物流公司本身的公司,也就是各类垂直电子市场。
多说一点
  很多人喜欢弄明白,弄明白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弄明白这世界要往什么方向变化。然后等到一切已成定局,然后你说“啊,原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拾取的信息暗点是虚拟现实和线上线下”,或者说“原来微博的确需要信息治理因为互联网时代让人们距离真想更遥远了”。
  观察这些的确有用,陈寿多伟大,写出来了传诵千古的《三国志》。但他其实是一位作家,故事里的慷慨激昂天地谋略,跟他无关。扎克伯格思考了吗?他知道这个世界要布入社会化网络时代?他知道Google之后的下一代组织形式会是怎样?他就是想多认识一下校友,进而让校友之间相互认识。他做的事情,最早只是让存在于校园的信息上网。
  边跑边想吧。
( Wed, 16 Mar 2011 23:40:07 +0800 )
Description:
  此问题来自[知乎],问题的详细描述是:多技术觉得PM可有可无,甚至无胜于有,因为他们觉得: 1.事儿都是我们干的 2.自己不会干还指挥我们干 3.还嫌我们干的慢 ……
  花了一个小时作答,解答如下:
  先肯定一个前提,你作为PM,你的工作你的决策你的制衡你的项目行为都是为了让项目按时按量更好更快完成。所以不论对项目团队还是虚拟团队的控制,都应如此。当然特定环境下你可能要考虑立威、拉拢、人际制衡等项目之上的问题。但若没有,请不要热衷于斗争,你不是来寻求尊重的。
  不说PM的职业技能,只针对团队管理说几点:
了解美术/前端/后端工作原理。
如果你知道美术设计主菜单悬停二级的不规则投影会浪费前端大把的时间调试,你还能想像前端看到了多难过,你就及时建议改用规则统一透明度的投影。如果你知道后端用for循环输出20条左右结构的新闻列表,你就让前端用c 控制自动左右布局,而不是左右拆成两份。
他们去到其它团队时,会怀念你的。
给团队成员足够的信息和空间。
这三个职业都不是工具,尤其后端攻城师。再初级的程序员也会向往人月神话,他们能为你提供合理的高效的架构设计。你要给予他们足够多的信息,给他们留出恰当的时间,让他们完成合理的架构。前后端工程师大多对复用和高性能保有成就感,你尽可能提供多的信息,由他们来处理。这也是为他们后期维护和迭代提供便利,你不要有所保留!如果你真的思维不缜密,藏不住的,最后连朋友都交不成。
勇于沟通和学习。
工程师跟你说以后用velocity来编辑页面,你不理解,那么就问。如果他鄙视你,那么是他的问题,也可能是你的问题。大多数工程师愿意给你讲解的,他们也害怕表达,这是双方的修为。
如果工程师说必须从mysql换成oracle了,你问为什么,他说无法承载了,你问要多久,他说要两周,你崩溃了但是问为什么,他说要写数据转换脚本,你问为什么,他说两个数据库之间数据类型不同需要有一些转换,索引规则也不同需要,你问什么是索引……这都是可以的,你要带着学习的心态而不是问责,否者他越答越反感。最后你若懂了,他会觉得你理解他。
小心处理需求变更。
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出了各种凡客体爱情***体来鄙视需求变更。你可以坦诚表达:需求变更是难免的,是不断探索和调整而来的,作为PM我自认无法一次性想到最好,很抱歉。
接着就是技巧活了,原则是尽可能避免反复修改。如果有一个页面的数据呈现,你无法想象怎样更好,你可以用chrome开发者工具先去调整查看,别直接让技术修改并当作你的参考。如果你不会用工具可以去学,实在复杂你就恳请技术输出两份效果给你比对,而不是改了说不好再改回去。
第二点就是,如果有的数据呈现模块要裁剪,但有可能日后换个形式换个地方呈现,你就要跟技术说明白,让他只是注释暂时隐藏。你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数据呈现它用了缓存还是别的什么。
成就感是你能给予的共鸣。
你要知道各位同学都在意什么,物质需求可能你无法给予,吃个饭之类的其实是顺理成章,不必刻意。各位同学踏入互联网江湖,大多想在各门个派混出个名堂。如果你有机会,不要吝啬这样的称赞。代码注释,产品主创介绍,向上汇报各同学的技术成果,鼓励同学往各渠道分享技术心得。同时适当认同各位在架构性能上的新想法新思路,包括交互体验上也应该给前端人员发挥空间如果他们愿意。
其实最根本的,你要热爱产品并竭尽所能,产品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是个天然的成就感。
勇于担当。
你多承担一些考核压力和物质压力,同学们才能更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为打工的你,能做的不过如此了。特别是当项目失败时,怎么可能跟你没关系,该推的不该推的都不该推,早干嘛去了?若出现项目成员能力问题和态度问题,尽早反映,说按此下去结果最好只能如何,把问题丢给你的头。那么他要么换掉你,要么换掉该成员。
  在知乎到现在为止写得最长的了...若有所得...甚幸...
( Sun, 13 Mar 2011 17:13:56 +0800 )
Description:
  日本地震,海啸辐射等各种肆虐。信息的逐步对等让崇拜信息自由的人变得豁达,所以我们很高兴看到表达同情、鼓励、祝福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占有了多数。但发现,还是有很多的朋友,把30万亡魂挂深深挂在嘴边。经个人调查和主观判断,受教育程度不高和极认真接受教育的人,比较无法释怀。加之还有大量此类人我无法在网络人接触到,所以我初步感觉,可能有接近半数的人,带着国仇族恨活着,籍由一些事端,便可触发此情怀。事实上,表达祝福和同情的朋友们,有些人也在思想斗争,告诉自己要放下仇恨愿众生平安。
  好的,我要开罪了。我们总是过分地强调国家概念,而对事物的划分,还有其它很多标准,例如群体、家庭、民族、世界、人类、时间、历史……而国家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人骂骂咧咧想出国想离开这片土地,当然大多数骂的人出不去,但国家并不是区别事物善恶的最大标准。你会觉得生活在这个国家压力很大,是这个国家的错,没救了;会觉得在某个国家怎样都会幸福的,是那国家的美好。就好象你觉得某国家侵略我们,是整个国家的错,他们一直都要付出代价;我国被侵略了还屠城屠了30万,是全国人民的不幸,我们全都受伤害了。前些天看了关于圆明园被烧前后的一些故事,大约是说清政府残忍虐杀俘虏引起了英法方面的不满,遂烧毁圆明园报复,本来还差点烧紫禁城的,只不过有合约在先。这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根据政府的公信力,你如今也不相信雷锋是真实的。
  好的不管是否真实,就说烧了圆明园,关你鸟事?不烧圆明园你一辈子都没机会去里头散步。丢了这么多宝物,关你鸟事?不丢这些东西你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些东西。这么说来,不烧圆明园,它就跟你没关系,烧了反倒跟你有关系了。也就是说,需要你时就跟你有关系了呗?同理可得,(后面使用郑渊洁体,这句不能转载)了系关有你跟就,了烧它把人有果如但,的系关没是海南中和在现你。
  现在说杀人。日军一下屠了三十万人,人类史上的大惨剧大悲剧,十恶不赦,我同意。然后教科书上写一些极端案例比如有两个军官在比赛杀人,它似乎在渲染这种病态心理,本想让同学们记住仇恨记住耻辱,不料把我们的同学给整病态了。这些孩子们做梦都在想杀鬼子,看到真正"纪实"片就咬牙切齿,恨不得看到一个日本人就掏心掏肺,嗯是掏对方的。
  先从功过问题上说,你懦弱了,被人入侵了,屠杀了,理论上可以认了。因为这片土地从来不缺杀戮,生生死死几千年,数得过来有多少个30万么?成吉思汗整欧亚共同体时,中原和南方蛮夷之地我们这些大多数人的祖宗都没事对吧?不过祖宗应该是没事,不然也没大家了。如果说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人民,非常不仁道,那么的确是。某些神经病有***有炮,他又天天遭地震睡不好觉,跑来这里发现土地肥沃风光宜人,却活着不思进取的一群人,心理不平衡了,乱杀人,那的确他错了。可是他错了你有本事跟他算帐阿,你抓紧时间在他死之前把他拉回中国大卸八块阿。你又没能力卸,然后你就跟子孙(大多数也不是)说爹出于仁道主义不制裁他们,你们以后要牢牢记住这段历史。搞得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对方的年轻人,发现没对方礼貌,没对方聪明,没对方开放、没对方有钱,也不会认真沟通好好学习,莫名其妙觉得他们是坏人他们是白痴他们不懂历史他们被洗脑了,最后深深地鄙视他们。说好听点就是也不好意思打他们,最后怎样,我上网组团谴责你们。
