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前离线
3535936
阅读权限
注册时间
2004-12-20
最后登录
2011-8-2
在线时间
58 小时
索马里总统
注册时间
2004-12-20
最后登录
2011-8-2
在线时间
58 小时
发表于 2007-4-2 01:40:00
西安由一万多条街道、村庄地名,以及众多的山、河、塬、川组成。这些众多的地名像璀璨的明珠汇聚银河般组成了这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而这些地名已经远远不是地理位置的符号,他们是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当你对他们的来历有了详细的了解后,会对西安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城市增加更多的崇敬与热爱。 1 户县韩村:户县城北一公里有地名曰韩村,是著名的农民画故乡。村南有一巨大土堆,因土堆之上曾有韩仙子庙故村名为韩村。而那巨大土堆则是为我华夏第一座城垣遗址,夏、商、周时期的崇国城堡。“崇”指高大,“国”指城堡。当新石器时代后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崇”这个部落的防御工事不再像半坡人那样深挖壕沟(古人称为堑),而是在壕沟内侧筑起高大的城墙,城堡便诞生了,这就是迄今所知西安地区“城”最早的起源。 2 三过村:户县中部有地名曰三过村,《户县乡土志》引古籍说:禹治沣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禹一心为公,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家看看临产和产后的妻子,后世将此传为千古美谈。禹的家便在此村。 3 丰邑:周代,周文王攻下崇城之后,就在附近建造了丰邑,户县城东西主干大街叫丰京路,路中段通过小丰村,就是当时的丰京所在地。经过发掘曾出土过大量的周文化遗存。而此村原名大丰村,因清代康熙皇帝宴请梁化凤时梁化凤为避讳康熙的大丰园,便给康熙说自己家乡名为小丰村,后来梁化凤赶忙通知家乡改了村名便延续至今了。 4 镐京:今长安区斗门镇西北侧,周文王建立丰京后不久即逝世,武王继位的次年,因“四方来朝者丰不以容之”,便在沣水东岸建立了比较大的镐京。镐京初写为“蒿”,以流过城址的蒿水而得名,蒿水即今日的镐河。西汉武帝建昆明池,截断南山诸水,统一汇入沣河支渠昆明渠,所以今天的镐河便不再流经这里。《考工记》记载镐京规制:镐京有九经九纬的街道,宫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由九卿之一的官员管理。并说“市朝一夫”,既市和朝各占一百亩地。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建制模式。 5 太白山:春秋时秦人东扩,将秦岭最高峰命名为太白山。古籍记载周穆王时给其驾车的驾父即秦人先祖,后秦人祖先非子,因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而被赐封为秦,在地名学上,按当时西部羌族聚集地,羌人发音古音秦即为马的意思。西周末,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将岐丰之地赐给秦,秦人一步步拼杀东扩。而每到一地便设坛祭司祖先白帝,至秦武公时定都平阳(今眉县城东),武公就以太白山的主峰作为他的祭坛。今太白山周边有“文公庙”,也是武公为了祭奠他的父亲文公所建的庙宇。 6 秦渡镇:户县与长安交界的丰河西岸。镇街北一百多米有西周文王所筑灵台,历代保护完好。公元前645年秦晋梁山一战,晋大败,晋惠公被俘。《左传》载“秦获晋侯以归,舍诸灵台”。当时关东诸国不承认秦诸侯国地位,聪明的秦人知道杀掉晋惠公晋人便会另立新君,并会招致晋人疯狂的报复,不如利用此事邀请关东诸国至灵台调解,谈判后送回晋国。即可获得关东诸诸侯国实际意义上的承认,又可用晋惠公换取利益,于是通过谈判秦人获得晋国八城了事。这八城中既有栎邑,即后来的秦都栎阳。 7 灞桥:秦人改滋水为霸水,到隋文帝时才在霸子旁边加了水字旁。秦时的霸水岸边故事很多,如:秦始皇亲自至霸水送王剪出征,灭了六国;秦王子婴在霸桥上自缚绳索,口衔代表国家政权的玉玺向刘邦投降等等。秦霸桥遗址在今灞桥北约十里的侨梓口村。 8 雨金镇:秦献公十八年(公元前367年)忽然天降陨石雨于栎阳南。献公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在栎阳南设祭坛祭祀祖先白帝,并将地名称为雨金。《史记》和《汉书》对此事均有记载。而今天的雨金镇便是当时献公设立祭坛的地方。献公以栎阳为都33年,至孝公时迁都之咸阳。 9 阿房宫:西安西郊有阿房宫村,西至大古城村一带是秦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村旁有一高大土台,村民叫做始皇上天台,经考证为秦阿房宫的东阙门门楼遗址。古籍载当时此门设有磁石,以检查进入者身上是否携有兵器,故也称磁石门。在大古城村和小古城村东边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由于殿基东西长二点五公里,南北近一公里,太大了,所以在近旁根本不可窥其全貌。可以说阿房宫前殿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 10 邵平店:出灞桥镇东行,将至今西安冷冻厂时路旁一村名曰邵平店,得名于这里是秦东陵邵平侯居住的地方。邵平是主管秦东陵的高级官员,东陵即在此村南三冢村旁。三冢之一便是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之墓。《水经注》说:庄襄王墓在灞河东岸,人称望子陵,即站立在在墓丘之上便可东望其子始皇陵。同时也证明了秦始皇之父的陵墓不是韩森寨的韩森冢。秦亡后刘邦赐邵平侯高官做,他拒绝给汉朝做官,而在汉长安城青门外种瓜为生。 11 青门村:西安北关有青门村,49年前这里叫做青门窑。传说,这是秦朝遗老邵平侯种瓜的地方。青门实际上是汉长安城东墙的南门霸城门,其郭城用青砖筑成,故名青门。 12 洪庆镇:这里是秦时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有民间书馆聚集了一批儒生求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有议论始皇暴政,始皇在诸生中查究,将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与洪庆沟内,史称坑儒。始皇长子扶苏因阻劝此事,被贬至朔方为大将军蒙恬的监军。此处古名横坑村,至唐代雅化为洪庆街和洪庆堡。洪庆堡有“坑儒遗址”匾和有关遗址。洪庆镇北砚湾村据说是将儒生写字用的砚台没收统一销毁于此。 13 汉长安城: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于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商议建都何地之事,最后依娄敬建议建都关中。命萧何建设都城,临时以栎阳城为都,地址在今阎良城区东侧。两年后(公元前200年)才迁都至今未央区,定名长安。初名是以为长期安定之意。今西安北郊清明门村、玉女门村、城角村、吴高强、高庙村、六村堡、延秋门村、青门村等一系列村名,都是因汉长安城墙得名的。 14 未央宫:刘邦建都后要建立一个像样的宫殿,以作朝政之用。秦朝宫殿已被项羽火烧殆尽,留下信阳宫(今阁老门村北),加以修缮后供王后居住。两年后宫殿建成取名未央宫。未央宫正殿遗址在今天禄阁村南侧,存有10米多高的夯土台。未央宫的名称是萧何根据《诗经 庭燎》中“夜如何其 夜未央”的诗句取名的,意思是约束皇帝和朝臣们凌晨议事,是中国封建时代早朝制度的开始。 15 天禄阁:距离未央宫前殿遗址不足两百米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天禄阁,现有汉天禄阁遗址,是一个高七米,州三十二米的夯土台,上面有明代建的庙宇刘向祠,小庙的砖地上还遗留有清同治年间,回汉仇杀时天禄阁村民在此遭大屠杀的血迹。天禄阁在汉代为国家档案馆,石渠阁为国家图书馆,西汉学者刘向曾在此校书,搜集大量秦代书籍,辑录了《战国策》等书。莽新时期王莽不重视档案文书作用,毁了天禄阁和石渠阁,作为铸币场所,天禄阁便只留下一个地名了。 16 新丰镇: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把父亲从故乡沛县丰邑半来,封为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上皇)。他的父亲不愿离开故土亲人,于是他便派人将沛县丰邑街巷绘制成图,在今新丰镇按图施工,照原样把所有街道村舍建立起来,取名新丰。传说,所筑建筑与原建筑之相像程度以至鸡、鸭、牛、狗也能自己找到家门。于是他的父亲很高兴,便居住了下来。 这就是新丰镇之名的起源。 17 万年陵、万年县: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的父亲太上皇死,葬于荆山北原(今阎良镇北铁铣沟),称万年陵。当时因陵设县称万年县。历史上西安城东一直归万年县管理,所以西安市东郊有一条路名叫万年路。 18 阁老门:汉长安城墙南墙有一座城门,原名杜城门,因南对杜城而得名。因城高向阳,当地居民习惯将向阳的台处称旮旯而称为旮旯门,后来雅化为阁老门。隋唐时期称丞相级人物为阁老。村北有一片红土地寸草不生,相传是吕后诱杀韩信,韩信血染之地。实则为宫殿夯土层板结所致。 19 卢家口:是汉城西墙的一个出口。今村西侧尚有大段城墙遗址,因此此村又叫一堵墙村。卢家口村北有夹城堡村,汉长安城与建章宫间有空隙,人称夹城,故村名便是夹城堡村或夹城村。两村东南有大片洼地,即西汉未央宫苍池和渐台遗址。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过灞水,进逼长安,王莽据《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压之”,想用哭来阻挡义军,便率众在长安南郊(今大兴西路)仰天大哭祈求上天保佑。义军于九月初二攻入未央宫,王莽逃至苍池渐台,缩作一团,士兵蜂拥而上,乱刀分尸。 20 徐家湾、河止西、河底、水腰、漕渠、新渡(今新筑)村:西安北郊由西至东一线八个村庄名称均与汉漕运有关。这就是西汉供给长安粮食的生命线---漕渠遗留下来的地名。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由大司农政当时率众数万修漕渠,四百余里直通黄河。河止西村就是漕渠西止终端,村西侧即汉太仓遗址(城运村西)。武帝国力强盛,运抵长安积谷万石,腐不能食,用车运往渭河倾倒。西汉末,一度漕运中断,长安断粮,元帝刘立在长安城上东望漕运西止处,当看到有船来时,他大声对太子说“我父子有救矣!” 21 玉女门村:汉长安城东门,《长安图志》说:因东对临潼玉女山故名玉女门。这里是汉长安城的东市所在地。汉景帝二年,大臣晁错上书请皇帝“削藩”招致吴、楚等七郡国的反叛,景帝只好杀晁错以缓和局势。晁错被杀当天穿着皇帝赐给他的朝服,从容于东市就义[成语“朝衣东市”便出于此]。而之所以在东市腰斩晁错,是因为此地商贾众多,更容易将此讯息迅速传至东方各郡国。现玉女门分东玉村和西玉村。 22 讲武殿村:因村东有汉武库而得名。村北有北周时正武殿宫殿遗址。史载,汉时出征南粤和西羌时,边兵武器不足,就从长安武库运出,供给前方。 23 汉西安门:汉城北路向北行,有马家寨村,分东西两部分,西边的叫西岸村,与西安之名同音。村南侧便是汉长安城南墙西门,古名西安门。汉长安城的南墙西安门也是未央宫的正门,是汉初先修未央宫而后建长安城所致。东汉末,董卓挟持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在此历时五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的一天,群臣把董卓由他的别宫郿坞(在今眉县)迎到未央宫,请他登基做皇上。