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学习的大格局》—学会学习,你将技高一筹
发帖于:
发布时间:2006-9-5 2:01:46
共102条评论
浏览4575IP
《学习的大格局》
就素质而言,具有大格局的学习观远比聪明本身更重要。如果能完善自己的学习思想并掌握综合技能,那么,你的知识学习将技高一筹。
—— 编者的话
绪论: 现代学习观
树立素质学习观念,
走进新世纪的起点;
努力掌握生存本领,
是社会竞争的必然。
据悉,出席美国科学年会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学校传授给下一代的将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
一、要树立“素质学习”的理念
21世纪的教育将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终身学习,永远成长。教育将不再只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因此,要树立“素质学习”的理念,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
1、中学生是“素质学习”的主体
当前,普及“素质教育”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国。在素质教育闪亮登场的今天,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素质学习”是两个主体不同而相对应的概念,正如“教”与“学”是两个对应的概念一样。
确切地说,素质教育着眼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和人格健康发展,它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素质学习则是对学习者而言的,它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如何学习知识和是否掌握其技能,从而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本书提出的“素质学习”概念,是专指学习者形成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完善过程。它有三层含义:一是要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来武装学习者的头脑;二是学习者要具备自我调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三是学习者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熟练掌握高超的学习技巧。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其宗旨就在于鼓励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而切实地呼应素质教育的根本。
某中学的一位老师为学生上综合素质课。老师说:“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他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较大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应道:“满了。”他反问:“真的?”说着他从桌下取出碎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碎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老师又拿出一些沙子,把它慢慢地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然后这位老师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我们的功课多紧张,我们都还能够学习一些其它的新东西。”其他学生表示赞同。“或许你是对的,” 这位老师说,“但是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那么,什么是你学习阶段的‘大石块’呢?这就是素质的学习与培养。知识当然重要,但个人未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切记!”
研究教育的专家认为,人类知识学习方面的某些习性和技能之形成与完善最好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主要是指幼儿至中学这一时期,一旦错过,就可能造成知识素质的终身“残废”,从而阻碍个人未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趋势。
2、素质学习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素质学习是指要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更要注重磨练和形成基本技能的有效过程。那么,什么是现代的学习模式呢?
劳瑞是美国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年,她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了一幅图:图上列出了一个夏日她自己一天影子长短的变化。这幅图的完成用了劳瑞一年的时间。劳瑞是怎样作出这幅图的呢?夏天的时候,劳瑞和她的老师同学们到校园里去测量影子的长短。她和她的同学们每隔一小时轮流相互测量,他们记录下影子的测量值和每次测量的时间。同时,他们把测得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里面。劳瑞花了近两周的时间学习如何使用表格,她学的是Microsoft Excel,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输入数据,如何将数据转化成柱状图等。她还学习使用作图程序,通过学习,劳瑞可以用Microsoft Point缩放物体、画物体的影子和旋转、颠倒和组合物体。两个季度的学习之后,劳瑞已经可以使用Power Point演示程序,可以操作数码相机并把图像下载到计算机中。劳瑞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网页,学会了使用电子邮件。当学习结束之后,劳瑞已经可以把影子数据做成一个图形,她还用电子邮件和她的同班同学们交流经验。
这种现代教学方式,是把学习信息技术融入到一个并不令人感到枯燥的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磨练和形成基本技能。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学习充满信心。具有“攀高”精神,不畏艰难,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肯定自我,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知识学习的大目标。
(2)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末知的知识充满强烈兴趣,无休止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敏感并乐于接受,凡事都想看个究竟,刨根问底,并且愿意亲身尝试一番。
(3)强烈的时间观念。珍惜学习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懂得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得更快、更多、更好,不无端耗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4)学习有计划性。对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搁一边。而是目标一经定出,“言必行,行必果”,尽力为之。
(5)讲究学习效率。注重追求学习效率,并知道如何去学习,懂得什么知识要思考,什么知识要理解,什么知识要记忆,什么知识可忽略。
(6)正确评价自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恰如其分,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和批评,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7)知识结构合理化。学习思路开阔,走知识“杂交”之路,对所有科目知识都认真学习,不偏科。同时,注重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8)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肯动脑、善思考、勇实践,不盲目相信一切,具有敢于批判的精神和创新取向,敢于怀疑权威,唯真理是信。
(9)保持自我心理平衡。有自制力和忍耐力,懂得调节情绪,善于在心理失调中自我解救出来,避免消沉、失意、压抑等消极的心理趋向。
(10)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抛弃读书的死记硬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学习,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下功夫,注重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重要的问题是学会学习
中学生有没有会学习的思想意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要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固然有诸多的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是否会正确地学习,它实质上决定了你未来的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1、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学习经济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信息、智慧、技能、才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人才及其智能、知识是社会经济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论,可以称之为人才经济。而人才及其知识、智慧、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自学,总之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知识的获取、积累、运用、创新必须通过学习,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没有学习就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没有创新,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经济。因此,可以说学习就是力量。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知识经济的经典文献中高度强调:“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
今天,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无论在容量还是速度上都以指数式增长。21世纪,在高速发展的通讯卫星、光纤通信、超级计算机以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信息爆炸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剧。我们正在步入“技术圈”时代。新知识的增长速度呈现几何级数增加,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知识结构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方向发展,知识更新在拨动着人们学习的心弦。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3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从前这段技能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处的必要选择。但这必须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你是否掌握如何学习的技能。
最近,联合国对文盲的定义中有这样的新界定:“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事实说明,知识更新迅速,使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足够的知识,中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有效地更新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会学习的人将更受社会的广泛欢迎,也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一种说法,未来社会就业者要有三张“绿卡”:第一张是知识;第二张是专业才能;第三张是创业本领。所以,学会学习是生存的技能,把握未来的本领。
2、仅靠学校所学知识是不够的
应当清楚地看到,现在每隔五至七年,人类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但是,目前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因绝大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与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相去甚远,故而,仅仅靠15年的静态教育学习一些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里有一个很生动的事例,或许会给我们的一生留下教诲:这是美国一所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前,有一群机械系大四的学生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了。有几个人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它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很有信心。在他们看来,即将进行的考试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不能彼此交头接耳。校铃响了,他们鱼贯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而此时,教授手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并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扰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没有人举手。“有几个人答完了4个?”仍旧没有人举手。“3个,两个?”学生们在座位上焦燥不安起来.“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吧?”仍然是沉默。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所预料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时间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在学生们的心中永远闪亮。
