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内容均为本人阅读时喜欢而转载的作品
( Wed, 3 Aug 2011 10:20:32 +0800 )
Description:
文章摘自:《通往立宪之路》
刘刚,李冬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1年5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本书写作的内核。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的思想绝无干涸,他们的斗志何其坚强,为了理想中充满大爱的自由江山,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遍布荆棘的路……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银都流哪儿去了?全世界都在问,不光中国。
英国人说,都流到中国去了——通过贸易逆差。
为此,他们派了马嘎尔尼到中国来,想改变一下。
负责接待的,是后来被美国人评为“世界首富”的和珅。
和珅接待马嘎尔尼,先来告知天朝礼仪,要马氏向
行叩头礼。
马氏当然不同意,双方讨价还价,结果马氏表示,他可以单膝跪地。天朝备了厚礼,可马氏没太当一回事,从广州一上岸,天朝就派人接送,礼仪隆重,他也不太在意,更在意国体。他带了两样东西来,一是市场经济原则,要求东西方,以此原则,扩大通商;还有一样,便是军火。此来,他本想演示一下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顺便推销军火,这符合其“商业—
复合体”的本质。
可天朝对此不感兴趣。天朝不是虚的,不是空架子,天朝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市场经济样式。以此样式加于世界并证明其合理的虽为欧人,但向世界提供此样式的却是中国。早在宋代,中国就有了市场经济样式的海外贸易。如果马嘎尔尼那时来中国,就会看到,有二十多处贸易港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四路”——京东路、两浙路、福建路、广南路,你随便选哪一处,不像
只开广州一口。市场经济曾经发达,但市场原则却没有确立,正如俗话所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说的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难以突破大一统的王权,市场原则无法改变权力支配经济的局面。
市场原则能在欧洲确立起来,是因为各国独立,形成“小国寡民”,资源匮乏,必须依赖市场,这就导致市场大于国家,市民多于国民,使得以“军事—商业复合体”为原型的城市和市民社会,从13世纪开始,就在欧洲萌芽了,大约在15世纪,它有了自己的政治体制,近代国家由它而起。
反观中国,因大一统而自足,不依赖市场,反而成为最大的市场;而权力支配经济,则以反市场原则来运作市场,反而能在市场占上风。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一文指出,
时,中国GDP最高,占世界32%,英、法、德、俄、意五国仅占17%。还说,唐宋以后直到十八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都居世界榜首。他依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以此为据,似可认为,中国以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曾经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且以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天朝朝贡体系,左右了世界市场格局。
长期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商业城邦或国家能撼动这个巨大的经济体。
然而,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出现了全球化的帝国主义,足以动摇天朝体系。
可天朝还被蒙在鼓里。晚明时期,西班牙在全球范围内抽紧银根,一度引发了
财政危机,有人甚至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西班牙的金融危机,但明朝茫然不知。荷兰人打败了西班牙,欲取而代之,不料,在东方,屡次被郑氏父子打败。马嘎尔尼来中国时,正是英国全面战胜荷兰,作为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崛起之时,而晚清更是丝毫不知,晚明还有民间海权应战,晚清民间海权已销声匿迹。
如此巨大的经济体,居然只开粤海关一口与海外贸易。即便如此,它撑着天朝的架子,看上去,还是绰绰有余。马嘎尔尼也好,乾隆皇帝也罢,他们都没有对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产生怀疑,一个极力想把本国的贸易捆绑在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上,一个躺在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上以天朝口吻拒绝贸易。
为什么不增加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最堂皇的理由,便是国家安全问题。不过,那时对安全构成威胁的,还不是海外之夷,起码还没意识到是夷,而是晚明故事——中国民间海权重新崛起。民间海权,是反清复明的发动机,而英夷当年就与代表民间海权的郑氏缔约,所以要限制对英贸易。
我们知道,宋朝市舶司收入要上交国家财政,
帝初设海关时,也设了四处,由所在巡抚兼管,
时,改设专职海关监督,直属内务府,与巡抚无关,到了乾隆帝,终于关闭其他三处,只留粤海关一口,收入交内务府,专供皇室之需,被称为“天子南库”。皇家垄断外贸,所以只开一口。
对于王权来说,家与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替乾隆帝两手抓的人,便是那位和珅,他不仅管着户部,还管内务府,他最擅长的,是做搬运工,将户部职能搬到内务府去,将国家财政收入搬到皇室去。这方面,他善解“天意”,只要皇上心里有念头一起,他就知意,哪还需要什么“最高指示”?
再说,有些念头存乎一心,难以启齿,他能揣摩皇帝隐私,做起来乖巧而又得体。
粤海关监督,虽为户部属员,却由内务府所派。内务府的事,都是皇帝家里的事,由和珅管理。他把粤海关管成“天子南库”,将海关收入管成了皇帝私房钱。专职粤海关监督一开始,雍正帝就警告过:小心保住脑袋要紧。果然,祖秉圭出了问题,他居然贪墨银子,差一点就脑袋落地。
粤海关除了收税,还收“规礼”,“规礼”数额,比正税还多。一艘洋船入关,先要交丈量费、通事费、管事费、库房费、稿房费……在一份《乾隆二十四年粤海关征收洋船进出口各项归公规礼清单》中,列了收费名目,竟有100多项!这100多项加起来,统称为“规礼”,油水多半从“规礼”上榨取。乾隆时规定,一艘洋船“正课”为1950两,另有“洋船规礼银”,进关要交,出关还要交。在英国人洪仁辉告状提供的费用单上,一进一出,“规礼”计有68项,进关规礼30项,收银子1125 96两,出关规礼为38项,收银子533 8两,“规礼”银共计1600多两,“正课”与“规礼”加起来3600多两。这68项,只是针对船的,还有针对货的,货有“分头”。什么叫“分头”?外商买货,所付货款,按银两算,每两都要由粤海关抽头。起初,一两货款要抽0 054两,后来要抽到0 06两,这叫做“分头”。通常,海关上缴“正课”,“规礼”和“分头”,则由监督和他的家人以及其他聘用人员分享,这是一种制度性分赃。
这样管理海关,就像搞承包。粤海关,不仅由中央直辖,更为皇室垄断,皇帝将粤海关承包给他的亲信,亲信承包,先要“投资”,以取得“承包权”,此后,“凡应行事宜”,就“不必听督抚节制”了。监督上任,可带家人60名,乾隆朝李永标超标,带了家人73人,包干了海关所有事务,使粤海关成为了他的“家天下”。不过,“家天下”只能为期三年,三年以后,就要换人来包干。
“规礼”之类的分肥,按规定,粤海关监督本人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其他海关办事人员——书吏、贴写、头役等,多为他家人,也有聘用之人,还包括各炮台官兵,大约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一。英国人洪仁辉告状时,把这些都捅了出来,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常规”,属于“亚财政”,虽无明文规定,却是历来如此,成了习惯的,所以叫做“礼”。“礼”有定数,收入可以查账查出来。
这块有定数的“规礼”收入,即使是监督本人分得的那一部分,也要拿出来“报效”,而报效皇上,则要通过那位皇家总管内务府大臣和珅。“报效”银,每年不下100万两,“规礼”所得,多用来进京报效,其余要用来跟督抚搞好关系,“打点”各色人等。如此分赃,无法可依,但合礼。
“规礼”是合礼收入,属于“礼尚往来”范围,监督本人贪与非贪,主要看他对“规礼”收入如何处理,他一人所得便占了“规礼”收入的三分之二,要拿出来报效的,主要就是这一块,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其他人的职务收入,原则上,他不能拿出来报效,但他的手下要报效他,这样的人情收入,他会笑纳。而决定他贪与不贪的,正是和珅,所以他要报效和珅,也有可能他就是和珅的代理人。
然而,监督油水何在?在于“陋规”。“陋规”非礼,没有定数,也查不出来。 “陋规”之行也,主要是索贿,如船钞一项,据船只大小收费,究竟收多少,需要丈量。以丈量定船只大小,这就为索贿提供了运作空间。丈量者手里拿着尺子,行贿了,大船可以量小一点,不行贿,小船也可以量成大船。类似项目有100多项,每一项都要搞点名堂,所以很忙。还有货物,因质量和价格起争议,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争议一起,海关就能调整税额,这里面名堂很多。粤海关究竟有多肥?比崇文门税关还肥。崇关虽然肥得流油,令人垂涎三尺,但还是不及粤海关。崇彝写《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写他做崇关帮办委员时,每年约可得四五千两银子,就自以为很肥了。可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罢关征议》中提到粤海关,说海关看门人月薪都有800两银子,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出千年世界首富50名,其中有六名中国人,清朝有两人,即和珅、伍秉鉴,一官一商,差别很大。差别有多大?和珅的财产数以亿计,折合成银子,少说有两亿多,多说有十一亿,乾隆一死,和珅就被抄家了,这些数字是根据抄家清单估算出来的。而伍秉鉴的身家,仅有两千多万两白银,相比之下,可谓区区。此二人者,或为官敛财,或经商致富,各自登峰造极,一个做官做到了“二皇帝”,一个经商成为“十三行”首席。同为世界首富,他们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和珅个人收入,居然超过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是如何创收的?***创收,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贪污。他管过兵部,难免克扣军饷;他主持吏部,能不卖官?但这些,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世界首富,那么崇文门税关呢?那可是天下第一税关,像大裤衩一样矗立着,而和珅就是这个大裤衩的总监,监督着每一位来往商贩、赶考士子和进京官员,无论你多大的官,都得从它胯下过去,当然是以“纳税”的名义。
“纳税”纳到什么程度呢?只有人头不纳税!本来,清朝税务规定,往来者随身携带物可以免税,可税关照收,一点也不能少,连京畿商民入城,为了省事,都在帽檐边插上两文制钱,由税吏自取,这已成了惯例,否则就要扣下所携之物,极尽刁难之能事。曾有一位山东布政使进京,税关前,税吏要他纳税,他没钱,一气之下,干脆将行李都放在税关外,说:我赤条条一人,还要纳税吗?
