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人间2.5怎么自杀

战神源义经, 秀策兄请进~要答谢我的话500大洋就够了挖哈哈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0:59
谈及源平两大家族之前,先了解所谓的院政体制。在日本古代,国家属土地国有制,贵族和寺院两大势力在土地扩张上有其权限,但同时又出现捍卫土地的武士集团,各怀其心之下,为了平衡诸侯和寺院、以及统治地方武士集团,而将‘上皇’认定为最高统治地位,‘院’则成为上皇居住宫院之称,下一位拥有皇位继承权者则为‘天皇’,上皇又可以不透过国法,而以院来处理政务,即是院政,而院政这种体制,说穿了,其实是天皇虽然会让爱子继承帝位,却又在掌控大权的私心下所产生的,相对的,在继承权尚未明朗化之前,发生骨肉相残的事件也是时有所闻。
  保元之乱即是为了争夺继承权所引起。在白河院身故后,鸟羽院成为下一位院政主事者,因排斥儿子崇德天皇(传言崇德天皇实为白河院之子),逼其退位,另立儿子近卫天皇,因近卫天皇早逝,鸟羽院又立其弟、后白河为天皇,原以为下一任主事者会是自己的崇德天皇美梦碎裂,开启了保元之乱。在这之前,因摄政王家族也发生了继承权之争,源义朝之父--源为义选错主子而被鸟羽院上皇连带的冷落,此时平家则被重用,之后源为义被乱扣罪名而革去官职,源义朝则在脱离父亲之后亲近鸟羽院。在保元元年,鸟羽院逝世后,崇德与后白河的对立已濒临警戒,一战定胜负,后白河胜出,崇德派的武士们全被处刑,也连累了主事者选错边站的源氏家族,为了保全源氏,源义朝将父亲与兄弟们一起斩杀处死。
  之后,后白河天皇成了上皇,其子二条天皇则等着继承皇位,当初共同打天下的重臣却为争宠而失和,其一方煽动了不满平清盛的源义朝参与发动平治之乱,虽然政变成功,也软禁了上皇与天皇,但平清盛却在天皇派的协助下,救出上皇与天皇,并大败源家军,形势逆转之下,源义朝一族惨遭流放。源义朝有心再度卷土重来,却被投靠者杀害,赖朝被捕,再度遭到流放,源义朝之妾因貌美,在三子牛若丸可活命却须出家为条件交换下,常盘被平清盛纳为妾,日后赏赐予门下,牛若丸则被送往鞍马寺,等侯入门为僧。在行成年礼之前,牛若无意间得知自己的身世,誓言复仇,牛若丸在此与自称“天狗”之异人相遇、传授武学,牛若丸将剑技发扬光大,后流芳百世、在剑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鞍马八流”之创始人。因父亲己逝,在成年礼之上,牛若丸自命名为源氏九郎义经,之后的源义经辗转来到富裕又独立的奥州,投靠藤原秀衡,旅途之中,收服了许多忠心耿耿的家臣,包括后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即是源义经收服了千人斩弁庆,传说中弁庆是位做了太多荒唐事的法师,某日,两人在京都相遇,当时弁庆为了收集一千把大刀、而看中桥上迎面而来的源义经手上那把刀,力大无穷的他却是武技不如源义经,之后成为源义经的家臣,前半生的恶名昭彰,后半生却是智勇双全的忠臣,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弁庆为源义经的生平更增添了戏剧化与可看性。
  源义经与源赖朝这对兄弟终于会面,源义经随后便于鎌仓成家立业,并号称为‘九郎主’,日后以武将身份协助兄长打天下,当时的源氏另一支血脉源义仲己率先讨伐平家军,这两方皆在贵族与平民间留下恶名,源赖朝下令源义经进京消灭源义仲,此举让平家军得以喘息、重整旗鼓,预备反制源氏家族,不久,源赖朝返回鎌仓,源义经则驻守京都,后白河院即任命源义经为朝廷命官,义经未先知会家族主事者源赖朝而接下官位,此举种下日后悲剧的种子,也让源赖朝开始对弟弟产生猜忌,但在战事为优先考虑下,源赖朝仍旧在沙场上重用源义经,在坛之浦海战一役,源义经助源赖朝打下天下,大破擅长海战的平家军,平家军至此走入历史,而安德天皇也投海身亡。
  在此之后,鎌仓的源赖朝听信旁言与猜忌之下,对源义经所提出的面谈全数拒绝,甚至是托赖朝身旁要人请愿调停也毫无结果,不得已,源义经只能招集对鎌仓有怨言的臣子回到京都,此举更加深两人的鸿沟,日后更要求源义经斩杀异己之人,却因源义经对其人仍有情有义而不愿出兵、情势更加恶化。源赖朝虽然派出暗杀部队不成,但源义经仍念在兄弟情份,暗中将天皇下令讨伐源赖朝的圣旨带离京都,事后得知此圣旨只让源赖朝未雨先绸缪,削灭了朝延权力,强化了自家政权,也持续追杀源义经及其残存党羽。
  源义经的生命如何划下终点,没有人能确切说明,但在大部份的野史中,源义经死相相当凄凉,弁庆为了救主而被利箭穿心而死,其它家臣逃的逃、死的死,连他的爱妾静与初生儿也遭到源赖朝的捕捉与杀害,源义经更步上父亲的后尘,在投靠着畏惧源赖朝势力下,袭击源义经,源义经自知逃不过而自剔身亡,首级虽然送到源赖朝眼前,但投靠者同样逃不了被杀的命运。
  源义经之所以在近千年之后仍是日本知名民族英雄,在于他的身世极为坎坷、极高成就的武学、与过人的战略机智、场场必胜的战绩、及悲凉的人生结局,完全符合了悲剧英雄的宿命格局。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1:05
以下是详细版本&am #33 am #33 am #33;
第一章 常磐的决心
平治元年十二月十日的京都,却是笼罩在动荡不安的气氛之中。左马头源义朝兵变失败,当夜连家都没有来得及回,便只带了一族郎党二、三十人,逃往尾张国去了。而左马头家中的人们得知了这一噩耗之后,更是哭哭啼啼乱作一团,纷纷的收拾细软之物逃散了。而在这样不堪的情势下,仍有一位女眷坚定的等待着源义朝的归来,她便是源义朝的爱妾、九条院杂役出身、曾经被称作京都第一美女的常磐御前[注一]。这一年她二十三岁,刚刚生下第三个儿子。
就这样一直从半夜等到清晨,终于有人回府来报信了。那是一名叫做金王丸的源氏郎党武士,一进大门便匆匆的大喊道:
“如今左马头战败了,已经离开了京城,一旦找到合适的落脚之处,必将把你们迎接过去。目前形势紧迫,还是请先行躲避吧。”
听到如此的消息,望着身边自己的三个尚且年幼的男孩——八岁的今若、六岁的乙若、二岁的牛若[注二],常磐不由得叹息着落下泪来。见到这样可悲的情景,连身为武士的金王丸也不由得低头垂泪。但心中惦记着主公安危的他,也没有时间留下帮助常磐母子打点行装,便匆匆的跃上马背,循着义朝的踪迹追去了。
此刻的京中兵荒马乱,源家的府第是不能再久留了。常磐带上三个幼子,匆匆收拾了一下,逃到娘家躲避去了。
就这样,常磐在紧张不安中,度过了二十余个日日夜夜,没有一天不忧心忡忡的等待着源义朝的消息,一直到新年的到来。
平治二年正月五日那一天早晨,前次来报过信的金王丸又出现在了常磐一家的面前。只是这一次,他还没下马便已落下泪来:
“左马头大人,已经在三天前被尾张的长田四郎杀害了……”
听到这个噩耗,常磐眼前一黑跌坐在地,已然是欲哭无泪了。虽然这许多天以来,这个最坏的结果不时的在她心中掠过,可当真要面对的时候,又怎么能够轻易接受呢?年轻的常磐回头望着三个哭哭啼啼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了。
而与此同时,平氏一族已经完全控制了京都,平清盛官封四位参议,开始大肆搜捕源义朝的族人。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常磐更加不知所措——往日可以依赖的左马头大人一旦不在了,作为柔弱的女子的自己又将何处安身立命?而且在敌军严加搜捕的京城中,自己独身一人尚且难以躲藏,何况要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于是,常磐带着孩子们再次离家四处躲藏。二月九日,她们暂且寄宿在京都附近的清水寺近旁的农家。窘迫至此,困顿无助的常磐只得相信神佛的力量。太阳落山后,她便怀抱牛若拉着今若、乙若的手离开住所,来到佛像前整夜的祈祷。寺中的住持了解她的困境,看见这样的情形也不由得伤心感叹,却又害怕平家的武士搜捕到这里会惹祸上身,便劝她说此处距离六波罗太近,平家的追兵旦夕将至,久留也不是办法,不如早作其他打算。常磐听了也没有办法,于是连夜启程离开清水寺,向南方的大和之国出发去投靠其他亲族了。
