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幽冥符咒师师子么快速挣钱

简单,简约 。 积极生活 低调做人 开心的活,安心的死
( Mon, 8 Aug 2011 10:38:35 +0800 )
Description: ( Wed, 13 Jul 2011 09:57:56 +0800 )
Description:
经常有人和我说:我学佛了多少年,我吃素了多少年。从而来标榜自己是佛教徒,标榜自己所谓的修持。
我不禁要问:您学佛这么多年都学了什么?您吃素这么多年又有多少受益与感悟。呵呵呵呵
学佛的人不需要给自己头上添个标签,用自己的言行让身边的人去感知就好。
学佛不为了吃素,但是吃素可以为了学佛。佛教提倡素食是体现慈悲心而已,
深入经藏为了开发智慧更好的利益有缘人。
利益有缘人是为了更好的摄心与用心从而显现悲心。
只有在生活中福慧双修作因,才可成就悲智双运之果。
平常心学习佛陀的言与行,
无常心修正自己的言与行。
阿弥陀佛。
( Thu, 23 Jun 2011 12:22:31 +0800 )
Description: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所以要做好随时迎接惊喜和惊恐发生的准备。
法华经言:三界如火宅,
我们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中。阿弥陀佛。
但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灾难远离、兵戈永息。 ( Mon, 30 May 2011 14:30:56 +0800 )
Description: 利养太丰厚对修行办道有很大的影响啊!古人云:“饥寒起道心,饱暖思淫欲。”佛陀制戒也因利养引起。《一切有部律》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如剑斩人头,能损坏善法。” 我们从艰难的岁月走来,从贫穷、苦难、动乱、物资匮乏的日子过来,今天的安逸、富足,丰厚的利养,给人带来堕落、懈怠、放逸。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人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世界的变化,同时也见证了佛教的转化:从印度的修证、结集,传播到中国的传译弘扬,宗派的创立,祖师的成就,民间普及信仰,到今天商业化寺院,修学淡薄,僧伽腐化,信徒盲从。真正体解佛法宗旨的人,渐渐少了,令人悲叹! 我能说什么?佛陀啊!您的预言准确无误,您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了,弟子们还说啥呢?
(转自界诠法师日记)
( Tue, 24 May 2011 17:37:30 +0800 )
Description:
现在很多居士学了佛法之后,家庭不和,行为变得怪异甚至疯疯颠颠。有些居士强调这个派、那个帮,讲这是我们的传承,那是你们的传承。在此我必须说清楚,我们应该共同携手,互相帮助,把我们整个佛教大家庭发展得红红火火,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当前一个最紧要的责任。试想想一个家庭,父亲说母亲如何不好,母亲说父亲如何不对,儿女一个比一个不听话,家庭闹得四分五裂,你们说这样的家庭会维持长久吗?会幸福吗?我们佛教家庭也是一个大家庭。只不过人数比一个个小家庭多一点罢了。我们说净土法门如何不好、禅宗如何不好、天台宗如何不好,或者说红教如何不好、黄教如何不好、白教如何不好、花教如何不好。这样一来,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那究竟到哪里去找好的呢?究竟什么是好的呢? ( Tue, 24 May 2011 17:32:01 +0800 )
Description:
放下,是放下不安、烦躁与纠结;带走,是带走拘谨、不快与恼怒。
用所谓的禅去生活,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 Mon, 23 May 2011 21:32:00 +0800 )
Description:
了不起的老师公,在往生前的病床上留下遗教:勿忘世上苦人多。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慈悲。
( Sun, 22 May 2011 08:59:27 +0800 )
Description: ( Sun, 20 Mar 2011 15:00:11 +0800 )
Description: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着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花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勿起功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说珍羞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戍,狂子施工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似添。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超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
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 Fri, 18 Mar 2011 19:28:46 +0800 )
Description:
( Fri, 25 Feb 2011 16:40:54 +0800 )
Description:
用六根修行六度:
用身体修行布施,随众生所需伸出援手。
用眼睛修行持戒,见美色不动欲念。
用耳朵修行忍辱,不贪浮靡的音声,听到恶声和毁谤,不起瞋心。
用鼻子修行精进,时常数息而心不放逸。
用舌头修行禅定,远离一切贪着而心不散乱。
用意根修行智慧,时常如理思惟佛陀的教法。 ( Wed, 23 Feb 2011 20:28:44 +0800 )
Description: 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绿丝带------中国精神卫生标志 别上绿色的丝带,为灾区同胞祈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绿丝带”行动在这个时候再次被人们倡导起来!!人们在这次汶川地震时期,效仿冻灾时贵州人民的“绿丝带行动”扬起绿丝带为灾民祈祷,发起“绿丝带”行动为震区祈福捐款等等,一条小小的绿色带就这样带去千千万万同胞们对灾区人民的祝福,就这样把中国人民的十几亿爱心紧紧的团结系在了一起!!! 黄丝带目前已经成为了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黄丝带——黄是一种安全的祝福,黄丝带代表的则是「平安归来」。 黄丝带的含义:哀悼、思念、祈福、希望、盼望亲人平安。 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也是为亲人祈祷的祝福标识。据了解,汶川地震后,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电台筹集了万余条黄丝带,并于当天将数千条黄丝带派发出去。 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小说: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车上的乘客都欢呼起来。 这个动人的故事被作成了歌曲,伴着歌声这个故事也传遍了全世界。黄丝带也成了美国“欢迎被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 蓝丝带:美国的布里居丝(helicebridges)女士,发起了一个叫做蓝丝带的运动,每一个美国人都能拿到一条她设计的蓝丝带,上面写着“who I am make a difference”。意思是:我可以为这个世界上创造一些价值。她处处散发这样的丝带,鼓励大家把丝带送给家人和朋友,谢谢这些在我们四周的人。
2007年6月1日,三亚“ 蓝丝带 ”海洋保护协会成立 。协会为民间的公益性海洋保护组织,协会成员有40多家,南山、天涯海角、喜来登酒店、工商银行、海南网通、三亚移动、三亚鲁能、亚龙湾等企业均为协会成员。 故事中的“"孩子,爸爸一生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事和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唯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付出是不会消失的.这根蓝色的丝带代表了爱和付出,当你愿意用爱去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一切,那么你身边的一切也会因你的爱和付出而改变,当你愿意用一颗心付出,去对待身边一切的时候.你的身边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不一样,而你愿意用爱和付出的的心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也会拥有一个美好,宁静,和谐的世界.这根蓝丝带也代表了你生命中很重视的人,当你愿意为他祝福的时候就把这根蓝色的丝带送给他."现在我把这根蓝丝带送给你,希望这根蓝丝带会带给你美好的一切.” 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 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紫丝带:表示期盼和平,一般用于保护和拯救生灵。 在美国,因为紫色代表荣誉,「紫丝带运动」原本是代表「关怀及支持城市贫民区青少年」的意思,希望贫民区的青少年要重视自己的荣誉,不可因环境而入歧途,并希望藉由这样的方式减少小区及校园暴力的发生。国内近几年来,则由此再加以衍生,佩带紫丝带代表「反暴力」,且将范围扩展到包含「社会暴力、小区暴力、校园暴力、家庭暴力」。 紫丝带:反暴力的标志。紫丝带运动最早在美国发起,是致力于减少社会暴力、 社区暴力、校园暴力的一项全球性、草根性、没有经费赞助的自发性行动。 紫丝带运动希望社会大众投入时间、精力去了解暴力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佩带紫丝带,大家一起来反暴力。 橙丝带: 阳光,爱心,奉献,健康向上的象征,成为许多公益组织关爱儿童的爱心行动标志,是无私奉献,慈善济童的代名词. 橙丝带行动。
出租车系上了橙色的丝带,把优质服务带给每个乘客。" 诚与橙读音相同,诚心诚意。 黑丝带出现在2004年西班牙发行的悼念邮票上。2004年3月11日上午7点45分左右,西班牙首都马德里4列火车发生连环恐怖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1800余人受伤。为沉重哀悼这一恐怖事件中的死难者,西班牙邮政2004年4月1日发行了主图为黑色丝带的邮票。值得说明的是,邮票采用白底黑图,乍一看有似复印的邮票,但却更给人们以凝重、愤慨的感觉。 白丝带运动(The white ri o Campaign)是加拿大男士结束男人对妇女的暴力的运动。起因是1989年12月6日,一个对妇女运动和杰出女同学心怀不满的暴徒,***杀了14个年轻的工科女大学生。悲剧发生后,一些男士组织起来,成立了“白丝带”、“男人:为了改变”等团体,致力于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白丝带,作为这个运动的标志,象征着男人对男人的暴力不再宽恕,不再沉默。每年11月25日到12月6日,都有男人戴上白丝带。
( Sun, 30 Jan 2011 15:27:32 +0800 )
Description:
快过传统的春节了,
在此祝福祖国和亲朋好友们,
有缘的、无缘的所有的人都能
健康和快乐! ( Sun, 9 Jan 2011 11:52:58 +0800 )
Description:
希望每天都这样。呵呵呵呵 ( Sat, 8 Jan 2011 10:38:06 +0800 )
