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求烽火战国怎么卖资源资源

您当前的位置: > 烽火战国寄金币.秦
新闻发布时间:2010-07-11 18:55:57
关键字:烽火战国寄金币
  秦始皇之前有记载的秦先君35位,历时600年左右,第一位是秦庄公。周孝王时秦地的首领非子为其马倌,很得赏识。《史记秦本纪》续赢氏祀,号曰秦赢。封地秦,在甘肃陇西。
  西周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秦抓住了机遇),三个周王应该负很大的责任。第一位周厉王。1.与民争利, 2压制言论。
  1.伤害了国人(城里人,有公民权,相对于野人)的利益。
  2.监视国人言论。《史记 周本纪》: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对此状况厉王喜: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谤,背后议论,好坏皆算。大臣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三年后国人暴动,是周历史上第一次。厉王逃命,从京城镐京(西安)逃到彘(人彘,猪狗不如。汉初吕后残杀了戚夫人之后,唤其“人彘”。刘彘),山西霍县。14年不敢回来。
  第二位,周宣王,先期革除弊政。后期穷兵黩武。天子能号令天下的原因是有大规模军队,但此时耗损。
  第三位,周幽王,前771年遇到了一场灾难,镐京被围时,烽火台事件被杀,美女褒姒被西戎抢走。(诸侯看见烽火来救,叫勤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被废的王后带着废太子,回到她爹申侯那,于是申侯联合缯侯和西戎围攻镐京。
  在少数来勤王的诸侯中有一位异常勇猛,即秦襄公。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周第一代国君)。秦襄公后又亲自护送周平王至洛阳,建立东周。封秦襄公西戎之地。原来秦只是卿大夫,至此提升为诸侯。
  此后一直和西戎作战,挣回封地。但无所事事。到了秦襄公后第八代秦穆公时,得其实。
  秦穆公得益于由余。由余看完宫殿珍藏,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民为之,则苦民矣。“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上德下忠。
  历史上有名有为的君主的首要条件是长寿。
  秦穆公东扩。以5张黑羊皮换百里奚,所以百里奚又称为五羖大夫。百又推荐蹇叔。
  三救晋难。晋献公(秦穆公的丈人),宠妃骊姬,陷害并杀死太子,使另外两个王子重耳(晋文公)和夷吾(晋惠公)出逃。秦穆公和晋惠公立了河西的土地之约后,拥立他称王。但其后反悔。
  晋饥荒。百里奚:夷吾得罪于君,百姓何罪。
  秦饥荒,晋惠公趁机出兵,韩原之战,由300野人(农民)组成的敢死队,救出了秦穆公,并生擒了晋惠公。晋惠公为姬姓,和周天子同姓。
  蹇叔哭师
  项羽破釜沉舟,最早秦穆公晚年伐晋时,即沉舟。
  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军功爵等。立木为信。秦孝公后儿子秦惠文王即位时,秦已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超级大国。六国的生存策略:天下为一,即合纵(纵,南北),《韩非子》: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国的应对策略:连横。其代表人物为纵横家苏秦和张仪。
  《史记 苏秦列传》家人讽其“事口舌”。前倨后恭。
  《战国策秦策》形容苏秦“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发奋读书,锥刺股。
  苏秦合纵成功,拜六国相,将盟约寄给秦惠文王后,秦15年没敢出函谷关。
  张仪,苏秦的同学,老师是鬼谷子。
  张仪早年贫贱时受辱挨打,妻子嘲讽:嘻。张仪无所谓,谓之只要舌头在“足矣”。
  苏秦激并资助张仪到秦国,有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
  秦惠文王死后,太子即位,即秦武王,在位时间短,三年。
  大臣魏冉在和两个太后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强行立了嬴稷,即鼎鼎有名的秦昭襄王,在位56年,活到76岁。秦始皇的曾祖父,是秦武王弟弟中的一个此时正在燕国做人质(质子)。魏冉的妹妹芈八子,是昭襄王的母亲,即后来的宣太后。
  范雎在魏国所受的屈辱,其经历可谓九死一生。
  在昭襄王36年逃到秦,37年提出远交近攻。
  安国君,秦始皇的祖父,是昭襄王的第二个太子。大太子老死了。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排行居中。
  吕不韦,游说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游说华阳夫人的姐姐时说:“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
  安国君继承王位第二年改元(第一年守丧)三天就死了。
  异人改名子楚即位,庄襄王。但只做了三年也就死了。
  预产期: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份加9,日期加7。比如月经期是2月10日,那么预产期就为:2+9=11月
  10+7=17日
  秦始皇13岁即位。
  晋,周成王的弟弟。现山西,汾河平原。
  “晋无公族”,晋献公的曾祖父以小宗灭大宗,夺得王位。晋献公则灭公族,大宗的。但也因之异性公卿崛起。晋献公宠骊姬和其妹妹。骊姬则以毒肉陷害太子申生。并迫使太子的两个弟弟流亡。
  韩厥,韩姓/国崛起。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中国古代进入战国的标志。前403年。
  知氏(知伯)在六卿中实力最强,但后为韩赵魏联合灭掉。(也是在攻打赵国时?好像历史上有关赵国解围的事很多,因为他的实力在被攻打的诸侯中最强,若亡则唇亡齿寒?)
  韩国,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块狭长土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受阻,议于大臣,肥义:“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史记 赵世家》
  赵武灵王晚年废长立幼的昏招。古代帝王所求不是爱情,而是纵欲,老夫少妾,是违反人伦的,(比如生育权,最长时间相伴的心理期许等)。在这种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女人也不指望获得爱情,而是实际的利益。所以某种意义上,中国男人也够悲哀的,不懂得爱,因此也很难得到爱。也因此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落败。中国男人着重发展的也不是爱情的能力,因为没必要。
  赵括,长平之战。当时反对赵括任主帅的有两个人,病重的蔺相如,另一个是赵的母亲。赵括幼年谈论兵法,其父赵奢都不在话下,但赵奢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堪大任。并对妻子解释说,“赵括把战争谈得头头是道,说明他把战争看得太容易,重视程度差。”
  嬴政出生在长平之战第二年。
  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围。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信陵君的姐姐。魏国国都,大梁,今开封。
  信陵君窃符救赵。求助的是魏王的宠姬,如姬。
  平原君亲自去楚国求救。选20人,其中毛遂自荐。锥立囊中,锋芒毕现,脱颖而出。毛遂曰,遗憾的是一直没人把我放入囊中。
  僵持阶段,还是毛遂搞定了楚王。派春申君救赵。至此三公子救赵,公子可能类似现在的乡绅,更注重名誉,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而不是像国君那样权衡政治利益。
  在救兵到来之前,此时的邯郸城内,老百姓易子而食。于是李谈游说平原君出巨资筹集了3000敢死队,出城和秦军同归于尽,迫使秦军后退30里。为赵国赢得了时间,等来了两公子的生力军。
  赵迁,赵国最后一任王,任用了大将李牧。原守边将士,对匈奴三大原则:厚待将士,细心防守,绝不出战。李牧一生没打过败仗。赵王迁六年赵地震。
反间计为何屡试不爽呢?郭开受贿诬陷李牧,被赵王秘密处死。郭开还毁了廉颇,他曾贿赂使者,使其回来报告“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战国四大名将:(和秦国交上手的),秦:白起,王翦,赵,廉颇,李牧。
  赵国的昏招,以15城?雇佣齐将田单作主帅,将赵伐燕(赵奢曾当面向这个议案的发起者平原君质疑请缨,未果),结果两国劳民伤财,田单也溜了。
  (如何评价忠奸,其实即使以后世界大同了,还是会有一个标准,比如我们作为统一国家的中国人看春秋战国时的人物,臧否还是有他的标准,和你今天的省籍无关。)
  魏国,战国前期,举足轻重的大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流失严重。
  吴起,魏文侯问李悝,答曰“贪而好色。但有军事才能”
  吴起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资治通鉴》:吴起为起疮的士兵吸脓。
  强调德政:一个国家的安全在德不在险。
  不娶魏国的公主。逃离魏国后,到了楚国。
  商鞅,也是从魏国流失。原来是卫国人,是魏王手下公孙痤的家臣。
  孙膑,从魏国逃到齐国后,帮田忌赛马。后围魏救赵。
  13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又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士出战,并灭了10万魏军,庞涓自杀。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范雎也是在魏国流失。他提出远交近攻。
  魏信陵君,有能力,但遭到哥哥魏王安厘王猜忌。(中原人为什么好嫉妒,窝里斗?)
  公元前247年发生的三件事
  1.信陵君帅五国联军攻秦。把秦军打得狼狈不堪,封函谷关不敢出。于是异人又用反间计,使信陵君大将军被免,4年后死。死后18年,即水淹大梁,魏国灭亡。至此三晋全灭。
  2.异人病故
  3.秦始皇即位。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荆轲刺秦是祸事。田光推荐荆轲后,自杀封口。荆轲原来是齐人,好读书(士),好剑术。
  荆轲听完太子丹的计划(1.劫持秦王,使其推出六国的土地。2.刺杀),很久没有说话。最后说了两点:1.才能低劣,2.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完成任务。
  太子丹听到后“顿首固请”(愿望主宰了客观条件。)《史记 刺客列传》
  等到赵国被灭后,荆轲还是迟迟不动身。督亢(钢)(最富饶的地方,在河北一带)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如果刺秦不是秦舞阳,而是能和荆轲珠联璧合的一个同伴,结果又如何呢?当然,从大的方面来看,杀来杀去,就是刺死了嬴政又如何呢?