当车驾行至西安门时,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带领士兵一拥而上,将董卓杀死。长安吏民将董卓尸体拖至西安门口(今村南侧),在其肚脐上点上蜡烛,彻夜不息,万民争看,拍手称快。 24 劳武巷:今日西安城的诞生还得从此巷说起。劳武巷原名马神庙巷。1980年地名普查时,西安外围好多村名早在宋《长安志》上就已注了村名,而村民依然说祖上是从大槐树来的,大槐树在马神庙内,那里有大香炉是每年祭奠祖先时所用。而之所以叫马神庙巷是因为古代街南有巨大的粮食仓库“常平仓”(清代又名敬禄仓)出入马车很多,人们为了祈求路途平安,便修了马神庙,方便烧香祷告。文化大革命时马神庙更名为劳武巷。劳武巷为隋时期筑大兴城的基点。隋开皇二年(公元528年)隋文帝嫌汉城低洼常受雨涝,想另建新都。一天他路过一村庄名杨兴村,而他姓杨且前朝在藩时封大兴公,因此觉得这名字很吉祥。加之文帝迷信,且此地地势又好,便决定以此村为中心建造大兴城。建造大兴城时将此处数百村庄迁至城外,建成后只留原来大兴村一棵大槐树,以作参考。因这棵大槐树与皇城第一横街(今红埠街)所栽植的树木行列不齐,有司想伐去,隋文帝知道后下令好好保护。到唐代,太宗李世民又把这地方改名唐兴村,并也下令好好保护此树。古树下有一大铁香炉,迁出村民常来祭祖。所以后人把马神庙街、洒金桥、庙后街一带统称铁炉坊,一直叫到清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宋联奎编撰《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时,他亲自到马神庙巷查看,街上的铁香炉、隋槐、碑石仍在,并详细记录了当时之情况,只是近些年无人保护才至铁香炉、隋槐、碑石毁失。 25 唐长安城:唐初建,保存隋大兴城作都城。唐末,朱温挟唐帝迁都洛阳(今部分洛阳人民以此为据证明唐都在洛阳而非长安,实在由衷钦佩部分洛阳人民不红、不烫、不羞、不臊之超级脸皮),下令拆毁长安城并将建筑木料投入渭河,在洛阳等待打捞。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健为方便守卫,放弃唐长安城外郭城,以皇城为基础,重建长安。今天,我们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广济街、北广济街、庙后街、竹笆市、书院门、甜水井、桥梓口、洒金桥、红埠街等几十条大街,都是隋唐时所建街道。这些街道之悠久是西安人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所应为之骄傲的! 26 东大街:东大街是以钟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辐射出来的几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也是目前城内最繁华的一条大街之一。以位与钟楼以东而得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建造大兴城时,这条街是通过新建的子城东城墙中门的大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今东大街穿过唐长安城皇城东墙中门景风门(在今碳市街南街口稍东),门以东位于唐长安城外郭城横街第三条上,称作“三条”,今倭寇之京都也是仿建唐长安城,故它的横街有的还按照顺序称为几条。 门以西(今碳市街南街口以西)位于皇城内自北到南七条横街的第四横街上,叫做景风门大街。东大街横跨了唐长安城皇城与外郭城。 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宫城和郭城,称日字型排列,宫城位于北方,是皇帝宫室,皇城在南,是百官衙署,两城中有一道城墙,成日字型。外围南边是郭城,北边是禁苑,环周六十公里。宋《长安志》载:承天门街(今南北广济街)十字以东的第四横街景风门街(今西大街东段和东大街西段)北侧为尚书省(今鼓楼),过了安上门街十字(今钟楼盘道)向东沿街有都水监和光禄寺(因建于开元年间俗称开元寺,今为开元商场),寺东有南北街(南街是今端履门街,北街是今南新街),过十字有军器监。军器监东既皇城东城墙中门景风门。 唐代各地官员进京办理事务均要经过景风门街方可至尚书省,因此景风门外设有全国最大的官方驿站“京兆驿”(在今东大街南侧马场子一带,今地名“马场子”和“饮马池”即当时驿站的马厩和饮马处,今此处的西安市八中内尚有唐代遗留下来的石雕马槽等遗物)。唐代,这条街在今钟楼处与安上门大街相交,西至承天门街十字(今南北广济街十字),再西通皇城西墙中门顺义门(今西门),当时顺义门内也有兆驿的大型马场。唐代的军器监在今菊花园一带,是国家东部物资运抵长安的存放处,也是运往关东的军械装备存放处。相距此街不远的东南侧是当时的东市(今环城东路南段与太乙路一带),由于大批商人聚集此地,车辆必在此停放,而停车场地称为“落车场”,清代还称为“落车场',后雅化为“乐居场”(因关中方言“落”“乐”同音,而古语“车”也读“JU”)。今东大街碳市街口稍东是唐皇城遗址处,一直向北是皇城东墙的北段,今省政府东墙(省政府幼儿园东大门附近)尚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唐皇城城墙。只是近些年政府各部门疏于保护,已经摇摇欲坠了!1955年修建人民大厦时填平了沟下南北巷、桃源新村和现在横过东大街南北一线的菜市东坑、西坑、饮马池、县仓巷大坑等六处低洼街巷,清代和民国称“六海坊”,曾设六海镇,此些个即唐长安城皇城城河,当时称作“御沟”,由浐河进水。 元代在唐军器监原址设“杂造提举司”,即为国家造兵器的地方。三原人扬子江初任提举,造“无坚不摧”重炮,元顺帝封“便宜都元帅”。元军用重炮装备,开始了由冷武器向热武器的转变。马可波罗在《游记》在中说“这座城市以制造精良的武器诸城”。 元代,将景风门街以北划为蒙古贵族居住区。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将马巷(今西一路)、南巷(今案板街)居民迁至栎(yue)阳屯田(今临潼区交口镇马巷屯、南巷屯即迁来群众用了原来居住地名)。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原奉元城基础上修建西安府城,因东关居住区最大,西安城向东扩大三分之一(约扩大了一倍)将东关新居民区包入,至此成现在西安城规模。东大街向东延伸1300米,另建东门长乐门,成为长度为2150米的东大街。明初,元代的蒙古贵族区改为明秦地藩王及贵族居住区。沿今东大街街南造萧墙。萧墙北起北门沿北大街西侧至今钟楼处折向东大街南沿至东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萧墙东南拐角处造钟楼。清代,又将明秦藩王及贵族居住区改为满族贵族居住区,称满城。辛亥革命后张凤翊督陕,下令拆除满城,沿满城南萧墙北侧建街道,街两侧修两层木结构房屋,檐下走廊为人行道,建成当时西北最宽敞繁华的商业大街——东大街。 27 西大街 北院门:西大街同东大街一样,在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建造大兴城时,这条街就是通过新建子城东城墙中门的大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唐代叫顺义门街,横过唐长安城西墙中门顺义门(今西安西门安定门),东至安上门十字(今钟楼十字),与景风门街(今东大街)相接,基本与今西大街相合。 皇城横排共七条横街,由于它是通过皇城的第四横街,即中心大街,所以唐朝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就在这条街上。尚书省位于皇城中心,正门即今鼓楼,今市政府南有尚书省都堂(中堂),唐初李世民任尚书令时就坐阵这里,鼓楼北街(今北院门回民小吃一条街)两侧为尚书省下辖的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六部各办事机构从今北广济街口至钟楼一字排开。 唐末,朱温毁长安宫城,韩建以皇城为基础缩建长安,建新城,此街成为地方行政官署的集中地。因皇城相对宫城称为子城,此街称为子城厢正街。以后历代地方行政中心就设在这里。如五代、北宋、元、明、清的永兴军、京兆府、奉元路总管府、西安府、陕西省长公署、关中道署等重要的衙署都设在此街。民国初民政府掌管全省事务,后改民政厅。当时长安县管辖西安市政,县政府就在此街上。 28 南大街:南大街以在钟楼之南得名,然而唐代称此街为安上门大街,又叫安上街,俗称长安路。此街南通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因正门朱雀门常常被皇帝与紫袍朝臣通过所占,因此安上门街成为当时一条非常繁华的大街。当时韦、杜等朝臣官员都在韦曲、杜曲修建别墅,他们也都经过此门到别墅。唐代一进安上门(今南门永宁门)东边有斗鸡场,斗鸡时有音乐伴奏,场周围还有小商小贩,十分热闹。武则天时宋之问在《长安路》诗中说“日晚斗鸡场,经过挟斜看”。他曾当过宰相,还在下班后挤在人堆中观看斗鸡。唐代的斗鸡场后来谐音演变成今天的大吉场巷了,在小巷内至今还保留有唐乐社,吹奏唐代宫廷音乐。 29 红埠街:这是一条不可小视的街道!隋文帝杨坚正是以曾在此地的一座村庄杨兴村而决定以此地为中心建立新都大兴城的。在今街北侧曾有一道城墙,墙北为宫城,墙南为皇城,中间开城门承天门(遗址在今莲湖公园内南墙承天阁处)。史载,承天门前大街南北宽三百步(实测四百四十米),现在的红埠街南沿至土车巷北沿,正是当年街道遗留下来的宽度。这是唐长安城内最宽的街道。 实际上此街也可称为是唐都礼制性的一个广场,特别是在改元、登基、大赦、接见外国国王、出征检阅军队和迎接凯旋以及迎送公主和藩出城,元正、冬至等节日,皇帝都要登上承天门城楼,千官序列、万民唱和、旌旗惠东、盛况至极。 承天门城楼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公元895年,藩镇王行实和李继鹏等割据势力相互争夺劫持皇帝,点燃承天门,昭宗李晔从承天门城楼仓皇跑下,从启厦门(今陕西师范大学后门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之间街道与翠华路相交处)仓皇逃出长安。 埠是土墙的意思,由于烈火将土城墙烧过,土中的铁经过还原出现红色,唐后将此街叫做红埠街。靠近城墙下的小巷就叫土城巷了,是紧靠城墙的意思,民国《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还叫土城巷,现在已讹化为土车巷了。 30 北大街:北大街因地处钟楼之北而得名。公元582年隋文帝建大兴城时,宫城在北,皇城在南,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今南门永宁门)直对宫城南墙东门长乐门(遗址在今北大街通济坊前),两门之间的通道便是今北大街。当时对景风街十字(今钟楼盘道十字)南的街道称安上街,北段未见记载,但十字其它三边街道都按城门来称呼,所以可能当时称今北大街为长乐街。根据唐城图,当时这条街道进入宫城后通到宫城北门到今自强路十字。比现在街道稍长。史书载,外国进贡的贡品、方物、珍器皆由此街进入工程。 元代迁北大街东两千余户到栎阳县(今临潼渭北)屯田,这次移民使得武屯和交口都留下了以当时西安一些街道名作的村名。而腾出之地则作为了蒙古贵族集中地和御史台衙等官府。明初这里改作了秦地藩王及贵族府地,并沿北大街西和东大街南建萧墙,萧城有南北两门,南门西华门,北门后宰门(也叫过新城门)。清初又改为满族贵族聚集地。辛亥革命后,拆满城,北大街至此恢复历史原貌。 31 广济街:唐承天门街向南直对朱雀门间的大街就是显赫一时的承天门大街,也简称天街。这条街上的行人并不多,只有皇帝出巡辇驾走在正中,或者紫袍官员走在两侧道上。街旁有流水的御沟,并栽植槐树。韩愈在此不禁写下《天街》绝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时因天街广植槐树,所以也称槐街。 唐天街宽百步,解放后实测九十米。唐后长安失去首都地位,这条街迁来的住户就地住在原街道上,天街北段(今南北广济街)基本住在东侧,留下西侧为唐街原地。而南段(保吉巷)却住在西边,留下唐天街的东半边,以致南北不齐。