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0简介简介

作者:PCgames,白开水 资料来源:太平洋游戏网 前言
  早在2005年的东京电玩展(TGS 2005)上,光荣(KOEI)公司的中村真一在采访时透露了历史策略游戏《三国志》系列的最新作《三国志11》的消息。他表示,光荣没有轻视PC游戏的开发,《三国志11》目前正在秘密开发中,游戏很有希望在今年年底上市。他没有透露游戏的具体情况。
  2005年12月22日,光荣(KOEI)日本公司正式公布著名历史策略模拟游戏新作《三国志11》,本作的官方网站随游戏的公布也同时上线公开。
  《三国志11》日版预定于2006年春在日本发售,普通版价格为10800日元,豪华版价格为13800日元。
  目前《三国志11》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游戏的部分特色和图像,现在公布的资料还不多,在这里我们将已经公布的资料作一个分析。
已公开资料解析
  我们可以看到,单从图像上的变化就足以称翻天覆地,大地图一改本系列传统的精致与华丽,采用了气势滂沱的水墨风格,一展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可以预见的是,配合《三国志》系列一贯高水准的音乐,《三国志11》的气氛和临场感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全新地图与季节更替
  地图仍然延续自《三国志9》以来的全景大地图,更以气势恢弘的水墨风格一气呵成的将广袤的中华大地呈现在玩家面前。江山之壮丽、山河之秀美,难怪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春季,我们可以看到青山绿水,阳光柔和,树和草都还是墨绿色
夏季,阳光变的耀眼,山的向阳面与背面的光照也有不同,树林变的翠绿
秋季,满眼的绯红之色,树叶随风飘落,树林和植被也变得枯黄
  我们还没有看到冬季是什么样子,不过根据以上三个季节判断,由于采用了全3D的场景,这次全景地图应该会有更多的生动的效果,如树林、落叶的随风飘散,季节更替时的过渡效果等,甚至战斗也许能改变地貌,斜坡、山崖等地形将成为新的战略考虑等等,风、霜、雪、雨等天气效果也可能加入进来。
指令界面
  这一作中的指令概念也有所变化,其中行动力和以前的行动次数可能是换算关系,技巧可能是执行内政要消耗,具体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情报确认。
城池外观
  由于采用了3D引擎,城池等建筑物自然变成了多边形与帖图,风格从精致华丽变成了粗犷。
城池仍然会随开发度的不同改变外形
继承自《三国志9》各类建筑物也有不同的外形,城池也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虎牢关,关卡的外形不知道在本作中有何呈现,从图中只能看到关卡名称的表示,也没有看到任何数值显示。
  除此之外,城内的视角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官方没有公布任何消息。
  这次的地图因为3D化的关系,由历代的矩形改为了圆盘的形状,可见《三国志11》的地图将可以随意调整视角方位,但还不知道是否能调整视角高度和远近。
一骑讨(上篇)
  《三国志11》增加了武将邀战的场景,由于是3D模型,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静态画像。我们也可以看到武将帖图的效果,而且实际游戏时,这类镜头肯定会将武将的动作表现出来。
  不妨想象一下:双方武将从各自的军队中骑马奔出,当奔至战场中央时各自一勒战马,那马人立起来、长声嘶叫,双方将领各自报上姓名,摆好架势针锋相对。
  游戏中应该会有类似的3D即时演算镜头,而不是以前用一幅精美的画像来表示。现在还不知晓武将是否还会有表情的变化。
  再来看看人物的肖像和帖图的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物肖像还是保持手绘。另外肖像中人物的装束和帖图再现度非常高,如头盔、肩部的装束。3D的人物脸谱神态虽然比不上肖像,但相似程度也很高,而且脸部清晰可辨。
  其中人物和战马的帖图素质很高,人物的盔甲和披风、战马的毛发、肌肉和皮肤在具备质感的同时仍然保持水墨画的风格,虽然不如该系列传统的精致,但具备了新的美感。 一骑讨(下篇)
  看完叫阵的镜头表现,我们来看看决斗中的画面表现。《三国志11》的单挑场面拜3D化所赐,可以变换视角了。按情理推测,视角的转换应该是程序控制的,不会让玩家控制,进一步推测,在两武将兵器相交或胜利的时候,将会采用多角度多镜头的表现,或者是慢镜头等等。
  针锋相对,还不得知单挑的节奏表现如何,光看静态图像的画,整体效果非常不错。
  我们可以看到战马铁蹄下扬起的烟尘,仍然毫不例外的带有水墨式渲染的特色。这幅图视角转换了,靠近镜头的是之前左方的武将。
  我们再来看看图中的一些状态数值,跟系列最近的几作相比相差不大,除必须的肖像和名字外,就是体力、斗气和武力值。
   上图透露了一个新要素就是增加了回合的计算,虽然前作也有回合概念,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来。这也许表示胜利条件会多样化?比如以抵挡某武将xx个回合,或
者在招降将领时缠斗xx回合可将其擒获等等。如此一来三英战吕布的情景也有可能得到再现?不过这样又多一个问题就是看来似乎没有多人参战的可能。
  再看看人物肖像旁右边的一大一小两个孔,似乎是由积蓄气力来增加的,上图可以看到太史慈已经有一个气力,而孙策头像旁还是空白,我们猜测是作为发动某些强力特技的条件存在。
  可惜的是这次战斗情报公布太少,没有武将指令、更没有军队作战的半点消息。
  舌战仍然在两座高台上进行,文官同样被3D化了,也许会加入更多生动的动作。视角方面,仍然会随战况而变化,从这里就可以肯定,视角是由电脑控制的了。
  场景整个很明亮,没有武将单挑的场景那么压抑,而且文官在发动技能的时候也加入了特效。图中角色的渲染效果依然令人满意。
  角色状态,仍然继承自前作,图中的蓝色和红色的球还不知道是什么作用,不过从上面三幅图来看,刚开始的时候,双方的球都还是非常黯淡的,现在已经变成鲜亮的蓝色和红色了。目前关于舌战公布的资料还太少,无从得知规则有没有变化,不过至少应该是会增加几个技能。
人物肖像
  传神的人物肖像一直是《三国志》系列最迷人的特色之一,《三国志11》继续保持这一持续11代的传统,下面的人,对各位玩家来说都是老熟人了吧。
