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赵云是现在那的人?
回答:2 浏览:2626 提问时间:
2006-09-30 13:31
条评论...
最佳***
此***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赵云(168年~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
赵云曾於占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手下辦事。公孙瓒被袁绍攻灭后,赵云並沒有投靠袁绍。
赵云后来追随刘备,在其麾下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翊军将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蜀后主刘禅继位后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又拜镇东将军。
227年,赵云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入汉中,次年出征曹魏,曾于箕谷设置疑兵,避免部隊被魏军狙击。北伐失利后,贬为镇军将军,不久去世。
261年后主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承繼爵位、次子赵广。两人都在沓中追随姜维時战死。
人物特征
赵云是蜀汉军事集团中少有的“智勇兼备”的将领之一,曾经多次为主帅的错误决定做出指正。
据《三国志》记载,有关赵云的著名事迹有“长坂乱军之中救后主刘禅”,《云别传》中记载有“截江夺阿斗”、“汉水空营退曹军”等。
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赵云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小说中的赵云武艺超群、胆大心细,而且德行高尚。
据《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刘备也称誉他“一身是胆”。三国时陈寿,杨戏称其“强挚壮猛”,“猛将之烈”,“以忠勇称”。
赵云的歷史資料
赵云事迹多出于《云别传》,在《三国志》中别传没有作为正文内容,而是以注解形式出现。《三国志》原书中并无注解,注解乃后世南朝宋人裴松之所添加。《云别传》内容亦为《资治通鉴》等史書引用。
但亦有史家认为《云别传》内容以史料而论并不严谨,所记载的多是与赵云相关的轶事,真实性有待商榷。此说由清朝何义门首度提出,近年在互联网一度盛行。何氏並认为,刘备于221年準备东征吴国时,由赵云 (而非诸葛亮) 劝阻刘备不要东征是不合情理,应是子孙溢美。然而,何的说法被一些人指过分疑古。
赵云故址
现代赵云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龙庙,顺平侯赵云墓
河北正定--赵云庙。
清朝记载祠庙则有:
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
四川黎州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坝左赵云祠
湖广桂阳州城外芙蓉山下赵云祠
湖北当阳(长坂)相传有子龙阁,子龙路。常德在相传有子龙庵。成都和平街原名为子龙塘街,和平街小学在相传是顺平侯洗马池故址。宁强在相传有子龙驻军处,子龙山。赤壁在相传有子龙滩。
2006-09-30 13:49
提问者对***的评价:
河北人呀,骄傲
条评论...
其它回答
共1条回答
姓名: 赵云,字子龙
籍贯: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子女:赵统,赵广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坂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附:演绎赵云
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渠成,自然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匹马斗文丑,后来单***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一招,壕中弓***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楙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孔明计议二次出师伐魏。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前往,报赵云病故。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
在三国人物中,曹、刘作为君主,擅使权谋。曹操奸险,刘备善伪;瑜亮统军,而兵行诡道,故多有诈计。孔明智高,多有机关,周瑜雄才,心窄气隘;关羽义薄云天,失之于骄;张飞勇猛豪爽,失之于暴躁;马超英明神武,少于计谋;黄忠老而弥坚,可惜年高......唯有赵云,集他人之长,却无他人之短。赵云一生,以其胸中正气,行得端、立得正。既有忠君之心,亦有爱友之义。拼杀战场,舍身忘死。身为武将,专尽职守,不参政事。功高不自傲,有智却深藏。以善始,得善终,英名从未受挫。
世人多喜赵云,盖因其一言一行,无不正义凛然,威风凛凛,更兼有君子谦谦姿态。赵云,矫龙出于乱世,实英雄也!
试作一诗,聊表敬慕之意——赞赵云:
乱世出英雄,君与别不同。
百万军中走,无意名与功。
当阳救世子,谢君情义重。
浑身正气胆,常山赵子龙!
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谓予不信,有史为证──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 。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甘宁以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 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
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份﹕一部份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份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大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真可说是功绩赫赫了。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又“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于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曹军名将张合,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围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前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
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懮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
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它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像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二。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
2006-10-01 17:15
条评论...