  其实,全世界都不认这30万为何我们政府死死咬定就有就有就是有,这真不好说。你又不是没见过救援替换之类的事情,我们怀疑了圆明园怀疑了雷锋,就不好怀疑这30万了。毕竟坚持了很多年,突然拿掉,会觉得一阵空虚,怪不好意思的。那么就是30万吧,好吧。
  但这30万亡灵跟大家有什么关系?真惨死30万人,是人类的悲哀民族的悲哀战争的悲哀,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悲哀,自然的悲哀上帝的悲哀。但这跟国家有什么关系?如果当初日本侵华成功统治成功,我们的历史书上不过写着因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其中南京比较悲惨,你会为30万耿耿于怀?如果当初划江而治或者军阀分别独立,如今的你隶属南方某小国,感觉就和新加坡一样,那你会为30万同仇敌忾?如果外蒙古如今还在中国之列,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痛恨某民族为30万痛苦不已,但是他们现在没有,没有就是没有。这30万对你真的很重要么?你是不是被利用被绑架了?为什么总有一些时候你愿意跟国家站在一起?其实有附属感是好的,我不是说你不能用心附属这个国家,但别搞得很傻逼。
  你不是金陵后裔,你没去过南京,没听那里的老人倾诉那段往事,你只是被划分在这个国家里的一个人。如果你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上,认为30万人的死去,是悲哀。那么赶紧别关注这了,就在你上网的这会,不断有孩子死于战火。每天有3万以上的儿童死于战乱饥荒,10天就30万了。是不是真正给做点什么?做不了什么的话,就别上升到人类的高度,为自己为爱人为家庭做点什么就好。何必坐在这里,说我憎恨那个国家,他们杀了我们30万人,我希望他们地震死更多些人。不知道有多尴尬。
( Tue, 22 Feb 2011 01:58:32 +0800 )
Description:
  为什么要谈。其实开始使用互联网,我就没有停止过对其功用的探索。这么多年随着成长,对互联网的需求角度变化也巨大。曾经想归纳我所有提出过的点子,然后标明我何时何地进行了尝试,抑或标明何时由何人实现了我的想法,结果如何。我只想说,2001年起我没停止过互联网的产品创新研究,那么今天为什么要谈,因为环境所迫。所处环境掀起创新风潮,甚至是纳入本职工作,那么我谈这个话题,也就是为了表态。
  创新就是想办法,想办法是因为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做某事。工业创新极具目的性,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缩短时间,为此设置了研发部门,做创新。好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了么?为了增加利润,为了出成绩,为了扩大影响力,这些跟产品创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有一个目的可以提,作为解决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需求的门户网站,要致力于提供下一种解决最广泛用户需求的产品模式。但这个目的不敢做,泛大空,可能是个探索的无底洞。那么之于门户网站,还能有别的产品目的?例如推出中小型游戏或社交产品以获得短期利润?就例如B2C?那么把目的串起来,通过为网民提供最广泛的需求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价值。
  好的,那么无非做两件事,一是提供需求解决方案,二是***,或者两件事一起做。除此之外的事情做不做?例如为创新而创新,为部门存在意义而创新,为个人发展而创新,为夺取资源而创新。这些对于整个公司而言是不该成为创新驱动的,而且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的。这世界肯定存在无心插柳,但若你的出发点错了,你的事就很可能错了。那么作为求真务实的个体,我可以选择不这么做么?当然不。
  但我当然会去做创新,包括文档改进,工作方式转换,流程优化,沟通方式调整,时间点控制等等。而既然组织鼓励产品创新,个人也热衷于此,那么当然义不容辞。因为是在既定环境和既定大框架的人员储备上做思考,就要考虑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那产品广度和深度就都有了限制,那么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但还是有特别状况,例如为应付上级压力而创新,为制造工作量饱和度而创新,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创新,为满足特别人喜好而创新,以及跟风等等。这最后还是要谈出发点,要跟门户网站价值观相符,通过为网民提供最广泛的需求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价值。
  出发点错了,不予执行。必须执行时,不悦执行。有很多反面例子,蛋糕就这么点大,先群殴而抢之,把别人逼死了。若其而后能再做蛋糕,还算不错,可有些人天生只擅于分蛋糕。愿与所有做蛋糕者同行。
( Wed, 16 Feb 2011 11:09:19 +0800 )
Description:
  网易门户网站部2月份有两款ipad应用上架。网易公开课和网易iMoneyHD,分别指向视频播放领域和财经理财领域。
  网易公开课for ipad仍然严格遵循CC协议,将视频以H264标准进行存储,用户可以通过iPad 3.2+系统使用,在有WIFI的条件下进行观看。网易在门户网站中最早通过CC协议翻译和发布世界名校公开课,当前也率先发布公开课for ipad的应用,旨在为网民提供最优质内容,同时也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提升综合竞争力。
  网易公开课for ipad提供了网页版全部内容,在ipad上实时获取最新翻译课程和编辑推荐内容。网易UEDC打造的UI界面更有针对性更能营造优质学习气场。   网易公开课for ipad 的itur 下载地址:
   ————分割线——————————————————————————————————
  网易iMoneyHD于02月01日正式上架,整合网易财经频道股市行情资讯,同时整合了网易iMoney个人投资理财产品内容,为ipad用户提供股市行情与个人理财的综合管理。   网易iMoneyHD的itur 下载地址:
( Tue, 25 Jan 2011 11:30:01 +0800 )
Description:
  首先做一点说明:用户,也就是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这个用户是具名的,可识别的。两个可识别的用户产生的关系,是这里研究的用户关系。那么在这个范畴里,内容管理系统CMS产生的多个匿名人阅读指定一份内容的关系,不属于用户关系,而电子布告系统BBS产生的多个具名或匿名人阅读指定一份内容的关系,也不属于用户关系。
  关系型产品很多,其中失败者占大多数。
  首先研究一种普遍的失败典型,主要是垂直类个人站点和不职业团队犯的错误,即不慎重思考而直接采用SNS或微博程序搭建站点。最近依然还有,09年末甚多。做一个同城社区,或者登山俱乐部、驴友团、专业律师网站、歌迷社区等等,用SNS来构建。大多数情况下用Ucenter的公共插件游戏,努力些的团队自己开发特色应用。你可以搜"power by ucenter"看有多少这类物件。有成功得让我们熟知的社区么?我暂时没听说,至少绝大多数是失败了。为什么?那你先问问你为什么要涉足这个垂直领域。你只是想把歌迷聚合在一起分享音乐,那么你干嘛不用CMS的音乐下载模式?你只是想做登山俱乐部,那么你为何不做一个简单的电子布告栏然后结合Q群组织活动?
