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什么时候立秋出,又有什么不同,和第八章相比

在市场技术分析人士用来在金融市场中预测并交易的所有走势图中,日柱线图是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日柱线图通常仅
覆盖六至九个月的时间。然而,由于大多数交易者将他们的兴趣限制在相对短期的市场行为中,因此日柱线图作为走势图分
析人士的主要工具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接受。
然而,一般交易者对这些日走势图的依靠,以及短期市场行为的优先地位,导致许多人忽略了价格走势图研判领域中的
一种最常用而且最值得研究的领域——用周走势图或月走势图进行长期的分析和预测。
在任何市场生命中,日柱线图仅涉及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然而,对一个市场彻底的趋势分析应当包括某种对市场每日
的价格如何与其长期趋势结构联动的考虑。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必须采用长期走势图。就像在日柱线图上,每一根柱线代表
一天的价格行为,在周走势图和月走势图上,每一根价格柱线分别代表了一周以及一个月的价格行为。周走势图和月走势图
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时间视野可以大大扩展的以及可以研究更长时间的途径来压缩价格行为。
长期景观的重要性
长期走势图对市场趋势提供了一种仅靠使用日柱线图不可能实现的景观。我们在第一章介绍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时曾指
出,走势图分析的最大长处之一在于其原理对任何时间维度的应用,包括长期预测。我们还曾提到某些人支持的谬误,技术
分析应当限于短期的“市场时机”,而长期预测应留给基本分析人士。
随附的走势图将可以证明,技术分析的各种原理——包括趋势分析、支撑位和阻力位、趋势线和通道、百分比回撤以及
价格形态——能够相当完美地用来分析长期价格运动。任何没有考虑这些长期走势图的人,正在错过大量有价值的价格信息。
为期货构建连续走势图
一般的期货合约在到期前大约有一年半的交易寿命。对于有兴趣构建回顾数年的长期走势图的技术分析人士来说,这种
有限寿命特征显然产生了某些问题。股市技术分析人士没有这种麻烦。各种普通股以及市场平均指数的走势图从开始交易起
就是现成的。那么,期货技术分析人士如何为不断到期的期货合约构建长期走势图呢?
***是连续走势图。注意对“连续”一词的强调。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法只需把一串合约接续起来,以提供连续性。当
一种合约到期时,就用另一种合约。为了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以及大多数走势图服务公司采用的方法是,始终用即将到期
的合约的价格。如果即将到期的合约停止交易,那么下期合约就成了即将到期的合约,也就是要绘制的合约。
构建连续走势图的其他途径
连接即将到期的合约的技法相对简单,而且的确解决了提供价格持续性的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也有一些间题。有时,
即将到期的合约可能正在以下期合约的显著升水或贴水进行交易,而且这种向新合约的转变可能会导致走势图上的价格骤升
或者骤降。另一个潜在的扭曲是某些热门合约在到期前所经历的极端价格波动。
期货技术分析人士已经发明了许多方法来处理这些偶尔发生的扭曲。有些人在近期合约到期前的一两个月停止绘制,以
避开热点月的波动性。其他人则避免一起使用近期合约,而绘制第二或第三个到期的合约的走势图。另一个办法是绘制持仓
量最高的合约,因为从理论上说这种交割月才真正代表了市场价值。
持续走势图还能够通过连接特定的日历月来构建。例如,11 月大豆连续走势图就是连接每年11 月到期的大豆合约的历
史数据。(这种连接特定交割月合约的技法为W·D·江恩所钟爱。)有些走势图分析人士更加深人,他们把几种合约的价格
加以平均,或者构造某种指数以图通过调整升水或贴水来平滑走势图的转换。
不间断合约
另一种由商品系统公司——一家提供商品与股票数据服务的公司——的总裁罗伯特·佩利蒂埃提出的解决价格连续性的
创新方案称作不间断合约。(“不间断合约”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
不间断合约的目的是要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序列中提供数年的期货价格历史。这是通过构建一个以连续向前的周期为基础
的时间序列来完成的。例如,这个序列会确定3 个月或6 个月后的一个值。周期可长可短,而且可以由使用者选择。把围绕
所要求的周期的两种期货合约加权平均,就构建出了不间断合约。
不间断合约一的值并非实际的价格,而是两个不同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不间断合约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消除了只能使用
即将到期的合约的要求,而且通过消除在不同交割月的转换期间可能出现的扭曲来平滑价格序列。为了进行走势图分析,走
势图服务公司出版的近期月连续走势图已经泛滥成灾。然而,连续的价格序列对于向后测试交易系统和指标更加有用。格雷
格·莫里斯在附录D 中提供了对构建连续期货合约的各种方法的详细解释。
长期趋势防止了随机性
长期走势图的最突出特点在于不仅各种趋势界定清晰,而且这种长期趋势常常持续数年。想象一下,在这些长期趋势上
进行预测,而且几年不必调整。
长期趋势的持久引出了另一个必须提到的有趣问题——随机性问题。尽管技术分析人士并不接纳市场行为是随机的、无
法预测的这种理论,但可以肯定随机在价格行为中是否的确存在很可能是一个非常短期的现象。现有趋势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许多情况下是几年,是对随机漫步理论者的有力驳斥,他们认为价格是依次独立的,而且过去的价格行为对未来的价格
行为毫无影响。
走势图上的形态:周反转与月反转
价格形态也出现在长期走势图上,其研判方法与日走势图上的一样。在这些走势图上,双顶和双底非常醒目,头肩形反
转也是如此。通常是持续形态的三角形也很常见。
在这些走势图中频繁出现的另一种形态是周反转和月反转。例如,在月走势图上,市场先创出新高然后又收在前一个月
的收盘价之下常常代表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在这种情况发生在重要的支撑区域或阻力区域附近时。周反转在周走势图上相
当常见。这些形态等同于日走势图上的关键反转日,不过在长期走势图上这些反转带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长期走势图到短期走势图
在进行彻底的趋势分析时,重视所研究的价格走势图的顺序特别重要。遵循的适当顺序是,从长期走势图开始,逐步过
渡到短期走势图。当分析人士与不同的时间维度打交道时,这样做的原因应当显而易见。如果分析人士仅从短期走势图开始,
那么随着需要考虑的价格数据不断增加,他或她就不得不经常修正结论。在看过长期走势图后,对日走势图的深人分析或许
还得推倒重来。若从大趋势图开始——回溯远至20 年,那么所有要考虑的数据就已经纳人其中,而且达到了恰当的景观。
一旦分析人士从长期景观中得知市场的位置,那么他或她就可以在短期走势图上逐步“瞄准目标”。
第一张要考虑的是为期20 年的月走势图。分析人士从中找出较明显的走势图形态、主要趋势线或者大致的重要支撑位
和阻力位。他或她然后在周走势图上参考最近5 年,重复同样的过程。此后,分析人士将他或她的焦点缩小到日柱线图上最
近6 至9 个月的市场行为,因此从“宏观”方法过渡到了“微观”方法。如果交易者要进一步分析,那么可以参考分时走势
图,从而做出对最近的市场行为更细微的研究。
为什么长期走势图应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
关于长期走势图,一个经常提出的问题是,走势图上的历史价位是否应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毕竟,争论是,如果不
能为了反映美元的价值变化而进行调整,那么这些长期走势图上的波峰和波谷还有效吗?这是分析人士中存在的争议。
我认为没有必要在这些长期走势图上做任何调整,这样做的理由很多。主要原因是,我相信市场自身已经进行了必要的
调整。货币贬值导致用该货币标价的商品增值。因此,美元贬值会导致商品涨价,美元增值会导致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下跌。
商品市场价格在20 世纪70 年代的飞涨,以及在80 和90 年代的下跌,都是通货膨胀起作用的经典例子。认为在70 年
代上涨一倍和两倍的商品价格应当做出调整,以反映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毫无根据。商品市场的上涨正是对通货膨胀的证明。
从80 年***始的商品市场下跌反映了长期通货紧缩。我们应当拿出金价——现在只值其1980 年价格的一半不到,然后调整
它,以反映低通货膨胀率吗?市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场争论的最后一点涉及技术分析理论的核心,这个核心认为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甚至通货膨胀。所有的金融市场
都根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期以及币值变化做出调整。长期走势图是否要根据通货膨胀做出调整,这个问题的真正***存
在于长期走势图本身。许多市场都无力冲破数年前形成的历史阻力位,然后再试探数年前形成的历史支撑位。显然,从 80
年代早期开始的通货膨胀下降帮助支撑起了债券和股票的牛市。看起来,这些市场已经做出了它们自己的通货膨胀调整(见
图8.l)。
长期走势图不用于交易目的
长期走势图并不意在交易目的。用于预测和市场时机的市场分析必须加以区别。在分析过程中,长期走势图对确认主要
趋势和价格目标很有帮助。然而,它们不适于选择市场时机,因此也不应用于此目的。对于这种更敏感的任务,应采用日走
势图以及分时走势图。
长期走势图的例子
后面几页含有长期周走势图和月走势图的例子(图8.2 至8.12)。走势图中的标注仅限于长期的支撑位和阻力位、趋
势线、百分比回撤。周反转以及偶然出现的价格形态。但要注意,任何在日走势图上做的事也能在周走势图或月走势图上做。
我们在本书的后面还将向你介绍在这些长期走势图上不同的技术指标应用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周走势图上的信号是如何成为
短期市场时机决策的宝贵过滤器的。还要记住,半对数走势图刻度在研究长期价格趋势时变得更有价值。
第九章
移动平均线
在所有技术指标中,移动平均线的用途最广。因其构建方法,以及易于量化与检验的事实,它是今天使用的许多自动趋
势跟随系统的基础。
走势图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而且难以检验。因此,走势图分析难以电脑化。相比之下,移动平均线规则却可以
轻易地编人电脑,然后产生具体的买人信号或卖出信号。一个给定的价格形态是三角形还是楔形,或者成交量形态倾向于看
涨还是看跌,尽管两位技术分析人士可能会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但是移动平均线的趋势信号却是精确的,不容争论。
让我们从定义什么是移动平均值开始。正如平均这个词所指的那样,它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例如,如果要得到收盘价
的10 天均值,就得把最近10 天的收盘价加在一起,并将总和除以10。使用移动这个词是因为,只有最近10 天的价格用于
计算。因此,要平均的数据体(最近10 天的收盘价)会随每个新交易日而前移。计算移动平均线的最通常做法是从最近10
天的收盘价得出结果。每一天,新的收盘价都会加人总和中,并减去11 天前的收盘价。然后,再把新的总和除以天数(10)
(见图9.1a)。
上述例子处理的是收盘价的10 天简单移动平均线。然而,还有其他没有如此简单的移动平均线类型。而且,关于运用
移动平均线的最佳途径,还有许多问题。例如,应该计算多少天的平均值?应当使用短期平均线还是长期平均线?有没有一
种适合所有市场或者每个个体市场的最佳移动平均线?收盘价是计算平均线的最佳价格吗?使用一条以上的移动平均线是
不是效果更好?哪种类型的平均线效果最好——简单移动平均线、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还是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是不是有
移动平均线比其他技术指标更有效的时候?
