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贴怎么删自己的贴被删了。。。。。什么状况

注册 我的快捷通道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还没有帐号? 赶紧 帖子
前面发了个怎么被删了饿~~~郁闷ING~~~~
UID:84657
注册时间
2007-08-10
最后登录
2011-01-30
在线时间
439小时
勋章兑换值
勋章总数:
见习骑士 发帖
勋章兑换值
0 发表于: 2007-11-23
本帖被 欧阳思芊 执行锁定操作(2007-11-23)
爱人之心,世界之羁绊 ——《Cla ad》,人与小镇的物语 ......
坂上 智代 我……只要待在朋也身边就很幸福了。 ●相异的思念 曾经创造了小镇最强女性传说,品学兼优以学生会会长为目标的智代。 懒懒散散的,学校出名的不良学生朋也。 这两个人的搭配大概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意外,可真正的他们,却有着相似的孤单。 对智代来说,朋也给了她久违的温暖;对朋也来说,智代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撑。 当人们知道这一点后,他们的结合又变得那么理所当然。 然而,两个人却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进着。 此刻的智代,有着不得不努力的理由,有着无法放弃的目标。 智代知道这一点,却已经被自己感情蒙蔽了双眼。 为了不让齿轮失去方向,为了不让自己的爱成为智代的负担,朋也选择了分别。 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两个人一直按着自己的方向生活着。 细雪纷飞的坡道上,那个分手的地点。 已经实现了愿望的少女再次出现在停止了前进脚步的少年的身前。 再次祈愿吧,让两个人继续在一起…… 所谓家族,即使不是真正的家庭也可以。 ●家族的存在 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着不能荒废时间的理由。 这个理由既不是指爱情也不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东西,而就是“家族”。 智代向朋也吐露自己的一切的时候,她这样说道。 当弟弟用自己的身体维护住了家族的存在, 她终于想到一定要为弟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那就是保护那条坡道旁的两排樱花树,为了能再一次与弟弟并肩走过那片回忆中的景色。 然而这也并不是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自幼因为两亲不和而缺少亲情关怀的她,从别处感觉到了温暖。 尽管不是真正的家庭,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却也构成了家族的存在。 因此她一直努力着,为了大家,为了自己的“家族”。 的确,正如朋也所感觉的那样,智代就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 仿佛证明了“家族”能成为支撑人们力量一般, 她最终经历了磨难,实现了那个朴实而高尚的心愿。 樱花树的坡道上,在她身旁,朋也看到的,是她幸福而美丽的笑脸。 藤林姐妹 我喜欢你……所以不要再对我温柔…… ●相对的性格相同的心 或许旁人已经不清楚杏是怎样与春原和朋也熟识起来的, 但毫无疑问,杏是他们唯一的朋友。 性格火暴,直爽的她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不管朋友,亲人,甚至是与自己无关的人 她阳光的笑脸总能消除人们心中的忧愁。 作为双胞胎的妹妹,椋的性格可谓与姐姐正好相对。 喜好占卜等更女孩子气的东西的椋,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 她往往会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也会为自己偶尔的失误深深自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杏开始被朋也所吸引。 一直关注着姐姐心思的椋,也因此在心中留下了朋也的身影。 无法说出口的思念,以及隐藏在心中的恋情, 尽管姐妹俩的形象相似而相异,朋也至少深信的是,她们相同的心情。 朋也——就是喜欢你! ●淡淡的幸福 知道有一个人在暗中为自己努力,是怎样的感觉? 知道有一个人始终把对自己的思念隐藏在心中,又是什么感觉? 不错,那都是——幸福。 不论朋也选择杏还是椋,他都是幸福的。 为展示真心而任性霸道的杏 因害羞而一脸通红的椋 她们,都让朋也的生活充满了淡淡的幸福,以及爱的气息。 幸福,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东西;爱,也不是那么深奥的东西。 一段平平淡淡的恋情,一种平凡质朴的亲情,以及淡如泉水的君子之情…… 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不一定要海誓山盟, 人们所求的幸福就在自己身边,人们向往的爱就在自己心中。 一之濑 琴美 就算见不了面……我也能看见你吗? ●周游世界的亲情 因为惧怕再次体会失去重要之人的痛苦, 琴美封闭了内心,将自己锁在书的世界里,锁在对父母的思念之中。 为了读懂父母的书,她努力学习。 为了追逐父母的踪迹,她将父母的名字从所有书中全部剪下。 琴美对朋也的感情,是纯粹的。 她第一眼就认出了十多年前从自己眼前消失的少年。 她默默的欣喜着,期待着,并在朋也和朋友们的帮助下, 一点点积蓄起勇气,一步步向着外边的世界前进。 不可否认,琴美和朋也的再会多多少少带了那么点俗气,但同时,这一切却又那么理所当然。 以此为契机,她终于接受了现实和这个世界。 迟来了十数年的生日礼物在周游世界后,回到她的怀里, 来自父母的亲情传遍世界后,最终进入少女心中。 世界是美丽的——。 ●世界之情 “如果发现这个箱子,请交给我的女儿” 可否想象,仅靠这一句话,一个箱子竟周游了世界,并转交到了女儿手中? 一个人发现箱子,交给另一个人,如此反复,并传遍了世界。 中途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个过程的确异常困难。 世界上的人们理解父母对女儿的感情,因此,这奇迹延续了下去。 父母深爱女儿,父母相信世界。 世界传递着父母的爱的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这份亲情的关怀。 这种情,最终汇集成一股伟大的世界之情,人类之爱。 “世界是美丽的。” 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最重要的人生论文, 是向自己的女儿倾诉自己的爱,以及世界的美好。 最终,这论文的正确性也因全世界人的美好行动,得到有力的证实。 伊吹 风子 恭喜你,姐姐,祝你永远幸福。 ●雕刻心愿 姐姐公子无疑是风子心中最重要的人。 公子的幸福也是她最大的愿望。 知道姐姐心思的风子,为了姐姐得到应该得到的幸福,宁愿牺牲一切,即使是自己的幸福。 因此,靠着光玉的力量,昏迷中的她仍然回到了这个校园,姐姐重要的场所。 这个任性,自大,有时甚至无理取闹的孤僻女孩, 总是在没人的地方雕着木海星,刻着心愿。 哪怕弄得满手是伤,哪怕被他人嘲笑, 她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双手,把苦楚藏在心中,为的,就是姐姐幸福的笑脸。 直到朋也发现她,走近她,将许多朋友带到她身边。 在风子拼命努力下,她的心愿传达到了人们心中。 姐姐公子也终于决定抓住自己的幸福。 当人们都在为公子的婚礼欢庆的时候,朋也却因风子的消失黯然低头。 而姐姐公子,看到的是那个傻傻的小女孩,送出祝福的身影。 这一刻,朋也明白了,这对姐妹的心,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开过啊…… 风子的愿望实现了。同时,更让人们庆幸的是 许多日子过后,再次出现在朋也跟前,并鼓起勇气送出海星,送出请求的风子, 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让姐姐担心的,孤单的女孩。 有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直在努力…以一个人的力量… 收集了无数的祝福的她…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Do #39;t Forget Me 以思念体形式的出现的风子自身背负着诉说不出的悲哀。 一旦人们忘记她,那她的存在就被否定,甚至抹消。 当朋也了解这残酷的事实,风子的存在感已经非常微弱。 到了连与小镇有着极深羁绊的古河一家,也渐渐感觉不到风子的时候, 朋也内心充满了空前的悲壮和恐慌。 这样一个为了所爱之人拼命的女孩,难道就没有办法帮助她吗?! 终于连自己都忘记了风子的朋也,在幸村老师的提醒之下,重新又看到那个一直跟在身边的女孩。 这时候,他明白了。 他和其他人能为风子做的事,就是爱她,并且不要忘记这份爱的心情。 正因为深爱着一个人,那个人的存在才会常驻自己心中。 正因为人们不忘这种心情,所爱之人的存在才会如此美好。 小镇上的人们终究没有忘记风子的存在。 在他们记忆深处永远存在着一个手握着木海星的女孩子,拼命努力的身影。 姐姐公子爱着风子的心,在最后时刻终于突破了束缚,收到了风子真心的祝福 宫泽 有纪宁 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他们需要不伤害自己也能交流的人。 ●不良们的容身之所 失去不良哥哥的有纪宁在哥哥同伴的包围下振作起来。 不良们心中的光芒让她明白过去心甘情愿成为不良的原因,更让她明白了人心的真谛。 于是拥有相同心情的她很快融入不良们中间, 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为他们分担痛苦,排解忧愁。 相信人心总是美好的有纪宁,以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个不良,倾听他们的苦诉。 让这群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人们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 偶然的相遇后,朋也被有纪宁的人格所吸引,并见证了她与不良们特殊的感情。 那,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由一群特殊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的大家庭。 在了解有纪宁身边的世界后,朋也更明白了, 有纪宁坚强而善良的心背面,也有着需要有人安抚的少女的心。 特殊的日子,有纪宁哥哥的墓前,人们心中的光聚集的场所, 朋也以行动表明了他愿意成为有纪宁依靠的决心。 为他人和为自己是一样的。因为这最后也会回到自己身上。就像转圈子一样。 ●爱的循环 不良少年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往往是怪异,凶恶,甚至是另人畏惧的。 有纪宁则是温柔,善良,心胸宽广的女孩。 就是这样的女孩,却偏偏成为不良少年们唯一的心灵沙滩。 有纪宁相信,不论什么人,他们的内心都是一样的。 一样的美好,并拥有相同的光。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爱着,痛苦着,而这一切却并非都能得到他人理解。 不过,只要相信人们的内心都是美好的, 相信人们的内心是相通的,那就可以以平常的心去关爱每一个人。 是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各种羁绊将人们牵系在一起,世界因此一同旋转。 不同的感情存在于人们心中,生活因此五彩斑斓。 