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商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人生原来如此!人生竟然如此!人生不过如此!
( Sat, 6 Aug 2011 17:39:33 +0800 )
Description:
在我记忆里,曾经感动我的一只猴子是《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不是在他说“曾经有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也不是至尊宝抱着即将死去的紫霞仙子从半空中降落的时候,而是至尊宝上了夕阳武士的身亲吻转世为人的紫霞仙子促***间一段姻缘,弥补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后转身离去,夕阳武士看着至尊宝远去的背影说了句“他好像一条狗啊!”的无厘头台词,这只猴子的背影随着片尾卢冠廷莫文蔚《一生所爱》的落寞歌声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竟然不知不觉泪水滑落。
十年之后,当我面对今何在新版的《悟空传》时,我会想起十年前初次看到网络小说《悟空传》时情形,当初我被另一只对众神念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战斗诗篇的猴子感动,但重读后那份感动却变了。
今何在的《悟空传》的无厘头风格和创作灵感自然都是来自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他的整个小说也没有脱离《大话西游》的框架。《大话西游》与《悟空传》都是颠覆《西游记》的经典之作,两者那么相像,但又截然不同。
《大话西游》把神与妖都世俗化,至尊宝是个胆小好色之徒,有人的虚伪与真情、爱与恨,最后为了救心中所爱放弃爱的权利,做了神。
《悟空传》是从石猴直接到了妖猴,彻头彻尾的英雄主义美猴王,他对仙女和妖精都没有爱情,仙女与妖精对他也只是对英雄的崇拜而不是爱。
反而是猪八戒在《悟空传》里是个有情有义有爱的痴情种,为了月女神,不惜一同葬身火海。据调查《西游记》中最受女性欢迎的人物就是猪八戒不是没有道理的。
孙悟空想要忘记,他不是没有心,他是没有爱。他要的是自由与英雄的美名,他为了一时高兴改了生死簿,让一众生灵成了妖,违反了天条,触犯了天界权利的奶酪,又不愿一人忍辱而成就十万小妖的生存,一人被降服十万妖精被毁灭。
五百年后,他被招安,灵魂被金箍锁住了,为了成佛解除咒语,成为天界神仙的工具,逢妖斩妖遇鬼杀鬼的第一杀手。他的再次造反是身份混乱,得不到真相和感觉被愚弄的愤怒,是理想主义破灭后的萎靡不振,是跌倒了不想爬起来的破罐子破摔,曾经狂妄不知天高地厚无所顾忌不自由毋宁死的英雄主义变全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自私自利,可以打死师傅,打死兄弟战友,最后打死了自己。孙悟空早已忘记了五百年前那些痴心爱他崇拜他的人,他是没有心的石猴,他连自己都忘记了,他真可怜。对于一只没有心的猴子,也许死是他最好的结局,只是连累了痴心的紫霞与他一同葬身火海。
新版第三卷的《百年孤寂》(不是百年孤独)多了中年人的世故与冷漠,少了激情与叛逆,多了谨慎与小心翼翼,开始研究佛法与哲学意义,宁愿怀疑而不愿去不顾后果的冲锋陷阵了。
或许是因为我不再年轻,那些青葱岁月已流逝而去,说明我已经沧了个桑了。十年前我更喜欢独来独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孙悟空,十年之后我更喜欢情真意切有血有肉风趣幽默敢于自嘲的“猪”——八戒,这也许是世上最深情最幸福的一只猪,为了记住那份感情宁愿吐出仙丹忍受痛苦也要留住美好的回忆,不能和心爱的人同生,那就与心爱的人共死。就是分不清爱情与感恩崇拜的萌少女小白龙也比铁石心肠的孙大圣可爱。
书中附赠的今何在《西游日记》试读本,我读过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吴俊超的《唐僧日记》、《八戒日记》,都挺有趣的,相比而言我倒是更期待今何在的《西游日记》: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猴。劈柴、喂马、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座小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妖精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也许一个幸福的悟空更让我期待
--日志来源于
( Sat, 6 Aug 2011 17:05:05 +0800 )
Description:
这些年友朋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不出几分钟话题一定会开始转入房价、物价、挣钱、这些方面去了,而且每一个话匣子打开都会没完没了,几乎都是一边倒对这些问题心怀不满满腹牢骚,喋喋不休倒苦水,说着说着就会有人情绪激动起来止不住骂娘。这些话题当然都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不要说老百姓整天谈论这些,就是政府、媒体也几乎都是避不开这些:住不起,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房价失控总理不如总经理、刘翔的飞毛腿也追不上CPI的直升飞机吃不起病不起死不起、挣钱越来越难(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钱却越来越不经花,说起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却烦恼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越活越不明白,总的感觉就是日子越过越不幸福了。
荷兰一大学对中国国民幸福感的3次调查显示,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95年升到7.08,但2001年却降到6.60,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下降。当然指数这个东西不可全信,因为不同国家统计幸福指数的指标、方法、调查对象都有差异,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照朝鲜的统计公布中国的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朝鲜第二,美帝国主义是排一百以后的。
哲人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越是缺失的就越多人关注追求,社会上厚颜无耻羞耻之人不知羞耻之事越来越多,所以要提倡八荣八耻;人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所以要倡导读经弘扬传统道德;人们觉得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才越来越多谈论幸福,连政府官员都出面倡导干部读《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两本书,可见社会上普遍的不幸福情绪已经惊动上层了。
关于幸福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了,《幸福经济学》、《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你好,小确幸》,还有这本《当下的幸福》。《幸福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货币增加物质丰富为什么幸福指数不会增加,《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告诉我们幸福不在彼岸,《当幸福来敲门》告诉人们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你好,小确幸》教我们如何把小欢喜积攒而成大幸福,《当下的幸福》说我们追求健康、美貌、金钱、权力等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但其实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心流”概念上的“最优体验”,心流就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忘我状态,他认为“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就是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这就是最有体验——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极致,比如运动员体能达到极限的疲惫之时——“但这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这种对自身生命能力的掌控感或“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高潮”体验,这太难了,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次这种极乐体验?
难道幸福只是某个时点的快感吗?显然不是。幸福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状态心满意足的美好一种总体感觉,就好比恋人两情相悦之时什么也不做只要拉拉小手逛逛小街也会觉得无比幸福,并不需要什么高峰体验。
只是幸福不会从天降,凭空产生,所以作者说“幸福不需要条件”显然是不对,有些太唯心,真的能有情饮水饱吗?那会营养不良的,一天两天能坚持,三天下来路都走不动了,还谈什么幸福,再说真的有情能忍心看着对方跟着自己一起受苦吗?所以必要的条件还是需要的,最简单的例子,人在饥寒交迫之时,如果能吃到一顿热呼呼的饱饭,一定感觉到幸福无比,这说明基本的条件还是有的,只是并不一定要吃鲍鱼鱼翅才感到幸福满足。
书中说幸福不是比较出来的,我觉得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幸福是相对的,是比较才能感觉出来的,你非要跟比尔盖茨、李嘉诚去比事业成功比身家,你一定不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你觉得缺乏安全感,但要和动乱中的伊拉克、利比亚比起来,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安全。大多数人认为不幸福是财富物质条件不够造成的,但是日日锦衣玉食的富人也一样有不幸福的,你看曾经的金童玉女影帝影后谢霆锋张柏芝不也一样生活一团糟,有什么幸福可言?
