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战队官职排名杂排名的

您现在的位置: >> >> >> >> 正文
国宗:太平天国高级职官中神秘的一群
 2010/8/18 8:57:56 互动百科 【字体: 】 国宗-范围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洪姓的家天下,国宗应该姓洪,但根据
拜上帝教
5人都是
耶和华的亲儿子,
的亲弟弟,因此这5位的兄弟也就都是“国宗”了。
《平定粤匪纪略》
中记载,国宗有“四姓十三人”、或“五姓十三人”,目前所知道有国宗头衔的,包括洪、杨、韦、石四姓,人数则远不止13人。
如果是“五姓”,应该包括姓冯的国宗。但清方和时人笔记中都记载,冯云山的兄弟亲属都未能投入太平军,他是孤身一人,且早在
边界就战死,那时候还没有“国宗”这个新生事物。在
中的南王亲属除幼南王外,闻名于世的只有庚申十年(1860年)封搢天安、后来封佩王,癸开十三年(1863年)七月在天京城外印子山战死的
,但没有任何记载表明,他早年曾获得国宗的封号。
照理说,国宗都应该是领导人的亲兄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记载中真正符合这一“理想国宗标准”的只有两人:
“并无兄弟”,石姓国宗都只是他的族人;洪秀全是有两个哥哥的,但各种记载都表明,他的哥哥
被封为更高级别的“国兄”,以示血统高贵,而目前唯一记载系洪姓国宗的,只有堂兄
杨姓国宗数量众多,但
非但是孤儿,而且杨氏族人只剩下一个年迈的叔叔
,众多“清字辈”国宗都是认的干亲,如排行“大国宗”的
,原本是广东天地会首领;排行“七国宗”的
,则是广西桂平人
,参加上帝会后被认作义弟。也就是说,杨姓的国宗其实没有一个和杨秀清有血缘关系。
是排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第三号人物,而且萧朝贵本姓蒋,过继给萧玉胜,族兄弟有萧、蒋两姓,人数众多,但一个国宗都没有。
萧朝贵的亲属,如妹妹嫁给他做王娘(鉴于西王娘是大名鼎鼎的
,这位王娘应该是副职)的殿左二十七指挥
、曾经防守半壁山的西贵亲(不知是什么亲)陆炼福等,都受到重用,这些都是旁系亲属,血缘更近的直系兄弟自然更不可能被冷落,考虑到萧朝贵儿子萧有和、蒋有福和洪秀全的特殊关系,冷落萧、蒋两姓,简直是不可能的。
关键在于萧朝贵不是耶稣的弟弟,而是耶稣的“妹夫”——他妻子洪宣娇才是耶稣的“妹妹”,这样一来,按上帝亲子、耶稣亲弟划线的国宗头衔,自然也无法落到萧、蒋两姓头上了。
事实上国宗还不止领导人的同辈兄弟。
《贼情汇纂》
记载,洪、杨、韦、石四人的侄子称“国相”,但出了天京城同样称“国宗”,目前所知的国宗中,有
(韦昌辉侄子)、
(都是石达开的族侄),以及
(不按“清”字排辈,当是被杨秀清认为子侄而非兄弟),可见,广义的国宗,还得算上这些子侄。
尽管有“十三人”的记载,但成书最早的《贼情汇纂》里,就已经记了14个国宗的名字,稍后的《金陵癸甲纪事略》中,仅杨秀清的兄弟辈国宗已排到第七,有记载称“同姓连宗者二十余人”,加上诸人的侄子、干侄子,总数就很难统计了,估计30-50人总是有的。
号称前期研究太平天国官制最权威的
《贼情汇纂》
就自相矛盾,一会儿记载国宗和
平级,理由是旗帜等级一样,都是8尺见方的镶边黄旗;一会儿又记载国宗跟侯爵级别相当。而太平天国自己的文书就更乱了:身为燕王的
用平级公文往来,却以上级口吻下命令给另一位国宗
;官拜丞相的
以对上级的口吻称呼韦俊,却以平级公文和石凤魁交往。要知道太平天国最讲究级别、职务,绝不可能有一级职官混乱到不知道是职同燕王、职同侯爵还是职同丞相。
国宗-级别 《贼情汇纂》
里把国宗分为国宗提督军务、闲散国宗两等,前者地位高于后者;而据《金陵癸甲纪事略》和《粤匪纪略》中都记载称,国宗还分“国宗兄”和“国宗”两级,前者地位更高。从目前保留下的太平天国方面文书,以及《金陵癸甲纪事略》和
《天京续记》
等资料记载,韦俊、洪仁政等都是“国宗兄”,而在秦日纲甲寅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日写给杨秀清的禀奏中,
为“国宗兄”而石镇仑为“国宗”,地位分明。
从这些凌乱记载中应可看出,“国宗提督军务”和“闲散国宗”只涉及兵权有无,不涉及官职级别的高低,而“国宗兄”的地位要高于“国宗”。甲寅四年四月前,太平天国
以下最高官职为侯爵,“国宗兄”级别与侯爵相当,而低一级的“国宗”级别相当于丞相;
封燕王后,“国宗兄”级别升至和燕王相当,而从
照会揣测,“国宗”的级别未作调整。
国宗-突出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
,十月初八日秦日纲给杨秀清禀报中称之“国宗兄”,而在此前后罗大纲给石凤魁的照会却称为“国宗石兄”,从罗文语气中推断,此时天京方面已经着手追究石凤魁失守武昌的罪责(石不久被处死),因此“国宗兄”也就自动“降等”了。 绝大多数国宗都是在
金田起义
时、甚至更早就参与起事,并随着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但一开始他们似乎都没有任何职务。
《贼情汇纂》
记载,太平军攻占天京后,在“癸丑二月”(1853年3月)将诸王兄弟“概封国宗”,这似乎并不准确,如韦昌辉的哥哥韦滨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封,石凤魁、石祥祯分别是癸好三年三月、四月封,但最早记载封国宗的韦俊、石镇仑则的确是“癸丑二月”,而此前他们都没有职务,而是和他们封王的亲属在一起。
这些“王亲国戚”政治上自然更可靠,但和早期各地拜上帝会首领,以及独当一面的将领相比,他们能力有限,威信不足,被留在诸王身边,而不担任具体职务,应该是适当的;等太平军定都天京,军力从原先的万把人、几万人扩充到几十万甚至百万之众,可靠将领不敷使用,而“王亲国戚”们经过万里转战,经验、能力都有大幅度长进,于情于理,洪、杨等人都不可能将这些最可靠的干部苗子弃而不用。
由于早期太平天国官制严谨,逐级提拔都以战功为标准,“王亲国戚”们如果“加塞”,必然军心不服;如果真的从两司马之类小官做起,又未免不伦不类,以“国宗”这样编制外的头衔带兵、理事,既足以号令部署,又不抢外姓功臣的饭碗、板凳,可谓煞费苦心的安排。
这些国宗中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能力强的会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授予大印,领兵出征;能力弱的则只是封个闲散国宗,从事一般工作,或干脆养尊处优;随着军事的发展,国宗提督军务和闲散国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原本是闲散国宗的石镇仑,癸好三年五月被提拔为国宗提督军务,派去江西;原本是国宗提督军务的韦滨,因屡战屡败,就被收回大印,改为闲散国宗。
有些国宗会频繁在提督军务和闲散国宗间转换,如石祥祯因没攻下南昌一度赋闲,但很快就被重新提拔,负责天京郊外军务。这些往往是能力较强、因一时疏忽犯错的国宗,如果被认定无能,就再难出头了,如韦滨虽然身份高贵,但被杨秀清、韦昌辉认为能力太差,赋闲后就始终未能再起。
这些国宗在1853-1855年间十分活跃,
场,以及天京城外的争夺战中,都可以看到国宗们的身影。