就像有纪宁心中的爱的循环那样,用自己的心去相信,去理解他人, 当你伤害他人时,最终会是自己感觉到悲伤。 当你爱他人时,幸福也会浮现在自己的面容之上。 相乐 美佐枝 唉,真拿你没办法…… ●温柔的叹息 担任男生宿舍管理员的美佐枝被男生们看作女神般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除去她漂亮的外表和过去曾经留下的校园传奇,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她能够平然接受所有人的心。 不管什么人向她请求帮助,不管她看起来多么无奈 最终,她都会叹着气,给出自己的关怀。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性。无法放下任何人不管,不忍心让他人的希望落空。 朋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她吸引,一点一点走进她的生活。 渐渐的朋也明白过来,他所喜欢的,正是她那无奈而温柔的表情。 在朋也的努力下,表面上开开心心过着日子的美佐枝,也终于显露出她不为人知的过去。 直到了解原本毕业于这所学校的美佐枝,回到这个校园的真正原因…… 我的愿望是……请你永远留在我身边。 ●非物化的爱 数年之前,有个少年因为少女简单的激励重获生存的信心。 少年将报恩的心愿,以及光玉的奇迹托付给自己饲养的小猫。 少年死后,小猫因光玉的力量化为人形,继承了心愿的它来到了少女身边。 终于和少女走到了一起后,它回忆起了自己的使命。 却殊不知光玉已经不在,奇迹也不会再来。 面对“少年”的请求,少女第一次认真的说出自己的心愿:“请你永远留在我身边。” “少年”答应了少女,却再也没有出现在少女眼前, 取而代之的,是一只似曾相识的小猫始终贴在少女身边。 不知真相的少女则只能抱着小猫,等待着心中那个少年归来…… 当一切的一切已经过去,人们会怎么看待这既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的感情? 志麻将心愿交给小猫,是错误的吗? 不,纯真的他相信着,世界万物都懂得爱的语言。 那么化为志麻的小猫的决定,是否又是错误的呢? 尽管美佐枝因此陷入长久的悲伤,但同时也让她对生活充满希望。 这没有经过物化的爱因此成为永恒,并最终超越了爱情。 不希望美佐枝继续等待的“志麻”,将未来交给朋也。 只要坚信自己的心,人们的心愿就一定能实现。 相信已故的少年的愿望,最终能连同朋也的心愿一起,让美佐枝得到新的幸福吧。 柊 胜平 …就算失去双腿,你也还有可以拥抱我的双臂… ●独步生命 胜平在小镇的日常中到来,与椋相遇,并相互一见钟情。 不管是朋也还是杏都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显得措手不及。 总是来去无踪的胜平是天真的,马虎的,作为外来的人员,他对这个特殊的小镇产生了向往。 那时,他陶醉在小镇温馨气息中的表情告诉朋也,他是渴望着美好生活的。 然而,平稳的日子在胜平的身世被公渚于世后彻底崩溃。 骨肉肿,癌,运动员的生命。 纷乱的字句,椋悲痛的哭嚎,胜平无可奈何的歉意,朋也再一次不知所措。 对原本是运动员的胜平来说,失去双腿的确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所以他才决定用他所剩的时间,用自己的双腿,走完生命最后的旅途。 曾经是他力量源泉,是他的骄傲,是他的信念的双腿……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在人生的前辈,野芳的指引下,朋也和椋明白了, 此刻失去生活动力的胜平,所需的不是说服,而是支撑。 在他们的努力下,胜平也找到了生命新的意义: 即使作为运动员的生命已经完结,但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之路还很长远。 因此,病床上胜平眼里感激的泪水闪闪发亮,脸上欣慰的笑容散发着幸福的光。 人活着,就意味着他不是孤单一人。 ●生的理由 即使胜平当时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与双腿一同死去, 也无人有资格指责他,不过却有人有资格去支撑他。 那就是他的朋友,亲人,以及恋人。 人来到这个世界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从而建立起不同的深刻关系。 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人的生命就不仅仅属于自己,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也就不只是为了自己。 因为一定有人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欣喜,也一定有人为你的逝去而悲伤。 人们相互支撑,共同生活着,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 试想想, 人活着,以自己的心支撑着重要之人,那是多么美妙? 人为了支撑着自己的人而快乐生活,那又是多么美好? 胜平因为体会到与自己共有感情的人们心中的悲痛, 才会决定继续活下去,为全新的自己,也为所爱之人而活。 春原兄妹 因为我现在……可能正经历着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呢 ●回忆的拼图 不论平日里朋也如何捉弄春原,春原又如何傻气, 在关键的时候,春原仍会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即使是朋也,也明白春原实际上一直在帮助着自己。 这对朋友而言,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激。 学校里另类存在的朋也和春原两人,在别人眼里总是形影不离。 同因事故被阻断了前进之路的他们,内心有着他人不易理解的相似的悲哀。 在幸村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相互理解的两人很快就成为好友, 并互相成为对方在学校唯一的容身之所。 三年的时光在人生之中不过是短短一瞬, 度过了与常人不同,却同样快乐的高中生活的两人 在回首过去那些由一块块图画拼成的美好记忆,脸上浮现的是最初的畅快的笑容。 他们都感谢恩师幸村,庆幸他们最初的相遇。 现在哥哥过得怎么样呢? ●记忆中的兄妹 因为担心春原生活状况的芽衣从乡下来到这个小镇。 这倒是让想象着春原妹妹是何种谜样生物的朋也大感意外了。 意外春原竟然会有个这样懂事乖巧的妹妹。 这也使春原找到早苗,演了场热热闹闹的恋爱假戏。 虽然表面上春原这是为了面子和让芽衣早日回家,实际上也是为了让妹妹安心。 看到哥哥和一个大美人亲亲热热的样子,芽衣自然也意外了。 当然,她也很快就明白这只是笨哥哥的馊主意而已。 尽管知道哥哥很笨,很没用,很邋遢,但她依然相信哥哥会在自己危险时挺身而出。 担心春原失去自我,也担心芽衣伤心的朋也,因此也和芽衣开始演起戏来。 且不说这场戏有没有到假戏真作的程度,至少人们看到了成效。 春原为了芽衣和朋也着想,朋也为了春原和芽衣着想,这场擦肩而过的思念也足足让人感动了一把。 不过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为了春原拼命奔走的芽衣, 以及最终吼着“竟敢欺负芽衣”,像英雄一样跳出场的春原。他们两人最终重叠在一起的身影。 那个时候,朋也所看到的是那个春原记忆中的妹妹,是芽衣记忆中的哥哥; 是这两个人的思念交织而成的,人世间最朴素的兄妹之情。 伊吹公子 野芳佑介 我不想让那个孩子感觉到寂寞。 ●勇气与幸福 渚敬爱的师长,早苗亲密的朋友,风子最喜欢的姐姐, 公子的形象在她正式登场前就已经不是个谜。 亮丽的短发,温柔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 而更重要的,是她善解人意,善于给予他人勇气的心。 渚在她的关照和激励下,一点点聚集着前进的动力。 野芳在她的理解和鼓励下,走出阴影,寻回生活的信心。 风子在她的眼中渐渐瘦弱,为了能和风子一同分享自己的幸福, 她无限延长了幸福到来的日期。 所幸,世界终究是美好的,小镇的人们心总是联系在一起。 逐渐坚强起来的渚回到她身边,鼓励她把握自己的幸福。 决定完成约定的野芳,以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她创造着幸福。 就连失去意识的风子,也在她看不见的地方祈祷着她的幸福。 受过公子关爱的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并一同帮助她得到了应有的明天。 让今天也被爱所照耀……我因此工作着。 ●为爱歌唱 这是一个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喜好音乐的少年在年轻女教师鼓励下,带着约定离开了小镇。 凭借少年天生的资质和对音乐的热情,他很快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 与名气一同增加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压力,终于迷失了方向的少年,在重压下迈出了错误的一步。 少年失去了全部,回到梦的起点,他所见到的是那个数年未变的笑容。 少年从此开始了新的寻梦之旅,为这个笑容的主人追求幸福的旅程。 少年重新开始自己的音乐,不为任何人,只为这个女性所作的音乐。 多年之后,当野芳以电工身份出现在朋也等人身前时, 想必定是闻到了和曾经的自己相似的气息。 因为公子,他了解到爱一个人及被一个人爱的美好,他在以平凡的方式给予公子幸福的同时, 也在为小镇上年轻的一代人指引人生的方向,传播着爱的语言。 冈崎直幸 朋也……你长大了呢…… ●父亲 在朋也的记忆深处,隐藏着一块天地。 那是温暖的季节里,一块如海一般宽广的金色的稻穗田,在温馨的风中摇摆的记忆。 父亲——幼小的他在那里懂得了这两个字的所代表的幸福之意。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父亲还很幸福。 他努力着以完美的方式向儿子传达生活的意义。 然而飞来的横祸打破了回忆中的画面,失去所爱之人的父亲,笑容不再浮起。 终于,父亲带着儿子离开了稻穗海,从此为将儿子养育***而将一切都放弃。 人的生命终敌不过岁月的潮汐,一年又一年过去,父亲就这样默默无闻的老去。 当朋也已经长大,他再一次在那片稻穗海领悟了父亲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诚然,直幸的一生是卑微的,但同时绝对没有人能否定他的伟大 ——那是作为父亲的伟大。 父亲,这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一种爱。 直幸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人生为代价,完美了作为一个人最美的爱,无上的亲情。 幸村俊夫 自己教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自己的孩子…… ●人生的导师 教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 在人们心中,教师们总是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在灯下为学生批改作业。 这些都是普通教师的标准形象,但这里我们不管这些。 因为作为一个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走好他们的人生之路。 作为曾经在别的学校留下武勇传的严厉教师,幸村来到一个平和的学校却变为一个和蔼老人的形象。 有着自己教学信念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教导着学生,不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中途辍学。 因为对学生来说,一旦放弃了学校这个人生的中转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幸村在大多数学生,包括朋也的眼中是默默无闻的人。 