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是不是新还珠格格所有插曲的专业特有FM都没有显示啊?

( Thu, 3 Mar 2011 12:56:26 +0800 )
Description:
为中国赢得下一个五年——寄语两会代表委员
本报评论员
2011年03月01日20:42 来源:   再过两天,全国两会就要开幕了。代表委员已陆续启程,带着人民的重托汇聚北京,共议国是,共话未来。
  两会年年开,今年又不同。“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二五”航程开启,谋划蓝图,把握未来,今年的两会可谓继往开来。
  这些天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媒体、网络,表达着热切心情。人民网两会的相关专题,留言已超过10万条;两会热点调查,参加人数持续上升。正如网友所说:“不分会内会外,都是代表委员。”每一次点击、每一条留言,都充满了深切的期待。
  5000多名代表委员背后,站立着13亿中国人民。能不能反映人民心声,把百姓的期待带到两会;能不能做好调查研究,为改革发展积极建言,关系到能否把这次两会开好,关系到“十二五”能否起好步,关系到下一个五年能否更好地回应群众的期待。
  群众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进一步改善民生。房价物价、工资社保、看病上学、收入分配……两会热点调查中,群众最关注这些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两会上,政府会交出“民生答卷”,接受人民打分,也会继续汇聚民智民意,破解民生难题。面对群众的民生期待,代表委员理应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好回应。
  群众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更好地科学发展。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第二,让人自豪。但也要看到,按人均计算我们还相当落后,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要大力调整、自主创新要强力推进,仍是负重爬坡、不进则退。群众对发展的期待,就是对国家更强盛、生活更幸福的期待。这就需要代表委员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建言献策,让发展质量更高、发展步子更稳。
  群众期待的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牢牢抓住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经验表明,这也是我们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时期。代表委员有责任把群众对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的期待,化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行动,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期盼。
  “十一五”时期,我们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专心办好了自己的事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机、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十二五”的五年,关系到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经济总量攀升后,如何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社会转型期,如何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排除各种干扰,防范各种风险,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抓住机遇,扎实奋斗,不仅是群众的愿望,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将人民的期待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是代表委员的责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确保两会圆满成功,回应广大群众的期待,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才能让中国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
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寄语两会代表委员
2011年03月01日22:35 来源:   每年的两会,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
  从加大城乡医疗领域投入,到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从将提高个税起征点作为2011年的第一件实事,到承诺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两会前,这些让人振奋的信息,让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
  把群众的关切,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将人民的心声,上升为未来发展的国家意志,这是两会的重要使命,也是代表委员的庄严职责。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缩小收入差距……媒体征集的两会热点、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都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期盼,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这些期盼和诉求,既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破解现实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国家未来方针政策的落脚点。
  送别“十一五”,迎来“十二五”,今年的两会非同寻常。未来5年,我们要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奠定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关键性的进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更需要代表委员在绘制“十二五”蓝图时,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建言献策,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开拓创新,以严谨的务实精神攻坚克难。
  从群众的期望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跨越三个难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是指质量不高,不全面是指统筹不够,不平衡是指差距过大。这三个难关,恰是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点。我们所说的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进步,更有社会民生的改善;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公平正义的追求。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国家的目标。
  当前,要进一步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就是科学发展。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如果不是多年快速发展奠定的强大基础,我们不可能有实力去扭转改变长期以来的发展差距,不可能有实力去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取消农业税,还是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无论是连续7年提高基本养老金,还是30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无论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还是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无不有力地证明:解决民生诉求,实现国家目标,离开“发展”,无从谈起。
  人民幸福离不开发展,国家富强离不开发展,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而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这也是历史的结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环境里,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离开社会稳定,发展就会错失良机、受到阻滞。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稳定的环境,也就是为群众的明天创造一个美好未来。“没有祖国的发展强大,就没有我们的平安撤离”,近日利比亚归来同胞饱含深情的感慨,正说明了发展、稳定与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系。
  两会在即,希望5000多名代表委员在12天的时间里,把人民群众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和谐的良好愿望,落实在“十二五”蓝图的绘制中,体现在未来国家的发展里。
两会时评:促进履职能力提高,代表委员和媒体都有责任
毛 磊
2011年03月02日07:35 来源:   
  来自祖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这两天陆续抵达首都北京,共赴“春天的约会”——一年一度盛大的全国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
  将人民的期待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是代表委员的责任。代表委员成为反映公众诉求、实现民众利益的“传话筒”和“扬声器”,也是党和
走近公众,倾听民意的桥梁和纽带。
  代表履职,委员参政,不只是写好议案或提案,建言献策,而且也包括与媒体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代表委员的工作,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
  以往的两会上,有一些代表委员对记者心存戒心,担心报道出去对自己有负面影响,不但拒绝记者采访,甚至在小组审议或讨论发言时说几句话,也多次声明媒体不得报道。
  人大代表履行法律职责与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纳税人有权利知道其履职的情况;代表委员有义务接受媒体采访,满足公众知情权。
  最近几年,两会上时有惊人之语出声,各种意见在两会上相互碰撞,擦出火花、撞出声音在所难免,观点极端一点、说法各色一点、声音强烈一点,并不奇怪。
  应该看到,两会上有“雷”声总比鸦雀无声好。从小处说,各种思想可以充分表达,各种声音可以发出,表明会议氛围开放和活跃。从大处说,它是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一种具体反映和体现。
  正常的政治生态,应该有底气、有胸怀包容和接纳雷人雷语。两会是个畅所欲言的民主场所,所有代表委员的话语权都很神圣,都应该受到尊重。
  人们希望代表委员能够明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代言人角色,为谁代言,是否有效代言,就需要在一个制衡的平台上沟通、交流、辨析甚至辩驳,在一个理性的机制内充分地展开博弈。 就媒体而言,在报道代表委员言论之时,应以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报道,切勿仅追求“麻辣语境”,只管新闻卖点,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在传媒的捕捉下,一些“新颖有余而民意不足”的建议受到热捧,极容易削弱代表委员履行职责的主题。
  在舆论走向开放、创造条件让人
行民主监督的今天,媒体有权利对代表委员的一些不当言行进行监督,有权利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权利问一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履职,代表谁,替谁协商,帮谁说了话。
  我们不反对媒体监督与批评,但反对过度批评。媒体报道两会,有锋芒更应有理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履行职责能力的提高,代表委员和媒体都有责任。 两会时评:不负人民重托
江绍高
2011年03月03日04:56 来源:   一场春雪过后,
迎来了今年的全国两会。
  代表委员聚首,有各地的喜讯,有发展的难题,有人民的期待。
  有的委员对我说,“5000多名代表委员背后,站立着13亿中国人民”——人民日报寄语代表委员的评论说得好!如果不能反映人民心声,不能把百姓的期待带到两会,为改革发展献计,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启动、实施出力,我们这些代表委员岂不有负人民的重托!
