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简单游有几个版本,简单介绍一下,给我个网址…

原文出处:http://www.laogeng.org/archives/600.html
今天在一个Q_Q群中看到一个网友发的截图,是关于淘宝上一些商空在销售50用户Gmail企业邮箱,在嘲讽这些商家做无本投机***的同时,也感叹我们对Google的业务不了解,上当花冤枉钱。
好,下面我们就来拆穿这些商家的50用户Gmail企业邮箱的谎言吧。
下面是淘宝上关于50用户Gmail企业邮箱的截图:
已经将他们的淘宝用户名抹掉,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人或企业去买这样的“服务”的。
那这些商家的50用户的企业邮箱是哪来的呢?这都源于Google(谷歌)的企业应用套件,包括可定制的Gmail(企业邮箱)、Google文档、Google日历、Google协作平台等。
那为什么他们卖的都是50用户呢?是因为Google企业应用套件的标准版(免费)最多支持50用户。
现在明白了吧,这些商家提供的仅仅是帮买家注册一下Google企业应用套件而已,为了免花冤枉钱,现在介绍一下Google企业应用套件的注册方法:首先进入Google企业应用套件的中文网址:
,然后点击右上角的“查看详细信息并注册”,因为Google企业应用套件是分为收费版和免费版,现在我们进入的是收费版的注册页面,使用免费版的方法是点击“开始免费试用”下方的“试试标准版”,然后点击“开始免费试用”开始注册。
第一步:选择域名,因为企业邮箱需要我们修改域名的MX解析,所以第一步需要填入我们的域名,然后点击“继续注册”。
第二步:注册,在这里需要我们填姓名、***、邮箱等信息,将带*的必填字段填好就可以了,其中地区/国家选择中国会提示还不支持,我选择的是香港。
第三步:管理帐号设置,这个帐号设置完成后,可以通过这个帐号直接添加其他的用户帐号,完成后点击完成。
注册完成后,邮件、文档、日历都还显示无效状态,是Google还没有认证这个帐号的注册者是不是这个域名的所有者,验证方法是点击上方的
这里Google提供了两种方法验证:一种是上传HTML文件,就是将一个Google提供的HTML文件上传到网站上进行验证;第二种是更改CNAME记录,将Google提供的一个字符串增加到CNAME记录中,记录指向到Google.com。这里我建议使用第二种更改CNAME记录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可以让有些只有域名没有网站的人注册,另外验证完也要去修改MX记录,不如一次修改。更改CNAME的方法也很简单,到我们的域名注册商(如新网、万网)那里去更改,Google的帮助中也提供了一些域名提供商的更改方法,但好像没有国内的,按Google给的字符串增加一条CNAME记录就是了,我的域名是在name.com注册的。
增加完CNAME记录以后,回到Google企业应用套件的验证界面,点击“更改CNAME记录”点击“验证”,由于域名CNAME记录生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验证也会等一会才能生效,不同的域名商速度也不同。
验证成功以后,这时会提示激活电子邮件并增加域名的MX记录,用于Gmail的企业邮箱,根据Google的提示去增加MX记录就可以了,具体方法每个域名商都会有很详细的说明。
设置完成以后:
另外Google企业应用套件还提供二级域名的绑定,点击“电子邮件”,进入“更改网址”,自定义好需要的二级域名后去域名商那里增加CNAME记录就行了,另外像文档、日历、网站这些也都可以绑定二级域名,在协同办公的时候比较有用,有兴趣也可以试试,会有惊喜的。
要增加新用户的话可以进入“电子邮件”,“增加新用户”,需要什么前缀填上就是了,标准版是免费的,支持50个用户。
比如我绑定以后企业邮箱的网址就是:http://mail.laogeng.net。
其实企业邮箱只是Google企业应用套件中的一个功能,Google的企业应用套件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办公环境,功能很强大的,如果没有域名想测试一下的话可以给我留言把你想要的前缀发给我,我帮你在我的网站上开通,只提供测试,不能许诺长时间稳定。
/ 浏览 (0 / 462)
分类:
原文出处:http://twitbrowser.net/blog/2565,请读者自备梯子。
使用加密在线代理访问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网站应该是在大陆访问被墙网站最简单的方法了,加密在线代理不仅容易寻找,而且存活时间也要比无界、自由门等软件长很多。
以kproxy.com这个在线代理为例,打开kproxy.com的首页后,在页面中央填入你要访问的网站然后点击”Surf!”即可访问目标网站了,Facebook当然没问题,Twitter也不在话下,如果你在访问过程中遇到广告页面,只要点击页面左上方的”[SKIP AD]“即可跳过广告。
图1 在线加密代理
图2 Facebook首页
图3 twitter首页
图4 点击右上角SKIP AD跳过广告
/ 浏览 (0 / 7796)
分类:
支持外链的免费相册大全
原文出处:http://www.bokeboke.net/articles/42702.html
本文收集了17个支持图片外链的免费相册。这些免费,这些外链,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比如每月限制流量或图片最终页有一堆广告。想使用免费相册的朋友,耐心地挑选一个自己最满意的免费相册服务。
1、六间房快捷贴图-免费图片上传空间、支持外链:
六间房快捷贴提供无限免费图片上传空间,是六房间旗下的网站,不用注册也能上传文件,单张图片上传大小限制在6M以内,目前只支持的上传图片类型:jpeg,jpg。支持多张图片同时上传,上传的图片将无期限免费存储,您的上传图片没有流量限制,支持图片外链,方便贴图到BBS或个人博客上。注册帐号后可对自己上传的图片进行管理,目前已有八千多个用户,已上传八十六万多张图片,这是六房间提供的,稳定性当然是很好了,不用担心会被屏蔽。
2、美国Tri Tale-无限免费旅游网络图片相册:
美国Tri Tale是一个免费旅游图片存储空间,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但有个要求是你上传的图片必须和旅游相关的。支持上传jpeg、gif、 bmp、 g格式图片,单个图片最大为6M,图片可以从flickr、picasa等中直接导入,然后给上传的图片进行注释,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最后发布即可。另外,还支持视频文件上传存储,单个视频最大为100M,上传速度还可以,图片能支持外链,后台能对图片进行管理,还能写日记,很适合旅游爱好者;
3、美国Tinyalbum-无限免费相册、支持外链:
http://www.tinyalbum.com/
Tinyalbum是一个提供免费相册空间和图片存储服务的网站,服务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斯科特斯德市,界面上与Flickr有些相似,支持外链。TinyAlbum的操作上比较简单方便,上传速度也不错,能同时上传多张图片,相册能设置公开和私有。另外,TinyAlbum对上传图片数量没有限制,单张图片限制在8M以 内,但只能上传jpg、 g格式的图片。在网站还能看到其他用户的相册,在后台用flash浏览自己的图片时,很好玩哦,图片会随着鼠标动,这种效果很好。
4、瑞士overpic.net-免费无限网络相册:
http://www.overpic.net/
瑞士overpic提供免费的无限网络相册,无需注册就能上传,能支持外部链接,同时能上传10张图片,单个上传图片的大小限制为10M,支持的图片格式为:JPEG、JPG、BMP、PNG、GIF。可设置保存时间(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永久),也能通过图片的网络地址来上传图片,但不是很稳定,上传完图片之后会自动生成一些html代码,论坛代码等方便用户复制代码进行外链;
5、美国imgplace-提供无限的免费相册:
http://www.imgplace.com/
美国imgplace提供免费的图片空间,能上传flash,图片,zip文件等,上传flash才需要注册,其他不用注册也能上传,zip文件里面能放100张图片,但里面不能建文件夹,上传后会自动解压支持的图片格式有jpg,jpeg,gif和bmp。一次最多能上传50张图片,但图片加在一起的总大小不能超过100M,单个文件不能超过3M,没有带宽限制,但页面上广告很多,页面不是很好;
6、加拿大tinypic-免费相册和视频空间:
http://tinypic.com/
加拿大tinypic提供免费的相册和视频空间,是Photobucket.com旗下的一个网站,成立于2003年,由Alex Welch 和 Darren Crystal 创办,每月有3900万的访问者,其中一半是来自美国的。该网站不用注册就能上传,上传的空间无限制,上传时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有多种大小供选择,当然注册了更好,能建立自己的相册和视频空间,支持多个文件同时上传,图片上传后会产生一个很短的地址,能直接进行外部引用链接。还能对图片进行编辑,提供很多的编辑工具,基本上能满足你的要求,去体验吧,相当不错的一个空间了。
7、美国xs.to-完全支持外链的图片空间:
http://xs.to/
美国xs.to提供无限免费的图片空间,完全支持外链,而且不用注册就能上传图片,支持上传JPG, JPEG, GIF, PNG, BMP, TIF, TIFF等格式的图片,单个上传文件最大为2MB,能同时上传多张图片,每次上传最大数为500,只要你知道图片的网络地址也能上传图片,只要你的图片每月有一个点击量就不会删除你的图片,后台还支持FLASH相册制作,提供多种引用形式;
8、美国Fotki-支持FTP可外链的无限免费相册:
http://www.fotki.com/
Fotki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在线免费相册,成立于1998年,是一个比较老牌的相册了。存储空间容量不限,可创建多个相册,创建时可对相册设置 访问密码。支持jpg、jpeg、 g、 d、gif、bmp、tif、tiff图片格式,但上传的图片都会被转换成jpeg格式,单张图片大小限制 不祥,免费注册为Fotki用户,可以使用Java、ActiveX控件、软件客户端、网页、URL网址、FTP、手机、E-Mail等多种方式上传图 片。图片支持外链,可通过右键点击图片,查看属性,找到外链地址。Fotki除提供免费相册外,还提供免费日记本、免费留言板、免费论坛等免费服务。还支持上传某些网站的视频如:youtube.com,但不支持国内视频网站上的视频上传。
9、Dumpt.com-提供无限免费图片空间无需注册:
http://www.dumpt.com/
Dumpt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无限免费空间,无需注册就能使用,页面很简洁,在首页就能上传,支持多文件上传,一次最多能上传10张图片,最大上传文件为3M, 不但可以上传本地电脑上的图片,还可以上传URL网络图片,可以设置上传的图片为私有或公开。上传格式支持:JPEG、JPG、GIF、PNG、BMP。上传图片后可获得很多图片的外链地址,方便引用图片。
10、Pict.com-捷克的一个免费相册:
http://www.pict.com/
它和别的相册不同,页面很特别,打开首页就是一个相册,你会看到有很多的很多的正方形框,上面标有“Upload images”,点击任意一个即可上传图片, 允许上传JPG/PNG/GIF等格式的图片, 最大上传的图片尺寸为3.5MB。同时可选择多张图片上传,最多同时能上传多张不详,我曾选择过100多张图片同时上传也可以,首页会自动变长,方框会自动增多。不过上传多了,会减慢上传速度。在网站底部会看到“Share this album”地址,通过这个网址可以链接到这个相册,图片支持外链,点击相册图片上的“Share it”,即可出现引用地址。
11、RockYou-无限图片上传空间、闪秀相册:
http://www.rockyou.com/
RockYou 是来自美国的免费网络FLASH相册网站,主要面对客户是博客使用者,现在在美国有大量的人在使用,网站提供电子相册、刮刮卡、闪闪靓字、靓字闪图、动态 相册等BLOG扩展服务。目前,网站已经推出了中文版本。你可以无限制的上传图片. 图片的格式必须为jpeg、gif、 g;每张图片的大小不得超过3MB,你可以无限制的创建你的闪秀相册。想拥有多少,就拥有多少!用户可进行隐私设置。
12、POCO-免费无限相册空间支持外链:
http://tu.poco.cn/
POCO提供免费无限容量的相册空间,上传的图片支持外链(图片上传后会提供图片的URL),方便分享。POCO不会对你上传的图片进行质量压缩,安全稳定。上传速度非常快,支持.jpg .gif . g等格式。同时支持批量上传,但需下载POCO批量图片上传工具。上传图片时可为图片选择要添加的水印,也可选择不添加。且POCO为你的相册空间提供个性域名,如:yourname.poco.cn。还可对相册进行私隐设置。同时POCO还提供手机拍图即时上传服务,需下载POCO手机拍客,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手机拍照上传软件。无论当时身在何处,你都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机将精彩的生活瞬间拍下,并现场第一时间上传到poco,让更多的朋友可以立即看到你的照片,分享你的快乐。