  荆轲等一个朋友,但在太子丹的刺激下没等到就走了。送行场面悲壮,皆孝服,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年后灭燕。
  按宗法制,周天子才是王,诸侯只能称公,但乱了以后,就都称王了。
  导致燕国灭亡的原因:
  禅让乱国;灭齐自削;疲赵自弱。
  燕王哙,禅让王位给相国子之。(蜀望帝之于开明?鳖灵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子之,利用齐国使者,和帮衬,旁敲侧击,诱使燕王禅让。燕王贪图让贤虚名,尧的美名(尧禅让许由而不受)
  子之治国三年,天下大乱。太子和大将军起兵,齐缗王趁机攻燕国。“五旬(50天)而举燕”,因为燕国军队欢迎。然后把子之醢(剁成肉酱)了,燕王哙杀了,统治燕国。但随后,齐国的恶行(1.随意杀人,2.毁坏宗庙,掠夺财物)使燕国百姓态度大变,叛乱。2年后,不得不退出。百姓拥立新君,燕昭王。
  燕昭王想强国,复齐王国之仇。郭隗出招:招揽人才。讲了千里马的故事:绢人(清洁工)为王花500重金买了死的千里马。王怪之。绢人则说,此消息一出,真正的千里马都来。
  郭隗建议昭王从他做起,礼遇人才。乐毅,军事家到燕国来。
  秦昭襄王称帝,五国攻秦,迫使秦王废号,并割地议和。齐国趁机把临近小国,宋国给灭了。由此引发其他国家不满。燕国利用这个机会游说联合攻齐,其他国家得到土地后撤兵,只有燕国穷追猛打,占领齐国5年,5年后齐将田单,用火牛阵把燕国人赶走。
  最后一任燕王喜,竟杀了儿子太子丹,准备让秦王消气。
  楚国地域辽阔,有800年历史。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
  《战国策 秦策四》: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秦王派王翦和蒙武,带领秦国60万军队攻楚。王翦与儿子王贲立有盖世奇功,除韩国外,其他5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王翦避而不战,一直持续了1年。而这一年楚军全面备战,主动出击而不成,锐气大挫,方寸已乱,在调防的时候,被王翦打败。(学史至此,一个感悟:急不得。)
  公元前222年,王翦又降伏越君。至此楚国全部被歼灭。灭楚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疲敌制胜”的典型战役。楚国是战国很早实行变法的国家,比商鞅变法还早。楚王启用从魏国逃来的吴起作令尹,变法。
  魏文侯第一个变法?启用李悝。魏文侯在位50年。
  吴起变法4项内容:(后来中国封建制度的大治,可能还是由于先秦打的足够充分了,而且各种试了很多图强的政策。)
  1.废除世卿世禄;
  均爵平禄。《韩非子 和氏》“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2.整顿吏治
  3.奖励耕战
  4.广辟土地
  秦国相国蔡泽评价吴起变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但吴起变法没有彻底推行。楚悼王晚年才开始,不久即死。就在灵堂之上,吴起扑在楚王尸体上,但仍被乱箭射死。继任楚王将射在尸体上的箭的宗族,灭族,共70多家。
  政治腐败,表现在用人上,早期用公族,中期则用屈、召、景三大姓,晚期重用了一个人,春申君,黄歇,是楚国顷襄王的弟弟。
  关于春申君江南的豪宅(吴郡,因为先封在淮北,因离齐国太近,而改封)太史公曰:(司马迁,也有部分是其父司马谈所曰)“吾使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为什么江南多豪族,世卿的?)春申君晚年修建的住宅一直保存到西汉中期。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春申君门客李园,自荐其妹。有了春申君的孩子后,又自荐去楚王那。后生下一子。
  楚王病危中,一个门客见春申君,说了三个意想不到“想不到的福/祸/人”,但春申君不相信李园会杀他。但结果17天后,楚王病故,李园派刺客杀死了春申君,并把他满门抄斩。
  楚人李斯也跑到了秦国。
  另外,楚国也和其他五国一样,不明大势。春秋时的大势是争霸,战国时时统一。
  楚国上疏,代表了楚国当时相当普遍的一种观点:
  伐楚不如善楚;灭楚不如灭韩魏。
齐国不战而降。国君田建,因为对秦国使者500里封地的期许,举国投降,最后饿死在共(今河南)的一块松柏林中。
  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齐国也是春秋五霸最早称霸的国家,但独自灭宋,导致五国伐齐后,元气大伤。
  齐国后期,事秦谨。制定这个国策的是君王后,比吕后专政还要早,掌握了十几年齐国的国政。燕国灭齐期间,齐愍王的太子流落莒(现山东莒县),在一个大夫家里为仆,为家中***慧眼识重,倾爱有加。整个齐国坚守的地方还有即墨,即今天山东的平度,田单被推举为将领。后平乱后,出,史称齐襄王。落难时的***,也就是君王后,其子也就是末代降君田建。
  但其父不认这个女儿,因为是私定终身。君王后还是很孝顺不认自己的爹妈。
  齐襄王在位19年,田建即位后,君王后专政15年。国策是“事秦”,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求粮,君王后否决,不与参与。
  君王后临死向儿子推荐大臣,但戆儿子还要找笔记录,所以君王后说“忘了”。
  后期是她的弟弟后胜的手里。后胜极其贪婪,所以秦国用腐败的金钱外交。
  秦商鞅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胡服骑射
  而齐国没有变法图强。(沿海的土地决定了很难发展农业,所以一般商业发达?)
  齐国首封之君姜太公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正是齐国人写的。
  《史记》中秦王统一天下的过程,不到500字。
  令人咋(ze)舌
纵横捭(bai)阖
  李信(李广先祖)追燕王喜和太子丹。由此嬴政赏识李信,并问计于其,李信说,给他20万军队足可以灭楚,而老将王翦则说,非60万不可(是秦国军队的总和)。于是派李信和蒙武出兵伐楚。大败。
  嬴政再请王翦出山的时候,王翦借机要了很多财产。兵出函谷关之后,又派了5拨人,回去接着要。并对手下看不惯的人说“秦国全部的军队在我手里,大王又是多疑的人,我要是不要,他会怀疑我有野心。而贪财的人,不会有其他的政治野心。”贪婪也是一种保护色。
  除了王翦父子,还有蒙氏父子:蒙骜
  军事家,尉缭,职务是国尉,国防部长。告诫秦王不要重蹈知氏的覆辙,所以金钱外交。至今还有一部兵书《尉缭子》流传,现存5卷。还会开面相,觉得秦始皇面相不好“用人时谦下,得志时吃人。”
  嬴政对人才,顿弱见面不跪拜。并将天下人分为三种:有其实无其名(商人);有其名无其实(农民);既无其名又无其实(大王您)
  王翦安享晚年,而白起被昭襄王由20级的封君将为士兵,迁出京城。出城10里又被赐死。哎,人屠啊。
  秦始皇对功臣是非常尊敬的。称帝后,没杀一个功臣。因此只用10年久扫平天下。识人之强,用人之当。
  秦最后七代国王
  一、秦孝公变法图强。使自身强大起来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二、秦惠文王,用连横打破六国合纵
  三、秦武王在位三年,因为举重砸死,还没有娶亲生子。但具有东进的历史使命,“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秦本纪》。派甘茂联合魏国,打下了韩国的宜阳,是军事重镇,至此才能兵出函谷关,直抵洛阳。
  甘茂出兵前,向秦武王说了三件事:1.曾参杀人。曾参是位贤人,同名的人杀人了,但三人一说,其母便逃跑了。2.张仪无功。虽是他主张连横,但功劳都是惠文王的,臣子立功不算功。3.文侯烧信。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派了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把中山国给灭了(不是赵国灭的吗?)乐羊得意忘形,回来后看到一大筐告发信,所以认识到魏文侯的伟大。《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栎散材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所以甘茂出征前先和秦武王定了合同,但5个月后未攻下宜阳,收到一大批告状信,秦武王动摇,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回信问:我们的合同还有效吗?于是秦武王继续增兵。最后,甘茂拿下宜阳,杀6万韩军,打开了韩国西大门。
  四、昭襄王在位56年,继续东进,摧毁六国主力。先用魏冉为相,再用范雎为相(远交近攻),重用白起。秦国统一共杀了100多万,经白起一人之手就杀了90多万。
  五、秦孝文王,在位三天。
  六、庄襄王异人,在位三年,干了两件大事。1.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从此彻底瓦解合纵可能性。
  2.利用燕赵矛盾,占领赵国37城。
  七、嬴政。
  七代国君都没犯过大错。昭襄王是秦武王的弟弟,当时正在燕国作人质。
  贾谊《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学课本“奋六世之余烈,”
  (看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除了其本身的忠烈标准,还有就是切入角度,即自己感情的倚重。说秦国时,就觉得秦该赢,反之,则想赵赢等。而如果想引发这种同情同境心,要善于讲故事,倾诉,产生某种可以进入的情境。看来搞宣传的,要注意这一点。)
  七代明君,而且都重用人才。
  秦孝公,商鞅,卫国人。
  秦武王,甘茂,楚国人。
  昭襄王,范雎,魏国人。
  庄襄王,吕不韦,卫国
  嬴政,李斯,楚国人。
  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秦统一的偶然性,1.六国犯错误。三家分晋;赵国多昏君;韩国韩非出生太晚;魏国人才流失;燕国无事生非;
  秦王改称谓。古代三皇五帝为至尊,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尊。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统治的地盘,比大秦要小,而且诸侯不一定来朝拜。所以大臣建议叫“泰皇”。嬴政“去泰留皇”保留“五帝”,合称“黄帝”。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所有的命令叫“制书”或“诏书”。本人自称“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用。
  废除谥法,因为是以下议上。
  并规定了:陛下,太上皇,皇太后,皇后等称谓。
  古书记载:天人之总称叫“皇”;帝者天之号。秦始皇,以
自居。民间称其为祖
。秦始皇晚年民间流传谶语“今年祖
死。”但秦始皇否认自己是祖
,称“祖
者,人之始祖。”
  (仪式感的加强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上不下的阶段。就比如新富们,多是要表现得爆发一下才过瘾,老钱呢,可能更趋于低调,和寻求回报社会等精神上的寄托)
  古代帝王证明自己合法性的问题上,常用四种手段:
  符谶(出现祥瑞的事);德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承德运);传国玺;封禅。
  刘邦出生也是妈妈
缠绕其身所生。