在使用移动平均线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将在本章提到许多这些问题,并举出某些移动平均线常用方法的例子。
移动平均线:时间滞后的平滑装置
移动平均线实质上是一种趋势跟随装置。其目的是要识别或者显示新趋势已经开始或者旧趋势已经结束或反转。它的目
的是要跟踪趋势的进程。它可以被看成弯曲的趋势线。但是,它不预测市场行为,而标准的走势图分析要这样做。移动平均
线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它从不预期;它只是做出反应。移动平均线跟随市场,并告诉我们趋势已经开始,但仅在事实
出现之后。
移动平均线是一种平滑装置。通过平均价格数据,可以产生一条更加平滑的曲线,使观察内在的趋势更加简便。然而,
就其本质来说,移动平均线也滞后于市场行为。短期的移动平均线,如
20 天均线,比200 天均线更贴近价格行为。时间滞
后能用短期平均线来减小,但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短期均线对价格行为更加敏感,而长期均线则迟钝些。在某些类型的市场
中,采用短期均线效果更好,但有时长期而迟钝的均线更有效(见图9.1a 和
9.1b。)
平均什么价格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所有的例子中一直采用收盘价。然而,尽管收盘价被认为是交易日中最重要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
在构建移动平均线时也用得最普遍,但是读者应当了解某些分析人士更看重的其他价格。某些人偏好使用一种中点值,它通
过把一天的价格区间除以2 得出。
另一些人通过把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加在一起,并将其总和除以3 来把收盘价纳人计算的范围内。还有人偏好通过
分别平均最高价和最低价构建价格带。其结果是两条分开的移动平均线,充当一种价格波动缓冲区或中立区。尽管有这些变
体,但收盘价仍然是移动平均线分析中最常用的价格,而且也是我们要在本章中集中大多数注意力的价格。
简单移动平均线
简单移动平均线,或称算术平均线是技术分析人士最常用的平均线类型。但有人从两点怀疑其效果。第一个批评是,只
有平均线涉及的那段时期(例如,过去10 天)才在考虑范围内。第二个批评是,简单移动平均线给每一天的价格相同的权
重。在10 天均线中,最近一大的权重与第一天的在计算时都一样。每一天的价格都分配了10%的权重。在5 天均线中,每
大都有相等的20%的权重。有些分析人士相信,更近的价格行为应当具有更大的权重。
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
为了修正权重问题,有些分析人士采用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在这种计算中,第10 天的收盘价(以10 天均线为例)会
乘以10,第9 天的会乘以9,第8 天的会乘以8,等等。因此,更大的权重赋予了更近的收盘价。然后,这个总和要除以各
个乘数的和(在10 天内均线的例子中为
55:10+9+8++1)。然而,线性加权平均线仍然没有解决仅仅包含均线时间
长度内的价格问题。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
这种平均线解决了简单平均线所面临的两个问题。首先,指数加权平均线给越近的数据分配越大的权重。因此,它是一
种加权移动平均线。但是,尽管它给过去的价格数据分配的重要性较小,但却在计算中囊括了金融工具寿命期中的所有数据。
此外,使用者可以调整权重,给最近一天的价格更大或更小的权重。这是通过给最近一天的价格分配一个百分比值来实现的,
它加在了前一天的百分比值上。两个百分比值加起来等于100。例如,最近一天的价格可以分配到10%(0.10),它加在了
前一天的百分比值90%(0.90)上。这就给了最后一天总权重的10%。这就相当于20 天移动平均线。通过给最近一天的
价格更小的值
5%(0.05),就能给最近一天的数据更小权重,因而平均线也更迟钝。这就相当于如天移动平均线(见图9.2)。
对你来说,电脑使这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你只需选择你在移动平均线中需要的天数——10 天、20 天、40 天,等等。
然后选择你需要的移动平均线类型——简单、加权或指数平滑。你还可以选择你想要的多条移动平均线——一条、两条或三
使用一条移动平均线
简单移动平均线是技术分析人士最常用的移动平均线,因此它也是我们将重点讨论的地方。有些交易者仅用一条移动平
均线来产生趋势信号。在柱线图上,移动平均线按在适当的交易日与当天的价格行为一起绘制。当收盘价运动到移动平均线
之上时,就产生了买人信号。当市场运动到移动平均线之下时,就给出了卖出信号。为了进一步印证,某些技术分析人士还
喜欢看到移动平均线本身也朝价格穿越的方向运动(见图9.3)。
如果采用非常短期(5 或 10 天)的移动平均线,均线就会非常贴近市场,穿越现象也时常出现。这种行为可好可坏。
使用非常敏感的移动平均线会导致更频繁的交易(因而佣金成本更高),并引发许多假信号(拉锯现象)。如果平均线过于敏
感,某些短期的随机价格运动(或称“噪音”)就会激发错误的趋势信号。
尽管短期平均线会产生较多伪信号,但是它有在市场运动之前给出趋势信号的优势。平均线越敏感,信号出现得越早,
这合乎情理。因此,这里需要权衡。窍门是找出一条移动平均线,它敏感到足以产生早期信号,但又迟钝到足以避开大部分
的随机“噪音”(见图9.4)。
让我们把上面的比较再深人一步。尽管当趋势持续时,长期平均线的表现更好,但是在趋势反转时,它的表现就大大“倒
退了”。长期平均线异常迟钝(它从更远的距离跟踪趋势的事实)——使其不与趋势中的短暂调整纠缠在一起,在趋势真正
反转时妨碍了交易者。因此,我们在此加上另一个推论:只要趋势依然有效,长期平均线的作用就更好,但在趋势处于反转
过程时,短期平均线更好。
因此,已经很清楚,仅使用一条平均线有多种缺陷。使用两条移动平均线通常有更多的优势。
如何用两条移动平均线产生信号
这种技法称两线交叉法。这意味着,当短期均线穿到长期均线之上时,就产生了买人信号。例如,两种最流行的组合是
5 天和20 天均线以及10 天和50 天均线。在前一种组合中,当5 天均线向上穿越20 天均线时,就出现了买入信号,而当5
天均线向下穿越 20 天均线时,就出现了卖出信号。在后一种组合中,10 天均线向上穿越 50 大均线发出上升趋势的信号,
而当10 天均线下滑到50 天均线之下时,下降趋势就出现了。与使用一条移动平均线相比,采用两条移动平均线的技法滞后
于市场更多一些,但产生的拉锯现象更少(见图9.5 和9.6)。
使用三条移动平均线,或三线交叉法
这给我们带来了三线交叉法。使用最广泛的三线交叉系统是广为人知的4-9-18 天移动平均线组合。4—9—18 法主要
用于期货交易。这个概念首先由R·C·艾伦在其1972 年的著作《如何从商品市场中发财》中提出,稍后,艾伦又在1974
年出版的《如何利用4、9 和18 天移动平均线从商品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中再次提出。4—9-18 天系统是5、10 和20 天
移动平均线的一种变体,它在商品圈子里应用广泛。许多商业性的走势图服务机构出版4-9-18 天移动平均线组合。(许多
走势图分析软件包以4-9-18 天组合为绘制三条移动平均线时的缺省值。)
如何使用4—9—18 天移动平均线系统
已经解释过,移动平均线越短,它跟随价格趋势时就贴得越近。因此,可以推论,三条平均线中最短的一条——4 天均
线——会最贴近价格趋势,随后是 9 天均线,再后是 18 天均线。因此,在上升趋势中,合理的排列应当是,4 天均线在 9
天均线之上,而9 天均线又在18 天均线之上。在下降趋势中,顺序反了过来,而排列也正好相反。也就是,4 天均线最低,
随后是9 天均线,再后是18 天均线(见图9.7a 和9.7b)。
在下降趋势中,当4 天均线上穿9 天均线和18 天均线时,买入的警报就出现了。然后,当9 天均线上穿18 天均线时,
印证过的买入警报就出现了。这就使4 天均线处在9 天均线之上,而9 天均线又处在18 天均线之上。在市场调整或巩固期
间,也许会出现三线缠绕的现象,但总的上升趋势不变。有些交易者或许会在三线缠绕的过程中获利,而有人把它当作买人
的良机。在应用各种规则时,显然有很大的灵活余地,这取决于你交易时的进取程度。
当上升趋势向下反转时,首先应当发生的情况是最短期的(也是最敏感的)平均线——4 天均线——跌破9 天均线和18
天均线。这只是个卖出的警报。然而,某些交易者或许会利用这个最初的交叉作为开始了结多头仓位的充分理由。随后,如
果下一根平均线——9 天均线——也跌到18 天均线之下,就给出了经印证的卖出信号。
移动平均线包络线
一条移动平均线的效用可以通过包围它的包络线得到加强。百分比包络线能够用来帮助判定一个市场什么时候已经朝某
个方向过度延伸了。换言之,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市场已经过于偏离了它们的移动平均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包络线
按固定百分比凭什么心忧天下
自序 正文 自序 生于红色饥饿年代,慢慢学会了一套抗拒生理和饥饿的手艺。力拜道上高人,埋名自我创造,心虚偷盗名著。终于挤身于华人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以七七级生走进大学校门,以假名搅和###和文学,以学者记者之类身份参与八十年代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变革,并牵头创办农民大学、扶贫基金会、中青年研究会之类、以及若干乡镇企业公司、匿名发表过若干流行小说与专著、并以企业家名头混迹江湖。四十岁以后突然顿悟大变局中迷失人性和虚耗生命,转身推出与人奋斗之功利的日子,过上得过且过的花心小老头们的退休生活。现主营业务喝酒读书,兼营泡吧泡妞。闲云野鹤之间,深感吾国几千年之混乱。实与精英文人的自大、无知、无聊、可怜不为有关。于是有了这耗时年余的“文人江湖十六拍”。 目录 一、希特勒的诗兄诗弟们 二、胡适的徒子徒孙们 三、知识没啥力量 四、当文人追随上帝 五、迈向智慧之路 六、诉诸皇帝还是诉诸百姓…… 作者题外话:毛喻元、余世存、张枣、张小波、薛晴诸君以酒友参与乱拍。敬谢不敏! 一、换一个角度审美中国文人 2006年年底,曾撰写《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古典戏曲史》、《红楼梦研究》的德国汉文学家顾彬先生,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访问时,突然对中国当代文人开炮:“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中国的声音不存在……鲁迅原来很有代表性,现在你给我看看,有这么一个中国作家吗?没有。” 著作等身的知名汉学家的一席话,一下子搅乱了中国文人的江湖。 应该说,中国的文人们是应该清算一下自己了。 换一个角度审美中国文人 几千年中国的文人长河确实是首美丽的挽歌。 这里有诗经的合唱,也有屈子的高吟;有王勃长笛般的空谷足音,也有嵇康的广陵散绝唱;有李白的男高音,李清照的女中音,辛弃疾的男低音,还有阴阳五行深邃的伴奏轻扬 但几千年中国文坛也是一个大江湖。在这个江湖中,国人们大多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般的说出一大串璨若星辰般的名字:诸子百家、仲舒胡毋、初唐四杰、竹林七贤、宋代三苏、东林党人……中国文人史上闪闪发光的人物实在太多了,而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大部头书去描写他们的才华故事,很多人的才华和影响至今仍让人感到深不可测。这成千上万的文人里,胆大者有之,天下情怀者更是数不胜数。一提起他们,我从心底就充满敬意。但德国鬼子老顾先生的一句五十年新中国没有文学的话,依然让人深省。话虽有点刻薄夸张,但却描绘了一点有历史感的真实。细品此君的谬言,我不禁心惊,我们用老顾的思维再把尺度放大:二千多年的中国,有真正够胆识、有社会原创性的知识分子吗?这看上去谬误的提问恐怕也有一点真理。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审美,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能还真的存在。 