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晋惠卡公哪个时代

站点分类 分类频道
· · · ·
· · · ·
互动功能 作家相关
(书号1857273)
加入书架书签
投推荐票
阅读底色..
淡蓝海洋
明黄清俊
绿意淡雅
红粉世家
白雪天地
灰色世界
字体大小..
给本书投月票 | 打赏作品 | 给本书评价
向朋友推荐
【先秦】宫之奇、百里奚、晋惠公、介子推
小说: 作者: 更新时间:
2011-2-3 1:20:26 字数:
5485 (快捷键:F8)
  宫之奇是春秋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生卒年不详。他明于料事,且有远见,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止,晋国与虞国为邻,早有吞并虞国之心,但因虞国和虢国是很好的盟国,无隙可乘,所以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对此,宫之奇看得很清楚,坚决主张虞虢联盟。
  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晋国将“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送给虞君,请求借道伐虢。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阴谋,深知晋献公送良马、宝玉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故极力劝谏虞君,不能借道给晋军。但虞君贪财好利,接受了晋国的名马宝玉,借道与晋,还请求派兵为晋军充当先头部队。这年夏天,晋派里克、荀息率军会合虞师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又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对虞君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又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再次借道给晋。宫之奇预料虞国将亡,便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果然,就在这年冬天,晋军灭亡虢国后,凯旋回师,将晋军驻扎在虞国,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将虞国灭亡,虞君及大夫百里奚被俘。
  宫之奇为了虞国的安危,尽了很大的努力,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秧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
  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生年不详,周襄王三年(前650年)即位,卒于周襄王十六年(前637乍)。
  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26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杀死奚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夷吾。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三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惠公即位以后,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只得伏剑而死。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惠公四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有人认为应该答允,秦国能不念前嫌给晋国运粮救灾,晋国理应回报。但又有人认为,没有割地给秦国,两家已成仇敌,现在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事不能答应。惠公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
  晋惠公六年(前645年),秦国渡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做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旧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清人考证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晋军大败,惠公被俘。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穆公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要胁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晋惠公在秦国当俘虏期间,秦晋两国订立盟约,然后被礼送回晋,继续为君,直至逝世。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的战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惠公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了。
  ……………………………………………………………………………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向朋友推荐
精彩书评
[发表本章书评] 本书互动
投手机票
移动用户请发送
6271857273
106688886
投本书一票,资费 1 元/条
分类强推
起点强推
同好书友
(快捷键←)
(快捷键→)
向朋友推荐
本书作者隆重推荐: |
本作品为起点中文网独家发布之签约作品。严禁未经本站允许私自转载,违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之权利
起点中文网
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破坏和谐社会的内容
。读者如发现相关内容,
,起点将严肃处理。
如有章节错误、排版不齐或版权疑问、作品内容有违相关法律等请至
举报,可获加分奖励
本书已获作者授权在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及起点中文网合作伙伴处进行网络连载,未经作者或起点中文网许可者请勿转载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起点中文网立场无关。阅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确有与法律抵触之处,可向起点中文网举报。
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起点中文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C) 2002-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 | | | | 军事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晋文公与晋惠公谁的辈分大一些
:2010-06-29 11:44:36
:超级军事
:爱好者
问答系统,提问,回答,知识搜索,晋文公,辈分
当然晋文公,他那么老。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晋惠公(?-前637年),姓姬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霸主晋文公的弟弟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虽然如此,但是晋惠公比晋文公早死,。呵呵。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文公就是因为惠公的死才当上晋国国君的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 一样的辈份...