  奉天命承德运。德运,战国时出现的学说,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是阴阳,后来阴阳发展成五行。古代帝王都和金木水火土相配,秦始皇说,周朝时火运,而他的秦朝时水运,水克火。这个说法是齐国人邹衍提出,他说金木水火土是五种德,王朝更替时一个王朝的德运取代了另一个王朝,这叫五行相克。五行又和五色相配,金(白)木(蓝)水(黑)火(红)土(金);再和东西南北中相配,(确定性是阴阳制衡,但不确定性,或不那么确定性的是阴阳的划分,配对,即找准共轭体,或约束条件。)
  水(北,冬),火(南,夏)。秦朝尚黑,主数字六,水为阴,所以水运王朝以六为吉数。秦代官员的帽子六寸高,一步为六尺,车六尺长,由六匹马驾驶,分天下六六三十六郡,搞了一整套的德运说。
  传国玺,李斯奉命在和氏璧(一说不是和氏璧,而是蓝田玉)上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古人认为传国玺是德运的物质化表现。传国玺到宋代丢了,朱元璋称帝后没有传国玺。
  封禅,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叫“封”,在梁父山底下祭地,叫“禅”。梁父山就在泰山脚下。
  封禅大典,不是一般的祭天仪式,是具有宗教性质的祭天地的仪式,只有两种人有权利举行此仪式:异姓而王;治理天下太平的人。
  德运说的悖论,既论证了自己的合法性,那么自己被推翻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对于齐国,楚国,燕国较远的国家,王绾建议秦始皇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大臣们都赞同,但只有廷尉(主管司法的官)李斯反对。天下只能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由来,最早的郡是晋国产生的。《战国策》:“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早期郡小于县。到了战国时期,则郡大于县。郡县制从组织上保证了皇权制度的执行。中央则实行三公九卿。
  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度量衡
  采用小篆来统一文字,但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到更多的却是秦隶。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其中《序》很重要。“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关于“中车府丞”。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宦官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阉人宦官的身分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
  但是这三部书,现在都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秦始皇当年巡游天下时,在泰山琅琊台,有刻石,碑上的字都是李斯写的。泰山刻石,都是小篆。
  但出土的秦代简牍(秦简),大量的却是秦代的隶书。
  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式,小篆比划复杂,整齐和谐,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书写麻烦。隶书比划比小篆简洁,主要将小篆的圆转比划改为方折,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
  秦始皇应该是用小篆统一的文字,理由有二:1.许慎的序;2.秦始皇在各地的刻石,像泰山,沂山,芝罘,琅琊台,碣石等,都是小篆。
  至于出土的实证,可能不是说秦始皇当时用两种文字来作为标准,而是秦始皇推出的标准失败。
  文字发展顺序:
  殷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西晋出现)
  文字的功能是交流,文字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文字是否便于书写,识认。
  什么是隶书?
  西晋书论家卫恒在他的《四体书势》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秦代有一个人叫程邈,犯罪被罚作劳役。期间他发现司法官用小篆写司法文书,很难。小篆像画画。(秦代人的审美能力高于现代?因为大都具备一定的绘画——审美能力。)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书写格式,隶书代替小篆。秦始皇知道后赦免了程邈,并任命他做御史,专门用隶书来写。由于程邈本身是个徒隶,此书又在徒隶间流行,所以得名隶书。
  还有一种说法。隶书的隶,是隶属的意思,是隶属于某种书写体式的简便的书写格式。是隶属于大篆,大篆很混乱,大篆很难写,在大篆的书写过程中间,就有一些无名的书写的人,就慢慢改造大篆,创作了一种古代的隶书体。一种文字和书体,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创造的。所以单一个程邈造隶书是不可靠的。早在李斯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时候,就出现了隶书。如青川木牍,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块秦简,是1980年在四川的青川县发现木简。是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书写的有关天地管理的一个文告。
  秦始皇用政令的方式改革都失败了,说明文字流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俗从简。
  到汉代才真正用隶书实现了书同文字。小篆成了中国文字中间最短命的一种书体。
  因为汉字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传说毛笔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说明秦代已有毛笔。毛笔的特点使之很容易写成蚕头燕尾的隶书,比如现在要用圆珠笔来写,隶书也不好写,庞中华的那个字好写,那是硬笔书法。书体的流行取决于书写工具。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韩赵魏,布币;赵齐燕国,刀币;秦国,秦半两(一个是半两),以此统一;楚国,金币。战国时可以私人造钱。秦始皇将货币铸造权收归国有。汉代七国之乱是因为吴王刘濞自己可以开铜山造钱。所以可以买大量的武器,可以招兵买马,造反。
  秦始皇把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上币和下币两种,上币是黄金,下币是秦半两。
  度量衡,三种量具:度,长短;量,容器;衡,重量。
  尺子,战国传世出土的目前有4把铜尺,长度分别为:22.3cm,22.5cm,22.7cm,23.1cm
  统一为23.1cm。秦始皇佩戴的剑7尺。
  修长城的原因。
  方士卢生,给秦始皇一本书:图录,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命令蒙恬帅30万大军攻打匈奴,并修万里长城。
  长城最早见于春秋,楚国的方城是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后经历代的加修,长城的长度超过10万里。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关于修长城死人很多,最早的记载见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河水注》中间,“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修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100万人修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0%。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但和长城没有关系。“齐国有一个大夫,杞梁,作战牺牲,其妻碰见齐王,齐庄公。齐王就想在路边祭奠杞梁,其妻不同意,说这不合礼数。于是齐王只好到杞梁家里祭奠。”这里记载是杞梁妻,并不是孟姜女。
  200年,出现的《礼记》,其中《礼记檀弓》又记载了这件事,但有些变化。其中出现了一个人,曾子,和对此事的评价:“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汉代,学者刘向和其子刘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图书的人。汉代让老百姓献书,并由刘向父子,整理。刘向编了两部书,《说苑》历史故事集;另一部《烈女传》。两部书中都提到了杞梁妻。
  其中《说苑》:“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驰?,而隅为之而崩。”
  而《烈女传》中,其妻陈尸城下,哭了10天,城塌。安葬后,其妻投水殉情。
  到了唐代,民间文艺发达,话本,戏剧,民歌等都出现了有关杞梁妻的故事。其中敦煌曲子词,出现了: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敦煌捣练子》
  唐代有一个诗歌作者群体,僧人,即诗僧。其中惯休的《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左丘明是战国时的人,当然不可能让女性去哭秦长城。
  汉代王充《论衡 感虚》:“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
  统一六国后,30万击匈奴,50万征百越(浙江,福建,两广)
  修建的重要道路: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公路网),直道(从陕西的淳化,即当时的甘泉宫,经过鄂尔多斯草原,到达九原郡,其治所即包头市。因为南北走向,称为直道。和长城对应,是运兵的快速通道。)
  现存有些地段的驰道(河南南阳),类似火车,铺有枕木,枕木的宽度,是马跑起刚好踏上。
  修建阿房宫。在位12年,全国处处是建筑工地。
  焚书坑儒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统治的晚期。
  针对封建制(齐人淳于越提出,随后秦始皇并没有治罪)还是郡县制优劣的廷议。李斯对此的两点主张:1.法后王,而不是一味效法先人(法先王)。2.废私学。于是秦始皇下焚书令。
  焚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背后非议秦始皇,比如他的自视古今第一,专权,每天要看120斤公文(和现在60斤木简)。此二人携款逃跑。秦始皇震怒之余,清查出460多人,活埋。长子扶苏挺身而出,劝秦始皇,被贬到蒙恬军队做监军。
  给方士们定的罪是妖言罪:“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李斯或法家都提出了师今或师后,但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采纳呢?还是生活方式使然?农耕社会是越稳定越好。
  唐人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
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但坑儒的说法不准确,《史记》中说,“焚诗书,坑术士”。《论衡》《汉书》中也是坑术士。(遗憾的是不知这些术士中,有没有能算计出自己这种下场的?)