让我们把西方的文人形态引进对比,并把原创性和社会化作为基本指标,就会发现战国春秋以后的中国文人实际上是很可悲的。 二、春秋战国与希腊罗马 从文人原创性和社会化来讲,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辉煌的年代,也是文人成为智者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的成就,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同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时代。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西方出现了一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文人智者,佼佼者如:有社会政治原创大师地位的苏格拉底、有原始科学精神的领袖亚里士多德、有哲学社会学浪漫大师柏拉图……但中国就更多了诸子百家争相表达:深不可测的人生和社会之道的表达者老子、绚丽灿烂的自然生活生态哲学家庄子、空前绝后的社会学大师孔子、君权统治之道的大家韩非子(西方人津津乐道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比韩非子晚了一千多年)、身残志坚的军事学大师孙子(能与孙子齐名的西方人是德国的克劳塞维茨,整整比我们孙大师晚生二千年)、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大师屈原(居然一口气在《天问》中,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而‘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还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进的明灯)、具有实用科学精神的郑国李冰父子……更有甚者,诸子百家的子弟兵商鞅和李斯这两个二流文人,一手在制度和操作上制造了虎狼之师的秦帝国和始皇帝并统一了中国,还有开创东方科学哲学先河的《黄帝内经》。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真是世界史上文人风华正茂、充分表达、大家辈出的灿烂时代。正可能是过分灿烂,由文人一手出力打造的秦帝国居然以坚不可摧的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力量,把中国文人的原创性和社会性打入十八层地狱,中国开始了皇权至上的、文人悲凉的漫漫长夜。 三、东西方漫长的中世纪 古希腊、罗马以后,西方人在宗教的高压下进入了精神文明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期间在原创性和社会性上称得上大家的人物几乎没有。一部《圣经》净化和统一了文人的脑袋。这一时期伟大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之流几乎失去传承、无影无踪。 秦帝国建立大中国以后,东方文人在皇权的高压下也逐渐进入了漫无边际的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与西方不同是,皇权黑暗比宗教黑暗更难以打破,皇权对文人的洗脑比宗教对人的洗脑来得更实际和彻底。这期间除了汉初的王充《论衡》在原创和社会性上还算得上空谷足音以外,其他的文人最普遍的理想就是才华卖与帝王家,先帝王之忧而忧,后帝王之乐而乐,士为帝王知己者死。不管是天才李白,还是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不管是勤奋的司马迁,还是癫狂的魏晋文人,概莫如此。直到清末民初,二千年过去,中国的顶级文人们在知识的原创性、智慧的社会化上都非常苍白无力,反而多表现为悲凉孤独的个人化表达。老外顾彬先生的“文人胆小”成了二千年中国文人的基本精神模型,文人无行之说由此而生。学问卖与帝王家成了文人的普遍价值观。生死表达依附于皇权的文人们大多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一心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们居然没有一人真正成为皇权的制造者和当权者,反而让一些地痞、流氓、武夫等文人们根本看不上眼的家伙走马灯式地成为皇帝,而文人们则成为这些皇帝的忠实服务员。在中国漫长的二千年中世纪中,中国文人饱受皇权的羞辱却前赴后继地忠实服务卖身投靠,靠不上的文人偶尔发点牢骚,却始终未见有原创性和社会性的大师再现。 有趣的是,连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也笼罩在皇权的阴影之下:文人和皇权的关系就像孙悟空和唐僧、诸葛亮和刘备、吴用和宋江的关系。《红楼梦》则更彻底地表现了文人在皇权阴影下只能女性或阴性化地无奈和无聊,真让人嘘唏! 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的东西方文人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开始了新一轮更灿烂的大师级文人批量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培根高喊出:“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这一过程中文人朝气蓬勃成长的标注。科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大师们纷纷出笼,除了产生了一大批人类至今奉若神明的经典名著外,西方文人还诱发、领导、策划并参与了世界上三次划时代的大革命:即平民共和的法国大革命、精英联邦的美国革命和无产阶级一党独裁专政的苏联革命。此外,一些另类的文人则创造出蒸汽机、电、电灯、电报、电视、电影、火车、飞机、坚船利炮,掀起全球工商业和资产主义化浪潮。 文艺复兴五百年来的西方人类文明史确实证明了培根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而中国的顶级文人除了个人化的美丽抒情忧怨外(典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另类顶级的匠人则始终升不成文化知识分子而只能为皇帝服务(典型如造纸大师蔡伦和航海大师郑和)。我们在中国文人身上看到的是:知识就是软弱抒情和牢骚。直到清末明初,由西方吹来启蒙之风,我们才开始看到中国文人由为皇权服务转为与皇权做斗争,甚至设计新的国家模式。中国文人的腰板开始有点直了起来。 这期间我们看到辛勤求索的康有为、梁启超、孔武有力的知识青年黄兴、秋瑾,慷慨激越的陈天华、陈独秀、宪政救国的宋教仁、全盘西化的谦谦君子胡适、海纳百川的教育家蔡元培、四处树敌的批评大师鲁迅,不断创造的青年郭沫若、精神生活卡通化的大众娱乐大师金庸…… 但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国初年的文人们中,涌现出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有胆识、有脊梁的文化人: 章太炎大骂袁世凯;邹容主动自首投监并死在狱中;翰林蔡元培不仅编报革命还学习制造炸弹参加暗杀团;谭嗣同参与政变面临砍头大呼快哉;留学生陶成章不仅想手刃慈禧,还异想天开地准备在北京开妓院以毒杀满清贵族,而这个超级恐怖分子文人,其目的居然是实践共和政体;热血文人青年陈天华大书《革命军》并投海明志;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女文人秋瑾也慷慨赴死;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的文人将军蔡锷不恋皇权而以弱兵向皇权宣战;而梁启超、邵飘萍、陈独秀、胡适、储安平等人则用一支笔开创了中国文人真正指点江山、有点理想和骨气地表达的新闻春天;而推崇人格人本的张奚若先生不仅敢当面批评蒋介石,也在五七年当面批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喊万岁,这是人类文明的堕落”。胡适也明言皇权:“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那真是群星初闪的年代! 也许是皇权黑暗太长,也许是西方的风太新而不适合东方文人的土壤。虽然,这期间的中国顶级文人们只要专注,都注定成为那个领域的开先河者。但是在战乱和传统皇权政治阴影下的中国文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有力量。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依然听到文人的典型柏杨老先生痛斥中国的酱缸文化。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没几个文人有真诚的信仰,依然还是那么软弱和悲凉。到今天,我们似乎还只能无力无奈无聊地感叹: 知识没啥力量! 一、耶稣与秦皇 二千多年以前,西方和东方分别发生了两件改变人类文明史的大事。 在西方的耶路撒冷,经过古希腊罗马的繁荣、战争和文人辈出,一个普通犹太人木匠因为传教并自称上帝的受难被人们修饰成耶稣受难,进一步再改编***类空前绝后的畅销书——《圣经》,从而结束了更为故事性受难的伟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代表的思想家时代。以众生蒙昧,战乱不止为代价的宗教神权高于一切的中世纪逐渐到来。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金碧辉煌的宗教建筑,但更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则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在人类混浊的精神河流中的一股永不衰竭的宗教精神的清泉。 在东方中国,则是一个受难的太子与一个***的美妾产生一个神奇的小子嬴政。嬴政在商鞅的法家精神、吕不韦的商业精神以及李斯的权谋淘染下,创造了中华第一个统一的虎狼之师的秦帝国,并由此开创了中国皇权笼罩的漫漫长夜。皇权留给人们的除了孤独辉煌的陵墓和故宫外,更多的还是对人权,神权以及精神世界的桎梏。 这两件事在东西方造成了不同的社会后果: 在西方,神权高于一切,它可以任意决定人的命运和罪与罚,也可以任意泡妞(教皇可以有情妇,教堂壁画上可以有***),甚至可以通过滥发赎罪券来恣意聚财,但不管它有多少罪恶和丑陋,但它宣扬的人在救世主面前的渺小,原罪,以及对不可知的上帝的献身精神还是支撑了多数信徒们的精神世界。而其“天堂”“地狱”的末世概念在东方也是没有的。 在东方中国,皇权高于一切,它也可以任意决定臣民们的命运和罪与罚,更可以肆意泡妞和敛财,连各类宗教也被它玩于股掌之间,与西方神权不同的是,皇权和皇帝的眼中没有上帝,更没有渺小和原罪而只有万岁和伟大,而皇帝而下的臣民们则变得也没有原罪和献身精神,千秋万代都是世俗的一群乌合之众。遵从皇权的结果是人们在生活中有烦琐的道德,但在生命中却没有道德伦理。 面对神权和皇权,众多才华横溢的天才文人都没啥力量,最高境界也仅是天人合一的自悟和遁道。广义的宗教般的献身精神或弥塞亚般的受难在东方是看不到的。 本文要提出一个问题是:当东方皇权下成长的文人面对西方上帝的时候会杂交出一个什么样的形态? 绝大多数东方文人的眼中和他们的皇帝一样是没有上帝的。但谢谢上帝,几千年来,还是有那么几位稀稀落落地东方文人去追随西方上帝。 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轨迹。 二、真正让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 1603年,一个当时中国才华横溢的进士徐光启带着全家来到南京,接受金发碧眼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的洗礼,正式成为了一个天主教徒。从此以后,徐光启有了一个至今鲜为人知的教名——保禄。 从1582年就在澳门登陆准备去东方传教的利马窦,到了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才发现在西方视为常识和生命之神的上帝,在东方根本没有任何市场。他只要一提到宗教,人们尤其是官员们就充满对邪端异教的警惕。