幸福是个很大很广的概念,没有什么这样就是幸福那样就是不幸福的设定,哲学家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对你来说是幸福的事对他人来说不一定是幸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幸福。
《当下的幸福》一书的副标题是“我们并非不快乐”, 我想这会造成歧义,照此理解就是“我们不是不快乐,我们其实很快乐”,其实作者的意思是说我们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只要掌控意识就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转换成乐趣的泉源。照此理解应该把副标题改成“我们并非不能快乐”更恰当。
作者说幸福需要用心是正确的,幸福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用心怎么能感受。从大处说,出生后吃穿不愁有得玩就是幸福,上学时每次考完试了就是幸福,工作得到认可升职加薪是幸福,碰到情投意合的对象结婚成家是幸福,孩子健康平安可爱是幸福,妻贤子孝不用操心家庭和睦美满是幸福,受人敬重事业有成是幸福,老有所依身体健康是幸福。。。。。。不需要轰轰烈烈的高峰体验。
从小处说,早上上班没堵车一天都心情愉快,上班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客户难题心里会觉得很得意,晚上吃的牛肉饭味道不错也会心情舒畅,吃完饭坐在桌前听着音乐看看书码码字觉得很享受,上网跟朋友聊聊天觉得快乐,完成一篇作业更是心中轻松了许多。。。。。。这样想幸福并不是很难。
当然人不会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时时感到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痛苦、烦恼、忧郁、孤独、疲倦、嫉妒、竞争都会导致不快乐,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说到底这都是欲望惹的祸,欲望太强太大,目标太高太远,不能量力而行,力所不及方法不对,导致劣势,目标不能实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失落失败痛苦郁闷,不幸福。
书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都是幸福能否实现的外因,都不过是人的欲望的体现。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结果大于等于1就表示幸福,小于1就不幸福,虽然过于简单化,但至少说明欲望与幸福的关系。人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人为什么感到幸福,是因为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妨把目标定低一点近一点实际一点,这样就容易实现一点,欲望就容易满足一点,幸福就容易得到一点。不要想一步到位,买不起豪宅先买个过渡房,买不起奔驰先买个奔腾,实现起来可能容易些,一个个目标连起来就是个大目标,一个个小快乐积聚下来就是个大快乐。
生活里并不缺少快乐幸福,缺的是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心,要能从日常生活的烦琐烦恼里发现“小确幸”,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感受到点点滴滴“小欢喜”, 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可以得到“大幸福”,而且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有时候我们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日志来源于
( Sat, 6 Aug 2011 16:57:15 +0800 )
Description:
国内有不少电视书评节目,一些主持人与聘请的嘉宾(作者、出版者或另一个作家)一起谈论一本书,一般要一集20分钟上下,见面先客套一番,相互拉个家常吹捧一下,顺便再为某本新书做个广告宣传,这样做节目的客观性,书评的公正性难免就要打上一些问号了。
凤凰卫视中文台有档书评节目叫“开卷八分钟”,从2007年开始播出至今已经四年了,节目形式比较简单,就是主持人(不是帅哥美女)站在镜头前一口气说个七、八分钟,基本没什么客套话废话,据称这是出于低成本需要,可能这档节目收视率不够高,本来也没想靠这个赚钱,所以不放在黄金时段播出吧,这样看的人就更少了。但因为主持人梁文道的影响力,这档节目口碑很好,周一到周五每天一集只有短短八分钟,介绍一本书或两三天介绍一本书,算下来一年要介绍200多本书,能坚持四年下来评论的书应该有八、九百本了。但因节目播出时间问题,不是在上班时间就是在深夜,所以我看的也不多,不过我相信看书比看电视更好。
2010年1月份,从“开卷八分钟”节目中选出50篇书稿集结成书命名为《我读》,至今已经出到第三本了,我都读过了。第三本书中介绍的书数了一下我读过的只有11本:《黑天鹅》、《来自水的信息》(大陆翻译为《水知道***》)、《黑暗物质》(三部曲我只读过第一部《黄金罗盘》,有同名电影)、《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龙纹身的女孩》、《中国不高兴》、《找寻真实的蒋介石》、《陈寅恪与傅斯年》、《我和父亲季羡林》、《苦难辉煌》,从我看过的这些书而言,作者的评价基本还是靠谱的,有些角度对我很有启发,我想这样的书评对喜欢读书或者想读书的人会有一定指导作用。
主讲梁文道现在已经是个著名学者了,据他本人将节目中的书都是他读过的,梁文道说过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看来真是个工作狂,确实牛。我唯一知道比他读书多的比他读书快的是去年博客大赛跟我一起的一个获奖者,一个在校女大学生一年读书700多本,平均每天两本,实在是让人咂舌。
这个节目中的书评基本都是赞扬的多,很少有批评的意见,只是偶尔也会对书中失误做些纠正,不同的观点做些反驳。我想他这样做不是因为拿了出版社的好处所以要替书说好话帮着推销,而是介绍的书确实都是不错的有价值的好书。不是说梁文道就没读过不好的书,梁文道曾说过,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只会介绍好书,不会浪费时间介绍那些不好的书误导观众或浪费观众的时间,这也是这档节目的宗旨之一。梁文道是个佛教徒(我还以为他是个唯物主义者的新左派呢),所以要扬善而隐恶。所以虽然节目介绍的书都是一夸赞为主这个节目的公正性仍然得到信赖,口碑声誉一直不错,甚至有了某种“权威”效应,某些新书出版时在腰封或者书封上加上一句“梁文道推荐”或凤凰台“开卷八分钟”推荐(不知是否经过他们同意),据说销量都不错。
当然对一本书的好坏评判与个人的阅读爱好有关,因为梁文道(他是最主要的主讲人,其他人就不一一列举了)的口味太杂——也是个杂食动物,介绍的书社会学、哲学、政治、科学、奇幻、历史等等都有,从《黑天鹅》、《周期表》到《哈利.波特》、《龙纹身女孩》再到《中国不高兴》、《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士兵突击》各种类型书都有,他介绍的书未必是你喜欢的风格、类型、口味,其他人客串主讲人则比较有个人偏好,比如马鼎盛是军事专家,所以他选的书则以战争题材为主。
另外,节目中的书评很少做内容简介式的介绍,也很少去评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之类,而是针对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纲挈领性的表述,同时也会对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解或点评,更多的像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我对这种方式是比较赞同的,如果要看简介直接看书的介绍就可以了,没必要复述一遍浪费时间,只需要简短的说明这本书的主题是讲什么的就好。
还有一点,介绍的“旧”书多书“新”书少,这里的旧并非古旧之旧,只是相对新鲜出炉的“新”书而言的“旧”,新书抢鲜当然可以先睹为快,但是碰到粗制滥造的书也可能先睹不快,我是碰到过不少次这样的不快经历的,这时候往往不吐不快,会直接把这种不快写出来才会舒缓下去,虽然这可能会让出版社、作者或作者的粉丝不快,但我不过是说出我的个人感受罢了,你完全可以不理的。就像书写出来了就与作者无关了,有人花钱花时间读你的书是你出书的目的或目的之一,同时读者发表自己的感想也与你无关,只要不涉及人生攻击或诽谤,你可以争辩、解释,或者不屑一顾,但你不能不让读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
关于“什么叫书评”问题我们曾经在读书群里有过讨论争论,有人认为读书笔记读后感严格意义上不能叫书评,因为只是在表达个人观点,而没有对书本身做出评价褒贬。我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增加知识面启迪思维,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意味,不同社会背景生活经验导致不同的读书角度。就像鲁论说的《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梁文道从《黑天鹅》中看出“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是一种离群状态”,我则从其中读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存在的风险与利益。
梁文道在读《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文中说道蒋介石在与***重庆会谈后的日记里写到:“‘共毛态度鬼怪,阴阳叵测,软硬不定,绵里藏针。’正是对毛的这种估量,决定了蒋介石日后的策略。”其实如果凭蒋这几条对毛的评估,蒋应该是觉得毛是个难对付的人,所以会重视这个对手,采取有力措施制住毛,但恰恰相反,他并没有制住毛反而是放虎归山,并最终败在毛的手里,岂不怪哉?原因是蒋介石后面还有话说:吾料其(毛)不能成事,终难逃余之一握也。这才是关键的一句,说明蒋介石过于自信,犯了轻敌的大忌,最终失去了江山。按理梁文道不该犯这样的失误,所以我对“开卷八分钟”这个节目产生某种疑问:到底节目稿是谁撰写的?如果是梁文道或其他主讲人自己读书且写的稿子,书的封面上作者一栏就应该是写他们的名字,但是书上只写梁文道马鼎盛“主讲”而不是“撰稿”,难不成写稿另有其人?
还有从我后期看过的那部分节目来说,我觉得梁文道读书中的章节内容明显增多,常常大段大段直接读书中原文,读完再加几句简单的评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不太妥,这是不是《我读》一书半年节目(应该有100本书上下)只选出50篇成书的原因之一呢?从另一个角度说,出版者选择书目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并没有不加选择的把所有节目稿都拿出来出版,那一年至少要出三、四本,这样做也许会把“开卷八分钟”这个书评节目的第一品牌搞砸了。
--日志来源于
( Tue, 28 Jun 2011 18:32:54 +0800 )
Description:
悟空徒儿:
那天没有接你***,是因为正在开会,现在会场都有监控,每人还发了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游戏,但不能打***,所以要注意的。有些话***说不清楚,就给你写了这封信。
你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没有你为师早被妖怪吃掉变成肥料了。但是时代变了,只靠本事是不够的,你该转变观念了,这点要多向八戒学习,他现在混的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不但上层路线走得好,在女同志中威信也很高。上次推荐优秀年轻干部,你只得到了2票,1票是我的,估计还有1票是你自己投的,八戒的票却是遥遥领先,据说嫦娥也给他投了1票,你说说,现在的女同志怎么这样啊,难道她忘记了上次八戒借酒性骚扰的事了吗?现在想想,上次的事一定嫦娥自己在炒作。唉,现在艳照门已经不是个事儿了,听说车震视频都没人看了,天宫里的***们都TMD流行***加微博开房了。
悟空,你要好好反省一下,虽然取经路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但那些都属于过去,现在关键要和领导搞好关系,消除大闹天宫以及坐过牢的不良影响,你当花果山风景区管委会的临时负责人好多年了,为什么没有转正,原因还用说吗,知道你脾气直,送礼脸红,红就红呗,还能红过你屁股啊。听说那个六耳猕猴一直想取代你的位置,还给王母娘娘送了猴头,你别生气,古训说的好啊,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猴子套不住王母娘娘,舍不得老婆套不住流氓啊。