13、Thum ap-非常简单好用的图片存储空间:
http://thum ap.com/
Thum ap是来自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免费图片存储空间。界面简洁无广告,无需注册即可上传图片,对上传图片张数无限制,支持.jpg, .jpeg, .gif, . g格式的图片。支持的最大上传图片大小为2M。而且还支持图片外链。上传非常简单,进入网站首页后,点击”UPLOAD Photo”按钮,选择一张图片即可自动上传,上传速度非常不错。上传完成后可获得图片的分享代码,提供4种代码。可通过点击”More Link Codes”来获得图片的直接外链地址(Direct Link)。还可能过E-mail来分享。
14、SharePiks-无需注册的免费图片存储空间:
http://www.sharepiks.com/
SharePiks 是来自美国的一个免费图片存储空间,支持上传的最大图片为5M,无需注册即可上传。不允许上传违反法律的图片,图片也不可用于邮件发送、商业广告等。如上 传了以上图片将会被删除,非以上图片可以永久保存。SharePiks不会公开你上传的图片,除非是你指定的人。图片上传后会获得四种外链代码,有图片的直接外链地址、引用地址、HTML代码、论坛代码。也可通过点击”Click here to share this image with your friends”来将你的图片发送给你的朋友进行分享。
15、美国imgur–简单实用的无限外链相册:
http://imgur.com/
Imgur 是来自美国的一个免费网络相册,非常简单实用。Imgur由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学生Alan Schaaf创建,Imgur的服务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其Alexa世界排名为1283,Imgur免费相册流行于美国、印度、英国、德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Imgur相册时,不需要注册,Imgur不限制图片上传空间,支持图片直接外链,支持的图片格式有JPEG, GIF, PNG, TIFF, BMP, PDF, XFC (GIMP)。但TIFF, BMP, PDF, XFC格式的图片上传后会转换成PNG格式。非动画图片允许上传的最大为10M,但超过1M的图片都会被压缩成1M,允许上传的动画图片最大为2M(包括 PNG、GIF),只要图片每3个月有一个浏览量,图片会被永久保存。可上传本地图片或通过图片URL地址上传。
16、德国Imagez.biz-无需注册可外链的免费相册:
http://imagez.biz/
Imagez.biz 是来自德国的一个免费相册,无需注册即可使用,且支持直接外链。支持上传jpg, jpeg, g, bmp, gif格式的图片,最大单个文件最大为5M,注册用户限制在10M,支持批量上传,还可上传zip文件。注册用户还可对相册设置密码保护。上传速度还不错。
17、Flickr-免费相册支持外链(目前已经被屏蔽):
http://www.flickr.com/
Flickr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线上相片管理和分享应用程式之一。Flickr是由加拿大Ludicorp公司所开发设计。该公司于2004年2月正式推出Flickr网站。Flickr于2005年3月被雅虎收购,同年6月,所有的资料都从原本位于加拿大的服务器迁入美国,使得所有的资料都受到美国联邦法的管辖。上传速度还不错而且还支持外链,有很多图片网站都是利用这个相册来装图片的,还能对你的图片进行特效外理以及在线图片编辑功能,每月上传空间限制在100M,但如果超过90天未登录,你帐号下的图片将会被删除。
18、photoshop相册:
,Adobe公司提供的在线网络相册,支持批量上传,2G免费空间,支持图片外调,并且支持图片在线编辑。Adobe出品,品质和实力保证!
:匿名用户可以上传图片,也可以上传音乐和视频文件,支持mp3、mp4、3g2、3gp、3gp2、3g 、asf、avi、flv、mov、mpeg4、wmv、rm 等几十种流行格式。
:微软的实力不容置疑,它提供的Live相册也很豪爽,空间大小高达25G,不限图片数量!
:是国外老牌的相册网站,支持外链,而且极为难得的是,外链的图片名称和上传时的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批量编辑图片链接,而不用一个一个去点击图片,获取链接。免费用户每个月可以使用高达25G的流量!而且速度也还不错。
/ 浏览 (0 / 721)
分类:
原文出处:http://ego008.iteye.com/blog/554757
GAE是什么?
GAE(Google A Engine):是Google云计算的一部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服务引擎,开发人员可以使用GAE的API开发互联网应用,而带宽、主机全都不用担心,Google都提供给你了。目前免费用户拥有500M存储空间、每月500万次PV,对于一般的应用应该足够了。你可以用GAE来托管你的开心网、校内的应用,不用再为没有主机发愁了。
相信会有一天,有很多开源的GAE应用可供使用,有GAE版的wordpre ,GAE版的 Discuz,GAE版的Mambo等等。我们不用再为建设一个小型网站去租用主机,不用去选择托管商,不用管是电信还是网通、台湾还是美国,不在丢出白花花的银子。
从架构上看,GAE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GAE提供了一套API,帮助你获取网络数据、发送邮件、数据存储、图片操作、缓存数据,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API推出。开发人员在GAE的框架内开发,不用再考虑CPU、内存、分布等复杂和难以控制的问题,初级的程序员按照GAE的规范也可以写出高性能的应用。当然,实现高性能也是有代价的,如不能使用socket,文件操作,数据查询必须有索引,不支持同时两个不等式做条件的查询等。对于开发而言,多了些约束,少了些选择,可以让开发更加简单,更关注业务。
从实用的角度说,GAE可以提供给我们稳定的免费网站空间,空间支持语言是Python、Java,数据库是Google专有的数据库,数据库和空间可以免费使用1G,超过了1G就要买了,还提供Google的带宽,这个带宽约可以支撑500万次/月的访问请求,超过500万次就要买了……对于一般网站这免费的资源就足够了,另外GAE还支持域名绑定,就相当于个人买的虚拟空间一样。即使你目前对GAE不了解,也不会Python或Java,也能轻易使用GAE空间,利用别人编好的基于GAE的程序建立起自己的网站。
下面就跟着我一步一步来:
一、申请GAE空间
1、申请Google邮箱,如abcdef@gmail.com,如果自己已经有了Gmail就跳过这一步,Gmail申请地址
http://www.gmail.com
,点击页面右下角的“Create an account”按钮申请;
2、打开Google A Engine主页
http://a engine.google.com/
,在页面右边输入你的email,如你的email是abcdef@gmail.com,就只需输入abcdef,输入密码点 “sign in”按钮登录。
登录后出现下图所示,点击“Create an A lication”按钮,如下图所示;
3、然后看到下图,申请GAE需要验证码,GAE会发送一个验证码到你的手机上,记得在你手机号码前面加上“+86”,表示该手机号码属于中国地区;
4、输入验证码,点上图的“send”后不用一分钟就收到验证码了,有的地区可能因为网络关系,几个小时以后才能收到验证码,这属于正常情况,如果暂时没有收到验证码的朋友,也不用着急,耐心的等几个小时,也许就能收到了;
5、在上图红圈位置输入正确验证码后就看到下图;
这是给你自己选择一个二级域名,如在本例我填上
seo-cn.a ot.com
,至少填6个字符,填后先点后面的Check按钮看看能不能用,如果提示不可用就换新的试试,直到提示Yes……
6、填好后记得勾上I accept 表示同意他们的条款,点Save按钮建立。若成功则会出现如下图页面提示;
7、点击上图的红圈链接就看到下图的GAE管理页面,如下图;
这个页面就是你刚才建立的应用的访问统计情况,现在还没有上传你的应用,可以看到No version deployed提示。到这里你已经成功申请了一个GAE应用(说是空间也可以),每个用户可以申请10个这样的应用,即一个手机号码可以弄到10个免费的GAE空间。
二、在自己电脑搭建python+GAE环境
1、下载、***python
目前python的下载链接已被封,可在
http://www.python.org/ftp/python/2.5.1/
下载2.5.1版本(初学推荐使用这个版本),选择python-2.5.1.msi下载;也可以点这个直接下载http://www.python.org/ftp/python/2.5.1/python-2.5.1.msi。下载后双击,一直点下一步就可以顺利完成***。
2、下载GAE SDK
下载地址
http://code.google.com/intl/zh-CN/a engine/downloads.html
,选择Windows平台下1.3.1-2010-02-10 GoogleA Engine_1.3.1.msi 下载(目前最新版本是1.3.1),下载后双击一直点下一步可顺利***,***了上面两个程序,GAE的环境就建立好了。
三、上传程序(网站)
GAE空间不同于一般的空间(虚拟空间或v 空间或a 、php空间),一般的空间是点对点的上传,而GAE空间是点对群的上传,这里不细说区别,所以上传的方法就不一样。按下面的步骤来就明白了。
1、下载可以运行在GAE的网站程序
开源的程序有很多,博客类网站代表性的是micolog和cpedialog,CMS 类的网站有GD-cms,这里就以GD-cms为例。
GD-CMS下载地址
中文版http://cn.ziddu.com/download/445910/gae-django-cms-v1.2.3_cn.zip.html
英文版http://www.ziddu.com/download/7937180/gae-django-cms-v1.2.3_en.zip.html
下载后解压,注意不要放在含有中文或空格的路径里,为了方便就直接放在D盘的根目录下,如D:\\gae-django-cms,如下图;
注意gae-django-cms这个文件夹名最好不要修改,如果要修改还得把run.bat和update.bat的路径改为对应的路径;
2、把下载下来的gae-django-cms改为自己的网站,用文本编辑器打开a .yaml文件,可以用系统自带的记事本(有时用记事本打开只看到一行,就换用写字板打开)或写字板打开,在第一行a lication: 后面修改为自己刚才申请到的应用id,如下图
a lication: seo-cn
其它地方不要修改,直接保存即可;
3、在自己电脑运行测试一下
只需双击run.bat文件,然后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http://localhost:8080 或http://127.0.0.1:8080/ 注意,这里需要输入http://虽然你平时打开网站时不用输入它。如果以上过程没出错的话就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网站页面;
这界面是英文的(这个网站是支持多国语言,默认为英文),下面把它变为中文,只需修改一个地方就可以,用记事本或写字板打开settings.py文件,找到这一行:
USE_I18N = False #False(en)/True(cn)
将False改为True,如下图所示;
改为 USE_I18N = True #False(en)/True(cn)就可以,另外有一个地方也可以修改一下(再往下看几行就看到):
DEFAULT_FROM_EMAIL = 'xxxxx@gmail.com'
把email改为自己的Google邮箱,保存修改后再刷新一下http://localhost:8080 或http://127.0.0.1:8080/就看到中文界面了,如下图;
你可以把网站的logo改为自己的,logo所在的路径/themes/default/images/logo.gif,暂时就这样了,以后有时间再修改别的,可以上传到自己的GAE空间了;
4、上传到GAE空间
只需双击 update.bat 文件,就会出现下图的黑框;
在第一个地方输入自己刚才申请GAE用的邮箱,如果你的邮箱是abcd@gmail.com,就只需输入abcd就可以,敲回车键后,提示输入密码,好好的输入密码,输入密码时屏幕上没有显示,但它会记录的,输完敲回车键,如果密码正确就会出现下图正在上传的信息,如果输错就会让你重新输入邮箱和密码;
看到最后红圈里的文字就说明上传已经成功,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本次上传只上传了1个文件,其它文件GAE云计算里已经存在了,直接共享就可以,这就是GAE的好处,如果是一般的空间,一个主机有100个虚拟空间,假设这100个人都使用动网的论坛程序,那就得上传100份大部分文件相同的重复文件,上传后就可以打开自己申请到的GAE网站http://seo-cn.a ot.com/,如下图;
这样,自己已经成功的把网站上传到GAE空间了……