欢迎登录知识人
会员名:
密 码: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新浪会员请直接登录
2011 Sina.com作品相关 三国人物介绍之赵云
姓名: 赵云,字子龙 籍贯: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子女:赵统,赵广 生卒年间:?-229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坂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附:演绎赵云
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匹马斗文丑,后来单***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一招,壕中弓***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楙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孔明计议二次出师伐魏。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前往,报赵云病故。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
在三国人物中,曹、刘作为君主,擅使权谋。曹操奸险,刘备善伪;瑜亮统军,而兵行诡道,故多有诈计。孔明智高,多有机关,周瑜雄才,心窄气隘;关羽义薄云天,失之于骄;张飞勇猛豪爽,失之于暴躁;马超英明神武,少于计谋;黄忠老而弥坚,可惜年高......唯有赵云,集他人之长,却无他人之短。赵云一生,以其胸中正气,行得端、立得正。既有忠君之心,亦有爱友之义。拼杀战场,舍身忘死。身为武将,专尽职守,不参政事。功高不自傲,有智却深藏。以善始,得善终,英名从未受挫。
世人多喜赵云,盖因其一言一行,无不正义凛然,威风凛凛,更兼有君子谦谦姿态。赵云,矫龙出于乱世,实英雄也!
试作一诗,聊表敬慕之意——赞赵云:
乱世出英雄,君与别不同。
百万军中走,无意名与功。
当阳救世子,谢君情义重。
浑身正气胆,常山赵子龙! 一
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谓予不信,有史为证──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 。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甘宁以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 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
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份﹕一部份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份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大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真可说是功绩赫赫了。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又“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于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曹军名将张合,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围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前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
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懮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
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它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像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像。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像。
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对于?杀疆场的武将来说,这毕竟是美中不足之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象力,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份的渲染。
《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瓒在盘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来剌。”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这时,死里逃生的公孙瓒才定下神来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只见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赵云的这个“亮相”,一下子就表现出一个盖世英雄的神勇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其实,这主要出自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三国志&am #8226;赵云传》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通过虚构、生发和渲染,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历史上的麋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好一场舍生忘死的?杀呵﹗写到这里,罗贯中情不自禁地以“史官”之诗赞美道﹕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像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威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不盲目地扬此抑彼,从来不说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又是具有鲜明倾向性的,他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份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是对比。当吕布被曹军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为了向袁术求救,吕布不得不将许配给袁术之子的女儿送去。他“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女于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堵截下,“吕布虽勇,终是缚一女在身上,只恐伤着,不敢来突重围。”结果“祇得回下邳” 。再看赵云的“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拼命冲杀,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对比多么鲜明﹗□二是烘托。