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能用支付宝吗弄到四级合金

档案日期:2004-11-01 00:00:00 ~ 2004-12-01 00:00:00
2004-11-24 21:07:20
不用烘焙的Cheese Cake(一人份)
Cream Cheese:同Tiramisu;
琼脂:几小根就够,菜市场;
(一大包才四块五,理论上该用吉利丁片,不过没找到,号称岳各庄有)
曲奇饼干:四至五片,随便哪个超市都有
(消化饼更好)
黄油:30g,光明,超市;
(华润卖的安佳散装黄油比超市光明还便宜,下回打算买这个了)
糖:很多很多;
菠萝汁:来自菠萝罐头,华润;
(最好用柠檬鲜榨汁,巧妇难为那啥啥)
淡奶:同Tiramisu;
(同样也可以奶油,牛奶,反正差不多)
1,饼干装进一个不容易破的口袋,用擀面杖擀成碎末,几下就好;
2,黄油进微波炉半分钟,然后和饼干碎混合均匀,事先尝一下饼干,如果不够甜就需要加糖,加到觉得很甜了为止,如果用的是消化饼干就更要多加一点糖;
3,将这一碗混合物放进冰箱,冻到看不到流动黄油而又刚好还没开始凝固时,在碗底和碗壁均匀铺成一层,如果有刮刀和模具就更方便了,当然一般有这俩的都有烤箱,可以做正经烤出来的Cheese Cake了;
4,Cream cheese和淡奶按照Tiramisu中介绍的方法打匀,加糖,要加得比那个还多,加废物利用的菠萝汁,接着用筷子打匀;
5,把琼脂放进小锅里,加少量水,煮到琼脂全部化开,然后再煮一阵,把大部分水气都蒸出去,最后体积小一点比较好;
6,混合琼脂溶液和加了糖和菠萝汁的奶酪糊糊,用筷子慢慢搅至极细极匀,倒入铺好黄油曲奇底的碗或者模具里;
7,冰箱,过夜,完工。
1,这是Tiramisu的副产物,做着玩的。味道跟以前吃的差不多,尤其是那个饼底,完全乱真了。Tiramisu的味道也很正,除了咖啡和酒我浸泡时间短了点之外。西餐甜点其实只要有原料和工具,或者至少动脑筋花力气也是很容易做的,而且很好吃哦,呼呼。
2,这个成本也在12块钱左右,跟Tiramisu差不多,反正甜点是够贵的。
2004-11-24 21:06:35
人人都能做的最最简便版Tiramisu(一人份)
Cream Cheese:70g,卡夫,购于华润;
(千万不要用别的cheese,当然,mascarpone除外,不过一来太贵,二来不好买,所以cream cheese就是最佳代替品,其中Kraft的Philadelphia是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在国内也是最容易买到的。250g一盒,24块钱,肉疼,当然mascarpone在香港的百佳都要50港币200g,真不是一般的贵,这两种是鲜奶油(cream)做成的,跟其它红波蓝波大孔发达车打和抹面包的等等都不一样,只是mascarpone偏甜,cream cheese偏酸,所以做的时候参照食谱要多加点糖)
手指饼干:10根,不知道牌子,购于便利店;
(在华润百佳找了好多次都没有,没想到在偏僻处找到了,还巨便宜,几十根才两块八,就是最土的那种,小时候常见的,跟正经的当然不一样,但是比别的饼干强,属于中国当年学洋人的早期产物,用起来还不错)
鸡蛋:一只,菜市场;
糖:很多很多,随便哪个超市;
(绵白糖比较好,容易溶解散匀,最好别用白砂糖)
咖啡:雀巢速溶黑,随便哪个超市;
(e re o最好,不过买咖啡店的太贵,自己煮出来的也不比速溶强多少,还是得用咖啡机,反正有点咖啡香就行)
56度二锅头:一大普通勺,超市;
桂花陈:一大普通勺,超市;
淡奶:一小小小杯,麦当劳;
(自己买也可以,三花的,很多超市都有,也就几块钱一大罐)
1,鸡蛋打在碗中,把蛋黄捞到另一只碗里,有专门滤器最好,能分得干净,小漏斗根本没用,蛋清流不动,我是直接下爪把蛋黄捞出来的,做tiramisu下爪的机会不少,所以第0步是要洗好爪;
2,蛋清加一大调料勺糖,用筷子打匀,这一步是体力活,打蛋器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我纯粹靠体力,差点胳膊没抽筋过去,总之最后要打到蛋清都成了泡沫,泡沫还很有质感能顺着筷子起来的状态,大概一只鸡蛋的蛋清就能打出整整一碗泡沫来,所以注意不要用太小的碗,别看蛋清只有一点点体积;
3,蛋黄加一大调料勺糖,隔水稍微加热,然后再用筷子打匀,最后是要成淡***糊状,这一步也要花不少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加热太过,蛋黄熟了就没法打了;
4,cream cheese放到碗里,加一小杯M记淡奶,用塑料勺使劲压,直至奶酪从块状变成糊状,建议这一步交给男同学,实在是更有挑战的体力活,当然有搅拌机会很轻松。用勺子的过程中得注意别让奶酪跑到碗外头去,这个东西很不听话,容易被浪费;
5,向打好的cream cheese糊里加一调料糖,用筷子接着搅匀;
6,将蛋黄糊糊加到cream cheese糊糊里,用筷子搅匀;
7,然后把蛋白泡沫加到上述糊糊混合物里,用筷子轻柔搅匀,4,5,6步都可以用搅拌机,但这一步一定要靠人力,否则一下子就把泡沫搞不见了。事实上,打好的蛋白泡沫放置一阵后也会塌一点点,所以搅匀前要把蛋白单独再打几下;
8,雀巢速溶咖啡两大满咖啡勺,加30mL热水,溶化开,虽然这步看着恐怖,其实很好溶的;
9,咖啡放凉,加入二锅头一普通勺,桂花陈酒一普通勺,多加点也行,看口味,千万别咖啡还热着就加酒,那样就会全部挥发了;
10,将手指饼干浸入咖啡和酒的混合物,多泡一会,8,9,10步都可以与鸡蛋奶酪的烹制过程同时或者提前进行,但注意饼干不要泡过半小时,否则太面了根本拿不起来,但是时间也不要太少,否则太脆了咖啡和酒也没进去,味道和口感都不好,如果准备的容器太小,可以把手指饼干掰成两截再泡;
11,向准备好的容器底部铺放一层浸过咖啡和酒的手指饼干,底层的饼干只泡一分钟就行,因为在后面的过程中,上面的咖啡和酒会渗下来,正好给底层的饼干,否则底下会出水的,就不好了;
12,向饼干上倒一层奶酪蛋黄蛋白混合糊糊;
13,再放浸泡好的饼干,再倒糊糊,层数随便,直到糊糊用完为止;
14,放进冰箱,过夜,然后就可以吃啦。
1,作为mascarpone cheese的代替品,用cream cheese加牛奶,淡奶,鲜奶油都行,但是不要脱脂牛奶,脂肪含量越高的越好,鲜奶油相对难找,而且贵一些;
2,理论上应该在冻好的tiramisu上铺一层无糖可可粉,不贵,但是也不好找;
3,cream cheese为主,其他液体奶制品为辅,加多了不好凝住,本来cream cheese的凝结性就不如mascarpone;
4,酒以西西里岛出产的玛萨拉最好,其次用朗姆,咖啡酒,橙酒都有,因陋就简,其实二锅头加葡萄桂花酒也不错,总的来说,咖啡越香越好,酒越烈越好;
5,上述一人份的成本在12块钱左右,最费的其实是体力和时间,这还是用的cream cheese作替代,其它东西更是简陋,如果用mascarpone,成本至少要翻番,所以看看外面卖的tiramisu价格就知道他们的正宗程度了。不一定贵的就好,但是考虑到饮食行业毛利率至少50%的话,20块钱以下的tiramisu很难保证味道了,而用mascarpone,手指饼干,正经e re o和玛萨拉,基本在低端市场是不可能有的。一般来说,现在酒店除外,其它味道还算得上tiramisu的,基本都是海绵蛋糕和cream cheese。
2004-11-24 21:02:52
鲜茄芝士菠萝火腿虾仁焗饭(面)
剩饭:一碗,约二两;
番茄:一个,菜市场;
芝士:Mozzarella,约40g;
(68一公斤,散装,购于华润;算起来比光明的片装奶酪贵一点点,远低于卡夫的片装,这个价格对Mozzarella来说很划算了)
虾:六只,海虾,菜市场;
(家乐福那种稍微大点的海虾就行,当然新鲜河虾最好,冰冻虾仁也行,反正我是什么便宜买什么)
罐头菠萝:7-8块,不知名国内牌子;
(5块多一个罐头吧,地扪的会贵,华润和百佳都有,我觉得这个和地扪的至少吃起来没区别,形状没人家规整而已)
火腿:一片,荷美尔牌,华润;
(没找到进口火腿,只好将就了,反正得用方片火腿,无淀粉的那种,8片大概十几块钱吧,比当年买进口的还贵)
鸡蛋:一只,菜市场;
番茄酱:适量,同前;
盐,味精若干。
1,小锅水烧开,适量味精盐,放入海虾煮至熟,捞出,去头尾剥壳,备用;
2,菠萝改刀成一cm见方的小丁,火腿切1cm x 1cm的小片,备用;
3,番茄切片,取大部分烧汤,小部分改刀成1cm x 1cm x 3mm的碎丁;
4,芝士先片几片下来,然后尽量切成碎屑,比较粘刀,只能切,不要用剁的。有芝士刨子的可以用那个,或者能找到Mozzarella屑成品的也行;
5,鸡蛋调散,和剩饭一起炒成蛋炒饭,注意要炒干一点,鸡蛋要弄得尽可能小块,和米粒差不多大就行,蛋炒饭盛盘,均匀放上虾仁,备用;
6,再起一锅,放油,也是橄榄油最好,油温低一点,喜欢的可以加点蒜末,然后下菠萝丁,火腿丁炒匀,加适量盐味精,再加番茄丁,烩一小阵之后加番茄酱,烩匀;
7,将锅中酱料浇于盘中炒饭上,表面均匀洒上芝士碎,有人也直接铺光明或者卡夫芝士片,一两片都行,看口味,还可以再洒点卡夫芝士粉;
8,放进微波炉,中火,两分钟,完工。
1,喜欢吃意面的可以先煮好意面,代替本文中蛋炒饭;
2,按照这个分量做出来,比外头任何一家的浇头都多很多,成本在11块钱左右,如果用面,大概再多算1块钱;能喂饱gg一头,喜欢火腿的可以多放点;
3,剩下的番茄片可以烧个素汤,先用猪油炒出红油,然后加水烧,香味和颜色都会好一点。
2004-11-24 20:58:55
肉酱意粉
意大利粉:180g;
(500g装,购于东方新天地华润超市,这里有好几种牌子,都是意大利出产的,我买的最便宜的,500g的长细面条6块6,其它花式如贝壳粉,螺丝粉,小弯粉,通心粉,烟斗粉等都是6块8;别的牌子贵一些,10块到20多的都有,百佳没有最便宜的这种)
番茄:一个,菜市场;
肉馅:三两,菜市场;
番茄酱:适量,李锦记,到处超市都有,5块多340g吧;
盐,味精若干。
1,大锅烧水至开,加两调料勺盐,这个分量自己看着办吧,我家吃得咸,所以这锅水的盐度比烧汤稍微咸一点。往盐沸水里倒入意粉,什么形状的都行,口感都很筋道,纯粹看自己觉得哪个性感一点;
2,煮12-13分钟,中途搅拌几次。11分钟之后,可以捞一点试试口感,反正得煮到中间白心差不多消失了,吃起来没有生涩感就好;
3,捞出,沥干,装盘;
4,与此同时,绞肉馅放到菜板上,加半普通勺淀粉,盐少许,料酒半普通勺,水半普通勺,再用菜刀剁几下,混匀,此步用免治瘦肉最好,丁比绞肉大,也容易炒散,超市有,我嫌贵;
5,番茄去皮切1cm见方3mm厚的碎丁,待用;
6,炒锅烧热,放油,我是放猪油,猪油浸润性比花生油等好一点,酱能抓住面,当然橄榄油最好,还是惜乎太贵;倒入肉馅迅速炒散,勿使粘锅,加番茄丁烩炒,然后根据口感加盐味精调至自己满意,最后根据口感加番茄酱,稍微烩一下即可;
7,把锅里的肉酱浇到盘里意面上,大功告成。
1,喜欢吃蒜的,可以加蒜末,肉馅里面加点姜末也行。我家例行不要葱姜蒜,所以今后也不会出现,大家不用觉得惊讶;
2,还可以加点香叶比如basil之类同烩,一小瓶二十大洋许,所以我也省了。
3,成本(加上油盐等零碎算一块钱)6-7块钱左右,180g意粉大概可以喂饱饭量一般的gg一头加节食中mm一只;
4,更加简便的方法是买现成的意粉酱,进口的一大罐都在40上下,华润和百佳都有售,只不过那还不如去外头吃呢。
2004-11-24 20:57:24