四、给GAE绑定域名
如果你有自己的域名,又不太喜欢xxxxx.a ot.com的域名,就可以绑定自己的域名,在绑定域名前得申请一个免费的应用服务,参考
,企业级在线应用服务,打开Google A Engine主页http://a engine.google.com/,在页面右边输入你的email,如你的email是abcd@gmail.com,就只需输入abcd,输入密码点 “sign in”按钮登录。
点击左栏的A lication Settings,看到页面如下图所示;
点Add Domain按钮,接下来比较简单,按照提示操作即可,下面只贴图附简单说明;
回到自己的GAE控制面板,点下一步就出现下图提示;
点击按钮“我已经完成了这些步骤”,看到下图;
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绑定的域名访问自己的GAE网站了,如下图;
============================全文结束分隔线=============================
/ 浏览 (0 / 513)
分类:
原文出处:http://tiny4.org/blog/2010/03/iphone-developer/,略有改动
话说最近豆瓣很关注iPhone平台,他们刚刚推出了豆瓣电台iPhone版本(地址:
http://douban.fm/a 。我现在就正在使用,感觉不错,速度也很快,跟本地没区别,不过貌似歌对我这样的老年人来说有点太新,跳过一堆歌也没有找到我爱听的,或者我听过的。)。所以,豆瓣邀请了很多人去豆瓣聊聊关于iPhone和iPad开发的问题。
这次去见到了之前没见过的flycondor,在twitter上面已经认识的@
上认识的阿稳,很久以前认识的阿北@
(其实说起来好久没见过阿北同学了,居然还记得我的ID,感动)。
在豆瓣我大侃了一通对iPhone开发开发的看法,所以聊得很high,可惜昨天晚上回来就给老婆做饭,然后晚上还有一堆事情,当天没时间整理思路写下来,可惜了。
以下是我刚刚整理出来的我的一些想法:
1、iPhone和Android哪个个平台更有前途
我更看好iPhone平台(包括iPhone,iPod Touch,广义也包括iPad),原因是我认为在移动平台未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开放和标准。iPhone在硬件上面完全封闭,发行渠道上也很封闭,那么我为什么还看好它呢?
iPhone在硬件层面的封闭保证了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这是第三方开发者最应该珍视的。回想历史,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总销量可能是iPhone的百倍,虽然有这么多的用户,但是没有产生任何真正广泛流行的应用。那么是摩托罗拉没有智能手机平台么?不是,摩托罗拉是市面上几乎所有流行智能手机平台的大玩家。J2ME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下载的开发包,里面的模拟器就是基于各种款式的摩托罗拉手机的,当时摩托罗拉几十款流行手机同时都支持了J2ME。Nokia做Symbian的时候,摩托罗拉也是第一批合作厂商。Linux/Android/WinCE等平台也从来没有少过摩托罗拉的身影(最近好几款大火的Android平台手机就是摩托罗拉出品的)。
在iPhone横空出世之前,只有Nokia在Symbian上坚守S60、S40等的多产品系列的,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设计。回报就是在移动百宝箱的Java区,游戏、应用几乎都是for Nokia的。这就是市场和统一市场的区别,iPhone的用户数量,短期内决无可能超过摩托罗拉的用户数量,但是iPhone用户数量早已超过摩托罗拉任何一款手机(或者一个相关系列手机)的用户数量了,这是产生流行应用的必要土壤。
虽然因为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Nokia曾经有过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辉煌,但是整个手机行业太固步自封了,Nokia太固步自封了。自从7650以来,我已经用了很多款Nokia的S60手机了,虽然性能越来越好,外观越来越酷,但是近10年了,真正的大改进并不多,开发仍旧困难,操作仍然笨拙。话说那天,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美女用手写笔去拉动手机右边的滚动栏,恨不得大喊一声,“你改悔吧,别浪费生命了,买个iPhone吧!”。这其实就是iPhone出现前,手机行业固步自封的最明显表现。
我尤其珍视的是软件层面的开放,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开发。这点可能也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iPhone平台软件层面也很不开放,比如不能后台运行第三方程序,不能自行发行,不能开发第三方输入法等等。但是,这些种种的局限,有些我相信可能是阶段性的,有些是为了让发行渠道的利润更高。总体来说,我认为:在iPhone平台的种种限制下,如果你的应用能够做出来,那么iPhone平台对你来说,就是目前最好的移动平台,也是最开放的移动平台。开放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不是说开源就一定最开放,iPhone平台目前丰富的应用,丰富的文档,方便的开发环境,这也是平台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iPhone平台的渠道优势也是完全不能忽视的。最近最火的一个相关新闻是,
,这款游戏的PC版本,在中国都早已经是白领中很流行的东西了。这家公司在这款游戏应该也早就挣到了很多钱,但是短短9天的销售获得100万美元,我想他们在很多平台都很难达到。这就是苹果公司精心打造的一键付费,方便的软件发行系统的功劳(甚至是他们很多令人不爽的苛刻规则的功劳)。
之前,我对中国到底有多少台iPhone一直犯嘀咕,这两天,我问了一个在国内很火的应用的公司里的朋友,他告诉我的数字是他们公司的a 目前有100万左右的免费用户,有5%左右的付费用户。这样我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值,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中国的 iPhone数量应该是100万以上。
据说豆瓣刚刚上线的电台iPhone应用的流量,已经占到了豆瓣电台总流量的一个相当比例了,而相应的 Android版本目前还比较沉寂。我有个朋友做了一个很火的信息网站,年前他们做了一个web的iPhone优化版。于是我就毛遂自荐想帮他们做个官方的a ,结果拿了api我还没动手。朋友告诉我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官方的a ,而且现在iPhone优化的web版和这个第三方a ,目前已经达到他们总访问量的1/4了。
2、那么我是完全不看好Android平台么?当然也不是。
有人把现在Google领导的Android平台和A le领导的iPhone平台的竞争比作当年PC机和 Mac机的大战,不得不说,我也很喜欢这个比喻,确实有太多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在硬件方面,iPhone和当年的Mac机一样,是封闭的,没有兼容机,没有第三方硬件厂商。从软件上来看,iPhone平台是不开源的,Android平台是开源的。
那么如果以唯开放论的观点去看未来,A le应该毫无机会,Google必胜。但,我不这么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历史,PC平台硬件确实是开放的,但是软件从来不是完全开放的,CPU也从来不是完全开放的。这个开放系统的伟大胜利,我曾经有篇文章仔细分析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文中的道理简而言之就是,这个伟大的开发系统的胜利的缔造者IBM根本不是受益者,掌握了两个标准在手的微软和Intel才是胜利者。而今天我们仔细想来,这个开放平台开放得恰到好处,正式因为这两个关键标准的不完全开放,才保证了这个平台虽然很开放,但是一直都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你在Dell的PC 写的程序,可以运行在HP、IBM、甚至联想的PC,是这个高度标准化保证的。
所以,太多成功学的教材,只顾大谈开放,而不去提标准;或者只提标准而不提开放。我认为都是不对的,事实上在现在,一个系统要获得成功,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开放和标准之间的平衡,不能因为开放,而忽视了标准,反之亦然。
如今Android的战略中的每一点,我都很喜欢,但是它在标准化和发行渠道上,跟iPhone确实有巨大的差距。标准化和兼容性方面,最近有个很明显的例子,一款叫做Leech Killer的Android软件的作者@
。他写到:
我很伤心的宣布:Leech Killer 已死,有事烧纸。
是太多互不兼容的 Android 手机杀死了它。在如此混乱的世界中,涉及***功能的工具软件已经无法由一个人维护。Leech Killer 在许多新款手机上无法正常工作,用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有人甚至说,它就是一坨文明用语,我很抱歉,朋友们,我真的已经努力了,但是我连你们的手机长啥样都不清楚 ─ 我不可能所有款式的手机都买一个。
安息吧,我的孩子,我会想念你的,你的那些老机器人朋友们也会的。
我一向认为这么多国际大牌厂商参与的,已经有10年左右的智能手机革命,十年不成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足够好的标准,所以客户端兼容性差。而现在Android这个单一平台,其本身的不兼容性问题已经开始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开发一般应用,也许还好,凡是涉及到硬件的,酷的程序,以及游戏,一般来说都对兼容性有比较高的要求。
比如一个应用他需要一个快捷键,而某款手机缺少了一个键造成这个快键无法按下,等等。比如一个应用需要GPS+ 重力加速度传感器,但是有些手机只有GPS,而没有重力加速度传感器。更可能的就是一款游戏,你在某个分辨率下把有些做到精益求精以后,突然发现 Android平台的新宠分辨率居然跟你的游戏不匹配,又要做无数的调整。相信这10年来,混迹于移动平台的第三方开发者都深有体会。
跟兼容性问题一样严重的就是,Android的市场并没有a store这么强的渠道能力,这也是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越来越多元,同时因为多元也越来越美好。我认为iPhone平台和 Android平台未来很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分庭抗礼,有各自的核心价值,有各自不同的第三方开发者生态链。这不是PC机和Mac大战的结果,因为那个时代,整个世界也不足够多元(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今天就不分析这个老深坑了)。
但是Android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局面,要在兼容性/标准化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还需要对发行渠道也就是他们的a 市场上做出巨大的努力。
就目前为止,我想提出的建议是立足iPhone平台为主做开发,可以适当的付出一定的精力在Android平台,或者只是先观望Android而已。我乐见未来的世界,既是开放的,又是多元的。只有一种选择的用户是最可怜的用户。PC机这个号称最开放的平台,后来不也变成了让用户只能选择Windows的,OS层面不足够开放的平台么?索性我们有 Linux和Mac,大家才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才带动了 Windows做出很多改进。
/ 浏览 (0 / 149)
分类:
原文出处:http://bank.hexun.com/2010-03-11/122943521.html?from=r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加,一提到黄金、股票、基金、期货这些投资领域,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不过一提到投资人民币,恐怕很多人都会摇头说,从来都没有参与过。然而在收藏品市场上,从去年10月份以来,随着人民币价格节节攀升,人民币收藏也开始骤然升温,特别是在流通领域中并不多见的第四套人民币一跃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一线品种,成交情况异常的火爆。
第四套人民币身价翻番
长期以来,对于喜欢收藏钱币的投资者来说,人民币收藏都是一个不错的收藏品种,尤其是那些已停止流通的货币,更是长期被收藏家所关注。像第一套人民币目前的价格已上涨至300多万元,第二套人民币也早已突破了20万元大关,第三套人民币大***在去年也攀升至3万多元。不过近日记者发现,在流通领域中已不多见的第四套人民币,也出现一轮疯狂的上涨行情,而虎年春节过后,不少品种身价更是翻了番。
