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了,被卡在英雄圣地中间的柱子里了!!怎么办?

用户名:gzmatthew
笔名:roy
日历  
快速登录
+ 用户名:
+ 密 码:
快速浏览
最新文章






























文章索引
在线留言
最新评论
友情博客
访问统计:
文章个数:204
评论个数:81
留言条数:337
马修。浪迹
马修。60年代生人。生肖属蛇,天性懒,心思野,不安分。平日为稻梁谋,困守桌前,机械劳作,惟寄情笔墨,神游八极;闲来才如野鹤浮云,放浪形骸,游走四方。年近不惑,始学会在游走与写作之间平衡心境。
| 寻找塞万提斯
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以一部《唐吉诃德》名世。这部传世巨著及其作者塞万提斯,对于西班牙民族性格的思考深刻影响了后人。
塞万提斯一生都在与命运战斗,如同其笔下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家道中落,无钱上学;卷入争斗,被处刑罚;逃离故土,投身军队;身负重伤,始得回家;途遇海盗,被囚海外;越狱失败,劳役五载;交付赎金,重返故里;债务缠身,失业无着;两次失婚,三度入狱;女儿出嫁,对簿公堂。。。。。。人世间可以想像的苦难和不幸,几乎都曾落在他嬴弱不堪的身上。
塞万提斯充满戏剧性和荒诞感的人生,早已投影在他笔下的人物唐吉诃德之中,《堂吉诃德》正是在他以血与肉孕育出的作品,真实地映照出作者自我的体验和情感,并在全世界的读者中传颂了几个世纪。
在其身后,西班牙又以何种方式缅怀和纪念自己的文化之魂呢?
西班牙对外推广语言和文化的机构被称为“塞万提斯学院”,等同中国向海外推广汉文化而成立的“孔子学院”。在西班牙以及拉美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中,文学的最高奖项也被命名为“塞万提斯奖”,足见塞万提斯在西班牙文化中的地位和份量。
在当今的西班牙,以塞万提斯或唐吉诃德为卖点的景点如同唐吉诃德的假想敌
风车一般无处不在。
马德里西班牙广场中央立有一尊塞万提斯纪念雕像,正襟危坐的塞万提斯脚下,是纵马而行的唐吉诃德和桑丘。这些群像是为纪念塞万提斯逝世
年时塑造的,并树立在国家广场之内,恐怕是西班牙境内以国家名义纪念塞万提斯的最重要场所。
马德里闹市区内辟有一个文学街区,这个街区地处半坡,一路而下铺着石板,石板上刻有西班牙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字片断。我们不懂西班牙文,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一细细寻找核对,但有一个判断十分明晰
这里断然少不了塞万提斯的珠玑文字。
西班牙导游告诉我们,塞万提斯的遗骸至今不知葬于何处。但在马德里一家教堂门前的墙壁上,经当地导游提点,我们看到了一块石牌,上面列有多名在此婚嫁及下葬的西班牙作家的名单,塞万提斯的大名赫然其上。近旁的狮子街上有一处房子,墙壁上也有文字记载着
这里曾是塞万提斯生活和去世的地方。当地导游说,据史料考查,确有此种可能,但她没有向我们细述论据。而据我们所知,马德里目前共有
个教堂声称是塞万提斯最终下葬之处,并都言之凿凿。于是导游又以不以为然的口吻回应道:其实根本没必要弄清楚谁真谁伪。我们暗自揣摸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多家争抢塞万提斯的归宿之所既可以理解,也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塞万提斯已永远活在西班牙人心中。
找不到塞万提斯的归宿,我们便转而去寻觅塞万提斯的起点。塞万提斯的故居是西班牙纪念这位伟人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塞万提斯故居静静坐落在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小镇一偶,
小镇的名字意为“埃纳雷斯河畔的城堡”。
这里离马德里
多公里,
不过半个钟的车程,是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是怎样一种风物,孕育了名垂千古的西班牙一代文豪呢?
阿尔卡拉
是马德里最古老的城镇之一,
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世纪,马德里还是乡村,这里已经是重要的宗教中心了,
两者以阿尔卡拉大道相接。这里有马德里最古老的商业街道,更有最古老的一所大学
多年历史的阿尔卡拉大学,从这里曾走出了多位西班牙文化名人。每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也是在这里颁发声名远扬的塞万提斯文学奖。
月和曦阳光的
阿尔卡拉小镇,古意盎意。
当地广场被命名为
塞万提斯
,广场中心立有高大的塞万提斯铜像。围绕广场四周种植的法国梧桐树枝枒光秃秃的,与那些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或弄孙作乐的老人们一起,见证着这座小镇的沧桑。盘踞在
老树、深宅,或
教堂、修道院、古城墙之上的白色鹳鸟,不时伴着远处教堂的钟声从头顶飞过。
穿过广场向西,是一条与阿尔卡拉小镇同样古老的商业老街,街道两旁的两层房屋最早建于古罗马时期,老街与广州的骑楼街一样也是底层架空的,有着长长的商业走廊,每家每户都经营着不同的特色商品。走廊上那些石柱、木梁,或龟裂或风化,纹理模糊,如同一张张皱纹密布的老脸。
老街直通塞万提斯故居。在这样宁静的清晨,
仿佛,塞万提斯随时会在
某个转弯角落出现;或者,他正在家中的客厅或楼阁上静候着访客的到来。
塞万提斯故居前临街的地方置放了两尊铜像:唐吉诃德和桑丘分坐石凳两旁,唐吉诃德一手持戈,一手高扬,正对桑丘侃侃而谈;桑丘则翘着双手,表情木纳。两者相映成趣,乍一看,路人还以为是两名守卫故居的卫士累了,在此小憩闲谈,并等待主人的随时差谴。
塞万提斯故居
是一栋两层红色小楼,走进院落,院子的中间是一个方形天井,一楼是起居室、厨房和餐厅,二层是塞万提斯出生的卧室。
故居外观虽按原样修缮,但内在已不复当年之貌,故居的物品大多是从民间收罗回来的,称其为西班牙民俗博物馆似乎更合适。房间分门别类放着一些那个时代人们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物品,诸如铜制或木制的烤火盘、木箱、纺车,乃至坐便器、浴盆、外套、内衣,还有最原始的西班牙吉他,等等。这里有一状如头盔、带个缺口的物件教人费解,原来是刮胡子用的盆子,拔牙的时候也是用这种盆子。塞万提斯后来将其写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唐吉诃德就戴着这种“头盔”出行,被人取笑;这里的睡床之短也令人狐疑。经解释方悟:床短,一是古人矮小;二是当时有此风俗:人不能平躺睡觉,否则会死于非命,并可作会客之用;一个大木箱也引起大家兴趣,这个大木箱当年是供人出外携带的,西班牙语中“可以信任”一词典出于此。有一间房子是作为女性用房而陈列的,
世纪以前,西班牙的传统是人都不坐在椅子上,只是席地而坐,所以木板上都铺上了地毯。
故居的精华所在是一间陈列室,里面收集了全世界多达
多个版本,以
种语言出版的《唐吉诃德》。据说《唐吉诃德》首本仍在。至于中文版本就有多种,据我们的西班牙中文导游说,他曾牵线搭桥,协助来自国内的某位知名人士,在这里举办过一次捐赠《唐吉诃德》中文版本的仪式。
塞万提斯的家庭在当时虽算不上富有,但也算得上是殷实体面之家。其父是放血师(一种古老的专门替人作放血治疗的职业),任职于
一家修道院医院,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医院之一,建于
年,作为为穷人、病人、路人和外地人治病的福利机构。现今,一个宗教团体的资助让这所医院仍然运作着。修道院医院紧挨塞万提斯故居
,我们前去察看过,已残破不堪了。
参观过程中,不断见到一些中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来膜拜塞万提斯故居,他们见到我们都兴奋地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诚然,与塞万提斯的童年相比,这些孩子无疑是幸福旡忧的,他们肯定不会像塞万提斯当年一样,生存在一个漠视人权、欠缺公平的时代。
可是,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处这座历经时间淘洗的旧居,他们还能够理解和体味塞万提斯颠沛流离、波澜万丈的一生吗
他们会懂得伟大源自苦难的道理吗?塞万提斯的精神和风骨还能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吗?