常磐御前母子四人出发前往大和,大约是在二月十日的事情。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山间的道路寒风凛冽,崎岖难行。常磐一行衣衫褴褛,跋涉了一整天后,双脚也都被磨破而鲜血直流,眼中的泪水犹如清晨的露水一样滴落,却也只能顶着寒风蹒跚前进。
她本欲先到居住在伏见山中的姨妈家借宿,没想到姨妈的家人嫌弃她是谋反罪臣的妻子,见到她就如同见到五月里的苍蝇一般,露出了厌恶的神情,连门都不让她进,无可奈何的常磐只能露宿一夜,继续赶路。而此时的今若和乙若早已疲惫不堪,倒在地上不想起来了。而为了尽快赶到大和,常磐只得咬紧牙关,怀里抱着牛若,而让今若和乙若一左一右的环抱在自己的腰间,继续一步一挨的上路了。这样悲惨的情景,连过路的行人也都为之感动。
就这样,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常磐终于到达了大和国宇陀郡龍門村的伯父家中,暂时隐居了下来。[注三]
就在常磐御前母子艰难的逃亡期间,平氏一族的首领平清盛已经牢牢掌握的京城的政局和朝廷的大权。他一面笼络上皇、天皇及公卿大臣,一面下令严格搜捕源义朝一族的家人和后代。在平氏的强权之下,义朝一族纷纷被杀或被捕,已然是风雨飘零了——
在平治之乱中战败的源义朝,最初是带领手下三十余人逃离了京城,向东国逃亡。然而途中又有二十余人先后离散,到达近江国的青墓地方之前,义朝的身边只剩下长子“恶源太”义平[注四]、次子中宫大夫朝长、三子右兵卫佐赖朝,以及镰田兵卫正清、金王丸等郎党武士共八骑了。据说青墓地方的豪族首领大炊的女儿延寿曾与义朝相爱,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唤作夜叉御前,因而源义朝将青墓作为暂时的落脚之处。
到达青墓少事休息后,义朝等人商议说不如分头行动。于是,源义平前往飛騨联络部下,朝长前往甲斐信浓一带联络当地的源氏,而义朝自己前往东海道诸国召集人马,再寻找反攻平氏的机会。当时,义平先行出发向北前往飛騨,而义朝等人启程向东时却遇到了平家军的袭击,众人虽然力战却寡不敌众,终于各自逃散。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1:06
源义朝虽然杀出了重围,但身边只剩下次子朝长一人了。此时的朝长身负重伤,自忖已经难以行路了,便对父亲说:
“作为源家的嫡流,如若落入敌人之手,受尽羞辱,实在可悲,然而如今身受重伤,实在难以继续追随您了。便请父亲大人帮我了断此生吧……”
义朝听罢泪流满面,却也无可奈何,犹豫再三,终于亲手刺死了朝长,继续赶往尾张国境内,却也迎来了自己最后的命运……
义朝的长子义平到是平安到达了飛騨,也聚集了一些人马。他正准备南下接应父亲之时,却传来了义朝已经被斩首的消息,顿时军心涣散,部下的兵士们一夜间便纷纷逃散了。义平心灰意冷之余,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却有心又不甘,“哪怕杀死一两个平家的人也好!”。于是,他独自潜回京城,躲藏在六波罗附近,希望能觅得机会刺杀平清盛或是平重盛。然而不幸被当地的平家武士发现,被捕后斩首于六条河原。
义朝的三子赖朝当时年方十三岁,在随义朝出逃后连日行军鞍马劳顿,还没有到达青墓便与父亲和兄长门失散了。之后他又在大雪覆盖的深山中迷了路,被居住在山中的一对老夫妇收留了一个多月。翌年的文治二年二月,山中的积雪也渐渐消融了,赖朝急忙动身前往近江的青墓投靠大炊一族,然而不巧的是,正好在美浓国的关原地方遇到了正从尾张国上洛的平赖盛的家臣弥兵卫宗清一行,当即便束手就擒,被押解往京都去了。当近江青墓的夜叉御前听说了赖朝被捕的消息,对家人说:
“我也是左马头的后代,既然身为弱女子无法为父兄报仇,一个人偷生又有什么意义,不如让我和赖朝公子一起上京去赴死吧……”
听到这样的话,她的外祖父大炊和母亲延寿都很吃惊,极力的劝说她打消那种可怕的念头。然而这样的劝说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夜叉御前于二月十一日夜里悄悄离开了青墓的住所,自溺于杭濑川中,其时年仅十一岁。作为武门之女,虽然年幼却能做出此壮烈的举动,当地知情的人们无不为之感慨动容。
源赖朝被捕后押解上京,是平治二年二月九日的事情了。一路上,赖朝深感此次上京必然难逃一死,却无法放弃求生的念头,于是对押送他的弥兵卫宗清苦苦哀求,并发誓说如能活命,必当从此出家为僧,再也不问世事,专心颂经拜佛,为世人祈祷和平。宗清是直率的武士,见赖朝年幼,言语间又恳切感人,便一时心软,答应一定保全他的性命。
回京后,宗清果然通过平赖盛向平清盛求情,希望能饶恕赖朝的死罪。而赖盛之母是平忠盛的续弦之妻、平清盛的继母,当她见到眉清目秀的赖朝之后,觉得与自己当年夭折了的儿子右马助家盛长得很像,心中同样动了恻隐之情,于是也一再向清盛求情。清盛虽然有心彻底铲除源义朝的后代,但又耐不住继母老泪纵横的乞求,于是答应了从轻发落赖朝,将死罪改为流放,发配到关东的伊豆之国去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对平家来说无异于放虎归山。
在处理掉源义朝的嫡子们之后,平家的人们又听说义朝的侧室常磐也生下了三个儿子,于是派出武士去严加搜捕,但始终找不到线索。于是,他们便把居住在京城杨梅町的常磐的老母关屋捉到六波罗审问。当时,关屋已经年过花甲了,自忖死不足惜,于是无论如何也不肯透露常磐母子的行踪。尽管平家武士对她加以水火之刑,却也没能问出一丝一毫的线索。
而此刻身在大和的常磐,却听到了母亲在六波罗受折磨的消息,不禁心如刀绞彻夜难眠。在经过了反复思量之后,常磐最终下定了决心——带着三个儿子前往六波罗投案,不能再让无辜的老母亲替自己受苦!
永历元年(1160年)正月十七日的拂晓,常磐御前特意穿上了朴素而得体的衣装,淡淡的用了些脂粉,为三个孩子也穿上了干净的直垂。母子四人乘坐一辆用华丽布匹装饰的牛车,迤逦前往六波罗而来了。
来到平家府第的门口,常磐先使人通报,就说是源朝臣左马头义朝的***前来拜访了。里面的平清盛听了十分吃惊,急忙派手下武士前往引入,又召集家人们到厅堂之中就坐,准备亲自审问常磐。
来到厅堂之下的常磐御前,怀中抱着刚刚三岁、还在熟睡中的牛若,今若和乙若则分别拉着她左右的衣袖站在的两侧。她本来就是千里挑一的美女,也曾在宫中供职,言谈如礼举止合仪;又是刚刚二十四岁,正值如花的年纪,虽然一身粗布素缟,却难掩天生丽质,一时间,厅堂之上的平家武士们竟然看的呆了,就连满心怒气的平清盛,面色也平和了许多,并深深的被常磐的美貌所打动,暗暗的生出爱慕之情了……
常磐御前带着三个孩子,款款走上堂来,在大厅之中站定,轻启朱唇,声音虽然温柔轻缓,却清清楚楚的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从每个人的心头掠过:
“我便是左马头殿下的遗孀常磐……如今得知老母被捉到六波罗,身陷囹圄遭受苦难,全然是我一人不孝之故。这些天来夜不能寐,只是想着落叶归根一树同流的情理,无法割舍对老母的亲情,因而带领三个孩子来到这里,只希望能解救老母之危厄,以报吐哺之深恩……在我身边的三个孩子,皆是故左马头的骨肉,料想今日来到这里,获罪遭刑必然是难免了,只希望宰相公能够看在神佛的面上,饶恕他们的性命……身为人母,我视这些孩子为自己的性命一般,片刻也难以离分,如果您一定要取他们的性命,便请先将我斩首,不要让我母子再遭受生离之苦了……”
说到这里,常磐原本平和的声音已然哽咽了,泪水在眼中不停的打转。正在此时,她左手边八岁的今若,抬头望见母亲悲伤的表情,一脸迷茫的开口问道:
“母亲,你为什么伤心呢?”