  接着研究些貌似优秀的用户关系产品。人间网和白社会。前者介于GoogleWave和SNS之间做了新的尝试,把前端技术做到极致整个操作体验非常棒。白社会也不赖,创造了许多白领的典型应用场景,精致的社区游戏,那个技术实现力也不容小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社交网络属性(还好没说他们右上角都有个方块能打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预伏了用户关系,为哪些人构建用户关系,创造出什么价值。不过事实上他们也并没有走得更远更好。
  搭建和治理用户关系,首先得关注关系本身有没价值。关系有没价值,要看这个关系中传递的信息有无价值。信息有价值,那么看是对用户关系的双方有价值,还是对社区内大多数人都有价值。若对大多数人都有价值,你干嘛构建用户关系来组织信息广泛传播?校内上产生了海量日志和图片,对全体校内用户都有价值吗?不是,只对相同班级同类好友有价值,所以它用SNS传达信息,使信息与关系都产生价值。你做一个周杰伦歌迷社区,然后你让用户只对好友分享周杰伦的签名照片。
  若用户关系的构建的确能带来信息的有价值传递,那么接下来要考虑降低价值的识别成本,这主要是针对用户而言。校内网明确了校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价值,为了让用户快速识别价值,首先让用户必须实名,明确学校院系,使用真实头像。这一切是为了降低识别成本,便于系统和用户去识别有价值的用户关系。微博模式可以不署真名,但它天生就具备了一定的识别优势,也就是微博头像右边的三大数字。微博用熟的人其实很快能从系统推荐好友的微博页面上判断此人之于自己的价值,关注数超过1000然后被关注是10以内的基本是僵尸粉,发了500条微博但是被关注是10的基本没有价值,关注接近2000人被关注300人的,大多爱慕虚荣。加上一句话介绍、是否加V、几个勋章、个性化标签、所在公司等,均可为用户识别价值提供快速的判断依据。
  其它还有许多用户关系型产品,你们做好用户价值识别了么?BBS是用户价值识别成本极高,头像可能每周一更换,名字可能是字母乱序,没有强求填写过多信息,最好识别的就是等级。可貌似许多SNS站点,继承了BBS用户识别的特征,摆个头像和用户名甚至有些不摆用户名,然后推荐给其它用户。虾米网在个人看来堪称圈内交互设计和美术设计的典范,可个人也觉得它陷入了用户关系的尴尬中。他们想做一个音乐爱好者社区,促进臭味相投,大量的对音乐进行再筛选的组织形式。对音乐评级、帖标签,然后推荐类似的音乐给类似的人。的确在收集用户产生信息并进行再组织方面,方向是对的,例如星座电台等模块,但在用户识别方面呢?访问一个用户的个人页或者个人电台,带着探险的精神听不知道可能是什么的歌(也许有很多人是这么听音乐的),如果喜欢就感动,不喜欢就换台。为什么不把用户收藏音乐的标签进行汇总显示?还可以有粉丝们给其帖的、自己主动贴的标签。其它还有简单的数据,比如它的电台里有多少歌曲、以什么明星为主打等等。
  很多时候,用户关系和价值识别能持续也需要持续做调整。而对于内容型媒体型产品来说,可以先不考虑用户关系。把访问者变成具名用户,不一定要用关系为理由。如果你关系没价值,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奇艺网最近在测试奇谈,还没正式和大家见面。这是关系型产品,但奇艺网当前这部分不是。内容做好了,需求解决了,用户积累多了,粘性提高了,必要的个性化也完成了,潜在的关系价值已经明确了,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借用户关系来传递价值。具体的用户关系形式和用户价值的识别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思考清楚,那么就敬请期待了。
  在不恰当时机推出用户关系或者推出不恰当的用户关系,这类情况有。不过除了个人站长用不恰当开源程序外,没发现很大牌的例子。还是有一些没把握好轻重缓急的例子,09年风靡一时的vdoing流量统计工具,大张旗鼓,使用各种创新统计方式,推出Android等手机监控客户端,PC客户端,扩展IM聊天和群组功能,构建站长用户关系。阵线铺得太开以后,遭受一次重创(坊间传闻CNZZ攻击其服务器),连续几次长时间维护,然后就悲剧了。该产品核心问题应该更深一些,但是过早搭建用户关系,而且没估量好关系价值,也影响其战略布署和资源分配。站长之间IM沟通是刚需么?也许是,但为什么要用统计工具来沟通?好的统计工具上关联了站长的所属站点和访问量级,更好识别。但这个识别用来做友链和广告交易平台是否更好?即便做广告平台,你就推广了1000个用户,你为其建立关系,假设一个用户有一条关系,每周使用一次,粘性效果如何?
