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党启示录
作者:
字体:
作品相关介绍
作品相关介绍
作品导读
简单说明个大概就是一个名字叫保皇党的政党要君主立宪,这一事件比较复杂,要如何陈述相当困难。
从一个民间的社团发展开始表达这一事件,故王、唐尼等人是海皇社的创始人,所以,故王、唐尼等人早期的活动,需要占用的文章字数也相当多。
《保皇党启示录》的开始主要陈述海皇社建立之前故王、唐尼等社团功臣的日常活动。
在书的前奏有一段蚂蚁大战,这主要是要用可以使用的方法说明保皇党的主公是谁。
主公万岁,万岁,万万岁。
志士仁人,和这部热血之书一起投身国家的演义,一个未来国家的演义。
书的前奏蚂蚁大战中也提到故王、唐尼、菜农亮等人,主要是要读者加深对这几个人物的了解。
常闻功臣出草莽,在事业之初,故王、唐尼他们都像是些小人物,但在将来他们跟随情节的发展就会成为开国功臣一级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禽兽。
在功臣还是小人物时,需要文章内很多文字陈述他们的日常生活。
全书的大概情节是:故王等人因人生阅历,结识的英雄日众,故王有创立海皇社之心,但是故王是一个忠心于国家的良臣,他向天地求主公之下落,问日月得知余意可以做海皇社的主公,于是故王与众英雄好汉一起请余意出山,众英雄拥立余意为兴南王,号令海皇社千百万豪杰。
兴南王也忠心于国家,率海皇社会众千万人加入保皇党,成就一个精忠报国的完美故事。
作品相关介绍
大形国前言
外星人的说法只是凭空想象,没有事实依据,是地球原住民才比较合逻辑,古人可能都是些山水猎人。
将中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合并入汉族本部,建立一个民族——大汉族。
大汉族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斯拉夫民族、阿拉伯民族、日耳曼民族、印第安民族等等地球上的各民族将会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龙图腾是区分天子和平民奴隶的标志。
国家承认生物进化论,人类是由古人猿进化而来。
大形国传说:
清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祖上在田间耕种,非常勤劳,有仙女下凡,和祖上生子,后来子孙就建立大形国。
作品相关介绍
第一章谋天下筹备英雄书,兴乾坤商会养禽兽
谋天下筹备英雄书,兴乾坤商会养禽兽.
坐北朝南雄居天空,山水猎人发源中土.
随从鹰王羽翼遍地,塞外单于满山战马.
随从将军左右兴兵,西洋霸王南征北战.
高山流水神仙出现,兴国安邦再用禽兽.
曾经岭南经略山洞,伏波将军封神南海.
政治学校会合群英,天下奇才陆续登场.
奉天立志建立家国,长发长须汉人服饰.
一只苹果酿成血战,几多征伐都有天意.
整顿军马蚁国开战,贵州巨蛟喋血河山.
测地型黑蚁国布兵,探敌阵青旗军先胜.
黑蚂蚁国十色旗军,红蚂蚁国虎豹鹰狼.
乱草岗内天险伏兵,桂花树下两军肉搏。
工兵逞威力挖隧道,决策用水攻设地网。
屠战场几十万阵亡,红蚁浪花淘尽英雄。
来回征战数十百年,天下忠臣排行榜列。
故王饭店幸会唐尼,菜农亮博学论三国。
古之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遇异人创立全真教,赴山东收服七金莲。
陈名累英雄天鹰社,菜农偷信故事开始。
有一天几个年青人在一座高楼楼房顶玩,看见远处有一群人在搞仪式,有很多马匹在外围跑动.他们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忽然这群人全都跪下了,黑呀呀跪了一片,很严肃的样子.
后来那边开始放电影,说的是一个农村里的几个伙记.一天一个村民在一个外地人信箱里偷了一封信,信里说有一个叫第四国际的组织要在某小镇开峰会.偷信的村民把信给伙记看了以后,众人决定到小镇去看个究竟.
他们来到小镇,看到很多外国人在镇里。他们还在当地朋友家住下.后来又和小镇的朋友出外旅行,发生了一断历险.
回来以后一个村民去做小贩,卖假盐,被***抓去坐牢.朋友们为了救他又开始出远门,到海边的监狱去.
在海边的一个朋友处,他们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某成员家里还挂着康有为的画象,经常参拜.因为康有为是保皇党的开山鼻祖.
电影后来是几个伙记上了一艘朋友的走私船,去越南旅行.
楼房顶上的几个年青人看完电影后,对面的神秘组织还在搞朝拜,战马在远处巡逻,身上穿着古代的服装,很多人留有胡子,头上梳髻.一个年青人说:康有为?不会是君主立宪吧?
**********************
戚继光(明世宗嘉靖七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十七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今山东蓬莱
县)指挥佥事;旋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倭有功,升任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戍要略》、《止止堂集》。
戚继光祖辈均系明代将领,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父戚景通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严明,曾任都指挥使。戚继光自幼生长在将门,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军事生活的熏染,很早就抱有忠心保国之志。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他以祖父辈为榜样,“留心韬略,奋迹武闱”,决心为保卫海疆做出贡献。嘉靖二十七年,明王朝为抵御蒙古鞑靼部南袭京城,把蓟州(今天津蓟县,当时指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列为边镇,由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戍防。戚继光曾一连五年,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率领本部人马到这一带执行戍务。在此期间,他曾两次上书明廷,献备敌方略。
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主管山东防倭军务,统辖三营二十四卫所。防线自江苏、山东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山东半岛的北端。海防线这么长,而卫所的兵力有限,怎样设防才好?戚继光开动脑筋,思谋良策。他通过和当地官员、百姓,特别是渔民们交谈,了解到一年之中倭寇活动最猖獗的时间,是三、四、五月和九、十月间,又了解到这几个月间的一般气候和风向,以及船只可能停靠的地方。在摸清倭寇活动规律之后,便按照时间和地段重点设防。同时对卫所进行整顿,加强训练,严肃纪律提高战斗力。从而巩固了山东海防,使倭寇不敢窜扰。
嘉靖三十四年,浙江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调浙江,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率军抵抗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作战不力,即向上司提出“招募新兵,亲行训练”的建议后至义乌招募农民、矿工三千余人,组成新军,称“戚家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成为熟悉军纪、法度,熟练手中兵器,能够奋勇作战的队伍。继光还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改造了队列体制,创造了鸳鸯阵法,使长短兵器配合作战,用火器、弓箭掩护,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胁力。嘉靖四十年五月,倭寇集结船只数百艘,人员万余,窜犯宁海、奉化、桃诸等浙江沿海县城,并企图攻占台州府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运用偷袭、伏击、快速奔袭等战法,打得倭寇晕头转向,莫知所措。此役歼敌六千余人,使犯境倭寇遭到歼灭性打击。次年,倭寇大举窜犯福建,沿海城镇受到倭寇荼毒,戚继光率军驰援一举捣毁倭寇在横屿(今福建宁德城外海中)的老巢,取得首战胜利。随后连续发动攻势,扫平倭寇据点多处,杀伤倭寇无数,击退了倭寇的进袭,转年,倭寇又纠集残部,掳掠边城,戚继光再援福建,与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通力合作,平定了闽、粤沿海的倭患。
隆庆元年戚继光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镇十六年,对练兵、治械、阵图等多有创建;边备修饬,节制严明,军容为诸边之冠。由于设备稳固,部队精练,鞑靼未敢轻易来犯。万历年间,蒙古部落曾三次骚扰边城,均被击败。后张居正去世,戚继光受到排挤,改派镇守广东。万历十三年因病告退,两年后去世。
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在戍边抗倭、平乱安民方面为明朝立下了不朽战功。他在一首题为《马上作》的诗中这样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刀马上行”。这首诗正是他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
下面是一个卧虎藏龙的故事.
明穆宗隆庆元年戚继光被张居正调到蓟州,穆宗隆庆二年一支曾在浙江省抗倭的军队也调往蓟州,其中有四名军官赵一,晁二,李三,萧四.穆宗隆庆三年四人在蓟州城内游玩,来到一家酒店喝酒,遇见四个生意人.
四个生意人都南方口音,他们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一个人说:要建立国家不容易,去年去找一个日子佬看风水,问建立国家的事情,日子佬说事情好办,但要再等几代人!
晁二听见这些生意人谈话又敏感又刺耳,于是建议赵一等人跟踪这些生意人,寻找他们的住处,继续追查究竟.
四名军官尾随着那些南方生意人,来到了他们住的客栈,发现没有其他同党,于是就上前企图将那四名南方生意人逮捕.
谁知这些生意人都身怀绝技武功,几回合搏斗过后,四军官反而被四名南方生意人制服,用绳琐捆绑结实起来.
八人对骂了一翻以后,南方生意人首先赔礼道歉,给四军伍松绑,还送给军伍们一大笔钱,于是众人交成了好朋友,经常在蓟州城内一起游玩.
南方生意人原来是一个名叫商会的组织的成员,他们要建立自己商会的皇朝.赵一等人成了生意人的朋友以后,很快也加入了商会组织.
南方生意人到北方来是要找一名重要的胡人,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任务.他们和赵一等人商量后,赵一等人马上开始准备.
在一次对蒙古的出战中,明军俘获了很多胡人俘虏,赵一从中挑选了一名,带他来见商会的成员.
经过接触,这名胡人很快也加入了商会,众人发誓要建立商会自己的皇朝.后来商会又把那胡人送回漠北塞外,去执行他的使命.这胡人的子孙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托洛茨基.
***************************
托洛茨基(清德宗光绪五年~清康德七年)
俄共(布)党内反对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国际建立者。清德宗光绪五年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富裕农民家庭,祖籍是犹太人。原姓布尤施泰因。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参加建立南俄工人协会 ,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被流放西伯利亚。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之假护照逃到伦敦,参加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主编的《火星报》的工作。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属孟什维克派。清德宗光绪三十年脱离孟什维克,长期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俄国革命期间回国,当选彼得堡苏维埃主席,不久被捕。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在彼得堡狱中写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动的理论基础 不断革命论,即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国际革命的不断性。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被判处长期流放。次年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脱,流亡国外 。中华一年组织“八月联盟”,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七月被俄国临时政府逮捕。同年七月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为党中央委员
。九月初出狱,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十月被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协助列宁准备和指挥十月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中华七年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提出“不战不和”的主张,反对列宁的正确意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三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后被任命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九月改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中华七年~中华九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在建设红军和指挥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九年主张把军事方法用于工会
,挑起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受到列宁批评。中华十三年列宁逝世后,写了《论列宁》、《十月的教训》,在歌颂列宁同时,不恰当地夸大自己的功劳。中华十四年,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的言论的决议》。批评他“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来偷换列宁主义”。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五月 ,出任租让委员会主席,后任电力技术管理局局长和工业科学技术院院长。
中华十五年结成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围绕工业化道路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不断在党内挑起争论。中华十六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
。中华十七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中华十八年,被驱逐出境。清大同元年被取消苏联国籍。清康德四年初定居墨西哥。
中华十六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通过决定,解除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职务。清康德五年托洛茨基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起草了该党纲领,直接与共产国际对抗。清康德七年于墨西哥遭暗杀。
********************************
赵一,晁二等人后来因公事调往江西湖口任职,在湖口结识了彭五,陈六,彭陈二人也加入了商会.彭陈二人到福建泉州经商又结识了一个爪洼商人和他的广东人助手康七,康七的一个子孙就是保皇党的开山鼻祖康有为.
这些重要人物,为建立商会的皇朝秘密工作了几百年,如今商会已遍布世界各地,商会的发展和他们有重要关系.
作品相关介绍
第二章坐北朝南雄居天空,山水猎人发源中土
南面称尊
居然天子
东征西略
雄心莫止
传说在地球外面有很多类地行星,有的类地行星单个,有的几十个,几百个,几千几万个连成一片。在宇宙外文明里,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光是用来摆放皇室子孙家谱的宫殿星球,就有几万万个。这个国家的国旗是黄旗上墨书国姓余字,在这个宇宙外文明的余姓国家里,生活着很多身穿龙袍的皇室子孙,其中一个王子生活在国家的边陲。一次这个王子和身边的双护法、四法王、将军、还有很多文武百官来到了地球。
王子和身边的文武百官降落在中土,建立了部落。部落的文武百官开始向外面的野地山林里招收新的奴隶,有技能的随从奴隶教会那些山洞野人技能,还收山洞野人作徒第,山洞野人于是又跟师傅姓氏,这样就发展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
一些部落的文武官员出外到很远的地方狩猎和帐量土地,但是没有返回,其中炎黄二人的祖宗都是这些文武官员的一名。他们在外狩猎,收服了很多学习技能的野人奴隶,又建立了新的部落,后来还发展成为国家。这就是夏、商、周、秦、汉、晋、唐、宋、明的来由,都是王子身边的随从奴隶的子孙建立的国家,但是王子的身份在千万年以后,已经被人民遗忘了。
王子的双护法降落在地中海岸边,一个建立了马其顿王国,另一个建立了迦太基王国,随从的四个将军的后人建立了罗马。亚历山大根据传说的圣旨,曾经做过到东方寻找皇室子孙的努力,但没有成功。
****************************
巴比伦城下呼万岁
印度河岸边宿营盘
北非风雄踞三洲地
希腊船强驽四方兵
马其顿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睡,其民族渊源尚无定论,可能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希腊的多利亚人的混血后裔。由于偏僻落后,被繁荣的希腊称为野蛮人。马其顿完成了统一后,实行君主制。
马其顿在希波战争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给希腊人暗送情报。国都从西北山区的埃格迁往东南沿海的佩拉。摄政王腓力二世(周显王十年—周显王三十四年)在位时废黜幼主,自立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鉴希腊的先进经验,并采取的马其顿特色的举措,强化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推行币制改革,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创建了强有力的马其顿方阵。后来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矿,每年又有一稳定的收入以扩充军事。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军队。腓力为了准备进军东方各国,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腓力二世在国势强大后,趁着希腊处于城邦混战之际南下侵略希腊。周显王三十二年,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与马其顿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盟军惨败。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并决定进攻波斯。周显王三十四年,腓力在他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二十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继承。
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各邦再度出现丁反马其顿起义。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迅速镇压了叛乱。
周显王三十六年春,亚历山大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进攻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的军队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次展开会战,希腊军大胜,不到半年即占领小亚细亚。周显王三十七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大流土三世亲率的十万多波斯军,俘虏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大流士三世向东溃逃。
周显王三十七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筑了一座新城叫做亚历山大里亚。
亚历山大于周显王三十九年春季又离开埃及,继续东征。渡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十月间在阿贝拉又与大流土三世军队发生战争。报传说波斯军队约有四十万入之多,有马步队、象兵,但皆被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又东逃。亚历山大继续前进攻克了巴比伦城。他从巴比伦又东行,进入波斯本土,占领波斯的苏萨与波斯波利斯两个都城,获得大量金银及珠宝后放火焚毁波斯波利斯城,杀戮其居民,以报复周敬王四十年波斯王薛西斯纵火焚毁雅典城的仇恨。以后三年间亚历山大又镇压了波斯东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杀,波斯灭亡。
周显王四十二年又进兵印度。他统帅大军从里海南岸东进,经过帕提亚,征服阿富汗,进入印度,战败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拟沿着印度河继续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转战连年,甩归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气酷热,士兵饱受痛著,几至公开哗变,亚历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为三省并留驻兵而还。
周显王四十五年初,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马其顿帝国(也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周显王四十六年,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发病十天后就离世,仅三十三岁。
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各国及波斯各地,都乘机反抗。亚历山大部将又互相厮杀,争夺土地,帝国就立即陷入混乱状态,最后分裂为三个比较巩固的国家。他的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及叙利亚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占领了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及叙利亚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国,凯山得占据马其顿和希腊建立了马其顿王国。这三个国家是后期希腊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这些后期希腊国家存在约有三百年,罗马于西汉景帝中元四年灭亡迦太基后,又向东发展,这些国家都先后被罗马征服。
********************************
四个将军的子孙建立的国家罗马和双护法的子孙建立的国家迦太基王国、马其顿王国,后来在地中海岸边大战数百年,罗马最终吞并了双护法建立的国家。
其实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也是王子的随从奴隶所建立。
王子的四法王就是后世的一代枭雄——白眉鹰王匈奴单于、紫衫虎王成吉思汗、青翼蝠王努尔哈赤、金毛狮王拿破仑。
******************************
拿破仑早年
拿破仑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兰西共和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兰西共和国贵族。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九岁时就到法兰西共和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出去。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中途辍学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让雅各卢梭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逃往法兰西共和国。
在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七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清高宗乾隆六十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宁静致远,无欲无求,寻求一份心情,活出一种自信!!!