这些税收,没有收到户部,而是收到内务府。如果说粤海关是“天子南库”,那么崇文门税关就是“天子北库”,一南一北,两条财路,都握在和珅手里,“天子南库”被他遥控,“天子北库”由他亲自执掌,他一直担任崇文门税关监督,忙不过来了,就让他儿子来接任。都说他善于理财,但不是为国家理财,而是为皇家理财。他管理户部,没有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他管内务府,却增加了内务府收入。此消彼长,意味着什么?还不是收入从户部转向内务府。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可皇帝有皇帝的难处。皇家开销大,皇帝难免有捉襟见肘时,又不好动用国家财政,往往有苦难言。而乾隆皇帝排山倒海似的花钱,不动国库还总有钱花,这就可见和珅的功夫了。万岁寿诞,和珅发起“奉献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要“奉献”,一场寿诞办下来,创收不少。还有经常项目,如“折罪银”,也源源不断流入内务府。用银两可以折罪,还是经常项目,能不大开罪源,广立罪人?以罪源为财源,天下安得不乱!
内务府还有田庄和钱庄,这些也都由和珅来经营和经管。表面上,皇帝只管花钱,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他从来不问,花剩的钱,任由和珅折腾。和珅有和珅的算计,对于金钱,他有特殊的嗅觉,用鼻子一闻,就知道哪儿有银子。他以内务府的名义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出一片金天银地,都搬到自家去。皇帝看在眼里,却睁一眼,闭一眼。和珅是个财迷,哪有皇帝远虑?皇帝有皇帝的算计。
不愧为乾隆皇帝,他早就想好了,让你和珅去算计天下人的银子,我只算计你一人的银子。要贪任你,你贪了一辈子,还不够我抄家一次。数以亿计的银子,让我去弄来,天下人还不要将我骂死?让你去弄,弄得你身败名裂时,我再来收拾你。我下不了手,还有儿子,让我儿子抄了你,为我儿新朝奠基。那时,没有人会骂我,只有人骂你,骂你罪该万死,你不死也得死,你一死,就成了大快人心事。
我将寿终正寝,这出戏也该结束,不是“翠花上酸菜”,而是儿子抄家去!
( Tue, 25 Jan 2011 16:43:55 +0800 )
Description:
往往是这样: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如果没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难免要面对一个这样的困境。
刘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他的一生,就是被父亲刘备和能臣
的阴影所笼罩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一生!
他的一生,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众多"二世祖"中间颇为典型,身世非常曲折,然而也最为人们所误解的一个:蜀汉后主——刘禅。
一、只身飘零,饱经磨难,阿斗原本是英才——这个"董事长"历经坎坷
"扶不起的阿斗"这话连大字不识一个的乡间老农都知道,就因这一句话阿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老少妇孺皆知。自此话诞生并成为乡间俚语后,凡是懦弱无能,即便是有人帮衬也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阿斗"的称号,甚至到了后来"阿斗"逐渐演变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是来自《
演义》,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刘禅。
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对历史上的刘禅做了另外一种评价。陈寿借其臣子之口说他"通明智达",在自己国力无法抵抗强魏时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轻,采取了投降的上策。刘禅被接到洛阳后,司马昭认定他是个没心没肝的傻子,对他放松了戒心。
刘禅真的是傻子吗?在蜀汉为君时还是一个通明智达的贤主,何以在亡国后却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说起刘禅这个人,他的经历颇为有趣。他虽然当
在位的时间不短(40多年),但值得一提的政绩却没有见诸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而他称帝以前的经历却值得一叙。
就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刘禅登基称帝以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个空白。
专为刘禅立过一"传"的陈寿,在《三国志》中介绍这位后主皇帝登基前的经历时也只是避实就虚地写道:"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的那个刘禅的所作所为语焉不详。其他一些史书,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内,也都犯有同样的毛病。
正由于主要史料语焉不详,一些野史便乘虚而入,附会出许多故事。
赤壁大战之前几个月的当阳长坂坡,因缺乏稳固的根基,加上兵微将寡,因而仓皇出逃的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在
的"百万大军"中,刘禅与其生母甘夫人像怒海中的一叶小舟,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幸亏刘备手下的大将赵云赵子龙,几进几出,于"百万军中"将其救出,方才保全了这个无辜孩童的性命……
这是出自明代人罗贯中笔下的一段与刘禅有关的故事。
这段故事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不过区区几十字——"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的故事,经过罗贯中等人的艺术加工之后,脍炙人口,广为人们所知。许多人正是从这里入手,了解刘禅刘阿斗的,并因之得出他"痴人有痴福"的结论。
而另外一段出自南北朝时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中有关刘禅早年含辛茹苦的记载,却鲜为人知,这至少是不公平的。
早年时的刘禅,据史料上说,是吃过许多苦头的。
那还是在小沛大败之时,刘备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数岁"的刘禅"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大乱。扶风人刘括逃乱进入汉中,因系富豪,虽然是避乱,仍须有奴仆服侍。有人向刘括推荐,说有一个小童(即刘禅),可堪驱使,刘括遂将刘禅买去充做书童。
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子,遂养为己子"——把刘禅收为义子,还给他娶了个媳妇,并生下一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派其部下简
入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知晓了这个消息之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拜见简将军。二人见面,寒暄过后,刘禅侃侃而谈,一一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到最后,曾做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的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当年赵云抱在怀内的阿斗。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巴结刘备,于是"洗沐送(禅)诣益州,备乃立为太子".
这是出自裴松之注引《三国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实。
从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刘禅是有一番含辛茹苦的辛酸的。这段难忘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可能对于刘禅后来的性格影响深刻。在刘禅看来,从小到大,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大灾大难——经历过"从王子到贫儿"这个在戏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给别人做过书童和义子的经历也使得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他知道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而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刘禅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第一任"董事长"与第一任"总经理"的一场豪赌
在中国历朝历代二代皇帝中,蜀汉后主刘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视为是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这实在是一个千古奇冤。刘禅及其父亲刘备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赌博高手。后者靠他的智慧与豪赌胆略使其亲手创建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前者则靠其智慧与豪赌胆略使自己屡屡在外部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度过余生,这两点千古以来几乎没有人能够发现,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这个"相父"共事,也开始了委曲求全的统治生涯。
话还得从223年4月的那个特殊的日子说起。那一天,在由当时的西蜀控制的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赌正在进行。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的人想必都知道,白帝城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白帝城得名于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据说公孙述据山筑城时,发现城中一口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因之而自号"白帝",并命名该城为白帝城。
这一天,西蜀昭烈皇帝刘备,在彝陵之战中大败而归后,退守孤城。在这场战争中,御驾亲征的刘备被东吴元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时间悔恨交加,病倒在床。此时的刘备,已不复往日雄心,新仇旧恨,国事家事在胸中纠作一团。他自知可能一病不起,急诏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至他的驻军之所白帝城嘱以后事。
君臣寒暄之后,一向工于心计的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闻言大惊,正疑惧间,又见刘备拉着他儿子的手对诸葛亮说:"我死之后你要像伺候我一样伺候丞相!"