  有朋友说太史慈好久没有11代这样帅过了&helli helli  
  现在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就是以上这些了,我们将会对《三国志11》做积极的追踪报道。喜欢这个系列的玩家请继续关注本站《三国志11》专栏。
《三国志11》个性技巧系统公开
光荣日前公布了将于3月发售的战略游戏大作《三国志11》的最新消息。本作售价为11340日元。《三国志11》在系统上继承了《三国志IX》的方式,以一张大地图再现整个中国大陆,以回合制进行游戏。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刘备与诸葛亮结缘的成都,然后还有万里长城等都通过3D图形重现,缭绕的云、四季变迁的风景,各种细微之处让整个三国志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玩家面前。
在这种3D地图上自由建造都市地箱庭内政系统,将会让玩家充分体验自己建造国家的乐趣。都市建设方面采用了《信长野望 革新》的箱庭内政系统的进化形式。玩家可以策划各种职能型建筑,例如可以获取兵粮的农场、可以获得金钱的市场等等。战斗也是在与内政相同的地图上展开,而都市的建设也将会对整体战略造成直接影响。例如玩家往往需要提防敌人的水攻策略,从而建造堤防等军事设施。为了击退侵入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布局计划都是十分讲究的。
本作在战斗策略方面增加了所谓的konckback攻击策略,如果能够实施成功,往往可以实现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这些战略包括设置火陷阱对其造成重大伤亡等。需要注意的是,敌人也会采取这种策略。在本作中,玩家可以更自由地决定各类兵种的专业化方向,例如培养出大批骑兵或者善于用火地武将。玩家可以通过消耗技巧值获得新的技巧,自由地设立本国的特征。在技巧方面包括有***兵、戟兵、***兵、骑兵、练兵、发明、防卫、火攻总共8个系统,各自又有四个阶段的等级。
通过普通的命令也可以获得技巧值,不过比起以普通方式击倒敌部队,采用战法将其击倒会获得更多的分数。在统一中原的大目标下,尽早培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事。本作以184年的黄巾之乱开始,一直到225年的南蛮征伐,收录了7个以史实为题材的章节,还有一个各时代武将集结的假想章节英雄集结。并且本作中还有《三国志X》的Powerup
Kit中出现的推荐剧本。所谓的推荐剧本是从剧本里精选几位武将,以该武将体验各种各样的情况。
1. 剧本:精心选出的7个剧本和英雄集结剧本
从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到225年南蛮征伐,本作共收录了7个剧本,包括184年黄巾之乱、190年1月反董卓联合、194年6月群雄割据、200年1月官渡之战、207年9月三顾之礼、211年7月刘备入蜀、225年南蛮征伐。另附极具人气的英雄集结剧本,共有8个剧本。
在大陆制霸的过程完成某些条件,在重新进行游戏时就可以选择特定的人物,其中有《三国志》中不为人知的人物可以选用。
  2. 地图:3D彩墨画风描绘出的中国大陆
在一张3D地图张浓缩了整个中国大陆。随着游戏的进程,不同的地图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景,这也是游戏的乐趣之一。内政暴乱、街道和都市被袭等情景一一展现,玩家将融合战略和战术,体验到游戏新的乐趣。
季节变更、风景变换
在游戏开始时出现的是一张3D地图。随着季节的变换,在彩墨画的基调上会呈现出悠久大地的不同面貌。
  3. 内政:内政设施的建设和考虑都市开发
追求开发箱庭内政式的理想都市!在市场获得金钱,在农场获得兵粮,地图上显示的内政设施采用了箱庭内政的方式。共有9种分类的内政设施,考虑到城市的地理环境,创造农业、商业、兵器生产等设施,建造出有自己特色的都市。
各设施图:共有9种内政设施,可自由创造出有玩家自己特色的都市。
  4. 战斗:使用兵法取得胜利!
向外扩散后将敌人引入中心,靠智慧在战斗中运用兵法。在战斗中从敌后方偷袭,或以己方部队诱敌后包抄,都是常用的以少胜多的兵法。利用地图上的军事设施,建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战场,将攻来的敌人一网打尽。游戏提供了充分利用智慧运用兵法的快感。
  5. 技巧:政治和军事策略,新技巧的获得!技巧的强化!
本作中的技巧是可以强化的。在内政和战斗的过程中,武将的行动能获得技巧点数。技巧共分***兵、剑兵、***兵、骑兵、练兵、发明、防卫、火攻这8个系统,每个种类内各有4个等级,选择种类增加点数,获得新的技巧。选择何种技巧,将会对之后的游戏产生很大的影响。
  6. 武将:三国志最大的魅力,别具个性的武将!
《三国志》世界的一大亮点就是其中富有魅力的武将。在各势力中都有文将和武将,他们各自负责不同的部分。本作的系统中有多达100种的特技可供玩家选择,来发展武将的独特个性。
  7. 坐骑:华丽的战场,一骑讨伐。
  驰骋在3D地图上!武将们挥舞着武器追击敌人。近日将有详细情报公开。
  8. 舌战:一人辩士,震撼国土!
华丽的舌战,文将出马,新的舞台。近日将有详细情报公开。
三国志11舌战单挑系统初谈
作者:张乐于张徐
--------------------------------------------------------------------------------
今天(06/02/10)三国志11的网站又更新了大量详细内容,从此已经可以初步了解这个将于3月17日发行的三国志最新作的大部分内容,一向只对KOEI游戏发表评论的我终于坐不住了,不懂倭语,因此只有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来对该游戏的单挑和舌战系统做一番猜测。
我们发现,这款作品的包装内将含有如下的内容:
「三国志11」本体プログラム&マニュアル
「三国志11」シブサワコウ秘伝攻略本
「三国志11」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三国志11」戦略マップ
長野剛氏描き下ろし特製アートカード(4枚)
最后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估计也下载不到。
★3D的单挑场景,多名猛将同时登场!