( Tue, 19 Jul 2011 15:54:32 +0800 )
Description: 前几日写了一篇博文,上传即收到信息“尊敬的用户,由于该篇日志含有min gan(此词也是被禁用的)关键词,已进入审核流程,需通过审核后才能支持外部访问。……”于是文章被冻结,不能上网分享。想起经常有些网友问我有些博文为什么打不开,我还不相信,看来真有此事! 我诚惶诚恐,遂将博文反复细看,都是些很平常,很现实,甚至可以说是很革命的语言,并未越雷池半步。尽我的理解能力与当前政治时局、政策精神、法律法规相联系,实在是找不出什么min gan关键词。网易说“您可以修改本文后重新发布。”我试着将文章拆散,一段一段发表,终于发现我文中有“tiananmen”(请原谅在此用拼音代替,不然的话,诸位就看不到我这篇短文)这个词,去掉后居然在没有上述提示。真是怪哉,百思不解,“tiananmen”怎么成了min gan词,它可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啊!不是还有首儿歌《我爱北京tiananmen》唱响几代人吗?连“tiananmen”都成了min gan词,可悲!可叹!可恼!可笑啊! 我不反对政府网监网管,也赞同通过网络过滤净化网络环境,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法治国家,“min gan词”的设置总得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吧?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许多自认为可能会产生“问题”的词语都作为min gan词而加以违禁,也不管这词语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这就大可不必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而那些所谓的“min gan词”,都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常用词,公民依法是可以使用的。即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也找不到关于“min gan词”的相关规定。“min gan词”的设置显然不太符合现有法律! 据说受限制的min gan词有很多,min gan词汇的列表正变得越来越长,并且随时更新,于时俱进。可是到底有哪些内容,没有多少人知道。因此倒不如将互联网站min gan词表公布出来,以供广大网民参照使用。方便大家写东西的时候可以参考,随时注意,免得使用出麻烦。这样既有“游戏规则”界定,使网民不致再有“劳而无功”的重复劳动,而也可以让网络管理人删有条例,蔽有依据。虽然这也是无奈之举,但总比现在这样无序的、随心所欲的,让人无所适从的局面强。 回博客首页 ( Mon, 18 Jul 2011 12:02:58 +0800 )
Description: 上接 一九六八年的七月,在家闲散的我接到返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 也许面对曾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度成为时代“宠儿”,后越来越难于驾驭的红卫兵,中央不得不考虑让学生们暂时回到学校,欲将桀骜不驯的革命小将们重新置于纪律的约束之下,岂不知潘多拉魔盒打开后,再想关闭它,时已为晚,这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 师生陆续返校,解散了为数众多的跨班级、跨部门、师生混合的群众组织,要求实现按教学班为基础的大联合。 我和我的同学们时隔两年,重新又走进教室,但彼此已不是昔日同窗共读、亲密无间的伙伴了。由于加入了不同造反组织,各自有着不同运动经历,同学相互之间变得有些陌生,有的甚至已成路人,见面连招呼也不愿搭理。 复课闹革命中央的举措是正确的,但却脱离了实际,对立的两派根本无法携手走进课堂,况且学校复课没有教材,连教室桌椅都被损坏,大家被迫聚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只有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永无休止,毫无意义的争论,课堂里弥漫着无法冷静的对立情绪,随时会导致一场骚乱,这令复课的老师们大为头痛,束手无策。 为了帮助学生造反组织实现大联合,学校进入了军宣队。我们班来了三名解放军——牛指导员、杨班长和战士小刘。 根据中央要求复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著作、语录与文革文件,批判资产阶级教科书和教育制度,想起来实在可笑,学校学校不开课算什么学校?学生不读课文,又算什么复课?幸好是“解放军叔叔”来领导,让我们感到无上光荣,要知道文革年代解放军威望是最高的,最受人尊敬和爱戴,有个笑话,说有次一名军宣队员学骑自行车,控制不住车龙头忘了捏刹,一头冲进女厕所,吓得里面几位女生拎起裤头一声尖叫,见误闯进来的是解放军,迭声说:“军代表不要紧!军代表不要紧!”可见解放军在她们心中是多么的纯洁和高尚啊! 老沉的牛指导负责组织我们政治学习;杨班长是个学生兵,多才多艺,会拉手风琴,教大家学唱***语录歌,学跳忠字舞;而憨厚老实的农村兵小刘一早一晚辅导同学们军事训练。他们三个人分别给予了我们不同层次的影响,也和全班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军宣队撤校后,不少同学还专门去军分区营地去看望他们。 复课红火了几天,刚刚坐到教室捧上书本,情况渐渐不妙,学生到课率越来越低,复课形同虚设,上上停停,停停上上,“复课闹革命”已名存实亡,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学校让大家在家静候通知,等待安排,于是我们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活动圈子里。 实际上这个时期全国对于青年学生的安排处理已到了非常棘手头痛的地步。红卫兵运动是在***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兴也勃焉,其完也忽焉”,经力几番风雨,特别是工人造反组织介入文革运动,进行夺权阶段,***开始瞩目工人,决心依靠工人阶级完成“文化大革命”。对于青年学生及“红卫兵”,***不再信任了,不仅不信任,他还认为这些青年学生是需要接受再教育的,“红卫兵”开始失势。况且几届大学、中学停课闹革命,所有大专院校已停止了招生,小学生升初中、初中生升高中的工作同时中断,使学生的升学道路完全堵塞,加上“文革”引发的大动乱造成生产大幅度滑坡,各地工矿企业大多忙于派性争斗,生产步履为艰自身也难以维持,接纳新工人进厂无从谈起。这样,红卫兵的出路也变得异常狭窄。在这种令人沮丧的形势下,“红卫兵”不仅成为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唯一尚算稳定的是农村,于是,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崭露它的头角。迷茫、惶惑中的红卫兵,又将其巨大的革命热情转移到了知青运动之中。 决定千百万知识青年命运的,是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的指示,它宣告了红卫兵运动的结束。这一天,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命运。《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的号召21日晚八点就率先通过无线电台以最高指示的名义直接向全国各族人民播出,电波飞传大江南北,“知青”这个特定的专用词汇正式“定型”,当时我正在剧场参加一个名叫《***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的歌舞表演,刚好进行到***tiananmen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红卫兵小将们投入忘情的高呼“我们要见***”的场景,消息传到台上,我头脑顿时一片混乱,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欲望,有种欲哭欲笑,想喊想唱的感觉。我不知道我的同伴们此时此刻是何种心情,我想肯定会与我一样,因为一时迷茫、惶惑中,台上表演的口号声已顷刻不自主的变成“ 我们要见***!我们不到农村去!”的呐喊……演出随即而终……大幕落下。 这也许只是个巧合,舞台上的大幕落下来,恰好象征随着伟大领袖接见而倐忽兴起的红卫兵运动,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似昙花一现地归于寂灭。 一夜之间红卫兵变成知青,我们不知道等待着我们是什么样的前途和命运。在那个“***挥手我前进”的年代,我们别无选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尽管被冠以“脱胎换骨的改造”、“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缩小三大差别”、“培养无产阶级可靠接班人”的政治光环,但事实上我们这代曾自以为是的自豪肩负“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之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文革“红色祭坛”前,被无情的抛弃,将像秋叶一般让风卷到天涯海角的乡野山村。自尊心和自豪感深深被刺痛的同时,大家都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哪个时代,何种形式的改革,或成或败,或进或退,都必须有一批忠诚的信仰殉道者。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祖国最迷惘,人民最忧心的时候,必须由我们这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去祭奠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事业,去接受无法选择的苦难和练历。 下转 ( Sun, 17 Jul 2011 21:51:02 +0800 )
Description: 上接 好像有人曾评价说文革时期是没有亲情的年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的心灵被扭曲,真善美被颠倒,人与人之间除了阶级关系外,似乎就没有其他合理合法的形式。换句话说,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远朋近邻,人人都带着面罩尽量掩饰着自已的内心倾向,都用誓死忠于伟大领袖***的面目出现在公共场合。为了表现的更革命、更坚定,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亲朋好友割袍断义的事随处可见,甚至为了坚持和维护自己的政治观点由口诛笔伐到拳打脚踢,戈矛相对。 我一家兄妹五个,文革期间弟妹尚小,学校停课闲在家里,大哥、二哥参加了“红字号”造反派,我则参加的是“新字派”造反组织,两派组织是对立面。平日各忙各的很少谋面,但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有一次,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差点动了手脚,气得父亲拍桌子大骂:“成何体统!你们在外面闹得不够,还吵到家里来,都走!都走!不要回来!”幸亏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革命”的“钢派”,而且都反感武斗,不然真能闹出些事来。后来,大哥、二哥的组织让人解散了,我参加的兵团也惨遭被砸,家里有了一段难得的清静。 正在我们感到闲寂无聊之际,家住沙洋农场的大姑妈托人捎话说病中的奶奶想念她的孙孙,父亲让大哥带我们兄弟几个前往看望,因文革局势动乱,早些时奶奶就由妹妹陪同移居乡村,此行正好兄妹大团聚。 从沙市出发,在塔桥乘机动船,行走荆襄河。水乡的路是水做的,沟塘渠汊成网,埂堤垅埧成格,荆州段的荆襄河穿塘越汊汇入长湖,尽管时已进入冬季,两岸的景色依然很美,河水清澈,田畴青翠,颇有“人行明镜中,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好多年来,兄弟们难得亲近,一路兴致盎然,谈笑风生,小弟更是船头船尾跑来跑去,特别高兴。 后港上岸,至姑妈家还有一段旱路,到达沙洋漳湖垸农场附近已是日落时分,天色渐渐黯谈下来,突然树丛里窜出几个持***民兵模样的人拦住我们盘问,以为我们是沙市流窜过来的造反派,任凭百般解释依然将我们带到总场队部。听说是投访亲戚的,遂打***找到身任邓甲洲米厂厂长的姑父落实。姑父派人把我们带回家,姑妈告诉我们:这里是劳改农场,听说沙市武斗死了不少人,闹得风声鹤立,草木皆兵,农场领导们管得很严。吩咐我们不要到处跑,就在家里玩。呆在家里?岂不是白来一趟? 其实农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不多的房屋,一两处农工居住的围院,唯有一座座高大的粮仓突兀的矗立在一片叶已见黄的树林间,此地与充满骚乱的城市相比,倒似一方世外桃源之处。 初冬的田野,没有点滴的粉饰,透明,一目了然。空荡荡的田野上到处可见稻茬,它们略高出地面。耐不得寂寞的兄妹几个嘻嘻哈哈地在田间闲逛,结伴而行的除了漫天的阳光外,还有那些乡村的小精灵,麻雀们,黑压压的成十上百聚集在地上觅食,不待走近,“轰”地一声掠起,身影腾空时,几乎遮没半边天空。麻雀刚落,又有一群飞鸟盘旋而起,二哥眼尖急呼:“鸽子!”“此地没几处人家,也未见饲养鸽的,哪来的鸽群?”我反驳道。众人一起抬头,飞近的果然是鸽,红脚灰羽闪亮的脖子,夹在一些白色的,迎着阵阵寒风,懒懒地做着环形飞翔,随即消失在远处粮食仓库之间。“这不是家养的!”大哥聪明,分析说,“一定是城里不得安宁,缺食少粮,这些鸽们飞到这里,米厂的粮仓成了它们生息的绝好之地!” 回到家中和姑父说起此事,姑父告诉我们从城里飞来的野鸽还真不少,成群结队在粮仓屋顶梁间筑巢做窝,赶也赶不走,和麻雀一起成为米厂大害,为此每年粮仓粮食损失不少。既是野鸽无人管理,何不抓几只回去饲养?大家一合计,一个捕鸽计划产生了。 白天自然是难抓得到鸽的,行动定在晚上进行。记得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也没有星星,乌云遮住所有光的来源,真是和城里比不得,城市的夜晚所有的黑都被灯光包围,农场的黑夜幽静恬淡,朦胧中只可以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子,阵阵凉风吹动深秋的草木,有一股股泥土的清香。我、大哥和二哥带的胆小的弟弟,手持电筒,按照白天寻好的目标来到一座储粮仓库前,仓库约有四五米高,一些鸽就筑巢在屋檐下通风孔道里。留小弟在远处放哨,恐来人把我们当做盗贼。因为没有梯子,只有搭人梯爬上去,大哥叫我站在最上层由他和二哥叫我顶上去掏鸽,我害怕手伸进黑处或是被鸽啄咬的感觉,执意让二哥上,于是大哥在下,我在中间,二哥扶着墙壁站在我的肩头,大哥战战巍巍将我们顶起来,吩咐二哥看快动手。二哥先将一鸟网罩在洞口,随即按拧电筒,只听见鸽窝一阵“咕咕”声地骚动,接着扑腾冲出几只鸽来,落进网中,贪心的二哥又将手伸进窝里来个一网打尽,怎奈下面的大哥早已坚持不住了,别说大哥,我也被肩头的二哥压得腰闪腿颤,“不行了!不行了!”说时迟那时快,大哥腿一软坐在地上,人梯散架,我和二哥顺墙滚落下来,二哥手中抓的一只鸽扑腾飞逃,幸亏他死死揪住鸟网没撒手,保住大多数战利品。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人丝毫未损真是万幸! 那一夜收获颇丰,捕到五只鸽。后来我们把它们带回沙市家中,这几只鸽子先民为我家养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它们繁殖后代,我家鸽群数量曾达二三十只之多。每当看见它们围绕屋舍在蓝天下飞翔,我就会想起那段米厂黑夜捕鸽的趣事,兄弟姊妹亲密无间的情景常常浮现脑海,挥之不去。 如今“兄弟怡怡”的情景不再有了,“小时同窠臼,大来各自飞”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轮的辗转,大家都有了各自的事业,各自的家庭,很少有了亲密相聚的机会,但那捕鸽养鸽的故事和经历却永久地留在彼此记忆里。 接下篇 ( Sun, 17 Jul 2011 20:54:10 +0800 )
Description: 上接 逍遥派,“逍遥”两字最能体现其精髓。《庄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我自不如先哲那般高深。只是觉得文革文革,除了干革命,还能干什么呢?换句话说,不积极投身革命,就没有多少事情可干。所以逍遥派有充裕的时间,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不受人支配,不为派战困恼,告别毫无意义也无结果的争斗,突然变得百无聊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迷上剪纸。某日上一同学家里玩,他把他杭州寄来的一套风景花卉剪纸给我欣赏,看惯文革间的那些高大全,程式化的版画,突然面对这些艺术风格秀丽,柔美明快,工艺精巧,玲珑剔透,且具浓郁的民间传统写实风格的的作品,姿态万千的人物、意趣盎然的花草、栩栩如生的鸟兽、造型各异的园林建筑……让我惊叹,心中顿时萌发了一种欲学欲试的欲望。 艺术是相同的,我学过美术,从小喜欢手工制作,对于剪纸,先从临摹开始应该不算难事。于是找同学借来一些剪纸样品,回家一头扎进去,专心专意的学起来。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美享受。民间剪纸多单色,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阴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阴刻”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能丰富剪纸艺术语言。 剪纸的材料选择十分重要,以韧性较好纸张最为适宜。我的前期工作是找来一些蜡光纸,还找来几张渗水性能好的土纸和宣纸,用水彩颜料涂染成大红、墨绿、紫蓝色纸晾干备用。顾名思义,剪纸就是用剪刀剪纸,其实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我选择刀剪,将废锯条在砂轮机上打磨成各种规格大小的刻刀,再用油石锋利刃口,便成了我剪纸的基本工具。 我把从同学处借来的样品放到玻璃板上,覆盖一张剪纸纸张,用铅笔在上面涂磨出图样,再用刻刀依轮廓线条仔细雕刻,开始并不熟练,刻至细微之处,常不得要领,屡出废品,几经反复,细心琢磨,技术日渐娴熟,有几张复制品几可乱真。剪纸的成功愈加提高了我的兴趣,于是不再满足照样复制,遂转向设计创作,记得当时我收集了大量的***相片,bage样板戏剧照,还从已存不多的老杂志上寻找花卉鸟虫、龙凤狮虎图案。将它们改成剪纸形式,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工作,由彩色变成黑白两色线条稿,还必须保持原图的神韵,其中明暗关系处理必须得当,难在中间过渡色,只能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现,线条太粗,块面过大,会失去了剪纸空透的的特点,而线条细密又容易造成作品松散,连不成形。因此一张作品需要反复琢磨,草稿出来后在剪刻过程中还得随时调整,灵机改动。常常剪刻出一张满意的作品需要花费好长的时间,其中有张《***去安源》我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方才完成,我乐此不倦,废寝忘食,几近痴迷。可惜没能坚持下来,在后来的岁月里,为生活为事业所累,渐渐淡了情趣。那些作品多半丢失或送人,偶存几张展看,甚至不相信曾经我也手下也能剪刻出如此精美的剪纸。 做逍遥派期间,另一件让我乐不思蜀的事就是集攒***像章。60年代人人怀揣红宝书,时兴佩带***像章。我发现不少***像章的构图精美、雕刻精细,堪称艺术品。像章的形状,大部分是圆形,也有正方形、长方形、扁圆形、五星形等等,像章规格大小不等,直径小的约0.5厘米,最大的达到1米多,但绝大多数都是4厘米左右。像章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有不锈钢的、铜的、胶木、塑料的、陶瓷的、竹的、木的、一般采用铅合金。像章的正面主体是***肖像,背景衬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如韶山、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山、北京tiananmen
这几个字只能用拼音代替,否则文章将被屏蔽
等等,此外还有金光闪闪的红太阳、梅花、青松、向日葵、国旗、党旗、军旗等等。也有陪刻***语录、诗词或口号,不少还能见到一个大大的“忠”字 。 文革初期佩戴***像章的人寥寥无几,因为那时像章数量很少,要有一点门路的人才能搞到一两枚,若能拥有几枚像章实属稀罕。我想尽一切办法购买,向亲朋好友索要,发函至各处革命纪念圣地,虔诚求购,手头的像章逐渐多起来,又用富余的找别人调换新的款样。与大多数人一样,那时收藏不像现在人为了投资,而是出于对***的崇敬和热爱,每见有新样式的像章,总想弄一枚到手为快,常常因为得到了一枚珍贵的***像章夜不能寐。文革中解放军总政治部制作了一套***像章和语录章,俗称“总政式”像章,仅对全军指战员发放。尽管社会上仿制的甚多,我为获取“正版”像章绞尽脑汁,曾用一张上海全钢手表“购票”向一名解放军干部换取未遂,后还是在总政治部工作的叔叔给我弄了一套,让我得意自豪了好一阵子。 有人称文革是全世界徽章艺术的黄金时代,当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数以千计生产厂家、技术设计精英,设计生产出的***像章据说达数十万种款式、数以亿计。相形见拙,我手头收藏的百款数百枚像章不足为道,但我一直保存至今,前几年有人愿重金收购,我不舍得,不为钱财,只是为了收藏那个时光,那个记忆而已! 作为文革运动的特殊产物——“逍遥派”,让不少人于动乱岁月中大有所获,成就了不少人才。一些志向高远、有胆有识之士,在学校停课后,自选教材,自寻空间,刻苦攻读,在多数人稀里糊涂混日子的时候,他们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后来他们成了当代社会各个系统的学术或业务精英。不说远的,我有个同学那时每天用毛笔抄写大字报、***诗词或语录,抄来抄去十几年下来练就了一手俊雅遒劲的毛笔字,成了书法高手;我的二哥收藏起步比我还晚,却痴迷成瘾,坚持不懈,如今成为知名收藏家。 我常想,若当年我要是能坚持一些自己的爱好,想必也一定能有些成就的! 接下篇 ( Sat, 16 Jul 2011 22:11:12 +0800 )
Description:
2011-07-16 14:17:36 来源:
(武汉) 核心提示:近日,一部名为《炸三中》的视频在网上被大量转载。视频中,几名高中生穿着迷彩服,模拟特种部队作战,以“牺牲”一人为代价,成功“炸掉三中”。这部视频的拍摄地为湖北荆州的沙市中学,导演“小半”系该校学生。事发后,学校给予“小半”记过处分。
图为:一番“激战”后,学生们冲进学校大门
图为:学生们在校园里“持***”奔跑 近日,一部名为《炸三中》的视频出现在土豆网、优酷网上,短短几天就被大量转载,点击量超过2万余次。视频中,几名高中生穿着迷彩服,模拟特种部队作战画面,以“牺牲”一人为代价,成功“炸掉三中”。 这部视频的拍摄地为荆州市的沙市中学,导演“小半”(网名)系该校学生。事发后,学校给予“小半”记过处分,对多名参与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处分。此举一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炸三中》视频走红网络 7月13日,时长约5分钟的《炸三中》视频出现在土豆网上。很快,该视频被网友转载到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
记者看到,《炸三中》的拍摄场地为沙市中学(该校原名为沙市三中)。视频中,几名高中生身穿迷彩服,手持玩具***,模拟特种部队作战画面进入学校,在与“校自卫队”一番***战后,以“牺牲”一名队友为代价,成功在“副校长室”、“教室”、“教材仓库”埋下三颗“炸弹”,最后成功“爆炸”。 该视频为英文对白、中文字幕,出镜演员共有8人,其中还有一人出演几个角色。从最后的拍摄花絮来看,拍摄过程并非一次成功,很多场景都进行过多次重拍。 长江大学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看后表示,从拍摄、剪辑、配音等专业方面来看,导演和制作人是花费了很大精力来完成视频的。 记者了解到,该视频的导演是沙市中学高二学生“小半”,他们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于6月29日拍摄了该视频,演员中除了他的同学,还有几名外校的高中生。