近年城市改造使得两街对直,但还是没有唐街九十米宽。 32 含光街:此街位于含光门里,是西安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唐代称含光门街,《长安志》说“从东第一鸿胪寺,次西鸿胪各馆,馆西含光门街。”鸿胪寺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鸿禄各馆相当于国宾馆,是接待各国来使或纳贡者的场所。地址约在今含光街和甜水井街。 唐德宗时因吐蕃占据河陇要道,入唐使者不能返国,由鸿胪寺供给膳食的人数大增,单确认确无生计应予给养的就有四千余人。皇帝还恩准他们见“秦寺”(清真寺)便于他们礼拜,可见当时居于此街的侨民人数之众。唐亡,这些人便流落于此街附近,这也是今天回民区形成的一个原因。 33 环城南路 咸宁路:这两条如今的街道唐时都应为春明门街。公元582年隋文帝建大兴城,郭城东墙有三门,中门春明门,进入的街道便是春明门街,此街横过郭城,直通西门金光门(今土门十字附近),连接东西两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春明门在今春明路南咸宁西路上,位于西安交通大学与兴庆宫公园相对出东侧偏南。当时入唐学习者多由此门进入唐都。此街因紧靠唐三大内之一的兴庆宫(三大内为:兴庆宫、太极宫、大明宫。)当时正月十五花灯盛会,高跷、社火、伎人相唱、焰火在此街通过。万人争看,蔚为壮观。八月初五唐玄宗李隆基生日,玄宗在此抛撒钱财与民同乐。 34 自强东路 自强西路:今北郊自强东、西路是唐代大明宫五门(唐时称五门,后雅化为午门)前横街。中段北侧有唐大明宫正门丹凤门遗址,因并列五个门洞,中为皇帝御道,旁门分等级进入,不得越礼。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说“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就是描绘的众大臣点着灯笼从此门进入大明宫早朝的场景。五门西的道路就使今自强西路,王建《春日五门西望》也是站在这条街上写的。当时此街两侧有御沟,御沟镶有石堤,石堤上栽植垂柳。公元881年黄巢占领长安,在丹凤门上亲自击鼓六十响,宣告大齐国的建立。民国初这条街还叫五门坊,国民党搞新生活运动改此名。民国初年间在丹凤门遗址建丹凤公园,现开辟龙尾道,重整大明宫正殿含元殿。 35 龙尾道 丹凤门大街:革新街原名隆威路,相传是含元殿龙尾道讹化的,隆威与龙尾同音,文革改名革新街。现将含元殿前龙尾道拓宽成当年宽度,恢复含元殿雄姿,拆除栖凤路至革新街间的民房,宽50.5米,长75米。原来的栖凤路是因直北对含元殿西阙楼栖凤阁而得名。当时两侧有文武朝堂,还驻有守卫皇宫的左右金吾仗院。公元835年,宦官专权,大臣李训等对文宗谎称:左金吾仗元的石榴树有甘露可饮,请来看,准备伺机将宦官杀死,结果伏兵被发觉,事情败露,引起混乱,死伤无数,史称“甘露之变”。就在这条街上。 36 朱雀大街:如今的西安朱雀大街就是唐代的朱雀大街。因在朱雀门外而得名。远在西周时就以四方的星宿定名方位,为: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朱雀是南方星座。唐代的朱雀大街是唐城中轴线的南北大道,两侧多住着朝中重臣,身穿紫色朝服来来往往。所以人们也把这条街称作“紫陌”。韩国的汉城、倭寇的京都都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街道称作朱雀大街。 清末民国时将此街南段称作子午路,子午是直南直北之意,指长安直对南山的大路。现在还有人将南段叫子午路。 37 唐长安城周边留下的地名:如果想知道唐长安城有多大,那么把环长安城留下的地名串联起来便可知一二了。 唐长安城也统称京城(对于首都也称京城的称呼也来自陕西。周先祖东迁至今凤翔县“京”地,看地形气势甚好,便在此建都。称京城。周至唐,千年间,关中地区基本为首都之所在,故对首都的简称也逐渐讹化为京城了。),据实测东西长9500米,南北长8400米,郭城东、西、南三面长26.3公里。禁苑城东沿灞水,北临渭河,西利用汉长安城西墙,即三桥镇东侧直至六村堡,共36公里。郭城和禁苑城共计总长62.3公里。 郭城西墙北端起今白家口,是唐末长安城墙塌毁后,人们为了从一个塌口通行而得名的,白家口村旁的氧气厂内还有一段唐长安城墙。附近郭家口、张家口、新郭家口村,都是唐末位于城墙缺口处的村庄。 向南至丰惠路与大庆路相交的大土门村,今土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历史学家武伯伦先生考证,土门即唐开远门遗址处,唐末城楼毁坏,人称此门为土门。开远门是唐西市的出口,也是实际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只是开远门很可能会引起一造假临省部分人士的痉挛。因为开远门的存在再次粉碎了他们肆意篡改历史,妄图给脸上贴金,称丝绸之路起点在其省内的痴心妄想!) 再向南至丰镐路与丰惠路相交的十字,人称土门什字,附近有小土门村。这里即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墙中门门金光门遗址处。清朝、民国,这里仍称金光里。再南边是西墙南门延平门,遗址约在今唐延路大唐公司与海关大楼之间路东偏南。唐延路的得名即因在延平门外西侧与唐城平行。 唐长安城郭城南墙有三道城门,西边的叫安化门,遗址在今山门口村东两百米处。山门口本是三门口之误。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盖京城之南城门,中曰明德门,今谓之五门,西曰安化门,今谓之三门。”因此应为三门口村才对。而安化门三个门道是因为唐代等级制度森严,只有与宫城承天门相对的朱雀门、明德门以及其他部分专供皇帝使用的城门才是五个门洞。 郭城南正中为明德门,在今明德门小区与杨家村之间。唐明德门遗址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夯土台和门道留存(只是如此重要的遗址附近连一块指路的牌子都没有,实在是可惜了想去看看的人们)。 郭城南边东门叫启厦门,遗址在今陕师大东门翠华路南段。门口的瓦胡同、庙坡头都是唐代的村名。唐末昭宗李晔在承天门事变中便是从启厦门逃出至莎城镇(今引镇)。 郭城东南角是唐代的皇家旅游胜地曲江。玄宗李隆基为游曲江从兴庆宫开始紧靠东城墙内侧专修一条通道,谓之夹城。夹城出口处有一道城门叫新开门,遗址在今新开门村东北侧。现为曲江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长安城外郭城东墙南门名延兴门,在今延兴门村西500米延兴门小区处。唐人习惯把城门以方位按汉长安城城门称呼,汉长安城东墙南门叫青门,在今西安城北青门小区处,而唐人也将东墙南门称为青门,并设了青门里(今延兴门小区),唐诗人贾岛故里便在此处,诗人张籍《过贾岛野居》说“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 郭城东墙中门春明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与兴庆宫公园相对处东侧偏南。 郭城东墙北门通化门。在今长乐路与金花落路十字西侧偏南(大致在金花饭店与羊毛衫城之间),清代尚将这一带称通化里。稍东长乐坡前便是隋唐时期的望春宫。 禁苑城基本没有留下太多地名。现有的有灞水西岸的广大门村,实为禁苑城光泰门的谐音。公元784年,唐朝走向衰败,国家形成“无地不藩,无藩不反”的局面,唐藩臣朱泚[音ci]叛乱,在禁苑城白华殿称帝。白华殿遗址就在未央区白花村。唐节度使李晟渡东渭桥镇(今耿镇),战于神鹿坊(今灞桥区神鹿坊),过米仓村(今老人仓村),功破光泰门,平息了叛乱。 再北,明、清、民国时有北城门村,今以谐音为北辰村。村东侧至今还有方形城门夯土遗址。北辰村北十里,有夏家城,是禁苑城东城角,向西是禁苑城北城墙。草滩镇西的城角村就是禁苑城墙转弯处,也是接汉长安城城墙处,此处起禁苑城利用了汉城安城原墙。吴高墙村旁又张道口村,是唐禁苑城朱宏门。 禁苑城北城门至高庙村有洛城门遗址。门楼夯土台上有庙一座,故名高庙村,也是唐禁苑城的城门,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至六村堡,因相姓人住此村俗城相城门。城角内侧原有相、糖、田、王、阎、雷等六个村堡,清嘉庆年间为防盗,利用禁苑城墙和城角联合筑墙,合为一村得名六村堡。 向南即唐禁苑城西城墙北门元武门,遗址在今石油城东西大街上。此门在西汉武帝时称雍门。西魏时,魏文帝改名阳武门,曾在门前悬鼓,置纸笔,求百姓直言朝政得失。唐代因避讳改为元武门。 再南是延秋门,遗址在今延秋门村东侧。汉称章城门,莽新时改称万秋门。唐代谐音改称延秋门。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即由此门逃出长安。 38 汉长安城实测周长25700米,总面积36平方公里,基本呈正南北方向。由于宫殿修筑在前城墙修筑在后,同时北部受渭河河道的抑制,因此除东墙比较平直以外,西、南、北三面城墙多有曲折,从而使汉长安城平面形状类似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故而又有“斗城”的名称。如今,如果驾车经城西快速干道出西安市时,在通过收费站[未建成]后上陇海铁路高架桥路北所见到的高墙即为汉长安城墙。保存相当完整!而墙后远处所能看到的高大土丘即为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为西汉名丞萧何主持修建。 39 现在的西安西三环北段从过三桥高架桥后大致开始就从西汉时期的汉长安城与建章宫之间穿过。在经过石化大道高架桥时路东侧的建筑后面就是西汉时期的“西市”遗址,而路东的仿古门楼所在地大约就是西汉时期汉长安城西城墙最北面的“雍门”。进入该门后东行大约一公里的万亩桃林所在地便是当时的“东市”遗址。 40 隋代,当时在藩的唐高祖李渊的宅子就在如今西安市友谊西路边家存十字东北方向。现在是陕建集团的家属院。而隋炀帝在藩时所住的宅子与李渊旧宅隔“通化”坊相望,隋炀帝在藩时的宅子在如今西安市友谊西路与朱雀北路十字东北方向西后地附近。隋长安城内已有东、西两市,只是当时西市称为“利人”市,东市称为“都会”市。 41 唐长安城外郭城(不含禁苑城)东城墙北起如今的省金属结构厂,向南开始大致在如今的东二环西大约三百米与东二环平行。在今“金花”饭店西筑“通化”门;在今咸宁东路交通大学附近筑“春明”门;在今西影路铁路庙村附近筑“延兴”门,至今曲江乡附近折向西,为唐长安城外郭城南城墙。在今翠华路植物园南陕师大后门附近筑“启夏”门;经今陕西师大与西安外院间道路至今明德门小区筑“明德”门;再向西至今北山门口村筑“安化”门;与今电子西路大致叠压至今木塔寺村西后折向北,为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城墙,与今唐延路大致叠压。在今大唐屏蔽词语公司东北筑“延平”门;至今南二环与西二环转角处筑“金光”门;至今土门工人俱乐部处筑“开远”门;再向北,过今陇海铁路线大约四百米折向东,在今丰禾路、自强西路、自强东路北与以上三条道路大致平行,为唐长安城外郭城北城墙。其间筑“光化”“景曜”“芳林”三门,为北城墙西侧三门。在今工农路西开始为宫城禁地。自西向东分别筑“玄武”“安礼”“玄德”“兴安”“建福”“丹凤”“望仙”“延正”共八门。其中“丹凤”门为唐大明宫正门。“丹凤”门遗址大致在今二马路与革新街十字南,为现代建筑所叠压。 42 名人住宅:闫立本的宅子大致在今西工大附中校区东侧。太平公主的宅子大致在今劳动路与丰庆路十字西北侧一汽配市场后。褚遂良的宅子大致在今文艺路与体育路十字向东左邻右舍地产大楼附近。 43 今书院门仿古街在唐代时自西向东至今端履门依次为:太庙、中宗庙、文献皇后庙。 44 南广济街: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45 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46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47 新城广场: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48 案板街、炭市街:案板街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炭市街: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品。