刘备的这个临终嘱托历来评价甚多,很多专家学者都试图做出自己的解读,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刘备说的是真心话还是虚情假意上。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到那个时代的白帝城,但是却可以另辟角度,分析刘备当时的心理。我认为,刘备说的这段话乃是一场政治博弈,博弈的双方是刘备与诸葛亮,博弈的赌注是整个蜀汉帝国。
其实,由于种种原因,创业的帝王在离开人世之前,与其所托付的顾命大臣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存在某种博弈关系,而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这种博弈却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因为,博弈的时间和地点都非常特殊。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创业帝王托孤的地点一般都是在首都,托孤的时间往往都是在江山安定之后,而刘备向诸葛亮托孤,地点却是在都城之外几百里的白帝城,托孤的时间则是在他所率领的军队被东吴帝国的部队打得七零八落之时。可以说,作为第一代"董事长",刘备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这似乎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博弈。如果像香港人赌赛马一样,相信会有很多朋友特别是外国朋友会把赌注都压在诸葛亮身上,认为蜀汉将在刘备死后由刘家天下变成诸葛氏的江山。
有很多人也会循着这个思路,对刘备大加诟病,大加指责。其实,古人讲成大事者有三要素,除了天时、地利之外,还有人和。前边我们说到了天时、地利似乎不利于刘备和刘禅父子,但"人和"方面刘备的"软实力"却远非诸葛亮所能比拟。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刘备被当时的汉朝皇帝封为皇叔,是属于正宗的天潢贵胄;更重要的是,刘备从举兵起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努力塑造着自己的仁者爱人形象,全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尊卑关系,并以所谓的"汉贼势不两立"为口号,在他的周围建构了一个强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浓郁的道德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爱惜自己名誉如同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的诸葛亮是轻易不敢反其道而行之,篡夺他与刘备一起打下的江山的。
对比一下曹操及其子孙后代的遭遇,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曹氏以篡位得天下,是以,在其国内部到处都弥漫着"天下唯有力者便可取之"而非"天下唯有德者方可取之"的文化氛围。一旦曹氏家族力量不足以镇服群下时,就会有有力者觊觎其天下,即使不是司马氏,也有可能是别人。而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却没有亡在本国人的篡位上,这一点往往为许多人,包括所谓的专家所忽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去的刘备的灵魂与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的肉体死亡而消亡。
遍观中国历朝历代,在这种外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刘备在当时所说的那段话实在是高明之至,当然也惊险之至。这是第一代"董事长"为资历尚浅的第二代"董事长"所能做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冒险,甚至有些令第二代"董事长"感到尴尬,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安排毕竟保住了蜀汉帝国在刘备死后没有立刻改旗易帜。
显然,诸葛亮并未牢记自己的臣子身份。从好的一方面讲他果然是以刘备的重托为己任,将刘禅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看待;从坏的一方面讲,这就叫拥兵自重,功高盖主。诸葛亮那时手握国家大权,甚至连后主都得听他的,一个人自骄之时总是难免颐指气使,得意扬扬,甚至忘了自己的本分,干涉起不该多干涉的事情来。汉时君臣的等级制度森严,刘备自称是汉朝宗室,故蜀行汉制。诸葛亮的一系列不将君主放在眼里的言语举动触犯了蜀汉一国之主的尊严,作为一个皇帝一般是难以容忍的。
在历史上多有前朝皇帝临终托付朝中重臣辅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异人让吕不韦辅助嬴政,顺治将幼小的玄烨托付给四大辅臣。而吕不韦跟四大辅臣中的鳌拜拥兵自重,把握朝政大权,甚至越俎代庖,把皇帝当小孩儿耍,结果两人均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做的事情与吕不韦、鳌拜并无差别,不过他虽然心中骄狂,但自始至终确无反心,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声名较好。除此之外,青年刘禅也懂得以大局为重,尽量委曲求全,缩身为尺,尽力避让,将诸葛亮当作父亲一般尊敬。
三、隐忍无为,全凭丞相,父亲阴影下的皇帝——强势"总经理"羽翼下"董事长"的非常生活
作为二代帝王,刘禅即位伊始,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总经理",这个"总经理"似乎方方面面都比他强。无论是年龄还是治理国家的经验都是如此。甚至连他的父亲都说,这位"总经理"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面对此情此景,刘禅有多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按照古老的博弈法则采取"武大郎开店"的方式把比自己强的下属拿掉,宁可用庸才也不用优才;第二种选择是虽然并不撤换"总经理",但却处处对"总经理"掣肘,想方设法为难"总经理";第三种选择就是处处表现自己,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因为登上皇帝宝座后有了革命性飞跃,自己是英明领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没有什么,然后决定自己是什么,有什么,找准自己的定位。刘禅就很聪明地采取了最后一种策略。
纵观刘禅四十多年的皇帝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或者说是清静无为的,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建树,在生活作风上也基本上属于乖孩子一类。看了这些,可能有人会认为刘禅之所以清静无为,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作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可以讨论。至少我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在我看来,刘禅是有作为的,他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将蜀汉政权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在刘禅看来,既然诸葛老师没有在老爸刘备去世之初取他而代之,自做皇帝,而是继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当好"总经理",那么,他这个皇帝宝座诸葛老师再强也是不会问津了!因为诸葛老师想留个好名声!这是第一个基本判断。
第二个基本判断是诸葛老师满腹才华,特别好为人师。当年他老爸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时候,比他老爸小好多岁的诸葛亮与刘备第一次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这位未来的皇帝上了一堂课。自己无论是在人脉、年龄、资历、经验等方面都远远不如父亲,而诸葛亮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可以说越来越丰富,好为人师的愿望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强烈,那何不满足诸葛老师这个可怜的虚荣心,在他面前扮演一个好后辈、好学生的角色,让诸葛老师得虚名、挨实累,让自己得实惠、抛虚名呢?!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敢在两份《出师表》里像老师教训学生那样对刘禅开展耳提面命式的谆谆教导。
第三个基本判断是诸葛老师满腹经纶,非常渴望与别人进行你死我活的生死博弈。刘禅因此非常聪明地使了一招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高手所使用的"乾坤大挪移",让本来长于治国,短于将略的诸葛老师屡屡领兵出征,把他的精力和余热都尽情地挥洒在敌国的土地上,这就有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在刘禅看来,"六出祁山"的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出一次,都在时间和空间上消耗一次英气逼人的诸葛老师的英气。每次诸葛老师率军出征之日,都是刘禅心情放松之时。关于这一点,刘禅心里清楚,诸葛老师心里其实更清楚,否则,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不会看不出"六出祁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得不偿失。
遗憾的是,很多人缺乏全面、全局、系统的眼光,往往只从《出师表》中读出诸葛亮的"忠",从"六出祁山"想到诸葛亮的"勇",从子虚乌有的"空城计"杜撰出诸葛亮的"智",其实,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观察与思考,联系起来看,立体地看,我们发现刘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他基于自己的三个基本判断,就敢和一个绝世高手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豪赌,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
也许有人会说,二代君主刘禅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悟和这么大的智慧?遍观中国历朝历代二代君主中,往往都是依赖父兄的余荫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其自身登上皇帝宝座之前的经历往往都乏善可陈,而刘禅确实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这种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使得他有不同于常人的感悟和智慧。
四、乐不思蜀,强颜欢笑,装傻的亡国之君——"公司"倒闭后"董事长"的辛酸与无奈
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在历代皇朝之中绝大多数皇帝都把江山看作自己的私产,把百姓看作蝼蚁,为了自己的私欲任意践踏百姓。后主刘禅却在自己国家无力抵抗强魏之时,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上策。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为全国百姓安危考虑,在无力抵抗时投降是"全国为上"之策,并且夸奖刘禅"通明智达",胸怀王者之义!
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统兵三万自狄道进攻甘松,雍州刺史诸葛绪督军三万进军武街桥头,断绝姜维归路,钟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汉中。蜀知魏举兵,乃遣大将廖化、张翼、董厥退保汉城与乐城,姜维一军退守剑阁。
该年10月,魏将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700余里,取道江油,连破涪县、绵竹,逼近成都。
大敌当前,刘禅急召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南迁国都;有人主张归附东吴,仿申包胥哭秦庭,或武乡侯(诸葛亮)渡江乞师之举;光禄大夫谯周则力排众议,主张降魏。
经过反复琢磨之后,刘禅接受了降魏的建议,主张降魏,这又是一场豪赌。这次与上一次豪赌不同,如果说上次赌的是江山的话,那么这次赌的就是他的性命。在刘禅看来,南迁就要"深入不毛",最终难逃厄运,而东吴远非曹魏的敌手,将来也难逃覆亡命运。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两回受辱,何不一次了结呢?
于是他派侍中张绍前往邓艾军前呈递降表,表曰:
限分江、汉,遇值深远,阶缘蜀土,斗绝一隅。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每惟黄初中,文皇帝(指曹丕——笔者注)命虎牙将军鲜于辅,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而否德暗弱,窃贪遗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归能之数,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从天命!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辅伊、周,含覆藏疾。谨遣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绶,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舆榇在近,不复缕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他没有将自己当作亡国之君,颇有骨气,甚至连敌方诸臣都不免赞叹。由于刘禅"识时务",因而深受敌方优待,曹魏大概也是为了借之安抚人心吧。就在刘禅肉袒出降的当场,邓艾就以"承制"的身份,代表曹魏王朝宣布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发布公文时与之合署。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见好就收,自己回去复命,把后主刘禅留在成都。后来钟会、姜维发动兵变,让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恐有后患,于是就派人让刘禅举家东迁。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邑一万户,建安乐国,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帝国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王朝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之心。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只得再豪赌一把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哀伤于心,但他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旧时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文人)的贾充凑趣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
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郤正。宴会之后,郤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郤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大概早与郤正有过沟通),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的腔调?"
刘禅假作一惊,睁开眼,说:"您先生怎么知道?这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其实是最好的。
不管怎样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绝对不在刘禅身上。
其一,先帝去世时,国家并不稳定。当年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兵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了,光从地图上的疆域来看,魏占了大半个中国,而蜀国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不仅兵力弱,而且大将也弱。像张飞、关羽这样的大将死后,蜀国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乏陈可数,而当时的魏国却人才济济,如邓艾、钟会、王睿、杜预,等等。
其二,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刘备这种以个人魅力统领群雄的君主,留给后来者的,必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道德大山。
回看中国历史上众多新王朝的建立者,很多都是以"仁义"来表现超凡的品格,构建魅力型的权威,赢得追随者。刘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为了兄弟可以不要妻子,为了光复汉室,可以抛家弃子,可以说是古代帝王仁义形象的集大成者。但是,这种"魅力型统治"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因为这种以个人魅力构建的统治,必然会随着旧君主的离世而衰弱,而新继任的君主往往很难具备开国之君那么强大的道德魅力。就好像当年的关张二人,并不是因为刘备是刘皇叔,就死心塌地跟着刘备打天下。而表面上继承了大统的刘阿斗刘禅,一无战功,二无人气,又凭什么来要求先帝手下的众多能臣骁将听从他的指挥呢?除了依赖诸葛亮,他别无他法。
同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像成汤、文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人格魅力集合诸侯,推翻旧王朝、开立新基业的。他们在世时诸侯宾服,王室上下不敢萌逆;一旦他们去世,不是百姓造反,就是昔日跟随他们的贵族王室谋乱。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二世之乱"的根本原因。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新君不是幼弱,便是与开国之君的人格力量相去甚远。
纵观刘禅一生,多数时间,命不由己。出生不久,即被父亲遗弃;好不容易在万军之中被人救出来,又差点被父亲摔死;小小年纪,孤身逃难;被人买来卖去,也是身不由己;当了皇帝,还是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下;临到最后,当了亡国之君,更要强颜欢笑,整日装傻。
刘禅的悲剧人生,非刘禅一人之过。只因他不幸出身在帝王家,而他的父亲又太过完美。古老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注定了一个二世君主的悲剧,只给他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悲夫!