  不负人民的重托,就要紧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协商议政。去年全国两会以来,为编制“十二五”规划,代表委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负人民的重托,就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议,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在中西部,很多偏远地方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土地贫瘠,产出率极低,或山高路险,或地广人稀,人们出行不便,
保障、孩子读书都有不少困难。像这样的地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保基本做起,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量的是“雪中送炭”的工作。即便是在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如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增加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已经很现实地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需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化改革,破解难题。代表委员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紧贴基层,才能体察民间疾苦,倾听民意,汇聚民声。
  不负人民的重托,就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履职成效。“十二五”的五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攻坚的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基础的五年,也是关系下一个30年良好开端的五年。前进路上,会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还会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代表委员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用世界的眼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关注“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进展,关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能在复杂情况下准确把握事物本质,能在深层次问题上出主意,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提建议,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
  新一轮转型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代表委员肩负人民的重托,把人民的期待变为实际行动,开好两会,定能为把握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宏伟目标开个好头。
( Thu, 3 Mar 2011 11:31:28 +0800 )
Description:
有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和公司是投资者挑选股票长期持有的一项重要标准。如果没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领先的,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很有可能因为不断有新进入者导致竞争加剧,结果往往是产品售价下滑、毛利下滑、费用高启,比如我们过去看到的很多家电行业、整车行业等状况。判断一个行业或一项产品是否有较高的进入壁垒通常有几个标准:1,进入这个行业要投多少钱,既固定资产投资有多大,比如液晶面板和芯片行业,投资额动则上 10亿美元,这就会将许多潜在投资者挡在门外;2,技术壁垒,一些公司,多存在于科技、医药、机械设备等行业,如果拥有其它公司没有的核心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而且这些核心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完善,是别人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上的,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会很突出,比如中兴通讯这家公司,在3G等通讯设备领域有多年研发投入,所以我们基本不用担心在这个市场上会突然出现新的竞争对手;3,先发优势,既最早进入某一行业,在品牌、营销渠道、市场份额等方面已经丰富积累,消费者很认这个牌子而且很容易买到,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论在投资和技术上都无特别门槛,但消费者如果买碳酸饮料通常都会习惯性选择这两个品牌,新进入品牌就很难生存,国内的例子比如国美和苏宁这些家电连锁公司,由于他们最早进入而且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营销网路和品牌,潜在竞争者如果想进入难度会非常大;4,掌握资源,通常是一些自然资源、比如矿藏、自然旅游景点等;5,政策限制,通常以牌照或行政政策来限制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比如电信行业、航空行业等。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的主导产品和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重要,但这并不是选股的全部,还要结合这个行业或产品目前和未来的需求状况,现有竞争格局,以及当前估值水平等来决定是否现在值得介入。最后,商业社会是变幻莫测的,虽然我们提供了一些进入壁垒的标准,但并非满足这些标准后公司或投资者就可以高枕无忧,外部和内部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 Thu, 3 Mar 2011 11:27:50 +0800 )
Description:
今日统计局网站刊发来源中国信息报的文章称,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房价如此高涨,让人担忧,必须有所警惕。
  文章指出,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存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靠银行贷款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构身上。目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风险同房价上涨成正比例增加,一旦房价较大幅度下降,地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令人惊异。3月份以前依然延续着2008年年末的疲弱,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主要城市房价节节攀升,引起业内业外一片惊呼。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结束了自2008年12月以来的连续6个月负增长;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这是2009年房屋销售价格连续第四个月出现环比上涨,从3月至6月,环比分别上涨 0.2%、0.4%、0.6%和0.8%。全国各地区房价出现“普涨”格局,差别只是涨幅不同。6月份,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从3月份的39个上升到 67个。
  国家统计局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
  与销售面积增加、房价大幅上涨对应的是,国内一线城市的地价不断刷新。特别是6月份以来,各地连续出现了一批天价地王,房地产企业正在上演一场“土地争夺战”。
  楼市“挤泡沫”还不到一年半,2008年年末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还历历在目,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波尚未平息,世界经济依然严峻,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房价如此高涨,让人担忧,必须有所警惕。
  一忧民生:高房价影响居民生活,内需如何扩大
  房价的高涨,一方面带来了土地开发的热情,带来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如一把双刃剑,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因为高房价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从而造成严重的内需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认为,房价持续增高压抑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5月底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6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
  国民经济的增长,靠的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GDP结构不均衡,外贸依存度过高。7月 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2009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在当前外需减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外需对经济的拖累,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消费增长。从楼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
  二忧发展:高房价导致产业发展失衡,可持续发展之本堪忧
  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反映在土地市场上,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地“地王”频现,在今年5-6月,全国接连诞生将近10个新“地王”。据最新公布的土地交易信息显示,5月份,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土地553宗,同比增长73%;成交土地面积26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
  对此,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土地市场的疯狂,缺乏宏观经济形势的支持,显得有点基础不牢,可能助长新一轮楼市泡沫。北京广渠路地王拍出之后,业内大腕潘石屹(博客)反复向媒体申诉:“地价太不理性了,实在是看不懂。”
  更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土地拍卖中的举牌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诞生的8块“地王”,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北京备受瞩目的广渠路15号地由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方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得,奥运村乡地块由中电旗下的成都中泽置业获得。对于中化和中电这两家国资委下属的央企航母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它们旗下出面竞价的两家下属公司虽然都号称房地产业是其公司主业,但在地产圈内却远非主流公司。
  当更多的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等非房地产企业高价举牌土地市场,杀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我国的产业结构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经济学家李开发表示:“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出现利润低、投资回报率差的现象,多个行业投资回报率低于3%。这样低的投资回报率,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效益不佳,银行不愿向其提供贷款;二是企业投资人因为回报率低,抽调其中的资金参与房地产的投资与炒作。最突出的是海尔电器、海信电器(600060,股吧)(行情股吧)、大中电器等都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海尔重金进入房地产的事实说明,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寻求利润开始进入房地产的投资与投机市场。”今年以来,尤其是5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接连火暴,房价蹿升,在李开发看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实体经济、社会资金在其他领域找不着保值增值的项目。高额的房价使产业资本投资其他产业收益率下降,风险加大,迫使产业资本投向利润高、技术门槛低的房地产业,或者直接将资本投入楼市,而这将会造成更大的泡沫。
