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s_a wer').style.di lay='';$('ls_a wer').focus();} else {$('ls_a wer').style.di lay='none';}">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你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你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你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最后四位数字
搜索本版
野史乱弹三国群英传(转载)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7-7 10:49
本书承诺:
不是戏说,
不是新读,
不是演义,
所有叙述
都是史实,
有怀疑者,
可查阅《三国志》。
本书声明:
偶有篇章比《三国志》精彩
那是文学渲染和形象塑造之需,
非刻意杜撰历史。
本书提示:
尽量每日更新
至少隔日更新
杜绝挖坑
即使无人阅读
也会写完
本书简介
滚滚红尘东逝水
岁月淘尽众生
得失荣辱转头空
心事依旧在
梦想几度落空
恩爱情仇一念间
惯看世态炎凉
一壶浊酒喜相逢:
一生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因为经营不善,大汉这家“总公司”倒闭。
魏蜀吴三家“分公司”成立,天下从此不太平。
以前丞相只有一个,现在有三个。
三国征战,急需文臣武将。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经济危机下,就业机会激增。
三国古战场,人生大舞台,
各色人才,纷纷登场——
鲁肃庞统程昱郭嘉董昭董和刘巴和洽常林徐邈胡质王粲秦宓程普黄盖陈震董允薛综颜良李典刘琰魏延杨仪霍峻王山向朗张郁夏侯渊管宁乐进吕岱董袭马谡张凝……
他们肃立帐外,班列殿下,指点别人的江山,运营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赐封。
张辽乐进许褚孟达刘封法正杨仪夏侯霸糜竹糜芳关索关平周仓马超陈宫周群吕蒙孙桓张昭顾雍陆抗周泰凌统孙恒朱然朱恒孙匡孙翊孙静张承……
他们风尘仆仆,浴血奋战,为别人的战场而厮杀。他们心事重重,心机算尽,为别人的事业而奔波。
他们,就是三国时的“打工仔”。
他们是三国的众生,他们是三国的众相。
三国众生相,告诉你一个——
真实的三国!
完全的三国!
个性的三国!
三国众生相
还原历史
关注人心
回归生活
当前离线
455713 积分
P 阅读权限
10 列兵,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 积分
在线时间
0小时 兵力
6 人 贡献
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9-7-30 最后登录
2009-8-24 阅读权限
10 发表于 2009-8-24 15:46
当前离线
455713 积分
P 阅读权限
10 列兵,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 积分
在线时间
0小时 兵力
6 人 贡献
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9-7-30 最后登录
2009-8-24 阅读权限
10 发表于 2009-8-24 15:45
三国志看过,算正确吧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20 19:57
3 性格归因
不要迷恋英雄——
于禁投降的消息传到许昌,所有的人都呆了,一个个的问号,挤在每个人的嘴边:投降的人怎么是他?他怎么会投降?官渡之战的战斗英雄怎么成了叛徒?他以治军严整著称,又怎么甘做降将?他可是号称最坚毅最稳重的泰山石,怎么大雨一泡,变成了豆腐渣?
曹操遥望樊城,叹息半天,最后说:我考察了于禁一辈子,哪里想得到面临危难他却不如从马超那里投降过来的庞德呢!
从兖州起兵时,于禁就跟定了曹哥,三十年了,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一直是曹哥最信任的人,可是,最关键的时候,他怎么就背叛了呢?曹哥把脑袋拍出茧子来,终于不情愿地承认自己被于禁小弟忽悠了。
曹操是三国第一大忽悠,他能拿“奉天子以令不臣”来忽悠天下,却被于禁忽悠了。于禁太牛了,把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奸雄忽悠了!
很多人迷恋英雄,不习惯神话破灭时心里的空荡感,就为于禁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说于禁膝下有黄金,于禁在关羽面前一跪,是英雄的隐忍。
有人说于禁投降关羽是曲线救魏,于禁带领三万降卒,“吃死”了关羽。
自从接收了于禁的三万降卒,关羽父子的噩梦就开始了。
关羽捋着三国第一美髯,手里拿着一本《春秋》,志得意满地检阅于禁的三万降卒,却听到队列里响起了“咕咕”的声音。放屁?关羽侧着耳朵倾听,不是放屁,是降卒们肚子饿了。三国时候,军粮问题向来是第一问题,失军粮者失天下,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的军粮,袁绍也就彻底玩完了。关羽没料到于禁会把七军一下子送给自己,因此也没准备好七军的粮食。关羽急忙叫人给降卒端饭来,自己哼着小曲回去读《春秋》了。
可是,他刚把屁股放在榻上,没等翻开《春秋》,烧饭的就来找他,要再申请点大米,关羽说:“不是刚吃过饭吗?”烧饭的没好气地回答:“北方人饭量太大了!”于禁的七军都是北方人,北方人饭量比南方人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羽皱着眉,看着手里的《春秋》不说话,仿佛《春秋》里有大米。
《春秋》里没大米,但是附近的湘关有米,但那是孙权的地盘。按照道理说,孙刘当时联盟,关羽完全可以争取东吴的国际援助,可是,关爷是愿意求人的主儿吗?关爷把自己当成了孙权的大爷,招呼也不打,直接派军队到湘关抢米。张飞强抢夏侯渊的侄女夏侯罗莉为妻,流氓又霸道;关爷强抢盟军粮食,视盟军若空气,弱智又霸道这件事,影响无疑更加恶劣。张飞和关羽的粉丝们一般是不会提这两件事的。
孙权当时得到曹操承诺:你要是和我一伙儿,我就和你划江而治。孙权正愁找不到借口和刘备翻脸,听说关羽去湘关抢米,大喜过望,但是还得装出被欺负的窝囊样发表声明:“关羽破坏了吴蜀两国人民的之间的深厚友谊,关羽的行为,是对吴国人民感情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表示极大遗憾,进行强烈谴责,并保留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他说这话的时候,吕蒙已经白衣渡江,夺取荆州。然后,关羽“败走麦城”的悲情大戏上演了。
于是,有人就说:要是没有于禁的投降,关羽能去湘关取米吗?关羽不去湘关取米,吕蒙能占领荆州吗?吕蒙不占领荆州,关羽能败走麦城吗?于是,他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于禁一贯忠诚,不怕牺牲,他投降关羽,是让七军的饭碗压关羽,逼他去湘关抢米,从而让东吴攻打关羽。
这就是于禁“曲线救魏”论。可是,于禁要想“曲线救魏”,必须要事先和关羽约定好,让他抢粮而不是借粮,还要和孙权商量好,让东吴攻打荆州,并且于禁还得保证吕蒙肯定能占领荆州。这几条,于禁能完成任何一条,三国就能统一在他手里了,那时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得叫他大哥。
“曲线救魏”论者说,于禁在官渡之战以2000人拒袁绍大军,也曾带十几人到朱灵军内解除他的军权,这可都是以身犯险的事儿呀!要是于将军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曹操能派他带领七军去樊城吗?
曹操也犯了一个世俗的毛病:迷恋英雄。于禁是魏国特等战斗英雄不假,可是,英雄就一定是金刚葫芦娃百毒不侵?在中国,除了孙悟空,所有的英雄也都是爷娘生养的,都有一颗肉做的心。不能因为谁小时候捡到五元钱交给老师,就说他长大后做官必定是黑脸包公。早年的于禁,可能是个英雄。可是,三十多年,沧海桑田,岁月的风雨侵蚀了那颗曾经坚如泰山石的英雄心。倥偬一生,满眼血腥,当知天命之年到来的时候,于禁也许懂得了活着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当关羽的水军在船上对他搭起弓箭,引而不发时,泰山轰然坍塌,活下去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不要相信永恒,永恒只是一个传说;不要迷恋英雄,英雄只是暂未风化的石头。
何况,也许英雄本来就只是一个传说。谁能保证满身光环的英雄,他的内心世界就一定比路人甲或路人乙伟大?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可是,很快他就被爆玩弄情妇,刀伤前妻,担保诈骗,斗殴被拘,散发女友裸照。于禁早年赤手空拳出来混,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最起码别回去做泰山挑夫呀!那时,他除了命什么都没有,只好用命换取功名,官渡之战时以2000人拒袁绍大军,难道没有可能是他拿生命来赌明天?樊城之战,他已经是左将军,功名,地位,威望,什么都有了。可是,一场大雨,把他推到关羽水军的弓箭面前,那时,他就用气节来换生命了。于禁也许本来就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名利场里的芸芸众生。
不要以为英雄就不会糟践自己。投降就是投降了,活命第一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选择,蝼蚁尚且偷生,况于禁乎!
可是,当一个人把活着做为第一选择时,他是不是舍弃了很多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东西?
(请看下节***:英雄只是传说)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20 19:54
连载-于禁-5
曹哥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罗贯中笔下,关羽是三国超级巨无霸,并且这个巨无霸还精通修辞。罗贯中杜撰了一个叫“罾(鱼网)口川”,让于禁和庞德在这里扎营,然后让关羽说:“鱼入罾口,岂能久乎?”于禁是“鱼”,庞德是“螃”,二人自投“罾口川”,自绝于关羽张开的大网里。后人倒不像罗贯中一样认为于禁败在自己的名字上,而是说于禁不识地利,不知天时,在雨季把军营安在低洼处。总而言之,于禁是笨蛋一个。
于禁总戎三十年,身经百战,不知道察天时,问地利,打仗不带地图?于禁不知道雨季在低洼处屯兵危险?
于禁要救樊城,必须要靠近樊城,而樊城恰恰是建在低洼处当时城墙被淹没,只剩几块木板的高度了,关羽当时是乘着船攻打樊城的。好端端的一座城,成了水城威尼斯,不开发旅游,却让让别人坐船来攻打,还围了数重,这可算是三国战场的奇观了。
庞德屯兵在樊城北十里处,洪水到来,也被关羽率船攻打,最后想乘着小船逃到城内,可惜洪水太大,船翻了,弓矢落在水里,被关羽像捕鱼一样把他逮着了。坐船才能回城,可见洪水之大,也可见城的地势之低。
所以,不能因为于禁把兵安在低洼处就说他是兵法低能儿,相反,“明知洼有水,偏向洼里行”,这恰恰是于禁严守曹操命令的表现。于禁七军乃是主力,其屯兵之处首先要考虑的是扼守关羽登陆攻樊必经之所,正掠其锋,而不能把躲避洪水放在第一位。把七军驻扎在喜马拉雅山上安全,可是那样能还是解围之师吗?况且,七军屯处还是依傍“相对高地”的,不然于禁何以“登高避水”?