Description: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 Sat, 8 Jan 2011 10:34:48 +0800 )
Description:
云门天子
云门宗十三祖
佛源妙心禅师
三乘教法秋天炯,一片禅心月色高,
步步金莲生极乐,重重花雨若飞毫;
闲居静坐金刚窟,独爱燃灯割截刀,
歇虑忘缘观自在,窗前掩卷听松涛;
返闻自性道方成,所作皆办护己灵,
般若性空无障碍,真如非假亦非真;
实际理体无一法,幻虚佛事无点尘,
翠柳含烟随燕舞,清平乐曲奏和平。 云门天子,大道至简,禅风古峻,朴素庄严;
慈容笑貌,尤在眼前,而今鸿去,梦断魂牵;
云水生涯,六十余年,为法为人,丹心一片。
顺逆境界,只作等闲,披荆斩棘,威风八面;
世出世间,超然物外,恪勤朝夕,随缘不变;
作狮子吼,弘演善法,泛海潮音,妙用方圆;
厚德恒养,以报师恩,为苍生谋,历勤克俭;
莲开九品,功果圆成,恩师本佛,天地同咽! 以此缅怀得法恩师佛源老和尚
( Sat, 8 Jan 2011 10:27:16 +0800 )
Description:
  黄昏的街道口传来一阵歌声,迎着风轻轻传入耳。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
  爸爸呀 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
_____前记
一、啃馒头的男孩
  天在下雨,撑着雨伞我从那条巷口走着出来,转一个弯,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两个馒头,边吃边流着泪,背着书包,躲在屋檐下。走过去寻问,以为是忘记带钥匙的邻家小孩,从他口里得知,他刚从家里出来,要去上学,妈妈去工作,叔叔(后爸)就东一天麻将西一天K歌,一点也不爱他,经常不给他做饭,只买了几个馒头给他。
二、那个唱歌的男孩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这首歌总会在黄昏时从街道口传来,歌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从歌声里听得出他在哭泣。转过一条巷子,我又看到他,八九岁大的小男孩蹲在墙角边唱边哭,哭红的小眼,未干的泪痕。脸上还清楚的留着个手掌印,凌乱的衣服,一看就知道刚被痛打一顿。我心突似被针扎,很疼很疼。想去安慰他,跨出的脚步却被一声喝骂止住,“整天就会吃吃吃,家里那么多衣服不快洗,我明天还等着穿呢,打你耳光算轻的了,在家哭还不够啊跑出来丢人啊你,就会哭,你哭丧啊!再给我哭,就滚去找你那个亲生的爸去。”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气势汹汹的出来,骂了几句后甩上楼门扬长而去。
  看着他瘦小单薄的身体蜷缩在那里,强止住哭声。我的泪夺眶而出,我懂,他不再哭只是不想被赶出家门,不想让爸爸为难,也不想让妈妈为难,他是在忍辱偷生,他只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他只是一个要过早学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注定早熟的孩子,他只是失去了同年孩子应有的笑脸。原本他应该像花朵一样在阳光下绽放,应该洋溢出天真的笑脸。可是这一切好像注定了不可能。仅仅因为父母离了婚。
三、男孩说姐姐我想有个家
  经常遇上小男孩,所以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是姐姐他是弟弟,有一天,他忽然说:“姐姐,我好想有个家,一个有爸爸和妈妈的家,我好想在回家后好好的看书,好想在打雷的时候妈妈抱着我,好想在下雨天有人给我送伞,姐姐,你说我要是去找爸爸,他会不会要我,如果他不要我?我还回来这里,妈妈又还会不会要我?听着小男孩一连串问了这么多问题,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只是我又哭了,我觉得自己比起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多了,起码,我有爸爸和妈妈陪着,起码他们从不会闹着离婚,起码我不用去背负这样的痛。想起有很多小孩子因为爸爸妈妈离婚,而坠落自己,自残,放纵性的去活着,这样的结果全是因为双亲的分离。
四、男孩受伤的前题
  人世间本就在上演一出出戏,感情只是戏中戏,男人女人只是戏的一角。盘古开天劈地为人类提供了一驻扎之地,女娲造人以一对一配对,俗话说得好,情字自古最伤人,只要情字当头不知已有多少痴情儿女空留余恨。说不清是几千年还是几万年还是更多年前,人对感情开始了不忠,亲情友情亦能不忠,爱情更是如此。情已不纯,何来谈真,在名与利中放滥感情,从古至今,从最初的纯真变成最后的欺骗。有钱有权的男人开始夜不归宿,有材(身材的意思,并非才气之意)没钱的女人开始出卖身体,甚至灵魂;从而无数的家庭从幸福美满升级到了妻离子散。社会变了,人也变了,曾经的休书变成了如今的离婚证,曾经誓死撼卫的纯洁,变成如今誓死撼卫名利,是时代进步的太快?还是我们步伐走得太急。
  有一天当我从大山走进喧哗的城市时才明白,原来传说中的,离婚容易结婚难,此话还真不虚传,看到有人早上结婚,晚上离婚,离婚离得那么平淡,感到城里的人不把家庭和婚姻当一回事,好像在玩小孩过家家。如果不爱,如果不能相守,为何又相聚一堂?老一辈的人没有自由恋爱,他们还比现在的人过得幸福,哪怕吃的没现在好,穿的没现在暖,用的没现在新进,可是他们不会轻言分开,不会把痛苦统统丢给下一辈,而如今的人呢?什么都好了,就是忘记了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幸福带给别人的精神。
  一个家,没有了其中的一个成员,那么已不在是家,就算是,也已不是曾经的家,当然你会说两个人在一起是需要感情的,没有了感情还有何必要继续相守,其实你错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后是很难在找回初恋时的美,时间久了,成家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在是恋爱时的关系,而在爱情里增加了一份亲情,一份依赖,一份家的温暖,家本就是心灵的避风港,有多少人结婚后还会忙着谈情说爱,不都是忙着柴米油盐,不都是忙着照顾小孩,这一切都只说明结了婚就只忙着打理家里家外。
  你是否看着别人手牵手,就羡慕他人,而你却不知在你看不到的时候,他们也有争吵,也有烦恼,也想着这日子过不到头了,离了算了。可是这样想的人固然很多很多,但到最后,他们还不是相守到老,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两个人本就只是凑合着过日子。有人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吃饺子时看着你吃馒头。生活并非如此,我觉得幸福的定意在家庭里应该改一下,换成,幸福就是看着你吃饺子时露出幸福的笑脸,我想恨自己子女的人寥寥无几,为人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子女幸福的笑脸,就算再痛也自己来挡。
五、男孩的痛请你们记住
  当离婚成流行前线后伤了谁?众人皆知,在当今社会,离婚率一天比一天高的时候,请那些已离婚的,和没离婚的,想着离婚的人们,醒醒吧!特别是已为人父母的,不要把自己一时的性起,犯下的错,让孩子来承担一辈子,你们也许很潇洒的转身走向自己的幸福,可是你可看到身后那个在黑夜来临只能一个人看着天空,只能一个人流着泪,妈妈不在身边,爸爸躺在别人的怀里,自己成了一个无人理,无人管的野小孩,心里所受的这种痛你可懂?当然也有些人转身时并不潇洒,同样也伤心难过,可是这是你绺由自取的又能怪谁呢?你的痛是自己给的,而孩子的痛是你们所给的,两者且能相提而论。如果有人要离婚,那么请别在子女出生后离,最好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没有牵挂,走得也轻松,留下的也没负担。
六、等长大后别把同样的伤留给下一辈
  像男孩一样的你们与这些看着事事变迁的我们,现在都是80年代成家立业最佳时期,也是90年代马上面临着这问题的时候,而男孩的痛,在这两个年代里有很大一部分人都遭遇过,痛过就懂,所以我们要懂如何妥善处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别把这种痛在延续给未来你的孩子,我们只希望看到最亲的人幸福,不是要看到他们痛苦的死去。不忍在听到还有人在黄昏的街道口唱起《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此歌之心声就算不曾受伤之人也能感受到那种疲惫与心碎。从现在到未来,好好的爱那份情,那些人,那个家吧!不要为名抛弃妻儿,也别为金钱抛夫弃子,金钱往往只能买到看得见的东西,却买不到那看不见的情,一步踏错,终身悔,一时心动一世难安,何必,这又何必呢?那些人请学会悬崖勒马吧!拥抱住身边的幸福。
( Tue, 28 Dec 2010 20:52:25 +0800 )
Description: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 原文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徽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
这个人民防空空军徽章
中国海
关徽章
中国气象徽章
国家电网徽章
国家烟草徽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中国海事徽
中国铁路路徽
中国路政徽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
中国刑警徽章
人民调解徽章
中国土地徽章
中国***党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中国人民武装***徽章 中国红十字会会徽
中国消防徽章
中国司法徽章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帽徽
中国税务徽章
中国邮政徽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徽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城管徽章
法院法官胸章
中国法院徽章
中国人民防空徽章
中国人民司法徽章
中国农机标志徽章
中国交通徽章
中国环保徽章
中国国土资源徽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中国行政执法徽章
中国检察徽章
检察院检察官胸章
国家计划生育人口会徽
海关关员帽徽
国土资源徽章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徽章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徽章
法院专用胸章
( Wed, 4 Nov 2009 14:37:36 +0800 )
Description:
佛的意義
佛教信仰的主要內涵在於向「佛陀」學***,此即所謂「學佛」;亦即以 佛陀為導師,學***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勝功德,達到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完***格,成就佛道。因此,學佛首先應該瞭解「佛」的意義。
「佛」是「佛陀」的簡稱,來自梵語 Buddha 的音譯。又稱浮圖、浮陀等,意譯為覺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覺、覺他、覺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者。