魂兮归来。 - 作者:
2010年08月21日, 星期六 22:32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山城昆卡素描
年代末,看过一出英国著名文艺片,片名叫《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说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偕表姐到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度假
,入住宾馆时,想要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由此与一位跟她调换房间的英俊少年邂逅,并引发了一段一波三折的美丽恋情。。。。。。
电影的画面语言十分唯美,俊美少年情窦初开的羞怯情状,如诗似画的英伦乡村风景,直到如今,仍历历浮现眼前。那时在心底不由升起了一个念头:假如日后到了外国旅游,也要入住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人到中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早已过了耽于幻想和憧憬的年岁,已行走过世界上许多熟悉陌生的地方,而真正能入我法眼、堪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似乎只是在这里
西班牙小镇昆卡。
从托雷多抵达昆卡,已近黄昏时分。入住由修道院变身的西班牙国营古堡酒店
Parador
,环视一周,视线落在了那扇木框窗户。推开窗,只是惊鸿一瞥,披着落霞余辉的昆卡,便以一种撼人心魄的惊人姿色扑入我的眼帘
悬崖、深谷、河床、吊桥,还有悬崖深谷之上的悬空建筑。。。。。。这些壮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彻底满足了一个旅者对异国古镇的所有绮丽想象,让人禁不住的目眩神迷,遐想连翩。关上窗,周遭的景色被血红残阳抹上了绝美的色彩,仍透过窗玻璃清晰映入,便与木框窗户同构了一幅有如出自毕加索手笔的传颂千古的名作。
不由大叹一句
江山如此多娇。
昆卡,这个西班牙地名意为“许多野兔出没的地方。”它地处西班牙中东部的梅塞塔高原,横跨在休加(
Júcar River
)和胡加河(
Huécar River
)切割成的两大峡谷上方的高台地上,地形狭长。昆卡最初的城中心位于城市最顶端的原始城堡,从高向低不断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个有着紧凑、惊险布局的山城,并将昆卡分为上下两城。沿着狭窄弯曲、坡度陡峭的充满阿拉伯风格的古城街道行走,可见两旁挤满了浅蓝、鹅黄、粉橘。。。。。。不同色系粉刷的民居,还有造型独特的大教堂、居高临下的“悬空楼”这些或拙朴或堂皇、兼具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的城市建筑,错落有致,美仑美奂。但星移斗转,偌大的老城只居住了
万多人,一条旧街区只剩下
户人家,大多都搬到新城去了。“只有那些疯子和病人才会呆在老城不愿离开。”当地导游齐格尔莫
GUILLERMO
)有此一说。但当地人长寿却是尽人皆知的,当地的登山队也远近闻名。
这座从旧石器时代就有所记载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城市地貌和历史遗存,成为西班牙
座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昆卡的惊世之美令世人趋之若骛,当中不乏王公贵族式的人物。我们后来在当地的一家由上世纪
年代著名歌手的府邸改建的酒吧餐馆用餐时,便见餐馆的当眼处赫然摆放着一张王妃一家人光顾的照片。据称我们入住的帕拉多国营古堡酒店与西班牙王室有着极深的渊源,
年西班牙总理与意大利总理的高峰会晤,即在这里的国营古堡酒店举行。古堡酒店前身是一座于
世纪建成的圣保罗修道院,
年重修前几成废墟,改建成四星级的古堡酒店令其焕发了青春。
在国营古堡酒店入住时,前台把一大把钥匙递给大家,然后一迭连声地向我们当中的一位小伙子道贺起来。当时大家都不明就里:酒店入住值得这样的大惊小怪?前台很快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位小伙入住的
房间,居然是当年西班牙王子度蜜月时和王妃居住过的!当时王子度蜜月的时候很低调,只以别人的名义订了个普通房间,但仍将整层楼的房间都包了下来。我入住的房间据称就是供同行的武官入住的,与王子度蜜月的房间只隔了两三间房的距离。
有了这么个典故,大家对这房间顿生好奇,便纷纷前去一窥究竟。细察之下我发现:房间的格局是大一点,室内装饰也要美观些,特别是那张供王子和王妃下榻的大床,更是多了精雕细琢的痕迹。房间里同样也有一扇木框窗户,透过窗户了望到的户外景色,同样风景如画。
这是一座处处看得见风景的美丽山城。山城的房子仿佛就是从山崖里长出来的,浑然天成。所到的每一处房子,都匠心独运地开有窗户,这些窗户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邀请入内,让窗内外的景致融为一体,使大自然与人类建筑完美地结合。
国营古堡酒店的底层是黑白两色地砖铺设而成的回廊,透过两旁的大型马蹄状拱窗,人们可以窥见中庭的简单景致:一座小喷泉,两棵高大的柏树。当年
楼的走廊在冬季时常常冷风嗖嗖,被修道士们戏称为“阿拉斯加走廊”。如今这条走廊的墙壁上方并排建有一格格的透气窗子,人们行走其中,如同在观看一幅幅山水画作。
一家由古老音乐学院改建的客栈,只有区区的
间客房,却是当地的作家、诗人热衷光顾之地,当年大画家委兹拉斯也曾下榻于此。
层楼高的建筑,却有
层建于山崖地下,每层楼的一扇落地大窗,令室外的峻峭山崖一览无余。
导游齐格尔莫的家就在老城内,是一座
世纪的建筑,自狭谷底开始依山而建,共
层,被称为“古代摩天大楼”。
齐格尔莫邀请我们入内参观,发觉其内部空间、楼梯都是傍着山崖建造的,人们仿佛在一条螺旋式的通道中上下行走。在这么局促的空间里,窗户更是不可缺失的,从这里的窗户望出去,河谷的流水就在眼皮底下蜿蜒而过,而远处的山崖却是压顶而立
“悬空楼”是昆卡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它直接楔入式地建在一大块岩石上,保留了中世纪时的木造结构,
年整修时加盖的阳台仿佛垂直悬浮于半空中。这里原是红衣主教的府邸,如今被辟作当代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是昆卡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这里展览上世纪
年代的绘画和雕刻先锋派作品,包括主流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埃德瓦尔多。奇里达等人的作品。空间布局也是其一大特色,设计师借景设计,每扇窗就是一幅画。高高低低的暗梯将不同的区域分开,丰富的采光透过窗户登堂入室,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幅加了画框的色彩斑澜、鬼斧神工的抽象派画作。
说起这家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一段来历。收藏家为西班牙裔菲律宾人,手头收藏有许多当代画家的作品,据称还有中国宋代的藏品。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安放藏品场所,马德里、托雷多都曾是备选之地,但又犹豫再三,不知该托付给谁才最稳妥。一天在某个场合他认识了一位从昆卡来的朋友,这人恰好对中国宋代藏品有一定的鉴赏力,一番交流后,大家相见恨晚,引为知己。这人力陈理由,劝说他将昆卡作为藏品的终选之地,并盛情邀请他到昆卡一行。收藏家最后欣然接纳了昆卡人的建议,并选址“悬空楼”作为那些当代艺术收藏品的归宿地。
在古朴典雅、远离尘嚣之地安顿现代艺术之魂,不啻是一个绝妙的混搭。昆卡人应该感谢这位收藏家,特别是那位给收藏家指点迷津的昆卡本地人,由于他们的玉成,才使这些当代艺术收藏品最终花落昆卡。而这座当代艺术博物馆正是昆卡这座古老小镇最明亮的一扇“窗户”。
- 作者:
2010年08月8日, 星期日 13:36 
|  能听到蝉鸣的房子
圣母玛利亚庄园
一所能够听到蝉鸣的房子。
圣母玛利亚庄园年轻的庄园主
J***IER MUNOE
一开口就以极富诗意的语言介绍起自己的葡萄庄园。 圣母玛利亚庄园紧挨西班牙古都托雷多城市边缘,据说是西班牙境内唯一一座位于市区内的葡萄园,从那里可以远眺托雷多城内的景色。
黄昏时分,我们才抵达圣母玛利亚庄园,来到那所说是可以听到蝉鸣的房子前面,房门虚掩着,不见人迹。等了一会儿,一身黑色西服、系了一条黑领带又披了条黑色长围巾的主人
J***IER MUNOE
突然像幽灵一般闪现在我们眼前。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夕照下的庄园寂静中带点诡异的气氛,也许是源自
J***IER MUNOE
自身的形象。应该承认,庄园里的建筑装饰还是颇具艺术创意的:彩色陶土人、罗马柱、仿古街灯之外,还摆设有一辆硕大的颜色艳红的手推车,酒窖内的橡木酒桶与墙壁上的艺术装饰画作,更构成了庄园整体的不凡艺术气质;也无法否认,
J***IER MUNOE
本身是个英俊、修长、风度翩翩的西班牙小伙子,假如只是匆匆望上一眼的话。深陷而黑的眼睛,剑眉,稍嫌长而棱角分明的脸型,说话时有点夸张咧开的大嘴,嘴角微露的一点呲牙,这些脸部特征组合在一起,再加上身上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气质,处久了,不免令人渐生寒意,不敢目视他。他像极了位托雷多绘画大师葛雷柯笔下的那些人物:拉至怪异比例的瘦长人形,略微的面无人色,心高气傲,神情肃穆,还带点神经质。事实上,葛雷柯笔下的人物统统都是孕育于托雷多这片古老土地的。
圣母玛利亚庄园是一家家族企业,目前由
J***IER MUNOE
父兄三人共同经营。听
J***IER MUNOE
说,圣母玛利亚庄园并非是家族中唯一的企业,当年由开客栈起家的家族生意如今越做越大,旗下共有
家餐馆、
家五星级宾馆。这片葡萄园是去年才置买下的,庄园内种植有包括葡萄树在内的
多种植物,这些植物都与酿制葡萄有关;其中种植了
种葡萄树品种,
种源自西班牙,其余
种产自法国。这里每天只采摘一种葡萄用于发酵,酵母都是天然的。发酵所用的法国橡木桶较小,每桶只能盛装
瓶葡萄酒。所以这里每年酿制
瓶红酒,但都是有机葡萄酒,其中一半出口荷兰、加拿大、德国以及中国等地。葡萄酒的利润也颇为丰厚,在当地售价仅
欧元的葡萄酒,卖到北京的高档酒店则飆升至
150-170
欧元。所起的酒名也大打情感牌
妈妈之酒
,取葡萄酒源自大地之母之意。
J***IER MUNOE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在海外留学过的
J***IER MUNOE
,竟与当年的葛雷柯一样,缱绻钟情于托雷多这片古老热土,并近乎于虔诚。在引领我们参观葡萄园时他出口成章,并且充满了诗情,或哲思。现辑录于此,与同好分享:
“我们在酿酒时注入了崇尚自然的理念,并倾注自己的情感。”
“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可以有不同,但手捧一杯葡萄酒,大家的情感其实都是一样的,这就爱。”
“你们在参观时,要懂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畅饮我们酿制的红酒时,自然会知道什么是托雷多。”
“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但不妨碍大家和平相处;酒亦然,尽管每瓶酒的品质不一,但同样可以拿来同桌共饮。”
“种植和酿造的过程越自然,酒就越天然。”
“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大自然的气息,葡萄酒里也便带有大自然的气息。”
“西方有句古谚:来自尘土,归于尘土。”
“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带来了精神的力量,它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要用心。种植葡萄可以获得人生财富,而只有有爱,人生才会丰富。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还有我们的生活。”
“西班牙谚语:有劳作,才有收获。”
“想象一下,葡萄树就像人,你对朋友招呼不好,朋友会远去;种植葡萄亦如是
用心种植葡萄,葡萄才会有收成,酿制的葡萄酒的品质才会上乘。”
“我们家族的哲学观是内心要平静。如何才能做到平静?工作。虽然工作很忙,但我活得轻松自如。如果不懂得从工作中学会享受,自然也难以达到轻松自在的境界。”
“我的父辈还秉承另一种哲学观:食材新鲜才能烹出好菜式;酿酒亦然。”
“这里种植的每样东西都是可以触碰的。这里有一种草,气味最佳,据传与圣周圣体有关(说话时
J***IER MUNOE
俯身采摘了几片草叶,在手上搓揉,递到鼻子下嗅闻,并作深呼吸状,又示意我们如此效仿)我平时爱在这里散步,沉思。我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懂得照顾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会眷顾你的。”
家庭是上帝先天赋予的,而朋友是可以后天选择的。西班牙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中国很像,家族企业凭借其自身的特性可以生命长青。
我们家族投资做生意有自己的信条,别人有钱了可能会去买豪车,但车买后马上贬值;我们则会去购买葡萄酒以增值,所以我们拥有全西班牙境内最大的储酒窖。