的第一批援军,是由
两位国宗率领;两次攻克武昌的是国宗韦俊;攻克
(合肥市)的有
;防守武昌的主将,先是国宗石凤魁,后来则是国宗韦俊、洪仁政;
在天京城外作战,韦滨曾攻打过安徽太平府……在这两三年间,除去扫北,其它各主要战场,几乎都有国宗在唱主角。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段“国宗活跃期”,却几乎看不见杨姓国宗的身影。
事实上杨姓国宗很早就开始活跃。
《天父下凡诏书》
卷一记载,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太平军还在广西永安时,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审理著名的周锡能内奸案,往来东王府和各王、各衙署传达命令的,是杨辅清、杨润清;《天父下凡诏书》卷二和《天父圣旨》卷三中,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让人抬着自己去天王府“问罪”,同样是这些国宗手执兵器护卫、开道。据熟悉广西浔州一带风俗的人士称,“下凡”其实是当地“降僮术”的一种,“下凡”者在施法时,会处于自我催眠状态,一旦有人趁机暗算,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国宗”自然是最可倚赖的贴身护卫;杨秀清身负军国重任,每天要传达数百道重要指令,往来东王府和各重要职能部门、传递公文和命令者,必须是最可靠的人,名义上是“一家人”、利益紧密一致的杨姓国宗,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以1855年1月
湖口大捷
为标志,在此之后,国宗在战场上的“出镜率”明显变得稀疏:除了韦俊依然活跃,反攻武昌并与“龙套国宗”洪仁政就此坚守外,其它各路,国宗似乎都让位于外姓朝臣。
如当时最重要的两个战场——
和京东,负责将领都已不再是国宗。江西方面,翼王石达开挂帅,几路大军的将帅为护天豫胡以晄、参天侯
、卫天侯
等;京东方面,主将为顶天燕秦日纲,大将为丞相
、陈仕章、涂振兴、周胜坤,检点
几年的战事让杨秀清等人领悟到,最可靠的人未必是最合适的将领。
等个别国宗不负众望,取得辉煌战绩外,大多数国宗的战果并不理想:
不听副将黄再兴苦劝,刚愎自用,导致
失守,自己还要靠黄再兴苦战才能脱身;
、韦以德肩负保卫天险田家镇、半壁山重任,却在一天内相继战死;韦滨等国宗曾被寄予厚望,最终却铩羽而归;即使被公认善战的石祥祯,也先因嫉妒掣肘赖汉英,导致南昌久攻不下,后在天京城外盲目自大,生擒清军大将张国梁后疏于防范,反被对方刺杀身亡。要知道这几年是太平军在长江流域处处得势的上升期,许多将领脱颖而出,后期知名将领如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都在此时崛起,国宗们相形见绌的表现,让他们不得不退居二线。
不仅如此,经过几年血战,国宗中相对更勇敢善战的,许多已经战死沙场,幸存者除韦俊等少数,大多如洪仁政等,是给诸王管衣服、管账房出身的闲散人,在杨秀清看来,他们当然不适合继续担负军政要职。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其他各姓国宗相继沉寂之际,杨姓国宗却开始活跃起来:据
《皖樵纪略》
所载,国宗
在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赴安徽潜山阅兵,国宗杨辅清、杨宜清、杨雄清、杨英清、杨友清等也在此前后被派往江西瑞州等地。此时正是杨秀清权力顶峰,洪秀全以下皆俯首听命,大约他因此认为自己在天京十分安全,故而大胆分派杨姓国宗去外地掌握兵权。仅仅两个月后,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死于非命,尽管原因复杂,但志得意满的他将杨姓国宗统统派出,身边空虚、防范不密,是洪秀全、韦昌辉得手的重要因素。
国宗-编制消失 天京事变
的“王杀王”让洪、杨、韦、石的兄弟神话骤然破灭,
一度变成了“东孽”,
最终变作了“北奸”,他们的兄弟子侄自然也不再是什么高贵血统,而在一夜间变成了“问题干部”、“专政对象”,“国宗”的头衔自然不再与他们相干。
天京事变
杨秀清在天京事变前夕,把大批杨姓国宗外派,自我毁灭的同时却让许多杨姓国宗幸存下来,从1856年到1858年,这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杨姓国宗既不敢回归
,又不敢投降
,只得在
三省转战,并一度和离京远征、同病相怜的
部汇合。
被杀时,留在天京的韦姓亲族被一网打尽,只有驻守武昌的
(韦昌辉的侄子)幸免,他们无心守城,在丙辰六年(1856年)十一月弃城突围,逃到
一带,虽然在石达开求情和洪秀全的审时度势下,最终未被株连,但既然韦昌辉背定了“反贼”帽子,韦俊等人的“国宗”自然也是做不成的。
石达开一系的国宗尚有
等数人孑遗,在石达开辅政的一年多里,他们仍然是国宗,但这已是无可奈何的明日黄花:丁巳七年(1857年)四月,石达开被逼远征,并最终越走越远,一去不返,石姓国宗从此也脱离了
大约在戊午八年(1858年),
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神学体系,以为天京事变的“王杀王”自圆其说,一方面,他用中军主将、右军主将这两个杨秀清、
最初的职务重新招揽了
和韦俊二人,并在表面上继续肯定石达开;另一方面,他重新解释上帝的“小家庭”,只留下耶稣、自己和杨秀清哥仨,其余“天弟”,从忠心耿耿的冯云山到一去不返的石达开,都悄然从神变成凡人,已经变成鬼的韦昌辉就更不用说了。
国宗必须跟天父天兄沾亲带故,韦昌辉、石达开既然不再是“王亲”,他们的兄弟子侄自然也不是什么国宗了。
1859年,重新获得国宗头衔的杨辅清、杨宜清等开进皖南,和“过气国宗”韦俊、韦以琳比邻而居,昔日的国宗“同胞手足”,今日的不共戴天血海深仇聚在一起,矛盾可想而知。矛盾的结果,是“前国宗”走投无路,叛投清朝,而“现国宗”们的特殊光环,也到了幻灭的边缘。
这年十一月,杨辅清打败了叛逃的韦俊,收复
,被洪秀全封为辅王,原本的杨姓国宗也一个个自动变为“辅王宗”,从此“国宗”在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的编制表中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至于洪姓国宗,原本就不重要,
从武昌回归后重新做起了后勤杂职,而1859年春抵达天京的洪仁玕,先封干天福,后封干天义兼护京正主将,不到一个月就升为开朝精忠军师干王,走得完全是朝臣道路,而并未获得“编外职务”国宗,说明洪姓国宗在此时已被取消了。
国宗-评价 洪秀全
后期太平天国的政治特色是神权政治,实质是神化洪姓,而将其它此前的“神人”世俗化、人类化,“国宗”这个带有昔日洪氏和诸王结为异姓兄弟、共称为上帝亲儿子、
亲弟弟时代烙印的旧称,也便不得不迅速消失,以免给洪秀全的家天下带来不必要麻烦,因此不仅
、石达开两族的国宗要消失,被重新神化的
一系,以及自己的叔伯兄弟们,也不得不被纳入朝臣体系,因为只有他和他的儿子,才是“天父天兄”神话体系唯一理所当然的专利持有者、受益人。