主题: 回北京呆了快三个月,涮肉火锅肉串吃得心满意足之余,开始想念西餐。北京西餐贵得发指,质量实在有限,呆会听我细算一笔帐就能明白了。于是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奈何房子是租的,厨房是空的,口袋是瘪的,西餐原材料还是不好找的。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只好是尽量因陋就简,用尽各种替代品,好在味道尚可,性价比非常适合和我一样处于初级阶段的同学们。 先总结一下工具和原料。 工具方面,俺是一穷二白,不过事实证明,不要卖相,而且舍得花力气,只用中餐厨具也够了。 如果有不怕死的真要打算正经做经典款,那还是去google一个名单照着买好了。打蛋器是最该买的,这个能节省很多力气,同样的还有搅拌机。另外,克称,刮刀,烤箱,烤盘,模具,量杯,锡纸,对于要做烘焙的来说,也是必须的。 至于原料,基本来自东方新天地华润,中粮百佳,家旁边的物美便利店加上西直门菜市场。前两个超市有少量进口食品,不太稀奇古怪的基本都能找到。当然有些很贵,所以我还是用了替代。本来做的就是最最简便版的东西,而且还是少少分量,就懒得买正经的大包装原料了。基本保证买来的用一次之后还能接着做别的吃。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应该也有些进口食品,但是我嫌挤懒得去,有心人不妨试试。理论上,上述原料和工具都可以在岳各庄找到,但是那是批发,很少接待零售,要是有人打算组织团购,站内信件俺一下。 菜谱方面,全靠google。我的习惯是找一大堆,看完之后结合成本和自己以前胡天胡地纸醉金迷的印象总结出一个在原料能保证的基础上简单便宜但是不失原则的。 原料的分量,基本都是自己胡乱掌握的,跟中餐一样。其实西餐也不用太精准,多点少点一般问题不大。 最后说一句,做西餐跟中餐一样,不必拘泥,做菜本来就是创作,随意挥洒,只要不违背几条大原则,都不会难吃,还更可能有意外惊喜。
2004-11-23 20:52:40
(29)巴士风光 香港的巴士是很迷人的。 首先是车好。都是英国进口来的双层巴士,跟英国本土的一模一样。在盘旋弯绕不停上坡下坡的山路上开双层巴士,真的是令好多人大跌眼镜的。 习惯了,倒是格外别致。好多人上车都是直上二层,可以看风景,有趣许多。最好的位子当属二层第一排,坐在那里,看山路俯冲而下,有种在游乐场坐龙舟龙头那个位置的感觉。 遇到前面是辆轿车的时候,车子一开就觉得把轿车吃到轮子底下了,其实当然是视野问题,人家离巴士还有好大一段距离呢。 香港的巴士大部分车内设施都很好,最后一排都配有安全带,车内有专门给轮椅停留的位置,机场线路的巴士还配有行李台,却绝对没有行李票这一说。从九龙市区去往六十公里外的机场,票价才20块钱左右,几乎和内地一样了。当然,普通行程就会贵一点,几公里路也得至少5块钱。 少部分老式车没有空调,票价也相对便宜些,经常能看到底层穷苦人民专等这种非空调车。我也喜欢,因为车子长得古头古脑,而且可以开窗户,哗,坐在二层首排开着窗,仿佛触手可及前面那辆巴士屁股上的逃生斧头,真想偷偷拿过来敲上一家伙,好玩极了。 以前香港的巴士很挤的,好在后来有了地铁,要赶时间的都搭地铁了。可是巴士便宜,能看风光,而且毕竟还有很多没通地铁的地方,于是上下班时间还是非常挤。但因为都是前上后下,依次刷卡,所以上下车秩序很好。 小巴跟巴士不同,是不允许有人站立的。不过我也见过一次满座小巴在路边停车,一个大概是跟司机相熟的小伙迅速跳上,然后蹲在车里,不禁莞尔,仿佛回到了重庆一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士的形状和车身广告,搭配起来可爱无比,像是幼稚园画册上那种大巴,给这座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带来了不少轻松的感觉。 而令我感觉到跟内地最不一样的,是车上的几条标语: “行车时与司机交谈违法” “如遭遇性骚扰请立刻报警” “吸烟者最高罚款5000元” “靠近车门黄线内不得站立” 事实上,的确很少见到上述行为发生,不像我现在经常坐车都能看到“老幼病残孕”专座上坐着精壮男子。
2004-11-23 20:47:24
(28)火眼金睛看水货 在香港购物,除了女人街花园街之类的地方,假货是很少的。 但真品中间,却也还有行货水货之分。 水货就是不走正规途径进口的商品,除了价格低廉之外,还会有一些大商场专柜见不到的商品,所以水货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爱。电器,化妆品,甚至服装都有水货。 尤其是时尚电器。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MP3,MD,笔记本,大部分品牌的水货都能在香港市场上见到。大陆虽然也有不少水货,可是比起香港来,真是小巫见了大巫了。 旺角尖沙咀一带,到处都是电器店,展示样品上通常都标明价格,很容易发现同一家商铺内同一款型号的商品就有着差别颇大的价格。再仔细一看就能发现,价格低的那个,价签上通常写着小小的“水货”二字。 当然,那个价格真的是令人心动的。有些型号,甚至能便宜30-40%。至于质量,反正也是原厂出产,基本也能让人放心,某些日货甚至会优于售卖到亚洲其它地方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水货不能上原厂保修,只能商家代为修理。这其中的猫腻就大了去了。 买水货,买的就是一个风险。万一坏了,付出的不管是金钱还是精力,可能都会令人后悔当初选择错误。 更有黑心商家,用劣质返修商品冒充水货正品,这样的东西买来,多半是长寿不了。 所以大陆同学很多对水货有点闻风丧胆,尤其是一开始语言不通,对香港社会还不熟悉的时候。奖学金又不算太少,所以还是很多去百老汇或者丰泽这样的大型连锁行货店。 反倒是香港同学,很多人什么都喜欢买水货。也不是都能火眼金睛的,很多时候都是赌一把运气了。我实验室香港同学,买的水货笔记本,没几天键盘上就掉了W键,如果送修,至少好几百大洋,于是该MM只好在原来的位置放上一个迷你公仔,按一下公仔脚指头,就等于敲一下键盘,虽属无奈之举,倒也还可爱。 有些麻烦就不那么可爱了。白花花的银子丢了,谁都觉得肉痛。 好在大部分女生都不是数码追随族,只要背熟了化妆品批号表示方法,去SaSa或者卓越之类的化妆品水货店,那可真是觉得物超所值,反正没有保修问题。
2004-11-21 22:25:21
(27)金光灿烂*** 小时候学过好多形容资本主义腐朽社会的成语,纸醉金迷啊,拜金主义啊,反正不少都和金有关。总之,金,似乎全身一股铜臭味。 大概也有点因为这个原因,从小不喜欢金首饰,人云亦云地嫌其俗气,铂金多好!后来干了生物这一行,一天到晚动手指头做精细活,干脆什么首饰都懒得带了。 不过香港的首饰业终归是出名的。有美国朋友路过宝境要买礼物,指名要几条金链子,我也只好义不容辞将其领去旺角的金子一条街。 欧洲的,港产的,各家首饰店一路铺开,那真叫一个金碧辉煌。朋友一看就乐了,赶忙掏出相机,拍一片金灿灿的全景,说带回美国去让超级强国的农民开开眼界。——美国的首饰贵,路人皆知。 其实香港的金饰也不太便宜,大陆很多老式商店卖金子都是按克数,这边的,在克数之外,还得加上或多或少的设计和手工。至于18K的,基本就全是卖这两样了。近几年大陆很多舶来金店也开始这个作风了。 我以为是该当的。有些金子还真是漂亮,一转我以前对它们的偏见。以前咱们穷的时候总把金子看得很珍贵,其实在香港中产阶级看来,一克黄金无非一小时工资而已。所以他们设计风大胆,能突破很多传统的束缚。手工也好,可爱的设计配上精致的磨砂,米奇耳坠,泰迪吊坠,还有卡通形象全部圆滚滚的十二生肖,连我都动心不已。 反正黄金相对也不是太贵的东西,所以他们什么都做。后来我和PM逛街的时候还见过罗纳尔多金像,大概是皇马访港时某家金店要求伊作代言人的时候塑的。不过手艺实在不好,乍看之下跟***似的。 这也算是出位了。 那条街上大大小小出名不出名金店太多,只好靠各种手法尽量吸引眼球。因为竞争激烈,稍微有名气一点的店铺都不敢以次充好。大陆游客这些年眼睛也尖了,是不是意大利出产的彩金链子,一看就知。 竞争激烈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讲价,先分别八折,合起来再来个折扣,抹零,然后要赠品,老板虽然都是一副肉痛状,捧着心口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能侃价的,指望着你们介绍朋友来才给你这个价的”,其实他一样赚得海了去——买的精不过卖的,只不过讲价是种乐趣,这是在大的sho ing mall里享受不到的。
2004-11-21 22:17:14
(26)夜游神的天堂 从小就知道香港和北京都属于东八区,理论上是绝无时差问题的。 不过等到了香港,我就知道大错特错了。在香港,生活大概相当于乌鲁木齐的作息。公司银行学校机关,这些都是早上九点上班,并不算迟。而商场,却最早也得十点开门营业,很多小店都是12点才卷起门帘的。 我刚到香港的时候就闹了一个大笑话。想着要采购好多生活用品,于是起了个大早,九点钟就到了旺角,没想到往日间最繁华的旺角跟死城一样寂静。仔细一看,几乎所有沿街商铺都标明营业从中午开始,于是我只好躲进永远的麦当劳喝无限续杯的奶茶,足足等够三个钟。 往事不堪回首。 后来算是知道了,这里根本就是一座夜生活的都市。热闹从下午才刚刚开始,一直能持续到深夜。11点过了,商场才开始打烊。之后呢,还有夜总会,酒吧,街上到处都是24小时的便利店,灯火通明。 香港实在是适合夜生活的。这里几乎没有寒冷的冬天,一年之中除了12月底一月初有几天最低气温能到4-5度之外,其它时候都在十几度左右。而夏日白天太阳高挂闷热死人,晚上却是凉风习习,分外舒适。 这样的夜晚,不出去走走么?实在是辜负了大好夜色。 出去走走也不用担心回程交通问题。一般的巴士都运行到11点之后,地铁甚至能到1点。还有好多条小巴线路都是通宵营业,只不过加价30%左右。每逢节日前夜或当夜,地铁还会视情况延时收班,而巴士,则几乎全面通宵了。 这样的城市当真是夜游神的天堂。 实验室很多同事都习惯下班之后出去逛街,而中环一带很多职员下班之后也还会去附近酒吧喝上两杯。从六点到十二点,才是香港街头最热闹的时光,之前大家都在努力打拼呢。 十二点之后,大部分人才开始准备就寝。可在中心繁华地带,一样能人踩人的脚。整个夜晚,这里都是喧闹的。我十分佩服香港人的好精力,朝九晚五地拼杀之后,还能饭局,夜宵,酒吧,Disco,一轮一轮地疯去,我就做不到。 当然,偶尔的夜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至少,在香港有夜生活的条件,也就给了人以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北京这样的冬夜里,夜生活实在是一种奢望了。
2004-11-20 23:26:51
(25)三级才子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写到文化总是收不住手。总觉得前面篇幅太少,实在不足以尽抒我对若干香港作家的热爱和仰慕之情。 我又是一个八卦的人,喜欢谁的作品还一定要挖地三尺找出作者若干生活细节。 当然我还十分低级趣味,对偶然看到的谁谁拍了***这样的八卦内容简直要回味半天。 符合以上几条者,黄霑,蔡澜,倪匡是也。 把这三个人放到一起,不光因为他们是好友,也不光因为他们都一样的豁达,而是因为他们共同主持过一台节目,名为《今夜不设防》,经常涉及咸湿话题,还都不避嫌,越说越带劲,大开大合,真名士自风流。 相比起来,香江四大才子之另外一位,金庸,就要不好意思许多。金庸十四部武侠,对男女爱情写了不少,性却总是一笔带过,最多就是胡天胡地和敏敏郡主的白嫩小脚。 他大概觉得直白说性过于下流,我却以为说得好算是风流;他以为成龙出轨有了小龙女那是风流,我却以为真下流。当然黄霑说得更明白,金庸女人太少,根本分不清楚风流下流。 以上三位,是算得上风流的。他们不光对性不会不好意思,还刻意做***节目,写***笑话,黄蔡两位甚至还编剧监制过多部著名***。 这当然是商业社会使然。有人看,有钱拿,那为何不拍?而恰好这几位写字的人也能这么想,当真难得。你试试让王蒙去写三级?肯定被乱棍打死了。就算莫言贾平凹也得披上文艺外衣呢。 所以金钱社会还是有好处的。名家也不避讳靠三级挣钱,还以此为乐,大家开心。故而***的发展也是蓬勃如燎原之火。并不是说港产三级有多好,我看过的太少,无以评价。但无论如何,水木x joke也比民间闹洞房风雅。 文字好坏,衣装雅俗,外貌美丑,声韵,菜肴甚至性致高低,这些东西的品味是相通的。事实上,这些香江才子们,基本都是五花八门行业样样来得。要是弗洛伊德一把,大可以说其人作品激情全部来源于性趣。所以由才子们做***,想来坏不到哪儿去,至于男女主角身材,那真是没办法了。不由他们控制。 蔡澜说,他第一部***上映之后去九龙城买菜,小贩说蔡先生昨天我和我老婆看了你的片子,真好看。蔡澜以为大乐。我也以为。妙语连珠,风流倜傥,坦率幽默如蔡,黄,倪三位等,大方说尽床头趣事,比赵老师品格不知高了多少去。