聪明的利马窦发现,要在中国传教只有两招:一是用西洋钟表等玩意儿讲授天文、时历、算术等科学知识,同时学习中文、书法、品茶等和中国人广交朋友。二是拉笼个别上层精英入教。利马窦就是这样从澳门到肇庆,进而韶州,进而南京,最终获准移居北京,并终死于北京。 在西风东渐的进程中,传教士一直是一支坚韧不拔的主力部队。以利马窦为首,到其后的汤若望,南怀仁直至上世纪初的耶鲁中国传教计划,在前后两三百年中,传教士成了改变传统中国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开路先锋的利马窦不仅向明神宗进呈了自鸣钟、《万国图志》等礼物大大开了明王朝皇室的眼界,也为后来的传教士们打开了通往皇室的大门,而他招安的徐光启则更让中西文化在两个东西方文人杂交中产生了烁眼的光芒。 三年前,徐光启就慕名来南京天主教堂专程拜访利马窦,热爱新知的徐光启倾慕利马窦的博学、见识以及从未领悟过的西洋科学,而利马窦则欣赏徐的儒雅,好学及其身上进士与上流社会的光环,两人相见恨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两人的握手,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相融的新篇章。 经过三年的深思熟虑,徐光启不仅自己,而且带着全家正式洗礼入教,自己居然也官运亨通,先是礼部侍郎,最后竟官居文渊阁大学士。但就是这个明代顶级大学士,信教以后发现了西方思维完全与东方不一,徐进士逐渐抛弃了中国文人风花雪夜的吟诗弄赋的风骚,开始了很土很实用地开启中国科技的新坦途:通过与利马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几何”一词为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最先被徐定义和发明)发现西方思维的逻辑科学;通过在利马窦的影响下主修《崇祯历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缺陷较小的历书,并发现西方的天文和时间科学;通过教会练兵造炮,发现中国的炸药居然可以在西方杀敌,开创了中国的热兵器时代;通过编纂不朽的《农政全书》提倡农学,进而大规模提高了中国农业的技术和减灾水平,尤其是番薯的引进和种植开创了中国旱地农作高产的先河,进而奠定了中国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农学基础 可以说,通达、务实的大学士兼天主教徒徐光启是中国文人中少数可以称得上伟大的文人之一,今天上海市中区徐家汇的名称就是为了纪念上海第一个天主教徒徐光启家族而流传下来了,不知今天的上海人还有几个知道。 在徐保禄身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文人和上帝相结合后产生的力量。 三、当代最伟大的华人 谁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华人? 清末以后,中华大地英才辈出,乱世出英雄,也出流氓和伟人,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偏好写出当华人英雄的大号。但伟人还是应有广泛的社会认同的。 上帝和中国文人结合还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 1943年,在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美国学界精英所在的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推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结果除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莱特、福特、杜威之流外有一个华人也入选,这就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晏阳初博士。 晏博士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1890年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文人塾师之家,晏阳初童年即在传教士兴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后在成都、香港的教会学校学习,本来他可以放弃中国国籍去英国留学,但他最后选择了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去美国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是一个中国人值得尊敬的大学。早在一百多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中,耶鲁大学1892年的毕业生,年轻的传教士彼得金在中国被斩首示众,反而激发了他的同学们决心以耶鲁人的行动来证明耶鲁人的血没有白流,他们自筹资金设立“耶鲁中国”计划。结果一批耶鲁人来到中国湖南长沙,设立教会医院、学校,在三湘大地开创了第一批有现代文明色彩的公共服务机构。虽然湖南在乱世中官僚军阀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但这些宗教耶鲁青年坚持下来,并对开化湖南起到了启蒙作用。青年的***来到长沙,在其《湘江评论》被查封后就主编过耶鲁中国计划的《新湖南》杂志。 虔诚的基督徒晏阳初来到这样一所既充满宗教精神也充满对中国关切的顶尖大学是找对了地方。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晏阳初以耶鲁中国计划的精神,把目光投向了代表软弱中国政府参加一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万华工身上。 那是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毕业的第二天就来到法国战场,服务于战场上的农民华工。晏发现这些农民工脑袋并不笨,但就是不识字,多数农民工对博士的需求是代写家信。晏尝试着从复杂的文字中选出1000个常用汉字教农民工们认字,为此晏专心编了一个口口相传的《千字文》,如“一个人两只手,两个人四只手……”实行起很有特色的晏氏识字法。不久又创办了一个简陋的《华中周报》。几月后,博士收到一个华工的来信并寄来了365个法郎,来信说报纸让他们认识了周围世界,但报纸定价太低,害怕办不下去,他寄来三年的打工积蓄希望博士把报纸办下去。这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365个血汗法郎改变了博士的一生,他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 1920年,应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晏回到中国,开始发起大规模的全国的识字运动。由于主要的赞助者是湖南凤凰人熊希龄的太太,也由于耶鲁中国计划的据点在长沙,他到长沙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扫除文盲的大游行。这个游行队伍中有青年***的影子,他在长沙动员的一百多位志愿者式的扫盲教员中,也有青年***的名字。 识字运动搞得声势浩大,各地大员请晏阳初做官,北方的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民教育运动为条件邀博士去做东北的行政院长,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大官,况且识字运动也很需要经费,然而博士拒绝了,张少帅干脆把晏博士的助手关进监狱,等晏博士赶到时,发现他的助手正在监狱里教狱卒识字呢! 但晏阳初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1929年起在河北定县搞的乡村建设实验。从海外归来的晏博士发现中国的文盲主要在农村,而农民的问题主要是“愚贫弱私”。于是他带着他的海外太太,以及一大群文人同道,在定县大搞识字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在定县,他甚至把历史上主要县审判案件和收税的县衙门改造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针对贫困,他引进杭鸡和新的棉花品种,让当地的鸡蛋产量增长3倍,棉花产量增长15倍,针对缺医少药的情况,他动员北京的大医院去办乡村诊所并培训大批的赤脚卫生员,针对大地主的高利贷,他引进金城银行等大银行去搞小额信贷。(为此当地的地主曾贴出打倒晏阳初的标语),针对愚昧无知,他弄来收音机和高音喇叭让农民们也知道天外有天和天下大事一时间,定县云集了超过50个与农民同吃同住的博士,各路大员甚至国民政府的内政部的高级官员也去学习。中国的第一次现代意义的乡村建设运动由此拉开大幕,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在沿晏老先生的路子往下走。 作为基督徒,晏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四处变着花样募捐,他四处演讲,到处拍有钱人的马屁,他不仅打开了美国钢铁大王和上流社会的口袋,甚至还走后门去美国白宫和国会游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晏阳初条款,那是1948年,晏阳初在美国最高法官道格拉斯的引导下,见了当时的总统杜鲁门,杜告诉博士有一个援助中国经济的议案,总额为27500万美元,“我准备建议所有这些钱都用于你的计划——为中国农民们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计划”晏阳初一听忙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钱,有十分之一就够了。后来美国国会真通过了一个晏阳初条款,在援华的资金中十分之一专项用于晏阳初的教育计划。这是美国国会第一例专门资助一个外国人的条款。 晏阳初在接受赛珍珠的访谈时曾这样说:“我向全世界提出这一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去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晏博士一辈子都在这样做。应该说,作为文人的晏博士既很平静,也很有力量! 五十年代后,晏阳初把乡村建设的实践推广到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并在菲律宾建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1945年晏阳初曾对蒋介石说:我们的人民遭受了20多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为农村的大众干些事情了。蒋介石回答:你是学者,我是战士,等我把敌人消灭干净了,会聘请你做全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晏阳初这样说:委员长,如果你只看见军队的力量而看不见人民的力量,你将会失去中国! 1938年长期关注晏阳初的***在延安对晏博士“以宗教家的精神”上山下乡改造农村的行为感慨不已。几十年后,毛倡导的五七干校,上山下乡,赤脚医生,人民公社等理想化运动谁能说没有晏阳初的影子。 尊崇三C(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的晏阳初博士1990年逝世于纽约。这个当代伟大的基督徒活了整整一百岁。是伟人和文人中罕有的高寿者。 全世界都悼念他,日本人说他是现代化的路标性人物。 我们的华人,尤其是文人,对晏阳初博士有足够的尊敬和认识吗? 阿门! 一两个调皮捣蛋鬼 1753年那个严寒的冬天,已经名满天下的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伏尔泰不知是为卢棱的文明否定论所恼火,还是要证明自己在人类文明价值判断感觉上先知般准确,快满60岁的他把元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了一本历史古典诗剧《中国孤儿》,剧本的副标题冠名为“五幕孔子伦理学”。剧本除了竭力宣扬伏尔泰一直景仰的孔子道德外,更把我国春秋时代的场景改成了离他五六百年前的宋代。