1989年建门牌楼。 49 南新街: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50 后宰门: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51 韩森寨: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时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坟冢位于今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公园内]。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52 三桥镇:今西安西边三桥镇因西汉时期在当时的渭河之上飞架有东渭、中渭和西渭共三桥,而得名至今。 53 西五台:洒金桥的古都新世界大酒店西南侧有一寺庙,为唐时太宗李世民为其母礼佛而仿建的五台山寺庙,因地理位置在其西,故又名西五台。 54 现西安渭河电厂所在地大致为秦时期“兰池”遗址。西侧旁建有“兰池宫”,再西侧则为仿六国宫殿建筑群。 55 秦咸阳城遗址基本位于今汉长安城遗址正北方向。汉长安城地面遗址尚存,秦咸阳城却基本没有地面遗存的原因则是渭河河水不断向北侵蚀造成的结果。今渭河河道大致恰好从秦咸阳城正中心由东向西横穿而过。 56 如今的华县在西周时期称为“郑”,兴平市称为“犬丘”,长安区称为“杜”,兰田县称为“弓耳[为一个字]”,而“泾阳、高陵”两县地名当时就有。 57 西汉时期的“明堂辟雍”遗址位于今土门工人俱乐部北面西电公司厂区内。“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的地方。“辟雍”及“明堂”外围围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雍”意则为完满无缺,圆形像“辟”,而“辟”则乃“璧”,“璧”为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58 名人住宅:唐代名丞魏征的宅子在今东新街西安人民大厦内[原为长安城的设计建造者宇恺所居住]。 欧阳询的宅子在今红缨路内张家村派出所附近。盛唐时期达官显贵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域在今环城南路以南、长安路以东、太乙路以西、南二环以北。这一区域集中居住了如:安禄山、高仙芝、郭子仪、杨国忠、马怀素等等当时的一批达官显贵。其中,安禄山的宅子大约在金雁塔路西瓦窑村东与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隔街相望。大将郭子仪的宅子与今友谊东路珠峰宾馆隔街相望。杨国忠的宅子在今雁塔路路当中,大约在秋林公司与夏绿地歌厅之间。 59 南稍门、长安路变迁:今南门长安路至友谊路十字在隋代 路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兴道”“开化”二坊,路东分别为“务本”“崇义”二坊 在“兴道”坊内有“至德女冠”观 大致在今西安电视台对面 在“开化”坊内有“法寿”尼寺 大致在今西后地小区内 隋炀帝在藩时也居住在那附近 只是应该再向东南几百米 而在“崇义”坊内有“正觉”寺 大致就在今红会路[南郭路]与体育路之间连接的那条路[记不得名字了]路东一侧 到了唐代 坊的名字还是沿袭了隋时期的名字 只是在“开化”坊内有了“荐福”寺 大约在今军区干休所内 而现今的荐福寺 也就是小雁塔 只是当时荐福寺的一个浮图院 也就是塔院 而“务本”坊内则多了国子监和景云观 国子监大致在今新建的省人大大楼附近 景云观则在今仁义村内 “崇义”坊内多了马怀素、崔元炜、苏勋、韦臣源的宅子以及“招福”寺和常平院 唐中后期还有了:进奏院、英王园 而“务本”坊也多了“先天”观 五代直到明 南稍门没有什么有记载的 至清代 南门外建了郭城 在今长安路西“长安城堡大酒店”和路东未建成的“太阳宫”建有东、西两个郭门 今红会路与长安路路口处建有南郭门 并在当时的南郭门内西北方向建有娘娘庙一座 至民国年间 南门外郭城还有城墙 但如今的围墙巷还在郭城西南墙角外 在今农业银行大楼附近有国民政府三局一所 60 西五路、北稍门变迁:如今的西五路由东向西基本建设在隋代“永昌”坊与“大兴”宫内的“东宫”基础上 大致在如今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处为分界 西边是“东”宫 东边为“永昌”坊 在今后宰门小学附近为东宫内的“门下”坊 今省出版社附近为“典书”坊 今北大街十字KFC附近为“东”宫与“大兴”宫之间的“凤皇”门 如今的北稍门在当时是在皇家的“大兴苑”内 至唐代 将“门下”坊更名为“左春”坊 将“典书”坊更名为“右春”坊 “凤皇'门名称未变 只是在今省政府后门西北方向增建了”明德“殿 在今市体育场西侧有一大型的茶楼 而如今的北稍门在唐代是在皇家“西内苑”内 五代至元 西五路与北稍门均为城外荒地 明代 在今省政府后门西北方向建有“开阳王府”北稍门则依然是荒地 清代 西五路在当时的“满城”内 但当时没有形成道路 只是大致在今西五路的路北侧今革命公园附近由东向西依次为:镶黄旗、正黄旗、右翼驻地 路北侧由东向西依次为:正白旗、正红旗驻地 而北稍门则由南向北在路东侧依次为“厘局”“三圣堂”“极乐庵”于“关帝庙” 至民国 今人民大厦与市体育场当时称为的“森林公园”路对面 也就是今革命公园已见雏形 且今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当时公园内的第五桑园 今十九粮油食品店为当时的骑兵团驻地 北稍门则基本为民宅所在 61 碑林:西安碑林位于今文昌门内的三学街,北宋京兆府学[即明 清文庙]旧址。最初原是为保存唐代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所建立的。 《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原来都竖立在长安城内务本坊[朱雀街东侧第二列北起第一坊]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缩建长安城时务本坊被隔在城外。为了使这些重要的文物不致失散,先将《石台孝经》移置于皇城内尚书省的西隅,即今西大街靠近钟楼的社会路一带[自宋建隆三年《重修文宣王庙记碑》]。此后四五年,后梁时镇守大安府的刘郇根据幕吏尹玉羽的建议,又将《开成石经》迁到这里[自宋元佑五年《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当时在唐国子监旧址建立文庙。由于保存碑石的场所“地杂居民,其处洼下,霖潦街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壤,岁久折缺”[自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一],同时也由于城内留存的汉唐名人碑刻损失严重,不断引起时人的关注,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的碑刻,元佑二年[1087年]秋,在陕西漕运使吕大忠等人的倡议下,由京兆府学官黎持主持,又将全部石经移至京兆府学北面,即今碑林所在。同时迁来的还有诸,欧,颜,柳,徐浩等书法名碑和宋僧梦英的《篆书偏旁字源》等碑石。这次移置,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所选地势比较高燥,地基坚固,同时又修建了房舍,亭廊等覆盖设施,安排了陈列次序,为今西安碑林奠定了最好的基础[自《京兆府学新移石经记碑》]。 金、元、明、清时期对碑林的屋宇屡有修缮。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马文升曾重修西安碑林。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关中大地震,碑林的许多碑石被震坏,《开成石经》有40块破裂,《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不空和尚碑》,《孔子庙堂碑》,《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三坟记碑》,《栖先莹碑》等书法名碑也都倾倒,折断。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按石经旧文集其缺字,另刻补字小石97方于碑旁。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又对碑石进行了一次整理[明万历十七年《重修孔庙石经记碑》。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补刻《孟子》一书碑石9方。二十一年[1682],马尔图又刻《大学》,《中庸》二书碑石20方。五十九年[1720]又对碑林进行了一次修缮[康熙五十九年《重修孔庙石经记碑》]。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再度对碑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修缮了房屋,增添了碑石周围的栏杆,调整了历代碑石的次序,并规定了碑石拓印的范围和时间以资保护[毕沅《关中金石记》]。此后,嘉庆十年[1805]和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有过两次整修[嘉庆十年《重修西安碑林记碑》],至此西安碑林的名字也正是形成。 西安碑林的现有碑刻文物情况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措施不得当,希望不要发生文物流失现象。也希望位于小雁塔旁的西安历史博物馆建成后碑林的现有情况有所改观。因为西安碑林不仅仅属于西安! 62 唐皇城、宫城:皇城亦名子城,是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据实测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北面无墙,东西两墙与宫城东西墙相接,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43.陆米,东西宽与宫城相同,周长9.2公里,南面有3门,西面有2门,南面正门曰朱雀门,北对宫城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东西2门遗址尚未探出,皇城各街之间设中央衙署。现存明代西安城墙基本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稍加扩充而建成。 宫城,是皇族居住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北部,南连皇城,北接禁苑。据实测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陆公里。宫城南面为承天门[隋称广阳门],北为玄武门,中部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正殿名曰太极殿[隋称大兴殿],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部为掖庭宫[宫女居所],南有内侍省,北有太仓。太极宫的遗址今仅存东西长约0.5宫墙一段,俗名西五台[今古都大酒店西侧后的仿古建筑群附近]。 63 大明宫遗址:大明宫位于今西安市北龙首原上,因在太极宫东北,亦称东内,始建于贞观8年[陆34年],初名永安宫。唐高宗龙朔二年[陆陆2年]重建,称大明宫。曾改名蓬莱宫,含元宫等。昭宗乾元3年[89陆年]毁于兵火。