《演义》一再通过敌、我、友三方的反应,来侧面描写赵云的英勇无敌。对曹军来说,赵云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在汉水之战中,黄忠被曹军团团包围,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剌死曹将慕容烈、焦炳,“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勇将张合、徐晃也“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曹操得知后,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 在东吴方面,赵云的威名也是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借得东风,由赵云接回夏口之时,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一箭射断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 在刘备甘露寺相亲时,吴国太听说立于刘备身边的是赵云,便问﹕“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并盛赞﹕“真将军也﹗” 而在刘备集团中,赵云更是受人钦佩。以勇武闻名的马超初降刘备时,适逢刘璋部将刘?、马汉来攻,赵云引军迎敌,“玄德在城中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 这些侧面之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
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 ,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 ,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 ,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 ,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都是于史有据,罗贯中略加点染铺叙的,这里不多论列。
这里要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像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燕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 。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 。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 。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像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
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 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 。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 。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 。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 。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在这种慷慨雄壮的艺术氛围中,罗贯中完成了对赵云形像的塑造。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像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于武将形像系列之首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像。”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毛宗岗评本,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出场到九十七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过了关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张飞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历史上的赵云去世比关羽晚十年,比张飞晚八年,在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时间比关、张长得多。罗贯中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史实,因此,《演义》中的赵云活动的时间跨度自然就超过了关、张。其实,只要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嘉靖本的二百四十则标题中,直接出现关羽名字的占十九则(在毛本中占据十四个回目),出现张飞名字的占八则(在毛本中占据七个回目),而出现赵云名字的只占七则(在毛本中占据五个回目),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地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书正面描写(注意﹕不是一般出场,更不是侧面涉及)赵云的笔墨也明显地少于关羽,而与张飞差不多。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嘉靖本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千里走单骑”再到“古城相会”,一口气用了八则的篇幅(毛本二十五─一二十八回)﹔而描写《长阪坡赵云救主》仅仅用了一则的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对哪一个形像更舍得挥洒笔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赵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愚以为这也未尽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诚然,罗贯中对自己笔下的赵云形像是十分喜爱的,是倾注了满腔漏*点加以精心塑造的,因为赵云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向往统一,歌颂忠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份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让我们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吧。在写到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诗一赞,对关羽极表景仰和哀悼 。其中一首诗称颂他﹕
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另一首诗评价更高﹕
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
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把关羽同封建社会中公认的功业盖世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褒美之情可谓无以复加了。在写到张飞被剌后,罗贯中安排了四诗一评一赞,对张飞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其中颂扬之情最热烈的是那首《庙赞诗》﹕