自覺、覺他、覺滿,是「覺」的三個層次。「自覺」,是本身對諸法實相有了正確的認識與覺悟,有別於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因此又稱「正覺」,這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達到的最高境界。「覺他」,是菩薩們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有別於二乘人的自覺,故又稱「等覺」(遍覺)。「覺滿」專指佛陀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又稱「無上覺」,有別於二乘及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未能破盡見思、塵沙二惑。佛陀以無漏清淨的智慧破除根本無明(無明惑),斷盡見、思二惑,圓滿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為「三覺圓,萬德滿」的聖者,所以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
佛陀不僅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其中,「一切智」是二乘了達諸法總相,認識諸法本體是空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認識諸法別相,了知諸法的千差萬別乃緣生而有的智慧;「一切種智」唯佛陀所證,是能通達「緣起性空」的諸法總別相,亦即認識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無上正等正覺」。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現象、作用,能覺察、證悟這種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化導世間眾生,為「能化之人」,故又稱為「能人」、「能仁」。人與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為梵語「釋迦」的意譯;佛憐愍眾生無不仁慈,故轉而以能人、能仁為諸佛的通號。因此,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只要能夠證得真理,達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稱為佛。所以,「佛」之一字,就如博士一詞,只要具足同樣資格,任何人均可稱之;而佛性人人本具,只要能證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出現在世間,為世間難得的珍寶,故稱為「佛寶」。《心地觀經》說:「善男子!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1.有無上大功德田;2.有無上大恩德田;3.於無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貴;4.極難值遇,如優曇花;5.獨出現三千大千世界;6.圓滿世間、出世間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故,佛寶有不思議恩。」
佛的意義,既為覺者、智者,所以學佛的目的,不外是要開智慧,求覺悟,而其關鍵,即在去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煩惱的根本就是貪瞋癡,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只要三毒息,三慧朗,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此即「自覺」,正如禪宗的開悟或見性。自覺之後進而能夠覺他,也就是「弘法」或「利生」。自覺是屬於修「慧」,覺他是屬於修「福」,福慧雙修即是菩薩;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當福慧圓滿具足,這時才是「三覺圓,萬德具」的佛陀。《佛地論》說:「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醒覺,如蓮花開,故名佛也。」
「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人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為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佛性」在經典中名稱繁多,有「如來藏」、「真如」、「心地」、「圓覺」,或是「本來面目」等,名字雖異,意義相同。《法華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即發出宣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夫的清淨自性本來與佛無異,所謂「般若風光,人人本具」,只因被無明煩惱所覆,因而不能顯發,猶如明鏡蒙塵、明月為烏雲所覆。學佛即是去除煩惱,開顯佛性的功夫,《法華經》所說的「懷珠作丐」、「藏寶受貧」,這是眾生最大的遺憾。《圓覺經》說:「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吾人學佛,亦如開採金礦一般,雖然佛性本具,但不經修行,則如金礦未經開採,終不能得。所以,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時要知精進修行,果能如此,則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論是多麼頑劣愚痴的眾生,也終有開悟、見性、圓滿佛道的一天。
佛的 十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於應化不同,各有別號,或取因言「彌勒佛」,或 取果言「阿彌陀佛」,或取性言「毗盧遮那佛」,取相言「盧舍那佛」,取行言「釋迦牟尼佛」,取願言「阿閦佛」、藥師佛,佛佛各異。然而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無有差別,誠所謂「佛佛道同」,故有十種尊號,為諸佛的通號,稱為「如來十號」或「十種通號」。
「十號」的意義列舉如下:
一、如來:指佛陀乘如實之道而來,即謂「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如」是靜態的,「來」是動態的,成佛以後本是動靜不分、法應不二的,如《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因此,「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二、應供: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過累劫的修行、度眾,證斷三惑,超越二死,積聚福德因緣,達到「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正如一個人把畢生歲月奉獻給國家社會,一旦功成身退,理應受到國家的退休金安養天年一樣。
三、正遍知:又作正等覺者,即佛陀能正覺一切法,有別於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佛陀能遍覺一切眾,有別於二乘的自覺與菩薩的「雖正知而不遍」。由於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圓滿具足。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五行為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證得三明則「慧具足」,修持五行為「福具足」,佛陀福慧雙運,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證悟無上菩提的覺者,已經超越生死對待。佛陀「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佛陀妙出世間,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於涅槃妙境,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佛陀具足徹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包括認識諸法總相是空的「一切智」、認識諸法別相是緣生而有的「道種智」,以及認識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種智」。由於佛陀能徹底了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實相,故名「世間解」。
七、無上士:佛陀的智慧、禪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圓滿,福慧具足,於人中無有過者,所以有謂:諸法中,涅槃無上;諸果中,正覺無上;一切眾生中,佛陀至高無上,故號「無上士」。
八、調御丈夫: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槃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佛陀為人、天的導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眾生果能依教奉行,不捨道法,即能解脫煩惱,故號「天人師」。
十、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具備以上十種名號者,即名「世尊」。世尊,含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尊貴、吉祥等六義,又稱有德、有名聲等,為世間最尊貴的人。
佛陀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為世間、出世間一切凡聖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種種的異名來稱揚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號以外,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醫王、兩足尊、人雄、師子等,都是世人對佛陀的尊稱。從這些名號中,也可以進一步認識佛陀的崇高偉大。佛弟子在稱念佛名時,則應欣羨佛陀的斷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報答佛陀的恩德,這才是我們稱揚佛陀名號的積極意義。
( Sun, 25 Oct 2009 08:43:57 +0800 )
Description:
「神」的觀念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時空,對於民眾的信仰來說,神只是一種方便的稱呼而已。神,內在意含著神奇、威權、主宰、敬仰等,超乎想像、思議的力量。神壇所信奉的對象,依據清朝《嘉慶會典》規定祀神的五大原則:
1.社稷神祇則以祀。
2.崇功報德則以祀。
3.護國佑民則以祀。
4.忠孝節義則以祀。
5.名宦鄉賢則以祀。
此為官方提倡祭祀的神祀制度,普遍具有益於農耕收穫或立功於國家社會的賢士。神壇,是指私設祭壇供奉神祇,其規模不具寺廟登記要件者,而供民眾從事膜拜儀式及活動的場所。
民間四處林立的神壇祠堂,反應民眾為追求各種欲望的滿足,形成了民間信仰靈驗的現實主義。民間諸神的種類相當繁雜和多元化。例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仙崇拜、歷代聖哲、孝女貞婦、地區神明、無祀孤魂,乃至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靈物的崇拜。民間對於上祀天地神祀,中崇於聖賢、祖先,下敬於人間鬼神,這種寄託於神明的崇拜,源於認同其神奇的力量,能護佑族群的興隆與主宰個人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依一九九二、一九九五年度內政部宗教團體普查,神壇活動服務項目,有收驚、解厄、驅邪、袪病、看地理、看日、算命、卜卦、作功德、安胎與靈媒等。
民眾對神明的祈求,在個人方面,不外祈求消災降福、福壽綿長、工作順利、財源廣進、閤家平安等。團體方面,即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間信仰主要為滿足現實的需求,此為信仰的基本動機,本無可厚非的,但神壇凡事皆以沖、犯、煞、附身等理由,用以解釋民眾生活上遇到的災難苦厄,卻忽略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企圖以驅邪避祟的法術,改變人生的吉凶禍福,容易流於不勞而獲及功利主義的弊端。由於目前神壇尚無設置標準與管理的辦法,難免有不肖之徒假藉神旨邪詞、妖言惑眾,從事詐財騙色或施醫配藥替人治病、妨礙公序良俗不法行為,造成社會的危害。如何導正民間信仰,取締不法的神壇,亦屬刻不容緩。