“实际上,随着年底买盘增多,去年10月份以来,第四套人民币就出现启动迹象,只不过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波涨势会一直持续到现在。”收藏市场上的钱币商李可铭告诉记者,“近期,虽然第四套人民币所有券种的市场价格都创出历史最高价,但目前成交依然活跃,尤其是每天不断被改写的市场最高价,根本看不到一丝毫的回调迹象。”
据记者了解,第四套人民币中的9种面额中,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品种有2元、50元和100元三种面额,不过涨幅最大的券种当属1980版的50 元,目前单枚的价格已经涨到20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已经涨了4倍左右。而目前百张连号的80版50元,价格已经高达8.5万元。另外,1980 年版的100元、1990版50元和1990年版100元纸币,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的整体涨幅也超过了40%。像1990年版的100元目前的成交价大多在500元附近。
连体钞变身市场香饽饽
所谓连体钞即多张连在一起未裁切的纸币,是供收藏、鉴赏的纸币真品。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连体钞是在1999年,当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人民银行发行了“建国50周年三连50元纪念钞”,虽然该纪念钞作为我国发行的第一套连体钞,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由于当时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面市后一直默默无闻,价格始终在700元附近徘徊。紧接着,我国又发行了“千禧龙年100元纪念钞双连钞”和“第五套人民币100元三连钞”,不过这些连体钞面市后,由于同样是少有人问津,很长一段时间价格都一直在低位徘徊。而到目前为止,收藏市场上的连体钞已接近30个品种。其形式也从最初的三连体,扩展到了二连体、四连体、八连体和三十五连体等多个规格,版别包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纸分币、第四套人民币各种票券以及第五套人民币部分券种。
“当人民币藏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之后,以前市场上一直默默无闻的连体钞因走势相对滞后,逐渐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从2006年以来,当人民币藏品成为大众藏品之后,连体钞一跃成为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品种。从目前来看,由于很多收藏投资者都是只藏不卖,现在市场上货源已相当稀少,倘若收藏者在市场上寻找几十本连号的连体钞装帧册,恐怕是要失望而归。”钱币商李可铭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自从去年10月份人民币藏品发动新一轮涨势以来,连体钞也立即摇身变成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多品种在这一段时间的涨幅均超过了 100%。像第四套人民币四连体大***(简称康银阁,面值1291.2元),目前的价格已涨到至4.38万元,与去年10月初相比,涨幅接近2万元。而那些早期发行的连体钞,这段时间的涨幅也十分惊人。像“建国50周年三连50元纪念钞”目前已攀升至3600元,“千禧龙年100元纪念钞双连体”也涨到了 1950元。这些价格较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也超过100%。
“退休”前估计还得火一把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认为,去年以来第四套人民币价格上涨很快,除一方面是受整个人民币藏品不断走高的影响外,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受“退休”预期的影响。第四套人民币从1997年4月1日停止发行以来,目前已在市场上流通了13年。虽然第四套人民币在目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然而不少人根据以往经验认为,新版和旧版人民币混合流通8年以上,流通市场中的旧版币就将被新版币替换。而目前第四套人民币中,除了5角和1元之外,其他面额的钞票银行都“只进不出”。因此很多投资者已经意识到第四套人民币很可能很快退出流通领域,他们希望能在退出流域领域之前“抢先入市”,趁价格没有大幅上涨之前大量建仓。正是这些大量买盘的跟进,才使得第四套人民币价格大幅上扬。
业内专家认为,收藏市场作为一个投资市场,当然少不了题材的炒作。一旦有了新的题材出现,人民币纸币必将在人为的炒作下出现一波上扬。像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停止发行2元券和2角券,并将使这两种面额的人民币逐步淡出流通领域的消息一出,这两种面额的人民币立即成为了人们的炒作对象,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价格分别上涨到了20元和2元。由于第四套人民币退出流通领域的预期越来越强,相信市场将围绕这一“退休”预期题材进行炒作,其价格也将在人们的炒作之下逐步走高。
投资人民币藏品要谨慎
由于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宝货币,一般人可以很容易鉴别,市场上的假货也相对较少,这就保证了其收藏的安全性,而且从最几年人民币藏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基本上只要价格涨上去了,短期内几乎都没有出现大跌,其投资收益是相当丰厚的,因此近年来,人民币藏品吸引了不少收藏投资者的眼球,其中不乏一些新的收藏爱好者。专家认为,由于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退出流域的时间较长,目前价位较高,加上真假的鉴别相对较难,一般只适合经济实力雄厚的收藏家。而对于新手来说,最好不要碰这些高价位的藏品,第四套人民币将是比较好的投资品种。
不过业内专家认为,投资人民币藏品也要谨慎,毕竟人民币藏品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产品在市场上过热了,那就意味着其价格肯定是透支的。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一旦买入的价格过高,如果想转手就会遇到市场承受力的问题。而且人民币藏品与投资其它的收藏品一样,期望在短期内获取暴利都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任何藏品的价格都不可能只涨不跌,即使长线看涨,也不排除在短期内出现下跌,因此投资时也要考虑到短期价格的回落风险。
另外,人民币藏品也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具有较快的升值速度,因此投资时,品种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最好选择那些龙头品种。以第三套人民币为例,虽然目前价格高达3万多元,但真正值钱的品种也就是那“五朵金花”,仅背绿水印1角,目前的价格就超过了2万元。而第四套人民币中,比较被大家看好的品种为 1980年版的2元、50元和100元,另外,1990版的2元、50元和100元三种面额的券种也可留意。
最后,在选择第四套人民币时,也不能只想到“退休”预期,毕竟在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角和5角并没有停止发行,其退出流通领域的时间也不可能一两内年完成。如果一味地看好“退休”预期,其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卢建波 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孟金涛)
/ 浏览 (0 / 187)
分类:
原文出处:http://bank.hexun.com/2010-03-09/122909842.html?from=r 昨日下午,在某银行石市柏林分理处,储户王先生手里攥着一把叫号单,表示要叫一次号存一块钱,从而把一袋子零钱一张一张地免费存进账户。
王先生称,因为该行规定工作人员清点残缺污损零钞超过200元要收费,所以才出此下策。
存钱被收费 储户不理解
昨日中午,王先生派一名工人将部分货款存入账户,但工人花了8元钱才把5000多元存入。工人给王先生带回一张收据,上面注明8元钱是"手工过渡"费用。
“本地存钱还要收费?”王先生称此事闻所未闻。该行柏林分理处的工作人员解释,因为王先生存的钱都是20元以下面额的零钞,而且有500张是残缺污损货币,所以按照规定,清点500张残缺污损货币,一共收费8元。王先生这才知道8元钱是清点存款的费用。
该银行内贴有相关规定
该分理处大堂经理付先生称,清点大量小面额污损人民币非常费工费时,无法用点钞机来点,只能人工数,一数就是半个小时。付先生拿出王先生刚刚存入的两沓都是一元面值的钞票说,这些钞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都是污损人民币,都不能再在市场上流通。
在该分理处,随处可见一个“温馨提示”:残缺污损货币清点,200张(枚,不含)以下免费,200张(枚,含)以上最低5元,每增加100张(枚)加收1元。
银行工作人员称,就是按照这则规定收取的8元清点费用。分理处负责人解释,这条规定是该行2009年实行的。记者查询当时的公告,发现此举打破了此前残缺污损货币清点业务不收手续费的惯例。
分理处负责人称,这个规定的初衷是鼓励用户非现金结算,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分流储蓄网点柜台压力等。
王先生表示并不认同其中规定的残损货币清点收费一条。王先生是华北食品城的商户,因为***POS机,转账要收取1%的手续费。因成本原因,绝大多数商户拒绝POS机,更偏好使用现金结算。现钞的大量流通致使钱币出现污损。
储户称要“一次存一元”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银行可以免费依规定兑换残缺污损货币,王先生试图将钱兑换后再存。但他被银行告之,还是要收费,因为换钞也需要清点。只要超过200张就绕不过收费的规定,情绪激动的王先生在叫号机上取了一把号,准备每叫一次号存一元钱,直到将一袋子零钱存完。
为此,王先生与银行工作人员产生争执。争执中银行突然断电,停止办理业务。
王先生称,他会继续来存钱。银行大堂经理付先生则表示,只要符合规定,银行存取款自由。
【作者:陈建宇 来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孟金涛)
/ 浏览 (0 / 92)
分类:
原文出处:http://www.c eta.com/articles/105804.htm,略有改动。
上周末,一群黑衣人聚集在美国丹佛市某会所内,举行了一场葬礼。葬礼现场烛光摇曳,鲜花环绕,悼词卡片放在逝者的棺材周围。唯一古怪的是,棺材中的 “逝者”没有头,它的头部被一张光盘封套取代——上面的遗容是IE6的徽标。这是一场为IE6浏览器举办的非官方葬礼——据说微软官方的IE6开发小组也送来了卡片,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近年来,IE6无论在安全方面,还是在支持互联网新标准方面,都越来越老态龙钟。震惊世界的Google被黑客入侵事件,其来源就是IE6的一个漏洞;在上述IE6葬礼的官方网站上,也有哀悼者留言:“我不得不无数次收拾我父亲的计算机,因为他用您观看网络色_情内容……好好在地狱里燃烧自己吧,那是你该呆的地儿”。
尽管如此,IE6短期内仍然不会被淘汰。业内人戏称,能让IE6死的,只有微软自己;可是微软连续发出IE7、IE8两张王牌,IE6却仍岿然不动。要论置IE6于死地的决心,微软其实不比Google小——它已经挡了接班人的路。
这种尴尬境地,其实反映了微软自己在产业体系上的短板。整个微软-英特尔体系的起家契机,是PC机体系架构的开放;当大量有生产能力的硬件厂家都能生产PC机时,必需的CPU芯片和操作系统便成为战略物资。但在互联网时代,微软已经不复1980年时的轻松潇洒。现在要背负封闭体系负担的是它自己。一代一代的windows,为了保持与以前软件、设备的兼容,不得不容忍软件体积的空前膨胀。到了Windows XP 的继任者Vista推出时,这个操作系统的代码量达到了5000万行,动用了9000名程序员。第一代的windows 95只有1500万行。微软自己拖死了自己,才导致Vista在开发三年之后,于2004年突然全部推翻重来。这个夭折,带来了XP的空前长寿,连带着使XP中捆绑的IE6成为软件界的奇迹。