” 当晚
J***IER MUNOE
安排我们前去他们家族经营的一间餐厅用膳,事前吩咐侍应拿了他们家族所产的葡萄酒让我们品尝。但他没有出席,说是晚上还有应酬。在我们酒足饭饱、意兴阑珊之际,他又适时地飘然而至,依旧神采奕奕,谈兴甚浓。
J***IER MUNOE
又安排人员陪同我们前去号称西班牙境内储存葡萄酒最多的储酒窖参观,自己却不告而退,匆匆隐没于托雷多沉沉夜色之中。神出鬼没的
J***IER MUNOE
,是托雷多的一个夜精灵,穿行于精神与物质、真实与幻像、传统与现代之间。只有在西班牙,在托雷多,才有如此神奇古怪的人物。
酒窖隐藏于托雷多深巷之中,原是犹太人的地窖。酒窖现存
万瓶产自世界各地的葡萄名酒,共
多个品种。酒窖以西班牙葡萄酒产区划分储存区域,其中还辟有白葡萄酒区和名酒区。最古老的酒年份为
年;最贵的则是一种产自法国的葡萄酒,据称售价可达
借助地窖昏弱的灯光,在层层叠叠的葡萄酒酒架中逶迤穿行,仿佛在远古蛮荒中,嗅到了一种来自绿洲的新鲜气息。 - 作者:
2010年08月1日, 星期日 19:31 
西班牙人嘴馋是出了名的,仿佛人人天生就是美食家。有何依据凭证?“达帕斯”(TAPEAR)即是。
刚到马德里,导游说会带大家去“达帕斯”,“达帕斯”是什么东东?刚开始大家莫名其妙,打探之下才知,其意是指吃小吃。
“达帕斯”原意是“盖子”,名词,后来衍变成动词“吃小吃”。这有个典故。据传当年一位将军带队打仗,怕士兵酒喝多了会醉,误战事,便在酒杯上置放一块面包,由此衍生出喝酒时要吃点东西的民间风俗,也就是要吃下酒菜。 一段关于西班牙人与到访的法国人的对话也印证了这个说法:西班牙人提议说去吃点小吃吧?法国人一脸的疑惑:刚吃过早餐,怎么又吃上了?这则对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它其实就是在讽刺说,法国人根本不懂:西班牙人这张嘴是停不下来的,随时随地都在吃。
对我们说这则趣闻的是马德里旅游局一位女职员,她取代了之前一位带我们在马德里周边观光的女导游,要专程领我们前去体验“达帕斯”。因了马德里旅游局的这种安排,还发生了不太愉快的小插曲:之前那位女导游为此很是不爽,质疑马德里旅游局为何要舍弃她而另作他,并求据理力争了一番。但旅游局仍坚持初衷,好说歹说才说服了导游“禅让”。这段小插曲从一个侧面佐证,在官方眼里,带人前去体验“达帕斯”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
傍晚时分,先去了圣米格尔市场,这是一家由菜市场改建成的综合性美食廊,今年才重新对外开张,场内的钢结构与外表的玻璃材质营造了一种后现代意味,待灯光亮起,更添一层梦幻色彩。场内四周布满了一家家的酒肆食店,在周末,有的酒吧直至凌晨2时才打烊。通常,光顾的人们买到可心的食物后,便会三五成群的或站或坐,觥筹交错起来。我们到时,美食廊内已是人山人海。导游向我们推介了一家诞生于1839年名为LHARDY的老牌饮食店,这家店出品的一种热肉汤是其最大特色,据传这热汤是当年伊莎贝尔二世最为钟爱的,还有其出产的橄榄油据说也是最纯净的。我一口气喝下一碗热肉汤,汤味清淡,香醇微甜,颇有广东老火靓汤的神髓,便忍不住多要了一碗。又向店员要了一瓶小瓶装的橄榄油,就着面包屑吃下,果然口齿留香。导游从别的店里买来好几只烧生蠔,鲜甜,嫩滑,拌以一种甜辣味的佐餐,令人胃口大开。一眼暼见桌子边紧挨而坐的一对老夫妻,面前盛放烧生蠔的碟子已摞了好几层,生蠔壳竟堆得老高。
在圣米格尔市场的这番美食原来只是当晚"达帕斯"的前奏,导游随后又领着我们穿街过巷,到了城内另一处的美食街。此时已是华灯绽放的时分,街上人流如鲫。在这里我们一连光顾了好几家食肆,每到一家都点其招牌菜式,有煎青椒和煎蘑菇,有火腿肉,有土豆饼,还有猪耳朵、墨鱼和章鱼。听起来这些小菜很普通,但其实特作起来还是挺讲究的。火腿肉,据说产自南部山区只吃橡树掉下的种子的原猪,肉质鲜嫩,吃时还有SANGRIA水果汽酒下菜;土豆饼是由土豆、鸡蛋和洋葱下锅煎成,亦可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蘑菇等食材,这道菜被称为国菜之一,据说凡西班牙主妇必会煮食;煎蘑菇,也是一道地中海美食,内嵌火腿丁、欧芹叶和蒜末,吃时用橄榄油和香菜作佐料,强调新鲜,不盖盐味。
西班牙的小吃味道偏重,有时一口下去,满嘴都是盐。所以"达帕斯"还有另一层意思:由于食物有盐味,吃后可以多要一杯。
这晚"达帕斯",每到一处,或每离开一处,总见有前行人或后来者,大家像走马灯似的穿行于各家酒吧食肆,频频地打照面。连轴转了几家,早已酒足饭饱。不过,这晚我们没有吃到马德里最著名的两道菜:马德里肉汤(内有鹰嘴豆和各种肉类),以及牛肚。
马德里何以能成为美食之都?据导游解释,不外乎这几点原因:马德里宜人的气候;居民大多居于市区,交通便利;更重要的一点是拉丁民族喜交际的特性,马德里人极喜夜生活,以夜猫子自居,外号“猫”。熬夜多了,白日西班牙人都要喝极浓的咖啡提醒。
以爱吃自居的西班牙人还会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民众作比较,说是意大利人只讲求穿戴,出去吃东西时口袋反倒没多少钱了,相比之下,西班牙人更讲究饮食和旅游;也不像那些德国人,出去餐饮时光喝不吃,西班牙人就不一样,不但要吃,而且要串场,要一夜吃遍各种美食。
只是一直不明白:西班牙人的胃口为什么会那么好?
- 作者:
2010年07月22日, 星期四 01:44 
|  温情之城
古都托雷多是一座山城,虎踞龙蟠建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山地之上。在西班牙语中,托雷多即为“高岗”之意,它三面环水,地形险要,河湾最窄处,动物竟可一跃而过,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上天然的十字架屏障。
但以今天游客的眼光看托雷多,却难免有偏居一偶的荒芜感,就像当年奥古斯都。贺尔所说的“孤寂莫名的荒山野岭环绕着它”。尽管它离当今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仅
公里之遥,哪怕两者之间已有了高铁和高速公路贯通。
岩石裸露、高低上下、凸凹不平,托雷多这种城市地貌,如同一位年迈老者筋骨暴突的粗糙肌肤。对初访者,托雷多很难令人滋生一种亲近和愉悦之感。
一年中有九个月冬天,另有三个月炼狱般炎热,以生活的角度去看,托雷多也不是一个宜居城市。难怪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逃离这座山城,远赴马德里这些大都市谋求生计。当下的托雷多老城里只有区区的
万多人,即便加上新城区的数字,居民总数也不过
万多人。
两次造访托雷多。多次从我们下榻的国营旅店阔大的天台上俯瞰托雷多。据说,日本某胶卷公司当年曾斥巨资从一位摄影师手上购下一幅古都托雷多的摄影作品,以作市场推广之用,拍摄点大抵也在这里。白天的托雷多在烈日的炙烤下仿佛总是在昏昏沉睡;而繁星之下的托雷多,灯光勾勒出教堂特别是教堂尖顶的轮廓,背衬着漆黑透亮的夜幕,倒是透出了几分精神气,像当地画坛巨匠葛雷柯笔下那些带点诡谲气氛的巨幅画作。
难以言状的神秘感也自心底油然而生。在此生生不息的人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姿态,在与上帝作恒久对话呢?真如西班牙编年史家格西拉索。维加所言的:“一个历历如绘的恶梦”?
与塞万提斯同时代的一位作家,先于塞万提斯续写了《唐吉诃德》下集,他所写的许多情节都与托雷多有关,其中有一家疯人院就安排在托雷多。旅途中我们曾造访过疯人院的原址,那只是一处貌不惊人的局促建筑,周遭弥漫着一种压抑感。
当地导游叫费尔南多,对托雷多的一切瞭若指掌。在我们这些媒体人眼里,他更像是一个以导游的名义专注于托雷多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他身上还透着一股精神布道者的气息。他原在西班牙北部地区生活,曾在海外求学工作,但最终回归托雷多,他以为是来自心灵的呼唤。在这里他一住就是
年,对托雷多,他热爱得近乎虔诚,一本西班牙版的关于托雷多历史的厚书都快被他翻烂了,他一脸认真地说
“对于托雷多,我还只是个小学生。”
对于那些有着深刻的民族自豪感的西班牙人,古都托雷多无疑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王者之风,是西班牙历史学者心中的圣地,一种文化骄傲。来自希腊克里特岛的绘画巨匠葛雷柯在
世纪下半叶飘洋过海,最后流连托雷多,直至终生,在这里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名作,与托雷多一起彪炳史册,相互辉映,而为世人所知。
古都托雷多如今被列为西班牙
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它是西班牙这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在西班牙的诗歌里,不乏将托雷多称为西班牙心脏之说,有如中国人之于北京的称谓。想当初,西哥特人早于
世纪就定都于此,也是考虑到这里刚好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中心稍偏左地带。西哥特人的霸主野心可见一斑,他们将世俗王权与宗教力量合二为一,励精图治,独霸一方。后来,阿拉伯人、西班牙人相继而至,不断扩充版图,但古都托雷多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见证了几代皇朝的荣辱兴衰。直到
世纪西班牙国王
菲利普二世
成就了海上霸主之
,才正式迁都马德里。王权的几度易手与历史的反复更替,最终在这片大地上遗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大宗教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彼消此长地相互依存了好几个世纪之久,共同缔造了灿烂无比的建筑、艺术等历史文化经典。
古城至今保留着
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
先后建造起来的城墙,这些层层叠加的古老城墙仿佛是一张张老人的脸,经时光之手无情的揉搓、磨蚀,沟壑纵横。托雷多大教堂、圣多梅教堂、白色圣母玛利亚教堂、国王圣若望修道院、圣母升天教堂、埃尔。葛雷柯
阿尔卡萨城堡
…这些或阿拉伯风格或基督教风格或犹太风格,或三种风格兼容的古代建筑,遍布托雷多古城曲折迂回、上上落落的山路上,构成了一座庞大无比的建筑文化博物馆。
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发展史的托雷多,仅就其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留存的多样性而言,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古朝旧都比肩。而古城建筑形态保存之完整,宗教文化之包容,又是许多古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从葛雷柯留世的大量有关托雷多画作中不难发现,古都的模样至今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座古城早在格列柯时代已发育完备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脚步在这里停滞不前,古城里任何一座古旧建筑,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原先的建筑,可以在一夕之间被当朝者改建为别种宗教的教堂,形同中国川剧的变脸。
随着岁月流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便衍生了许多令外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穆斯林宫殿里,一位基督教国王,爱上了信奉犹太教的女孩…今天听来,故事自是婉约动人的。但回望过去,生活其间的人们,却要具备多大的生存智慧和勇气,承受多大的精神重压,才能将自己的复杂心态和内在信仰,调适到与当时的现实同步呢?这正是许多学者和旅人陪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巡逡于通衢陋巷之内、城垣阡陌之间,细细探寻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种宗教融合变迁的蛛丝马迹
在西班牙中地位超然,至今仍是首席主教坐镇之地,作为西班牙教堂精神中心的托雷多大教堂,正是这种文化大融合的最有力物证,浓缩了西班牙的建筑和艺术历史。历时
个世纪才建成的大教堂,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历经世事的沧桑巨变,教堂建筑铬上了每个时代的深深印记:外观是纯法国哥特式的飞扶檐,内部则是以西班牙穆德哈尔式和带复杂花叶形装饰的,特别是教堂分会堂内那片彩色的穆哈德尔式宆顶,在这座城市中独一无二美丽至极。犹太教圣母升天教堂本是以穆德哈尔式装饰的,自从犹太人在这个国家被放逐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基督教教堂。但时至今日,教堂内部的廊式建筑,松果装饰的柱头等,无不隐隐透露着穆德哈尔式的犹太人教堂犹存的痕迹。国王圣若望修道院被称为“伊丽莎白女王式”的内部装潢,是以哥特式为基础,混搭了穆德哈尔式与文艺复兴风格设计的。
对今人而言,托雷多迷人之处,还在于其古风犹存的生活形态。栖居于此的人们,其生活形态亘古不变,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定力,才能抵御严酷环境的侵扰和当代文明的侵蚀,将这种文化骄傲内化为生活中的点滴情趣?