  保增长,与多个重点行业关联紧密的房地产市场很重要,然而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却是无法持续的。要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只有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实现产业平衡,我国经济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众多实体企业进入房地产业不是一件好事。
  三忧风险:高房价使银行金融风险陡然加大
  近年来,房贷一直被我国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各大银行为了争夺此项业务恶性竞争,不断降低门槛,导致房贷规模成倍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3703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国内贷款5381亿元,增长32.6%;利用外资243亿元,下降29.7%;企业自筹资金8241亿元,增长 10.4%;其他资金9837亿元,增长34.7%。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5758亿元,增长27.7%;个人按揭贷款2829亿元,增长 63.1%。央行数据显示,在上半年7.37万亿元新增信贷中,有5381亿元的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
  房贷业务“一枝独秀”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
  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存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靠银行贷款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构身上。目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风险同房价上涨成正比例增加,一旦房价较大幅度下降,地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美国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这告诫市场,房贷风险需要时刻警惕。信贷宽松政策之下各商业银行更需把握房贷原则,对房地产市场风险拥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评估各种房贷,严格控制房贷质量。在房价上涨过程中,银行扮演的角色不应是楼市泡沫的推手而应是稳定器。
  近期银监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指出,最近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要严格遵守第二套房贷的有关政策不动摇。7月 17日在中国银监会举行的“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将房地产市场风险列为银行业新的风险点,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
  房价的快速上涨使得社会各界关于房地产行业泡沫的争论日益激烈,保持房价稳定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何让房价与自住购买力保持均衡,如何让房地产健康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快保障房建设让低收入人群安居,对刚刚企稳回升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下半年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向好的关键阶段,楼市的走向需要密切关注。
( Thu, 3 Mar 2011 11:09:14 +0800 )
Description:
一、少儿英语培训项目投资前景分析: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和世界越来越紧密的同步接轨,商务谈判、出国留学、入外企工作等等,无不昭示着英语培训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加入WTO后和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社会办学力量紧紧跟进以及用人单位提高英语准入门槛等多方面因素的整合下,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学习热潮正在持续升温,已成为13亿中国人中有愿望同国际接轨的有识之士无可逃避的课题,随之应运而生的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然而理性分析国内纷繁复杂的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着诸多投资误区,但纷繁复杂的市场并不意味着无金可挖,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将会为具有战略投资眼光、前瞻意识的您带来巨额财富,培训市场目前现状:
  1、高等(***)英语培训市场火爆,但因各种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且多而乱,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也预示着该市场的日趋饱和。而且由于该市场受到目标人群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城市规模等多方面限制,市场狭小,作为教育投资者再发展空间受限。
  2、中等(青少年)英语培训市场低迷,遭受瓶颈制约。由于初高中在校生面临升学压力,各学科学业负担过重,无暇参加校外培训,这一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导致该市场份额基本被学校强制性垄断,遭受先天性瓶颈制约,发展低迷,停滞不前。
  3、相反儿童初等英语培训市场无限广阔,开发滞后。虽然中国大陆具有3亿适龄儿童,6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上千亿元的市场潜在规模,但由于投资商往往把初等教育与低水平投资等同起来,儿童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低、授课内容陈旧、形式僵化、授课无标准、教材不科学、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阻碍该市场良性发展,致使巨大的市场潜能难以得到充分释放。这一现状表面上看是不足、是缺憾、是挑战,但对于富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人士来说却是机遇、是动力、是财富,更为国际强势品牌的进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少儿英语培训项目市场投资机遇:
  2003年初期,北京绿豆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荆州等地对部分幼儿园、小学,针对在校生父母进行了《关于2002年孩子业余教育年支出统计》的问卷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28%年均收入4万元以上的家庭,年均教育支出为3946.7元,其中英语培训教育占48.7%、舞蹈艺术占20.3%、奥林匹克占10.9%、其它占20.1%.以市区人口为80万的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荆州为例:据测算3-6岁的学前儿童2.9万人,7-12岁的小学生5万人,按年均3000元的业余教育支出,加上92.7%的中高收入家庭有让孩子提前接受英语教育的愿望,每年至少蕴藏着2亿元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内地英语幼教机构起步晚,师资薄弱、教学形式呆板、教学质量不稳定等方面原因,退学、休学、转校现象严重,形成了一边是父母急切为孩子寻找理想的培训学校,一边是众多培训机构“吃不饱饭”的尴尬局面,从而产生出社会巨大的培训需求难以与落后的教育模式和质量对接的矛盾。这一矛盾为高水平、标准化、规模化国际教育机构进入中国儿童英语培训市场提供了直接动力,预留下市场真空。
  投资第一要素:“准”,只有具备精准的投资眼光,才能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绿豆豆少儿英语教育机构给投资商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对当地高端儿童英语培训市场的垄断性地位,而且将为投资商进一步拓展相关产业运作链,诸如为兴办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幼儿园、小学提供强劲的品牌支撑、高素质的师资储备和稳定的资本积累,推动该项教育产业的不断升级,为投资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英语培训市场前景:
  英语培训在中国是个永远不会衰落的行业。关键在两点:其一,中国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学生们择校、升学都必须要有好的英语成绩才行。其二,学好英语也是现实需要。中国和世界的联系现在越来越紧密,商务谈判、出国留学、进入外企工作及职称考试等无一不要求有过硬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英语培训市场需求极其巨大,且非常稳定、持久,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科目。
  事实上,英语培训市场拥有最为庞大且固定的消费群。因此,它早已不是一个小小的江湖,而是群雄逐鹿的天下!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谁能够占领英语市场,谁就可以富有天下!
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蓬勃发展
在中国形式喜人的英语教育产业中,少儿英语是个新兴的细分市场。相对于***和青少年英语培训,少儿英语培训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目前从事少儿英语培训拥有三大核心优势:
其一,市场潜力最大:
  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 3亿适龄儿童,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全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中,年人均教育支出的52% 要用于英语培训,而舞蹈艺术只占 20% 、奥林匹克占 11%、其它总计占 17% 。三、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 3 - 6岁学前儿童有近 3 万人, 7-12 岁小学生约 5万人,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 3000 元,其中 90%以上家庭需要少儿英语培训。
因此,这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同时,由于少儿英语的培训可以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所以它也是整个英语培训领域中唯一可以实现大规模同步培训的最具价值的细分市场。
其二、市场机会最好:
  儿童英语的早期培训是最高端的教育,其教学难度及重要性都是最高的。但现时的英语培训机构却往往把早期教育与低水平培训等同起来,从而使教学质量相当不理想。由于低水平重复竞争激烈,从而严重阻碍了该市场的良性发展,致使巨大的市场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一现状表面上看是风险、是缺憾、是挑战,但对于富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机构来说却是机遇、是动力、是财富。更为那些有志于在教育领域大展宏图的实力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其三,投资回报极高:
  少儿英语培训是所有行业中唯一可以实现以较低的投入而成就大产业的细分市场。在少儿英语培训产业中,使投入资本一年翻几倍是很常见的,而这在其它行业则完全不可想象。 
( Thu, 3 Mar 2011 10:59:03 +0800 )
Description:
一:心理:谨慎,谨慎,谨慎,再谨慎,有机会不创业就不创业,有胆量创业才创业
二:项目:概念越热的领域是最没把握的领域.
三:产品:产品是用的,是用户用的,是要大量用户用的,技术、概念都只是帽子,穿衣服的人很多,戴帽子的人不多。
四:团队:找最熟悉的人而不是技术最高的人,找最信赖的人而不是最有钱的人
五:经营:省钱,能省一分钱的地方就省两分钱,该挣一分钱的地方先挣半分钱
六:VC,要找投资才能做起来的项目即使再好也是垃圾项目,不需要多少投入的项目再小也可能有大前途
七:资源,自己的经历是最好的资源,身边的资源是次好的资源,花钱买的资源是最烂的资源
八:战略,一家活着的公司比任何一家死了的公司都有价值,一家发展
( Thu, 3 Mar 2011 10:59:00 +0800 )
Description:
一:心理:谨慎,谨慎,谨慎,再谨慎,有机会不创业就不创业,有胆量创业才创业
二:项目:概念越热的领域是最没把握的领域.