2004-11-20 23:20:57
(24)文化沙漠? 我想,在很多知识分子心里,提起香港,多半就能想起一个词,“文化沙漠”。 没错,这里物质高度发达,商品极端丰富,高效,勤力,忙,累,典型的商业社会,但若误以为这里是文化沙漠,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征,都和香港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自由,二是大众。 不自由的社会,是很难有什么文化可言的,很多年前,有女学生问鲁迅,我们目前要争取些什么?鲁迅答曰,等你先争取到言论自由,我再告诉你要争取些什么。 香港,在近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相对台湾和大陆,它是得天独厚的自由。思维不受条框束缚,写字能卖钱养家,香港其实是知识分子很好的生存之地。 当然,能卖钱养家的,一定要能吸引读者。金庸的明报之所以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小说连载和坚持不辍的时事评论。写得好的很快就能有钱有名;写得不好的,也很快就会滚蛋。读者知道,销量知道,老板自然能知道。 所以,香港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有大众流行的影子,但绝不是低级附和。虽流行却都是比大众普遍水平高一点点,所以大众爱看,看了能觉得茅塞顿开,多好的体会!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我们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可是还真不如香港来的彻底。 很多风格看似诡异的东西,歌曲,电影,音乐,在香港也有固定拥趸,也能萌芽,生存,并且茂盛,这样的百花齐放,真是令人羡慕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里永远也不会出现《尤利西斯》。是的,但这并不等于香港就没有大家。现代发达商业社会,其实比其它社会都更加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这里生活得舒服,银子多多,自然会来。 有心人自然能发现,钢琴家,歌唱家,甚至围棋名家,很多都悄然移居香港。而作家,更是无数。光是香港中文大学,就请到过多少中文写作大家!他们不必写《尤利西斯》,但其对下一代香港年轻人的引导,可能比一部曲高和寡的史诗巨著作用更大许多。中大后来出了林夕,简直一点也不奇怪。 更令我羡慕的,香港的年轻人同时还受着很好的英文文学教育。他们很多都看过莎士比亚,狄更斯作品的原文,这些是英文书院学生的必修课,当我们还在学“This is an a le.”的时候。谁还敢说他们没有文化?
2004-11-19 22:05:31
等到有民主的那一天
——几个笑话和一点回忆 前几天看林燕妮,听说了一个老八卦。 林青霞和秦汉蜜里调油那阵,双双去金庸家赴宴。当天在座者众,皆暗自赞许才子佳人外形登对,金童玉女,人间绝配。于是纷纷摩拳擦掌,想看绝配拉埋天窗。“带头大哥”金庸大侠德高望重,最先代众人开口,妄图玉成好事,其先问秦汉,“汝欲何时向青霞求婚?” 秦小生看似细皮嫩肉,考虑大事却有总统首相之风,静思片刻,答曰,“等到有民主的那一天吧。” 据说林妹妹听后半晌未语。 老笑话说完了。是真是假早已无从考证,不过我宁愿相信那是个真的。因为还听说过另外一个老八卦。 话说某次学运期间,林秦二人曾携手出游,大概是阳明山附近。路遇草坪上有学生静坐示威,林秦二话不说,跳下车子,一同坐于学生中间。 果然是爱民主的。 不过求婚那段,秦小生好似金庸笔下乔峰,为民主不要美人了。是真民主还是托辞?谁说得清?连当事人都已各觅归处互不见面。我们看到的,蛛丝马迹,真真假假,茶余饭后,解酒尔。 这年头,民主,无非是个解酒的东西罢了。 这么想着,就觉得对不起蔡元培李大钊众先生们。德先生,赛先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从小仰慕追求还一路追到北大,孰料燕园四年虽令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以为最美好年华当属于此但奈何一去不返只好朝思暮想点点滴滴魂兮梦兮…… ——但其最大成果,只不过是让我更加随心所欲地堕落,芸芸众生,终修炼成两万精英懒猪之一,懒得到了香港地界两年都没去位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蔡先生墓给醅上二斤烧酒一束百合。 写到此处,不免鼻翼发酸,当真辜负了先生教诲。可是民主,对于我这北大第一百零一届学生来说,当真只能是个笑话罢。 笑话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关于29楼门前的雕塑。女生宿舍,莺莺燕燕,楼前守候骑士众多,等佳人对镜花黄无事可做,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起那座褪了光泽的不锈钢雕塑来。两个艺术造型的字母,D是德先生,S是赛先生,拧得有如DNA双螺旋一般,其上一个圆乎乎地球。 某日,众多好事聪明且无聊精英中一位突然发现,这雕塑名字该叫“民主和科学顶个球”。更加好事聪明且无聊精英之另一位受其启发,再经过仔细观察雕塑结构后做出最后结论,“不对,科学还顶个球,民主连个球都不顶”。 从此该雕塑成为北大精英必瞻仰之两雕塑之一,另一为有着哥特式门洞,古希腊式凹面圆柱,玛雅文化特有之阶梯状金字塔构造,加上铝合金制纯中国式雕檐飞拱的学贯中西兼容并包独孤求败图书馆前面右边那个狮子,神奇之处一看便知,此处略过不表。 哈哈,说回“科学还顶个球”。精英中有的是以科学出身飘洋过海长威风挣洋钱者,但民主,王 丹之后后继无人。虽然每年春夏之间总能见到些奇异景象,我运气够好,申奥成功和冲向日韩不算,四年间游行也经历过两次,五八和邱庆枫。 第一年就遇上了五八。生物系学生课程重,别人在大使馆扔砖头,我们还得狂抄笔记,斜纹肌多足纲八个爪子六条腿。晚上骑车从图书馆飞奔,不,是爬行回宿舍,遇到举着火炬,不,是手电筒之长龙若干。 “打倒美帝!——”。一人呼万人应:“打倒美帝!!!”。 “打倒克林顿!——”。“打倒克林顿!!!”。 “打倒托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个周末正好有一次托福考试,北大还是考点之一。于是众精英作鸟兽散。 到了第二年,连清华同学也跟着跑到北大来请愿的时候,我已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只撇撇嘴捂上耳朵,嫌吵得慌,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头晕脑胀,你们还大半夜的不让人睡觉,真是小屁孩没见过世面。 ——这算是我经历过的两次民主游行。前一次在上头暗示下申请到了公安局的批条,算是警民同心;后一次在校园内,——北大总是爱护学生的。 至于当年,——当年,肥头大耳吾尔开兮在塞万提斯雕像下慷慨激昂,后来我上高数课的教室就在塞万提斯旁边老化学南楼,于是方才知道那块草坪有多小,听众至多几十人尔,哪有想象中般千军万马。 当年又过了十一年之后,六月 ***有人在三 角 地,著名的三 角 地,其实是几块破报纸栏的地方开始点十一根蜡烛,点到第二根时,已被闻讯赶来的保卫处大叔带走。 就是这样了。 在北大里,关于民主的回忆还就只剩下另一个笑话了。 眼见清华同学宿舍都有电视看,于是北大同学心内不平公车上书,后勤主管回复,秉承我校一贯之民主传统,需进行一次民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故而暂缓在宿舍内***电视。 此乃民主做法是也。 其实用民主来做懒惰的托词,本来就不光只属于北大三害之后勤。就是我们这些精英,开学典礼时校长说“欢迎新来的两千精英”的精英,混过四年之后何尝不是喜欢拿随心所欲放纵当借口? 至少在对于民主上,精英们并不如想象那样该举起新一代青年的大旗,很多时候还曲高和寡,把其他人都看作愤青。不过今天,突然又觉得在三角地点蜡烛的那个哥们好像很有理想,不免有点钦敬了起来。 许是早上吃药用酒送的吧,喝了两口酒就喜欢有理想,仿佛回到很多年前,高考之前五天去买了一本《北大往事》的时候。那时候从来没想过考不上会怎么样,早已被招生指南扉页第一句话“这是一块净土”给吸引得牢牢的。 一直以为如果中国真的有民主,那这就是最后一块净土。直到现在,我也相信这片园子其实给了我们最多的自由民主。“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从教授上课开始,当然马院青年讲师除外。——编修过党史的老爷子们还是很好的。我在《毛概》期末考卷上靠着七岁开始看的《文化 大 革命十年史》大书特书老人家当年各项错误决定之史料,老爷子们竟然给一个年级最高之91以示嘉许。毕生难忘。 可是可是,纵然是在最自由的环境,我们却再也理想和愤怒不起来。而恰好是因为在最自由的环境,能看到的各种思潮太多太复杂,所以外界的主流,哪怕是万众激愤的主流,到了这里也还是少数。 何况身后的北大一百年,历史的遗迹太重,伤口深了,谁都不愿意揭开。大家都习惯守住内心一方小天地,只把眉眼冷对,到得最终就是各奔前程,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干净也不错,正是他们喜欢的样子,看,不用军训一年也能做到。能追到赛先生已经足够好。 我连赛先生也不想追。 科学,科学上一塌糊涂,能够糊口是终极目标;民主,民主大概很多从那片园子里出来的孩子都不想再追。真是个悖论一样,曾经最有理想的一群,在最有民主气息和传统的园子里,出来的时候都只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我奔到了香港。 学校图书馆里,一叠一叠画报,坦克,机***,鲜血,火光,那是十五年前的故事了;每年五月份开始,大字报墙上就会有“难忘某月某日,血债血还”;街上会有年复一年的游行,顺便抗议二十三条;港大还有一座某月某日屠杀纪念碑。 他们都比我激动。我麻木了。零三年某月某日正好是端午放假,于是过境去找PM。维园游行,甚至参观都没有参观过。 那时候一心只想快点过上小日子。执手相看,一天天过去,就能让我满足得不得了。为此拼了命念书,写论文,找工作,如今终于实现了梦想。周末的时候两个人去前门吃烧羊肉,然后走过长长的广场去国博看法国时尚展。 银杏的叶子落下来,飘飘洒洒,地上都是金色,像极了曾经的园子里那些个秋天。 突然心里一阵惊悚。 十五年前,我们的师兄师姐。 也是在这里。 而我们,今天在金色的银杏树下穿过,一点红色也看不到。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博物馆的名字都改了,革命历史变作了国家。 我絮絮叨叨地跟PM说那些陈年旧事。真的是陈年旧事。 十五年前,我才六岁,妈妈拉着我上街,看见一群打着“敢死队”旗子的大学生,还有人在静坐。妈妈教我把带去的咸蛋给他们,他们说谢谢***妹,但是他们要绝食所以咸蛋不能收。妈妈跟他们聊天。 三个月之后,妈妈的办公室分配来一个眼熟的大学生。当年扛着旗子头缠白布上书“敢死队”的那位。世界真小,真的。 后来他成了我们家的常客,连女朋友也由妈妈负责介绍。再后来他被选中公派出国要政审,于是千叮万嘱我妈妈不要把陈年旧事说出去。 呵,全部都是陈年旧事。十五年前,听说了新疆胖子和塞万提斯;五年前,听美籍华裔工商界大牛哈佛老毕业生说他校友王 丹很了不起;前几天还看见一段老采访,才知道《忽而今夏》竟真有原型,亦舒号称与华叔见过一次面。不过是真是假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陈年旧事了。 我只过我的小日子。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些所谓理想,德先生,赛先生,都是回忆了,里面无数的笑话,笑得出眼泪来。再也懒得追求什么,得过且过,最大的遗憾只是人生苦短,总想多活几年和PM多厮混一阵子,想想要是能活得足够长……,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林青霞娶了秦汉?