在托雷多,宗教与俗世相依相存的景象俯首可拾。费尔南多说,居于山顶的一座小教堂有一口钟,不知何时演变成了月下老人。有心要找对象的男孩子,可择日前去敲钟,躲在一旁的女孩子则可趁机寻觅心上人。
在托雷多,教堂也不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圣地。在一座火焰哥特式教堂的内部装饰中,在一尊尊道貌岸然的宗教人物里面,赫然刻有一只装模作样在看书的猴子,费尔南多点破说,这其实是一种隐谕,讽刺那些叶公好龙般的伪教徒们。
哪怕是在作为精神殿堂象征的托雷多大教堂,这种薪火相传的人间气息也洋溢其中。我第一次造访大教堂那天,见到大教堂里的一间小神殿内,有神父在为新生婴儿洗礼,巧合的是,那位主持洗礼仪式的神父还刚好是我们一位女陪同的表哥。“表哥”专注于仪轨,忙着诵读经文,往婴儿身上涂擦着祈望茁壮成长的橄榄油。未谙世事的婴儿毫不识趣,突然嚎啕大哭,哭声震天,几乎盖过神父的诵读声。年轻父母手忙脚乱,神父照读不误,此番“乱象”令旁观者都不禁莞然一笑,森严肃穆的大教堂仗着婴儿的恣意哭闹平添了几分俗世生气。
最有生气的仍是城中的街巷。广场露天咖啡座高朋满座,糕饼店甜香四溢。老城就像一个大迷宫,人们往来穿梭,摩肩擦踵,兜兜转转,一再邂逅。是熟人就贴脸互吻、寒暄一番;陌生人则相视一笑,擦肩而过。都是稀松平常的景致,只是背衬着古老的街道和城墙,外来人仍恍若走进中世纪。
老城里的临街房子大多已辟作商铺,售卖着当地的特色工艺品,这里工艺品大都与托雷多的历史掌故有关,比如从大马士革传来的托雷多金银丝镶嵌工艺,有的作坊还设专人在现场制作。踏入一家专门制作彩色瓷碟的铺子,只见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工艺彩瓷,头发花白的店主不无几分自豪地声称,工艺三代秘传,百分百手工绝活。再往深处走去,仍住有人家。有的院落成了慈善机构,流浪者坐在院子里沐浴着阳光,院子里流淌着融融暖意。掌灯时分,在射灯映照下的城墙边,依稀可见当地年轻人在亲热,或喁喁私语。
这些似乎司空见惯,却在当今一些大都市日渐流失的人情味,浓烈的生活质感,令我怦然心动。
这便是托雷多:苍老,却不苍白;古朴,却不古板。如果将一座城市比作人,那托雷多便是这样一个耄耋老人:满腹经纶、有点孤傲;饱经世事、荣辱不惊;睿智通达、包容宽容。
外表冷漠的托雷多,骨子里潜藏着脉脉温情。造访托雷多,如同游子扑向慈爱老者的宽大怀抱,被氤氳了千年的温暖紧裹。 - 作者:
2010年07月12日, 星期一 01:51 
|  灵魂怨曲 在葡萄牙,有一种悲情四溢的传统民间音乐直指人心,恣意流淌在普罗大众的血液里。它就是
(法多,又译法朵),一种传统的蓝调怨曲,葡萄牙的国宝。
在葡萄牙已悠悠传唱了上百年,如同当地随处可见的橄榄树,充盈于葡萄牙人的生命空间,盘根错节以至深入骨髓。所以葡萄牙人总喜欢说
就是生活。”。
亦因为文化上的孤立,
的精神内核几乎从未改变过,已然成为葡萄牙民族的灵魂象征。一如生长在葡萄牙大地上的熏衣草,
悄然绽放着她的美丽,孤芳自赏,自艾自怜。
近年来,世人重新发掘了
之美,风靡一时。据说在当今里斯本的街头巷尾,以“
命名的酒吧、歌厅和咖啡厅比比皆是,
的歌声和琴声充盈于耳。这是一位曾造访过今天的葡萄牙阿尔法玛的作者在其笔下描述的情景:“阿尔法玛依然保持着往昔的模样。窄窄的小巷,陡峭的楼梯,弯弯曲曲的不知通向何方,就像那深不可测的命运
月光下的塔古斯河渔火点点
空气里传来了悠长的
。你听到了阿尔法玛沉重的呼吸,嗅到了里斯本古老的灵魂,找到葡萄牙珍藏的宝物。”
香港地中海艺术节期间,葡萄牙蓝调怨曲第一传人、被誉为“
新女皇”的克莉丝提娜
(Cristina Branco)
前来献艺。布兰柯在阿美林长大,那里远离里斯本的
表演厅。跟所有新生代近似,布兰柯从小只对流行、民谣或爵士感兴趣,却一点不喜欢
,她认为
并不属于她这代人。直到
岁生日那天,祖父送她一张阿马莉亚
罗德里格斯
(Amalia Rodrigues)
的唱片《罕有与不为人知》,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这位当时正在攻读传播学、一心想当记者的业余歌手,被这种融会歌声、诗词、音乐于一体的传统乐种所激发的情感张力深深打动。于是,布兰柯正式学艺,以迎接心灵的召唤。布兰柯目前已是葡萄牙境内最炙手可热的女歌手之一,她拥有一把得天独厚的动人声线,表演声情并荗,《纽约时报》曾如此赞誉道:“克莉丝提娜歌声抑扬、闪烁、沸腾,细致表达每分每寸的情感变化。”
由于反响热烈,原定只演两场的演出加开一场。那场加演被安排在了周日下午的香港大剧院,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令人隐约嗅到了来自地中海的热烈风情。谁知进入到香港大剧院,才发觉于舞台中央,一束灯光之下,竟是出奇的素净:一袭黑裙、披黑色流苏披肩的布兰柯,被由钢琴伴奏者、葡萄牙结他手、结他手以及低音结他手五人组成的乐队簇拥着。偌大的舞台显得静穆而空旷,与户外明媚的景象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结他声起,歌者开腔,听者这才渐渐醒觉
与简约的舞台相得益彰,其神韵自舞台中央向四周悄然弥散开来,如同熏衣草悄无声色的袭人味道。
原本就是葡萄牙草根阶层的娱乐方式,在
世纪初盛行于里斯本的酒馆、妓院甚至街角,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
如今已挤入了大雅之堂,但堂而皇之的布景舞美之类却不是其先天的属性。这种毫无粉饰的表演形式,使听者可以心无旁鹜地专注于歌者的歌声和情绪表达,使舞台上下更容易水乳交融。此时此刻,既可以将舞台想象成当年里斯本的横街窄巷,每当夜晚降临,小巷深处便传来激越的吉他声和哀怨凄美的歌声,令人柔肠百转;也可以将舞台想象成当年里斯本的荒凉海滩,每届黄昏时分,便见三三两两的妇女披着巨大的黑色方巾,遥望大海深处,低声吟唱着:
你又扬帆去远方
何时才归?
我天天眼望大海
期盼你早回
结他声清越冷冽,仿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撩拨着听者的心弦;
特有的唱腔唱出的歌声空灵无比,委婉之中带哀怨之情,激昂处有如裂帛,更如晶莹如玉的玻璃迸碎一地。吉他声与歌声的相互交织,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气氛,听者的心灵会渐渐被一种所谓的“甜蜜的哀伤”笼罩着,心悸心动。有人说,
拥有一种原始撼人的力量,可以让人在猝不及防时潸然泪下。也有人说,听
,悲伤会安安静静地到来,原来悲伤是可以不用流泪的。
传唱了上百年,唱的不外乎是生离死别,生死相恋,对家乡的思念,对生命的慨叹。。。。。。
歌词充满了悲剧性的宿命观,曲风也偏向忧伤哀怨。
本来就是命运(拉丁文
)的意思。命运、死亡、思乡、爱情。。。。。。这些关乎人生的永恒主题,一直是
反复咏唱的核心曲目。据说只有倾听
,才能懂得葡萄牙人内心的深沉和伤悲。
“当夜幕降临在里斯本
就像是烛台上没有烛光
阿尔法玛看上去很冷
就像是房间没有窗户
住在里面的人都受了寒
就在它的阁楼里
承满了一房间的伤心事
阿尔法玛被围困在
四面水筑成的墙
四面悲哀筑成的墙
四面焦虑筑成的墙
在夜里唱的那首歌
点亮了这座城市
被围困在这海市蜃楼里啊
阿尔法玛,你闻起来
阿尔法玛不是
阿尔法玛是一群人
是受了伤的沉默
是就着悲哀吞下去的面包
阿尔法玛不是
它又不是别的歌
Dulce Pontes
“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音乐,用来表达自我,几乎像宗教祈祷一样。它不见得是哀歌,但是就某个深层的层面而言,它让你的灵魂赤裸。”
你再细听: “挫败的灵魂 失落的夜晚 摩尔区里黑暗的阴影 ***歌唱 吉他呜咽 灰烬与火光 痛苦与罪恶 这一切的存在 全被娓娓诉说 这全是 Fado
” 关于
的起源存有多种说法:有说它源自非洲,有说源自摩尔人
(Moorish)
的歌谣,也有的说源自巴西人的
音乐;还有的说是由中世纪的吟唱歌者流传而来;
源自对一位国王追怀的说法则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是
世纪葡萄牙历史上发生的一个诡异事件。当年只有
岁的年轻国王统领着葡萄牙,一时心血来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率领一支葡萄牙军队进击摩洛哥,结果遭受重创,然而奇怪的是,既没有阵亡也没有被俘的国王,却莫名其妙失踪了。争夺王位和偿还战争赔款的各种事端接踵而至,显赫一时的葡萄牙帝国走向衰落。直到许久,人们还在期盼着奇迹的发生,这位年轻的国王有一天会重归故里,带领葡萄牙再度崛起。于是,
这种民间咏叹调,就一直浸透着悲春惜秋、追缅岁月的落寞情怀。
在诸多说法中,我更偏爱如此一说:
源自大海。诗人约什。杜林如此描述道:“当风静止,大海也归于空寂,哀愁的水手唱起了心声,产生了
葡萄牙人一直相信,里斯本是大海的起点。但讨海人的生活是悲苦的,充满了艰辛、风险和无尽的牵挂;葡萄牙作为当年的海上霸主,如今沦落二流,无尚荣耀归于衰败,如同今日里斯本古旧破落的街道,早已不见昔日的繁华。凡此种种,不免令人慨叹唏嘘,百感齐集。在
里,不难听出大海苦涩沉郁的味道。
每一种精湛艺术经过时间长河的浸润,都可能孕育和积淀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
的演唱有其独特的礼仪:歌者(葡萄牙文称其为
Fadista
)男的清一色黑衣,女的还要披上黑披肩,演奏者位于歌者身后,歌者通过手势、表情与伴奏者沟通。来自孔布拉(
Coimbra
)地区的乐手除了身穿黑衣,还要披黑斗篷。据说,这种穿法是为了纪念
世纪初期葡萄牙一位伟大的
fado 歌者玛丽亚
塞薇拉(
Maria Severa
),她是个年轻貌美的***,母亲是吉普赛人,玛丽亚与母亲在里斯本
区经营一家小酒馆,在那里,她唱出了
fado 的雏形,她演唱时总是穿着黑衣与黑披肩,玛丽亚和一位斗牛士之间的爱情悲剧,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在
岁时就香消玉殒了。 Fado
以灵魂传递情感,重歌者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演唱
的情绪最准确的描述应是
Saudade
一词,意指渴望,也指歌者最深处的灵魂。缺少了
Saudade
便沦为自怨自艾;有了
Saudade
便成为永恒叹息。在葡萄牙,演唱
的以女歌手居多,但真正能唱得出沧桑味道的却寥寥无几。歌者的最高境界是要能让人从中听得出岁月的回响,听得出生命压抑、困顿、隐痛和悲沧。即便听不懂歌词,听者仍可感受到潜藏于歌者内心深处有如火山般的炽烈情感。有人说,
的歌者,情绪最放得开的时候心境也最悲凉。
泰斗式的
歌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阿马莉亚
罗德里格斯,
年生于里斯本的阿马莉亚,母亲是菜贩,年近
岁时,她的歌声征服了听众,一举成名,声誉日隆的阿马莉亚将
推上了国际舞台,其宽广的音域,深沉的情感和完美的控制,使其成为里斯本
的一面旗帜。她虽在上世纪末仙逝,至今仍被尊崇为
天后,并出现一大批追随者。今次来港演出的克莉丝提娜

布兰柯,以独特嗓音和音乐新元素,重新演绎了阿马莉亚及其御用作曲家的多首名作,诸如《心碎》、《愁绪》、《玛利亚》、《异常生活方式》等。 在葡萄牙,
在巨星殒落之后却绽放出了异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不少年轻歌者尝试寻找新方向来演绎
,形成一股革新浪潮。过于悲情的
,曾一度被批评为国民的心灵鸦片。布兰柯也是
新一代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兰柯一方面保留了传统
的精髓,将
中最原始最美丽的地方保留了下来,并将葡国诗人作品化成歌词,让
以更诗意的面目示人,同时发掘新元素,用现代的编曲手法给歌曲披上美丽的外衣。流行乐的成长背景让她在选曲、题材和演绎方面为