  总结归纳。
搭建和治理用户关系,首先得关注关系本身有没价值。若用户关系能带来信息价值的传递,那么接下来要考虑降低价值的识别成本。用户关系和价值识别能持续也需要持续做调整,避免在不恰当的时机推出不恰当的用户关系。
( Sun, 23 Jan 2011 11:22:07 +0800 )
Description:
  网易达人秀暨网易网站部年会结束,我们排了一个月的节目拿了第二,算是很出彩,很给力。整个气氛很生动很激昂,观众大多很吃惊,身边那么多同事在年底辛勤忙碌之余,还能准备那么优秀的作品。其实节目的初衷是感谢与表达,但当你把晚会看完,会发现这里透着抑郁和不屈。
  “2010年,我们以门户网站部的姿态重新出发”、“我们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不能拿其它的XX跟我们比,因为我们——有态度”、“再这样下去易国就要灭亡了”、“起来吧饱受压迫的工作者”……
  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有一种不屈的精神和长期的抑郁,埋在我们当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加班,一个人顶着两三个人的工作量,苦苦支撑。尽管我们不能同步所有人的价值观和理想,至少还在成就感满足感上能找到更多共鸣。其实很多人,已经抑郁很久了。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在上下求索,逆向害鸟肯定存在但还不值得畏惧。那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碌碌无为?我们也疯狂思考拼命加班,其实一直有进步,可别人走得更好更快。其实大多数时候的不给力,应该来自于微博战场的不甘心。
  抱歉又说到微博了。今晚在年会现场微博投票和上墙讨论,特地再去装了易推(Android客户端名称),oAuth连接整了一些时间,不过最后的问题是:我竟然网易微博只做投票和上墙用途,现场随想和随拍还是发到新浪微博了。为此我也小小抑郁了会。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碌碌无为了。
  先说互联网大局面。我们眼看着百度在搜索市场越做越好,那些竞价排名问题可归结民性,你不能指望上市公司带着情操让利。我们眼看着腾讯凭借雄厚的财力人力和执行力,在各个领域为所欲为,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很优秀。眼看着新浪就这么转型了,眼看360身经百战越挫越勇,眼看豆瓣时光点评口碑LeTV奇艺之流强袭互联网。在一家大型IT公司,基本没用着自己的产品,自然各种伤心。就说若干年了引以为豪的邮箱服务,现在也处于个很微妙的阶段。
  归纳为两点不足,和一个客观原因。先说客观原因,公司从广州总部北伐,转为三地布署。这能因地制宜谋事,也能根据三地的政策形式协调战略和资源,但带来的短期问题是,核心和力量被拆分了。这种拆分不是1除以3等于1/3,而是低于1/3,它只是带来了日后变成1*3的可能。这两年的战役很难打,它作为IT公司还有既定业务能赚钱,不会死,但是作为互联网公司,它新拆解出的互联网部分,只有两年网龄。好在它不缺理想和改变世界的责任感,现在就是要在方法论方面经历一连串阵痛。“
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秣兵历马,以伺中国之变”。也许再两年就好,来不及的话,那一年吧。
  第一点不足,产品与运营。在这个环节里,职能部门内磨合和小团队内磨合,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缺乏的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和爆点机制。你在一个相对优秀的体系里,因为你珍惜,所以怕沟通失误,然后沟通中礼貌地保留意见,最后沟通一团和气。这是现象直接阻碍了我们卓越,成为我们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听得更多站得更高,后续再多的努力都不够。我们还是太爱惜友情了,当然这会聚变,随着我们的讨论线和汇报线各点之间更了解更默契,躁动的心更难抑制。
  第二点不足,质量支撑。其实放眼望去,质量保证体系是全体卓越公司的标配。在构建一个事业部时会立刻着手打造质量保证小组,或者立刻引入公司公用的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服务。这些服务和支持包括数据分析、用户体验、基础架构、全面测试、性能优化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1除以3的网易还难以布署,而且公司的投入风格上似乎也决定了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的网易就跟如今的利物浦类似,有的优秀气质和传统,但人员不整还缺乏磨合,更可怕的是所处联赛里还有四大高手,他们的实力就没停止过提升。
  其实好傻逼的归纳,这两点基本等同于产品导向中的全部过程了,还非得自恋地说成只有两点不足。其实我一直是很乐观,只不过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不乐观。这跟写作目的有关,我默认感觉大家其乐融融,那么我默认居安思危。当你们群殴主公时,我就跳忠。例如我现在基本都在盯腾讯和百度的优点,然后盯阿里的缺点。当然我还盯ZF的优点,然后盯新锐媒体的缺点。
  继续秣兵历马。
2011年,与所有网易人共勉。
  ——————
  p.s.最后附上几张手机拍的照片
演出前一天的最后一次彩排...我们的纯数码设备演奏加演唱老男孩...最后拿了第二名...技惊四座...
因为自己参与演出,就没有办法用手机拍Live图了...之后会上视频...
早早到现场彩排...现场舞台还在布置...
印像深刻的一个节目...众多经典英文歌曲串烧...其中一个MJ的镜头...很沧桑...最后这个节目拿了第三名...在我们之后 ^_^
冠军节目真的很经典...之后也有机会给大家看到... 这才是现场抽取的三等奖,30台ipod。 ( Tue, 18 Jan 2011 00:56:30 +0800 )
Description:
  网易微博啥时候关门?几天前朋友问我此问题,我有点小震惊。但我无解,毕竟这只是我身边的一个产品,几乎与我没有关系。
  最近懒得查数据,凭个人感觉,T搜狐和T腾讯的座次暂时难分,T搜狐相对实诚些T腾讯相对虚高些,但是T新浪的优势已经很明显,而T网易,与前三家不在一个量级上。T腾讯很悲摧,他的庞大到不行的用户群,成为他转型的一大负担。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低级用户圈把产品氛围搞低级。腾讯对微博产品的定位仍不明确,而且这个模式肯定不能取代IM的霸主地位,再说了腾讯并不准备在这领域拼得鱼死网破,所以它就是一个搅局者。T搜狐很有意思,基本是把微博模式当成SNS在做,流淌着的是白社会的血。高层的鼎立支持,公司的明星团队倾巢出击,也算是能做出一定的成绩,至少他们很务实。而且对于搜狐来说,他们也有对平台的饥饿感。
  T新浪单独提出来说,相比于其它家,新浪是真的在做互联网产品和信息治理。最简单的转发与评论的分离,这是社会学传播学的研究产物,有中国特色的思考所得。它比起腾讯无意沉淀出最适合中国人沟通方式的IM来说,有更积极的意义。新浪有对平台的强烈饥饿感。曾经它是一张纸,贴在高处,大家都能看到,“哦,那就是新浪”。现在它要平躺下来,变成稳定缜密的一块板,它要载物了。原来作为纸贴在高处时,它尽可能地让自己变大,越大越能抗风,但是总可能被风掀翻。如今躺下来做平台,载物越多,它越经得起风雨。