1958年在陕西省文管会进行勘查后,中科院考古所又进行过几次勘探发掘。勘探证明,该宫平面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南端东西宽1400米,北端宽1190米,东墙长2330米,西墙长2300米,面积29785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均有夹城。共有城门11座[南5,北3,东1,西2],除城门附近及拐弯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为板筑土墙。宫殿遗址尚有含元殿,翔鸾阁,栖凤阁,麟德殿,重玄门,三清殿,拾翠殿,太液池,大角观等。并对麟德殿遗址进行了初步复原保护。现已基本可以看出武则天曾一次宴请五千余士兵的麟德殿的雄伟建筑了。 1982年夏在大明宫的东北部,左银台内280米处,发掘出清思殿遗址,该遗址东西长33米,南北宽28.8米,出土有铜镜,镏金铜饰残片,黑白围棋子和一件出入宫门的鱼符。从出土文物及史书记载,说明三清殿是供皇帝娱乐休憩的便殿。1982至1983年又对大明宫内最大的道教奉祭场所三清殿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大明宫内西北角,青门内东侧,现仍高出地面14米。出土大量单色和黄绿蓝三色琉璃瓦残片,以及镏金建筑饰。1982年秋开始还发掘了朝堂遗址。1987年4至5月,含元殿遗址东侧221米处发掘出含耀门遗址,该门遗址东西长2陆.4米,南北宽12.5米,门外有南北向的两条夹墙,显得门禁特别森严。1984年秋至1985年春,在大明宫西部右银台门以北的西夹城内,发掘出著名的唐代翰林院,翰林院占据夹城南部400余米的一段,已发掘出它的南院,由建筑遗址5座及砖道一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张九龄,张说等都曾当过翰林学士,在这里供职多年。 五十年代在西内苑发掘出含光殿及球场遗址,出土一块石碑,上刻“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建”等17字。199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 兴庆宫遗址:兴庆宫,亦称南内,本为唐玄宗李隆基当太子时所居住的地方,玄宗继位后,于开元二年[714年]改为兴庆宫,其位置在唐长安城兴庆坊[今西安兴庆宫公园是遗址的一部分]。兴庆宫的建筑布局与大明宫和太极宫不同,正门兴庆门朝西开,其它建筑都是楼房,而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更是阁楼式,其建筑相比东内,西内更加豪华富丽,有殿,楼,堂,亭30多座,并有面积为182000平方米的龙池一处。1958年在遗址约1/4的地面上修建了兴庆宫公园。省市文物部门同时进行了全面的勘查。经勘查,遗址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正门在西墙北部,宫内以隔墙分为南北二部,北部为正宫南部为园林。并为了配合兴庆宫公园的建设对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进行了发掘。出土很多莲花瓦当,砖瓦等并基本勘探出两座建筑的规模及基址。 65 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在今西安市铁炉庙村。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东南隅,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初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盛唐以后长安佛教密宗的大道场,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日本许多唐高僧,如空海,园仁,园珍等都曾在青龙寺学习密宗。1973年至1980年,中科院考古所对青龙寺遗址曾进行过3次发掘,取得大量文物资料。发掘证明,青龙寺面积占新昌坊的1/4,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现存遗址仅保存了北部一段高地,寺院建筑大部分布在西部,已发掘出的并列两排的院落遗址,其中有塔,殿,回廊等建筑基址。寺东部地势最高,未发现建筑基址,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园林部分。寺周尚残存部分围墙残迹。出土文物除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外,还有残石佛像,镏金铜制小佛像,银质小佛,三彩残佛像,陶佛塔及大和五年[831年]杜文秀立石灯台,经幢等。发掘后,西安市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部分恢复,成立青龙寺文物保管所。 66 西安回民的由来:回族是唐宋以来,特别是宋代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东南亚人来到我国,在一些地区定居下来,与汉族,维吾尔族等长期共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成的一个民族。西北地区回族的形成也是如此。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古代的长安即是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很自然的,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唐都长安穆斯林的来源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城的时间约在七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统天下,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宗教活动家,经由自五世纪以来就已经开辟的中阿之间的外交关系进入中国。八世纪初期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已经东伸到南起印度河流域,北到布哈拉,萨马尔罕一带,在葱岭以西与唐朝疆域相接。之后的阿拉伯商人,使者,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城的就更多了。尤以商人居多。唐人笔记《太平广记》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1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叛。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也有所记载。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并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通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曰:“庚辰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便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的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如长安北郊的南康村,北康村等,据考证,他们就是九姓胡的后裔。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政府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中的大姓。这是当时长安穆斯林来源之三。 以上所述三点就为回族在这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西安回族形成的时间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聊,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一方面战乱频繁,另一方面又使中原地区的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又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因当时战乱频繁,阻碍在长安城附近的波斯,阿拉伯,中亚的穆斯林商队为数不少。这就成为了回族在此形成的国内因素。约在9世纪前后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衰落,后被蒙古军所灭。前后约4个世纪中,中亚西亚长期处于混乱中。11世纪到13世纪,欧洲封建君主的十字军东侵,加上天灾,瘟疫等原因,迫使阿拉伯,中亚,波斯的穆斯林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迁徙。而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处在战乱之中,但相比较当时的阿拉伯,中亚,波斯等地区当时的中国还是人间乐土。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各种交通手段进入中国的穆斯林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是促进回族形成的国际因素。 词家周密[1232至1298]在南宋晚期生活了48年。杂著众多,其中一书曰:“今回回多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中原包括陕西,江南指南宋辖地。又据无名氏《昭忠录》记载:南宋丽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率兵50万,由大散关南攻,宋将曹友闻在南大安,鸡冠山,回回寨一带拒战,消灭蒙古军10余万人。其中回回官兵为数不少。此战在《宋史》《宋史纪事本末》中均有记载。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原回族的形成不会迟于12世纪晚期。陕西特别是长安及其附近,回族形成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些。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有一幢明嘉靖五年[1526]国子监李时荣撰写的碑文说: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之年]曾对原有清真寺进行维修。开封也有一幢《重建清真寺碑》,刻于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据故老相传说原寺修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当时金以迁都开封,北宋灭亡以36年。这一建寺年代史家认为可信。与西安化觉巷寺碑所记年代相对照,靖康二年寺院重修之说亦应可信。据此,西安及其附近的回族形成时间,当在北宋晚期。 下列西安现有部分清真寺简表 1 化觉巷清真寺 又名清修寺,面积1.3万平米。市西安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所以又称大寺。