单挑,三国中最热血的场面,如今更真实的再现于游戏,本作的特点是首次采用3D的画面以及可以多名猛将同时上场,在5代,6代和9代中可以换人,就是一个家伙打不过,或者挂了的话,邻近部队的同僚可能跳出来帮你打,而本作中,当自己陷入困境时,譬如义兄弟之类的会同时上阵,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壮景!援助的出现将有可能让胜败立刻逆转。
(这是KOEI的宣传,那么我感兴趣的是,如果自己挂了,会不会还有人跳出来援救呢?)
胜负的决定除了一方落马外,还加了一个就是50回合打不完算平手,单挑
怎么能打上50合,拭目以待,另外如果自己挂了,而还有援助的话,也算失利,不知这样会不会让援助高手们很郁闷?对方是不是也会有援助?
很显然,谁的武力高,谁在单挑中越有优势,但这次,又加了一些新东西,例如:
名马,让自己能全身而退,或者在敌人退的时候冲上去搞死他;
剑,斗志上升加快;
长武器,增加攻击力;
暗器,可以在使用技能的时候并且可以破对方的必杀;
弓,可以使用伪退的计谋(卑鄙),并且破对方的一击毙杀,沿袭的6代;
其他,著名武器可能附带一些额外的技能吧。
单挑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双方报名;
如果相差太大的话有可能弱者被一击必杀,好象会弓的武将更擅长用这个伎俩,但该招数也可能被先发弓箭给破解;
然后选择一个行动方针,是舍身,保命,还是其他什么什么;
行动方针也可以在后面进行变化,大体跟7代差不多吧;
满足一系列条件,比如斗志高等等,会出现武将交代,他们可能是你的副将,或者结义兄弟,老婆,亲戚等等,交恶的武将好象就不情愿帮助你。
各种战斗技能(6代无敌的单挑终于被发扬光大了!),很显然,使用计谋就要费斗志,平常就要积攒斗志这东西,计谋有必杀技,气合,坚守,逃走,急所,无双,暗器,伪退。急所是一个可以令对方负伤的技能。
★ 谋臣的舞台,变换无穷的舌战!
舌战有利于外交,在战斗中好象也可以使用,本作是基本延续10代的系统
并有改进。舌战时,双方找话题然后出牌,也有一些特殊技能能扭转局势,就象10代中那些诡异的眼神一样&helli helli 基本牌分故事、道理、时节,每种有3层,共9种,特殊效果是
无视,大喝,诡辩,逆上,镇静;
讨论要遵循话题,不同话题的话好象就不狠;
同种话题按大中小分强弱;
特殊牌 无视大喝诡辩话题牌镇静逆上
舌战的血叫心理值,心理崩溃了就完蛋,还有一个怒,怒满了就进入愤怒状态,辩论有些优势吧。
愤激状态明细:根据不同性格的武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小心,刚胆,冷静,猪突的各种性格会导致不同的攻击,防御和出牌。
更多的要素还需等游戏发行后再慢慢体会,我最期待的是不是能象革新那样即使城市没了,占港口是否仍能生存,以及各种细节设定,能不能战死等等,本作只有40个城,似乎是历代里面最少的,而设施里面只有阵,这阵应该能升级能鹿砦和城寨吧!
期待这强调君主战略的新一代三国志!
游戏名称 英文名称 游戏类型 开发公司 运营公司 官方网站
点击进入
游戏平台
发行时间 系统要求 硬件配置 其他说明 1999-2020 文章版权属原网站或原作者,如需要转载,请通知站长,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以及原作者!欢迎光临牛游戏网,为你提供单机游戏下载,打造最好的
您的位置:
→ 三国志介绍
三国志介绍
游戏类别:
2010-06-02 15:52:29
相关游戏:
标签: 转帖到
【内容】
经典的街机游戏,自带的模拟器为WinKawaks.***之后运行桌面快捷方式即可.控制键W ----上S ----下A ----左D ----右J ----AK ----BI ----CO ----D5 ----投币1 ----1P开始
相关游戏
官方微博
相关攻略
相关补丁
[quote]
[b]攻略类别:[/b] 模拟器游戏
[b]浏览次数:[/b]
[b]来源:[/b]
[b]作者:[/b]
[b]更新时间:[/b] 2010-06-02 15:52:29
[b]攻略简介:[/b]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苏ICP备11048038号-1 版权归相关个人公司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306596972#qq.com。广告合作:841810342登录IP: 123.183.215.217
主题 : 三国志简介
war, war never changes
级别: 政务官
17088 点
2784 两
贡献值:
注册时间:
2007-09-24
最后登录:
2010-01-23 发表于: 2007-12-07 09:58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简介
Jt8;ddz 三国志
jFN0xGZ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 ZT{eF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vb>F)X?b_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k4q":}M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2.^{4 1: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hz:7W8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_F2]oM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vkG#G]Qs";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9k6s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
!];N0nt#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R|9|k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a>v *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BJkHED{ _[[0rn$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或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KZV@t X.3 /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NtW+v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订《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u6 《四库金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习凿齿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伪标的。
y]Nk^ga:U6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的丑事缄口无言,为之回护。我们在《三国志·魏书》中确实没有看到刘知几所论的内容,对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答记》卷六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
,&BNN]k 《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物为尊者讳也。至于孩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如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诚,义至严也。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3~m8v2- 赵翼在回顾自《春秋》以来即有回护现象的存在,认为陈寿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于是赵翼列举一些例证,如汉献帝逊位之后,魏封其为山阳公,到他死时,才追谥为献帝,陈寿隐去曹王篡汉封山阳公一节,在《魏纪》中只称汉献帝。同样常道乡公逊位,为陈留王,到死时才追谥为元帝,陈寿也为之讳隐掩饰。司马师废齐王芳,《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司马)师遣郭一芝入宫,太后方与帝对弈,芝奏日:‘大将军欲废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悦。芝曰:‘大将军意已定,太后但当顺旨。’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芝曰:‘大将军何可见邪。’太后乃付以玺缓。’是齐王之废,全出于司马师之主意,太后全然不知。陈寿《魏纪》“反载太后之命,极言齐王无道不孝,以见其当废,其诬齐王而党司马氏亦太甚关。’如此等等。
L-(bw3Yr> 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弑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见司马昭跋扈专横,专权祸国,心不能甘,“发甲兵于凌云台,亲讨司马昭。司马昭令贾充拒之,时府兵尚不敢动,贾充即令成倅、成济曰:‘公蓄养汝等,正为今日。’成济乃抽戈犯帝,刃出于背而崩。”而陈寿“《魏志》但书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绝不见被弑之迹。反载太后之命,言高贵乡公之当诛,欲以庶人礼葬之。并载昭奏,称“公卒兵向臣,臣即敕将士不得伤害,骑督成倅弟成济横人兵阵,伤公,遂至殒命,臣辄收济付廷尉,结正其罪。”……这样,赵翼感叹道:“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
;O7"!\ 赵翼的责难,尖锐深刻,例证还多,余如曹操征陶谦时滥杀无辜,记曹魏对蜀之战“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最后,赵翼认为陈寿不仅牵涉到当权统治者的本纪多回护,而列传中也多所讳。这样的回护曲笔,不竟让赵翼困惑不解:“岂寿以作史之法必应如是,回护耶?抑寿所据各国之原史本已讳而不书,遂仍其旧,而不复订正耶?”