男主人公换成了欧洲人认为的野蛮人成吉思汗,女主人公依达姆则成了大宋法律、风格、正义和真理的化身。最后的结果是成吉思汗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大宋,但自己却被孔子的礼教道德所驯服。 1755年8月,《中国孤儿》在枫丹白露公演获得成功,伏尔泰也激发起欧洲文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看到一生生活轨迹乱七八糟、出生时就来路不正、四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的多情诗人,居然以欧洲的孔夫子自居,最后演变成欧洲启蒙时代的泰斗,不可思议的是他眼光定位到中国的宋代,我不禁想起宋代名满天下的文人苏东坡。他和伏尔泰都是同样有一流的直觉和天才的文字表达能力,一样爱好名望和女人,一样从入世就引人注目,这两个人在各自的皇帝看来都是天生调皮捣蛋的高手,但两人却留下了完全不同的文明遗产。 把伏尔泰和苏东坡相比,有点牵强,但也有点意思。 二诗人与监狱 1717年5月15日下午,一方面写些讽刺宫廷的诗歌,一方面又拼命往宫廷钻营的23岁的阿鲁埃(当时还不是伏尔泰)在王宫碰到了在花园散步的摄政王。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阿鲁埃先生,我打算让你看一件你从未见过的东西”。“什么东西?”“巴士底狱内墙”。 居高临下的摄政王没有食言。第二天早晨,***局长就把还在床上的阿鲁埃揪了起来,直接投入了巴士底狱。 阿鲁埃在那里呆了整整11个月。 但真还得感谢这次入狱。出狱后的阿鲁埃以伏尔泰的笔名写的诗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人们为看反政府诗人究竟写了什么东西涌去剧院,诗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诗人和文学家伏尔泰从此诞生。 但八年后的1726年春天,诗人因为与贵族军人罗曼的矛盾再次被送入巴士底狱。出狱后,深感不平等和压抑的伏尔泰被迫流亡英国。在英流亡期间,其以敏锐的思想嗅觉写出了反封建宗教专制的普及性哲学通讯录,也就是影响极大的《英伦通讯》。 哲学家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师伏尔泰由此诞生。 可以说,没有两次入狱,法兰西可能会多一个李白、杜甫,或者拜伦、雪莱,但很可能不会有以后四处张扬、表达自由人权启蒙的斗士伏尔泰。 让我们再来看看苏东坡。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被任命为湖州太守。苏东坡按惯例向朝廷上了一道谢表,表中这位才子发了这样的牢骚: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就这几句不合时宜的话,导致了改革派首领王安石先生选拔的一批“新进”们大为不满,最后皇帝下旨把苏东坡抓进了御史台的监狱——乌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大才子苏东坡当然想亲近皇上,也像普通文人一样对监狱和死亡缺乏准备,有些张皇失措。在监狱里呆了四个多月以后,宋神宗皇帝还是把苏东坡放了出来。出狱后的苏东坡走了一条和伏尔泰完全不同的路子。如果说监狱让伏尔泰更加热衷时代社会潮流,苏东坡出来后则更不管那些社会化鸟事,更加超脱自我了: 生平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驰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监狱让伏尔泰更加青春焕发,激情洋溢。监狱却让我们的东坡衰老了。 出狱后不久,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的一个东山坡上种花盖屋,一个真正的流浪洒脱的文人苏东坡诞生了。 三诗人与女人 两个调皮捣蛋的大才子,为什么一个出监狱更富于社会性的激情和进攻性,一个出监狱选择了洒脱和更多地在自我解脱上找乐子,更多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早期的社会环境上去找。 苏东坡一辈子有名有姓的美女有三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无名的美女被东坡欣赏的就太多,不管是青楼***,还是戏子歌女,还是朋友的妻子,东坡除了送秋波外,题赋、赠画、写诗不计其数,总之,对天下佳人,东坡显得纯情、真诚。这才有他的千古佳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伏尔泰老先生也不甘示弱,歌女、舞女、姪女、贵妇、别人的妻子,能争的绝不示弱。此公一辈子都在女人堆中打滚,但居然终身未婚。比起纯洁的苏轼,此公在女人问题上有两大故事:一是善于把贵妇之流对自己的欣赏和献身当成交际的工具。此公不计其数地被宫廷逐出巴黎或被通缉,但大多又靠时间和裙带关系溜回巴黎。二是此公一辈子特别喜爱已婚之妻,典型的是夏特莱侯爵夫人爱米莉。爱米莉是一个通晓多国语言,对科学(尤其是数学)、文学和社交有天赋的才女,两人一见钟情,最后爱米莉的军官丈夫默认与伏尔泰共享自己的太太。与伏尔泰相爱十几年后,爱米莉四十三岁时又爱上年轻自己十岁的花花公子圣朗贝侯爵,55岁的伏尔泰发现后居然容忍了三人共一妻的状态,当爱米莉怀上圣朗贝的孩子,还帮着出主意让爱米莉的真丈夫回家当爸爸! 结论是:爱情上的不纯洁和更解放可能更有助于思想的敏锐和解放。 四诗人与官场 苏轼一辈子正儿八经当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官,曾经三次与位极人臣的宰相擦肩而过。一次是沿中国取士制度考试中元,被皇帝欣赏,明言为后辈准备了优秀的宰相人才;一次是司马光复位后,苏轼返回中枢与宰相一步之遥并已做到了痛苦的皇帝师傅;最后是生命走到尽头之前被中枢召回,众人皆以为回京必为宰相。 但苏轼终于没有做到宰相,虽然百姓皆以苏轼为好官,苏东坡对做官也很努力,基本上每处都留下好的口碑和业绩。但居然一辈子名满天下却官场失意。正是中国伟大俗语:“好人命苦,红颜薄命”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中国自秦始皇开始中华帝国后的厉害之处:你是才子么,只要你沿着皇权的道路做个唯唯诺诺的“皇虫”,你就有功名利禄,否则你无路可走。中国人才的表达之路只有两条:要么参与科举,要么杀人放火。参与科举,就只有变成皇权机器的螺丝钉,就必须与皇权机器相吻合,你个人的表达和权利没有存在和成长的空间。要杀人放火推翻政权又是个成本太高、风险极大的事情,很难成为人才们的正常选择。 所以,生为人才,尤其是文才,生长在中国的皇权时代注定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中国皇权时代产生不了思想家的原因亦在于此。苏东坡的一生无奈,也在情理之中。 伏尔泰的幸运也在于此。 此君一辈子想拍宫廷的马屁以求一官可做。为此,此君不仅搞裙带关系,甚至当法国宫廷的间谍去德国做说客。但严格来讲,此公不同于苏东坡的是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官,其官场之路居然毁于一件可笑的小事:伏尔泰的情人爱米莉好赌,常到宫廷里去打牌。一次与皇后等几个贵妇打牌,几个贵妇联手***想让爱米莉输钱,伏尔泰发现后就当场说了一句“你怎么能和这些骗子们打牌”。话一出口,皇后马上问:“你在说谁呀?”伏尔泰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拉着爱米莉逃出皇宫,逃出巴黎。 说皇后是骗子,那不要说做官,连脑袋也可能保不住呀! 逃出巴黎,伏尔泰在一个贵妇家躲了起来。官是做不成了,但从此伏尔泰拿起笔写小说、写剧本、写信、写文章,开始了自己作为一个民间思想家的旅程。法国少了个庸官,多了个不庸俗的启蒙思想家。 结论是:不做官或做不了官,有利于思想的敏锐和解放。 五诗人与商业精神 苏东坡与伏尔泰更根本性的自身差别还在于两人的商业意识和品格完全不同。 这两个才子一辈子都不算是穷人,都喜欢到处买房子,修房子,也能助人为乐,但两个对金钱的态度完全两样。 1065年,苏轼的妻子王弗、父亲苏洵先后逝于京城。苏轼兄弟扶着两副棺材回老家丁忧。宋美宗赠银一百两,宰相韩琦、副相欧阳修各赠三百两,其它官员与哥们儿也各有捐赠,但东坡坚辞不受,将所有赠银都退了回去。以后政争中虽有人举报东坡财路不正,但此事已早为东坡打下了不爱钱的美名。 东坡钱的来路,除了薪傣外主要还是书画之类很能卖钱。所以有“若向我贫天所赋,不因贬谪始束空”之诗名。但即便如此,他也常感到缺钱用。自力更生、节俭开支成了东坡生活的常态,甚至有把铜钱吊在屋梁上每日计划开支之事。 伏尔泰则是个理性的拜金主义者。此公后半生富甲一方,而钱的来路多半说不清楚。早期虽然有父亲留下的一些钱财,但此公在英国、法国、德国都留下了贪财且惹事生非、投机股票的名声。本来伏尔泰是个典型的崇英主义者,但在英国呆了两年多后狼狈地离开英国,最有名的说法是收了别人的稿酬定金但没有交稿被人斥之为骗子。而投机股票则更是被很多传统法国贵族不齿的事情。到了五十六岁高龄投奔普鲁士国王时又搭上了一个犹太商人卷入非法证券交易的丑闻,官司虽然赢了,伏尔泰却有发假誓、伪造文书的嫌疑。 不过,伏尔泰贪财有他自己的理由。到了英国他发现,不是国王的牛顿的葬礼居然可以万人空巷像个国王一样光荣,他为之一振。但让他更来劲的是商业成功后可以进入议会,平民通过经商表达自己的自由,商业可以改造传统社会的阶层结构。在他的眼里,商业精神、地位和政治权利是流动的商品,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伏尔泰与其说是自由、平等、人权的启蒙大师,莫如更可以说其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和自由理念的鼓吹手。 但正因为贪财、爱财且有很强的生财之道,伏尔泰成了大受反政府地下读者欢迎的作家。七十卷的伏尔泰全集,很多内容最早出现在社会上时,都是匿名的、非法的、甚至是被政府通缉的,连大名鼎鼎的《英伦通讯》出版商都被抓进了监狱。但不断逃亡的伏尔泰一方面不断收取一再再版的版税,一面又用激情的作品继续赚钱。与其说伏尔泰是个激情洋溢的思想家和权利平等的传播者,莫如说其是历史上少有的靠贩卖新锐思想赚钱的成功个体户。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历史上鲜有超过伏大师的。 但赚了钱的伏尔泰也是很有成就的。晚年的伏尔泰在法国边境买了费尔奈庄园。他在那里发动老百姓办工厂(相当于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工业区中专门开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宽言实验室”,立志做一个欧洲的孔夫子,帮助穷人学会一技之长,这一切必然导致了欧洲的达官显贵们成群结队地来拜访伏尔泰大师。这位风靡欧洲的大师留下了这么一个故事:费尔奈邮局有一天收到了这样一封信,信封上写道:“寄诗人之舌,人民的哲学家,欧洲的保护神,祖国的喉舌,国王的历史学家,英雄的歌颂者,风雅事物的最高鉴赏家,艺术的保护者,惜才的富人,天才的知己,一切迫害的谴责者,宗教狂的对头,被压迫者的救星,孤儿的慈父,富人学习的榜样,穷人的靠山,世人的典范。”尽管没有具体的收件人,但邮局毫不犹豫地把信给了伏尔泰。 结论是:诗人若能直面而不是逃避金钱,创造而不是鄙视金钱,还是一件过瘾的事情。 六诗人的恨与爱 苏东坡的一生很潇洒,也很痛。按他的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吾眼中无一人不是好人”。 王安石被东坡之父识为大奸,东坡的政见与王安石也水火不容,而王安石手下的“新进”们对迫害打击苏轼也毫不手软,连历史上有名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技术大师沈括这么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苏轼也下过狠手,最后还有一个更复杂厉害的克星章惇对苏轼更是置之死地而后快,但苏东坡对这些人全一笑置之。落魄时主动去拜访王安石,返京途中遇到章惇的儿子还开了一付专治瘴毒的药方送给章惇。 以好对恶,以爱解恨,这是苏东坡。 而伏尔泰则不然,他的名言和口号是“消灭败类!” 早年生活上乱七八糟的青年诗人在别人看来就是不成器的败类,但他却不断地写些歪诗讽刺朝廷和王公贵族。年轻时,伏尔泰消灭败类的思维直觉对准的是虚伪的贵族圈子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平等和平民权利的缺失。