充满稚气的童声深深的刺痛了常磐悲伤的心,再也无法自持,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而在座的平家武士、仆童、杂役、使女们也无不潸然落泪。就连一向铁石心肠的平清盛,也深为所动,湿润了眼眶……
最终,也许清盛真的被常磐的真情打动,也许只是被她的美色所迷惑,源氏的三个孩子不但没有被斩首,连流放之刑也没有遭受,而是分别在京城附近的寺院出家了[注五]——
今若在醍醐寺出家,作了禅师公全济的弟子,后来成年后逃离京都前往骏河,自称阿野冠者,又被人称作“醍醐悪禅師”。乙若则作了八条宫中被称作卿公元济的坊官禅师的弟子,成年后被称作“今禅師卿公”,后来作了后白河法皇皇子、八条宫法亲王身边的坊官。至于牛若,由于年纪过于幼小,便在母亲身边一直生活到了七岁。常磐本来想把他一直留在身边,但毕竟又是源氏的后裔,在平家掌权的天下又怎能被容纳?终于还是到鞍马寺出了家,拜禅林坊阿闍梨覚日为师[注六],后来却终于没有修成正果,反而成为扫荡天下、翻云覆雨的一代名将——源义经。
至于他们的母亲常磐御前,舍生忘死勇闯虎穴,既救了自己的母亲,又保全了自己的孩子,可谓仁至义尽,得其所哉了。此后,对于她的命运,史料上也有多种记载,一般认为,平清盛爱慕常磐的美貌,将其留在六波罗作了侧室,还生下了一女,长大后作了花山院左大臣藤原兼雅公的女儿三条院的侍女,被称作廊下君,以高超的弹琴和书法技艺著称于京城,后来又作了大纳言有房卿的侧室,被称作北之方。
然而也有史料记载,常磐并没有正式成为清盛的侧室,而是又被赐予一条大藏卿长成为妾。而年幼的牛若,似乎也是在一条长成家中顺利的成长到七岁的……身世飘零,情何以堪?但对常磐来说,身为乱世中的女子,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打击,本来也不对安定的生活和真挚的爱情保有什么奢望了,而她心中唯一惦念的,便是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平安的长大***、平安的度过此生吧。
至于本章所述源家的人们,既有源义平、源朝长,乃至夜叉御前的慷慨赴死、壮烈留名,也有源赖朝、常磐御前的忍辱求生。死者固然求仁得仁,而生者之于后世却又何其重要?其中,兵卫佐源赖朝后来成为“武家之栋梁”、征夷大将军,光耀家门自不待言。常磐御前却往往被人所误解,被后人与她那性格刚烈的老母加以比较,垢病为不守节操的妇人,如今看来又是何其谬哉?如果不是常磐铤而走险前往六波罗,又忍受耻辱委身仇敌,如何能保全源义朝最后的血脉,如何能够使源义经平安长大***,最终击败平氏报仇雪恨?千百年来,许多身处乱世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女性们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和忽视,然而正是具有隐忍而坚强美德的她们,才是光彩夺目令后人仰视的英雄们的母亲……
永万二年(1165年),二条天皇病死,年仅二岁的皇子登基,称作六条天皇,次年改元仁安。
仁安元年(1166年)的春天,一辆华丽的牛车停在了鞍马寺的山门之外,一位衣着华丽头戴披巾的女子,手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幼童下了车。很快,几名身披袈裟的僧人急急忙忙的迎出山门。看起来,这女子是要把这孩子交给僧人们,却又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反复叮咛,犹豫多时,终于还是任由僧人们带上山去了,却又流连了许久,远眺那孩子消失在山门中的背影。在杂役的一再催促下,她才极不情愿的坐上了车,口中却仍旧轻声的叨念着:
“牛若,你一定要平安的活下去呀……”
[注一]:御前是对高贵武士或大名的妻妾的尊称。常磐此人在《平家物语》、《平治物语》中写作常叶,但多数史料及文艺作品皆作常磐。
[注二]:这三个孩子分别是源义朝的第七、八、九子,也是义朝最小的三个儿子。其中,牛若便是以后的源义经。
[注三]:常磐御前雪中跋涉的艰辛故事,最早见于《平治物语》,在源义经后来所写的《腰越状》中提到“被抱母之懐中、赴大和国宇多郡龍門牧”,后人据此改写了戏曲剧本《伏見常磐》。梁川星厳做歌赞曰:“雪洒笠檐风卷袂,呱呱索乳若为情。他年铁拐峰头险,叱咤三军是此声。” [注四]:源义平为人勇武但生性莽撞,曾经杀死自己的叔父源义贤(木曾源氏,源义仲的生父),因而被称作“恶源太”,即鲁莽的源家太郎之意。
[注五]:也有学者认为,平清盛一代枭雄,不会轻易被美女的眼泪所打动,然而他前番已经饶恕了亲身参与过平治之乱的源赖朝,对于年幼的源氏三兄弟也不得不网开一面了。 [注六]:也有人认为是投入了東光坊阿闍梨的门下。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1:07
第二章 鞍马寺的遮那王
仁安元年(1166年),刚满七岁的源义经,背负着自己坎坷的命运,来到鞍马寺出家了。
初入山门的他,被希望从此舍去往日的一切——姓氏、家门、仇恨甚至父母亲情,被希望就在这山寺中平安度过一生好了。于是,连他“牛若”这个幼名也从此抛弃了,而被寺钟的人们称作“遮那王”[注一]。
由于遮那王此时尚且年少,缺乏必要的修行而不能剃度,于是便暂时作为学徒僧干些寺里的杂活,空闲时也学习些儒家典籍和佛经。离开了深宅大院,遮那王深深体味着世事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由于他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寺里除了东光坊以外的僧众都以为他不过是一条大藏卿的私生子,对他十分蔑视,常常是呼来唤去,动辄拳脚相加。而这样的境遇,反而养成了遮那王倔强而又坚韧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山寺的桃花开了又败,也已经有四五回了。东光坊禅师始终对遮那王的身世缄口不提,而作为母亲的常磐也忍住了思念之情,一次也没有到鞍马寺探望过。
“就让这孩子忘记自己的过去,什么源氏、家仇、母亲……永远不要让他知道!就让他平平安安的长大,平平安安的剃度为僧吧……”
如果这样的心愿得以实现,遮那王也许真的会以为自己不过是一条长城的养子,所谓的母亲也不过是儿时某个梦中的温柔印象,从而慢慢长大,或许也成为像他两个兄长一样有名的禅师,最终,与世无争的安静死去。
然而,就在他十一岁的那年,终于还是解开了自己的身世的谜团,彻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
让遮那王了解自己真实身份的那个人,据说是一位叫做正门坊的云游僧人。
根据各种传闻及零星史料的记载,正门坊原名鎌田三郎正近,乃是当年左马头源义朝帐下首席郎党武士、鎌田次郎正清的儿子。平治年间,源义朝战败,逃往尾张后被杀,鎌田正清也同时战死。当时的三郎正近年纪尚轻,没有跟随父亲前往尾张。在得知噩耗之后,他逃离了京都,前往九州的筑前,隐姓埋名在太宰府的安楽寺修行佛法,并自称正门坊,实际上仍然暗藏着打倒平氏的念头。后来,正门坊潜回京都,隐居在四条室町,由于精通佛学,又被当地人称作“四条的圣人”。
尽管被称作圣人,正门坊的心底仍然涌动着向平氏复仇的怨念。然而天下的形势,却似乎对平氏越来越有利了——
仁安三年(1168)二月十九日,年仅五岁的六条天皇宣告退位,让位给年方八岁的皇储宪仁亲王,是为高仓天皇。这位高仓天皇是后白河上皇之子,说起来是六条天皇的叔叔。而他的母亲建春门院,则是平清盛妻子平时子的胞妹。就此而言,高仓天皇能够逆长幼之序而登帝位,说不得也是平家的意思了。而平家的长者既然作了天皇的岳丈,一门之下自然鸡犬升天了。
次年改元嘉应,平清盛官至从一位太政大臣,由于已然出家,法号净海,被世人尊称为入道相国。此后的几年,平家人更是步步高升——平清盛的长子重盛任内大臣兼左近卫府大将,次子宗盛任中纳言兼右近卫府大将,三子知盛任三位中将,嫡孙维盛任四位少将……平氏一门共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各国国守及中央卫府、省司任职者六十余人,真可谓权倾朝野,“一天四海尽在掌握了”。[注二]
嘉应元年七月,后白河上皇出家,改称后白河法皇。然而由于天皇年幼,法皇仍然执掌大权,却也无奈于平家的权势,虽然心怀不满却也不敢公开与之对抗。
在这样的情势下,以一己之力又如何能够打倒平氏?正门坊有意寻找源氏的后裔,共举大事。他遍数天下的清和源氏后裔,纪伊国有新宫十郎义盛,摄津国有多田藏人行纲,河内国有石川判官一族,信州国有木曾冠者义仲,近江国有佐佐木源三郎秀义,常陆国有佐竹别当义宪……可这些人多数是源氏支流,或者是守土之臣,缺乏号召力。而左马头的诸公子们,或者被杀,或被流放,或者出家,也都难以寻找了……
就在正门坊几近绝望之际,突然听说了源义朝最小的儿子正在鞍马寺修行尚未剃度的消息,登时喜出望外,立即以云游修行为名前往鞍马寺挂单寄宿,借机接近遮那王。
对于“四条圣人”的到来,鞍马寺上下自然十分欢迎。而看到正门坊对遮那王所表现出的格外的“热心”,东光坊禅师也并没有在意。终于,当正门坊感觉时机成熟之后,在一天夜里,他将遮那王叫到了一个僻静的所在,将身边所藏的平氏家谱给他观看,并讲述了一番足以改变其人生信念的话:
“……你本是武家嫡流、源氏后裔、清和天皇的十世苗裔,六孙王经基是你的高祖,八幡太郎义家是你的前辈……你的祖父六条判官源为义,在保元之乱中为平清盛所陷,被处以斩首之刑;你的生父左马头源义朝,在平治之战中又被平清盛击败,遭到了杀害……你的大哥义平、二哥朝长都死在平家手上,三哥兵卫佐赖朝也流放到了伊豆的海滨……你身负国仇家恨,又怎么还能在这里安心念佛呢!”
正门坊的一席话,当真是惊醒了梦中人。遮那王多年来对身世的疑惑豁然开释,并从此将对源氏家名的热爱与对平氏一族的仇恨深深之入了幼小的心灵——原来,使得自己自幼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母爱、失去了姓名、失去了自由的人,就是平家呀!
这一夜,正是改变了遮那王一生命运的一夜。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1:09
自此以后,遮那王心中暗暗埋藏了复仇大志。他每天白天仍像往常一样读书干活,晚上则向正门坊学习兵法和武艺。据说他每天晚上便潜入鞍马山深处的僧正之谷中,参拜坐落于那里的贵船神社,并祈祷说:
“弓矢八幡大明神在上,请保佑我为源氏复仇!如能遂此心愿,愿为贵社献上千町土地作为供奉……”
他夜夜在山中练习武艺,将山谷中的草木野兽都看作是平家的兵马而肆意斩杀,并将木桩雕刻成平清盛和平重盛的头颅挂在树上施以鞭笞……其时的情形,想来的确是可怕的。[注三]
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年,遮那王每夜的秘密行为终于被东光坊禅师知道了。遮那王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每天练功想要打倒平氏,这些事使得东光坊禅师十分震惊,却又不敢明言,只是一再劝说遮那王像两位兄长一样,尽快剃度出家,并希望他能不再理会世上的仇恨与亲情。而遮那王却无法放下报仇雪恨的念头,对于师傅的劝说虚与委蛇,私下里却打定了寻找机会逃离鞍马寺、逃离京都的决心,只是每天夜里不能再去贵船神社练武了。
承安四年(1175),十六岁的遮那王终于等到了逃离鞍马寺的机会!