校方处分导演引发争议 正当网友们饶有兴趣地观看视频时,“百度沙市中学吧”突然出现一个帖子。帖子称,《炸三中》视频上网后,沙市中学的领导十分恼怒,导演“小半”被老师叫去谈话,并被停课。同时,学校正在考虑给“小半”等人给予处分。 “小半”也在土豆网上留言:“学校把我们全抓了,你们还转载啊,我还活不活。” 随后,“小半”自己发帖称:“事件已经很严重了。明天,部分剧组人员还有家长要到学校在违纪调查表上签字。具体是什么处分明天才知道。所以今天到明天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剧组能否度过这一劫,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你们的在网上的行动。” 14日,沙市中学在学校广播中宣布了对视频主创以及参与拍摄的几名学生的处分:“小半”被记过处分,其他参与同学被通报批评。 得知“小半”等人受到处分,网上立即引发热议。自称参与视频的外校学生称,他们对此感到异常震惊。他们认为拍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这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很多网友认为,孩子们拍摄视频纯粹是一种游戏,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是英文对白,学校不应该对孩子们进行处分,这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自主创造力都有不利影响。 “小半”称自己应当受罚 “小半”是一名怎样的孩子?事发后,他是否经历了巨大的压力? 昨日,记者了解到,“小半”是沙市中学高二男生,即将升入高三,目前学校正在补课。“小半”的成绩排名靠后,喜欢上网,性格虽然内向,但有很多朋友。“小半”喜欢上网并不是喜欢玩网络游戏,而是喜欢各种电脑应用知识,特别喜欢flash视频制作,经常在下晚自习后,搞几个小时的视频制作。《炸三中》这部视频,是“小半”用一部仅2000元的索尼HX5C相机,叫上几名同窗好友拍摄的,后期运用SonyVegas这个影像编辑软件,经过50个小时制作完成。 记者辗转联系上“小半”,他不愿和记者见面,只同意在QQ上短暂交谈。他说,拍视频纯粹是好玩,之所以起《炸三中》这个名字,是因为“标题党”可以在网上吸引眼球。 记者询问如何看待学校的处分,他表示,片名确实有点过火,即使是好玩,犯错也要受惩罚,“玩笑有度,过了不好”,他认为学校的处分是合适的。 最后,“小半”留下一句话:“我明年要高考,想想我们所有人的处境,还要学习,考大学。”
网友评论 linglingxia :太有力了!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想象力,这下子想象力和英语课同时实践了!哦,还有学校防暴防恐演习课程。 huang888510 :唯楚有才,后生可畏。比起投巨资拍的影片精彩多了,再选个题材拍拍,我们期待着!! 楚桀11:观念决定体制,体制促进或扼杀人才。 麻辣微波炉:高中生能拍出这样的东西,又有创意又有实力,还能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学校不鼓励反而打压,让中国的教育情何以堪? 青沪1991:好好的《炸三中》实录怎么能让它失传呢?沙市中学的后辈们,全英文对白,标准的发音,我这个英语系的老人禁不住要称赞你们了。
小资料 沙市中学(原沙市三中)创办于1941年11月,1953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学,以后一直是湖北省重点中学。学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教职员工200人。多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弘扬以“上善若水”为内核的习坎精神,赢得诸多荣誉,先后走出7名省级高考状元和5位院士。
校方——
鼓励创新,处分合适 对于一人记过、4人通报批评的处分,沙市中学副校长朱胜祥认为,这一处理措施已经很宽容。 昨日下午,在沙市中学副校长办公室,朱胜祥的电脑桌面显示的正是与此事有关的百度贴吧页面。“现在网上的反应已经趋于理性,学生(‘小半’)主动在网上发了声明,承认了错误,并且认为学校的处理是合适的,他还主动联系网管将该帖置顶。”朱胜祥将“小半”发的帖子指给记者看。 事实上,在视频拍摄当天,朱胜祥看到了那群穿着迷彩服在校园奔跑的孩子。“包括我在内的老师都没有阻止他们,这是他们的兴趣,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在我们学校,学生拍视频的事情并不新鲜。”他说。他还介绍,沙市中学以往举行过多次视频拍摄竞赛,不过视频内容多是依据课本内容,与学习有关。他当天并没料到,“小半”等学生会给这部视频取一个惊悚的名字——《炸三中》。 他说,该视频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名字。“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应该对母校怀有感恩之心,怎么能去‘炸’自己的母校呢?传播出去,肯定会对学校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别人会认为我们学校对学生不好,学生对母校怀有不满情绪。” 不过,朱胜祥仍然表示,校方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技术角度讲,这部视频确实有一定的创造力,让人感兴趣。但凡事要有一个度,创新不是毫无限制的。假如这部视频取名《保卫三中》,是不是更好呢?”“我们找了这名学生谈话,鼓励他好好学习,备战高考,我们甚至可以在他高考后专门请他给学校拍部宣传片。也希望其他人不要再去打扰这些学生,让他们安心学习。” 朱胜祥说,虽然校方正式给予“小半”记过处分,但并不会记入档案,不会影响其升学。若3个月内,“小半”在校表现良好,该处分是可以取消的。
专家观点
记过处分也是一种引导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解飞厚教授认为,沙市中学对“小半”等学生的处分是合适的。创新需要鼓励,这毫无疑问,在此事中,学生在视频制作的构思和技术上都值得鼓励,但从结果上看,确实对母校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创新有一定的界限,不能变得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不顾社会责任感,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引导,记过处分也是一种引导。教育的方式如果没有一定的力度,对学生产生不了触动,也起不到引导作用。因此,沙市中学的这一处理措施是合理的。只是,这个处分也应留有余地,应该可以消除,不能成为学生背负的负担。
校方在学生面前没气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别敦荣不认同校方的处理措施,直言在此事中,校方在学生面前很没有气量。“如果照此逻辑,在欧美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一个国家被轰炸,国家元首被劫持,形象全无,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导演被斥为叛国者。”“沙市中学对学生的处分,是一个典型的标本事件,反映出的是一直存在于我们教育理念中的深层次问题。教育界一再声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一旦学生表现出创造力,又人为地给他们设立各种条条框框,甚至直接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所谓这部视频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会误导他人,都是校方想象出来的,并没有证据证明真实发生了。此事表明,我们的教育者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果教育理念不从根本上改变,那么,同样的处分不会仅在沙市中学出现,在其他学校也会出现。” 还有部分大学的教授表示,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该视频的火爆,宣传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方面所做的工作,这种宣传对学校有利,但一个处分决定,让学校丧失了这个宣传机会。
(本文来源:荆楚网作者: 刘汉泽 谈海亮 ) 回博客首页 ( Sat, 9 Jul 2011 18:51:21 +0800 )
Description: 摄影爱好,儿时有之,到如今摄影技术水平不高,摆弄照相机倒有些历史。文革期间,我们一帮同学志同道合,常聚在一起痴迷此道。 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拥有一架照相机实在是种奢望。幸好好友“红闯”家里有部老式海鸥牌120照相机,于是他家成了大家云集聚会的中心,初入“色门”,大家兴致极高,起初拍的都是彼此你我的形象生活照,随着日渐深入,不安心单纯的拍摄,开始学习琢磨冲洗放大。“红闯”自己有一间房作暗房,不受外人干扰,他有部自制的印相机,还用保温瓶外壳做了一台世界上最简陋的放大机,放大镜头买不起,就用他那部照相机镜头代替,放大倍数不够就通过移动调节镜头高低解决,虽然成像质量不是很好,但在当时条件下如此这般已是很不错了。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就钻进“红闯”房间开始黑暗的夜生活,经常通宵达旦而乐此不倦。尽管设备简陋,放出的相片水平并不差,消息传出,惹得不少同学拿着底片找上门请求帮忙印洗。那时买放大纸很贵,替人印洗是要贴钱的,大幅照片舍不得放,12寸相纸都是裁开来用,来者不拒,因此慷慨的“红闯”为此破费不少。 老占人家便宜自己过意不去,又不想放弃摄影爱好,耐不得寂寞,便将零花钱集攒起来买胶卷,借用别人照相机学艺,海鸥120相机可以照12张和16张,因为来自不易,不敢轻易拍照,想节约胶卷,每拍一张照片都要琢磨半天。我也在家里搞了个暗室,不过那是在仅能栖身的陋室中用床单围出的一角,还必须将门窗用黑布遮掩严实,而且只能利用父母不在家时工作,玩不起放大,只是冲印照片而已。 我买来一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暗室技术》作教材,自己动手做了部曝光机,用油石磨了块毛玻璃当做曝光台,机箱里装只白炽灯,曝光台安上一块折板,一个触点开关,曝光时将底片放在毛玻璃上,再放上相纸,压下折板,触点开关接通电源灯亮曝光,松开折板曝光结束,没有计秒器,就用闹钟滴答声代替。暗室需要红灯,当年要想买只红灯炮是不太容易的,特别是那种用红色玻璃制成的红色灯泡,我只好用红油漆刷到白炽灯上当红灯,但使用不长时间油漆就会焦糊变黑,甚至脱落掉漆漏出白光导致像纸暴光。没办法就用红领巾包上灯泡,不过效果不好用两层光线又太暗。 自己冲印照片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先要配好显影和定影的药液,还得准备几瓶开水作调水温用。相片冲印的曝光时间的准确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凭肉眼观察底片的亮度和对比度,选用适当照相纸的号数,一般曝光良好的底片用2号或3号像纸。底片对比度低时就要选择高一号的像纸,底片对比度过大时用低一号的像纸。曝光时间非常重要,甚至1秒之差都会影响洗印效果,所以我常常先要找点相纸边角料进行曝光多次实验确定曝光最佳时间,之后才进行真正曝光。当曝光完的相纸投入显影液逐渐显像时仍然要掌握好时间,越来越清晰至恰到好处时即刻拿出像纸清洗一下后投入到定影中……。我最得意的是喜欢在相片的边框上做一些文字和图案,一般是在绘图纸上用碳素墨水笔绘制文图,再通过相纸二次曝光来完成。 在我的回忆中,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加之经济条件不允许,家中坛坛罐罐,洗脸盆、洗脚盆都派上用场,没有上光机就贴在玻璃上,每月家里给我少有的零花钱全用在这上面,因此也没少受到父母的责备,但仍没能制止我心中的追求和快乐。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单位买了台135的胶片机,还有台不错的黑白冲扩设备,工厂化验室也能自己配置显定影药液,我因为从事图案设计技术业务需要,经常外出采风写真,使用的机会较多,再也不需要自制的设备,更不会为无暗房,缺纸少药而烦恼。 八十年代,流行彩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风行“傻瓜机”,快门一按就交给冲印社,方便了许多,摄影不再是少数人把玩的专利,但也并不是无技术可言。虽然在对焦、测光,设置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方面简捷不少,持机取景、个性拍照仍需要技巧,也容易除废片,36张相片照完,心中无数,非得出片方晓结果,仿佛打球只打了上半场,下半场的输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花钱不少,乐趣不多……我依然喜爱自由的摄影风格,热衷探讨摄影的乐趣,于是借妻到香港机会购回一部佳能EOS胶片机,具有自动对焦、测光、防晃等功能,较传统相机先进不少。 进入新世纪,数码技术独领风骚。1977年开始学电脑,2008年我开办了一家电脑图形设计制作中心,又添置了一台佳能450D数码单反机,一台扫描仪,一台打印机,顿时感觉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数码相机不用胶卷即拍即现,不用担心废片,只要内存够用任你海拍,不满意随时删除。中心工作间成为数码工作室,从按下快门到出片,完全由自己操纵,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暗室中,曾经失去的感觉和乐趣又找回来了。而且不必关在暗无天日的黑房中,又免却漂洗、烘干和折腾坛坛罐罐之劳顿,也无须看图片社之嘴脸。一般样片打出来自我欣赏,得意之作再送出去精加工。若有瑕疵,自己便可诊断症结出在何处。先进的数码技术和设备让摄影如虎添翼,更加得心应手。 我现在的摄影设备不能算好,仅能称是个入门级配置,业内有种说法:单反不玩入门,好似大树无根,有点自我安慰的味道,不是不想好的,手头拮据,资金不够是主要原因,发烧摄影是要烧钱的啊!因为单反相机的优点在于可以更换镜头,而高品质镜头的成像效果是超过其他数码相机的。但镜头分类太细,这是优点也是缺点。需要准备的镜头群:微距、人像、中焦、远摄都要有一个才行。这几年集集攒攒,我拥有了几只镜头,相机也还不是全画幅的,与我追求的目标相距很远。 摄影设备的好坏固然重要,摄影技术的高低才是关键,我技术算不得精良,主要是摄影让我对美好事物感受到遐想、翘盼、企望、获取的一个美好过程。拍摄的过程是妙不可言的,从取景框来看去,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大到山川河流,小至花草昆虫,几乎无一不可入镜。根据拍摄意图选择最佳拍摄角度,经过认真构图、确定曝光模式、设定光圈、速度,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定格,把美的瞬间记录在胶片上。每摁一次快门,快感都会由食指尖迅即传递给大脑中枢神经,继而蔓延到全身,整个身心便浸淫在莫可言状的愉悦之中。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喜欢静静的拿着相机观察被摄体,观察他的细微变化,此刻的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也能感觉到人的寂寞之美,我喜欢这样的时刻,静静的敲打自己的心绪,聆听自己的呼吸,感受生命的美丽,感悟生活的幸福。摄影的感觉是对美的捕捉和对画面的理解,“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愉悦的感觉原来就在自己的心里。 有人说喜欢摄影可以培养人们善于观察的习惯,练就一双慧眼;喜欢摄影可以提高人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让你的作品充满创意;喜欢摄影,可以丰富人们的鉴赏水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真谛;喜欢摄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让你的技能与时俱进。因此我热爱摄影,义无反顾! 也有人说摄影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姐妹,数码相机的普及,使更多的旅游者与摄影结缘。旅途中带上相机会让你观察的更仔细,走哪拍哪,徒增乐趣。摄影带回的途中美景则使你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遗憾的是我给自己这样的机会不多,我想有生之年我一定会走出去的!那时我拍的称不上作品的作品也许会更精彩一些吧! 回博客首页 ( Thu, 7 Jul 2011 20:55:03 +0800 )
Description: 《水调歌头·志诞》 2011年7月1日 萧前栋
盗取普罗火,
照亮嘉兴舫。
慷慨许身救国,
何惧夜茫茫。
星火燎原成势,
卓绝长征万里,
淮海战歌昂。
抗礼日苏美,
血染五星扬。 建共和,
驱穷白,
要富强。
九秩与时俱进,
风雨见沧桑。
改革浪潮澎湃,
开放舞台宽广,
砥柱中流刚。
华夏多英烈,
苦难必兴邦
! (纵观内外感慨系之) ( Thu, 7 Jul 2011 15:32:56 +0800 )
Description: 这几年,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历史歌曲以“红歌”冠名在祖国大地唱响,其脍炙人口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深远
的教育意义,深受广大民众的追崇和欢迎。今年中国***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日一台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在人民大
会堂演出,更把全民大唱红歌的热情推向高潮。在火红的镰刀锤头旗帜辉映下,举国上下铺天盖地滚动一派红歌潮。全国各
地纷纷举办“红歌会”,不分男女老少争相登台放声高唱,唱红了中国。剧场里有专业演员在唱,电视选秀节目有选手在唱
,单位联欢活动有职工在唱,大中小学唱红歌比赛如火如荼,甚至街道里弄、广场公园里也有大爷大妈在唱……飘扬了90年
的红歌,到了2011年就像一朵火烧云,染红了中国音乐的天空。 自6月2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录制10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放歌90年》,并将在“七一”前后连播10天; 江西卫视今年的“中国红歌会”打出了“火红一夏惊艳中国”的口号,甚至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开设了海外分唱区; 湖南卫视更是打造“红色青春季”,多档歌曲类节目都将高唱红歌; 《广州日报》推出“红歌飞扬”系列报道; 《扬子晚报》开辟“红歌溯源”专栏; 随着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活动的逐渐升温,原本只是重庆、江西等省市“文化名片”的红歌,以燎原之势成为当
前最受关注的文化热潮。 这个夏天,红歌的全线飙红在网上可窥一斑。输入关键词,0.016秒就找出197000条相关新闻。 最近,央视三台《巅峰音乐汇》连续播出红歌会。我一连看了好几期,听着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心潮澎湃,
久久不能平息,听到动情处,眼里盈满了泪水,也想起我们年轻的时候唱红歌的情景,不由主地跟着电视唱了起来……
伟大的事业铸造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凝结成伟大的艺术。今天,红歌潮的兴起,绝非偶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现
象,而是广大民众真情实感的自发流露,是我国步入科学发展新航程的时代产物。 红歌为什么能够唱响? 因为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从嘉兴南湖上
第一艘游船到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远征,从改革开放的锋芒小试到走向复兴的磅礴画卷,有些歌曲,铭刻着中国***一路
走过的深深烙印,伴随着90年来光荣岁月的铿锵回响,像一座又一座丰碑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扎根留存。有许多红歌首先就
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每当听到红歌
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 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东方红》,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到《我们走在大路上》,从《走进新时代》到《江山》,从
《东方之珠》到《七子之歌》……众多精选作品范围涵盖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涵盖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其它若干少数
民族地区。
从《国际歌》到《过雪山草地》,从《绣金匾》到《春天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涌现的红歌,以深刻的革命性、群众
性,以极强的生动性、感染力,艺术地记录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征程。 无需赘述,九十年来,人们百唱不厌的红歌,久经历史检验,早已化作了人民大众的血肉和筋骨,早已成为光荣传统的留
声机和金色年华的主题曲。 时光荏苒,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理想主义的光辉黯淡,实用主义盛行,人们对真善美愈加渴望。红歌如一声有力的
号角吹开层层迷雾,让人们找回了来时的路。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
综合艺术。人们唱听红歌不但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能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受到
潜移默化的教育。红歌净化了人们的灵魂,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
作、热爱生活。这些无可取代的特质,正是红歌与人民群众紧紧相拥的重要内因。 前段时期有过一段对红歌唱响的讨论,热捧主流中也夹杂一些不协和音,认为是不是“左”啦,说“文革”期间,其中
不少优秀歌曲的词曲作者还被打倒,唱这些歌就是回到“文革”。重庆市委书记***在评价重庆“唱红”时驳斥说:其实
,这些歌都是救国的歌、建国的歌、强国的歌。中国人民就是唱着这些歌,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仅让一个积贫积
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一步一步将其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在外敌入侵、国运
维艰、民心不振的情况下,正是《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的豪情壮志,唤起了民众千千万万,去挽救民族的危亡
!正是《保卫黄河》的呼喊,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之感动,热血沸腾,鼓起保家卫国的勇气!在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
,革命的艺术家们也创作出《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雷锋之歌》等一大批好歌,团结、鼓舞了亿万人民奋力
拼搏!可以说,没有战歌、红歌的鼓舞,就没有这股子战天斗地、降龙伏虎的精气神! 其实,红歌不单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如,《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
时代》《复兴之歌》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这些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极大地鼓
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不但需要流行歌曲,还需要红色歌曲。特别是中国的少年儿童不但要看《哈里波
特》,更要看《闪闪的红星》。加强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妨来点“灌输”,因为先进的思想从来就不会自然生成。为了发扬
革命传统,传承中国文化,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我们的文化教育部门,应该经常向人们和少年儿童推荐红色经典歌曲