以后,他又把思想转向宗教败类,长期的中世纪传统带来的精神桎梏以及宗教界自身的虚伪成了伏尔泰进攻的主要目标。晚年伏尔泰则把自己的心绪更多地关注小人物的冤屈和苦难,为卡拉案伸冤使伏尔泰赢得了“欧洲良心”的美誉。以后有对西尔文-拉贝尔、马丁-蒙巴义夫妇伸出的正义之手。老年的伏尔泰正义昂然,用一支文人弱笔横扫千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舆论界的旗帜。 结论是:放肆而不是收敛自己的爱恨情仇更能充分表达文人的才情。 七苏东坡与伏尔泰时代 与不断逃亡、洒脱、自我解嘲的东方文人苏东坡相比,西方文人伏尔泰显得更富于进攻性、社会化,更杀气腾腾;与不断自省,在内心和自然中去表达自我的东方文人苏东坡相比,伏尔泰才不管自己的品格道德上多么不完美,反而更直接去批评现实、解剖社会。苏东坡和伏尔泰都有超一流的直觉,也是超一流的表达高手,但苏东坡的表达更多的是个人品质和文字之美,而伏尔泰则更多是思想和社会思潮之美。对社会发展自作多情的伏尔泰不仅有洋洋七十卷文集,此君一生居然写了二万多封信(包括不断给中国皇帝写信,但却从来未有回音),仅书信一项,伏尔泰的数量就在苏东坡的十五倍以上,两人的社会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东方杰出文人成千上万,但鲜有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思想家横空出世,这一历史事实深究起来可以写好多本书。早于伏尔泰八十多年出生的黄宗羲曾不无悲愤地写道:“君为天下之大害,屠天下人之肝脑,敲剥天下人之骨髓。” 迈向思想和智慧之路,在皇权笼罩的东方真是千难万险? 1100年6月,生命接近终点的苏东坡终于得以奉诏北还,儋州、梅州(子由贬谪地)、常州(亲人所在地)的老百姓都闻诏而泣,为东坡终于为朝廷所原谅、所重用喜极而泣。 出海南经桂林、南昌,抵达常州,沿途百姓官员争睹东坡风采。个中原因,除了东坡自身的文人魅力,恐怕盛传东坡回京将出任宰辅也是一大原因。 中国文人的社会和自身含金量全部在于皇权! 在此心境下,东坡写道: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101年7月,东坡逝于常州,临终前有“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之语。 1778年,生命接近终点的伏尔泰也终于回到他又爱又恨的巴黎。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喜剧院都为他打开大门。老百姓争睹伟人风采,他的五幕诗剧《伊雷娜》的上演更把伟人回归推向高潮。“伏尔泰万岁”响彻云霄。 伏尔泰临终前与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见了两面。第一次见面,富兰克林要伏尔泰给其孙子赐福(相当于苏东坡的题词),老态龙钟的伏尔泰握着年轻威廉的手说:“孩子,请记住,上帝和自由!”第二次是在法兰西学院,人们希望伏尔泰与富兰克林拥抱,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年轻美国的开国###之一富兰克林和贵族法国的思想领袖伏尔泰拥抱并亲吻在一起。这个场景被后人称为“民主政治和自然神论的握手。” 一个月多一点,伏尔泰逝世于巴黎。临终前的遗嘱居然是:“请永远不要与我谈基督!” 真是大逆不道的伏尔泰! 伏尔泰的心脏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面刻着伏尔泰语录:“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时演讲到: “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这就是伏尔泰时代的重要意义!” 苏东坡时代远去了! 伏尔泰时代来了吗? 真可谓:两个调皮捣蛋鬼,一对鹅毛狼毫笔; 书写东西不同事,天理鬼神谁相知? 一、一张改变历史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滕贝格大学教堂门前贴出了一张“九五论纲”的大字报,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虽然洋溢着对上帝和教廷的尊敬,但严密的逻辑推理表像的后面,是向老百姓传达这么一种信息:教廷派发的“赋罪券”是荒谬的;以“赋罪券”为标识的教会里面也充满了荒谬、不智和不道德。 这张普通而雄辩的大字报改变了德国寒冷的冬天和欧洲中世纪漫长的冬夜。 写这个大字报的作者是一个很刻苦努力在维滕贝格大学任教的好文人马丁.路德。他知道,他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诉诸大众社会很可能遭来杀身之祸(后来的罗马教廷也真宣布他为异端分子),但是他不知道,他这张大字报拉开了西方宗教改革的历史,宣告了黑暗的漫长中世纪的没落和当代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文明社会的新生。 这是一张改变历史的大字报。 这张大字报居然也与北美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一样成了为数不多的人类社会演进史上改变人类命运的有力量的文字。 这类有力量的文人和文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字表达直接诉诸百姓、诉诸社会并打动社会的神经。 诉诸路径指向的差异居然成为东西方文人差异的显著景观。 诉诸百姓的欧洲文明史 简单看看欧洲文明演进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顶尖的欧洲文人都热衷于把自己才华和文字诉诸百姓。 从希腊的苏格拉底每天去菜市场上对百姓侃侃而谈,到柏拉图对芸芸众生开门授课,从但丁遭受迫害用一曲《神曲》对大众呕心歌唱,到拜伦暴得浪名和诗名后在贵族院为煤矿工人们的苦难呐喊并直接去希腊与群民为伍扛***战斗,从伏尔泰写出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并赤膊上阵为小人物鸣冤叫屈,到左拉为一军官冤案写出“我控诉”并甘愿坐牢,从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之类被政府追杀和放逐,到娶了贵族姑娘为妻的马克思干脆成了与工人为伍,在海德公园或报纸上直接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从美国建国初期顶级文人一出风行的“常识”到为争取联邦选票的《联邦党人文集》热卖两百多年;而沙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契克夫、托尔斯泰等顶级文人的井喷式创作更是诉诸社会后社会反响巨大的稿酬和社会地位上升等友好支撑所致。 可以说,西方文人之所以喜欢直接诉诸社会大致有如下原因: 1.持之以恒地追求社会公正和理想而不是屈从于冷酷的现实; 2.巨大社会声望价值远高过宫廷的爵位或皇帝的奖赏; 3.诉诸百姓社会还会带来美好直接的现金稿酬和其它价值回报。 二、诉诸皇帝的中国文人史 中国文化人也追求社会名望和金钱,但比起西方的文人简单直接诉诸百姓之路不同的是中国文人有诉诸皇帝的历史偏好。这可能折射出在中国历史上皇权力量的强大和彻底。与皇权相比,中国的文人和文字都显得很有些苍白无力。 从李斯的《谏逐客书》被始皇采纳后的春风得意,到天才屈原被皇室冷落后干脆投江自杀;从贾谊的《过秦论》把生命的赌注全放帝王家上,到董仲舒废拙百家姓独尊儒术与皇权狼狈为奸,从李白钻营进宫后的用诗人派头去做作撒娇,到王安石、司马光两大文人在皇帝面前争得面红耳赤,从严蒿天天捉摸着皇帝心志去写“青词”,到纪晓岚想方设法要让皇帝老儿开心开颜。…….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套用一句范仲淹的名言“先皇帝之忧而忧,后皇帝之乐而乐”。 中国的皇权政治居然几千年来把社会精英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另外的值得深究的题目。 不过,漫长的中国文人江湖史上,还是有那么几次不是诉诸皇帝的文人表达事件: 一次是大唐武则天时代,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一纸檄文喊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骆宾王事件是中国改朝换代造反时的一个文人常态。新皇权欲代旧皇权终究喜欢找些文人为之服务发出文采风扬的战斗檄文,虽然是直接诉诸当代社会,但多是命题作文,与文人的思想创造性无甚关连。虽然作文可以写得极佳,但其在文人和文化思想史上几无任何位置。毕竟作文只是作文,而且是为想做新皇帝的人写的作文。从目的性来说虽然表面上是诉诸百姓,但实际上也是诉诸新皇。 另一个可以说的诉诸百姓的文化事件可以说是东林党人。晚明的文人顾宪成被朝廷弃用后回老家办东林书院。当朝的一片昏慵导致不少落魄文人聚集东林,那也真是东林党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好地方。东林党人在中国文人史上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地方,但东林党人的终结目光依然是“今上”或朝廷,所以虽然也诉诸江湖百姓但却更深地卷入宫廷荒唐的梃击案和“国本之争”,而终究没有写出开思想先河之篇章。 就连被康有为吹得天花乱坠的“公车上书”,也不是一次诉诸百姓社会的文人事件,1895年那个凄楚的春天,在北京考完等待发榜的考生被3月20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所激愤。大家联名上书。其实,各地也有大量上书,但中国的“上书”诉诸的对象始终就是“今上”,依然没有脱离中国历代文人表达路径的旧窘,但上书的失败无效,倒让康有为之流去找报纸等现代表达工具诉诸社会,康梁走向诉诸社会百姓之路才真正开始领引了一时风气之先。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文人江湖表达史,基本上是诉诸皇帝皇权的路径史。由于好皇帝的比例实在太少,昏君、庸君、坏君占多数,好心地诉诸皇权得不到好报的文人就是绝大多数了。诉诸皇帝的基本表达路径决定了中国文人江湖史基本就是中国文人的伤心史。与悲伤相伴就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宿命。 历史提醒我们:诉诸皇帝是私人表达,你写什么都可以,甚至可以告密打小报告,而诉诸百姓是公众表达,它既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配成社会灾难。一个正常的忠告应该是:文人表达的阳关道是公众表达,但正因为是公众表达,文人应善用自己的情感理智和才气! 一站着的女性 厌烦了琼瑶和韩剧里的廉价爱情,偶而翻开少年时阅读难忘的《简.爱》,贵族主人罗切斯特与孤儿丑小鸭简有这样的对话: 罗:你很沉着。像你这样身份卑微的孤儿,哪里来的这份沉着? 简:它来自我的头脑,先生。 罗:是我看到的,你肩上的那个? 简:是的,先生。 罗:你头脑中还有没有其它类似的东西? 简:我想它样样俱备,先生。 …… 简: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 …… 掩卷长思,想着夏洛蒂-勃朗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还写过一部更震憾人心的《呼啸山庄》,想着还有一位比她们姐妹早半个世纪的英国同胞简-奥斯丁写过一部《傲慢与偏见》,这几位美女作家给人类留下了那么珍贵的精神形象和阅读快感。 而我们中国那么庞大的文人群体在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史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呢? 二中国文人的最大罪恶 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文人们居功至伟:无论是独特的方块汉字四平八稳的工整完美,还是以诗词散文为表征的文学形象表达异彩纷呈;无论是二胡、竹笛、古琴筝之类东方音乐体系为“广陵散”般的如泣如诉,还是饮者多姿多彩的风流倜傥……当然,孔子、司马迁等顶级文人更如泰山北斗,不仅本族文人顶礼膜拜,连异族征服者也上香折腰。大大小小的文人们成了中国文明漫长演进史的精神中坚。 