(?-前637年),姬姓,晋氏,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晋惠公生年不详,周襄王三年(前650年)即位,卒于周襄王十六年(前637年)。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晋惠公是晋文公的祖父辈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下面是部分晋国公侯世系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晋唐叔虞 姬虞 (前1042年--前???)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 晋侯燮 姬燮 (前???--前???) 晋武侯 姬宁族 (前???--前???) 晋成侯 姬服人 (前???--前???) 晋厉侯 姬福 (前???--前859年) 晋靖侯 姬宜臼 (前858年--前841年) 18年 晋厘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 18年 晋献侯 姬籍 (前822年--前812年) 11年 晋穆侯 姬费王 (前811年--前785年) 27年 晋殇叔 姬殇 (前784年--前781年) 4年 晋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 35年 晋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 6年 晋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 16年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Xav超级大本营军事
晋鄂侯 姬却 (前723年--前718年) 6年 晋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 9年 晋小子侯 姬小子 (前708年--前705年) 4年 晋缗侯 姬缗 (前704年--前679年) 26年 (www.cjdby.net 超级大本营,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论坛) 1 本站为非营利爱好者网站,资料均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你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超大军事网认同其观点和立场,以及认同文中所述皆为事实。
2002-2011读春秋(28)韩原之战:晋惠公与秦穆公
读春秋(28)韩原之战:晋惠公与秦穆公
博宝艺术网
来源:凤凰网历史专稿
2010-01-25 15:18:27
也许是晋惠公的行为真的行罪了神明,在他上台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47年的冬天,晋国发生了饥荒。
国无粮则不稳。民间的不满情绪如同水中的波纹,朝着四面八方荡漾开去。不久,晋惠公在自己的宫中也感受到了这次饥荒带来的威胁。他召集群臣开会,讨论救灾的事情。
会议研究的结果,是决定向秦国购买粮食,以度过难关。当然,大伙儿对秦国会不会同意将粮食卖给晋国,心里都存在疑虑。理由很简单:河外土地的许诺至今没有兑现,秦国完全可能以此为由,对晋国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奚落晋国使者一番。
但不管怎么样,面子事小,饿死事大,晋国的使者还是厚着脸皮来到了秦国的首都雍城。
秦穆公也召集群臣开了一个会,讨论要不要向晋国输出粮食的问题。
出人意料,秦国的几位主要大臣都赞成向晋国输出粮食。
大夫公
说:“我们帮助晋侯回国当上国君,已经是有恩于晋国;这次如果答应把粮食卖给他们,则再一次有恩晋国。晋国想必会知恩图报,对于我们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
秦穆公苦笑:“晋侯如果知恩图报,河外五城也不会至今还在晋国手上。”
公孙枝说:“晋侯如果再一次知恩不报,晋国的老百姓也会背弃他,那时候再去讨伐他,他必定失败。”
秦穆公又问大夫百里奚:“您认为如何?”
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哪个国家都不免会遇上。救济灾民,安抚邻国,是有道的行为。行有道之事,将给国家带来福气。”
公孙枝和百里奚的意见虽然殊途同归,但很显然,百里奚的境界要高那么一点。
秦穆公听了两位大夫的话,下定决心要将粮食卖给晋国。这时流亡在秦国的丕豹找到秦穆公说:“这可是讨伐晋国、驱逐夷吾的大好机会啊,您可千万不能错过!”
老实说,丕豹的这个建议虽然有趁火打劫之嫌,但是考虑到晋惠公的所作所为,秦穆公即使要这么做,也不会有谁能够指责他。秦穆公没有采纳丕豹的建议,而是说了一句让丕豹感到很惭愧的话:“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侯确实是个坏人,可晋国的人民没有什么过错吧?
丕豹满脸通红,唯唯而退。
秦穆公和他的管理团队的思想境界,委实不是晋惠公之流能够企及的。
秦国组织大批人力物力,将粮食运到晋国。自雍城至绛都,从黄河至汾河,运输粮食的队伍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秦穆公以其非凡的气度,为秦国赢得了晋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他那一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令后世之人无限景仰。甚至有人评论说:造就秦国帝业者,是秦穆公;灭亡秦国帝业者,是秦始皇。
也就是说,造就帝业,从来不是靠文韬武略,而是靠一颗仁爱之心。
我没有那么多历史细胞,也不想讨论秦穆公和秦始皇孰优孰劣这样的关公战秦琼的话题。我只是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口的小摊前,看着那些精于算计的小商贩,心里默默地想,当年负粮泛舟的秦国人哪里去了?
不幸被百里奚的乌鸦嘴言中,仅仅过了一年,公元前646年的冬天,秦国也开始闹饥荒。秦穆公派人到晋国,要求向晋国购买粮食。
在秦国人看来,这是一桩有来有往的***,应该没有任何悬念。没想到,晋惠公在秦国使者递上的国书上签了两个字:“不卖!”