三:产品:产品是用的,是用户用的,是要大量用户用的,技术、概念都只是帽子,穿衣服的人很多,戴帽子的人不多。
四:团队:找最熟悉的人而不是技术最高的人,找最信赖的人而不是最有钱的人
五:经营:省钱,能省一分钱的地方就省两分钱,该挣一分钱的地方先挣半分钱
六:VC,要找投资才能做起来的项目即使再好也是垃圾项目,不需要多少投入的项目再小也可能有大前途
七:资源,自己的经历是最好的资源,身边的资源是次好的资源,花钱买的资源是最烂的资源
八:战略,一家活着的公司比任何一家死了的公司都有价值,一家发展
( Wed, 2 Mar 2011 17:31:54 +0800 )
Description: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培训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网络时代的在线学习则让每个思科的员工在桌面上就可以跨越时空,方便地各取所需。
网络培训成主流,但制约条件多 经过八年的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已经逐步进入规范化、正规、注重质量的发展轨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的日益倡导,中国远程教育步入新阶段。已成为培训学习的主流之一。
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体验交流,比起内训课程极为廉价的培训费用,使得网络培训一开始就受到了企业的青睐。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网络环境首先成为制约网络培训的头等问题。而随后而来的课程后继无力,名师资源匮乏、培训行业性针对不强都成为制约网络培训的种种问题。
对于这种现状,企业也是牢骚满腹,投入了大笔的金钱去做内训,去参加公开课,去开辟远程培训,所需求的培训绝对不是花费大笔金钱的走过场行为。可实际上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实则成为了“花瓶”。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计划制订与员工培训需求脱节。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企业在培训后没有进行过培训效果评估,究竟企业安排的培训效果如何,是否对员工有所帮助,该讲师授课风格是否符合员***味,企业培训负责人不得而知。尽管有些企业认识到了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估,但也仅局限在最表层的授课满意度评估层面,极少企业对员工行为改善层面进行评估。使得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普遍偏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企业不愿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成本支出,而员工也对企业的培训越加的不重视。
突破网络环境,技术成为网络培训关键
网络培训,网络环境是重点。
中国的网络现状是分为网通,电信,铁通,教育网等等不同的服务商,而不同网络间的相互访问的速度更是不容乐观。而对于个人pc来说,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高速稳定的在线学习,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为此,我们走访了从事网络培训的教盟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据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有两种解决方案,即http或ftp下载以及流式传输。
http或ftp下载使用标准的http和ftp协议,但由于多媒体信息个头巨大,下载一个多媒体文件一般需要几分钟或几小时的时间,这就造成为了看一个并不知道内容的视频,首先需要耗费可能比整个视频都要长的时间来完成下载。这些被下载的文件还必须在下载前制作完成,放在网络服务器上,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带宽不断提高,人们下载的等待时间越来越少,但最终还是不能观看网上现场直播。
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由流媒体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它首先在使用者端的电脑上创建一个缓冲区,于播放前预先下载一段资料作为缓冲,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多媒体信息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如果网络连接速度小于播放的多媒体信息需要的速度时,播放程序就会取用先前建立的一小段缓冲区内的资料,避免播放的中断,使得播放品质得以维持。
流式传输除了能够发送已经制作完成的文件外,还可以通过采集服务器实时采集现场音视频,推送到流媒体服务器端,实时提供给用户。因此,流媒体除了能够更好的承担如下载一样的多媒体点播服务外,更能够应用在现场直播、电视转播、突发事件报道等多种对实时性传输要求较高的领域。
而教盟网推出的专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学习培训平台,就是采用领先的p2p网络传输技术。该技术可以突破目前网络环境不畅的瓶颈,在线人数越多视频播放越流畅,能够满足用户低网络环境下的视频在线学习课程。推出的直播课程,不但能够实时将老师最新课程及时传播给用户,而且能完全模拟面授课程,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可以实现互动问答,时效性、互动力性充满学习气氛,学习效果显著。而点播课程的学习灵活方便,随时随地按须学习,在一定时间可以不受限制地反复学习,充***决学员的时间、空间限制。
行业细分培训即将成为企业培训热门
目前,市面上的企业培训基本都大同小异,名师稀缺、课程设置理念过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企业来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据记者了解到,教盟网针对企业客户,按照一定的方法划分经营领域,并在细分的基础上,把行业的独特点进一步运用于培训领域,从而为企业培训需求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这一策略。教盟网对企业用户推出了专业课课程体系及公共课课程体系,不但满足对应行业专业性的需求,还满足了企业公共性的需求。
拿热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在课程划分上,不但涵盖了十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卓越总裁培训、开发管理培训、金融与投资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物业管理培训、建筑师培训、景观设计师培训、建筑工程管理培训、财务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经理培训、销售策划培训、经纪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培训、易学与地产培训等,还涵盖了十二个公共课程模块:包括前沿讲座、战略管理、品牌经营、资本运营、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职业素质、综合管理等。板块的划分细致程度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其专业程度。
据负责人介绍,在师资部分,教盟网将会利用自己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优势,融合数百位专业权威师资授课,师资来自政府部门、行会、学术界、企业界,理论性和实操性高度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多方面需求。如房地产频道邀请到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教授,国地价学博士,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博导。亚洲房地产学会理事(前会长)刘洪玉,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对行业进行多方面的解析和指导。 而每年近2000小时的企业公共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覆盖企业每个部门任何岗位的培训课程版块。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2000课时的课程体系,课程涉及每个工作岗位,人员不受限制,全年花费不到20000元,培训花费极其低廉。以100人的企业计,人均每课时课程花费0.1元。而用户使用则非常方便,只要携带帐号,下载***播放软件,就可根据课程表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针对企业的多方面需求,教盟网还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务,比如:企业测评、行业资讯、管理工具、企业内训定制、优惠参加面授班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目前,教盟网已经推出六大专业频道:管理培训、房地产、医药、外语、司法、会计等,而在2007年,将会继续加快行业频道的推进速度,将行业细分培训进行到底。
最后,教盟网为企业培训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企业一定要擦亮眼睛,慎选培训机构;其次,企业应考察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的专业性、培训方案的可行性;另外,企业可选择行业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以明确其培训目的,以便培训效果更加明显。
( Wed, 2 Mar 2011 17:31:06 +0800 )
Description:
互联网行业的培训前景
李疆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内互联网公司也迅速增长。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站数为788,400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900个,增长率为16.4%,互联网站的发展背后是一个个网络公司的飞速成长。如何在互联网企业中做好培训工作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价值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当中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具有的,诸如快速多变、与传统行业日渐融合、无地域性、关注资本市场后重视消费市场等几大特点;以及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几个共同特性,如年轻化、知识化、“非标准化”以及重智商少情商等;提出了加强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体现在:1、合适的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是具有更多的市场、金融、管理等非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的战略家;2、随着互联网企业多变和摸索中的组织战略,他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建立相对柔性的组织,同时创造建设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3、互联网企业不同阶段的经营战略和价值模式,导致企业对人员需求的多元化特征;4、面对年轻化的员工队伍和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是互联网企业的理想组织模式;5、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为众多的年轻的从业人员提供了较诸传统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需要更多地关注培训,关注后备人才发掘并投入资源予以培养;6、为了让团队中每个人都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效能,管理者在企业中不仅要扮演领航人和督导者的角色,还应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教练。
本文并分析了目前互联网企业的三种不同培训模式和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训为基础的指导思想的培训体系,在构建这种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专业技术、职业素质、管理能力四个层面的培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内互联网公司也迅速增长。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站数为788,400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900个,增长率为16.4%。互联网站的发展背后是一个个网络公司的飞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近千万;互联网行业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互联网行业自身的特点,它也给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在此,我们仅对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培训发展模块试做分析。
人力资源完全区别资本、设备等传统资产,成为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一观点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如何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培训发展,是摆在互联网行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互联网行业的特性是什么以及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特点是什么,这将影响到互联网企业培训发展战略(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一、互联网行业的特性
1、互联网产业具有快速而多变的总体特征
互联网是新兴事物,在世界上的总体发展历史也不过十多年,其运营方式、营利模式、管理方法、治理结构等方面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领导团队自身持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传统行业中技术的领先往往能够成为组织成长的先导,甚至是核心竞争力;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卓有成效且独特前瞻性强的商业模式则更为重要;技术和服务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企业运营层面。
2、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交叉及相互渗透是发展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早期发展过程中“烧钱”的黄金时代的结束,营利模式已经成长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立足之本,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由于缺少利润点,已经逐渐在行业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行业的互相渗透,特别是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银行等业务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同时也获得了蓬勃地发展。
此外,传统网络技术也在长足地发展,无线网络近年来风生水起,移动互联网、短信、彩铃等新的利润增长点给国内千余家SP近万家CP公司带来了无限生机。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的大企业也在向互联网行业移植其业务或发展投资,更促进了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互相融合。
3、关注资本市场回报为先,消费市场回报为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共性
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更多依赖资本市场的回报,或者由机构资本投资者(如风险投资商等)为其发展注入所需要的资金。在此阶段,企业的中心是如何创造和满足资本投资人的需求,即创造“高的获利预期”,以使让后来的投资人继续投资。互联网企业也往往是在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后才更多的转向传统的消费市场回报。
互联网企业的这一发展过程与传统行业一般必须先具备一定利润条件后方能获准上市融资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也正因为资本市场不断需要新的题材新的利润点以吸引投资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中,这也是互联网企业“炒概念”的由来。对于目前的不少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否有全新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营利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在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成功的同时或之后,都需要向消费市场转移战略重心,回归传统的技术和市场的管理,以取得实际的营利报表,创造投资效益。这一阶段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经营重心上可能只是产品的不同。