豹头环眼大,燕项虎髭髯。
长阪桥头断,曹公铁马还。
英雄过孟起,恩义释严颜。
西蜀大钦仰,功名重剑关。
而在写到赵云去世之后,罗贯中除引用后主追谥赵云的诏文以外,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情歌颂 。第一首《庙赞诗》云﹕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因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像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
毋庸讳言,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了关羽的不少缺点。但是,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他的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痲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上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把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而后人所认为的关羽另外有的缺点,如华容道放走曹操,本来就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了表现关羽的“恩怨分明”,“义气深重”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相反还大加称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
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更好一些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像。
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像,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像。这不仅由于《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像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那个既是干戈扰攘,生灵涂炭,九州岛板荡,又是“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玮动人” 的历史时期,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像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即以前面提到的血战长阪坡而言,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匹马,没有其它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合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它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像。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以前,小说史上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像﹔这个形像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像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它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在《演义》的巨大成就影响下,历史小说创作如同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在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们都不可能与赵云的形像混同起来,更不可能取代赵云的形像。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像的画廊中,赵云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形像。黑格尔曾经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 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个形像时,再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
不过,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说明赵云形像为什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还不能说明为什么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喜爱关羽、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应当指出,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到清末的五百余年中,读者对赵云的印象并不超过对关、张的印象。因为罗贯中从“歌颂忠义”的道德标准出发,主观上想把关、张(特别是关羽)的形像塑造得更为高大完美﹔明、清两代的大多数读者囿于传统的“忠义”观念,其审美标准与罗贯中大体一致。如明代赵璞《次何州判韵》诗写道﹕
神器将为诈力移,英雄奋起共维持。
许身刘氏坚惟一,报效曹公示不欺。
敌破襄樊肝胆落,名垂竹帛壮心知。
古来不没称忠义,吊客常过荐酒卮。
明代侯居震《谒解庙次宋侍御韵》诗尾联也写道﹕
试看当年同事者,惟君生气满中原。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则云﹕“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由此可见,那时的人们是把关羽看得比赵云更高的。
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稳定性以外,又会在某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异性。因此,今天的广大读者虽然也爱读《三国演义》,但他们对书中许多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却与罗贯中的主观意图颇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而决不会像罗贯中那样称赞他“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也不会像毛宗岗那样歌颂他“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一句话,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像已经大大降低了。
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当然,按照艺术典型的标准来看,《演义》中的赵云还不是充份个性化的,不及关羽形像那样丰富和深刻。但是,广大的一般读者却不管这些,仍然把赵云列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最受喜爱的人物。──艺术的法则就是这样奇妙﹗