晋惠公这个人,实在很难用人类的感情来揣测他。
大夫庆郑看不下去了,批评晋惠公说:“秦国多次施恩于我国,如果背弃秦国的恩德,恐怕人心离散,那就是不亲;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小便宜,乃是不祥;惹恼邻国,叫做不义。亲、仁、祥、义四德俱失,您拿什么守护国家呀?”
晋惠公的舅舅虢射听了,不阴不阳地说了一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虢射这句话的意思,当年欠了秦国五座城池还没有给(皮),现在就算卖给秦国人粮食(毛),等于不给皮而光给毛,于事无补。
按照虢射的逻辑,一个如果伤害了另一个人,最好不要做任何补救,最好的办法是继续伤害下去。晋惠公有这样神智不清的舅舅,多少让人明白了一些他为什么会这样没心没肺——原来是遗传使然。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人,我便立刻闭嘴。但是庆郑这个书呆子不死心,反驳虢射说:“背信弃义,我们有患难时谁会来援助我们?没有信义,灾难就会找上门来;没有援助,就只有灭亡。事情就是这样的啊。”
虢射冷冷地说:“卖给他们粮食,也不一定能消除他们对我们的怨恨,反而帮助了敌人,还不如不给。”这句话说明,刻薄的人总是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一样刻薄,一样不容易受到感动。
庆郑说:“以怨报德,幸灾乐祸,人民都要唾弃,眼前就有人会仇视你,哪里用得着敌人来怨恨你!”
庆郑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晋惠公听不进,最终没有答应把粮食卖给秦国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晋惠公一而再、再而三的背信弃义,终于惹恼了秦穆公,确切地说,惹恼了全体秦国人民。公元前645年,秦国大军自雍城出发,讨伐晋国。
从当时的国力对比来看,秦国弱于晋国。但是,再弱的国家也有尊严,不容别人用对待三岁小孩的手段反复欺骗。秦军将士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发誓要好好教训一下背信弃义的晋国人。
出发之前,秦穆公命卜徒父为这次出征算卦,得了个“吉”字。消息传开,秦军的士气进一步飚升,求战的情绪弥漫了整支部队。
面对秦国的入侵,晋惠公也尽起上、下二军前来迎战,准备御敌于国门之外。两军在黄河边上摆开阵势,一场大战即将开幕。
这时发生了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晋惠公的戎车突然散了架,原本威风凛凛站在戎车上准备擂鼓进攻的晋惠公连同他的驾驶员、护卫都摔到了地上,被摔得狼狈不堪。
晋军士气大受影响,主动向后撤退,避开秦军的锋芒。
秦穆公觉得很奇怪,问卜徒父是怎么回事。卜徒父回答说:“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根据算卦的结果,我军将大败晋军三次,然后俘获晋侯。”秦军于是继续推进,果然又打了三次胜仗,抵达晋国的韩地。
韩,又被称为韩原,是离绛都不远的一个地方,晋国军队在此集结,准备与秦军进行决战。晋惠公现在有点紧张了,他问庆郑:“敌人已经深入我国了,怎么办?”
庆郑说:“那是您要他们深入的啊,能怎么办?”
晋惠公大为恼怒。与秦军开战之前,他也组织了一次占卜活动。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这次占卜可谓是细之又细,连晋惠公的戎车该派谁担任护卫这样的事都占到了,结果是让庆郑来担任戎车护卫最吉利。
晋惠公说:“我才不要这个放肆的家伙担任我的护卫。”于是命步扬驾车,家仆徒为护卫,并且用郑国赠送的“小驷”(马名)拉车。
庆郑对此也不生气,而且劝告晋惠公说:“自古以来,但凡有战争,一定要用本国出产的马匹驾车,因为这些马生长在本国的水土上,能够领会主人的意思,服从指挥,熟悉地形,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您现在用外国出产的马,恐怕它们因害怕而生变故,不听从指挥。到时候,这些马真气混乱,血液循环加快,血管也随之暴胀,外强中干,您想进不能进,想退不能退,无法周旋,后悔都来不及。”
庆郑这个人说话总是很有道理,可也确实有点罗嗦。晋惠公本来就讨厌他,现在就更不耐烦了:“我乐意,你管得着么?”