在天京统治范围内,这个痕迹抹得非常干净:国宗被“王宗”所取代,如忠王宗、辅王宗、章王宗等等,这些王爵只是朝臣,不是“神人”,“王宗”自然也就是个“干部家属”的地位,随着王封得越来越多,王宗也就越来越贬值;大约在1859-1860年期间,太平天国规定,所有1853年定都天京前入伍的干部,都可以获得“开朝王宗”的称号,“王宗”自然就更不值钱了。在1860年以后再版的、记载1856年天京事变以前事迹的书籍(如《天父圣旨》)中,“国宗”被统统改为当时根本不存在的“王宗”:国宗就此消失了。
当然凡是总有例外:在
的远征军里,国宗依然存在,因为脱离
掌握的石达开,只是仍然奉洪秀全为天王,没有、也不可能遵循洪秀全没完没了的改制狂想,他手下的石姓国宗石镇吉、石镇常等仍然顶着“国宗”的头衔,不同的是,石镇吉除了“国宗”,还有协天燕的爵位,在前期诸王中,石达开对宗教神话最无兴趣,他的这一举措,显然是这种世俗思想的体现。
石镇吉、石镇常长期游离在石达开大队之外,1859年底,他们攻打
城桂林不下,撤军退往百色一带,庚申十年二月,石镇常被团练杀死,三月初三日,石镇吉被俘,在桂林被杀,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未说是否国宗)战死。
这一天似乎成为“国宗”历史告终的一天:自那之后,再无一个“国宗”头衔的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军覆,死难名单中没有一个国宗;1863-1864年,杨辅清部在苏浙皖边界溃散,杨雄清、杨英清、杨友清等相继投降,但他们的头衔却是“卫王”、“友王”等;1864年夏,
陷落,幼天王和
等人转战至江西全军覆没,被俘者中就有洪仁政,这个唯一在史册中留名的洪姓国宗,但此时他也早已被封为恤王,而不再是国宗了。
“国宗”是“天上兄弟”的人间延伸,是“上帝小家庭”神话的产物,也自然要随着这一神话的破灭而消失。这个称号晚于
太平天国
成立3年出现,又早于太平天国覆灭4年消失,“国宗”的旋起旋灭,堪称
太平天国
这个更大神话兴衰始末的缩影。 【
】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等待.... 图说天下 热点排行
频道推荐
视频焦点谁可以来个三国时期军职官衔大小排名?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
浏览贴子
吧主: 共有
谁可以来个三国时期军职官衔大小排名?
222.85.185.*
2008-4-6 22:41
222.85.185.*
没有能人给个排名?
2008-4-6 22:50
121.32.31.*
1大将军,2 车骑,骠骑,卫将军 3前后左右,4四征,5四镇。就知道这么多了,谁更清楚补上。
2008-4-7 07:02
202.101.70.*
MS骠骑在车骑之前吧?
2008-4-7 09:11
121.32.31.*
也有可能,司马懿后来就是骠骑大将军。
做过大将军的有,夏侯敦,曹仁,曹真,曹爽,姜维,陆逊,诸葛恪。
2008-4-7 21:06
接3楼的,6杂号将军,7牙门将军,8偏将军,9裨将军,10中郎将.11校尉,12都尉
2008-4-8 19:20
地方,1州牧,2刺史,3太守,4县令
刺史官比太守大,但没实权,太守管一郡的军政民政,有实权,地位也比刺史高.
州牧管一州的民政和军政,权力和地位最高.小于前后左右4将军.管很大的.
2008-4-8 19:26
排名分先后: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四安,四平.其余的都是杂号将军,中郎将等等的小官.前后左右将军排位之所以较低,是因为他在三国时期降了品级.
2008-4-8 19:31
排名分先后: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四安,四平.其余的都是杂号将军,中郎将等等的小官.前后左右将军排位之所以较低,是因为他在三国时期降了品级.
作者: F1车王舒马赫 2008-4-8 19:31   回复此发言
那要看是曹魏还是蜀汉.
2008-4-8 19:36
免的FOU诈尸.
2008-4-8 19:36
辅汉将军,官职应该高与4安4平.
2008-4-8 19:37
没办法排,因为官职大小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说定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官职大小也许还有可能推出来,但如果笼统的说三国根本没办法排。
2008-4-8 21:30
118.1.34.*
正规的说应该是汉朝的官职制度.
11楼,辅汉将军是属于杂号将军.应该底于4安和4平.
2008-4-9 02:01
呵呵 详见易中天品三国
2008-4-9 18:02
222.85.188.*
一不小心居然有这么多人回贴,原来州牧这么大,看来关张马的权利不小
2008-4-9 20:04
偏将军、裨将军在牙门将前。
王平就是先升牙门将再升裨将军的。
2008-4-9 20:29
124.92.78.*
  一.爵位:
  皇帝
  大司马
  大将军
  五官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州牧
  州刺史
  二.官职:
  丞相
  司空
  太尉
  司徒
  大都督
  卫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光禄勋
  大司农
  廷尉
  卫尉
  征东将军
  征西将军
  征南将军
  征北将军
  尚书令
  太仆
  太常
  大鸿胪
  镇东将军
  镇西将军
  镇南将军
  镇北将军
  中书令
  御史中丞
  执金吾
  少府
  安东将军
  安西将军
  安南将军
  安北将军
  秘书令
  侍中
  留府长史
  太学博士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曷者仆射
  都尉
  黄门侍郎
  太史令
  军师将军
  安国将军
  破虏将军
  讨逆将军
  郎中
  从事中郎
  长史
  司马
  平东将军
  平西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太乐令
  大仓令
  武库令
  卫士令
  门牙将军
  护军
  偏将军
  裨将军
  主簿
  谏议大夫
  侍郎
  中郎
  忠义校尉
  昭信校尉
  儒林校尉
  建议校尉
  左仆射
  右仆射
  典农校尉
  议郎
  奋威校尉
  长水校尉
  破贼校尉
  武卫校尉
2008-10-27 09:02
汗……17楼就是传说中的三国志11中的官职制度……那是游戏,当不得真的……-。-
2008-10-27 19:36
其实我们通常认为的都是汉朝的官制,关于这点,我曾经写过短文叙述过~但三国官制其实各不相同,如蜀国的军师将军不但不是概念中的杂号将军,甚至是中央军最高统帅(即前后左右中五军总统领,比四方将还高),而安汉将军在名义上居然还在军师将军之右(只是可能没有掌握真正的实权)~所以要排“三国”的军职官衔,恐怕这就不是个容易做到的任务了~
2008-10-27 20:25
回19楼 军师将军是有曹操所设置的军师祭酒所改变而来 军师将军十刘备发明的 只有他知道官职多大
2008-10-29 20:33
222.184.169.*
军师将军十刘备发明的 只有他知道官职多大-----安汉将军比军师将军高.
