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土沙中土龙头可以破坏吗,头壳怎么拿

网页 热点推荐: 华夏收藏网(mycollect.net)紫
壶最新价格行情,同时包括紫
壶图片、紫
壶鉴定、紫
壶拍卖、紫
壶资讯等信息,为您购买紫
壶提供最...
www.mycollect.net/trade/show-437090-2.html 2011-7-19
仅19.8元!原价180元鸿齐美发
沙龙头部
健康理容套餐!美发团购尽在高朋西安团购网站
www.gaopeng.com/deals/xian/20110622004/14 ... 2011-7-16
产品图片 全自动感应水龙头/感应
公司联系信息
公司名称∶ 上海铎圣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中国上海上海市莘庄工业区
公司***∶ 862164137786
公司...
www.007swz.com/doo163/products/shuilongto ... 2011-7-20
5条回复 - 发帖时间: 2006年5月22日
A9VG电玩部落社区论坛
A9VG电玩部落
怪物猎人
升到3级以后没有...
升到3级以后没有出现S和U级,请问还需要什么材料?天下物语
... .a9vg.com/thread-463317-1-1.html 2011-7-20
国家免检苏尔达
征乐山各区县经销商 发布日期:2006-09-07 07:18:03 浏览次数:677 次 面向地区:全国 详细说明苏尔达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水龙头出以出口为主...
www.xnjcw.com/scripts/b2b/agent/view_9401 ... 2011-6-29
标签: 星座/测试 绿霜黑莓 梦见奶奶 梦见关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48477.html 最近工作的事很头大,决定辞职了。接下来要做什么不知道。...
blog.sina.com.cn/s/blog_4cb063af01000avr.html 2011-4-29
2005年3月21日...在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的带动示范下,环市汽配基地今年迎来了新一轮“投产热”,长春长铃、济南轻骑、王野动力等三家国内摩托车著名品牌企业将相继投产;...
news.sohu.com/20050321/n224786646.shtml 2011-7-13
优点: 接
的接口处弹簧裸露在外面,接自来水龙头漏水 不足: 接
的接口处弹簧裸露在外面,接自来水龙头漏水 使用心得: 接
的接口处弹簧裸露在...
club.360buy.com/Repay/234632_3b5e63b0-831 ... 2011-7-18
流忙的意思! ...是的, ...
zhidao.baidu.com/question/93566762.html 2010-6-12
代理感应产品\奥特
辉煌水暖专卖位于浙江杭州杭州陶瓷品市场, 主要经营:代理感应产品\奥特
等洁具卫浴产品,联系人:殷伟。...
www.jieju.cn/Agent/t183.html 2011-7-24 相关搜索
uosoo.net
此内容系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3) - 佛学经典 - VeryCD社区
(转载)
收藏于
2011-05-28
阅读数:
公众公开
  四月二十二日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儱侗。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纔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过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
空就能摆得开。无罣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罣碍。所说和所作就不一样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之母。”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罣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他们找喝的找吃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摩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罣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四月二十三日
   佛教的月刊上常说。佛门遭难。滥传戒法。规矩失传。真理埋没。这些话我也常讲。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能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我自己惭愧。初出家时不知什么是戒。只知苦行。以为吃草不吃饭等等就是修行。什么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鼓山是福建省的名胜地方。有几百僧人。有丛林。有茅蓬。远近闻名。我就到鼓山出家。鼓山传戒期间只有八日。实际传戒工作只有四五天。从四月初一日新戒挂号进戒堂后。马上就教规矩。省略了很多手续。又没有比丘坛。新戒受戒什么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头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后来我到各处一跑。传戒的情形各有不同。天台山国清寺戒期五十三天。尽是小和尚受戒。普陀山戒期十八天。名叫罗汉戒。天童寺戒期十六天。宝华寺戒期五十三天。安徽宁国府戒期三天。徽州某寺戒期更快。一昼夜就完事。名叫一夜清。后来看经律。纔知这样苟且传戒是不如法的。楞严经说。《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坛场。多不成就》。可见三师七证这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楞严又说。《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近代传戒。不问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了。中国佛教。自汉明初感腾兰二尊者。初来此土。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发。被服缦条。唯是五戒十戒而已。高贵卿公昙摩迦罗乞行受戒法。沙门朱士行为受具足戒之始。梁武帝约法师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从师受戒者四万八千人。此应受菩萨戒。唐高宗宣律师。于净业寺建石戒坛。为岳渎沙门再受具戒。撰坛经。宋真宗升州崇胜寺。赐名甘露戒坛。诏京师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皇帝立的戒坛。受戒的人要经过考察的。初受沙弥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初。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岁依师调练纯熟。堪以进具也。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名字沙弥。本是僧之位。以缘未及。故称沙弥之名。比丘戒要年满二十岁纔能受。很严格的。有未满者。佛听从出世日算至现在。以闰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补足助成二十岁。古有许多大祖师。未拘定年龄者也不少。清代以来。皇帝是菩萨应世。如顺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萨戒。由国主开方便。凡是僧人不经考察。都能受戒。不知慈悲反成不好。以前传戒还可以。如宝光寺。昭觉寺。宝华山。福州鼓山。怡山等处。犹尚慎重。其它丛林小庙都在传戒。乃至城隍土地。会馆社坛。都传起戒来。我因此三坛正范。后跋略云。“更有招帖四布。煽诱蛊惑。***戒师。不尊坛处。即淫祠社宇。血食宰割之区。乱为坛地。