  直至西晋学者卫宏,《古文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而且卫宏编造了坑儒的新故事。儒生冬季种瓜,入骊山等。
  秦始皇5次大巡游(不睹天下,怎可感知自己的伟业?所以外族的清帝也喜欢?)第五次在前210年,此次出巡的三个理由:荧惑守心;陨石事件;沉璧事件。
  天象中有两种最受关注:五星连珠(金木水火土五星连成一直线,吉相。史传刘邦即位时既出现过。现在计算结果,应该是高祖二年的事。另外两次通过计算得知,1.吕后称制;2.武则天称帝;但史学家未记录);荧惑守心(荧惑,火星;守心,28星宿之一,心星,即天蝎座。这种天象就是火星运行到天蝎座,并停留一段时间。天蝎座有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代表皇帝,另外两颗代表皇子。)
  东郡发现陨石,并被刻:始皇死而天下分。
  “至平原津而病”古代,疾是指小病,而病则是大病了。
  秦始皇病危写诏书,准备找回扶苏。但当时身边只有李斯,赵高,18子胡亥。赵高,中车府令,中国古代官员只要官职前面有“中”,说明是可以出入皇宫的。
  秦始皇49周岁病故。
  秦始皇一生只表彰了一个女性:寡妇清《货殖列传》,并修建女怀清台。
  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面对死亡可能有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制衡吧。
  赵高的特长:强力(勤勉);书法(《爰历篇》,小篆字库/字典啊),通律法(秦依法治国)
  秦始皇的失算:狮子不同百兽的心理啊。强者可能本能的喜欢听话的人,这大概就是赵高的类型吧。
  李斯所有的儿子娶的都是秦始皇的女儿,所有的女儿嫁的也都是秦始皇的儿子。
  同日而语:《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制人之与见制於人,克人之与见克於人,岂同日而语哉!”
  同年而语:见“ 不可同日而语 ”。汉 贾谊 《过秦论》:“试使 山东 之国与 陈涉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虽迟速安危小异,然比之常静无心终始不悔如 孝文帝 者,不可同年而语矣。”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故摘果於未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
  撇开词义,单究字义,同日和同年,哪个不可而语的程度更甚呢?应该是同年吧?
  李斯和赵高之间多个回合的较量中,在第五个回合,李斯向赵高讲了三个故事,说明一个国家政权如果不能按照某种正常的顺序/制度/规则交接,则有可能出现几代之乱。如晋献公宠骊姬;齐桓公。
  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被堂弟谋杀,齐国人又把这个堂弟给杀了。于是导致齐襄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先是公子纠杀小白,未果,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当上国君,即齐桓公,他随后攻打鲁国,把在鲁国的公子纠杀死。
  商纣王,杀死叔叔,把他挖心而死,囚禁了弟弟,最终导致商纣王亡国。
  六个回合下来,李斯仰天大哭。屈从。
  李斯也糊涂,若当真成了事,保不齐不被灭口啊。所以合谋做坏事的人总难有好下场。
  后人对李斯变节的评价:双簧说,屈从说。
  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的太守,回家省亲,结果门前车马上千,李斯由此感到后怕,想起老师荀子的话“物禁大盛”,盛极则衰。
  齐人的术士风,源于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海上三仙山:蓬莱,瀛洲,方丈。
  赵高之于江充,小人嘴脸,即使在潜伏期,应该也有蛛丝马迹:是否关注他人,寻求精神层面的得。
天空游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 【
】 【
最新宝典 ·
[06-25]
[06-11]
[06-11]
[05-05]
最新新闻 ·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热门点击 ·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游戏花边 账号发放 ·
CopyRight 2002-2010 天空游戏网
京ICP证040598
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 2009年10月12日 EE烽火战国英雄体力负
新闻发布时间:2010-02-19 19:37:21
关键字:烽火战国英雄体力负
谜一样的蕲县,在应了天机天理、经历腥风血雨后,逐渐暗淡了曾有的辉煌
悲歌鸣咽哽蕲县
侯四明
说起蕲县,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说起这里的大泽乡,略通历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两千多年前,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蕲县的大泽乡揭竿,揭开了“伐无道,诛暴秦”斗争的序幕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大泽乡的名字也因此家喻户晓
发生在蕲县的还有一场重大战役――秦楚蕲南战役这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达100万人,前后进行了三年,成为秦朝统一六国最后的大战,但是这场战役却是鲜为人知
黄土之下掩埋的是历史的悲惋
这是一座覆斗状的土台,松柏掩映,杂草丛生它长和宽各约60余米,高不过5米,这个不高的土台却是历史的制高点,陈胜、吴广起义旧址――蕲县大泽乡涉故台(陈胜字涉)
涉故台又称射鼓台或射鹿台,当然每个名称都有它的传说和意义,不必深究了至于它的用途,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盟誓用,“筑台盟誓,诛伐暴秦”;一说是练兵用,“操练兵马,击鼓演武”;一说是避水用,大泽乡一带为低洼的沼泽地区,每逢雨季,顿成泽国,所以,义军揭竿后,900戍卒在此每人一兜土,筑台屯兵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里第一种说法还能说得通因为居高声远,所以人们发布号召,往往喜欢站上高台陈胜鼓动900戍卒起义,“登高而呼”似乎是符合情理的至于后两说,前者“操练兵马”与史实不符,陈胜仓促起义的900戍卒在大泽乡并没有逗留,很快就攻占了蕲,然后马不停蹄地转战銍、酂、苦、柘、谯诸县,是没有时间在起义地练兵的,让激情起义的人先练兵再攻城也不合常理后者除了有前者的理由外,还有一个理由,与其在旷野泽中堆土屯兵,不如在稍后就攻下的蕲城屯兵避水
况且,仅仅为了“登高而呼”就命令900人一人一兜土,去堆起高台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人力让戍卒们加高增宽土台倒是有可能
不是陈胜起义军筑的土台,那么这些又是谁筑的呢?
其实,不止涉故台,在蕲县城向东至至大泽乡,10多里的范围内,类似的土台还有不少在蕲县,这样的土台究竟有多少,没人知道了现在仍然能看到的土台有数十个,经过风雨时光的侵蚀,大小不一(但都没有涉故台大)却较为规则:它们差不多三个为一组,间距在数十米或百米不等,这些土台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土台有别于古代的烽火台,它们居高临下,成战阵排列,应该不是为攻击而建,更像是防御营垒当地称之为七十二连营
从“七十二连营”,可以感受到当年战争规模之大之广
不止如此,从蕲县城南去,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大营镇,西去至濉溪县的双堆集、南坪集,仍然能见到布列的土台,像双堆集的平谷堆和尖古堆,曾经在淮海战役中被蒋军黄维兵团利用,作为防御营垒(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功用)
那么至少在直径60里的范围内,都有这样的土台存在
可以揣测,这是一个战场:在陈胜、吴广起义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
什么样的战争,会遗留如此规模的营垒呢?
蕲县古城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浍河北岸,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夯土城垣至今大部分尚存该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600 米,东西宽1400 多米,周长近6000 米,面积2.2 平方公里南面利用浍河为护濠,其余三面有人工挖掘的护城河(现已近淤平)夯土每层约10至15厘米,城垣残高3至5米,东西各有一座城门,南北各有一座水门,运粮河自浍河从南水门穿城而过城内遍布秦砖汉瓦和陶器残片,发现的文化层有周、秦、汉至宋代
从典籍中可知,至少在西周时期,这里已经有农人生息古城西南角有一段城墙便是利用西周时期的古遗址改造而成的秦时置蕲县,西汉承袭旧制,王莽改名蕲城,三国时先后属谯郡、汝阴郡所辖南北朝时,侨设蕲于淮河以南(今巢湖市)梁、陈时设蕲郡,领蕲县于故地东魏时改名蕲城郡,隋代复名蕲县唐以后,蕲县属宿州所辖,元代时废县并入宿州,历时1500余年的繁华从此旁落
蕲县现在是一个镇,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治下的一个乡镇人们习惯称它为蕲县集,事实上它与淮北大地上的众多集镇毫无二致,黎明最先被略嫌促狭的街道两旁的摊贩叫破,赶集的农民们在扫描摊点的同时不忘向熟人打个招呼,知足的农民们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史载:古蕲置郡时,所辖区域北至徐州,南至凤阳,西至界首,东至洪泽湖它的地位显赫,因为它地处淮河北岸,“当南北之塞”,是中原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古代南北统治集团争锋的前沿南逾淮北,则兼并中原,北逾淮南,遂吞江表,“江淮定而天下稳”,因而战事濒仍战国末期的秦楚蕲南战役是其中的一次大战役