( Tue, 25 Jan 2011 16:39:00 +0800 )
Description:
皇帝在举行大婚之前和哪些女子发生性关系?这在中国历代宫廷中都没有规定,因为这实在是无法规定的。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皇帝来说,最容易受到挑逗产生冲动,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当然是其身边的宫女了。 古代皇帝举行大婚的年龄一般是十三岁至十八岁,而中国古代男女十三四岁便初涉男女之事,甚至怀孕生子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作为皇帝或者是将要继承皇位的皇太子来说,身处深宫之中,身边有千百宫女可以任意使役和临幸,在举行大婚之前一直守身如玉,不曾与宫中女子发生过性关系,这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皇帝、小皇帝、太子在大婚之前都已临幸过女子,有较丰富的性经验,其中不少已经生儿育女。例如西晋的惠帝司马衷十三岁尚未继位时大婚,但他正式结婚前就已经令一名宫女怀孕。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十七岁大婚,他十四岁时已经做了父亲,孩子的生母同样是一名宫女。 皇帝在举行大婚之前和哪些女子发生性关系?这在中国历代宫廷中都没有规定,因为这实在是无法规定的,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兴致,如果他已经即位成为少年皇帝,那自然对宫中任何一个女子都有权利临御,并且他也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如果他尚未即位,仍是皇太子身份,那么即使宥于礼数,没有皇帝的诏命不可随意出入后宫,但至少在自己居住的东宫他可以为所欲为,挑逗、猥亵任何一个侍女,或者与她们发生性关系。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皇帝来说,最容易受到挑逗产生冲动,与之发生关系的女子当然是其身边的宫女或侍女了,明宪宗朱见深初次性体验的对象便是其侍女。宪宗小时候,祖母对他非常疼爱,特意派自己身边最宠爱的宫女万氏前往服侍,照顾有加,长此以往互相产生了依恋的感情,宪宗进入青春期后,便与万氏发生了性关系。 除了宫女、侍女以外,皇帝小时候的乳母也有可能成为其初次性体验的对象。古代历来有从民间物色年轻、健康、容貌秀丽的少妇入宫哺养皇室婴儿的做法,到明朝时,更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乳母一旦入宫,便是“终身制”“铁饭碗”,一般终生永不再出,一直到皇子皇孙长大断奶后,乳母仍然留在宫里,受其哺养的皇子皇孙会牢记她一辈子。她们年纪轻轻(十五岁至二十岁)就别夫离子,且已有过性经验但入宫后却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性需求,对她们而言的确是非常残忍的,有的乳母便在宫中任性而为,与人私通,甚至勾引比她年幼许多的皇帝与之发生性关系。明熹宗与其乳母客氏便是这种情况。据说客氏美丽妖冶,风骚妩媚,直到明熹宗二十三岁死去,客氏夜夜进入熹宗的寝宫乾清宫暖阁侍寝,与熹宗朝夕不离,后来她又同宫中的太监魏忠贤勾搭上了,搞得后宫一片乌烟瘴气。 到了清朝,宫中还专门规定:在皇帝大婚之前,先由宫中挑选八名年龄稍长、品貌端正、懂得风月之事的宫女供小皇帝“进御”,对小皇帝进行性启蒙。由于是侍寝皇帝,不管将来能否被立为妃嫔,都给予她们一个较低的名分,称为司仪、司门、司寝和司帐,这是四个宫女中女官的职称,在宫中所有宫女当中,她们的地位高出一截,每月可以领取到俸禄,也不再像其他宫女一样从事劳役。由此,大多数宫女都企盼能得到这份差使,希望藉此脱离苦海,一步登天。清朝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规定,目的是让皇帝在大婚前对于男女房事先获得一些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性知识,为大婚做好准备,以便能够与皇后共享和谐美满的性生活。 与皇帝大婚前发生性关系的女子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名分,受到册封?***当然是否定的,正如并不是所有被皇帝临幸的女子都能享此幸运一样,两者的结果是相同的,惟一的区别在于,一是皇帝大婚前,一是皇帝大婚后。明神宗朱翊钧十七岁那年时,有一次在宫中偶然遇见一名宫女,一时春心萌动临幸了她,使这名宫女怀孕。但后来神宗却装作没事人一样,不再召幸她,也不记挂她所生的儿子,更谈不上册封她为妃了。 历史上,皇帝的乳母受爵的例子不少,如汉顺帝乳母被封为“山阳君”,汉灵帝的乳母被封为“平氏君”,明成祖的乳母被封为“保重贤顺夫人”……仅仅因为哺养了皇帝便被册封为高贵的“公爵夫人”、“郡王夫人”甚至“皇太后”,着实令人羡慕。这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从小喝乳母的乳汁长大,难免对她有感情;另一方面毕竟有着多年的哺养之恩,册封个虚而不实的一官半职以表孝敬,只需动动嘴皮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尽管如此,但还没有一例乳母被册封为妃嫔的。 宫女和乳母一样,原本都是地位卑微的女子,但由于侍奉了皇帝,便得以享受较高的礼遇,扬眉吐气,荣耀乡里,从这一点上说,她们的命运是相似的。但乳母往往对小皇帝还多了一层爱抚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时候犹如母子一般,小皇帝依恋乳母,乳母关爱小皇帝,乳母与皇帝发生性关系的事情仅是极少数的。而宫女则无论从皇帝接触的范围和频度来讲,还是从宫女自身的地位来讲,毫无疑问,是皇帝大婚前与之发生性关系几率最高的人。(席宏斌)
( Tue, 25 Jan 2011 16:32:24 +0800 )
Description:
宫刑,是古代用于破坏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位列“五刑”。一般认为,宫刑是迫害和羞辱男子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代不少女子,尤其是那些犯了“淫罪”的女子,很多情况下也会遭受宫刑。女子宫刑的种类很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五种。
其一,缝阴术。缝阴术,也叫做锁阴术,即用针线绳索将女子外阴缝闭起来。这种宫刑术,因其极其卑鄙、下流,官场上一般不用,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丈夫对付红杏出墙的妻子,妒妇对付与丈夫有染的奴婢,都乐衷于此法。
人褚人获所著的《坚瓠集》中,就有“捣蒜纳婢阴内,而以绳闭之”、“以锥钻其阴而锁之,弃钥匙于井”的类似记载。据说,安徽毫州有座古建筑“缝阴楼”,此怪名大概就源于这种民间刑罚。
其二,幽闭术。
人王兆云在《碣石剩谈》中提到了此法的操作:“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幽闭”。至于是什么***坠落,有人认为是子宫,有人认为是***前壁,但这两种脱垂并不能从根本上断绝***。对此,清人吴芗见解独特,他说,妇女***深处有块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坠下来,就会像闸门一样闸封***,无法***,从而达到惩处女子的目的。
其三,骑木驴。木驴不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比缝阴和幽闭更具杀伤力的宫刑。缝闭和堵住***,不会使其丧命,而骑上木驴,则小命难保。一具横放的鞍马样的小车,上面凸立一根长度尺余、直径寸许的木笋(象征驴毬),受刑女子坐在鞍马上,小车推动时,下面的器械发力,联动木笋上下伸缩,受刑的女犯被坚硬的木笋捣烂子宫和内脏,多半气息奄奄。《水浒传》中的王婆被判剐刑后,就有过骑木驴游街示众的经历。
其四,挖阴术。挖阴,顾名思义就是挖去生殖器。男子割去生殖器,在“蚕室”里待上个把月,也就能痊愈了;而女子被挖生殖器,涉及体内多处重大***,在古代比较落后的医学条件下,这种刑罚显得异常残酷,受刑的女子往往因为血流不止,而死于非命。另外,王夫之在《识小录》里还有“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心消灭”的说法,此法破坏程度较小,操作起来较复杂,没有“庖丁解牛”那两下子,恐怕是做不到的。
其五,椓窍法。椓窍,也称椓或椓杙,“椓”和“杙”的原意是指拴牲畜的木撅子,另据《说文》解释为“以棍击伐”之意。“窍”,应该是指女性下体。椓窍,就是用这种木撅子摧残女性阴部,其狠毒程度可想而知。汉景帝时,广川王刘去和他的王后阳城昭信残害姬人陶望卿,望卿被逼,投井而死。昭信不解恨,又叫人把她的尸体捞出来,“椓杙其阴中”。对死人尚且如此,如果用在活人身上,其残酷程度决不亚于对男子的阉割。
宫刑,在“五刑”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砍头的“大辟”。从古至今,人们都把生殖器的价值看得很重,是仅次于脑袋的“第二生命”。生殖器遭到破坏,无论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还是从精神上,都会给受刑者造成巨大打击。尤其是女子被“宫”,其花样之新颖,名目之繁多,方法之离奇,场面之血腥,既可以反映出古代刑罚之发达,封建制度之弊病,也暴露了行刑者思想之阴暗,心理之变态。这些处心积虑、带有流氓色彩的女子宫刑术,充分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非人摧残。
( Thu, 2 Dec 2010 09:48:15 +0800 )
Description:
十八层地狱(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是地狱名称。中国民间传说阎罗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道教所沿用和解释。地狱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亡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是阴间地府的一部分。十八层地狱也是人们的设想,意在劝人们在获得时候多做善事,多积德。作恶事,死后就会在十八层地狱受苦。(Ps:图片内容仅供了解古老传说,可能引起部分读者不悦,请选择性观看或关闭。) 第一层,拔舌地狱 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说谎骗人。死后被打入拔舌地狱,小鬼掰开来人的嘴,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长,慢拽......后入剪刀地狱,铁树地狱。
第二层,剪刀地狱
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为她牵线搭桥,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剪断你的十个手指。 第三层,铁树地狱 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后入铁树地狱。树上皆利刃,自来后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 第四层,孽镜地狱
如果在阳世犯了罪,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门路,上下打点暪天过海,就算其逃过了惩罚,逃亡一生也终有死那天吧?到地府报道,打入孽镜地狱,照此镜而显现罪状。然后分别打入不同地狱受罪。 第五层,蒸笼地狱