这时,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莫非洪水也是关羽的粉丝,只淹于禁不淹关羽?当时关羽处于攻方,地势由着他选,地利就被他得了。曹仁守城,不可能因为城外或许有座小山可以躲水,就弃城往山上搬家吧,那样还不如直接弃城北还。于禁带着七军,风尘仆仆赶来,好地方都被关羽占了,他不可能去找裁判要求交换场地吧。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选择什么,而是能否选择。
这时,又有人说:人家关羽有船,于禁你不知道提前准备好船?众所周知,刘备是靠赤壁之战的水军发家,曹操是靠三十万青州军发家。刘备常年活跃在南方,重视水军建设,曹操始终未能在南方站住脚,水军建设几乎为零。你不可能要求内陆国家阿富汗发展航空母舰吧。当时于禁带去的是步骑三万,步兵和骑兵丢下战马辎重粮草,十几个人分成一组,都扛着船,浩浩荡荡南征,这靠谱吗?于禁前去解围,没有根据地,更不能临时造船了。何况,暴雨没打招呼就来了,于禁不是《三国演义》里被妖化后的诸葛亮,不能预知天文,“汉水暴溢”,“暴”有“突然”的意思,确实难以防备。在气象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保证避免所有的洪灾吗?《三国演义》第74回,于禁笨到连部将何成还不如的地步,何成说关羽在预备战筏,如果江水泛滥,魏军就危险了,建议“宜早为计”。可是,“何计可为?”那时唯一的“计”,就是撤离战区,离开洪水,也离开樊城,可是那就是临阵脱逃了。再说,即使是今天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专家,能知道汉水哪一天会“暴溢”?
虽然兵法上说多算胜于少算,算算自己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才可以出战,可是,如果真地这样算,中国工农红军也不用长征,直接被蒋介石收编算了!于禁不是不算,而是没有多少筹码可算的。 打仗要尽量避免冒险,可没有一定冒险性的战役又有多少?打仗若必求十拿九稳,用林彪的话说那叫“老爷仗”。诸葛亮就是只愿意打“老爷仗”,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不用,才“出师未捷身先死”。
七军被淹,绝对不是因为于禁是傻瓜蛋,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倒霉蛋。很大程度上,仿佛是因为于禁的带头大哥曹操运交华盖,于禁跟着倒霉。司马懿和蒋济分析得有理:“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因此,曹哥虽然很生气,但是后果也不严重,并没有拿于禁的家人出气。于禁后来被引渡,回到魏国,曹丕看到于禁,虽然对其憋了一肚子火,但是也不好发作,也只得假惺惺地下旨安慰于禁,拿春秋时邲之战、崤之战的败将荀林父和孟明视来为于禁开脱,并且还给他重新安排工作,拜他为安远将军,还准备让他出差到吴国公干。
因此,水淹七军,于禁并不需要承担责任,魏国也没打算追究他的责任。
可是,219年秋天的那场大雨中,面对着滔滔洪水,看着关羽的水军洪水一般地涌来,于禁却只想着对一个人承担责任。
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请看下节***:不要迷恋英雄)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20 19:52
连载-于禁-4
2 水淹七军
“不是战斗”的战斗——
219年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授关羽假节钺,关羽攻樊城。樊城,被魏国称为“国之巨防”,处于南阳盆地的枢纽位置。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樊城实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曹操得知关羽进攻樊城,脸一下子涂上了蜡,干黄干黄的。他曾经领导过关羽,太清楚他的“万人敌”能力了,他还清楚关羽带了三万多人,他更清楚镇守樊城的曹仁手下只有几千人马。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谢在杭《五杂炬•天部》),是为梅雨。梅雨霏霏里,樊城岌岌可危。
樊城亟需救援,派谁去呢?当时,徐晃、张郃在汉中,张辽、乐进在合肥,“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可独当此任。
曹操紧紧握着于禁的手,诚恳地说:“我把七个军团,三万人,都交给你了!”于禁顿时感觉曹魏的半边天是他撑着。
于禁出发了——于禁PK关羽,一场事关魏蜀力量对比的的强强对话,一触即发。三国军民,睁大眼睛,翘首以待,等待一场龙虎斗。
或许,有人猜到了结局,但是谁也猜不到过程。这场魏蜀两大高手的樊城论剑,竟然成了一次“不是战斗”的战斗。说它“不是战斗”,是因为于禁根本没有抵抗就投降了,但是它确实是一场战斗,一场和和气气但窝窝囊囊的和平战斗。
《三国演义》当然不会错过这场关羽为主角之一的大戏。《三国演义》第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对于禁猛扔臭鸡蛋,在三招之内就把历史上的于禁糟蹋得一文不值。
第一招:乾坤挪移。
《三国志•庞德传》记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很明显,当时庞德不在“七军”之内,他本来就驻扎在樊城,后来奉曹仁之命到樊城以北十里驻扎,罗贯中把庞德从樊城挪移到许昌,让他主动请缨和于禁一起出征。还煞有介事地说曹操不信任庞德,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地向曹操表忠,又抬着棺材出征,以示忠勇。其实,曹操当时选的是将,不是演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如果怀疑庞德,就绝对不会相信庞德的“表演”。罗贯中把庞德挪移到于禁身边,让于禁主动投降,让庞德宁死不屈。在庞德面前,软骨头的于禁更让人鄙视。其实当时庞德在曹仁麾下,很可能和于禁连面也没见过。
第二招:移花接木
关羽“刮骨疗毒”是段家喻户晓的佳话,其实是在鼓励十三点医生对二百五患者的违规操作。《三国演义》里,那个给华佗带来工作额的射箭人是庞德。《三国志》上仅仅是说:“羽(关羽)尝为流矢所中”,“流矢”,就是乱箭,不知道是谁射的,当然不能说是庞德射的。《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那个射伤关羽的无名英雄,说成庞德,并且还特意强调,庞德射中了关羽后,于禁担心庞德的功劳会超过自己,急忙鸣金收兵。这样一来,大家都以为,要不是于禁得“红眼病”,关羽就在庞德手里就义了。
第三招:贪天之功
罗贯中笔下,关羽首先是气象预报专家,预知汉水暴溢,然后关羽还是一个特牛的水利工程师,命人在几天内截流,修建水利工程,等到洪水来时泄洪,于是就有了“关云长放水淹七军”。那时的铁都造了刀***,没有重型设备,关工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工程。
各种史料都表明一点:是上天和于禁七军过不去,汉水暴溢,致使七军丧失战斗力。《华阳国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晋书•宣帝纪》记载:“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 就连《三国志 关羽传》也这样写:“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罗贯中把老天的功劳转给关羽,既捧了关羽,又给了于禁一棒子:就凭你,也想和关公过招!
按常理,于禁的三万步骑足以解樊城围,因为关羽兵多不过三万。何况,关羽军队接连征战,已成疲弊之师,于禁七军却一直在养精蓄锐。可是,本来是于禁铆足了劲,想和关羽大战一场,老天爷非要插一杠子。这一杠子下来,直接把于禁砸倒了。
这一杠子,把曹魏政权也狠狠地砸了一下子。
清点着于禁的三万步骑,关羽手拂美髯,脸上满是笑意。解决了外围障碍,关羽以铁桶阵围住了樊城。城里,曹仁惊慌失措,打算弃城逃跑。以法纪严整著称的于禁一直是曹魏诸将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偶像毁灭的力量是无限的。于禁都降了,这年月还有什么真事呢?大家也都降吧!很快,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关羽。十几天后,魏讽看准这个时机谋反。在于禁臭名远扬的同时,关羽却“威镇华夏”。曹操曾经考虑迁都避其锋芒,惹不起,总能躲得起吧!
于禁投降,把七军做为大礼送给关羽,直接导致于禁的替补徐晃增援樊城时,无兵可遣,只好临时抓了一些壮丁凑数,根本不敢和关羽直接交锋。
这场“不是战斗”的战斗,使得曹仁最终放弃樊城,东吴占有了荆州,曹魏彻底失去了对东吴的攻势地位,被迫和孙权讲和,此后几十年里,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曹魏那边的人都在骂:于禁这个混蛋,千古罪人啊!
是“水淹七军”又不是“于禁淹七军”,骂这个于禁这个混蛋玩意儿干什么呢?
(请看下节***:曹哥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7 16:57
连载-于禁-3
从原始股到绩优股——
兖州的曹军,议论纷纷,说一个叫于禁的小子,泰山奶奶保佑他,被曹操一下子提拔成了军司马。军司马,千石秩的官,和县令同级,可以配公车,带仪仗。曹操一见于禁,就让他做了军司马,当时,夏侯渊是和曹仁是别部司马,于禁与二人成了同级干部。三国“快男”于禁提拔得真“快”啊!
军司马带的仪仗是斧,象征惩戒之权。很明显,同样具有法家思想的曹操一眼看中的是于禁的法治才能。
这时的曹操,事业刚刚起步,谁加入他的队伍,谁就是原始股。于禁幸运的成曹操手里的一支原始股。
原始股往往是潜力股。于禁也真得像曹操在205年为他写的请功书里写的那样“当敌制决,靡(无)有遗失”:
对陶谦——他攻下广戚(今江苏省沛县城东一带)。
对吕布——他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最后又在下邳见证了吕布的被擒,又和曹仁、史涣攻打支援吕布的眭固,斩了眭固。
对袁术——他包围袁术集团的骨干桥蕤,斩了其麾下四将。
对张绣——他先后从征到宛和穰县(河南省邓州市)立下赫赫战功。
对黄巾军——他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营在汝南遭到刘辟、黄邵等黄巾军的偷袭,他率军全歼来敌,斩了黄邵等人,尽降其众。
对叛将——他与臧霸等攻梅成,梅成举众三千余人投降,他一走,梅成复叛,与另一叛将兰成联合起来,于禁督运粮草,帮助张郃平叛,他又奉命进攻昌豨,迫使其投降。
曹操早期,哪一个战场没有于禁的身影?不对呀,好像没有生死攸关的官渡之战呀!官渡之战时,于禁干啥去了?