这一年的九月,晋惠公率领的晋国大军终于与秦军在韩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开战之前,晋惠公命令韩简去侦察秦军。韩简回报说:“秦军人数少于我军,然而士气高出我军一倍。”
晋惠公很吃惊地问:“为什么啊?”
韩简心里想,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很直接地回答他说:“您出逃梁国,受到了秦国的照顾;回到晋国,也是因为秦国的帮助;遇到饥荒,吃的是秦国的粮食。秦国三次有恩于您,却没有收到任何回报,所以前来讨伐。现在双方交战,我军将士也觉得理亏,士气低落;而秦军正处于亢奋状态,斗志昂扬,恐怕还不止高出我军一倍。”
晋惠公听了,说:“士尚且不可侮辱,何况是一个国家?”他根本没有把韩简的话听进去,也不去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到这个时候,居然还认为是秦国人侮辱了晋国,用这么一句话来给自己的打气。
世界上就有这么一种人,他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会有任何内疚感;而对于别人做的事情,不管好坏,不管有没有理由,他都能抓到辫子去数落一番。
这种人的脸上写着四个字:“生人勿近”。
晋惠公派韩简给秦穆公送去一封战书,战书上厚颜无耻地说:“夷吾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能团结晋国的人民,不使其离散罢了。您若是再不回秦国去,恐怕就回不去了。”
秦穆公在战书上回道:“您没有回到晋国的时候,我倒是担心您回不去;回去之后未列入诸侯,我还是替您担心,怕您得不到承认;现在既然已经列好阵了,我哪敢不遵命与您一战啊?”
韩简从秦军大营出来,自言自语说:“这一战,我看来是有幸成为俘虏了。”
九月十三日清晨,秦军的战车拉开进攻的序幕。这一战打得相当激烈,双方都投入了最大限度的兵力,秦穆公和晋惠公两位国君也亲自操戈上阵。韩原之上,车辚辚,马萧萧,杀声震天,泥浆飞溅,血肉横飞,双方部队犬牙交错,一时间分不出胜负。在这种场合,军队的建制完全被打乱,对双方的将士来说,前后左右都有可能是敌军,哪一方都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攻击,将敌人一举击溃。
混战之中,两国国君的戎车逐渐成为双方攻击和保卫的重点。秦国士兵远远地看到晋惠公戎车上的旗帜飘扬,也不需要谁指挥,自发地向那个目标逼近。与此同时,晋国的士兵也在企图包围秦穆公的戎车。
毫无疑问,谁先杀死或俘虏对方的国君,谁就取得了胜利。
有那么一段时间,战争的天平似乎开始朝着晋惠公这方倾斜。自认为将成为战俘的韩简发挥了潜能,他以梁由靡为战车驾驶员、虢射为护卫,指挥着一支晋军的精锐部队不断突入秦军的防御圈,有好几次几乎冲到秦穆公的戎车跟前。韩简的进攻给秦军带来巨大的震撼,附近的晋军也看出了名堂,很快形成了对秦穆公的包围圈。
与此同时,晋惠公也遇到了麻烦,他的戎车马匹“小驷”受不了刀光剑影的惊吓,将戎车拉到一片泥泞之中,不肯再前进。失去机动力的晋惠公自然成为秦军攻击的固定靶标,越来越多的秦军士兵在向他靠拢。这当儿,庆郑一手持着战旗,一手握着长戈,站在自己的战车上,悠哉游哉地在秦军身后经过。秦军把注意力都放在晋惠公身上了,即使看到了庆郑,也当作没看见,一个劲儿朝着晋惠公身边涌去。“庆郑,庆郑!”晋惠公大声叫道,“快来救我!”
听到晋惠公的呼叫,庆郑回头看了一眼,说:“您不听劝谏,宁可违背天命也不肯让我当您的护卫,不就是固执地想求败吗?现在求败得败了,还跑什么呐?”说完扬长而去。
庆郑说完这番风凉话,又有点后悔,远远地正好看见韩简,连忙叫道:“不要恋战啦,主公有难,快随我去救主公!”