现代科学知识迅猛发展,被人们称为“知识激增”的时代。今天,“知识激增”现象对教育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仓库理论”提出了疑质。“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贮存知识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智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知识越多,则智力越高,越有学问。“仓库理论”十分重视记忆,认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竟是十年如一日,拼命地将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塞入脑里,或机械地把它背下来,往往是以一成不变的埋头“猛抠”、“死啃”的习惯性旧方法来学习,应付功课。实际上,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对莘莘学子也只能说是一种时间浪费而已。至少可以这么说:“学校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教科书上所习得的一些东西,只不过是单纯的知识之素材而已。”如今,新知识洪流排山倒海般地涌现,使大脑这个“仓库”不可能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如果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只是死记硬背,就是脑子里塞满了知识,充其量也只占一生中所需知识总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知识激增”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能把大脑当作“仓库”去装知识,而必须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打开一个个知识“仓库”的钥匙。
所以说,仅靠学校所学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中,中学生要逐步学会如何看书,掌握读书的技巧,发展自己学习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真正做到“此志不容稍懈”。
3、关键在于提高学习能力
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会学习就会有足够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关键在于要提高学习能力,懂得如何去学习。
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是人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或本领。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也指出:“我们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才能学到知识的陈旧教育思想,要使学生从‘不教不会’变成‘无师自通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人为了求生存和为了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
学习能力不是天生形成的,它是以知识和发挥人的创造性与独立性为基础的,是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结果。一方面,人的学习能力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它不可能靠突击去获得,故而,系统的训练和逐步培养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学习能力的增长虽然比较缓慢,但是人一旦获得某种学习能力后,便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因此,学生时代掌握学习能力的人,将会终生受用。1992年1月,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首次超越通用公司。《纽约时报》评论说,微软公司唯一的工厂资料是员工的想象力。全球各地的微软公司机构与个人已逐渐认同一项事实:他们最终最大的安全保障是头脑,而非地产或房舍。有人指出,现代社会的生产工具,如今实际已由劳方所掌握,因为那些工具在他们的脑子里、指尖上。事实说明,掌握了学习能力是最大的财富。
我们知道,学校里的学习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过去学校教育对培养自我学习方式并未放在眼里,而教师的讲课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知识的不断膨胀,各类信息量急骤增长,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已大大超过了在校学习的有限范围;而且,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陈旧率加快,许多新知识是靠学校学习无法获得的,这就必须要靠自学来补充,因此,要想继续获取新知识就必须终身学习。今天,人们在谈到中学生为适应未来变化和知识迅猛增长的时候,都一致强调应把提高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学生只有获得独立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才能通过有效的读书与学习,从而善于收集处理复杂的大量信息,这样,无论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迅猛奔腾,运用自学方式仍能迎头赶上。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一天,一位老大爷在江边钓鱼,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蹲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于是一老一少成了朋友。临走时,老大爷收拾好渔具,捡出所钓的一条鱼让他拎回家,这个小男孩却摇摇头。老大爷问:“是不是太小了,那你挑一条大的吧?”这个小男孩还是摇摇头。老大爷又说:“嫌少吧,你多拿几条回去?”这个小男孩仍然是摇摇头。老大爷有些不惑,又问:“这样吧,这些鱼都给你了?”这个小男孩看看那些鱼,又看看老大爷,还是摇摇头。老大爷看着小男孩欲言又止的样子,笑道:“你想要什么?”小男孩这才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要一条钓鱼杆。”老大爷问:“为什么?”这个男孩说:“我以后可以自己来钓鱼。”老大爷哈哈大笑:“孺子可教也。”于是,老大爷爽快地把钓鱼杆送给了小孩子。望着小个子乐颠颠地扛着钓鱼杆远去的背影,老大爷自言自语地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现成的鱼只够吃一次,如果学会了捕鱼的方法,那么一辈子也吃不完。
中学生在校学习应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学习,真正地掌握自学的能力。我们如果把知识的技能比作“黄金”,那么,良好的学习能力就是“点金术”。黄金固然可贵,然而却难以和点石成金的本领媲美。事实上,就一个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总量而言,可以说大部分并非学校老师所授,而是靠自己所习得的。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历来十分重视自学。达尔文曾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靠自学取得一千多项发明而闻名于全世界。著名数学家笛卡儿靠自学,在二十三岁时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华罗庚教授早年在小店当学徒,他也完全是靠自学,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法拉第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从一个未曾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铁匠的儿子,一跃成为英国第一流的科学家。
读完中学是处于升学与就业的叉路口,对中学生来说,其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一旦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大量的新知识更新与获取还要靠以后在社会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中学阶段掌握学习的本领,可以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一是从自身发展的素质来看,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理解的程度也会加深;二是从获取知识的时间来看,良好的学习能力把听讲与消化紧密结合起来,可避免学习不得法所走的弯路,从而简化思维过程,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三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看,具有了学习本领,就不只是靠老师的“喂养”与“灌输”,而是用自我思维方式、有独到的见解去能动地理解,这样便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获得真知灼见,这也是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如果把这句话引申开来,那么,我们便可以说:“掌握学习的能力,我们就能走向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原创]《学习的大格局》—学会学习,你将技高一筹 的精彩评论
我认为那个康熙评简书不实的例子可以探讨下:也许是康熙用的白囊线太稠密了,毕竟在皇宫里的东西不会是凡品吧,还是皇帝用的.
我不知道白囊是什么,估计是手提袋之类的吧,如果这样的话我有理由不认同康熙大帝了.
确实是一部不可不看的好书!!
我已经收藏了,暂时没看完,先顶一下!
我们大家都很支持楼主!
顺便问一下,楼主是郑州人吗,郑州称“绿城”,呵呵
晕,太长了,不过我拷贝过去,慢慢看,谢谢楼主了
我现在就是对学习有些迷茫,想找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提高一下自己学习效率
发完上帖后,我寻找那天的跟帖,怎么也没翻到,后来发现是在深水里。原来是分别发在两个版块。
这着实浪费了作者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便交流。其实应该在部分区总置顶!
我那天的跟帖转此: 以下是引用文存的发言:
向绿城一剑致敬!——名字倒和军人相符。
宏篇大著,行文如水,功底了得。有益身心,智慧结晶,是每个懂得生活的人应该好好消化的精神食粮!
几年磨一剑,这是踏踏实实作学问的——学者型。佩服!
也感到自己是望尘莫及,虽然我单个文章的字数比论坛大多数的要多,不少万字以上,也有几篇5、6万字的,比起来是很浮躁的。向你学习,争取有生之年也拎出个标准的长篇大作。
有关出书的事,你这样的选择是对的,昨天中午我们聊天已经谈及。还是这句话,发表文章是吐露个人思想感情的,得到众多网友的阅读等于是得到社会的认可。还能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我们不缺钱,这样就行了。
我们单位每年都有个人出书来推销的,我都感到难为情。一次看原来徐州市秘书长的面子同意了,他得寸进尺要我们1000名职工人手一册,只好答应,可买过来以后,30元一册的内容我就认为是庸作,如发人手一册,我们不挨骂吗?1000册没发一本,后来都当垃圾卖了。现在都上网,谁还看书?
我认为能得到多多的读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是主要,也不要限于铁血一家,人流大的网站发是了。
我邳州现任文联秘书长大洲兄弟和你一般大,是我同班8年老同学(徐州师院副校长)的连襟,原来是邳州日报副刊主任。网络文学时兴以前是邳州在省-国家级发表文章的第一大户,非常有才。可自有网络以后,他一次没有投稿,业余时间创他的网络文学《乘兴走笔》半月刊,现在每期的发行量达6.5万,是中国网刊的第一名!我的文章他专门作了5期电子书发行全国。许多好友说我一分钱不挣白送人,我就说,那大洲兄弟不是更亏?
如若你愿意,我可向大洲兄弟提出把你的书作成电子书向全国发行。
还有一事,楼主作了这么大努力,金币仅100余。我对我获得的金币汗颜。我也不知怎么赠的,请版主把我的金币划一半给绿城一剑。这些金币我到现在还一个没用过呢。
那天第一次看了《学习的大格局》以后,随即发了感慨,初稿写于2001年7月4日,其实还要往前几年,以致最近发出,这中间需要多大的工作量啊?大量阅读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筛选运用、泼于稿纸、反复检查修改;翻烂了多少资料、检查了多少遍无法计数;行文流畅,语法无可挑剔,甚至错别字也难发现。可以说作者对现在文中的任何细节能够背出来。非常佩服作者的毅力!这才是真正能够称为“作品”的作品。
“自古磨墨提笔者论及指导思想,有文人与学者之分:文者,抨击时事,急功近利;或满腹牢骚,有感而发。此类作文者难免心浮气躁,虽有稿纸等身,终是一事无成。学者,究其深而不知时逝,气沉丹田,触一点而动全身,说个来龙去脉,故不论文案厚薄,也是大成。”我深深反省,甚至随时和版主聊天时谈到此主题。至今我在杂志上的文章文字最长一篇的是30000字,上网二年废寝忘食的耕耘,文字最长一篇的是60000字,其余的基本都是小不点。相当多的时评是一点的没意思,过了时效,如同垃圾。更有文字相当多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口水仗,我甚至连个人博客和文集都不好意思放。无用的劳务我浪费的太多太多。几次在帖中说,本来上网是陶冶心情而来,在喧闹刺耳的论坛里担心自己也变成了庸人。亦谈到我必须向绿城一剑学习,争取有生之年也能拎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长篇”作品!避离喧嚣,去除浮躁,打理个人天地,才能得到我希望的陶冶。
此书能够出版当然更好,在当前提高国民思想素质教育的大局下,以及人生的需要,尤其值得大学生群体认真阅读。这也是作者对国家的贡献。
感谢weiwei4692、天空的云唤雨、莞草、dugun等战友们的回帖支持和鼓励。
此书读完后只有益处,不读之乃看不见的损失也。
太感谢楼主对学习方法的研究了,希望这个帖子不仅让广大朋友来学习,也来讨论学习的心得,学的感受...