2004-11-19 21:53:03
(23)鸟语花香 初到港科大,一进电梯,耳旁全是当地学生的广东话,虽然之前也临时抱佛脚学过从一数到十和你好之类的,可是真的身临其境,真的是什么也听不懂,比到了美国都难受,美国人好歹说的是英语。 刚开始,我总习惯把这令人头疼的广东话称为鸟语。 后来听得久了,也能明白某些鸟语大概的意思了。这时候,听起粤语歌来,也有了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感受。 粤语歌大概算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陆最早的流行文化之一。不过我当时年纪尚幼加之家教太严,对粤语歌曲的了解实在是及不上身边同学的。我知道有很多人甚至能做到听懂粤人说话的地步了。 所以真真是个笑话,偏我到了香港,不得不接受这些个鸟语花香。好在中华文化大一统,但凡是源自中文的东西,总有些味道。而且香港这片土地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文化,不过文化可不只是敦煌手抄本的文化,香港在整个华语圈子里流行歌曲上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这些年大陆的歌手基本都是学香港歌手的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局限,还总学得那么别扭,所以很多一开始听惯了粤语歌的人都觉得惨不忍睹。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不过好在香港的好歌手倒是源源不断的涌现。而且台湾,大陆,新马, 各地华语歌手但凡出点名的,也几乎都要拼命挤进去混一混。只是混出来的不多。那英这样号称内地歌手红磡第一人的,其实在香港音像店里很少能见到其专辑。 所以说到这里,不得不赞一下王菲。她本身也是一个奇迹。内地女生做到真正的天后级别(当然现在天后这个词也滥了,一堆小女孩都是天后),玩另类出位比谁都大胆,又还玩得那么有格,真是难得了。伊是那种穿六块半男汗衫都好看的人,可惜不是普通人学得来。普通人没那样的底气,能挽着李亚鹏丝毫不觉得难堪,理直气壮得反倒令人开始怀疑起李某人是否真有些难言之美了来。 内地女生要在香港娱乐圈混出门道真是难上加难。唯有模特除外。盖因香港本地女生实在是太矮了。就算是勉强够得174公分模特标准的,往T台上一走也是低人一等。所以香港这些年名模中时常可见内地女生,只不过头牌还属Rosemary,混血的好处在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欧洲人一样丰满的胸修长的腿,偏生还有亚洲人那样纤细的腰肢,那样的身段,啧啧。
2004-11-19 21:49:47
(22)香港有亦舒 去香港前,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大半来自亦舒。初看亦舒时,我大二。那时候,从来没想到过有朝一日居然会到香港混过两年。等到了大四,offer在手,再读亦舒,已然亲切起来,心中把她笔下那些看作了未来新生活。 亦舒是上海人,祖籍宁波,倪匡的妹妹,现居加拿大。伊走过无数地方,但大多数作品都以香港为背景,而且从其文字就能看出,她爱煞香港。 她笔下的香港,是座可爱的城市。诡异,梦幻,神奇,堕落,上进,灵活,坚韧,一切性格都有。所以令我当时分外向往。 待得真正到了港科大,开始我的留学生涯,才发现,其实我的生活离她的文字还有很远很远。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太普通的,尤其是对一个穷学生来说。从她那里得来的关于名牌和品味的知识,基本没钱去实现,照样只能看着橱窗解馋,好在香港这样的橱窗是多了去了。 亦舒是香港的一个奇迹。朝九晚五,做个N个职业,但是一直写写写,写跟她一样的中环职业女性的生活和爱情;写作娱记时看到的圈内八卦,还有她的酒店经历,她兄弟的外星科幻,无一不可以写进她的小说,作者本人的见解也星星点点夹杂其中,粗看是淡淡的言情小说,多看几本,则足以防身。 她指引了好几代中产阶级以及想跨入中产阶级行列的知识女性。伊在香港打拼若干年,练就的那套为人处事不坏之身和理性的婚恋观念对这一代年轻女性来说,几乎是如上上宝典一般供奉。 事实上,没有她那样的阅历是写不出来的。这样的作家,也只能是出现在香港。比她略长的,香港还有金庸倪匡等等若干好笔杆子,这三位曾被并称为香港三大奇迹作家,共同特点都是流行却不庸俗,自有一套故而脱颖而出。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很多与艺术沾边的行业中,比如服装设计,香港设计师笔下几乎都是能穿上街的,对玩概念很少涉及。或许学院派看来不够有内涵文化,但这种实用与艺术紧密结合的风格,在我看来,的确是这整个高度商业社会的奇迹。 金庸的书是华语世界流传最广的,倪匡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地位无人可撼,而亦舒,在二十一世纪职业女性心中都还是指明灯一样。 在香港的这两年,我的生活和性格都改变了许多,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拜亦舒所赐。唯一可惜的是,本来以为到了香港能够更容易找到她的全集,可是事实上虽然全集易找,奈何均为竖排繁体,只好作罢。
2004-11-18 22:05:10
(21)比三级多一级
  #160 #160; 三加一等于几?当然是四。那好,我们从四级片说起。
  #160 #160; 初识四级片是源于看报纸广告,说旺角某商业中心有球迷用品专卖,于是兴冲冲地拉上PM同去。孰知这商业中心其实就是小商品市场。除了一楼照例是卖水货手机的之外,其它店铺有一半都写着大大的四级片招牌。
  #160 #160; 四级片,顾名思义就比三级更加***。看看橱窗里那些碟片封面,就觉得是中关村抱小孩卖毛片的开店了,吓得不敢入内。后来听香港同学说,女仔千万不可以一个人去卖四级片的店。具体为何,我亦不知。若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女生,去香港的时候不妨小心一点此类商业中心的二三楼。
  #160 #160; 找到四级片的店,纯属误打误撞。不过***文化是香港自由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社会的渗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160 #160; 比如街头的八卦周刊,封面就有好多是比基尼女生。香港的畅销杂志,大半都可以称为八卦周刊。你就可以想象街头报摊是多么的刺激了。香艳倒是未必,香港本地女孩子穿上比基尼也看不出什么料来,袁咏仪在外国天体海滩就被当成过小男孩。
  #160 #160; 洋人的***杂志封面女郎身材就火爆多了。比如几大国际***品牌杂志,FHM(《男人帮》),Playboy(《花花公子》),Penhouse(《阁楼》),惜乎太贵,均价一百港币上下。
  #160 #160; 港人自己也有自创***杂志。前港姐林敏俐当选之后就有媒体爆料说伊的爹地乃从事***文化产业出身。此类杂志多流于低级趣味,比较下流,港人自己也看不起。
  #160 #160; 何况在香港这样的社会,真正美丽的女孩子可以靠做模特当演员选港姐傍大款出身,愿意给这样的杂志摆出恶俗pose的,又能美丽到哪儿去呢?故而其读者大半都是底层民众。如果我是个有点钱的男人,估计也还是会看男人帮之流,没办法,谁让我是名牌盲目崇拜呢。
  #160 #160; 同样是***,也有好坏品味之分的。比如香港国际电影节,有一个***片专题,精选各国***艺术片,光看宣传我已然心旌荡漾。如果有时间,一定会买上一大袋爆米花,去看个够。
  #160 #160; 可惜在香港这样快节奏的社会,时间和精力都是太少了。纵然有种类繁多的***商品可以合法轻易地得到,但据调查说,港男子平均每月***仅为五次。人人都在为事业前途打拼,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2004-11-18 20:39:20
(20)女人街 女人街在旺角,地铁站出来就有一个指引,很容易就能去到。 也是很有特色的。一条窄街两旁都是棚子搭起来的摊位,恍若西苑早市。不同之处在于,这里地价贵,所以摊位与摊位之间也挤逼得多。 所售卖的货品也跟西苑早市相类。价格也差不多。假名牌,廉价衣物,20块钱的手表,100块钱四套的睡衣,这样的价格对于初到香港刚刚看过了30块钱旺角街头一碗面的大陆人来说,真的有点不可想象。 于是很多人纷纷解囊,返大陆后还炫耀一番,“看,香港买的!” 私下里跟熟悉点的亲朋说,“香港也有便宜衣服,满街都是29一件的。” 这在前几年很常见。 这两年,大陆人有钱了精明了,更重要的是时尚节目看多了,到了香港开始紧追真正的名牌,对SaSa(莎莎)等化妆品水货店尚且不屑一顾,何况女人街乎?女人街是渐渐地臭了街了。 不过这么长的一条街,若干家摊位,既然每天都能做够生意应付开销,想来交易也不会太少。照样是热闹火红。反正从大陆来的表叔不少,总有那么些只有笔小钱就跟着旅行社出来看看花花世界的,虽然会心里嘀咕这么著名的地方怎么比我家县城还差,但也骄傲这是香港买的。众位,就像不也有N多老乡在又贵又小又落伍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买得不亦乐乎么?女人街总更有理由支撑下去罢。 其实香港这样的街道还不少,油尖旺一带售卖大陆过来的假冒衣物饰品的小铺位到处都是,只是不如旺角这里中心地带而且上规模罢了。有些香港底层民众也是顾客。 我对名牌有盲目崇拜,宁可买过季经典款。所以在女人街就只是看看。当然也不能否认女人街还真有用得上的东西。比如港科大大陆同学足球队就在这里买过盗版皇马队服,几十块钱一套,并不比大陆的贵,真花几百去买正品,想来队里的巴萨球迷一定不会答应。 所以越发觉得香港可爱了起来。什么样的东西都有,只要你有钱。有女人街在,有一点点钱就够。 当然也有足够有钱的人光顾女人街的。我们实验室technician(技术员,这个词中文听起来级别太低,事实上他们工资比博士后高出很多,身份也近似于二老板了)就说过好多次“又给老公在女人街买了件20块钱的夹克”之类,言下之意就是她自己持家有方。 只不过听来跟笑话似的。我们都知道他们两口子一月收入十万余元。我若有那个工资,一定花上一个月薪水买套Armani再说。一分钱一分货,颠扑不破的真理。 哦,我要好多好多的钱!