  T新浪为了它的平台梦,思考不止半年。各位竞争者,你们从一出发就输了,或者说你们的陪同,只是为了T新浪更好地远航。其实还不如不陪玩。T新浪的技术架构可能是有问题,前期准备不足,领导层对架构引发的伤害估计不足,以致于进步速度放缓。可他们做的正确的事情更多,在开放平台和云应用平台的布局有很好的前瞻性。除此之外他们在处理需求方面,信息治理方面有充分思考。这是一个动态的信息网络,人们的需求各不相同且瞬息万变,满足需求要做很多附加事情。他们发现用户希望求真,发现用户只是求自己想要的真相,发现用户有被关注的虚荣心,发现用户更好更真实地活在垂直圈子里,发现可能要帮用户判断信息价值……T新浪为此做了很多积极的事,也做过很多荒唐的事,但反映出来的时,他们在积极思考和治理信息网络和信息流。
  那么T网易,在追求什么?产品梦想又是什么呢?没有装备社会抱负,也没有装备信息价值观,导致没有形成良性的微博信息生态。产品的核心用户群和用户关系是什么?明确了是草根,那么好的,做草根就像当年饭否那样积极贴近用户,关注情爱悲欢生老病死。可为何运营时拼命的贴近时事大事,请高不成低不就的名人来微博。人家来了看不出自己的差异化和影响力,因为你的产品缺乏媒体特征。然后就整出i认证,请不来名人就靠抓取信息,抓取信息是充分的媒体性特征。微博在中国其中一个社会价值在于,公民能更亲密认知一个名人,是透过沟通,不是宣讲。抓取信息只能保证单向的传播,那么跟传统媒体无异,真的只是1400字新闻变成140字了。
  微博模式争夺战,会得出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网易战败。三年多以前,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博客之战,网易尽管后知后觉,但至少保得全身而退。在博客市场趋于平淡阶段,还巩固阵地积极扩张。而今天,网易无论从战略、策略、架构、技术、前端来讲都与对手相距甚远,连求全身而退都难了。技术领先的网络门户这话如今略显尴尬,在互联网领域,阿里、百度、腾讯的技战术水平已经领先一个级别,新浪靠产品导向可以生推生产力,搜狐怎么说也有一个白社会为班底的正规军。这一战打输了没事,之后再来几个信息组织战役,还怎么受得了?而且信息组织之战,之后不会等三年才有一次了。
  当然,也不能说T网易就要洗洗睡了,它有价值。微博也许只是网易北京的第一次互联网遭遇战,不够老辣情有可原。而这次遭遇战也算是暴露弱点,锻炼队伍,总是要来这么一下的。哪怕这个团队只有50%的存活率,剩下的攻城师和社稷师,也是网易北京的重要财富。
  微博并不是这个推进社会进步的唯一方案,也不是信息组织形式的最终解。颠覆只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快。走着呗。
( Sat, 8 Jan 2011 13:28:33 +0800 )
Description:
Axure6beta试用体会:
基于Framework 4.0开发 使用时要自动***fw4.0 client
解决中文输入法bug 大多数中文输入飘窗会固定在界面左上角
增加手绘风格统一输出
增加页面载入事件控制
使用jQuery1.4.2来输出自动生成的js脚本
使用jQuery-ui来输出注释框样式 解决5.6注释的浏览器兼容问题
使用Chrome插件来支持原型演示 需要勾选允许访问本地文件
开放了一些字体的显示支持,目前测试的微软雅黑和黑体能直接在文本框中使用
终于支持设置行间距!需要在右侧的字体控制面板中寻觅。
可以设置生成时默认使用的浏览器
支持参考线!从标尺处能快速拽出参考线,和PS的用法一致。
还有N多项针对JS事件和算法的支持
生成HTML速度如意料中地变快
编辑界面的响应速度变慢,可能和使用了Fw控件有关
2011年01月10日补充:
能够对元素进行多层组合,就是对组合进行再组合后,取消组合会恢复为原来下一级的组合,旧版本直接讲所有元素打散为个体了。
一个严重问题要注意,删除某个页面后无法回退恢复,要重开文件。
支持内嵌框架页面,左边控件栏有这个控件
新的界面会让你感觉是在用VS。 附上下载地址
Axure RP 6.0.0.2826
汉化补丁第二版
( Thu, 6 Jan 2011 21:18:31 +0800 )
Description:
  B2C:没选这门课程,课快结束时无聊进来听听。
  SE:按时进教室,有早退现象,而后又回来听讲。
  C2C:没有兴趣学习。
  SNS:迟到,躲在教室角落开小差。
  微博:迟到,还没掌握学习要领。
  移动:迟到严重,而后认真听讲投入较多心思。但该课为辅助课,需要配合其它课程加深理解。
  精准广告:没有选修。该课同为辅助课程。
  视频:按时上课,偶尔听讲,灵光一现。
  音乐:早退。
  阅读:兴趣浓厚,但常跷课,学习不够系统。
  博客:迟到,不温不火听讲中。
  图片:迟到,一度认真听讲,如今学习成果有待观察。
  问答:一直没选修,貌似之后会来上课。
  辅导员评价:
  小易同学在学校没有认真听讲,跟平时爱玩游戏有一定关系。目前班上有三位同学在学习上大步领先,而还有很多同学在某一课程上成绩出色,小易同学尽管游戏玩得很棒,但在各科成绩平均,可能还会退步。
( Mon, 3 Jan 2011 14:24:23 +0800 )
Description:
  一家媒体导向的公司,使用较为贴近Twitter的信息组织形式来做微博,用媒体的运作方法去运作内容,用期待自媒体效应的思路去节约媒体成本。不假思索地做用户关系推荐,地理位置推荐和二度人脉推荐。有没有想过,这推荐形成的用户关系,对这个产品的信息组织有没有帮助。
  其实功能本身很实用,关注到大量用户的基本需求了,我需要找到朋友。但是微博是用来找朋友的吗?是也不是,有时候平台大了,我们就不能拿用户需求这点事来当标准了。这是一个社会化关系产品,有社会就有法规和道德标准,这里有游戏规则。对这类信息的处理规则,也就是今天想浅析的信息治理。在这里,明确限制一下,我们所说的是互联网产品信息治理。也许这还不是个很常用的概念,但这俨然已是需要信息治理的时代,我们做的许多事情已经属于信息治理。
为什么要有平台?
  平台,顾名思义,用户看到相同的功能界面,在这里可以做一样的事情。我们把一大群人都会做的事情,都有的想法,放在一个产品中解决,那么这就是一个平台。
  人们愿意把信息放在大平台上,目的基本有两个,一是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二是让尽可能对的人看到。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写博客而不是写成Word更不是买纸质日记本,为什么我们不自建一个博客而是喜欢到Qzone和新浪写日志。信息的存在和组织,最终都是以被检索为目的。在Qzone发表能被IM关系好友检索,还能指定阅读人,在新浪发表能通过圈子传播,在门户博客都有机会被编辑推送。由于门户博客推送的都是普适口味的甚至是低级些的东西,后来很多人不愿意混迹这个圈子,就出现了牛博网以及阉割版。然后还有博主小团伙,共建一个博客网站写专业性点评例如各类IT博客。
  为什么我们没出现欧美那样大量wordpre 博客春笋般萌发的景象?事实上我们的搜索引擎也做了一定的博客索引。呵,国情使然。国民没有辨别力,权力没有辨别力,那么搜索引擎就必须承担起辨别力。是国情决定了平台提供商要筛选信息,那么在不开放的平台内筛选自然是最佳选择。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体验过真正的Blog模式及其协议,它的协议包含了一些反馈和分享机制,但我们见到的只是左边列表右边头像。
  但无论情况如何,信息诉求不变。我们为此不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新产品,各种信息组织聚合方式正在丰富选择。很多情况下这些诉求可以共存。微博的出现不会取代网络相册诉求,你最多用微博给观众一个相册入口,信息组织形式差异太大。位置服务也不会取代微博的诉求。有能取代的平台,这的确很悲剧,但你固有旧平台,你没研发出新产品来满足固有需求,被人生抢用户,那是活该。
以前也有平台,怎么如今才谈信息治理?