我也刚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大概的观点是: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什么,我们把知识和能力怎么区分开来.
有很多东西是工具性的,靠大家勤奋努力,就可以熟练掌握.但是有些人内在的品质是,是很难让人通过努力来完成的.
比如说,人的审美观,洞察事物的能力,人的意志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领导能力,人的道德修养等等,
我分为工具性的知识,和工具外的知识...大家都能理解和学习工具性的知识.但是往往忽略了工具性外的知识和能力..
看到此书,的确有所收获,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不学习是要被淘汰的,而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对自己的知识更新有益.感谢作者的无私奉献.
我看书有一习惯,必先了解该书作者,前言或自序.我想:从一本书中获得东西得首先从了解作者写作初衷以及创作的历程中开始,往往在这里就收获颇深.楼主的自序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言必行,行必果,感谢楼主的工作. 以下是引用绿城一剑的发言:
非常感谢变色的玫瑰斑斑以及众多热情为作者服务的斑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我们应该感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书,现时无私地奉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更是难能可贵。期望再看到你的其他大作。
非常感谢变色的玫瑰斑斑以及众多热情为作者服务的斑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活到老学到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在当今的知识爆炸年代,没有的学习方法是很容易落伍的,要知识更新必须要更新学习方法。这本书虽说重点面向中学生的,但对任何需要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适合的。认真学习,掌握其方法肯定会的益处。感谢楼主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书。
同志们,来了要顶帖,造福人类呀!!!对我这个搞管理的都很有帮助,谢谢剑兄!!!
感谢肖晓桐、华夏帝国发言人的鼓励和支持。
希望看后的战友觉得书好,不忘顶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书。
欢迎诸位来此读书,明天贴出本书的第三章:学习的四类方法。
特此敬告。
多谢!!!非常感谢,挑刺不成功,不过让我又明白了不少!!剑兄逻辑思维能力强呀!!赞一个!!!!:)
最优化组合是指充分发挥出效率的技巧组合。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优化组合主要是指构成学习链的学习点有效集合[集合改为分类是否好些?]和串联。
上面这是你提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你理解跟我说的可能有偏差现象了。这你先要搞清效率问题,就是什么是限时效率、部分效率、整体效率。
分类是最基本的方式,目的只在于适合你背、读、写的单一的或者是简单的学习技巧。学习的最优优组合对应的是部分效率或整体效率。而不是指限时效率。
分类是最基本的方式,它是与限时效率相对应的概念。
重要的是理解这三个(限时效率、部分效率、整体效率)效率的不同定义,而不是想当然地看这三个概念的意思。
首先,我非常感谢你这么认真地读我写的东西。
我先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学习点与学习链——学习战术与学习战略,从本质上说,这两个概念是九九归一,回到了我们古时所说的“道”上来,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通规律性,你用后面的两个概念来对应理解前面的两个概念当然是可以的。但为什么我要用“学习点与学习链”而不用“战术与战略”这类词呢,主要在于“学习点与学习链”这词比较中性化一些,“战术与战略”词的范畴较具体化了,不是太好用。另外,一些女同学恐怕会对“战术与战略”反感吧。(笑)
现在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学习链”应该再加上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可变动或可调整性。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第一,已经给了它定义出了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清晰性、完整性,可变动或可调整性和上面这三个特点还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呢?因为可变动或可调整性存在着前、后之说。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学习链”三个基本特点,都是在没有动手学习之前就总结强调出来的。可变动或可调整性只是在学习运动中出现的情况,所以,我才会有下面这话作为补充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链由于学习点的选择性产生的不断变化而不得不加以修正与有效连接,以保证学习链不偏向或“断路”。’
不知我的答复你以为如何,可以继续提出你的论点,我也能更好地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漏洞的地方。
说实在话,这章书值得讨论的问题非常之多,编书时,我主要是考虑到整本书在结构上的平衡感,所以这章书都是大纲似地概括写作的,如“我们建立“学习链”的基本原则”只是缩写,根本就没有展开来谈问题,只是讲了一个大的提纲。如果真要写出来,就这一章有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习科目来写作和举例子说清楚的话,它本身就能写一本书了。
阅读这章书,我想对初中生,甚至于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我想,他们是能看懂的。
学习链的原则一节中‘原则之四是对学习技巧要进行最优化组合。最优化组合是指充分发挥出效率的技巧组合。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优化组合主要是指构成学习链的学习点有效集合[集合改为分类是否好些?]和串联。
原因:学习点分类,有把一些相类似的学习点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而且针对‘原则之二是对学习问题的内容要进行分类’来读,阅读理解上比较容易。
好象还有几个错别字,一下子找不到了,下次再仔细找找看!!!
剑兄!!!我已经花了二天时间看你的文章,确实收益非浅,此书不读,实在可惜呀!!!也有些问题想请教,这里最重要的学习点和学习链有点深奥,我的理解能不能用学习战术[学习点]和学习战略[学习链]来形容,战术也有多样性,可变性,选择性;战略也有最重要的次序和步骤。。。。。。
学习链的基本特点中能不能加一个可变动或可调整性,实际情况中,学习战略可能会出现微调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链由于学习点的选择性产生的不断变化而不得不加以修正与有效连接,以保证学习链不偏向或“断路”。’
一点漏见!!!望指教!!!!
敬告读者:
本书的首发和更多的内容,贴在深水区的版面上,欲早看些,可移步“深水杂谈”。
我决定花三天三夜的时间研究你的文章,再次向绿兄表示感谢~~~!!深水区不能留言,遗憾呀!!!!
真不是一般的好,你的文章。我想,你不是一般的人,希望能够向你讨教,我是特意刚刚注册上来留言的,加我QQ:635696088
没有人提出问题?