彼此迷惑。窃名网利。袭为贸易市场。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近来弘化月刊。指责滥传戒法的话。说得更不好听。我过去每年也在传戒。地狱业造了不少。其中有点缘故。欲想挽回后进。也不得已而为之。我初到云南鸡足山。看不到一个僧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以享受寺产。用钱买党派龙头大哥以为受用。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整理鸡足山。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从前僧家未有传戒受戒者。这回纔初创。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因此传戒期限五十三天。第一次就来八百多人。从此他们纔知有戒律这一回事。慢慢的劝。他们也就渐渐和我来往。渐知要结缘。要开单接众。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要吃烟酒荤腥。学正见。行为逐渐改变。我藉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现象扭转过来。鼓山以前传戒只八天。只有比丘优婆塞进堂。没有女众。各处远近寄一圆与传戒师。给牒。在家人搭七衣。称比丘比丘尼。名为寄戒。我到鼓山改为五十三天。把这寄戒不剃发搭衣等非法风气都改了。很多不愿。反对的。弄到有杀人放火的事件发生。岂非善因反招恶果。请慈舟法师来鼓山办戒律学院。他自己行持真是严守戒律。我很敬重他的。办道这事。总在自己。不在表面。古来三坛戒法。每一坛都要先学足三年纔传授的。佛灭后。上座部至五百部。事情复杂多了。佛在世时亦方便。有十七群比丘。年未满二十而受比丘戒的祖师也多。如不讲忏悔。纵至百岁亦是枉然。每见几十岁的老法师不守戒的也不少。这些情况。老禅和子都知道。初发心的要谨慎护戒。学习大小乘经律论。以求明白事理。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一尘。但佛事门中就不舍一法。出家受戒。先受沙弥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后六是遮戒。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尼众有三百四十八戒。不离行住坐卧四威仪和身口七支。
菩萨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小乘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制身不犯。大乘连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讲虽容易。行起来就难了
。舍利弗过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萨道。离开茅庵。不做自了汉。发大愿心。入世度众生。到十字街头打坐去。有一天。见一女人大哭而行。舍利弗问她何故如此伤心。女曰。“我母亲有重病。医生说要世人活眼睛纔医得好。这事难办。我感到失望。所以伤心痛哭。”舍利弗曰。“我的眼睛给你好不好。”女曰。“谢谢你。真是菩萨。救苦救难。”舍利弗遂把右眼挖出给她。女曰。“错了。医云须用左眼纔对。”舍利弗勉强又把左眼挖出给她。这女人拿起左眼闻一闻。说。“这眼是臭的。不能用。”弃之而去。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便退了菩萨心。六十小劫变蛇。你看修行菩萨道难不难。受比丘戒时。戒和尚问。“汝是丈夫否。”答曰。“是丈夫。”受菩萨戒时。戒和尚问。“汝是菩萨否。”答曰。“是菩萨。”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未。”答曰。“已发菩提心。”既如此说。就要做得到。否则。脚未踏实地。被人骂一句就放不下。动起念头。就招堕了。既受了三坛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自检讨去。
       四月二十五日
   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吃饭时候容易散乱。亦正好对治散乱。世人不知人身之宝贵。大涅盘经偈曰。《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杂阿含经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只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
。显扬论曰。“一日月之照临。名一世界。这一世界。九山八海和四洲。”九山是。须弥山。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小铁围山。八海是。七个香水海和一个大咸水海。须弥山与持双山之间乃至障碍山与持地山之间。当中都有一重香水海。八山之间。共七香水海。最后持地山与小铁围山之间。有一重大咸水海。此海中有东西南北四洲。盲龟在大咸水海。百年一出头。要碰入这飘流不停的浮木之孔。四教仪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中品十善。感人道身。”四洲中北洲无贵贱。余三洲有轮王。粟散王。百僚。台奴。竖子。仆隶。姬妾。之分。皆由五戒十善之因。有上中下不同。故感果为人。有贵贱不等。我们现在已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依戒定慧种种法门降伏其心。如照律下修行。则一天到晚。持毗尼日用五十三咒。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维那在斋堂念了供养咒之后。呼此偈。说毕。
比丘吃饭时要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一钵之饭。作夫汗流。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缺则不易。全乃可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离此三过。贪瞋痴也。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饥渴病故。须食为药。 五。为成道故。应受此食。 不食成病。道业何从。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要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不要心外见鬼。各存正念者。一声磬念一声佛也。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自了道。披毛戴角还。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勿空过日
       四月二十六日
   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岳。是三恶道。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万类。贵贱尊卑各各不同。故经云。《譬如诸天。共器饮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上者见白。中者见黄。下者见赤》。欲界诸天有淫欲。四天王天与人间同。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只过风不流秽。夜摩天则执手成淫。兜率天但对笑为淫。化乐天以相视为淫。他化天以暂视成淫。楞严经说。《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色界已无淫欲。还有色身。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涅盘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楞严经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四月二十七日