-*7i:mg 陈寿修史中的曲笔、回护的确存在,他显然是处在曹魏、西晋政权交替过程中的一种避祸方式,对大权在握的统治者隐恶滥美,为统治者服务的倾向是存在的。作为封建时代的史书,必然会对当权者有所回护,为尊者讳是无法超越的潜在规则。就是赵翼所肯定的秉笔直书的南史、董狐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赵盾弑君”(《左传·宣公二年》)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结论。他们立论的理由是赵盾“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计贼”,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
3ta3"{9 当然,赵翼也为陈寿的曲笔作了历史考辩,指出:“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当然,也有可能是陈寿所参考的魏、晋资料原来就是这样记载,陈寿未作订正吧!他也不敢妄加篡改的。设身处地,为陈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作了客观剖析,并认为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修史者顾忌更多的实际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_;3
, 毋庸置疑,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格守的准则,曲笔是不足为训的。应当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我们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钱大昕所说:“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叙事之可信。盖史臣载笔,事久则议论易公,世近见闻必确。三国介汉晋之间,首尾相涉,垂及百年,两史有违失者,往往赖此书正之……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晔)、欧阳(修)。”《三国志辩疑序》)
,\i*vJ#f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P;.roD9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录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w1I07 (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
1 3 ]e ' 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m'-1wX.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评价:“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这个归纳是准确的。但又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这话毫无证据,只能认为撰提要者的臆测之辞罢了。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S*Jy(:n 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仅仅说明了“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氏显然高一筹。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反映了蜀汉以“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进行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陈寿一笔带过,而斐氏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裴氏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我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马钧其人其事,在《方技传》中了无涉及。裴氏以1200多字补充其生平与重大发明创造,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
;.AMP$o`(Y ' ds2\gN 所谓备异与惩妄,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之情况而言的。“并皆抄内、以备异闻”为备异,依本志或引证它书做“随违矫正”工作,为惩妄。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如刘备三顾茅一事,《诸葛亮传》所记情节已人所共知,但魏人鱼豢《魏略》和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所记则不同,认为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裴氏将两书记载均抄录于注中,可为备异;又对其说加以辨析,引《出师表》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段,说明“非亮先诣备”这一结论,可谓惩妄。这种备异,惩妄,往往以寿书作为对比对象,再扩及到对其他史书的品评和总结。如在《魏书·文昭甄皇后传注》中,录有王沉《魏书》褒美甄后的记载,与寿书截然不同。裴氏依据《春秋》之义,认定《魏书》“崇饰虚文”,并说“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从而断定“陈氏删落,良有以也”。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亦作明确判断。如《吴书·楼玄传注》引虞博《江表传》所载楼玄自杀事,裴氏径直判断为“《江表传》所言,于理为长”。《吴书·诸葛恪传注》引胡冲《吴历》所载,裴氏判断为“《吴历》为长”。
LCSvw M @KQOAzt 这种评断,在论辨一条中有更多体现。论辨包括评史事与评史书两个方面,评史事者随处可见,是史家主体认识的直接表达,因与本论题关系不大,故略而不论,评论史书,则有总结同期史著优劣的史学批评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之一。裴氏对《三国志》一书的评论,既有在上表中的全面评价,又有散见于各注中的肯定或批评,是较为全面的;对同期其他史书,则多取零金碎玉式的评点,概括来看,这些评论大致可分为体例安排、叙事描写两个方面。
%Mj,\J! D7nK"]HG;l 我国史书体例自《春秋》、《史记》后,编年、纪传两体渐趋成熟,尽管仍存在二体优劣的争论,但其体式已较固定,无需多言了。裴氏较关注的是对现有体例,尤其是做为正史的纪传体的规范化问题。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专传、合传较好掌握,而类传如何划分,则颇不一致。裴氏主张取“事类相从”的原则,他说:“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肯定了司马迁首创“事类相从”的合理性,然后批评陈寿将非为一类的人放在一传中,有失体例。如贾诩之俦,实属“算无遗略、经权达变”的奇士,应放在善作筹划的程昱、郭嘉等人的类传中,但却放在了德智两全有王佐之风的二荀(荀彧荀攸)之列,裴氏以之“失其类”,“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本质的异同,应是区分类传的第一要义。其次,行事相类亦为重要原则。如鱼豢《魏略·勇侠传》不计人物生年而按人物行事将汉末孙宾硕四人编入魏,是依据“其人接魏,事义相类”的原则处理的。对此,如果说鱼豢还仅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的话,那么,裴氏提出“事义相类”的原则,便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了。由实践升华为理论,再指实践,正是裴注史学意义在编纂学上的体现。
AmC9qk8Q ^;ZpK@Luk 在叙事描写上,强调通顺合理,反对“语之不通”。注意容貌状写,如对荀彧之外貌,以陈寿不称述为遗憾,特引《典略》、《平原祢稀传》补充之,既反映了魏晋著文讲究人物容止风藻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了中国史学讲究形象描写的特色,还体现了裴氏对历史文学的审美要求,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可使史著更具魅力,这一点同样具有史学意义。
b/,R 晁公武首先涉及裴注的字数:“(裴注)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郡斋读书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中,李龙官等在校刊识语中更为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20世纪70年代初,黄大受据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的殿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3字(《三国志及裴注字数统计表》,载《三国志选注》,台北中正书局,1972年版卷首。转引自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如果以上述统计最少的《三国志》与统计最多的裴注字数比较,《三国志》也比裴注多38,014字,即便裴注中尚有佚文或混入正文,也不可能达到数倍于本书的文字。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Z$INmo6 明以前人若王通、刘知几都讥其繁芜,叶适至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文献通考一九一)。清代学者虽然推崇裴注,但也有人指责他有的应注而不注,有的不应注而注,引书有改字等等(见赵翼陔余业考六、四库提要四五及卢文弨的批注)。其实这些都是小缺点,并不能因此掩没它的长处。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种,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已经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而且裴注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尽管说它“繁芜”,说它“寿之弃余”,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说,也是值得重视的。