看来大多数来这里看帖的年轻人,他们都没有能够意识这本好书对他们的人生意义,唉,真可惜了他们的聪明智商。
敬告年轻的网友读者:
本书的第二章《学习的三种能力》是本书的一个重点,而第二章的第二节“增强高效学习的能力”又是本书的“氢弹部分”,是这本书最难看懂的章节。如果你在阅读本书后,对书中所说的地方有什么难点和不懂的地方,楼主在这一段时间里,将在这里尽自己所学来替你解答疑惑,最大限度地给予你帮助。
机会难得,不要错过。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第二章:学习的三种能力
治学是个系统工程,
三种能力助你成功;
旨为创造点拨迷津,
更给探索开辟捷径。
提高素质的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大家知道,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去学习,不一定得到同样的收获。个中原因,自有不同。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学习能力训练的问题。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学习特有的规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去掉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消极性,否则,即使你熟悉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效率。你可能会白白地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并陷入学习的“怪圈”之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中学生为了更好地进行素质学习训练,很有必要加强素质学习的三种主要的能力,这就是:培养更新知识的能力;增强高效学习的能力;强调运筹时间的能力。
一、培养更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更新知识的能力,是中学生的一个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认识并遵循学习的规律,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二是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古语曰:“知其法者,事半功倍”
了解一些认知学习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什么是认知?简单地说,认知就是感知、记忆、再现、概念的形成、判断与推理,也就是领会、知晓的意思。认知学习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过程,它通常是由认知主体(即认知者)、认知客体(即知识对象)和认知助体(即方法、技巧)所构成的。例如,中学生读书,中学生就是认知者,认知的对象就是书本上的知识,认知通过“看与思”这一方法得以实现。省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真正的认知学习。因此,完整意义上的认知学习,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认知助体三者的统一。
首先,从认知客体上说,人类的知识有纵横两个方面。纵是知识的积累、系统、深化;横是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学科综合。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每一学科体系都是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特点,总是先由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开始,然后一步步展开,一层层深入,严格按照逻辑的顺序,组成了完整的系统。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知识学习过程的渐进性。因此,知识学习犹如攀登高山一样,必须由低到高,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如果迫不及待,一下子跨几级,则违背认知的逐步深入,渐进发展的规律,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次,从认知主体上说,认知的过程主要是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认知者在感性知识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把各种知识信息传递到大脑而作出的反映。在理性认识阶段,则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对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而达到认识的深化。因此,学习的认识过程是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说,知识学习本身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你不能单凭感觉就把握所学的知识,只有逐步深入,才能保证知识学习的完成。
再次,认知学习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助体,也就是说“看与思”的问题,要掌握促进知识学习过程最终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技巧。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是知识学习的桥梁,它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缩短知识学习的时间,少走弯路,加速知识学习的进程,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古语曰:“知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道出了方法与效果的因果关系。
对中学生来说,认知者是指学习者要对本身智慧及潜能有充分的认识;认知对象是指要掌握与具备的各科知识;认知过程是指对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熟练运用。中学生的学习与人们一般的学习活动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才能打好自身文化的基础,遂渐使之形成能力。故而,中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其二,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去发现新知识。已有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通过书本和老师有系统的传授来继承下去的,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它,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学习中,要倡导使用“发现法”来学习,不过,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人类现成的知识,而不是说每种知识、原理、法则、定律都必须由自己去发现。其三,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中学生知识学习的取向、内容的编排、学习的进程,以及具体到如何预习、钻研教科书,观察生活、写作文、作练习及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等,这种获得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性的培养,一直都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督促的。其四,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新知识的。中学生之所以能不断地理解新知识,是由于新知识和他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较密切的联系,能用自己旧有的经验去解释新的知识,使新知识同自己已有的经验融为一体,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弱点: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
客观地说,现行基础教育使中学生确实学到了相当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应试教育束缚着中学与教师的教育导向,使得学生的思维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
中学生在接受长期的学校教育后,所持有的知识水平与自身的基本能力极不平衡,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基本能力明显不足:中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常常难以适应自身知识不断发展的需要,无法自我更新知识,造成对现代竞争生存环境无所适从的现象。比如说,许多高中毕业生一旦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基本上不懂得如何去合理有效地再学习,从而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况之中。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事实。这说明中学生在传统教育下的认知学习,确实存在着许多弱点。
从教育方面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往往采取一种“抱着走”的育婴方式,学生受到教师的制约和束缚。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是学生眼中的权威人物。教师的指导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差不多人人都同意需要好的教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现行教学的指导方法体现了很大的强制性。例如,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熟悉考试的范畴,因而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总是“以我为中心”,反复强调必须掌握某些知识。学生也只能按教师划定的知识范围,依照其传授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去掌握完全被压缩了的具体知识,而根本没有必要超越这个范畴。换句话说,学生只要能够被动理解、消极接受指定学习的某些知识,这就已经达到了教师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况且,这些被指定的知识是否“真的必须掌握”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中学的课堂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替学生做了本应学生自己必须亲力亲为的大部分事情,诸如掌握学习研究、学习分析以及学习综合技能等工作。事实上,应试教育也不能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此类“劳神费事”的问题。如此,学生只有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方法去“依样画葫芦”,哪怕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无可指责。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的讲课水平不可谓不好,往往是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有条有理,学生接受起来也确实不费太多的力气。但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怎么高,遇到稍有难度或比较灵活的习题,便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早已习惯于舒舒服服地躺在教师身上,不必自己多动脑筋。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教师在讲课中已一一扫除,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时往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听着老师讲,下课围着习题转”,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和备忘录来使用,如此,其学习的质量自然大有问题。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独立学习,但实际上这是有许多制约条件的,即只有按指定的学习范围才能考出好成绩。一般来说,对于教师的“权威”性,加上考试成绩的压力,学生自然不敢贸然“越轨”,只得亦步亦趋,顾不得许多了。由此,重点学校和“高素质”的教师带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一般学校和“一般”教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平平”。最终,形成社会、家长及学生对重点与一般中学加以区别看待,但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来看却无本质差别。
应当说,我们中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即使是考上大学的,甚至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虽然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但自身的学习素质也没有质的飞跃,而只是知识量的被动增加或知识准确度的机械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请同学们抓住我说的重点”,而不是说:“请牢记,对你来说不懂的就是重点。”这实质上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前者在升学率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重大作用,而后者的目的则是教导学生懂得在未来怎样去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是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而是测试学校和教师的应考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来说,“一切为了高考”是一种不完全的认知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中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学就会,一放就忘,一用就错。”所谓的“懂”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或者属于一知半解,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懂,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从受教育方面来说,教出一个言听计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的学生,与教出一个自己会看情况、做决定,下判断的学生,究竟哪一个比较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学习心态呢?小学生说:“老师要求这样做的。”初中学生说:“老师是这样教的。”高中学生说:“老师划定的重点。”由于以往的应试教肓而形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一些考上大学的新生,不久便惊呼:“到了大学,不知怎么学习乱了套?”有的大学生说:“大学教师讲课不如中学教师,有些内容根本没讲,却照样布置作业,两节课下来一翻书,大本头书已讲了数十页。”其实,这不是大学的“过错”,是这些学生还不能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要求。此时才如梦初醒,认识到:“我的学习方式应该改进。”然后,折腾一年半载,因多年养成的固有习惯的惯性作用,有时仍然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中学生长期依赖教师的学习心理惯性,使之在认知学习中形成一种缺乏主动性、研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意识,从而丧失掌握自我学习,提高技能方法训练的机会。其弱点大致表现如下:其一,中学生大都不作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训练。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教师大多数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说说而已,理由是不能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了。而学生懒得做课前准备的理由更充分,认为如果一定要作课前预习,那还要教师干啥。其二,中学生只相信老师,而不相信自己。由于教师反复强调所学习的内容重点,甚至很详细地划出学习的重点范围,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简直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了。如此,学生自不敢掉以轻心,并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完成同一类型的习题训练,以致产生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其三,中学生没有分析和综合的习惯和要求。据了解,除了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能够阅读到各学科课目的考试大纲以外,中学其它年级的学生一般是见不到本学期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应当说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由此,导致学生没有分析和综合的习惯和要求。中学生如果自始自终地不懂“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那么,培养出来的中学生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具备自我指导、自我学习的基本技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难以深入展开自我学习的缘故。他们的缺陷就在于连最浅显的自学道理都不懂:哪怕你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只要你坚持学完全书的教材,在总体上获得某一学科的概貌知识,实际上学习已完成了一半,是成功的学习方式。其四,中学生没有测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技能和方法。中学生所读的参考书不谓不多,所做科目练习题的数量不谓不大,但是很少有中学生在自我组织、编拟试题或练习题上下功夫,中学生只知道反复地演算习题,却始终不知道对本章节知识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如果中学生能够得到自我组织和编拟试题或练习题的基本技能训练,就会真正懂得怎样去进行整体性、归纳性、针对性和高效率的自我学习。学生之所以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举一反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满堂灌”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去思考。
当我们指出中学生认知学习的弱点时,同时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现行应试教育制度在认知结构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唯一标准是考分。撇开考试内容这一形式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不论,考分实质上也只能表明学生头脑中装进了多少知识,而至于这些知识获得的形式过程、途径是否科学化、合理化,是否注意方法和技巧的优化,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备,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则一概撇开,以至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老师上课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学生掌握知识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要考试成绩好,老师学生皆大欢喜。如此培养出的中学生根本就不掌握系统化、条理化、完整化的自我学习方式,当然也就不奇怪了。这种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自身教育和认知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方法和技巧,实质上不是真正意义的“知识学习”。同时,它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认知结构的潜力发挥,其结果只能使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展不平衡,抑制了在未来具有无限发展趋势的可能性。如此,一个读了十二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大学毕业生,对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认识却十分有限的,以至走上工作岗位后,竟然不能够适应重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需要。
当然,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不应该成为我们高分低能的一个籍口,中学生自身也负有自我教育的一定责任。基于学习上普遍存在的上述弱点,中学生有必要予以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弥补缺陷。总之,中学生必须明确的一点:掌握所学知识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如何去学习。只有强化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使自己走向社会后在工作、学习、生活上有卓越的表现。
3、“我是自学的,书籍是我的老师!”