然而,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来说,市场变化快,其速度可能是传统行业企业所望尘莫及的,这样就要求互联网企业管理层有极其强的应变能力,其战略重点需要不断地在资本市场导向与消费市场导向之间不断轮回,才能不断解决快速成长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互联网企业也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4、互联网行业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无地域性
从互联网公司的内部管理到客户、供应商、下游厂商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都可以“一网打尽”,这样,大大降低了管理沟通的费用,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特性
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以上特性,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也表现出与一般传统行业不一样的一些特点:
1、年轻化
作为新兴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大都在35岁以下,有很多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甚至在26岁以下,且互联网行业的新晋人员也多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即使是公司管理层,平均年龄也在40岁以下,这些数字远低于传统行业。
这个年轻人为主的群体较诸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来说,他们更多地关注了自身的感受与成长发展,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富有朝气和热情,勇于探索尝试新生事物;在一个个“互联网神话”的感召下,他们比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和憧憬,而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富于行动力。
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他们的年轻,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认识可能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互联网行业的人员流动率比一般的传统行业为高,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虽热情努力但往往可能缺乏百折不回的韧性,他们比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更频繁地换着工作以寻找他们感兴趣有意向的职业,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组织某一单位,比诸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的诸多不确定性也使身在其中的人员更多地选择忠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自己的兴趣,而不再象大多数传统行业从业者那样选择某一份工作。
而且,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业者来说,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大多数技术壁垒已经不再神秘,再加上新兴行业中的机遇远远多于传统行业,“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的思想在互联网从业人群中普遍存在,创业是很多互联网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这也使得互联网公司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培育难度较高。
2、知识化
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学历、高技能的员工是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
3、非“标准化”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来说,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位设置等等,都随着企业经营战略及经营目标的经常调整而频繁地发生改变;特别是许多正处于成长期的互联网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多面手”和“一专多能”的人才。而且,对于互联网这个新技术新兴行业来说,也没有众多的人才储备,在这个待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都是由传统行业“转型”而来,传统行业中的“人–岗匹配”、“一个萝卜一个坑”严格按工作说明书选才用人提拔的人力资源策略,就不能适应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
4、智商偏重,稍欠情商(注释1)
对于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众多高科技企业来说,员工的高学历未必意味着他们就一定具有较高的素质。由于诸多的因素,在这些员工当中,人际技能的缺乏不是少数;尤其在一些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的员工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此外,互联网公司大多数都倾向于以网络沟通为主,实现无纸化办公,在对内部管理、外部客户管理等诸多方面,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带来人际沟通方面的新问题。网络沟通实际上还是“人-机”沟通,互联网行业的许多从业人员人习惯此种沟通方式后,面对传统主流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往往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出现。 针对这些行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加强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单纯的技术专家不再是合适的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他们更应该是有创造性的战略家,应该具有更多的市场、金融、管理等非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类的知识和技能。
当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再是谁最“懂得”计算机技术,而是谁能最合理有效有利地“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出远比技术本身更高的附加价值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合适的互联网企业管理者的条件是什么?
在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诸如市场这些非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类的知识与技能是需要他的管理者领导者及时“补课”的。
二、随着互联网企业多变和摸索中的组织战略,他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建立相对柔性的组织,同时创造建设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
正因为互联网企业的这种多变性,更需要企业及早找到并确立“变化”与“坚持”之间的平衡点,持续强化企业员工及管理团队对企业中不变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否则,将导致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人员离心离德,迷失方向和人员大量流失。
企业在以事业理想激励员工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培育员工的职业化精神和职业素质。针对年轻的互联网从业人员的需求特点,要采取兼顾物质经济保留和事业愿景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实现个人、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互联网企业不同阶段的经营战略和价值模式,导致企业对人员需求的多元化特征。
企业内部不同类别的人员,在不同的战略中发挥的价值不同。在互联网企业资本市场回报阶段,互联网公司对CFO和相关财务人员需求很大,报酬极高,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从证券金融公司挖人才。原因简单,他们是创造公司“收入回报”的主力军。而在消费市场回报阶段,企业的市场开发人才则成为主力军。
同时,在互联网企业中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在不同阶段也各有不同,资本市场回报阶段,强调的是建立与众不同的、领先的技术框架及设想,先进性和独特性成为第一要务;而在消费市场回报阶段,则更为关注市场和顾客需要怎样的技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稳定性则上升到更高的地位。
四、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在互联网行业都在飞速地向前发展,互联网企业的整体能力需要不断提高,面对年轻化的员工队伍和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是互联网企业的理想组织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竞争环境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因素,原因不在于通过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是在于保持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才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才可能使企业和员工永远保持不败。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学习的动力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压力,还来源企业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迅速多变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模式。
五、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为众多的年轻的从业人员提供了较诸传统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需要更多地关注培训,关注后备人才发掘并投入资源予以培养。
由于行业新,人员年轻,互联网企业更注重从内部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并加以重点培育,年轻员工被提拔到关键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实际的工作中培育锤炼出自己的管理团队,不断地激励士气、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同时,注重培训,还必须要端正对人力资源的正确认识。对员工的培训,无论是对素质高的员工,还是素质低的员工来讲,都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过程。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后,通过人所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将随之提高。
注重培训,还要规划和设计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无论从培训科目的设计、培训计划的拟订和实施,还是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都要注重企业目标的实现。
六、一个由高素质、高学历人员组成的团队,未必有更强的整体执行力,这个整体的执行力需要团队的更好的相互配合。现代企业管理中,将每个人都看作用不枯竭的可以开采的资源,为了让团队中每个人都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效能,管理者在企业中不仅要扮演领航人和督导者的角色,还应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教练。
互联网公司所面对的市场和环境变化之快是与传统企业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互联网行业,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这就需要互联网公司的团队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这种不断提高的应变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培训和辅导获得的。并且,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且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为其努力工作,这些都有赖于一个团结高效稳定的管理团队。对于大多数管理人员由基层提拔而来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培养这些中层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提升其管理能力锻炼执行力往往成为公司能否顺利成长的重点之一。 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对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发展,因此,互联网行业的培训前景广阔。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的现状如何。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中较为流行的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超级市场”模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提供了许多最新的课程给员工,包括学习型组织、六西格玛黑带、中国式管理等等。在其中,你可以找到许多最新潮的课程,现在什么课程最流行,就引进什么课程。一个企业竟然愿意提供这样多的训练资源给员工,而且都是费用昂贵且脍炙人口的新课程;而引进这些课程,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这些都是外部最受欢迎的课程,有很多公司主管和员工都表示他们很想上这样的课程。
二、“专卖店”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只开办几个系列性课程,都是与员工核心能力诸如核心新技术、团队建立、职业素质、品质管理、顾***务等紧密相连。问他们为什么提供这些课程?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这是为了配合企业的经营策略与发展的需要的课程。”
三、“百货商场”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不仅满足主管和员工本人的要求,而且公司还根据发展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指定课程的培训。这些培训课程大多数可能是由企业内部培训师自行开发或委托外部培训公司定向开发,同时配合以外部新潮热门的培训。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这三种培训模式均普遍在互联网企业中存在。
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搜狐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每年搜狐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约为150万元,占搜狐总人工成本的10%左右。这些培训课程多以企业内训为主,由搜狐人力资源部培训师自行开发的培训课程约占60%,内容多以技术和产品、新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巧等为主;其余40%由外部培训公司承担,更多地关注新技术的流行趋势、新潮管理理念等。以上所有的课程基本没有季节性,连贯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由于事先对员工培训需求和企业战略需要均已经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了解,需要与实际结合紧密,能较好的配合员工的晋升发展,因此,企业和员工的满意度都比较高。
据笔者调查,其它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如新浪网易等公司的培训情况也大体如此。
那么,这三种训练模式有什么差别呢?