那一年的春天,在上山礼佛的香客之中,有一位从奥州到京都贩卖黄金的商人,名叫三条吉次信高。他来到寺中便于遮那王主动搭讪,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友好,而遮那王也便很快与他成了熟识的好友。而这位金商人吉次,其实是奥州的统治者藤原秀衡派来寻访源氏后裔的使者!
当时的奥州诸国远离京都,多山少田地广人稀,经常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被视作北方贫瘠之地,朝廷势力所及之外。延历20年(801),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呂讨平虾夷之后,将陆奥之国分为胆沢、和賀、江刺、稗貫、紫波、岩手六郡,六郡之北作为俘囚流放之地。公元九世纪以后,陆奥当地豪族安倍氏崛起,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圈,并将版图扩张到衣川之栅的奥六郡。永承6年(1051年),安倍赖时杀死陆奥守藤原登任造反,引发了“前九年之役”。
当今奥州的统治者藤原秀衡,乃是当年讨伐平将门之乱的藤原秀乡的子孙。其祖父藤原清衡在“前九年之役”中,协助源赖义、义家父子击败了安倍赖时、安倍贞任的叛军,从而受封奥州半国。后来,清衡为争夺土地与清原武衡兄弟反目,居所被烧、合家老小被杀,只得单骑投靠源义家。义家于是与清原武衡开战,是为“后三年之役”。此战之后,藤原清衡统治了奥州六郡全境。
陆奥之国土地虽然贫瘠,却是盛产黄金。藤原清衡于是一面用黄金结交权贵、一面以平泉为都城巩固自己的领地。黄金的魔力,滋长了陆奥藤原氏奢侈的野心。为了建造自己心目中的都城,清衡招募天下的能工巧匠,仿照京都的寺院,在平泉建立了中尊堂,据说最盛时有寺塔四十余座、僧坊三百余间。而中尊寺中的核心建筑物“金色堂”更是极尽奢华——这座佛堂的内壁全部用黄金涂满,其中更是雕梁画栋,中央的须弥坛上是著名的佛像师定朝雕刻的阿弥陀佛本尊像,坛下则是清衡为自己准备的棺木。而清衡死后,他的肉身就一直保存在这座佛堂中至今。
清衡之子基衡,继续大修佛寺,在修缮中尊堂的基础上,又修建了更为美轮美奂的毛越寺。这座寺院据说有佛塔四十余座、禅坊五百余间,主要殿堂全部用紫檀木建成,其上镶饰的金银不计其数。而大殿中供奉的药师如来本尊,乃是出自名师云庆的作品。传说当年基衡在延请云庆制作佛像时,云庆曾提出了三个价位供其选择,承诺为其雕刻相应水平的佛像。当时基衡考虑了自己的力量,还是选择了中间的价格,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呢——黄金百两、鷲羽百尾、水豹皮六十枚、絹千匹、細布二千反、骏马五十匹、白布三千反、忍綟摺千反,另有其他珍奇之物不计其数。据说,为了将这些财物运往京城,竟然用马车运输了三年时间,而后来从海上运输生绢,竟然装满了三艘船……
基衡死后,藤原秀衡继承了家业。自保元·平治以来,皇权衰落,平家当政,其势力一时难以达到关东之国。藤原秀衡于是更是与朝廷分庭抗礼,俨然一方之主了。然而,眼见平家一天天势大,源氏凋零,念及先祖曾深受源氏的恩顾,秀衡于是派出使者寻访源氏的后人。吉次就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鞍马寺的。
来到鞍马寺的吉次,待到时机成熟之后,便对遮那王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奉藤原秀衡殿下之命,来迎接公子前往陆奥落脚的……”紧接着,又劝说道,“……东国武士,世代都是源氏的家臣,陆奥国自清衡公以来三代,深受源家大恩。如今源势离散,秀衡公愿以倾国之力助公子报仇雪恨……如今的秀衡公,手握陆奥、出羽两国大权,可召集能够骑马射箭的战士五十万骑,随时听命的郎党武士就有十八万人,足可以辅助公子成就大业……”
对于这样的劝诱,遮那王怦然心动,这许多年来每夜前往贵船神社的祈愿,不正是为了今日之事么?他于是问吉次:“应该何时动身为好?”吉次答道:“明日便是吉时……”
于是,遮那王下定决心,当夜便启程了。
承安四年二月二日那一夜,遮那王在正门坊和吉次的陪伴下,悄然离开了鞍马寺。那一夜,月影不明,但星光灿烂,年轻的遮那王身着白色唐绫小袖,外罩播磨浅黄帷子与大口丝绸直垂,腰配太刀,高挽发髻,骑着一匹黑栗毛马缓缓下山。他回望自己度过了八年时光的鞍马山寺,遥望自己母亲居住的京都,不禁心潮澎湃泪眼朦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遮那王作为一代名将源义经的生命之花,也在这下山之夜,翩然盛开。
[注一]:遮那王即大日如来毘盧遮那之名。当时经常为寺院中的童僧起神佛的名字以求吉祥。
[注二]:这是《平家物语》里的说法。“一天”指天皇与朝政,“四海”指地方庄园。当时平家是天皇的外戚,执掌朝政,同时作为武士门第出身,控制着大量的地方庄园领地,故而有此说法。
[注三]:由于源义经幼年时的秘密修行,再加上他日后的丰功伟绩,后是之人便附会出许多离奇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义经在僧正之谷中遇到大天狗僧正坊,不但学会了天狗的武艺、得到了天狗赠与的黄金太刀,后来还得到了天狗的守护。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7 21:11
第三章 源义经的成年
离开了鞍马寺的遮那王,与三条吉次信高的商队一路,晓行夜宿,很快来到了近江国的镜宿地方。一行人于四月三日当夜露宿在镜宿地方的山道中。由于远离了京城,三条吉次十分兴奋,与随行的杂役歌舞饮酒到深夜,直至酩酊大醉。而遮那王却绝少饮酒——就居山寺的他虽然很少外出,却从香客口中了解了各国的传闻,深知天下动荡,盗贼蜂起,道路上着实不甚太平。
果然,入夜之后便有十几名强盗出现了!为首的叫做熊坂长范,据说身高六尺开外,力大过人,乃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恶霸。他一路上早已觊觎吉次的商队了,只等他们到了僻静之处便要下手。强盗的出现使得酒醉的吉次等人大为惊慌,而遮那王却显示了沉着勇毅的胆识,穿了贴身的软甲,手持太刀纵身一越而出,凛然面对群盗,大有一夫当关之势!
熊坂长范见眼前之人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肤白身矮,眉目清秀,竟有几分女人模样【注一】,于是十分不放在眼里,举长刀便砍,却没想到遮那王身手灵活,让过这一击后,看准时机反手便一刀刺入长范的肋下!再一上步,转眼间将六尺高的大汉压在身下,取下了首级!
其他贼寇看了,纷纷明火执仗前来强攻,遮那王不慌不忙,挥刀奋战,当场斩杀五人,砍伤两人,其余数人眼见不敌,便落荒而逃了。遮那王在鞍马山深谷之中修炼的武艺,此时竟得以牛刀小试,稍稍清醒的吉次等人见识到这位源氏公子的武勇,也是纷纷赞叹不已。【注二】
离开了镜宿之地,吉次与遮那王一行有路过了小野的摺针、番场、醒井,傍晚时分来到了美浓的青墓,这里有左马头次子、中宫大夫朝长之墓。遮那王亲手为其建立了佛塔【注三】,流着眼泪整夜诵读法华经。第二天,他们离开青墓,渡过久濑川、墨俣川,来到了尾张国的热田神宫。
热田神宫前任的大宫司是源义朝正室妻子、由良御前的父亲,而由良御前便是源赖朝的生母;现任的大宫司是由良御前的兄弟,也就是义朝的内弟、遮那王的舅舅。亲人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涕泣伤怀。待平静下来之后,遮那王说道:
“我如今要去奥州投奔藤原秀衡,却还没有行元服之礼。奥州藤原氏本是我源氏家臣,我若以孩童的身份前往相见,岂不被人轻视?便在此地行元服之礼吧。”
于是,遮那王行斋戒精进之礼后,在热田宫司和三条吉次的服侍下,于热田大明神座前举行了元服(成年)仪式。他自行挽结了发冠,戴上乌帽子,高声道:
“吾乃清和源氏嫡流,左马头义朝殿下第九子,源九郎义经是也!此生必当扫荡平家,复兴我源氏武门之光……”【注四】
离开了尾张的热田神宫,源义经一行又继续赶路,经过了骏河、三河、东海诸国,穿越上总半岛进入上野之国。在上野的中岛,义经等人再次遇到了强盗,然而机缘巧合的是,这个强盗竟然是当年源义朝的部下、伊势大神宫宫司义连的遗腹子——三郎义盛。由于当年源家在平治之乱中失势,义盛随母亲来到关东的荒野避难,没想到竟能遇到故主的后人,当即加入了义经的麾下。
这位伊势三郎义盛,此后一直忠心耿耿的陪伴在义经左右,赴汤蹈火,直至与义经共同战死,以“源义经四天王”之名流传后世。【注五】
经过了两个月漫长的旅途,源义经一行终于通过了白河关,来到了奥州境内。他们先在栗原的寺院寄宿,随后前往平泉,得到了藤原秀衡的热情接见。
对与源义经与藤原秀衡的会面,《义经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吉次前往平泉面见藤原秀衡,报告源义经已经来到栗原的消息。秀衡急忙把两个儿子——长子本吉冠者泰衡、次子泉冠者忠衡叫到跟前,激动的说道:
“昨夜梦到有黄鸠飞入我家,便知有贵人来访,想来应该是源氏的后人有了下落,如今果然是寻访到左马头殿下的后代了!你等快快随我前去迎接……”
言毕,秀衡唤来从人准备肩舆,带上乌帽子,穿好直垂,待要出发时,却又回过头来吩咐道:
“源氏的公子虽然年轻,言语之间却不可轻薄……庭院中杂草快些清理干净了,莫要失了礼数……”