在沙俄时代,一位年轻人走进了一所中学,为了谋生,他请求在这个学校里担任数学教师。他才二十岁,但校方在严格的考核后,对他的数学才能十分佩服。校长准备接纳这位自荐的老师,便问道:“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的老师是谁?”年轻人答道:“我是自学的,书籍是我的老师!”校长笑着点了点头,对这位新来的教师表示赞许。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成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齐奥尔科夫斯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一定要把自学提上日程。自学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听课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完全依靠老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中学生在学校里一定要培养自学本领,掌握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自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愿自学。不少中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比如听课不懂,却懒于独立思考,就要求老师再讲得细一点、明白一点。又如课前预习,不少中学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殊不知预习对锻炼能力大有好处。而平时课后不复习,靠模仿例题做作业,期末要求教师归纳重点、分析典型例题,应付考试。二是不会自学。有些学生实际上是不懂在掌握知识的能力上下功夫、只会解题而不会思考。有些中学生整天埋在作业里,没有时间思考问题,长此下来缺乏了思维的训练,人也变成了作题的机器,反而不能弄懂所学东西的实质。更有甚者,不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是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得下来的东西,只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这种模仿定型化和机械记忆,实则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成才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自学,主要强调是要积极地独立思考。因为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后,才能使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到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如果不动脑筋去思索问题,就如蜻蜒点水、水过鸭背,那是不行的。那么,我们如何把听课与自学结合起来呢?中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做作业,学会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来解决疑难问题。预习可以使思路超前,想想下一步会怎么讲,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等,这样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只是匆匆地看一下教科书,或者是光背一些定义、定理和公式,那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不仅要采取积极的听课态度,而且要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钻研听课时仍感到疑惑的问题,从教材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自已试着弄清课程讲授的内容及论证过程,如果对推理过程不明确、感到有所含糊的地方要寻根究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
自学在思考方面应特别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钻进去,提问题”。对知识内容要力图提出问题。当新知识进入大脑时,会与大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或多或少的“矛盾”,只有钻进去,提出问题并解决它,才能把新知识“嵌入”知识结构中去。自学时如果提不出问题,是因为学过的知识还停留在书本上,并没有真正进入自已的大脑中,所以,学习中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深浅程度,是衡量其有无认真思考的一个标志。同时,对所学的内容要在练习中加深印象和直觉感受,使新学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二是要“钻出来,理头绪”。虽然把各部分的内容掌握了,一个个问题解决了,但自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要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把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层次弄清楚,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要做到把书本、笔记本撇开时,学习过的内容能够条理清晰地在脑子里显现出来,真正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的概念。这样,通过积极的与富有创造性的自学,把书本的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悟出未曾发现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自学,能充分开掘大脑潜能;自学,会使你动脑筋,真正学懂、学深。
中学生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呢?一是适当的学习步调,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就是说,不过分赶进度,认真细致,一步一个脚印。二对问题要注意思考原因与结果的内在联系。三是要重视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即弄清知识的连贯性。四是从展开到压缩。读书过程中要善于概括,并勾勒出提纲、要点。五是要懂得自我检查。对错误和正确的***进行比较选择,弄清知识问题的本质,培养判断能力。六是尽量采取变式复习。要避免机械性复习,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七是反复阅读,按步思维方式。有问题要多思考,对难题要深入研究,及时弄懂。八是运用根据外化。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的转化。即把自己清晰的思想以符合文法和逻辑的、别人能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或动作表现出来。九是注重可逆顺联想。即具有顺向思维能力,又具有逆向思维能力。十是善于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并注重分析与综合。
学会自学,这不仅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也必将为他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或深造奠定深厚的基础。有了自学能力,即使离开学校和教师以后,仍可以“无师自通”,并能够保持个人知识的新陈代谢,使智能结构不断地趋于合理和完善,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4、自学要在做笔记上下功夫
就能力而言,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强,尤其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上要高出一筹。这是因为做笔记要集中注意力,运用和组织自己的逻辑思维。经常练习哪些部分该记,哪些部分不该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与分析能力。对做笔记的学生来说,笔记可帮助他们减少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故而成绩也会随之提高。而不善于做笔记的学生,不仅缺乏学习能力的训练,而且只能依赖自己早已模糊的记忆,最后,不得不去重新翻阅教科书,费时费力,学习成绩自然上不去。
即时理解并记住一堂课讲述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想法。人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即使是那些聪颖的学生,一堂课后,最多也只能回忆出听课的大致内容,而十之七、八的要点和细节会很快淡忘。特别是对那些有很多图表、数字、公式等资料性知识比较多的课程,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当时能记住这些资料,过后也要经过整理,使其有序地被吸收和消化,才能长久地记住。如果做笔记,提纲挈领、有条理地记下学习的思路,不仅能使我们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还为课后复习和考试时提供记忆的线索。在复习时,笔记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过一次电影”,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联贯起来并抓住要点。事实上,有些课程是不能马上就完全明白和掌握的,必须依据笔记的提示和帮助,课后反复思索,才能搞清弄懂。
做笔记,首先感知的内容要正确,力求第一次接触就深深地刻在脑子里。这样记忆的表象就清晰、准确、强烈,往往不需要多次重复,就能获得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反之,开头印象淡薄、模糊,以后就易记不牢。如,有一班的学生聆听了一段课文,然后写下他们所忆述的内容,接着他们再听一次原文。此后几个星期,他们都重复这个程序。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将某项资料记错,以后的几个星期,他都倾向再犯同样的错误,即使给他再听一回原文。此外,将听课内容的要点记在笔记上,是否真能帮助我们记下该要点内容呢?另一项实验为:一个班的学生边听一段短课文,边做笔记,并着重记下内容要点。一星期后,让他们尝试忆述内容。发现:他们回忆笔记内容的能力,六倍高于回忆笔记以外资料的能力。所以说,如果你想记下一项资料,那就将它的要点写在笔记本上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决定笔记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二个:一是组织讲授内容的结构。二是记笔记的能力。做笔记要简明而清楚,还要包含所有重要的论点。故而,你不妨尝试用最少的文字去记下课堂所学的内容,这对提高能力大有益处。必须明确的是:笔记宜用纲要形式来架构,以便区别各要点的层次性,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编排形式。假若笔记将资料杂乱地堆在一起记录下来,就很难知道该内容的重点所在,也不利用弄清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笔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形式可不拘一格,你可以运用任何符号,或用自己独创的缩写或简写来进行记录,只要自己看得懂、明白意思就行。这样能够帮助你加快做笔记的速度,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当然,笔记决不是听课的“录音带”,而应当是符合自己需要而经过提炼加工的复习资料。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中谈到《怎样记好笔记》有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同学叫林家翘,他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课堂笔记要整理两次,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后,他还要重新再整理一次,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薄薄的一本,大概18页左右吧。这就完全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他温习就看这个,边看,边回忆,边思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记笔记的方法,就是要把老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整理笔记是把所学知识深化、简化、系统化的过程,因而整理笔记的任务是:首先,在第一遍阅读复习笔记时,你必须要重新组织安排笔记的结构,以方便自己的复习和记忆。其次,更正记得不太准确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补充书本或听讲中的不足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记述、概括笔记内容,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印象,这比不动脑筋地照抄照录效果要好得多。在改错和整理时,不要把笔记整个部分重抄一遍,重抄太浪费时间。你可以用有颜色的笔来帮助你,使主要标题和重点突出。或使用简纲的办法,这也有利于你复习笔记。当然,如果你的大脑适应于表格或意示图,那么就试着把文字材料转化为显而易见的图表形式更好。最后,把有关的前提知识简要写上,形成知识的整体联系,以便于思考和理解。