然而当所有人都忘记风子,惟有幸村说出风子名字的时候, 当朋也和春原因辛村的引导走到一起,并肩走完了学生生涯, 才猛然发现一切都是幸村的恩惠的时候,人们明白了: 在这个学校里,没有人比幸村更理解自己的学生,没有人比他更爱这群自己的孩子。 默默无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至少有公子这样永远记得自己恩师的人, 也有像朋也和春原这样的诚心说出“谢谢”的不良学生。 古河夫妇 我想……继续当大家的老师! ●早苗 如果要说早苗是小镇上最伟大的女性,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不错,早苗是伟大的。她的伟大表现在平凡而超越了平凡。 小镇上每个人都似乎是她的亲人,她会为任何一个人费尽心思。 面对素不相识的春原的请求,她一口气答应下来,并还使春原的内心得到开脱。 对突然来到的风子,她没有太多怀疑就诚心接受。 最后时刻,尽管已经几乎看不见风子的身影,却依然拼命想记住她的存在。 她会为帮助迷路的小孩子而忘记时间和自己,她会为他人的烦恼而忧愁。 无数人都从她温柔的笑容中得到了幸福,但她却很少为自己想过。 她自己的幸福——渚和秋生都是仿佛随时会离她而去的人,但她依然能面带着笑容生活下去。 看着这样的早苗的身影,朋也深深的叹息,自己没办法胜过这个人。 朋也是喜欢早苗的,这不是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慕,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以及敬仰。 年少时以教师为梦想的早苗,在自己家以另外的方式延续着对小孩子的爱心。 然而家庭的负担,现实的重担,托儿所无法继续时,她想到的仍然是孩子们和他人的幸福。 还好在秋生的鼓励下,早苗终于迈出脚步,伸出双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孩子们一拥而上将早苗围起来的画面,让每一个期盼着早苗能够幸福的人的脸上都露出会心的微笑。 让这个小镇,和人们幸福吧。 ●秋生 如果说早苗是最伟大的女性,那么秋生便是最伟大的男性。 我们还可以细化:他是个伟大的男人,伟大的丈夫,伟大的父亲。 在朋也最初的印象中,秋不检点,孩子气,只是个典型中年大叔。 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朋也明白了,早苗选择这个人,是正确的。 作为一个男人,不管什么时候,他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愉快的笑声。 作为一个丈夫,他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支撑着自己的家庭,支撑起生活中无处哭诉的早苗。 作为一个父亲,背负着连早苗都不知晓的奇迹,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渚能幸福。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秋生在朋也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起来,直到连朋也也被他的言行所感染。 古河秋生,他的确有着让他人欢笑——让人幸福的能力。 不过,也正因为他的光芒太美丽,总给身边的人一种随时会为了他人一去不复返的不安。 为了迷失方向的少年挺身而出,身负重伤。 了解他为人的亲人们除了目瞪口呆外也只能祈祷这个心中的支柱平安。 医院,为了让早苗安心而想逃回家的秋生被担心秋生而迫不及待前来的早苗找到。 只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一句简单的保证,就让眼寒含泪水的早苗露出了微笑。 秋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不检点,孩子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年大叔, 但他却永远是朋也不得不追逐的——人生目标。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家庭 在这个小镇上有一个不太有名的地方,一个温馨的面包房。 在那里永远都有一个喜欢胡闹的年轻父亲,一个总是面带笑容的年轻母亲。 这两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筑建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家庭。 女儿渚幼时的重病后,渚的幸福就成为他们的幸福,渚的梦想便是他们的梦想。 体弱多病的渚,就那样在两人精心呵护下慢慢成长,并遇到了朋也。 对早苗来说朋也是什么?是新的希望,是新的寄托, 是与他们拥有共同梦想的人,也是新的家族成员。 对秋生来说朋也又是什么?是唯一能分担无法说出的秘密的伙伴, 是作为一个男人最佳的理解者,是即将走上同一条路的后辈。 初来到这个家庭的朋也,从这里感觉到了失去已久的家庭的温暖。 这个怪异的小家成为他新的容身之所。 对渚,两人理所当然用自己全部心血去养育去关爱。 而对朋也呢?直到朋也从古河家接走汐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他欠这两个人的实在太多太多 不但带走了他们的梦想——渚,又再一次夺走他们唯一剩下的希望——汐。 然而,秋生显出无所谓的表情,早苗露着笑脸, 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足以让朋也和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秋生和早苗就是这样支撑起想要独自战斗的朋也,让他明白自己不是单独一人的。 ●家族 对他们来说,这一切不痛苦吗?当然痛苦。 秋生为了救渚的一点点希望,竟然会做出去那片工地捣乱这样荒唐的事。 对着朋也,他只是露出悔恨的表情。 在渚离开的几年里,为了不让朋也彻底失落, 早苗一直忍耐着,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直到朋也重新站起来。 早苗能给他人幸福的微笑, 秋生说着“让这个小镇和人们幸福”的背影, 这两个人的确应该在一起的,或许只有他们才能配的上对方。 受着两人恩惠的朋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给予早苗幸福,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像秋生那样让他人欢笑, 他只能在他们身边作为家庭的一员,送出真心的祝福。 仅仅是这一点对他们两人,就足够了。他们为他人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回报。 因为不光是朋也,邻居和朋友们的快乐,也是他们的快乐。 对这两个人来说,这个小镇就是他们的家,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家人。 认识他们的人,可以感觉到他们家族般的温暖。 熟悉两人的人,可以看见他们与小镇的羁绊。 爱着两人的人,可以预见这他们伟大的人格将引导人们的心灵绽放光芒。 ●朋也 长长的旅程,长长的坡道,朋也在不懂事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 父亲因心中特别的信念也放弃给予他亲情的温暖。 这让他的内心始终留着一片空白,直到他遇到了渚,来到古河家这个特殊的家庭。 尽管家庭的背景不美满,但在小镇温馨气息中成长起来的朋也,却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那是乐于助人的善良的心,是可以欣然接受他人的宽广的心, 是为自己重要的人全心全意温柔的心。 在无数次相遇里,面对自己重要的人们他都选择了义无返顾。 正因如此,他才能成功的让人们得到幸福。 ——那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任务,而是一次又一次心的旅程, 是以爱人之心让重要的人们得到幸福的行动。 朋也背负着连他自己也不了解沉重,他为了拯救所爱之人所作出努力终究有了回报。 坡道的尽头,旅途的终点,那是一个光聚集的场所—— 大家都是一个家庭,不分你我,就像团子大家族一样 ●光芒 被光包围的坡道上,那是即将远去的渚的身影。 长久的旅途之后,朋也终于赶上渚的脚步,终于捕捉到这个不可失去的身影。 光芒过后,渚缓缓的睁开了眼睛。 窗外,那是让所有人震惊的画面:小镇的空中,无数的光芒升起。 人们的心愿,人们互爱的心意聚集到了一起。 这,就是奇迹。 此刻渚希望人们像团子大家族一样, 互爱互助不分你我的心愿却让经历了无数爱和幸福,接触了无数人心的朋也恍然大悟。 人爱着一个人的心,能够引发奇迹。 然而真心爱一个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吗? 所以这一切也并非奇迹,而是人心的力量。 为新生的小生命唱着团子之歌的两人,最终得到了幸福。 这是何等平凡的图画,却又有几个人在看到他们幸福的表情后,不泪如泉涌……? 因为,爱人之心也存在于你的心中。 幻想世界 ●人,小镇,时光的流逝 历史要追溯到小镇刚刚建成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互相关爱,亲如一家人。 那个时候人们很爱小镇,爱护它的一草一木。 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小镇上有了关于光玉和幻想世界的传言。 幻想世界的确存在的。 即使到了很久之后的现在,也有像美琴父母这样研究着幻想世界的人, 也有像有纪宁这样相信着幻想世界存在的人。 它的存在既遥远又接近,也可以说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其实就是同一个世界, 只不过因为观察方式不同,反映的方面不同而已。 那个时候小镇上人们心系一体,形成幻想世界的意志,也就是小镇的整体意志。 小镇的意志通过光玉的奇迹回报着人们。 那么光是什么呢?幻想世界的光玉,是爱着小镇并爱着他人的小镇居民的心愿。 现实世界的光玉,是幻想世界的意志希望小镇居民幸福的心愿。 也可以说那是人们的心愿,通过幻想世界折射回的光芒。 这光,就是人们的心之光,能引发奇迹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融洽,人们关系变得冷漠。 小镇整体的意志难以维持。人们也渐渐忘记小镇的恩惠, 居民和小镇的意志不再相通,光玉也就这样不再出现。 ●幻想世界的少女 十几年前的那个夜晚,秋生抱着奄奄一息的渚来到那片绿地, 小镇的意志听到了古河一家强烈的愿望。 小镇为了救渚,也为了让幻想世界的意志能够在人心涣散的当时继续维持, 在幻想世界产生出幻想世界的少女——幻想世界意志的代理者。 并将渚的生命与少女相连,渚因此重新睁开了眼睛。 ——这其实是一次居民和小镇互助的事件,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然而,不管小镇还是渚并没有因此彻底得救。 不再懂得爱小镇的人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 不断对小镇肆意开发,不断的消耗着小镇的生命,或者说幻想世界的生命力, 渚也因此频繁病倒。 因为遇到朋也而逐渐坚强起来的渚,为了生下汐而失去了生命, 新生的汐继承母亲成为幻想世界的意志。 而此时幻想世界已经比十多年前虚弱很多,所以汐的生命甚至比渚还短了许多。 这一次死去的汐在无数光芒中彻底成为幻想世界的少女—— 而在以后的轮回中出现的汐都不再是最初的汐了。 现实世界中,只剩下决心要拯救两个最爱之人的朋也…… ●人偶,少女,小镇的生命 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拯救渚和汐的朋也化为一颗光玉来到幻想世界,同时失去了记忆。 少女感到它的存在,给它制作了人偶作为身躯。 