我们西天取经的五个人,白龙马是标准的“权二代”加“富二代”,他爸是敖刚,西海龙王啊。取经回来才几天,就任命为东海管委会副主任了,还是南海常委。上次邀请我东海10日游,那排场,连为师都嫉妒了,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服务,比我这个西游管委会的主任NB多了。八戒和沙僧是派下来挂职锻炼的,现在除了官复原职,还都提升为正局了。就你是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爹没娘,没有背景,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你是寡妇命,上面没人。你想想人家衡阳大仙老许,条件跟你一样,可人家舍得送钱啊,还不是被提拔到沿海经济特区当市长了。
不管怎样,你都要改变,别老是火眼金睛的,让人不舒服,你又不是审计局局长。还有你这张猴嘴,该说的不该说的乱说,猴急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时代变化太快了,八戒的孩子都10几岁了,明年就准备送到西天上大学,以后就留在那儿不回来了。还有沙僧,你别看他老实,现在搞了个流沙河房地产开发公司,把别墅都建到月亮上去了。现在他已经和六仙女同居了,跟何仙姑也有一腿,听说还在跟韩湘子玩断背,NND,光房子就有几十套。
悟空,就你还是独身一人,都什么年代了,还想找个处女,别说天上,就连人间都没有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下面的妓院都叫“天上人间”了吧。还有啊,别老是揪住人家的过去不放,为师就觉得白骨精挺不错的,不但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了,还号称白领骨干精英。上次人家还说你是标准的男子汉,不嫌你身上毛多,说现在流行这个,你也该考虑一下了。
昨天女儿国国王又催问我结婚的事情,还在微博上公开要跟为师私奔,搞得现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尽快把婚事办了,虽然她没有蜘蛛精性感,也没有琵琶精身材好,还不如玉兔精清纯可爱,可人家家庭背景好,以后对为师的仕途帮助很大,如果蜘蛛精愿意了,就做个红颜知己,琵琶精和玉兔精就当个二奶小三吧。不说了,说的有点多了。
悟空,好好考虑一下为师的意见,为师给你写的不是信,写的是心啊。
--日志来源于
( Sat, 18 Jun 2011 15:20:45 +0800 )
Description:
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已经出了六本,我也看完了六本,这是一部从基层村、镇、县到市、省各级官场现状的自传体官场
,一部现代的《官场现形记》。小说里一共写了304位各级别官员,84起官场风波,66个党政部门,23次微妙的调动与升迁,真可谓是官场大全了。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不能以真名示人(我想等他退休后就可以报上名来了)只能用笔名面世,小桥老树这个笔名应该是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得来,作者现任某市某局局长,刚到四十不惑之年,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揭示了
***官场系统庞大、复杂、匪夷所思、可叹又可笑的内部
,由于是亲身经历会涉及目前还在任的方方面面人物,题材敏感当然只能借小说说事,个人觉得比其他一些作家的官场小说读起来真实感可信度要高。
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表扬”过小说《刘志丹》的作者“利用小说搞反党
是一大发明”,《侯卫东官场笔记》要是真是笔记估计也出版不了,除非像某烟草局长不想混了就在网上发个日记什么的。
这套书让我彻底看清官场规则,而且得出结论,我是个不适宜当官从政的人,因为我不具备当官的条件。
首先,要有背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就不能入门。当官的第一道门槛是成为***,进入体制内,如果不能进入体制内就永远做不了官,你连“为人民服务”的资格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为民做主”了(也怪老百姓被管习惯了,没人替他们做主就心里不踏实)。想做官的人很多,看各地***考试的激烈程度就知道了,其实考试只是第一关,除了考前几名的太显眼没办法潜规则,以后的路都要走潜规则。笔试后面还有面试,更激烈的是考试背后的文章工作,这个就看各人的面子与路子了。有后台有靠山就有路子,事先打了招呼的自然有面子更有里子,反之就只能靠运气了。那些报纸上公开的***之家——税务之家、***之家、干部之家,甚至连还在上小学的子女都已经提前进入单位编制拿***工资了,多让人眼馋,你也就只有眼馋的份,谁让你爸不是李刚呢?龙生龙凤生凤,官的子女是官,干部的子女还是干部,这也是世袭制,自古就是如此。科举制曾经打破这一世袭制,但是现在这条路基本不通(堵得厉害,比堵城
还要堵,太拥挤了正常的路根本挤不过去),所以只有采用世袭制让特权阶层保持特权了。
像小说中的侯卫东算是运气好的,没什么背景,全靠个人能力,在校是学生会干部,个性成熟,为人处事也很老道,但是一入官场还是受到潜规则的算计,被下放到山里去做村干部,而能力、为人处事、个性都不如侯卫东的刘坤,因为他就是个官二代,所以当官有先天优势,即使不当官经商也是发财有路。
其次,要走对路跟对人。在中国的官僚机构体制下,任何一个官都不可能一枝独秀,必须要以一棵大树为中心,构建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人脉,枝繁叶茂才能持久,才能不断壮大,光杆司令是一种反体制违反规则的行为是根本行不通的。当官的你就是树,要允许别人在你的树荫下生存发展,甚至借你的肩膀上位,上司
下属,下属也在选择上司,上司看下属有什么能耐可以帮助自己生存发展,下属看上司有没有能力提拔自己,他们是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黑社会大哥也要跟的小弟越多越威风,光杆司令是做不了老大的。老大一旦地盘扩大或高升了,小弟跟着沾光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至于便宜了竞争对手的人马。
侯卫东每次都必须要选择站队,站在哪一边都有风险,选择对了就可以水涨船高,选错了就要一起被打压下去。侯卫东也站错过队,所以被打压过几次,经历了几次低潮,甚至可以说政治生命生死悬于一线,最终靠着“人死卵朝上,不死万万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往日铺垫的人气和运气咸鱼翻身,步步高升。其实他还有一个最大的靠山就是钱——他以母亲名义做生意赚的数量可观的财富,有了这个靠山,他的腰杆子才硬梆梆。
侯卫东身上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就是不贪。书中的官员们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书里写的那些省、市、县、镇、村一二把手、各级官员几乎个个都有亲戚经商发了财,侯卫东自己也利用职务之便办了采石场(用他母亲的名义)发了财,后来还收购了煤矿,成了典型的官商,在中国,官场就是商场,要没有官场的便利条件他的商路也很难走得这么顺。要不是家底殷实他也不一定能保持不贪,因为他的身份不用他伸手也有人会主动送钱送车送人,他如果公开拒绝,把路堵死,他的官路也就到头了。灰色收入、收受贿赂是官场潜规则,你如果想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就会得罪所有人,就像东北某税务局干部举报本单位利用职权替企业免税偷税收取贿赂,被停职开除,最后被诬为精神病关进精神病院。侯卫东也不会公开与这种潜规则对抗,他在查处镇上一桩国有资产流失案就有涉案人被灭口,而凶手却可以全身而退,背后的势力不可小窥,所以侯卫东只是把那些受贿的“黑钱”偷偷捐给福利事业,既除了后患,又求得一个问心无愧。民间流传的“官场是海瑞进去和珅出来”不是乱说的。想要众人皆醉我独醒,独善其身,就不能入官场。
你看那些官在台上前呼后拥多风光,在台下海吃海喝多潇洒,夜总会左拥右抱多销魂,就知道官场是个怎样的名利场;就知道做官的满足感从何而来,你看那些***抓了一批又一批,杀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想做官的人仍然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你看那些一群群的裸官,一批批携款外逃的官员,就知道这里有多少民脂民膏。就算侯卫东这样的好官也一样会利用职权、关系,用家人的名义开矿经商(官商)暴富,一样会因权力的***前前后后有几个情人,更不用说日常对上级的各种“帮助”贿赂,公款吃喝娱乐招待,茅台五粮液当水喝,现代官场潜规则就是你必须要同流合污,你不能独善其身,否则你就是“异己”,不能在官场生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官不是人做的,做官就不要做人,就要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书虽然还没结束,侯卫东的官场路也还没走完,我想他的官路应该不远了,因为一个人能做多大官是有定数的。作者的身份是市局级干部,侯卫东也就到这一层为止吧,再往上可能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日志来源于
( Fri, 10 Jun 2011 21:22:46 +0800 )
Description:
《南渡北归》一套三本皇皇150万字巨著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一时沉浸在书中氛围里出不来,尤其是最后一卷《离别》,伤别离,人生最痛是生离死别,看着一个个大师惨淡地悲剧收场,死于非命,活着的也受尽屈辱与折磨,内心的压抑无法言喻,太惨痛了,让人无以复加地惋惜、痛惜。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百姓本以为可以过上和平日子,不料国共内战又起,短短几年,小米加步***的***把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打得溃不成军,国民党分江而治的梦想破灭后,党政军要员争先恐后逃至孤岛台湾作为落脚地,文化界人士同样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此时此刻选择无异于生死抉择。
选择走,可能此一去背井离乡去国离家,从此天各一方再难聚首;选择留,诸多政治信仰、个人恩怨因素,可能面对的不可知新主子,祸福难料?但大部分人都选择留下,毕竟故土难离家人难弃,再说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又没干过什么杀人放火的勾当,只不过是个文人、知识分子而已,***来了不也一样需要学校、搞学术的人吗。
历史给所有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选择如丧家犬一样背井离乡逃离大陆的保住了学术生命和尊严性命,未免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侥幸;选择留下的却在劫难逃,尝到了无产阶就专政铁拳生不如死的滋味。梅贻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能留下,他说:“我若留在大陆,只有两种可能的出路,一是当傀儡,一是当反革命。”
事实证明他说的没错,看看那些留下来的大师们的悲惨结局:
1969年双目失明重病缠身的一代大师陈寅恪在高音喇叭的惊吓中死去。
吴晗因为《海瑞罢官》一剧被批判(此剧确有对领袖的批评讽谏之意),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他和胡适早年的通信被曝出来成为他“叛徒特务”的铁证,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养女也先后惨死。
曾昭抡,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因与费孝通、钱伟长、黄药眠、陶大镛、吴景超六人共同起草向提交《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报告,被打为右派,称“六教授事件”,1967年12月被折磨致死。他的妻子俞大絪(他的哥哥俞大维,曾任国民党交通部长,台湾国防部长),不堪折磨凌辱,于1966年8月服毒自尽,先他而去。
曾昭燏,曾昭抡的妹妹,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馆馆长,1964年从南京灵谷寺灵谷塔第七层跳下自杀身亡。
邓拓,《燕山夜话》作者,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因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一起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65年月,服毒自尽。
陈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因为反对汉字简体化,被打成右派,1966年不堪批斗折磨,在家中自缢而亡。
…………
假如上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还会选择留下吗?