整理笔记,要趁自己对课堂内容仍很新鲜时,即在当天之内进行最好。如果等到过后很久再进行笔记整理,那就可能会忘掉许多内容和细节,而无法使笔记本上的内容更完全、更准确,故越早整理笔记越有好处。
5、俗语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俗语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于总结前人或他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是中学生迅速提高自身学习基本技能的诀窍之一。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即是学习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虽然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但它直接来源于生活,往往使人感到其所说正如已之所想。故而,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将大有裨益。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大教育家。他首创私人讲学,其“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人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论语》。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首先,他对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如: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其提炼出的“学而时习之,不悦乐乎”这句名言,揭示了学习活动的意义。其次,在知识学习方面,孔子提出了“学—思—习—行”的学习模式,指出学与闻、学与思、学与行的四个方面必须互相结合,统一进行,初步摸索到人类知识习得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的发展过程。
孟子是儒家孟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学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的学习模式是:“自得—居安—资深—左右逢源”。孟子认为,居安思危,体会深刻,才能使知识积累深厚,才能达到取之不尽,运用自如的地步,并认为努力探索,就能获得知识。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在治学经验方面对前人的成果作了系统总结,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治学专著《荀子•劝学》。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观点,提出的学习模式为:“闻—见—知—行”。 荀子不仅重视总结学习经验,其论述已广泛涉及目的意义、治学态度、方法途径等主要环节。相传《中庸》一书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他继承孔子的“学、思、习、行”的理论,提出“博学之—慎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理论模式。其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揭示学习发展的五个过程,使我国古代的学习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到了南宋,教育家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了新注,编成了《四书集注》。他认为应先读四书,在学其它经书。朱熹把《中庸》的五部学习程序并为两个阶段:“穷理—笃行”。他认为“穷理”仅仅完成学、问、思、辨的过程,这是不够的,还应以“笃行”相结合,“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时至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他提出的学习模式也是“学—问—思—辨—行”,但其附于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学之弗能,则急须辨。问之弗知,则急须思。思之弗得,则又须学。辨之弗明,仍须问。行之弗笃,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其方学问思辨之时,遇着当行,便一力急于行之,而不可曰,吾学问思辨之不至而俟之异日,若于五者第一不可缓,则莫如行。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四书大全说》)由此看,学、问、思、辨、行等是相互渗透、反复进行的过程,彼此之间,“行”是首要的,而学、问、思、辨,是“行”的基础。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形成“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模式与相应的学习理论体系,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历代的教育与教学起着指导的作用,有着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古代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原则方法的思想,我们仍然可从中采撷到不少充满睿智的启示,来帮助我们提高对学习的深刻认识。
我仔细阅读了两遍,获益良多。再次衷心感谢绿城一剑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精神食粮。热切期待后面的章节
回oymk:
对,上面发的就是本书的目录,以下三章都将在本贴一起发出,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以下三章在每个星期贴出一章,到全书在这里贴完为止。
并:感谢你的收藏和鼓励。
好文章.真正体现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一句名言:对学生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让他们不再需要老师的教育.
那太谢谢楼主了,前面是整本书的目录吗?另外几章是另开帖发,还是就接在这帖子里?
我想对斑斑说一句话:
——在这里,你给不给我评原创、什么级别的精华,对我本人来说没有一点价值,我只是想要求这本书能在“成长攻略“这地方固顶,让更多的人有幸读到它,从而受用终身,达到我编著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帮助年轻人成长。
《学习的大格局》,这是一本花费了我四年半心血编著的书,完稿于2001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版。
说句实话,这本书也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当一个年轻人能够读到并读完这本书,那是他这一辈子中的一件非常幸运的大事,他将从中受用终身。
其实,还是这一本书,它也是天下无数为人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一本指导书,你的孩子可以是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能够手中有这本书,你就会知道怎样去给你的孩子灌输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帮助他快速成长。
另外,这也是让中小学教师读后会感到惭愧的一本书,我们教育学生,有过让他们在整体上形成如何自我学习的理念吗?
不夸大的说,任何一位能坐下来把这本书读完的人,都将会受益非浅。
我编著这本《学习的大格局》的书,至今为止,一分钱收入没有,但我还是决定首次全文发表在“铁血”网上,让我们年轻一代读到这本可以影响他一生成长的书。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名字起的吸引力不够,改成:通往成功的学习大格局,才行,因为现代人需要在前面放上看得见的诱饵才有动力。
《学习的大格局》
目录
绪论:现代学习观
一、要树立“素质学习”的理念
(1)中学生是“素质学习”的主体
(2)素质学习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重要的问题是“学会学习”
(1)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学习经济
(2)仅靠学校所学知识是不够的
(3)关键在于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章:学习的八大素质
一、问心——解决疑难问题的起点
(1)妨碍自已发现问题的原因
(2)学问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3)发现问题要对事物敏感
(4)“谜底”往往来自实践的启示
(5)凭借预测触发问题思路
(6)勇于向已有的知识挑战
(7)探索事物要排除认知偏差
(8)屏除认知僵化才能突破
(9)首先要正确地提出问题
(10)疑问带来学习思考的认知方法
二、悟心——开拓创造力的突破口
(1)先说奇妙的“啊哈”现象
(2)啊,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3)不停转动你精神上的眼睛
(4)学习不要轻视知觉的功能
(5)不错,直觉有时可能是对的
(6)要正视错误的必要性和价值
(7)从往年的高考作文题看“想象力”
(8)要解决“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9)学习“悟心”的沃土:“试一试吧!”
三、用心——提高思维力的开发点
(1)学习的“用心”意味着什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
(4)要懂得准确地推断客观事物
(5)学会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
(6)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
(7)同一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意义
(8)对事物的同一思维不能自相矛盾
(9)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10)正确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11)逻辑思维本身有“漏洞”吗?
(12)从“诡辩”中领悟出的道理
(13)思考的 “点”与“面”之问题
四、记心——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1)大脑容量与惊人记忆现象
(2)记忆信息“存盘”才能真正记住
(3)看大脑记忆系统怎样工作的
(4)科学仍在研究:人为什么会遗忘
(5)找到克服“遗忘曲线”的办法
(6)记忆要“过目不忘”是有条件的
(7)牢固记忆要善于运用“想象力”
(8)最有效的知识记忆要做到“系统化”
(9)记忆,要求多种感觉***协同“作战”
(10)讲效率要掌握“过剩学习”的尺度
五、信心 ot;——一面升起来的旗帜
(1)传记中写着:“我的人生是失败的连续。”
(2)他大声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3)“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6)别忘了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
(7)脍炙人口的名言:“视吾舌尚在否?”
(8)“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六、耐心——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1)门捷列夫说:“这个问题我大约想了20年”
(2)耐心是对压力的一种挑战
(3)“每年看一本好书”,这容易吗?
(4)首先要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
(5)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6)耐心是不断磨练形成的一种素质
七、细心——严谨学风的基本功
(1)“甲骨文”正在砂锅里煮着呢
(2)事实不会蒙蔽细心观察的人
(3)“错漏百出”的目击报告说明什么
(4)附图指示:“间隙不得大于10厘米”
(5)“溴”元素与鸭嘴兽的“蛋”
(6)凡事业成功的不乏细心人
(7)细心可纠正浮燥无知的学风
(8)“干净”与“不干净”课本的区别
(9)把细心与学习“动脑筋”结合起来
八、静心——优化你的学习内环境
(1)学习要挣脱“杂念”的羁绊
(2)要消除“负性情绪”的影响
(3)让积极的“潜意识”浮出水面
(4)“沉思冥想”的静心训练法
(5)靠“想象”也能重组智能结构
第二章:学习的三种能力
一、培养更新知识的能力
(1)古语曰:“知其法者,事半功倍”
(2)弱点: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
(3)“我是自学的,书籍是我的老师!”
(4)自学要在做笔记上下功夫
(5)俗语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6)学以致用——从知识的“骨架”入手
(7)“动脑”之外要习惯于“动手”
(8)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增强高效学习的能力
(1)物理书上写着:S = vt+1/2at2
(2)检查一下你的“木桶”能装多少水
(3)解决思路问题是“高效”的关键
(4)“学习点”与“学习链”的新概念
(5)“学习链”是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
(6)我们建立“学习链”的基本原则
(7)他决定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学习
三、强调运筹时间的能力
(1)把握并“创造”出你的学习时间
(2)学习计划与“暑假旅游”计划一样吗?