官渡之战,于禁有大手笔,是需要于禁做英模巡回报告会的。
大汉天子到处跑,“忠诚”曹操迎许昌,惟恐圣上累身子,曹操代君发号令。曹公的阳光,普照着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地。看来,皇帝这个道具确实有用。占据黄河北岸的袁绍不高兴了。他极端仇视曹操的事业,想把皇帝这杆大旗抢过来。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调动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陈兵黄河北岸。
娘啊,天啊,不得了啊!
黑云压城城欲摧,黄河北岸的甲光真晃眼。战?退?和?降?许昌的城砖也在考虑自己的退路,甚至有人已经偷偷地给袁绍写去了表忠信。
200年3月,袁绍手下大将颜良率领着郭图、淳于琼,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决定派一小股部队,前往延津,做出要渡河的架势,吸引袁军主力,然后曹军主力再袭击颜良。派谁去延津做忽悠袁绍的托儿呢?
形形***的“托儿”当中,最难选的就是“战托”。前往延津的“战托儿”招聘条件至少有三条:第一,忠诚,要是墙头草去了,倒向袁绍一方,那就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第二,能干,要是窝囊废去了,一触即溃,那就起不到牵扯袁军主力的作用;第三,善于统兵,当时失败的空气的弥漫在曹军里,军心不稳,要是都让士兵跑光了,那也完不成任务。
“托儿”们说:当什么“托儿”也不要当“战托儿”。“饭托儿”能吃一顿,“婚托儿”能谈情说爱,“战托儿”则遭遇生死劫。曹军内部,将士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既是做诱饵,那就不是主要战场,不会立什么大功的;有人说,既是诱兵,兵力不会有多少,可是引诱的却是袁军主力,这可真是老鼠和耗子做游戏——玩命啊!
曹操愁坏了,第一,“战托儿”不好选,第二,选出来人家不一定愿意干,强扭的瓜不甜,派一个不情愿的人去,执行力不强,容易产生“内耗”。
就在曹操愁眉不展的时候,于禁站了出来,大声说:“泰山于禁愿意领兵前往延津!”
“太祖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愿”是“自愿”的意思,说明于禁是主动请缨,勇气可嘉。当时,于禁可能还写了血书,曹操“壮之”,于是就精选了2000步骑,交给于禁。
200年3月,袁绍渡过黄河,进攻延津,因为他听说曹军要从这里渡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在这个摇篮里,中华儿女又开辟了多少战场呢!
袁绍派军猛攻,竟然拿不下于禁坚守的延津。曹操也惟恐“战托儿”被消灭,急忙派乐进带领3000人支援于禁。按照道理说,力量加强了,应该继续固守。可是,这时,于禁显出了卓越的一面,他判断延津绝对守不住,鉴于袁绍亲率主力前来,行动一定缓慢,决定主动攻击。于是,在于禁的规划下,5000步骑以最快的速度,偷偷的绕过了袁绍的主力,接连攻打延津北岸向西的袁绍军三十几座营区,展开火攻,斩杀并俘虏了数千袁军,擒获何茂、王摩等二十几员袁将,使袁绍还没有出师就遭到了沉重打击,袁军为了对付于禁的游击战,被迫重新整编,影响了进军的速度。
“战托儿”不再是“托儿”,成了改变战争走向的主角。于禁这次出击,狠狠打击了袁军的士气,让曹军看到了袁绍原来只是一只纸老虎,士气马上上来了,为后来的官渡会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白马,关羽在张辽的配合下,一战斩颜良,威震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于禁苦守延津,吸引袁军主力,关羽能有机会冲到颜良马前吗?《三国演义》大事渲染关羽白马斩颜良的神猛,对于禁在延津的表现只字未提,是担心于禁有勇有谋的表现盖过关羽,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历史,却是一种严重误读。
听完于禁的“战斗在延津”的巡回演讲,王朗笑呵呵地对曹操说:“我看人还行吧!”曹操点点头,他佩服王老的识人之明,便不厌其烦地给于禁升官。
官渡之战,于禁就已经是裨将军。裨将军虽然是最低一级将军名号。但是于禁却由此实现了人生的一大飞跃,他不再是一个兵”,而是“王侯将相”中的“将”了。何况,.裨将军通常都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是主帅的重要幕僚,于禁渗透进了决策层,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层。
以泰山脚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为起点,从192年曹魏萌芽时期的原始股起步,于禁成了曹魏集团中的一支绩优股。
在率七军增援樊城前,于禁已是正七命左将军,距离八命四征将军只有一步之遥。于禁带领七军南下,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在为于禁召开欢送会时,有人都和于禁说:“于将军,等你从樊城回来,你就会提拔成征东将军了,到时你得请一顿啊!”马上有人不愿意了:“谁说是征东?我看是征南!”征东或征南将军,下一步再提拔就是骠骑将军和大将军了。看来当初王朗推荐于禁时说他“才任大将军”,也并非完全的炒作。
可是,谁也想不到,最不可能出事的于禁出事了,而且是出大事了!
(请看下节***:不是“战斗”的战斗)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7 16:55
连载-于禁-2
专家炒作的“快男”——
那天在某地看到一选秀节目的海选场面,好家伙,比官渡之战赤壁之襄樊之战汉中之战的人还多!那么多人选秀,进十强的才有几个?哦,十个!可是,谁能说出今年全国“快女”十强里都是有谁?我只知道其中有一个曾轶可。曾轶可在进前七时被淘汰了,可是现在似乎她最红。为什么?专家推荐呗!传说中的“中国校园民谣之父”高晓松和所谓“中国原创音乐教父”沈黎晖使出吃奶的劲来力挺曾轶可,“台湾偶像男孩之父”包小柏不满曾轶可晋级愤然退出评委团,更让大众对曾轶可产生了兴趣,结果,唱歌绵羊音的曾轶可红得一塌糊涂。
绕着弯子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于禁就是幸运的“曾轶可”。当年埋没行伍之间的他经专家炒作,成了曹操初期提拔最快的“快男”。三国时候,想通过从军博取功名的人比今天做“快女”梦的人还多,可是,在讲究名气门第的东汉末年,是金子却被埋在死尸堆里的将才又有多少!曹操的三十万青州军里,难道没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于禁”吗?
这个力挺于禁的专家,就是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实则寿终正寝的王朗。王朗当时是曹操的司空军事(相当于总后勤部或总装备部总司令),绝对核心人物,并且他以学识著称,资格又老,是曹军内部的权威专家。
于禁出生在泰山脚下,没有什么背景,规划人生时,似乎他只有两个选择:做泰山石敢当或做泰山挑夫。做泰山石敢当需要有法术,于禁肯定没有。做泰山挑夫太累太苦,于禁似乎不情愿。
济南、乐安的黄巾军徐和、司马俱丝毫不怕泰山奶奶的法力,在泰山周边大搞恐怖活动,济北相鲍信招募反恐部队。鲍信,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人。在今天,从新泰乘车去泰山,走京福高速公路, 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
鲍信给新招募的士兵点名,一个叫于禁的士兵,腰板挺直,目光锋锐,声音洪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问,于禁和他是老乡,亲不亲,家乡人,他就给了于禁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都伯。都伯是曹操创的一个“官”,曹操在《步兵令》里说:“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 五人为“伍”,领头的是“伍长”;十人为“什”,领头的是“什长”。都伯,相当于后来的百夫长,是统帅百人的最下级军官。唐代诗人杨炯有诗为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一开始,于禁的“杀气”就被鲍信发现了,所以让他做可杀“什长”的都伯。可是,没等于禁开禁杀人,他的鲍老乡就因为救曹操而被黄巾军杀了。曹操高额悬赏鲍信的遗体,未找到, 他就找人用木头刻了鲍信的模样,然后祭奠山寨版鲍信。
这一天,曹操正对着山寨版鲍信伤心,有人来报:泰山那里有一个叫于禁的,领来了六七十个人,说是鲍烈士的部下。虽然按照曹操的《步兵令》,都伯手下都应该有一百个人,可是,因为战斗减员,都伯手下往往只有六七十人。
曹操才懒得问于禁是谁呢,他说:“把这个‘于’什么,编进景兴(王朗的字)的部队里吧,他管着后勤军需,亏不了鲍将军的部下!”
过了几天后,王朗来找曹操,神神秘秘地说:“主公,有一个叫于禁的兵十分了得……”
曹操眼里的兵就是蚂蚁,他问:“于禁是谁?”王朗说:“这个于禁,以前在允诚(鲍信的字)手下做都伯,前几天来投奔主公……”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依稀回忆起是有这么一回事儿。
王朗说于禁具备大将军的才能。曹操笑了:“有这么夸张吗?我自己还不是大将军呢!”当时的大将军是袁绍。王朗说一个都伯能做大将军,和说村支书能做国务院总理一样不靠谱,他这样说很明显有炒作的意味。《三国志》上说王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於世”,看来他善于搞宣传,应该精通炒作学。他要是不这样炒作于禁,曹操能注意于禁吗?为什么王朗如此热衷炒作于禁?红包?《魏书》上说王朗清俭自律,亲家的礼他都不接受,更不用说于禁了。再说于禁可能也拿不出钱来。“潜规则”?更不可能了。那就只能说王朗是伯乐了。《魏略》上说,王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如此看来,王朗是“恤贫贱”的,于禁当时应该是属于“贫贱”阶层的。可是,数不胜数的“贫贱”,王朗又为何唯独极力推荐于禁?应该说是王朗对于禁有惺惺相惜之感。《魏略》记载,王朗“多威仪”,王朗长有一张法官脸,相由心生,王朗应该具有法学倾向,后来他在曹丕称帝后做了御史大夫,负责全国执法和检察工作,更说明他是一个法学家了。这样的一个人,会喜欢怎样的人呢?***是很明确的。于禁表现出下级军官中难得的法学倾向,被王郎发现了。
有王朗这样的专家推荐,没有家世背景的于禁,很容易就成为“快男”了。最起码,于禁很“快”被曹操叫去面试考察了。很多人才不是连个面试机会也得不到吗?