蕲县附近、乃至濉溪南部的迤逦土台,应该就是蕲南战役的遗存
蕲南战役发生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前后历时两年,如果算上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项燕率军抗击秦李信军的战争“前奏”,则整个战争历时长达三年秦国投入兵力六十万,楚国也是倾国之兵力四十万(加上楚邑原有的的守军,应该还多),总共投入兵力100多万,战役的规模是罕见的
此一役是秦楚间的最后决战,也是秦国“扫六合、混一统”的决定性战役,其战略意义是重大的和深远的事实上,秦楚蕲南战役后,不仅楚国再无还手之力,秦国对齐、燕、和退保平壤的赵国余孽代国的战争也没有遇到大的挑战和阻力,一路势如破竹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在灭楚、灭燕、灭退保平壤的代国后,秦国最终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秦国对六国最后的决战战役异常惨烈,百万人混战,以至战败一方的统帅是死是生都没有定论
往事越千年那场浴血的战役已经烟消云散,然而战争还是通过这些土台、通过简约的记载,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蕲南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楚两军互攻,各有胜负,第二阶段是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蕲南决战,以楚败秦胜而告结束
战争首先由秦国挑起
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野心勃勃的秦王赢政用尉缭的计策,决意攻击楚国秦王问大将李信:“将军度伐楚之役,用几何人而足?”年少壮勇的李信回答:“不过用二十万人”而老将王翦的回答却是:“至少六十万!”并断言:“李信用二十万人攻击楚国,一定会失败”
青年将军李信敢于用二十万击楚,当然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刺客荆柯“图穷匕首现”刺秦王失败后,李信率领数千兵士,很轻易地就攻破七雄之一的燕国,俘获燕太子丹,那么用二十万兵力没有道理破不了楚国
秦王于是认为王翦老了,决心启用李信秦王命李信和蒙武为正负统帅,率兵二十万攻击楚国第一阶段即城父会战由此打响
城父之战是二十万对二十万
秦统帅李信打的是两翼钳形、分进合击的包围歼灭战:一路兵由蒙武率领,沿汝河两岸前进,实施正面进攻,另一路则由李信率领,由汝水向南,迂回楚军左翼,最后在城父(安徽亳州东南,一说在平顶山市)完成会师
战争的开始秦军打得很顺利:李信攻平舆(河南平舆县境),陷城再攻巨阳(曾是楚国都城,今安徽阜阳北一说是攻申城,今河南信阳),再陷城然后挥师城父,欲与蒙武军会合城父;蒙武军则攻寝(一说在河南临泉,一说在淮阳),与楚守将张蘅激战,张蘅死守寝地,力战不敌,被蒙武所俘,城破再攻陈(曾是楚国都城,河南淮阳附近),再破,欲引军至城父完成会师
再说楚军这边,楚王负刍得知秦军深入楚地,就命令项燕为将,率领20万大军往击秦军临危受命的项燕看到秦军布开口袋阵,想进行两翼包围,便采取“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的方针,不急于和秦军正面交锋,而是在包围圈外的城父设伏,寻找战机果然,峙勇激进的李信面对伏兵,仓皇之中锐气尽失城父之战,李信后败而逃,项燕率领20万楚军一路狂追秦军三天三夜,秦军连日所筑的堡垒,都被楚军给攻破,秦军都尉一级的军官战死7人,士兵伤亡大半此一战,秦军夺取的楚地全部被收复
第一阶段战役以楚胜秦败结束
秦王换下李信,决定重新启用老将王翦
老谋深算的王翦没有爽快地答应挂帅出征他深知战役的艰巨和重大,因此没有急于在战场上击败楚军,而是首先廓清不利于使战争取胜的因素即:与秦王讨论为什么要使用大兵团作战,以坚定秦王打大仗的决心;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以去其疑心,坚定秦王对自己的信任;与楚军进行旷日持久的对峙,比财力、比耐力,化解其守土卫国的向心力
就为什么要使用大兵团作战,秦王与王翦进行了一场战前对话
李信兵败时,王翦已经辞了官职,在家里养花养鸟秦王亲赴频阳(陕西蒲城西)王翦家里,秦王说:“将军曾经认为李信用20万人攻楚必败,现在果然使秦军受到污辱将军虽然在养病,不知能不能支撑着病体替国家出力”
王翦再拜推辞说:“老臣罢病悖乱,心力俱衰,还是请大王另外选择良将吧”
秦王说:“寡人知道非将军不能取胜,希望将军不要推辞”
王翦长叹一声说:“大王要是不用我就算了,要是真用我,还得给我60万人”
秦王说:“寡人听说从前大国才三军,(12500人为一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队还不能全部用出去,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兵守国大国威加诸候,其制国不过千乘,以一乘75人来算,从来没走过10人这个额度现在将军一定要用60万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
王翦回答:“那是因为从前的人都是约了日期,布了阵势战斗,虽然用武却不重伤敌人,声讨罪行而不兼并对方国土,在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所以用兵不用众,齐恒公倾国之兵才3万,尚且轮番使用现在列国兵争,恃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便杀,遇地就攻,用兵动辄数万,转城也往往跨年所以农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册籍,势所必至,虽欲用少而不可得何况楚国地尽东南,号令一出,百万之众可具臣谓六十万,尚恐不相当,岂复能减于此哉?”
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说醒了骄横的秦王,使他认识到楚军的不可小觑,并按照王翦的要求,调用倾国之兵60万归其指挥
接下来,王翦要做的事是坚定秦王对自己的信任
60万兵力,在当时是最庞大的部队不要说是多疑的秦王,就是换任何人也不能不多想要是反戈攻秦,那真是摧枯拉朽王翦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表衷心,难免会让秦王担心,而大战面前上下生疑,是兵家大忌
王翦引兵击楚,秦王亲自在坝上设宴饯行,王翦捧起一杯酒,对秦王说:“大王饮此,臣有所请”秦王一饮而尽,问王翦:“将军有什么事尽管说”王翦从袖中拿出卷成轴的竹简,取开,对秦王说:“这是我向大王您索要的咸阳良田豪宅数处,请您 一定要赐给我”
秦王打开看了一下,轻松地说:“这些你何必要求,你要是打胜仗回来,我愿意和你共同享受富贵,哪里还用得着让你担心贫穷?”
王翦老脸一拉说:“大王呀,臣老了,大王即使给我封侯,对我也没大用了,我就如风中之烛,还能光耀几时?您不如在我活着的现在,就多给我良田豪宅,我享受了,我的子孙也能享受,世世代代享受大王的恩情这是我的希望”
秦王不禁为这个求田问舍的王翦“浅薄”的贪心逗得大笑起来,说:“好,好,好,你要的这些我全给你”
于是兵出函谷关,在关口,王翦再次派人向秦王索要花园、池塘数处王翦战前索田,不厌其烦,连副帅蒙武都疑惑不解,王翦私下对蒙武说:“秦王性强厉而多疑,今以精甲六十万畀我,是空国而托我也我多请田宅园池,为子孙业,所以安秦王之心耳”事实证明,王翦“求田问舍”这一招果然奏效,自始至终秦王都没有干预他的军事领导权而这至关重要,王翦与楚军打得就是旷日持久的心理战,无论秦楚,谁在心智上先乱,谁就必将遭到覆亡的命运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秦军向楚地开拔,战役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很快平舆等地再度为秦所有项燕率所领兵力20万守东冈以拒之在防守的同时,项燕见秦兵铺天盖地,遣使驰报楚王负刍,要求增兵,楚王负刍又募兵20万,使将军景骐率领,听命项燕与秦军决战
决战并没有如项燕所求很快到来,并且仿佛成了遥遥无期的事(双方对峙了一年!)
王翦进入楚境后,就在平舆一线深沟高垒,连营固守,严令军士不许出战王翦的意图,也许当初项燕看出来了,他也连营结阵,挖沟布壕,静待秦军冲击当然项燕的对峙是没有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的,说白了,项燕拖不起
在双方的最高决策者方面,由于事前王翦做了大量工作,秦王赢政对王翦的战略意图是知道的,至少是信任的据说秦王在秦楚相持之初,也确实一度出现过动摇,他担心地对国相李斯说:“60万大军曝师于外,日费万金,再这么消耗下去,秦国虽强,怕也是支撑不起啊!”李斯说:“秦虽消耗不起,楚却更消耗不起问题不在于秦能否支撑十年八载,而是在于只要能比楚国支撑得更久就可,现在楚国悉全国之兵以抗王翦,青壮劳力皆困于战场,眼看秋收在即,楚国乏人,必引师而还,割稻积粮,以待再战,楚师既还,王翦因而击之,楚可下也”秦王称善
在楚这边,国内不仅没有李斯这样的人来为楚王排解担忧,而且杀兄自立的楚王负刍对项燕手握重兵在外是不放心的,他曾数次命令项燕进攻,并责备其怯战
在双方的国力、部队实力方面,秦兵60万,楚兵40万,相差20万秦兵攻灭了赵、韩、魏三国,战争的掠夺使得后勤保障没有问题而楚军的结构是联盟式的,各部族之间联系松散,短期攻防还行,一旦持久,必生离散之心,这就是俗话说的,无事即生非
《史记》载:“荆(楚)兵数出挑战,终不出”你越是拖不起,我越是要在“拖”字上和你赌斗,这是王翦的心理王翦是要把项燕微弱的胜算都耗尽
在相持阶段,王翦一直在养兵和骄敌对士兵,他“日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饮食将吏感恩,愿为效力,屡屡请战,辄以醇酒灌之(由此可见秦军财力!)”这是在养气!对楚人,他“外益收敛为自守之状,不许军人以楚界樵采获得楚人,以酒食劳之放还”这是在骄敌,使其去除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心理
如此数月,秦兵精力无处释放,每天就练习投石、超距
什么是投石、超距呢?