评赵云
英雄赋
三国之中论武功首推何人?这实在是一个难说的问题,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入千军万马如无人之境的武将实在太多,然而这其中最具气魄的,是那句响当当的:“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出场就颇不一般的赵子龙让人眼前陡然一亮,从此玄德手下又多了一位战无不胜的猛将,常在绝处之时杀出血路,将铁***使得虎虎生威,恢宏的气势直叫人退避三舍,众军辟易。长坂坡单骑救主,出生入死于曹军虎窟龙潭,更显其忠心为主的性情。以三千精兵智取贵阳,亦说明了他不在人下的胆识与才略,而后年至七旬却力斩五将,起神力武功不在话下,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三国》中的武打场面简练干净,但每当写到赵云时,那些简单的文字中似乎都充满了力度,迸发着在千军万马中厮杀的漏*点,仿佛可以透过厚重泛黄的历史看见铁***上迎风而动的红缨,头盔上银色流波的光芒和战袍上凝结的殷红血迹,都只为了他是那个龙骧虎步,气宇轩昂的蜀中虎将赵子龙,修罗场的常胜将军,三国英雄中的英雄。那些白纸黑字的文句都让人遥想着那孤身抱着刘后主挥舞着青釭长剑冲入曹营千军万马的勇猛之士,隔着沧海桑田的岁月,是清晰而又明朗的脸庞,溅着温热的鲜血和忠诚的眼泪,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演义里,书写从未有过的感动。在面临众军包围之时,那区区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便将敌军的气焰削去七分,临危受命常出奇制胜,可谓千古第一人也。
逝者如斯,花开花落,当英雄少年的鬓边终于见到了白发,热血沸腾的故事悄悄走向终点的时候,记忆中却依旧是那个勇者无敌的大英雄,义无反顾地奔向他热爱的战场,刀光剑影,戎马一生,他是常山赵子龙。
月华如水,清汉如灯,弹刀清啸,饮血归鞘;沙土扬扬,黄云漫漫,战马奔驰,乱箭穿杨;安知男儿归何处?马革裹尸死沙场,独留悲壮耳。
漆夜无星,烛光无泪,提杯问盏,醉解千愁 ;霏霏雨雪,瑟瑟寒风,刀舞长空,剑挽平花,安知男儿奔何方?擂擂战鼓夺城池,千古垂名耳。
一曲终,胡不见君哭?夕阳晚照,血色英雄。
赵云(?-229)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三国人物知道少???以及简介还有怎么死的!
鳳兮鳳兮
发表于:2011-03-25 13:28:26
二级玩家
发 贴 129
在 线 10 小时
积 分 211
性 别 加 入 2009-10-09
姓张的部分
陶谦帐下都尉。初为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陶谦欲结纳曹操,知道曹操的父亲曹嵩经过,特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大雨骤至,投宿寺院。众军衣装都被雨打湿,同声嗟怨。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把曹嵩一家杀了,取了财物,同往山中落草。后张闿等果然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放火烧寺,与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也因此引发了曹操东征陶谦,当然,都是后事了。张闿落草后,后事不详。
本名褚燕,原本是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牛角的部将,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举为黑山军的首领。身手矫捷,剽悍过人,所以有“飞燕”的绰号。曾经与袁绍、吕布的军队作战,不利。官渡之战时率领黑山军队投降了曹操,并助曹操部将李典、乐进一同攻打高干守把的壶关,获得胜利。被曹操封为平难中郎将。后病逝。
字文远。本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姓张。魏五子良将之一。原属吕布归丁原麾下,后随吕布投董卓,董卓死后,依旧随吕布据徐州,吕布死后,归降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挫其锐气,后孙权军感染瘟疫,敌军十万退却,追击时,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扬天下,拜为征东将军。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尚不敢与其一战。吴国有小孩哭声不止,其母言:“张辽来了”,孩童即无再啼。黄初三年,张辽抱病击退吴将吕范。最后病死于江都。卒年五十四岁。
字子布,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论语注》。嘉禾五年(236),张昭病逝。孙权素服吊唁。
字子纲,是东吴前期的重要谋士,曾为孙策制定割据江东、问鼎中原、匡辅汉室、成桓文霸业的战略发展大计。先后辅佐孙策、孙权二主。建安十七年(212),张紘返吴迎接家眷,不料途中病卒,享年六十岁,止于长史任上。
刘繇部将。孙策攻打刘繇时,刘繇令张英守牛渚,因蒋钦、周泰放火,张英败回。后孙策在秣陵中了冷箭,诈死。张英与陈横劫寨,被孙策部将陈武杀死。
袁术麾下的将领。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张勋被封为大将军。不久袁术被曹操所败,张勋也败走,于袁术死后又败于庐江太守刘勋,被生擒。
张济的侄子。196年,张济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中流矢而死。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屯住在宛城,与刘表联盟。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娶了张济的遗孀,张绣因此怀恨曹操。张绣与部将胡车儿密谋,围攻曹操于宛城,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198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张绣听从贾诩计谋,败退曹操。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200年,张绣参加了官渡之战,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魏略》里面说:曹丕因为记恨当年张绣杀了曹昂,说张绣怎么还有脸呆在曹魏。张绣心不自安,自杀)。
西汉留侯的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之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投降曹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羽化,葬邺城东。
字儁乂,魏五子良将之一。本为袁绍部将,官渡之战后投降了曹操,从此被曹操重用,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郃任司马懿先锋,跟随司马懿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撤兵。此后,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张郃先后随曹真、司马懿前往对抗,多有表现,连诸葛亮也叹其勇猛。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在剑阁设计埋伏,张郃前往追击,中埋伏被乱箭射死。
本为袁尚部下,后降曹操。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趁机攻邺。袁尚领兵来救,马延、张顗临阵倒戈,令袁尚军溃不成军。官至左司郎中。在赤壁之战败阵时为甘宁斩杀。
字文进。自荆州随刘备入蜀。领兵从刘备伐吴,与吴班、冯习攻夷陵。后为吴将陆逊火攻,大败。张南等往救刘备,为吴所攻,力战,终被周泰所杀。