m#_
Rv 由于裴注引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因此裴注引书数量和书目的考证成了裴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钱大昕统计裴注引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与史学无涉者不在数内”,所列书名144种(《廿二史考异》卷十五)。赵翼统计裴注引书“凡〔百〕五十余种”,所列书名151种,亦为史部类数目(《廿二史札记》卷六)。赵绍祖统计裴注引书“凡一百八十余种”,另外,引诸经及诸子字书“又四十余种”(《读书偶记》卷六)。钱大昭以时代,地理,人物,官制,类书,文章,别集,家传,别传为类,统计裴注引书160余种(《三国志辨疑》)。沈家本将裴注引书“依《隋书 经籍志》之例分为四部:计经部廿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三国志注引书目》)。王钟翰统计“裴氏注记所引诸书名,凡二百四五十种”,并按钱大昭的分类列书名256种(《三国志裴注考证》,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1945年)。王祖彝除“诸家评论与裴氏自注,傅子,袁子,孙盛,习凿齿等论注以及引古书为诠释者不计”外,统计“裴注征引之书凡百五十六种”(《三国志人名录?裴注引用书目》,商务印书馆,1956年)。马念祖统计裴注引书“二百零三种”(《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959年)。杨翼骧统计“以裴氏所引书目全部而言,为二百一十余种;若除去关于诠释文字及评论方面的,则为一百五十余种”(《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历史教学》1963年第2期)。高秀英,杨济安统计裴注引书203种(《三国志人名索引?裴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陈垣统计裴注“所引书在二百三十种以上”(《三国志注引书目》,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31页)。王树民对赵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条裴注引书进行了部分考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02年修订版)。周国林统计裴注引用书目为224种,其中“用于笺释名物训诂音义的先秦至东汉中期著作及其为之作注的和文字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四十余种,用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方面的汉末迄晋著作共一百八十余种”(《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高振铎统计“裴松之注《三国志》共引书二百三十六种”(《裴注〈三国志〉引书考订--兼评〈廿二史札记校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虞万里统计裴注引书“二百三十五种”(《〈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伍野春统计裴注引书凡229种,“另有十则未注明出处”(《裴松之评传》,第250页)。张子侠统计“裴氏共引书二百二十七种”。高敏曾与人合作《〈三国志〉裴注引书考》一文,统计引书达二百四五十种(《〈三国志〉说略》,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7_PY%4T" 《三国志》裴注引用书目
,+ IFV             二画
!&Q?ASJH  《九州岛春秋》(司马彪撰)
'm`}XGUBS  《九州岛记》(荀绰撰。注:此书总名《九州岛记》,则分为《冀州
.'A1Eoo0d        记》、《兖州记》等各篇)
w>cqsTq             三画
l0^cdl-  《三辅决录》(赵岐撰) 《三朝录》
oR  《三国评》(徐众撰) 《山阳公载记》(乐资撰)
AB\Ya4O"9  《山涛启事》
$365VTh"             四画
9s_^?q  《太康三年地记》
N,K/Ya)1  《文士传》
;AJQ2  (注:《曹休传》注中说是张隐所撰,《荀彧传》注中说是张衡所
UJh;Hp:     撰,《王粲传》注中说是张骘所撰,待考)
ws9IO ?|&G  《文章志》(挚虞撰) 《文章叙录》(荀勖撰)
@k ha4  《孔氏谱》 《孔融集》
gZ^Qt.6Z  《王氏谱》 《王朗家传》
-->0e{y  《王朗集》 《王弼传》(何劭撰)
.\_RavW23             五画
xrvM}Il  《世语》=《魏晋世语》(郭颁撰)
cg3}33Z;6 《四体书势》(卫恒撰)
hm73Zy             六画
f/O6~I&g  《江表传》(虞溥撰) 《交广记》(王隐撰)
!  《交广二州春秋》(王范撰) 《先贤行状》
V2}\]x'1  《汝南先贤传》 《任嘏别传》
SdYf^@%}F  《列书》 《列异传》
K2 M=)B  《决疑要注》(挚虞撰) 《百官志》
-sQ[f18  《百官名》
RX>P-vp             七画
Ll|_Wd.K,  《吴书》(韦曜撰。注:韦曜本名昭,晋朝史官避司马昭讳改)
h[]9F.[  《吴历》(胡冲撰) 《吴录》(张勃撰)
uTR^K=Ve  《吴纪》(环某撰) 《吴质别传》
WSHPh hM  《序传》(司马彪撰) 《阮氏谱》
4=tR_s  《志林》(虞喜撰) 《杜氏新书》
(*$bTI/~             八画
ZP  《辛宪英传》(夏侯湛撰) 《典略》(鱼豢撰)
m]2xOR_  《邴原别传》 《明堂论》(蔡邕撰)
>lRZvf-i  《抱朴子》(葛洪撰) 《东阿王辩道论》
/o'l:             九画
!y _{mE?V(  《后汉书》(谢承撰) 《英雄记》
&+o  《兖州记》(注:即《九州岛记》其中一篇)
uNzc,OH  《风俗通》(应劭撰) 《胡氏谱》
5Kg'&B (  《姚信集》
T0w_d_aS             十画
eQbHf  《晋纪》(干宝撰) 《晋书》(王隐撰)
7QsD"rL  《晋书》(干宝撰) 《晋书》(虞预撰)
vQEV,d1  《晋诸公赞》(傅畅撰) 《晋阳秋》(孙盛撰)
@ma(py  《晋泰始起居注》 《晋惠帝起居注》(陆机撰)
,'X"(tpu@  《益州耆旧传》 《益部耆旧传》(陈寿撰)
BR2Gb~#T  《益部耆旧杂记》(陈寿撰。注:此书应为《耆旧传》之附录)
\/NF??k,jk  《高贵乡公集》 《高士传》(皇甫谧撰)
Lzq/^ c(  《烈女传》(皇甫谧撰) 《荀氏家传》
gF)9a_R%p  《荀彧别传》 《袁氏世纪》
"7B}hZ^)W  《孙氏谱》 《孙资别传》
~G!JqdKJ0  《孙惠别传》 《马先生序》(傅玄撰)
iM+` 7L'  《书林》(应璩撰) 《神仙传》(葛洪撰)
"`vRHeCKN             十一画
L|=5jn9 :  《陈留耆旧传》 《陈氏谱》
ZitMQi&y  《曹瞒传》(吴人所撰) 《曹公集》
(`tRJWbdz  《曹志别传》 《庾氏谱》
aB]0?C y9(  《郭氏谱》 《崔氏谱》
7;'33Bm*  《陆氏世颂》 《陆氏祠堂像赞》
_P;D.>?  《陆逊铭》(陆机撰) 《启蒙注》(顾恺之撰)
~ Z\:Nx  《通语》(殷基撰) 《异同杂语》(孙盛撰)
2QfN.[-  《异同评》(孙盛撰) 《异物志》
)BP*|URc  《异林》(陆某撰)
#~u0R>=             十二画
ud1M-lY\U  《华阳国志》(常璩撰) 《华陀别传》
_fGTTw(  《博物志》(张华撰) 《博物记》
4=
z   《嵇氏谱》 《嵇康传》
L4#pMc  《嵇康集》 《程晓别传》
xOv8IQ|  《费祎别传》 《傅子》(傅玄撰)
K =g/@L6R  《傅咸集》 《张超集》
_B  《逸士传》(皇甫谧撰) 《搜神记》(干宝撰)
:6^7l/p             十三画
.n-#A  《蜀记》(王隐撰) 《蜀本纪》
j0jl$^  《蜀世谱》(孙盛撰) 《楚国先贤传》
s27IeF3  《零陵先贤传》 《会稽典录》
2G8pDvBr  《会稽邵氏家传》 《虞翻别传》
Yo-}uTkw  《杨都赋注》(庾阐撰) 《万机论》(蒋济撰)
d_RgKdR )k             十四画
}[*'  《汉纪》(张璠撰) 《汉纪》(袁宏撰)
*6uccx7{  《汉书》(华峤撰) 《汉魏春秋》(孔衍撰)
_d2u#  《汉晋春秋》(习凿齿撰) 《汉末名士传》
I7f ^2  《管辂别传》 《赵云别传》
k3\N.@\  《裴氏家纪》(傅畅撰)
~z,o):q1 }             十五画
rS8a/d~;0  《郑玄别传》 《潘尼别传》
0lw>
mxN  《潘岳别传》 《潘岳集》
WJ7|0qb  《刘氏谱》 《刘廙别传》
_|HhT
^\P             十六画
?ukw6
T  《冀州记》(注:即《九州岛记》其中一篇)
7#8Gn=g  《战略》(司马彪撰) 《卢谌别传》
5dBftTv?  《诸葛氏谱》 《诸葛亮集》(陈寿次定)
:_{8amO  《诸葛恪别传》 《机云别传》
5*0zI\  《默记》(张俨撰) 《褒赏令》
!^J;S%MB:K             十七画
3 Om =I  《襄阳记》(习凿齿撰) 《锺会母传》
|diI(2w             十八画
TSd?:  《魏书》(王沈撰) 《魏略》(鱼豢撰)
De$AJl  《魏纪》(殷澹撰) 《魏氏春秋》(孙盛撰)
'3.\+^3  《魏末传》 《魏武故事》
'o$j~Mr  《魏名臣奏》 《魏世籍》(孙盛撰)
U>5^:%3  《魏世谱》 《魏都赋》