营造出了新感觉。诗化的内容、细致的表达加上富有生命力的歌声,使布兰柯成功俘获了许多不同年纪的乐迷,更有乐评家将她与已故的阿马莉亚相比,赞誉她为“
新声”。
- 作者:
2009年09月23日, 星期三 16:17 
|  西班牙旅店
西班牙人是最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民族之一,于其遍布大街小巷的旅馆酒店可见一斑。
充满艺术想象力的西班牙人敢于下手,将从前的皇宫、古堡、民居、官邸乃至军营、监狱,通过出神入化的改头换脸,变身成为一间间给过往旅人栖息容身的旅馆酒店,令这些旧居古宅重新焕发出迷人的气息。 酒店深处古风犹存 城镇越古老,这种旅馆酒店越多。马拉加地区的古老小镇隆达以拥有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而扬名遐迩,这里有一家名为
MAESTRANZA
的酒店,其前身是
世纪的一栋老建筑,曾经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位徒步斗牛士彼德洛梅罗的故居,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好地处隆达城的文化和历史中心
最古老的斗牛场对面,该斗牛场每年一度举行格耶斯卡斗牛节,观者云集,酒店客房更是一宿难求。
马拉加地区马尔贝拉市的
CASTILLO DE MONDA
酒店(蒙达城堡酒店)更被人赞誉为太阳海岸地区最具风情的酒店。风情何在?一是酒店的前身是旧时的阿拉伯城堡,酒店内部的历史遗迹俯首可拾。二是它位于马尔贝拉市
的雪山自然公园里,雄居山巅,气势恢宏,拥有战略性的地理位置。透过酒店房间的窗户,瓜达尔赫斯山谷和马拉加海湾的壮阔景致尽收眼底。
拥有这样别致景色的酒店在西班牙比比皆是,而西班牙动人的古风正深藏在这些古老酒店的深处。在古城阿维拉,我们入住过一家酒店,从其西班牙名字
PALACIO DE LOS VELADA
就不难看出,当年这儿曾是当地的贵族府邸(
PALACIOS
对应的英文是
,为宫殿之意。)如今经过改建后成为了迎来送往的宾馆,虽然内部的设施已颇显简陋老旧,住起来的感觉难复当年的皇宫气派,但仅仅凭着当年的大名,仍然魅力无穷,吸引着各方游客在这儿驻足,体味一番皇家当年的而现今可能仅剩一点点珠丝马迹的生活情趣,并在此感怀世事的苍海桑田。
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城市巴埃萨,我们曾入住一间隐居于城市中央的名为
PUERTA DE
LA LUNA
的酒店,这家酒店显然很有历史了,门面不大,但进了里面,却是别有天地。绿意盎然的天井紧挨着一间餐厅,餐厅有一整幅的落地玻璃墙,在夜晚时分透出迷蒙而昏黄的光泽,影影绰绰的甚有诗意。有稀疏的路灯导向房间,但在夜晚,进出之后,这个有点儿似迷宫的酒店竟然令我迷路了,找不回自己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很狭小,低矮的天花板略向一侧倾斜,几可触顶,但没想到,上面竟然开有一扇小小的天窗,透过这扇天窗,能隐约看见巴埃萨深黛色的夜空。只是有点可惜,这扇天窗仅用于装饰和外观,不可以开启透气,但我仍不禁为西班牙人独运匠心的室内布局手法而叹服。不是吗?行旅中人,灵魂每每倍感孤独,最怕囚禁于幽室之中,一旦触碰到外界的光亮,哪怕是惊鸿一瞥,亦会陪感慰藉的。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国内朋友的话,他说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能拥有一所开有一扇天窗的房子,从房子就能看见满天的繁星。奇迹无处不在,连自己也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这所旅店里的小小客房,却满足了我这位朋友最大的人生梦想。
正寻思之间,只听到天窗上砸下了滴滴答答的声音,下雨了。是晚,虽然看不见满天的繁星,但身处这种古风犹存的酒店,很难不令人由此生发思古之幽情。 “金色招牌”之国营古堡酒店 古镇隆达著名的景点还有建于
年的隆达新桥,新桥横跨于万仞峭壁之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新桥之上的悬崖之顶竟然还建有一间酒店。这家名为
PARADOR DE RONDA
的酒店上居险峻之地,下临塔霍河河谷,“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建筑理念似乎正应合了中国伟人***这几句诗词的意境。据悉,这家酒店前身正是隆达市政厅所在地,现今属于国营古堡酒店系列。
说起西班牙的国营古堡酒店系列,可是当今西班牙旅业的“金色招牌”,已然成了西班牙旅业的代名词。既然是“金色招牌”,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有令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的“绝活”。这些国营古堡酒店,如果不是由当年的皇宫、贵族之家改建的,就是由古堡、修道院乃至监狱、医院“变脸”而来的,当然也有的是仿古建筑。总之,这些国营古堡酒店最好是有历史,有故事,要与众不同,若再加上地理位置或优越,或奇险,这些“卖点”一出,不愁旅人不蜂拥而至。
PARADOR DE CORDOBA
酒店位于古城科尔多瓦山脚下,是在阿普杜拉一世国王的夏宫的废墟上建成的。红墙高耸,绿树掩映,从酒店放眼望去,可欣赏到当年的哈里发之城科尔多瓦的全城美景,景色怡人。由于酒店周围植被茂盛,清风习习,室内温度竟比市区内低了
度左右,是避暑的绝佳去处。在古城格拉纳达,诸如这样的酒店亦不鲜见。
PARADOR DE GRANADA
酒店的前身是西班牙著名的天主教国王下令修建的一座修道院,其古老的建筑内部,阿拉伯风格和基督教风格交汇,有如梦幻般美丽,客房内的老式家具和绘画更是古色古香,满屋生辉。入住酒店的游客,可以从酒店步行到阿尔汗布达拉宫的花园里,在喷泉、拱门和绿树丛中享受春宵一刻的美妙的时光,一时仿若隔世,不知今夕何年。
位于西班牙北部古城
莱昂的圣马可旅社(
HOSTAL SAN MARCOS
)其身世更是个传奇。它地处伯内斯加河(
BERNESGA RIVER
)畔,原本只是个驿站,于
年建在通往圣地牙哥的路上,专供过往的骑士们歇脚。这家客栈后来变成了一所用于禁闭政治犯的监狱,诗人奎维
QUEVEDE
)即为最著名的阶下囚,岁月荏苒,它又成了一座军营和修道院,目前修道院和圣器收藏室还是省立考古博物馆(
PROVINCI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的馆址所在地。圣马可旅社如今也是属于西班牙的国营古堡酒店系列,五颗星宾馆,大名鼎鼎。那天,我们途经圣马可旅社时,正遇瓢泼大雨,由于时间仓促,只能远瞻一番,可是对圣马可旅社从此一见难忘,由胡安。巴达霍斯(
JUAN DE BADAJOZ
)设计,在
年才加建上去的那面精雕细琢的银匠风格的正墙,真的是震慑人心,难怪它被人称为“壮丽的监狱”。
还有一些国营古堡酒店是仿照古堡样式建造的当代建筑。这些“假古董”既保持了古堡的神髓,而且比真的还要气派几分。
在布尔戈斯城,我们曾前去一座仿照古堡模样兴建的旅舍就餐。这间旅舍布局奇巧,景象万千,透着一股奢华典雅的皇家气派,不知情者几可乱真。在布置堂皇的大厅里,站立着好几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白发老者,原来竟是待应,他们腰板都挺得笔直,颇有老贵族的风范。在这里,我们享受了一番皇家贵族般的尊荣。 西班牙旅店故事多多
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正像那些古堡酒店外墙上的青苔一般,随着时光的荏苒在此间滋生暗长。
在古镇隆达一条街道的深处,有一家名为
CAN BARIED
的旅店,我们是被其制作精美的门扉吸引进去的,据当地的导
先生介绍,这是当地一家由家族经营的小旅馆,建于
年,但直到
年前才改建为旅店的。地方虽然不大,但其室内外的设计和布局都极其考究,门扉就采用了质地上乘、质感厚重并雕刻着一些美丽纹饰的木料制作,而里面的装饰和格调同样很精致,极有品位,颇具贵族风范。酒店的大堂接待处被设计成了书房的模样,里面摆满了各种用于装饰的厚皮书籍,古朴典雅,书香四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油画、木质家具和华丽灯饰也能体现出其不俗品位,当中最抢眼的要数那些挂满了内外墙壁的一幅幅镶框照片了,这些照片有彩色有黑白,但大都与斗牛有关,照片的主角不是英武伟岸的斗牛士,就是貌若天仙的女子与斗牛士的合照。照片的下方还摆有一套粉红色的斗牛士服装。这些照片中的人物与这家小旅馆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作为过路客自然难得其详。当时酒店里仅有一位当值的仁兄,一直躲在“书房”不肯露面,我们也不好冒昧探问。但从熟悉该旅店的导游嘴里,我们还是抠出了一点小趣闻来:由于这里离隆达最著名的斗牛场比较近,每逢斗牛时节,就会有许多斗牛士前来下榻。每年的
,旅店里肯定会准时出现一位日本女人,据说这位嫁给了富豪的日本女人对斗牛十分痴迷,她一来就将旅馆全部包下,一包就是一周。这日本女人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兴趣,可惜再三追问之下,却所获不多。这日本女人是何方神圣,她所为何来,为何独独钟情于这家小旅店,却连当地导游也说不上来。
)地区圣卡塔利娜城堡旁边,建有一家与城堡同名的国营古堡酒店(
PARADOR SANTA CATALINA
年期间,法国人一度控制了该城堡,并在旁边修建了军营,在此驻扎军队,据闻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在此校正过巨著《战争史》。上世纪
年代,军营所在地被改建为酒店。酒店居高临下,在此居住的客人似乎也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酒店目前有
间套房,其中最出名的有两间房子,一间是
号房,是专门供给尊贵的客人比如国王入住的;另一间就是
号房。关于这间房子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从前有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郎被胁迫嫁给了摩尔人的王子,却遭到了残酷虐待,被幽禁在
号房间里,不堪折磨的西班牙女郎后来在房间内自杀了,却阴魂不散,鸣冤叫屈。这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而令人奇怪的是,竟然有许多光顾该酒店的住客非要指定入住
号房不可。出于好奇,我们在酒店领班的引导下前去
号房察看,发现只是很平常的酒店房间,但听领班说,也有一些客人在入住后,在晚上听到了房间内有异常的动静,要求换房的。
西班牙酒店里的荒诞故事多,大多起因于酒店建筑的前身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修道院、监狱和军营这些字眼,本身就是种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的衍生体。我们途经安特盖拉(
ANTEQUERA
)小镇时,曾造访过一家高尔夫球场,得知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者花重金将附近的一间修道院买了下来,正在将其改建装修成五星级的宾馆(
HOTEL ANTEQUERA GOLF