留下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们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开始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的洗礼和无情镇压。而这些所有针对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运动,基本都是出自***的旨意。***在1958年给第一师范时的同窗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这样说:“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事过境迁近四十年了,他仍耿耿于怀,可见早年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被冷落的那段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极大的阴影。当他成为一党党魁领袖,大权在握之后,自然要一洗前耻。这从他在延安就开始的“整风运动”就开始了,“批胡倒胡运动”让他们狗咬狗,撕开文人的虚伪假面道德观,羞辱他们;反右运动给他们集体洗脑,浇灭你们的傲气嚣张气,奴役他们;文化大革命,彻底消灭他们的灵魂和肉体。知识分子臭老九们大祸临头了,用陶孟和的话是“浩劫”。
“批胡倒胡运动”开始,让留下来的知识分子不仅要在外部与国民党忠实走狗胡适分离,更要从精神上洗去胡适的影响。人性丑陋自私懦弱的阴暗面被完全诱导释放出来,从前胡适的各路友朋学生弟子甚至亲生儿子都被迫参与到这场批胡运动中去。
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之一的陈垣向交谊笃深几个月前还在信函往来的昔日“老友”打响了卖友求荣“批胡第一***”,以此向新政府表忠心。连胡适的亲身儿子胡思杜都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要和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向父亲射出一颗子弹,胡适昔日的同事朋友俞平伯、顾顾颉刚、朱光潜、汤用彤、沈尹默等等也“带头控诉”,连胡适最亲最近的人都如此其他人自然更不甘落后,随着批胡、倒胡运动的升级,胡适的同事、朋友、弟子大大小小知识分子也纷纷见风使舵跳出来揭发批判胡适的“反动罪行”,表示与这条“丧家的美帝国主义走狗”彻底决裂。
这场运动表面是由郭沫若、周扬两位著名“文化班头”与“奴隶总管”(鲁迅语)挂帅,实际背后的总指挥是***,所以运动一再升级扩大,不管主动还是被迫,几乎所有人叫得出名字的知名的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次批胡运动,胡绳、艾思奇、金岳霖、范文澜、侯外庐、罗尔纲、李长之、任继愈、冯友兰、夏鼐、向达、何其芳、周一良、王元化、周谷城、沈从文、白寿彝等等都对胡适进行了口诛笔伐,批胡文章陆续出版了八大本洋洋300万字的《胡适思想批判》,现在拿出来看看,真觉得可笑,但更多的是可悲。似乎只有吴晗一人没有写过批胡的文章(令人敬佩),不过后来这成了他“特务叛徒”的罪证之一。
我无意指责这些人的行为,因为这就是人性的悲剧,该谴责的是把人逼到这种境地的人。在危难情况下人首先会选择自保,生存竞争原则适用于自然界动植物,人也不过是高级动物罢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不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倒戈相向,有勇气与无比伟大光荣永远正确的领袖为敌,我只能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个年代,不用像他们那样卑贱、耻辱地活着。
五几年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鸣大放活动,起初以为真的碰到明君,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还真有不少要求进步向党靠拢的人提出一些意见建议,到后来开始诱导人提意见,甚至逼着所有人提意见,不提意见就是不响应党的号召就是对***不满,那还有谁敢不说话,没有意见编也要编出点儿意见才能过关。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怕人民说话议论,“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是寄希望于不死之心,万马齐喑是敢怒不敢言,“沉默的大多数”是谴责麻木,当人连沉默的权利都没有的时候,只有最极致的集权统治才能做到,人没有选择沉默的自由还有什么自由。在专制的制度下自由是最稀缺的奢侈品。纵观历史集权统治无出其右者。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等大鸣大放差不多了,突然开始变脸。原来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是为了搜集反动分子的罪证,是引蛇出洞的“阳谋”,所有提意见者都成了跳梁小丑,都成了反党的右派(右派是‘地富反坏右’黑五类之一)、反革命,比如罗隆基因一句“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勾起老毛的伤心往事,龙颜大怒,不整死你才怪,立马打成反党反革命“章罗同盟”。 老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知识分子于鼓掌之间,论玩弄权术,知识分子书呆子哪是身经百战的政治家的对手。仅此一役,就有数十万知识分子成了右派反革命,沦为阶下囚,报了当年被羞辱冷落的一箭之仇。纵观历史手段卑劣无出其右者。
1966年,老毛曾公开说过:“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这也是他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目的之一。
在当时形势下,要么选择与“人民”为敌,被批斗而死或自绝于人民,要么同流合污做工具做帮凶一起迫害他人,等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再让新帮凶消灭旧帮凶,所以所有人都在劫难逃。相对于后来被整死的名人学者知识分子来说,之前因病早逝的梁思永、林徽因倒是算幸运的了,至少他们不用受到凌辱,也不用去诬陷别人害别人遭人仇视或忍受良心的折磨。
相比而言,那些离开大陆逃难台湾的学者是幸运的,日子虽然有些困难,有台湾人与外省人的矛盾(2.28事件,我们的历史上称之为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起义,实际是被日化的台独分子捣乱),重新建立秩序的艰辛(毕竟要把一个小岛变成一个新都,事情太多了),清苦(梅贻琦掌管清华庚款巨额资金,只给自己开300块工资,他夫人都要出去做工来赚家用),内部也有纷争,学术成就也不如从前,但至少他们都可以堂堂正正像个人一样活着,不像留下来的人,连像狗一样卑贱的活着都不能,没有比这样做人更悲哀的了。
也许在***眼里,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敌人,对敌人要像秋风少落叶一样冷酷无情,在他的指挥下掀起一场又一场运动,把知识分子统统打倒,把阶级敌人消灭光,他才能享受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乐趣。不要说曾经让他受到羞辱的臭老九,必须置之死地而后快,就是一起打江山的战友,还不是一个个被打倒清洗掉。
我们能记住的也只有这百十个能被幸运地写入历史的名人而已,至少他们的名字得到了永恒,其他在这几十年的运动中死去的千千万万无辜的人,则早已经被历史淹没遗忘了。
--日志来源于
( Thu, 2 Jun 2011 18:02:58 +0800 )
Description:
最近一段时间高居各地电视剧收视率排行版榜首的是一部叫《美人心计》的宫廷戏,是讲汉文帝时期后宫争斗的。主角是
窦漪房,又称窦太后,借用《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这个女人不寻常”,她从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儿,进宫做宫女,最后成为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汉武帝的祖母,剧中称她帮助文帝景帝成就了文景之治,似乎有些拔高,而且很多情节与历史不符,比如刘武之死,剧中说是被馆陶公主(窦太后的长女,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的姐姐)派人刺杀死的,实际史书记载是病逝。电视剧当故事看可以,真要了解历史还是要看历史书才行。 最近正好在看赵炜的《仕途的玄机》,副标题是“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
讲述两汉众多酷吏的官场人生,司马迁的《史记》首次专门为酷吏开辟《酷吏列传》,比较知名二十四名酷吏,西汉十六名,有晁错、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田延年等,东汉有董宣、樊晔、周纡、阳球等八名,这些酷吏出身身份贵贱不一,但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他们都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酷吏”,从中可以看出两汉官场体制的特殊性,摆在今天都是不能想象的。 一.不问出身 这些酷吏出生有世家子弟,有王侯后裔,有富豪官宦子弟,也有出生卑微小吏,甚至有盗匪出生者,但是汉朝时期都能做官而且位极人臣,封侯拜将。周阳由的父亲是列侯,张俭的父亲是江夏太守,阳球是世家大姓,杨仆是富家子弟,义纵、王温舒却是盗贼出身,其他人都是、县吏等卑微小吏,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封侯拜将、位列三公九卿、郡守。官路开阔,可以借由个人特别功劳或业绩优秀(那时就有绩效考核制度了)得到提拔,可以公开向朝廷捐钱买官(不是向个人私下行贿买官那种),可以经由地方贤达推举,连罪犯都可以获得大赦既往不咎做官。
反观现在中国有六、七千万官和***(平均
个人养一个),但是中国人那么多,官、吏职位再多普通人也很难有机会,只有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吃公家饭是要走后门搞关系的,有后台的就可以优先,官的后代还是官,你没看那些孩子还在上小学就已经在机关单位领工资的官二代,普通人做官的机会反而堵塞(官二代或官的亲戚太多了)断绝了。 二.执法严明 面对国法他们确实很“酷”,铁面无私冷酷无情,手段狠毒,部分因素是当政皇帝的旨意,其实多是出于他们内心信仰和忠诚尽职需要,因为他们大多信奉申不害、韩非“天道无私”“法不阿贵”“以刑止刑”的法家之道,强调“法制”,严刑重罚,他们在执法之时可以六亲不认,王族犯法不仅不放过,甚至还要更严厉一些,因为普通人犯法危害也不大,王族犯法可能会危及整个郡县、王国,自然更要严惩。在他们手上先后有十二位诸侯王被处死或逼死,一位太子被逼死,一位皇后被废,一位皇帝被废,两名丞相被迫自杀,数以万计的皇亲国戚、高官、地方豪强被杀或灭族、流放。在他们的治理之下,众多郡县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真正达到了国泰民安,为人称颂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也就是此番景象。 反观国内,《刑法》
条规定“对贪污受贿
万元以上,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死刑”,但
原深圳市长许宗衡贪污受贿
按理应该死至少
也只是被判死缓
。另据官方数据:近
年来被查处的副省
级以上高官超过
人,其中除
人被执行死刑外,被判死缓的占
,无期徒刑者占
,有期徒刑
年以上者占
,有期徒刑
年以下者占
死刑变成死缓,然后变成无期,再过几年就保外就医,去安享晚年去了。更多的***污吏在任之时已经铺好后路,“裸官”成为中国官场的特色,等钱赚得差不多了,家人都已安顿好了,自己也全身而退,去国外享受他们的自由生活。在国内官吏可以有几种分类方法:有职有权的和无职无权的、已经贪够了的和还没贪够的、已经被抓的和没有被抓的、已经逃走的和还没逃走的……你懂的。 三.清正廉洁 这些酷吏除个别人外大多重名节,轻生死,清正廉洁,如张汤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敛尽天下财富,自己死后家财数量“值五百金”与他为官以来的收入相符,没有来历不明财产。不像现代官吏,获罪原因往往都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来历不明还用问吗,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肯定是贪污受贿利用职权换来的。渤海太守周纡去官之后需要为人做零工制作砖坯维持生计,真是两袖清风。 哪像我们的“父母官”那样风光,比如前杭州副市长号称“许三多”,钱多——贪污受贿金额近
亿,房多——在杭州就有
套高档住宅,情妇多——
名,现代官员们积攒的财富全家人几辈子也花不完。汉朝酷吏赵禹禁止自己参与社交活动,现代的官员们基本是天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夜夜莺歌燕舞,夜不归宿,“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宁死不向公主低头的“强项令”董宣家中一贫如洗,却将光武帝刘秀赏赐的三十万钱尽数分给部属,死时只有一袭布被裹尸,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只有大麦几斛、破车一辆,哪像现代领导风光,辽阳某官员父亲过世送葬的豪华车就上百辆。酷吏中只有两个***:田延年贪污三千万钱畏罪自杀,王温舒靠权钱交易聚敛财富。清官***比例算是很低了。 四.下场惨淡 但是综观这些酷吏在世之时的功绩其实都是作为皇权统治的工具,西汉
名酷吏