藤原秀衡亲自带领三百五十人的队伍前往栗原迎接义经。见到了源氏的公子义经生得英俊聪颖,秀衡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我陆奥、出羽两国大名三百六十人,日日期盼公子的到来。奥州之地虽然偏敝,也有武士郎党十八万骑引弓待命。我两子尚且年幼,可以为他们留下十万人足以,其余八万可由公子驱使……”
随后,又命长子泰衡献上裘皮百枚、鹫羽百尾、白鞍良马三匹、沙金一盒……接受拜见完毕后,在藤原氏大队人马的簇拥之下,十七岁的源义经正式进入了平泉京……
对于源义经与藤原秀衡的初次会面,《义经记》的记叙可谓绘声绘色,但根据后世学者的考据,恐怕与当时的事实还是有些差距——
奥州藤原氏虽然偏安东北,但其实力还不足以与平家对抗,所谓“弓马武士五十万,一族郎党十八万”恐怕是言过其实的形容。因此,藤原氏之所以接纳源义经,更多的恐怕还是念及当年八幡太郎的旧恩,而非当真要举国与平家对抗。这一事实,从后来各地源氏起兵造反,而奥州藤原氏仍然作壁上观的立场中可以一窥。而既然藤原秀衡无力也无意对抗平家,自然也就不太可能如此大张旗鼓的欢迎源义经的到来了。
无论如何,陆奥之国的确是源义经最佳的避难场所,他在这里安心的度过了两年的时光,直到乱世烽烟的来临。
在这两年之中,义经在陆奥的雪国卧薪尝胆,愈加精进了自己的武艺,学会了高超的驭马之术,还结识网罗了不少豪杰。除了原有的随从三条吉次和伊势三郎以外,奥州当地以武勇著称的国人武士——佐藤三郎继信、佐藤四郎忠信兄弟,也在藤原秀衡的安排下成为了义经的重要部下【注六】。除此以外,对于义经这两年之间的活动,史料的记载却只有只言片语。
然而,英雄的履历表似乎不能出现空白,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总会为之添上绚丽的色彩。于是,人们附会了众多源义经游历虾夷、九州乃至京都的传说,似乎他在这两年之中,经受了许多匪夷所思的历险,也赢得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收获。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鬼一法眼”传说和“武藏坊弁庆”传说——
传说日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神奇的兵书,记载了军阵之中克敌制胜的兵阴阳之秘法。据说早年间,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曾经深通此道,后来便征服了虾夷,后来由传给了“赤头四郎将军”藤原利仁。数百年后,这一兵法秘传落入了下野国的平将门手中,由是武功大长,遂起兵作乱。朝廷派遣藤原秀乡前往讨伐,竟苦战了四年,只因平将门身负秘法,在疆场之上往往百步穿杨,使得官军难以靠近,而即使在最终被围困于绝境之时,仍能八箭联发,同时射杀八人!【注七】
平将门死后,这部兵书再次失传。直至近世,流落到居住在一条堀川的一位名叫鬼一法眼的阴阳师手里。这位法师文武双全,又擅长方术,再加上修习了兵书秘法之后,更是武艺高强,被称为“天下之御祈祷师”【注八】。后来,他带领家人、弟子前往京都的山科居住。源义经听到了他的传闻,为了学习传说中的兵法,便前往拜见。他从傍晚的酉时就守候在法师门口,到上午的午时才得以接见,刚刚提出拜师的想法,却被严辞拒绝了。但义经仍不死心,仍然每日前来守候。他的诚意没能打动法师的心肠,而他的英姿却赢得了法师的女儿、皆鹤姬的爱慕。皆鹤遂与义经私定终身,甚至将鬼一法眼的兵书偷出来,赠给义经加以修练。
后来鬼一法眼得知此事后大怒,派遣其师弟湛海前来捉拿义经,却没想到义经修练有成,反将湛海杀死。鬼一法眼于是亲自前来讨伐,但皆鹤却为了心上人苦苦哀求。冷酷的法师耐不住女儿的劝说,只得宽恕了义经。
然而最终,源义经还是离开了京都,离开了皆鹤的爱情,投入到乱世的烽火中去了……
这一传说,与前文的“鞍马天狗”传说相似,于是也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后人在正德年间所著的《武艺小传》中便说:
“兵术文稿曰,源義経住鞍馬寺之日,从鬼(指鬼一法眼)之門人鞍馬寺僧,而习剑术於僧正谷,是所以欲深密而神之也。世人不知而謂牛若君師天狗也。”
而考究其内容,便也是英雄美人加兵书秘宝所衍生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与之类似的还有“义经岛渡”、“净琉璃姬”、“牛若地狱轮回”等传说,其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把背景从京都转移到了虾夷或是四国而已。但无论这些传说如何荒诞虚无,无疑寄托了人们对源义经后来所建立的种种奇功的崇拜和叹服。
而源义经一生中最重要的部下之一——武藏坊弁庆也是在这一时期与之相逢的。
传说弁庆的父亲是纪伊熊野大社的别当弁昌,也是个粗鲁莽撞的武僧。因为想要抢夺当朝大纳言藤原师长的爱女北之方而作乱,最后遭到了朝廷的镇压。弁庆是熊野别当的遗腹子,据说一生下来就相貌凶恶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长发过肩,十分令人厌恶,被称作“鬼若丸”。甚至连生母都视他为怪物,想要把他溺死在河里,但幸亏被好心的姑母收留。六岁时,鬼若被送往比叡山延历寺的西塔,做了樱光法师的弟子。
同一年,鬼若患了疱疮,皮肤溃烂,相貌愈加丑陋,樱光法师却不嫌弃他,依然给予他慈父般的关爱。然而西塔的各寺僧众,却都厌恶他的相貌,甚至常常对他恶语相加,这也养成了鬼若暴戾反叛的性格。
长大后的鬼若身材魁梧,力大过人且性情暴躁,往往一语不合便拳脚相加,将对方打的筋断骨折也是常有的事。以至于,比叡山的僧众无人敢与之忤视,在大路上见到他都会两腿发抖……后来,鬼若的事终于引起了寺中僧官们的不满,一致要求将其逐出山门。樱光法师本来可怜鬼若的身世,想把他留在身边,却也最终无可奈何,只得将他送到山下的的武藏坊,在那里行了剃度的仪式,取法号武藏坊弁庆。
成年后的弁庆没有了山门的戒律和师父的约束,愈加肆意妄为。他起先渡过明石海峡,在四国诸国云游流浪,在阿波的书写山,因为与寺中的僧侣冲突便放火把山上的寺庙烧了,只得又前往了京都。
在京都流浪期间,不知出于何故,这位恶僧竟动了收集千把名太刀的念头。于是,武藏坊弁庆便于每个夜晚,手持长刀在京都的大路上拦截过往行人,若遇到携带名刀的,便强夺之。于是,一时间京中到处都流传起了“身高一丈的天狗法师杀人夺刀”的恐怖传闻。
这一夜,弁庆正在五条大桥边逡巡,只见远远走来一名身着华服的婀娜女子,肤白貌美,长发披肩,腰间佩带着黄金太刀,一边吹奏着横笛一边款款走上大桥。待到走近一看,却不是女人,而是位约莫十六、七岁年纪的瘦弱公子——此人便是源义经,他此时出现在京都,据说是打算扮成女人潜入六波罗,刺杀入道相国平清盛。
弁庆却不了解源义经的来历,当时便起了杀人夺刀的念头,当下手挥长刀冲上前去,便要将源义经劈成两半。而义经见这半截黑铁塔似的恶僧气势汹汹的杀来,虽然吃了一惊,却也不甚慌忙,轻轻一闪便避过了这雷霆万钧的一击,随手将横笛收在腰间。弁庆见一击不中,急忙反手转身横扫。义经自鞍马寺中苦练多年武艺,早已是身轻如燕,纵身一跃便避过长刀,同时飞起一腿将弁庆踢倒在地,进而上前一步,一脚踏在他的胸口上。弁庆纵然身负百人之力,却也丝毫动弹不得,只能颓然长叹,闭目等死。
然而其后发生的事,其实是众所周知的结局了——义经并没有杀死弁庆,反而带着他避开了闻讯而来的官兵。两人在一番交谈之后,却发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同样坎坷的身世、苦难的童年、孤独的成长、满腔的仇恨……就在这一夜,十八岁的源义经与二十六岁的武藏坊弁庆立下了同生共死的誓言!【注九】
(★***★)
枢密直学士
河东节度使
4891 通宝
2003-9-29
六朝古都
发表于 2005-4-18 15:47
HOHO,没转完呢,转完以后送上酬劳,HOHO,谢谢啦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8 15:58
真是郁闷~看的人不少,回贴的就你一个。。。。。。。。
(★***★)
枢密直学士
河东节度使
4891 通宝
2003-9-29
六朝古都
发表于 2005-4-18 16:20
权当看小说,当然无甚人说话啦~~
仁勇校尉
5106 通宝
2005-3-22
发表于 2005-4-18 16:21
第四章 乱世烽烟的再临
保元之乱,源为义遭诛;平治之乱,源义朝授首。此后的时期中,源赖朝流窜伊豆,源义经避祸陆奥,源氏一族风雨飘零。正如此前历史上的无数反反复复一样,源氏的失势就意味着平家的强盛。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平家在清盛这一代,竟获得了自赐姓出宫以来从未有过的极大荣光——
曾经由源平两家共同代表的武士阶层,如今完全由平家领导,朝廷上供职的源氏后裔只剩下源赖光的子孙、摄津源氏一流的三位中纳言赖政卿了。而即使是源赖政,也是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巴结平清盛,依靠他的推荐才得到中纳言的职位的。而其他的源氏支流,就更没有能力与平家对抗了,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除了武家势力之外,平家还牢牢的把持了朝政。通过在朝廷内乱中夺权,进而与皇室、重臣结亲,在朝廷上的风头竟然盖过了数百年来的权贵之家藤原一族。平家作为两代天皇的外戚,全盛之日一门共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平清盛之子右大臣宗盛曾经骄傲的说,“出入朝堂者,舍平氏其谁”。