)。在改建过程中,修道院墙壁上被白灰覆盖了的壁画被重新发现,还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用于埋葬逝者的地窖,其实也就是坟墓。在沿着甬道进入地窖参观时,我发现在窄窄的坑道墙壁上,仍留有一个个深凹进去用于盛放尸骨的洞穴!却没想到酒店设计者竟然灵机一动,要将地窖改建成酒吧和酒窖,将来作为客人品尝和储藏红酒之所在!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夜晚,光顾其间的客人在烛光摇曳中,不期然地获知了真相,其神经突然被恐怖掳获,怪诞离奇的故事便油然而生了。
- 作者: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00:47 
|  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 这世上有一种酒,让男人疯狂不已。世人只知被称为由“女人引起的战争”的特洛伊战争,却大多不知历史上英国和西班牙两国之间曾为抢夺雪利酒而结怨一时,刀戈相向,更直接导致了西班牙帝国的一蹶不振; 这世上有一种酒,让女人既羡且妒。作为天主教国王的长女,凯瑟琳是一个有学识的女性,她曾对父王也抱怨过:“国王,我的丈夫只爱他最好的金丝雀和雪利酒。”; 这世上有一种酒,曾伴随伟大的旅行家走遍天下。麦哲伦当年携带着从热那亚商人手中购置的雪利酒,开始了其史诗般的环球航行; 这世上有一种酒,连大文豪每日都须臾不离。威廉
莎士比亚将雪利酒诗意地称为“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每天他都要与好朋友对酒当歌;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亦念念不忘雪利酒;在其剧作《亨利四世》中,更借剧中人之口毫不掩饰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果我有一千个儿子,人生第一课就是教他们品尝雪利酒。”(《亨利四世》第二幕); 这世上有一种酒,象征着巨额财富。在
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一瓶由俄国克里米尔酒窖提供的
年酿造的雪利酒竟被拍卖到了
万美元的天价,那个透明的酒瓶里盛满的似乎不仅仅是“西班牙阳光”、流动的激情,更是液态黄金。 承载了太多历史典故的雪利酒,正是西班牙这个伊比利亚半岛国度最直白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之一,一如率直而富有激情的佛拉门戈舞,或者是热烈奔放略带血腥的西班牙斗牛。 一口喝下三千年 在马拉加郊外那个白色小镇米哈斯,在不经意间,我闯入了雪利酒的世界。那是个餐馆,也是当地小小的葡萄酒博物馆。餐馆窄长,内进颇深,辟有小花园;分上下两层,楼上是饮宴之处,底层也摆有吧台,客人可站可坐,但来了后都是一杯在手。目之所及,一瓶瓶或一箱箱各式葡萄酒挤满了壁厨和地下,当中就有当地产的雪利酒。 餐馆主人热情地给我们每位到访的客人端上一大杯雪利酒,我平素虽不嗜酒,却仰慕雪利酒的盛名,轻轻呷了一口,舌尖顿然涌起一股成熟高贵的葡萄酒芳香,混有淡淡干果、橡木及葡萄干气味;再呷一口,圆润、柔和、复杂,口感丰富得一如它的历史。 雪利酒恐怕是至今仍在继续生产的最为古老的一种醇酒了。据考古证明,早在公元前
世纪,腓尼基人就已经开始在地中海地区从事葡萄酒的贸易活动,在这一地区发现的一种密封的双耳细颈小底瓶,瓶中留存的液体很可能就是当时酿造的葡萄酒。古罗马人在公元
世纪时曾对这一地区出产的葡萄酒极力推崇的事实,也足可作为当时酿酒业已经盛行的明证。 谁曾料想,喝下一小口雪利酒,竟已上下贯通了三千年。 小小的雪利酒后来竟然又像西班牙曾经拥有过的“无敌舰队”一样征服了世界,堪称奇迹。当年海盗袭击运送雪利酒的船队,抢走整船的货物,再将其贩卖到伦敦。最惊人的一次雪利酒战利品是被弗朗西斯
德拉克号海盗船的马丁
弗诺比舍船长于
年劫掠得来的,当其时他们突然对停泊在加迪斯港附近海域的船队发动了袭击,劫获了
万升)的雪利酒。当这批战利品被贩往伦敦时,雪利酒便在英国的宫廷中风行起来。 作为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全国上下震怒。
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遣出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无敌舰队”,扬言要水陆并进,彻底征服英国。这场战争以西班牙彻底惨败告终,英国一举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新的海上霸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雪利酒竟然一战扬名,完成了那支葬身海底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无法完成的征服英国的使命,令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的名流雅士们趋之若鹜,英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就曾向伊思公爵推荐雪利酒。正因为英国人特别喜爱它,后来就以盛产雪利酒的西班牙南部城市赫雷斯的英文名称
之意)命名之,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只有西班牙赫雷斯地区生产的葡萄酒才有权称为“
”。时至今日,英国仍然是西班牙雪利酒最大的进口国,雪利酒的年总产量约为一亿瓶,单是英国人就要喝掉三千万瓶。 雪利酒随着英国征逐世界霸权而遍布全球。如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雪利酒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餐中物,成为高雅、尊贵的象征。 一时也很难想象,喝下了一小口雪利酒,自己已是纵横捭阖几万里。 文明血脉里流动的“血液” 雪利酒就是西班牙文明血脉里流动的血液,是西班牙文明的象征。是西班牙文明造就了雪利酒,同样地,雪利酒也造就了西班牙文明。 雪利酒作为文明的产物,代表了两层意思:诞生于一种民族的文化,然后验证这种文化。 尽管当今世上有不少仿制品,却始终无法与西班牙产的雪利酒相媲美,雪利酒已俨然成为西班牙的
。毕竟,只有在这个古老而最具风情的国度里,用同样古老的方法酿造出的最具风情的佳釀,才足堪当此美名,并彻底满足了世人关于美酒的所有想象与期待。 西班牙南部赫雷斯市以盛产名酒、名马和美女出名,名酒当然是指雪利酒。 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我们驱车来到雪利酒的故乡、距离塞维利亚上百公里的赫雷斯市,参观了一家雪利酒酒窖
BODEGAS DEL REAL TESORO
和,这里同时作为酒类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家酒窖历史悠久,
世纪下半叶即已创业,直到上世纪
年代才转让给另一家族企业,如今由这个家族的
个子女一同经营。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部分厅堂竟也作为其家族的起居室使用,而作展览之用的厅堂里则摆置了许多名贵收藏品,艺术气息显得十分浓厚。 据这里的职员介绍,赫雷斯市之所以盛产雪利酒,完全得益于其独有的气候与土壤,特别是在当地被称为“白土壤”里有着可保存到来年春天的充足水分,令其成为葡萄种植和酿造的天然佳境。每年
月初葡萄成熟时,也是雪利酒开始酿制之时。采摘下来的成熟葡萄,被一串挨着一串地摆在稻草席子上。白天让其接受太阳的充分曝晒,晚上则用帆布盖好,以此提高葡萄含糖量。 西班牙时至今日仍沿用古老的脚踩方法捣碎葡萄,那些最清澈的葡萄汁可直接收入木桶中,待葡萄渣再无汁液流出时,移至压榨机中进行压榨,榨出来的葡萄汁与踩出来的混合在一起,经沉淀后即可用于发酵。 在酿造的过程中,雪利酒被灌入橡木桶内进行独特的“生物陈酿”。其方法是让木桶留有二成的空间,使葡萄酒表面与空气接触,形成一种“酒花”,这种“酒花”能使雪利酒形成独特的风味,而且是雪利酒极好的保存层。据说在有“酒花”的情况下(当然还要满足其他的诸如酒精含量和气温等前提条件),雪利酒竟可保存
年之久,而倘若“酒花”没了,通常情形下只能保存三五年。更为奇特的是,由于气候关系,雪利酒到了马德里后“酒花”有时就消失了,但一旦回到马拉加又恢复了,这足以说明这里生产雪利酒的确最为适宜。 随后酒窖的职员引领我们前去储存雪利酒的仓库实地参观,只见偌大的仓库里一层层堆满了硕大的橡木桶,单一个仓库就储存了
桶,所有的仓库合共储存了
多万桶的雪利酒。这些雪利酒在专门设置的酒窖(酒窖的建造也甚为讲究,比如酒花最适合生成在黑暗及寂静的环境中,因此酒窖的窗户被置于高处,并被设计成横宽竖窄的长方形,以避免阳光直射到酒桶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里进行掺合。橡木桶以其酿造的年份一字儿排开,通常堆叠成三至四层,每层有几百个木桶。最下层的叫做“酒底子”(
),次之为“第一培养层”,依此类推,直至“最末培养层”;装新酒时采用“阶梯取酒”法。从“酒底子”中抽出部分陈酒投放市场,并将“第一培养层”较为成熟的酒填充续满,依此类推,逐级地不断转移,年复一年,使年份不同的酒能被均匀地掺合。在取酒时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保证滴入下一层酒桶的酒尽可能缓慢而轻柔,不破坏保护层“酒花”。
  雪利酒是越陈越香,口味浓烈而柔绵,故有“男人的强烈”的雅称。只是当时没好意思问那位女职员:西班牙男人以刚烈勇猛著称于世,莫非正是喝雪利酒太多的缘故? - 作者: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3:59 
橄榄庄园 橄榄树,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也是被世人赋予人文内涵最丰富的树。
在传说与神话中橄榄树被塑造成了圣树。虽然没有人知道第一棵橄榄树的来历,但其典出《圣经.创世记》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却是妇孺皆知;古希腊罗马的传世之作也力证了橄榄树与地中海文明紧密相关;橄榄枝还寓意着和平。联合国的徽章图案上就有两根橄榄枝条。君记否,在
年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头上都戴着橄榄枝。
但大多数中国人对橄榄树最懵懂却也是最深刻的记忆,恐怕还是来自那首由三毛作词的经典名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何以将橄榄树与流浪扯上边,当其时人们也是不甚了了,却无妨《橄榄树》传唱一时,也让国人对橄榄树多了一层诗意的怀想。 我们从安达卢西亚的马拉加驱车出发,横越安达鲁西亚大区,沿途见到最多的,正是那枝干粗壮、叶子暗绿的
橄榄树。
《橄榄树》的旋律便开始清晰起来,并一直萦绕
心头。山头上所见的橄榄树都不太高,似乎触手可及。一路上忽雨忽晴,风起处,暗绿泛光的叶片不断翻动,闪烁在不同色调的光影之下,犹如浩瀚汪洋中,青波绿浪在涌动。在巴埃萨市
PUENTE DEL OBISPO
HACIENDA
LA LAGUNA
庄园的橄榄油文化博物馆,我们却才发现,其实也有树干高挺、枝桠茂密的橄榄树的。
橄榄油文化博物馆地处一家专门种植橄榄树的农场,这里原本是一个很大的牧场,早于
世纪辟成,后来被
COLLADO
家族一举买下,改为种植橄榄树。据说,当今世上共有
多个橄榄树品种。而在博物馆内一大片土地上种植的
棵橄榄树,就有
个品种,分别来自意大利、希腊、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家农场,主要都种植被称作