人死于非命,酷吏中除杜周、董宣、周纡等九人善终外,大部分都下场不好,惨淡收场,赵禹、杨朴被解职犹死家中,晁错、郅都、义纵等八个被治罪诛杀,张汤、王温舒、田延年等五人自杀。如晁错为朝廷利益着想,提出削藩,得罪了各路藩王,引发七国之乱,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晁错被当做替罪羊杀掉后,七国仍不退兵,可见不过是借口罢了,最后叛乱被平定,汉景帝得益,可晁错却已成牺牲品。张汤为汉武帝敛尽天下财富,铲除王国威胁,成批屠杀诸侯王、外戚、官吏,到最后兔死狗烹,被皇帝抛弃,但他最后仍自杀效忠皇帝。他们执法时有皇帝撑腰,可以为所欲为,难免招人仇恨,到最后往往被皇帝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成了牺牲品,这是历史难以避免的悲剧结局。 这些酷吏的官场生涯总是不断地经历大起大落,今日坐高堂,明日阶下囚,忽而又复用,深陷是非中,命握他人手。 相比而言现在的官真是命太好了,有才无才无所谓,只要有财有靠山,你就官运亨通;只要你一朝权在手,就可以财色兼收,滚滚而来;在任的时候铺好后路,赚够下半辈子甚至下辈子的钱,安排好子女的后路(可百度‘世袭招聘’),基本是继续做官或者移民海外,退休了就可以叹世界去了。只要不被抓,你就是个好官,即使被抓了,只要手中抓住某些高层的把柄或有足够的钱消灾免祸,你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名降暗升,或者异地做官。就算事再大,也可以死刑变无期,无期变有期,有期变保外就医。在现在法律是死的,但是执法的人是活的,法律也是为人民(币)服务的,也可以零活运用。 酷吏真的很酷。汉朝酷吏手中的屠刀可能伤害的是小部分伤天害理以权谋私的团体个人利益,得利的可能是国家和大部分百姓,反之,现在是官商勾结,***污吏以权谋私,不法商人黑心牟利,老百姓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任人驱使的羔羊。 一个时代的好坏最终还是看体制、制度好不好,好的体制制度可以制约人不敢做坏事不敢做***污吏,做了坏事做了***污吏后果很严重,代价很大,这样做坏事做***就会有所顾忌,在这一点上法家的法制思想是很有效的。反之,体制制度有问题就会造***人做恶人个个是***,从小商小贩到国企名牌个个都在造假、以次充好、放毒,为了牟利不择手段,无官不贪财无吏不徇私没有底线,不贪污不谋私不同流合污你根本不能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对比下来,这是现代官场与汉代官场最大的差别。
--日志来源于
( Sat, 28 May 2011 19:43:10 +0800 )
Description:
我电脑里储存着《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4卷近2000万字的电子档资料,详细的罗列出前苏联1917年至1991年70多年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件档案书面资料,对于研究苏联史、亚洲史、世界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
之前我在探讨朝鲜战争的起因时引用过这些资料和杨奎松、沈志华等联合出版的《中苏关系史纲》(旧版)中的史料,说明挑起战争的是朝方而不是韩方,揭示斯大林、***、金日成各自代表本国利益产生的复杂关系,为此还遭到某些人的攻击谩骂,这些人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是用屁股决定脑袋地看问题说话,不值多费口舌。另一类看热闹的人称我是“真相党”,我对这一称谓甚觉有趣。我们读历史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了解历史事实与真相以史为鉴吗?不为此还为什么?
其实真相从来都不易得,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虽然这些历史史料、文件档案都是来源于中美苏等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部门、人物的一手资料,但政府、个人公开这些资料本身也是有所保留的有选择性的公开,并非全部都公开,部分史料的真实程度、来龙去脉、历史价值还有待于研究考证、补充完善、证实或证伪。其实我始终认为因为种种人为、灾难、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对的历史真相永远不可全知,历史研究只能通过不断地挖掘修正补充,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而已。
时隔四年《中苏关系史纲》(增订本)重新出版,正是历史学者尊重史实,追求真相,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新版比旧版多出20万字,补充了最新得到的史料,弥补了前著的不足,增加了许多“独家秘闻”,爆出众多“惊人内幕”。新版依然沿用老版的书名《中苏关系史纲》,但是增加了副标题“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原书的四部分结构也没有变动,只是把原先的“卷”改成“篇”:
第一篇: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撰稿 杨奎松
第二篇:同志加兄弟(1949-1960) 撰稿 沈志华
第三篇: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 撰稿 李丹慧
第四篇:走向“正常化”(1979-1991)撰稿 牛军
第四篇改动最大,连作者都更换了,可以说是重写。原书第四部分标题是“走向正常化之路”,作者是栾景河,沈志华在新书序中说明:因专家意见认为第四部分“只写过程,鲜有分析”,与前三部分风格不同,加上原作者因没有时间重写,所以改由牛军撰写。四位作者每人都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研究领域出手,强强联合共同合作出版之书自然品质有保证。
第一篇的作者杨奎松是研究民国、国共两党关系史的权威,他的《‘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成功之道》和《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书都是现代史的名著。沈志华更是一个史学传奇人物,初中毕业,因被人诬陷,档案里留下“污点”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杀人犯”到从部队被勒令复原、从反革命被投入监狱到政审不合格上不了大学、破格考上历史研究生又毕不了业,所以没有任何学历,以做书商所得投资史学研究,成立民间历史研究机构,从商人转为学者大学教授,研究冷战史和苏联史,个人花费140万巨资,到俄罗斯和美国搜寻购买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2000多万字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李丹慧是《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牛军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专家。
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到孙中山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从国民党“以俄为师”到国共分裂、对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新中国建设,一直到中苏分裂,反目成仇,再到中美建交化敌为友,改革开放后重新建立新的中苏“正常化”关系,中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复杂,但是左右不过都是政治利益、军事利益、经济利益在其中作祟。
作者们为我们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澄清了很多中苏关系史上我们误解误读误信的不符合史实的事件真相,让我在读书过程中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原来历史真相是这样,不免既兴奋又叹息。想来所有历史都是这样叫人不舍又无奈,不舍是因为想知道真相,就像看侦探推理小说要知道谜底一样,无奈是因为历史已成为过去,无论其间多少辉煌伤心悔恨仇恨,也无法改变。
无论如何,这本皇皇70万字的鸿篇巨著对于史学爱好者尤其是对中苏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盛宴。
--日志来源于
( Sat, 28 May 2011 19:24:33 +0800 )
Description:
网上有句笑话“跑不过刘翔不要紧,但一定要跑过CPI。”说明目前CPI之高,假设你10年前省吃俭用省下10万块钱存在银行,放到现在不仅利息少得可怜,而且利息远远追不上CPI上涨的速度,钱大大贬值,存钱已经不是理财,是破财了。
人人都知道理财的重要,但是怎样理财才最有效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俗语云: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核心意思是要精打细算就能不受穷,精打细算也是一种理财,但是这种理财的核心在于控制支出节约开支,不重增加收入资产增值,是一种保守的理财。在通胀时代这样的理财方式明显难以达到目的,财只会越理越少,因为省下来的钱都被通胀给吃掉了。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钱是个人、家庭生存的经济基础,财务自由是人生自由的保障,早一日实现财富梦想就能早一日享受人生。实现财富梦想单靠工资收入是很难的,除非你是金领或国企高管、垄断企业员工、官员、***,或有灰色收入者,但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工薪阶层而已,是不是就没有投资理财之路就不能达成财富梦想呢?
最近读了一本理财书叫《中国式百万富翁》,这不是一本励志成功学作品,也不是心灵鸡汤,作者的目的是要向普通人灌输一种投资理财的理念,就是投资理财并非富人的专利,工薪族一样可以以小博大成功投资理财,成为百万富翁。不要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有效地,但在现代商业社会通胀时代,仅仅勤劳、辛苦是不够的,选择不对,辛苦白费。只有用正确的投资理念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投资理财方法,同样的努力却有超预期的成果,一分耕耘有可能会十分收获,何乐而不为?
作者明确表示“月薪2000也能身家百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万元户”就可以带大红花了,到九十年代就已经“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了,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十万不算富,百万才起步”,到现在,百万富翁可能是赤贫,一百万在北上广等城市可能连一套小户房都买不到,买完房就只剩一身债了。据权威机构调查大多数城市白领认为“千万”才能达到财务自由的标准,按照月薪1万元计算(绝对高于国内人均月收入了),1000万要挣80多年,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十年前你在深圳花五、六十万买一套100多平方的房,首付只需10万~15万,月供五、六千,你的房子现在至少值300万,如果地点好,那能卖到四、五百万,比如靠近重点学校的旧房已经卖到5万一平方了,如果你有两套,你已经是千万富翁了。我有个朋友,2002年花了八万块首付一成买了几套商铺,贷款40万,10年还清,自带10年租约,以租抵供还有结余,明年到期,他的铺位估值已经达到300多万,相当于他投资8万收获300万,近40倍的投资收益。
当然现在这样的机会少多了,深圳不用说,连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也已经涨到与当地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地步了,按照房价租金比,很多地方已经超过50倍了,也就是说你买房的钱要收50年租才能回本,这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了,不过这是在不考虑房价继续上涨卖出获利或租金上涨的情况下。在中国房地产投资算是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途径之一了,第一房地产是固定资产不会消失(除非像日本地震海啸);第二有使用价值,可以自住或出租;第三长期来看,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紧缺,房价自然会越来越高。现在政府在鼓吹五年收入翻番,那房价不也要跟着涨,房价翻番不现实(已经提前翻过几番了),那租金也得翻番。毕竟房地产投资比股票投资这个渠道保险得多,炒股有“一赢二平七亏损”的说法,我有个亲戚10年前100万投入股市,到现在亏了有一半多,当时要是买几套房放到现在早就过千万了,“选择不对,辛苦白费”倒还罢了,还要赔钱就亏大了。
其他古董收藏、艺术品、创业、经商、开店也都是可以考虑的投资途径,但是这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更多精力,复杂性可能比房地产、股票更难掌控。
《中国式百万富翁》是本理财好书,说实话对我而言出版时间稍微晚了点,如果早出版五、六年该多好让我看到,我现在的财务说不定早已自由了。你看作者举的案例都是以2005年为起点,以深圳房价为例,2005年成交均价7000元/平方,现在均价是2万元/平方。假如05年花二十多万买辆本田雅阁2.0,开到今天可能快报废了,要是当时花同样的钱付个首期买套100平方的房(总价70万左右三成首期也就20万出头),现在价值至少150万(关外)~300万(关内),这一来一去差多少,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回过头看,真是追悔莫及啊!