三国“快男”于禁从此乘上了人生的“快”马,春风得意马蹄疾。
(请看下节***:从原始股到绩优股)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7 16:54
是非功过说于禁
长安遣兵百胜强,意气何有汉中王?
七军之心俱猛鸷,虎兜插翼将翱翔。
睥睨荆益可席卷,白帝城高如堵墙。
秣马蓐食朝欲战,雷声殷殷山之阳。
沉阴苦雨十余日,汉水溢出高腾骧。
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
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
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
邀看大船载旗鼓,闻说乃是关云长。
蒙冲直绕长缇下,劲***强弓无敌者。
虽有铁骑何所施?排空白浪如奔马。
将军拱手就絷缚,咋舌无声面深赭。
捷书一日到锦城,只轮不返截西行。
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
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
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
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
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7 16:54
连载-于禁-1
第十回 成败亦属偶然 英雄都是传说
于禁悼词
于禁,出生于x年,死于221年,泰山巨平 (今山东泰安)人,官至左将军,封益寿亭候,谥号厉候。于禁在194年投奔曹操,成为曹魏集团的萌芽力量。破黄巾,讨吕布,攻张绣,于禁屡立战功,成为曹魏集团的骨干。于禁以法家思想治军,杀气腾腾,持军严整,降服故友昌豨后又以法斩之,曾带领数十人奉命解除朱灵军权。219年,关羽包围樊城,于禁率七军驰援,遭遇汉水泛滥,向来以军法严格要求别人的于禁,放弃抵抗而投降,关羽败逃后,于禁滞留东吴,221年,于禁被孙权做为“效忠”曹魏的道具,引渡回国。曹丕以“于禁降敌,庞德义死”的高陵画像羞辱他,他因此发病而死。
这正是——
以法树立威名,时穷气节全失,
成败亦属偶然,英雄都是传说。
1 三国“快男”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
《三国演义》里,刘备一方的武将大都光芒四射,至于关张马黄赵,那更是与日月同比辉。而曹操一方的武将,大多是暗淡无光,只有张辽、许褚、典韦勉强还算是有点儿“星光”。至于于禁,更像是一个菜鸟。
第五十八回,马超向曹操“挺***直杀过来”,于禁出迎,八九个回合就被淘汰,张郃出阵,硬是打了二十个回合,再后来曹洪更是发挥出色,居然坚持了四五十个回合。马超面前,曹洪和张郃是菜鸟,按照回合比例,于禁则是超级菜鸟了。紧接着后面第五十九回,于禁从背后射了马超一箭,居然被他闪过去,还把自己人李堪给射死了,马超回马来杀于禁,于禁吓得拍马便走。这个情景喜剧一样的战斗场面,在突出锦马超神勇的同时,也说明了于禁是一个垃圾武将。菜鸟本来没有错,但是菜鸟出来领兵就是错了。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斩了蔡瑁张允,于禁和毛玠接替二人带领水军,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四十六回,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对菜鸟于禁的不屑:“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于禁在曹魏集团里其实是一个超级大腕(当然投降关羽后一文不值了)。于禁与乐进、李典、吕虔同属于曹操时期的早期重要将领,多次攻城拔寨,斩将杀敌,深得曹操器重。据《三国志》,206年(抱歉,我在《张辽传》里算成了205年),曹操上表为于禁、张辽、乐进三人请功,说于禁三人“武力既弘”(武功高强)”,那于禁绝不会还不如史书上无任何武功记载的曹洪,论武功,于禁可能不是马超的对手,但是绝对比曹洪高,甚至可能还比张郃高。张郃,在正史里也是“以巧变为称”(《三国志》)。《三国志》一个特点,对武功高的人都有明文记载,可是《三国志》并未描述张郃的单兵作战能力,倒是多次提到于禁斩杀敌将。曹操在那次请功时还说于禁等人“无坚不陷”,哪里有困难往哪里去,看来于禁也不是一见马超就“拍马便走”的胆小鬼。据《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蔡瑁投降曹操后,官运亨通,“遂为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最后寿终正寝。另据《三国志•江表传》,蒋干虽劝降周瑜失败,但并无盗书中计之说。既如此,便无于禁带领水军一事。赤壁之战,于禁应该没什么责任。
那次请功,曹操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三国志 乐进传》里,在记录请功的结果时也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于是禁为虎威(将军);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曹操时代,外姓将领鲜有都督大军远征者,能做个前锋就算是重用了。张郃、徐晃大多是被夏侯渊都督,张辽大多是被夏侯惇都督,乐进多和李典、张辽等组合使用。当然,战事频繁时,曹家班忙不过来,外姓大将就有机会领一小股部队过过元帅的瘾。例如,张辽曾经都督张郃、牛盖深入天柱山讨伐小蟊贼陈兰、梅成,带的兵肯定不多。可是,于禁是个例外,219年,曹操一下子拿出七支部队让于禁带领去和关羽过招。樊城,与刘备和孙权的地盘接壤,曹操必须派最有能力也最靠得住的人去,这个人,他选择的是于禁。《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水淹七军”的“七军”,罗贯中只说“七枝重兵”,“皆北方强壮之士”,并没有说有多少人。可是,《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擒)禁等,人马数万”,看来,于禁当作大礼送给关羽的“七军”,是真正的“重兵”。
曹操时代,能带这么多士兵的外姓将领,唯于禁一人而已。
曹操为什么如此器重于禁呢?
(请看下节***:专家炒作的“快男”)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7
连载-于禁-1
第十回 成败亦属偶然 英雄都是传说
于禁悼词
于禁,出生于x年,死于221年,泰山巨平 (今山东泰安)人,官至左将军,封益寿亭候,谥号厉候。于禁在194年投奔曹操,成为曹魏集团的萌芽力量。破黄巾,讨吕布,攻张绣,于禁屡立战功,成为曹魏集团的骨干。于禁以法家思想治军,杀气腾腾,持军严整,降服故友昌豨后又以法斩之,曾带领数十人奉命解除朱灵军权。219年,关羽包围樊城,于禁率七军驰援,遭遇汉水泛滥,向来以军法严格要求别人的于禁,放弃抵抗而投降,关羽败逃后,于禁滞留东吴,221年,于禁被孙权做为“效忠”曹魏的道具,引渡回国。曹丕以“于禁降敌,庞德义死”的高陵画像羞辱他,他因此发病而死。
这正是——
以法树立威名,时穷气节全失,
成败亦属偶然,英雄都是传说。
1 三国“快男”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
《三国演义》里,刘备一方的武将大都光芒四射,至于关张马黄赵,那更是与日月同比辉。而曹操一方的武将,大多是暗淡无光,只有张辽、许褚、典韦勉强还算是有点儿“星光”。至于于禁,更像是一个菜鸟。
第五十八回,马超向曹操“挺***直杀过来”,于禁出迎,八九个回合就被淘汰,张郃出阵,硬是打了二十个回合,再后来曹洪更是发挥出色,居然坚持了四五十个回合。马超面前,曹洪和张郃是菜鸟,按照回合比例,于禁则是超级菜鸟了。紧接着后面第五十九回,于禁从背后射了马超一箭,居然被他闪过去,还把自己人李堪给射死了,马超回马来杀于禁,于禁吓得拍马便走。这个情景喜剧一样的战斗场面,在突出锦马超神勇的同时,也说明了于禁是一个垃圾武将。菜鸟本来没有错,但是菜鸟出来领兵就是错了。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斩了蔡瑁张允,于禁和毛玠接替二人带领水军,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四十六回,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对菜鸟于禁的不屑:“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于禁在曹魏集团里其实是一个超级大腕(当然投降关羽后一文不值了)。于禁与乐进、李典、吕虔同属于曹操时期的早期重要将领,多次攻城拔寨,斩将杀敌,深得曹操器重。据《三国志》,206年(抱歉,我在《张辽传》里算成了205年),曹操上表为于禁、张辽、乐进三人请功,说于禁三人“武力既弘”(武功高强)”,那于禁绝不会还不如史书上无任何武功记载的曹洪,论武功,于禁可能不是马超的对手,但是绝对比曹洪高,甚至可能还比张郃高。张郃,在正史里也是“以巧变为称”(《三国志》)。《三国志》一个特点,对武功高的人都有明文记载,可是《三国志》并未描述张郃的单兵作战能力,倒是多次提到于禁斩杀敌将。曹操在那次请功时还说于禁等人“无坚不陷”,哪里有困难往哪里去,看来于禁也不是一见马超就“拍马便走”的胆小鬼。据《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蔡瑁投降曹操后,官运亨通,“遂为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最后寿终正寝。另据《三国志•江表传》,蒋干虽劝降周瑜失败,但并无盗书中计之说。既如此,便无于禁带领水军一事。赤壁之战,于禁应该没什么责任。
那次请功,曹操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三国志 乐进传》里,在记录请功的结果时也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于是禁为虎威(将军);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曹操时代,外姓将领鲜有都督大军远征者,能做个前锋就算是重用了。张郃、徐晃大多是被夏侯渊都督,张辽大多是被夏侯惇都督,乐进多和李典、张辽等组合使用。当然,战事频繁时,曹家班忙不过来,外姓大将就有机会领一小股部队过过元帅的瘾。例如,张辽曾经都督张郃、牛盖深入天柱山讨伐小蟊贼陈兰、梅成,带的兵肯定不多。可是,于禁是个例外,219年,曹操一下子拿出七支部队让于禁带领去和关羽过招。樊城,与刘备和孙权的地盘接壤,曹操必须派最有能力也最靠得住的人去,这个人,他选择的是于禁。《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水淹七军”的“七军”,罗贯中只说“七枝重兵”,“皆北方强壮之士”,并没有说有多少人。可是,《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擒)禁等,人马数万”,看来,于禁当作大礼送给关羽的“七军”,是真正的“重兵”。
曹操时代,能带这么多士兵的外姓将领,唯于禁一人而已。
曹操为什么如此器重于禁呢?