的橄榄树品种。
不是听博物馆馆员介绍,真不敢相信,橄榄树竟可活上千年!而眼前的树才种下
年的光景,却也收成了多年。每年的
月至来年
月是收成季节,剪枝后,到了
月,便再度开花,花呈白色,犹如飞雪,暗香浮动。
月及后便慢慢成熟结果,果色由最初的蓝渐成紫黑。
此时正是
月中旬,有的橄榄树上竟然仍挂满累累果实,地下也落满了自然熟透的橄榄果,想来博物馆里的橄榄果是任由其自生自灭了。馆员拿来一根橄榄树枝干制成的木棍,朝树上利索地捧打了几下,橄榄果便纷纷扬扬洒落一地,他示意我尝试一下,我亦照模照样的学了一把,却只打下了不多的几颗,打橄榄果有
也是个力气活。大规模的
橄榄树种植是有讲究的,顺着小土丘一排排伸延下去,树距较阔,为的是可以行走车辆,也是为了采摘方便。到了采摘时节,地下铺好塑料布,车上装备有一种特殊的机械手,抓住树干使劲摇动。果实掉到布上,装上车拉走,送进附近的加工厂制成橄榄油。
橄榄树浑身是宝
。橄榄果可直接食用。在西班牙的旅途上,每日三餐均有像葡萄粒一般大小的青色或紫色的果实摆在餐桌上,这就是橄榄果,果肉丰厚,略带咸味,越嚼越有味道,专作饭前开胃之食。由青色至黑色之间的果实所榨的橄榄油质量最为上乘,橄榄油被誉为“上等绿色保健食品”,据称
可延年益寿,
在当下备受
。橄榄油可入药。橄榄油调上花粉,则是古人上等的化妆品,据传古埃及妖后就是用其美化妆容的。在古埃及橄榄油还被用作木乃伊的防腐剂。而纹络清晰、细密光洁的橄榄树枝干可作雕刻神像或制作家具之用。
橄榄树是许多西班牙人活命的依靠。在当年经济困难时期,还发生过一棵橄榄树由兄弟共有,以一根根橄榄枝来划分所有权的情况;在今天,许多种植橄榄树的农户都比较富有了。西班牙整个国家本身就是个橄榄大庄园:逾三分之二的国土植有橄榄树林,全国有
万人从事橄榄树种植业,年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一强,为世界第一大橄榄油生产国,西班牙由此被誉为“橄榄树王国”。
特别是在安达卢西亚这片被誉为“被上帝吻过的土地”,橄榄树林更是漫山遍野。
难怪西班牙人有此一说,知道西班牙人为什么绝大部分都信奉天主教吗?那是因为上帝赐予了他们那么多的橄榄树。
- 作者: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3:49 
|  白色小镇
到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内陆地区的游客,往往会被随处散落着的白色小村落迷醉。这些小村落或屹立于山巔之间,或盘踞于山坡之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尤如在粘稠的奶油蛋糕上缀满了深桔色的樱桃一般,也像是毕加索笔下的名画。
有的白色小镇很美很精致。傍晚时分,天色仍白,我们驱车前往马拉加郊外的米哈斯小镇,这是一座典型的安达卢西亚风格的白色小镇,坐落在一个山岰间。沿山路盘旋而上,沿途可见或黄或白的别墅星散在山路旁,到了镇中心,建筑却是一色的白。每家每户的户外装饰同中有异,铸铁窗棂、贴墙街灯和怒放的鲜花是其中最亮眼的点缀;有的人家的大门装饰更是精巧,两尊俯首躬身的男女白色浮雕立于大门旁,承托着二层的阳台,阳台上又植满了草木。所以,尽管外墙都是一律的白,小镇却丝毫不显死板。建筑间距很密,将街道挤得窄窄的,犹如一条羊肠小道,但在街道上铺设了方格或其它图案的黑白灰地砖,加上白色的外墙本身,又巧妙地化解了空间的局促感。
小镇随山势蜿蜒而上,最高处还有一座小土山,小土山里藏着一间很小的教堂,铁门紧闭着,探头望去,内里空间极小,似乎不能容人,正疑惑间,听旁人说,这教堂只是用于装饰的,并无实际的功用,小镇的建构正符合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镇是宁谧闲适的,但也有世俗鲜活的一面。在小镇中心稍显阔落处,就会有酒吧的帘篷、橱窗和桌椅招摇于市,三五行人闲坐着,在此排解寂寥。我们到当地的一间餐厅做客,这里也被当作是小镇的葡萄酒博物馆,各式美酒美食目不暇接,轮番而上,餐具酒器也是精致之极,更兼有一群妇人在旁聚餐,笑语盈耳,巧目盼兮,果真是醇酒佳人,活色生香。
也是听说,这小镇本地人越来越少了,外地人却越来越多,原来,由于小镇风情独具,近年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便蜂拥而至,有的人到来后竟然乐而忘返,干脆就在这里置业安家,落地生根了,而更多的是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度假之所,他们花重金从当地人手中置下房产,再斥巨资重新整饰一番,路人从那些居所前停泊着的许多名车就不难看出,这里已然成了有钱人家消遣时光的天堂。但无论多么有钱,都不能坏了这里的规矩,就是要将这里的外墙涂抹成白色,概莫能外。
在前往安达卢西亚首府塞维利亚市时,我们曾途经的安特盖拉,也是一座甚具安达卢西亚气质的白色小镇。一样的白屋黄顶,一样的狭长街道,所不同的,只是这里的白房子似乎更为质朴,有的房子的外墙是石头堆砌的,街道也由碎石子铺就,自然裸露,不事雕饰。这里的历史可能比米哈斯小镇更悠久些,村外的古城墙正在进行维修,小镇里的圣母玛利亚教堂以及另一座已被辟为市立博物馆的教堂,也比米哈斯小镇的小教堂多了些真实感和烟火味。
在安达卢西亚,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村落,尤其是那些偏居一偶的小镇,其外表倒不一定十分的精致,有的恰恰相反,粗糙而拙朴;可一旦整体都统一了一种颜色,而且是象征一尘不染的素洁白色,再衬以褚红或黄褐色的屋顶,以及漫山遍野的橄榄绿,美感依然扑面而来。
天生有着艺术气质的西班牙人,给这些小镇粉刷了一层光洁如雪的外表。何以西班牙人独独钟情于白色
是酷爱洁净的天性使然?或是天生的艺术感使然?也是,也不是。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维持一种个人尊严罢了。
乐天知命的西班牙人自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情趣。作家欧文在其《阿兰布拉的故事》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生活对大富和大贫这两种阶层的人而言,不啻是个漫长的假日,前者因为不需做事,后者则是无事可做;但是世界上也无人能比西班牙的穷人阶级,更懂得无所事事的艺术。一半归功于气候,其余则是拜性情所赐。。。。。。说到贫穷,西班牙人丝毫不以为耻。它就像他的那件破旧外衣般地压在他的肩上。尽管衣衫褴褛他还是位贵族。”
欧文说的已是前事。相比于英法德这些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西班牙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在一度的闭关锁国之后,已然落后了不少,但近几十年急起真追,百姓生活改善了许多,这倒是不争的事实。小镇房子的外表虽素净,却不失整齐美观,这似乎隐喻着西班牙人骨子里不灭的贵族情结,亦映衬出其不凡的贵族气度。
哪怕是破落贵族,仍是贵族。 - 作者: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17:02 
圣地亚哥之路
圣地亚哥之路是举世知名的苦行朝圣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前往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向基督教十二使徒之一的圣雅各(即西班牙语中的“圣地亚哥
Santiago
”)朝拜的旅行路线。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与耶路撒冷、罗马并称为基督教三大圣地。
持续多个世纪,出于对圣徒圣雅各的崇拜,前去圣地亚哥朝圣的人流络绎不绝,尤其是在大赦之年,朝圣人群更是摩肩接踵。在中世纪,圣地亚哥之路更是沿途地区重要的沟通途径之一,传播着各国的学识、思想和文化,并起到促使欧洲各国子民相互融合的认同作用
因而被誉为“欧洲文化第一路”。
年,经欧洲议会宣布,圣地亚哥之路成为第一条欧洲文化之旅路线。
年,从西班牙境内的潘普洛纳到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这段长达约
的朝圣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首诗曾这样写道:“上帝喜爱西班牙,喜爱圣地亚哥阿波斯托并派遣他。英法学习真知派遣使徒前往那里。”
费尔南·孔萨雷斯
就连但丁也这样说:“哪怕只是看一看圣地亚哥的房屋就已经是朝圣了。”
究竟,圣地亚哥之路,有着怎样一种魔力,有着怎样一种风景,让众多的朝圣者在以后长达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前赴后继地奔走其上?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朝圣者的不同足迹,穿越一道道精神和肉体的迷障,一同抵达基督教的圣地
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
一道光芒指向墓地
圣地亚哥的成名与一则神迹传说有关
圣雅各原是一个渔夫,平日在加利利海沿岸以捕鱼为生,《圣经》使他最终成为一个谦逊的朝圣者。传说这位总是戴着宽边帽的门徒曾被分派到遥远的西班牙推广教义。尽管他无法以自己的虔诚说服每个人信奉基督教,但他的身边依然有少数几个忠实的追随者。西元前
年,当他传教后返回耶路撒冷时却不幸殉教,希律王禁止他人埋葬他那身首异处的尸体,但到了夜晚,一群基督教徒将他的遗物带到了海边,并在那里发现了一艘无人的船,他们偷偷潜入,并迅速航行大海。当他们抵达了遥远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位于西班牙北部)后,将圣雅各的身体葬入了一个大理石墓穴中。圣雅各的殉教之举感天动地,美丽的天使下凡,带着这个石棺飞越乌拉河,在伊拉·佛拉韦亚
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大区首府
更确切地点据说是在摩普史特姆
停驻下来,这处下葬圣雅各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康波斯特拉。
这一切,在当年基督教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只能在背地里悄悄进行。随着西元五世纪初哥特人的入侵以及回教徒的战乱,圣雅各的墓地周遭早已荒草萋萋,人迹罕至,渐渐不为人世所知。直到西元九世纪初某个晚上,天空中忽然出现的一道奇异的光芒,将圣菲德梭罗维奥的一位虔诚隐士皮来约引领到了圣雅各的墓地,墓地终于重见天日了。
据史载,“星光”是永远教人向善的。
)也是依循着星光的指引,而找到刚出生的耶稣基督的。中古世纪时,文学手札将圣雅各的墓地称之为“原野之星”(
Campus Stellae
),意即原野之星将会帮助朝圣者确认来时路与方向,直至抵达康波斯特拉。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的地名也正是将拉丁语
Campus Stellae
,与西班牙语地名“圣地亚哥”合二为一,成为了新的圣地地名。
伏拉维亚的基督教主教泰欧德米罗立刻意识到这位隐士的惊天发现意味着什么,他马上将此报告给阿斯图勒亚国王,消息很快传遍了西班牙,并越过比利牛斯山,远播至法国。信徒们热血沸腾,誓言要到加利西亚捍卫这些古物,而且还要开辟一条能够安全抵达康波斯特拉的信道,圣地亚哥之路应运而生。后来又在该墓地上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康波斯特拉大教堂。民间一直流传着种种关于圣雅各的神迹、奇谈与幻象,有些故事也是被现实催生的。西元九世纪初,正值基督教徒为抵制回教徒而展开的国土复兴运动的时代,为了与势力强大的敌人分庭抗礼,基督教徒们急需一面强大的精神旗帜。当其时,圣雅各墓地的被发现,不啻是久旱逢甘露,成了基督教徒们在精神层面上无可替代的依靠和支撑力量,极大鼓舞了勇士们奋力抵抗异教徒入侵的士气。随着岁月更替,这种出于现实考量的精神激励作用已不复存在的理由,但历代的阿斯图里亚斯国王都曾下令对墓地予以严格保护,并尽力修葺和维护好圣地及朝圣之路。 条条大路通“圣地”