  之前的主要平台是什么?BBS(电子布告器,俗称论坛)、CMS(内容管理系统,俗称WEB1.0网站)。这些平台要做内容管理,股市涨跌新闻要放在财经分类下,王力宏的帖子要用版主移帖功能放到娱乐版。因为这些平台的树形分类,信息在发布时,属性已经很明确,信息类型,所属人,标题格式,内容格式等等。优秀的论坛在内容管理上很用功,内容发布位置,格式要求,权限要求,发布后的推荐、精华、标记、加分操作。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治理。
  治理和管理有什么区别?治理大约是在管理之上做了统治的一些事情。统治是有意愿的,我的目的是做一个论坛提供世界最牛逼的游戏操作视频,我的目的是让所有名人都来这里发博客。事实上过去的平台也一直在治理,只不过这个学习和成长的时间太长。到头来才发现,原来做好一个论坛那么难,那需要很高的政治魅力和才华。其实如今要治理好一个微博产品、博客产品、相册产品,更加不易,所以我们要谈治理。
  Social Network(社会关系/社交网络)模式下,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更简单也更复杂。甚至在同一个产品内,不同的用户能赋予它不同用途。你此刻在经营的不是论坛那种为一个原因而聚合的群组,你的平台是一个大社会,你要做的隐性梳理和管制,要比表面的信息呈现的多得多得多。目前微博发出来的信息,除了自带了发言人这个属性,大多剩下的就是一串文本。一串文本你怎么做分类归档?看似简单了,其实更复杂了。Twitter就创造了@ 和# 符号,目的是为了标记信息关键字,做信息内联。有了信息内联的办法,就产生了内联应用,各种第三方服务通过这两个符号,创造了众多信息分类和筛选方法。这仅仅是一种信息治理方法。
  事实上BBS/CMS也没有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你去看看Discuz!X和 max的新版,Social Network观念浓重。你若能解决需求,为需求提供合适的信息组织方式也可称为信息关系,那么是会有市场的,因为用户也在苦苦寻找。你一定要明确:你要做信息治理,创造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满足一批用户的诉求,给信息带来最适当的传播结果。
互联网信息治理的定义和范畴
  不太懂下定义,不懂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我也就是提供一条信息,任其自然传播。定义互联网信息治理: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筛选和处理,满足信息在组织、传播、呈现方面的需求。
  首先,明确信息组织和传播的目的。明确产品为什么存在,要做什么,然后去哪里。Google带着不是很强烈的目的出现,遭遇超乎寻常的追捧,因为人们有诉求。然后Google坚定地往信息索引的方向大步向前。饭否带着理想出世,受到剧烈追捧,直到它死直到它复活,因为它知道它要干嘛,尽管天理不容。有不知道出來干嘛的产品,9911微博,follow5微博,人间网,还有大量跟风的微博,跟风的团购。当然,他们有别的理由,什么门户标配,什么新时代,以及忽悠、赚钱、玩票、体验、无知。
  然后,籍由目的来设计信息组织形式。新浪微博将微博主题和评论分离,具有强烈的媒体导向性。同样是140个字的信息,新浪认为两者仍有本质区别,微博主题还是一条媒体信息,评论是较弱的一种信息,两者不可等同。事实也是如此,新浪算是深受评论所害,它将80%的信息置为弱关系立场,将20%的信息来构建用户关系。而有的微博,明明是媒体属性,却想做草根微博,沿用Twitter模式,再用门户媒体的方式推广和运营,导入用户和流量,信息组织却没做好,装了用户和信息,然后没装下诉求和依赖性。
  接着,做尽可能完美的信息体验。这里的体验包括传播和呈现两部分,这是决定你信息是否满足用户诉求的直接环节。淘宝的卖家信用度还有很多参考价值吗?一定程度上有,但是已不可靠。在C2C这里的信用上,已经需要其它的用户口碑介入,一个成本巨高的信息判断方式。你选吃饭地点,用手机查大众点评网,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靠谱,但这有提升空间,因为有人在刷数据,你要采取治理手段了。豆瓣和时光网的影评分数,有参考价值吗?很有,但有些争议电影在两家的分数有较大区别,这时你要考虑本身的口味属性。时光网为了提升这个分数的价值,做了许多治理,例如低于10次打分不呈现,例如进行分数正态分布。这里只取显而易见的呈现部分来阐述,偷懒了。
  还有,处理有害的信息、行为和状态。有信息会让你关闭服务,你去思考,为了产品理想是否可以妥协,好吧这点可以拿大量被和谐过的站点来举例。当然,只为赚钱的产品抉择很容易,只有有钱赚。除了危害信息和恶意刷数据行为,还有一些有害性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新浪微博用户的被关注欲。这是中国特色Social Network产品的特点,中国人不淡定不释然不信仰的一种体现而已,你其实处处都面临着中国特色的考验。新浪不得不为了保持用户活性而去解决此问题,你别上淘宝买粉丝了,新浪会定期产生带美女头像的僵尸号,去关注各位活性用户,每个人都有机会被临幸。
( Sun, 19 Dec 2010 15:26:49 +0800 )
Description:
背景介绍
北京12.18号--第一届产品经理峰会
PmCaff,是一群产品经理组建的一个互动学习平台。其目的是让互联网产品行业可持续发展,让互联网产品从业人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依赖的、可信任的组织。
原本没计划去,因为网易的Title不适合通过审核。因为虽然做的大体是PM的事,也还是得按公司职位说明书的称呼。在这点上,阿里系的确是够给员工面子哈。不过鉴于北京网易没别的人申请了,组办者应该是看在公司的面子上给了一个代表席。尽管不太成熟但它并不是商业组织,所以砍了200多号人只筛选邀请了150人。其实原本该去的也不是我,只是个替身,不敢浪费这一个名额。
(以下内容以手机笔记和回忆编写,并加上自己的理解,不完全代表演讲人观点)
王坚讲PM的顶层思想
王坚,前QQ邮箱产品经理,Q吧产品总监
糗事百科网站(qiushibaike.com)创始人
《结网》作者
相对容易成功的产品,依托大平台,解决大平台自身问题,与大平台形成共生
王坚举了两个例子,360解决Windows平台安全性问题,QQ解决各平台的即时通讯问题。除此之外不胜枚举,创新工场全面傍Android平台大腿形成产品线,还可能形成平台让下游公司和团队来傍大腿。而形成共生,就例如在iOs上的经典游戏,能反成为iOs产品的广告形象推动设备普及,能推动a le提供更多硬件支持。点心OS通过助力国内厂商,也在推动Android平台的普及,为自己带来更广阔空间。
要接受并运用政治机制
有些问题在小团队中,是可以由沟通解决的。但在上百人甚至更大的结构中,沟通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提升到更高层面进行决策。也就进入了政治范畴。政治范畴不是坏事而是特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产品经理要理解并迎合政治决策,不要反感,也不必觉得事不关己。不能把该做的策划完成然后交给上层去决策,要试着去影响有投票权的人。其实在政治流程下让自己的提案得到通过,方法很多,宣讲和单独拉票,进行针对性的说服,让高层觉得这个事情有必要,有意义。这是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
进化效率取决于沟通效率
团队中需要尖刀,也需要鲶鱼
谢宏中讲产品经理
负责制
谢宏中,深圳万兴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
产品经理的由来
小公司时代,顶层老板就是产品经理,管理美术、技术、运营。产品多了产品线也拉长了,就需要产品经理来组建虚拟团队。产品经理在矩阵式管理的时代诞生,还包括事业部制度。
其实当今经济环境下,已经有多个行业实行了产品经理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电影导演,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如今的导演不只是拍摄、分镜和剪辑,而要参与到投资、选拔演员、控制预算、后期推广、植入式广告等事务中,贯穿产品周期的始终。事实上我们的导演也经受了转型的阵痛,我们在早年的电影商业化过程中因为脱离观众口味脱离商业化运作也遭到了众多谩骂。还有其它一些行业因为实行了产品经理制而取得成功,谢宏中先生列举了一些不过我没记下。