人偶在幻想世界经历了很多东西,包括了解少女的悲哀——孤单的世界,孤单的生命; 看见不停吃着这个世界少量青草的无心的兽——现实世界的人工物; 体验幻想世界的荒凉和冬季的到来——幻想世界的生命走向尽头的标志。 两人想逃出这个世界的行动失败, 少女在最后时刻觉醒到人类的渚和汐曾经拥有的记忆,以及幻想世界的的记忆。 明白了人偶来到这个世界目的的她,引导人偶回到现实世界,回到一切开始的时刻。 由此,朋也漫长的收集人们心愿的旅程开始了。 与无数的人邂逅,经历过各种各样幸福,得到了人们爱的心意。 这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旅程,朋也接触的不限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人, 还有许许多多小镇上的居民。 虽然朋也的本意只是为了拯救渚和汐,但为了达到这目的,引发奇迹, 他不但使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亲密,也加深了人们与小镇的感情。 最后,那光聚集的时刻,人们的心愿和小镇的心愿交织在一起,最初的不幸终于成为幸福。 小镇的居民恢复了很久以前的万众一心,幻想世界的意志不需要代理者也能够存在。 幻想世界得以结束长久的悲哀,来到了温暖的现实世界 ——也就是被记得汐气味的风子找到的,躺在树下的少女。 ●人与小镇的物语 作为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母亲,小镇在居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呢? 当朋也还是那个无所事事的失意少年时,他与小镇上大多数人一样对小镇是没有好感的。 不过,当作为外来人员的胜平对小镇特殊的温馨产生向往。 当秋生对着逐渐消失的绿地暗自神伤。 当有纪宁微笑着述说着人们心中的光芒。 当经历了生活之苦的朋也担心渚会随着小镇的变化离他而去…… 当朋也真正爱上小镇上的人,小镇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可取代的存在。 小镇因人们的思念而存在,互爱的人们理所当然的对小镇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 人们因小镇的存在而生活,关心小镇的人们,也会将他人看成关心的对象。 智代说过,家庭就算没有血缘也可以。有纪宁说过,世界本是一体。 渚也在不停的描绘所有人像一家人一样共同生活的美好图画。 是的,其实这个小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家庭,而人们居住的大地便是家。 小镇的确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而存在,人类社会也不得不向前发展, 但是经历沧海桑田的同时人们不能忘记这特殊的家庭之爱——爱世界,爱他人。 ●爱人之心,世界之羁绊 爱,到底是怎样一个形状? 飘雪中智代忍耐已久的告白,教室里琴美手中那饱经风霜的提箱, 美佐枝房间里朋也奇幻的梦境,操场上为了对方而扭打在一起的朋也和春原…… 当这一幕幕出现在你们眼前,你的内心深处可曾有过一道道激荡的波浪? 那就是爱,这种藏于每个人心中无限的力量。 或者它很抽象,也难以摆脱迷茫,但爱的存在绝不是愚昧和荒唐。 相信爱的人,心中闪耀着美丽的光,迷途过后也定会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世界之中,无数的人使是无数个体,人人都有着自己爱的形状。 因此又有一种叫羁绊的东西存在,它让人们互相联系,形成更庞大的个体,更强大的力量。 因亲情和爱情结成的家庭,因友情走到一起的伙伴等等。 形形***的个体因人类普遍的爱联系成一个整体,那便是伟大的世界的羁绊。 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固然有着各种不辛:意外、灾难、战争。 人的内心诚然也存在着各种负面感情:嫉妒、仇恨。这些种种或许会让人痛苦,悲伤甚至绝望。 但因为有爱的存在,有各种羁绊在人们身边,才会让人们感觉,这个世界还不至于那么糟糕。 总之,以一个人的身份去爱他人,人们的明天也会因为平凡的行动变得美好。 Cla ad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像问爱是什么一样,无人能给出准确的***。 对一些人来说,Cla ad是一个老师,它讲述了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人生的方向。 对一些人来说,Cla ad是一个救星,它以人世间最普遍的感情拯救了许多濒死的心灵。 对一些人来说,Cla ad是一个世界,在那里,形形***的人用自己的爱创造着一个个伟大的奇迹。 对一些人来说,Cla ad便是生活,用平淡的方式包含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点滴滴。 Cla ad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它能让人们见过它的容貌后: 能在茶余饭后能为父母长辈揉揉肩膀;能花更多时间能与恋人妻子一起敞开心房; 能与朋友兄弟在人生之路上携手徜徉;能向他人,甚至是素昧平生的人送出祝福的光。 其实Cla ad就好比一条长长的坡道。 已经走过这条坡道的人们啊,请你们铭记这次经历的旅程的美好。 在你不得不走过的另一条坡道上,找到Cla ad为你指引的目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0) window.open('http://www.goocao.com/upload/album/200711/29/34719_1196346721_1428.gif ');" onload="if(this.offsetHeight>'300')this.height='300';" >
=0) window.open('http://www.goocao.com/upload/album/200711/29/34719_1196346560_3424.gif ');" onload="if(this.offsetHeight>'300')this.height='300';" >
UID:83428
注册时间
2007-08-07
最后登录
2011-06-13
在线时间
410小时
勋章兑换值
勋章总数:
骑士 发帖
勋章兑换值
0 发表于: 2007-11-23
LZ没看论坛短消息么!
作者: 欧阳思芊
标题: 您的文章被锁定
时间: 2007-11-23 14:15
内容: 您发表的文章被 欧阳思芊 执行 锁定 操作
文章:cla ad迷都看看
发表日期:2007-11-23 13:47
所在版块:CLANNAD
操作时间:2007-11-23 14:15
操作理由:重复发帖,发帖前请先用搜索功能.老帖地址:
论坛管理操作通知短消息,对本次管理操作有任何异议,请与我取得联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http:// .dm123.cn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跳转 Total 0.069237(s) query 6, Time now is:08-04 03:29,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Code 2003-2010
Corporation文章已被删。。。。。。。。。。。。。。。
作者: 出自:
浏览/评论:858/0 日期:2008年7月4日 12:39
NND,再删给个
先。虽说是废话,也要敬业一点。 《人口:中国的悬剑》 谨以此书献给亚洲
亿人口日。――作者 (
年) 第一章 马尔萨斯没有长眠 1-1
马尔萨斯的悲观预测 1-2
社会系统演化的机制之
人口 1-3
关于本书断代和研究角度选择的思考 第二章 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回顾 2-1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2-2
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增长的三大高峰 第三章 危机前兆 3-1
清代人口增长之谜 3-2
死水微澜 3-3
粮食短缺 3-4
缓和人口压力的各种措施 3-5
人口压力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四章 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 4-1
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 4-2
人口压力下农村经济的病变 第五章 悲惨世界 5-1
移民流向的变动 5-2
过剩人口的泄洪口
华工出国 5-3
次生社会集团和秘密会社 5-4
人口压力和百年动乱 第六章 人口压力和清代租佃形态变化的关系 6-1
佃耕土地的激烈竞争 6-2
永佃制和押租制的盛行 第七章 文明的式微 7-1
文士过剩和文化贫困 7-2
科技发展的停滞 7-3 ?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 第八章 人口压力和封建商业的病态繁荣 8-1
潜伏的病灶 8-2
西西发斯的巨石 8-3
职业兴趣回归的背后 8-4
家族本位和商人精神的奇特结合 8-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九章 历史的延续 9-1
自封闭人口增长机制 9-2
变形种种 9-3
人口转变和经济起飞 9-4
反思的余论 作者后记 第一章 马尔萨斯没有长眠 逻辑往往是不会赢得人缘的,一个坦率指出社会的悲剧收场的人,几乎肯定是无法获得众望的。 ――
海尔布鲁诺 -
1 马尔萨斯的悲观预测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学者的命运比马尔萨斯更为奇特了。生前,他生活于误解之中,饱经了被世人辱骂的痛苦;身后声名更是戏剧性地在赞誉和辱骂声中来回振荡
这一切,恐怕都是马尔萨斯本人未曾预料到的。 1789
年,汤姆斯
马尔萨斯(
Reverend Thoma Robert Malthus
)将一篇长达
万余字的论文公诸于世,这篇文章在英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此文经过不断的充实、修改,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一版再版,最后形成了一本几十万字的巨著,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口原理》
。 理论的命运似乎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定:一开始总被当成异端邪说,后来又被奉为经典,直至堕落成迷信教条。《人口原理》的命运就是这个规定的最好例证。这本书问世之初,由于它
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
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一贫瘠、阴沉而冷清的未来,
因之处于
人所不读、人人咒骂
的被诅咒地位,许多人未读《人口原理》,仅凭耳闻就把马尔萨斯当做仇视人类的恶魔。 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人们对这本书的认识走到了另外一端: 开创了一个理论时代的凯恩斯以不胜遗憾的口气写道:
马尔萨斯的研究路线几乎全部消失,而李嘉图的方法竟在一个世纪内占完全的统治地位,这对经济学的进步已是一种灾难。如果只有马尔萨斯而没有李嘉图一直是
世纪经济学发展之父的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就该聪明得多,也富裕得多啦 !