圣地亚哥之路拥有多条不同的路线,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国之路”。当年,法国的克路尼修道会曾加入到整修朝圣之路之列,使圣地亚哥之路跨越了国境,成为了欧洲民众共同的精神赴会之路。从法国南部出发,得越过索波山崖,而从法国北部与德国出发,则要越过伊巴聶山崖才能抵达西班牙。这两条路线在西班牙的布恩德·拉雷纳(
la Reina
而欧洲各地的朝圣之路也都相交于此,这里正是西班牙境内那条从潘普洛纳到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的最著名的朝圣路线的起点之一。
布恩德·拉雷纳与潘普洛纳只相距约
,是从潘普洛纳启程前往圣地亚哥途中最近的一站。布恩德·拉雷纳这个地名,正是“王妃之桥”之意,而这座“王妃之桥”至今仍保存完好。跨过“王妃之桥”,途经纳瓦拉和里奥哈,便可见到著名的圣米扬·德拉格戈亚和圣多明各·德拉卡尔萨达两个路标,不久就到了以哥特式大教堂和拉斯·乌埃尔卡斯修道院而著称的布尔戈斯城。从那里苦行者继续穿越遍布罗马式建筑遗迹的帕伦西亚田野,到达萨阿贡和圣佩德罗·德杜埃尼亚斯,最后抵达莱昂。 从莱昂经阿斯托卡和别尔索山地,再经过以圣玛利亚皇家教堂和在其周围每年都隆重庆祝圣器朝圣节而出名的奥·塞布莱伊洛,进入加利西亚地区。沿途经过诸多修道院、前罗马风格和罗马式风格的教堂,以及古老的香客客栈,朝圣者便来到圣地亚哥附近的莱瓦克里亚和蒙特·德戈索。从此地出发,香客步行最后一段路程,便进入教堂区,开始向圣徒的遗骸膜拜了。
至今,仍有许多朝圣者纷至沓来,沿着这条路线前往圣地。从法国出发的朝圣者到达圣地通常要行走
多公里的路(其中在西班牙境内就长达
多公里),穿越了西班牙布尔戈斯省的重要地区。这段朝圣之路一般要走上一个月。
然而,前往圣地亚哥之路却远不止这一条。另一条同样令人瞩目的朝圣之路叫“北部路线”。当时由于阿拉伯人正好占据着西班牙的大半部,而这条途经北部的线路恰恰绕过了阿拉伯人的地盘,给朝圣者提供了绝佳的安全距离。它沿着伊伯利半岛的海岸,从现今的
公路,穿越过巴斯克地区、坎塔布里亚和阿斯图里亚斯
然后通往卢哥的路抵达到加利西亚。沿着这条路线也能欣赏到不少具有很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
还有条路线是来自海上。来自英国、中欧和北欧国家的朝圣者通常会搭乘帆船或沿着海岸线前往目的地。为了躲避海盗,朝圣者在帕德隆、纳亚、拉科鲁尼亚登陆,找寻庇护所。法国西南部的海港
贝庸是朝圣者的启程地之一,之后可到达宏达伊,在当地乘船横跨毕达斯河,经由伊洛进而前往巴斯克领土。从巴斯克的巴玛希出发则有两条路程可供选择:一条是穿越曼纳山谷,进入布尔戈斯后由内陆通往圣地亚哥;另外一条路程则是返回比伯,之后进入坎塔布里亚省沿着海岸线抵达圣地亚哥。
当年,住在伊斯兰领土的朝圣者会选择行走拉普塔信道,这是十三世纪中叶一条返回罗马方向的路线。拉普塔信道还可以抵达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科尔多瓦和哈恩。依照惯例,这条路线会途经靠近葡萄牙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塞拉曼卡和萨摩拉;也有选择行经维利林和奥伦塞,或阿斯托卡的朝圣之路。
有些路线可直抵圣地,有些需在中继站接驳。总之,每个历史时期的朝圣者都是各取其道,各适其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组合前往圣地的路线,有的通过陆路
有的海陆兼备,无论采取何种行进方式,这些路线都可以将朝圣者送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八千里路云和月
在朝圣之路上踽踽而行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都是虔诚的精神苦行者吗?
无庸置疑,绝大部分前往圣地亚哥的人都有朝圣的精神诉求,希望能借此净化身心,寻求心灵慰藉。如同世界上其他的宗教,基督教的朝圣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无论这些人来自何方,对沿途所见所闻可能感受不一,但当朝圣者排除万难前往圣地朝拜后,终将获得灵魂救赎。在朝圣的旅途中,还可以体验到各地区不同的文化景观,留下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正是朝圣之路自古至今都充满了相当诱惑的理由。
但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史实:在踏上朝圣之旅的人当中,有一些并不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归属。在中世纪,有一些法令每每会判令罪犯前去朝圣,以此作为惩处的方式,或是让有罪之人花钱雇请一位穷人,替其行走“赎罪”之程。这样,穷人就会带上雇主的钱前往圣地,沿途替其忏悔。在旅程之中,穷人除了要经受风餐露宿、饱受惊扰的百般磨难,还要以“堕胎、私生子、巫师、盗贼、谋杀者与纵火者”等等这些不堪入耳的字眼不断谩骂雇主,并将其一一记录下来,以此作为朝圣路途上赎罪的证据。
虽然现代有法国公路连接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但在中世纪,朝圣之旅却坎坷难行,艰苦备尝。朝圣者沿途不仅要饱受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之苦,还要应对强盗(海盗)与回教徒之扰。当年,朝圣者都是徒步或以马(骡)代步。有一种说法,坏人会在河里下毒,并且会劝朝圣者让他们的马或骡子喝水解渴。动物一旦喝了水,就会生病或死掉。此时,就会有农夫前来催促主人扒开动物的皮,并据为已有了。
在朝圣路上独行无疑是危险的,时常会遭遇剪径大盗,或荒郊野狼。所以,一根树枝是必不可少的,既可作拐杖,也可权当防身的利器;此外,还要携带上一只鹿皮皮囊、一个葫芦所制的小水壶以及一口浅锅,以作旅途之需。
八千里路云和月。相信只有朝圣者自己,才会深刻体味到个中三昧了。
在即将抵达圣地之前,朝圣者往往会跑到河里,将沿途的不洁、晦气或恼人之事清洗得一干二净。人们会在大教堂里守夜,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唱着圣歌。曙光初露时,会有一位懂得多国语言的传教士向众人解释仪式的步骤,并且引领朝圣者坚定追随圣人的步伐。还有一整套复杂的规则和仪式,为漫长的行程划上句号。一般说来,触犯第三诫的罪恶可以立即得到宽恕。倘若在来年的某个星期天,朝圣者能够到康波斯特拉参加圣雅各忌日纪念活动,就必须作深切的忏悔,才能够得到神的赦免。除此之外,朝圣者若能够在暂时的惩戒所面壁
天,身上的罪孽自然也得以减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朝圣的人流偶尔亦如同潮汐一般涨退。在基督受难日之后的千禧年(西元
年),圣地人潮汹涌而来,原来是匈牙利允许朝圣之路行经该国领土,使朝圣之路变得更安全;但在西元
年,土耳其人占领了耶稣葬卧于此直至复活的圣墓,朝圣的人流突然中断;后来,基督徒为了收复耶路撒冷,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朝圣的人潮明显减少;直至十六世纪,才渐渐复苏,于十九世纪达到高峰。
直到如今,来自欧洲各地的朝圣者依然随处可见。正是在布尔戈斯大教堂外面,我们与几位朝圣者邂逅。其中一位朝圣者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他脸膛红黑,身板壮实,却拄着拐杖
在衣冠楚楚的人流中格外惹人注目。一问之下,才知他正是圣地亚哥之路上的一名苦行者。自
年伊始,他已从西法边境步行出发,走走停停地刚来到布尔戈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他的双脚已磨损了,只得穿着拖鞋拄着拐杖蹒跚而行。他持有一张通行证,沿途每到一站就盖一个章,如今他手上的通行证已盖满了
个戳印。随后我们又见到一位短装打份的女士,名叫伊帕,也是一位苦行者。同样的红黑肤色,同样的黑色背囊,不过,伊帕行走的方式相对于那位小伙子来说稍为现代化了一些,她是骑着自行车前来朝圣的,
天前起步,已跨越了
的路程。
伊帕胸前挂着一枚大大的白色的贝壳饰物,用红丝绳穿着,背衬着她的露肩小红背心,极为抢眼。贝壳正是朝圣者的徽章和朝圣路上的标志。从前的朝圣者都是将贝壳饰物别在帽子上的,有了这种标志,意味着朝圣者抵达了圣地亚哥之路上的一站,身上贝壳饰物越多,也就意味着朝遍圣地。在朝圣路上,这种标志随处可见。据说在那座为纪念法兰克籍移民而建的城镇欧卡德比亚格纳卡,其圣地亚哥教堂里有一个巨大的贝壳作为圣水盆,里头盛满了洗礼水;而在莱昂的圣马科女修道院,这座呈现文艺复兴风格的如同宫殿般的建筑正是由海扇所装饰的,乍看之下仿如朝圣者身上所佩带的徽章。
刚刚抵达布尔戈斯城时,我就发现在路中央的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置有扇贝形状的金属浮雕,引导行人前往布尔戈斯大教堂。后来,我在萨拉曼卡同样发现了它。萨拉曼卡是圣地亚哥之路南线重要的一站。在路上,在教堂里,行人都可以看到这些扇贝形状的标志物。更奇特的是它被艺术化地呈现在一栋砂岩建筑的外观上。这里原是一座贵族宅邸,如今被称为贝壳之家,兴建于十五世纪,据说主人是当年天主教国王的姻亲,也是圣地亚哥骑士团的成员之一,这些贝壳是主人的贵族家徽。兴许主人当年就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用贝壳雕刻装饰自己宅邸的举动,只是一种安顿身躯和灵魂的隐喻吧了。这些贝壳装饰,曾经让这栋建筑幸免于难,一旁的教堂认为这栋房子有碍观瞻,曾一度打算将它买下来然后拆除,但当时的主人开出了一个天价:墙上有多少贝壳就要卖多少金币,教堂这才知难而退。 集市城镇纷纷崛起
多个世纪以来,圣地亚哥之路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沿途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村落和城市,建造了医院、教堂、小旅店和桥梁,形成了集市。这些,都是自朝圣之路开辟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最初,只是一些农夫、牧师跟随朝圣者陆续迁徙,在朝圣者行走的信道上,开始零星地坐落着几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有些是从罗马人的扎营地发展而来,有些本是一片荒芜之地。随着时空流转,这些定居点(小村庄)便逐渐发展成一个个能够进行货币流通或以物易物的城镇。旅馆、教会、商店、打铁工厂都相继出现了,而工厂的出现就形成了主要的街道,这些主要的街道是都市型态发展的前身。
西班牙人、法兰克人、犹太人,还有那些混同在摩尔人中的西班牙人、愿意停留在被基督教徒收复的领土上的回教徒们共同建立了居住地,相互依存。如果有外国人愿意在这些乡镇居留,基督教国王还让他们享有免税等特权,其目的原是为了巩固从回教徒手上夺取回来的领土。但八方人客汇聚的结果,是市集应运而生。沿途有的城堡是为了保护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