有种人,平日里家长里短,以讹传讹,陷害,诽谤他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长舌妇。这种人死后,则被打入蒸笼地狱,投入蒸笼里蒸。不但如此,蒸过以后,冷风吹过,重塑人身,带入拔舌地狱。 第六层,铜柱地狱
恶意纵火或为毁灭罪证,报复,放火害命者,死后打入铜柱地狱。小鬼们扒光你的衣服,让你裸体抱住一根直径一米,高两米的铜柱筒。在筒内燃烧炭火,并不停扇扇鼓风,很快铜柱筒通红……看过《封神榜》吗?苏妲己的炮烙,到此你肯定激灵一下 第七层,刀山地狱
亵渎神灵者,你不信没关系,但你不能亵渎他;杀牲者,别提杀人,就说你生前杀过牛呀,马呀,猫,狗,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许它们的前生也是人或许还是你的……因为阴司不同于阳间,那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牛,马,猫,狗以及人,来者统称为生灵。 第八层,冰山地狱 (8/18)
凡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死后打入冰山地狱。 第九层,油锅地狱
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他人,谋占他人财产,妻室之人,死后打入油锅地狱,剥光衣服投入热油锅内翻炸,啪,啪直响!依据情节轻重,判炸N遍……有时罪孽深重之人,刚从冰山地狱里出来,又被小鬼押送到油锅地狱里暖和暖和。 第十层,牛坑地狱
这是一层为畜生申冤的地狱。凡在世之人随意诸杀牲畜,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它们的痛苦上。那么好,死后打入牛坑地狱。投入坑中,数只野牛袭来,牛角顶,牛蹄踩......另据记载,与之相反的还有名为“刀船地狱”的,未在此十八层地狱之列。 十一层,石压地狱
若在世之人,产下一婴儿,无论是何原因,如婴儿天生呆傻,残疾;或是因重男轻女等原因,将婴儿溺死,抛弃。这种人死后打入石压地狱。为一方形大石池(槽),上用绳索吊一与之大小相同的巨石,将人放入池中,用斧砍断绳索。 第十二层,舂(音同“冲”)臼地狱
狱颇为稀奇,就是人在世时,如果你浪费粮食,糟踏五谷,比如说吃剩的酒席随意倒掉,或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吃两口就扔掉。死后将打入舂臼地狱,放入臼内舂杀。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
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死后将打入血池地狱。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难产,吐血,流血而死(见红而死)之人死后也投入血池中受苦?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
要知道,作为人身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阎王爷给你的机会。如果你不珍惜,去自杀,如割脉死,服毒死,上吊死等人,激怒阎王爷,死后打入枉死牢狱。就再也别想为人了。 第十五层,磔刑地狱
现在不多见了,不过此罪过很大。即挖坟掘墓之人,死后将打入磔刑地狱,处磔(音同“哲”) 第十六层,火山地狱
这一层比较广泛,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死后将打入火山地狱。被赶入火山之中活烧而不死。另外还有犯戒的和尚,道士。也被赶入火山之中。 第十七层,石磨地狱
糟踏五谷,贼人小偷,***污吏,欺压百姓之人死后将打入石磨地狱。磨成肉酱。后重塑人身再磨!另外还有吃荤的和尚,道士同样如此。
第十八层,刀锯地狱 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不公之人,死后将打入刀锯地狱。把来人衣服脱光,呈“大”字形捆绑于四根木桩之上,由裆部开始至头部,用锯锯毙。 ( Fri, 29 Oct 2010 09:31:37 +0800 )
Description:
文章摘自:《品西游—解读
潜规则》
天马行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版次:2007年7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流传400 多年久盛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中国妇孺皆知。《西游记》中谁的消息最灵通?西天取经的最佳人选的标准是什么?是谁散布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谣言?……该书还讨论了神仙的神话探秘、猪八戒的功过是非、西天路上的扫黑行动……该书将带你解读《西游记》中的职场潜规则……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像梁山的的好汉,真正武功高强的,起的外号叫玉麒麟、豹子头,都是一些平平无奇的绰号。而那些什么小霸王、打虎将、跳涧虎,论武功,顶多是个三脚猫,外号却一个叫得比一个响。
天上地下人间,谁的消息最灵通。也许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个家伙,起的名字神气之极,又整天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相互交流信息,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实际上却是一对活宝。他们收集到的原始信息就非常有限,更不要说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了。
这两个家伙,在西游记中露过两次脸,表现的水平不是一般的差。第一次是在猴哥出世的时候,猴哥的身世是个谜,当他还是一个不省人事的婴儿的时候,就不知道被谁扔在花果山那里,搞得沸沸扬扬,结果玉皇大帝也略有知晓,派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仁兄来打探消息。看看他们打探到的信息是怎样: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无端出现一个丢弃的婴儿,如果放在今天,十有八九是超生的,或者是有什么疾病家里人不要的,或者是瞒天过海的非婚生子。当然,猴哥是超生的理由不太成立,因为那年代还没有进行计划生育。像七个蜘蛛精的老妈为了要一个男孩传宗接待,一口气生了七朵金花,也没见人来要她结扎。猴哥后来的的身体极好,应该也不是有什么疾病被家人遗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没有分析种种原因,却听花果山那些没文化妖精的胡说,这婴儿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业务能力之差,可见一斑。猴哥学成归来,到海中龙王那里欺诈勒索,到地府强销死籍后,龙王和阎王上天告状,玉帝又派哥俩来打探这个闯祸的主是哪路神仙。他们打探到的结果是这样: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猴哥去学艺,也不是什么秘密,他们还不知道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就拿这话来交差,实在太不敬业了。可见他们虽然配了最新功能最强的望远镜和***,但只是把偷窥和偷听的工作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
据我考证发现,当时天下底下人间,消息最灵通的是以下三位:乌巢禅师、地藏菩萨手下的谛听和六耳猕猴。其中前两位一辈子默默无闻,最后一个倒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但结果招来横祸。
乌巢禅师的出场只有一次,是猪八戒的老相识,隐居浮屠山,曾经劝猪八戒和他一起去修道不成。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后,特来辞行,乌巢禅师也颇替朋友高兴。这个老兄有点大咧咧的,虽然早就知道唐僧的身份,但是见到唐僧下拜,只是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对即将进入领导岗位的唐僧,不但不巴结,甚至说不上客气。对猴哥的态度也只是一般般,猴哥都感到奇怪:你怎么认识名不见经传的老和尚和贪财好色的猪八戒,却不知道我这个天上地下绝无仅有的造反派。
乌巢禅师向唐僧传了一篇比九阴真经最后一章还要难懂得多心经后,唐僧问到西天的路有多远,是否很难走。也许,这只是客气地问一下,乌巢禅师却回答了一大堆: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仔细分析这些罗罗嗦嗦的话,真的可以吓人一跳:取经队伍在接天崖收留了孙猴子,现在又收留猪八戒,这些倒不是什么新闻。但是,还在流沙河混的沙和尚,虽然已经把他吸收进取经队伍,但组织上还没有公开,只有观音和木叉知道这事情,乌巢禅师哪里来的信息?至于说黑松林、魔主、老虎、狮象什么的,更是隐隐约约说出了西天路上一些厉害的妖精。
应该说,西天提拔干部的程序还是挺规范的。首先,最高领导如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需要任命新干部。然后,由观音做具体工作,对长安基层民主选举出来的干部进行考核。表面看上去,既有民主基础,又有领导心血,可谓滴水不漏。但是,也有高明的神仙从这些过场戏中看出蜘丝马迹来。乌巢禅师就是其中一位。
住在西天的必经之路浮屠山上,乌巢禅师见过一拔又一拔的取经人,他们都成为了沙僧的食物。看到观音把杀害取经人的凶手沙僧招进取经队伍后,乌巢禅师心如明镜:这几个倒霉的家伙是在差额选举中用来差额掉的。以前的取经人都是自己找了盘缠,带了行李,骑着马无声无息就出发的。这次在长安选拔取经人,由唐太宗下令,魏征等三位大臣主持,更有观音和木叉躲在土地庙里做政治观察员,还特意做了个山川坛,整个过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场面相当壮观。看到这些,乌巢禅师早就明白,民主是过场戏,唐僧是内定第三梯队的领导成员。
乌巢禅师既能收集西天路上妖精分布的消息,已经很不简单,更厉害的是,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料看出最新的高层人事变动。可以说,乌巢禅师是神仙中的政治观察家。
比乌巢禅师消息还要灵通的是谛听。这位老兄在地藏王菩萨手下,应该是个普通的劳动者。政治地位虽然不高,单靠技术吃饭,名气却非常响。书中用了一大段文字来形容: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麟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这位老兄的出场也不多,但是,一出手就惊动四座:当时模仿专家六耳猕猴装扮成孙悟空,和他们长期一起生活的唐僧、沙僧都分辨不出来,天上和猴哥交过手的天兵天将也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取经团的直接领导观音更是不知所措,谛听戴上***略一打听,马上知道哪个是冒牌货,那个是货真价实的猴哥,果然名不虚传。
第三个消息就灵通的老兄当然是六耳猕猴。六耳猕猴的身世也是一个迷。他在哪里学了一身惊人的武功?如何知道唐僧给猴哥写了贬书,从而想冒名顶替?当然,其他不少妖精也学了一身惊人的武功,我们不见的把每个妖精的师承来历都打听得清楚。但是,六耳猕猴的武功却和猴哥的一模一样,不由得让人生疑。他当然不是菩提老祖的学生,菩提老祖在招了猴哥这样闯祸的主后,也不会再随便把自己的绝活教给人。那么,六耳猕猴的武功只能是自己偷师学艺学来的。六耳猕猴是打探各种消息的天才,身上有六个耳朵,浑身都是耳机,到处都有他的***。因为关注自己的同类猴哥的一举一动,也许,早在菩提老祖教猴哥学艺的时候,已经在旁边听的一清二楚了。是菩提老祖的旁听生,相当于猴哥的事实师兄弟,又用力勤勉,学以致用,终于炼出像猴哥一样惊人的武功。