2008-10-30 08:35
呵呵,我就飘过吧~
2008-10-30 12:25
202.114.78.*
如蜀国的军师将军不但不是概念中的杂号将军,甚至是中央军最高统帅(即前后左右中五军总统领,比四方将还高),而安汉将军在名义上居然还在军师将军之右(只是可能没有掌握真正的实权)~所以要排“三国”的军职官衔,恐怕这就不是个容易做到的任务了~
作者: 御史大夫 2008-10-27 20:25   回复此发言
----------------------------------
“军师将军不但不是概念中的杂号将军,甚至是中央军最高统帅”,。。。通过诸葛在前期军事行动中的位置和责任来判断,这个明显不对嘛。
2008-10-30 12:56
通过行动来推断确不失为方法,但这样的话,大外戚糜竺又在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呵呵~
关于军制的问题,我也讨论过好多次了~是这样的,蜀国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基层军队,基层军即《后出师表》中提到的“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并不都是蜀人~而中央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通常认为前后左右四军的统领即四方将,而中军统领为中护军(PS:关于中护军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这里就不讨论了)~五军组织不尽相同,前、中、后军各有军师一职;而整个中央军的最高统帅则是军师将军,两者完全不同~
三国官制和军制各有改变和发展,与汉制已经有了不小的区别,所以有时在某些问题上我们还不是很能接受,我也一样~如吴国的上大将军一职,在汉朝三公至尊的格局看来,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2008-10-30 18:46
222.184.175.*
而整个中央军的最高统帅则是军师将军,两者完全不同~ -------蜀国的军师将军一职只给了诸葛父子,姜维等以大将军一职来统帅蜀军.
2008-10-30 19:26
222.184.175.*
在诸葛升为丞相后,军师将军一职便空缺了.难不成中央军的最高统帅也空缺了.
2008-10-30 19:29
222.184.175.*
有一种看法,法正的护军将军才是中军的代理最高统帅.法正死后护军将军改为中护军,否则护军将军一职以后没有出现过,连军师将军后来也出现过.魏国的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在曹丕时改成中领军中护军.
2008-10-30 19:36
楼上问的好问题~曾经也有吧友提出,为什么刘备时期没有任命大将军~这其中自然可能有什么委曲,古人记载之外的事情我也不敢妄下推论;但从想其当然的角度来看,我想有些问题也可以联系起来一起看呢~
2008-10-30 19:37
我猜想到你会提法正的护军将军~我说过,护军问题至今争论不下,我就不妄加讨论了~不过尽管不认同,你的说法我也不会去否定~我尊重你的见解~
2008-10-30 19:40
183.68.12.*
到底是什么?
2010-5-25 18:00
分享次数:
分享到:
发表回复
内 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达到
后本吧发贴免验证码。 Ctrl+Enter快捷发表 2011 Baidu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2007-6-23 12:10
火凤燎原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2007-6-23 12:12
火凤燎原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2007-6-23 12:13
火凤燎原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2007-6-23 12:13
火凤燎原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2007-6-23 12:13
火凤燎原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  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  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  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  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  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  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  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  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  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  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  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  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  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  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  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  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  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  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  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  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  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  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  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  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  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  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  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2007-6-23 12:14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4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5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6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7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8
火凤燎原
2007-6-23 12:19
火凤燎原
2007-6-23 12:20
火凤燎原
2007-6-23 12:23
火凤燎原
18路诸侯
2007-6-23 12:25
火凤燎原
2007-6-23 12:26
火凤燎原
1 襄平 位于辽东半岛的都市。自董卓任命公孙度为太守以来,至238年止都由公孙氏一族管理。
2 北平 公孙瓒建立此地为据点,并利用渔阳的盐铁,发展成一座商业都市。
3 蓟 幽州牧-刘虞的据点。刘虞采用怀柔政策,致力于此地与乌丸族间的和睦。
4 南皮 渤海郡的中心都市,袁绍的据点。204年袁谭逃到此地,与曹操间发生争战。