,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要像***同志那样,积极推荐红歌、带头唱响红歌,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让红色歌曲唱遍全中
国。 重温红歌,追忆历史;传唱红歌,催生动力。我们的灵魂因重温红歌而更加纯净,我们的精神因传唱红歌而益发振奋! 红歌是革命历史的回音,红歌是时代洪流的交响,唱吧,放声高唱!唱响红歌,让她成为中华腾飞的龙吟,成为幸福中
国的凤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是***领导,只要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红歌就会一直唱下去。 唱响红歌,我们会记住无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牺牲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点击
收看《放歌九十年》第一集
收看《放歌九十年》第二集
收看《放歌九十年》第三集
收看《放歌九十年》第四集 回博客首页 ( Sun, 3 Jul 2011 17:58:12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所言的网络监督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针对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进行监控和督导的技术行为。而是指广大民众利用网络这一开放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的信息平台,其轻松快捷、虚拟隐秘的特点,使之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行之有效的手段。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造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电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延伸使网民数量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拥有2.98亿网民。正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民群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有了新手段。以往,虽也有群众向有关部门举报不良行为,他们举报的通常是身边人、身边事。而网民关注的视野要宽得多、广得多。一位公民偶然捡到一张小纸片,晒在网上,就会成为一条重要***线索,引来万众关注。 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大事频发,波澜迭起。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夺人眼球,迸发出耀眼光芒和勃勃生机。由于网络的曝光使得***落马事例在最近几年层出不穷:南京“天价烟”局长被免职; “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被曝光后半月成阶下囚;深圳“猥亵女童”局长被免去党内外职务;剑阁“节约”局长嫌酒贵搧老人耳光被免职…… 周久耕、董锋、林嘉祥、曹正直……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姓名,因网友的“青睐”而“名扬天下”。 因此也引出“网络***”这一热门话题。 从无到有,从风生水起到渐成气势,网络***从个别网友单兵作战到众网友联合起来,拧成合力,从各地观望到开辟通道,建设举报网站,可以说,网络***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依靠网络***的重要性,逐渐加大了对网络曝光的腐败事件的追查力度。日前出版发行的《***党建辞典》即收录了“网络***”这一词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网络监督,开展网络***的支持和肯定。
网络***是个好东西,它拓展了***渠道,正如业内人士所称,网友通过网络举报,是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互动和最保密的方式。同时,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如今,在高层要求“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倡廉工作渠道”的表态下,网络***将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各地***机构积极运用网络载体进行***倡廉的宣传教育,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大量的***倡廉歌曲、廉政公益广告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众所周知,网络防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一种称为“人肉搜索”行为。按照百度的解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容易演变为“网络暴力”。用到了“问题官员”的身上,它就成为监督和***的利器,就会将其真实的自我暴露于大千世界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舆论力量大得惊人,对那些即便想将它掩盖下来的相关领导、部门来说,也只是有心而无其力的了,也就只能将过去的“无为”转化到“有为”了。所以,这就是网络正义的力量,对于一个感到腐败能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社会来说,为了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公民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包括“人肉搜索”在內的这种“网络监督”与“网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如此庞大数量人群的参与,力量自然势不可挡。 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监督作为远离权力运作中心的群众监督方式,它暴露出了我们行政监督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说明网络***本质上仍是民间***。民间***的常见病则是:一边是腐败分子带病提拔,一边是到实体***机构和其他党委重要部门、司法机构进行实名匿名举报人士频频遭遇打击报复。从技术层面上看网络***,其实和传统的举报信***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不提的是,用常规渠道***,***者很容易暴露身份,遭到打击报复。在现实中,举报信被转到被举报人手中的事,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一些多次上访反映问题者,甚至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关起来。在网络上曝光腐败分子,虽然也有可能被“跨省追捕”,但相较而言,风险和成本小很多。其实,公众最钟情“网络***”,也是迫不得已,只是一种“次优选择”。 相比权力和资本的侵袭、破坏,纪委监察部门的漠视,所带给网友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会更强烈。网友网络***的热情高涨,网络上的许多热帖可见一斑,举报网络的瘫痪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相对于网友的热情,一些地方对这些帖子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对网友的举报并不放在心上。以周久耕事件为例,与其说这是网友的功劳,不如说这是网友和媒体的功劳,网友的帖子只是线索,当初相关部门并没有什么举措,网上弄得声响很大,纸媒、电视和广播都关注此事,相关部门才介入,事情才一步步大白于天下。 所以,与任何事业都需要上下齐心一样,网络***要取得成效,也不能网友“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是网络***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纪检、检察机关要在继续保持传统的***手段、渠道有效畅通的情况下,努力适应网络***的发展需要,本着“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原则,对网络舆情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及时将有关办理、查处等情况反馈给相关网民,让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纪检、检察机关重视网络舆情、鼓励网络举报不只是说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能给自己带来看得见的“好处”。
当然,阻碍网络***的因素还有很多。举报质量难尽如人意;举报信息容易扩散,实名举报人容易遭受打击报复,而被举报人也可能在得知后毁灭证据,或与相关人员订立攻守同盟;网民情绪化宣泄、侵犯公民隐私权、恶意诽谤诬陷等问题不能忽视。只有扫除各种障碍,让网络***不受干扰、不被打击,网络***才能畅通,为***倡廉发挥巨大作用。 最重要的是,在肯定网络***的同时,别忘了继续推动***败的制度建设,推动监督权的还权于民。网络***也只有在公民监督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和落实时,才有其更为光明的未来。 回博客首页 ( Tue, 7 Jun 2011 22:44:59 +0800 )
Description: 上接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有许多运动口号,“文攻武卫”是其中最为祸国殃民的的口号之一。1967年由于军队的介入,武汉强势造反派组成的“工人总部”和保守派成立组织的“百万雄师”矛盾加剧。7月中旬,周恩来率中央军事机关代表李作鹏和杨成武、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及谢富治亲往武汉,试图解决危机,会中***及周恩来批评陈再道取缔“工人总部”之举,指示立即恢复该组织的一切权益,***强调对立两派应联合起来,没有对任何一方做出惩处。会后王力和谢富治向武汉的***党员传达会议结果时,确批评“百万雄师”,并对造反派组织予以强烈认同。结果触发了“百万雄师”代表冲击两人下榻的宾馆,卫戍部队一群士兵更抓走了王力,且施以武力惩罚。周恩来获悉后亲到武汉救人,而且利用海空军力夺回武汉的控制权,史称武汉“7.20事件”。 翌日,江青接见河南群众组织“二七公社”代表时,提出文攻武卫口号,随即《文汇报》公开发表,后***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并要求各地保护群众组织,这是一个有中央最高机构认可进行全国武斗的指令。虽然之前***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分别发布了制止打砸抢歪风的“六·六通令”和制止大规模武斗的“七三布告”,对运动还有“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约束,而此刻提出的“文攻武卫”号召,无疑是在干柴上撒上了火星,将中国的动乱升级到了武装冲突阶段! 对于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一直是怀着对一种对***无限热爱的虔诚心理和年轻人狂热的政治热情参与其中。但发展到“文攻武卫”阶段,使我逐渐产生了反感和疑惑。从词义上讲,文攻指口诛笔伐,武卫指用武力捍卫,应该先有“文攻”然后才能“武卫”,可是在落实的过程就完全走了样。变成了没有“文攻”只有“武卫”了,再后来“武卫”干脆就变成了“武攻”。 镜头转向我的家乡,此时的荆沙地区,经过运动的反反复复,文革初期由各单位党组织的所谓“保皇组织”烟消云散后,市内各造反组织纷纷标榜自己“最革命”的,观点的不同而迅速***重组对立,钢新两派群众之间的相互争头成了运动的主战,而切愈演愈烈,“势不两立”的两派组织,已不能满足于唇***舌剑的“大辩论”,由剑拔***张的对峙,发展为街头巷尾的械斗。加上有了“文攻武卫”号召,逐步升级的武斗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九六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我想我的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腥风血雨的日子。 “8.31事件”是一场受北京红卫兵、武汉造反派头头蛊惑,为武汉两大派组织直接插手组织策划,继武汉“7.20事件” 之后对湖北武斗局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改变了荆沙地区两派的对立格局的大型系列武斗事件。 荆州和沙市两地为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慷慨剽悍的故楚王城之地。荆州又名江陵,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是专署所在地,沙市为地辖市。沙市市区与荆州城相距仅7公里,两地相连。 “七"二0”事件后,在林彪、江青一伙“支持左派”的鼓噪下,湖北省刮起了“以钢派为核心”,“钢化全湖北”的风潮。两大派纷纷向全省扩充势力。武汉“三钢”和“三司革联”,以及北京驻汉的“清华井冈山”、“北航红旗”、“地院东方红”重返荆沙,加速了荆沙地区两派组织迅速分裂。一时形成“钢派”坐大,蓄意要铲除对立派的声势。而面对“新派”的竭力抵抗,“钢派”是老账新帐一起算,提出:“三月旧恨未消,八月新仇又来。”“踏平‘三、四、五、向(指“三中红旗”、“四物红卫”、“五普东方红”、“向阳红旗”四个组织)’,打倒康三婊子(指走康有为改良道路的“三新”),镇压反革命”等复仇和穷兵黩武口号。“新派”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发起反击,提出:“打倒卖国贼独裁者蒋介石,打倒窃国大盗袁世凯(指“钢派”)”,“六七月的腥风血雨爷们顶住了,八九月的妖风又有何哉”等含沙射影的挑衅性口号。由此,两派组织不断发生“肉搏战”和持械武斗。 8月12,“钢派”经请示武汉“钢工总”头头朱洪霞、胡厚民同意,沙市成立“沙工总”,组织建立了武斗专业队“钢工总沙市警备司令部”,口号是“用***杆子镇压*****和社会渣滓、牛鬼蛇神的破坏捣乱,保卫无产阶级专政”,扬言“武力剿灭”对立派。 在军队“犯错”失势,造反派横冲直撞情况下,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武器弹药事件,也一时成为风气。从7月24日至8月底,荆沙地区就发生抢劫武器弹药事件二十多起,两派争先恐后地抢劫了荆州军分区、沙市市人武部、荆州县人武部、荆州公安处、第三监狱、昌湖水上派出所、荆江分洪警卫部队、江北、芩河农场驻军等十多个单位的大批武器。仅7月24日、8月7日、9月3日三次抢***事件中,造反组织共抢夺步***883支,轻重机***38挺,大炮13门,子弹数十万发。8月13日,还强占了荆州军分区武器仓库,以供其随时取用。与此同时,两派还加紧自制***支弹药、土炸弹、土炮和梭镖棍棒等武斗器材。在“***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下,两派加速用***炮武器等军事装备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准备在荆沙地区大打出手,消灭对方。两派组织完成了武斗的军事准备,并建立起各自相应的军事据点。双方大规模武斗已势不可免,一场策划已久的大型武斗在荆沙地区终于打响。 8月31日,“钢派”以“新派”打死“钢派”战士、荆州师范学生胡仁柱,要为战友报仇为名,向“新派”据点,位于荆州城内闹事区江陵饭店发起进攻,从而拉开了这场大型武斗的序幕。 这场武斗,有策划,有部署,从8月31日打到9月6日,持续7天之久,由攻打江陵饭店武斗事件、围攻“四物(即国家地质部第四物探大队)”大院之战、荆州城东门伏击战与攻防战、荆州城戒严***杀事件、沙市炮轰向阳厂事件、荆沙攻占洗劫“五普(即国家地质部第五石油普查大队)”事件等一系列“战役”组成。此后,“新派”逐渐向农村阵地转移,到9月6日,荆州城撤销五门防守为止,该武斗事件即暂时告一段落。 据有关资料统计,荆沙“八"三一”大武斗,两派共动用武斗人员6600多人,轻重武器四千多件,其中包括大批轻、重机***和13门大炮,消耗子弹10万发,手榴弹数百发,炮弹137发,损害***炮千余件。武斗***打死43人,打伤二百多人,烧毁棉花9010担,损失粮食48000多斤,经济损失四百多万元(按当时物价计算)。 八月三十一日那天,我正在去学校的路上。之前由于局势日益紧张,街面上不时的驶过一辆辆载满头戴钢盔,高呼口号,荷***实弹的造反队员的“钢派”车辆,火药味十分浓厚,父母知道我参加的是“新派”组织,阻拦着不让我参加兵团活动,我惦记我的一些伙伴,溜了出来,刚好碰上几个同学,告诉我:“兵团总部已被砸毁,头头们都不知去向,钢派敢死队正在到处抓人,赶快去躲躲吧!”突然听见炮响,路人告诉我,那是在攻打向阳纺织厂新派据点,用迫击炮炮击宝塔。此刻,我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感到阵阵悲怆,一股气愤之情和欲伸张正义的狂热驱动,决定与几位战友刷标语抗议血腥野蛮行动。白天不能上街,因“新派”势力已处于劣势,“钢派”人员见到对立派就打就抓,更别说贴标语抗议,大家相约晚上行动。 深夜,街上空无一人,市民畏惧***乱早已关门闭户躲在家中不出,我们几个人夹着写好的标语,拎着浆糊桶来到沙市中山路铁栏杆处,平日这里是各派大辩论、集会的中心地方。很快贴好几条标语,沿着滑坡向上,走到坡头拐弯处,猛地和钢工总一支巡逻队大碰头,那帮人看清是贴标语的“敌人”,大呼“抓康老三……向我们扑过来,紧急中我们扔下手中的东西回头就跑,幸亏这一带是我们熟悉的地段,很快就钻进附近一小巷,见来人穷追不舍,便躲到路边一居民小舍院子的篱笆下隐蔽起来。听到动静,屋内亮起灯,“外面是什么声音,是不是抓贼啊?”“肯定又是钢派抓人,少管些闲事”……好像是两口子的对话,接着男主人走出来,站在篱笆墙前小便,我觉得尿液溅到我们身上,但不敢吱声。直到没有了声响,我们才出来,悄悄离开。那天行动我们有一个战友被抓住,被五花大绑架在汽车上被游街,像在白色恐怖年代***员一样,他还高声唱着《国际歌》,一副英勇不屈的模样。现在想起是如此的荒谬和好笑,但在当时却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 “8.31事件”是场全国罕见***炮大武斗,据说当晚美国之音都做了报道。它不但给荆沙人民带来灾难,也让不少人为此付出生命或代价。他使我认清了一些政治赌徒和流氓的面目。那些自我标榜是受过一定教育,所谓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造反英雄”们中,没有我敬爱的乡亲,没有我尊敬的师长,也没有我要好的伙伴和同学,一个也没有。他们和我一样善良、朴实,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也许曾经是批判现场的成员,曾经是武斗现场的围观者,可他们没有仇恨没有抱怨,不会刀***相戈与自己的同胞,去践踏和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哪怕是受蒙蔽也不会去做的。 从此以后,我对这场运动失去了兴趣,决定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做一个逍遥派。与其说打打闹闹,还不如清清静静地去做自己喜欢又不伤害他人的事情。 接下篇
47 ( Tue, 7 Jun 2011 22:25:25 +0800 )
Description: 上接 夕阳的余晖刚刚爬上古老的文笔峰塔,这不大的京山县城似乎比平常多了几分喧闹,人们一放下手中的碗筷,就蜂拥挤到城内唯一座会场——京山大礼堂,等着观看来自沙市,三中红旗***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文艺演出。 文革期间风靡一时,如雨后春笋般的***思想文艺宣传队,都是一支支或单位、或民间,或专业、或业余的群众文艺团体,这些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承担着为宣传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摇旗呐喊的责任,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那文化单一贫瘠的年代,活跃人们生活,为失去理智的“革命造反派”冲冲闯闯、打打杀杀的生活增添了少许浪漫的色彩。 三中红旗宣传队是在红旗兵团亮相社会后组建的,其成员大都是原三中文工团的骨干。演出水平称不上专业,但在圈中也算一流。 演出节目全部是自编和彼此学习效法模仿的,内容必定不可少有“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思想、***的革命路线的颂扬。每次表演开始,都有几句时髦的开场白:“三种红旗***思想宣传队,现在开始战斗”,报幕员俨似坚守“阵地”,手捧“红宝书”,昂首挺胸,十分虔诚的模样。男女宣传队员一律身穿清一色的草绿色军装,腰系牛皮带,女队员们或扎着两支齐刷刷的小短辫,或梳着贴着脑门的短发,这是当时最时尚的“红卫兵发式”。伴奏的乐队只有一支短笛、一把二胡、一把中胡,一架扬琴,后增添了一挂三弦和手风琴,还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大提琴,外加敲梆锣鼓,西洋结合,一起上阵倒也有些气势。 离准备演出还有些时间,我从幕布缝隙偷偷向台下望去,能容纳千人的礼堂挤满老女老少,黑压压一片全是观众,连坐席间走道上也被人占得水泄不通,人人眼里充满期待,仿佛迎接一个盛大法事。这也难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乡一切文娱活动停止,没歌听,没戏看,大多数电影都被当作毒草禁演,更别说这边远山区,常年难见一场像样的文艺演出,人们的热情可想而知。 第一个节目是大型歌舞,除乐队所有演员全上,舞姿不复杂且程式化,舞蹈语汇大都来自蒙古或藏族舞,以手臂为主,简单、夸张,采取象形表意、图解化的表现手法,关键要求力度和感情,演员越疯狂也具号召感染力。在“敬爱的***,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歌声中,我们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仰望远方,那一定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北京,然后双手像抱个大西瓜一样捧在胸前,表示心中有一轮太阳冉冉升起,双手交替向上摆动表示对毛的忠诚,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最后双脚交替的跳动,近乎叫喊地高唱“ 我们衷心祝福您老人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台下观众一阵阵鼓掌,也跟着我们呼喊,演员们受到鼓励,使劲解数表演得更加投入起劲。有个《老俩口学毛选》的表演唱,谢男嘴上贴着胡子,宁女头顶一条毛巾,很象一对老头老太。一唱一和惹得喝彩声不绝。激动之下二演员主动请缨加演独唱。那天除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外,还增添了许多临时表演,连乐队也凑着上台来了几段器乐合奏,观众仍不能尽兴。 京山演出结束后,宣传队就像印度电影“大蓬车”里的那样,在附近几个县的乡镇一路走一路演,后因有队员家中带信说母亲生病要回去,这段流动演出活动方才告一段落。 ***宣传队的活动生涯给我们大家带来许多欢乐,留下不少笑谈趣事。有一次在农村土台上演出,土台周边用高粱杆帘围遮,当演员在一阵急促的鼓声中呐喊着冲上舞台时,鼓声却戛然而止,操鼓的索队员不知去向。舞台如战场,鼓停表演不能止,我们只得加大喊声掩饰。原来鼓手激情之下向后靠依下端没有固定的悬垂杆帘,跌下台去,垂帘合闭如初。下场后大家在台下找到满身黄泥,一脸狼狈的索,啼笑皆非。还有一次表演歌舞《亚非拉人民要解放》,演员们双腿夹着模拟的非洲战鼓舞蹈,我做完一个动作回身,一眼看见一队员裤裆纽扣开启却浑然不知,急切中我变换位置挪到他面前用眼神暗示,顿时他满脸通红,一副宭态,急忙转过身去,幸亏有其他演员遮掩,台下观众毫无察觉。 三十几年后的一个春节,宣传队有一次聚会。当年宣传队的帅哥靓妹相见,已呈老态龙钟,不复再不复当年的如花似玉或横眉冷对。谈及哪些逸闻趣
SUPP Reader's Club
Members Only
Database
Members
Calendar
Promote
Grou La (Beta)
Already a member?