) 海尔布鲁诺同样推崇备至:
马尔萨斯有关经济学的其他著作被遗忘许久以后,他的
人口原理说
仍然主导着经济理论。它的影响力甚至超出经济学的范畴
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而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试金石之一。
?[4]④ 我们评判一个前代理论家,并不是要用他的理论缺陷来映衬我们的完美,更不是要用他的错误来论证我们的正确和高明,而主要是看这个理论家为他的时代及后世提供了什么。忽视其理论的总体精神,而在其所举的每一个例子是否正确这种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更不是应有的态度。 对《人口原理》一书的评价,就应该针对该读书的总体精神而发。 马尔萨斯谈到《人口原理》的出版目的时说道: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与人类的本性密切相结合的一个巨大原因的种种结果;
我所指的原因就是一切生物都有超越为它准备的养料的范围而不断增殖的恒常趋势
,这一规律对于人类也不例外。 接着,马尔萨斯阐述道:由于人类生活有两大基本需要: 1
.粮食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
.两性之间的情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永远如此。 从这两个前提出发,马尔萨斯指出:
人口增殖力比起土地提供人类生活资料的力量来,是无定限大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口较之土地,具有更大的潜在增长力和增长倾向。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加以限制,
人类将按下列的比数增加:
,而生活资料则按
的比数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率将会是
;在三个世纪以内,
世人常常揪住不放,并大加论述其理论的错误性与荒谬性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段话加上他所列举的美国人口每隔
年增长一倍这个例子的谬误,就成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滑铁卢了。 但如果真以为
两种级数说
就是马尔萨斯主张的人口规律,那就大谬不然了。马尔萨斯其实是这样看待人口增长的:
人口繁殖力和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 这段话说明他在考察了人口的历史增长以后,看到了一个现实:人口虽受生活资料制约,但人口增殖还是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殖。基于这样的现实,马尔萨斯提出了三个命题: 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这个论点被命名为
制约原理
。 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这一论点被命名为
增殖原理
。 三、这些抑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这一论点被命名为
均衡原理
。 这三大原理才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精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人口的认识是:人口增长必然受生活资料的制约;人口经常在生活资料增加时增殖;但由于受到自然抑制和道德抑制,人口和生活资料必须经常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即保持均衡。他的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看到了刀刃的两个锋面:在看到人口增殖面的同时也看到了制约面,并把均衡过程看作是个动态过程。要求均衡的制约原理和时时打破均衡的增殖原理是人口运动中两条平行的主干,从这两者内部联系中产生的交替作用按照均衡
均衡破坏
均衡恢复的过程形成了人口周期波动,即人口的增长运动和衰退运动的连续反复。所谓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在这里只是一个假设,前提是人口未受到任何抑制
在马尔萨斯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这是无关宏旨的枝节问题
[5] 从这方面加以理解,可以看出《人口原理》确是说明人类再生产发展规律的统一原理。因为这条原理,马尔萨斯被后人尊为
人口学之父
马尔萨斯的窘境
成了人口问题的代名词。 马尔萨斯所预见的社会悲剧终于在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里实现了。医疗条件的改善在这些国家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口加速增长。由于这些国家的生育完全听其自然,生产技术的改进并不能提高这些国家人民的最终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国家所取得的
纯粹是人口上的,完全不是经济上的。换言之,就是
人多了,可只是穷人多了
。人口问题专家斯宾格勒悲叹逍:
就事实来看,未来的前景将确切是马尔萨斯式的
人类正坐在人口的定时炸弹上。
美国外交政策协会指出:
统计报告几乎难以置信,在待开发国家里,平均每天有一万人因营养不良所引起的疾病而死亡。在这些国家里,每
个小孩中,有
个极可能因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原因而夭折,另夕卜七个人则可能患有生理上或智能上的障碍。
?[6] 中国的
亿人口,
印度妈妈
的高生育率无可怀疑地成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威胁,两国政府为此已弹精竭虑。 从
年***始,
多年的时间内,世界人口倍增,人类为应付生存需要引起的种种问题而疲于奔命。这一事实使任何对马尔萨斯的批判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世界正在失去平衡。
年联合国巴黎人口统计学会议上,与会者以
%的压倒多数票赞成再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一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马尔萨斯没有长眠,他的学说绵延至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他所揭示的人口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只不过,人们经常提到他的学说之时,就是社会不安定之日。一旦不安定的感觉在人们脑海中变得淡漠,他的学说也就不再那么被人关注了。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中,到底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呢?在冷静地思索后,我们至少可以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找出几点合理之处: 第一,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确实存在。一国政府在考虑社会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环境的负载能力,在人口和总的环境中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谨防人口发展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环境负载能力用方程式表示,则有如下等式: C
在这里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即土地为人类生活服务的能力; B
表示生物潜力,即土地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 E
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生物潜力或人类的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中国的历史遭遇告诉我们:建立人口与环境的合理关系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基本前提。 第二,一个社会的人口增长必须和生产资料增长相适应。这种
不仅是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上二者的比例关系,还必须考虑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孰快孰慢的问题。唯一的正确***是:经济发展必须领先,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负担减轻。这种状况持续时,生活水平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改善。 第三,道德抑制说,即从道德上限制人们的生育行为。这在中国有现实意义,中国实行的
计划生育
政策,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
好在我们变得现实了一点,不会再干出那种为了政治
而牺牲经济利益的傻事。为了验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和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
性,中国支付的代价毕竟太大太大了。 -
2 社会系统演化的机制之一
人口 历史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包括人的数量和人的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水平往往是数十代人民努力不懈辛勤积累的结果。这一事实表明:思考经济问题时,立足点应该是人口。因为生产的主体是
岁的劳动力人口,消费者是社会全部人口。社会经济不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研究任何问题,将人的因素舍去或将人口当作处于无动力状态的消极因素,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将马克思经典理论外化为
典型模式
,并当成君临一切研究领域的信条,这就使得很多学术问题长期争而未决。争论的焦点倒不在于具体结论正确与否,而在于观察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 人口问题上就是如此。由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等人曾将中国的贫穷归结于人口太多,从此,凡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人口对社会的影响就成了
人口决定论
。在这顶帽子之下,人们噤若寒蝉,以致于连应有的经验都不敢去总结,仍蹈前人的覆辙。 必须承认,
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贫穷,从一定时期看,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剥削的沉重自然是起决定作用的首位原因。在那种非常时期,人口问题只是一个次要的、居于从属地位的因素。***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很有力度地批驳了艾奇逊把人看作单纯的消费者,把中国人口多看成是中国贫困落后的唯一原因,是不堪负担的压力的错误观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批驳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里,解决旧中国的问题,自然不是依靠节制生育,更不能把控制人口看作是唯一救国之道。在社会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锆时,应该承认社会革命的优先权。 但社会环境变化,社会面临的任务也要变化。虽然人口并不始终居于决定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地位,但它却是社会系统演化的机制之一。它始终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无组织力量,并经常向人类显示它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破坏性的。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已经证明了它决不处于无动力状态。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粮食生产的能力很少超出供养能力,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维持着一种低水平均衡。只要人口超过当地的供养能力,便只有死路一条。古希腊人在人口方面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智慧。他们感到了人口过剩的经常性威胁,有意识地采用杀婴、移民等方式来保持人口和生活环境的平衡。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对希腊城邦在公元前
年间的历史作了一番探讨,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城邦面临人口压力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才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在公元
世纪以前各城邦的社会状况差不多相同。科林斯和卡尔基斯采取的对策是在西西里、意大利南部、色雷斯和其它地方夺取农业土地作为殖民地。这种殖民地的意义仅仅是扩大了希腊社会的疆界,并没有改变它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整个社会仍然按照惯性滑行。 斯巴达则采用了侵略邻邦的办法来满足其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其结果是培养了斯巴达的尚武精神,使斯巴达的生活彻底军事化,从而复活并适当改变了希腊社会某些原始的社会制度。 雅典的应付策略是使农业生产专业化,对外输出粮食,并兴办了与此相适应的制造业。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业阶级。为了适应新阶级的需要,雅典的政治家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改革,从而使雅典避免了一场社会革命,还为整个希腊社会开辟了一条新的前进途径,传播给希腊社会种种特点。 从汤因比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人口压力做出的不同反应,乃是古希腊各城邦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之根本原因。在进行历史选择时,人们精神因素无疑起了决定作用。各城邦领袖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决策方向不同,从而引导他们的城邦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首先是人口压力把历史选择的问题摆到希腊人面前,迫使他们作出决策。在这里,人口压力乃是第一位因素。 再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详细论述过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口因素曾促进过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奴隶制生产方式转变为封建生产方式。 殷商时期,中国曾长期滞留在原始的游农阶段上,在最早开发的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游移不定。而实行游农或游耕的先决条件是土旷人稀。经过数百乃至上千年的生聚繁衍,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地关系,使土地由相对过剩逐渐变为相对狭小,土地公有的情况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盘庚迁殷后,结束了游农生活,殷周之际,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周人完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变革,改变原来一种公有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一种介于土地公有和私有之间的特殊土地制度:井田制。这个制度的要点是实行