5 平原 连接冀州和青州、徐州方面的要地,曾受刘备、袁谭等人统治,后来曹植封侯于此地。
6 邺 冀州最富饶的都市。191年,袁绍自韩馥的手中夺取此地,204年,曹操大破审配而取代之。
7 晋阳 黄巾之乱后,就被黑山贼张燕占据。205年,张燕归降于曹操。
8 上党 张杨曾任当地太守,后来和匈奴於夫罗投于袁绍阵营。
9 北海 孔融曾任此地的太守。而在官渡之战前,则由袁谭统治。
10 濮阳 水运及交通相当发达,深具商业、战略价值之地。194年,曹操和吕布在这里展开激烈的殊死战。
11 陈留 此处为交通发达、人材物资集中的要地。189年,曹操就是从这里发出反董卓联盟的檄文的。
12 下邳 被泗水与沂水环绕的徐州要冲。198年,曹操利用水攻在此大破吕布。
13 小沛 徐州对西方的最前线基地。在徐州争夺战重,吕布和刘备在此地大动干戈,曹操也加入了战局。
14 许昌 原名许。196年9月,曹操自洛阳迎献帝迁都至此,221年1月,曹丕将此处易名为许昌。
15 汝南 200年,刘备与刘辟等人离开袁绍旗下,统治此地。201年,遭曹操攻陷。
16 洛阳 自光武帝-刘秀由长安迁都至此后,此处便成东汉之首都,繁盛一时。220年曹丕即位,又成了魏国的首都。
17 长安 高祖-刘邦在此地建立了西汉的首都。211年的渭水之战中,马超与曹操在此交锋。
18 安定 211年,马超在渭水之战中失利后败逃来此,后来受到追击,逃往冀城。
19 天水 蜀汉名将-姜维的出身地。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使妙计让姜维归降。
20 西平 凉州西部之郡。被夏侯渊所败的韩遂逃来此地,但在215年,被麴演等人所破。
21 武威 位于凉州西部。由于土豪叛乱频繁,张既受曹丕之命,顺利平定了此地的叛乱。
22 寿春 逃离南阳的袁术以此地为据点。197年,袁术僭称帝位,建都与此。
23 庐江 曹操在徐州屠城时,许多百姓逃难至此。赤壁之战后,百姓们大举迁往江南。
24 秣陵 212年,听从张纮遗言的孙权,建都于此以抗魏军,同年改名为建业。
25 吴 山越族的严白虎占据之地。196年,被孙权攻破,此后到212年之间,都是孙氏一族的首都。
26 会稽 扬州南部的大都市。王朗曾任太守,后来被孙策==。
27 柴桑 东吴的水军基地,周瑜便是在这里训练水军。赤壁之战时孙权屯驻于此,并接获曹操的书简。
28 宛 曾为张肃的据点。197年,张肃奇袭曹操,使典韦、曹昂、曹安民皆战死。
29 新野 201-208年间,刘备受刘表之邀驻兵在此,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担任军师。
30 襄阳 曾为刘表的据点。208年起归属曹操。219年,曹仁死守樊城,挡住关羽的水攻。
31 江陵 刘表囤积兵粮物资的军事基地。208年,当周瑜在这里和曹仁大战时,中了流箭落马。
32 江夏 刘表麾下将军黄祖曾为太守,镇守此地。黄祖曾数度抵挡住孙策的猛攻,但在208年时战败而亡。
33 长沙 197年,孙坚平定区星的叛乱后,便成为本地的太守,后来改由韩玄担任。
34 武陵 金旋曾任当地太守。208年,为刘备所陷。
35 桂阳 赵范曾任当地太守。赵范曾企图游说赵云娶其嫂,但反而招惹赵云大怒。
2007-6-23 14:27
火凤燎原
36 零陵 刘度曾任当地太守。208年,被刘备所破。
37 西城 荆州西北通往汉中的要地。220年,由于孟达投降,并入魏国的新城郡。
38 永安 222年,在夷陵之战大败的刘备逃入白帝城,将之改名为永安。223年,刘备亡故于此。
39 汉中 道教五斗米道的中心地。215年,曹操自张鲁手中取得,但在219年,又遭刘备夺去。
40 梓潼 连接汉中与成都的要冲。刘备入蜀后升格为郡,任命霍峻为太守驻守此地。
41 成都 214年,刘备降服刘璋后,即以次为根据地。221年刘备即位,这里便成为蜀汉的首都。
42 江州 巴郡的中心都市。226年,蜀国的中都护-李严镇守于此,利用此处的水运之便,将其建设成一个强大城池。
43 建宁 蜀国的李恢出身地。225年,李恢平定雍闿叛乱,229年就任太守,广施善政。
44 云南 叛乱不断,诸葛亮南征后才归降蜀国,后来吕凯就任此地太守,实施统治。
45 交趾 士燮一族为太守,在这里建立半独立的体制。210年,孙权派遣步陟,使其并于吴国之下。
46 乌丸 曾被称为东胡的北方外族之地。自从丘力居自立为王后,便不时在汉境作乱。
47 羌 擅长骑射的西方游牧民族之地。247年,姜维曾得到羌族的后援,与郭淮激烈交战。
48 山越 东吴视为心腹之患的南方外族之地。后来被贺齐、陆逊等人==,编入吴军的精锐部队。
49 南蛮 占据南中的南方外族之地。叛乱不断,但在225年被诸葛亮==。
50 带方 204年,公孙康自乐浪郡分割而成。237年,倭女王-俾弥呼派遣难升米到达此地,以向魏国朝贡。
51 乐浪 汉武帝设于朝鲜半岛的4郡之一,是和汉倭奴国王交流的关口。
52 丸都 209年,高句丽建都于此,后来幽州刺史-毋丘俭讨伐高句丽王-位宫,丸都也遭破坏。
53 昌黎 282年,司马炎在位时,鲜卑族的慕容涉归曾进犯此地。
54 安平 有高句丽血统的小水貊在此建国,出产人称貊弓的良弓。
55 柳城 207年,曹操追击袁熙、袁尚兄弟时,以此地为据点和乌丸作战。
56 易京 公孙瓒为了与袁绍决战而在此建造乐城寨。后来袁绍军挖掘地道破之,公孙瓒自缢而死。
57 渔阳 公孙瓒==鲜卑,以白马将军名振于此。187年,乌丸的丘力居等人在这里举兵作乱。
58 代县 281年,乌丸族在这里发动叛乱,但被曹彰与田豫平定。
59 涿县 隶属幽州南部,刘备与张飞的出身地。也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所在。
60 河间 魏国名将张郃的出身地。袁谭在和曹操结盟后,追击失去冀州的袁尚,并夺取此地。
61 乐陵 244年,曹操与赵姬之子曹茂受封为乐陵王,并领有此地。
62 界桥 192年,袁绍与公孙瓒为夺取冀州,在此展开大战。当时,袁绍军的麴义在此大破公孙瓒的白马阵。
63 清河 曹操与刘夫人在此地生下清河长公主,曰后并许配给夏侯楙为妻。
64 安德 魏国刘长仁被任为此地的县长。
65 顿丘 176年,曹操自洛阳北部尉升任为这里的县令。
66 高唐 黄巾之乱后,刘备辞去安喜县尉、下密县丞之职,赴任此地的县长。
67 巨鹿 张角的出身地,成为太平道的据点而盛极一时。后成为黄巾之乱的起点。
68 常山 赵云的出身地,这个地名也被引用于《孙子》九地篇的‘常山之蛇’中。
69 白马 黄河渡口。200年,在此地发生乐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前哨战。此地也因关羽斩猛将颜良而闻名。
70 雁门 魏国名将张辽的出身地,也是战国时代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之地。
2007-6-23 14:28
火凤燎原
71 太原 为东汉司徒王允等祁州名门王氏一族的出身地。
72 襄坦 此处的五阴山,是对晋阳的天然屏障。古迹交多,常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73 西河 韩暹、胡才、李乐等黄巾余党所占据,人称‘白波贼’。内有知名的白波谷。
74 壶关 正确名称为壶口关。205年,袁绍之侄子高干举兵于此,遭到曹操军的乐进、李典等人的牵制,一年后被曹操攻破。
75 长子 春秋战国时期,赵韩两国的必争要地。古迹多,常有春秋战国的货币出土。
76 东莱 东吴勇将太史慈的出身地。
77 即墨 曹操讨伐徐州时,曹仁率领骑兵在此大败陶谦军。
78 临淄 曹植受封公爵时的属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
79 东武 198年,曹操破吕布,把琅琊、北海、东武并为城阳郡,以此地为郡治。
80 东阿 194年,曹操征伐陶谦时,被吕布夺取了兖州,唯荀彧和程昱固守鄄城、东阿、范。
81 东平 青州黄巾贼即由此流入兖州,后来身为州牧的曹操奉命前往==。
82 泰山 五岳之首,为中国名山的代表。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皆在此举行封禅之礼。泰山郡因山得名。
83 定陶 曹操与吕布为了争夺兖州的决战地点。后来吕布战败,逃往徐州。
84 任城 222年,曹操的三子-曹彰受封任城王。
85 广陵 199年,孙策曾带兵侵入,但被太守陈登击退。
86 琅琊 诸葛氏一族的出身地,秦始皇曾在这里遥望蓬莱。
87 淮阴 刘备任徐州牧时,与袁术发生冲突之地。当时张飞与曹豹不睦,使徐州被吕布夺去。
88 彭城 曹操攻打陶谦时,曾屠杀此地的百姓。这里是当初刘项争天下时,项羽的首都。
89 中牟 陈宫曾为此地县令,并擒获暗杀董卓失败后逃亡的曹操,但感于曹操的才气,将其释放。
90 颖川 曹操旗下-荀彧、荀攸等智士辈出之地。
91 谯县 曹操的出身地。曹氏一族、夏侯氏一族多数出身于此,使此地成为曹操军团的根基所在。
92 宋县 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宋所统治,为晋、楚、齐多次争战之要地。
93 阳安 以汝南为据点的李通归顺曹操后,被任命为当地的都尉。
94 朝歌 企图夺取冀州的袁绍曾屯驻于此,并且降服韩馥。此地也曾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