   有一件事要嘱咐各位的。近日各处来信问本寺是否传戒。大家知道的。我在这里是住茅蓬。各位有缘。所以共住在一块。现在要响应政府号召。自给自食。若人多了。一时生产不及。粮食就买不到。各位向外通信。切不要说这里传戒。因为这里不能多住人。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说戒。我看时节因缘。或在这里说方便戒是可以的。但不能招集诸方新戒。若人过多。食住都成问题。现在农事忙到了不得。幸而秧已插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忙的。天天要吃。若不预为计划。就没有得吃。老鼠都有来年粮。我们也要有打算。时光迅速。又快到夏至了。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阳气收了。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勿被动转。静勿被静转。定是体。慧是用。真是静。俗是动。二谛圆融。与天地之气一般。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如法。随心所安。动静不如法。被境所迁。欢乐苦日短。忧愁叹日长。时光长短。唯心所造
。一切苦乐。随境所迁。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单。有一生癞病僧。别人看见都讨厌他。这禅和子年纪纔二十多岁。很慈悲细心招呼病僧。病僧好了。与禅和子一同起单。病僧曰。“我多谢你的照顾。病纔医好。否则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齐到我小庙去住住吧。”禅和子说。“我先朝五台。将来再到你小庙去。”禅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访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丝明亮的寺门边迎接他说。“等你很久了。这么迟到。”便倒一杯开水他喝。禅和子说。“路上未吃饭呢。”病僧说。“请稍等一下。饭就送来。”病僧便去牵牛。犁田。播种。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饭。不知怎样搅的。顷刻间饭就弄好了。饭吃完之后。禅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请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则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已改朝换代过了很多年了。我们苦恼交煎。日子非常难过。他上山住一日夜。吃一顿饭下山。就改了朝代。过了很多年月。罗浮山沙门慧常。因采茶入山洞。见金字榜罗汉圣寺。居中三日而出。乃在茅山。人间五年矣。你看时间长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
只要你能定慧圆融。二谛融通。深入三昧。一念无生。则见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行住坐卧。不要心外见法。每天不被境转。任你暑去寒来。与我不相干。如如不动。念念无生。这就不被境转。修行就不错过时光了
       四月二十八日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问话的规矩。要恭恭敬敬。搭衣持具顶礼后。问讯长跪。纔请开示的。这里是茅蓬境界。不讲究这些。什么道理呢。我现在一天到晚在烦恼中过日。你们多礼。我就更麻烦了。随便随时。那里都可以问。可以说。禅和子在巷里牵牛直来直去。譬如说点灯。用的是香油。就说是香油。是洋油就说是洋油。你用功是念佛就谈念佛。是参禅就谈参禅。有那样便说那样。洒洒脱脱的好。若说我样样都不晓得。请你慈悲开示。这就是虚伪了。如德山隔江招手。他也知你的长短。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
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君臣药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说以毒攻毒。病去药除。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他。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惟。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月二十九日
  讲起办道。
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
。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虚云惭愧万分。习气深了。不能回头。不能放下。到这里住茅蓬。本想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常住的事不要我理。理了就是多管闲事。从前当过两天家。习气难除。至今放不下。事情看不过去的偏爱讲。当家说过。今早不出坡。我还叫出坡。有人说我这就是封建。是多管。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当家说大众太辛苦了。休息一下是对的。但国家号召我们努力生产。我们借了政府几万斤米。怎能不响应号召努力生产呢。虽然要大家吃苦。这是有理由的。我要开腔多嘴。是怕下半年买不到米。因为我们每人每日买米一斤半。现在木匠买米已节约减了三两。我看我们也快要灭的。米少了又不增产就不够食。若今天休息。明天是初一又休息。后天若下雨。那就一连休息三天不出坡。岂不误了生产。有此原因。你们说我封建就封建。但我封建中有不封建。专制中有不专制。和有强权无公理的不同。现在春雨土松。若不趁此时候多辛苦一点。请问下半年吃什么呢。虽说辛苦。但我们比山下的老百姓已经好得多了。他们这几天帮我们插秧纔有大米饭吃。每天光头淋雨还不敢躲懒。一懒我们就不用他。所以这么苦。他们还要做。我们没他们这么苦何以还说苦呢。
           端 午
   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饭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切勿遗臭万年。国家所重的是忠义节烈。佛门弟子。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谁管他什么吉凶祸福。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这几天闹水灾。去年闹水灾也在这几天。今年水灾怕比去年更坏。我放不下。跑出山口看看。只见山下一片汪洋大海。田里青苗比去年损失更多。人民粮食不知如何。我们买粮也成问题。而且买粮的钱也没有。所以要大家刻苦度过难关。这次没有米卖。幸蒙政府照顾。买到谷子。以前买米每人每天一斤半。现已减了四两。只能买二十两米。以谷折米。要打七折八折。一百斤谷子作七十斤米。要多买也不行。买谷比买米吃亏。买麦面一担二十几元。一担面粉等于两担米钱。更化得多了。但不买又不行。所以要和大家商量节约省吃。从此不吃干饭。只吃稀饭。买谷怕买不到。自己种的又未长成。先收些洋芋掺在粥内吃。洋芋每斤一角二分。价比米贵。好在洋芋是自己种的。不化本钱。拿它顶米度过难关。我们要得过且过。
       五月十五日
   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合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律所说的戒律。梵语称毗奈耶。华言曰灭。或曰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曰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恶行。故云调伏。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诵二次。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
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
。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彷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纔算是个清净比丘。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和尚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论到出家。表相不难。不比过去要剃发。现在很多俗人都是光头的。出家只穿上大领衣就名僧人。但谁是真的僧人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务望各自精进。