产品经理的地位窘迫
产品经理不在管理学体制中有正当地位,也没在近年来的商业理论中存在。所以在当前的主要公司矩阵式管理结构中,产品经理是因为虚拟团队而存在,而矩阵管理导致了责大于权。产品经理要对产品负责,却没有对等的对相关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产品经理没有人事权是业内定式,当然也还没到该有人事权的成熟度。除此之外很多连使用权和考核权都没有,导致了控制力和执行力不足。因为相关的考核评定还是由各部门主管给出,部门主管的意志和方向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工作。
产品成就事业,产品创新才能带来企业进步
很多公司很多人关注生产关系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公司结构创新,这些都是空谈。某公司的核心文化叫“管理有能力的人”,管理好有能力的人要干嘛呢?生产关系没有创新,只有适应不适应。只有生产力的创新和解放,从而带动生产关系的改变。架构、部门、文化和使命这都不是主导,只是生产关系。关注产品才是关注本质。关注解决用户问题,产品就应运而生,产品关系也就应运而生。
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创新为主导
这里遇到一个问题,技术创新基因影响了产品创新基因。在固有观念下,高层更倾向于谈技术创新,称自己是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公司之间的交流,习惯性说我有技术含量,而不是说有产品含量,产品是个什么东西。
谢宏中先生提到了在当今互联网市场上,技术创新的速度已赶不上产品创新,例如博客、SNS、微博的技术,其实各家都能实现,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在此我有不同见解。就拿当前的微博产品来说,公司技术能力和相应的生产关系,也都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貌似高度类似的产品,几家门户的实现机理可能有较大区别,而在显示性能上却还和墙外访问Twitter或墙内访问Fanfou有一定差距,性能不足,底层结构混乱,预留时间不足,均影响了后期的扩展性和自由度。几家微博在技术上的差异已经很明显。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两块都要捏住。当务之急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创新的地位。
马占凯先生讲用户需求
马占凯,搜狗输入法之父
360产品经理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会有许多极度隐密的不强烈需求,需要引导,但也不影响需求的客观存在。
强调基础性能优先于核心需求
产品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能否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然后再谈你的易用性。但在核心需求之间,要先强调产品的基础性能,也就是可用性。这一点在占凯先生的猴子理论中反复强调。其实可以理解为,可用性如果不存在,自然就无法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这是核心需求中的一个起码的层次。
相对独立的需求盒子
结合王坚先生前面演讲时的一个用户时间占用比例图,图上显示Google在多年来对用户时间的占用率上一直保持很小的份额,因为他是致力于用户尽快离开的产品,而Facebook近年来对用户时间的占用比例不断增大,已经是Google的数倍。占凯先生表示,有人提出Facebook将后生可畏,取代Google的霸主地位,而此观点非常荒谬。Google的存在是因为用户海量信息的检索需求,Facebook的存在是用户社会关系需求,两者完全不冲突。Google在SNS领域的尝试屡遭失败是公司基因决定的,但产品的失败不代表公司的失败,两家公司分别解决用户不同的需求。
有些需求用的人不多,但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可能意谓着全部
在这点上充分认同,有些用户总要用读屏软件,总要用手写输入法,有些用户只能用家庭影像设备看大片,有些用户只能用特殊设计院来造核电站。也许实现这些特殊需求,不能带来极高的用户量和份额,但可能门槛极低,转化率95%,可能其中的商业价值巨大。
李勇瑞讲产品经理基本素质
前联想365创始人之一
现阿里巴巴ASC资深经理
给自己一个方向,好的方向本身意谓着先进生产力
确保三项素质:沟通、风险控制、资源控制
相信剩者为王
要相信坚持是必要的,有益的。但坚持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坚持调整和修正,坚持勇于求变。
习惯性总结
产品经理负责制很可能是大势所趋。这里指的产品经理,类似白鸦先生的解释:PM,P是Product,M是Market。无论公司是否具备产品基因,现状就已经是这样,具备产品基因的大公司如日中天,具备产品基因的小公司雨后春笋。小公司并没有像人们说的那样被某些大公司排挤打压,失败者总是居多的,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固有行业领袖总是要不择手段防止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现状就是如此。
大多数产品经理仍处于窘迫的状态下,责大于权,甚至根本不在产品基因的组织结构下。或者说由于产品生产力暂未显示出巨大优势,抑或生产关系还没有调整到合适产品生产力发展的状态。在这窘迫状态下,需要广大产品经理人修身齐家,积极挣脱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我们仍在长风破浪中。
P.s 对于马占凯先生的需求模型、道德解读、易用性等观点仍存疑,日后撰文求教。
( Sat, 18 Dec 2010 00:27:47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档只是产品组内Workshop讨论会其中一期的背景文档,主要用于引导讨论话题。其中讨论内容不便于分享,在此只把个人撰写的背景文档分享。
————————————————————
本期产品组Workshop的主题
信息关联和信息传播
我们的目的
1、获取和分析数据,得到信息
2、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抑或是创造新的信息组织形式
何为信息
:一般指经过直接观察获得的对客观对象的记述。是原生态的、未经处理的。以适合人类或自动方式交流、转换、处理的对时事、概念、程序的表述。
:经过人类处理的数据,它是供交流共享的知识,是“人们通过惯常方式赋予数据意义”得到的结果。
信息组织
所谓信息组织,是根据
信息检索的需要
,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过程。
说说信息传播
信息具有无限复制性,可以广泛传播。
信息具有指向性。特定
时效性
、特定
目标人群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1)极大丰富。(2)形态多样。(3)传递迅速及时。(4)全球传播。(5)互动交流。
讨论话题.1
产品自身常见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目的?
讨论话题
介绍自己熟悉的产品,说明其按何属性进行组织,还能关联其它哪些信息,产生什么价值。
举例:
工单系统 按工单、职能部门、工作人进行信息组织。
可关联个人日程表,将工单的工作安排同步到日程表去,方便其它人确认工作。
可关联会议室预订系统,工单项目排期时即可自动预订会议室,便可根据人数和会议类型自动确认合适的会议室。
讨论话题
如今我们掌握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有哪些信息组织关联?
新闻资讯、投票、图片库、视频、评论跟帖……
地域关联?时间关联?专题关联?焦点人物关联?品牌关联?
举例:腾讯的新闻事件关联 讨论话题
创新信息组织形式的风险?
目标群体、接受度、口碑效应、原有系统结构调整、数据冗余、开发能力、可拆卸组件……
讨论话题
信息传播,我们可以做什么?
方式:SNS动态?个性化标签?RSS?信息开放平台?