就在于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员工的培训发展需求,如果不能与企业经营策略与发展方向结合,就可能花了大把的金钱时间在培训上,却可能员工本人和企业都不满意;或者是员工个人或企业也许对课程很满意,却实际工作中对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没有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同样了解到,目前仍然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中小型互联网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的互联网企业)的培训工作集中在对市场、客户的会议销售培训上,而对于其内部员工的培训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在笔者访谈过的北京地区的近百家小型互联网企业中,有80%以上的公司未提供任何形式的员工培训。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培训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空白点,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窃以为,互联网企业要发展提升,就需要树立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训为基础的指导思想的培训体系。
所谓以战略为导向,是指企业的当年培训计划的确定要根据公司当时的经营战略目标来确定或调整,而不是市场上什么热门就搞什么培训或者是之前的计划搞什么培训就不管不顾地一味执行。
以战略为导向安排确定培训项目要求互联网企业的培训负责人能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的动向,并对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公司的战略找出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短板”,从而确定培训需求。
而以业务为核心,则是指互联网企业的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当时的核心业务而进行。
此外,任何一个公司的培训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想培训效果最大化,培训资源必须向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倾斜。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企业的培训发展项目需要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跟上变化的脚步,否则,就可能造成培训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感觉到培训项目的过时,导致培训失败。
以职业素质为基础,是指互联网企业的培训必须关注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的提高,以减少管理中“人治”的成分,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同时,促进员工人际技能、团队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而在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培训是互联网企业必须要做的:
第一,在互联网行业的持续的“变化”中,尤其需要文化理念层次的培训。
对企业员工管理的时候,往往是“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困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对于时刻处于迅速变化中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培训是基础的培训,它可以帮助企业凝聚员工的士气,激发创新性和奉献精神,降低离职率和流失率,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企业成长发展的催化剂、强心针。
第二,就是技术层面的培训。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往往一项新技术的时效性可能甚至不超过一年,因此,互联网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技术更新,否则招聘成本大于培训成本,得不偿失。
第三个是职业化素质的培训。
职业化素质培训能使互联网从业人员更专业、更敬业;这也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基础。
同时职业化素质培训能够帮助互联网从业人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员工的人际技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第四,是管理能力的培训。
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发展历程离不开大量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多都将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层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战略政策的执行程度;同时,根据墨菲定律,组织中的人,往往停滞在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上;如果不能加强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企业中必然出现人浮于事管理人员颟顸无能的现象,严重影响公司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企业应当在发展成长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训体系,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数据库的建立、培训管理、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等具体工作着手,整合企业内外部培训资源,才能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价值,实现双赢走向成功。互联网行业是朝阳产业处于上升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培训也会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性,互联网行业的培训前景也是无限光明的。 注释
(1)彼得"萨尔韦、约翰"梅尔的情商定义:能够监督和管理自己和别人的情感及运用自己的情感指导思想和行动。
参考文献
(1)2006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2006年7月11日 网络佚名 《“互联网”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 Wed, 2 Mar 2011 17:30:32 +0800 )
Description:
房地产行业培训市场分析 1.房地产-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持续超过7%,高经济增长率和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可以推动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转非人口涌入城市必然要实现住房消费,从而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购买力需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使城市中低收入劳动者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也全面“激活”了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求,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塑造了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使原来购买力较强的消费者提升了消费层次,从而推动着住房品质的不断提升。
体制与机制的市场化。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来建房分房,这种供给模式是中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差的主要原因。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把建房与购房一同推向市场,从而使住房成为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建房者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购房者用货币去选择适应个人需求的商品。这种产权的明晰化、个体化,催生了当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这个巨大并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正是我国房地产业几年来持续火爆的载体。
与消费观念更新配套的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经济不但提升了购买力,更重要的是催化了人们全新的消费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劳动者,大多数不会等到攒够钱以后再去买住房,而是充分利用住房按揭贷款来实现“居者有其屋”。据统计,70%以上的购房者都会选择利用银行住房贷款。目前全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已经超过6000亿元。大量的按揭贷款间接注入和不断递增的住房开发贷款已经成为支撑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房地产业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在全国各地举办房地产建筑类人才的专场招聘会上,众多的招聘单位都对各类“人才”翘首以待。但每次招聘会结束都会有很多房地产建筑类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感慨地说:“应聘的人很多,合适的人太少”。
据统计,根据房地产业投资增长速度和人才补给速度显示,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房地产人才补给速度至少落后1/3以上。 目前房地产建筑类人才市场还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初级、没有经验的人才过剩;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人才严重不足。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高级管理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房地产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业当前正处于一个不断涌现新机会的时期,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那些成立不久、刚刚起步的开发商,大多存有相当的生存压力。这些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房地产人才的市场附加值。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尽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赶超同行,做品牌开发商,会不惜代价从其他公司高薪挖掘人才…… “2005年建筑及房地产行业人才市场发展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建筑及房地产行业企业紧缺的人才主要为以下六大类: 1) 建筑师和规划设计人员最缺,占紧缺各类人才的37%; 2) 专业工程师占紧缺各类人才的19%; 3) 监理工程师占紧缺各类人才的15%; 4) 财务管理与投资人员占紧缺各类人才的15%; 5)电气工程师占紧缺各类人才的7%; 6) 项目经理占紧缺各类人才的7%。 3、房地产行业培训分析 据专家介绍,中国入世后5年内将允许外资进入建设市场。这势必使我国房地产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国际型房地产专家的储备。进入商业房地产时代,房地产投资的高风险决定了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人员必须是专家型人才,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与运作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否则投资收益难以保障。因此,对打算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求职者来说,有效提升专业能力,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已成入门捷径。而对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也需要及时补课,晋升为国际化人才,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中国正规的专业院校跟不上市场的要求,房地产市场急需的营销、推广、策划等人才相对匮乏。 房地产高端人才行情走俏,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也火爆起来,高级***成为就业“绿卡”。以2004年的房地产经纪人考试为例,短短4天内,单上海地区就有1万多人报名。同时,PMP(国际项目管理专家)、CRS(国际注册住宅专家)、CCIM(国际注册商业房地产投资师)等一些国际房地产职业认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这些国际认证门槛较高,但报名情况仍十分火爆,不少大型房产企业甚至都是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 在中国,职业资格认证主要分为南北二派,北派以北京为主,依托各门牌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或各部委的事业单位、协会,展开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南派以深圳为主,作为中国大陆房地产的发源地,主要是依托香港的实际操作经验,注重实战经验的培养,目前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房地产商学院。