(3)立一个计划,我明天应该做些什么
(4)每天努力的目标是:任务量 + 限定时间
(5)他将事情分为A、B、C三类
(6)俗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对吗?
(7)别忘了“未获先辨”的寓言故事
第三章:学习的四类方法
一、创新法——解决疑难问题的诀窍
(1)把鸡蛋竖在桌子上而不倒下来
(2)一个崭新的概念:“两面神思维”
(3)“我们在油漆里加入火药如何?”
(4)袁立说:“学习英文也可以望文生义”
(5)创造发明就要敢于“异想天开”
(6)澳大利亚的仙企鹅与制冷剂的发明
(7)猫眼珠子是珍珠做成的,说明什么?
(8)好点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9)创新要追求“不断地改善”
(10)“分析与综合”本身就是创造
(11)创造“灵感”来自日常生活中
二、发现法——激发智能的有效手段
(1)我们有一部分知识不是老师教的
(2)向美国哈佛大学布鲁纳教授“看齐”
(3)“解决问题”发现的思维过程
(4)是汽车对冰激淋“过敏”吗?
(5)善于在瞬间捕捉偶然现象
(6)解决问题还要有一个完善过程
(7)要突破潜意识的限制范围
(8)《关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规定》
三、试误法——获得成功经验的途径
(1)模仿往往是试误学习的第一课
(2)学习教训:避免错误和重视成功
(3)方法是:先“打碎”问题再“揉合”
(4)看一看巧妙的“分粥”制度
(5)只有暴露矛盾才能解决问题
(6)请教是获得成功经验的快捷方式
(7)解决问题要从整体上着手
(8)好主意不能空想出来
四、迁移法——知识增长的运用表现
(1)这位英国绅士心中的“怒火”
(2)迁移,在新的情境中并不陌生
(3)围棋与战争“异曲同工”吗?
(4)不能把迁移看作是“不成问题”
(5)解决问题的诀窍是“灵、巧、活”
(6)发挥出思维可“自由联想”的特性
(7)将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8)“取长补短”的方法大有用途
第四章:学习的改造问题
一、为什么大力提倡“素质学习”
(1)“素质学习”是对“素质教育”实现的认识
(2)深刻反省“应试学习”的智能缺陷
(3)加快社会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
(4)要充分发挥出个人的智能优势
(5)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减负”的关键
二、强化思考是素质学习的核心
(1)尽可能多思考一些
(2)用具体行动来激发思考
(3)直觉是发现的“探测器”和“接收机”
(4)思考表达后要确保不偏离方向
(5)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
(6)开发和保持思考的广角度和求异性
(7)不妨拿起锋利的“奥卡姆剃刀”
(8)运用令人惊叹的“思想实验法”
(9)总结一下杰出人物的思考方法
(10)从讨论或争论中获得启迪
三、要避免走入学习思考的误区
(1)勿总在“框内”思考
(2)不是“只有一个***”
(3)不要钻“牛角尖”
(4)方案太复杂一定不合理
(5)不应轻易地认定哪一部分不重要
(6)不能“只进不退”
(7)不固守问题的设定
(8)不盲目轻信权威
(9)不可完全笃信过去的经验
(10)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八、静心——优化你的学习内环境
所谓静心就是指通过自我放松,消除精神紧张的压力,使学习的心情趋于平稳和空静。实际上,静心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做到静心,才能优化你的学习内环境,集中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的本领,必须努力克服各种学习心理障碍。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做到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已的学习情绪。因此,要学会放松,使精神松驰,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经常性地练习放松入静法,应成为中学生读书、学习前的良好习惯。而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在学习上收放自如,对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1、学习要挣脱“杂念”的羁绊
许多学者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是高度的集中注意力。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决定参加战争,并加入到远征军的行列。走到某个地方,突然想到一个哲学问题,他不由地停了下来思考。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原地站了几个小时,而部队早已走远了。有一天傍晚,物理学家安培在街头散步。突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的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 “黑板”忽然活动了,而安培的题还没有算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后面计算着。“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马车车厢的背面。
学习时由于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其所接受知识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的中学生在晚饭后,看完一场激动人心的球赛,或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视剧,便坐下来复习功课,但过了许多时间,也看了不少书页,但书本内容却根本入不了脑子,读了些什么,茫然而不知。这正是情绪难以迅速稳定下来,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缘故。什么是注意力?简言之,注意力就是专心致志的能力。专心于玩具的孩童,往往听不见母亲的呼唤。人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就不容易再接受其它刺激了。例如,你阅读教科书时不由地说出这样的话:“这不够有说服力”,或者说:“我以前从不曾想过这样问题”,这便是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把注意集中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曾经困扰了很多中学生,使他们感到这是件很难的事。集中注意力是一种不稳固的特性,做到专心致志,只有当我们不去考虑集中注意力本身时才能办到。比如当你思考某一数学题时,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在集中注意力,这时,你就打断了对数学问题思考的集中注意。同样,单纯靠意志力并不能使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只要你一提醒自己“我一定要运用意志力做到注意集中”,你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不要试图持续不断地集中注意力,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每次思想开小差时,它能使你的注意力迅速回到学习上来。
为了加强注意力来专心学习,你要了解自己的特殊困难,然后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变“分心”为“专心”。要集中思想摒弃周围传来的声音,人的听觉具备这种控制能力,如当你凝神读一本精彩的书时会听不到身边的各种声音。所以说,与其去抱怨周围各种声音的干扰,还不如专心凝神地去思考要得到的知识,这样大脑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你“关掉”你不想听到的噪音。其次,要变“幻散”为“注意”。有些中学生学习时眼睛望着课本,但内心散漫、头脑常常处于一片空白,这自然无法学到知识。如果你不时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的学习也不会有效果。因此,必须把“幻散”变为“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积极要求学习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稳定注意能够保持二十分钟左右。这之后如果允许注意有几分钟的分散(实际上是一种短暂的休息),那么其稳定的注意就能连续保持几个小时。再次,变“沉闷”为“有趣”。 从客观方面来说,或许这门课程本身就很枯燥、乏味,这当然会令你感到沉闷。从主观方面来说,你学习的意愿不强但又不能不学,于是,你心不在焉地去学却很快将其置之脑后。其实,我们只是单纯地去背外语单词当然很乏味,但如果利用具有刺激性游戏和奖罚相结合的方式,恐怕你就会改变学习的认识。事实上,我们觉得乏味的课程也有它令人感兴趣的方面,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发现并感受到它,变换一个角度看它或许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兴趣。使学习不感到沉闷的窍门是:不妨就其所学的内容提出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如此,你就会关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你的学习也会变得有趣一些,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这是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策略。
不去想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不要一边做其它事情一边学习。集中注意力是专心致志的基本要素,也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事实上,集中注意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大多数中学生都可以摆脱影响注意力的心理因素。
2、要消除“负性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在新奇、异常、意外、冲突和挫折情境下产生的复杂的内心体验,它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密切联系着,有效控制情绪,是通过有意识地、长期地磨练和培养而获得的。
喜怒哀乐,对于学习的记忆和思维表现为双重作用,即能促进、增加学习效果,也能削弱、减低学习效果。一般说来,高兴、快乐、喜悦,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痛苦、忧伤、愤怒,对学习起阻碍作用。但是,高兴过度,得意忘形,反而削弱学习效果。而“哀兵必胜”,“知耻者方为勇”则化消极为积极力量,从而促进学习。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也能影响自身的学习。如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适度的羞耻、内疚、悔恨都能使学生加倍努力学习。例如,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羞耻情绪,对负担自己学习的辛劳的父母感到内疚,为自己荒废学业而悔恨,有时可以使人奋发,但这种情绪程度太强,又往往会使人灰心丧气,放弃学习。爱和恨,这两种情绪也能影响人们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这种情况发生:对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课上得特别专心,学习成绩也好,因而学习一直进步;或对自己所讨厌的老师,常常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最终一塌糊涂。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和反省。情绪作用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这种控制学习情绪的能力。
所谓学习的“负性情绪”,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我们的不良情绪,如焦躁,怨恨,忧郁,悲伤和愤怒等情绪。平时,如果心中有怨气,委屈,和苦恼,可向同学、老师和亲人倾诉,以求得到劝解和帮助,以免闷在心里,日久成疾。又如学习遇到困难而情绪不稳定时,不妨转移一下而去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让头脑中新的兴奋炉来冲淡或抵消原有的不良情绪。在不利于学习的情况下,应当懂得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来帮助自己调整情绪,继而摆脱困境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人曾在报纸上著文介绍一种克已制怒的方法。即在要发怒的一瞬间,先从10数开始倒数到零,然后再问自己,“我还要不要发脾气?”这不失为一种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如,当你在学习上被不良的学习情绪搅得心烦意乱时,不妨暂时停下来,要象孙猴子一样来个“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从那种沮丧的学习情绪中跳出来,然后再试着问自己:“我是否要放弃学习?”