Yahoo! Grou Ti Did you know...
Hear how Yahoo! Grou has changed the lives of others. Check them out and nominate your group.
for the latest updates on Grou Me age search
Me ages Me age #
Search:
Me ages
91 - 121
of 818 | | | Me ages: (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Wed Se 19, 2007 4:08 m
Subject:
Offline 916 - A personal testimony Sim Kwang Yang
In a recent article, I inadvertently confe ed that independence for
me has had only a short history of 44 years, not 50 years as touted by
the national narrative.
A reader by the name of Uncle Yap wrote a letter to Malaysiakini,
giving a long argument on why I might be wrong. Fortunately, a few
other readers presumably from Sarawak came to my rescue, pointing out
how in 1963, Sarawak formed, and not joined Malaysia,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Sabah, Singapore,and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The matter was somehow brought up in the go ipy chat portal Sarawak
Talk,and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arawak new aper, the Borneo Post.
Sarawak's first deputy chief minister and a participant to the proce in 1963, James Wong Kim Min, was interviewed, and he gave the
testimony that indeed Sarawak helped to form Malaysia, and it was not
a matter of joining an existing federation.
Neverthele , I doubt very much that James Wong, or any like-minded
Sarawakian for that matter, can convince Uncle Yap and most of the
Orang Malaya like him, that Malaysia is only 44 years old on
September 16, 2007, i tead of being 50 years of age. This seems to be
the only point in which most Sarawakia of all races will disagree
with one voice with most West Malaysia of all races, eaking again
in one voice.
I wonder whether the ri le of debate will a ear in another 50 years'
time.What is more probable is that the national narrative 50 years
from now will remain even more entrenched.
A 15-year-old then
In the " ational media (read Kuala Lumpur media), when celebrating
the di uted 100th Independence a iversary of Malaysia, the official
history will relate again for the 100th time how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which achieved independence in 1957, evolved into Malaysia
with the admi io quot; of Singapore, Sabah, and Sarawak. Luckily for me,
I will be long dead.
I did live through that part of the nation's history. I was 15, a
scra y young dog studying grammar, parts of eech, and the quaint
voices and mood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t Joseph's English-medium
Secondary School run by the La Salle Brothers in Kuching.
I was more fortunate than all the 15-year olds today. Why, in my Form 3
history cla , we even had to learn about the Glorious English
Revolution, and how the Doctrine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evolved in
England in those long-forgotten day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few students would have to study world
history. In that way, they would know le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evolution of democracy, and so be easier to rule!
Those were the bad old days, a time of grave material depravity. Only
the few very affluent people in Kuching owned a car. I still had to
walk to school everyday, like many of my cla mates.
Irre ective of our ethnic origi , we were great friends and
playmates.Many of my school mates are now prominent figures in
politics, commerce and the profe io , and we remain good friends
today, de ite our politic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 lived through the armed i urgency launched by the Sarawak Communist
Party, the formation of the left-leaning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
in 1959, the curfew, the skirmishes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terrorist quot;, and the ma ive arrests of the Su cadres and their
detention at the camp at 6th Mile in Kuching. More than a few of those
detained were my former teachers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and
childhood friends.
O osition from Sarawak
I lived through those turbulent times. Southeast Asia was in turmoil.
The Cold War was at its height. New political parties were being
formed in Sarawak. The British were in retreat from their colonie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Looking back, they would of course manoeuvre their so-called honourable
retreat by e uring that their former colonies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would not be independent in the interest of the world communist
co iracy.Malaya, Singapore, Sarawak, Brunei, and the North Borneo
Territory (as Sabah was known then), were mere che pieces on the
British worldwide geo-political che oard.
In 1961, when Tunku Abdul Rahman declared his proposal for a new
federation of Malaysia comprising the above five territories,
everybody in the affected former British colonies were greatly excited
and confused.
There was much o osition to the proposal from Sarawak. Some Malay
community leaders regarded the Brits as having betrayed their pledge
of returning Sarawak to Sarawakia , a pledge made when they acquired
Sarawak in 1946 after WW2 from the last Brooke Rajah for a million
pounds sterling. Native leaders had reservation about their ecial
status in the new federation and the security of their customary land
tenure.
Su people were the most vocal o onent of the Malaysia proposal.
They wereeasily the most powerful party in the state at that time,
de ite great o re ion from the colonial powers. Even at that young
age, I attended heir fiery public rallies. I e ecially remember the eeches of Mr Chan Siaw Hee, the then Su publicity chief, breathing
his socialist brimstones and hell-fire at the Song Kheng Hai football
field in my Padungan neighbourhood.
The Su slogan in those years before independence was
Anti-colonialism,anti-imperialism, and anti-Malaysia. It was
a arently a popular slogan among my neighbours. It was abandoned when
the Su joined the ruling coalition of the Sarawak Alliance in 1970,
after the May 13 busine .
The adults were discu ing these unfolding dramas in whi ers when
terror struck. One morning, we woke up to the news that a police
station in Tebedu,a border town a few hours' drive from Kuching, was
attacked by Indonesia forces. Indonesia under President Sukarno had
laid claim to Sarawak, and the violent Konfrontasi had been launched
in earnest. At about the same time,The Phili ines also claimed the
chunk of real estate now known as Sabah.
Then, shortly before the target date of August 31 1963, a Brunei
nationalist named Azahari (su osedly patronised by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launched an armed revolution agai t the Sultan of Brunei.
They even illed over the border and took over the Sarawak town of
Limbang (the power base of James Wong) for a while.
The sky over Sarawak was overcast with the dark clouds of terror.
Sitting in my cla room at Rock Road, I saw daily helicopters hovering
over the ground at the Sarawak police headquarters next door, landing
troo and equipment. The town was crawling with British and Ghurkha
soldiers.
Looking back, the Azahari revolt must have been the crucial event that
convinced many Sarawak leaders that joining (or forming) Malaysia was
the better option. Seeking independence alone, or forming a new
independent
entity with Brunei and Sabah would pose the problem of how to defe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in the explosive cockpit that was Southeast Asia.
The Co olt Commi ion had come to seek the views of Sarawakia and
had gone on to give their favourable Inter-Governmental Report. In the
face of territorial claim by neighbouring countries, the matter was
referred to the UN, which also sent a fact finding mi ion to Sarawak
and Sabah. A general state-wide referendum would have had more
legitimacy. I know for a fact that I, or my parents, or all people in
my Kuching neighbourhood were not co ulted.
We were free, but from what?
The Sultan of Brunei had wisely opted out of inclusion in the new
federation. Today, he is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and Brunei
citize enjoyed such wealth as Sarawakia and Sabaha can only
dream of. This is worth telling, since West Malaysia know even le about Brunei than Sarawak and Sabah.
By 31st August 1963, the UN fact finding mi ion had not finished
their task of finding facts about whether the people of Sarawak and
Sabah wanted to join Malaysia. The Tunku was in a great hurry, so he
had that big do in KL declaring the birth of a new nation anyway.
The UN report was soon tabled, proclaiming that the people of Sarawak
and Sabah did indeed want to join Malaysia. So these two states
officially enjoyed their independence on 16th September 1963.
44 years ago, on the evening of September, in the company of a small
band of equally scra y boys, I walked downtown from my house in the
KMC Flat at Jalan Ban Hock, quite late at night.
The streets were deserted save for a few wild dogs. We parked
ourselves at the park in front of the court house, and sat in the
small pavilion near the famous clock tower. When the clock a ounced
mid-night, the Union Jack was lowered for the last time in the nearby
riverside fort, and the Malaysian flag was rai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n we walked home listle ly, along the deserted streets, past the
sleeping wild dogs, while the first Sarawak Chief Minister Stephen
Kalong Ningkan made a suitable eech from Kuala Lumpur on the radio.
There was no fanfare, no huge rally, and no ostentatious celebration.
We were free, but from what?
Nobody told us about this mythical " ocial contract that was to
change my life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forever.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24 am
Subject:
Offline “徵聘广告不能写上必须具备中文资格。”
恭喜人力资源部,单凭这个政策,它荣获两个大奖∶
─年度最佳爆笑奖;
─独立50周年最佳梦游奖。
说真的,我没有因此而生气,沮丧。
要生气的话,一个小女孩的惨死,让我对残酷变态的凶手无比愤怒。
要沮丧的话,公司内一位才德兼修,众人尊敬的前辈病逝,让我无比惆怅。
但是,绝对不是“徵聘广告不能写上必须具备中文资格”这个笑话。
或许,在上个世纪,混沌未开的封闭的时代,一群化外之民,百般无聊之下,会
突发奇想,诞生此种怪异念头。
然而,如今已经是21世纪,连小学生都知道“全球化”,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
全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语文能力。
全球的公司企业,也会设法招聘符合企业需要,具备竞争力,包括各语文能力的
要把企业和人民带回上个世纪,重回混沌时代,那是大笑话,也是大梦游。
学中文,懂中文的人,不会因为这种笑话和梦游,影响他们的心情和前途。
需要中文人才的公司企业,也不会因为这项规定,而改变或降低它们的要求。
当然,这更不会打击中文的前景。中文的地位,不是几个梦游者和说笑者所能置
喙。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am #8226;作者∶郑丁贤&am #8226;2007.09.20)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26 am
Subject:
Offline 一位资深律师,一位大法官,两人的一段14分钟的对话(节录8分钟),等於司
法真相?
句子后头的问号,是配合副首相纳吉的说法,即“录象的真伪,有待查证”。
我花了许多时间,重复看这段影像。别问我是真是假,只能说,两位当事人,到
现在都没有出面否认或澄清。
也别问是否惊讶,因为之前许多关於司法界多麽黑暗的传言,尽在10几分钟的谈
话之中。
法官的擢升可以安排,官司的结果可以“搞定”,连册封甚麽头衔,都讲到做到?
反对党已经向反贪污局投报,也将录像提呈给统治者理事会。
相关单位是否会认真彻查,采取行动?
期望归期望,但是否能实现?
司法制度,是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是,这条防线太过脆弱了,尤其是在民主不健全,制衡机制失灵的国家。
最后,人在操控一切。人,如果不受道德所规范,又没有制度规章加以约束,司
法就只剩下躯壳。
或许要参考美国的方式。
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再交由参议院同意。
总统基於诚信和民意,不得依喜好和党派利益来提名。参议院审核严谨,有私德
或能力问题,一律否决。
最后,还得通过舆论的公评。媒体、民间团体和社会领袖,一一过滤,能够过关
者,就剩下德高望重,操守和能力非凡的法官。
司法的前途,等待挽回;司法的最后防线,在於人民。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贤?2007.09.21)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27 am
Subject:
Offline 在努汀嘉玲虐杀事件,以及1天6宗强奸案的笼罩之下,大家该想想,应该怎麽对
付强奸犯。
莎亚南地庭日前的判决,就是一个让人费解的例子。
一名男子强奸一名12岁的女孩。
法官判处男子监禁19年,鞭笞5下。
在现有法律下,最多监禁20年,另加鞭笞;所以如此判决,符合法理,也符合了
民间要求重判强奸犯的心理。
问题在於法官也允许犯人以6000令吉保外,准备上诉。
6000令吉,就让犯人获得短期自由。
当他脱掉手铐,走出法院之后,就是海阔天空,任他遨翔。
下一步,他会干什麽?
面对19年监禁和鞭笞5下,他会坐在家里静思悔过,定期到***局报到吗?
或者,他会远走高飞,再也见不到影子了?
也有可能,他找下一个目标;对他而言,反正都已经要关19年,还在乎什麽?不
及时寻乐,更待何时?
这个犯人,不是一般的罪犯,而是强奸女童的严重和危险犯人。让他自由,就是
一枚计时炸弹。
强奸是一种惯性的犯罪行为,这是一种常识,并不需要犯罪专家来告诉法官。
2002年修正后的强奸法令,刑期加长,目的就是要把强奸犯和社会隔绝,以免他
们见猎心喜。
很多的强奸案,证实是强奸惯犯所为,其中不乏保外候审,获保外等上诉的犯人。
为什麽法庭没有汲取教训,还是轻易的让强奸犯保外。
相对的,忘了带***的少年,可以被拒绝保外。
我不明白。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贤 2007.09.22)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31 am
Subject:
Offline 缅甸僧侣领导的10万人示威,让军人政权进退两难。
如果强行镇压,像1988年血腥镇压学生那样,则无异是逼全国人民造反。
僧侣的地位,在这个佛教国家非同小可;要僧侣流血,得准备付出惨重代价。
实际上,缅甸也只剩下僧侣这股力量,能够和军人抗衡。
60年代的西贡,和尚当街自焚,火中跏趺的自焚姿影,让举国人心怒火狂烧,最
终把南越的吴廷炎政权付之一炬。
佛教崇尚宽恕容忍和平,是何等的灾厄处境,才会让佛也有火!
缅甸军人政府恶贯满盈,***深重,逼得僧侣走出寺庙,降魔伏妖。
僧侣领导的抗暴行动,必然风起云涌,持续加温;然而,军人政权不会束手就
缚,肯定会有所行动。
一是和人民妥协,释放昂山舒吉,并拟定民主进程表,准备还政於民。
二是苟延残喘,作出部份让步,缓和群众压力,以图生机。
三是硬干到底,见人杀人,见佛杀佛,来个玉石俱焚。
三选一,最终还看天良。
这边,我国的律师们,准备发起公正行,抗议“***门”的司法争议。
当然,这是一项和平的行动,目的是激发政府和人民关注司法公正的议题。
当局设立了独立特别调查团,多少让“***门”降温,这才是明智之举。
律师公会是否从缅甸僧侣的示威,获得灵感?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作者∶郑丁
贤?2007.09.25)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32 am
Subject:
Offline 老天啊!缅甸军人还是开***了。
人们原先还期望,佛光普照之下,军人政权应该懂得约束,不敢造次。
事实证明,为了保住政权,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即使是要下地狱,受炼火之灾,
军政府还是下得了手。
军人高压统治缅甸近半个世纪,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以维系政权。
显然,他们也知道应如何做。
1988年,学生领导民主运动,结果军方屠杀了3000人,很多都是知识份子,社会
如此冷血的手法,断送了缅甸一个世代,让国家倒退数十年。
不过,却成功让军人政权生存下去。
因此,3000条人命,对军政府而言,是一个“安全”的数字。
为了巩固统治,再杀个3000人,可能军政府也不会眨眼。
刚发表的全球贪污调查报告,缅甸排名第179位,居全球之末。
换句话说,这是全球最贪污的政府。
缅甸曾经是东南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半个世纪来,因为管理不当,经济濒临
如今,它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人民收入是200美元。
不久前,军政府调涨油价5倍,日用品价格也飙什;原本人民已经一穷二白,如
今更无以为继。
相对的,军政要员和少数权贵垄断国家资源,倒卖石油、天然气和宝石,获取暴利。
一个原本还过得去的国家,因为权力过於集中,而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法治败
坏,民主凋零,经济低迷,最后是陷入混乱。
让人惋惜,也是警惕。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作者∶郑丁贤?2007.09.27)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34 am
Subject:
Offline 总算,大马的贪污调查指数,从第44名,前进了小小的一步,排名43。
43!看来还不是放烟花庆祝的时候。
正好像成绩差强人意的孩子,过去几年的学校排名,一年比一年低。这一年,没
有再掉,反而进步一名。
不同的家长看了成绩册,可能有各自的反应。
第一种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脸色一变,嗓子拉高∶“兔崽子,要你洗心革面,重
新做人,规定你至少要进步10名,你却只进了一名,简直是跟老子作对,老子我
今天非教训你不可。”
第二种是有点心灰意冷的家长,冷冷说道∶“跟你说了1000遍,还是老样子;今年
进了一名,是不是有人退学,还是有更糟的学生插班,才让你趴头了?你这萝卜
头,终究是没得救了!”
第三种家长,充满欣喜,搂著孩子说道∶“甜心,这是你过去10年以来,第一次取
得进步,虽然只是小小的前进一个名次,却好像股票市场的止跌回扬,谷底回
弹,前途一片大好!”
第四种家长,从失望中看到希望,和孩子进行坦诚对话∶“亲爱的孩子,名次只是
一种对比,让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进行对照。
“一个名次,是让你了解自己哪里做对了,以及哪里还没有做好,也让你知道,
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现在,让我们来检讨┅┅”。
是的,现在让我们继续检讨,如何确保政策更透明,提升管理能力,改善传递系
统,监管采购和工程承包过程。
也要检讨让警方、反贪污局、总检察署更努力,更专业。
这才是对第43名的积极态度。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作者∶郑丁贤?2007.09.28)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Mon Oct 1, 2007 10:35 am
Subject:
Offline 既然在大马,当然要从本地的角度,来看李安改编张爱玲小说所拍的《色?戒》。
大马的版本有甚麽不同?
我想,应该是全球最短的版本,也是最“净化”的版本。
据说剪了10分锺,还比中国大陆版本少了3分锺。
不知是否如此,这一晚,戏院内的观众,还未坐满三份之一。
如此冷淡的反应,相比李安的名气以及新闻的热炒,大相迳庭。
对大马的电检局的利剪,我已经不想多说了;不过,稍堪安慰的是,少了一群上
门看梁朝伟和汤唯“床戏”的麻甩佬,戏院内的空气清新多了。
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首先要说的是,要本地观众看懂《色戒》,是相当困难的事。
特殊的时代背景─“汪精卫政府”时期,多数人就“雾煞煞”;尤其是对年轻一代。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分裂,主战的蒋介石和主和的汪精
卫势不两立,结果汪精卫向日本人“投诚”,成立了傀儡政权。
单单是汪精卫这个人物,从早年的爱国志士,到后期的大汉奸,就是一本书也写
影片的主线,是反日的女特务王佳芝,色诱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准备将之
如果是一般的商业间谍片,当然是女主角爱国又美艳机智,男的卖国又好色奸
诈,一场斗智斗武,高潮迭起,最后汉奸伏法,大快人心。
然而,张爱玲不会写这种小说,李安也不会拍这种电影。
《色戒》是借这个故事的骨干,来探讨在艰难危险的处境中,人性的挣扎和抉择;
男女主角原本是对立和交易的关系,却发生情欲的纠缠,而产生特殊的情愫。
床上戏,是男女主角心理和身体的控制和反控制,高手过招,棋逢对手。
也因此,影片的性爱床戏,不是卖弄***,而是带动剧情发展的大动脉,没有性
爱和情欲,就无法连贯,也难以提升电影层次。
少了10分钟的3段床戏,错过精华,雾里看花,浪费李安的心血,也白费梁朝伟
和汤唯的搏命演出。
我要说的是,高水准的床戏,其实是一种表现手法;高层次的性爱,其实是一种
这一点,对拿剪刀,专门对准三点,把《色戒》剪成“戒色”的电检局大佬,或许很
难明白。
不过有时候,我倒是能够谅解电检局的大叔。当多数观众分不清***和艺术,当
国家强调教条式的道德观时,能够不剪吗?