然而,中国文人也有很多可怜、悲哀甚至罪恶之处。 科学制度的思想愚人游戏之类造成了文人们长期的习惯性缺钙,造成了文人们对皇权制度的长期群体性下跪。碰见好皇帝,文人精英们还能意气风发,有所作为,但可悲的是皇帝五分之四以上都不是好的东西,文人们大多只能是仰天空叹,与悲伤为伍了。 如果说文人精英们的精神缺钙是历史的悲哀和宿命的话,中国文明史上却有一个文人精英们不可推自身责任的罪恶:那就是不把女人当人! 男人好色、文人多情,此乃社会生态。可恶的是中国文人历来虽然对美女们大流口水,但从来也只是把女性当玩物,这种病态与西方文人相比就更加明显了。 三“神”、“妖”之间 西方历史和传说中的女性形象虽有埃及艳后和罗马风流史中的种种女性历害角色,但人们广为流传的还是美女们都是神的形象:海神忒提斯,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就连非神的美女海伦的去留也引发了十年特洛伊之战。整个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都有美女搅和其中,而不是让历史仅成为男人的专利。在这类历史中,女人可以是艳妇,可以是妖精,也可以是女神。当然,首先她们都是历史上鲜活的人! 以后的欧洲史中,不仅有英国的伊莉莎白王朝和俄国的卡特琳娜王朝的少有辉煌,贵妇人和美女始终是教堂、宫廷和百姓社会生活中最鲜活烁眼的元素,连一个喜欢杀人放火的贞德也被民间百姓传说为“圣女”。“自由引导人民”的自由女神像不仅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惊涛骇浪,也被多情的法国人送到美国纽约,成为当代世界文明的主要标志性的形象! 女性的命运在中国就惨多了!妲己是祸水,西施只能算***女间谍,赵飞燕、杨贵妃之流则是高级玩偶。连拍着才子苏东坡肚子说:“里面装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美女王朝云,也在十二岁就被我们多情的好人苏东坡娶为小妾。女人在中国不管你多有才气、美貌、品性和善良,不仅从来就没有“神”、“圣女”之类的称谓,反倒多是“红颜祸水”、“奴婢”、“臣妾”,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中国社会的社会性生育选择长期“重男轻女”就不足为奇了。 缺乏女性的光辉照烁的中国历史和社会习俗,自然也缺少女性的温情、高贵和文明礼貌。没有贵妇和美女的刺激,莎士比亚、莫扎特、贝多芬、但丁、达芬奇之流在中国也就失去了出生的土地。不把女人当人的传统中华生活也失去了应有的优雅高贵。 四美女在文人笔下 在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美女是其中最耀眼的元素。邻居姑娘贝阿德丽齐成就了但丁的《神曲》;朱丽叶则使莎士比亚为老百姓所景仰;华伦夫人则使卢梭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光彩照人的思想家;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不仅让《上尉的女儿》名垂千古,而且自己也为了女人与法国来的花花公子决斗并献出生命。《红与黑》、《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羊脂球》、《安娜卡列尼娜》、《苔丝》……美女们的灵魂、情怀、美貌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灵魂,使成千上万的阅读者们如痴如醉。 而我们中国文人笔下的美女们又是什么动物呢? 《西游记》这部世界卡通文学的始祖,里面的美女不是白骨精就是妖精;《水浒》里让人记得住的女性大概有坑害宋江的阎婆惜,吃人肉的孙二娘,***的杀夫犯潘金莲;《三国演义》里倒有貂婵、大乔、二乔之类的绝色,但作者没有让她们说什么话,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些美女除了美貌之外,其功能并不是让人养眼安神,而是三国这场杀人游戏中的道具或玩偶。 《红楼梦》呢?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贵族文学。其女人味值得一说。但中国文学史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真正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从不写什么小说之类。都是些失意文人或文人们游戏兴趣之作才下笔写故事,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贵族小说,几乎所有传世文学名著都存在作者是谁的争议。可以说中国文化史是有文字史而少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小说和戏剧少贵族传而多市井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曹雪芹与奥斯汀 将曹雪芹(1724年-1763年)(此生卒年为郭沫若说法,周岭的另一说法是1715-1764年)与奥斯汀(1775年-1817年)扯在一起,除了他们年代相近,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作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可以扯在一起:都是描写女人、爱情与贵族生活。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他用毕生的才力表达了中国顶尖文人对美人们的爱慕、欣赏与无奈。要说大胆倾诉对女性之美魅力的向往和勇气,曹公无疑会居中国文人史上之首席。但《红楼梦》描写的大大小小四百多号人物和大观园顶级富贵的场景,全书读下来不外是“哀怨”二字。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林黛玉的《葬花词》是该书的基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侬此日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有文字之美,哀怨之美,人物描写之美,场面描写之美,但读下来后总觉得阴气太重,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点人性阳光。缺乏人性阳光的照耀,也不是仅在清朝贵族的生活中,几千年中国文明史不就是缺少人性的阳光么? 我们再来看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书,虽也是描写女性且人物比《红楼梦》中的人物少得多,也与《红楼梦》一样主题故事并不太多,题材较为单一,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炉火纯青。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林黛玉简直就是东西方女性的两类典型。奥斯汀把女性的哀怨变成诙谐和机智:“对生活中忧郁的缓解方法是走亲访友和打探新闻”,而且对爱情的表达也更加直白:“在婚姻问题上,惟利是图和小心谨慎,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虽然也描写爱情,但奥斯汀增加了傲慢、误会、偏见等故事元素,更重要的是把本来爱情故事中必须有的哀怨酸气变成了最终有爱就要表达的人性阳光。所以,阅读《傲慢与偏见》就像阅读《简-爱》一样,有一种阅读快感。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们没有创造出什么有人性之美的女性形象,当代和今后的文人们会不会有所作为呢? 难道曹雪芹笔下哀怨小气的林黛玉和鲁迅先生笔下苦命到神经失常的祥林嫂就是中国女性的标准形象? ——从苏格拉底到方孝孺 一、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公元前399年六月,也就是孔子去世后大约八十年的一个夏日混浊的夜晚,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雅典监狱中对几个围在他身旁的人侃侃而谈。这个年逾七十的老人虽然出身于石匠的家庭,是个参加过三次战争的老兵,但他这一生似乎更像一个天生的职业侃爷。经常赤着双脚,穿着破旧的长袍混迹于大庭广众。他虽然自称“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在菜市场、运动场、街头巷尾只要碰见有兴趣的人就会滔滔不绝地演讲和辩论。而且似乎没人能辩论过他。真是个典型的“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先知!与东方孔子娓娓道来的讲礼和好作结论不一样,这个名叫苏格拉底的老人在辩论中充满了进攻和不下结论的思辩:诸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你说东,他会说西,你说善有理,他会说恶也不错。 就这样一个老人,既被一群色诺芬、柏拉图之流尊敬地称之为“先知”、“上帝的使者”,也被另一群被他看不上的人们称之为“雅典的小丑”。 正因为他太能侃,以美茉特斯为首的三个雅典公民以引进异神、教坏青年为名对他提出了起诉。为了审判这个名人,雅典组成了500人的陪审团。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判决后让苏格拉底答辩,苏格拉底慷慨地侃道:“雅典的兄弟们,我敬爱你们,但我将服从的是上帝,不是你们,只要我有生命和力量,我将永不停止宣传哲学……我是上帝派遣给雅典城的牛虻,我们的国家像一匹硕大高贵的骏马,由于它体积大,行动迟缓,需要时时叮咬它,才能使它精神焕发,所以我总是跟着你们,说服你们,并且在你们办事不公的时候责备你们。” 色诺芬、柏拉图等人也为苏格拉底进行了非常努力的辩护。根据雅典的法律,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行罚供法庭择抉。而苏格拉底表示他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犯罪,最合理的判决是让他终生在雅典的卫城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答应提出另一种刑罚:假如要处罚他,最多让他交罚款一百德拉克玛就可以了。他的善辩和藐视陪审团的姿态激怒了一些同情他的陪审员。第二次审判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 结果,他被送进监狱等死。 此刻,他已告别他的妻子和亲属,只留下几个朋友和学生。他的朋友和学生们买通了狱卒可以让他逃亡,但他拒绝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喝完狱卒送来的毒汁后他躺下来,对前来告别的学生和朋友说,他曾吃过邻居的一只鸡还没有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他平静地闭上眼睛。 古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就这样坦然地走了。 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思想史和文人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死亡,值得铭记: 一、苏格拉底天生关心哲学和教育,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以人类自身认识为中心的人学哲学的创始人,与他辩论和讨教的大多也是些类似于柏拉图之类的后学青年,但判他死罪的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宣传其它的新神,败坏青年”。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死于思想罪和言论罪! 二、与传统观念中通常认为只有独裁者才怕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相悖的是,原来民主制度也没多少包容性。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是雅典的民主政体和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按照雅典的法律,是民主至上,少数服从多数。