寺内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风格,是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2 大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大学习巷[大河西巷之讹]内,又名清净寺,规模仅次于化觉巷清真寺。据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刘序撰《重修清净寺碑》的记载化觉巷清真寺建于宋代,后由于信徒增多,至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在此修建新寺。碑文中还提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四月,郑和[回族]第四次出使西洋之前,曾到清净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担任翻译工作的经过。 3 小皮院清真寺 大皮院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相隔不远。小皮院清真寺又名真教寺。初建时间大约在永乐年间[1403至1424]。大皮院清真寺创建时间较前者晚,但也在明代,规模也略小。 4 小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小学习巷[小河西巷之讹]内。 5 营里清真寺 位于大小学习巷之南段。因清初这里驻扎之军队中有穆斯林,为方便宗教生活,特建此寺。至今小学习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小巷,俗称“箭道”就与此曾驻军有关。 6 洒金桥清真寺 是清代前期由民间集资修建的。到民国时期,又在洒金桥南段路西修建了一座新寺[清真西寺],前一座就被称为洒金桥老寺了。 7 北广济街清真寺 因离化觉巷的大寺很近所以俗称小寺,建于清初。寺中有一独特之地,是礼拜殿西面临街建有一座木结构的唤拜楼,远望玲珑剔透,形式别致。 8 南城清真寺 位于东仓巷西面的回回巷内。由于当时驻扎在西安的八旗军中的汉军旗和蒙军旗中都有一些穆斯林,该寺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宗教生活而就近修建的。
辛亥以后修建的清真寺有:建国巷清真东寺,西新街清真西寺,北门外道北清真寺,纺织城东郊清真寺,小东门外回民新村清真寺等。 此外,在民国初年的教派争端中,西安城内西北隅又另建起两座清真寺。一是位于小学习巷北路西的清真中寺,另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洒金桥南端路西的西寺。 67 西安政区沿革 西周: 京畿[府] 辖区:樊,杜,高陵,骊山氏,蓝田等邑[县] 秦 : 内史[府] 辖区:蓝田,高陵,栎阳,杜县,骊邑,芷阳[县] 西汉: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奉明,南陵[县] 左冯翊[府] 辖区:高陵,栎阳,万年[县] 右扶风[府] 辖区:户县,周至[县] 东汉: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县] 左冯翊[府] 辖区:高陵,万年[县] 右扶风[府]户县[县] 魏 :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陆,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户县[县] 晋 :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前赵: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前秦: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后秦: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郡[府] 辖区:常安,蓝田,新丰,山北,杜城,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北魏: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霸城,户县,山北,蓝田,杜县,新丰[县] 冯翊郡[府] 辖区:高陆,广阳,鄣县,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西魏: 雍州[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霸城,山北,杜县,蓝田,新丰,阴般,户县[县] 冯翊郡[府] 辖区:高陆,广阳,万年,鄣县[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北周: 雍州[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万年,蓝田,新丰,户县[县] 冯翊郡[府] 辖区:广阳,高陆[县] 恒州[省] 周南郡[府] 辖区:周至[县] 隋 : 京兆郡[府] 辖区:大兴,长安,高陵,蓝田,周至,户县,新丰,万年[县] 唐 : 京畿道[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栎阳,昭应,蓝田,户县,周至[县]
后梁: 永平节度使[省] 大安府[府] 辖区:大安,大年,高陵,昭英,周至,户县,蓝田,栎阳[县] 后唐: 镇国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户县,蓝田,昭英,栎阳[县] 耀州[府] 辖区:高陵[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晋: 晋昌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汉: 永兴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乾佑[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周: 永兴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乾佑[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北宋: 永兴军路[省] 京兆府[府] 辖区:樊川,长安,临潼,蓝田,栎阳,高陵,户县,终南,乾佑[县] 秦凤路[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金 : 京兆府路[省] 京兆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栎阳,终南,户县[县] 凤翔路[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元 : 陕西行省[省] 奉元路[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明 : 陕西省[省] 西安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清 : 陕西省[省] 西安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民国: 陕西省[省] 西安市[府] 辖区:分第一至第十二区[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府] 辖区:周至[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府] 辖区:长安,临潼,蓝田,高陵,户县[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陕西省[省] 西安市 辖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 蓝田县,高陵县,周至县,户县 68 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69 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70 东仓门: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71 索罗巷: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72 景龙池: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73 古迹岭: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 74 西汉王朝历时214年,共11个皇帝。他们的陵墓都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附近。其中9座集中在城北的咸阳塬上,东西一字排开,加上众多的陪葬墓密密麻麻绵延38公里。经过考证后从西向东依次为: 武帝茂陵 [位于今兴平市东北,豆马村西北。] 昭帝平陵 [位于今咸阳市西北,南刘村东北。] 成帝延陵 [位于今咸阳市北,马家窑东。] 平帝康陵 [延陵北,大寨东村东。] 元帝渭陵 [今咸阳市东北,新庄北村南。] 哀帝义陵 [今咸阳市南贺村东南] 惠帝安陵 [今咸阳市白庙村南] 高帝长陵 [今咸阳市怡魏村南] 景帝阳陵 [今咸阳市穆家村被] 其中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附记均设有陵邑,合称五陵邑。所以咸阳塬也被称为五陵塬。这里是西汉王朝的一个主要陵区。 此外长安城东南还有一个陵区。这里的陵墓由东向西依次是: 文帝霸陵 [位于白鹿原畔,今西安市动,毛西乡,俗称凤凰嘴] 宣帝杜陵 [位于杜东原上,今西安市东南,曲江乡三兆村南] 西汉帝陵呈这样分布,也是出于历史地理以及礼制上的考虑。这两大陵区均修建在塬上,地高土厚,平坦开阔,方片就地起土,建造地宫,堆积陵冢,用以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都是营造皇陵的理想场所。咸阳塬俯临秦旧都的废墟,将皇陵及几百个文武功臣的陵墓安置在这里,也有对前朝厌胜的作用。咸阳塬上的汉陵也是按照昭穆序排列的。“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居左,穆居右。按照当时礼制,辈份相同的昭穆序位相同,隔辈继位的序位也相同,都不能同葬一个陵区。惠帝刘盈与继位的刘恒都是高帝之子,是同辈,都属穆位。昭帝的继位者宣帝是其堂孙,同属昭位,都不能同在一个陵区,必须另做安排。这就是西汉皇陵有两大陵区的原因。 此外,还有本人并非皇帝或皇后而被按帝后礼制安葬的陵墓。他们是: 汉太上皇陵 高帝刘邦之父母的合葬墓,位于栎阳北塬,今西安市阎良区荆山塬。 薄太后南陵 葬高帝薄姬,文帝之墓。位于霸陵南面,今西安市灞桥区鲍旗寨西北,俗称簸萁冢。 钩弋夫人云陵 葬武帝钩弋夫人赵婕妤,昭帝之墓。位于今淳化县铁王乡大疙瘩村北。 史皇孙奉明园 宣帝之父史皇孙与母王夫人的合葬墓。位于今西安市东门以东两公里左右。 这四座陵园中,除太上皇陵与云陵,南陵属于东南陵区,奉明园在长安城东南也可视为东南陵区。 75 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明洪武二年[1368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赶走元军后,即开始开拓,洪武七年至洪武十一年[1374至1378年]正式建成。明隆庆二年[1568年],崇祯九年[1636年],都曾进行修葺。清代又作了十二次补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修筑工程最大。解放后,大跃进年代,城墙上五千多个垛墙,九十八座敌台及敌台上的墩楼,城四角的角楼都被拆除,从那时起至1983年整修前止,城墙顶部及外壁,有许多砌砖被剥光,很多用砖石砌筑的水槽也被拆毁,四门瓮城被一些机关单位占用。