考究平家的得势,主要是由于自后三条天皇、鸟羽法皇、乃至后白河法皇以来的院政时代,皇室为了对抗外戚公卿藤原氏,不得不依靠新兴的武士势力。当时的武士家族的代表之中,源氏始终是京都藤原一族的爪牙,法皇于是转而依靠平正盛、忠盛,乃至后来的平清盛,平家武士就这样一步步从偏僻的乡野庄园,走到了庙堂之上。
尤其是平清盛本人,又是难得的政治人才。在军事上,他利用保元、平治之乱进一步接近法皇,打击了同为武士出身的源氏;在政治上,他利用与皇室通婚的契机,在政治地位上超越了朝中的公卿藤原家族;在经济上,他又利用担任太宰帅的机会,垄断了对宋朝的海外贸易,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登上太政大臣职位后,平清盛志得意满,自以为可以一手遮天了,便把原来所依靠的后白河法皇也甩在了一边,开始建立自己的朝代——他扶植自己的女婿宪仁亲王登上皇位,称为高仓天皇,又把自己的外孙立为太子,愈加巩固了平家的地位。
世人多以源赖朝在镰仓开创幕府作为日本武家政治的开端,然而平清盛率领的平氏一族作为自古以来最早在政治上掌权的武士家族却当之无愧。自武士阶层出现以来,大多数时候只是作为皇室和藤原氏的爪牙,若说在朝廷任职者,最多也就是在京都的检违非使厅当差,负责守备关山、缉捕盗贼、处罚罪臣的工作。有朝一日能够登堂上殿,是乡下武士们的梦想,以至于平将门会为了检违非使之官职而冲冠一怒,扯旗造反。后来,平家或源家的嫡流才渐渐的接近了中央朝廷,偶尔也能担任检违非使厅的长官、镇守府的将军或是各国的国守了,但最多也就是四位或是五位的官位,仍然受到藤原氏的压制,在朝堂中难以立足。直到平治之乱后,平清盛被破格封为内大臣,第二年又登上从一位太政大臣之位,对于武士之家来说,这种荣耀真是旷古未有,甚至后来推翻平家、在镰仓建立幕府的征夷大将军源赖朝,也从未获得如此高的官位。
因此,平家的得势也可以说开创了中世纪日本日本政治的新局面——武士阶层的代表,第一次登上了朝堂,掌握了实权,开始呼风唤雨了……
然而,正如《平家物语》开卷的诗中所说:“骄奢者不会长久,好似春夜之一梦;强梁者必将败亡,犹如风前之尘土。”平家的荣华到了鼎盛,也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平家的危机,首先便源于与京都政治势力的矛盾——
当初后白河法皇重用平清盛一族,主要是想借助其力量压制皇室及朝臣中的异己,没想到驱虎吞狼,反遭其祸,作为武士出身的平清盛一旦掌权,其手段之强硬远胜于只会搞政治阴谋的公卿们。为了争夺政治权利,法皇渐渐走向了平家的对立面。
而一向将武士们视作走卒和爪牙的京都藤原氏,更是难以容忍家奴们的翻身。早在鸟羽院时代,殿上人们就曾经嫉妒平忠盛的得宠,而妄图陷害于他【注一】。而今平清盛掌权,处处压制藤原氏,甚至连藤原氏世世代代引以为傲的外戚地位也夺走了,这更加令公卿世家们难以忍受。
于是,为了共同对抗武家势力的崛起,藤原氏公家于后白河法皇终于再次走到了一起。他们于治承元年(1177)在京都东山的鹿之谷山庄策划了袭击平清盛的阴谋,计划在祗园祭那一天在平清盛六波罗的府邸放火,将他烧死在家中。参与的人中,除了山庄的主人俊宽僧都,还有大纳言成亲卿、西光法师、净宪法印、多田藏人行纲等人,就连后白河院也亲自参与了阴谋的策划。
然而,这一计划最终由于多田行纲的告密而失败。平清盛借机大肆扫除朝中的异己,不但将西光法师、藤原成亲斩首,俊宽流放到九州的鬼界岛,同时株连甚众,若不是内大臣平重盛的谏止,甚至连法皇也要流放了。
经过这次的事件,平清盛扫除了朝中异己,愈加掌握了朝政大权。
值得一提的是小松内大臣平重盛,他虽然是平清盛的长子,平家家业未来的继承人,可是在政治上属于温和派,一向主张尊敬天皇、法皇,每每担任调和平家与皇室矛盾的角色,多次劝阻了平清盛对朝廷的强硬对抗行动。然而治承三年(1179),平重盛病逝,朝廷收回了他在越前的庄园,平清盛于是以此为由领兵进京,放逐朝中大臣自攝政藤原基通以下四十三人,将法皇徙于京城南的鸟羽殿离宫软禁起来。次年,高仓天皇被迫退位,平清盛的外孙——年仅两岁的安德天皇继位。至此,平家彻底实现了独揽大权,一手遮天。
在对抗皇室、压制公卿藤原氏的同时,平家还以强硬的手段镇压了寺院势力——
当时,比叡山、兴福寺等寺院势力非常强大,占据了大量的领地,组织了自己的僧兵武装,甚至敢于公然对抗朝廷,动辄还会抬神舆【注二】进京,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当年的白河法皇曾经说过:
“加茂川的水,双陆的骰子,比叡山的法师,这些都是不能遂我心愿的……”
仁安三年(1177),山门法师为藤原加贺守师高的事进京争讼【注三】,遭到平家武士的阻挡。次年,比叡山座主明云大僧正被流放。这些虽然不是平家的主意,但作为当权者的平清盛对山门的态度也是同样强硬的。也许这位入道相国唯一相信的神明,就是平家的守护神——严岛大明神吧,对于山王权现,他似乎是不太放在心上的。
然而寺院势力毕竟与公卿之家不同。藤原氏和法皇名下虽然空有广大的庄园领土,可是手中没有兵权,所能依靠的除了守备宫廷的“北面武士”【注四】,就只有源行纲这样不可靠的武士了。但是寺院势力除了拥有领地,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僧兵。光是比叡山就号称有三千僧众,其中多数是像武藏坊弁庆这样的“恶僧”坊主,他们身上的法衣换成了甲胄,手中的禅杖换成了长刀,随时都可以上阵杀敌。
当时除了被称作“南都北领”的比叡山延历寺和奈良兴福寺,京都附近还有大量其分支寺院。此后,当天下动荡不安之际,寺院势力的兴风作浪也成了使平家不得安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平氏一族,在其首领平清盛的带领下,对一切反对势力都采用强硬手段加以镇压,在朝堂上任人唯亲,反而忘记了自身的武士阶级出身。他们躲进六波罗的深宅大院,一面嘲笑着藤原氏的无能,一面又极力模仿着藤原氏风雅而奢靡的生活;一面夸耀着祖先纵马引弓的武勇战绩,一面却鄙视广大的乡野武士而不愿与之为伍。作为武家出身的平氏,既然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只关心一家一姓之荣耀而不顾维护天下武士们的利益,自然也就难免被武士阶级所抛弃,其覆灭也便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最早扯旗造反的,便是那位一度唯唯诺诺混迹于朝堂的源三位赖政卿。
源赖政本是朝中源氏一族的名人,不但擅长和歌,又颇具武勇的名声,曾经流传着“鵺退治”的逸话【注五】。平治之乱时期,源赖政向平家表示恭顺,这才免于象源为义、源义朝父子那样的灭们惨祸,终于一路升官发财,靠平清盛的举荐取得了三位中纳言的官职。然而,这样一位依靠攀附平家势力升迁的朝臣,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揭竿而起呢?其原因已经难以了解了。《源平盛衰记》、《平家物语》中记载了源赖政之子伊豆守仲纲因一匹名马而与平清盛之子、右近卫大将平宗盛发生争执受辱的故事【注六】,认为这是引发源赖政叛乱的原因。
然而考究历史,治承四年(1180)赖政卿起兵时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试想,他从动荡不安的年代如履薄冰的走到今天,好不容易拥有了高官厚禄,怎么又会为了意气之争的小事而抛却身家性命发动一场毫无胜算的叛乱呢?恐怕在他的身后还有更有力的靠山。在叛乱中,一直与源赖政在一起的是高仓宫的以仁亲王,然而想来幽禁中的后白河法皇也难免会参与其中吧,毕竟与无权无势的没落亲王相比,法皇的影响力更容易给反叛者以铤而走险的勇气吧。《平家物语》中认为是源赖政挑起了高仓宫的反叛之心,而作为后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由于被平氏的女儿建春门院的儿子宪仁亲王超越而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以仁王本身确实也具备反叛的动机,与源氏的力量应该说是一拍即合了。
以仁王和源赖政起兵讨伐平家,主要想依靠散落各地的源氏后裔。亲王决定派遣十郎藏人行家前往关东联络源氏子弟。十郎行家原名义盛,是前检违非使尉源为义的末子,论辈份是赖朝和义经的叔父。他领受了以仁亲王的令旨,首先联络了近畿附近的源氏,随后前往甲斐,又先后前往伊豆和陆奥联络源赖朝和义经。但不幸的是,当年五月以仁亲王谋反事情败露,正在福原别庄休养的平清盛听后大怒,当即表示“将高仓宫亲王流放到土佐去”,并派检违非使加以追捕。以仁亲王被迫出逃。治承四年五月十五日,以仁亲王化装成女人避开了检违非使的围捕,逃出京城后直接来到了被称作“寺门”的近江三井寺(圆城寺),随后源赖政也率领长子仲纲、次子兼纲、三子赖兼等一门郎党来到寺中与亲王汇合,正式扯起了反旗。
三井寺中的僧众对亲王表示了支持,积极动员僧兵力量,同时派遣信使前往被称作“南都北岭”奈良兴福寺和比睿山延历寺。说起来,三井寺与源氏家族颇有渊源,当年源义家的弟弟源义光就是在该寺的新罗大明神【注七】的神座前行成年元服之礼,故而又被称作新罗三郎义光。