本书作者的目的是授人以渔,改变你的理财习惯,找对投资渠道,实现你的财富梦,走上财务自由的大道,重要的是现在就要付诸行动。记住观念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也许你觉得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此时开始理财投资为时已晚,其实投资永远不嫌晚,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因为10年后、20年后你再回头看现在,情形也许就跟我们现在看10年前、20年前一样。
--日志来源于
( Wed, 25 May 2011 11:46:42 +0800 )
Description:
孤独是独自的舞蹈,独自妖娆
孤独是悬崖百丈高,犹有花枝俏
孤独是从岩石里挣扎而出的傲娇
孤独是独守百年古屋,不离不弃
孤独是死去千年,痴心不改
孤独是对视万年,跨不过的鸿沟
孤独是站在顶峰,没有敌手
向虚无的对手蔑视的竖起中指
也许
孤独只不过是对正常生活的渴望
孤独是高不可攀的距离
还是远不可及的风景
也许
孤独只是小桥流水人家
或孑孓远去的背影
空荡荡的长廊
--日志来源于
( Sat, 14 May 2011 18:00:05 +0800 )
Description: 观光是一种休闲,一种消费,只是为了看风景,打发假期消磨时光,需要的只是时间和金钱;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体验,为了探寻未知之地,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需要的是超人的意志与牺牲。
观光者只是一个过客,上车睡觉,停车尿尿,下车拍照,比如我这样的团队观光客;旅行者却是一种人生,他们一生都是在路上,一生都在行走,甚至可以抛弃家庭、生命,比如徐霞客、余纯顺,他们已经是旅行家了。
《垭口》一书的作者徐俐、张天蔚夫妇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观光客,徐俐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播,张天蔚是媒体人,他们在工作之余经常去旅游,换换环境放松放松,在丽江旅游时遇上“季候鸟”咖啡馆老板娘,心血来潮的想要转山绕梅里雪山行走一圈。
对于藏教徒来说,转山既不是观光也不是旅行,转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洗脱罪孽的苦修,是一种朝圣的仪式,就像伊斯兰教徒去耶路撒冷朝圣一样。对于非教徒来说谈不上精神(信仰),转山只不过是这一次人生经历。作者也说自己转山“不为洗清罪孽,只为实在的劳其筋骨,和设想中的苦其心智(应该是苦其心志吧),在生命中多留下一些关于活过的模糊记忆。”
徐俐张天蔚他们甚至不是背包客那样住廉价旅馆自己背着如小山一样的行李自虐式的暴走,徐俐他们三个人雇了三个向导兼服务员,五匹骡马驮行李,他们只需空身行走就可以了,我想这样的待遇一定费用不菲。即便如此,这段旅途仍然是对人类神经(不是精神)和肉体极限的考验。不像书中说到的那帮英国游客,雇了20头骡马,一帮向导,走一段歇一段,连上午茶和下午茶都不放过,花了别人一倍的时间悠闲的完成“转山”。他们吃了这一辈子从未吃过的苦,从未受过的累,从未有过的恐惧,在伤病、疲惫、恐惧的多重压力下,沿途的风景可能都无暇顾及,只有少量的照片留下了记录。在经过转山路上唯一的一座小镇,貌似美国西部小镇的察瓦隆时,一场甲流让他们落荒而逃;在经过江边的一尺宽的险路时,徐俐他们感到绝望甚至流露出后悔这趟旅途的意思,他们毕竟不是可以为此不惜生命的冒险家。翻过一座座山,经过一道道垭口,经历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完成了“转山”的旅程。我想这一次旅程他们到老记忆都一定会很清晰。
此前的无数次旅游我只是个观光客,多年以来,我内心总有一种流浪的冲动,或者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此生要自驾周游全国,做一次真正的旅行,而不是观光,这样的旅行要放下一切。古人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则可以车开到哪里觉得风景不错就停下来看看,要是觉得有必要就住个十天半个月,把该去的地方都去走一遍,这样全程下来至少要两、三年时间,这样的旅行准备工作太多,要安排好家庭、工作,筹划好线路,准备旅途中需要的各种设备物品,还有具体的衣食住行种种细节,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不过我想最大的问题是旅伴,就像徐俐他们那样很多朋友约好一起去转山,最后只有他们两个成行,险山恶水恶劣自然环境都还在其次,在目前这种治安环境下,车匪路霸黑白两道防不胜防,孤身上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此梦想目前还只是在计划阶段,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还不知道,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但这是我想要的人生经历,什么时候都准备好(包括心理上)就可以出发了。
--日志来源于
( Wed, 11 May 2011 21:36:11 +0800 )
Description:
自古至今无数预言师们或巫师们以无比虔诚的职业精神从事着这项事业,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玛雅大预言、诺查丹玛斯大预言,还有中国三大预言: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
据分析玛雅五大预言已经应验了四项:玛雅文明的毁灭、汽车飞机火箭的出现、希特勒的出生和死亡、一战二战的爆发,明年就是2012年——玛雅第五预言的大日子,世界将面临大动荡,到底是旧世界毁灭新世界诞生还是只有毁灭没有新生都还是未知数,又或许到明年什么也没发生,预言这回事儿,你信,就会找出种种迹象来往上靠;不信,事实放在你面前你也只会认为纯属巧合。
预言的准确性如何先不论,这些预言的来源就颇值得怀疑。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前做了的两件事:一是在白绸布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个字塞到捕到的鱼肚子里;一是吴广半夜里跑到树林里扮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以此“预言”陈胜为王是天命所归。元末韩山童、刘福通事先将一独眼石人埋于河滩,民工挖河时挖出,使得流传于民间(也是他们事先散播的)的谣谚:“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得以应验。这些显然是种人为炮制“预言”的炒作行为。这就跟先把箭射出去再在箭射中之处画个靶子一样滑稽。
依此类推历史上所谓预言大多都是后人依托古人名义的伪作,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比如假托商末姜子牙所作的《乾坤万年歌》据查证其实是清朝人所作。新旧《唐书》上李淳风本传等也没提过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本名著《推背图》,就连清朝金圣叹注释《推背图》也未见于正式记载,都可能是后人伪作。事后诸葛亮谁不会?这样人人都是神机妙算的半仙了。
假如确系前人所作,是不是就能证明作者真的是神仙能未卜先知呢?也未必。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古代有三个书生进京赶考,临行前心里没底就去某大师处问个前程看看能否高中。交了钱,大师装模作样拿出工具(铜钱、蓍草、龟甲之类)嘴里念念有词装神弄鬼一番,算完了,一言不发对三人竖起一根手指(不是中指)。三人莫名其妙问大师什么意思,大师说天机不可泄露(大师心里想:废话,我要知道我就说了。三人心里想:完了,又被忽悠了,不能泄露问了有个鸟用)。但钱已经给过了三人也没辙,只有满腹狐疑的上路了。放榜后,果有一人高中,大呼大师算得真准,他竖一个手指头就是说只有一个人能中。回去之后再次感谢大师吉言赠银若干并请大师喝酒,大师一高兴,酒喝高了,说起当日那一根手指的事,漏了实话:假如三人一个考中,那就是只中一个,假如两个高中,那就是只有一个未中,假如三个都考中,那就是一起都中,假如一个都没考中,那就是一个都不中,这一根手指头把所有结果都包括在内了。这就是所谓的预言,所谓的未卜先知。
我们看那些预言的卦辞,往往都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所言越让看的人云里雾里弄不清楚越高明,就像股票分析师的话一样,说了跟没说一个样,反正不管是涨是跌他都是已经有言在先了。
《解读推背图》一书的作者其实也是对《推背图》的预言持怀疑态度的。所以他没有去对书中的“预言”进行解读,而只是把《推背图》当成一本李淳风和袁天罡在向唐太宗李世民讲述顺应自然、治理国家学问的教材,用《周易》的理论来解读其中的天象学、帝王学、政治学、管理学、哲学。我对周易只是略知皮毛,所以作者对书中每一节的卦意分析一段都看不太明白,所以如果不懂周易完全可以把这一段跳过去。
比如第三卦谶语云: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颂语云: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谁是雄。
假如《推背图》一书成于唐太宗时期,那时武则天还叫武媚娘,世上也没有“曌”这个字,所以李袁二人也并没有预言与名字里有“曌”字的人有关。假如武则天改名“曌”是为了给自己做皇帝造势,那人人都知道她是为了去顺应《推背图》“日月当空,照临下土”的预言而改,生造了一个“曌”字,明显顺序颠倒了,有生造硬套之嫌。最大的可能就是后人在伪托李袁二人之名作《推背图》时针对“曌”字写成的谶语。而颂语里的“喔喔晨鸡”明显也是根据武则天称帝后被人骂作“牝鸡司晨”而来。
所以本书作者对本卦的解读是李袁二人对李世民讲述生存斗争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日月的变化虽然让人们感到扑朔迷离,但日光与月光却像一张大网一样,你来我往地争相网络大地上的万物。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类也是一样,不是文斗就是武斗,不是明争就是暗斗。”而没有硬和预言武则天废李唐自立为皇牵扯起来。
雾满拦江写过一本《推背图中的历史》,解读《推背图》中的历史事件,许钦彬从周易去解读《推背图》中的哲学思想,我则从《推背图》解读预言的不可信,不管是玛雅人预言也好诺查丹玛斯大预言也罢,还是姜子牙、推背图、烧饼歌,预言这回事儿根本就是忽悠人的,就跟街头摆地摊算命的一样(他要真有本事就算算城管什么时候到),不管推背还是推理,反正对这些所谓的预言我是全不信的。
--日志来源于
( Mon, 18 Apr 2011 19:16:56 +0800 )
Description:
上个月一个朋友因为小孩要上小学了,高价在深圳某重点小学附近买了一套学位房,跟我们抱怨房子又旧又破,价格又高,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是为了给孩子上个好学校。不同学校的学习氛围风气差别很大,而且上这个学校的基本都是富人或官员、***(当然也是富人)子女,有了这样一些同学,进入这样一个圈子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好处。让我想起电影《长江