为了克服和消除不良情绪,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并努力做到:一是释放心境。突破学习困境,必须消除或减轻担忧或焦虑的程度,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调节不稳定的学习情绪。二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不管情况如何,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要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行为。
3、让积极的“潜意识”浮出水面
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知道人脑的潜意识能力很强,精细的功能定位和意识定向,使大量有用的信息被潜存在意识深处。如果用冰山来比喻,意识犹如露出海面的冰山峰巅,那么,它只及其水面以下部分(即潜意识)的八分之一。
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正是让那些有利于学习的潜意识浮出水面,起着逐渐加强意识的作用。一位有成就的知名人士曾说,小时候他母亲是这样教诲他的:“你很聪明,你必定出人头地。”这种鼓励和暗示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一直难以忘怀,并成为他一生中不断力争上游的原动力。“我一定能学好!”不少中学生都从正面鼓励和激奋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向即定的目标进取。这时,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取得好成绩的快乐情景,并充分表现出“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这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潜意识。这种对学习信心的想象和自我暗示,在某种意义上比多看些书、多记忆些知识更为重要,而且其效果非常惊人。因为这种积极的潜意识能够在你未来的学习时间里,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心平气和、头脑清醒、思想集中,从而使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明显提高。那种认为积极的想象只是浪费时间,表明他缺乏控制和利用学习心理,促进学习的应有知识观念。
当然,消极的学习想法或态度,肯定是不足取的。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潜意识接受了这个讯息,也认为自己真的是笨、真的无用,于是便会影响到他的能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把家长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纳为十大类:不要恶语,比如:“你这个大笨蛋!”不要侮蔑,比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不要责备,比如:“你总是做错,真是太糟糕了!”不要压抑,如说:“你给我住嘴,不许再说话!”不要强迫,如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不要威胁,如说:“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吧!”不要哀求,如说:“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不要抱怨,如说:“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透了心!”不要许愿,如说:“假如你能考100分,我就一定给你买……”不要讽刺,如说:“你可真了不起,还能干出这种事儿!”
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有利于我们学习的潜意识作用,能促进意识的高度集中,增强精神的力量。利用积极的潜意识来帮助我们的学习,无疑值得每个中学生的高度重视,并要充分掌握这一技巧。
4、“沉思冥想”的静心训练法
在学习之前,必须排除各种杂念和不良情绪的干扰。实际上,我们经常处在各种复杂的心境中,如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学习上集中注意的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那些干扰和影响我们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放下书本,尝试用几分钟练习一下“沉思冥想”的静心训练法,必然会收到明显效果。
“沉思冥想”的静心之法,是用于学习中消除压力和紧张感的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技巧。它通过控制大脑,使情绪稳定下来,避免分散学习注意力,并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对学习感到轻松。进行“沉思冥想”的放松入静练习,首先是身体的放松,即让身体各部位处于松驰状态。这不需要有特殊的条件,或躺或坐皆可,只要用你感到舒适的身体姿势就行。其次,是思绪的放松。确立一种积极的期待放松的愿望是十分重要的。只是对自己大声喊:“放松,怎么搞的,还不快放松!”是无济于事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安静、平和,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现在就要放松了。”放松是一个被动的程序,过于焦急适得其反。要保证不受外界的干扰,寻找一个静点,然后通过进行放松而入静。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反复做深呼吸。闭上双目,让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之后,慢慢感觉一下自己的心跳和脉动,然后反复地做深呼吸。深呼吸一般采用腹式呼吸,速度要慢,不要急促,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此时,要避免多余的想法进入脑中打扰你。通过反复做深呼吸,不久,你就会感到身体的轻松和思绪的空静。
二是放松身体肌肉。在做深呼吸训练之后,让头脑开始反复作自我暗示:“左手放松,左胳膊放松……右脚放松,右腿放松……”直至“身体全部放松……”要求身体哪个部位放松,要以轻松的心情想象着该部位放松的舒适情景。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解除精神上的紧张状态,使心情进一步趋于平静。
三是沉思冥想。注意集中你的意念,并接受学习知识信息的自我暗示。通过放松而达到入静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心率脉搏平稳,呼吸慢了,心境平静、轻松多了。此时,你可以向自己传递一些在学习上有建设性意见的信息,如反复进行有关学习内容的一些自我暗示,这些学习信息会被大脑所接受,在今后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我能集中精力学习”,“我能学好物理”,“我能够记住学过的英语单词”……请注意,自我暗示要用“我能”,“我能够”,“我会做到”等肯定词。
四是慢慢恢复敏感。把“十”这个数变成你从松驰状态中恢复出来的数。你慢慢地从一数到十,你会发现,随着数字递增,你变得越加敏感。数到十之后,慢慢睁开双目,然后,伸展一下身体和四肢,接着投入到你的学习中去,你会发现你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事实上,要学会放松入静这一技巧并不很难。一般来说,花上几周时间就能养成习惯并取得显著效果。“我每天要练习多久呢?”训练开始时,每次练习三、五分钟,便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在能够较好地控制大脑之后,再适当地把时间延长,进行知识学习的沉思或形象联想。以后,每天都练习,争取每天做两次,每次十到十五分钟便可以了。
静心主要在于有效地控制和放松大脑。进行“沉思冥想”放松入静练习,是挣脱“杂念”的羁绊,快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学习骑单车或游泳一样,一旦学会了,就永远不会忘记。以后的任何时候,你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时回到“沉思冥想”的放松入静练习上来,得心应手。因此,可以把学会放松入静联想这个技巧,看成是学习基本素质的一种终身投资。
5、靠“想象”也能重组智能结构
要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发展和加强,就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使大脑得到舒适的休息和放松。放松入静后,可进行学习的具体形象联想,通过反复练习来激发潜意识,这将有助于你学习的顺利进行。它特别适用于对新学的科目开始阶段或在学习中感觉状态不佳的情况下。
先是进行愉快景象的联想。应把那些储存在个人记忆中的,令人愉快的、让人舒心不止的往事回想出来,并且让具体的情景清晰地在头脑中一一浮现。如面对落日的满天彩霞,黄昏时分美丽的湖畔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的情景;想象着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草坪上,感受着春天大自然绿色温馨的情景等。总之,要体会美好、舒畅、愉快、安定的良好感受。然后,是进行学习情景的联想。接着,可进行学习情景的愉悦联想:如把你即将学习的、已有大概印象的新科目知识和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目知识,用具体形象联想,让它们逐渐浮现在头脑中。通过对新旧知识联系的形象联想,认同新知识能够被自己轻松地接受;或充分想象自己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懈努力,体味那种终于解开学习难题,记住知识的愉悦心情;回想各科目知识的不同特点、要求,自己是怎样通过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解决不同科目的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总问题等具体情景。当然,要尽量使这些画面生动、详细,让你的心理画面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经验。与此同时,不断地通过自我暗示来强化这一过程,暗示语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但应以肯定语句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这种练习,在你的头脑和神经中枢系统就会建立起新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