(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中有经文:“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驰骋五尘。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在诸有,多受苦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圣行时。常能善调、守摄五根。怖畏:1.贪欲2.嗔恚3.愚痴4.憍慢5.嫉妒。为得一切诸善法故。
  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譬如有人拥护于王,则护国土。护国土者,则护于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得闻是大涅槃经,则得智慧。得智慧故,则得专念。
五根若散,念则能止
。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啖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念慧因缘故,守摄五根不令驰散。菩萨摩诃萨
有念慧者。不见我相、不见我所相,不见众生及所受用。见一切法同法性相。生于土石、瓦砾之相。譬如屋舍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见诸众生四大五阴之所成立,推无定性。无定性故菩萨于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见有众生,故起烦恼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念慧故,于诸众生不生贪着。复次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经者。不着众生相、作种种法相。善男子。譬如画师,以众杂彩画作众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马。凡夫无智,见之则生男女等相。画师了知无有男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法异相观于一相。终不生于众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或时睹见端正女人,终不生于贪着之相。何以故?善观相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犬啮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箧毒蛇,梦中所得,路首有果树,多人所掷。亦如段肉,众鸟竞逐。如水上泡,画水之迹。如织经尽。如囚趣市。犹如假借势,不得久观。欲,如是多诸过恶。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揣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以是欲因缘故,受苦无量。菩萨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叶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喜欢的)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渧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着
。若见净色,不生色相,唯观苦相。乃至识相亦复如是。不作生相,不作灭相,不作因相,观和合相。菩萨尔时五根清净。根清净故,护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净。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萨永断,是故无漏。如来拔出永断根本,是故非漏。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经文:“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惟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如来法身就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加持我们,我们岂可不摄心而再生恶念)。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执着众生相,只明其有佛性,皆当作佛;因其现在迷惑,需要我们用慈悲心,善巧方便,令其觉悟)。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性空即是佛--《华严经》;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惜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於世间心。一了永了。更无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
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
。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
。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复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于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迦叶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
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
。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经文:
 “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
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
性自能持
。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寿命品第一之三中佛告迦叶:
 “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种,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牛)逐水草。但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构已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贼得牛已,无有妇女。即自构捋得已而食。尔时群贼各相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牛,不期乳酪,但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使得乳,无安置处。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虽有盛处,不知攒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尔时诸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余。何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
常戒、常定、常慧解脱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
  谨慎无放逸 是处名甘露
  放逸不谨慎 是名为死句
若不放逸者 则得不死处
  如其放逸者 常趣于死路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圣行品第七之二中佛说:“