2004-11-17 21:02:31
(19)看我绿袍红袖 来说说香港女孩子的打扮。 香港女孩子喜欢打扮,也有钱打扮,至于会不会打扮,那是各人修为了。 大学校园里基本都是牛仔裤,T-Shirt,运动鞋,个个阳光少女。哪怕不够美,大把青春也是赏心悦目的。奇怪的是,同样运动活泼的打扮,香港女生看着就是比大陆校园里的舒服熨帖时尚。 或许是她们穿的都是Adidas,Nike之类一线运动品牌?还是这类牌子在香港推的女装系列比较漂亮?不过我想,更可能的,还是气质使然吧,她们生长于富足社会,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习穿衣之道。我们受的是不一样的童年和青春期教育。 北大校园里,女生都喜欢穿裙子。《此间的少年》里阿紫的原型,当年就是有名的“长裙连短裙”,除了体育课一年到头都是裙子。那时候北大没有网球课。 过香港的时候我根据习惯带的不少也是裙子。只不过呆了几天立刻就入乡随俗。而且慢慢地,习惯也喜欢上了裤装。一是因为教室实验室冷气太强劲,二来生物系的干活都靠体力,牛仔裤最是方便。 香港的街头打扮倒是有不少裙子。跟校园风格大不一样。比如旺角街头,这里号称是最in(流行)的,女孩子基本都像是刚从时尚杂志上走下来,流行文化立刻扑面而来。 不过其中有些搭配真是刺眼。比如四呎十吋小女生身上挂满流苏金链再披上人造的毛茸茸球披肩,咳,吓煞人!矮个子最适合简单风格,饰品能点睛即可,千万不要繁乱。否则看着像小丑。 旺角街头的服装很多就来自小店铺了,其中大半还是大陆运过去的。不过也有些真是一线名牌的新品花衣。但是伊们不知道越花的衣裳越挑人,穿错了看着就是眼睛疼。比如X型短腿穿紧身牛仔,去领残疾人优待证一定不会被怀疑;还有飞机场穿V型大开领,胸都开到肚脐了还是一马平川。 不光街头如此,明星们的正式打扮很多时候也让人大呼受不了。还是亦舒实在,伊说,XX和XX,穿名牌晚装倒像是裹着窗帘。 前两天在北京某大写字楼,看某女桃红色绒衣配亮***人造皮裤,身上还一堆廉价塑料饰品。对此种打扮,实在是无话可说。亏得她能想出来! 还是香港书院女生看着最舒服。一律是藏青深蓝色调的学生制服裙,黑皮鞋,再粗蛮的也添多几分清秀。
2004-11-17 20:58:30
(18)环瘦燕瘦 香港减肥风盛至斯,我以为一大原因是香港女性体型先天所致。 她们多肥多瘦都没胸没屁股,反正胖了也算不上诱惑,那就只好尽量地瘦来混个苗条。而且伊们骨架矮且窄,小时候还不需要体育达标,大腿小腿都没有成块肌肉藏在里头,所以也容易显得均匀地瘦,不像大陆女孩子很多梨型身材,为了骨感得去割肉。 在香港的路上经常能见到无比瘦削的女孩子,最甚的也就是骷髅外面包着一层皮。观之都可怕,更别说摸了。 香港社会对于减肥,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 女星减肥是为了上镜,因为镜头会自动给各人加上5公斤,其实碰她们胳膊肘一下没准会疼上两天。人家是工作需要,而且有钱拿的。正如咱们也知道熬夜不好,可是为了分数为了前途不得不如此。 香港媒体们总喜欢造出这样一种舆论,男人喜欢骨感美女。可是你去问问刘德华,他这些年抱过的女星谁让其觉得最舒服?答曰,宁静是也。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吧?伊的体型无须我多说了。当然我觉得《西西里美丽传说》里的Bellucci(贝鲁奇)更好,可惜刘同学没那个福气。 另外还可以问问花丛中混了一辈子的李敖,女人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曰,“瘦不见骨”。 然也。尤其是咱们大陆女孩子,本身发育就比她们强,何苦非得追求骨感?总以为那是香港女孩子的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很多北方佳丽这两年也跟风皮包骨头(ski y)。不客气地说,像鬼。 鬼我是一定不做的。更何况在这样的美食之都,不多品尝各地佳肴真是对不起自己。所以也格外佩服那些处处忌口的香港纸片小姑娘。 不过后来一次系里的Final Party(年末晚宴,一般在圣诞前举行),在外头酒楼。上菜之前,发现给每位客人先发上一盒减肥药,男女老少皆有,我不禁莞尔。怪不得香港男孩子多半也是扁扁细细像没发育。只是,这样的两副骨头架子,嘿咻嘿咻的时候难道不会觉得硌得慌么? 我思想真猥琐。 可是当真觉得,瘦就要修长有肉,胖就要丰满紧致,骨头架子算什么。
2004-11-16 20:52:27
闲话两句《胭脂》 凭心而论,《胭脂》是部好看的小说,意思却并不太大。 而看亦舒呢,很多时候恰恰要看的是那些意思。比如一句半句的女性婚恋警句啊,事业宝典啊之类的。《胭脂》里并非没有,但并无太多独到之处。只能从小说的布局来说,这是部好看的小说。 首先是有好看的女人。从十七岁到五十一,三个女人,从水嫩嫩油光光青春美少女到知性能干简练理性新女性再到风华时髦半老徐娘,个个都是美的。亦舒描写美女很少仔细写其相貌,但看了之后只觉得美,这就是功力了。 传说中十七八岁陶陶的原型是张曼玉。张最初被星探相中出演玉泉汽水的广告,进而被慧眼王晶看上,欲找其去拍电影,无奈好事多磨不幸黄掉,而张最终亦是靠选港姐出头,还正好是个亚军。跟陶陶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只少了绯闻模特导演花花公子,不过张自己的感情生活本来也是五颜六色,而且跟陶陶一样的洒脱。 张曼玉是亦舒后期极度喜爱的女星。之前是林青霞和周慧敏。林的美貌无须多说,长了眼睛都知道,号称亦舒本人访问伊时曾说但愿自己能如此美丽,林答曰你要求太高了。看看,这么骄傲可得有多少真功夫才行! 至于周,虽然直到现在也依旧当年一样纯情,不过受亦舒赏识更多的是因了伊作了倪震十余年女朋友痴心不渝。亦舒以前还短暂夸过李嘉欣,也几乎全是这个原因。 对面部长相并不太出众的张曼玉,亦舒欣赏的大半在于其精神。当然伊的两条长腿着实好看。亦舒不止一次夸过张曼玉,一个人从国外回来,娇滴滴却傻乎乎地胡闯,最终凭其美貌和聪明脱颖而出;传说中张曼玉的小照和她无数次提起夸赞钦佩过的张敏仪并列于书桌上,张曼玉已成其近些年宠爱的兔宝宝矣。 所以在《胭脂》里,亦舒极尽溢美之词,把陶陶写得比张本人可是好看多了。唯有气质神似。这么好看的美人,少了美妈和美外婆自然说不过去,于是有了葛芬和之俊。之俊跟其它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带着亦舒自恋的色彩。 其次是有好看的男人。不过亦舒小说里女主人公哪怕只算端正,那男人一定得是出类拔萃的,就算缺胳膊少腿或者上了点岁数也得有张过得去的脸蛋。顺便说一句,她笔下的男人大多数形貌跟肉欲联系不大,只要会穿衣够帅气知识丰富有教养懂眉来眼去调情即可,但也少数几个真有纯粹身体原始本钱。不知道是不是跟她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男人的渴望有关。《胭脂》里的叶世球和叶成秋跟其它大多男主角无甚两样,体贴潇洒,有钱有品味,聪明的专业人士,幽默会讨好女人,有男人度量和责任心……至于花心与否,那并不重要。 再其次是好看的故事编排。三个女人,两个男人,排列如Townhouse的剖面图。一个男人分别勾搭过两代美女,恰好每个人都行事大方,所以一点不觉猥琐。这倒是新奇一点的。不过在《玫瑰的故事》里已然出现过。只是《胭脂》当中人物少些,冲突集中了。 冲突的展现也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意外一个意外接连展现出来,总是峰回路转,令读者不得不一口气看完然后大呼过瘾。不过这是亦舒的老伎俩了,吸引读者的惯用手法,虽佩服她的构思却非《胭脂》独有,不足为奇。另外稍微还有些前后对不上的瑕疵,念在她写小说都是连载形式,太正常了。还有一个小地方大概是亦舒昏了头,说陶陶十七年来每年平均长九公分,她浑然忘了婴儿出世时已近半米,这样陶陶岂非郑海霞了?大抵因为《胭脂》是她未有女儿时的作品。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好看了。也是老好亦舒的经常之道,按照她的品味YY或者实地布置小说中人物的房屋,打扮,衣衫等等。比如翡冷翠运来的那套洗脸盆,——黑底描金手绘七彩,黑色镶金边的毛巾,再配上黑如锅底的面孔,——精彩吧?更精彩的是后面那句话“有,怎么没有,只要有钱,在本市,连长胡髭的老娘都买得到。”这样子形象生动能笑得人打跌的比喻亏得她想得出来。 还有对陶陶打扮的形容。“她穿着成套的丝绒紧身上衣,窄裙,绿宝大耳坠配衣服颜色,七厘米高细跟鞋子,头发盘成二十年代那种辫子髻。”“她的化妆极浓,但年轻的皮肤吸紧面粉,只觉油光水滑,如剥壳鸡蛋,看在我眼中,但觉心旷神怡。”哪个年轻女孩子看着会不动心不向往? 写陶陶的样貌,“陶陶觉得热,随手脱下小外套,里面穿一件露背裙子,整块背肉暴露在眼前,圆润嫩滑,不见一块骨,晒得奶油巧克力般颜色,……她脸上没有一条表情纹,眼睛闪亮有神,黑白分明,嘴唇天然粉红,绷紧的微微翘起,手肘指节处皮肤平滑,不见松折,换一句话说,她如新鲜的果子,……”估计这回轮到没有哪个男人不想一亲芳泽了。 抛开那些名言警句不论,亦舒光是写得好看这一点,就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做到。当然了,流行得起来的小说,好看是必要条件。其它的,总得有点感悟。不过我承认,看完《胭脂》我真的没有太多感悟,我知道很多人引用过最后那段话,大意是说女人不管多大岁数,一定是要有胭脂陪伴的,胭脂是女人的灵魂。我对此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是亦舒不会结尾了勉强写两句所谓玄妙哲理,其实根本不是哲理。 张敏仪纵然叫张三妹也是个能干的女人,林青霞素面朝天也依旧绝世芳华。 会有人说我太俗气的,不,不,不,我并不觉得胭脂就是我的灵魂。她们说有了胭脂可以不管男人的死活,女人就能自己独立,是的是的,但独立不是靠胭脂。我的灵魂若是浮在脸上,但凡有一点风雨也太危险了。
2004-11-16 20:43:33