应该说,乌巢禅师、谛听、六耳猕猴都是神仙中的奇才,不过我觉得,这三位都是纯技术型人才,业务能力很好,见识却不足。信息就是力量,他们拥有种种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却不知道怎么利用。
真正能够做大事的人,不但是会一门技术就行了,更关键的是,看你怎么使用。庄子中就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某家会用草药做一种配方,冬天涂上这配方后,手就不会生冻疮。这家人给别人洗纱,冬天到了,就往手上涂上这药物。别人一到冬天就不能洗纱,这家人却可以继续工作。勤能致富,倒过得衣食无忧。后来,有个人知道这配方后,就拿出一百斤金子说要买下这配方。洗纱这家人聚集在一起讨论,说:我们世世代代给别人洗纱,怎么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就把这配方卖给别人算了。这个人就买下这配方后,就去游说吴国的国王:我有这个神奇配方,冬天可以让人不生冻疮,保你冬天作战胜利。于是,吴王就让这个人带兵。结果,有一年冬季,天寒地冻,吴王命这个人进攻越国。越国的士兵个个都生冻疮,武功大减,被吴国的士兵大的打败。这人胜利归来,高官厚禄,不在话下。同样一门技术,有人用了,劳劳碌碌,辛苦一辈子,仅能糊口。有人用了,则可以出将入相,挂印封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重要的不是你懂什么,而是你怎么用。
哪怕是神仙,有时候也是一技傍`身,却不知道怎么用的。猴哥学艺初成,表演给他的师兄看。这些家伙,一把年纪都喂狗了,看到猴哥一个筋斗可以翻到十万八千里外,竟然说: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呸,猴哥凭着一身本事,杀人放火受招安,官封齐天大圣,享尽荣华富贵,还不满足,这些家伙居然教别人用一身本事去做临时工。
地藏王菩萨手下的小兵谛听,见识就和猴哥的师兄差不多。自己的技术顶瓜瓜的,却只能糊口。谛听虽然说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不高,但无论怎样说,还是靠自己的技术找到了一份工作,不用加入下岗大军的行列。相比之下,乌巢禅师就更差劲了,还不在干部职工行列。自己在浮屠山生活,也许还要为一日三餐担忧。不过他们还不算是最差的,最差的是六耳猕猴,这位老兄的一身本事却招来了杀身之祸,连性命也不保。
信息转化为力量的例子很多,前几年有个大名鼎鼎的瑞安阿太陈仕松先生,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担,整天闲逛、不过耳目却能像雷达一样不停搜索,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干部,能量却大得惊人。有一次镇级领导届满异地任职,一位姓蒋的新书记即将上任。蒋某履新职之前,有人好言相告:中村有位村干部会盯梢,很厉害的,要当心。蒋书记一听是个小小的村干部,没好气地说:我是***,他是鸟,我想什么时候把他打下来,就什么时候打下来。这位书记的***鸟论激怒了陈仕松先生,连夜到到蒋书记的乡下调查,搞到材料后毫不客气地对蒋书记说:你不是说你是***,我是鸟吗?现在我告诉你,我是***,你是鸟,我什么时候想把你打下来就把你打下来。然后一个***打到纪委去,纪委马上批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记。最后,把浙江省瑞安市包括书记、市长在内的大大小小几百个干部制得帖帖服服,瑞安干部的升迁、调动、罢免都要经过他的首肯,阿太先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组织部长。
那么,我们看一下,乌巢禅师、谛听、六耳猕猴这三位老兄在信息时代做什么最合适。
乌巢禅师善于收集各种人事变动的材料,哪个天上的神仙到人间来镀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还有惊人的洞察能力,一眼就看出唐僧是前途无量的人物。这样的神仙,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比如说,他可以给东天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写写内参,报告一下西天的人事动态。或者敲一敲西天的竹杠,叫他们给一点封口费。最不济,还可以做个作家,写几本土地庙里的阴谋、泾河龙王案之迷等,包都是畅销书,能赚上一大笔版税。可惜,乌巢禅师只懂得和猪八戒做朋友,对唐僧取经指指点点,以示高明,简直就是黑色长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翻白眼。
谛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因为他像阿太先生那样,善于打听各种消息。他可以打听猴哥的父母是谁,揭开猴哥的身世之谜。当然,猴哥这家伙是个穷光蛋,又吃惯霸王饭的,可能给不起什么钱。但是这却是一个很好的炒作机会,招牌一打开,那些贪污受贿的高官,包二奶的大款,瞒天过海做不法勾当的奸诈之徒,看到谛听这一门绝活,还不心惊胆跳吗?谛听要他们干什么活,当然百依白从。否则,一不小心让谛听爆出一个重磅炸弹来,这辈子就完了。这样,谛听要替别人求个情啊,找个好工作啊,当然是小菜一碟。只要运作得当,长此以往,像温州阿太这样,做个地下组织部长是绰绰有余的。如果还不满意,要做好事留名,则可以担任西天取经团的顾问。有空给猴哥他们说说西天路上各个妖精的武功人品、师承来历,优点缺点,让自己的第二职业放光彩,名利受双,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应该最有出息的是六耳猕猴。六耳猕猴不但善于偷听,还善于学习。就靠偷师学艺,也练出像猴哥一样一等一的高手,你不服也不行。天上的神仙,有时候也喜欢打自己的小算盘。像镇元大仙就收下了不少徒弟,清风、明月这两个已经在他那里学习了几百年,武功还是非常的臭,镇元大仙分明是把这些小伙子当作长工用。观音的金鱼,也是一个偷师学艺的家伙,不过学到的本事就比六耳猕猴差远了。既然这么多高级神仙有本事也不肯教别人,而想学艺的人又这么多。六耳猕猴何不一面自己去偷学别人的本事,一面有大做广告,广收门徒,搞个大型培训班呢?这样,教出三五十个厉害的脚色,谁敢小看。如来之所以混得好,是因为他派系人多势众,还有就是有一种叫"慧眼"的。慧眼这东西,说白了其实就是一架高倍望远镜,利用它,往往可以看人之所不能看,说人之所不能说。六耳猕猴的六个耳朵,则是六个性能极好的***,用处不比望远镜少。所以,如果六耳猕猴用的好,就是另外一个如来。
乌巢禅师、谛听和六耳猕猴有技术,却不知道怎么利用。很多人知道怎么利用,却不懂得相关的技术,真的可惜得很。
( Fri, 29 Oct 2010 09:15:50 +0800 )
Description:
古往今来有很多痴情的
,不过,痴情到惊悚的地步就不多了。慕容家就出了这么一位痴情得丢了江山、丢了尊严,最后丢了性命的皇帝。
这哥们儿叫慕容熙,这家伙风流倜傥、多情温柔,他得到王位是因为女人,最后失去王位也是因为女人。
参合陂惨败叔叔盯上侄子皇位
慕容熙即位之前,后燕有点乱。
公元395年,烈士暮年的慕容垂感到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决心在生前解决魏国的隐患,命太子慕容宝挂帅,率军8万进攻北魏,没想到在参合陂惨败,加上后援军共10万将士全军覆没。在参合陂的山谷中,4万多燕军俘虏被魏王拓跋珪下令全部活埋,制造了十六国时期最大一桩杀降事件。“参合陂”从此成了慕容子孙的奇耻大辱,以致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将慕容复住的地方命名“参合庄”,慕容家绝学命名“参合指”。
公元396年四月,慕容垂死于回军途中,终年七十一岁。太子慕容宝即位。他的大儿子慕容盛深具谋略,慕容宝南伐时,差点被叛臣段速骨所俘,全仗着慕容盛机智骁勇才得以脱身,然慕容盛却始终不受重用。
公元398年,慕容宝伐魏兵败北归故都龙城(朝阳市),当时的尚书是慕容垂的舅父兰汗,这个人心怀野心,设下陷阱迎慕容宝入龙城。毫无戒备的慕容宝入城后就被谋杀。兰汗又杀太子、宗室一百多口人,自称昌黎王。
机智的慕容盛假意归附兰汗,他一面挑唆兰汗兄弟间的关系,一面派心腹慕容奇暗中招募兵士几千人,占据建安城。同年10月,慕容盛纠集心腹,杀入宫中,捕杀了兰汗父子。慕容盛即位后,对臣下严酷寡恩,群臣人人心寒,个个思叛,公元401年8月,慕容盛在叛乱中被砍伤。慕容盛觉得自己不行了,忙急召叔父、慕容熙来托付后事,但慕容熙还没来他就死了。
慕容盛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叔父瞄准的是他的皇位,而帮手竟是他的老妈丁太后。
叔嫂不伦太后情人登上宝座
慕容熙早和寡居
的嫂子丁太后好上了。慕容熙刚满二十岁,仪表出众,是后燕出名的美男子。而孀居后宫、空对花烛的丁太后,正是寂寞和孤独的时候。风流秀雅的小叔子慕容熙,温情款款地来了。帅哥的殷勤周到让丁太后心里这个舒坦,一来二去,两人就勾搭上了。
摆脱了独守空房的孤寂和难耐,心情舒畅的丁太后自然对慕容熙的话无不听从。慕容盛死后,大臣们认为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向丁太后建议立素有贤名的平原公慕容元(慕容盛的弟弟)即位。
丁太后听了这个建议,喜忧参半。喜的是本来想拥立慕容熙,需要废掉太子慕容定,这回大伙都不想太子即位,她就不用费什么周折了;忧的是自己虽属意心上人慕容熙,却不为群臣所认可。再说,叔继侄位也不合常情啊。她便压下群臣奏折,连夜请慕容熙商议。
慕容熙听丁太后把群臣的建议和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笑道:“太后多虑了。皇上驾崩,太后便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谁敢不从!再说,我手里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太后尽管明日宣诏立我为帝,大事定可
。 ”
次日早晨,群臣入朝。但见丁太后端坐正中,慕容熙侍立在侧,殿中布满了杀气腾腾的武士。大家始知情势有变,胆小的早伏下身去,上表劝进。丁太后顺势说道:“国家多难,太子年龄尚幼,恐难当大任,河间公慕容熙德高望重,才智过人,堪当大任。我已决定立他为君。诸位可有异议? ”
众臣见这阵势,哪个还敢说话?纷纷跪伏在地,三呼万岁。于是,丁太后将自己的心上人扶上了皇帝宝座。那个颇有口碑的平原公慕容元和废太子慕容定,不久便被慕容熙找借口杀掉了。
手揽双娇负心郎逼死丁太后
丁太后没想到,这个小叔子是个白眼狼。慕容熙当上皇帝以后,出于对丁太后的感激,开始对她还算是恩爱。谁知好景不长,慕容熙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丁太后这个纠结难熬,可是又毫无办法,真是又爱又恨不知如何是好。
公元402年,一对姐妹花的出现彻底撕毁了丁太后的温情。慕容熙将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纳入后宫,姐姐苻娀娥封为贵人、妹妹苻训英封为贵嫔。慕容熙对这对姐妹花真是爱死了,这姐妹俩都长得月眉星眼、体态轻盈,从此,慕容熙便把他的心思全用在这姐妹双花身上去了。姐妹俩都那么千娇百媚,慕容熙早把那年长色衰的丁太后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丁太后在后宫望断秋水,可是几个月连慕容熙的影子都看不到。丁太后一看负心郎过河拆桥,这个恨啊!就让侄子丁信组织力量,发动宫廷政变,将慕容熙废掉。谁知密谋不周,反被慕容熙发觉。结果丁太后被逼自杀,丁信也被斩首示众。
至此,慕容熙彻底没了顾忌,开始极尽能事地疯狂宠爱苻氏姐妹。
姐姐病亡慕容熙火烧王郎中
为啥用“极尽能事”和“疯狂”两个词形容慕容熙对苻氏姐妹的宠爱呢?