(请看下节***:专家炒作的“快男”)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7
更新连载0102
如果长江能够唤回曾经的激情——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逍遥津之战已经过了8年,曹操死了,张辽和孙权还没死。
张辽一直镇防合肥,他横戟北岸,孙权动也不敢动。可是,有一天,这孙权却自封为吴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黄武(即黄初、章武合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皇帝。有人告诉他:老大,张辽还活着呢!
孙权得意地笑笑,放心地说:“我听说他得病了,可喜可贺的是,他的病情还挺重的。曹丕派侍中刘晔带着国家级专家给他会诊,传递张辽病情的卫士,道路上往来相继不绝。曹丕没等张辽病好,就把他从病床上叫起来上班。他张辽就算是一只老虎,现在也成了一只病猫!”曹丕认为病猫对耗子仍有威慑力,他就命令张辽和曹休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临江驻防。妈呀,张辽来了!孙权急忙给临江各部队下发紧急通知:“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
孙权啊,孙权啊,八年了,你还这么害怕张辽!看你那点出息,还想做皇帝,真是癞蛤蟆想和越野吉普飚车。
张辽拖着病躯,无聊地望着床脚生锈的长戟。就是这杆长戟,曾陪着他和八百勇士杀进十万人的敌营。而现在,自己病了,这杆长戟只能和自己一样寂寞地躺在角落里,任凭灰尘落在上面。
临船,曹休在那里吆三喝四地发号施令。曹休有什么了不起?武功,谋略,统统不如张辽,他就是有一个方面能胜过张辽:他是曹操族子,单凭这一条,张辽奋斗一辈子也超不过他,虽然这时曹休是一个乡候,而张辽是一个县侯。可是,曹休督诸州郡二十余军,张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三年前,曹操倚重了三十年的于禁带领七个军团,一下子全都投降了关羽,这件事情,扫除了曹操对外姓将领最后的一点信任——何况张辽是个降将——虽然他是逍遥军神。
也许,做为一个军人,张辽该满足了,然而,做为一个英雄,他何尝不向往更广的战场。
无力舞戟厮杀,无权运筹帷幄,只能猫在病榻上。这一次出征,张辽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道具,是用来威慑东吴的。吴将吕范被打败了,战斗毫无悬念地属于魏国,大家都在欢呼胜利,整个长江都沸腾了。张辽却什么也听不到了,昏迷中,挺着长戟,杀到南岸,喊着:“雁门张辽在此,谁敢与我一战!”向孙权拍马赶去。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写曹丕带着张辽亲征东吴,张辽与吴将丁奉一照面,就被其一箭射中其腰,幸亏徐晃把他救走,魏军大败,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曹丕并没有亲征,魏军领头的是曹休;吃败仗的是东吴吕范,而非曹魏。至于张辽,也是抱病上岗,病情加重,最后死在江都,当时绝无可能上战场。如果张辽能上战场,和丁奉照面,谁被谁一击而中还真说不定呢!
病情越来越重,张辽要回去了。
在从江陵回江都的船上,张辽已经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随着长江流水传来。逍遥军神,真心英雄,就这样被死亡召唤。
《三国志》:“辽病遂笃,薨于江都。帝(曹丕)为流涕”。
如果长江能够
唤回曾经的激情
就给英雄更广的战场
如果逍遥雄风
已不值得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血
英雄的心事……
请全部带走
后记:写完张辽,攥起拳头,猛力地向上举起。张辽部分写了27000字,严重超出计划。张辽让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仰天长啸扼腕不语。张辽,是你,是我,是一个男人的梦和泪水。
(张辽做为降将,在曹魏获得极大成功。可是,于禁投降关羽,后又被东吴送回曹魏,他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请看下回***:成败亦属偶然,英雄只是传说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6
4 英雄之死
到老你也是个打工仔——
215年的合肥战后,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征东将军,算是职业军人的顶峰了,再往上就是车骑将军、大将军,那就是政客了。
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也算是重奖拔尖人才了。四征将军,全国只有四个岗位,曹操就给了张辽一个,真大方!人们都说:哎呀呀,张征东,请客吧,你现在和主公(曹操)一家人了!曹操时代,四征将军一般具体负责四方军务,统领大军在外,向来由诸夏侯曹氏担任。夏侯渊,征西将军,镇守汉中,专门对付刘备;曹仁,征南将军,镇守荆州,专门对付孙权。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二人都独立领兵,并且手下都有知名大将。夏侯渊手下有张郃,曹仁手下有牛金。那时北方已定,曹魏时代没有征北将军,那剩下的征东将军张辽也该握有绝对领兵权吧,可是事实绝非如此。善于搞平衡的曹操,把与张辽素来不睦的李典和乐进派进合肥,以牵肘张辽,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了薛悌来做护军。合肥战前,曹操给合肥守军留的“锦囊妙计”上,张辽第一个被安排,可是,曹操确实没给他多少权力。曹操对张辽的重用,实际上只是对他的驱使而已,骨子里,他对张辽始终不放心,毕竟他是一个降将,毕竟合肥与东吴一水之隔,曹操不敢给张辽多少兵权。张辽这个征东将军,领着那几千士兵龟缩在合肥城里,也就是一个先锋而已,实际上是高职低聘。曹操眼里,张辽也就是个打工仔,干得好,提干,红包,称号,都好说,想进董事会发言,抱歉,没你这个打工仔的席位!
直到合肥战后的次年,曹操复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心里一热,就增加了张辽手下士兵。可是,没等把新派来的士兵点完名,征东将军张辽就接到换防命令,到居巢伏波将军夏侯惇那里报到。
按照《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阎步克),征东将军是八命(命,帝王按等级官职赐给臣下的东西)将军,而伏波将军是五命,夏侯惇比张辽低了三级!按照道理说,应该是张辽领导夏侯惇才是,但是,曹操办事什么时候按照道理呢?《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惇都督二十六军”,张辽仅是其中的二十六分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官职低的领导官职高的,不是自张辽开始,也不是到张辽结束。但是,曹操的这一安排也太欺负人了。当时的征东将军张辽,听着官职比自己低若干级的夏夏侯惇对自己发号施令,还能找到逍遥津大战的感觉吗?
张辽确实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极高恩宠。张辽远征回来,曹操坐车亲自去慰劳他。曹丕时代,张辽升为前将军,已是外姓将领的顶点了。夏侯惇也曾拜为前将军,可是,夏侯惇是曹操的亲家;关羽最后的官职也是前将军,可是关二爷和刘大耳朵关系之铁在五千年友情榜上排名第一。张辽能以降将出身混到前将军这一层次上,封顶了!前将军夏侯惇再提拔就是大将军了。大将军一职,夏侯惇之后是曹仁,曹仁之后是曹休,曹休之后是曹真,张辽既不是夏侯氏也不是曹氏,他只是一个山寨版的张氏,只是一个供曹氏集团驱使的打工仔。
官是不能再提了,只能多给你红包。曹丕一上台,就赐给张辽绢帛千匹,谷万斛。后来一想,这样还不能留住张辽这个业务精英——万一逍遥军神反水,谁能镇压得了?所以,他又扩大了发“红包”的范围,把张辽的哥哥和儿子也封为列侯,这可是曹氏宗室也难以得到的大“红包”!曹丕对张辽的赏赐似乎才刚刚开始,后来,曹丕称帝,张辽封晋阳侯。晋阳候是县侯,“侯”中最高级别,再往上就是“王”了。曹丕给张侯爷增邑千户,并前2600户。魏国第一任大将军夏侯惇的封邑最后也只是2500户,第二任大司马曹休、第三任大司马曹真的封邑最后分别是2500户和2900户。第二任大将军、第一任大司马曹仁的封邑是3500户,张辽也就是不能与曹仁比。张郃的最后封邑是4300户,徐晃的封邑是3100户——可是和明帝时代最后一个大将军曹爽相比,他们就差一大截了——史书虽无直接记载曹爽明帝时封邑户数,但是《三国志》却记载了明帝死后,曹爽的封邑增至12000户,曹爽的封邑不可能一下子就过万,很可能在明帝时就已经接近万户。
曹氏集团甚至对张辽还有点讨好的意味。曹丕曾遣张辽驻防合肥。按照道理说,军中是不准大将带家属的,可是,朝廷给予张辽母亲舆车,派遣兵马送张辽家人到张辽军屯之处,当张辽母亲至时,张辽导领随从出迎,张辽所督的诸军将吏皆罗拜于道旁,无比恭敬地给张妈妈叩头。公元221年,曹丕曾无比崇拜地对左右的人说:“文远真是古代的召虎(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啊!”于是,曹丕就为张辽建了一座休闲别墅,又为张妈妈筑殿,张妈妈成了国家的妈妈。
面对曹氏集团送的“红包套餐”,张辽的心里可有一个职业军人的成就感?难道,一个将军的价值靠爵位和封号就能体现出来?
一个打工仔,在别人的事业里能实现自我吗?
(请看下节***:如果长江能够唤回曾经的激情)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6
“徐跑跑”和“宋跑跑”谁也跑不过“孙跑跑”——
陈武是孙策部下,在逍遥津之战时已是偏将军,首长级别的人物。陈武战死,吴军的“恐辽症”集体发作,军心大乱,就连据《三国志》记载“以勇气闻”的徐盛也在在慌乱中受了伤,勇气不再,忘了督阵护主的职责,转身便逃。
徐盛被一个人从后面撞了一下,这不是宋谦将军吗?宋谦的身上也流着血,看来张辽确实了得,宋谦也受了伤,徐盛的心里平衡一些了。逍遥津大战在《三国演义》第67回,而罗贯中则在53回里安排宋谦提前死在李典的箭下,倒霉的宋谦啊!