韩简他们眼看就要得手了,庆郑这声呼唤使得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倾斜到秦国一方。韩简放弃了进攻秦穆公,带着手下急急忙忙赶去救晋惠公。秦穆公因此躲过一难。
等庆郑带着韩简等人赶到晋惠公那里,晋惠公已经被秦将公孙枝俘虏了。韩简十分后悔,如果不来救晋惠公,说不定已经将秦穆公俘获了,好歹也有个交换。
韩原之战的结果:秦军完胜。
在《史记》的记载中,韩原之战还有一段花絮。当韩简等人把秦穆公包围起来的时候,秦穆公一度十分危险,这时不知从哪里跳出来三百余名壮汉,将晋军士兵一阵乱砍,替秦穆公解了围。这些人,原来是秦国歧下的山野之人。某一年秦穆公到歧下打猎,被人偷走数匹良马,官吏前去侦查,发现原来是山里人给偷了,正围着篝火在烤马肉吃呢。按照律法,偷盗国君的马匹乃是死罪,官吏向秦穆公汇报之后,建议调动军队剿灭这批山民。秦穆公说:“君子不因畜牲而加害
。我听说,吃好马的肉而不喝酒,对人体有害。”于是干脆派人送了一批好酒过去给山民喝,赦免了他们的盗马之罪。后来,这些人听说秦国和晋国要打仗,偷偷地跟在秦军后面,一直跟到晋国,在关键时刻终于派上了用场。
在《论语》里,有一段记载,说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回来,第一句话是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以示对人的尊重。秦穆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先考虑人而不考虑马,这是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的重要原因。
韩原之战虽然失败,晋国的大夫们却表现了值得尊重的一面。他们解开发髻,蓬头垢面地跟在秦军后面,以示不抛弃自己的主公。
这样的场景,在后世的历史中,恐怕很难见到。春秋时期的中国人,玩弄权谋的时候让人不寒而栗,表现忠义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傻得可爱。
秦穆公派人对他们说:“各位大夫过分担心了吧,我将你们主公带回秦国去,只不过是应验了当年狐突大夫之梦罢了,不会做得太过分的。”
狐突大夫之梦,当然是指那年狐突受命祭祀申生,申生的鬼魂告诉他将在韩地打败晋惠公之事了。
晋国众大夫听秦穆公这么说,都跪在地上,三拜磕头,说:“君侯您顶天立地,所说的话有天地为证,我等晋国群臣在下风听着。”
处于下风而听人说话,自然倍感真切。这是一语双关,既表明晋国愿赌服输、甘认失败的态度;又希望秦穆公言而有信,不要食言。古人遣词造句,真是言简意深。
晋惠公于公元前651年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又于公元前645年在秦国军队的监护之下再次渡过黄河离开晋国,前往秦国的首都雍城。对于他来说,三十年河东太久,只需区区六年便已经足够。
秦穆公的夫人听到战报,既喜又忧。喜的是秦军大获全胜,忧的是晋惠公这个弟弟被秦军俘虏,命运未卜。她命人在宫中的高台上堆满了柴禾,带着两双儿女——大子嵤、公子弘和简、璧两位公主登上高台,准备引火自焚,并且派人穿着丧服去迎接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于这世上,使得秦、晋两国不能友好相处,反而发兵相见。如果晋侯早上被带到雍城,我将带着儿女晚上死;如果晋侯晚上被带到雍城,我们将早上死。请您看着办。”
秦穆公夫人之所以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来反对将晋惠公带到雍城,完全是为了晋国的面子考虑。在那个年代,一个国家的国君如果被俘至另一个国家的首都,堪称国耻。秦穆公夫人虽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于自己的祖国却是念念不忘,怀着深厚的感情,虽死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祖国遭受耻辱。
老婆这么一闹,秦穆公这个好男人心里便没了主意,只好先将晋惠公囚禁在雍城郊外的灵台。
秦国的大夫们不干了:好不容易把夷吾这小子抓回来了,怎么不送到国都来呢?且不说对待这样的人给他面子完全是多余,成千上万秦国将士在晋国拚死杀敌,不也就是等着这么一天吗?如果有可能,最好把晋惠公装在笼子里,在雍城的大街上游行,让全城的百姓都来向他扔鸡蛋菜叶。
一边是老婆要带着孩子自杀,一边是大夫们群情激愤,秦穆公感到很头疼。他对大夫们说:“我们俘虏了晋侯,本来是带回来一件大大的战利品。可如果因此而夫人自杀,很快就要举行丧礼,这战利品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呢?而且当时晋国的大夫们这样忧伤地恳求我,以天地来要挟我,我也答应他们不会做得太过分。如果我不考虑他们的情绪,只会增加其愤怒。我自食其言,得罪天地,又是何苦呢?”