正如前文所说,当时寺院的势力很大,其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都不容小视,如果三井寺能够和南都北岭联合支持以仁亲王,再与甲信、关东等地的源氏呼应,则对平家而言将是十分棘手的事情。但此刻延历寺的态度暧昧,兴福寺的行动迟缓,讨伐以仁亲王的平家军队很快杀到了寺门之前。亲王一方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出三井寺向奈良逃亡,但由于僧兵队伍组织混乱、行动迟缓,在行至宇治川边的平等院时,被平重衡、平知盛、平忠度、平行盛等人率领的三万大军追上。双方当即展开了激战,三井寺的僧兵占据了宇治桥,凭借宇治川的急流阻隔抵抗平家军队的进攻,但终于寡不敌众,平家军强渡宇治川成功,三井寺僧兵溃败,源赖政一家力战而死,以仁亲王也在光明山大鸟居下被平家军追上杀死,其时年仅三十岁。此时,据说自奈良兴福寺来接应以仁亲王的僧兵七千余人,距离他被杀的地方只有五十町左右的路程,听到亲王被害的消息无不扼腕叹息……
随后,平重衡、平忠度又带兵攻入三井寺,杀死了守卫寺院的僧众三百余人,将整座寺院付之一炬,许多知名的高僧也因此遭到了流放之刑。高仓宫以仁亲王即使已被杀死,仍然被追罪降为臣格,被称作源以仁【注八】。
此后,平清盛仍然余怒未消。他认为京都附近的寺院势力过于桀傲不逊,平时就喜欢吵闹争诉,这次居然明目张胆的支持以仁亲王的反叛,更是不能容忍。有鉴于此,为了使平家的争权更加稳固,当年六月三日,平清盛下令迁都到备州的福原【注九】。这一举措引起了京中公卿大臣们的惶恐不安,但又不敢违背这位入道相国的意愿,只能舍弃华丽壮美的京都家园哭哭啼啼的上路,匆匆忙忙的赶往福原去,不禁令人想起中国后汉末年动荡时期,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时的情景,其形状的确是十分可悲的。而这座京都,本来是平氏的祖先桓武天皇于延历十三年亲自选定的都城,如今作为其第十世孙的平清盛却下令迁都,的确是平家败亡的先兆啊。
这次以仁亲王和源赖政的起事,自治承四年五月十六日到同月的二十六日,仅仅持续了十天便被镇压了。然而,其影响却是意义重大——以仁亲王下达的号召天下源氏讨伐平家的令旨传遍甲信、关东各国,彻底引燃了各地源氏自保元之乱以来被平家压迫了二十余年的复仇之火。一时间,作为源氏后裔的畿内近江的山本义经、河内的石川义基、尾张美浓的十郎藏人行家、甲斐的木曾冠者义仲、伊豆的前兵卫佐赖朝、陆奥的九郎义经纷纷揭竿而起;作为寺院势力的熊野各地的僧徒、比睿山的延历寺也都先后起兵反叛平家的统治,乱世的烽烟,无可避免的再度降临了!
【注一】:据《平家物语》记载,一些殿上人策划在平忠盛上殿之时袭击他,忠盛事先听到风声,带了一柄涂银漆的木刀,远远看去像真刀一样。袭击者见了害怕便没有动手,转而向鸟羽天皇告状说平忠盛带刀上殿图谋不轨,而平忠盛趁机将木刀献上,得到了鸟羽天皇的嘉许。
【注二】:神舆及神出巡时所乘的舆,平时出巡都有定期,其中照例应安放神体。这里的神体并不是指神像,而是一种与神有关的物件,如神镜、神木等,凡人不得窥视。
【注三】:加贺守师高是前文所说的,在鹿谷庄园密谋推翻平氏的主谋之一西光法师之子,与其弟代理国司、近藤判官师经在加贺国于当地的寺院发生冲突,以至于僧人进京争讼,要求将两人治罪。西光法师原名师光,是死于保元之乱的前少纳言入道信西的部下。
【注四】:即上皇御所北面所设的警卫,白河上皇时代设立,一般由六卫府武士充当,北面武士多是上皇信任的亲信,卫府兵制衰落后已经风光不再。
【注五】:据《平家物语》记载,近卫天皇在世时的仁平年间,宫中曾有妖怪作祟,当时担任兵库头的源赖政受命守备宫禁,当夜便射杀妖怪。此后,应保年间二条天皇在位之时,又是源赖政射杀号叫不停的怪鸟,受到天皇的嘉奖。
【注六】:据《平家物语》记载,伊豆守源仲纲有一匹名为木下的骏马,平日里十分喜爱。前右近卫大将平宗盛知道了,便想据为己有。仲纲一开始加以拒绝,后来迫于压力无奈之下将骏马献上。宗盛认为仲纲前番拒绝是对自己不恭,便在马身上烙下仲纲的名字加以侮辱。
【注七】:新罗大明神即素盏鸣尊(须佐之男命),天照大神的弟弟,因为据说曾经在神功皇后远征新罗时显露神迹而又被称作新罗大明神。
【注八】:《玉叶》中作“源以光”。《平家物语》、《吾妻镜》皆作“源以仁”。
【注九】:平清盛在福原的别墅,位于今日本神户市内。
本文作者是土佐立花家的英川秀树,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把。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只写了前半部就太监了。
英国公主监造使谏议大夫
翰林学士
1085 通宝
2005-1-29
发表于 2005-4-18 16:48
不是不想回帖,而是这类只能权当小说看看
民族英雄被吹棒在日本人物小说或传记中也不是第一次
而日本尤以源义经为最
3486 通宝
2004-11-15
发表于 2005-4-18 17:15
楼上正解。所以战神什么的,只要在小圈子里自己比比就好了,不要放到历史长河中来比较。
在野武将
264 通宝
2004-12-14
发表于 2005-4-18 23:42
南宫如水
于2005-04-18, 17:15:30发表
楼上正解。所以战神什么的,只要在小圈子里自己比比就好了,不要放到历史长河中来比较。
我也有同感,不够我就喜欢这段时间的日本历史
羽林都尉
平南将军
5761 通宝
2004-12-13
发表于 2005-4-18 23:50
对此的评价不能过与极端
好坏都在其中,慢慢品味为好
平东将军
100 通宝
2005-1-13
发表于 2005-4-23 12:40
这段历史根战国相比好比楚汉之比三国
槐里侯光禄大夫
翰林学士
平西将军
8300 通宝
2003-9-7
发表于 2005-4-23 12:49
江河灌海固然雄阔,溪鸣松涧也别有风味……咱们这些看惯江海者,欣赏欣赏溪流之清趣又何妨呢~
仁勇校尉
4523 通宝
2004-11-14
发表于 2005-4-25 18:39
于2005-04-23, 12:40:15发表
这段历史根战国相比好比楚汉之比三国
没有什么可比性吧?时间的问题差的也比较远
并且2个时代除了是2大势力对决和一方获胜后开始“烹狗”以外就米虾米相似的了
在野武将
264 通宝
2004-12-14
发表于 2005-4-27 05:33
再次感谢伊达小忠兄
在野武将
2005-4-27
发表于 2005-4-27 14:40
源义经身边的女性也都很了不起,比如静御前。
(人间的祸害)
羽林都尉
骠骑将军
1559 通宝
2004-8-14
南秦州仇池郡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7 14:43
曾经买了一本盗版的平家物语,错别字实在太多,没有看下去
仁勇校尉
47 通宝
2005-2-9
发表于 2005-4-28 03:08
如此一篇洋洋大作,楼主真是辛苦了!
关于武藏坊弁庆,有个传说说是义经通过“色诱”收服的 ,不知……
偶也是听说,表打偶哈!
在野武将
36 通宝
2006-10-11
发表于 2006-10-15 22:29
你所写的文章是电视剧《源义经》的剧情介绍吧。
奋威校尉
127 通宝
2008-10-3
发表于 2008-10-3 19:03
悲哀战神源义经
平北将军
45 通宝
2008-4-4
发表于 2008-10-3 19:18
源义经 在许多人的书中倍受吹捧,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他是以为悲情英雄。。。
与太史公偏爱项羽,李广类似。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11-8-9 02:04
2003-2010 www.xycq.net
Powered by
© 2001-2006
Proce ed in 0.37087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http://blog.feedtrade.com.cn/?190566
您的位置:
中华千古第一战神——白起
/ 2008-07-25 15:55:23
/ 个人分类:
  白起,战国时秦大将,凭军功爵升武安君。史记中称其“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征战37年,斩首百万,攻城百余,略地万里,一生未尝一败,其时六国畏其为鬼神。   白起是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无敌与世的千古战神。史书记载:昭王十三年,白起为左庶长,击韩之新城。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 斩首二十四万,拔五城,迁为国尉,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白起迁为武安君,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三万。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复定上党郡。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起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引剑自刭,死而非其罪。   我个人认为,白起为我中华千古第一战神。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全国也不过40多万军队,想想后世,甲午海战的惨败和让中国人最屈辱的南京大屠杀,民族血性何在?