民政廳近年訂定的「台灣省神壇輔導要點」裡表示:神壇膜拜儀式及活動應以公開方式為之,如有左列情事者應由各權法查處:
一、假託神意詐財騙色,涉嫌犯罪或違反社會秩序維護者,請依法處理。
二、假藉符咒或其他不當方法給藥執行醫療行為而觸犯醫師法者,請依法處理。
三、使用擴音設施造成噪音者,請環保機關依法處理。
在傳統的社會裡,神廟可以說是社會文化中心,具有社區互助的聯誼、民俗文物的保存、歷史古蹟的流傳。在早期台灣寺廟有下列幾項功能:
一、促進聚落的形成與地區的繁榮。
二、促進地方的安定與團結。
三、自治防衛的中心。
四、商旅的聚集場所。
五、反映民意的象徵機構。
六、祭典的多種社會功能。
七、民俗醫療的功能。
八、文化藝術的保存與傳承。
九、其他社會功能。
社廟的功能隨著社會結構的演變,應注入新的面目。不應該過於強調巫術、靈驗、神蹟、通靈等,必須培養神壇的人才,加強宗教倫理的觀念,將各種祭祀的意義、法會齋醮等儀式編輯成書,讓民眾對信仰有正確的認識,也希望民間的神壇透過學術的研究,能夠為傳統的民間文物留下豐富的記錄。
神壇所作的宗教法術,實際上進行的是生理與心理的輔導治療,的確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由於神壇久遠以來即欠缺統一教義的依循,也無教團的律法約束,更欠缺完善的神壇人員培訓課程,以致於神壇靈媒的素質良莠不齊,不肖的神棍極盡各種名目,假造神蹟來迎合民眾求福避祟的心理,因此,時有詐財、騙色的事件發生。
神壇對於民眾的生理、心理的治療,歷久以來,也有其一定的療效。但不應以權威自許,自封為某某神佛轉世。以此詐財騙色,藉佛法之名,敗壞佛門清譽。不應以假造神蹟,聲稱能發功分身,利用重複曝光等合成手法,製造分身顯相的照片,藉此吸收廣大信徒,予取予求。不應以邪魔附身,造成信徒的恐慌,並利用此畏懼的心理,假藉驅魔改運,讓無辜的婦女受害,也令正派的神壇蒙羞。
  目前的神壇已呈現多元化複雜的現象,神壇應自律自清,端正社會善良風氣,並建立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觀念,從事回饋社會的教育及各項福利慈善的事業。此外,設立神壇專業學院,提昇神壇人員教育的水準,並訂定組織規章,取締不法的神棍,以符咒、驅邪、鎮煞等名目招搖撞騙,造成民眾心理的恐慌。純正善良的神壇,對社會有其正面存在的價值,如何訂定合法的神壇人員標準及合格的訓練課程,扼止非法的神壇惡棍混跡其中,危害社會善良風氣,是神壇團體刻不容緩的問題。
( Sun, 25 Oct 2009 08:42:45 +0800 )
Description:
佛經上提到財富,有所謂的「七聖財」,在七聖財當中,第一即為「信財」,信仰的財富能令我們內外清淨莊嚴,能為我們帶來現世後世的福德因緣,遵循著信仰的道路,即可福慧增長,煩惱解脫,走向涅槃的彼岸。信仰的可貴,如「盲龜值浮木」,在茫茫的生死苦海裡,千年難逢,萬劫難遇。有了信仰,就像擁有一座發電廠,不僅為自己點亮心燈,更能照亮別人;有了信仰,就像得到自來水公司,不但可以解除生死的飢渴,也能為人間帶來清涼;有了信仰,就像擁有萬頃良田,能夠自他富有安樂。
宗教信仰的層次有種種的不同,就如同學校的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等高低階級的分別。宗教的上等者,以正知正見指導我們的生活,以六度萬行開發我們的佛性;中等者,係以教條儀規約束我們的行為;下等則淪於神通、靈異的外道邪說,使人迷亂心智,產生恐懼的心理。因此,如何辨別正邪之道,不可不慎!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仕」,選擇我們信仰的對象,當然更須慎思明辨。
所謂異端邪說,是指違背正知正見的思想與見解。如撥無因果、談玄說異、賣弄神通、否定輪迴等四顛倒和六種邪見,使得我們光明的本性被障蔽,所以《華嚴經》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正見即以八正道、三法印、四聖諦,使我們正見緣起法,了解宇宙萬法生、住、異、滅的實相。
有的宗教煉丹求仙,有的嚮往永生,有的主張世界末日,上帝將乘著飛碟前來解救地球等,對於人類極力探索的生命奧妙,佛教則提出業力,六道輪迴破斥種種心外求法的異端邪說。對於生命的輪迴觀,佛教認為,輪迴不只是人死後的受生,人們每天善惡心念的生滅,即在四聖六凡的十法界輪迴。因此,佛陀教導我們應以戒定慧的法水息滅貪瞋癡的火焰,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流轉,證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造作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絲毫不差的因果法則。有的認為生命僅有今生,沒有來世,或執迷命運由神權主宰,這都是偏離了正道。又今日社會大眾對於神奇靈異的現象,諸如變化分身、放光入夢、即刻開悟等總是特別的關心,佛教並不否認神通的存在,佛教六種神通的證得,都是依定慧之力所得。若由符咒、鬼神中求得,仍舊無法出離三界火宅及人生八苦的逼迫,唯有佛教斷除生死的漏盡通,才是值得我們證悟的目標。而在禪門裡,舉凡勞動作務、搬柴運水、吃茶洗碗,乃至語默動止等,都蘊含無上的神通妙用,如惠能的「磨房舂米」、法眼的「雲水隨緣」、趙州的「到地獄去」、慧海的「吃飯睡覺」、黃龍與洞山的「焚香靜坐」等,都為我們揭開神通的神祕面紗。其實神通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人類經驗的累積,文明的演進,智慧的開發,所創造出的科技文明,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這些智慧的結晶,無非也是神通的運用。
「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邪知邪見既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也不能增加我們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真實正法的信仰,從慈悲喜捨、為人服務中,開發自己的佛性,進而解脫生死煩惱,這才是正信的生活、真理的宗教!
近年發生的「邪教事件」,如美國的「大衛教派」,自稱上帝,能死後三天復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燒死;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化數十萬的日幣買他的洗澡水,謂之「神水」,藉此加強功力,由於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後造成五千多人死傷的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台灣的宋七力、妙天等事件,或以放光分身、靈異相片,眩惑民眾;或以消災避祟,讓人產生畏懼服從的心理。面對這些異端邪說的教派,涉嫌的毒氣殺人、集體屠殺教徒、歛財騙色,以及製造***械、毒品等暴力事件上,卻較少對其教主人格的偏差及教義的荒誕不經投入應有的注意力。異端邪說一向以上帝或救世主自居,具有滿足人的現實欲求及預言未來的超能力,或以「核戰末日」,或以上帝「降臨人世」,或以「殉教解脫」的思想,以威脅利誘的手段籠絡教徒的心。
這群邪教的領導人,性格充滿貪瞋我慢,教義混雜,荒謬無章,即沒有歷史的傳承可言,也沒有具體的修行次第。佛教的教主人格清淨,具足三德;佛教的教義圓滿無礙,含容三乘;佛教的修行發菩薩心,自利利他。面對佛魔一半的世界,人們在尋求信仰皈依的對象,要辨別是非邪正,不貪求速成解脫,如佛陀雖已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但也要有「雪山六年」的過程,才能成等正覺,更何況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呢?選擇能令我們身心淨化,增長我們的慈悲智慧,提昇我們的人品道德,美化我們的精神世界,斷除我們的無明煩惱。面對佛魔一半的世界,若欲令世上的各種邪說消弭於無形,歸根究底,只有人們具備判別正邪宗教的慧眼,那麼任何的異端邪說都無法趁虛而入,以此迷惑我們的理智,混亂我們的生活。也希望這群「邪魔教主」,不再以盲導盲,自欺欺人,早日放下我慢我執的邪思邪見,歸向正信的宗教。 ( Sun, 25 Oct 2009 08:40:55 +0800 )
Description:
儒、釋、道並稱為三教的說法,由來已久。釋教即指佛教,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實即指孔、孟重倫理、禮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則是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則傳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論在教義思想或信仰儀禮方面,多有差異。但是,三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由於相互影響,繼而產生三教合流之說。九流之說根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陰陽家流、七曰縱橫家流、八曰雜家流、九曰農家流。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說流派。
九流各有所長。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著重於「仁」,強調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學***六藝,堪稱為知識分子。老莊道家之學,「以道為理,以德為體,以常為宗,以無為本,充其極致,乃至於無所不為」。老子力主返璞歸真,順乎自然。墨家的創始人為墨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以自苦利人為神聖,重視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變為遊俠幫派。法家主張積極變法以富國強兵,通過嚴刑峻法使萬民承順。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皆為其中翹楚,此家學說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於嚴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強烈的反彈。名家是專研「名實」關係的學術派別,偏好辯說理論,對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惠施、公孫龍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陰陽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理來解釋朝代興衰,預言未來變化,創始人鄒衍提出「五德終始」之說,雖然引起爭霸天下的諸侯好奇,但是最終成為讖緯迷信。縱橫家有如現代的外交專家,當時游說於戰國諸侯之間的蘇秦和張儀,採取的「合縱對抗」及「連橫和解」政策,即大大影響戰國七雄與秦始皇的決策。雜家試圖「兼儒、墨,合名、法」,綜合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國方術,以秦朝呂不韋為代表人。農家為農業生產技術專家,致力於「播百穀,勤農桑,以足衣足食」。創始人許行還倡導「君臣並耕」。九流各具特色,皆因當時社會所需而衍生,然因時代的變遷,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前列外,其餘大多於春秋戰國時代後就漸漸沒落了。但是,若以現代觀點來看「三教九流」,發現它們仍舊融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教育學說、法律典制、政治理論、外交公關、邏輯演算、民俗節慶、幫派教會、卜卦算命、心理諮商、農業知識等各行各業中。先秦的「九流」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的確有著啟發帶動的貢獻,它匯集先民智慧經驗的大成,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儒、釋、道三教歷經時代文化的融會後,修行的立論,濟世的宗旨,難免會有相互比附之處。比如:儒說「正心」,釋說「明心」,道說「煉心」;儒以「治世」,釋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釋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道曰「清淨守心,無為而治」等。不過,仔細的探本溯源,三教說理的淺深,陳義的歸趣,還是迥然不同。儒教說:「未知生,焉知死。」舉凡有關宇宙來源、神秘現象、生死問題皆置之不理,一切順天由命。道教則以「一氣化三清」的理念,將宇宙的生成與神仙思想結合,並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這是唯物思想的體現。佛教則揭櫫「緣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壞、空的因緣觀,並以善惡因果、三界輪迴的學說,打破人們對生死的迷惑。佛教的教義圓融無礙,使佛教能躋身於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遠流傳。