( Wed, 2 Mar 2011 17:29:41 +0800 )
Description: 2006年中国管理培训行业市场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管理培训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及管理者的重视,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年产值已达几百亿元。在2006年及随后几年,中国管理培训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1、中小培训中介机构逐渐退出市场,行业霸主渐行渐现。
管理培训发展初期,培训师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企业对管理培训的认识不深,需求不明,许多人掌握了几名培训师的联系方式就开起了培训公司,依靠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掘得了第一桶金。培训机构为了阻止培训师和企业直接联系,为培训师规定了许多限制,为培训师印制自己机构的名片,全部是自己的联系方式,不留一点培训师的联系方式。这种赚钱的方式很轻松,使他们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使这种信息不对称大大缩小。许多网站汇集了上千名的培训师资料,有的网站如博锐管理在线公开了培训师的联系方式。不少培训师自己也建立了个人网站或在知名网站开办专栏,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只要企业培训管理者知道了培训师的姓名,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联系方式。一位全国知名的培训师在培训机构举办的公开课上公开说:“我不能留自己的联系方式,但大家只要到百度输入我的名字,就可以获得我的联系方式,邮箱、***、MSN什么的都有了!”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培训机构与企业培训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另一方面,企业培训管理者成长迅速,积累了许多培训师的资源,甚至超过了一些培训机构。只要培训师到企业讲了一次课,下次企业就会绕过培训机构直接和培训师联系。虽然这样做有违商业道德,但可以为企业节约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费用,而培训师并不损失什么,甚至可以增加课酬,所以,培训师和企业都喜欢这样做,培训机构对此也无可奈何。这种情况的泛滥直接导致了培训机构收入的下降。虽然一天的内训可以有几千甚至上万的毛利,但支付房租、工资、提成、营运等等费用,已让培训机构不堪重负。公开课更是艰难。十几个业务员有时还招不到十几个人,有时收入连课酬和场地费都不够。曾在中国培训市场上红火的培训中介机构越来越衰弱,大批中小培训中介机构将逐渐退出管理培训市场。
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管理培训市场并没有象其他行业一样出现强大的知名企业。目前,偌大的中国管理培训业还没有出现营业额过亿的机构。大多数培训机构年营业额还不到一百万,过千万已算比较大的了!但是,近几年一些培训机构积累了较丰富的培训师资、课程资源及客户资源,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广州众行2005年的营业额已达到数千万,它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迅速发展自己的范围。时代光华也在力争成为国内第一个营业额过亿的管理培训机构。不出几年,国内也会出现强大的知名管理培训机构,行业霸主渐行渐现。
2、小而精、小而专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并受到欢迎。
发展初期,培训机构无所不能,从战略决策到五S,从金融业到制造业。只要企业有需求,培训机构一定会满足。但是,这种小而全、完全依靠中介、没有自己核心资源的服务模式越来越不被企业所认可。一些新出现的培训机构,开始面向某个行业、某个课题或某些群体,集中精力,积累资源,获得客户越来越多的认可。如深圳的依赛伦思面向IT业,成立不到两年,在2005年就已达到1000天培训业务量。深圳的汉捷专注于研发领域,也获得了客户较高的认可。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管理培训业不同于制造业,最终不会出现垄断的行业巨头。只要有自己核心的优势资源,再小的培训机构也能生存并发展。
在北京,出现了专门为培训机构研发课程的公司。上海的秦业专门面向培训机构、培训师和企业,出售管理培训录像,虽然目前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客户都很认可他们的产品。深圳也出现了专门为各大企业、各培训机构和培训师提供培训器材、教学设备、游戏道具和音像资料等辅助产品的公司-希斯摩尔。这种专门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管理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机构在欧美是一个行业。在国内,还只是崭露头角,但会越来越多。
3、国外培训机构更大规模、更深入地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管理培训市场的飞速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培训机构。欧美顶尖的培训机构智越、企顾司、AMA等早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国外的一些中小培训机构也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价值,会逐渐将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国外培训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随着他们对中国企业了解的深入,国内企业实力的壮大,国外培训机构将深入中国市场,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培训机构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更为可怕的是,国外培训机构不但要争市场,还要争夺极为稀缺的培训师资源。对市场和人才的争夺在以后的几年会越来越激烈。
4、自主研发将成为国内培训业的主流途径之一。
培训中介是一条不归路,越来越多地的培训机构会选择自主研发自有版权课程。竞越靠引进国外版权课程起家,目前也推出了多门自主研发的培训课程。众行计划在课程研发方面下大力气。北京的人众人也研发了不少课程,并进行了版权注册。了解本土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完善,是本土培训机构具有的先天优势,这不是国外培训机构实现人才本土化就能够做的。而根据中国企业的需要自主研发自有版权课程并进行版权注册是避免同质竞争的好方式。
5、认证市场将趋于平淡,假认证逐渐退出江湖。
在培训机构和某些国家部委的炒作下,许多人认为国外盛行职业资格认证,取得资格***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把考证作为提升自己身价、进入某一行业领域的敲门砖。培训认证火爆的后面,是某些培训机构和国家部委数炒票的笑脸。实际上,这完全是谎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企业管理岗位需要持证上岗。欧美的资格认证完全是自愿的,而不是市场准入资格。问一问杰克"韦尔奇拿过什么上岗证,史蒂芬"柯维取得过什么培训师资格***就明白了。某些国家部委为了抢夺利润丰厚的资格认证市场,纷纷推出类似的资格认证,让考证者无所适从。更甚的是某些培训机构到香港或美国等地注册一个所谓的协会,然后宣布自己的资格认证国际通用,世界500强认可。本来一个平常的课程,加上这个所谓的国际资格***,一天的培训费却达2000元甚至更多。随着中国和国外培训同行交流越来越多,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弄虚作假的做法会越来不被培训学员认可,将和当年盛极一时WBSA商务策划师认证一样逐渐退出培训市场,企业及学员对认证的认识会越来越趋于平淡,参加培训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不是获得所谓的资格***,无论这个***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
6、培训外包开始出现并成为大型企业的新方式,综合系统的服务
企业对培训越来越重视,有些企业年培训经费达几千万元,培训外包将成为这些企业的普遍选择。被选定的培训机构不但为企业提供培训课程,还提供包括培训体系建设、年度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等服务。这样,企业节约了人力,而培训机构节约了推广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培训外包有利于外部培训课程“内化”,也有利于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课程矛盾”的问题。如果实现了以上两点,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有能力取得大企业培训外包资格的都是一些有实力的培训机构,这也加速了中小培训中介机构退出市场的步伐。
7、教练式培训开始真正登上舞台。
企业对培训越来越重视,但也是越来越困惑,因为无法确认培训的效果。培训需要高投入,产出却看不到。许多民营企业老板不切实际地希望培训就象生产一样投入多少就能获得多少,而培训机构在签单前的种种承诺更加重了这种期望。结果期望没能成为现实,企业对管理培训却越来越不信任。实际上,培训效果不理想,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因为培训师的授课技巧不到位、内容没有针对性,有的是因为学员的态度不端正,有的是因为企业没有给学员一种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环境。作为企业的培训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所能改变的因素。教练技术作为一种培训辅助形式开始和企业管理培训相结合。这种一对一的辅导,不但帮助学员端正态度,认清问题的本质,还引导学员发现基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使培训所传授的技能方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培训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培训效果无法体现的问题。中人网在2005年推出的EMC就是基于这种思路设计的一种“培训+教练”的新形式。初试牛刀,就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深圳的“培训者俱乐部”也将推出培训师和教练集于一身的培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训机构为每位学员建立一个档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一个课程的辅导周期长达4-8周。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实际工作中去,将短时间的学习变成了较长时间的实践。这种教练式培训极有可能成为管理培训和其他通用技能培训的一种标准模式。
8、E-learning获得飞速发展。
作为一种新技术,E-learning一出现就获得了企业的关注,并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它极大地降低了培训费用,并使培训做到随时进行,没有了延迟(比如,入职两个月之后进行入职培训已失去了大部分意义)。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E-learning在中国并没有获得较快的发展。随着企业对E-learning认识的深入及IT硬件、软件的进步,E-learning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E-learning将在两个领域获得发展,一是面向所有企业的公共平台,如中华培训网目前推广的E-learning平台,主要是解决职业素质、通用管理能力等知识性、通用性的需求,一是企业自己搭建的E-learning平台,主要是满足企业的个性化(对于员工则是通用性)的需求。
9、培训师的名气不再重要,踏实的无名培训师开始受欢迎!