苏格拉底虽然思辩卓越、侃功超群、智慧一流,但陪审团大多数结果不是被他侃服而是被他的言辞所激怒! 最后的结果是庸俗消灭了智慧,平凡的群虻吃掉了非凡的牛虻。 (3)在民主宣判他有罪以后,他平静地接受了死亡判决。虽然有几次申诉和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以智者的风度放弃了。面对死亡,他既没有稽康抚琴弹《广陵散》的悲怆,也没有屈原放声问天的凄凉,甚至没有老子、庄子的孤独,他还是那样侃侃而谈,侃累了,喝下毒汁,走了! 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把“人”自身列入哲学中心命题的人就这样被他所钟爱的人们送上了天堂。 以思想罪言论罪判处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了人类民主政体上一次不可磨灭的污点。苏格拉底的死亡价值在于不断地警醒后人: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二、皇权更不是个东西 在苏格拉底死后大约一千八百多年的中国明朝也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文人死亡事件。 那就是明初的方孝孺之死: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天生的“读书的种子”,六岁能诗,师承明开国大儒宋濂,蜀献王称其为“正学”先生,曾为帝师,并总裁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官至文学博士,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但其更注重教化,伸明王道,是典型的书生型品格端庄的皇家大儒。 建文帝上台后,倚重方孝孺治国,其多数文件皆出于方。方也成为建文帝削藩的主要谋士。即便如此,在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发兵南下时,燕王的首席谋士姚广孝也曾下跪求朱棣,在打下南京后,方孝孺决不会投降,但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燕王也答应了。 南京陷落后,方孝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将其投入大牢。但燕王要转身变成明皇,需要一份文字放光的即位诏书,众人皆推当时第一健笔方孝孺。明成祖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当即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似也感动,走下殿堂劝他“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王辅弼成王来了”。方问:“成王安在?”成祖答:“已自焚”。方追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再追:“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让其草诏:“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提笔疾书“燕贼篡位”。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这可把燕王惹火了:“当不顾九族乎?”方答:“便十族奈我何!”燕王气急败坏当场叫人把方孝孺嘴角割开并下命灭其十族。全国搜捕其家属及学生,送至京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一杀戳。 就这样,强王朱棣面对犟书生方孝孺大开杀戒,整个行刑过程持续了七天七夜,总计杀掉八百七十三人,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血腥的“灭十族”的惨剧! 方孝孺在其弟被杀于眼前时曾作绝命诗一首以明其志:“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1402年的6月25日,在方孝孺的妻子、上下数代人以及方的学生朋友等十族被诛杀光后,方孝孺本人也被磔杀于聚宝门外,时年46岁。 方孝孺称建文帝为君,燕王朱棣明成祖为奸臣,但历史的史实是,在农民朱元璋的子子孙孙里面,朱棣还算一个有为的不错国君,其它当上皇帝的十几个朱家后人大多比朱棣荒唐无聊! 但就这么一个有为的不错皇帝朱棣,为了一个不服从的儒生居然就一口气毫无愧疚地杀了八百七十三人!紧接着,又发明了中国杀人史上更恐惧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恐怕上世纪日本人在华北的“三光政策”在朱棣面前也自叹不如。其实,在皇权至上的古代中国,这种屠杀高级文人的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汉帝杀晁错,曹操杀杨修、孔融,司马杀稽康……至于小文人和普通百姓被杀就更是举不胜举。 人的权利在皇权眼里不是个东西,而用人权去衡量皇权,那杀人如麻的皇权就更不是个东西。 三、侃爷和儒生的死亡价值差异 西方侃爷和东方儒生面对死亡都很镇静、坦然,甚至抱定以求一死之心,这种“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心态,还是很相通的。但在下述几个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死亡原因: 苏格拉底的死亡是典型的为了自我表达畅快,且与众生沟通难觅知音后的一个为已的死亡,因而死得很孤独、很高雅、很淡定; 而方孝孺之死则是中国古典文人“先皇帝之忧而忧,后皇帝之乐而乐”的为君死亡,为了老的皇权以死来抗拒新的皇权。毕竟不是为自己牺牲而是为他人莫名牺牲,因而看上去就死得很悲壮、惨烈、无辜; 死亡效果: 苏格拉底的死亡,导致了柏拉图等人的逃亡,更长久地导致了雅典城邦民主制的衰亡。此次死亡事件也昭示了面对类似今天的网络民主暴民,知识和智慧的苍白无力和孤独。在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名言面前,无知的平民们更喜欢的是市俗的讨巧而不是智慧的傲慢和高贵。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了民主制度这一所谓普世价值天空高悬的问号。 方孝孺死亡后被明成祖的后任平反并授予忠贞朝廷典范大儒的形象为世人所敬仰,但这种敬仰加固了东方文化的皇权和君臣观念,对皇权来说是增加了坚强的道德基石,方孝孺及其冤屈的“十族”成了皇权城墙上优质的砖块。 死亡疑问: 侃爷苏格拉底的死亡,发出了对直接民主或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一所谓普世价值的第一声强烈的质疑。到上世纪,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民主的光环下为非作歹,本世纪###在民主的旗帜下大肆行窃,使人类不得不唉声叹气:独裁肯定不好,民主也非完美,难道完美的人类社会制度真的只是想象中的乌托邦吗? 高大全似的儒生方孝孺的死亡,除了质疑了皇权制度的荒唐,也质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这类优秀文人前赴后继地为皇权生,为皇帝亡,自己不要命,也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搭上无辜的性命,难怪鲁迅先生哀叹:一部中国史在仁义道德的后面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可悲的是这种吃人,除了被人吃,也送上去让人吃,甚至自己吃自己。 ——从太学到巴黎大学 书读完了?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书名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翻开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开篇,金老先生就讲了他同感很深的传闻:历史学家陈寅恪年青时曾去拜访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当时很惊讶,以为夏老先生糊涂了。等到陈自己也老了,他才觉得这话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就那几十种,是可以读完的。很多书,读来读去无所得,有的书读下来茫然若失,也有的书读后像喝了毒酒,多读无益。 金克木先生写此文的时候,也是老人了,他大概也同意上述两位老先生的感觉。只是他在两位老先生的基础上对读浩如烟海的书要讲些分门别类提纲挈领的方法。书是可以读完或者超越的。金先生的这本文集,谈了很多雅致的读书法,对书生们应有教益。 虽然书是读不完的,而我却突然发现,不同的读书路径依赖会造成更不同的、超越读书人个人感受的社会化后果。 其实,有些书,如虚情假意的孔子,李宗吾的厚黑学等等,不读也罢。 为什么欧洲会群星灿烂? 1888年,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欧洲文人们,大都把眼光投向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博洛尼亚。这一年是这个小城的学府博洛尼亚大学诞生800周年的日子。当时世界所有著名大学的校长汇聚在这里。这个大学是800年前,教会的教士们为了研习罗马法律而设立的教会学院。1158年,皇帝费德里克专门颁布法律,规定大学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从十四世纪开始,这所大学除了神学、法律、医学之外,又增加了天文、算学、哲学。十六世纪又率先开始了所谓“自然魔法”(即实验科学)的教学,这所学校除贡献了但丁、彼得拉克、达帕尔玛、费罗、哥白尼、富兰克林等著名校友外,还在1888年,被西方所有的大学尊为办学的根源。一百年后的1988年9月18日,欧洲430多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欧洲的“大学之母”。 这个“大学之母”的精髓是:独立、开创、继承、包容。 与博洛尼亚大学差不多时期的法国巴黎大学办学的初衷是让穷孩子们学习神学,但开设的课程除神学外,还有文法、逻辑、法律、数学、音乐等课程。 巴黎大学没有博洛尼亚大学幸运,一开始就在教会和世俗势力的双重夹击下生存。1229年,巴黎主教借学生与市民的冲突对学生提出起诉,摄政王下令抓捕学生,在与国王的***冲突中,学生死伤很多,师生愤然罢课,并撤出巴黎。 经过两年多的罢课斗争,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巴黎大学终于取得国王的特许***,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和干涉,成为独立的学术团体。在漫长的中世纪,巴黎大学吸收了全欧最好的学生和教师,成为了“法兰西国王的大公主”,但与博洛尼亚大学不同的是,在都市的巴黎大学学生,充满了年轻人的反叛和创造精神。他们经常打架、罢课,既反对教皇的监督,也拒绝国王的监护,学校的独立权也时而丧失,时而复得。直到十七世纪初期,曾为路易十六担任宰相18年的黎世留(1585-1642)出任巴黎大学校长。这位皇室和教会的贵人对大学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几经艰辛,花费巨资,大规模重建巴黎大学,奠定了巴黎大学的国际声望。今天,它与博洛尼亚大学一样,被尊为欧洲最老的真正的大学。 这两所大学诞生的近千年历史中,其课程除了神学外,还有很多探索社会和自然科学真理的哲学、医学、法学、天文、音乐、数学等,其学生也不是为了去做皇帝的官而学习。所以,这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出了群星灿烂般的文人,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除了独立、创造、包容等大学精神外,这两所大学开创的为人生健康、心智成长的贵族式读书路径也让人艳羡不已! 三中国读书人之伤 其实,比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