現今的「三教九流」已脫胎換骨融入社會上的各種行業中,形成嶄新的風貌。更由於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新的行業不斷的出現,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蓋得盡。新的行業無奇不有,然好壞、正邪雜然紛陳,因此,應以佛教的正見、正命來辨別正邪,只要合乎因果業報、五戒十善等清淨律儀,能自我要求、自我淨化及發起自利利他的菩薩心腸,則傳統的「三教九流」,現代的「百家爭鳴」,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規範之下,使社會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趨於清淨美好。
( Sun, 25 Oct 2009 08:39:57 +0800 )
Description: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信仰。從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與多神的崇拜,人類對大自然畏懼及對神權的順服,由於害怕未知,又揣測有神鬼居中操縱人們的福禍,因此產生了祈神驅鬼、巫術祭祀等活動,如戰國時的河伯娶婦、漢武帝時江充的巫蠱之禍,及南朝宋文帝時,女巫嚴道育因被控咒帝死而慘遭鞭殺等,這些與社會民俗結合的信仰,乃源於人類對神鬼的依附及恐懼的心理所產生的。而佛教則以為業力自主,一切事物皆由緣起,非由神明的主宰,與鬼靈的操縱,認為命運是可以透過慈悲的實踐和智慧的啟發而改變的。佛陀以「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觀,要眾生覺醒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福禍吉凶,打破神鬼主宰天地的思想。佛陀提出「四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主張宗教信仰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凡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昇淳善道德風氣的教義,佛教都是贊同的。佛教於人格養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培養慈悲愛物、理性自制的善良美德。也希望信奉神明主宰者,能從神權中解脫出來,進一步相信因果和緣起的真理,不把未來的禍福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
某些人信仰人與萬物是由創世主所締造的,除了創世主是唯一的真神,不得再拜其他的神,而佛教對宇宙的形成,則認為是依循事物的生、住、異、滅的規則,而非有外力的主宰。在信仰的對象上,佛教則以時間上的「三世諸佛」與空間上的「十方一切」的無量無邊來涵蓋,信徒可以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做為自我學***的榜樣。關於堅持不可崇拜偶像的宗教,卻處處以先知、預言及萬能全知力量,造成信徒膜拜偶像的心理,並以掌握獎懲的主宰自居,讓信徒完全順服,而不敢有任何的置疑。對於萬能的神,佛教的教義有所謂「佛有三不能」:不能免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生界,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
尊者以飛足神通,尚無法救釋迦族一人;得道的安世高大師,為了舊業,償還一命;十世為僧的悟達國師,也須受人面瘡之苦。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肯定善惡有報,禍福自招。
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論,是以三法印印證宇宙人生的實相,佛經的天龍八部,也不是泛靈的信仰,而是擴大我們的生命空間,了解人道之外,還有其他眾生的存在。佛教尊重一切眾生,但不向這些神靈求福避禍,而是觀緣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學的修持,淨化身心,開發光明的佛性。佛教更進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強調信仰要經過「聞、思、修」三種階段,堅持信仰不可盲信、盲從。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視內學內觀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眾生本具有佛性的覺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們能奉行佛陀的教誨,用六波羅蜜止息貪瞋痴的火焰,即可從煩惱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靜安樂的彼岸。
人類的信仰,從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靈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昇華及尋求生存的意義,這是宗教所應淨化的過程,如果一味的借助各種神具、法術,以鬼神附身的方式做為教義的內涵,對於世道人心不但沒有啟迪的作用,對於移風易俗也沒有淨化的功能,更會失去宗教的神聖本質。
在原始佛教時,佛陀以「箭喻」指示鬘童子,追求信仰者,注重的是智慧的開發及苦惱的解脫,而非執著神秘的現象,凡是與解脫生死無關的事物,佛陀都名之為戲論。佛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有的用斷食求取生天,有的以為裸形即可身心清淨,有的學***牛狗的種種來消除罪業,有的以為啞羊不語就是高深的修行等。這些希冀以祈禱的儀式或禳災的祭祀,求得究竟的安樂與生命的解脫,皆名之為「外道」。就像妄想以恆河的水洗滌罪業,及使用咒語祈求石頭不沉、鹹水變淡,這是斷滅邪見,不但不符合人間的常理,也違背了佛教的因果法則。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希望一神崇拜的信仰者,不以上生天堂為生命唯一的去處和究竟的目的。想要借助神秘的力量改變未來吉凶者,若能持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長壽、財富、福德的果報;以觀五蘊非有,不墮於長生不老的身見;生活中以奉行八正道促進人際的和諧;實踐六波羅蜜,讓生命無限的擴大。更進一步效法悉達多太子,放下世間外在的五欲享樂,成就正覺的佛陀;佛世時的三迦葉兄弟,拋棄事火的信仰,以三寶為皈依處;舍利弗、目犍連聞說因緣法偈,終悟刪闍耶外道為非究竟之道。世學只是徒增我們的智識學問,與解脫煩惱無關;玄學則令我們迷惑外相;一切依附於他力的主宰,反而忘失人人本具的慈悲與智慧。佛教希冀其他宗教能由世學、玄學的神秘層次,提昇到內學、內觀;由順服神祇的創造與主宰的見解,也能認識業力因果的真理
( Wed, 7 Oct 2009 15:37:44 +0800 )
Description: (一)临终见佛接引 凡修学净土法门求生净土的佛教徒,认为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苦,而西方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去处。而如何判断是真实的往生到极乐世界呢?在净土经典中有很多方法用来判断此人是否确实往生。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有“吉兆”[①]可预示此人必定往生。虽然能够判断往生的这种种吉兆,皆出自净土教典和净土宗祖师大德,但这些也许正好成为我们临终往生的误区。是问今天学佛者无论是修那一宗一派、修任何法门,无不以往生净土为目标。 就以“临终见阿弥陀佛接引”最高待遇来说吧,我们如何在临终时才能见阿弥陀佛来接引呢?当然是我们一生在常念“阿弥陀佛”圣号,在临终时自心中自然显现阿弥陀佛圣像。可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其圣像是什么样子我们见过吗?我想一定没有人见到过,我们见到的只是化身,或者只是纸画、木雕、泥塑、金铸的工艺型而已。那我们临终时又如何能肯定所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而不是魔王的化现呢?既然魔王能化现佛身,同样也能化现一切预示往生净土的“吉兆”,使我们不知不觉来到魔道。 就佛陀的教理而言,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皆在说明我们要往生净土、要亲见如来法身者,不可以用“有所得”的思想认识来见佛。那我们如果临终见佛才能往生者,岂不是与佛陀所说的教理完全相违背吗?既然不符合佛陀的教理,那也就不能当作是“第一义谛”而作执见,应当作为佛陀教化不同众生方便而说。所以真正能往生者,应当保持“无所求”“无所得”的心里状态,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不离佛、佛亦不离众生,如此临命终时念佛者,心中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时自性清净也就无“佛”可见。念佛之人若能如此者,一刹那间即可往生到西方净土。 反之,如果有人非要见佛才会往生者,那也许就可能错过了真正往生的机会。因为佛决不会以有所得像而显现,否则只能增加众生的贪欲心和虚妄分别。曾有个信上帝的人,有次堕入水中,心想上帝一定能来救自己,这时有一小船刚好过来,想救他却不让救,非要等上帝来救;过一会又有一大商船路过,想救他还是不让救等上帝来救;过一会又有一货轮路过,想救他还是不让救等上帝来救。三次没有得救,此人即将面临就要被水淹死的危险,他大喊上帝为何不来救我,此时空中有声“我三次想救你,你都不让救,我上帝又能奈何!”请问你在命终时所要见到的阿弥陀佛会是什么样的呢? -------------------------------------------------------------------------------- [①] 往生的吉兆:随每个人的功德不同,往生时的吉兆也有所不同。所谓吉兆者,是说念佛人在临命终时,有人是见到阿弥陀佛及圣众来迎接;有人是听到佛说话的音声及音乐之声;有的人是见到室内出现莲花用种种花香;有的人是见到空中出现瑞相放光;有人是结跏趺而坐面带笑容。等等不一而论。 (二)、横死者不能往生 在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先进的机械工业,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丰富,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和生命安全形成了极大威胁,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微弱不堪一击,无时无刻都面临着生命的结束。本来对一个佛徒来说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佛教认为“诸法无我”一切皆是无常。但佛教也重视生命的质量,并不主张自杀或横死之类,认为横死是罪业深重者,只能堕三恶道,当然也就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可我们生活在当今的大都市社会中,无论信佛或不信佛谁也无法保障自己的安全,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怡养天年无病安祥而终,大多数人都因疾病或种种横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个佛教徒虽然对生命的长短不注重,但命终能否往生净土却至关重要,而在佛经中却明文说“横死”者不能往生净土。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大多数佛教徒也是因疾病而死或车祸而横死,这就对我们能否往生带来了很大困惑。“死”只是众生舍报归西的一种方式而已,由于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死的方式也就不同。当然我们理想的是安祥而终,但也应当正确认“横死”者也不一定都是不好。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死”的种种方式,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信仰不会产生动摇。 我们应当知道临终往生净土者,不是由往生者“死”的方式来决定,而是往生者在临命终时“心念”来决定。如果一个虽然安祥而终,却内心此时产生贪欲、恐惧等心念者,此人则堕三恶道不能往生;反之,往生者无论以何种形式而死,但如果此时内心无有杂念,心中唯有想佛、口中称佛,则必定得生净土。我们想想,横死之人死前心念清楚,一般希求佛力能够加被,此时应当唯有念佛一个心念。如果这样看,那“横死”者也完全具备了往生的其本条件,岂能说“横死”者不能往生也?佛说一切经教皆是方便众生而言,并不是决定不变的规则。也不要由此而成为往生净土的误区。 请问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第二祖,尊为阿弥陀佛的化身。但善导大师却是从树上堕地而死,从形式上看也应当是“横死”,难道说善导大师不能往生净土吗?在《续高僧传》记载:“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佛学大辞典》也解释:“唐光明寺善导,称光明寺和尚。……高宗永隆二年登寺前之柳树,自投而死(或云误传自杀),高宗皇帝于寂后赐寺额云光明。” (三)、带业能否往生 人们最爱好净土法门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修净土法门者,既是有生之年罪业不能全部消除,仍然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这种“带业往生”思想,极大的鼓舞了今天认为末法时期的众生。由于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深重,一生一世也许不能完全消除罪业,那就会随业而转回于六道之中。在佛教理因果转回思想中,“业力”是众生转回六道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断除一切“业障”。 而净土法门的“带业往生”思想,是说既是众生临命终时业障不能断尽,仍然可以往生净土。在《无量寿经》中说:既是造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若能遇善知识开导,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者,亦能往生净土,更何况其余之轻业者!正由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极大的鼓舞了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人,使得净土法门成为当今修学佛法的主流。无论是修何宗何派,最终都将以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为目标。 在这里我认为,“带业往生”理论思想虽然出自佛经,在《无量寿经》有明文说明,但我们要知道佛说法是随众生根机方便而说,一切经文言教并没有绝对的不变性。因此,我们学教不应迷惑于言教,而应当悟入佛陀说此教法之知见(真正含义)。也就是说“带业往生”者,是佛陀对那些业障深重之人,对修行忏悔已经失去了信兴之人。佛慈悲以方便鼓励此辈众生,只要能回心向善就能“带业往生”。然后再精进修学,最终一切罪业消除而得以往生净土,这才是佛陀说教之本意。 如果就佛教真理而言,娑婆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而成,此世界是不净垢污之地;而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感而成,极乐世界是清净无垢之地。如《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三恶道之名都没有听说,那有三恶道众生。既然如佛经所言,“业力”是众生转回的根本,那就是说众生还有“业”者不能往生净土。所以说,“带业往生”只是方便言教而已,我等学教之人往生净土者,必须要精进努力罪业消除三业清净才能往生。这也是修学净土法门最基本的理论思想,故劝发愿往生净土者,不要因为“带业可往生”,而最终反而不能往生,成为往生净土的误区。 (四)、极乐世界是否实有 极乐世界是否实有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意义极为重要,今天的佛教徒皆以净土法门为修学的主要方向,而净土法门的主要思想,就是要人们通过念佛最终往生到西方净土。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极乐世界是否实有,对于往生净土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虽然说“净土”不仅限于极乐净土,还有很多佛土皆是净土,但我们今天所说的净土,一般都是指“极乐净土”。关于极乐净土的说法主要出自《无量寿经》《弥陀经》等净土经典,其它佛教大乘经典皆主张一切佛土皆是“净土”。尤其是主张“自性净土”,而净土法门所主张的极乐净土,是属于“实有净土”。如《弥陀经》说:“从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佛号阿弥陀。” 关于“极乐世界”是否实有,依据佛法要从两方面说:佛法有真俗二谛,从世俗谛而言,极乐世界应当是实有,如《弥陀经》所说,佛陀是真语者,既是佛经所言应当不虚;如果从真谛而言,极乐世界也是虚妄,如《无量寿经》所言,是阿弥陀佛功德所感而成,同样是属于“因缘”法,是生灭无常之义。如果极乐世界也是生灭无常之法,那我们还为何要往生到极乐世界?那里也不是常住不变永久的极乐!所以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极乐世界,对我们能否往生极乐世界非常重要。从世俗法上说,宇宙之大令人难测、无其不有,在我们世界之外另有极乐世界无可非议,以我们的智慧目前无法能够认识到。如果就第一义谛而言,佛说一切法皆是对治众生的执见,说有说无都是应众生根机方便所说。就“中观学”思想而言,佛说一切法皆是相待而有,因有而有无,无不实无;因无而有有,有不实有。佛说极乐世界是实有,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假,佛才说相对待的极乐世界是实有。如〈中论〉说:佛以二谛说一切法,说世俗谛是令悟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是为识世俗谛。 如果从大乘教理而言,娑婆世界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感而成,是众生的依正二报,所以说娑婆世界是假名无有实体;而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感而成,同样极乐世界也应当只有假名而无实体。从逻辑推理上说,娑婆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是由砖石土木形成是染污不净;而极乐世界是菩萨功德所感,如果实有同样成为染污不净。那极乐世界就和娑婆世界没有区别了,我们众生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往生了。所以极乐世界是自性本空,当众生业力断除时自性清净,此时自然众生与极乐世界不二。而我们的娑婆世界也是自性本空,当众生业力全部断除时,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也就无有二体。所以“自性净土”者,即是主张娑婆世界即是极乐世界,倡导“人间净土”思想者也在于此。依〈维摩诘经〉所说“不可思议”者,当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时,我们真正知道什么是“不可思议”。________其实我们仍然在自己家中,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 Wed, 7 Oct 2009 15:21:23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佛学院 理净 “罪福”是人生的两大分歧,也是人生所向的两条途径。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途,永堕三恶道无有出期。也有人修行十善而通向人天之道,享受无尽的人天之乐。虽然同是一人但由于环境的影响或者后天的教育不同而有时会走向幸福之道,同时也许会被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其实一个人本身不存在什么善恶罪福,自性皆是清净无染的,本具佛性,因此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教不同与儒家,孟子说“人性本善”,如小孩的心总是善良,无有害人之心。可荀子却说“人性本恶”,如小孩生下来时就很自私等。其实这些现象都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从前世带来的善恶之习气。真正的本性是非善非恶、不增不减,本来清净。只是由于人的贪嗔痴慢之心而迷惑了清净自性,故有分别取舍之心, 此“心”即是妄心。因此佛教特别主张后天的教育,使人们能止恶修善,断除烦恼恢复本性。即是见性成佛。#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所谓修道即是修福舍罪,也就是止恶行善。但佛教对“罪福”有不同的主张,不仅要舍罪,同时也要舍去福。一般来说世间凡夫之人认为“罪”能招感三恶道的苦果,当然应舍去。但“福”是人人所求,各各所向,岂能舍弃。如布施供养三宝能消灾增福,救济穷人皆是修福。放生戒杀增福延寿,帮助别人积德行善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修福修善,怎能说“福”亦应舍。当然,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甚至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福也舍去,那么这个世界会无有善恶分别,亦无因果报应,如此则这世界会成大乱。其实世间万事万物的循环规律是有规则不会改变的,但人们的心理作用会因各种不同的作用而改变认识。这种作用就是修道,修道即是改变人们的一般认识作用,要人们对事物从本质上去认识,不能只看现象。一般人们所认为的修福舍罪只是从现象上而言,如果真正讲修道则应去从事物的根本上着眼认识。虽然“福”应修,但是如果福尽时即是苦来。因为所谓的“福”是由于修善而得来的,是有所作为的法、是一种生灭法,生灭法即是无常法,无常法故应舍。因此“罪福双舍”即是见中道。本文即是从此意义上谈谈对佛教“罪福”的一点认识。