为了博取美人的欢心,慕容熙调集两万多人在龙城之北大修龙腾苑,一次就“役徒两万人”。建逍遥宫、甘露殿,“凿天河渠,引水入宫”(《晋书》)。为讨大苻美人的欢心,慕容熙为她开凿曲光海、清凉池,正赶上三伏天,士兵们无法休息,中暑晒死的有一多半。
1972年,在朝阳北郊的凌北乡木营子村后,发现一座人工夯筑的土山,当地百姓称之为“团山子”。经考证,这座土山就是慕容熙为博美人欢心劳民伤财建造的皇家园林——龙腾苑遗迹。
修龙腾苑的当年,大苻美人生病了,咋治都治不好,越来越重,眼看着就不行了。慕容熙急坏了,重金悬赏天下名医。龙城有个叫王温的郎中,自告奋勇说能治好大苻,结果折腾半天大苻还是死了。慕容熙这个心疼啊,把气全撒王温身上,“支解温而焚之”(《晋书》),肢解了还不解气,还要烧成灰。
妹妹专宠冬吃鲜菜夏吃冻鱼
慕容熙对这姐俩都很宠爱,但比较而言,他对妹妹训英也就是后来的苻
更爱,为她修建承华殿,“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通鉴》)。役使人们把土挑到北门,土的价钱和谷子价钱一样,够下本吧!
苻皇后喜欢旅游,慕容熙便领着她“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山川大海江河湖泊走了个遍。这次超常黄金假期,兴师动众,所到之处“百姓苦之”,而“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晋书》)。
苻皇后喜欢美食,嘴刁得很,“季夏思冻鱼脍,仲冬须生地黄”(《晋书》),三伏天要吃冻鱼,三九天要吃鲜地黄,喜欢错季蔬菜和反季食品。比后来的
难伺候多了,人家杨贵妃也就想吃个荔枝啥的鲜果,还是正季。那时候也没冰箱暖棚什么的,哪去搞这些东西?不过皇后想吃,再不好搞也得搞。慕容熙就吩咐下去,找不来就杀头。
慕容熙是一刻不能离开苻皇后,连行军打仗也得带着。“熙与苻氏袭契丹”,结果看到契丹兵强马壮,没敢动手,想回去,结果“苻氏弗听”,小苻美人没过上打仗的瘾不干。于是,慕容熙就带着美人去打高句丽,来回折腾了三千里地,“士马疲冻,死者属路”(《晋书》),最后还弄了个“不克而还”(《晋书》)。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不过就是因为小苻美人“弗听”。
美人归天痴情帝丢命丢江山
没想到,这个小苻美人也是个短命的,没多久,也扔下慕容熙撒手西去了。
苻皇后死了。慕容熙什么表现呢?“悲号躃踊,若丧考妣”,捶胸顿足如同死了爹妈一样(其实爹妈死了也没这样),“僵仆气绝,久而乃苏”,后来干脆哭死过去了。
大殓已毕,准备盖棺移殿时,慕容熙又抚棺大哭起来,就是不忍从此分离。于是,又命左右打开棺盖,最后一睹芳颜。实在想不出一具发臭的尸体对堂堂后燕皇帝怎么就会那么有吸引力,慕容熙缠缠绵绵、哭哭啼啼,最后竟然“复启其棺而与交接”(《晋书》),又爬进棺材和死了好几天的皇后同房!够惊悚!
缠绵之后,慕容熙才恋恋不舍地命人盖棺移至灵堂,并下令百官哭灵。他又令人暗中监视,有声有泪者有奖,否则就有罪有罚。大臣们没办法只好将辛辣之物抹在脸上,硬弄出眼泪来。这还不算,慕容熙还逼令高阳王妃张氏自尽,为苻皇后殉葬,又几乎耗尽了国库储蓄为其修建陵墓。
送葬时,慕容熙披散了头发、光了脚,徒步跟从灵车走了二十余里。因丧车高大,不能出城,慕容熙竟下令拆毁北门。当时老百姓叹息说:“慕容氏自毁国门,怎么能够长久呢? ”
果然不出人们所料,趁慕容熙葬后未归之机,大将高云、冯跋等人发动政变,占领龙城。送葬归来的慕容熙大惊失色,无奈之际率随从退入龙腾苑中。
第二天,两军交战,胜负未分之时,慕容熙竟独自逃走。部众失掉主帅,也便如鸟兽散。叛军攻占龙腾苑,狼狈不堪的慕容熙在龙腾苑附近的树林中被擒获,不久被处死。
这个荒淫暴虐的皇帝,死的时候才23岁。后燕也自此灭亡
( Fri, 29 Oct 2010 09:10:11 +0800 )
Description:
和珅中年时的画像
和珅的“***高招”:撬开家奴的嘴
四十五年(1780)正月,乾隆帝趁着担任云南粮储道的海宁来京觐见,向他询问有关云南总督李侍尧违法之事。李侍尧劣迹斑斑,
都有耳闻,但海宁仍为李侍尧掩护。海宁被认为对皇上不忠诚,被交军机处严讯。到此时,海宁不得不说出实情,供出了李侍尧在总督任内,借办贡品和修房屋之名勒索下属的罪行。乾隆立即派和珅 、喀凝阿(一作喀宁阿)乘驿站的快马赶往云南查办李侍尧,并查封了李侍尧在京城的房屋家产。
李侍尧并非等闲之辈,在当时官场,他有着“才臣”的美誉。特别是他向皇上进献贡品之精、之优,为其他封疆大吏所不及。乾隆皇帝曾经很倚信他,但他过于贪婪,自己坏了自己的名声,乾隆帝不得不拿他开刀。
三月,和珅、喀凝阿到云南。和珅选择李侍尧的“家人”(古时称仆人为“家人”)张永受作为李侍尧案的突破口,刑讯张永受,他终于开口说话,交代了李侍尧以下罪状:借办贡品和派人回京城修房屋之名,向下属勒索银两;将珍珠卖给下属,收取银两后,又索回珍珠等等,勒索下属银两共计3万余两。李侍尧被革职拿问,由和珅将其解京审讯。主动或被迫送银子给李侍尧的下属们一并革职,审问定罪后,均被送新疆伊犁充当苦役。李侍尧在云南的住所被查抄,计金银、珠宝、洋货、名画共901项,也由和珅押解进京。
办了此案,和珅更得乾隆帝赏识、宠信。和珅向乾隆帝奏报,云南吏治废弛,府、州、县官库多亏空银两,亟宜清查、整顿。乾隆帝拟委派和珅为云南总督,让他来解决云南的问题,只是考虑到前任云南总督李侍尧是和珅查办的,不宜由和珅接替李侍尧,乃改由福康安接任云南总督。在回京的路上,和珅就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和珅完成使命,向皇上汇报情况,涉及云南食盐管理、钱币制度、边境事务,说得头头是道,符合皇上旨意。乾隆帝当场表态,授予和珅御前大臣,兼都统,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等
年龄一到,即举行婚礼。和珅查办李侍尧案,是名利双收。
和珅这次反贪,主要经验是反贪要选准突破口。他选的突破口是深知内情的仆人。撬开了仆人的嘴,掌握了大量线索和证据,然后扩大战果,查办对象就难以守住自己的防线。和珅的“***高招”告诉我们,一个官员若贪腐,是瞒不过身边人的。不法的事,他不便直接出面去做,常常要借身边人之手。这样,他做的见不得人的事,便为身边人所掌握。一般情况下,身边人会为他保守秘密;然而,当身边人受到审查时,为自保,会供出所掌握的主子的情况。所以,撬开家奴的嘴,是彻查***罪行的好办法.