公子絷说:“不如把他杀了,免得他又回去作乱。”
公孙枝则说:“还是把他放回去,要晋国派大子来作为人质,才是最有利的处理方式。如果灭不了晋国,又杀掉其国君,只会引起晋国上下的愤怒,反而对秦国不利。”
秦穆公听从了公孙枝的意见,准备与晋国媾和。
站在国家的角度,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对待晋惠公这样的人,给他面子确实是一件非常多余的事。
晋惠公被关在秦国的灵台,韩简和郤乞等人主动跟随他,服侍他。有一天他突然说起了家族中的一件旧事:
当初晋献公准备将女儿(也就是秦穆公夫人)嫁到秦国去,也叫人算过一卦,结果是“不吉”,卦辞是:“士宰羊而不见血,女持筐而无物可乘。西邻指责,无所应对。”主管卜筮的人说:“卦辞预示着赢姓的秦国要打败姬姓的晋国,如果发生战争,晋国将在自己的地盘上失败。而且,做侄子的将跟随他的姑姑,六年之后才能逃回国内,而抛弃自己的家庭,再过一年死于高梁。”
晋惠公对韩简说起这件事,感叹道:“如果先君听从史苏的占卜,不把姐姐嫁到秦国来,我也不会有今天。”
事到如今,他还是不反思自己的错误,继续为他的失败找理由。韩简对此很反感,说:“卜筮,是根据事物的表象和数理而推算事物发展的趋势。先君因其失德而有此一败,非数理所能改变。就算不把公主嫁到秦国,也于事无补。诗经上说,下民有邪恶,非降自于天,而是由人来决定的。”言下之意,您就别怪这个怪那个了,要怪就怪自己吧。
一心要救他的秦穆公夫人如果听到他的这番感叹,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同年十月,晋惠公派郤乞回国,要他命大夫吕甥作为全权代表,前往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吕甥问郤乞:“除了这事,主公有没有其他交代?”
郤乞说:“没有了。”
吕甥苦笑,对郤乞说:“你从主公身边回来,应该代表主公慰问和赏赐国人。你就这样告诉他们,主公说自己虽然可以回国,但是觉得有辱社稷,不好意思回来,请诸位大臣立大子圉为君罢。”
读史至此,又是一叹:晋惠公这个人可以说一无是处,然而歹人有歹命,流亡在外的时候有人帮他抢夺君位,成为俘虏的时候有人给他求情,不通世故人情,还有人替他收买人心。
晋国朝野听到郤乞“转达”晋惠公的话,都很感动,痛哭流涕。这一句虚假的慰问使得晋国上下从战败受辱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时间,群情振奋。吕甥趁热打铁,进一步煽动说:“主公身陷敌国,不担忧自己的生命,却还记挂着群臣,可谓仁惠之至!大伙说,我们该怎么报答他?”
大家都说:“我们听你的!”
吕甥说:“咱们征收赋税,修缮甲兵,团结在大子圉的周围,让诸侯都知道,我晋国虽然丧失了国君,还有国君,群臣和睦,武装力量更加强大。这样,对我们友好的国家就会鼓励我们,国际上的反晋势力就会害怕我们,怎么样?”