号》里周星驰演的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住在废弃待拆迁危房里,借债也要把儿子送去贵族学校上学,为什么?他想改变儿子的命运,先从改变他的同学圈、生活圈开始。 我一个同事之前也现身说法跟我讲过类似的经历,他当年毕业后出国留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很富裕,所以去了澳洲的新西兰(就是拍魔戒外景的那个地方,风景很美),学费、生活费费用都很低,周围的同学也大抵是一样家境不太富裕而又想出国镀金的,回国后彼此都很难相互照应上,所以混得不好做了业务员。后来碰到一个高中同学,他爸以前是交通局科员现在升了局长,实权派,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几个朋友都靠这个关系进入了这个圈子,所以表面上他是个业务员,实际上已经做了老板,有几处投资生意(外面人想投资也无门),而且回报丰厚的。他跟我聊起来,感慨人际网络——也就是圈子真的很重要,但也是一种炫耀。 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逃不脱圈子。你还没出生,你父母的圈子就已经决定了你的出生,有人生在发达城市,有人生在贫困山区,有人出生在金窝里,有人出生在苦水里,这是你无法选择的。你的出生就注定了你以后的路,有人吃穿不愁出有车入有仆,从幼儿园起就上贵族学校,然后直接出国留洋去了——富二代官二代是也。有人吃不饱穿不暖,要靠希望工程救助才能有学上有书读,初中毕业就要独自谋生辍学打工,在底层挣扎——贫二代是也。这就是出生决定论命运,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不承认这种差别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这种差别就像从山脚下爬上山峰的人要付出的努力辛苦代价和本来已经在半山腰或山顶的人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至少要多奋斗十年二十年。 当然出生无法选择,但朋友圈、同学圈、同事圈、职业圈等等你是可以选择的,千万不要小看圈子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富人、有权有势的人靠的近,进入他们的圈子,你发财、升官的机会就要大很多。跟无钱无权无势的人混在一起,一辈子难发达。跟文化人走得近,你进入文化圈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跟江湖人物混的熟,你在黑白两道就可能走得顺。不要说这是势利,这是事实。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圈子决定了你的未来,尤其是在中国。 不管白道黑道江湖道,也不论商圈影圈文化圈,只要是逃不出地球圈,你就不能独立于圈子之外生存。至于选择怎样的圈子权利在于你自己。大部分人都是同时生存于几个圈子中,职业圈、亲友圈、同学圈、同事圈、兴趣圈等等,生活就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圈子套圈(好像有这么一本书就叫这个名字),交错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到人生终了也还有个花圈在那等着。真应了哲人那句话: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枷锁原本就是圈子啊。 大部分人最向往的是富人圈,之前看过一部小说《富豪俱乐部》,揭示商界富豪与官场高官们所谓上流社会圈子内的秘密生活,他们活动的中心就是他们那些会员制的富豪俱乐部,这样的富豪俱乐部自然背景不一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的,要进入这个俱乐部需要会员推荐,董事会筛选通过才行,一旦被吸纳进了俱乐部,你就享有会员特权,不管是享乐、吃喝、女人上可以水到渠成享有尊贵待遇,更在生意上、上层关系的牵线搭桥、跑官跑批文上都能有求必应。 其实《中国财富圈》这本书所写的就是些现实版的《富豪俱乐部》,只不过名字叫“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泰山产业研究会”、“华夏同学会”,圈里的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柳传志、王石、马云、牛根生、宁高宁。。。。。。入会不仅要老会员推荐,更有昂贵的入会费用,严格的审查制度,一是设置门槛,保持组织高人一等的地位;二是保持组织的私密性,防止不知根底的外人卧底。这些大腕都是各个圈子里的领军人物,再加上他们背后的经济学家、隐藏的官员,造就了一个个神秘的圈子,在商界呼风唤雨,甚至有人断言他们决定了中国经济的走向,话说得有些大,但某些时候某些项目未必没有可能。 他们之间有看起来错中复杂其实单一的利益关系,说好听了是惺惺相惜互惠互利肥水不流外人田,说不好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圈子里混得好,或强强联合,如鱼得水,风生水起,或相濡以沫,跌倒时有人扶助。牛根生在毒牛奶事件后,蒙牛陷入绝境,老牛声泪俱下发表万言求援书,最后幸亏圈子里的几个人出手相救才起死回生;巨人的史玉柱当年头脑发热不听人劝搞巨人大厦,结果破产倒闭,最后也是圈子里的人出手相救出钱出点子,才咸鱼翻生。当然他们恢复生机后也不忘投桃报李,以股份或资金回报“恩人们”。也有混得不好的鱼死网破,比如曾经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首富国美的黄光裕,他风光的时候周围围满了想要结交的官、商,鞍前马后的巴结伺候,他一旦有了灾难,这时候圈就成了圈(读
),谁都怕沾上一身臭味,立马树倒猢狲散,更不乏落井下石者。这揭示了一条真理:在“商圈”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 书里揭示的也只是中国富人圈的一角而已,背后的错综复杂庞大的利益关系可不是几本书能说得清楚的。
--日志来源于
( Thu, 14 Apr 2011 13:22:19 +0800 )
Description:
使一个国家变***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间天堂。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哲理预言。宗教或哲学家都曾给我们描绘过他们心中的天堂或理想国,不管是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西天还是哲学家的乌托邦、美丽新世界,我们都明白那些都是幻想并不存在,但我无法证明它们不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
中国历史上倒是曾经存在过一个货真价实的“太平天国”,而且存在了十多年,但是最终被它自己和它的敌人共同消灭了。太平天国真的是太平的天国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矛盾争议,在它消亡后至今也仍然没有停止争议。
月映长河的新书《欲望是把双刃剑: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以风趣的语言来解读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的传奇过程,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作者眼里真实的 “太平天国”。本书只是第一部,从洪秀全秀才落第愤而创立“拜上帝教”开始,到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定都江宁(今南京)改名天京,直到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失败被杀结束。作者从人性的视角出发,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这是本书研究历史与其他注重史料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历史研读法与我的观点很接近,我曾经说过所有历史都是推理,因为历史已经过去无法再现,真相无法还原,只能从史料结合人性、个性进行推理。所有历史都是人的行为所致,所以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了解了人性才能了解历史。
作者仿佛带我们穿越回到160多年前,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的儿子洪秀全从16岁考到30岁14年考了4次秀才,可惜都没有考上。按心理学的分析,人的失望厌恶情绪会发生转移。是人就有欲望,欲望得到满足就快乐,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就有情绪,或悲观厌世,或愤怒恨世。洪秀全从失望无奈到灰心丧气转而开始愤怒,愤然砸了孔子学位,转头成立“拜上帝教”——不是基督教——做了教主, 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立了地上的天国——太平天国,在清朝的大地上掀起了十几年的腥风血雨,人间变成了活地狱,导致两千万条生命的死亡,正应了荷尔德林的预言。
这个太平天国的是非功过,到现在也是争议不绝,而且态度都很极端,赞它的把它捧到天上,骂它的把它打入地狱。
大汉族主义者赞它的排满;女权主义者赞它妇女解放,比如不裹小脚,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等。但一夫一妻只针对普通教众,洪秀全颁诏核定了东王、西王可有11妻,从南王到豫王各有6妻,高级官员3妻,中级官员2妻,低级官员与其余人等均为1妻。洪秀全自己在起义刚开始不久的大煌村时期就娶了14名少女为妾,加上原配赖氏就有15个女人,在金田起义他三十八岁生日那天又纳21名新妃,后宫一共有36个,据称最多时有88个。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革命者赞它反帝反封建,孙中山先生和洪秀全是老乡,自称“洪秀全第二”,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中就刻着金田起义浮雕。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太平天国宣称一切财产归公有,不许有私人财产,所有财物上交“圣库”,平均主义,所有财物统一调度分配。这个标签有点过誉,反满是真反帝未必,他借助的就是西方宗教,怎么可能反西方?反封建就更是不靠谱了,他只是用神权、王权代替皇权,换汤不换药。它的教义“宣讲”大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跟文革时的***思想学习会一样,洗脑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谁要是抱怨或是提出异议,立马判你个现行反革命杀头。恐怖。
军事家赞其军纪严明,军拥民,民拥军,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里的三大纪律:各遵头目约束(一切行动听指挥)、秋毫莫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里的***公平、不毁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优待俘虏都能从太平天国军规里找到。
自然骂太平天国的也很多,儒家恨它反儒还称儒家经典为“妖书”,太平天国用外来的基督教取代中国传统,引起中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满,这也是后来遭到江忠源(湘军鼻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等儒家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的殊死抵抗围剿的原因。
基督教骂它假基督之名,妄称天父天兄天子,其实全不知基督教真意,洪秀全的基督教义都是来自中国籍基督教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小册子,真正的外国传教士想向他传授基督教义,反被他斥为异端;道德家斥责太平天国领导者生活糜烂腐化,灭绝人性。生活腐化自然是指诸王及中高级将领可以一夫多妻,洪秀全整日忙于后宫,很多大事都交给东王杨秀清处置,这也为后来的天京之变埋下了祸根。而最灭绝人性的是男女别营普通教众只能一夫一妻就罢了,连高级将领夫妻也不能私下约会,否则就要按律处斩。太平天国高级将领冬官正丞相陈宗扬,就因为与妻子私下同居,夫妻二人皆被处斩。由于这种规定过于违背人伦天性为人所诟病,后来被解除了。
对于太平天国成败的原因,作者的书名已经把因、果说得明明白白了,都是欲望惹的祸,成也欲望,败也欲望。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专著《自卑与超越》研究认为,很多成功者其实是有极强的自卑感的,只有那些有强烈的欲望要超越自卑追求成就的人才能成功。我想洪秀全当初考秀才几次落第,不知道被街坊邻居、同学各色人等奚落嘲笑过多少次,受了多大刺激,心里有多自卑,郁闷积聚在内心,终于一天爆发了,砸孔子像,成立“拜上帝会”,造反起义,成立太平天国,做天王,娶了几十个后宫,成就一番事业,威给人看。他的成功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就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的:想当初,为僧我打家劫舍,没想到会有今天(做了皇帝)。