一、依福舍罪
在《百论》中开始就说“恶止善行”。在佛教诸宗经论虽然都讲“空”的思想,但却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理论。但对修福舍罪一般都认为“福”应修。如《弥陀经》所说:“往生西方净土者,要具足福慧二严”。其它一切经论也无不强调福慧双修,才能证得菩提之果。但唯在《百论》中明确说明“福”应舍。故开篇即明“舍罪福品”,说明“福”是无常之法,不应执着。但众生因无明之所迷惑,起贪、嗔、痴等妄想分别,而造诸恶业流转生死。诸佛慈悲,为怜悯众生而方便说“福”是乐应修,“罪”是苦应舍。即是依福舍罪。
因为修行五戒十善,能止十恶。因此“戒”名为防非止恶。恶即是罪,止恶即是福。吉藏大师在《百论疏》卷三中说:“罪以摧折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途。得于苦报,摧折行人,目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舍者入实相观,心无所依,故称为舍。”此文说明了罪与福的性质、作用和果报。正因为“罪”是不善业,因此以摧折为定义,有了恶业即招感三恶道受诸苦报。如世间行人者,即世间一切有所作为之人皆名为行人。如犯杀戒者,即杀人或杀一切有生命之有情,皆名为杀罪,犯杀人罪者必得偿命,即是罪能摧折人的性命,死后还将堕入恶道或傍生被他人任意杀害。死而复生,往返流转,直到罪业彻底还清。众生受诸痛苦,皆因杀业所感。如果偷盗他人钱财者,必受人们的咒吗或处罚,死后转生为婢贱贫穷之人或转生为牛马来偿还,受诸苦报。如是等五恶十逆者皆得一报还一报、一一招感苦报,无有自由。因此说“罪”能摧毁人们的善根和损拆人们的性命。所以说“罪”应当舍去。但怎么样才能舍罪呢?唯以修福可以舍罪,因此俗话说“将功遮罪”。因为修福是善行,而造罪是恶行,善恶本性相违背,二者不能兼有。所以犯罪时不能修福,而当一个人改恶向善,重新做人时,会返悔自己以前的过错,而立志做人。也就是佛教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说放下了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而是说只要你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是犯罪、是造恶业,而弃恶业向善业行,即是走向了成佛之道,萌发了成佛之因。因为佛是由人修行而成就,即太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也就是说如果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格,即是成就了佛的精神。虽然还没有成佛,如果以佛的精神不断修行,一定能够成佛。任何一个人如果从罪恶的一面走向善良的一方,这就是最可贵的精神。
古人也曾说过:“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即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要能改正错误就一定能成为好人。因此佛教的精神也在劝人为善,弃邪归正。佛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种道理。要人们所有的恶切莫要去做,一切善事皆应积极诚心去做。又说:“莫要恶小而为之,莫要善小而不为。”即是说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不要因为一件很小的过错而不改正,认为没有关系。也就说每一件大事皆由诸多小事组合而成,所以小的错误是犯罪的根本,应该除根才不会有再生的机会。修福亦应如此,虽然很小的一件善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好,那怕是微不足到也应要认真做好,皆应看作是修福。古人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而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说明福是从很小处渐渐集聚而来,而不是一日就成修得成佛做祖。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一件小事做起,那岂能做得了大事。常有人说,我是做大事的材料,不会做那些小事。其实谁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如同建楼必从一砖一瓦修起。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岂能教导别人。所以做一件很小的善事也同样能使一个人去恶从善、成就福德。
由此说,做善修福即能止恶防非。《百论》云:“善法二种,止相行相,息一切恶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止相”即是停止一切恶的行为,“行相”即是做一切善事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能息灭身口意十不善业,而终不去做是名“止恶”。然后终身奉献身命去做十善业及一切善事能信受奉行,是名为“善行”。这样如果一个人从事于善行则必定不起恶念,无有恶念则不会有恶行,没有恶行即是所说的“止恶”。所以修福是为了止恶,而不应该认为修福只是为了得到人天乐报,去享受来世的荣华富贵。如果荣华富贵享受完了还会堕三恶道去受苦轮回,怎能说“福”是常福,寿命更加如此是在呼吸之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转眼间被风吹散。因此修福不应执着“福”是实有,而应认为是为了断恶而所用的方法。如同渡河而须船船只,过了河则应舍去船只而行路,才会方便。如果仍然身背着船去走路定成障碍。修道也是如此,既然恶止而福亦舍不应住。若住于福则仍然流转于生死,如果要出三界断生死即应舍福修慧。
二、依空舍福
世人皆明白“罪”是一种苦果,作恶者一定能得恶报。而修善者一定有善报。因此人们认为“福”是快乐应该取而不应该舍弃。但正因为凡夫是颠倒之妄心,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实相本性,而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另一面。断有则住无,破俗则著真,破无常则执常,破有则住空等等。舍一而存二,皆在二边不能趣向中道。慧能大师曰:“不思恶不思善,则为上座之本来面目。”即是说若要明心见性,识心达本,见佛本源。必须两边皆舍之,入中道实相观,证到平等性智,即是见佛性。如果悟空而住空,舍罪而求福,仍然是邪见。即所谓中道正观者即是无所得观,无所得观者即是平等性智。无有善恶之分别心,说空不住空,涉有不着有,破空不住有,破有不住空,无有取舍之心。如《百论疏》卷三云:“舍者非取舍之舍,舍名心不着,以无得为依,故名为舍。又为对众生两取故名两舍,两取之病若除,则无所舍。”因此“舍”不是取其一舍其一之舍,有取心有舍心的“舍”。而是指心无所著,即不着取也不着舍,即不着空也不着有,即不着生死也不着涅槃,即不着罪也不着福。这种无所住之心名为真“舍”。
但是,作为一个修行者而言,则不同凡夫之见。有好有坏、有罪可舍、有福可取,应该说罪福平等。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丑有美、有善有恶,但此善恶皆是有为之法是无常法。“福”虽然能止恶使人修善成就道业,但“福”仍然是由修所得,非常不变的实有之法。一个修持五戒十善者则能得人天福报,但天人的寿命八万大劫过后还堕五道而轮转,尽管一个人有家财万贯、美女如云,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如果福尽时会有三灾八难,将一切财宝损之一空,一无所有,只有罪业随身,轮回支受报。就是说不被三灾八难所害,但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是长生不死的,有生必有死,当你大限到时,一切都不能带走,只有罪业随身,招感三途恶道。因此说“福”不是永久之乐,福尽时还是苦。如《百论疏》中说:“罪报是住苦,故不应起罪,福报是灭苦,故不应着福。”又说:“福有二时,成两舍义,福报生时乐,故依之舍罪。福报灭时苦,故依空舍福。”这里即是说当人们认识到正在受罪报时是苦,如囚犯、病人、穷人等受苦时认识到自己在受苦。因此佛陀指示今生之苦报是前生之恶业所感苦果,令人们应从今起广修善法,布施供养来遮罪。所以说依福可以舍罪,但布施供养所修之善法而得的福报非常福,当福尽时会成为苦,如人钱财被贼所盗时会怨恨、烦恼、等种种痛苦。因此佛经奉劝人们将福报亦看作是空,如梦如幻,应该依此空去舍福,若不着于福时则亦无此苦恼。
这些苦皆是有所求而有,因为有所求则有得有失,有得失即有苦,当无所得时亦无苦。比如你帮助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对你的回报,如果得不到时便会有怨恨和苦恼。如果你是无私的奉献不图回报,如同施舍给街头的乞丐是出于善良和怜悯,并不图别人的回报,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苦恼可言。因为你施没时本来就无所求,而是一种无私的慈悲心所致。正因为无所求所以也就不会有苦恼。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都能这样不住于有所求,那里还会有怨恨、后悔、报仇等等不平事所致的烦恼和痛苦。如果你常常以付出必须要得到更多的回报之心态做事,那必定会是一种等待和失忘的痛苦。古老的传统习惯养儿为了防老,如果孩子长大不孝养父母会感到失忘和痛苦。可是如果我们学佛之人以佛教的因果来看事情就会不一样,佛经云:“无缘不成夫妻,无冤不成父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成为父子皆是前生业冤所致,都是互相偿还债务,当业债还清时自然各奔前程,谁也不会欠谁的,还有什么可言。用西方人的观念说,养儿育女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养老送终,而应当看作是对社会的一种义务。如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如同子女,可老师并不因为学生忘了自己而痛苦。这就是做老师的只有无私的奉献而无所求,而做父母的有所求,因此有所求即有痛苦和烦恼。当然做子女的也同样应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孝养父母那同动物有何区别。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一切看作是一种对治法门,为止恶而修福,当恶止时福亦应舍,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即无所得亦无所失。如能如此看待生活,则不会为得不到或不能永远为己有而感到苦恼和失忘。
既然如此,以上皆已说明“福”非常法故应舍去。所以《百论》云:“福灭时苦,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患。如佛说乐受生时乐,住时乐,灭时苦,是故应舍福。”论又云:“于福莫畏者,助道应行故。”即是说明为何修福而又舍福。修福者是为帮助成就道业而修福,因为造罪业之人不知道修道,唯以修福引导而转向修道,当恶止善行时则不应再著于福。因为佛说福报是生灭法,当福灭时会有大忧悲苦恼,唯在生时住时乐。既然是苦即应该舍之。如此说当你认识到福灭时为苦,便不会再去执着享福为乐,发心求道出离生死,远离罪福二边,即是依空舍福。
三、罪福俱舍
《百论》云:“福尚应舍何况罪”。即是说福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都应舍而不应住,更何况罪是破坏道业损坏性命的,因此更加应当舍去。在《金刚经》中也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即世间一切真实实有之法,“非法”者即世间一切不存在的虚幻之法。如果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切实有之法舍去,那不真实的虚妄之法更应舍去。也就是说“福”是善法都要舍去不要,更何况“罪”是不善法还能不应舍去吗?