中国又是另一种情况。尽管IE6随XP捆绑,但此后的IE7、IE8,和诸多第三方浏览器如firefox、 chrome、safari等,均开放了免费下载,***也并不复杂,在使用体验上更是远远超过了IE6。因此,在计算机比较普及的欧美国家,这些非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在欧洲,firefox甚至在2009年还超越了IE6,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
但在中国,即使号称拥有三亿网民,“互联网潜力最大”,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却仍然停留在极为原始的水准。IE6尽管无法完整地显示那些美轮美奂的效果、实现高效的互动,但在偷菜、卖奴隶、逛网店方面已经绰绰有余了。
firefox等优秀浏览器在欧洲大出风头的2009年,中国的IE6份额居然反弹到69%。落后的浏览器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互联网低效、重复的应用开发水准。
相应地,中国所有银行(除了建设银行与浦发银行以外)的网银,现在都只支持IE系浏览器,这成为世界金融界的奇观。
阴差阳错的业界现实造就了IE6的长寿,而在微软宣布的正式寿命(2014年)之前,IE6的死亡,看来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曹悦平(北京 媒体从业者)
/ 浏览 (0 / 178)
分类:
原文出处:
http://www.c eta.com/articles/105726.htm
微软在2010年3月1日宣布结束对IE6的主流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IE6粉丝们昨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为IE6举办了葬 礼,这个发布已经8年有余的老爷爷浏览器终于可以安详的走下舞台了。IE6诞生于互联网的混沌中,成长在网络化的浪潮里,可以说是一个 见证了网络成长的浏览器。无论是积极方面的还是消极方面的,IE在过去6年里对浏览器市场乃至整个网络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在,这一切都归于沉寂。
之前,已经两次报道这个活动了。详见旧闻
《IE6非官方葬礼》:
http://jandan.net/2010/03/05/ie6funeral.html
《白发人送黑发人:Microsoft给IE6送花圈》:
http://jandan.net/2010/03/06/bye-ie6.html
。但总是缺少现场图片的支持,虽然大家已经在真相图未出现时发扬自high精神早就YY了起来……那么,哼,现在就是送上现场图片的时候啦。话说那个棺材里面躺着的IE6还真是有点惊悚,会让我想到‘朋友(如果你也看过那部漫画的话。
来源:
http://techcrunch.com/2010/03/05/ie6-funeral/
flickr相册:
http://www.flickr.com/photos/atendesigngroup/sets/72157623558035182/
以下是8张图:
/ 浏览 (0 / 143)
分类:
原文出处:http://www.c eta.com/articles/98651.htm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当今的社会,而存储器的百年发展也同样的惊人的,从最初的打孔机到现在的蓝光DVD,存储器每一步的发展都留下了坚实 的脚印。下面就让我们寻着这条脚印再来回顾下它的发展史,看看是否还能唤起你曾经的记忆,相对最早期的打孔纸卡以及穿孔纸带都以离我们太久远,不妨让我们从磁带开始回忆吧。
*大型磁带记录:盘式磁带
在1950年代,IBM最早把盘式磁带用在数据存储上。因为一卷磁带可以代替1万张打孔纸卡,于是它马上获得了成功,成为直到80年代之前最为普及的计算 机存储设备。在8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看老电影,当时看待巨大的圆盘来回转,这就是盘式磁带,现在磁带的最大容量已经达到1TB。
*最珍贵的回忆:盒式录音磁带
盒式录音磁带应该是80年代人,小时候珍贵的记忆之一。它显然也是磁带的一种,可是它实在是太普及了,所以要专门说一下。这是飞利浦公司在1963年发明的,可是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一些计算机,如ZX Spectrum,Commodore 64和Amstrad CPC使用它来存储数据。一盘90分钟的录音磁带,在每一面(记得录音磁带是可以翻面的吗)可以存储700KB到1M的数据。现在的一张DVD9光盘,可 以保存4500张这样磁带的数据,如果现在要把这些数据全部读出来,那要整整播放281天。
*超长的存储设备:磁鼓
一支磁鼓有12英寸长,一分钟可以转1万2千5百转。它在IBM 650系列计算机中被当成主存储器,每支可以保存1万个字符(不到10K)。
*软盘的鼻祖:8英寸软盘
软盘是个人计算机(PC)中作为一种可移贮存硬件,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软盘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当中又分为硬 磁区Hard-sectored 及软磁区Soft-Sectored。软式磁盘驱动器则称FDD,软盘片是覆盖磁性涂料的塑料片。
早期的8英寸软盘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但是IBM的 System370计算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 是这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存储在半导体内存中,一旦计算机关机,指令便会被抹去。于是在1967年,IBM的SanJose实验室的存储小组受命开发一种廉 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保存和传送微代码。这种设备成本必须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于更换,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于是软盘的研制之路开始了。 4年后又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发明者是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后离开IBM创办了希捷seagate公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盘标准“软盘”的父辈,最大容量1.2MB。
*5.25英寸软盘和餐巾
8英寸的软盘虽然从技术原理上已经很接近现代软盘,但缺陷就是体积过大,携带很不方便,于是5.25英寸的软盘诞生了。这里5.25英寸软盘的发明还有一 个小故事,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当时打算发布用于字处理的计算机,感到8英寸的软盘太大,于是开始与ShugartA ociates公司合作生产小一点的 磁盘。一天晚上,在波士顿一家昏暗的酒吧中,他们最后一致同意采用某种尺寸的软盘,这种尺寸就是餐桌上的一块鸡尾酒餐巾的尺寸,它的大小恰好是5.25英 寸。从此这种软盘成为电脑的最佳移动存储设备,容量也达到360K。5.25英寸软盘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来终于被另一种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产品替代 了,那就是3.5英寸软盘,最大容量1.2MB。
8英寸/5.25英寸/3.5英寸对比
*大行其道的3.5英寸软盘
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厂家并没 有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为先进的软盘。新一代软盘的开发终于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头筹。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体积更 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刚推出的时候在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于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 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M、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 存储量(1.44M,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 的时期。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最大容量1.44MB。
软盘的终结被人们归咎于光盘和U盘的诞生,而接下来介绍的就是其中之一的光盘。
*第一张视频光盘:LD光盘
图中大的是LD盘,小的是普通5寸光盘
1958年就发明光盘技术了,可是直到1972年,第一张视频光盘才问世,6年后的1978年它开始在市场上卖。那个时候的光盘是只读的,虽然不能写,但是能够保存达到VHS录像机水准的视频,使得它很有吸引力。
*CD全称:COMPACT DISC(激光唱片,光盘)
CD代表小型镭射盘,是一个用于所有CD媒体格式的一般术语,最大容量700MB。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 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幕”等消息。 原来,当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 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是年10月1日,SONY推出了第一台 CD机CDP-101。16万8,000日圆的价格,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不过只要想到里面的技术与开发时间,能做成商品的确是一个奇迹。进入 1983年后,其它公司的CD机也相继上市,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大家看到了,由于网络下载、mp3的出现,现在的CD也已经没落。
*磁光盘—又叫MO光盘
MO全称Magneto-Optical Disk,即磁光盘的意思。1991年第一张MO盘就已经开始发行,它具有体积小,不用***驱动程序,容量大等优点。但最终受到价格因素制约,没能在个人 用户中普及开来。可是凭着超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仍有不少科研、政府机构或是苹果机使用比较多的广告公司仍在使用。最大容量可达9.1GB,普遍应用 于电子邮件存储,医疗图像传送与保存,声音记录,金融记录存储。
*采用红外激光:DVD光盘
DVD是使用了不同激光技术的CD,它采用了780纳米的红外激光(标准CD则采用625-650纳米的红色激光),这种激光技术使得DVD可以在同样的面积中保存更多的数据。一张双层DVD容量可达8.5GB。
*最先进存储:蓝光DVD、HD-DVD
蓝光DVD与HD-DVD
现在最引人瞩目的,是蓝光DVD和HD-DVD这两种竞争的光盘技术。蓝色激光使得存储的容量进一步增长,目前看起来,好像蓝光DVD更流行一些。不过如 果我们目光放更长远一些,也许一种被称为“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的光盘,可以提供比蓝光DVD大160倍的容量--高达3.9TB,相当于保存4600到11900小时的MPEG4格式的电影,最大容量大约 50GB。
*蓝光光盘不算什么:300G全息光盘
InPhase Technologies公司日前宣布已经开始量产并销售全息存储驱动器和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HVD),其中驱动器“Tapestry HDS-300R”要价18000美元,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也高达180美元。目前主要的客户是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InPhase在2005年4月就实现了200Gbit/平方英寸的存储密度,06年初它们则宣布了,存储密度达到了515Gbit/平方英寸,容量可达 360GB全息光盘。这一存储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包含硬盘在内的现所有存储媒体(目前实验室里硬盘单碟最高为345Gbit/平方英寸)。
根据InPhase给出的设想图,全息光盘的容量将在2010年将提高到1.6TB,同时将写入速度提升至120MB/s,也就是说在容量提升的同时存储时间并不会变长;而在2008年,它们还将推出可擦写的全息光盘,当然这一切只是计划