l.YE@EL  《杂记》(孙盛撰) 《礼论》
*dByd
Iy             十九画
5Rqdo\vE  《庐江何氏家传》
3o.xG(             二十画
tr~:&H4T  《献帝传》 《献帝记》
$H:!3 -/  《献帝春秋》(袁暐撰) 《献帝起居注》
a`O'ZY  《谱叙》(华峤撰)
yi7.9/;a            二十一画
A U~DbU0O  《续汉书》(司马彪撰) 《顾谭传》
-jH|L{Iyq}            二十四画
:ejD_.X  《灵帝纪》(刘艾撰)
Hv6h7-  上所引书一百五十六种,不包括引用古书以为注释者。
&/@V$'G=  附录
>$Y/B=e  1. 撰人着一书以上者
`}X3f#eO&    荀绰:《九州岛记》(《兖州记》、《冀州记》等)
+C~h(    鱼豢:《典略》、《魏略》
4o>y9    习凿齿:《汉晋春秋》、《襄阳记》
\ oucp\J    傅畅:《晋诸公赞》、《裴氏家纪》
9QQ XB-    傅玄:《马先生序》、《傅子》
fWHvVyQ.    华峤:《汉书》、《谱叙》
(j}7|*.    挚虞:《文章志》、《决疑要注》
b{0a/ 1O    葛宏:《抱朴子》、《神仙传》
^O|f
w?,    何劭:《王弼传》、《荀粲传》
 "'4    陆机:《晋惠帝起居注》、《陆逊铭》
*6I$N>1    王隐:《交广记》、《晋书》、《蜀记》
83Ky;ry    皇甫谧:《高士传》、《烈女传》、《逸士传》
O_QDjxj^rZ    干宝:《晋纪》、《晋书》、《搜神记》
aoy Be|H~=    陈寿:《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集》
a (U52dO,    司马彪:《九州岛春秋》、《序传》、《战略》、《续汉书》
X ."b2    孙盛:《晋阳秋》、《异同杂语》、《异同评》、《蜀世谱》、
!MoAga_
j       《魏氏春秋》、《魏世籍》、《杂记》
CL0 lMZ  2. 同名著述
3IYFvq~    张璠《汉纪》、袁宏《汉纪》
8 063LWV    干宝《晋书》、王隐《晋书》、虞预《晋书》
war, war never changes
级别: 政务官
17088 点
2784 两
贡献值:
注册时间:
2007-09-24
最后登录:
2010-01-23 发表于: 2007-12-07 09:59
作后汉书的范晔和裴松之同时,以年龄论,裴比范长二十岁,范死在宋文帝元嘉二二年(公元445年),裴死更比范后六年。两人虽然生在同一时期,同样搜集史料,但他们运用史料的方法不同,范晔组织所得的史料编或后汉书,裴松之则用来注陈寿的三国志。试取陈寿、范晔两书中篇目相同的十六篇列传比较,范书比陈书篇幅增多约一倍,那些多出来的材料,大多是和裴注相同的。
PK2~fJB 裴注出现后,引来了许多评议,其中有褒有贬。刘知几说: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繁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n/Dp"4H%q “与刘知几不同,赞誉裴松之者多从保存史料方面对裴注给予肯定。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四库提要》作者对裴注有褒有贬,既认为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又从积极的方面说:“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关于以往史家对裴注的评价,杨翼骧先生在前引《裴松之》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看。
@N.jB#nEb   以上对于裴注的评价反映了传统史学批评的特点。评论者大多不能摆脱是与非、优与劣的思维框架。从史学史的角度来看待裴注,更应关注的是,历来对史书的注释都是从名物训诂的角度着眼的,为什么裴松之却要发明出一种新的注释方式?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 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刘知几、章学诚虽然都是传统史学批评的大家,但这些分析却有失水准,带有很强的好恶色彩。所谓“不能自达”、“不足自存”,都是要从注释家才智缺乏一端求得解释。
md Gwh7/3   不带偏见阐释裴注出现原因的当首推陈寅恪先生。陈氏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原注:“三部合异二卷。”)云: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僧何等作为?众僧和聚会,悉受无戒!于僧有何事?答:说戒。僧答言:布萨。不来者嘱授清净说!诸人者,当说当来之净!答言:说净。陈氏解释说:“据此,可知本子即母子。上列《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中,其大字正文,母也。其夹注小字,子也。盖取别本之义同文异者,列入小注中。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即所谓‘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者也。” 在《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中,他又进一步发挥说:“裴松之《三国志注》人所习读,但皆不知其为合本子注之体。” 周一良先生对陈说持怀疑态度。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裴松之、刘孝标、郦道元的注,多为补遗订误,而非字句出入,往往连篇累牍,达千百言。这与同本异译简单明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恐怕未必与佛家合本子注传统有何渊源吧?
EL{vFP   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从史书编撰的的技术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样编撰更便于读者阅读。对此,周一良先生的质疑是有力的。“补遗订误”才是裴注的本质所在,这与合本子注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_BkY%a   对陈氏观点也不乏赞成者。逯耀东先生就接受了合本子注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又试图通过经学与史学的区别来解释裴注的产生。他的基本思想是,传统注释方法与裴注的不同在于一是经注、一是史注。这主要是受到了钱大昭的启发。钱大昭说:“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 逯耀东就此说道:“因此,明理与达事是经注与史注的基本区分。‘达事’是更进一步叙述历史的真相。” 他又说:“由经注的义理阐释,转向历史事实的探讨,是经史分途过程中重要转变的关键。”众所周知,魏晋以后,史学逐渐脱离经学而独立。以此为背景来解释经注演变为史注是不错的,本文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是,仅至于此的泛泛之论还是不够的,因为裴注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史注还是经学式的。我们当然不能因此说史学与经学又合流了。
rZ03x\2   围绕《三国志》及其裴注,实际上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三国志》写得如此简略?第二,为什么裴松之要不避繁琐征引那样多的史籍?
kj1x   有一种意见认为,陈寿所见到的材料有限,所以《三国志》写得简略。这种意见有一定道理,因为裴注中所征引的许多书在陈寿写《三国志》时确实还没有问世。但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因为毕竟还有些书是陈寿有可能见到的。陈寿撰写《三国志》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之后。据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所列,在此之前,专记三国历史的史书如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典略》已经问世。此外,如赵岐的《三辅决录》、谢承的《后汉书》、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等也早已完成。《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史无明文,杨翼骧先生书编于太康六年(285年)下。案语说明道:“考《三国志》卷48《孙皓传》云‘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三月集于京邑。五年,皓死于洛阳。’此为《三国志》中记事最晚之一条,则陈寿着成全书必在太康五年孙皓死后,故编于本年。”据同书,着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的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年)。陈寿写《三国志》时见到皇甫谧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以上这些书裴注中都征引了。据《三国志人名索引》附录《三国志裴注引书索引》,裴注引用《魏书》一百九十条、《魏略》一百七十九条、《典略》四十九条、《吴书》一百一十九条、《三辅决录》九条、《后汉书》十二条、《英雄记》六十九条、 《九州春秋》二十六条、《帝王世纪》一条、《高士传》六条。这些材料陈寿应能见到,但他并没有以此来充实《三国志》,倒是南朝的裴松之完成了这个工作。《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载文帝与吴质书,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就此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关于曹魏屯田,据杨翼骧先生统计,《武帝纪》中仅用了“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十三个字来叙述。在《任峻传》中又用了“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四十一字。而裴松之在《武帝纪》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由此看来,对《三国志》的简略不能只从陈寿所见材料的多寡这个角度来加以解释,还必须另想办法。