从***能臣到***保护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说他们贪纵、营私,向各州县索贿,各州县仓库储存的银子严重短缺。乾隆帝命和珅、左都御史刘墉至山东调查、审问,又派钱沣同行。
和珅查国泰的案子,一变两年前查李侍尧案那种坚决的态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许国英《清鉴易知录》一书记载,钱沣知道国泰是和珅党羽,便提前几天出发,到了良乡,停下来微服察访。见官员的仆人乘良马经过,他跟踪了一段路,得知仆人是和珅府上的。不久,那仆人回头,路遇钱沣。钱沣搜其身,得国泰给和珅的密信,信中多隐语,大意是已借银填补官库亏空。钱沣立即向朝廷奏报。和珅知谋已泄,不敢公然回护国泰。
《清史·和珅传》虽然没有明说和珅向国泰通风报信,但写道:“和珅阴袒国泰,既至盘库,抽视银数十封,无阙,即起还行馆。”和珅到官库,抽查了几十锭银子(官银50两为一锭)。他一不看银子的成色,二不称银锭的分量,草草抽查几十个银锭,就起身返回下榻的行馆。这分明是走过场,分明是应付朝廷,应付舆论,保国泰过关。
左都御史刘墉坚持原则,御史钱沣更是下决心排除干扰,追查到底。他要求封库,和珅不得不同意。次日把库银仔细查一遍,发现银子成色与官银不同,都是从商人那里借来充抵的。国泰等人的罪行得以查实。国泰、于易简被判斩立决,乾隆帝下令改为斩监候,关进刑部大狱。新任山东巡抚明兴递上奏疏,说排查山东各州县仓库,总共短少银子200多万两,皆国泰、于易简在任时所造成。乾隆帝命国泰、于易简二人在狱中自杀。
和珅所以要庇护国泰,所以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在两个坚持原则的官员面前庇护国泰,就是因为国泰是他的党羽。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和珅当官久了,很会揣摩乾隆帝的旨意,并善于利用皇帝的喜怒达到陷害人或包庇人的目的。不投靠他的,他就设法使皇帝生此人的气,以陷害之;向他行贿的,即使冒犯了皇帝,他也为其斡旋,或者故意拖延,不处理此人,等候皇帝消气。大官们都把和珅当靠山,搜刮底下的人,来孝敬和珅。
和珅的家奴也“连累”了和珅
和珅的职位太多,权太大。王春瑜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一书说,“他集
、行政、财政和民族、外交、文化、教育大权于一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权大了,不受制约,就为所欲为,忘乎所以;就作威作福,不可一世。
清人昭梿《啸亭杂录》一书写到了和珅在下级官员面前的神气:山东历城县令某某,到京求见和珅,作为日后向人夸耀的资本。他向和府看门人贿赂2000两银子,才被允许跪在和府大门口等候。和珅回府时,在车中见到了跪者,并得知他乃七品芝麻官,于是呵斥道:“县令是何虫豸,亦来叩见耶!”
和珅查办过一些贪污案,但没有吸取***李侍尧等人的教训。他既没有管好自己,又没有管好自己的仆人,以致重蹈了李侍尧等人的覆辙。他查李侍尧案时,从审问其仆人入手,顺藤摸瓜;数年之后,别人也从和珅的仆人入手,检举仆人,敲山震虎。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侍尧的家奴“出卖”了李侍尧,和珅的家奴也“连累”了和珅。
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史曹锡宝上奏皇帝:和珅仆人刘全生活奢侈,建房超过规定的标准。乾隆帝看出曹锡宝是想弹劾和珅,但不敢明说。于是命人传问曹锡宝,要求曹“直陈和珅私弊”。曹锡宝拿不出证据。而和珅也预先让仆人刘全毁屋重建,以致查无实据。曹锡宝因“检举不实”受到降三级、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和珅也很快被免去崇文门监督的职务。
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旋即下诏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并赐死。
和珅第二十条罪状为:“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古时有一句俗话:“宰相家人(仆人)七品官。”七品官怎比得上“宰相家人”气派、奢华?和珅纵容、包庇仆人,成了他的大罪之一。
和珅的家产被查抄出来的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完整、准确的说法。当时大清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有说6000多万两银子,有说7000多万两银子。和珅的财产,有说相当于全国10年财政收入的,也有说相当于15年、16年、18年甚至20年全国财政收入的。 说他是
被查处的第一贪,并不过分。他家的财产,全部折成银子,不是以万两计,不是以百万两计,而是以亿两计。 ( Fri, 29 Oct 2010 09:07:37 +0800 )
Description:
他们的出身都属中间阶层
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镇,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在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的的家也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他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比较全国状况而言,***与蒋介石的出身状况颇为相似,都属于当时中国的中间阶层。这样的出身,后来却都成为了最高领导人,这之间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
除了出身之外,二人的教育背景也很相似。简单地说,他们两个人即使在当时条件下,也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国内也陆续办起了一些大学,这些留学生和大学生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菁英的一个群体。但是***和蒋介石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仅仅受过中等教育。***是小学毕业后入了师专,毕业以后又去当小学教员。那个时候的师专,就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即初高中水平。蒋介石名义上读过军校,其实也只是培训式的速成学校。蒋后来的师爷们把蒋说成是
士官生,结果台湾的李敖一考证,日本士官学校根本就没有蒋的名字。蒋当年从保定速成学堂转去日本后,上的只是一个补习班性质的
补习学校,叫振武学校。毕业后,他再没有入过军校,只是在1910年冬天被分到日本的一个炮兵部队做了一段“弼马温”,就是养马的兵。蒋介石受的教育显然也是一种初高中水平
这两人的教育状况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不过,他们之所以没有再谋求深造,实际上也是他们两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当年曾经是有机会像
、***、李富春他们那样去国外勤工俭学的。但是,所有一切都办得差不多了,***却坚持留了下来。在这方面,蒋介石与***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与蒋介石
他们小时候都颇具反抗心理
***和蒋介石的性格、气质之相似,可以从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出来。比如,蒋介石从小就有颇具反抗心理,自尊心极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从小“顽劣益甚”,就是非常顽皮、淘气。一些老人曾经回忆,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如何不听母亲的话,如何顶撞老师,别人要打他手板的时候,还没有打上,他就哭开了,边哭还边在地上打滚。过节的时候,孩子排队等长辈发给糖果,他偏偏不排队,去加塞儿,孩子们把他挤出去后,他就跑到外面去弄上一身泥,再来加塞儿,大家看他脏兮兮的只好让他。这些老人的回忆可能有点儿演义的成分,但太过顽劣不服管教的个性,蒋介石自己也是承认的。
***小的时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样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蒋介石小时候至少不像我们今天许多孩子那样“乖”。不仅不乖,而且极具反抗精神。他们在后来近乎残酷的政治斗争的风浪中战胜各自的对手,成为一方的最高领袖,这种独特的性格气质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说他们二人性格相同,更多的只是指他们的极强的自尊心和反抗的心理,并不是说他们的性格真的完全一样。事实上,就具体的性格表现上,他们二人有很大的差异。
蒋介石比较内向,而***却是相当外向。岁数越大,二人的这种差异也就越明显。纪录片中,蒋介石从来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腰板笔直,连风纪扣都扣得一丝不苟,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军人气质和军人仪态。蒋的日常生活也是一样。据他的侍从官们回忆,蒋一向生活简单严谨,作息时间十分规律,每天5点半到6点之间必定起床,活动筋骨,然后早读。他在听汇报和开会时,除了必要的讲演之外,通常很少讲话,总是很威严地坐在那里听汇报和讨论。
在这方面,***与蒋介石完全不同。毛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人,不仅谈话喜欢嘻笑怒骂,海阔天空,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也随心所欲,喜欢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讲过他为什么不想当国家
,两个原因:一是总要接见外宾,他最不喜欢穿那种要纪风纪扣的正式服装;二是因为他不愿意被种种的规矩所干扰,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看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是那种喜欢穿着睡衣在卧室或书房里召见政治局领导人,甚至接待客人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谈到过一件让他觉得很屈辱的事情——***1958年在游泳池边“训导”他。毛穿着游泳裤,一会儿下水游一会儿泳,一会儿上来披上浴衣和赫鲁晓夫谈一会儿话。赫鲁晓夫不仅不喜欢游泳,而且不会游泳,他完全是被动地被拖到游泳池边上来看毛游泳和听他讲话,自然会感到很不舒服。但这就是***的个性,他未必是想要故意羞辱赫鲁晓夫。另一个例子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他第一次见到***时是在陕北保安,那里的条件相当艰苦。因为是黄土高原,天旱水缺,人们很难得有洗澡搞卫生的条件。尽管那是***第一次接见外国的记者,毛也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当时两人坐在院子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一边与斯诺谈天说地,一边很自然地解开裤腰带,在裤腰里捉虱子。一边捉,一边把吸满了血的虱子用指甲挤破,挤得啪啪直响。这个美国人显然没有赫鲁晓夫那样敏感。他反而把毛的这种不拘小节看成是一种魅力,心想:这个人好潇洒呀!
他们都曾受过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们都生于19世纪末期,成长在20世纪初期,成长过程和环境有相似之处。
蒋介石生于1887年,***是1893年,他们都是那种既读过几天私塾,也受过一些西式教育的跨时代的人,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在五四时期,他们其实同样都属于比较激进的革命青年。我们讲“蒋介石是***的敌人,是反动头子”,但是他当年却并不反共。我们看他1926年年初之前的讲话,很多讲法都是与***人的说法相似的。在那个年代里,出现这种情况是很自然的。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受过西式教育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都受到过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到了1920年至1922年期间,流传得最广的已经是俄国式社会主义了。当时各种倾向的人都想向俄国学习,这是因为那个时候俄国的社会主义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面对十四国武装干涉竟然日益壮大和巩固。这让本来就对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现象心怀恐惧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能不看好这种社会主义。当然,俄式社会主义是基于列宁主义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阶级斗争。对于要不要搞阶级斗争,在中国各进步人士中间是有不同看法的。中国***是在俄国人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它自然是强调要用阶级斗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孙中山也看好苏俄,但其思想与***就有一定距离。他认为中国并没有分化出像马克思他们所讲的那种极端对抗的阶级,他主张三民主义,即强调要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不必用阶级斗争方法,即强行将阶级拉平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蒋介石1914年以后就跟随孙中山革命了,但我们却发现,他在1923年去了一趟苏联之后,直到1925年底之前,他却与孙中山有些不同,大谈所谓阶级斗争,主张要通过打倒地主、资本家来解决中国贫苦民众受穷的问题。既主张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军阀,又赞同打倒地主、资本家,其言论显然与***人非常接近。尽管我们不能说蒋介石的整个思想体系与***人相同,但从蒋的日记看,他在1918年之后,即五四运动开始前夕,他就已经在关心社会主义问题了,不仅读马列的书,也看《新青年》,更崇拜苏联。在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