过去几年的管理培训市场,是余世维为代表的培训名师的天下。培训名师如娱乐明星般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也象十几年前的明星,在全国各地到处走穴,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课堂登台授道,企业管理者趋之若骛,听后热血沸腾,走出课堂却什么也没有留下。目前在全国各地盛行的各种“培训卡”为这种“明星培训师+大讲堂”演讲式的培训推波助澜。从专业的角度讲,这些培训名师不是培训师,而是演讲者,他们传授的更多是理念、知识,而不是方法、技能。管理者处在初级阶段的时候确实也需要理念和知识,但听得多了,这种演讲也失去了意义。在解决了“你要下棋”、“你能下好棋”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下好棋”。因此,技能方法的培训是企业管理者将来更需要的。企业对培训会越来越理性,那些把飞机当的士、不认真研究客户需求、一年讲课两三百场的培训名师将逐渐失去市场,而名气不大,愿意为企业提供切实的训前调研及训后辅导、踏踏实实做培训的无名培训师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10、高端小班制开始登场唱主角。
小班制是目前外资培训机构常常采用的一种高端培训课程组织形式。这种培训班,只有十几名学员,培训师可以和每一位学员充分沟通,关注于每位学员的收获,从而使学员获得长足的进步。随着教练式培训的推行,小班制将成为管理技能培训的主流模式,因为教练式培训必须采用小班制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那种大讲堂式的培训形式会越来越少。
管理培训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培训课程的研发还是培训机构的组织,培训人才的成长还是培训机构的发展,都有许多的路仍然需要探索。但是,培训人才更专业、行业规则更规范、培训机构进一步发展是整个管理培训业的发展趋势,并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养分。
培训者俱乐部为各种组织的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园地,促进中国培训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推动职业者素质技能的提升及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 Wed, 2 Mar 2011 17:27:43 +0800 )
Description:
职业技能培训
市场增长空间大
来源:信息时报 2006年2月15日
  随着春节长假的结束,前段时间一直处于“冬眠”的广州培训市场,终于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招生旺季。但是,眼下的这个“春天”并不属于所有人,尤其对于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广州培训市场上的培训学校来说更是如此。那么,2006年广州培训市场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IT培训、外语培训、职业培训这三大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以何种走势发展?日前,记者请广州培训行业一些资深人士对此进行了预测。
IT培训
  市场份额将向强势品牌集中
  中长期职业培训将成热点
  “实力较弱的IT培训机构纷纷被淘汰,学员和培训机构的品牌意识初露端倪……种种迹象表明:IT培训市场已跨入理性发展轨道。”有业内人士认为,2006年,随着求学者对培训品牌认知度的不断提升,IT培训市场品牌集中化趋势将加剧,知名品牌IT培训机构的市场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而“无品牌”或“弱品牌”机构的市场空间将大大降低,将进一步被市场竞争清理出局。
  据介绍,以上这种“马太效应”,在最近这几年广州IT培训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北大青鸟APTECH为代表的强势IT培训品牌,去年在广州IT培训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已经从2004年的两家培训中心发展到6家培训中心。而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IT培训机构都已经被淘汰出局。
  广州一家本地IT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IT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都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年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相对过剩,每年都有大量这类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状,给IT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生源市场。
  但是,从整体来看,最近这一两年来,广州的IT培训市场实际上却出现了相对萎缩的迹象,许多IT培训机构的纷纷消失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据分析,这是由于随着在职者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迅速提高,那些以培训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等基础应用课程为主的IT培训机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生源范围也越来越窄,这加速了许多该类IT培训机构从市场竞争中逐渐消亡。今后,这些课程同质化严重、缺乏课程研发能力和以低端课程为主的IT培训机构,将进一步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据了解,随着培训消费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2006年IT培训市场将更为细分化。IT行业紧缺新技术人才的相关培训项目,例如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中长期的就业型、实训型IT职业培训,将成为2006年IT培训市场的热点。2006年,整个广州IT培训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向那些具有课程研发能力、人才培养能够贴近市场需求的连锁IT培训品牌集中。
  外语培训
  英语培训市场趋于饱和
  小语种培训异军突起
  “外语培训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在新的一年里,整个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惨烈。”在对2006年广州外语培训市场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时,愿达语言培训中心校长江明俊如此表示。而许多外语培训学校的校长们的观点也都与其类似。
  据了解,外语培训市场是广州培训产业中发端最早的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经过10年来的迅速发展,由于有众多投资者蜂拥进入,目前广州已经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语言培训机构。江明俊认为,英语培训市场已经是整个培训产业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块领域,现在英语培训已经进入市场空间趋于饱和的发展阶段。
  而记者了解到,随着饱和期的到来,英语培训市场的洗牌也越来越激烈。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广州有不少新加入到这块市场的英语培训学校,要么没开门几天时间就倒闭了,要么因为生源不足而一直冷冷清清。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2006年广州外语培训市场的洗牌仍将进一步加剧,那些规模小、实力弱和师资力量差的外语培训机构,恐怕很难从即将到来的招生旺季中分得“一杯羹”,将不断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而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向新东方、愿达等连锁英语培训品牌,以及津桥外语、东方英文书院和EF等办学较有特色、市场口碑好的外语培训品牌进行集中。
  目前,以日语、韩语为代表的小语种培训,已经成为了外语培训市场的最大增长点之一。据介绍,随着大批日资、韩资企业近年来纷纷进驻珠三角,原来对日语、韩语人才需求相对较少的珠三角,这几年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正在迅速上升。而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投资珠三角的外资企业来源地的多元化,通晓小语种的外语人才非常受来自以非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企业欢迎。同时,许多英语水平不错的白领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也纷纷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以作为进入外企的“敲门砖”,从而使原来比较冷清的“小语种”现在越来越热。
  业内人士预测,2006年在广州外语培训市场,除日语、韩语将持续大热外,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也将持续升温。
  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高开高走
  非认证类培训市场空间巨大
  2005年,职业技能培训红红火火,从国家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简直是层出不穷,内容涉及营销、建筑、金融、信息、人事行政、美术设计等各个领域。
  据广州一家从事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现在各行各业持证上岗已成大势所趋,2006年国内相关部门还加大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管理,有效提升国内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在这种背景之下,2006年本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行情将继续高开高走。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职业培训市场金矿效应的日益显现,预计2006年将有更多具有丰富经验、先进的培训模式和理念的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从培训项目上看,预计注册财务策划师、理财师等一些高端职业认证培训项目,将会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上的主要热点。
  除各种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外,各种非认证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是一块市场空间日渐庞大的大蛋糕。广州一家从事职业技能教育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贺先生认为,现在IT、外语培训已经出现日趋饱和的迹象,但职业技能培训却是一块市场需求急剧膨胀的领域。
  一方面,这是由于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发展,许多原来以手工为主的生产加工、制造企业正在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纷纷购买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样一来,企业就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例如,东莞有一家原来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次就购买了200多台先进的数控车床,但却一直为招聘不到合格的操作工人而发愁。
  而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打工者迫切地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来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珠三角有数以千百万计的打工者,而珠三角的几乎所有生产制造企业都在为“技工荒”而发愁。因此,与培养汽车维修、模具和服装设计等技能型人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新的一年里还将进一步升温,招生将持续火爆。而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职业技能培训,将成为整个广州培训市场上最抢眼的热点。 ( Wed, 2 Mar 2011 17:25:09 +0800 )
Description: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
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从普通工人变成新鲜的“看房参谋”,提供新的服务,从而一炮打响,并且事业仍在发展壮大。
500元的命运转机
杨小华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界牌镇,1996年,父亲退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顶替补员到县里某建筑工程公司,做了个小小的泥工。难道一辈子搅灰拌泥?杨小华不乐意,偷偷报名参加了衡阳市电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想拿到施工员资格***,做名衣领干净的技术人员。
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连续八个月拖欠工资,杨小华不仅无力支付学费,到1999年春节,甚至连一挂喜庆的鞭炮都买不起。
过完那个紧巴的新年,杨小华恨恨地想:干脆南下广东打工,挣得多点儿!正月初八,杨小华就来到了东莞某施工队,在东城区一个大楼盘做泥工。
刚去,杨小华就后悔了。由于工地采用了新工艺,只在小地方做过“大师傅”的杨小华,井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