~$
,qgf   裴松之嫌《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在他以前是未曾见过的。《三国志》刚问世时,获得了一片赞誉声。《晋书》卷82《陈寿传》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本传又称:“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东晋时,习凿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书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议,在其所着《汉晋春秋》中坚持以以蜀汉为正统。正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仍然不见对《三国志》的批评。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视之为缺点。这就提示我们应当从时代学术风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j}JZ 在北宋以前,魏、蜀、吴三书是各自成书的。《旧唐书·经籍志》以《魏书》为正史,归《蜀书》、《吴书》入编年,分类极不科学,然其可证三书,当是时仍是互相独立的三部。北宋雕板刻书,始合三书为一种。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国子监刻本。
DBH#)
4do@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万斯同(1638—1702):《三国大事年表》。
V"KS[>>f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o>]`ac0b}Y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IM4Z|NN"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h8{xa5b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E6S(h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sy5 Fn~\R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Li{~=S@N*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eWqQ3{P]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Q;/a F`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q OhO qV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C E^2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Ux6mF-"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oA-:zz> wL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 +K?   洪饴孙(1773—1816):《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q 3$|>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正。
S56]?M|[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地。
iI1n2>V3y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a[Ihqfg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W~n.Xeu{C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7)5H   侯康(1798—1837):《补三国艺文志》。
j V3)2C}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j5 a[L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cMX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E\7
m 'R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谷”、“虏谷、“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纂处所出其他引得,与本段历史有关的如《世说新语引得》,亦存在类似问题。
_{x/u1 现在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各本都据武英殿本翻印);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
sfT+i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V)M1YZV{ 除
Y M CI6U 各种选注选译本外,完整翻译陈寿《三国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我们搜罗到了各种《三国志》的今注今译本共有十二种。有中、韩、日三个语种。中文最早的是中国台湾学者王静芝等人的《白话三国志》(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仅翻译了“陈志”,有注释),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大陆学者陆续推出了下面九种译本:1、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仅翻译了“陈志”,有注释)2、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3、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4、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翻译了“陈志”和少量“裴注”,没有注释)5、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6、杜经国译《文白对照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7、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仅翻译了“陈志”,有注释)8、、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仅翻译了“陈志”, 没有注释)9、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三国志》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仅翻译了“陈志”, 没有注释)。
YB))S!;Ok +Lm4kA+aE5 \BV
0zKd c{#yx_)V& 参考资料:
i XmF*5= 1.本文先取网络版本《二十四史简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历史知识之二十四史简介(即该社出版的《二十五史随话》1987年版)校补,再参考柴德庸《史籍举要》,王树民《史部要籍题解》,孙文泱《正史参考文献目录》(2001年校正,1.2版本,中国先秦史收集整理),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吴泽,袁英光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张大可《史记研究》,高似孙《史略》(周天游校本),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张秀平王晓明《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等增订,辑《清史稿》简介、柯劭忞《新元史》简介附于最后。再以此为底本校补,引用资料一般不注出处,有些虽补但几无专条或过略如褚少孙、杨恽、裴骃、李延寿、易培基等,《集解》等多部著述均无可考订,且诸史资料参差不齐,各有繁简,难辨真伪。同时参考《辞海》(1990-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作补正考订,以资备考。
rZ1Hf11C /TQ}}
YVw 三国志
\t4tiCw 陈寿
 l]!9$ *ZSdl 0e :,pSWfK H J'&# mDU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xG&SX#[2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zzGYiF ?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JkK99\(>9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9a$56GnW1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S}dQ"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1r)kR@!LNG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38Eq`5&W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yM/~3U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d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ITuq/qts]A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C R`ZNuWz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xh@-g|+g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