当时的逍遥津之战,“徐跑跑”和“宋跑跑”也确实倒霉,他们先是受伤,不过可能伤得不重,最起码还能当“跑跑”。但是,“徐跑跑”和“宋跑跑”遇上了在《三国演义》里生擒黄祖部将苏飞的潘璋,潘璋鄙视“徐跑跑”和“宋跑跑”, 很可能说了一句:“二位将军的百米速度好快呀!恭喜你们双双打破中国逃跑速度记录!”潘璋提起刀来,砍死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徐跑跑”看看“宋跑跑”,“宋跑跑”看看“徐跑跑”,他们会意:潘将军这是“杀卒骇将”呢!
看着潘璋的刀上滴着自己士兵的鲜血,“跑跑”们明白,若再逃跑,即使不被潘璋这个狗拿耗子的家伙杀死,也是在战后被孙权正法,于是,他们擦擦身上的血,又回到自己岗位上,有气无力地喊着:“冲呀,冲呀!……”徐盛看到张辽老虎一样地在军中左冲右突,一哆嗦,手中的矛掉在了地上。
张辽在东吴军中引发了一场心理地震,制造了一大批“跑跑”。
只有凌统,他的亲卫团还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紧紧地护着孙权向逍遥津渡口逃去。孙权,是当时的最大的一个“跑跑”。
终于站在了逍遥津渡口,“孙跑跑”上气不接下气地站好 ,惊魂未定。他的贴身太监谷利却大惊失色,嘴巴大张,全然没有太监的温柔风姿,他结结巴巴地说;“不……不……不好,桥断了!”
逍遥津上的小师桥,早已经被张辽部队破坏,中间有一丈多远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只剩下两端的桥板。
要是许仙和白素贞幽会完各自回家,遇上断桥,那二人正好有理由再亲昵下去,可是,现在“孙跑跑”是逃命,那个天杀的张辽正在后面厮杀呢!天啊,这可该怎么办?孙权眼前一阵发黑,他绝望地说:“难道我真要死在这里吗?”
一路血战,护送孙权突围的凌统,此时也没了注意。关键时候,谷利发挥了太监心思缜密的优点,他急中生智,要孙权持着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马踏到桥的缺口的刹那,狠狠地抽了马一鞭子,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地飞到南岸。“徐跑跑”,“宋跑跑”,谁也跑不过“孙跑跑”!
“孙跑跑”得救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以审美的眼光描写孙权从小师桥上冒死逃生的情景:“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冲淡了张辽给东吴带来的重创。
凌统没有那么快的马,也没有太监在背后为自己鞭马,他也没有翅膀,飞不过断了的小师桥,再说他还舍不得自己的亲卫团,他看着孙权的双脚落在南岸的土地上,就转身杀进了阵里。
南岸,有贺齐的三千兵马接应孙权,贺齐将惊魂不定的孙权安置好,就领着生力军杀进战局,拾获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矛。
凌统的亲卫团战士左右亲兵一一战死,凌统也多处负伤,最后离开战场,但是小师桥已断,各条通路也被张辽封锁,凌统只 好披着战甲潜行,一路与张辽军“藏猫猫”,回到东吴军所在。孙权这时已上船,看到凌统回来,感激,惊喜,赶紧找人帮凌统更衣换药。凌统却放声痛哭,他哭他的亲族士兵没有人活着回来。
他的哭声让大家沉默。沉默中,张辽成了东吴永远的噩梦。
凌统和甘宁这两个家伙,阻挡了张辽追杀的步伐, 张辽不知孙权已退走,还在那里红着眼厮杀,眼看着敌人渐渐退去,战场渐渐平静,孙权哪里去了?张辽想起刚才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的人,马骑得好,箭术也精,想来也是一个人物,就拎过一个降卒来,问那个人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
张辽与乐进面面相觑,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猜对了大奖号码却没买彩票的神情。刚才,他俩都看到了孙权。张辽和乐进几乎同时说出来了同样的话:“要是早知道是他……”
八百人劫营那天,张辽虽然把孙权撵到了高坟上去,并且还曾经呵斥他下来单挑,但是那时毕竟天还没亮,张辽只是根据旌旗来判断那人是孙权,并没看清孙权的小样儿。逍遥津一战,吴军溃散,哪里还有什么军旗?这反倒救了孙权一命。
孙权这一战,实在是窝囊,所有的大将心里都发堵。孙权和大将们在船上喝闷酒,气氛十分沉闷。贺齐终于控制不住, 在酒席见放声痛哭,对孙权说:“至尊( 当时东吴将士如此称孙权) 身为人主,应当持重,今天这样的事,差点全盘皆没,部下们都震惊万分,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
此言一出,举座骇然,这不是直接批评孙权缺少宏观把握能力,是战败第一责任人吗?大家都担心地看着孙权,不知道他要如何处理这个目无领导的小子。孙权也觉得自己在张辽面前表现得太垃圾,对不起东吴人民,就起身向贺齐道歉。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记下了当时孙权向贺齐说的话:“大惭谨记刻心,非但书绅也。”“书绅”就是指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一般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孙权在牢记贺齐的告诫的同时,也牢记住了张辽的雁门雄风,从此张辽成了他摆脱不掉的心理阴影。
曹操该如何提拔张辽这个逍遥军神呢?
(请看下节***:到老你也只是个打工仔 )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5
罗贯中让两个大男人合葬——
这一天,张辽对战友们说:现在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一个?
坏消息:孙权军中爆发瘟疫,有可能传染到城里来。
好消息:因为瘟疫,孙权决定撤兵。
《三国演义》出于炒作的需要,误读历史,说成是张辽偷袭造成孙权撤退。其实,历史上,是因为孙权撤退才给了张辽再次偷袭的机会。在整个战役期间,张辽虽然第一次以八百人突击到孙权本队,但那只是一次心理战,是在告诉孙权:我张辽的拳头不是吃素的。但是随后孙权的十万大军围住了合肥城,接连攻打了十余日,无奈吴军患上“恐辽症”,集体疲软,合肥城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如此,当时曹军主力在汉中,难以驰援合肥,孙吴仍有围而克之的可能。
可是,一种比“恐辽症”更具直接杀伤力瘟疫在孙吴军内蔓延。这次瘟疫规模不大,《三国志•甘宁传》记载了这次瘟疫:“建安二十年(215年),(甘宁)从攻合肥,会疾疫,军旅皆已引出”,这里说得很清楚,当时孙权决定撤兵,是因为遭遇了瘟疫,造成了非战斗减员,他担心自己再不撤退,十万大军就成了亡灵部队。
每一个东吴将士都明白,把战败的责任推到瘟疫身上,是因为责任是孙权的。当时,决定战争走向的不是瘟疫,因为瘟疫并不严重,要不,在张辽传和孙权传里就会有记载了,可是,这场瘟疫只在《三国志•甘宁传》里以“会疾疫”一笔带过,并且当时甘宁、凌统等人还能与曹军血战。如此说来,瘟疫只是孙权决定退兵的一个借口而已,最多是原因之一。
十万大军,耷拉着脑袋回撤。每个人的心里,无比窝囊:十万人玩不转七千人,耻辱啊!
更大的耻辱还在后面。
孙权攻打合肥的过程,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不该第一个先达到,以致被张辽劫营,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不该最后一个离开,以致被张辽追杀。
征而无果,士气受挫,军心涣散,逃跑的人越来越多,不逃跑的人在商量着炒孙权的鱿鱼,跳槽到魏军那里去。谁愿意跟着一个窝囊废干呢?孙权提心吊胆地先督促着大部队从逍遥津撤退,自己则拖在尾巴上,带领着吕蒙、蒋钦、凌统、甘宁等人,在一千多警卫人员的护卫下垂头丧气地向逍遥津赶去。
张辽登上城墙,仰望逍遥津,他发现孙吴的旌旗停在江北。本来是逃命的部队,却在敌人的地盘上安营,这个脑残的家伙是孙权,“恐辽症”暴发,他的思维已经短路。
在十几天前成功劫营后,合肥城门又一次打开,合肥城的守军倾城而出。领头的大将,依然手持长戟,威风凛凛,他就是逍遥战神——张辽!
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并且领头的是张辽,孙权不但不想法快逃,反而是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在求生本能的支配下,前面的部队跑得比兔子还快,早已望不见影,一时半会儿是赶不回来救孙权了。
孙权两股战战,冷汗如雨。一见张辽,东吴士兵无不胆战心惊,毫无斗志,有的甚至直接放下了武器。凌统的亲卫团三百人迎了上来,与曹军展开血战。凌统的亲卫团都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族人,很听凌统的话。猛将甘宁拉弓拼命射箭,护着孙权撤退。可是大多数士兵毫无斗志,吹号的人也是有气无力。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大声吹号?你活腻了吗?”与其被甘宁就地正法,不如使劲吹号。于是,鼓号手卖命地吹号,士兵听到,士气为之一振。甘宁就因为督促鼓号手吹号的声音大一些,而受到了孙权的表扬,可见吴军士气已经低到谷底,这全是“恐辽症” 的症状。
张辽愈战愈勇,吴军却全面崩溃,孙权带来的几位大将,有的受伤,有的战死。在《三国演义》第68回,曹操从汉中领兵四十万增援合肥,庞德与陈武大战,把陈武赶到一个山林里,陈武无路可走,转身再战时,被树枝抓住袍袖,为庞德所杀,后来吴方于乱军之中寻见陈武尸首,孙权令人与董袭合葬。其实,当时参加逍遥津大战的魏将只有三个:张辽、李典乐进,没庞德什么事儿。再就是,罗贯中让两个大男人合葬,阴间相守,不知是什么意思。
不过,当时为孙权督禁卫军的陈武,首当其冲,确实是死在了张辽的乱军之中。
禁卫军头目死了,孙权能跑得过张辽的雁门雄风吗?