范蠡《兵法》说:投石者,用石块重十二斤,立木为机发之,去三百步为胜,不及者为负;其有力者,能以手飞石,则多胜一筹超距者,横木高七八尺,跳跃而过,以此赌胜用这种办法,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这样相持将近一年,项燕始终得不到打仗的机会项燕做了一个最无奈、最致命的决定,放弃对峙局面,引军东向
在谁先动谁被动的相持中,项燕“引军东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或许是楚军财力无以支撑40万人的开销?或许是在财力无法支撑情况下,项燕想用对付李信的办法从背后攻击秦军?或许是楚联盟军内部的矛盾斗争?或许是项燕看到楚军斗志松懈,无奈想全师而退,别寻战机?或许是楚王负刍的左右?甚至或者楚军真的认为秦军只是防守既得边境,因而没必要大军陈境?千载以下,已经不得而知,可以想像的是,项燕能够无作为地与秦军旷日对峙,最后不得不主动放弃对峙,应该有他的苦衷有些事,你能够想到,却没办法对付
楚军松动,让王翦终于找到了战机,王翦60万秦军如猛虎跃起,从背后扑向楚军至此波澜不兴的战役第二阶段“无疾而终”
这是一年前项燕对付李信的招儿,一年后却在项燕身上重演!楚军一路败北,任由秦军攻城略地
王翦从平舆等地一路东去追击楚军,相继夺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项燕退无可退,在淮河北岸、蕲县南部一片广大的平原,和秦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整个蕲南战役,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约而且说理大于记事,史家津津乐道于阐述追击者胜,津津乐道于王翦论战和求田问舍,却忽略了战事的记载
不仅如此,关于蕲南决战楚军主帅项燕的生死,多家史籍的记载互相矛盾人们只能从简约的历史记载里揣摩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关于蕲南决战,楚人这样记载:“(王负刍)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史记·楚世家)
《史记·白起王剪列传》是秦人的记载:“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 楚人称“破我军于蕲”,秦人称“杀其将军项燕” 除了“我”和“其”这一立场上的区别,楚、秦双方都一致地不作过细的描述
简略的文字还是给了人们这样的信息:秦军主帅王翦和楚军主帅项燕都参与了蕲南决战而且项燕死于蕲南决战但是另有一种说法是项燕没有死于蕲南
这样关于项燕在蕲南决战的结局,就有四种说法:一种是《楚世家》和《白起王翦列传》支持的说法,即项燕在蕲南决战被秦军所杀;还有一种说法是项燕因蕲南决战失败自杀;第三种说法是被乱军所杀(无论秦楚!);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略去了蕲南决战,也否定了项燕死于蕲南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项燕是死于蕲南,还是如秦人所说,稍后死于江南或者淮南,其根据均来自《史记》、《战国策》等古代典籍,司马迁客观地兼收以《秦始皇本纪》、《楚世家》为代表的两种说法,说明了史家对历史的慎重
但是这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前人对蕲南决战记载得这么简约?为什么项燕之死会有这么多的“版本”?
这场“纠纷(姑且这么说)”有二个当事方:秦与楚就秦来说,是秦人挑起了这场战役,其理屈秦人对“地占天下之半”楚人的情绪是敬畏和回避的所以秦人可以留笔墨让王翦夸夸其谈,可以闲笔描写王翦的“求田问舍(辛弃疾语)”,却不愿著笔于决战淡化战役,也就淡化了楚人的反感秦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楚国灭亡之际,楚人就发出了毒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话中蕴含了刻骨的仇恨在秦楚战争中秦屈楚直,千载而下,仍有人不平明代张燧说:“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千百年眼》卷四《天亡秦》)“楚独无罪”,而遭秦伐,这一观点体现了民间百姓的爱憎,成为后来陈胜、吴广反对秦朝统治的群众基础
就楚人来说,作为失败方,本没有什么好说的,尤其是楚人对自己爱戴的将领项燕的失败寄予了深沉的同情,理解了大势所趋下的失败,不愿去揭蕲南决战这块伤疤在《史记·陈涉世家》里,楚人陈胜就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胜说这话是公元前209年,据公元前226年项燕蕲南兵败只相隔17年,这真实代表了楚人对这场战争的情感立场
至于项燕之死出现众多“版本”,可能主要是因为战略上的原因是楚人借重项燕的威名,号召天下民众起兵抗秦,而秦的记载则是因讹传讹有学者就指出,昌平君抗秦于淮南(一说江南)使人假冒项燕直到秦二世时期,楚人陈胜起义仍然打得是项燕的旗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按照这一记载,楚王负刍寿春被俘虏后,项燕再立新君(昌平君)为楚王,直到昌平君中箭身亡,项燕才自杀
蔡东藩著的《东周列国志》采用了《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说是项燕兵退到延陵(今常州),就在延陵的兰陵围土成城,缮兵城守,项燕因兵士不足,就将兰陵交给楚王昌平君守卫,自己前往家乡宿迁一带招兵买马,募得子弟兵25000人,可惜就在项燕赶到兰陵城下时,昌平君中箭死亡项燕不胜悲愤,长叹道:“吾所以偷生在此,为芈氏一脉未绝也今日尚何望乎?”就在兰陵城下,挥剑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魂消
《东周列国志》近乎
的描述让人感到项燕的忠烈和神勇,然而真实度并不高关于项燕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的《楚世家》、《秦始皇本纪》、《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和《战国策》其中只有《秦始皇本纪》认为项燕死于江南其余均认为项燕死于蕲南
项燕兵败蕲南,是一次重创,此后楚与秦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关于蕲战的意义,王翦在战后向秦王进行了一番论述:“楚之形势,在于江淮今全淮皆为吾有,彼残喘仅存,大兵至,即就缚耳何足虑哉!”此后的情势果如王翦所料,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只受到较小的抵抗当年就攻破楚国都城寿春(安徽寿县西南)俘获楚王负刍,于是湖湘一带郡县,望风惊溃在短短的一年间,楚国所有的土地全部沦丧,楚国灭亡
秦楚蕲南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疲敌为制胜法宝的典型战例
应该说,秦灭楚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从大处说的,从小处说,秦国打得是一场侵略战争,对赵的战争,数十万赵卒被秦将白起活埋对楚的战争,“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秦的残暴令天下百姓(包括征服地)胆寒,暴政使人们心生怨恨,也心怀故国,这是秦在统一不久就迅速灭亡的原因
楚国亡后,楚国人民没有屈服,溃散的军队及楚国的百姓,分散在淮河两岸,他们时刻不忘复国为了让子孙后代都不忘楚国,他们便将所居村庄以“郢“命名所以至今蕲县镇乃至淮北广大地区散布着许多李郢子、东郢子、西郢子等村名,据说蕲县镇南的大营镇即是大郢子,是蕲南决战的一个重要战场
王应麟说:“秦之破楚也,王翦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之灭秦也,陈涉起于蕲大泽中同此地也,出尔反尔,天道昭昭也(《困学纪闻》卷二十)”历史往往留下了类似因果报应的巧合:蕲县镇的大泽乡是秦破楚将项燕的地方,而灭亡秦王朝的战争首先由陈胜在蕲县打响不仅如此,王翦杀项燕灭亡楚国,项燕的孙子辈项羽又给秦王朝最致命一击更有奇者,王翦杀项燕,而项燕的孙子辈项羽又反过来活捉了王翦的孙子王离,项燕死而楚亡,王离禽而秦殆真是天道好还这还不算,项羽在捉王离灭秦国,志得意满后,又是在垓下,这个离项燕战死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惨败,是不是天意?
项燕虽然身死,但是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生命的长度作为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他的名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英魂成为一种旗帜一种号召,动摇着秦王朝的统治
灭秦战争不仅是在楚地首起,而且主战场也在楚地,在秦国和楚国决战的淮北地区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项燕蕲南兵败的第17年,在距离蕲县不到10公里的大泽乡,楚戍卒陈胜向秦“发难”, 在起义前夜,他对吴广谋划说:“天下苦秦久矣……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一是因为秦的暴政,二是因为项燕精神的深入人心,起义迅速得到楚地百姓的积极响应,东向攻蕲之后,连下数城,最后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势力盛时兵力一度逼迫秦国都城咸阳陈胜的首倡使天下豪杰并起,成燎原之势,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如果说陈胜是诈称项燕“为天下倡”,那么项梁、项羽叔侄的起兵则多少有点复仇的意味
项梁是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与项燕生地同)人,据载是项燕的儿子,项燕身死国灭后,在下相住不下去的项梁一度逃亡山区据《史记》记载,项梁在逃亡途中,有次被人出卖,被下到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监狱幸亏项梁的故人――任蕲县狱掾曹咎和栎阳的狱掾司马欣有一定的交情,曹咎写信请司马欣设法搭救项梁司马欣不负所望救下了项梁项梁后来诛杀了出卖他的人,司马欣恐怕泄露了项梁的身世,便协助他逃到了吴中(江苏苏州)地区在吴中,项氏一族的一枝在这里发展较好,心蓄大志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势力,依据自己的能力,很快得到了部族和吴中地方贤士大夫的支持为了以后打算,他还组织吴中的豪族和项氏子弟,暗暗的向他们传授兵法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他“江东子弟兵“中的骨干陈胜大泽乡揭竿,项梁和侄子项羽计杀会稽郡守殷通,起兵抗秦项梁叔侄在淮北民间寻访到当了牧童的楚王后裔心,立心为怀王,“携天子以令诸候”,成为最强大的抗秦队伍之一项军在秦楚兴亡的关键之战――巨鹿之战中,使秦王朝的覆亡成为定局
巨鹿之战,项羽率五万义军渡河破釜,与秦将王离决战,九战九胜,擒王离,大败秦军三十余万,完胜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可惜的是,项梁战死后,西楚霸王项羽不仅刚愎自用、残忍暴烈,逐范增,杀天下共主――义帝怀王,抛弃了兴楚灭秦的初衷,以至众叛亲离,遭到众诸候的围攻,在离祖父项燕身死处不足百里的垓下兵败,落得身败名裂
由此看来,项梁叔侄的存在很宿命:轰烈一场只为复仇的使命而来,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人物来担承对于陈胜和项羽横空出世,明人张燧是这样看的:天“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烟飞;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
这真让人想起一饮一啄、莫非天定的老话
往事越千年即使蕲县黄土养育的后人,也不了解那场日昏月暗的大战所有的血都还原为土地的颜色,捧一把黄土,难以嗅出当年的血腥,展望苍茫,浩浩黄土,哪里是壮士山倒之处?楚人对爱戴的将军项燕的记忆退入纵深,千古悲情也被掩埋
如今蕲县只是一个普通的集镇,它更闻名的是丰富的矿藏:这块不大的土地竟布列着桃园、蕲东和蕲南三个国家大型煤矿煤田使这里富甲一方