95 河内 190年,反董卓联盟和董卓相争的要地之一,也是司马氏一族的出身地。
96 平阳 董卓死后的纷乱中,张济被任命为此地的侯爵。此处也是上古时代尧的首都。
97 河东 关羽、徐晃的出身地。此地虽曾受白波贼及匈奴的威胁,后来曹操任命杜畿为太守,从此安定。
98 官渡 200年,曹操与袁绍争霸的‘官渡之战’的历史舞台便是在此。后来曹操军偷袭乌巢而获得胜利。是三国三大战场之首。
99 虎牢关 洛阳至陈留之间的天下要塞。190年,反董卓联盟与董卓相争,吕布与刘备三兄弟在此展开大战。
100 孟津 黄河的重要渡河点之一。由于深富战略性,为‘官渡之战’等河北争战的中心。
101 弘农 遭到董卓废黜的少帝,被任命为弘农王,流放至此地。
102 河南 洛阳周边21县合称为河南尹,相当于一个郡。河南尹也是治理此地的官名。
103 临晋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外戚杨骏被封为本地列候。
104 潼关 211年,马超为报父仇,举兵攻打此地,曹操名曹洪与徐晃镇守,但不敌被破。
105 商县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宰相公孙鞅受封之地。因此公孙鞅又被称作商鞅。
2007-6-23 14:30
火凤燎原
106 武关 长安至宛之间的天下名关。董卓横死后,在动乱中惨败的吕布,便是由这里逃出长安。
107 郿 在长安专横暴虐的董卓,在此储存了30年用的金银和粮草,并筑城池。
108 子午谷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经进言可率领大军穿越此谷急袭长安,但此议未被采用。
109 陈仓 孔明第二次北伐时,魏国名将耗昭坚守陈仓城,挡住蜀军的猛攻。
110 五丈原 孔明第五次北伐时,壮志未酬而丧命之所。此处也是周文王和太公望初次相遇之地。
111 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违背孔明军令,上山布阵,结果被魏国将军张郃所败。
112 段谷 256年,蜀国大将军姜维发兵攻打此地,但为魏国的陈泰、邓艾所败,断送了张嶷等众多将士的性命。
113 陇西 土豪、外族频繁作乱之地,后来由夏侯渊、郭淮等人==而平定。
114 狄道 255年,矢志北伐的姜维,曾与魏国名将陈泰在此大战。
115 金城 211年,和马超一同举兵的韩遂被曹操打败后,退于此地为据点,后来被夏侯渊所破。
116 令居 248年,郭淮在此地==羌族的蛾遮塞、治无戴,确保了通往凉州的进军通路。
117 张掖 与武威、酒泉、敦煌合称河西四郡,建有对抗匈奴的军事基地。
118 酒泉 西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将武帝所赏赐的美酒到入此地的泉水,全军共饮,因得酒泉之名。
119 合淝 魏吴间的战略要地,长期由张辽镇守。233年,满宠进言,筑合淝新城。
120 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垓下战败后,自刎于此。后长江改道,确切地点无从考据。
121 石亭 228年,东吴的周鲂诈降魏国,引诱曹休领魏军通过此地,陆逊加以包围,获得大胜。
122 寻阳 魏吴前线要地,由东吴的吕蒙和黄盖的将领把守。寻阳湖以水贼众多而知名。
123 阜陵 孙策在江东攻打刘繇之前,带领孙权等一家老小,由曲阿迁移至此。
124 丹阳 195年,孙策以救援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为借口,从这里开始称霸江东之业。本地也出了许多吴军的精锐。江左的老家。
125 曲阿 孙坚死后,孙策举家避难于此。刘繇被袁术任命去寿春,曾以此处作为据点,但后被孙策攻破。
126 章安 孙权之子孙奋受封为章安侯。274年,民间曾传出孙奋将为天子的谣言。
127 始新 207年,东吴的贺齐平定此地后,和新定、休阳县等6县合并成为新都郡。
128 建安 265年,吴帝孙皓受了谗言,强迫徐绍的部属移居至此。
129 九江 又称为烟水亭的水域,据说是周瑜训练水军之地。
130 武昌 221年,孙权称吴王时,以此地作为吴的核心。吴建国后,即将首都由建业迁来。
131 鄱阳 该地的鄱阳湖是东吴训练水军的基地,也因此闻名。
132 南昌 豫章郡治所。195年,薛礼被孙策追赶欲逃至此地,但中途被笮融所杀。
133 高昌 庐陵郡治所在。周瑜的次子周胤犯罪,被孙权流放至此地。
134 陆口 ‘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的总部所在,与长江对岸在乌林盘踞的曹操军对峙。
135 穰县 198年,曹操与张绣在此争战,曹操撤退时设伏,击退了张绣、刘表的追兵。败后,贾诩鼓励张绣再战,得胜而还。
136 博望 孔明出山担任军师后不久,就在这里用计大破夏侯敦军。
137 湖阳 197年,曹操破刘表军,取得此地与舞阴。
138 隆中 诸葛亮晴耕雨读的隐居地,受刘备‘三顾茅庐’之礼,终于允诺出仕。
139 汉津 ‘长阪之战’中逃亡的刘备,在这里和率领舰队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
140 新城 220年,蜀汉的孟达降魏后,曹丕把上庸、房陵合并成为新城郡。
141 麦城 关羽失去荆州后的最后据点,因援军无望,突围被擒,父子同时遇难。
2007-6-23 14:32
火凤燎原
142 华容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逃到此地时遭遇关羽的伏兵,但被关羽放行。
143 乌林 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的大本营,与对岸的周瑜军隔江相望。是三国三大战场之次。
144 宜都 刘备为关羽报仇时,曾率军攻陷此地。后来由陆逊任太守,负责治理荆州南部。
145 夷陵 222年,刘备发兵东进,在此地被名将陆逊火攻连营,史称‘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场之末。
146 江津 江陵之南,长江渡口。与南岸的==隔江相望。
147 == 原名油江口,‘赤壁之战’后刘备改其为==,以此为据点治理荆州。
148 安陆 236年,陆逊命令周峻等人攻击魏国,取得此地。
149 夏口 刘备从‘长阪之战’逃出后的落脚点。他曾在这里同鲁肃商讨孙、刘联盟的事宜。
150 汨罗 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屈原投江之地。
151 衡阳 近临南岳衡山。衡山上供奉水神。
152 魏兴 孔明死后,蒋琬曾进言自汉中取水路攻打魏兴、上庸,未被采纳。
153 上庸 刘备即位汉中王后,曾令刘封与孟达攻下此地。后来关羽在麦城困守,向刘封等人求援遭拒。
154 安阳 连接汉中至西城,交通要道。汉水从益州自此进入荆州。
155 巫县 刘备平定江南时,命向朗治理巫县和夷陵。后并入上庸郡。
156 阳平关 防卫汉中的天然要塞。先后曹操与张鲁、曹操与刘备、姜维与钟会之间发生过多次争夺战。山上有张卫修筑的城寨。
157 定军山 219年,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黄忠阵斩曹操主将夏侯渊,取得极大优势。
158 武都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曾派遣陈式至此,以保蜀国的领土。
159 沓中 262年,被邓艾击败的姜维驻扎此地修整。翌年,姜维得知魏军入蜀,即由此出发前往救援。
160 阴平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曾派遣陈式至此,以保蜀国的领土。
161 白水 汉中至梓潼之间的天然要冲。
162 葭萌关 汉中至梓潼之间的要塞。刘备军的霍峻曾以800精兵,在此击退刘璋的1万大军。
163 剑阁 汉中至梓潼之间的要塞。263年,姜维死守此地,抵挡魏国钟会的猛攻。
164 汉寿 为费祎和姜维等蜀国大将的驻在地。253年,费祎遭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
165 巴西 入川后,张飞任巴西太守,领兵驻扎于此。
166 汉昌 蜀汉的马忠赴任于此。
167 江油 蜀汉的马邈镇守此地。邓艾率领魏军进犯时,马邈随即投降,并为魏军向导入蜀。
168 广柔 传说是古代大禹的出生地。由于神圣不可侵犯,连外族都不敢入内。
169 绵竹 守护成都的门户。263年,蜀将诸葛瞻在此迎击邓艾,错失战机,全军覆没。
170 都安 该地有以水利灌溉系统完善而闻名的都安堰。诸葛亮曾指此处为蜀国农业的命脉。
171 涪水关 蜀国东方要地。刘备决定与刘璋开战后,首先杀了守关的杨怀和高沛,才开始攻打成都。
172 峨眉 位于成都西南方的灵峰。愚弄曹操的方士左慈,就是在此地得到《遁甲天书》
173 广汉 蜀国要地。由于徒弟丰饶,皆由德高望重之人为太守。吕义、邓芝皆历任过。
174 临江 吴国名将甘宁的出身地。
175 江阳 自荆州入川时,水路要道。蜀汉张翼年轻时曾任此地县令。
176 朱提 当南蛮叛乱之心渐起时,蜀将邓方受任为此地太守,后由李丰继任。