本为荆州牧刘表部将,后归曹操。张允乃刘表外甥,参与使刘琮成为继承者之蔡瑁一派计划。于决定向曹操投降后,与蔡瑁共同成为投降使者,二人皆奉曹操之命指挥水军。虽于赤壁之战初期战败于吴国水军,但受饶恕,更加强化水军之实力。吴都督周瑜,故意散播同蔡瑁、张允二人与吴国通敌的伪报,致使二人遭盛怒之下的曹操斩首。
关中将领,拥兵割据一方。西凉太守韩遂部将,旗本八骑之一。韩遂、马超讨伐曹操时,马超联合韩遂、张横、侯选、程银、李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共十部势力起兵反抗曹操,被击败,他和程银死于陷坑之中
字德容。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魏国初建(此为汉末公国,非后之曹魏)。张既任尚书,后出任雍州刺史。建安二十年,张既随曹操讨伐张鲁,后刘备攻汉中,另遣将军吴兰、雷铜进攻武都,张既与曹洪破吴兰于下辩。延康元年,曹丕即位魏王,张既领兵至凉州为苏则壮声势,成功平定叛乱。黄初四年,张既病逝。
张鲁之弟。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张鲁,张鲁欲降,张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曹操攻破之,张卫被许褚斩杀。
字永年。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张松长得额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张松奉命出使许都,结果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张松归蜀时途经荆州,为刘备所厚待,于是将西川地理图献予刘备,劝刘备取益州,愿为内应,并派好友孟达、法正帮助刘备。后来,刘备入蜀后假意归还,张松信以为真,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怕被连累,便告发张松,张松全家被杀。
刘璋的部下,益州从事,以忠勇著称。刘备取蜀时,张任出兵对抗,两次被击败,遭生擒。刘备派人劝降,张任宁死不降,遂被杀,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张松的兄长,益州别驾从事,刘璋的部下,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被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后来,他发现弟弟张松密谋卖主,联络刘备,害怕牵连自己,于是告发,张松因此被杀。张肃死法不详。
字伯恭。初仕刘璋,刘备攻益州,刘璋差张翼至雒城助战。张翼与刘璝守城,后刘备围城,张翼杀刘璝而降。后张翼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屡立战功。诸葛亮死后,张翼随姜维伐魏,数为先锋。后蜀国灭亡,张翼随姜维投降。钟会谋反,魏出兵平之,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
随刘备征汉中,黄忠斩了夏侯渊,正设宴庆贺,张著探得曹操亲征,报与刘备。诸葛亮命黄忠、赵云前往,令张著为副将同去。黄忠与张著夜劫粮草,中魏军计,黄忠被围。张著引三百军走脱,正要回寨,忽一支兵撞出,拦住去路;为首大将,乃是文聘;后面曹兵又至,把张著围住。而赵云不见黄忠回来,便引三千军向前接应。赵云先救了黄忠,军士指张著被围之处,赵云亦救之。后死法不详。
字君嗣。蜀汉早期官员,官至辅汉将军。建兴八年(230年)病逝,年六十六岁。
张飞的长子。与关羽次子关兴结义,并使用父亲的家传蛇矛为兵器,他和他父亲一样勇猛,剽悍。可惜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却死于脑外伤。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诸葛亮令人送回成都养病。不多日,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蜀国荡寇将军。南蛮反,张嶷随丞相诸葛亮亮讨之,数有功绩,到了北伐,张嶷屡立战功,封为荡寇将军。诸葛亮死后,以张嶷、王平引兵数万屯于永安。后大将军姜维与魏开战,受困,张嶷闻之,引数百骑杀入重围。姜维乘势杀出。张嶷却被魏兵乱箭射死。姜维得脱重围,复回汉中,因感张嶷忠勇,殁于王事,乃表赠其子孙。
字叔嗣, 张昭的次子,著名文人,因为与皇太子孙登亲密,成为右弼。孙登死后,被人进谗言,遭降职,被勒令自杀。死时四十一岁。
无过多记载。曹休麾下将领,被朱桓所杀。
字彦材。魏主曹睿穷奢极欲,在许昌大兴土木。司徒董寻上表切谏,被废为庶人。张茂亦上表切谏,睿命斩之。
字子产。张特屯守合肥新城。嘉平五年,吴国诸葛恪围城,张特与将军乐方军众合三千人固守。死者过半,城将陷,张特诈言欲降,吴国停止了进攻。张特连夜扎起栅栏,防护措施。第二天继续防守。吴大怒攻之,不拔,遂引去。朝廷嘉奖张特,加杂号将军,封列侯,迁安丰太守。
吴国诸葛恪心腹。诸葛恪令其与朱恩接管御林军。为自己爪牙。后孙峻斩诸葛恪,张约挥刀向孙峻,孙峻急闪过,刀尖伤其左指。孙峻转身一刀,砍中张约右臂。武士一齐拥出,砍倒张约,剁为肉泥。
字敬仲。时任光禄大夫,乃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因司马师专权,与夏侯玄、李丰等谋诛司马师,未遂,伏诛。
吴国左将军。奉吴帝孙休之命,同丁奉共诛丞相孙綝。后立孙皓为帝,因皓暴虐劝之,为皓满门抄斩。
张飞的孙子(张苞之子)。张遵随诸葛瞻镇守绵竹,于诸葛瞻父子战死后,与李球,黄崇各率领一支部队突入魏将邓艾军,战死。
张飞次子,张苞之弟。景耀六年,征西将军邓艾临成都。刘禅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等赍玉玺来雒城请降。邓艾拆开降书视之,大喜,受下玉玺,重待张绍等热门。后姜维事败身死,刘禅赴洛阳,张绍等跟随去了。后病逝。
字巨先。孙吴大臣。吴景帝永安年间(258-263年)为屯骑校尉。吴末帝时累官至丞相军师。末帝天纪三年(279年),晋武帝发兵20余万,遣龙骧将军王浚、安东将军王浑等分六路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等人率军3万渡江接战,与晋军周浚战于迎敌,大败于板桥。部将率余众600人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为王浑部下俘杀。
吴游击将军,奉孙皓旨率一万水军迎战东路的王浚军,但晋军声势浩大,楼船填江、旌旗避日,张象不战而降。后事不详。
魏臣,黄门侍郎。强烈反对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大骂“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 因此惹得司马炎大怒,令手下士兵将其乱瓜打死。卒于265年。
字元节。建安初年,朝廷征召张俭做卫尉,他不得已而就职。后,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张绣手下一名部将。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征伐刘表时,张先被许褚斩于南阳。
字仲嗣,东吴官员,张昭之子,妻子为诸葛瑾的女儿。吴大帝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张承病逝,谥为定侯,享年六十七岁。
[ 此贴于 2011-03-25 18:22 被
编辑过! ]
[ 此贴于 2011-03-25 21:12 被
编辑过! ]
鳳兮鳳兮
发表于:2011-03-25 13:32:43
二级玩家
发 贴 129
在 线 10 小时
积 分 211
性 别 加 入 2009-10-09
有非法字,不得不发图!
姓刘的
字子奇。约汉桓帝中前后在世。通《尚书》、《春秋》。刘陶因得罪十常侍而被收监,闭气而死。
字伯安。东汉末年太傅、幽州牧,汉室宗亲。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少数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被杀。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