比起丰富的煤炭储量,蕲县丰富的历史储量一点也不逊色,希望能够像重视煤炭开采一样发掘蕲县丰富的历史宝藏
2009年8月29日上午改定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本篇
联系地址:234000 安徽省宿州市淮河中路宿州广播电视中心13楼宿州人民广播电台邮箱:siming8@126.com
天空游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 【
】 【
最新宝典 ·
[06-25]
[06-11]
[06-11]
[05-05]
最新新闻 ·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热门点击 ·
[07-09]
[07-09]
[07-09]
[07-08]
[07-08]
[07-08]
[07-08]
[07-08]
[07-08]
[07-08]
游戏花边 账号发放 ·
CopyRight 2002-2010 天空游戏网
京ICP证040598
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 烽火战国多少点亮
新闻发布时间:2010-05-10 04:22:49
关键字:烽火战国多少点亮
  蒙古炮最具
色彩的进步莫过于“亲自实践”了战争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化学战和生物武器攻击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
  自人类社会开始闪动文明的光辉,战争就如一柄达摩科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其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也饱受了这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但无论那一种都必然伴随着攻城掠地,赤野千里;而攻城战也无疑是各种战争形式中最惨烈的一种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1);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2);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3),而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4)伟大导师恩格斯如是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唐代诗人这样讲中国古代神话中更将发明弓箭的殊荣归于箭射九日的英雄——羿《孙膑兵法》中有云:“羿作弓***,以势象之”但羿也不能专美于弓箭的发明,伏羲氏与之亦大有渊源,“伏羲作弦,挥作弓,夷牟作矣”但实际上,弓箭真正的发明年代,比传说更为久远,大可上溯到上古的石器时代1963年,在山西朔县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一枚用燧石加工的石镞,长2.8厘米,前锋锐利,器形周正经放碳测定年代,距今28945年由此可知,中国最早使用弓箭的年代至少距今3万年
  《吴越春秋》中有载“***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据《考工记》(5)记载,制良弓需选用柘木为弓干,两端装饰牛角,分计六材(干,角,丝,筋,胶,漆)皆需精心选材配制不同的工序也要求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制一良弓往往历时数年,《周礼?考工记》有云:“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凡取于之道七:柘为上,……”故古代士人多以得良弓宝剑为珍品当然正因为良弓所获不易,多为成批制造,各项工作交替进行,主要是国家性行为制弓还根据人的身长和体力分成上制,中制,下制三类,弓长主要以六尺六,六尺三,六尺(一尺合23厘米)为多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6)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公元前121年,李广率部抗击匈奴,为十倍之敌包围其亲操一种称“大黄”的强***,箭无虚发,远距离射杀匈奴将领,扭转了战局(7)***脱胎于弓,实则是一种装了***机的弓,相传发明于黄帝时代,亦有传说是战国楚琴氏所创但据文字信史考据,凡记三皇五帝的史籍如《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律历志》,《古书尚书?序》,《博物志》多有关于弓的记载但无***的记叙;而战国时的《孙膑兵法》,《墨子?备城门》等不仅弓***皆有载,而且***已是普遍装备的制式装备鉴于中国人习惯将弓***并说,可认为***的产生要晚于黄帝而早于楚琴,应该是商周青铜器时代的伟大发明
  ***的优势有二,其一:装有***机,拉弓,瞄准,发射的操作步骤***进行,瞄准时间充裕,命中率高,简单易学,“朝学而暮成”;其二:张弦不单靠臂力,也可以脚踏腰引,大型的***还安上绞车,几十人合力,射程远威力大,相较而言,弓只能用臂力,使用一支数石的硬弓可是一项体力活当然利弊相成,***分步发射速度较慢且不利于骑兵使用,试想,在奔驰的骏马上完成“上***”,“进***”,“发***”的全过程,射手非得是国家级体操运动员不可!所以***被主要应用于防守
  ***由***弓,***臂,***机三部分构成,其关键部件是***机,在湖南长沙战国墓葬出土的铜***机,构造非常精巧它外置机匣(古代称郭),匣内有挂弦的钩(古代称牙),其后有照门(古称规)照门上有刻度以取远近,机匣下有***(古称悬刀)与现代的击发装置有完全相同的原理古人称;“千斤之***,挂于一寸之牙,发于半指之力,其妙无以加也!”
  战国时期,军队中就已经大量装备了***,当时军中的司马官,就是主管六弓四***的人其时,以韩国制***颇为有名,有“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等劲***,可射600步开外,所射坚甲莫不破,威力惊人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齐军按孙膑之计,诱魏军进入包围,“万***齐发”大败魏军(8)战国后期出现了“蹶张***”,即靠脚踏足蹬拉弦,这样可用全身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杀伤力和对射手的臂力要求
  西汉以后,军中专设***兵,称“材官”多选身强体壮者充任汉代***的重要发展是在末端加上了把手,类似现代的***柄,使发射更舒服,也算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此外,汉代的***实现了标准化,以石(dan)为单位,以***的拉力分为1——10石***,1石约合30.2公斤力(另说47公斤力)普通***多为3——6石根据汉简所记推算,3石***射程约为189米,四石***约为252米在当时世界是非常有力的武器了汉简中还发现了校验***力的记录,可见当时对***的检查十分仔细规范汉代与匈奴进行了长期战争,如上文提及的李广飞***破敌,汉军武器占优的关键在于强***
  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改进了连***,史称“诸葛***”,连***在战国时即已发明,但其构造情况现已不得而知,所以“诸葛***”就成为连***的代表“诸葛***”在一个***槽中放十支箭,装有活动扳手和可以在***臂上滑动的箭槽使用时先将扳手向前推,箭槽向前滑动,弓弦沿槽下部的弦道后移,移至末端,就落到坎缺之内,弓弦从而被钩住,再将扳手向后拉,***弓随之张开,弓弦自坎缺中跳出,箭槽中最下面的一支箭随之发射,同时箭槽中上一支箭落下补位,周而复始汉代的李陵与匈奴作战时就曾用过连***;连***的使用一直持续到明清《武备志》和《天工开物》中皆有记载
  床***是***家族中的庞然大物,其发明可追溯到西汉《六韬?军用篇》中提到的“绞车连***”,即是一种床***至南北朝时,得以普遍装备床***是一种***在木架上的大型***将一张或几张大弓***在床架上,绞动其后的绞轴,张弓装箭,用大弓的合力来弹射长箭,射程可达500米,是中国古代***类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可谓***中霸王床***发射的箭以木为杆,以铁***头为镞,以铁片翎作尾翼,号称“一***三剑箭”,实则是带翎的短矛,破坏力巨大,以之守城,攻方的的轒辒车,云梯,木幔,巨盾……遇之莫不破;以之攻城,城垒不完,如遇土城木寨,中之如同摧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慨叹“其牙一发,诸箭皆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崩溃,楼橹亦颠坠”(9)床***还可发射“踏蹶箭”,使之成排钉在夯土的城墙上,供攻城者攀缘登城,有如一部机动云梯或者,在弓弦上装兜,一次盛箭数十支,同时发出有如疾风暴雨,名曰“寒鸦箭”,实为攻守之间不可多得的利器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射杀辽军主将挞览,促成了宋辽和议而历史上床***创造的最大
莫过于南宋军用床***射杀蒙古大汗蒙哥,这一箭引发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间的汗位之争,南宋因此得以多延续了十余年,其战果和作用都可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相媲美,只可惜此***没有袁氏的铜炮幸运,没能获得一个“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的头衔而名留史册
  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名为
“夜伏耕戈”:“***机,用浮轻箭,染草鸟毒药,以线引系椿于二三十步,横路而下,堆草藏形,触线而机发,箭必中恐害自人,须阻所行要道”(10)也算是一种原始的地雷,但不知是不是“不见鬼子不拉弦”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虽然弓***可说是金系攻城具的正规军,但也需要很多“战友”的支援别看这些“兄弟”有点其貌不扬,可兵法有云:“兵者以正合以奇胜”往往这些怪家伙能产生惊人之举不妨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
  破城锤,锤是力量和权利的象征,中世纪的欧洲,佩锤成为贵族和军官的重要饰物直到今日,罗马教皇出行还是由一群持锤卫士簇拥着正因为锤有孔武有力的外表和强大破坏力的内在成为中外兵家摧城拔寨的首选利器,也是攻城具中的元老成书于战国的《六韬》就有它的踪影:“方头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史记》中也记载张良请一力士用120斤的大铁椎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的故事(11)公元68年罗马人进攻犹太人的帕塔约塔城时就使用了破城锤,只是被守城者用墙砖将其砸断,是破城锤一次“走麦城”的例子(因为日前被锤子砸了手,所以“公报私仇”,揭一下破城锤的老底儿)可能有人不禁问:“话说金城千里,固若金汤,一柄小小的锤子又能奈何?”明朝的一则佚闻倒是很好的例证:明太祖朱元璋经营南京(时称应天)时,元末江南第一富豪沈富助修洪武门至水西门的城墙,当时沈富亲自监工,重币雇人,其城墙内夯土外包砖,不仅雄壮而且坚固;然朱元璋命公修的城墙则用犯人,故而多不合格后朱元璋亲自检验,着一军士持一大锤砸城墙,结果,公修的城墙一锤便被击破,而沈富筑的墙则连中三锤而不坏由此可见,即使是普通的锤子对城墙都有相当的效果,更何况破城锤根本是一种“恐
”级大锤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所谓“