177 且兰 223年,朱褒从此地发动叛乱。225年被马忠征讨而失败。
178 宛温 兴古郡的中心都市。蛮族的叛乱频繁,后来由张嶷平定。
179 一登 盛产盐、铁、漆等物品。张嶷征讨蛮族后,盐铁之利便归蜀国所有。
180 永昌 位于益州东南部的郡。孟获叛乱时,吕凯和王伉率军抵抗,坚持到诸葛亮前来。
181 南海 279年,发动叛变的郭马杀了南海太守刘略,并驱逐广州刺史徐旗。
182 苍梧 208年,被赶出新野的刘备意欲投靠苍梧守将吴巨,但被鲁肃劝阻,于是刘备与孙权结盟。
183 合浦 合浦太守脩允的私兵队长郭马,在279年发起叛乱。这场叛乱也制造了晋灭吴的契机。
184 乌鼠山 渭水的水源所在。因此,在211年曹操和马超的争战中,此地也成为攻防要地。
185 南城 《世说新语》的作者,临川王刘义庆的出身地。
2007-6-23 14:37
火凤燎原
刘备:安喜县尉(随邹靖讨黄巾)(随田楷抗袁绍)(随田楷救陶谦)(杀车胄投袁绍刘表战赤壁据荆州驻公安)(征吴大败)-昭烈皇帝(谥号)
刘禅:王太子-皇太子-皇帝-骠骑将军-安乐县公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刘备据荆州)-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定成都)-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称帝)-司隶校尉(张飞死)-武乡侯开府治事(刘禅立)-益州牧-右将军行丞相事(北伐失败)-丞相-忠武侯(谥号)
关羽:别部司马(刘备平原相)-行下邳太守(刘备斩车胄得徐州)-偏将军(降曹操)-汉寿亭侯(斩颜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收江南诸郡)-督荆州事(刘备定益州)-前将军假节钺(刘备称王)-壮缪侯(追谥号)
张飞:别部司马(刘备平原相)-中郎将(刘备从曹操破吕布)-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刘备收江南诸郡)-南郡太守-巴西太守(刘备定益州)-右将军假节(刘备称王)-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西乡侯(刘备称帝)-桓侯(追谥号)
马超:(随钟徭征郭援高干)(潼关战曹操)(依张鲁投刘备)-平西将军督临沮都亭侯(兵临成都刘备定益州)-左将军假节(刘备称王)-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刘备称帝)-威侯(追谥号)
黄忠:中郎将(刘表刘磐)-行裨将军(曹操韩玄)-讨虏将军(刘备定益州)-征西将军(定军山斩夏侯渊)-后将军关内侯(刘备称王)-刚侯(追谥号)
赵云:主骑(刘备助徐州)-牙门将军(长阪救阿斗)-翊军将军(刘备定成都)-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刘备称帝)-镇东将军-镇军将军(诸葛亮北伐败贬)-顺平侯(追谥号)
庞统:襄阳功曹-(周瑜死吴国送丧)-荆州从事耒阳县令(免职)-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关内侯靖侯(追谥号)
法正:新都县令(刘璋)-行军议校尉(刘璋)-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谥号)
魏延:牙门将军(刘备入蜀)-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王回成都)-镇北将军都亭侯(刘备称帝)-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诸葛亮驻汉中)-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破费瑶郭淮)
蒋琬:州书佐(随刘备入蜀)-广都县长(免官)-什邡县令-尚书郎(刘备称王)-丞相府东曹掾(诸葛亮)-茂才-参军-丞相长史抚军将军-尚书令(诸葛亮死)-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大司马-恭侯(谥号)
费祎:太子舍人-庶子-黄门侍郎(刘禅立)(郭循刺死)-敬侯(谥号)
姜维:天水郡上计掾-州从事-中郎参军-仓曹掾义将军当阳亭侯(投诸葛亮)(费祎死)-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败于邓艾)-大将军
2007-7-21 12:46
火凤燎原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濡须口破孙权)(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武王(谥号)-太祖(庙号)
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
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
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
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
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
夏侯敦: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谥号)
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
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从破张绣袁绍)-都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
曹洪:(荥阳救曹操)(曹丕时下狱当死免官削爵)-后将军乐城侯(曹睿立)-骠骑将军-恭侯(谥号)
曹休:(领虎豹骑宿卫)(石亭大败)-壮侯(谥号)
曹真:将虎豹骑(射虎)(战诸葛亮)-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侯(谥号)
曹爽(曹真子):散骑侍郎(曹睿立)-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病危)-侍中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曹芳立)
夏侯尚:军司马(随征冀州)-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参军(随曹彰征代郡)-平陵亭侯散骑常侍中领军(护曹操灵柩回邺城)-平陵乡侯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曹丕称帝)-征南大将军-假钺荆州牧(战诸葛瑾)-昌陵乡侯-悼侯(谥号)
夏侯玄(夏侯尚子):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曹睿左迁)-散骑常侍中护军(曹爽辅政)-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大鸿胪(爽诛)-太常
荀彧:孝廉守宫令-亢父县令(董卓作乱出又弃官)-(袁绍)-司马(奋武将军兖州牧镇东将军曹操)-留事(抗吕布张邈乱)-侍中守尚书令(汉献帝)-万岁亭侯-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敬侯(谥号)
荀攸:黄门侍郎(何进)-(谋杀董卓)-任城国相蜀郡太守(未到任)-济南太守(曹操)-尚书-军师(随征张绣吕布袁绍袁谭)-陵树亭侯-中军师-尚书令(魏国建)-敬侯(追谥号)
贾诩:孝廉郎-太尉掾-平津都尉(董卓)(说服李傕郭汜张济)(依段煨张绣)-执金吾都亭侯冀州牧参事(说服张绣投司空曹操)-太中大夫(曹操平冀州任冀州牧)-太尉魏寿乡侯(曹丕继王位)-肃侯(谥号)
张辽(聂):雁门郡吏-从事(并州刺史丁原)(董卓)(破东海昌豨)(从征袁尚斩蹋顿)-假节(破陈兰梅成)-征东将军(合肥破孙权)-前将军(曹丕继王位)-都乡侯-晋阳侯(曹丕称帝)-刚侯(谥号)
乐进:帐下吏(曹操)-军假司马陷阵都尉(募兵)-广昌亭侯(从击吕布张超桥蕤皆先登)-讨寇校尉(从征张绣吕布眭固刘备)-行游击将军(从击袁绍斩淳于琼从击谭尚斩严敬)-折冲将军-假节(击高干管承关羽孙权)-右将军-威侯(谥号)
于禁:(鲍信)(樊城败降)-安远将军(诣陵惭死)-厉侯(谥号)
张郃:军司马(韩馥征黄巾)?#124;侯(曹丕称帝)-(讨安定击江陵)-督诸军(破马谡)-征西车骑将军(退诸葛)-壮侯(谥号)
徐晃:河东郡吏-骑都尉(杨奉)(曹操)(破关羽)(襄阳拒诸葛瑾)-壮侯(谥号)
李典(叔父李乾堂兄李整):颍阴令中郎将(接替李整)-离狐太守-裨将军(率宗族部曲输谷帛供军破袁绍)-捕虏将军都亭侯(破高干)-破虏将军(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愍侯(追谥号)