死怨亦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复次迦叶。譬如卒降金刚瀑雨。悉坏药木、诸树、山林、土沙、瓦石、金银、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坏金刚真宝。善男子。金刚死雨亦复如是。悉能破坏一切众生。唯除金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复次迦叶。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一切无量众生。唯除菩萨住三定者。何谓三定。空无相愿。”。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中有经文:
 “云何根深,难可倾拔?
所言根者,名不放逸
。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诸余善根,转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于诸善中最为殊胜。”)
       五月十六日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将涅盘时。阿难尊者问佛。未来比丘以何为师。佛曰。《汝等比丘。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则能解脱。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也。戒条既多。怕会忘记。故黑月白月都要诵戒。以便记持不犯。曾受某戒。许诵某戒。听某戒。未曾受过的戒。不许诵。不许听。未受而诵而听就不合法。故诵戒法师在诵菩萨戒前问曰。“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维那答曰。“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诵比丘戒也要这样问。佛门弟子共有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习学六法故。四。沙弥。五。沙弥尼。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沙弥不许听诵比丘戒。怕沙弥见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贡高。轻视比丘。故诵戒之前。沙弥进斋堂。顶礼长跪。上座抚尺云。“诸沙弥谛听。
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
。”沙弥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说。“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沙弥一拜起。问讯出堂。沙弥出堂之后。纔开始诵戒。受了佛戒。当下即得清净戒体。即得解脱。即入佛位。位同大觉。是真佛子。受佛戒。是难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
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
。僧祇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
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和这位持戒比丘比较一下。我们是一天到晚乌烟瘴气。和猪八戒一般。那里像佛的弟子呢。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滤水囊。把水滤过纔喝。中国现在谁用滤水囊呢。佛又方便。喝水时只许用肉眼观水。不许用天眼观水。因为用天眼观。则水中虫多。皆喝不得。勉强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见水有虫无虫。照毗尼日用规定。
凡饮水都要持偈念咒。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咒曰。《唵悉波罗摩尼莎诃
》。时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时辰。昼六时。夜六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钟。一分六十秒。时间是剎那剎那的过。剎那剎那的催人老。你们沙弥。自出娘胎至今。转眼就二三十岁。你看时光是不是易过。道业难成。
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来。所以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问佛要钱。”既道心不长。道业就难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所以最后就嘱咐你们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
》。勤者精进不后退。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分昼夜。行住坐卧。朝于斯。夕于斯。
磨炼身心。清净三业。经者。径也。即了生脱死之路径
。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萨等戒也。论者。佛大弟子发扬经律之妙义的著作。汝等沙弥。既发心为道。就要勤学经律论。勿空过日。
       五月十七日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
。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着自己的脸孔。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
   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
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这些话。也是说的平常心。与这些话不相应的。是在鬼窟里作活计。就不平常了。昨夜说戒律。初发心的初生信心。归依三宝。求受五戒。再进步的。知人生是苦。而舍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贵。而受具足戒。又发大心。而受菩萨戒。在戒堂听引礼师苦口叮咛。说到“寒心而生惭愧。”那时怕六道受苦而发道心。闻法泪下。问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过些时候。老毛病复发。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贪瞋痴为平常了。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
以冰清玉洁的音声。称念诸佛圣说。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的是谁。就是参禅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念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
(佛菩萨的法身就在我们身边,念佛不可不生恭敬心)。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的什么道理。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次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
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心能平常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
。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澈。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侍前传录。疲于奔命。日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他老人家一生历史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