要把戒色还原,只好等原版DVD了。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贤
2007.09.29)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Wed Oct 3, 2007 9:49 am
Subject:
Offline 看到日本记者长井健司被杀时,最后的连续镜头。
他已经躺在地上,但是,一苹手还拿著摄影机,在半空中摇晃,还追拍眼前这一幕。
拍著,拍著,直到最后一口气,手才瘫下去。
死去时,手中还紧握著摄影机。
心里为之抽搐。
“命都没了,还在拍甚麽?”我很想哭。
这是真正的记者本色。记者的本能,以及使命感驱使,使他超越痛楚和恐惧,坚
持到底。
为了做历史见证,连生命都可以不顾。
长井健司可以像世界多数人一样,在电视机前,一边喝啤酒,一边大骂缅甸军人
的冷血残酷。
但是,他不愿只是做观众或读者,而亲自到了缅甸。
长井可以像其它外国记者一样,躲在安全的角落拍摄和记录,来个远距离的“现
场报导”。
然而,他却亲身走进示威队伍。
事后了解,示威群众被驱赶时,长井为了拍摄军人的镇压行动,而走在队伍的后
头,结果成为射杀的活靶。
记得一位著名的战地记者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走得还不
长井走得太近了。
有人说这是责任,也有人说是正义。
真正的记者了解,这股精神,超越了责任,也不只是正义。
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股执著。
长井的口头禅是∶“愈危险的地方,愈没人要去;也因此,就更需要有人去。”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长井,用生命写下新闻和历史篇章。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贤
2007.10.02)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Wed Oct 3, 2007 9:54 am
Subject:
Offline 各位同学,
下个星期二我们将继续讨论剩下的两个课题:
1.爱党爱国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李素霞主讲
2.如何体现爱党爱国?杨惠生主讲
特此预先通知.谢谢.
Yok Chong Kho khoyokchong@...
Wed Oct 3, 2007 9:59 am
Subject:
Online Now Dear Poh giap:
Thanks for informing us about the reader's corner
schedule on 9 Oct, also thanks for alwasy posting
those interesting and mind provoking articles.
--- Sim Poh Giap
wrote:
各位同学,
下个星期二我们将继续讨论剩下的两个课题:
1.爱党爱国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李素霞主讲
2.如何体现爱党爱国?杨惠生主讲
特此预先通知.谢谢.
Kho Yok Chong
Tel: 085-428185
H/p: 019-814-46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ke the Internet to Go: Yahoo!Go puts the Internet in your pocket: mail, news,
photos &am more.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2:58 m
Subject:
Offline 解散14个国阵成员党,再组成一个多元种族政党。
我很有兴趣知道,民青团团长马袖强提出这项建议时,国阵的掌权领袖们,心里
是怎麽想?
─好主张,有意思;或
─天真,不实际;或
─离经叛道,倒米。
因人而异,三种反应参杂吧。但是,结果都是一样,国阵大爷们,不会当成是真
正的一回事,听过就算了。
连他的顶头上司,都拨了他一盆水,尽管言词委婉,不让人觉得这盆水那麽冷。
然而,这或许是民政党创党以来,最有意义的建议。
稍有智慧的政治人物,都知道已经老化的国阵结构,很难再面对国内和国际环境
的冲击挑战。
看看国内日趋严重的族群分化,想想国家逐渐丧失的竞争力,点到为止,大家都
应该明白。
但是,要解散国阵成员党?马先生,你要上头所有老板都砸了饭碗嘛?
现实里,没有一个政治人物,会因为真理而“笨”到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今天,居於主导地位的国阵成员党,如果任何一个党领袖站出来说∶“本党的单元
民族主义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应该接纳多元种族主义,所有人民一律平等,国民
团结至上。”
这是政治自杀。下一刻,他就是万夫所指的民族叛徒,从此遭政治流放。
台上的领袖,大部份是沿著种族政治的阶梯,而攀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他们或许知道,这个金字塔有结构缺陷,经不起风雨考验,有一天,会出乱子的。
但是上头的人,不会因此从塔顶上走下来,重建一座稳固的新金字塔。
要保住现有金字塔顶的位置,就已经够忙的了,哪还顾得了塔的结构安全问题?
只有一个叫翁惹化的人物,半个世纪前,曾经做过这回事。
当他走下塔,想要进行重建时,其他人遗弃了他。翁惹化再也回不了塔顶上。
从此,没有人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
贤 2007.10.06)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3:02 m
Subject:
Offline 14岁的华裔“机器心脏少女”郑慧仪,获得15岁车祸脑死的马来少男,捐赠心脏,
得以延续生命。
这让我想起这麽一个著名的故事∶
一个白人妇女,在机场候机时,感觉有点饿。
於是,她到机场店铺买了一包饼乾,回到候机室的座位上。
不久,来了一个黑人老伯,坐在她身旁。
习惯心理使然,她有点不自在,挪动了身体,拿出书本,设法专注阅读。
突然,她发觉黑人阿伯手上拿起那包饼乾,吃了起来。
她心里很不高兴,想著这人真没礼貌;没有经过我的同意,竟然拿了我的饼乾,
还公然吃了起来。
尽管生气,但她没说出口,只是瞪了老汉一眼。
老汉不在乎,吃了一块,又伸手拿了第二块。
她以更犀利的目光,又瞪了老汉一眼。
老汉脸无愧色,反而对著她微笑,又伸手拿第三块。
老汉的笑,更加剧她的怒火,於是怒目以对。
这时,老汉开口说∶“这位女士,你不介意一起享用吧?”
女人气得几乎要抓狂了,吃了我的东西,没有道歉,还要卖乖占便宜。
正当她要开口怒斥老汉时,登机呼叫响起。
她心想,算了,不跟你计较,就当自己倒霉。於是,拿起行李,步入机舱。
临走时,还看到老汉拿著饼乾,向她挥手。
在飞机上,她准备把书本放进袋里,一打开手袋,发觉自己买的饼乾,原封未
动,完好无缺的搁在那里。
因为错觉,以为黑老伯吃了她的饼乾而生气,其实那是包装一样的饼乾,老伯还
善意主动的要和她分享。
错觉,始於自己的想像,加上潜在的偏见。
(这个故事,最近被改篇成为本地广告片,在电视播放。)
因为肤色不同,而产生文化隔阂,乃至种族偏见;在大马,亦是如此。
华人的印象中,马来人很少捐血,更不会******。
长期下来,产生“只有付出,没有回馈”的认知。
华裔少女苦等心脏数年而不可得,在几乎绝望时,来了救星,想不到竟然是来自
马来友族。
在冷栗的种族社会,矛盾对抗往往是来自政治利害,而不是百姓社会。
少女获得一颗温暖跳动的心脏,社会也吹来一阵温情暖流。 (星洲日报/夜雨晨
风 作者∶郑丁贤 2007.10.04)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3:04 m
Subject:
Offline 全世界最伟大的大马反贪污局(因为它自称比香港的廉政公署更好),介入调查
“***门”之后,第一项行动,是要对付提供影片的吹哨人。
看清楚哦,不是调查涉嫌通话的资深律师和大法官,也不是调查法官人选是否台
底交易,亦非调查许多案件的判决是否“黑手”决定。
都不是,先提控“告密者”─如果他们不透露消息来源的话。
焦点已经模糊,调查走错了方向,案件的意义被扭曲。
问一问香港廉政公署,消息来源重要,还是真相重要;如果没有对方***,至少
打开廉政公署的网页,看人家如何保护消息来源。
哦!我忘了,伟大的大马反贪污局,是廉政公署的师父,哪能向徒弟请益!
70年代的水门案,两名《华盛顿邮报》记者,得到“深喉咙”(Deep Throat) 告
密,获取总统尼克逊犯下勾当的资料。
调查水门案的机构,从联邦调查局、国会司法委员会,乃至最高法院,都没有强
制记者透露谁是“深喉咙”,而是专注於调查尼克逊窃取对手机密的勾当。
一直到尼克逊被弹劾下台,都没有人知道谁是“深喉咙”。
30年后,当年的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Mark Felt)才公布自己就是“深
喉咙”,并获得两位记者确认。
所有美国人都感激他,联邦调查局或美国政府也没有提控他。
如果美国人不分是非黑白,先追究“深喉咙”的身份,那麽结果可能是记者坐牢,
“深喉咙”身份曝光惨遭迫害,尼克逊继续干总统,美国的政治和司法体制从此腐
朽败坏。
伟大且独一无二的大马反贪污局,说个道理吧!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
丁贤 2007.10.05)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3:07 m
Subject:
Offline 廉政公署(简称廉署;英语:Independent Commi ion Agai t Corruption,
ICAC)是香港一个专门打击贪污的独立执法机构,香港回归中国前称为“总督特
派廉政专员公署”,成立于1974年2月14日,当时由于香港的政府部门贪污问题严
重,警队情况犹为严重,因此才有廉政公署的出现。
香港警队早年曾经有一个反贪污小组,鉴于警队贪污严重,如果对某人作出调
查,有机会会连调查员自己也被揪出来,因此它的效力实际上只有很少。而事实
上,不少警员亦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逼对贪污妥协,加入行贿和受贿的行列。
葛柏案为廉政公署成立的导火线。1973年,总警司葛柏被发现拥有的财富多达四
百三十多万港元,怀疑是从贪污得来。律政司要求葛柏在一星期内解释其财富来
源,否则就会拘捕他。然而在这段期间,葛柏竟轻易逃离香港到英国,使积聚已
久的民怨爆发,连大学生也参与、发起“反贪污、捉葛柏”的大游行,要求政府缉
捕葛柏归案。为平息民愤,当时的港督麦理浩爵士委任高级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
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葛柏逃脱原因及检讨当时的反贪污工作。高级副按察司百
里渠爵士在调查葛柏潜逃事件后表示,政府需要一个独立的反贪污部门,才能有
能力打击贪污。1973年10月的立法局会议上,政府采纳了委员会的建议,于1974
年2月成立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成立后更即时接手调查葛柏案,全力缉捕这名曾
红极一时的总警司归案。
廉政公署成立时,民众本来对廉署没有任何期望,事关过去政府有关反贪污的行
动都以失败终结。但这次成立廉政公署,由于直接向港督负责,因此在行动上得
到不少方便,以致很快就在民间建立声誉及威信。但初期对于警队的调查,由于
牵连甚广,使警队内人心惶惶,最终引起警员的不满,因此当时廉署人员常与警
员发生冲突。及后宣布在1977年以前所曾经贪污而未经检控的政府***可获得
特赦,冲突才得以平息。
多年以来,廉政公署致力打击贪污,使香港成为全球最廉洁的城市之一。廉政公
署亦致力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执法机关共同打击跨境贪污罪案,成绩斐然。一些
国家的反贪污部门也以ICAC作为英文简称,如韩国、澳洲、毛里求斯等。香港回
归中国后,廉政专员更成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之一,需要由香港特别行
政区行政长官提名,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
重大案件
海外信托银行事件
26座公屋贪污案
廉署克星林炳昌、艾勤贤
历任专员
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廉政专员
姬达 (1974年2月15日-1978年7月3日)
陆鼎堂 (1978年7月4日-1980年11月10日)
卫理钦 (1980年11月11日-1984年12月31日)
班乃信 (1985年1月1日-1988年2月28日)
谢法新 (1988年2月29日-1991年11月30日)
欧亮贤 (1991年12月1日-1992年11月28日)
施百伟 (1993年2月22日-1996年1月21日)
梁文建 (1996年1月22日-1997年3月31日)(首位华人任这职位)
任关佩英(1997年4月1日-1997年6月30日)(首位女性华人任这职位)
香港廉政公署廉政专员
任关佩英(1997年7月1日-1999年7月11日)
黎年 (1999年7月15日-2002年6月30日)
李少光 (2002年7月1日-2003年8月4日)
黄鸿超 (2003年8月25日-2006年10月30日)
罗范椒芬(2006年10月31日—2007年6月30日)
汤显明 (2007年7月1日—)
总部大楼
一直以来,廉政公署各部门的办公室分散于不同的楼宇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香港政府在2005年通过拨款,在北角兴建廉政公署总部大楼,大楼落成后,廉政
公署所有部门都会迁往这座大楼内,预料工程会在2007年下旬完成。
义工组织
在1997年廉政公署成立了义工组织名为廉政之友(ICAC Club)。
香港廉政公署是根据廉政公署条例于1974年2月15日成立的。它独立于香港
政府的架构,廉政专员则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法,廉署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全权独立处理一切反贪污的工作。廉政公署由三
个部门组成: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这三个部门的工作分别是调
查,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对抗贪污。具体来讲,执行处是廉署的调查部门,负
责接受,审阅和调查有关贪污的指控。其资料主要源自市民向廉政公署所作的举
报。当执行处接到举报后就会把资料分类并立即立案调查;第二大部门是防止贪
污处,它的工作性质类似大陆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职务犯罪预防处和研究室
的工作。社区关系处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策略是深入社区,推动各
界人士采取预防贪污的措施提倡如诚实和公平的正确价值观。它所利用的宣传教
育手段是和市民面对面的接触,并且运用大众传媒和印刷传媒的手段广泛推广肃
贪倡廉的信息,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上世纪60-70年代的香港,贪污现象可
谓是光天化日比比皆是,连消防队在救火时都要视接受的财物多少而定。今天的
香港已经是个高度发达的法制社会,几乎是不存在企图以权谋私者的得逞的灰色
地带。这一切都与廉署的反贪力度密不可分,同时还可以说明,廉署现有的运作
机制是十分有效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香港律师公会成立于1907
年,是香港事务律师的法定专业团体,所有在香港持有效执业***之事务律师
(人数逾5000)均为其会员。香港律师会的最高领导是由20位成员组成的理事
会,包括会长、2名副会长及17位理事,其辖下不同之委员会协助执行工作,秘
书处则提供支援服务。作为香港律师的自我监管机构,香港律师会一直致力确保
业界之专业水准及操守、提高法律服务素质、推广法律知识、维护法律知识、维
护法制精神及向政府和有关机构做出咨询及提供意见。通过聆听介绍以及观看了
介绍香港律师会发展历史以及其主要职能的录像片,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香港
律师会的认识。对于同学提出的“大陆打官司多半是打关系,香港会不会出现这
种情况”的问题,有关律师认为在香港打官司还是比较公正的,因为香港有一套
相对独立的法院系统,法官多是从经验丰富的律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律师一旦
成为法官,他就会很自然地与以前的同行们保持距离。即便是在法庭休庭时,法
官的通道与律师的通道也是分开的,二者几乎没有机会说话,这种机制在一定程
度上也遏制了司法腐败。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3:11 m
Subject:
Offline 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中,香港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机构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
点。跑马场、廉政公署等是不能遗漏的,而廉政公署是打击腐败的标志,一直是
大陆借鉴学习的机构。可是我们应该向廉政公署借鉴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
下三点:
首先,廉政公署直接向特首负责,其独立性不仅在法律上得到确定,而且在
人事和经费上也是独立的。一是在领导上,廉政专员(廉政公署最高长官)向特首
负责,不受其他人的指挥和管辖。二是在编制上,从专员到各级职员都不属于公
务员,其工作人员大部分以合约的形式聘任,合约期满后获得“约满酬金”。三是
在经费上,廉政公署的经费由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单列拨支,各区分处的经
费则由廉政公署总部拨支。廉署工作人员的薪资,高于同级别的***(香港的
***的薪水原本就较高)大约10%。四是在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方面,廉政公署
可以在特首同意下制定实际的***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拥有很大权力,如可以
限制贪污嫌疑者的行动,检查他们的银行账户和保险箱,限制他们处理财产,并
要求他们提供个人经济详细情况等等。
其次是专业性。香港廉政公署下设三个部门: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
系处。以其中的防止贪污处为例,该处仅有50多人。他们负责审查政府机关、公
共机构和私营机构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过程,寻找可能导致贪污的隐患,及时提出
防止贪污的意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防贪处成员中既有会计师、核算师、
工程师、测量师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有经验丰富的行政或专业人员。这样,
他们对不同专业或政府各部门运作都有深入的了解,在进行防贪工作时,往往能
够收到更佳效果。
三是举报的便捷及保密性。在香港,举报贪污是十分简单和方便的,举报人
只要将怀疑的贪污情况通过举报***或当面告诉廉署的工作人员,便会得到有关
举报的指引。市民所作的举报投诉,都会由举报中心办理。该中心24小时办公,
由经验丰富的调查人员负责,所有投诉均会保密,泄密者将受法律追究,以确保
举报者无后顾之忧。
香港的经验在大陆不能生搬硬套,但是***败也有相应规律可循,仔细琢磨
廉政公署的独立性、专业性和举报的便捷及保密性,甚为必要。毕竟,去年“透
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能在163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15位与
廉政公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沈若愚)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Sun Oct 7, 2007 3:25 m
Subject:
Offline 香港廉政公署***败纪实
救护车送病人前往医院,要向病人索取“茶钱”。病人犒赏医院护工,才能得到开
水和便盆。消防队员灭火前,要收 “开喉费”。申请住房、开店、入学及各种公
共服务,必要携红包过五关斩六将。街上跑着贴着特殊标识的黑社会汽车,那是
车主贿赂九龙交通部的标志,如果违法,***见了标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0多年前,在香港,腐败已被市民接受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打击腐败,被认
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0多年过去,2003年,国际***组织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清廉指数,香港在
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14,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
去年国际反贪日(12月9日)前夕,记者采访了原香港廉政公署副廉政专
员、执行处处长郭文纬。
“到处乌烟瘴气”
“俗话讲三生有幸,我是一生有三幸。一、我经历过政府***极其贪污时
期。二、我在廉政公署(以下简称廉署)参与了反贪污。三、我见证了香港由贪
污之城变为廉洁之都的全过程。”郭文纬说。
作为普通市民的郭文纬,他曾深切感受过香港的时代之痛,他亲身经历的公