计口授田
,并把耕作者固定在土地上,从而派生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人口的增长又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井田制确立以后,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加上井田制有两个内生的弱点:一是授田方式,上田为不易之田,夫
亩;中田为一易之田,夫
亩;下田为再易之田,夫
亩。二是井田制实行三圃制的休耕制度,即所谓 淄、新、畲,这就使土地不能充分利用,每年有一半或
的土地处于休闲状态。这两个缺陷都加剧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使
计口授田
成为不可能,井田制于是陷入崩溃
。 日本
世纪对外扩张的内在冲动,首先是人口压力引起的。从
月《日美神奈川条约》签订以前,日本的人口一直稳定在
万左右。自从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后,日本人口迅速增长。明治维新后,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日本开始面临人口压力的威胁。 从图
可以看出,自
年以后,日本的人口增长曲线和土地增长曲线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日本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进一步降低生活标准,要么就扩大供养能力。由于日本本土资源的限制,不可能用纯经济手段来获得和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原料和粮食,而且西方国家也不是日本的经济力量所能渗透进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掠夺比它更为弱小的国家,侵夺别国的土地。由此可见,人口压力乃是日本向亚洲扩张的首位原因。人们常说的日本人试图主宰亚洲的天命观和军国主义精神,虽然也是向外扩张的精神动因,但都不具有生存手段受到巨大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的强制性。
[8] 值得深思的是,只有当社会陷入不幸时,人们才会强烈地感到人口造成的威胁。在社会病痛处于潜伏期时,唯有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人才能预感到这种必将来临的不幸。
年代末,当整个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梦里时,一批有识之土就极有远见地提出了五大全球性问题: 1
.人口向题。 2
.工业化资金问题。 3
.粮食问题。 4
.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 5
.环境污染即生态平衡问题。 这五大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粮食和资源及人口有着无需证明的关系;生态平衡破坏是人口压力的直接后果,只有在人口压力过大时,人类才会掠夺性使用资源;工业化资金取决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人口越多,消费需要越大,社会所能撙节供扩大或改善生产的资金也越少,投资规模势必处于停滞或收缩状态。因此,他们强调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甚至人类社会的生存,都取决于人类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的速度和效率。 肯定了人口是社会系统演化的机制,我们还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人口究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如果把
人口转变
经验法则和
人口推力
?[10]⑩
说结合起来考虑,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列图形表示:(图
:人口和资源增长示意图: 从图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口和经济二者相互依存并互为因果。在社会已有的经济运行中,资源的开发从长期来看是动态的,从短期来看是静态的,即相对稳定的。相对于一定的开发手段,人口规模的扩大必受到资源的限制。这就是说,在资源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到达临界点以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成功;到达临界点以后,人口的继续增长便预示着社会危机的来临。在这里,如果非要坚持哪一种因素始终是第一位原因,和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在经验世界中,
第一原因
是不可能找到的。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我们这个民族,实际上已被人口问题困扰了两百多年之久。今人惊异的只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缺乏现实感,对如此清晰明白的事实竟没能作出敏锐的反应!如果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不仅仅只从生产关系和客体因素等方面加以探讨,也从人口增长必须和自然资源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保持平衡这一规律出发去观察社会经济的兴衰,从而使大多数人认识到人口数量和生活质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也许就不会陷入这一片人口沼泽,整个国家就不会处于目前这种超负荷运转的被动状态。 -
3 关于本书断代和研究角度选择的思考 近
年以来,中国的史学研究不仅把经典理论外化为
典型模式
,完全以线性研究取代非线性研究,同时还将线性研究绝对化、庸俗化、简单化,把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特定的实践性原则退化为经济唯理主义,特定的党性原则扩大为政治唯理主义,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思维构造体系。一遇有研究角度不同者,指责就会纷至沓来,目为
能问世,还算是幸事。更不幸的是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本书论述的历史年代,并非按照传统的断代方法,而是从历史中切取了
世纪之间两百多年历史,纵跨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如此,倒并非别出心裁,而是本书的研究角度
人口史本身的阶段性决定的。 首先,本书论述的人口压力问题,从社会开始感受到它的威胁直到采取对策,确实跨越了这三个时代。在这两百多年之间,社会制度虽屡经变化,人口问题却一直是社会的病痛,原来是由于社会动荡掩盖了它的严重性,近
年来则外化为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包袱。认真思考并采取对策,还是
年代末以来的事情。严格说来,它的真正解决,还需要以后数代人持久不懈的努力。 ――
从问题产生到来取对策,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本书如此切取历史年代的考虑之一。 其次,历史的发展也是人类精神发展的进程。精神发展的缓慢性、渐进性在中国特别突出。生育观几乎是亘古未变。面对现实的人口困境,这种生育观的惯性作用依然很强大,人们习惯于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生育。目前,也只是囿于政府采取各种强制措施,人们的生育习惯才不得不加以改变
本书的年代切取也考虑传统生育观惯性作用的未完结性。 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口和社会的关系,则是社会现实的要求。 历史的苦难,现实的困境,迫使我们思索:中华民族为什么一直只能以维持
黎民不饥不寒
的小康局面为目标?为什么
贫困文化会世世代代传递下来?在改革所引发的重建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反思
民族的、历史的苦恼在本书中浓缩为反思的苦恼。 现实社会是历史的沉积。尤其是中国这个有五千年历史包袱的文明古国,随手可触的一切都与历史紧密相连。但是历史毕竟像流水般逝去,只有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需要才能促使我们去考察历史,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的情形从来就没存在过。爱德华
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书中就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的对话,是今天的社会跟过去的社会的对话。
克罗齐说得更直截了当:
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现在的一种兴趣的。
人们受自身所处客观环境的制约,只能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去研究历史,这就是笔者选择了人口和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历史的全部原因。 --------------------------------------------------- [1]
此书原名为:《论人口原理对社会未来改革的影响》(
An E 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s it Affects the Future Improvement
),是马尔萨斯与其父亲丹尼尔
马尔萨斯争论有关英国社会问题时,为说服他的父亲而写。此书共版六次:
年,第二版;
年,第三版;
年,第四版;
年,第五版;
年,第六版。 [2] R?L?
海尔布鲁诺:《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3]
凯恩斯:《传记随笔》小册子, 1951
年版,转引自(美)朱利安
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第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这段话根据(日)南亮三郎编:《人口论史》第
页内容写成。 [6] R?L?
海尔布鲁诺:《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7]
傅筑夫: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期。 [8]
日本遭受到人口压力的巨大压迫,还可从其人均耕地面积和他国的比较中得见: 1923
年世界各国可耕地面积及产量表 国 名 可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可耕地负担人口数
每人所得
每亩小麦收获量
Bushels
捷克斯洛伐克 42.0% 250 580 1.10 24.1
丹麦 34.1% 192 550 1.20 51
德意志 30.3% 328 1,080 0.6 32.4
意大利 28.1% 329 1,170 0.55 16.4
比利时 27.7% 652 2,350 0.27 42.2
印度 27.6% 226 820 0.78 9.7
日本 16.7% 380 2,270 0.29 21.3
奥地利 13.8% 199 1,440 0.44 17.1
英吉利、威尔士 23.0% 649 2,820 0.23 35.4
浙江 19.1% 603 3,150 0.20 ?
江苏 51.3 732 1,420 0.45
16.4 注:
表中各国数据来自
G.H.Kui 所著《
The Geography of Population
, Queenland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39,1922-1924, P.46-52. 江浙数据依照农商部民国
年)出版的第
次农商统计附第
次农商统计。面积以每平方里作
亩,每方哩=
英亩计算。产量以每石=
301 bushel
计算。 [9]
人口转变
模式,日本学者安川正彬在《人口经济学》一书中这样阐述:当社会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内,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以高水平保持着均衡状态(多生多死),而在有了某种技术革新后,经济开始起飞,死亡率下降,出生率未变,依然保持以前的高水平,因而人口开始急增(多生少死),不久便达到最高人口增长率。继之,经济持续发展,死亡率接近可能达到的最低限度,出生率步其后尘,经历一段时滞(
)后,开始急速下降(少生少死),这时人口增长率变慢。不久,随着人口停滞,经济也进入停滞状态。当发生现实的
人口转变
时,称之为
人口革命
。西欧各国的
人口革命
年代后半期到
年前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完成的。详见第
人口转变与经济起飞
一节。 [10] ?
人口推力
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机制是由于家庭数量增加以致每个家庭可用土地减少,结果导致有一定数量劳动力的家庭的平均产量减少,从而迫使他们觉察到必须改变方法,以较多的劳动投入,获得较多的产量。第二种人口推力机制是指典型家庭规模的扩大。假设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变,而消费音由
个上升到
个,该家庭必然期望产量上升,这就迫使他们采用新方法,以较少的追加劳动,得到更多的产量。 ?
人口推力
可用以下示意图表示: [11] [
贝奈戴托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年版。 第二章 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回顾 在一个民族的一生中,除了做梦,它很少有时间问自己:我想在哪一种社会里生活呢? ??