(17)减肥女星 真不知道减肥这股风怎么兴起的。反正看亦舒多年前随笔,已经有《怕肥》这样的标题了。有种说法是基本生活资料缺乏时男人都希望老婆能劳动能生育,家有胖妻是富裕的标志,所以丰满为美,于是70年代时圆脸邓丽君风靡全国。 待到恩格尔系数降下来,大众审美意义上的女性标准体重也随之减轻了不少。可是肉蛋奶供应还越发充足,不用忍饥挨饿;减肥,逐渐也就成了现代女性一辈子的功课。 这种风气在早已进入发达地区的香港更盛。 报纸上,地铁里,众多广告都是属于纤体公司的。著名的有修身堂,唐安麒,玛花等等,各家公司还分别找女明星作代言人,于是随处可见女星们穿着三点的诱人照片。 所谓诱人,倒不一定是诱男人。有过性经验的成熟男性估计大半不会喜欢那种骨瘦如柴两条竹竿腿,纵然有个不知真假的丰满胸部,看着也跟贝克汉姆老婆似的诡异。你看贝克汉姆私下找的都是多壮硕的女子! 不过诱女人是真的。TWINS中的阿Sa都经常被媒体笑为“甲组脚”(意即甲级足球联赛队员那样的粗腿),报纸上天天八卦某些女星猪腩肉尽露嫌其肉酸。舆论导向令全港女性恨不得立刻都变成广告上女星那般骨感。于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扔向减肥药和美容院。 其实,你真以为她们全靠***就能瘦下来?谁要是摆在我面前好几百万,说三个月掉二十斤肉这钱就归你,那我也一定不吃不喝一天在跑步机上呆十个小时。保证超额完成任务。金钱推动,意志力必然强过常人。所以很多女星为了挣上一票便暴饮暴食成肥婆后故意出街露赘肉,然后自有纤体公司追上来,坐等收钱即可,关某人不就是如此? 伊年轻时候还算个美女,现在每每在地铁站看见伊“展露美好身材”,我才真觉得肉酸不已。 相比之下,王祖贤有气节多了。 相比之下,刘嘉玲的身材也好看多了。人家好歹真材实料,也从来没见过肥的时候。所以纤体公司的鬼话虽然不必相信,眼睛吃吃冰淇淋倒是不错。
2004-11-16 20:38:13
(16)一起讨论*** 港科大的大陆同学会每个周末都会组织看电影,基本都是时新大片。我这等自以为是的艺术青年,在北大蹭过N学期陆邵阳的《影视编导与制作》,一向对好莱坞嗤之以鼻。所以很少去看,反倒是学校人文学院电影组每学期的主题观摩活动,分外吸引我。 他们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主题,我能想起来的有沉沦,堕落,乡愁等等,其英文翻译表达更美更贴切,惜乎忘记矣。选的都是一些边缘题材的东西,也有我觉得很无聊的纯熟炒作的所谓艺术片,比如《夜奔》之类,要艺术没艺术,要美女没美女。一点兴致也无。 当然其中,好片也是有不少的。沉沦堕落之类的主题,***更加是必不可缺的。在此简单说一下香港电影分级,I级片老少皆宜,II又分IIA,IIB,分别限制儿童和少年,III级片则是必须18岁以上成年人方可观看。虽然可以公映,但需注明。出去买碟时,每张封面也都会标注级别,这是港府规定;当然***标识格外醒目,这是噱头了。 暴力,***,统统算作三级,所以,苏菲玛索,阿佳妮等等法国美女的欧洲电影都在此范围之内,精品着实不少。其间也有港产无聊***,纯粹卖母猪肉的。我曾经因为好奇看过《蜜桃成熟时》,本科时候对以此片为代表的港产三级听说过,没见过,故而心神往之。不料看过之后大呼上当,男主角一身松泡泡肥肉加上民工相,李丽珍除了一张脸尚可入镜之外,其它的要什么没什么,胸扁腰粗肚子大,一身赘肉露出来真是难看。伊前些日子还爆出三人同床大八卦,啧啧。 学校的主题观摩所选***倒是基本都深合我意。跟我同样想法的人大概不少。所以每次都得提前占好座位。 看完还有讨论的。想想看,满教室人甚至包括生物系系主任老爷子一起看***不说,居然还要讨论,是不是有些壮观?只不过例行是英文,所以我在演员表打出来之时就开溜。用韩少功的话说,中文是心灵之血。说科学法律这些舶来品自然是英文最严谨最合用,但聊起文艺观感来,我不知道怎么用别的语言表达。 这时候就会想起被称为“北大电影教父”的陆某人来,无数人死挨着看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就为了他最后面无表情地总结出那么几句诗般的言语来。
2004-11-15 18:58:15
枫丹白露·浮生若梦 一直念叨着要去看法国时尚100年,可也一直觉得两个人85个大洋的票价有点肉痛。加上乱七八糟的杂事,一晃眼昨天已是闭展前最后一个周末了。 想想已经错过了古罗马文明展,再眼睁睁看着法国时尚撤展实在该打,周五的时候一顿乱找,打印了一份展品清单,我和PM都觉得清单看上去很美,于是昨天顶着大风去了国博。 出门就快十二点了,我一直催快点快点,就怕时间不够。很小的时候去现在的国博当年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看《中国通史》,早上一开门就去,中午才看到商朝。 地铁坐到前门,先去了月盛斋。一斤烧羊肉,三个麻酱烧饼,好吃得舌头都差点吞下去。食色性也。最朴实最传统的中国饮食先填饱肚子,期待接下来是最奢华最时尚西方现代文明慰劳眼睛。 展品按照清单顺序分为十个部分。进得大厅,首先是1900-1924,入眼便是***载人车,真真漂亮。我以为是昨天看过的所有车里最性感的一辆。不禁感叹现代化钢板文明可是毁了多少艺术,钢板也美,但不是一样的格调。我这些年对大件东西开始喜欢奢华风,还是迷醉那些筋筋吊吊弯弯绕绕。 旁边是1907年的直升机模型,双孔多翼飞机模型,还有一个小引擎。都是工业化早期的感觉。仿佛一堆钢条靠人手便能拼装起来,跟后来的机器流水线风格完全两样。 除了大件工业品,这一部分最引人的大概还是那只Cartier的腕表,Cartier家族的第一块珠宝表,可惜我对Cartier一向兴趣不大,对后面部分他们家的珠宝展示也不过觉得是钻石廉价时期的产物罢了,总觉得外表太过张扬,美则美矣,少了灵魂,珠宝界的李嘉欣。 比起来我更喜欢那些小东西,跟现在几乎一样的Perrier矿泉水瓶子,圆滚滚,可爱至极;水果刀,和我家那把别人送的法国刀造型几乎一模一样,我家那把用了近十年还是无比锋利,导致我现在觉得别的什么刀都不够削铁如泥;电热奶瓶器,像一盏煤油灯,真是佩服法国人,那时候就如此照顾哺乳妈妈的需要,不禁想起《我们仨》里杨绛说一到巴黎别人看她抱着圆圆都纷纷优待的事来;氧乙炔吹焊管,似一支放大的发簪;男童内裤,密密棉织看着很舒适;家用电暖炉,浮华而又大气,让我很是产生了一点偷回去的不良念头;一堆椅子,造型放到今天也不落伍,不过或许是流行回光返照? 至于号称的金银细工制品和花瓶之类,断断无法跟我国同时代或者更早期的相比,现在更觉粗糙;施耐德出产的条状开关们目前看来很简陋了,还不及好一点的普物实验室;而梦露的睡衣Chanel No.5,我从来就没喜欢过那个味道,厌屋及乌,也没觉得瓶子有多好。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地铁站的大门,我们从两盏大红灯底下钻过,旁边就是***载人车,终于有了一点一百年前的感觉。曾经多少浪漫,与这地铁相关! 第二部分,很少。花瓶,香水瓶,同样一堆椅子,和一所豪宅照片。 几款香水瓶的设计倒都是我喜欢的样子,我极讨厌现在某些做得鬼头鬼脑的用来装香水的容器,姑且称为容器,既不好拿又不好看,瓶子再怎么出位它也该是瓶子,可以妖娆,却不能太小气。 那豪宅倒真是豪宅,典型的法国风,想起的是《飘》续集里斯佳丽的外公。不过目前我只对拥有一套二环以内二手小二居愿望迫切,至于豪宅,真的住进去了我会害怕。豪宅,原本也就是拿来看的。呵呵,这个葡萄我自己都觉得酸。 这部分里,最喜欢的是两件灯具,有梳子齿围栏的挂灯,和跟悉尼歌剧院造型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桌灯,简约风,却很有质感。 法国的家具不得不夸赞一下,整套展览中几乎每个部分都会涉及到各式椅子,时间跨越一个世纪,但把把都是经典。有些展品我以为是当不起经典的,只好算作风骚三五年,经典应该是永不落伍的。 比如这部分里两只玻璃花瓶,我想法国人既然烧过圆明园,怎么能没见过那些分色巧用的玉器?竟然也好意思把这样粗糙的东西拿来展览。花瓶不是条状开关,说什么实用和艺术相结合这样牵强的理由都没有,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比起捷克那些波希米亚风,仿佛差了好几个朝代。 接下来第三个部分,主题是关于诺曼底号邮轮的。坐邮轮环游世界一直是我的梦想之一。书上邮轮里总有浪漫情缘,而我只想和PM两个人一直漂,反正船外面是海什么也做不了,每天可以躺在床上不停地说话说话,仿佛天荒地老。只是这天荒地老也要时间也要金钱,于是只好等到我们都退休,那时候,不知道天地如何,我肯定是真的老了。 豪华邮轮是贵族阶层的产物,近些年来的邮轮逐渐趋向平民化,三天两夜的行程能从旅行社找到好多,真正的长线,梦幻一样的那些,是越来越少了。飞机日行八万里,邮轮,总得无聊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去吧。所以,邮轮的梦是越来越遥远,于是越发的迷人了。 同时还展出了邮轮内一些用品,旅行式衣橱,皮箱,都有Vuitton家招牌式的大Logo,这个牌子和Cartier一样不在我心水之列,看看就罢,至于茶具咖啡具,品质是怎么也无法和后来相比的,瓷器制品,从小看我家的康熙年间霁红瓶龙凤杯长大,欧洲这些二十世纪初期产品只能说是简陋。而那些银餐具,看过了Tiffany,也不会觉得惊艳。虽然欧洲人一向看不起美国工艺,不过能把银器做得像不锈钢一样铮亮光润,你能说不是艺术么?纵然后现代的泼颜料大法也是艺术,不过总的来说,心思和手艺细密到炉火纯青,比如将银器抛光做到极致,Tiffany家怎么也算大艺术了。 比较有趣的是一幅诺曼底号的照片背景正是纽约,而一幅海报像煞Titanic,不禁哑然失笑。这骄傲的法国人,也把到过纽约当自豪呢。 第四部分是二战前期和期间的日用品和设备造型。烟盒的画比较有意思,有的很有些阿拉伯风;几幅广告招贴画更棒,胡子大叔和比基尼少妇都红扑扑脸傻傻笑,跟同时期上海月历牌女郎画风一致,可见上海当年的时尚气质;一套比基尼,看着就知道属于壮硕的法国女人;数字盘的***,跟我小时候在我妈单位传达室用过的差不多;一架电暖器,非常的薄,细看之下是烧油的;米其林轮胎,潜水呼吸器,隔了五十多年还是当年的样子,就会觉得那时候的人们还是很不简单的;鳄鱼Tshirt,登山包,和爱马仕的手袋方巾,如果想到是二战年间出现的时尚鼻祖,也还是很有几分崇敬的。我最喜欢爱马仕的一套马具。他们家原本也是以这个出名。 到了这个时候,汽车已经有普及的趋势了。雪铁龙和标致,都比现在的汽车漂亮。法国这些年的汽车造型,反而不如以往,真是奇怪。 二战后到六十年代中期,欧洲经济的整体复苏。这一部分被取名为“速度的魅力”。在我看来,已经有了现代生活的影子。实际上总有种感觉,二战以后时尚风气变化不大,人们的生活品质并无质变。