大家都说:“好!”于是通过两个决议,一是“作爰田”,二“作州兵”。
“作爰田”是晋国土地制度的一大改革。春秋前期,各国基本采用历史悠久的“井田制”,田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即公室直接占有的土地,私田则是公室分封给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土地。公室主要靠公田的赋税收入作为其经济来源。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增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数量日渐增加,逐渐影响到公田的劳动力分配,各国均出现了“公田不治”的现象。公元前645年晋国发生的“作爰田”,实际上是将公室土地的使用权直接赏赐给贵族,不再区分公田、私田,按照实际耕地面积征收赋税。这对于提高种田积极性、增加公室的赋税收入都是有好处的事,已经有“开阡陌,废井田”的趋势,恐非晋国群臣一时头脑发热就能想出来,而是酝酿了多年的改革计划。
“作州兵”则是晋国军事制度的一大改革。春秋前期,各国均延用周朝的“国野制”,将居分划分为“国人”和“野人”。国人即居住在城市和聚居点的人,野人则是居住在城市和聚居点以外的人。国人享有较大的公民权力,也有披甲作战的义务;而野人基本上没有公民权,也无权当兵。“州”即国野制下的野人居住区,晋国“作州兵“就意味着将当兵的权力扩大到野人阶层,达到了增加兵源的目的。
这两项改革,都是在晋惠公被囚禁在秦国期间,由晋国的群臣自发组织实施的,对于提升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穆公将晋惠公俘虏到秦国,在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的发展,恐怕是他始料非及的。
吕甥办完这些事,来到秦国的王城与秦穆公签订和平协议。秦穆公问吕甥:“贵国国内还安定吧?“
吕甥想都没想就说:“不安定,有矛盾。”
“哦?”秦穆公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从前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一个挺厚道的人。但是,再厚道的人也难免有点幸灾乐祸的小心思。这也不能怪他,此人之毒,彼人之药,乃是人之常情。
吕甥说:“唉,您不知道,现在晋国人分成了两派。小人都在为失去国君感到耻辱,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而悲伤,不怕被征收赋税和当兵打仗,而且吵着嚷着要立大子圉为君,成天整兵备战,说什么一定要报仇,否则的话不如服侍戎狄。”吕甥说到这里,看了秦穆公一眼,才接着说,“不过,这只是小人的看法。晋国的君子不这样看,他们虽然爱自己的主公,但也知道他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同样也在整兵备战,只不过不是想向秦国报仇,而是在等着秦国的命令。他们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死而无憾。君子和小人针锋相对,因此不安定。”
秦穆公心想,好你个吕甥,这哪里是有矛盾,明明是君子和小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说什么“等待秦国的命令”,就是等着看我秦国下一步有什么举动,你们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你们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在和我秦国针锋相对!
能够把狠话说到这个水平,吕甥在修辞学研究方面,基本和郑庄公达到一个水平了。
秦穆公转而又问:“贵国国内对国君有什么看法?”
吕甥说:“小人很忧虑,说他肯定不免一死;君子则很放心,说他肯定会回来。小人说,我国冒犯了秦国,秦国哪有可能放了他哟?君子则说,我国已经知罪了,秦国一定会放了他。他对不起秦国,秦国就把他抓起来;他认错了,就会放过他。秦国这样做,可谓是功德无量,威严无限,服从秦国的人感念秦国的恩德,对秦国有二心的人害怕秦国的威严。如果放了我国国君,秦国可以称霸于诸侯了!”
秦穆公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你就别再演戏了,什么君子小人,全是你一张嘴。一下子忽悠我,一下子又给我戴高帽子,还说什么称霸诸侯,人家姜小白会同意吗?他不动声色地看了吕甥一阵子,直看得吕甥脊背发凉,才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大夫说得很好,我也是这么想的。”
吕甥和秦穆公这一番对话很有效果。秦国马上改善了晋惠公的待遇,让他住到宾馆里,并且用“七牢”来招待他。
所谓“七牢”,是规格很高的待遇。按照春秋时期的礼节,牛、羊、猪各一头叫做“一牢”,“七牢”则应是三七二十一头牲口,给晋惠公吃,实在太浪费啦。
同年十一月,晋惠公结束了囚禁生活,回到了晋国。
在他回国之前,有人劝庆郑赶快逃跑,庆郑说:“我身为臣子,在战场上对君主见死不救,导致战争失败,失败了又不能去死,又不让他有机会惩罚我,这样的臣子哪里像臣子哟。就算我想逃,谁又肯收留我呢?”晋惠公先命人把庆郑杀了,才启程回国。他总是被人原谅,却从不肯原谅别人。
这一年冬天,晋国又闹饥荒,秦国再一次给晋国运来了粮食。与此同时,秦国开始征收晋国河外土地的赋税,并在那里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晋惠公的诺言总算兑现了,虽然很不情愿。
热门推荐:
博宝艺术家网推荐
中国画
朝鲜油画
寿山石
最新报道
博宝艺术网推荐
热点资讯
艺术家最新销售作品
服务***:010-68703488
E-mail:webmaster@artxun.com
Copyright 2006-2009 版权所有 ARTXUN.COM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