举例:
图集是否能满足广大用户的其它需求,例如PC端和移动客户端的动态壁纸服务。
例如体育组图,能以Flash为载体分享到其它社区。显示面铺开后,便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图片植入式广告和贴片广告。
Workshop讨论会总结陈词
信息组织三步曲
1、留意身边的数据,或是很容易就能采集到的数据。数据中可能隐藏较高的价值。
Exp1:团购导航网站[团800],在采集每日团购信息做信息聚合服务的同时,也通过记录团购把其采集到的团购价和团购人数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出团购网站优劣,分析出团购行业动向。
Exp2:通过大淘宝开放平台,将女性内衣的销售量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中国女性的某项数据的正态分布。将iphone4/ipad等数码产品的销售量和其它广告媒体的统计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导移动产品的趋势。
2、 除了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不仅帮助我们决策,也能帮助用户决策。
Exp:各信息系统中的访问量排名,跟帖排名,访问热度,分享热度等内容,能帮助大多数用户筛选出合适的阅读内容。体育赛事系统中的排名走势图,历史交战记录,最近状态分析,特定比赛场景分析,能帮助用户进行判断,为用户的“某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3、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服务于用户,还要考虑信息的优化和创新信息组织形式。
Exp:人们最早使用Twitter时,能做的就是发表一串短文字,能分享短地址。后来分享内容的人多了,尤其是图片短地址和视频短地址,就出现了相应的Youtube和图片插件,能够重构Twitter的信息组织形式。再后来,Twitter将这些信息组织形式做到自身服务中,Twitter本身就能预览图片和播放视频。再突然有一天,Fli oard的出现,将包括Twitter在内的各种社区化和非社区化的短资讯进行信息组织形式重构,将短地址的目标页面内容进行了再聚合,形成了带社区化自媒体属性的杂志阅读方式。
信息组织形式还会朝着更即时、有效、垂直精准的方向前进。
( Wed, 15 Dec 2010 23:20:04 +0800 )
Description:
  在这里我姑且认为网易博客、相册、摄影、博客圈子、博客相关设置、博客个人中心等内容,均属于今天谈的“网易博客”的范畴内。因为无论从业务部门或产品关系等方面说,它们都有着密切联系。因为用了三个月的网易博客,相信有那么一些作为用户的发言权。下面开始谈论挫败感。
一:混乱的顶部全局导航
  上图:三个顶栏左侧风格
  上图:至少五个顶栏右侧风格
  上图:竞品的顶部
  第三张图配了新浪博客和Qzone的顶栏。我现在比较能肯定它们是保持不变的。新浪博客基本不用,Qzone用得有点多,我能凭记忆说出它的中间是空间音乐播放,音乐的左边有一个快速入口能给那些非主流的Qzone导航内容,也就是说我知道导航有什么用。管理自己Qzone的常用操作不在顶栏上而是通过博客菜单(见第三张图)。
  也就是说Qzone的顶部固定导航并不是被使用率最高的一条导航,但是也非常稳定。网易博客的个人中心操作都集中在顶部导航上,用户依赖度很高,例如个人博客、个人中心和相关设置、消息提取等等功能的相互切换。但是这个经常被切换的导航,内容是非常不固定的。这时大家可以反过去看上文的第一和第二张图。
  导航内容善变会带来什么恶果?看下图。
  这是网易相册产品大多数页面的顶栏右侧内容。这个悬停菜单里的所有页面,点击过去后都再看不到这个悬停菜单,就是你不能持续把这个悬停菜单内的页面看完,去了一个就断掉。而且博客产品已经没有了这个悬停菜单上的导航,[博客设置]和[博客装扮]已经整合到个人中心。[心情]在博客产品中也都不再提供导航,而只是个人日志里左侧菜单最底下的一个分类。
二:深究顶部导航的价值
  顶栏导航如此善变,原因可能是项目团队的没有稳定的话语权甚至不明确话语权,可能是开发团队更迭系统结构分散,可能是项目团队更迭无暇持续解决问题。还可能是北广杭三地沟通不畅,各部门之间没有统筹落板人,先后各个版本上的内容无人定夺,这还是话语权不明确的问题。
  但是我们抛开这些客观因素,找一个内容最全的顶栏导航,看哪怕是没少妥协的这些内容,究竟有没有价值。
  第一个链接[网易],点击可以回到网易首页。用户在看博客,去网易首页干嘛?放眼全网络,不要说新浪博客和Qzone没有设置回到门户首页,搜狐都没有。凤凰网的博客顶栏有,但我不想说网易跟凤凰的用户研究水平在一条线上。
  第二个链接[新闻],道理跟第一个类似,甚至存在的理由更牵强。之后的邮箱、有道、手机邮、印象派、梦幻人生都同理,它们其实属于产品线之间的跳转,因为都不是去"我的"内容。如果是产品之间的推广,大可不必用固定导航,因为你是有“善变”本质的,你可以用广告的形式,不是有顶栏和低栏弹出广告么,那样更有效果。
  对了,[手机邮]产品链接尤其牵强,用户为什么在访问博客的时候点击去手机邮的网页版呢?脑袋有坑么?而且这个链接是跳转到一个过期的活动页,进去就弹窗报错,进一步增强挫败感。如果要为手机邮做广告,麻烦选择合适的场景合适的理由,研究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萌生手机接收邮件的想法,但肯定不是在逛博客时。
  然后是[微博],如果是去微博首页,那么也莫名其妙,不过这里的链接其实是去"我的微博",那么可以有,但是应该是在个人中心下拉菜单上的,属于个人的东西。之后的[相册]同理,如果是去"我的相册",就可以有,但是整合在个人中心的下拉中。这里的[相册]其实是去网易相册产品,又是一个小的产品跨越,这个跨度较小,而且有刚需,可以有常态的超链,可以是一个顶栏固定的Icon,美观实用。就类似Qzone顶栏去城市达人之类的那种Icon。
  第二排,基本都能按上文的归类。[博客首页]是刚需可以是常态链接。[博客话题]、[热点专题]等等属于博客自身的内容,如果的确栏目是刚需,那么就保留,如果其实没有人愿意探险的话,那么在博客个人中心里面直接内容形式出现。后面的[博客风格]位置不对,装扮是刚需,常态链接。[手机博客]、[短信写博]、[邮件写博]等等,又是无理出现,用户在网页上呢,你可以等他进入写博客页面时在右栏给他介绍这些。其实网易不只是在博客产品这出现尴尬的手机产品入口,这有深层原因,但得有人管。
  第三排链接,不想重复话题。它就是一个跨产品的自认可以引流的方法。引流的方法很多,毕竟是做媒体的公司,内容引流会比导航引流迅猛得多,如果导航不能给用户高认知也不能对应到需求。还想说的一点,在这个导航里把网易相册称为[摄影],点击过去的Logo还是网易相册。如果自身定位不清,就先花时间理清,而不是把这种模糊交给用户。
  三
:其它一些边角
  上图这是博客圈子的底部。copyright只到2009年这是其一,两个精准营销链接是其二,可怕的其三是竟然还在用亚运版Logo…… 有一小撮人会知道个中危险。      相册的头像跟博客的还不同,不记得我怎么传的了,当然我也不在意。这里想说的是,让人觉得是个人中心的地方太多了。这条产品线既然有一个还不统一的统一顶栏,就可以用来明确标识总控制室在哪,点击即到达,其它都是业务或内容页,不需要显示个人信息了,因为有顶栏啊。
  三
:大量垃圾信息和通知
  产品运行机理缺乏控制和优化,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圈子概念长期缺乏经营,操作界面陈旧,相信相关的开发人员也抗拒维护该模块。因为执行上阻力增大,所以相应的策划和调整也无法接入。因为没有圈子机制的调整优化,而不改变就等于是退步和衰败,所以开始影响圈子的活跃度。圈子活跃度下降,悟性高的管理员放弃,悟性低的管理员负隅顽抗。负隅顽抗的方法就是拼命招人加入圈子,拼命发圈子广播拉客。一分钟发5条垃圾通知,反而导致圈子用户进一步退圈。然后管理员进一步受挫,用户也受挫,最后整个产品受挫。
  其实撰此文,起初只是因为垃圾信息太多了,我就萌生了退圈子的念头。萌生了念头,就去个人中心找圈子入口,半天没找到。后来找到了圈子首页,发现要登录。点击登录,提示密码错误,原来默认给我输入的用户名,邮箱后缀被追加的两次(格式是@163.com@163.com)。然后重新输入登录正确了,进入圈子首页,发现从列表上不能退圈子,要点击进去。进圈子后点击脱离圈子,成功后跳转到blog.163.com博客首页。要知道,博客首页是连顶栏都没有的,要返回还要想别的办法。也就是因为这点受挫,引发了深究的念头。   其实也没时间深究了,以小见大吧。这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产品导向和运营导向兼具的模式,所谓的运营也是停留在片面功利思考下的。也许给产品多一点关注,就能给世界多一点热爱,不必这么匆忙。
( Mon, 29 Nov 2010 23:46:11 +0800 )
Description:
  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四年半。对于年龄,我最有感触的是,小时候看足球,看到1980年的球员就觉得是青训新人,自己喜欢的巨星罗纳尔多、罗比福勒都是1975年左右的。如今看球,跟我同龄1986年的是巨星,1993年以后的才是青训新人。也就是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