实用较之战前在工业品设计上占了更大的比重;人们的好看的定义开始转变为端正质感明快,细腻奢华风的影子淡了太多。 这部分展品包括比现在的电视机还大的收音机,当然展出的电视机更雄伟一点;透明的圆珠笔,和我现在写字台上的一样;这时候的飞机,已经跟第一部分里的完全不一样了,经历了二战,飞机技术倒是进步了太多太多;Chanel的女西服,无领直身经典款,现在穿来也不会土气;只是旁边放着的轻便鞋,老天,三寸细跟,鞋面全是装饰,也好叫得轻便?多亏没生在那个年代,时尚有时候是痛苦的代名词。 从64到79,这是我们错过的国外高速发展的年代。餐具做得美轮美奂,再也无法批评瓷质粗糙了;IC卡开始出现,打火机,网球拍,扶手椅,已经没有任何古董的感觉了,仿佛在别人家里的某个角落还能轻易找到一样。 这部分最壮观的一件展品,莫过于协和号的模型,实在不得不提一下。最优雅的飞机,最安全的飞机,二十五年的飞行历史,却在快退役时出了问题。不过这样美丽的飞机,真的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再过一百年,协和号也还是协和号。当得起美丽这两个字的东西太少了。漂亮,精致,柔和,明媚,都是很多很多的。可是美丽很少,协和号真是美丽的。 也是从这个年代的末尾开始,法国当代建筑又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学美术书上就有的蓬皮杜中心,再熟悉不过,可是精巧的模型看来依然是那么震撼。法国的建筑有方块的感觉,相比欧洲其它国家,是简约大气的类型,但其间的细节又颇显细腻,光是看看那些模型,就让人产生了一定要亲身去一趟法国的念头。 建筑中少不了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当年引来众多非议的建筑。贝老先生很多代表作都是玻璃感觉的,倒是奇怪香山饭店那小桥流水是怎么做出来的。 法国国家图书馆也是很有特色的。四角各有一栋摩天玻璃写字楼,眼光一样被它们吸引了去。而真正的图书馆主体,看去跟地面齐平的一样,中间有大大的方正天井,宽阔的好几层,又有梯廊相接,只觉得当真浑厚壮观。 而音乐城,几栋建筑,模仿各种乐器的造型,也很别致。 最好玩的是某粗暴派设计师设计的海畔系列建筑,都像是竖着放的贝壳长了一排海狸鼠的门牙,果然是粗暴派,名副其实。 第八部分属于80和90两个年代。 展品中包括Elium工作室设计的一系列小工业品,计算器,闹钟,收音机,风扇;阿尔卡特早年的迷你电脑,我怀疑性能甚至不如文曲星,好玩的是键盘的排列完全不同于现在,所以看着也像文曲星。 这二十年中广为人知的大概还有TGV高速列车。 以及法国人骄傲的98世界杯。事实上,现场还展示了当年的决赛用球,可惜上面好多签名实在是不知道属于谁。旁边的大幅照片是鸡蛋决赛攻入第一球的场景。PM指着上面两条腿大叫,你知道鸡蛋压着的这个是谁么?莱昂纳多啊!!! 接下来的时装系列其实我是有些失望的,虽然对清单上那些名目曾经看着心动不已。或者很多晚装本来就不是常人能接受的吧,我倒是喜欢1900年那套,看来我落伍时尚整整一百年了。 或许也是国博展厅的灯光问题,整个展览一直都在黑幽幽的气氛中。到了时装部分,更加觉得鬼影憧憧。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华服怎么可以不配上明亮的灯光。搞得大部分观众都不看真品只好看时装秀的录像。太阴森了。 这时候,不禁开始期待意大利来一次时尚展,以弥补我错过了古罗马的遗憾。意大利的时装,不输于法国,这些年来只能是更时尚。一线名牌,他们已占据半壁江山,法国这样的老时装国有些力不从心了。而最可爱的二线三线牌子,也有很多独特喜人之处。我在想,如果有意大利时尚展,一定会有Ka a当年轰动全欧的紧身球衣,于是开始yy到时候会附上名为Nesta的模特一名,那样的流畅身材线条! 最后一部分,很多概念制品。比如雨衣手机,眼镜手机,月球造型的汽车等等等等。不是不好看,不过也没什么稀奇的。其它国家也有,而且更多更好更概念更出位。雷诺的air dream轿车,看着的确舒服宽大,但也并不比其它品牌有什么独到之处,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来选,宁可要从拖拉机成长起来的林宝坚尼,哪怕是加多拉这样的家用系列,论起酷和拉风来,也比这所谓的概念强多了。二十一世纪,法国的工业设计,已经被赶上甚至被超越不少了。 这部分里,最有趣的其实还是与2002年的滑雪用具用作对比的1900年的工具。非常简陋的两片木板和两条木棍,一百年,我们这样轻易地走过。 一百年所谓时尚,不到两个小时已经看完。对比小时候两块钱看整个国博里若干珍宝,自然是不值。不过目前国博的珍宝特展也只得几百件了,再不是以前那样铺天盖地般冲击。 这是国博重修之后我第一次去,最遗憾的并非没有看到古罗马,而是在***之后没有再看一次最恢宏的《中国通史》,这样的机会永不会再有。 这是一个快餐的年代,哪怕是看历史。 当然,快餐也不是不时尚的。 为了更时尚,我们只好再快一点,自有旅行团带着只有半个小时时间的游客来参观,所以时尚就是再快一点,不是没有一点悲哀的。 不多愁善感了。 总的来说,这次的法国时尚100年,和我码字的篇幅成线性,早年期间的东西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而越到近期,仿佛越无话可说。随着网络的铺天盖地,也随着中国的越来越开放,我们知道的了解的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也是越来越大同了,所以看到法国人的骄傲,就并不以为多独特。反倒是上世纪初期的那些,有时候真的令人惊叹。 当然,不管是哪个年代的,不管能不能让人为之心神荡漾的,大部分的展品都是很漂亮的,一种法国式的美,大方,优雅,细腻,工业品做到这几点,尤其难得。 法国人的性子便是如此。而我们脑子里对法国人的印象也一贯如此。写到最后,想起的是两样法国东西的翻译,一是Fontainebleau,枫丹白露,唐师曾说是他最喜欢的两个词之一,这样的四个中文字,真的很美。还有一样是化妆品,make up for ever,被翻译作浮生若梦。我想,不须多说,什么是法国时尚之美已经从这两个词不言自明了。
2004-11-14 22:19:59
(15)生火之道 住得久了,会觉得港科大是座城堡。 面积只有北大四分之一的地方,却什么都有,足以半年不出门,在这里潜心学术。蔬果米盐肉蛋奶和其它生活用品,去校园里的迷你型百佳超市。至于饮食娱乐方面,中西餐厅,食堂,茶楼,Pizza店,甚至麦当劳都有,卡拉OK厅,有线电视房,运动场,图书馆,也足以消磨大把时间。更可爱的,海边还有两处烧烤场。 香港的烧烤很洋化。Barbeque,简称BBQ。 海边垒上几个石头灶,搭上几条石头长椅,编上号,一二三,接受预订。很有些粗犷风情,所以很是吸引人。我们一帮大陆来的留学生,都觉得新奇。 在实验室香港本地同学的指点下,订好了台子,去超市买腌好的猪扒,鸡扒,牛扒,香肠,玉米,鸡翅等等半成品,还有一大袋木炭,点火的炭精,长钎子,蜜糖,饮料,和蛋糕。于是浩浩荡荡,BBQ去也。 购物之时,不禁感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真是登峰造极。什么工具都有,哪里像当年去黑龙潭,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自己动手。看起来BBQ简单极了,调料早就浸到肉里去了,穿到钎子顶端,刷上蜜糖,那个钎子无比的长,搭在灶边上,都不用自己拿着,不脏手。石头灶看似古朴,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隔着网子,火不大不小,据说刚好能烤得熟而不焦。 没想到的是,我们一窝蜂流着口水幻想香喷喷脆嘎嘎的烤鸡翅时,却发现,第一步,生火,其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炭是有的,炭精也是有的。我们中间还不乏以前每天早起生炉子的经验丰富者。可是火,都过了一个小时了,炭精都用没了,却怎么也起不来。 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附近灶台的香港同学,人家正好多一块炭精,告诉我们如此这般,兹拉两下,火苗就出来了。过不多时,炭烧红了,第一块鸡翅能吃的时候,我们早已饥肠辘辘了。 不免有些感叹,纵然人家工具先进,可奈何我们不会用呢。感叹之余不忘自嘲,这多年生惯了土炉灶的手,可就是对付不了这小小炭精啊。 科技,得会用才有价值。再方便的发明,不会的时候也是一番学问。
2004-11-14 22:17:50
(14)留学生的聚餐 我听讲一个除了泡方便面外绝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阿姨,厨房装修用了小十万。那个灶,啧啧,意大利进口,一万六,还直说便宜便宜,捡到特价货了。 这是典型的瞎子买书聋子听歌。 我看到漂亮的厨房,总是恨不得立刻挽起衣袖摩拳擦掌,好好做几个菜,不全为了犒劳自己的舌头和肠胃,单单是做饭本身,已经是莫大的乐趣。 港科大的研究生公寓厨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式西式的菜肴都做得。市场上还什么原料器材都有得卖,只要耐心寻找。这点上,比起去了美国要家里给寄高压锅的同学,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去。 香港外头食肆东西卖得贵,自己动手就廉宜许多。尤其是刚来的学生,看到食堂里随便一客盒饭也要二十大洋,口味还不习惯,都跃跃欲试准备自己开伙。 这其中笑话是不少的。多年前听说某同学临去美国前,他妈在机场叮咛万分,“孩子,记住炒鸡蛋要先放油的!”当时以为必乃造谣诬蔑,受过大学精英教育之人断断不能如此缺乏常识。待得到了港科大,方才知道,原来一点家务都不谙的精英真是多了去了。 某日,有北大的男同学急电,“猪猪救命,超市买来的速冻汤圆饺子是不是用冷水煮就行?”这时候我分外感谢老妈,伊在我六岁时就特意演示过一次冷水下面条,最终成了糊糊,从此牢记于心,面食得进开水锅。 男同学们平时就靠下面条煮速冻食品过日子,到了周末一般都喜欢聚餐,做几个正经菜。我受邀参加过几次。其间笑话更是一大堆。比如炒肉丝不码淀粉直接炒成木棍的。不禁想起我老爹曾经多次教诲,不光要腌,还要用手使劲捏,把淀粉捏进去,整条肉丝才能均匀地嫩。 当然女生也好不到哪儿去。炖汤的时候排骨不飞水不算,人家把排骨,胡萝卜,玉米,盐,味精,同时加进冷水锅,一股脑开始熬。罢,罢,我宁可去食堂喝老火例汤。 从小受老爹教育,食不厌精。对不剥皮的西红柿炒蛋,不掐须的黄豆芽熬汤,不理筋的干煸四季豆,一向深恶痛绝。鸡肉纵切,牛肉横切,猪肉斜切,割不正不食。单单是炒个叶子菜而言,盐和味精一定要出锅时才放,菜叶菜帮要分开下锅。素菜用荤油,荤菜用素油,炒鸡蛋用混合油,蒜泥白肉是焖熟的。至于饺子,和面,擀皮,剁馅,全部是手工操作,个个皮薄馅大有咬口。 做饭是乐趣是享受,吃饭更是。要是做得手忙脚乱,吃起来比食堂都糟糕,那还何必费那个苦功夫?研究生课程不是不重的,食堂也不是不比北大好的,一天在外头吃八顿饭,也是吃不光奖学金的。