许褚:(坚壁御寇单手拖牛百步)-都尉(宿卫)-校尉(从征张绣)-关内侯(杀徐他从围邺)-武卫中郎将(从破马超虎侯)-中坚将军(拒曹仁)-万岁亭侯武卫将军(曹丕称帝)-牟乡侯(曹睿立)-壮侯(谥号)
典韦:(杀李永走闹市)(宛城大斧卫曹力战死节)
司马懿:郡上计掾-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太子中庶子(魏国建)-军司马-河津亭侯丞相长史(曹丕称王)-尚书(曹丕称帝)-督军御史中丞安国乡侯-侍中尚书右仆射-镇许昌向乡侯抚军假节给事中录尚书事-舞阳侯(曹睿立)-骠骑将军(败诸葛瑾)-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擒孟达)-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战诸葛亮)-太尉-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曹芳立)-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丞相(固让)-九锡(固让)-相国郡公(追赠)-文贞(谥号)-文宣(改谥号)-宣王(追尊号)-宣皇帝(追尊号)-高祖(庙号)
2007-7-21 12:48
火凤燎原
孙坚:富春县吏-(只身擒海盗)假郡尉-郡司马(募兵讨伐盗贼许昌)盐渎县丞-盱眙县丞-下邳县丞-佐军司马(随朱俊讨黄巾)别部司马-参军(随张温讨边章韩遂劝杀董卓)议郎-长沙太守(破贼区星周朝郭石平长沙零陵桂阳)乌程侯-(北上讨董卓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据鲁阳)(败董卓斩华雄进洛阳)-(征荆州战黄祖)-武烈皇帝(追谥)
孙策:(吴景)(逐庐江太守陆康)(逐刘繇破严白虎据扬州)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曹操推荐)-(逐庐江太守刘勋)-长沙桓王(追谥)
孙权:阳羡县长-孝廉茂才-行奉义校尉-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策死后曹操推荐)-行车骑将军徐州牧(收南郡后刘备推荐)-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南昌侯(得荆州后曹操推荐)-吴王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荆州牧(曹丕称帝)-皇帝-大皇帝(谥号)
张昭:孝廉(不就)-茂才(陶谦不就)-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长史(孙权)-军师(车骑将军孙权)-绥远将军由拳侯-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娄侯-文侯(谥号)
顾雍:合肥县长-娄县长-曲阿县长-上虞县长-郡丞行太守事(会稽太守孙权)-左司马-大理(吴王孙权)-奉常尚书令阳遂乡侯-太常醴陵侯-丞相平尚书事
诸葛瑾:长史(孙权)-中司马-宣城侯绥南将军南郡太守驻公安(接替吕蒙)-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宛陵侯(孙权称王)-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孙权称帝)
周瑜:(随孙策破笮融薛礼逐刘繇)(孙权立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前部大督(随孙权讨江夏)-偏将军南郡太守(战赤壁收南郡)
鲁肃:东城县长(袁术)-赞军校尉(战赤壁)-奋武校尉(接替周瑜)-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随克皖城)
吕蒙:别部司马(接替姐夫邓当)-平北都督广德县令-横野中郎将(随征黄祖斩陈就)-偏将军寻阳县令(随战南郡)-庐江太守(随克皖城)-都督左护军虎威将军(濡须抗曹操)-汉昌太守(接替鲁肃)-南郡太守孱陵候(袭荆州)
陆逊:将军幕府东西曹令史(讨虏将军孙权)-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定威校尉(平会稽贼潘临鄱阳贼尤突)-帐下右部督(平丹杨贼费栈)-偏将军右都督(吕蒙推荐)-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侯(袭荆州)-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平房陵南乡秭归)-大都督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候(夷陵败刘备)-假黄钺大都督(败曹休)-上大将军右都护(孙权称帝)-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孙权迁都建业留太子武昌)-丞相(接替顾雍)-昭侯(追谥号)
董卓:(羌地游历)-羽林郎-军司马(随张奂征并州)郎中-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职)-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讨黄巾军败免职)-中郎将(征韩遂全军而回)-前将军鳌乡侯并州牧-司空(进洛阳)-太尉假节钺虎贲-相国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太师尚父(迁都长安)
袁绍:大将军掾-侍御史-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董卓乱离京)-渤海太守邟乡侯(董卓)-车骑将军主盟(自号)-冀州牧(韩馥让位)-太尉大将军邺侯
袁术:孝廉郎-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将军(董卓废帝)(陈留败于曹操袁绍军)(败于吕布曹操投袁潭道死)
刘表:大将军掾北军中候-荆州刺史(董卓)-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假节(李傕郭汜)
吕布:主簿(并州刺史丁原)(败于李傕等)(助袁绍破张燕)(投张杨)(败于曹操投刘备)-徐州刺史(刘备攻袁术时得徐州自号)-左将军(曹操)
公孙瓒:辽西郡门下书佐-郡吏(娶候太守女)(败于麴义)-前将军易侯(董卓死)
刘虞:县户曹吏-郡吏-孝廉郎-幽州刺史-甘陵相-尚书令光禄勋-宗正-幽州牧-太尉襄贲侯(平丘力居张纯乱)(袁绍韩馥推虞为皇帝领尚书事不受)-督六州(董卓死已被公孙瓒捉)
陶谦:仕州郡-茂才-卢县令-幽州剌史-议郎-参军(随张温讨韩遂)(杀贼阙宣)
张杨:武猛从事(并州刺史丁原)(何进派募兵)(欲救吕布为部将杨丑杀)
公孙度:郡吏-(玄菟太守公孙王或念儿爱之)-有道-尚书郎-冀州刺史(免职)-辽东太守(徐荣推荐)-辽东侯平州牧(自封)-武威将军永宁乡侯(曹操封不受)
公孙康(公孙度子):辽东太守(接替公孙度)-襄平侯左将军(杀袁尚袁熙献曹操)-大司马(曹丕称帝追赠)
公孙恭(公孙度子):永宁乡侯(曹操封公孙度公孙康转与)-辽东太守(公孙康死后部众拥立)-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曹丕称帝)
公孙渊(公孙康子):(夺公孙恭位)-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曹睿立)-燕王(孙权)-大司马乐浪公持节(杀吴使)-燕王(自立)
张燕(褚):(黑山贼飞燕)-平难中郎将(汉灵帝)-平北将军(助曹操)-安国亭侯(到邺城)
张绣:祖厉县吏(杀贼麴胜)-建忠将军宣威侯(随张济)-扬武将军(投曹操)-破羌将军(官渡战后)-定侯(谥号)
张鲁:(五斗米道主)-督义司马(刘焉派攻汉中)-师君(据汉中自号)-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汉廷)-镇南将军阆中侯(曹操)-原侯(谥号)
刘焉:州郡吏-中郎(宗室)-贤良方正-司徒府属官-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监军使者益州牧阳城侯
刘璋:奉车都尉(长安)(刘备据益州迁公安)-益州牧(孙权驻秭归)
2007-7-21 12:49
火凤燎原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
  1。白马义从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1)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2)
  “白马将军”的“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
  (转载自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