城墙内侧不少居民利用空地修建房舍,并挖了很多窑洞。为便利交通,城墙四周相继开了一些豁口,至此把一座完整的古城垣破坏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由于城墙排水设施遭受破坏,造成严重塌方。塌损墙砖万余块,塌方量约两千立方米。南门瓮城更被西安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将基础挖空,虽文物部门出面多次制止,亦无济于事。虽然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截止1983年整修前,破坏城墙之风始终未曾停止。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从1983年4月1日起,由国家拨款7806万元,整修工程全面开始。经实际勘测城墙高12米,宽12至14米,周长11.9公里,南垣长3.4公里,北垣长3.3公里,东西城垣均为2.6公里,共有城门楼四座,城墙顶上,内外沿均筑垛墙和女儿墙,外沿垛墙厚0.68米,高1.35米,垛口5984个,内沿垛墙厚0.45米,高0.75米,马面98个,上建墩楼。四座城门门楼均为三层,闸楼,箭楼,正楼均系歇山式,箭楼和正楼之间系瓮城,每楼下均设拱形门洞,唯南门洞分设于东西两侧。 自1983年4月1日开工至1986年底,城墙外侧包砖30288平方米,内侧包砖126000平方米,内侧延伸墙717米,外侧垛墙14340米,内侧女儿墙12800米,海漫201600平方米,修建流水槽162个,登城马道8条。夯填土方22万立方,堵塞加固墙体洞穴2000孔[总长40余公里],豁口券洞7处23孔,恢复魁星楼1座,敌楼10座。修建内环城路5500米,拓宽加深护城河漕渠工程14.6公里,砌筑岸坡13公里,改造退水渠4.5公里,铺设引水暗管12公里,维修引水明渠26公里,新建桥梁13座,水坝3座,码头11处。火车站广场下修建城河隧洞长448米,修建环城公路5400米。建仿古厅及管理房8座,仿古公厕18座,仿古牌坊2座,仿古凉亭7座,及假山,游乐场,石桌石凳,休息台等等。 在整修城墙过程中,发现约五公里长隋唐长安城墙遗址,以及唐安福门,朱雀门,含光门,清明渠,皇城西北角台等重要遗址,确定了隋唐皇城的形制和范围,填补了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中的一些空白。 76 北院门:明清两代陕西省的最高行政中心驻地——巡抚部院,与南院门并称。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西狩”时驻此,改巡抚部院为“北院行宫”。 77 辇止坡:西大街与北广济街相交的一小段,传说慈禧太后“西狩”时路过此地,被老童家腊牛羊肉的异香所吸引,辇止不前,故此得名。现老童家腊牛羊肉店内仍有“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匾。 78 庙后街、城隍庙:位于“都城隍庙”后,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西安城隍庙之所以叫“都城隍庙”是因为该庙属咸宁、长安两县共有,传说西安城隍庙都统西北,有失偏颇。庙中传说有薛仁贵、薛丁山牌位和“铁丘坟”,系薛家被满门抄斩之地,亦不对(此地唐时为皇城,遍部衙署)。 79 教场门:清代此地附近有“协标较场”、“抚标较场”故得名,后演变为教场门。有名的“教场门huoluo”即在街北。 80 大麦市街:清代叫“大麦口”为粮食交易市场。 81 大、小学习巷:唐代胡人到长安后学习礼仪的地方,笔者考证此地属皇城内礼部衙署驻地。 82 贡院门:位于明清贡院的大门外,与西大街相交。贡院建筑无存,现革命公园内“革命亭”与贡院“明远楼”极其相似。 83 东、西举院巷:位于明清贡院的大门外,东西方向。为全省“举子”入贡院考试的必经之路。 84 骆驼巷:位于西门大街南侧,古时常有骆驼商队在此停留。 85 早慈巷:清代时名“枣刺巷”为贡院东墙外的小巷。传说枣刺是防止入贡院考试的举子逃跑和外人进入的必备“武器”。 86 老关庙:现在的古都大酒店所在的十字路口。因清代路北有协天关帝庙得名。庙址现在十字西北角的人行道上。 87 南、北马道巷:即西顺城街,古时车辆登城必须走“马道“即城内斜坡,全西安城最大的马道在今西南城角内,南马道巷由此得名;西安化工所附近也有马道,北马道巷由此得名。 88 香米园:应该叫“香苜蓿园”,传说名相寇准居所。——(好象不对,请诸位指正) 89 火药局巷:清代新军的火药局在此。辛亥革命时陕西新军的起义地点之一。 90 白鹭湾:西门内,旧时地势低洼、菜田交错、白鹭翔集,风景优美。而今小区内楼房间距都不符和国家标准,可叹!! 91 青年路:旧称“九府街”系明时秦王子弟藩署之一。四府街、双仁府、二府街与此类似。(双仁府传说是薛仁贵、薛丁山的府邸,好象也不对,解释同前) 92 西门附近地名杂谈:南、北火巷:即现今环城西路临近西门的地方。明清时西关城开“南火门、北火门”方便交通,故得名。今仍有“北火巷村”。南小巷:明清时西关城开南小门方便交通,故得名。市42中学:即冯恭定公专祠,纪念冯从吾的祠堂。冯从吾:关中书院山长,关学大家。旧时此地设立书院。(名字想不起来了,望指正)
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单位简表:
1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国家级保护
2 阿房宫遗址 秦代 国家级保护
3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国家级保护
4 大明宫遗址 唐 国家级保护
5 丰镐京遗址 西周 国家级保护
6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国家级保护
7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8 鱼化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9 太液池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0 建章宫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1 兴庆宫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2 天坛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3 青龙寺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4 斡尔垛遗址 元 省级保护
15 阎庄和杨家围墙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6 华清池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7 黄堆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18 真守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19 小丰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0 鲁家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1 宋村遗址 周 省级保护
22 文王灵台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3 唐明德门遗址 唐 市级保护
24 唐长安城遗址 唐 市级保护
25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市级保护
26 秦栎阳遗址 战国 县级保护
27 涝池河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县级保护
28 泄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县级保护
29 秦始皇帝陵 秦 国家级保护
30 庄襄王墓 秦 省级保护
31 胡亥墓 秦 省级保护
32 董仲舒墓 西汉 省级保护
33 霸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4 杜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5 薄姬墓 西汉 省级保护
36 周穆王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7 蔡文姬墓 东汉 省级保护
38 王季陵 周 省级保护
39 陈平墓 西汉 省级保护
40 王太史九思慕 明 省级保护
41 老子墓 东周 省级保护
42 许后少陵 西汉 县级保护
43 张勇墓 清 县级保护
44 扁鹊墓 周 县级保护
45 奉天皇帝齐陵 唐 县级保护
46 段秀石墓 唐 县级保护
47 萧何墓 西汉 县级保护
48 昭王冢 战国 县级保护
49 柳公权墓 唐 县级保护
50 吕氏四贤墓 宋 县级保护
51 大雁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2 小雁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3 兴教寺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4 西安城墙 明 国家级保护
55 兴善寺 唐 省级保护
56 八仙庵 宋 省级保护
57 钟楼 明 省级保护
58 鼓楼 明 省级保护
59 化觉巷清真寺 明 省级保护
60 大学习巷清真寺 明 省级保护
61 宝庆寺塔 明 省级保护
62 城隍庙 明 省级保护
63 东岳庙 明 省级保护
64 香积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5 华严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6 灵感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7 法幢寺 唐 省级保护
68 杜公祠 清 省级保护
69 西安碑林 宋 国家级保护
70 石佛 南北朝 省级保护
71 牛郎织女 西汉 省级保护
72 石造像 唐 省级保护
73 石刻画像及铁钟 宋 省级保护
74 大福和尚碑 唐 省级保护
75 辋川图石刻 明 省级保护
76 李晟碑 唐 省级保护
77 魏造像石碑 北魏 省级保护
78 祖庵石刻 元 省级保护
79 雁字回文碑 清 省级保护
80 青华山卧佛石刻 清 省级保护