生九种,种种不同”战具中也有许多的变种,锇鹘车,搭车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基本可看做破城锤和飞钩的变异,在此不再赘述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中,甲乙木克壬癸土城防毫无疑问属于土系有趣的是在火器成熟之前,木系的攻城具当真在攻城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主导了数千年的战场当然这不是古人刻意追求五行相克之理,况且鲧造城以自守,周文王伐崇破城的时候五行之学尚未成熟木器得以大行其道,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自人类先民执木棍石刀以御禽兽乃至钻木取火,木器相对于金石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木系战具以其作战手段大体分为抛射类(如抛石机),登高观敌类(如巢车,望楼),攀爬登城类(如云梯),临城冲撞类(如冲车),躲避箭石类(如墙车),跨越河堑类(如壕桥),毁敌器械类(如撞竿)阻敌前进类(如柜马***)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通过考古发现基本可以判定有轮车辆来源于雪橇在20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泥沼中人们惊异的发现了几片8000年前的滑雪板残片;在挪威的勒得聿岛的岩壁上刻着一位滑稽的滑雪者形象,此人姿势相当标准只是其长着一双长耳,如果他不是一只兔子的话,那就说明他带着兔耳帽,当然考古学家普遍倾向于后者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相信坐过记程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去一个较远又不知多远的地方的时候,就会看着记价表上的数字心惊肉跳虽然记程车行业兴起不久,但中国早在公元前80年就有了记里程的车子——记道车(又名记里鼓车)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就提到了记道车和指南车记道车根据轮子转动的圈数计算里程每走一里,机关就启动一次,下层的木人击鼓一次,关于记道车的构造,《宋史》有详细的记载(12)
  另一种颇具玩味的怪车是“风力车”(13)书中称一个叫高苍梧叔的人造过一辆风力驱动的大车,可载30人,日行数百里相传,隋炀帝督造了一辆风力车可乘几千人想来若非这位帝王请来了九天风神,就是口头传说的刻意夸张16世纪末中国的“风力车”传到了欧洲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在不朽的《失乐园》中感叹:“在丝绸之国啊,依靠帆的翅膀和风的力量,那儿的人驾着藤草缠绕的大车”甚至有人在19世纪提出风力列车的设想,但只要想一想风停后司机就得被迫推着火车走的悲惨下场,就足以使人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另外一个疯狂的设想是朱元璋的“吕公车”相传此车长几十丈,外披重甲,由上千军士推动,车上装有火铳,强***威力无匹,只是推着这样的“城堡”满街跑,绝对是一件苦差使
  既然是与木有关,当然就少不了鲁班,据说鲁班做了一辆木头车子,以木人驾两匹木马,日行数百里,结果当其母坐上去的时候,木人一扬鞭,车子如风逝去,其母就此无影无踪此后,鲁父又因鲁班的发明而失踪,故而,人言:“鲁班巧,亡其母;鲁班巧,亡其父”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关于霹雳车的形制可参见《纪效新书?卷四》:“炮车 以大木为床,下安四轮,上建双陛陛间横括,中立独杆,首如桔槔状其杆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其旋风四脚亦随事用之”
  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据《武经总要》记载,炮的种类达十几种大体分为轻,中,重三类轻者由两人操作;中者几十人;至于重者,高达数丈,发百斤石弹,动辄上百人前呼后拥,排场极其壮观气势直逼当红的“大脘儿”,当然,炮也确是攻防战的明星,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14)如此可见一斑但是诚如刘欢的一曲《好汉歌》中所唱的“你有我有全都有”,金国在炮的使用上也没有让宋国专美于前,在进攻东京汴梁的时候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据史书记载:“金人广列垒石炮座,……所列炮座百余,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15)又云:“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并发,又以强***千余助之,城上矢石如雨,使守卒不能存立,……”(16)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蒙古炮兵的变革首先来源于炮的形制的改变,中国传统炮的最大缺点是其发射方法(如图)炮的动力源自于一群壮汉的瞬间爆发力(一句话:累!),人的力量很难统一,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况且人每次用力的大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炮的试射成为了白浪费力气的无用工如果哪位幸运的炮手实现首发命中,那真应建议他快去买“”(记得这主意可是我出的,要劳务的呦!)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的“长相”有两点变化,(当然不是指白皮肤蓝眼睛)其一是:它的短的一端挂上重物而非人力牵引,其二是:在炮上装有一个挂钩,当将炮弹装好,打开挂钩,重物压下,将炮弹射出这两个装置就实现了发射力量的的恒定且节省了人力,辛苦了上千年的炮手终于可以歇歇了不仅如此,当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将炮弹射出不同的距离,而且“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炮形制的进步,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炮兵的技术要求炮的使用不再是有把力气就能干的活了元太宗年间专立了炮手附籍,看来炮的使用在此时已成了“家传绝活”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中国炮兵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至元十八年,改称“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蒙古大军西征时的华沙之战中,蒙古军队用炮射出大量的毒烟球,弄的全城都弥漫着***和狼毒的烟雾,守军无以为抗,只得投降后蒙古大军在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久攻不下,军中鼠疫流行,这本是蒙古军队的一个坏消息,不想尝到甜头的蒙古军用炮将病死的军士的尸体抛入城中,使城中鼠疫大起,城遂下但少数城中的商人乘船逃出,将亚洲鼠疫病菌带到了欧洲,引发了让欧洲人思之色变的“黑死病”,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的生命当然这是一个医学和社会学问题,不属于本文的研究方向
  “淡出”是个电影艺术术语,意思不难理解,用在炮的身上也很贴切因为炮不是哪一天早晨一下子退出战争舞台的直到明朝中叶,戚继光的《纪校新书》中依然有关于炮的记载在新兴的火炮已经十分活跃的时代,炮还这么上镜,也算是“老来俏”但炮在中国装备序列中逐渐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
  巢车,望楼古人说:“登高以望远”;兵圣孙子云:“能临敌变化者,谓之神”;当代军事家认为:对信息权的掌握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试想在攻城时,若能在高处一览敌军的部署,对取胜自然是事半功倍没问题,有巢车,望楼解决你的烦恼巢车取意于《左传》的“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是在四轮车底座上竖高杆,称“望杆”杆上设一楼,蒙牛皮以为固,周设望孔以为观敌之用有史可稽的巢车最早的使用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其时楚共王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车观阵(17)正如那则广告所说的“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巢车,望楼虽然其貌不扬,其名不著,但其威力却丝毫不弱于那些“名门望族”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广设望楼以逼曹营,弓***齐下,飞矢如蝗,使曹军不敢现身,苦不堪言幸而曹操以“霹雳车”之计破之,不然,曹操能否撑到火烧乌巢就不得而知了
  云梯和攻城塔,云梯是攻城战的攻臣宿将,生卒年代不详,史家有夏,商和西周三种观点但有一点史实是确定的:公元前11世纪处的周伐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坚战,当时商纣无道,崇为其臂助,周伯伐之崇依城据守,周军囤于城下30余日一筹莫展,后文王得“钩援”(一种原始的云梯)“临冲”(一种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举破城而灭崇应该说,云梯与攻城战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城池,没有攻坚战,即便存在云梯之法也不过是一种“屠
之术”,云梯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梯了,所以伐崇之战可以说是云梯的第一声“婴啼”如果说这段
过于血腥,那另一段
则更具高古君子之风,战国时,鲁班为楚造云梯以攻宋墨子率弟子晋见楚王以阻之乃“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自守圉有余”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免除了一场战火(18)如果说鲁班师爷的云梯和我们日常爬上爬下的木梯是一个形制的话,那可就是对天下木匠的侮辱了然鲁班的云梯终是无史可考,我们大体可从《武经总要》,《纪效新书》和《墨子?备梯》的记载中来想象当年古人的智慧 云梯和攻城塔毕竟是相对原始简单的攻城战具,有其致命弱点:《墨子?备梯》中就指出“云梯者重器也,其移动甚难”所以云梯的使用就毫无隐蔽性和突然性可言无数士兵疯狂地沿着云梯向城上猛冲,直到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流血漂橹,死尸盈城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的古人形象的称之为“蚁附”确实,在这种人性的疯狂中生命的价值早已荡然无存
  轒輼车,尖头轳及木牛车
  轒輼车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春秋时轒輼就得到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战,经常需要抵近破坏城墙,城门,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这些作业就容易遭到来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击,十分危险使用轒輼车就比较安全,轒輼车有一个多轮的车底座;两侧和顶部用木板做防护,外蒙坚硬的皮革;车内可容十多人作业时,人在车内将车推到城下,然后人在城下作业可避城上的箭,石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輼车,平定的叫“木牛车”,两壁内倾成夹角的称“尖头轳”(也叫“尖头木驴”) 壕桥,撞杆,塞门刀车等中国古代的大城多设有护城河,所以如何使“天堑变通途”就成为攻城的一方必须考虑的方面,因此中国的军队编制中出现了最早的“舟桥部队”——壕桥
  一旦敌方突破护城河,以云梯之法蚁附时,就是撞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只要数人合力用撞杆一冲,对方云梯必然坍塌
  如若敌军使用木牛车撞塌城门或城墙时,塞门刀车就会“挺身而出”将敌军“拒之门外”
  ★火
  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远远地传来更夫的的敲梆声,火神祝融一直是城市挥之不去的噩梦所谓“水火无情”,人们在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