今言罪福俱舍即是中道义者,《百论疏》云:“二取堕二边故,名之为邪,两舍是中道,名之为正。”也就是说如果执着于有罪可舍,有福可修即是邪见。因为罪福本来无形无相,本性是空。只因众生妄心分别而生。如《中论·观四谛品》云:“若谓从福,而生果报者,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从罪福能生善恶果报的话,即是说果从罪福而生,罪福是因,但罪福本无是由于众生的妄心分别有善恶之因而感的果报,而今罪福又从善恶生。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是不能够成立的,如果成立则因果混乱,成为因能生果,果亦能生因,因果互生,如此则无因果。所以罪福本空,唯人所招。即所谓“两舍即是中道”。也就是说如果不着于罪也不着于福,罪福二边无所依,无所得即是中道正观,中道正观即是真如本性。因此不着罪福二边即是平等性,佛性即是平等性。又《百论疏》亦云:“舍者盖是中道之异名,佛性之别目。”《涅槃经》亦云:“明与无明,愚者为二,智者了达,知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中道佛性也。”说明舍是不着,不着二边即是中道,中道即是真实自性,所以实性是佛性。因此罪福俱舍不取二边,即是见中道实相。
罪福俱舍者能入不二法门。如《净名经·不二法门品》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即是说如果从因位讲有善恶不同,若从果位讲有罪福区别。如果能用般若智慧了达罪福的本性空寂,则罪福本性无二。这样无罪无福、不取不舍、罪福无二,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罪福俱舍是入不二法门之殊称。因此说“罪”是不善法应舍,若著有福可修亦是邪见,若能悟入不二法门,则识罪福本空无有自性。如《中论·作作者品》云:“若无作等法,则无有罪福,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这就是说我们众生有罪福报是因为有善恶之行为,有净不净之分别心。如果断除分别心即无有作、作者、作法。若此三法皆空则无有罪福可作,无作即无果。因此罪福俱舍即是入空观见佛性。
四、舍罪福与断烦恼
世间一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出善恶两类。虽然有无记性,但无记没有自性,随善恶的作用而变为善恶。如吃饭本来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但吃饭可以解饥是善法,如果吃的过量会生病是恶。所以说诸法唯有善恶两种,今舍罪福即是舍一切世间诸法,不着于一切法。因此说舍罪福即是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今舍罪福亦是明二谛。如《百论疏》云:“佛有二谛,为世谛故,明依福舍罪。为第一义故,明依空舍福。”因为世间之人认为福是常是善法,只有布施持戒才能修福,因此修福是止恶。为了说明世谛是苦是无常,教示众生修福,即是为世谛故说依福舍罪。但若从第一义谛而言,则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即是说非罪非福为中道。因此罪福本性空寂,不应着福常有,故为第一义谛故说依空舍福。唯有双舍罪福即是二谛。所以《百论疏》又说:“凡夫著有故有六道罪福,今明罪福性空,不应着有。二乘滞空,证空之时不能即知罪福宛然,故明虽毕竟空,而罪福宛然。两舍即是般若,罪福即是方便,欲令一切凡夫二乘具般若方便,故明两舍。”这即是说因为凡夫执着于罪福实有,故有六道轮回之苦报。今明罪福本性自空,皆是众生妄心分别而生,因此不应执着于“有”而不能悟入法空。但大乘之人执着于空,入空观而不能涉有,虽然罪福本性空寂,但因缘假有宛然存在。因此今明有罪福可舍是方便,罪福本空双舍是般若。为了凡夫二乘具足般若方便,今明罪福双舍。
由于众生修行次第的不同而有罪福取舍区别。为初发心的人容易贪著福报,故佛说修福可以舍罪。为发心学佛长久之人说福亦是空,有限有尽,福生时住时乐,福灭时苦来,因此应依空舍福。这也就是说烦恼即是罪福,凡夫之人受苦时知有烦恼,而圣人了知福尽亦是苦,所以说烦恼不出罪福。如《大智度论》云:“无生法忍,离二种障,一杀等,名为粗障。二取舍心,行于施戒,称为细障。”今明舍罪,则除其粗障,次明舍福,则息灭细障。当粗细二种障都泯灭时,则无法现显。因此说舍罪福即是断烦恼。二障既除烦恼断尽,亦无罪福可舍,即证无生法忍中道第一义。这就是说众生之烦恼皆是因有净不净、善恶之分别,而生贪、嗔、痴等烦恼。如果悟得罪福性空,即烦恼亦是性空。故《中论·观颠倒品》云:“若无有净者,何由而有贪,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这即是说众生的烦恼是由自心的净与不净观虚妄分别而有,如果说没有净法,即是“福”自性本空。既然福是空,那里还有贪心。如果没有不净,即是说“罪”亦本性是空,即然是空则无从起恚心。因此,若舍罪福则无有贪、嗔、痴等诸烦恼。烦恼既断,则般若生,般若若生即是菩提。 结 论 总而言之佛教明舍罪福,是为了破众生的分别心,以识二谛而生般若方便。因此《百论》说罪福本空是对治而说。如《中论·观业品》云:“若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因为众生迷惑造业而不觉,故说罪是苦,应修福而舍罪。以修福心去降伏造恶心,此是为了利益众生不堕恶道,方便说为善事。当罪灭时福亦不应着,因为福是为了止恶修行而有的,是有造作之法,造作法即是无常,所以福亦是空应舍。罪福不着,内心无畏,坦然自在,即是解脱。所以说众生不能解脱就是被罪福所逼迫。有罪之人受苦报不能解脱,而有福之人享福不知修道不能解脱。当众生彻底洞察罪福二者自性本空时则心不着二边,脱离二边即无缚无解。故《净名经》云:“不着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这就是说当我们不着于世间的一切好,怎么会住于恶呢?如果能于有出空,于空涉有,即是通达诸法实相心无挂碍。如此如幻如空,无有所依,是为入不二法门。
( Wed, 7 Oct 2009 15:17:25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佛学院 理 净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
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
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
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却造成了对他人无法估量的伤害。所以这种以损害他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认为是“才能”。但站在“禅”的人生角度而言,那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所以把这种心态称为“三毒”,如同毒蛇不仅能伤害他人性命,同时也会伤害自身性命。我们今天的人们如果能对“禅”的真实含义有所正解认识和了解,并且运用“禅修”的方法去对治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就会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形成有利保证。本文就是想通过这种“禅修”的方法来启示人们对“禅”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禅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祥和温暖、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使得“禅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能够使将这次“禅”在今天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现实社会中,成为拯救人们心灵的良药,创造一个安定祥和、互爱互助的社会环境。 一、“禅”的意义
禅是佛教的一种重要修持法,在中国禅宗体现的最为完满、最为直接、也最为究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禅定、弃恶。能令心寂静,并思虑诸法善恶之本性,名为静虑;运用思惟的方法驱除人们的妄念和分别心,名为思惟修;运用定的方法来修行,使自己人生境界能够升华,名为禅定;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名为弃恶。
禅是一种体现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生的总体。禅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体,超越物我的精神世界。从而把握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真谛,是一种大彻大悟、物我平等的至高境界。禅是以心传心,通过心灵的顿悟方法获得,而并仅限于文字意义上的禅法,禅主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使人们通过生活来体验禅的超越性。禅是智慧的体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观,不是建立在逻辑和分折为基础的哲学上,而是超越思惟、语言、形相的表达。禅也并不是神秘主义,禅也不是虚无主义,禅也不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理论,是一种超越宗教性否定人们对事物现象上的认识,通过事物的现象对物质世界本质上的真实认识。通过禅的功能启迪人类封存已久的潜意识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本能的智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所以说禅能正确认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显现在最平凡、最普通、最平定的人的生活里,人们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就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自性平等物我一体,说有实不可得、说无又有名字相,这就是“禅”的境界。所以说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文字、形相所能表达。禅是一种实际的、平凡的、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各具风格无一类同,这种境界和感觉唯有禅修者本身能以心有所悟,而他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正如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