务员腐败,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的腐败现状。
郭文纬家里申请******,等了几个月,***工人来了,他们告诉十几岁的
郭文纬,“通了啊”,还让郭文纬听接通的声音,待郭文纬证实后,他们告辞了。
令郭文纬不解的是,他们告辞之后,***就“失声”了。郭文纬立即告诉他
们,***又不通了。***部门告知:“叫你父亲来一趟。”
后来,父亲将真相告诉儿子,“他们这是在要茶钱”。
郭文纬母亲生他弟弟,他去医院探望母亲。母亲要喝水,郭文纬请护士倒杯
水,护士口头应允,却迟迟不给。待母亲提醒他给小费后,水才送来。母亲干裂
脱皮的嘴唇画面,郭文纬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郭文纬常见街上跑着贴着特殊标识的黑社会汽车,该标识是车主贿赂
九龙交通部的标志,他们如果违法,***见了标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郭文纬在海关缉私处工作时,一次,他上山巡查逃米酒税的商贩,无意中发
现一个鸦片烟档。于是,他与鸦片摊贩正面交锋,之后汇报上司,没想到却挨了
上司一顿训斥,骂他“坏了人家的事”。这件事促使郭文纬下决心辞职。
置身“处处陷阱,没有公理可讲”的社会中,郭文纬以“到处乌烟瘴气”形容当
年香港的腐败。
2005年11月30日,浙江省40多名检察长及反贪局局长赴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
院接受反贪课程培训。主讲人郭文纬在学院教室里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的是30
多年前香港市民高举横幅上街***的画面。横幅上写着“反贪污捉葛柏”,紧接
着,画面出现一张支票,巨额数字昭示了英籍总警司葛柏的贪污罪行。当年的葛
柏贪污案,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腐败浪潮,掀至顶峰。
当时的香港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市民为
了及时得到政府的服务,只好走后门,于是“茶钱”、“黑钱”、“派鬼”等各种替代
贿赂的名堂应“需”而生。久而久之,香港市民把索贿受贿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救
护车送病人前往医院,必定要向病人索取“茶钱”。病人要犒赏医院护工,才能得
到开水和便盆。消防队员灭火前要收“开喉费”。跑马赢了要给小费。申请住房、
开店、入学及各种公共服务,必携红包过五关斩六将,否则永远在等待中。司法
尤烈,受贿的警务人员包庇“黄赌毒”,盗版猖獗,社会治安走向崩溃。
1973年,总警司葛柏被发现拥有430多万港元解释不清的财产,紧接着,葛
柏逃至英国。葛柏潜逃使香港蓄积已久的民怨爆发。学生在维园举行集会,批评
政府处理贪污失误,集会获得数千名群众的响应。他们手持“反贪污捉葛柏”的横
幅******,要求政府乱世出重典,缉拿葛柏,整顿吏治。
副按察司百里渠授命组织调查委员会。百里渠在调查报告中建议:“成立反
贪机构,其须脱离警方独立,以挽回公众信心,否则政府永远置于被民众质疑与
声讨的对象。”
港督麦理浩接受百里渠建议。1974年2月,廉政公署诞生。廉署成立之初制定
了三管齐下的***战略 ——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政府
向市民承诺,廉政公署要开创一个廉政时代。面对无孔不入的腐败,相当一部分
市民对此重诺下了断言,肃贪倡廉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深受腐败之苦的郭文纬此时也在静观政府的所作所为。他打定主意,“政府
若是真心反贪,就入廉署投身反贪。”当时28岁的郭文纬的理想是:“为香港变干
净做点儿实事。”
1975年初,葛柏被引渡回港,入狱4年。这一行动打破了香港社会评价廉署
“敢打苍蝇,不敢打老虎”的说法。从那时起,市民降至低点的对政府及司法制度
的公信力,开始回升。就在这一年,郭文纬加入廉署。
长达9年的海关缉私经历,锻造了郭文纬成熟的反贪思想和娴熟的反贪技
能。郭文纬说:“反贪要有使命感,而非当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贪一块钱也不行”
香港廉政公署共设三个处——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会关系处。“如果以双
手比喻三个处”,郭文纬形容说,“执行处是打击贪污的拳头,其他两个处是捂住
贪污的手掌。”
廉署有1300多人。其中执行处1000多人,其余各为100多人。廉署属独立机
构,只对行政长官负责。廉署专员不受任何人管辖,拥有拘捕权、扣留权、查询
资料权等特殊权利。30多年来,廉署之所以能屡屡扳倒位高权重的“老虎”,财大
气粗的“硕鼠”,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不容置疑的权威。
初进廉署,郭文纬从调查员做起。廉署的执法守则是:不偏不倚、依法办
事、锲而不舍。他们的口号之一是:“贪一块钱也不行”。这个口号还曾引起争
议,有人认为,若“一块钱也要调查的话,廉署岂不忙死了”。
对此,郭文纬的解释是,“大贪小贪都是贪,放过小贪等于纵容大贪,继而
纵容贪得无厌,那时,调查的成本会增加几十倍,上百倍。”所以说,这个口号
主要起的是敲山震虎的作用。口号之二是:零度容忍。意思是对贪污不能有丝毫
的姑息。零度容忍的对象既是廉署也包含香港民众。
郭文纬在廉署就职27年,办大案件当属调查海外信托银行。
1985年6月6日,海外信托银行高层突然以严重亏损为由宣布倒闭。随后,该
行主席前往美国。作为香港第三大华资银行,海外信托银行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
举措,令廉署立即介入。
1986年3月,郭文纬临危受命,组成史无前例的警廉组合的专案小组,小组
共30人,人称“双剑合璧”。
郭文纬亮出的举证海外信托银行的第一剑是,“在多如牛毛的证据中,筛选
出核心证据并让证人核证”。
16个月,郭文纬会见证人613人,圈定196位核心证人。最终以22270份证
据,检控海外信托银行五犯,因贪污、诈骗30亿港元而犯有贪污及诈骗罪。
之后,美国司法部收到郭文纬送达的引渡罪犯文件。该文件被美国称之为
“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完备的文件。”郭文纬因此案表现出的“领导才华及专业精
神”,荣获“廉政翘楚”嘉许奖。
27年间,郭文纬调查的案件难以数清,他参与了律政署“天王”归案;联交所
“硕鼠”落网……郭文纬所在的执行处年复一年地打击着一个个前仆后继的“老虎”和
“硕鼠”。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郭文纬认识到,“并非抓的人越多越好,防腐
重于***,否则反不胜反,家庭悲剧会不断上演”。
那是在一次抓捕行动中,郭文纬亲眼目睹了父女生死分离的悲剧。
那天郭文纬潜伏在逃犯居所附近,等到第四天,逃犯出现了。郭文纬招手向
一老一少走去,老人手牵着一个七八岁女孩向他走来。这时,郭文纬突然夹在他
们中间,将逃犯迅速带走。他眼看着小女孩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郭文纬承认,
“抓过许多犯人,第一次感到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后从审讯中得知,那天正是圣诞前夕,逃犯是去见过生日的女儿。后来在圣
诞节这一天,郭文纬给女孩寄去了圣诞卡和红包,说是圣诞老人送给她的礼物。
如今说起这事,郭文纬仍然眼圈发红,眼中满是泪水。他掰着手指头计算,“这
个女孩子现在该有20多岁了吧”。
27年的反贪生涯,让郭文纬悟到,“许多贪污犯走进了一个误区,原以为搞
钱是为了自己、家人过上好日子,实际上却是在毁己败家”。
多少次,郭文纬与被抓逃犯同乘飞机回港,逃犯想见家人而不得。郭文纬见
过许多恩爱夫妻、和睦家庭、豪门显贵,因为自己的出现而瞬时崩塌。每到此
时,郭文纬都感叹道,“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据一些贪污犯交待,未逮捕前,他们明知廉署是头上悬挂的达摩克利斯剑,
明知郭文纬邀请“喝咖啡”必是有去无回,仍然心存侥幸。
但是,执行处的终极目标却是——让人不敢贪。
两个手掌捂住贪污
廉署执行处在前方挥拳反贪,后方的两个处则是用两个手掌捂住贪污。
防治贪污处把宣传口号写在公共场所的广告上——“给小费、收小费都是犯
法”、“贪污问题不会自动解决,有赖市民挺身举报,才能令香港廉洁公平”、“防
腐胜于***”等等。
防治贪污处的防腐措施首推“申报利益冲突”——当公司职员个人利益与其所服
务机构利益发生冲撞时,人性弱点容易导致职员在做工作时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
利益之上,随后发生利益冲突,结果使公司财政、声誉受损。
如职员参与招投标工作,亲属正好是竞投者,他就很可能利用职权以权谋
私。因此,廉署的政策是,涉及利益冲突必须申报。此举正是为了防止***合法
的暗箱操作和家族腐败。
廉署***人手一册《***防贪要诀》,人手一盘《防止贿赂条例——政府人
员诚信培训短片》。在这个片子中,***一旦犯错,包公便举锤敲头质询——清
正廉洁了吗?不畏权贵了吗?不徇私情了吗?并且还要教导***,要牢记世上
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钱债逼人。
从事批地、建筑业的***人手一本《防贪锦囊——建造业品质控制测试》。片
儿警定期换岗,以防片儿警与居民熟悉后,冲破警戒底线。廉署的惯例就是,给
第一年就职的***上“糖衣陷阱”防贪课。提醒他们警惕行贿者设立的隐性圈
套,如提供免费或优惠款待等。
这就是防治贪污处的终极目标——让人不能贪。
而香港廉政公署社会关系处的职责则是: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危害,争取公
众支持肃贪倡廉,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反贪。他们的具体工作是,廉政进社区、廉
政进课堂、廉政作广告。
比如廉署人员进社区办防贪讲座、争取让香港市民人人成为廉政之友。每所
小学校每周一堂课播放德育教育卡通片“想一想”。故事一般是无结局的,为的是
引发学生作道德思考并且撰写道德文章。
大中学生接受的廉政课程是“反贪个案齐探讨”。廉署每周提供一个案件供课
堂讨论。此举,是要给将来成为***的青少年打防腐疫苗。“平生不做贪心
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贪污毁商机”,香港市民非常
熟悉这样的肃贪警示广告。
这就是社会关系处的终极目标——让人不想贪。
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郭文纬因政绩彪炳而荣获“廉政先锋”而被提升为执
行处处长。改写了该职一直由洋人担任的历史。而此时正是政治敏感时期,领导
着1000多人的郭文纬承受着各种舆论压力——“回归后,廉署就会是纸老虎”、“香
港会由清变浊,回到从前”。
国际舆论也跟风造势。董建华鼓励郭文纬说:“Tony(郭文纬英文名),你
不要受流言干扰,尽力做,我百分百支持你!”
关键时期,郭文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董建华是一个好老板。”
为鼓舞士气反击流言,廉署高层此时提出,“香港胜在有ICAC(廉政公
署)”。郭文纬将“胜”的警句写在手机上——“保持金牌”、“许胜不许败”、“创业
难,守业更难”、“一视同仁,绝不手软”、“反贪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回归前后,郭文纬的确承受过“来头不小的干扰”,但郭文纬铁板一块,均以
“不”字回绝。他说:“根本不用理他们,因为他们管不着我们。”
郭文纬接连打了几次漂亮仗,特别是缉拿了内地在港的“老虎”,终于止住了
那些流言,此时廉署在市民中的公信力不但没萎缩,反而愈发坚挺。
但是,只对行政长官负责,拥有特权的廉署,是否真的绝对说“不”了呢?郭
文纬承认,其实“也有搬不动的时候”。
对一些腐败高官,教育基本无效。送他们学习,他们嘴里说改正,左手忙收
钱,右手消灭证据,背后还有很硬的后台,因此被抓的几率很小。遇到这种情
况,廉署的战术就是,让国家“硕鼠”远离政府部门,以使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既然老虎屁股摸不得,那就请他们走好了”。
2003年,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位列14,居亚洲
第二,(新加坡第一)。郭文纬总结这一良好国际形象的原因是:
有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要想成为廉署职员,仅实习期就需两年半。培训、
实践、考核全部通过才能过关。因为这关系到反贪的质量。
再有就是廉署官员亲朋财政全公开。廉署政治地位和治理的特权。三管齐下
的模式。廉署24小时的投诉机制(有一支快速反应队随时待命)以及反贪七要
素,即:政治决心、足够资源、完善法律、公众支持、高薪养廉、专业人才、使
廉署成立30多年来,与当年腐败被市民接受为生活的一部分相反,零度容忍
几乎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对腐败已经是全民共诛之。在初期举报人中,
匿名占了60%~70%。如今,具实名举报的人已达75%,而且都自愿配合调查。
香港媒体有诗评价廉署说,“如明矾,澄清了香港一池混水”。立法会主席范
徐丽泰诠释法制社会“就是大家做事守规矩”。也许用一个细节,可以反映香港人
遵守法制社会的规矩。比如港口,只要书写了“严禁垂钓,否则被检控”的字迹,
就如剑一样,能够斩断这里的所有钓竿。
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日授勋名单中,郭文纬获得银紫荆星章及廉政公署卓
越奖章。
2002年,郭文纬退休。他将离任日期定在55岁生日那天。董建华诚恳挽留郭
文纬延长服务时间,但郭文纬说他另有打算。
手执教鞭传授反贪秘笈
实际上,郭文纬在退休前就筹划了他的事业第二春,即在世界范围内手执教
鞭,传授反贪秘笈。但是在他退休之日,却有多家私人机构要聘用他,如马会开
出300万元厚薪请他做保安阿头,郭文纬一一谢绝。他认为周游列国,传授反贪
经比做保安阿头更有意义。他言辞恳切地对董建华表示“希望去内地做义工,将
自己的反贪经验与内地分享,否则烂在肚子里,浪费了。”董建华首肯并表示帮
他联系。
于是,郭文纬把报效祖国第一站设在中国国家检察官学院客座教授的讲台上。
郭文纬名片后面有10个国内外头衔——“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教授兼反
贪课程名誉课程主任”、“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联合国亚洲防止
犯罪研究所客席专家”……其中,郭文纬把在香港大学开设的国际反贪课,视为散
发余热的基地。
香港大学设反贪课程,属世界首创。2003年至今,3期国际反贪培训班,培
训了来自菲律宾、巴基斯坦、荷兰、加拿大、东帝汶等16个国家的40多名学员
(政府官员)。课程设置为:贪污成因及调查、盘问技巧、三管齐下、反贪策
略、反贪法例、反贪制度比较、国际合作等。
退休3年来,郭文纬的热量散发最多的地方是菲律宾。据菲律宾媒体报道“当
东南亚其他国家都在为经济发展排行榜上攀升时,菲律宾却在腐败排行榜上居高
不下”。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诚聘郭文纬为反贪顾问,授招肃贪,希望他将香港大
乱大治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菲律宾。但很多人认为,这又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报告,菲律宾贪污流失资金高达18亿美元,占政
府年度预算的13%。总统反贪委员会专员巴尔塔萨说:“菲律宾人视贪污为生活
一部分。阿罗约发誓要打赢反贪战争。”而郭文纬则对阿罗约信誓旦旦,“奉陪到
底,直至根除”。
郭文纬给马尼拉商界领袖打气说:“只要有政治决心,通过合作,消除社会
毒瘤,香港能做到,菲律宾也能做到。”
2004年12月,郭文纬为菲律宾***制定了两年方案。409项规划中主要涉及
海关、税务、公共建设、政府采购等159个部门。迄今为止,郭文纬已经十赴菲
研究东南亚贪污的学者博隆加塔评说郭文纬说,“意志坚强的香港军师,最
低限度也能为菲政府提供精神上的鼓励,让政府有信心打赢反贪战争。”
在菲律宾之外,毛里求斯、新几内亚、东帝汶、尼日利亚、日本东京等,都
留下了郭文纬退休后的余热。比较各国贪污犯,郭文纬说,“人种不同,贪心一
样,国情有别,手段雷同——吃回扣、虚假交易、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都是小人
爱财,取之无道。贪、食、色,人之本性,若没有制度管治严惩,人太容易堕落
了。国家贫弱与吏治败坏互为因果。”郭文纬正在针对不同国情,为反贪开处方
下猛药。
曾经亲赴9国,举办42次培训反***员的郭文纬实话实说,“其实,身为中国
人,我最希望到中国内地发挥余热。”
改革开放之初,郭文纬曾较多地接触深圳、广东的监察机构,在与深圳合作
办案之余,他还为处在成长期的当地反贪人员讲课。之后,他又把讲台拓展到四
川、安徽、浙江。对于内地的反贪工作,郭文纬认为还在“进步中”。他说,内地
腐败现状,仅从街上便可窥见一斑——卖***的,卖盗版光盘的,倒卖车票的,高
价收药的……
2004年,郭文纬与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创办了“中国廉政教育”网络,并将
廉政课程引入内地与香港6所大学课堂。此举是郭文纬为明天的国家主人注射的
“防腐疫苗”。
2005年1月10日至18日,国家发改委稽查办组织全国130多个稽查官员,在京
接受主讲人郭文纬传授如何严堵在铁路、高速公路、大桥、机场、核电厂、水电
站等重大工程项目上的贪污空间。
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浙江省40多名检察官及反贪干部,聆听郭文纬
传授如何“道高一丈”地较量政府采购、政府招投标中的“魔高一尺”。
针对内地反贪体制,郭文纬首先声明他的观点纯属个人之见,仅供参考。他
认为:“多头反贪不利反贪,不利在于监控无力、力量分散。如检察院、公安
局、监察部、中纪委都参与贪污腐败案调查,撞车弊端显现的结果是效率低成本
大。我的设想是将4个反贪部门并成一个,其机构归国务院或人大,只对中央负
责。独立的权威的脱离地方干系的反贪,达到预期效果的几率高。反之,事实证
明无数案件,特别是老板(一把手)贪污案,几乎没有被同级纪检部门扳倒的。”
针对反贪工作,郭文纬提供了同样是仅供参考的一日三省吾身的扪心自问。
他说这是他及下属的每日功课——每天用多少时间关注反贪?投入多少资源做反
贪?是否以身作则?家丑不外扬是对的吗?如何制定有效的反贪策略?
针对反贪人员面临的压力,郭文纬还传授了几个减压妙招。妙招之一是,手
机上备有警句及家人照片。如 “不要怨天尤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速则
不达”、“重新开始”、“没有过不去的坎”、“保持微笑”“享受过程”等,他告诫身
处火线的学员,用开心法减压,以防“***没倒,你先倒了”。
郭文纬的开心之事就是,看家人照片。他的职业座右铭是,邪不压正。其修
身座右铭是,自强不息。郭文纬在任时,办公室悬挂着《孔子家语》字画——“芝兰
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窘而改节”。该字画诠释了
郭文纬的气节追求。
行走反贪江湖27年的郭文纬看透悟透贪之害,所以,职业生涯也深深影响了
他对金钱的认识,就是基本够用就成。基于这个认识,郭文纬将国内外的讲课费
捐给了“香港法律教育基金”,他奉献的基金将专用于内地反贪部门来港学习。
在郭文纬的个人网站上,主页上的他双臂伸张,面带微笑,上书:笑傲江
湖。郭文纬的偶像是金庸。他敬慕金大侠笔下除魔卫道的众侠士。上岗,就要在
岗位上实践英雄梦。
在一次回国的班机上,郭文纬从头至尾观看了影片《天下无贼》,这让他联想
到现实。他说:“天下无贼,这恐怕是天下反贪人员的理想。”
指挥者回归到监控者
在培训了两期内地***官员之后,郭文纬的感受是:体制、经济、地域、素
质不同,完全拿来不现实,应该选择性地移植并进行本地化改造。
首先,作为廉政楷模的新加坡、香港改写了国际理论界认同的文化决定论——
东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及人情往来是孳生腐败的天然土壤。
新加坡、中国香港能出污泥而不染,同属东方人的中国内地也就有遍地植荷
的希望。高度城市化现代化高素质的香港由乱到治尚需十几年,社会发展有别,
经济水准不一,社情复杂多变的偌大内地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理和韧性的战斗,
同时需要政府逐渐从管理到服务的自觉转型,尤其要从经济的指挥者回归到监控者。
2005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也着重强调了这种回
归——“政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完善宏观调
控、减少规范行政审批。”
另外就是民众从接受腐败到零度容忍的自觉过渡。目前,仍有相当人数持有
反贪是反贪局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事不关己的态度使反贪路程艰
难,达不到千夫所指,腐败者无处遁形的良性互动。甚至一些百姓对腐败容忍的
底线已经退到“只要他勤政,贪点儿也没关系,就怕既懒且贪的官儿。”
有专家称,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期,改革尚不到位,腐败高发期还会持
续相当长时间,贪污手段会更加隐蔽,人际网络会更加庞杂,反贪成本也会更
高。在这方面,香港廉署不啻为内地借鉴的经典范本。借鉴并不是照搬其组织架
构,而是运用其体系精髓——掌握足够的权威、制定正确的战略、建立强有力的专
业机构。
尤其是香港廉署具有足够的权力权威这一点,应该是***的首要条件和严格
执法的鼎力保障,这是香港廉署成功法门,也是内地***的瓶颈。
30多年来,香港因廉署的震慑力和拥有不容含沙的眼睛,才拥有了繁荣稳定
和清廉的国际声誉,那么内地百姓需要多少年,才能不再接受腐败成为其生活的
一部分呢?