2007年1月全息驱动器和光盘已经投入OEM生产,目前已投放市场。目前由于价格昂贵,目前的用户只有一些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其中包括美国地质调查 局、洛克希德·马丁、时代华纳旗下的Turner Broadcasting等等,而德意志银行、欧洲航天局、西门子医疗、大众汽车等也都有意向采用这种新技术。
我们从选用新技术的机构和企业也能看出,全息光盘的一些主要用途:高清晰度的视频、重要数据、医疗档案和大型数据库存档。
InPhase Technologies副总裁Liz Murphy表示:“我们正在努力从软件的角度降低全息技术的使用难度,使之可以模拟DVD、CD-R、磁光盘、磁带等,软件公司也无需作出重大更改就能 以原有模式对其进行写入操作。”,但是InPhase首席执行官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专注的是档案存储市场,根本不会进入备份市场。”。
全息光盘在存储数据时,从不同角度在包含数据的信号光上层叠参照光,使之产生干涉,然后将干涉波记录在介质上。通过稍稍改变参照光的角度来记录,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层叠记录多个信号光。
目前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采用激光波长为407nm的蓝紫色激光,所使用介质的记录层厚度为1.5mm,写入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为20MB/秒,使用寿命为50年。
*双光子3D技术:12cm光盘存储1TB
美国Call/Recall公司日前宣布,它们已经成功开发并测试了TB级光盘,并且已经加入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范围的讨论。早今年早期该公司开发的 253GB光盘一样,TB级光盘仍然采用双光子吸收3D技术,利用双光子吸收现象进行记录时,由于能够抑制上下记录层之间的干涉(串扰),因此在多层记录 时便于通过缩小层间隔来提高记录密度。
相对于早期的光盘技术,本次双光子3D技术使用一特别“near-field” 透镜和“three-dime ionally”萤光媒介技术。能够在1.2mm厚的光盘片上记录上百层,让 DVD光盘大小的媒体达到全息一样的存储密度。
吸收以后的光盘变成浅蓝色
目前,双光子吸收技术能够实现50倍于蓝光、400倍于DVD的容量,但是在未来Call/Recall的光学技术不光能够实现1TB、5TB甚至 15TB。Call/Recall公司总裁Wayne Yamamoto称,“商业和企业必须存放和处理相当大的数据,并且需要定时维护和管理这些数据,Call/Recall光盘比磁带机更具有管理和维护的 优势。”
Call/Recall公司成立于1987年,它长期为军方和一些商业机构提供光存储器技术及超离频存储技术。开发双光子3D吸收技术的Peter Rentzepis博士是全球顶级光学技术提供者,它曾为很多公司提供过技术帮助,包括IBM、松下和日立。
下面到了现在人们最普遍用到的存储产品了,那就是U盘与移动硬盘,这两样产品已经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
全称“USB闪存盘”,英文名“USB flash disk”。U盘的称呼最早来源于朗科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存储设备,名曰“优盘”,使用USB接口进行连接。USB接口就连到电脑的主机后,U盘的资料就 可放到电脑上了。电脑上的数据也可以放到U盘上,很方便。而之后生产的类似技术的设备由于朗科已进行专利注册,而不能再称之为“优盘”,而改称谐音的“U 盘”。发展至今,他已经成为人手必备之物,与人们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最大容量256GB。
*移动硬盘
顾名思义是以硬盘为存储介制,计算机之间交换大容量数据,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 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制,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 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动 硬盘的读取速度约为15-25MB/s,写入速度约为8-15MB/s,最大容量2TB。
除了上述闪存盘和光盘是取代软驱软盘的候选者之外,移动硬盘及存储卡也是新一代存储新秀。下面介绍的是卡片存储设备,小小的闪存卡却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不过其容量最大也不到百GB。
SD卡即Secure Digital Card卡,由松下、东芝和SanDisk联合推出,1999年8月才首次发布。于2000年2月1日发起成立了SD协会(Secure Digital A ociation简称SDA),成员公司已经超过90个,阵容强大,其中包括IBM,Microsoft,Motorola,NEC、 Samsung等。 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记忆设备,在数码相机、多媒体播放器等便携式数码产品上被广泛使用。SD卡看上去只有邮票大小,重量只有2克,但却拥有高记 忆容量、快速数据传输率、极大的移动灵活性以及很好的安全性。
*SDHC卡
SDHC是“High Capacity SD Memory Card”的缩写,也就是“高容量SD存储卡”。作为SD卡的继任者,SDHC主要特征在于文件各式从以前的FAT12、FAT16提升到了FAT32, 而且最高支持32GB。同时传输速度被重新定义为Cla 2(2MB/sec)、Cla 4(4MB/sec)、Cla 6(6MB/sec)等级 别,由于SDHC采用与SD1.1规范不同的寻址方式,所以不兼容SD 2.0规范确立之前生产的某些旧版本SD 设备,只有新的符合SD2.0规范的SD设备才能使用SDHC。如果SDHC插入某些旧版本的SD 设备,出于对卡内数据资料进行保护的目的,将不会被此类设备所识别。
CF卡:(Compact Flash)具有PCMCIA-ATA功能,并与之兼容;CF卡重量只有14g,仅纸板火柴般大小(43mm ×36m m×3.3mm),是一种固态产品,也就是工作时没有运动部件。大多数数码相机选择CF卡作为其首选存储介质。
*MMC卡
MMC卡:(MultiMedia Card)MMC的发展目标主要是针对数码影像、音乐、手机、PDA、电子书、玩具等产品,其尺寸只有32mm ×24mm ×1.4mm。
TF卡:(microSD)是一种超小型卡(11mm×15mm×1mm),约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储存卡了。TF卡可经SD卡转换器后, 当SD卡使用。利用适配器可以在使用SD作为存储介质的设备上使用。Tra Flash主要是为照相手机拍摄大幅图像以及能够下载较大的视频片段而开发 研制的。Tra Flash卡可以用来储存个人数据,例如数字照片、MP3、游戏及用于手机的应用和个人数据等。
*今日存储霸主 首款硬盘诞生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然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打孔卡和磁带进行数据的存储,但是要想在上述存储介质上查找某个数据却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数小时的时间, 就是因为这些存储产品采用的是顺序存取技术。而那些被昵称为“造反派”、“牛仔”的IBM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一个十分单纯的想法就是,找到一种随机存取的方 法,加快数据的存取速度。Al Hoagland是当时18个参与此项产品研发的人之一,他当时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
他回忆说:“当时的气氛真有点像火箭发射,在达到最后目的地之前,谁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新的产品又会是什么样。4年之后,他们终于宣布开发出了一种将对全 球计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那就是统计控制随机存取法(Random Acce Method for Accounting Control,RAMAC)”。这款商用磁盘存储系统就是RAMAC 305,有两个冰箱那么宽,内部***了50个直径两英尺的磁盘,重量约1吨,当时可以存储“惊人”的500万个字符(5MB)。
*60至70年代的主宰!比微波炉还大的1.4吋硬盘
时间转移到1962年,这时已经是14英寸的硬盘占据市场的统治地位,直到70年代中期,14英寸硬盘几乎占据了全部硬盘市场,几乎所有这些设备都出售给大型计算机制造商。那个时候那种大型硬盘也并不是普通用户能消费的起的,而且容量不过百兆左右。
上面的照片就是最近到本网站的14吋硬盘,我们将它和一个可乐罐做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体积有多庞大,其实真正的它要比一个微波炉都大。可想那个时代的计算机体型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过到了70年代末期,8英寸硬盘就已经诞生,体积也相应减小了不少。
*苦苦挣扎终成正果!8英寸硬盘发展不易
1978-1980年,更小的8英寸驱动器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Shugart A aciates、Micropolis、priam和昆腾这些老牌硬盘厂商,不过容量仅为10M、20M、30M以及40M,相比14英寸硬盘而言 要小了很多,所以这种型号受到了当时只需要大容量硬盘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的冷落,因此这些8英寸型号的市场新入者将他们的创新性硬盘投入新的应用:小型计算机。
8英寸产品在对于成熟的小型计算机制造商来说重要的性能标准方面,容量、单位存储成本和存取速度是非常优越的,随后几年,随着8英寸硬盘制造商通过积极地 采用技改性改进,已极快的速度扩大产品的容量,而且由于单位容量极大增长,使得8英寸硬盘单位存储成本跌至14英寸硬盘以下,很快成为了市场新的霸主。
*80年具有特殊意义!首款5.25英寸硬盘诞生 时间转到了1980年,硬盘的体积终于又出现了变化,下面这款就是世界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ST-506,作为首款真正面向台式机的硬盘,5.25吋的出现势必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对于许多80后的电脑玩家来说,所接触到的第一块电脑硬盘大部分是5.25英寸开始的,虽然它的容量仅有5MB,但它的出现却带动了一个时代。
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名为ST-506
5.25吋硬盘
更有意思的它的容量也是5MB,但是与几十年前的IBM 350 RAMAC相比,虽然容量相同,但是体积可是相应迷你太多了,就像那句话说得“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确,这小小体积里已经将过去那个大家伙的所有精华都浓缩进来了。
*谁曾想现在的霸主3.5英寸!曾被厂商放弃
时隔四年,到了1984年,一家苏格兰企业Rodime首先开发出了3.5吋硬盘,相信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尺寸现在会成就如此伟大的时代,因为就如同 8英寸硬盘出世之初一样,3.5英寸结构硬盘在一开始推出时根本不被重视,其原因也是因为成本高而容量太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到了88年为止,也仅有 不到一半的硬盘厂商开始生产3.5英寸硬盘。
/ 浏览 (0 / 187)
分类:
互联网应用商店现在开始百花齐放,从最开始苹果的A Store、以及后来大把的抄袭者——Android、Nokia、Ubuntu、Novell、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现在又多了一个 Ecli e ,虽然已经不新鲜了(点击下面图片访问 Ecli e Marketplace)。
Ecli e软件商城地址:
http://marketplace.ecli e.org/
目前该应用商店还是 Beta 版状态,主要集中了 Ecli e 大量的插件,跟以前的 Ecli ePluginCenter 类似,只不过现在更多出于商业运作的考量吧。
=============================================
曾经在两个软件搜索引擎让你找到“新欢”和“旧爱”中介绍过“旧爱” OldVersion,今天要推荐的站点 Version Download 与它一样,也是一个专门收集旧版软件的站点。
有些喜欢“思考”的小白可能会发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对于如此的高智商提问,学术超男易中天的回答最为精准——“请不要再提这样弱智的问题!”