沙邦 -
1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考察历史现象,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意义。但这只是说,对历史每做出一种解释,都必须首先考虑社会经济状况,其他一切因素却并不因此被规定处于被动的无动力状态。我国独特的生育文化之形成,就不仅仅只有经济因素的作用,还有深刻的政治和精神因素的力量渗透其间。 追溯中国的人口增长机制,首先必须探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政治背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相通,君权和父权相互为用。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族,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
是一种宗法同构体,民顺、臣忠、君仁的政治伦理关系是子孝、妇从、父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扩大。以父家长制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一直是中国封建国家官僚政体赖以利用的基础。统治者直观地认识到,宗法制社会组织是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命脉。因此,孟子总结统治经验时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 [1] 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封建统治经验,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深谙这一社会哲理:
立宗原以佐治
若宗子法立,则人知遵祖重本。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
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
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家族本位主义涵盖下,势必导致家族不断扩大其内部人口容量。 对于家族来说,其本身也有一种无限扩大的内在冲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完全被湮没在亲族群中。人们总是以家族作为生活的起点和归宿。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家族的力量当然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人数越多,力量越强。在
社会里,调节人们关系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家族表现出来的力量。在封建政权力量未能真正延伸到的广大乡村更是如此。直到解放前,人们在解决各种争端时凭借的手段还是宗族势力。人多势大的家族往往恃强为胜,占尽上风,人丁孤单的弱族则往往处于受凌虐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自然多多益善,一则提供了自卫力量,二则伴随人口增多,科举入仕的人也可能越多,家族的政治势力也就越强,和其他家族进行政治较量时越容易获胜。因此人丁兴旺自然而然也成了家族繁盛的标志。正是这种自卫和生存竞争的需要,使封建家族产生一种无限扩张人口容量的内在冲动。 再来看看生育文化的精神因素。 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
多子孙甲
的思想,以后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加以弘扬阐释。如孔子认为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意即统治者的重要任务是使人口众多,增加人口。如果不能增加人口,出现了地多人少的情况,则是统治者的莫大耻辱。孟子则强调: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认为众多人口是统治者的宝贵财富之一。荀子也有类似的看法:
土之与人者,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都一致强调增加人口。这些人都是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者,他们的理论不但为统治者的鼓励生育政策提供了决策指导,而且通过春秋后发达的平民教育得到广泛的传播,沉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成为社会各阶层恪守的道德规范。这样一种精神基础上产生的伦理责任观念,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中国,无论是钟鸣鼎食的贵族,或诗礼传家的士族,还是朝不保夕的平民百姓,都是以
多子多孙
为福,而不像欧洲早期贫困阶层多生多育,富裕人家少生少养,二者的生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我国封建统治者和人民追求人口增殖,还有经济上的需要。在统治者来说,人民是他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手段。作为征税对象的人口,数量自然多多益善。因此历代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财政目的和政治目的,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人口增殖。越王勾践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就是著名的例子。 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这就使每一家庭都有扩大其人口容量的需要。这主要由两点因素引发: 1
.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是种薄型平面垦殖,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劳动力的不断追加投入。这种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生产技能的传授、通过日常生活就可实现,文化科学几乎处于被摒弃的边缘。培养劳动力的成本极低,儿童一旦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就成为劳动力。人手
绝不是人才
的投资是传统农业经济中最大的投资。就这样,人口就像不断分裂的细胞,在中国社会盛行的多子继承制度的催化下衍生出来,形成不断增生的人口再生产单位。 2
.在土地
不管是自有还是租佃而来
足够的前提下,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主要是随家中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一般而言,在不需要供养老人而又无子女时,也就是消费者对劳动者的比例是一比一时,家庭经济情况最好。在没有劳动能力的消费者(儿童和老人)至多时最差。因此,衡量小农家庭经济兴旺与否的标志是劳动力的多少,这种情况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压缩劳动力再生产周期,养成普婚、早婚、早育、多育的风尚。 在上述的政治、精神因素及经济需求三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生育文化的特殊价值观:多子多孙多福。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这一矛盾构成了一把双刃剑的两个锋面。我们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是,只看到了这把剑的一面:人是生产者,而没有看到另一面:人是消费者,因而崇尚无限制的多生多育。 历史是精神的实现。这种生育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就是中国人口在
多年里的数度大起大落中缓慢增长,到了
世纪,终于导致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严重失调。 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增长的三大高峰 马克思说:
旧封建制度给予人们一切生存保障。
一般而言,通常在某封建王朝的前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基本安定并有保障,人口的增殖就非常之快。如唐初贞观,明初洪武,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情况都是如此。而到了王朝开始陷入危机期,尤其是新旧王朝交替的大动荡时期,人口则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 表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变化表 年 度 公元(年) 人口数(口) 前汉 平帝元始
年 59,594,978 后汉 光武帝中元
年 21,007,820 明帝永平
年 34,125,021 和帝平兴元年 105
年 53,256,229 质帝本初元年 146
年 47,566,772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 16,16,863
隋 炀帝大业
年 46,019,956
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年 37,140,000 玄宗开元
年 41,419,712 玄宗天宝
年 52,919,309 肃宗乾元
年 16,990,386
宋 真宗景德
年 1006
年 16,280,254 英宗治平
年 1066
年 29,092,185 徽宗大观
年 1110
年 46,734,784 高宗绍兴
年 1159
年 16,842,401 宋金合计 1187
年 69,016,875 1193
年 76,335,485 1195
元 世祖至元
年 1291
年 59,848,946
明 太祖洪武
年 1381
年 59,873,875 英宗天顺
年 1464
年 60,499,330 孝宗弘治
年 1502
年 50,908,672 世宗嘉靖
年 1562
年 63,654,248 神宗万历
年 1578
年 60,692,856 熹宗天启
年 1626
年 51,655,459 数字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
揭示出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时而猛增,时而锐减,呈周期性波动的变化过程。如公元
年,中国人口有
5,959.5
万人,经过公元
年以后长达
年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到公元
年,就减少到
万人;公元
年人口有
5,648.6
万人,经过从公元
年的百年混战,到
年检视户籍时,仅剩下
万人;隋末农民大起义使人口由公元
4,601.9
安史之乱
使盛唐的人口由
5,291.9
万锐减到
万;北宋中期(
年),中国人口有
万,经过
靖康之乱
年检视户籍时,就只剩下
万人;明代人口一直保持在
万之间,明季丧乱之后,仅剩下
1,403.3
。 尽管每次战乱都使中国人口损失半数之多,中国人口还是在剧烈的升降中出现了三次高峰。 如表所示,从汉至魏晋时期,是中国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绿林、赤眉起义这一短暂时期外,人口一直维持在
多万之间。从南北朝至五代,是人口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时期,人口保持在
多万之间。从宋到明,为第三次人口发展的高峰时期,除少数战乱期,如
靖康之乱
外,人口一直在
5,000?6,300
万之间上下波动。 这三次人口增长之所以没让社会感到威胁,一是政府采用移民等手段消除了这种无组织力量增长造成的威胁。其次是因为人们不断进行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使得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长期延续下来。除了个别时期,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从未降到
亩以下,实际需要的土地数量和可得的土地数量之间的缺口可以通过开垦荒地来弥补。不过,人们总是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进行繁殖,在生产力还有潜力可挖掘以前,人口一直呈增长状态,生产增长的经济成果也都被日益增长的人口吞噬殆尽。整个社会毫无剩余,
耕三余一
耕九余三
的构想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及至社会的人口规模超过社会的经济负载力时,人口增长就会受到战争、饥荒、瘟疫等的限制。人口和环境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图
所示。 这种低水平均衡注定了中国只能处于维持
黎民不饥不寒
的维生经济水平上。如果说盛唐时到过中国的外国人都为唐的富庶所倾倒,那么,自元代以后的旅华外国人则有不少人感叹中国人的贫穷。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
世纪后期在他的著作《商业性质概论》中记载:中国人非常喜欢生育,总是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繁殖后代。因此,尽管
已向水中和地里取得了一切可能取得的东西
,人民还是只能以稻谷和米汤为主食,过着非常穷困的生活。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在马可
波罗前后游历中国的许多旅行家,在其游记中,一般公认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准低下,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雇工终岁辛勤,能挣得些许买米的工资,就感到非常满足。工匠的情况,则坏到了不能更坏的程度。他们不像欧洲的工匠,能够安逸地坐在他们的店里,等待顾客光临,而必须背负工具,到处叫卖揽工,宛如乞丐。这些记载,反映了由于劳动力经常供过于求,中国雇佣劳动者的 处境历来很不妙。这种
贫困文化
通过代际关系的影响,世世代代递传下来。 历史实况就是如此。所以,直到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提出的最高要求仍然只是建立一个
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
的社会,
成了中国人民两千多年来一直追逐的目标。这种低水平的社会目标缺乏内生的精神力量,使整个社会不思改进,暮气沉沉,历朝政府都以维持现状为最大成功,人们则以安贫乐命、顺应现存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美德。 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意识处于一种共生状态,某一方面的落后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经济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精神上的不思进取反过来又强化了社会的落后状态。中国就这样陷入一种
贫困文化
的恶性循环。到了清代,由于人口过度膨胀,
贫困文化
的特征更加明显,
世纪上半期则达到最恶化状态。 注释: ------------------------------------------------ [1]
离娄上》。 [2]
《永定邵氏年谱》卷首,《祠规六条》。 [3] 丘濬辑:《朱子家礼》卷一,《通礼杂录
祠堂》。 [4] 冯桂芬:《校邯庐抗议》下卷,《复宗法议》。 [5] 《殷墟书契后编》卷下
叶一断片。 [6] 《礼记