对此,郭文纬没给***,只是以“希望”作答——给我讲课的机会。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Tue Oct 9, 2007 4:51 m
Subject:
Offline 大马太空人锡(Sheikh Muszaphar),即将升空。
虽然我还是不很清楚他准备在太空做些甚麽(除了示范人类史上第一次太空祈祷
法),这里还是要祝他∶旅途愉快。
作为第一位大马太空人,自然万众瞩目;尤其若以外型衡量,锡远远超越中国第
一位太空人杨利伟。
这是大马政府聪明之处。既然志在宣传,当然得找一位美男子。
锡的五官俊俏,气宇昂轩,不但可以成为大马少女偶像,师奶杀手,而且有扬名
国际的潜质,为国争光。
如果有外星人在远处观察,看到如此非凡太空人,自然也会对地球人另眼相待,
格外尊敬三分。
外表已经取胜,接下来,大家关注第一位太空人在太空的第一句谈话。
几十年前,美国太空人阿姆斯壮在人类太空史上,留下名句∶“我的一小步,是人
类的一大步。”
此乃千古绝唱。一句话,跨越人类历史长河,在宇宙星河间产生回音。
锡总不能说∶“我的一小步,是马来西亚的一大步”,东施效颦,大忌也!
更不能学杨利伟的第一句话∶“自我感觉良好”。
花了这麽一大笔公费,谁在乎你的自我感觉。
如果第一句话是向国家领导问好,那就太八股,会被认为是捧大脚;若是问候家
人,那就缺乏境界,小家子气。
如果是感谢上苍,则是意料之内,没有惊喜,少了冲击。
地球上的万千小民,仰头长盼,等的是太空人的第一句话。
这是最好的广告时间;政府应该重金礼聘国际广告公司打造名句,错过机会,太
空之旅,黯淡无光。 (星洲日报/夜雨晨风 作者∶郑丁贤 2007.10.09)
Anthony Wong aleem@...
Wed Oct 10, 2007 5:42 am
Subject:
aleem@... -------Original Me age------- From:
2007-10-10 0:51:21
Subject:
[su readerclub] 太空人的台词 .
美里5日讯)人民公正党于今日宣布成立美里国会选区竞选委员会,正式进入作战状态。
该党事务助理张官发就有关该党坚持出战美里国会选区,是基于该党长期以来不能突破单一种族政党,并且只能反对不能执政;而该党在可观条件下,永远得不到20或30%的土著票。
因此他认为,公正党的胜算在1对1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大于行动党。
他希望,行动党能尽早与该党谈判,以避免出现3角战问题。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Thu Oct 11, 2007 12:30 am
Subject:
Offline 为甚麽要上太空?
广告时间。
每一任领导,都要留下一些口碑。
马哈迪有双峰塔、大机场、布城┅┅
伯拉时代呢?
官方资料,以及学校教科书,将会记录∶“2007年10月,大马第一位太空人上太
空,标志大马进入太空时代,举国欢腾光荣,国家提前进入先进国行列┅┅。”
政治攸关。
可爱的第一位太空人锡,在致给大马人的信中,公布他带上太空的大马风味食
物,从黄姜饭到马来糕饼,并遗憾未能带入印度煎饼。
在太空史上,锡将是第一位带最多种食物进入太空的人类,也可能是第一位在任
务之后,体重不减反增的太空人。
太空梭承载空间有限,不知俄罗斯宇航局有没有向大马政府徵收超重费?
在宇宙史上,锡也可能被列为银河系第一位食品推销员。
太空梭未升空,科学部长贾马鲁丁就迫不及待宣布,后备太空人华育兹可能在明
年或后年升空。
俄罗斯宇航局也已经开出数千万美元的价钱,看来生意还有得做下去。
从科学史的角度,人类必须在陆地学好生活,才思考如何登天。
600多年前,中国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人,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设想
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不幸火箭爆炸,他也被炸死了。
人类要登上太空,原本是基於一股求知欲望,想要知道地球之外的浩瀚星空,是
怎麽一回事。
然后,单单是求知欲,还无法负担上太空的巨大成本,必须要靠政治力,才能成事。
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政治和军事竞争,延伸到太空科技,才促***类上太空。
苏联在50年代末期率先发射人造行星,1961年俄罗斯人尤利加加林又成为进入太
空的第一人。
这些成就吓坏了美国人,美国总统更是非常难堪。肯尼迪上台后,深知如果能够
在航天上压倒苏联,不但自己声望大振,美国更可以突破在冷战中的僵局。
结果,肯尼迪下令拨款百亿美元,动员2万间公司和研究机构,徵用40万名科学
家,推动“阿波罗计划”。
不惜工本的“阿波罗计划”,终於压倒苏联,而美国人在月球留下脚印和国旗,以
及阿姆斯壮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之外,也只搬回50磅
的石头和泥土。
(昨天我不幸言中,锡果然对美国媒体畅言∶“我的一小步,是马来西亚的一大步”)
几百亿美元,几十万名顶尖科学家的投资,成果主要是政治,科学才是其次。
到了今天,连美国一名伊朗裔富婆,都能付钱做太空游,显然太空事业,逐渐从
科技和政治意义,转型为旅游事业了。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 作者∶郑丁贤
2007.10.10)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Thu Oct 11, 2007 12:42 am
Subject:
Offline 最近经常有人提起“吹哨者”(Whistle Blower)这个名词。
这个词起源自英国***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众
的注意。而从此延伸出来,目前我们所指的“吹哨者”是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
业的弊端,以采取某种纠正行动。
一般来说,弊端或不当行为指有人违反了法律、规则或规例,进而直接威胁到公
众的利益,例如欺诈,以及贪污腐败。
在此,“吹哨者”指的不是一种抓小辫子、打小报告的文化,而是在一个大多数人
都能明辨是非的社会中,个人最慎重的抉择;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大多数人都确
认诚信、正直为重要价值观的社会中,吹哨者才有立足之地。
尽管如此,再正直的“吹哨者”若遇到庞大且不愿正视弊端的行政及执法机关或企
业,“哨音”可能不会被听到,而且“吹哨者”的个人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
“吹哨者”遭到刑事起诉报复的例子是存在的。
这证明了“吹哨者”往往必须面对各种的压力,因而希望能受到匿名保护,因此制
定一套的“吹哨者保护机制”对塑造诚信社会有著极大的益处。
有关保护“吹哨者”机制与条款是因国家而异。
在英国,有一项法令称为《1998年公众利益披露法》,保护披露资料以揭露弊端的
而在美国,则根据议题改变或者依据有关出现弊端的州属的政府的看法。最早的
一条法令是於1912年出台,它保障了联邦雇员提供资料给美国国会的权利。
不过,提供“吹哨者”保护的法律机制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鼓励、推动更多
人揭发弊端。1976年,美国成立了“政府责任项目”,主要工作是协助美国国会建
立并完善“吹哨者保护法”。
目前,由美国国会通过的《吹哨者保护法》在美国的42个州内适用,保护规定非常
细致完整。而且一些国家对“吹哨者”的保护不只限於刑法上,也表现在民法和行
在确立独立且有公信力的司法而言,“吹哨者”和证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诉讼
发生前,叫“吹哨者”,诉讼发生后,“吹哨者”可以转为证人,所以两者都必须受
到保护。
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集体信赖支持,还有法律的积极保障,才是揭弊者最坚强
的后盾。
可是大马对举报、揭发弊端者的保护机制仍不健全,目前并没有一套保护证人或
“吹哨者”的法令。
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不仅都单独制定了《证人保护法》,而且还设立
了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将举报人包括在证人之内予以特殊的保护。
最近被大马反贪污局点名的香港廉政公署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证人保护条
例》,司法部门对包括举报人在内的证人采取24小时保护措施。近30多年来,香
港民众由此对廉政公署产生了较强的信任感,实名举报的比例从33%上升到71%,
证人出庭作证率达到了99%。
大马反贪局指表现比香港廉政公署来得优秀,可是除了大马的清廉指数远远被香
港抛在后头外,大马“吹哨者”人数和证人出庭率这两张***也不比香港“亮丽”。
政府法律事务部门、总检察署及反贪局若要赢取民众的信任,在制定保护证人或
举报人法案方面的探索和努力需要加倍才行。(星洲日报/情在人间 作者∶张立
德 2007.10.09)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Thu Oct 11, 2007 3:23 m
Subject:
Offline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关于洪门的起源有众多版本,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清剿福建南少林
寺,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收留了逃出来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
帝、李式开,这就是所谓的“少林五祖”,令其开设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即称为洪
门。又有一种说法此五人是反清复明的大将,随史可法抵抗清军兵败后成立的洪门。
由于洪门的传说版本众多,各不一致,一种説法就是洪门是天地会(又称三点
会、三和会、红帮、添弟会),致公堂是洪门的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他们一致的
对外称曰天地会或红帮,对内则称洪门。
后随着清朝对天地会的镇压,洪门流传到港澳南洋,成为重要的华侨组织。洪门
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谭人凤在《社团改
进会意见书》中写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实种于二百年于前之洪门会党”
“在运动之初,惟洪门兄弟能守秘密。发动之后,亦惟洪门兄弟能听指挥。”“人
无论远近,事无论险夷,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卒有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不数
月而共和告成,军队之功,实亦洪门兄弟之功。”
1992年7月28日在美国举行第3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经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
位代表两天讨论,通过总会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门总会。首届会长李志鹏,总
会设在美国檀香山。
洪门的起源
什么叫做洪门?有的说:“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汉”
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有的说:“因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拿洪字
来起名的。”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
龙诸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为主动机关。其初少林寺以武技名於世,清朝
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
臣郑君达。又派兵焚毁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来的不少。其中有个陈近南
遂组织天地会,想培植势力来谋复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将蔡德忠、方大洪、
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设立支会,这就是所谓“前五祖”。
还有一种说法:“明未崇祯皇帝年间,有山西太平县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贤明
练达,有义气,有侠肠。四方豪杰,都慕名来归。当时称为集贤馆。崇祯皇帝殉
国后,满清的军队入关,明朝忠臣史可法在扬州督率军队抵抗清军南下,抵抗不
住,史可法为国殉难,殷洪盛又投到明朝将官黄得功那里。后来黄得功又被清兵
打败,黄自刎殉难。殷洪盛率师继续和清兵打仗,不能胜,被清兵击毙,他儿子
洪旭,和洪盛的人就到杭州投潞王。那知潞王降了清,洪旭乃再投奔郑成功。洪
盛门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等都成了郑成功的部将,继续
和清兵激战。当他们在史可法领导下和清兵激战时,被清兵围攻甚急,史可法殉
国。他们突围而出,共约今后见到面的时候,应报一‘洪’字为暗号,继续奋斗,
有恢复明朝天下的意义。”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
河会、添弟会、致公堂、或红帮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
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戳株
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结社,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
错综杂沓了。
洪门创立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起於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3月25日;一说是
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五日。以上是根据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抄本
西鲁叙事。
孙中山与洪门
孙中山先生对於洪门也有他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
文如下:“洪门者,创设於明朝遗老,起於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
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
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
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
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
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
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
暗长於异族专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
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
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
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
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
复明之目的焉。”
孙中山在和保皇党论战之后,觉得美洲的华侨比檀香山多。预备赴美洲宣传革
命。他知道美洲华侨力量的伟大,要加入洪门,因此在洪门前辈,孙中山的叔父
钟水养介绍,於1903年冬天,毅然加入了檀香山致公堂。这天同时拜盟的有六十
余人。就在国安会馆(同兴公司举行入盟礼节。并由主盟人封孙中山为“洪棍”,
洪门称“元帅”为“洪棍”。)据传当时加入洪门的会员名册,现保存在檀香山。
孙中山到美国旧金山受到欢迎,当地华侨有90%参加洪门致公堂,总部设在三藩
市,各埠设有分堂,主张各不一样,再有保皇党的人从中欺骗,几乎忘了反清复
明的本来面目,孙中山有见於此,乃建议举行洪门总注册,代致公堂拟定新章
程,将反清复明的范围更加扩大。使洪门无形成了一个革命团体。当时的洪门致
公堂的总注册和孙中山重订致公堂新章程,对於美洲华侨革命工作关系极为重
大。美洲华侨七万人共捐赠款项约二十一万元美金,支持了孙中山先生的国内革
命之急需。华侨对祖国革命,有莫大的贡献,所以称为华侨为革命之母。而因为
华侨有90%名列洪门会藉,亦可称洪门为华侨之母。因海外华侨,若无洪门,则
华侨民族意识,不能如此坚强。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把它分为出钱和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
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孙中山自1894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革命起义,在筹备的时候,就利用会党的力量
为基本干部,在农村表面是一个振兴农业团体,实际上还是做些秘密联络三合会
志士的工作,多活动在顺德、香山、北江和潮汕一带,有会党志士陈锦胜、李
杞、候艾泉、刘裕、吴子材等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1898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
革命起义,又有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的志士分赴长江一带活动,开始参与了
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后来黄兴、马福益出力为多。
1904年,孙中山赴美国进行革命活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党的元老司徒美堂发
动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并安排孙中山在他家住过一段时间。
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夏天,孙中山经过日本与黄兴等商计卷土重来,
急需经费15万元,10月12日在槟榔屿开秘密会议,南洋各地的洪门会党成员也到
会参加,得知将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后,当场认捐八千余元,几日内达五六万
元。后来孙中山曾有一信写给美洲致公堂同志请筹款以应起义,接信后美洲致公
堂立即发动筹募捐款,当时以加拿大华侨最为热烈(因孙中山在加拿大温哥华和
洪门关系密切),以致公堂的楼房抵押款三万元,共七万元汇国内。当时孙中山
看到了海外华侨的力量,曾命美国的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以便於合作,而
利筹饷救国(因入堂手续繁重而难)。同时,南洋各地也派遣洪门成员到内地参
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工作。
海外洪门组织与中国致公党
海外洪门组织自开山立堂的宗旨,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300多年
来,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抗御外侮,产除军阀,进行斗争,进行革
命。 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司徒美
堂、黄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门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
堂为堂,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筹备组党会议,
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1925年
8 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
告了全体洪门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
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
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
选举陈炯明(1878-1933)、唐继尧(1883-1927)为党的正副主席总理。这一次
恳亲大会为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
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
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织也实行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织遍布亚洲、
美洲等30多个国家,但由于洪门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
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在中
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决定存堂保党,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一大”
相比是很大进步。“九·一八”事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入了抗日救国斗
争,谴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并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
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也立即联合各侨团组织,发动了募捐救国,又亲自携
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司徒美堂以古
稀之年,奔赴呼号于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巴拿马等国之间,宣传
抗日救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下侵略南洋各国,激起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海
外的致公党(堂)组织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华侨抗日
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洪门人士许志猛、
官文森、陈演生秘密组织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
新中国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世
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之一,海外侨胞得以扬眉吐气,是积弱了数百年所萝想不到
的。广大海外洪门人士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支持中国的建设也是海外洪
门人士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洪门组织组团到祖国大陆进
行观光考察,并投资兴办企事业。
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几年来也先后接待了来自菲律宾的菲律宾洪门联合总会,
菲律宾洪门进步党、菲律宾洪门竹林协义总社、菲律宾洪门协和兢业总社、菲律
宾洪门致公党、菲律宾洪门秉公社等,来自缅甸的缅甸洪门和胜总公司、缅甸洪
门青年联合会、缅甸洪门和顺堂等;还有英国洪门致公堂、加拿大洪门中国民治
党、澳大利亚墨尔本洪门民治党、澳大利亚悉尼致公总堂、秘鲁洪门民治党、巴
拿马洪门民治党、多米尼加洪门致公堂等海外洪门组织组团到厦门参观考察。
同时,美国致公总堂、纽约致公堂,古巴、牙买加、墨西哥、南美的洪门组织也
先后组团到中国各地参观考察。
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会近几年也应缅甸洪门青年联合会、英国洪门致公堂、美国
洪门致公总堂、夏威夷洪门致公党、加拿大民治党、菲律宾中国洪门致公党、南
美洪门总会的邀请,分别组团到缅甸、英国 、美国、加拿大、菲律宾、南美、
澳大利亚等国参观访问。以当地侨团组织加强了密切的联系。
Sim Poh Gia quot; < impohgiap07@...
Thu Oct 11, 2007 3:25 m
Subject:
Offline 青帮与洪门是中国两大古老帮派,均有其历史起源与使命。青帮原称漕帮,担负
反清复明的应征运粮工作而设帮,但是曾为反清廷猜忌打压而改帮名为安清,因
此青帮成员均自称为安清(安亲)子弟。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因为明朝崇祯皇
帝1644年3月19日自缢于紫禁城后煤山,清王朝成立后相继成立的抗清地下组
织;二者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洪门显于外,而青帮隐于市。
“青门一条线,洪门一大片”,全盛时期的青帮拥有128帮半的雄厚势力,不过进
入民国时代,仅存“江淮泗”、“兴武泗”、“兴武六”、“嘉白”、“嘉海卫”及“三杭\
等六大联帮。由于当时清朝采取强烈镇压行动,青帮吸收成员方式都是秘密进
行,奉行师徒制单线经营即使对家人也不得公开身份的祖训,也继而发展出许多
复杂的切口、术语和手势。一位青帮成员表示外传青帮在台湾有20万人,但实际
成员究竟有多少人,因为上不能禀父母、下不传妻子的家规,故仅能用推估来计
算;相较于采兄弟制及可揭示身份的洪门而言,洪门人数较能掌握。褪去三刀六
眼情治系统乃是主力坊间流传因青帮起源于中国河川运输,故在海军军系中多藏
有青帮的成员,但根据青帮多位老大指出,在民国时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