Version Download网站地址:
http://www.versiondownload.com/
在 Version Download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十个软件分类: * Browsers and Desktop 浏览器与桌面 * Audio and Video 音频与视频 * Security and AntiSpyware 安全防护 * FTP and Compre ion FTP与压缩软件 (为什么不是上传和下载?) * File Sharing 档案共享 * Communication/IM 即时通讯 * Office and News 办公软件 * Developer and Networking 软件开发和网络相关 * Imaging 图形处理 * Utilities 系统元件
就我自己而言,我不提倡使用旧版软件,除非新版真的很烂,但这样的情况是极少发生的。一款软件的新版诞生是一整个团队付出很多努力才得以发布,甚至是含着血泪,如果我们仅因自身的使用习惯懒于去改变而责备新版软件不好用,我想这样人智商上问题不大,但是人品绝对是老奶奶靠着墙壁喝稀饭。
Version Download 这样的站点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往后退一步的便捷,推荐它的理由更多是为了便于追根溯源,譬如做一些软件进化研究、界面设计研究等等,甚至有可能在与客户和上司的口水战中也可以用上,我们都知道大多人就算你将鲜血淋漓的事实放在他们面前他们都不肯就范,更别说你拿不出什么事实了。
===============================================
姑娘的裙子,越短越迷人,网址也一样,譬如 G.cn 就很迷人。邮箱地址人人有,包括 Dot 在内只有4个字符尾坠的邮箱地址谁有?当然有人有,只是不常见。今天要推荐给大家 K.ST 和 V.GG 这两个提供免费邮箱服务的域,超级简单超好记,最要了卿命的是现在注册的人还很少,你想要的名字肯定有,赶快注册再继续回来看哥跟你唠嗑。
http://k.st/
http://v.gg/
http://gaigalas.net/lab/googl
这两个网站都是使用 Everyone.net 提供的 Web Mail 驱动程序,免费用户可以拥有1G容量(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地址短字符少!),最大附件25M,有日历功能,通讯录垃圾邮件过滤病毒防范等功能。最为遗憾的是必须60天至少使用一次,否则账号将会被删除(尻,麻烦!),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不是一个月一次呢?容易记啊。此外,这两个域提供的免费邮箱不提供 MAP、POP、SMTP,说白了,就是要用户经常上她,别把次丢入冷宫就好。
对于申请到这两个域邮箱服务的朋友,我不得不很遗憾的奉劝大家不要用这俩邮箱做为网络服务的注册邮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你因两个月没有登录被删除账号,又恰巧你的账号被别人给注册了,后果会如何,相信不用我继续描述。
/ 浏览 (0 / 86)
分类:
是的,CNNIC这个完全不可信任的有关部门,竟然诱惑微软将其列为根***发布者,这个消息太可怕了。并且 Firefox 也信任了 CNNIC ***,这是疯狂的事情,中国互联网将更加恐怖。
钓鱼、欺诈、窃取用户隐私、完全没有法律规则可寻,要想避免其害,必须尽快将其根***列为不信任。要想知道何为数字***,请访问维基百科(
数字***相当于用户网上交易的***,它是建立在密码保护之上的安全性更高的安全机制,当用户在使用数字***进行交易时,系统会通过多重加密保障交易信息不被篡改、劫持,以保证用户交易的安全。曹小青说,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具有法律效力,有赔付承诺,能够提供有法律依据的数字签名,能更好地为用户规避网银使用风险;如果数字***因加密机制被破解致使用户遭受损失,用户可向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索赔。
Twitter上有同学分享了
,结果该网站瞬间由于流量过大而宕机。 而我手快删除了 Firefox 的***,结果没办法让 IE 也不信任它。
提供***下载:
感谢@flying19880517和@terryxxy提供***给我。注意此***是用来不信任的,不是用来***的。
由于Firefox可以很容易的删除***使其变为不受信,但IE***就需要使用Windows的***管理器来添加,所以还是需要下载后导入使其不受信任。另外苹果用户参考
,需翻_墙。
从谷歌阅读器里搜索到了该文章,转载如下:
在Twitter上惊闻“微软把CNNIC列为根***发布者”,赶紧Google一把,发现Mozilla同样也已经在3.6版的Firefox里这么做了。
出于对CNNIC深深的不信任,我决定将CNNIC ROOT从“受信任”的列表里赶出去。
因为IE/Chrome 采用微软的CA目录,而微软现在暂未将CNNIC加入,因此需要先从Firefox中导出这几个***。再添加到 Windows 的“不信任”列表,以防范于未然 。下面便是具体的步骤了(包括 IE/Chrome/Firefox ):
1、如果没有***Firefox浏览器的3.6最新版 ,或者在下面的操作中没有找到相应的***,可以从这里下载这三个***,然后跳到第5步:
CNNICROOT.crt
CNNICSSL.crt Entrust.netSecureServerCertificationAuthority.crt
2、打开 Firefox 浏览器,工具 (Tools)- 选项 (Optio )- 高级 (Advanced)- 加密 (Encryption)- 查看*** (View Certificates)
3、在***机构 (Authorites) 标签页中找到“CNNIC”组的“CNNIC ROOT”项,按导出 (Export) ,然后删除 (Delete) 。在 Firefox 里对自带根***执行“删除”操作就相当于是禁用其所有目的 ,并不会将其删除。
4、在“Entrust.net”组中找到“Entrust.net Secure Server Certification Authority”(序列号
37:4A:D2:43
)和“CNNIC SSL”***,同样导出并删除,这也是 CNNIC使用的***。
5、打开开始菜单 - 运行(或者直接按 Win-R)
6、输入 certmgr.msc ,打开 Windows 的***管理器。
7、展开“不受信任的***”,右键单击其下“***”项,在“所有任务”子菜单下单击“导入…”;
8、分别找到刚才保存的三个***,依次导入Next-Browse…-Next-Next-Finish。
9、将导入的***复制(Ctrl-C),然后粘贴(Ctrl-V)到受信任的***颁发者(Trusted Root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中,然后在这个窗口中分别右键单击粘贴过来的3个***,选择“属性(Properties)”,然后单击“停用这个***的所有目的(Disable all purposes for this certificate)”。
想检验操作是否成功?在浏览器里访问
,如果提示***被拒绝,就证明操作成功了!
在默认情况下,微软会自动连接到Windows Update服务器更新CA列表,这样会导致以下操作对IE/chrome失效,具体解决方法:对于Windows XP用户: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添加/删除程序(Add/Remove Programs)-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Add/Remove Windows Components)-取消勾选“更新根目录***(Update Root Certificates)”。
(3.5 KB)
下载次数: 1
/ 浏览 (0 / 627)
分类:
原文出处:[第二站台]
此前Google推出了免费的天气预报服务,广受用户好评,但与多数Google的应用一样,一旦受欢迎程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有被墙奸的风险。这不,Google说了,此项服务将于2010年1月停止。既然Google自己不提供服务了,那咱就试着自己来!