请看下节***:“徐跑跑”和“宋跑跑”谁也跑不过“孙跑跑”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5
东吴患上“恐辽症”——
1992年1月30日奥运会预选赛,徐根宝率队南下吉隆坡,国奥队最后一战打平即可出线,结果中国队开场9分钟就连失三球,最终以1比3告负惨遭淘汰,这也成了中国队“恐韩症”的起源。 此后,无论世界大赛或友谊赛,中国队始终无法战胜韩国队,逢韩不胜成了中国足球一大心病。就这么长此以往地下来,“恐韩症”这个名词出现了。“恐韩症”是世界足坛的一个笑柄,必将永垂人类足球运动史。
中国男足没必要为此自卑,早在215年,孙权就患上了“恐辽症”。
当时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攻击合肥,却在睡梦里被张辽带领八百猛士杀得差点儿裸奔,在全体将士面前丢尽脸面,开始对张辽产生了恐惧心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孙权是总司令,他的骨头一软,整个东吴就缺钙。因此,当时蚂蚁一样的孙吴士兵,潮水一样地涌去,却啃不动张辽这个钉子。张辽却舞动长戟,掀起一股雁门雄风,潮水般涌来的吴军又潮水般的倒下和退去,很快,潮水般的包围圈为张辽敞开一个口子,孙权灰头土脸地看着张辽带着几十个猛士突出了包围圈。
应该说,张辽此时已经完成了目标:“折起盛势,以安众心”,张辽以八百人冲击十万人,其实就是打一场心理战,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张辽知道自己虽然拿着刑天的干戚,但是自己并不是砍了头还能舞干戚的刑天,太阳已经升起,东吴士兵马上就会醒过神来,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地前来增援。张辽必须要退了,他也顺利地退了。
可是,他听到了身后传来带着哭音的喊声:“将军要舍弃我们吗?”张辽心头一震,深深地忏悔,他为自己忘记了那些还留在孙吴刀剑从里的猛士们而脸红。八百勇士,自己带出来,怎么能撇下他们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张辽转身,又杀了回去,这一次,他不是在为曹操而战,他是在为自己手下的士兵而战,是在为自己的义气而战。三国群星璀璨,为士兵而战的,有谁呢?
不过,吴军渐渐定下心来,知道自己面对的只是八百人,就大着胆子向张辽杀来,张辽好不胆怯,把一杆长戟舞得虎虎生风,孙吴没人敢抵挡他。但是张辽赢得也不轻松,“自旦战至日中”(《三国志》),张辽拼杀了半天,才杀出重围。
可是,张辽毕竟是凯旋了!
这一战,“吴人夺气”(《三国志》),合肥城里的守军欢呼雀跃,可惜那时没有把主将抱起来扔到空中的习惯。士兵们无比崇拜地看着自己的战神,回想着杀出重围的他为了救士兵又身陷重围,不由得心潮澎湃,他们一边整备守城事宜,一边感动而自豪地谈论着这个领导自己的战神。
合肥城内,战神镇守,众志成城。 孙吴士兵,无比窝囊,垂头丧气。在张辽高喊着自己的名字在孙吴军营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时,在张辽呵斥着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而孙权吓得动也不敢动,动也是打哆嗦的时候,东吴就患上了“恐辽症”。
东吴走不出“恐辽症”的阴影,包括孙权在内,每个人的胆都被吓破了,胆汁都流进长江里,随滚滚长江东逝水流走了。
大军到齐了,孙权又壮起了胆,他铁青着脸指挥大军攻城,咬着牙,他暗暗地发誓:军攻下合肥来之后,非让你张辽在十万将士面前为我磕头不可!
可是,《左传》上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孙权却是一鼓丧气,再鼓三鼓时,士兵们就听不到了,因为他们只想着逃跑。
十多天过去了,东吴诸将连续强攻了十余日,合肥城仍然安如泰山。望着近在咫尺的合肥城,吕蒙、诸葛瑾、甘宁等成功人士在人咀嚼着酸涩的挫败感。
孙权幻想:就这样围下去,使合肥成为一座孤城,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直到城内粮尽草绝,城里的人连苍蝇也吃不上,这时,胜利就属于他了。重度“恐辽症”患者孙权已经不敢想着速战速决,虽然他握有十万大军。
正如本帖老朋友华优冰齐斯所言,劫营一战可以出其不意,而守城纯粹硬碰硬了,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孙权的胆子固然小,但是有十几倍于敌的军力,他还是敢于一边打一边围的。
战神张辽,除了被耗死,还能有什么选择?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15 13:44
就是要给你一个下马威——
平旦,黎明之时,寅时,此时正是老虎开始离开山林返回洞穴的时候,合肥,城门洞开,八百个猛虎悄然出击,领头的,是一只比老虎还凶猛的狮子。
张辽告诉李典和八百猛士: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十万人,可能只是几千人而已。张辽的战术很明确:“及其未合逆击之”(趁他们还未集合起来主动迎击),当时孙权带来了十万大军不假,但是十万大军不可能在同一天到达进攻地点,即使和孙权先期到来的军队,也不可能都围在孙权的中军边上。骄兵必败,孙权认为稳操胜券,但是尚武的他还想胜得漂亮一些,他和部将抢起了头功,先于甘宁、凌统等人到了进攻地点。兵临城下,孙权洋洋得意,可能还弄个阅兵式、开个誓师大会什么的,反正是把自己的位置暴露了。张辽的情报人员对孙权的中军帐准确定位,张辽确定了攻击目标——孙权的中军。
寅时,凌晨3时到5时,星月退隐,日光未显,一天中最黑的时候。
按照《黄帝内经》,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所以凌晨3时到5时的时候,应该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一天中最脆弱的时候。张辽选择这一时刻发起突袭,占据了天时。
孙吴军营,打瞌睡的卫兵很快被解决了,八百猛士杀进吴军鼾声此起彼伏的营帐内。
一些人在践踏合肥的梦里被合肥猛士杀了,他们是幸福的,死了也做梦;
一些人杀戮声惊醒,睡眼朦胧中,只觉刀光一闪,头颅就落地,他们是懵懂的,死了也不知道是谁杀的;
一些人醒得早一些,抓起裤子来就跑,可是也被追上砍死,他们是不服气的:合肥守军怎么敢杀出来呢?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张辽把孙子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以八百人冲击十万人,这是一个疯狗打法!每一招,每一式,都带着一种不可理喻的激情和狂气。
可是,战争是生命的博弈,张辽明白,敌人不会因为你有激情和勇气而不杀你。《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八百人冲击十万人,是勇气,更是智慧。张辽冲击的只是孙权的中军,并且进攻在寅时发起,敌人熟睡中毫无防备。敌人在睡梦里被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听到军营里杀声连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四处逃命。慌乱和恐惧,比禽流感和猪流感的传播速度要快何止千倍?因此,孙权带来的人越多,军营里越慌乱,局势就越难控制。
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帅,帅找不到孙权,吴军成了被疯狗冲击的羊群。未等近身搏战,吴军已先自溃。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张辽打的是心理战。
牧羊人孙权从被窝里爬起来,被亲兵们架着,慌慌张张地和溃卒抢夺逃生之路。牧羊人也成了被惊着的羊。
大将张辽,披甲持戟,挡我者死,一往无前,他就像来自雁门的边关雄风,锐不可当。风过处,躺下了几十人,其中有两员大将。
“雁门张辽在此!”
张辽高声喊着自己的名字,杀开一条血路,直奔孙权而去以八百人冲击十万人,尚能如此肆无忌惮,三国群英,又有几个?
在千军万马之中,在刀光剑影之中,高喊自己的名字,这可不是广告和炒作。张辽是在告诉敌人:我就是张辽,所有的刀所有的剑所有的***都来吧!张辽也是在告诉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八百猛士:我张辽在这里,弟兄们,冲啊!
贵族出身的孙权何曾见过如此疯狂的打法?他彻底被张辽震慑了,彻底忘记了自己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彻底忘记了只要自己从容调度,把这群疯狗围住还是不成问题的,即使是羊,任你杀,等你杀累了,手抬不起来了,也可以再用羊角把你顶死。可是,张辽把孙权吓蒙了。
哼,小样儿,就是要给你一个下马威!