v*8_El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M?Q4a'Q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w[Gh+L30=5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P4-KqI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hm$X]H`uMX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DmqX"x%P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XWMY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j|.} I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韂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JeH;v0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韂卢传第二十二
l":c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T/>d%O1b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9W*+SlH@ !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PLEPB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iSK+GQ~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dHnR_.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sf
} Dh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H2gj=krK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yKagT$-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R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W~T}@T:EN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AZ|yX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D:\g,\Z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89}Y5#W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R3& ]#n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iFVh$N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Z[!d*O%R_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NIr@R7MKd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B-.v0R`5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76 1o\Q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郄传第十二
0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60R|k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E{xVc;t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m^%|ZTrwN7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h.rD}N\L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PeX1wK%f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Br5a34q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MJJb,D1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Q0?\]2eet9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T[k4lM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2[XG(^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mN `YuR~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pN6%&@)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 Ud^wi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1h{7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lA!"z~03*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i>L+gLW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FQ%c~N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a`9L,8Ve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L(S'6z~_9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cz2DR-"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c'6g*%2k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v dbO(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 此贴被不动明王在2007-12-07 11:56重 ]
级别: 正六品
翰林院侍讲
贡献值:
注册时间:
2007-10-17
最后登录:
2008-01-31 发表于: 2007-12-07 11:49
真详细收藏了
读史先须知道著史者,知道相关历史背景,知道相关研究成果——这样就不会走弯路;因为史书中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错误在内,如果只读原著,就可能全盘接受,认为史书全部记载都是正确的。这就麻烦了。
  ΑΘΕ #61521 #61509 #61505 #61521 #61509;
级别: 监察官
11482 点
3934 两
贡献值:
注册时间:
2007-09-27
最后登录:
2009-09-19 发表于: 2007-12-07 12:44
  我很赞同清末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的评论:“承祚固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减秦、汉之际,乃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黯然无华.”
6-`|:[Q~   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受到《战国策》的极大影响,文辞瑰丽,跌宕起伏;而《三国志》则恪守儒家《春秋》传统,过于简约质朴.不过陈寿献《诸葛亮集》上晋武帝表、《三国志》中“隆中对”等部分,都说明陈寿是可以写出有文采的文章的,只不过他对于著史文笔的观念与司马迁大异其趣.
p   
一九九九,不战而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惟君故,沉吟至今。
级别: 营造官
6024 点
7572 两
贡献值:
注册时间:
2007-09-27
最后登录:
2011-05-20 发表于: 2008-01-02 17:22
前四史之一哦
也是名史。不过与太史公之作一比,确实要差得不少。不过陈氏一方面史料有限,一方面著史观念不同,才有了今天的《三国志》。黯然无华,确实是实说。可读性太差,与太史公书等相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来自:
http://www.qmhistory.cn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Total 0.419472(s) query 5, Time now is:08-05 01:56,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Code 2003-09
Corporation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