其他还有:华胥新街遗址,房家村遗址,侯家村遗址,巨东村遗址,麻坡村遗址,东关遗址,怀真坊遗址,马营遗址,甘河遗址,礼贤庄遗址,长阳宫遗址,东渭桥遗址,彭城闸遗址,九女冢,焦赞墓,杨砺墓,李淳风墓,水陆庵,草堂寺,宝林寺塔,化羊庙,公输堂,空翠堂,楼观台,周至古塔,楼观镇塔寺村古塔,三清殿,楼观台古塔,周至城隍庙,高陵塔,西五台,罔极寺,关中书院,小皮院清真寺,万寿寺塔,广仁寺,圣寿寺塔,净业寺塔,丰德寺,温国寺,普贤寺,牛头寺,天池寺塔,西林寺,汉露台,古瓮寺,上悟真寺,蓝田文庙,户县钟楼,户县城隍庙,户县文庙,户县东岳庙,灵山寺,仙游寺,七宝塔,罗汉寺,周至木牌坊,赵公明庙,周至玉皇庙,天台寺前后殿,万寿宫正殿,唐龙跃宫石井圈,周至戒官碑,仙翁石刻造像,石经幢,石造像,西安事变旧址,易俗社剧场,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革命亭,西京招待所,杨虎城止园旧居,新城黄楼,杨虎城将军陵等等。 补充:当我们了解西安街道时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规模小,交通也慢,即使是一条很长的街道,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不到,脑海中便不会产生地名的要求,比如解放路在明万历西安府城图中已经是一条大街,但依然没有街名。而小街巷却被人们重视,记下名称来。直到民国,才出现较长的路,如成丰路(成丰面粉厂,在今莲湖路西段)、福豫路(福豫面粉厂,现福豫路)太华路(大华纱厂)。 辛亥革命后,满城萧墙被拆除。这一带广种庄稼,出现了小农村、桃园新村、赵家村等地名。1928年前后宋哲元为支持冯玉祥在中原的军阀混战,大量出售原满城土地,集军费十万银元,同时修筑不少街道。东新街、南新街、北新街,以及开辟中山门(小东门)。并从老关庙十字向西修路接通西安至兰州的西兰路,打通城墙筑玉祥门;打通四府街南端城墙,以辛亥革命元老景勿慕名筑勿慕门,原打差市至北城墙的大路命名尚仁路(后改名中正路),与其相交的八条街道由南至北按“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分别命名崇孝路至崇耻路八条街道,即现在的东西一路至东西八路。同时将一些零星区片接序数命名为:一德庄、二好庄、三义庄、四皓庄、五福庄、六合庄、七贤庄等。现还保留了四皓庄、七贤庄等地名。 文革中,西安街道在“立四新、破四旧”中一夜之间几乎百分之八十被改了名称。如:东大街改名东风路,西大街改名反帝路,南大街改名反修路,北大街改名延安路。总之,城墙之内街道几乎全变成了红卫、东风、战斗一类的名称。1979年后,恢复了大部分原地名,但少数至今未改。比如北关正街文革中改名大寨路,阿房路改名大庆路,1979年恢复地名时,有人提出“农业学大寨被否定,但工业学大寨没错啊”。因此将大寨路恢复北关正街原名,而大庆路则沿用至今了。 又如,西安城角外向南北伸出的四条大街分别命太白、太乙、太华、太岳四路,文革中改名援越、红旗、燎原、星火思路。西南角外向南的街道原名太白路,因古代是西安的官员祭祀太白山(祈雨)时避免路途太遥远,在此街北端修太白庙,《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慈禧西逃西安,逢关中地区大旱,慈禧拨银两千两重修此庙,以示其救民于水火之心。东南城角向南一条大路因直对太乙山(有太乙宫),街上也古有太乙庙,故名太乙路。 东北城角向北一条街道以通华山,古代华山亦名泰华,民国年间此处又有大华纱厂,因古语“台”字与“大”字通用,故名太华路。西北角通向北方的一条街道因面向千阳吴山,古代吴山被称作泰岳,“泰”字又与“台”字相同,故名太岳路。这四条街道是一组方向性极强的地名。1979年将其他三条街道都相继恢复原名,唯独将星火路沿用下来,据说是每个城市都要有一条星火路,反映国家的星火计划(可笑)。 文革中以庙为地名的首当其冲,改所必然。恢复时则因种种阻力,很难痛痛快快地得以恢复。如琉璃庙街在文革中改名反帝南街,恢复原名时则改为琉璃街,五道庙街和五道庙十字纹改种改为永新街,恢复时改为五道十字和五道十字东西两街。有些甚至沿用文革时期原名,如马神庙巷改名劳武巷,现仍劳武巷。雷神庙街改名立新街,现仍用立新街。麻家十字北的狮子庙街文革中并入北广济街,狮子庙街从此荡然无存。 文革中对一些以古人名命名的街道也改了。如卢进士巷,该巷在明代有卢姓考中进士而得名,本是一种崇尚、颂扬学习进取之意,文革中借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芦字改名为芦荡巷,沿用至今。红埠街南的郭签士巷,因明代此处有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郭姓人士(职务为签士),文革中改名光明巷,且沿用至今。 西安地区的地名历史悠久,由于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许多地名仍沿用古音,经过漫长是岁月,古音和现代因读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音、字辗转误写,使得一些地名失去了原意,变得不可理解。 比如:“阿”字打头的地名,古音念“窝”,“阿儿”就是“那儿”的意思。西周时的镐京就将宫城称为“宫阿”。沣河西岸西周灵台南有一村钟名“阿底村”,念“窝底村”,其意指灵台底下,即“那底下”之意。蓝田骊山西坡华胥镇北有一村庄名“阿氏庄”,“阿”字即念“窝”,但意思是女娲的娲。古籍载,华氏生女娲、伏羲,此处为女娲出生地,骊山顶骊山老母祠即供奉女娲像,“阿氏庄”即女娲氏庄的谐音。 “狄”字打头的地名,古音读“纪”,如灞桥区的狄寨镇当地读“纪寨镇”,所在塬地读“纪寨塬”,附近另一狄村也读“纪村”。长安区纪阳乡的纪杨寨,古志写为“狄杨寨”。十六国时,关中氐族建立前秦王朝中氐族杨氏是关中第一大姓,人称氐杨或狄杨,而古代发音纪杨。他们的村落多写为狄杨村或狄寨,还有写作底杨寨的。 “家”字转引“呀、驾”字地名,如樊村转音为“冯呀”村,长安区樊村乡政府驻地冯家村(读为冯呀村)音与樊村相同。樊本为周宣王大将仲山甫所征服楚地反叛殷民七姓之一的樊,宣王俘其民于京城管束,封仲山甫为樊侯管束他们,村南相邻的一村乡名山甫衙,就是以仲山甫为名的。 “府”字打头的地名,都有“树”字演变而来。如新城区的三府湾村,清代县志和民国《西京市区域图》上注的都是三树湾。雁塔区的二府庄原也写为二树庄。此皆因关中方言将“树”音读为“富”音。 其他如:“日”字读“儿”或“齿”;“余”字古音读“韦”;“车”字读“居”等等等等,皆源于关中方言读音中的古语发音。 再说说文物现状 几天前出了趟门,带人去看看陕西境内部分文物古迹。先说说都看什么了吧:黄帝陵、轩辕庙、尧山圣母庙、耀州唐三彩窑窑址遗址博物馆、宋耀州窑窑址遗址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柳公权墓、耀县宋塔、药王山石刻、唐玉华宫遗址、蒲城县博物馆、王氏私宅、蒲城考院、蒲城慧祛寺唐塔、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高力士墓、仓颉庙、飞泉寺塔、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就这么多了。 说起来一个个文物景点都显赫的要命,但看完之后实在是让学识浅薄的我伤心了一把! 今咱就挨着各的说说:黄帝陵和轩辕庙不用说是最漂亮的。但凡跟汉人、华人或者说中国人能说上话的,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于是一批批有钱的贤孙们便掏出荷包来让没钱的孝子们给先祖把衣冠冢给修得漂漂亮亮,把庙堂刷洗得一尘不染。虽说也富了一些狼心狗肺的官员,但至少远看轩辕庙还是很气派的。磕罢了头,出了轩辕庙门后便打听尧山圣母庙的所在,但问遍了所有看见的当地人,回答只有三个字“不晓得”。看看手中掌握的地图和资料,应该就在县城附近,真不知道是如今重男轻女闹的还是把先人彻底忘了个干净。 耀县的几个耀州窑博物馆和药王山碑林倒还算是规整,只是没几个游客,让人不免有点为博物馆的生存担心。希望不要哪天把倒流壶或者关林像拿出来拍卖了以维持生计就好(唐三彩窑址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唐三彩窑址遗址建设的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内有国宝倒流壶,因壶身刻有花中之王牡丹,兽中之王老虎,鸟中之王凤凰故也称三王壶。耀县碑林有一通石碑笔法介于魏碑与另一种笔法之间(记不得是哪种笔法了)所以很是受到书法界的追捧。以上景点全部在西安至延安高速公路两侧,且车程均不超出十分钟。) 柳公权的名字想来应该只要是中国人,哪怕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外国人都会知道。他的祖籍就在耀县,且亡故后也葬在了耀县。但就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墓在哪里依然是费尽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出来的“耀县官庄乡阿子村”。到了官庄乡一提柳公权墓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也是无人不在摇头告诉我“去不成”。待开车走到去啊子村的路上才相信村民是对的!那哪里是人走的路!十几公里的羊肠黄土飞扬路,且还要翻一条大沟,最要命的是对面就算出现一驾牛车你估计也得跳下山崖才能让它过去。柳公黄泉之下有灵,心里怕也是难过得流血!
唐玉华宫遗址因为那里有一个滑雪场,而滑雪场要拿玉华宫遗址作为噱头,所以很好找。到遗址的山间小路也修得不错。只是不知道能否对露天的遗址有一个长久的保护办法,不要让遗址再任凭风吹雨打。而且,玄奘法师在此处的一条小排水沟摔倒折断肋骨,导致最终很快圆寂,但这条已经发掘确认过的小排水沟却怎么也寻不到。如果有一处指示牌那就最好了。 开车很快找到了耀县宋塔,推开虚掩着的铁门,虔诚地问道“师傅,哪里买票?”门房里传出斩钉截铁的六个字“滚蛋,把门关上!”。滚蛋之前想做最后的努力,打出亲情牌,说“我也是咱耀县人,让看一下吧?”就剩一个字给我“滚”!接着传来的就是一串狗的狂吠。唉!滚吧!耀县人民不要宣传! 蒲城县博物馆、蒲城考院、慧祛寺塔、王氏私宅以及唐睿宗桥陵的状况倒还基本说得过去。只是慧祛寺塔在蒲城中学院内,希望学校能做好学生的文物保护教育工作,并且尽快把塔旁边倒塌的东墙扶起来。唐玄宗泰陵因为没有开发所以保护工作不怎么样,一尊石翁仲倒在了石马旁,石翼马下是一泡泡冒着农民兄弟当家作主人后疏放出来的冤气的粪便。正所谓是“舍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马”且还让皇帝掉下马后来个狗吃屎。
盛唐时期曾经一人之下、呼风唤雨的高力士墓位于两个村庄之间,在村里公用的一处晒场旁。我们到达时正有两位大叔在填平晒场上雨水冲出的沟槽,而高力士墓边上拴着两头吃草的山羊。整个墓冢沟沟渠渠,远看像是科罗拉多大峡谷。这到不能怪罪那两位大叔没有去整理下子高力士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晒场才是生活、是三餐,而高力士墓冢是个碍事的土堆,甚至不如一个粪堆,哪怕你曾经离天尺五!
位于白水的仓颉庙保护得不错!庙门前干净整齐,庙里古柏参天,墓冢修茸的规规矩矩。挺好!要多说一句的是飞泉寺塔。打问了白水县所有的政府机构没人知道,最后在仓颉庙问了庙内的文保工作者才知道了具体位置,但到了地方一看便傻了眼。漯河河谷里狂风阵阵,从下车找塔开始到最后没找到悻悻而归,除了我们四个人,再就没看见一个喘气的!真不知道那塔还有没有能力再耸立在这地方?能保护得了吗?
一路走下来,看到了陕西文物的丰富,长了不少见识。想牢骚两句的就是陕西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文物大省为什么就不会宣传自己呢?高速公路出口旁就不能多竖立几块此处文物古迹的指示牌子吗?多年前路过一造假临省,人家高速公路上连人造景观都给立指示牌子,咱这里怎么就不会呢?更不用说咱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古迹!文物是不可再造的,先人们就给留下了这么些个,你让他们再从墓里爬出来给重新造几个也不可能,珍惜吧!等真的什么时候咱的后人们什么都看不到了,用关中话讲,那才真叫“把先儿羞了!!”拿出钱来,不要让后人骂咱! 再发些图片 看图说话 最近有机会去看了些西安周边的古遗址 想到的是遗址肯定破败 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响当当的遗址虽然就在我们身边 但却湮没在楼群、车海与公路之中 就算是生活在他周边的人群都未必知道 费尽周折的寻找之后 终于得见 但看到的情况带给观者的只有无比痛心 文物保护的现实与口号中的宣传西安重现盛世咋就差这么远呢 回来后 通过卫星地图确认 找出来与大家分享部分
秦 阿房宫磁门遗址 1 第一张图片中红色线条所含区域内上方的深绿色圆点就是阿房宫磁门遗址 在今西三环与阿房一路十字以西大约三百米处 遗址残高约十五至二十米 为秦阿房宫东门 当时磁门用磁石建造 防止人员进入阿房宫时携带利器 后 阿房宫毁 残存此门 当地人称始皇登天台 现在之所以草绿花红好像是围绕该遗址建立了一座酒店(商业开发带来的保护 其实是噱头)
秦 阿房宫正殿遗址 2 第二张图片红色线条所含区域中的是秦阿房宫正殿遗址 此遗址在