  不要和我说白起到处兴兵作战,以强凌弱,也不要学宋后腐儒恶毒咒骂武安君杀孽太重过于禽兽。的确,白起杀孽之重古今无二,但是,那是个什么年代啊?战国时代,战火纷飞三百多年,各国弱肉强食,互相征伐杀戮,秦国不统一天下,平民士兵不知要多死几百万。何况,后代被歌功颂德的一代天骄们如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那个不是血案累累,杀人如麻?再论,世界五千年,那位名将杀戮又轻?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雄中雄,道不同,自古名将骨堆成!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坚持依法治国而始终被尊崇儒家的后世各朝所鄙弃,秦国的名将良臣也多被认为是杀人魔,这其实是儒家千百年丑化的结果。春秋战国中的秦国彻底执行法家军功制度,所以几乎所有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兵员一名。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这个从基层奋战出来的中华第一名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其他战国名将,吴国伍子胥、孙武,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接受君王“拜将”,而且他们都通政治、讲权谋,所以,在某些方面,他们不能称为纯粹的战场之斗将。白起不懂政治,他是从战场中一步一步搏杀成大将的,他是为兵家而生,为战场而活,军事上,他是一个最纯粹的战神。中华名将从古到今有很多,或长与突击,或善于围歼,有谋于野战,有智于攻坚。但全材者;如攻城略地,野战突袭,打围聚歼,奇兵埋伏等等集一身者,古往今来就只白起一人,白起戎马三十七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正意义上军之神战之神!
  春秋战国中的大秦所崇尚的坚毅、务实、清廉、大公,正是我们祖先初生期所具有的勇气与战斗力、冲劲与创造力的特征;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启蒙与发展阶段能够开荒辟壤,在艰难困苦中逐渐振兴、矢志不渝民族血性的表率。九州靡靡之风,山河熏熏不振——我们需要的是振聋发聩,是醍醐灌顶,是法家的雷霆万钧与刚毅果决,是墨家的务实求专的技术精神!古朴雄浑的霸气与魄力,孕育在大秦风骨、大秦精神中。
  呜呼,安得我千古武安君,使犯我大中华者,虽远必诛!   
附:白起生平——古文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①,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②。是岁,穣侯相秦③,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④,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⑤,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⑥,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⑦,而虏三晋将⑧,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⑨。昭王四十三年⑩,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解释:①昭王十三年:即前294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十三年”当为“十五年”。此段以下纪年多与《纪》、《表》不合。②将:带兵。③穣侯:秦相魏冉的称号。④夷陵:楚国先王的墓地。⑤亡:逃亡。去:离开。⑥昭王三十四年:即前273年。⑦走芒卯:使芒卯战败而逃。走,使败逃。⑧三晋将:这里指赵、魏两国的将领。三晋,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并各立为国,故称“三晋”,有时也称其中的国家为“三晋”。⑨沈:同“沉”。⑩昭王四十三年:即前264年。绝:断绝,截断。
  四十五年①,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②。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③,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④。”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⑥。”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⑦,以按据上党民⑧。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⑨,秦斥兵斩赵裨将茄⑩。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⒀。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⒁,曰:“秦之所恶⒂,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⒃,廉颇易与⒄,且降矣⒅。”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⒆;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20),张二奇兵以劫之(21)。赵军逐胜(22),追造秦壁(23)。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24),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25),遮绝赵救及粮食。
  解释:①四十五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韩国必定不可能管我们臣民了。③被:遭受。④当:挡住。⑤平阳君:赵豹的封号。平原君:赵胜的封号。⑥便:有利。⑦军:屯兵。⑧按据:按兵据援。⑨斥兵:侦察兵。⑩裨将:副将。?鄣:城堡。?数:多次,屡次。⒀让:责备。⒁应侯:即范睢。反间:指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纠纷。⒂恶:忧患。⒃马服:指马服君赵奢。将:任为将军。⒄与:对付。⒅且:将要,就要。⒆阴:暗地里。(20)详:通“佯”。假装。(21)张:布置。(22)逐胜:乘胜追击。(23)造:到。(24)之:往,到。(25)发:征召。诣:到。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①。来攻秦垒,欲出②。为四队,四五复之③,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④,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⑤,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⑥。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⑦:“武安君禽马服子乎⑧?”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⑨,武安君为三公⑩。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⒀。故不如因而割之⒁,无以为武安君功也⒂。”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⒃。
  解释:①内:指内部。②出:指冲出敌围。③四五复之:连续四五次反复冲击。④反覆:变化无常。⑤挟诈:暗用欺骗诡计。坑杀:陷之于坑而杀,即活埋。⑥首:首级。虏:俘虏。⑦说(shui,税):劝说,说服。⑧禽:同“擒”,捕捉。⑨秦王王:后一“王”字,称王,统治天下。⑩三公:指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周代三公,说法不一,或谓太师、太傅、太保,或谓“天子之相”。?周:指周公旦。召:指召公奭。?今:如果。⒀亡:通“无”。⒁因而割之:趁机让它们割让土地。⒂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要拿(攻占韩、赵土地)给武安君去建立功劳。⒃隙:嫌隙,怨恨。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①。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③,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④,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⑤,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⑥,武安君遂称病笃⑦。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⑧,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供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⑨,有余言⑩。”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解释:①任:堪,能够。②亡:损失。校:军营。③日:每天,天天地。④绝:渡过,越过。⑤春申君:即黄歇。魏公子:即信陵君魏无忌。⑥强起:强迫任职。⑦笃:重。⑧免武安君为士伍:免掉武安君的官爵,令其与士卒为伍。⑨怏怏:不满意,不服气。⑩余言:多余的话。指怨言。自裁:即自杀。 TAG:
冉天王 / 2010-06-10 10:31:49
冉闵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小说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有人说他纵兵滥杀胡人百姓,动则枭首数十万,数年之间百万胡人因冉闵而死,血腥屠灭羯,氐,羌,匈奴四族,冉魏期间尽诛胡人将领,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有人说他破坏民族融合,驱赶外胡,归还所据之地,退出关外,否则尽诛!导致数百万胡人离关归故土时,因粮食不济,遂人尽吃人,得归者十仅二三,可谁能知胡族灭我华夏,生啖我百姓,奸淫我姐妹,妄图灭我族群,以此罪不容诛,况驱逐回故里非斩尽杀绝,已是网开一面了,胡人四虐华夏之初,遇城屠城,所进之处百里之内,遍地哀鸿,尸骨堆积如山,值此我华夏大地却为汉人之血腥地狱,而成胡人之兽欲天堂!再者看清楚此些胡人金发碧眼白皮 是我东方人的特征么? 对这些以我汉族子民为食物的胡人来说,我汉族子民根本就已经不被视为人类了,只是成为其生存的消耗品而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冉闵的杀胡令就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不过了。不消灭胡人,汉人就没有生存的希望了。这也就应证了适者生存的法则。那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冉闵杀胡是残暴的说法。 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 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岳飞其实是想成为第二个冉闵。冉闵的功绩与日月同辉!不论他的身世如何 总之他确确实实拯救了中华民族!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不愧是中华第一战神 不愧是中华第一民族英雄!
建议楼主 多看看冉闵 了解下他 白起 比起来 白起根本不算什么
冉天王 / 2010-06-10 10:30:15
胡人屠杀汉人的史书记载 有人说当时的胡人仅仅是占据了北方,而南方还有大量的汉人。所以就算冉闵不杀胡人那汉人也不会灭亡的。想想侯景之乱时期,就是这么一支冉闵杀漏下来的羯族军队,竟然把拥兵数十万的萧梁政权杀的几乎断送政权。那时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却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五胡乱华时 史书记载 公元304年,正是“八王之乱”之时。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段氏鲜卑来对付成都王司马颖。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石勒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石虎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还要令人发指。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淫的话,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只能以变态来解释。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掳掠的汉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
     西晋时期,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各地,关中地区尤其众多。当时人江统在其著名的《徙戎论》中惊呼,“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期,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 《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 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煌”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 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 大屠杀了多年之后,石勒估计也杀累了,听录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汉人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杀。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汉人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
     有人说杀神白起怎样屠杀赵军 杀戮超过百万 冉闵何尝不是超过百万 有人说 霸王项羽如何力大无比 吕布如何勇猛 可你看完上面的后 他们还能和冉闵相比么!
    
冉天王 / 2010-06-10 10:27:15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敌人拼命,一直杀到最后一人……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1]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所以,某些太监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所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想想当年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意的,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正因为冉闵,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在战乱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列为种姓制度中最低层的贱民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至今;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中,鲜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未被灭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汉人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这才开始了和睦共处。不然现在焉有汉人?
   胡人屠杀汉人的史书记载 有人说当时的胡人仅仅是占据了北方,而南方还有大量的汉人。所以就算冉闵不杀胡人那汉人也不会灭亡的。想想侯景之乱时期,就是这么一支冉闵杀漏下来的羯族军队,竟然把拥兵数十万的萧梁政权杀的几乎断送政权。那时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却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冉天王 / 2010-06-10 10:26:15
作为一种中国人 作为一个汉人 我们都应该去了解这个人 永远不能再遗忘他了 冉天王冉闵
   冉闵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 还是第一杀神(放心杀的不是汉人 杀人何止百万)第一民族英雄 他在中国古代汉民族最为危机的时候拯救了汉人的命运 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四大文明中的中华文明。他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可以说没有他 世界上还有没有汉人还是一个未知数
   世人皆知白起 项羽 吕布 赵云
   却不知有一战神 冉闵 在百度中国古代10大勇将中 他的勇猛和项羽都是10 排在第一 综合能力也是第一 被日本人称为唯一和项羽相比的霸王级猛将 实际上他比项羽还猛
   最近曹操墓又有新的传闻 说是五胡时的另一个冉魏国国主“魏武王”冉闵!然而提到这个人有多少人认识呢?99%的人都没听说过吧 因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从未提到他!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冉闵那个时代 西晋末年 八王之乱后 国力大降 外族入侵 五胡乱华 甚至有中亚一代的外族都杀到了中原 历史记载长江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