孙权被张辽赶到了一个高坟上去,太狼狈了。可是,更狼狈的还在后面。张辽冲过来,威风凛凛地站在下面,对孙权喊着:有种的下来和我单挑!十万人都打不过你,哪里还敢和你单挑?孙权哆哆嗦嗦地捏着一支长戟,放在胸前虚张声势。面对张辽威猛的呵斥,不知孙权是否吓尿了裤子,即使没尿裤子,恐怕也是来不及穿裤子被张辽逼得在部下面前裸奔了。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毕竟是孙权。凭着一个高高土坟的地利,孙权暂时站稳了脚跟,他看到张辽只带来了一小撮人,不由得又气又恼:他娘的,也太小看老子了!吴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孙权把土坟当成了指挥部,他组织士兵把张辽层层包围起来,密不透风。孙权的意图很明显:杀不死你,也要憋死你。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8 10:07
八百人要去打十万人吗?——
张辽拿着曹老大的锦囊妙计,对李典说:“尚方宝剑在此,我们出击吧!”李典白他一眼,懒得理他。李典虽然不敢抗命,但是他完全可以糊弄一下,带着几个士兵,出去吆喝几声,放几支箭,然后撤回来,就可以说是出击了,到时就说自己为保存实力而退兵,曹操也不能拿自己怎么着呀。看着张辽在那里咋呼,李典冷冷地想:你喊吧,以七千人去迎战十万人,你活腻了,临死还拉我垫背,没门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一共才三员大将,才7000士兵,要是自己揉不成一团 ,先不说曹操怪罪,关键是自己难以从合肥全身而退。
关键时候,张辽的口才发挥了作用。曾经独上三公山,以三寸不烂之舌劝得昌豨放下武器,张辽的口才也着实了得。他开始发表演讲,先是慷慨激昂的表示决一死战,动之以情,又大讲特讲合肥对国家的重要性,晓之以理,李典等人似乎动心了。可是,战场不是“百家讲坛”,单凭一张嘴就能打天下,以七千人人迎击十万人,这是自杀性袭击,玩命!张辽的搭档们,目光游移不定,他们嘟囔着:不如等救兵,好歹能多活几天。
张辽无奈,只好把曹老大抬了出来,说:“主公远征在外,等到救兵到了,孙权早就把我们打败了。主公早就准备好了信函,他在遥控我们呢,是要我们趁敌人还未集合起来,去迎击他们,挫其锐气,来安定军心,这样,才有希望守得住城池。成败之机,在此一战,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他其实是说,曹操早就安排好了我们出战,出战若败,责任在曹操,要是不出战,失败了,那合肥守将就得上军事法庭了。张辽的口才果然了得,句句拿“领导说了”来说话人,但是又不露痕迹,更妙的是,张辽把出击的话撂那里,谁不配合,那就伸着脖子等着挨曹操的刀吧!当然,李典和乐进都是威风凛凛的大将,绝对不是吓大的,关键是张辽的分析给大家指了一条生路。
于是,《三国志•李典传》里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义乎!’”很明显,张辽和李典的个人矛盾还是很深的,李典能这样表态,我们敬佩他公而忘私,也叹服张辽的谈判效率。恐怕最关键的,还是张辽的军事天才让李典信任。
安内便可攘外,事不宜迟,张辽下发了敢死队招募令,悬赏肯定是诱人的,最起码是当天晚上能饱餐一顿牛肉。有个哥们说:“敌人的十万大军在城外,刀光掩盖了日光,我们都是吃了这顿不知还能否吃下顿的主儿,就当敢死队员吧!”另一个哥们说:“对,最起码能在死之前尝尝牛肉是什么滋味!”那时候的草民,能吃得上一炖牛肉,那绝对是吃大餐了。
哀兵必胜,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张辽招募的八百敢死队员吃大块煮牛肉,吧唧吧唧的咀嚼声,在黑夜里格外动听。
此时,孙吴军营,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十万大军,舟车劳顿,累,太累了!每个人倒头便睡,甜甜的呼噜声,在黑夜里也格外动听。
凌统睡着了,甘宁睡着了,凌统睡觉时皱着眉,可能他还记挂着甘宁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吕蒙睡着了,嘴角一动一动的,可能在背书呢,其实他没有必要这么刻苦,鲁肃早就说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了。
孙权呢,更是在中军帐里高枕无忧地梦周公,不,他很可能梦到曹公了,梦到合肥被他的十万大军踏平,中原的万里河山向他的怀抱迎来——要不,他的嘴角为何带着笑?
东吴十万大军,从上到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赢定了:十万兵马攻向一个只有七千守军的城池,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不赢,难啊!
孙权这一方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美美地睡一觉呢?如果睡不好,
明天攻下合肥来,无精打采地接受张辽的投降,也太不威风了吧。
张辽来偷袭咋办?哈哈,张辽吃了豹子胆?他纵使吃了豹子胆来偷袭,我们十万人砸也把这只豹子砸死!
有人质疑,东吴当时拿不出十万大军来,双方力量悬殊没那么夸张。其实,双方力量对比是毋庸置疑的,姑且不说《张辽传》里有明确记载,合肥之役后六年,曹丕追念张辽在合肥之功,下诏书说:“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诏书是国家权威文件,可信度是很高的。曹丕的诏书还否定了另外一个推测:张辽的八百敢死队员是骑兵,突进突退。三国时代,骑兵是豪华之师,七千人里不会配置这么多骑兵,何况,骑兵适合于进攻,曹操不会给固守的合肥留下这么多骑兵。张辽的八百勇士,正如曹丕诏书所言,都是步卒。但是,张辽做为主将,很可能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不过肯定不是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曹操的绝影、曹洪的白鹤。
孙权军中,人人安然入眠。合肥城内——今夜无眠。
今夜无眠,并不是吃牛肉吃多了撑得。吃牛肉的人至少有803人——800敢死队员、张辽、李典、乐进。乐进虽然被安排守城,但是做为领导,他没有理由不享受敢死队员的牛肉待遇。极其悲壮地吃完牛肉,802个人都在想:真地要以800人去冲击十万人?
张辽,一个人默默地推演着着每一个步骤,正像剔着骨头缝里的每一丝牛肉。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8 10:06
曹操才有锦囊妙计——
很多时候,不团结才是力量。乐进唯恐被李典占了上风,肯定想立功——李典唯恐给张辽机会,就抢着干工作——张辽唯恐被乐进抓住把柄,就竭尽全力表现。这样,曹老大不用发红包,不用洗脑,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所有员工的全部能量。把素不和睦的张辽、乐进、李典组合起来,做为镇守重镇合肥的主将,也就是曹操有这么高的用人胆略。一个高明的领导,最善于让部下你争我斗。部下之间相互较劲,你搞我,我搞你,就没时间搞领导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就只服领导了。
如果部下团结成铁板一块,抱成一团,那就有反领导的可能。要是张辽和其他两人好成兄弟,成了“合肥三结义”,那说不定他们一凑头,就把合肥献给东吴。
这三个人,曹操最猜忌谁呢?按照一把手负责制规律,曹操最猜忌的人是张辽,因为张辽是当时合肥的一把手。吴军来攻,出击是张辽决定的;吴军退兵,追杀也是张辽率领的。战后,因合肥之功受褒奖最隆重的,还是张辽。各方面都表明,当时合肥的负责人是张辽。曹操安排素来与张辽不睦的乐进、李典二人做为张辽的副手,很显然是为了牵制、监督张辽。
虽已成为曹操的荡寇将军,洗掉了降将的颜色,但是,从吕布那里投降来的张辽始终让曹操猜忌。即使合肥战后,曹操也不给他独立守城的机会,反而把自己最信任的夏侯惇和曹仁调来领导张辽。
张辽能读不懂曹操的这一领导艺术吗?因此,身在合肥,张辽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他知道,合肥一战,一有不测,自己就要死,不是死在孙权的战场上,就是死在曹操的军事法庭上。
张辽默念:保卫合肥就是保卫身家性命,就是保卫个人尊严。
可是,独木不成林。张辽忧虑重重:乐进、李典会买我的账吗?
不过,张辽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曹操早就为他准备了锦囊妙计。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有关于“锦囊妙计”的精彩故事。周瑜想用孙尚香诱导刘备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然后用他换取荆州。诸葛亮给赵云赵云保护刘备入吴,依照诸葛亮的三个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后来赵云果然依计而行,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
我们找不到诸葛亮运用锦囊妙计的历史记载,反而是曹操确确实实运用过“锦囊妙计”。曹操出征张鲁前,把一个信函交给薛悌,说:“你拿着这封信,到合肥做护军。”薛悌接过信函来一看,只见信函边上写着四个字:贼至乃发。
现在孙吴十万大军压境,张辽、乐进、李典三个人都紧张地看着薛悌手中的信函,不约而同地想:曹老大如何安排我呢?
薛悌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信函,四个人一起凑上去读:“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短短二十个字,把合肥保卫战安排得天衣无缝,城内四个人,有出战的,有守城的,有什么也不干,只负责监工的。
这20个字的锦囊妙计里,有着无数的玄机:为什么出战?为什么让张辽和李典出战?为什么让乐进守城?
在城内守将争论第一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来探讨一下后两个“为什么”。
很明显,曹操的锦囊妙计是以张辽为中心来安排的,曹操对人员的使用上首先考虑了与张辽的配合。李典是一个儒将,“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他年仅35岁就死了,但却得到了军中长者的美誉。李典的合作意识强一些,用配合张辽是没有问题的。而乐进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三国志》以“烈”来形容其性格,他似乎适合独来独往,就让他自己守城。还有,张辽和李典一配合,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那就满盘皆输了。
妙,锦囊妙计就是妙!
罗贯中出于“贬曹”的需要,在《三国演义》里把曹操的锦囊妙计一笔带过,而无中生有的渲染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这是对历史的误读。
倒是合肥人记住了曹操曾在当地有过锦囊妙计,大为叹服。现在合肥有一道招牌菜叫“锦囊妙计”,把鸡(计)放在猪肚(锦囊)里,用果树枝小火煨制10个小时以上,经九沸九变,终成徽菜中的拳头产品。这道菜,就是献给曹操的。
215年,面对东吴的十万大军,在曹操的锦囊妙计里被安排与李典一起出战的张辽,却全然想不起徽菜的美味,他只想着如何以七千人打退十万人。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躲过孙权的围杀,才能不让曹操猜忌自己,才能躲过曹操的“判杀”。
乐进和李典,纷纷质疑曹操的锦囊妙计,说什么出战就是以卵击石飞蛾投火羊羔奔虎口。于是,就有了《三国志》里“诸将皆疑”的记载。
违背曹操命令,首先担责的是张辽,所以张辽没有质疑曹操命令的权利,军令如山倒,他做为合肥一把手,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
可是,李典和乐进,又怎么会听他的?
当前离线
45614 积分
44097 帖子
34912 好友
188 记录
35 相册
P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637小时 兵力
43218 人 贡献
10 小红花
朵 臭鸡蛋
斤 金钱
P 注册时间
2007-6-1 最后登录
2011-8-4 阅读权限
255 发表于 2009-8-8 10:06
wangyao_023
只有永远的利益——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处于合作蜜月期。对孙权来说,我的就是你的;对刘备来说,你的就是我的。就这样,哥俩一拍肩膀,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战后,危险解除,孙刘联盟再无共同的利益,撕下了朋友的面具。孙权说,我的就是我的,你这个刘大耳朵得把荆州还我!刘备说,你的也是我的,我就是不还你,我看你这个子紫胡子有什么能耐?自古以来,借钱的是孙子,欠账的是老爷。
215年,双方陈兵益阳,大战一触即发,荆州上空战云密布。
哥俩好,闹掰了,这正是所谓亲痛仇快的事情。
仇,曹操也。
曹操一看孙刘打起来了,闲着也是闲着,就率领十万大军去汉中打邪教组织领导人张鲁去了。刘备担心曹操灭了汉中后在惯性作用下进入益州,慌了。幸亏有孙权。这时,他和孙权又有了共同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