2004-11-14 11:03:39
(13)不要钱的Pizza 刚去那一个月,老板出差,不用开始做实验。每天除了上英语课就是参加助教等其它培训活动(workshop)。 现在印象最深的,除了英语的冲击力外,就是几乎每个workshop都有免费的饮料和小食供应,基本以各式Pizza为主,还有小青瓜三明治,咖喱角,蛋挞,水果挞,丹麦酥饼等等,虽然这些东西都来自校内食堂,不过可不因为是免费的就质量低劣,味道还真好,至少比必胜客强多了。 所以一开始总是靠这些免费小食就能撑得肚子圆圆,尤其是我们北大过去的孩子。北大伙食不好几乎路人皆知,个个毕业生都是饿纹入嘴,见到如此美味还不要钱的Pizza当然有如猛虎下山。 后来想想,当时自己的吃相真可怕。就觉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十足给我亲爱的母校丢脸。好在这种丢脸还没持续几次,我就对这些不要钱的Pizza厌烦了。每次都是那几种花样,而且,是个大小活动都一定有供应。有的经费充裕的系,就是最正经的研究生seminar也能见到这些Pizza的身影。 见多了,自然就烦了。 而且仔细一想,这些Pizza其实也不是不要钱的。每个学生每年学费港府统一规定都是四万二千一百大洋,其中必有一部分变成各个办公室的经费进而转化为Pizza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罢嘞。 天下哪里都没有真正免费的大餐。 当然教会会说我们的晚餐的确免费供应。对,可是你要是不想入教只是为了一顿饭,那吃完了被热心教友缠上可别郁闷。这点在入校之前师兄师姐就已经告诫过我们了。所以当我看到教会的招贴画就哑然失笑。 不是说信教不好,国家都早就宣布宗教信仰自由了。只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那可还是自己掏钱喂饱自己的好。教友们多半耐心善良,希望把所有人都拯救出水深火热,那样的喋喋不休,无神论者很难受得了。 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靠自己吃饭最是心安。
2004-11-14 11:01:55
(12)运动设施齐备 港科大的运动设施是出名的。因为其是一所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兴建起来的大学。当年因为不停超支被称为“劳斯莱斯大学”。它的各项运动设施也真正是劳斯莱斯级别的。 首先是全。各项运动的拥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场地。 足球场有一大几小,大的是人造草皮,小的是塑胶。说起来北大的五四还是真草皮,不过就因为此反而不让随便上去活动,所以跟没有一样。港科大的大足球场晚上还有灯光照明,除了看台座位较少之外,看着跟标准比赛场地没什么区别。 篮球排球场地室内外都有好几块,乒羽网等小球则全是标准规格。除此类常见运动之外,手球,壁球,沙排,棒球,垒球,攀岩,赛艇,帆船,剑道,跆拳,武术,都各有场地。游泳池也是室内外各一五十米标准池。 偶尔有把唱歌当成锻炼身体的个别爱好诡异者,学校也会兵来将挡地提供音响效果出众的卡拉OK厅室各一。只要提前预订便可享受,还有若干碟片以供选择,当然以粤语和英语歌为主,大陆学生只能自己带心水去。 众多的运动场地中,我最喜欢大健身房(Gym Room)。这里分为有氧无氧两个区。无氧区需要看过使用说明录像换领到许可证方可进入。录像也是可以选择三种语言的。有氧区则是凭学生证就可以。全部都是进口高级器械。 出上一身透汗,对皮肤身体都好。而更衣室附设的衣橱和淋浴间还让人不用担心由此产生的男人味或者女人味,热水,吹风机,大镜子,一应俱全。 所有的场所都可以通过网络事先预订。非常方便,绝无排队之虞。 学校的体教组还设有多项课程,研究生也可以免费选修,甚至包括瑜伽。 好多场地前都有血压计和身高体重计,供人随时监测,看看自己是不是够fit(苗条,健康)。好玩的是,大足球场的体重秤虽然精确却最古老,得站上去拨弄游标。哈哈。
2004-11-12 21:06:07
(11)安全第一 甫入实验室第一天,就被发到手三本安全小册子,内容包括装备,设施,废弃物处理,应急程序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能不能想到的方面都给写上了。 这还不算,看了书,还得上课。必须拿到港科大自己开设的安全教育课的结业***才能开始做实验。上至系主任,下至清洁工,只要需要接触实验室,都必须修此课程。课程有十好几门,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被要求修其中之几。然后考试及格方可发予***。其中还有些粤语和普通话主讲的课程,专门供给不懂英文的清扫阿姨,保安和程度不够的大陆学生。 学校其它正式课程一概都是英文,才不管你是否跟得上进度。唯有安全教育,一定要保证人人都明白。 富足的社会往往对健康和生命分外重视。香港就是如此。我们每个学生,都由学校投保巨额人身意外险。实验室里,最显眼的位置也是各色安全设备。以经常接触有害试剂的生物系来说,走廊里有好几个巨大的强力淋浴头,一旦被泼到什么毒物,可以立刻冲洗,旁边还有专门冲洗眼睛的装置。 至于实验室常备设施耗材,无一不是以保护人为主。绝对不会像我以前本科实验室,用肯德基那种比纸还薄的手套接触致癌物质。一切有关挥发性有毒气体的操作都在通风橱中进行。不禁令我想起以前,苯酚之类的全部在普通操作台不说,而且某次不小心泼到手上,指导我的高年级研究生还说,我故意不告诉你这样操作会出问题,就是让你疼一下才好记住的。其人当真BT。 很多小细节也显示出精心设计来。比如水龙头,都是感应式的。用手在旁边一晃就出水,再一晃就关掉,避免手上试剂对其二次污染。每人还发透明的护目镜一个,宽大密封,能戴在普通框架眼镜的外面,遮住半张脸。我后来改用于炒菜,于是从此再不怕油星子飞溅。 相比起来,港台长大的老板比大陆过去的惜命。比如我的老板就坚决不让我们动同位素,一切都用荧光代替,虽然效果差点,但是老板说,“身体最重要”。 饶是这般严密防护,科学研究也免不了出事故。97年的时候化学系某学生就因为爆炸身亡,这件事也是港科大永远的痛。
2004-11-12 20:53:07
(10)见识Seminar Seminar在一般的英汉词典里都作“研讨会,讨论会”讲,不过这几个中文词实在太生硬。在国外教育体系中,Seminar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大牛讲座是Seminar,研究生汇报成果是Seminar,博士答辩也算Seminar,课堂上还可以有小型的Seminar,只要形式是有人做了个Presentation,也就是讲了点什么东西,然后其他人提问,主讲人再回答或是大家讨论,都可以算作Seminar。 Seminar在国外学校中非常普遍,在照搬美国大学作风的港科大自然也是如此。几乎每门课都会要求学生期末时交一个报告,再就此做一次Seminar,算作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有的课干脆名称就叫作什么什么Seminar,具体内容就是老师带着看文献,每个学生轮着主讲几篇,然后大家讨论。 这样的课压力巨大,我是不敢选的。 但Seminar,却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至少还有系内研究生Seminar呢,每周都得上去两个研究生给全系老师和学生汇报一下研究进展。大陆学生都怕这个,跟受刑一样,感觉就是摆着脖子给人砍。不过慢慢地次数多了,脸皮就厚了,到了答辩的时候也能激昂一下。这就是经受了摧残的好处。当然后来知道,香港学生也怕这种Seminar,只不过他们怕的不是口语问题导致张嘴忘词,而是怕提问者刁钻尖刻。 英语强化课的时候,也免不了有个Seminar,其实就是让我们见识再顺便练习一下怎么用英文做一次完整的Seminar。比后来的学术性Seminar放松多了,例如选题,就全是凭自己兴趣来的,还可以两人搭档主持,一个正方,一个反方,讲述观点之后分别组织拥趸来辩论。 大家的题目五花八门,但也有不少很有中国特色,比如该不该早恋,其实英文里本来就有pu y love(小狗小猫之恋,引申作未成年人的朦胧爱情),人家根本不当一回事,就咱们在这里大惊小怪的。 轮到我的时候,和一个北大校友一起,主题是关于DINK(Double Income &am No Kids,即双职工无孩)家庭的。没想到的是,大家讨论时,在座的一个博士新生说,“我对此问题没有什么发言权了,因为我已经当爸爸了。” 而我当时,才十九岁,顿觉即将到来的研究生阶段跟以往会有大大的不同,至少身边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那么千姿百态,再不是一起高考上来的所谓peer(同侪)了。
2004-11-11 21:53:40
(9)英语课 港科大虽然全由海归华人创建,但宗旨却是在香港建立一所典型的美国大学。所有课程,考试,官方活动全部是用英文进行的。所以为我们这些大陆学生提前开一门单独的英语口语强化课势在必行。 课程老师是个威尔士人,我很有些奇怪他以浪迹世界教英语为生,足迹遍布N个国家,还娶了一个来自加勒比海岸的老婆,也是个教英语的。我的印象里,威尔士人仿佛和英格兰人不共戴天,可他居然还能说得这样一口标准地道漂亮的英式英语。 老师很有传统的绅士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