亲记下》。 [7] 《孟子
尽心下》。 8
致土》。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10] 刘易斯的
贫困文化
特征,我国从古代直到解放前都具备,如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因此这里借用了这一概念。见刘易斯《五个家庭:墨西哥贫困文化状况研究》,
年,载《现代化问题探索》第
页。 第三章 危机前兆 地震到来之前,大自然会有种种异兆;社会危机到来之前,也会有种种异象出现,它们预示着社会大震荡的来临
古老的经验 -
清代人口增长之谜 继历史上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以后,清代前期又出现了第四次跃进式的人口增长。但统治者的注意力还停留在战乱后人口补偿的要求上,对人口迫近临界点浑然不觉。生活于原始闭塞之环境中的人民更是认识不到人口数量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
多子多孙多福
仍然是他们人生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康熙五十一年(
年),沉醉于太平盛世的康熙发布了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的诏令。雍正时逐步在全国推行
摊丁入亩
的政策,废除了一直抑制人口发展的人头税。从此,中国人口急剧膨胀,而社会经济却并未出现新的发展以吸收这么多的人口, 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终于被打破。到了乾隆时代,
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就显现出它的后果来:土地这种可得性自然资源的增长微乎其微,生产技术的改进趋近于零,人口却加速度增长,这一切终于导致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严重失调,如下图所示。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温饱常数,即
饥寒界线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江浙最发达,其亩产量可代表全国最高水平,一般为年产
。而维持一个人生计所需的口粮,据宁可的统计,需原粮
市斤才可勉强达到维生经济的最低界限
)。再加上赋税、衣物、购置生产工具等各项开支,大概如洪亮吉所说:
率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
。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亦肯定了
的比例来衡量土地资源和人口的数量关系,就可看到,在
年前后,中国人口已达到临界点(危机点),自此以后,土地资源曲线远远低于人口增长曲线,人口数量大大超过了社会经济负载力。 前面提到过人口和经济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在人口到达临界点以前,人口的增长代表了经济的成功和人类的成就;但到了临界点以后,人口的增长便预示着社会面临危机。正是在誉为康乾盛世的这一繁荣时期,埋下了
世纪最初几十年危机的根子。 清代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实令人咋舌。尤其令人不解的是:雍正十二年(
年)统计人数时,还只有
26,417,932
人。至乾隆六年(
年)时,就猛增到
143,411,559
人。从数字上看,仅仅
年时间,就增加了
116,993,627
人,让人难以置信。 这个历史之谜,当时的人和前代学者早已做过切实的研究,指出数字上人口暴增,原因乃在于统计对象的变化上。乾隆六年以前,政府的统计对象是丁,乾隆六年始,统计对象则是
大小男妇
,即所有的现存人口。
摊丁入亩
之前,老百姓为逃避赋役,往往少报,隐瞒人口
,故此乾隆以前,人口统计数字远远低于人口实际数目。 但是,撇开上述两个因素,清代人口增长速度也实在惊人。人们总结清代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一般总是考虑这三个因素: 一、自康熙三十年(
年)平定
二藩之乱
至雍正时期这
多年间,堪称真正的太平盛世,
丁男不知兵革之患,亭障从无烽燧之警
, 没有战事骚扰民间。 二、这一段时期,又是自然灾害相对少,堪称
人寿年丰
的时期,没有大灾荒大瘟疫发生使人民夭折颠踣以至社会总人口损耗。人民安居乐业,幼孤得所养,老耆以寿终,从而降低了死亡率。据雍正四年(
年)户部所奏恩诏内赏给老人一项,直隶各省
岁以上至百岁以下老民老妇共
1,421,625
名,仕宦绅士商贾僧道还不计算在内
。乾隆时召开
,宴请京畿附近
岁以上老人,被传为一时盛举,由此可见当时长寿老人之多。 三、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为新增人口提供了生活资料,从而刺激了人口增长速度。 上述三点,都从某个角度正确地解释了人口增长的原因,但是另一个基本原因却被忽视了:明万历以后,中国人口实际上决不止于户口黄册上所显示出来的数目。 根据《明实录》所载,明万历以后历年人口数字如下: 1578
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人口共
60,692,856
人。 1602
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人口共
56,305,050
人。 1620
年(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共
51,655,459
人。 自光宗泰昌元年以后,天启元年(
年)、三年、五年、六年各年的户、口及田地数字均同,何以会出现这种雷同的现象呢?根据史籍记载,自明中叶始,朝纲隳废,户口黄册制度实际上有名无实,地方官但年年根据上年册籍抄报,或凭主观臆断稍加增减,因此这些数字根本反映不出明代人口增长的实况
。 据当时人的印象,明代人口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一点,从关心民生的徐光启的人口思想中已有反映。 和马尔萨斯人口每隔
年增加一倍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徐光启的这样一段话:
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为了证明这个论断,他还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洪武中(约公元
年)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乐(约公元
年)而在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约公元
年)丽属籍老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公元
年)丽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11] 为什么举这个特殊的人口集团为例,当是只有这个集团人员的增减有数可查,并不能因此断定这个集团生育率较一般家族高,徐光启的推断不能成立。事实上,宗室成员的远支,仅凭禄米生活,其生活较有正常收入的百姓还要拮据,并不具备繁衍更多人口的物质条件。而且,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在另一些对社会问题敏感的人的著作中也有反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节制生育主张的冯梦龙就是徐光启的同时代人。在《太平广记钞
古元之》一文的批语中,冯梦龙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如果没有人口增长过速的社会现象,徐光启、冯梦龙又何必杞人忧天? 余飏在《莆变纪事》中谈到福建霞林在崇祯时进入生育高峰期的情况,说该乡
一年报新生子,多至数十人
生聚之盛未有过于崇祯时也
。 这一切都说明了明中叶以后中国人口由于基数大,生育周期短,已经蕴育了高速增长的潜能,人口实际数目决不止于上报册籍中所登载的数目。 死于明末动乱中的人口数目无法计算,但清初人口数目决不至锐减到如册籍上所显示的
10,633,326
万,因为第二年人口就达
14,483,858
。 一年之间,怎能净增
万余人?可见实际人口数目当不止此数,只是由于百姓畏避赋税及统计方法的缺陷,才没有在统计数字上得到近似真实的反映。 死水微澜 面对这种自杀性的人口增长,并非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对社会病痛作出敏锐反应的能力,毕竟有人感到了潜在的危机。还在清代初年,著名经学家任启运(
年)曾对当时的人口增长机制发表感慨:
身生子,子生孙,齿日繁,粮日益(困),亦必然之势也。
但在当时的生育文化涵盖下,他感到非常困惑:
若限其新增(指增加人口),则必使之不奉子而后可,恐万无此理也。
? [13] 生活年代稍晚于任启运的洪亮吉(
年)对人口问题做了较深入的探索。他以家庭为考察单位,根据人口代际倍增这一事实,总结出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增长这一规律。他假设一个家庭在高曾祖时候,夫妻二人拥有房屋十间,田地一顷。经过几代繁衍,增殖到
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
或者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间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至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十倍二十倍,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这是从生活资料供应方面看到了人口过剩这一事实。 从就业方面,他也感到了人口过剩:
农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商贾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士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不加增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力价值下降和物价上涨:
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各昂其价以出市
。 这种情况必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因为人们终年辛勤劳动尚不免饥寒,必然
生攘夺之患
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待毙也明矣。
饥饿必然迫使人们铤而走险。 针对上述情况,洪亮吉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是
天地调剂法
,即借助水旱灾害和瘟疫流行来减少人口。二是
君相调剂法
,即通过三条途径:
.开垦荒地,尽量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通过移民来调剂各地人口密度;
.通过禁奢,抑兼并将全社会的消费限制在低水平上,以便有限的物质财富能在更多的人之间分配;
.在饥荒时代,采取传统的救灾办法,减轻饥饿的威胁
。这些都是事后的治标办法。过去我们常说统治者做不到这些,其实,除了第二条是统治者无法做到的,其余两项,清政府倒确是认真实行过,后面将谈到这一点。 以后的年代里,汪士铎、薛福成都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但其得到的反应,并不比洪亮吉得到的热烈多少。任何一个社会,当其陷入了某种困境后,部分敏感的头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但具有悲剧意义的是:预感到社会悲剧的人,大多数是社会不欢迎的人
而比不受欢迎和遭到反对更让人绝望的是社会的冷淡。因为如果有反应,哪怕是否定的反应,也标志着这个社会毕竟还有一批人认识到社会的困境,而冷淡则表示绝少有人关注这方面的社会病痛,先觉者陷入孤独的境地。洪亮吉等人的人口思想就这样长埋于故纸堆中。以后,当欧风东来,中国人知道了马尔萨斯的学说后,有人对同时代产生的同类思想在两个社会遭到的迥然不同的命运颇有感慨:
洪氏人口论尽于是矣。联想及马尔萨斯,马洪二氏其学说不谋而同,其时代复略相等,其学说成立期差亦不过数载
以言精密详尽,洪说自不逮马说。
马氏之学说不过承袭众说而组成系统耳;至于洪氏则蹊径独开,一空依傍也。其难易相去远矣。独是西方自马氏人口论出,经济学及社会学上而开一新天地;其直接间接影响于政治及社会上一般人之思想,至巨至重。反观洪氏之论,则长埋故纸堆中,百余年来,举世莫知莫闻。
? [19] 1934
年,尉之嘉发表文章表示了同样的感触
。不过,他们都未深入到一个本质问题:洪、马二人学说的遭遇不同,实则完全由于两人生活的社会的发育程度不同而致。 中国当时是一个全封闭社会。这种社会有两大特性,其一是复古性,整个社会文化的特点是重视祖制。传统思想有绝对的权威,往往支配着后世社会人们的行动;其二是排他性,中国文化的涵摄力是很强的,但它只摄取和自己同质的东西,对异质的东西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洪亮吉谈到人口问题时,有如在当时宛如一潭死水的思想界中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最多只激起了一两圈涟漪。而到了汪士铎、薛福成发表见解时,中国已进入了百年动乱时期,鸦片战争炮声未停,太平天国烽火又起,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接踵而来,整个社会疲于奔命地应付西方殖民者一次比一次力度更强的挑战,
保国保种
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姑且不论当时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改变传统心理定势所需要的那种社会承受力,这些不停息的震荡就足以掩盖人口漫无节制地增长所蕴含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呼号自然得不到任何回声。更何况改变心理定势,必须通过一场深刻而广阔和社会革命。因此,这些思想就被历史注定只能成为原野上几朵寂寞开放的小花,不为人注意地自生自灭。只有当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才会带着惋惜的情绪注意到这几株鲜艳早褪的思想标本。 -
粮食短缺 清承明末丧乱以后,社会经济残破不堪,户口骤减,由
年(明熹宗天启六年)的
万减少到
年(清顺治十二年)的
万余人,土地面积亦由
万亩减少到
万亩,但人均耕地却由
亩上升到
,因而谋生反而容易。到顺治末年,财货充斥,物价低廉。龚伟在《巢林笔谈》中谈到顺治三年两家富人置办婚宴的物价:
会亲耑席十六色,付庖银五钱七分。盖其时兑钱一千,只须银四钱一分耳。而猪羊鸡鸭甚贱,准以今之物价,斤不过一二分有奇,他物称是,席之所以易办也。
人大户人家的婚宴,所耗费不过如此,当时物价之便宜,谋生之容易,可以推想而知。但到乾隆中期以后,人口增长已经历了五个再生产周期,人口数目已迫近临界点,社会也随之趋近
。所谓社会
的核心意义是:养活社会已有人口所需要的土地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已拥有的可耕地数量。实际上,在社会到达危机点以前一段时期内,危机的种种征兆就已开始出现。第一个危机信号就是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类与环境之间平衡关系的打破首先表现为粮食短缺,粮食价格可说是衡量社会经济变化的晴雨计。 清代米价上涨的精确数字目前已是微茫难求,最有权威性的研究结果当推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中开列的
清代米价表
。表中数据向我们展现了图
所示过程。 上图勾勒了清代米价变化的大致趋势。即便把通货膨胀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涨势也相当惊人。据同书所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