首先理清思路:
第一,要有高质量的天气预报发布源,最好支持RSS订阅;
第二,将此RSS订阅转发到微博客、IM或者邮箱中;
第三,有微博客或者邮箱向手机转发;
OK,理清了思路咱就来各个击破。
寻找合适的天气预报RSS源
网络上提供RSS订阅的天气预报服务很少,主要有
等。其中前者输出内容对短信很不友好 ,只显示摘要;后者格式不错,但内容为英文版,且本人感觉预报可能不够准确。
既然如此,找不到好的中文天气预报RSS源,那咱就自己建一个好了。经过一番折腾,发现
提供自定义RSS功能,那咱就自己来烧制RSS!
下面就以南京为例,讲述如何自己生成RSS。
我比较认可的预报服务是
,并且有
,大大简化了在feed43中设置的工作量。
先进入feed43.com,点Create your own feed,进去之后输入预报源的URL http://wap.weather.com.cn/wap/101190101/h24.shtml,右边编码可以选UTF-8。之后点击reload按钮,页面自动提取出源的HTML代码。第一步告成,进入第二步。
注意观察源码,找到预报内容所在,并在其前后选定一个指标,比如南京天气预报的源码中有这么一段:
!--顶部LOGO区结束--
今日18时发布24小时预报< r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 r [农历十一月初一]< r南京 img src="http://wap.weather.com.cn/m/i/wap/w/c15.gif" img src="http://wap.weather.com.cn/m/i/wap/w/c14.gif"> lt r天气:中雪转小雪
< r气温:-1℃到2℃< r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 r紫外线指数:最弱
< r穿衣指数:寒冷
a href="http://wap.weather.com.cn/wap/101190101/h48.shtml"
一直到
a href="http://wap.weather.com.cn/wap/
这一段就可作为预报内容的指标,因为他们在整个页面中只出现了一次,并且不会变化。
之后需要在圈定的区域内提取参数,也就是每天变化的部分。之一所有可能会变更的都必须替换为{%}标记(我之前就想当然地只提取了部分参数,导致第二天无法继续更新)。把替换后的文本粘贴到,像这样:
今日{%}发布24小时预报
{%} {%}
{%}[{%}]{%}
{%} img src="http://wap.weather.com.cn/m/i/wap/w{%}.gif" img src="http://wap.weather.com.cn/m/i/wap/w/{%}.gif"
天气:{%}
气温:{%}
风向风力:{%}
紫外线指数:{%}
之后在Global Search Pattern栏目中填写
{%}{%}{%}{%}{%}{%}{%}{%}{%}{%}{%}{%}{%}a href="http://wap.weather.com.cn/wap/
点击extract按钮,生成{%1}~{%13}13个参数名,便于下面引用。
最后一步,就是整理格式,引用参数。我采用的代码如下所示:
今天是{%2},{%3},{%5}。下面是中央气象台今天 {%1}发布的{%7}24小时天气预报:{%10},{%11},紫外线{%12},{%13}。预报内容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版权所有,sinopitt.info制作程序。
其他的几项诸如RSS名称、摘要随便写就可以了。完成后点击preview 按钮,确认效果满意,大功告成,得到系统生成的.xml文件路径。
如果你喜欢折腾,还可以多做几座城市的天气预报然后合烧到FeedBurner里,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RSS源 到此制作完成,进入下一步。
RSS订阅与转发
这时有多种思路实现,第二、第三环节再次合述:
其一:利用FeedBurner等将RSS发布到twitter,利用twitter发布预报。但因为twitter停止对中国用户发送短信和twe2被并购,免费短信服务中止的关系,这条路已经行不通。
其二:将RSS发布到twitter,利用GAE自动识别twitter留言,动用pyfetion给手机发短信。此法应该可行,但使用GAE似乎需要一定基础,本人主动放弃。
其三:将RSS同步到国内微博以进行后续工作。这条路似乎也被堵死了:支持免费手机通知的叽歪正在被维护,其他几个健在的微博开放的API太少,也无法实现往手机发信。连支持绑定飞信的微波都没有找到。
其四:将RSS更新发送至139邮箱。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发现有两条可行的管道:RSS订阅到哪吒,收到更新时哪吒给139邮箱发信。139邮箱设置为接受长短信,直接收取邮件,就可以接收到每日更新的免费天气预报了。或者启用FeedBurner的邮件订阅功能,直接用139邮箱订阅此FEED。经试验,上述两种方法均有效,且以后者为佳。
教程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是我的劳动成果,只需要输入您的139邮箱地址就可以订阅天气预报短信,怎么样?节约了您宝贵的时间,去看看吧!整合过的天气预报RSS邮件订阅页面,在这里提供国内主要城市天气预报的一键订阅服务,现已支持超过30座城市:
文章参考了数篇博客,在此一并致谢:
和菜头
博客园观察
可能吧
赖少甫的个人网志
Unique Slacker
本文以CC-BY-SA 3.0版本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出处:[第二站台]
/ 浏览 (4 / 2668)
分类:
我个人习惯透过Google Reader来获取网络上的最新资讯,接收来自各个博客的最新文章,除了单纯的RSS/Atom Feed订阅管理外,Google Reader也提供诸如Send To、Tag、Share、Note等附加功能,方便对各种资讯进行再利用。基本上,我尽可能让自己当天的资讯阅读、整理、摘要、分享工作,都集中在Google Reader完成,这样最快速也最有效率。
而这样的需求,就会让我希望订阅的网站都能够提供全文内容的输出,然后Google Reader才能成为统一阅读平台发挥最大效率。之前我也介绍过「RSS Feed 强制全文配信!超简单,很邪恶」(http://playpcesor.blog ot.com/2009/03/r -feed.html),最近我又发现了另外两个同样功能的网站工具,它们都可以帮我们把本来只有输出摘要内容(甚至只有输出标题)的 Feed,转换成可以看到全文内容。
这三个工具分别是:Create Full-Text Feeds(http://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まるごとRSS(http://mr .dokoda.jp/)、FeedEx.net(http://feedex.net/)。使用方法都是来到网站后,输入原始RSS位址,该工具就会帮你转成新的全文输出位址,你只要订阅这个新位址即可。三个工具服务都是有效的,但也都有一些小缺点,有些A工具无法成功转成全文的目标,换用B工具就会成功了,所以我建议三个工具都可以存进书籤以备不时之需,我自己习惯先使用Create Full-Text Feeds(http://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试试看,感觉它转出来的全文版面最干净,接着再试试看まるごとRSS(http://mr .dokoda.jp/)和FeedEx.net(http://feedex.net/)。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试用看看。
================================无敌分隔线=====================================
RSS强制全文配信!超简单,很邪恶
今天看到两个大陆友站博客,分别介绍了这个「まるごとRSS(http://mr .dokoda.jp/)」服务,简单的说,透过这个网站工具,可以帮助你把「大多数」使用摘要输出的RSS/Atom Feed,用非常非常简单的方法(不需要了解任何语法或程式),转换成可以在你的RSS阅读器中「全文阅读」;它的转换效果看起来很不错,「强制全文输出」后不仅包含原文的文字、图片甚至一些特殊外挂,而且版面也不会乱掉,老实说我立刻把自己「Google阅读器」中,几个原本没有全文输出的订阅,改成透过「まるごとRSS(http://mr .dokoda.jp/)」製作的强制全文配送位址了。
来源文章:
RSS feed摘要输出轻松全文 http://www.a i .com/full-r -feed/
摘要型RSS输出全文,一键搞定! http://riku.me/2009/03/17/full_r .html
「まるごとRSS」的操作简单到一个不行,而且成功率够高(还是会有无法转换的,例如无名小站平台似乎不行,但是痞客邦等平台可以),即使还是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能够把某些订阅来源转成全文阅读,已经可以增加我们平常读取RSS阅读器时的效率了。它的使用方法就是来到「まるごとRSS」网站,在网站中间的输入框填入「目标网站网址」或是「目标网站的RSS位址」,然后按下〔Go〕,稍等一下就能转换完成,并提供你一个新的订阅地址,你也可以直接用下方的各种订阅按钮来订阅到你的阅读器中!
我目前尝试了例如Yahoo奇摩新闻、ZDNet科技新闻、科技疯部落格新文章、驱动之家最新消息,也尝试了几个部落格,包括自架网站或是Pixnet等平台,都能够顺利的把原本只有摘要输出的RSS Feed转换成为全文输出,并且就像我前面说的,可以在Google Reader等阅读器中得到令人满意的版面浏览效果。
不过我对这个「まるごとRSS」还有一个疑惑可能要等个几天才能实验证明,那就是虽然它可以帮你把RSS Feed转换成全文输出,不过它可以一直保持着餽送的正常、稳定吗?会不会有漏讯等情形呢?因为毕竟还是原始网站自己的餽送会最稳定,而使用「まるごとRSS」产生的第三方特殊位址就比较让人担心。当然,这个就只好等时间来证明看看它的稳定性了。
至于到底应不应该在使用 RSS Feed时使用全文输出呢?我想这个问题已经讨论那麽多年都没有结论,每个站长都有自己的想法,电脑玩物虽然一直都是维持全文输出,但也没有觉得一定要这样比较好。总之,现在有个服务可以让「使用者」自己决定要不要「接收全文」了,而且它使用起来很简单,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朋友玩玩看。
本文来源:http://playpcesor.blog ot.com/2009/03/r -feed.html
/ 浏览 (1 / 5698)
分类:
群雄逐鹿 手机支付面临爆发
银联、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群雄逐鹿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移动手机支付战略规划已然明确:第一,建立全国网络运营平台,作为移动手机支付内部支撑运维平台(已通过湖南试商用);第二,发行RF- SIM卡(换卡不换号,充值送卡),积累终端用户;第三,利用用户规模吸引商户合作(免费***,低费率);第四,谋求入股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切入银联金融支付结算通道。以移动平台为核心,构建商业应用和银联系统为支撑的用户便利服务体系,中移动手机支付产业链已经初见端倪。
中移动在手机支付产业链四大领域内均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卡位,力求使目前的领先优势转化为未来的绝对优势:第一,推出便利、可靠、安全和排他性的 RF-SIM卡;第二,建立独立运维平台,保证对终端用户和商户的直接接触,向综合平台发展;第三,独立受理终端和人流汇聚点切入保证了领先优势和最佳用户体验;第四,谋求入股浦发,结算完善同时抢占优势银行资源,同等质地和谈判地位的银行并不多,这无疑提高了对手复制的难度。
产业链将直接受益于手机支付的井喷式发展。我们认为未来2年手机支付行业将是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