杨秀清也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烧炭工,就跟现代那些黑煤窑的挖煤工一样,今天不知道明天还不能不能活着,反正已经在地狱里了,再遭也遭不到哪里去,不如搏一搏,跟着造反,成功了吃香的喝辣的享福,不成功最多也就是个死而已,所以他成了最坚定的革命者之一。而且要玩就玩大的,洪秀全是天王,我就做天父,是天王的父亲,可以制约天王,可见他内心的欲望比洪秀全还强烈。天兄萧朝贵也是一样心思,说不定就是杨秀清的主意。而且这种欲望也是大多数穷人的共同欲望,清政府的无能地方***污吏横行,造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生活的困户不堪、走投无路,就像韦昌辉这样的富裕人家也因为无权无势也要遭受***污吏欺压,所以脱离贫困、改变地位的强烈欲望让他们不能自已,按现代人的说法,除了一条命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只要有人揭竿而起他们就会应者云集,这也是早期太平军队伍能跟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的主因。
俗语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书人书读多了,受到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约束比较多,虽然对现实不满牢骚怪话多,但真正要做大事时又思虑太多犹豫不决不果断,个性柔弱有余刚毅不足,缺乏冒险精神,不说造反这样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事,就是做生意、做官,真正的知识分子也往往是成功比例比较小的。太平天国内部主要干将几乎都是读书不多的中下层人士,他们的造反成功也是这句话的最好例证。
开玩笑的说,假如洪秀全当年考上了秀才,就不会去砸孔子像也就不会有金田起义没有太平天国这回事儿了。咸丰皇帝当年要是知道是这么回事儿,别说一个秀才,给他个状元也愿意啊。
--日志来源于
( Mon, 11 Apr 2011 11:10:09 +0800 )
Description:
黑帮电影描写最多的就是黑社会为争做老大龙头宝座打打杀杀,商战电影讲得最多的是商人尔虞我诈要做行业老大争富豪榜第一,宫廷剧多写谋权篡位者觊觎皇帝宝座阴谋夺权,热门后宫戏剧情无非众多竞争者PK争夺正宫位置,家庭伦理片也不是夫妻争夺家庭话事权就是原配与二奶、小三争夺大奶位置。可见老大的位置人人想做,但是想做和做到是两码事。
中国人有老大情结,谁都不喜欢做老二(难听)。但要做老大,第一要看有没有实力;第二要看有没有机会和运气。个人如此,公司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当今世界,如果要将各国综合实力列一个排行榜,从经济、军事、政治几方面综合比较美国还是老大无疑,虽然它做得很多事都不地道,威信和影响力今不如昔有所下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暂时还没有国家可以取而代之。前苏联以前排第二,但是解体后俄罗斯排名下降了,若单论军事实力还是能排第二的,综合实力可能要到第四第五去了。中国人可以不关心谁是世界第一,中国人更关心谁是亚洲老大。自然日本人也很关注。
中日两国都希望自己国家是亚洲老大,双方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很浓,所以都难免夹杂偏见不够客观,就是其他国家也都难免或多或少因为本国利益偏袒一方,不用说美国一向都是压制中国扶持日本的,反正少有公平客观全面的意见。相比而言,法国的亚洲问题专家克劳德.迈耶的新书《谁是亚洲领袖》中的论述算是很公正客观的了。
作者不仅关注两国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民族性,而且从其经济实力消长,政治模式演变,军事实力强弱、国际外交得失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日两国各自的长短,以及未来发展预期,分析入理,大部分数据和观点都让人信服。书中说,美国一直在亚洲拥有“影子主权国”的地位,可以说他仍然主宰着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美国至今驻军日本、韩国等地,名为保护实为控制亚洲抑制中国、俄罗斯,奥巴马说自己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司马昭之心人人可见。作者明言日本仍然“还是亚洲无可争议的经济领袖”,但是却受国际制约战略上不能明目张胆的发展常规军队、战略核武,中国用“和平崛起”的口号掩盖自己想成为强国的报负——废话,谁不想自己国家强大。
虽然对外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的GDP总额超过了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个统计数据水分很大,打个折扣就只能排第三或第四,论综合实力中国可能要排在第五名之后,若论人均还是只能在100名前后徘徊。其实争个GDP多少谁是亚洲老大的排名意义并不大,能够国强民富——不是国富民强——老百姓个个过上好日子才是当务之急。
1820年时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排名第一的中华帝国,GDP占整个世界的1/3,而日本当时才占3%,可有什么用,经济实力强并非真的强大,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你的财富就不一定守得住。中国以前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吃了很大的苦头吃了很大的亏。十九世纪的中国就像一个体弱多病行动迟缓的肥地主,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尊严,任意被英、法、美、日、俄等大小强盗流氓欺凌,抢钱抢人抢东西。日本人在当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打败后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他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成长为一个军事强国,去掠夺别国尤其是中国的财富。甲午战争清朝赔给日本的银子、日本侵华战争从中国掠夺的黄金、财宝、资源可能它到现在还没花完。
这次的地震海啸核泄漏肯定让日本损失不小,据说是日本秘密进行海底核试验引发的,恐怕非空穴来风。从人道的角度,无论哪里的人类受灾都该救援,但是惟独对日本总觉得救援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有谁记得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放弃仇恨,纷纷捐钱捐物,政府派军舰运送物资,派医疗队赴日救助,不料,震后在日华侨反遭日本右翼屠杀。后来日本侵华用的也许就是用中国人支援它的物资省下的钱财造出的***炮屠杀中国人。这几天日本又在新历史教科书上坚持钓鱼岛是它的领土,也许它在钓鱼岛巡弋的军舰正是使用的中国无偿援助的石油,让人怎能不气愤?日本就如一头饿狼,你再怎么对它好,它继续对外扩张的狼子野心也不会消亡,时时都在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咬上一口。有人说日本是个不知反省的民族,我认为它是很注意反省的,它会反省它的失误失败,它会在下一次战争采用更有效率,更残酷的手段,它就像头饿狼,它下次咬人会更凶狠。与饿狼相伴,确实让人寝食难安,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中国可以不去主动出击,但是当恶狼要咬人伤人时也不能软弱要迎头痛击。
日本是个危机感很强的民族,它知道自己的岛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沉没,它最大的危机是领土危机和资源危机,所以它几百年前就制定出它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通过阴谋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及东南亚,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就是把东亚的土地、资源、财富全部圈过去)的黄粱美梦,而且从未放弃过这一野心。
日本是极端自私的民族,它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别国,而且不会有罪恶感,所以它至今没有对二战中的罪行认罪道歉。日本又是一个极其阴险狡猾的民族,就拿这次日本往大海倾倒核废水事件来说,它知道如果要先提出申请向海上排放核废水肯定不会得到允许,所以玩个先斩后奏,先排放了再说,你再谴责抗议也没用,它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骂就骂脸皮厚,反正又不会少块肉。这是日本一贯的手腕,历史上就是如此,一边跟你谈判一边已经向你扔炸弹了。这样一个极端自***险不负责任的民族如果做了老大,你想想其他国家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千万不能让日本做老大,无论日本在经济上如何发达、军事上如何暗中扩张,它的国品很差,它不具备一个做领袖的风范,它缺德,所以中国坚持反对它入常,坚决不能让它的妄想得逞,绝不能让它做老大。
十几年前就有部日本小说叫《日本沉没》,说因为大陆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没说到海啸),30年后日本会有50%列岛沉没,50年后80%沉没,写书的时候是1973年,时间算得不太准确。但今天看到新闻说这次大地震导致日本列岛部分沉没,大约有443平方公里大半个东京那么大的陆地被海水吞没了,看来《日本沉没》的预言真的灵验了。前几天有日本人跟我们公司的人说3年之内在大阪京都附近还会有一次更强烈的大地震,假如再有两次这样的海啸,日本就不存在了。据说香港酒店里住满了避难的日本有钱人,他们内心也是很恐惧的。说句玩笑话,争什么老大,如果有一天日本沉没了,那我们自然就是老大了,呵呵
--日志来源于
( Sat, 2 Apr 2011 18:20:58 +0800 )
Description:
凯恩斯说这个世界是被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所统治的。我信。现在电视、媒体上露面最多的除了政治家官员政客就属经济学家了,所有人都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经济学似乎总是隐藏得很深,就像经济学家说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神龙见首不见尾,若隐若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摸不着、看不清、神秘莫测。《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的作者认为:事实真相往往连经济学家都不得而知,比政策企划家(作者对某些经济学家的称呼)要我们相信的还要复杂。这让我想起那个关于世界其实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或“共济会”统治的“阴谋论”,连国家首脑、政府都受他们控制。难道经济学的内幕真的那么黑?连经济学家都不得而知,那我们岂不更是一无所知。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的作者宣称要为大家揭开经济学的黑匣子。所谓黑匣子就是飞机上的航空记录器,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有关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下来,供飞行实验、事故分析之用,几乎所有飞机失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